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技术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最近,我们到各县区去,充分感受到各地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感受到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热情。同时也听到了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老师的一些反映,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否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我市一些老师反映,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整体偏软,许多教材是围绕微软公司产品的培训,重视操作技术的训练,在信息获取、加工、应用等方面还有所欠缺。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教师水平的提高,适当增加综合应用内容的课程,增加应用软件课程都是有可能的。如可以增加一些有关机器人、动画制作等方面的内容,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如果课时不够,可以安排在选修内容里。
有些教师对零起点问题提出质疑。零起点方案的提出是考虑到全市大多数县的情况,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师资队伍、设备投资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才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都以零为起点。该方案必然会使小学、初中、高中教材中都有若干内容重复。但是一些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比较好的县两三年之后就不能再是零起点了。因此,我市一些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小学、初中、高中教学内容的合理衔接问题。
对于程序设计模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安排在高中阶段开设,笔者与我市有关信息技术老师商榷后认为,只在高中阶段开设程序设计课,似乎晚了一点,可在初中阶段添设一部分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评价问题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作为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精神、重视教学效果、方式灵活多样。
如何评价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的理念、方法、手段都将成为今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指挥棒。现在全市各地许多学校都在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的研究与试验。目前,我们看到有两种比较好的评价模式:操作评价和作品评价。
湛江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线考试试验工作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湛江市教研室利用局域网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的高中毕业会考,共有3万名高中学生参加了考试。通过无纸化考试系统提高了考试的效率,同时也真正考察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作品评价在全市各地都可以看到,许多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任务:用所学的软件完成一件作品,并根据作品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笔者认为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是作品评价的最高形式。
三、中小学网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网络教学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网络教学的目的是要让中小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但从目前来看,网络教学开展的并不十分顺利,影响中小学网络教学的因素有:
(1)网络的传输速度慢,影响教学效果;
(2)因特网中所呈现的某些不良信息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3)教师缺乏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经验。
同时,我们观察了解到,目前许多中小学生学会上网之后,主要兴趣在通过网络玩游戏、聊天、看电影、听音乐,并没有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来使用,与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小学生无目的上网,把上网当作一种消遣的方式;
(2)中小学生缺乏自制力,在网络中非常容易迷失方向;
(3)中小学生不知道能用网络干什么;
(4)中小学生缺乏网上学习的方法;
(5)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网上资源不足,或中小学生不知道有哪些可以利用的网上资源。
针对这些问题,解决的对策是:
(1)教师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引导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有效、有益地学习,比如,在中小学里广泛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
(2)教给中小学生掌握网上学习的方法,比如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信息下载的方法,并向中小学生提供一批相关的专业网站信息;
(3)通过活动积极引导,比如,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展示学生作品等;
(4)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丰富适合中小学生使用的网上学习资源。
另外,如何避免网上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干扰,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缺少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许多信息技术教材中只讲因特网的长处,而忽略了因特网不利的一面。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有必要增加这方面的内容。
四、课程整合与信息技术课、教师培训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把信息技术当作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手段和环境,使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用教育信息化的最新理念来指导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目前,我市有一部分老师认为,将来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之后,将取消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其依据是有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学里并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所以我们的中小学也不必开设信息技术课。这种观点正在中小学里不断蔓延,影响到一部分信息技术课教师的积极性。一些县的教研部门也在担心,培训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时间和经费,如果10年以后这门课程消亡了,到底是否值得花那么大的力气去搞教师培训。
其实,我市经济还不十分发达,还不可能做到家家都拥有计算机、人人都能上网。所以只能采取在学校开设课程这种形式对全市的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
应当承认,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是可以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去的。比如,文字处理可以和语文课进行整合,电脑绘画可以和美术课进行整合,几何画板可以和数学课进行整合等。
但是也有一部分内容是无法融入到其他课程中的,例如,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处理等。所以,即使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也还是要继续开设下去,无非是增加或更换新的教学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这些工具,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工具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以及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等等。
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整合其实是两个问题,即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在第一个问题中,是以学习信息技术为主,在第二个问题中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的工具学习其他的课程。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信息技术这个工具,他们也无法运用信息技术去学习其他的课程。
目前,我市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需要大批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备的支持,需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需要有一大批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教材等。总体上看,这一过程不会太短。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掌握了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和理念,教学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因此,在中小学里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对促进教育信息化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教材出版方面的问题
随着全市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教材的需要量越来越大。目前,已经出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已经突破了100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大战已经出现。在现有的教材中,出现一些问题:
1. 一些教材简直就像某个应用软件的说明书或上机手册。
2. 有科学性错误:一些教材中对信息技术概念的描述不准确,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印象。
3. 计算机教材的翻版:一些地方的信息技术课教材只在过去计算机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点信息技术常识,然后冠以信息技术课的封面,换汤不换药。
4. 教材与教学脱节:现在很多学校的老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配套的教材还是以传授知识的形式编写,没有体现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反映上课并没有真正按教材的体系进行教学。
5. 教材形式单一:大部分信息技术课的教材还只是纸制教材,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
教育部为了正确引导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出版,已经正式发文,明确规定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要求各地组织有经验的专家编写教材,并鼓励教材形式的多样化。为了控制教材的质量,加强了教材审查推荐制度,规定只有通过审查的教材才能上教材目录,才能推荐给中小学选用,同时还要建立教材的试用和评价制度。
笔者认为,在编写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吸收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教材的编写。
2. 加强信息技术知识方面内容的介绍。
3. 把握好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 探索研究如何在教材中体现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础性特点。在当今的社会当中,信息技术已发展成为人们必备的基础技能之一,其在学习当中以及工作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信息技术是目前小学教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素质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的完美体现。第二,实用性特点。在现今的小学教育阶段的课程当中,信息技术是其中应用性相对较强的课程之一。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进入到人们的家庭当中。对于多数家庭而言,信息技术是其日常生活中的必需技能之一,其在各个方面的作用较为明显,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承认。第三,整合性特点。对于现今小学教育阶段而言,其主要的基础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而信息技术课程的展开,则能够将上述的主要基础课程进行深度整合,把各个学科内的相关知识融入到信息技术的日常教学当中。第四,趣味性特点。对于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在对数学等自然学科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其常常会有吃力的感觉,对部分知识的理解难度相对较大。相对于较为枯燥的自然学科的学习而言,在对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该类学科对于学生而言,是较为新鲜的学科之一,加之其趣味性相对较强,因此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
2、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建议
笔者所在的学校所使用的教材为苗逢春编的河北大学版信息技术,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以及教材的特点,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教学建议。广大小学信息技术的任课教师,应首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特点进行充分的认识,因此在对日常教学内容进行安排时,应尊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规律以及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特点,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安排的过程中,应充分建立在目前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之上,并应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把握。相对而言,在对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其侧重点在于基础知识的运用,且能够为学生今后的生活以及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应对此进行充分的认识,加强对相关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第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用性教学建议。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实用性是该类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对日常的教学案例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尽量选择贴近生活的实例,并将其中所包含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充分的讲解,再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实际案例为载体,要求其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如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任务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应根据所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合理的制定相关学习任务,使得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均围绕该任务进行,使得学生将学习的过程视为解决任务的过程。第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性教学建议。在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与信息技术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得学生能够在对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学习。同时,在对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将教学布置的任务同知识的学习相结合。而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共同协作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其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在运用加强教学的整合性之后,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自然知识、语言知识等方面的掌握情况,同时又能够增强其对知识的收集能力。第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教学建议。出于对信息技术的新鲜感,学生对其的学习兴趣相对较为浓厚。一般而言,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学习兴趣对其日常学习行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因此,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趣味性,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之一。笔者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提升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法、游戏法、竞赛法等。具体而言,在运用演示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充分的借助学生对陌生事物的新鲜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且通过计算机相关功能的演示,则能够最大限度的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陌生感,增加其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动力。而游戏教学法,则是运用小学生生性好玩的天性,将相关知识的教学融入到游戏当中,一方面可以将抽象的信息技术知识变得具体化,降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难度;另一方面则可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的投入到相关知识的学习当中。
3、结语
一、指导思想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
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触信息技术、体验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去学习、探索知识的奥秘,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课程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及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体会信息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信息技术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2、能够具有一定的信息获取、加工、表达的能力。如因特网的基本操作;用计算机绘图软件简单绘画;简单的文字处理、多媒体作品的制作的方法。
3、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合理规范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爱护公物,遵守纪律的良好品德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能初步运用已学习、掌握的信息技术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三、课程内容
1、信息与计算机常识
本模块主要由认识计算机的主要设备、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的发展,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日常中的应用等内容组成。
2、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本模块主要由启动和关闭计算机、认识与使用鼠标、键盘与键盘的使用,指法和英文打字三部分组成。使学生学会操作计算机的正确姿势、基本操作步骤、熟悉键盘、逐步形成正确和比较熟练的键盘指法,让学生终生受益。
??3、WINDOWS的初步使用
本模块主要由初识WINDOWS、窗口的基本操作、文件的简单操作三部分内容组成。让学生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作用,学会Windows窗口的基本操作,文件和文件夹的简单操作。
??4、用计算机画画
本模块介绍使用WindowsXP的画图软件进行画图。教学内容:包括认识“画图”程序,学用基本画图工具,画图的技巧与组合处理,创作画画。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并与美术整合,学会使用画图软件对图画进行编辑、组合处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综合运用画图工具画画的技能。
5、用计算机处理文字
本模块主要由使用WPS2003输入中、英文和标点符号,输入文章、编辑文档、制作表格和电脑小板报制作四部分组成。
6、因特网的简单应用
本模块由认识因特网,上网浏览、收集信息,网上搜索、保存信息,使用电子邮件和使用网络开展主题探索学习五部分内容组成。
*7、多媒体作品(选修)
本模块由认识金山演示、建立演示文档,插入图片、加入背景音乐,动画设置和演示播放四部分内容组成。
四、教学实施建议
1、把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
正确理解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明确教学目标,重视基础年级的教学,抓好基础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为整个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该正确区分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哪些目标应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实现,哪些目标则在某一阶段仍至整个小学阶段才能达成。例如,有些操作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在不同的年级分别作出要求,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2、加强教学的整体规划
要加强教学的计划性,把握好课程的重点,合理分配课时,结合小学学生的初始能力、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处理好教学内容,使教学有序高效推进,要结合学校的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对课程的内容选择、调整、深化、拓展,重组教学内容,开发、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教学总体安排
?认识计算机4课时
?WINDOWS的初步12~14课时
?用计算机画画16~18课时
?用计算机处理文字16~18课时
?因特网的简单应用10~20课时
?*多媒体作品5~7课时
3、树立新课程的教材观
要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教师要钻研教材,深挖教材内涵,正确把掌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研究突破教学难点的教学方法和措施,结合学校现状合理处理教材。
4、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优化课堂教学
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验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把握各种课型的特征,合理选择、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切莫把“任务驱动”当作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唯一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措施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教师要及时做好点拨、归纳、小结,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水平。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
五、课程评价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现评价的诊断、反馈、调控等功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应在教学设计阶段即对学习评价进行设计,使评价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要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同时关注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在进行过程性评价时,应针对不同评价内容和相应的课程目标,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业评价的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业评价应结合学科特点,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又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
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观察对学生在一学期中参与学习过程的情况及表现做出评价。内容包括:出勤、课堂纪律、练习完成情况、思维状态,以及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进步幅度、与人合作的意识等情感、态度等因素。评价主体,从只强调教师评价到注重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小组评价。利用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等发展群体合作技能,由只注重对个体学习的评价到注重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或协调工作的结果,利用学生自评发展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评价信息的搜集,从一次性的总结性评价转变为使用档案袋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取样。将档案袋作为教师评价的基础,作为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将档案袋作为与家长、社会及其他相关机构沟通交流并组织多主体评价的基础。
终结性评价:是在某个学习阶段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检查。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应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三方面去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主要考查内容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常识等;基本技能主要考查内容为:中英文输入、窗口操作、文件(夹)管理、文本编辑、简单表格制作、信息的搜索、保存和处理等;综合运用主要考查内容为:让学生根据要求运用画图、金山文字或金山演示等软件制作主题作品。在考查命题的内容应结合实际,尽可能地贴近真实生活。考查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
(2)学业成绩的评定
①学业成绩,建议过程性评价成绩占40%,终结性评价成绩占60%,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②过程性评价成绩可根据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的成绩综合评定。
③终结性评价分为知识与技能和主题作品制作两部分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部分可安排在期末堂上一课时内完成,成绩由教师评定。主题作品制作应注意主题开放,内容要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允许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成绩可根据实际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和教师等根据一定的标准及比例共同评定,以体现多元评价主体的发展性评价观点。
(3)注意事项
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评价信度和效率。如通过电子档案袋保存学生练习,为整个学期的表现性评价提供评价依据。
终结性评价不能只强调机械记忆,应允许学生在开卷、开机的状态下完成。
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分析:从单一归因到多维度归因,从学生多种能力和多个维度对评价结果进行解释,重视学生的潜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和展示各种能力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结果对教学进行调控,重在实现“以评促学”的目的,而非仅是甄别。
六、努力创设新课程实验的保障条件
1.建立课程资源的汇总、筛选、开发与使用指导,形成资源共享机制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时要注意下列事项:
(1)信息技术教材是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
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要引导教师主动积极用好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资源。
(2)建立学科教学资源库,形成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教师要注意做好教学资源的开发、积累工作,把经过教学实践检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辅助教学软件、网上教学资源、学生作品等进行积累、整理、保存、交流、共享,逐步建立起学本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资源库。以会员制方式,组织教师把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课题研究成果、课件、教学资源包、测试题、试卷、学校本课程资源等,可放在广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网上供教师们下载、参考使用,形成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3)根据教学需要,对已有课程资源进行二次开发
对已有课程资源,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二次开发,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运用,使之有利于解决重点难点,有利于拓展。
2.加强教学管理——课程管理制度、教学设施配备、实验与活动的组织。
信息技术教学要纳入学科教学的。教学督导要检查学校执行广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的情况,各年级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与教学管理的情况。学校计算机教室的软、硬件条件是否达到课程开设的基本要求。要把以上情况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评估范围。市、区教研室和学校教导处要建立检查信息技术教学设施配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上机实习和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开展的机制,发现问题及时与学校研究解决。
评价改革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精神,要努力建立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以评价的改革保证课程改革在信息技术学科顺利落实。
我市小学信息技术学业质量监测实行市、区(县级市)、校的三级管理。以促进学生学业发展为目的的表现性评价,主要由学校负责实施,区负责指导和抽查。以检测目标达成度为目的的水平性评价,由学校、区共同负责实施,其中学期、学年等考查由区提供考查指导意见和样题,由学校命题并组织考核实施;学科竞赛,一般由市负责命题并组织市一级竞赛实施,区负责区一级的竞赛。
建立全市性小学信息技术学业成绩上报和专项测试制度,是质量监控的重要管理措施。它通过对我市基础教育学生学业质量检测,及时反映教学中存在问题,以便对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
①学生学期考查成绩
小学阶段的毕业水平考查,由市、区指导,学校命题,学校自行实施考核。各校测试后要进行全面的质量分析,指出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经区汇总后将全区的情况上报给市教研室信息技术科。其他学期的学业考查命题和成绩分析工作由各学校自行安排,考试结果向区教研室信息技术教研员。各校成绩统计结果不对外公布,不进行排队。
???②专项抽测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掌握熟练的基本技能是全面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其主要考查内容为:中英文输入、窗口操作、文件(夹)管理、文本编辑、表格运用、信息的搜索、保存和处理等。全市性的专项抽测,一般一个区只选择一个项目由部分学校的一个年级部分或全部学生参加抽测。
抽测工作由市、区负责命题,学校实施。抽测的年级和具体内容在学期初公布,抽测的学校在测试前一个月前公布。
3.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条件,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⑴形成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的继续教育系统
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组织参加新课程实验的老师进行岗前培训,以专家讲座形式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通识培训、新教材培训,让教师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掌握新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式等。
培训形式应多样化,如通过讲座、课例研讨、现场展示、专题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
培训内容应全方位,包括现代教学理论学习、教材教法培训或专题技术培训、教学技能、教育科研培训等。
???培训对象应分层次,骨干教师以教育科研、教学专题研究为主,新教师以对新教材、课程学习研究和提高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设计能力为主。
⑵构建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有机互补的教研体系
要构建市、区、学校的三级教研网络。
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心组负责市一级的教学专题研究工作和教研活动的组织,对各区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教研工作宏观指导,促进区际的教学、教研交流。
各区教研室、教研会要做好区教研规划、学期工作计划和总结,负责具体指导区所属学校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教研工作和开展教研活动。组织、指导以学片或学校为单位的集体备课、课例研讨等教研活动。组织区一级的专题教学科研工作。
学片与校本教研。因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较少,制约了校本教研的开展。在学校除了以本学科教师的集体备课外,还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吸取可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利元素。学片教研由学片负责人组织,以课例研讨、集体备课和片内教学经验交流为主,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学片的老师开展教育科研专题活动。
总的来说,以区、学片教研为主,以中心组为核心展开,教研工作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从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使教研工作植根并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⑶通过开展教育科研引领新课程实施
1)重视教育科研培训,增强基层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意识,普及教育科研的知识与方法,提高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能力。
2)教育科研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达到科研促教的目的
关键词:中职 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1
1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1.1 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依然采取的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讲授课程知识为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教学中往往只是教师一个人在讲课,学生根本就没能很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也缺乏沟通,学生的潜力得不到发挥,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大大降低,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中职信息技术教学虽然引进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但是教师并没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教师只是单纯地利用多媒体,没有很好地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结合在一起。有的教师甚至完全依靠多媒体技术教学,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依赖性,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也没有真正理解教材的内容,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整个教学质量。
1.2 教学内容落后,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对于信息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但是一般信息技术课程都落后于实际的发展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只是单纯地按照课本的内容进行教学,并没有根据实际的发展需要在原本教材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重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点,在教材中很少会提及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将理论和实际有效地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培养出现代信息技术行业需要的人才。
2 提高中职信息技术教程质量的教学策略
2.1 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置,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只是教师一个人讲课,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课堂中。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地展开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上大胆地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要及时地向教师询问,解答心中的疑惑,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学校也可以为教师和学生建立一个学习网站,教师可以将教学课件上传到网上,学生在课后也可以自己下载学习,巩固知识点。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询问教师,解答学习上的问题,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上传到学习网站上,教师和学生可以对上传的作品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成就,能够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学习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2.2 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可以在原本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实行拓展,结合当代的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应该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详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利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压力。教师在课堂上要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问,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谈论中,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3 灵活地变化教学方式
中职信息课程教学效率不高主要就是因为教学方式太过落后,完全没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乐趣,最终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来确定教学方式。教师在学习中要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开发学生的潜能,将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正确的方向,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可以采取任务型教学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师只是给出任务,学生自己选择完成任务的方式和手段。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提高了自身的独自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提高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是中职信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人才。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本身要有正确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活动,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还要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将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活动相结合,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改善学生学习的环境。学生也要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在学习中要学会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不能只是一味地依赖教师。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够实现中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罗文君.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的策略[J].教育导刊,2010(04).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教学 教学质量
随着信息 社会 的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在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 的今天,我们强调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使用 计算 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是信息 时代 中学生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而培养学生具有这种素养和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必须达到的一项 历史 性任务。为实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 研究 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下面结合我校实际与多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浅析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一、高标准创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系统环境
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较高水平的软、硬件环境支持。高标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环境是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若无软、硬件环境保障,谈何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学。我校按照 现代 教育技术 发展 趋势与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根据校情和 经济 承受能力进行全面规划,在坚持"功能上的先进性,教学上的实用性,结构上的整体性"的原则基础上,每年划出一定的资金,完成相应设备的配置。近年来,我校已投入上百万元,保证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软、硬件环境:
1、多媒体计算机 网络 教室:2间教室有128台工作站,并均配有服务器与教师机,并安装有网络教室控制设备。软件配置上包括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需所有的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系统。教师机配有网络教学软件远志公司的LANSTAR。
2、多媒体教室:共有3间,内有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液晶投影机、实物展示台、音响设备等。
3、师生音像阅览室、教师 电子 备课室以及校园网络中心。
以上各环境已初步建成校园网。这些软、硬件系统环境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重要性的宣传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 目前 不是中学高考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 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与教学的开展。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是使我们的教育行政领导转变观念,充分论文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认识到培养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是能否成为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领导具有了这种新理念后,必然会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从而为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打好教学氛围。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他们的成长与 学习 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实例,使他们尝到具有这种能力后对学习其它学科有巨大帮助的甜头。这样学生就有了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动力。有了领导的重视与学生的主动求学,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有了内部的动力与外部的条件了。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要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必须具有一组爱岗敬业、专业知识精堪、同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 理论 的高素质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师资相对的比其它学科薄弱。信息技术又是知识更新最快的一门学科,因而对教师的知识的更新要求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科任教师培养与培训,使之能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我校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视的,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是有力的,对我们参加各种培训是大力支持的。我校现有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4人,其中一人99年度被评为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二人是省级"计算机骨干教师"。4位教师都在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师资保障。
四、采用 科学 的教学 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好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系统;领导与学生的观念更新了(领导重视了,学生肯学了);具有了一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课任教师了。三个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条件都具备了后,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相长;我们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进中学的课堂,时间还是很短的,是一门新学科、有新特色。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上,我们必须采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具有本学科特色的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想、方法与手段。下面介绍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较成功,达到师生教学相长,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探索。
方法 一: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是富含创新意识的一门学科,是非常适宜实施互动式教学的一门中学新课程。首先,现有的 计算 机软、硬件技术条件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互动式教学,特别是 网络 技术的成熟,更为互动式教学插上了飞跃的翅膀。信息技术教学的互动性能体现教学双方互通信息,共同 发展 的交互作用,符合教学的最终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善思考,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与 应用 信息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科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我们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互动性教学呢?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讲授法,采用老师讲授与学生使用交互式CAI 学习 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初接触计算机的人往往会觉得难以入门,或者在使用过程会因一点微小的失误而茫然失措,或者会为开关机先按哪个按钮而烦恼。教师的讲授是非常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与掌握,而采用一些CAI软件进行互动式的学习,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②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教学信息可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教学时的课堂气氛,作业的完成情况,测验、 考试 情况 分析 等方面,还有学生的提问,发现、创新、实践方面也能够获取教学信息。利用所获信息教师可调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的侧重点,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③实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互动式。我们强调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是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同一知识环节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能力,教师可在及时收集教学信息时对不同学生实施因"人"施教,如思想上不想学的学生,可配合思想 教育 ,难以理解的部分则可以放慢教学进度,详加讲解,配以教学光盘,通过上机指导实践使学生掌握等,要求教学上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教育。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二:强化上机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评价体系
一、传统信息技术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的“缺乏”“缺失”和“缺陷”三个方面的问题,影响了评价的科学性,也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1.教育本质功能的缺乏
(1)学校教育的本质功能在于“教书育人”,所谓“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心灵接受洗涤,既铸才更铸魂。而只“教”不育则是仅完成了一半。教师的神圣职责不仅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做人的道理。(2)传统评价很容易滑向极端,只重视语、数、外等与高考相关科目的教学和评价,而轻视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小学科的教学和评价。
2.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升学率的指挥棒有两端,一头是狼牙棒,一头是胡萝卜。这根棒抓在老师手上,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分数的奴隶。你听话,就给你胡萝卜,你不听话,就用这传统评价的狼牙棒,打得你皮开肉绽。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也违背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这样的学生到了社会上,不能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而会成为一种消极因素。
3.传统评价尺度的缺陷
传统评价将所有学生放在同一评价尺度上相互比较,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违背了“多元智能”理论。
总之,传统信息技术的课程评价体系,内容单一、形式呆板。只重视总结性结果,忽视过程,方法机械,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身心状况和个性特征,严重挫伤学生要求上进的积极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身心状况和个性特征。它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尊重教师的劳动,有劳动歧视之嫌。
二、新课程改革思想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新理念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在此次课程改革中首先提出了课程理念对原有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观念超越,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三、现行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式
1.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教师对学生上课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要及时记录,如学生是否积极主动,是否提出了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否帮助同学共同提高等。形成性评价可采用描述、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记录方式。无论何种方式,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
2.实践能力考查
实践能力考查要选用可操作性的题目,不要让学生望而生畏。考查时要明确任务,既要考查动手技巧,又要考查内容的科学性和形式的灵活性,要充分体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无纸化”考试
所谓的“无纸化”考试其实就是利用计算机编制一个大型的试题库,每次考试从中随机抽取试题,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在计算机上答题,然后由计算机自动评分。最初,“无纸化”考试不过是传统考试的简单升级,它考查的仍旧不过是一些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而已。由于信息技术课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所以在现行的很多考试中又增加了上机操作能力考核部分,如Word排版、Excel表格处理、Flas制作等。
4.作品考试
所谓的作品考试就是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创作一个多媒体作品的考试方式。这类考试一般开卷进行且往往没有统一的命题,只有范围与评定标准,学生在规定的日期前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和素材后,要么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在学校机房统一完成作品并存盘,要么自己课后完成作品存在移动盘上交给老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就进行了多次这样的考试,一次是要求学生使用Word制作一张图文并茂的板报,一次是要学生使用cooledit合成一首配乐诗朗诵,还有一次是要学生使用Flash创作一个小动画,这几次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四、实施评价过程的体会
课程评价作为教学中的激励导向,不仅要服务于教学中的教,更要服务于教学中的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全面信息能力评价的结果,更要注重评价过程对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作用。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所以我们应以客观、科学、发展的观点去审视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科学地、发展地、全面地、多元地对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相对陈旧,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与学,任课教师由于习惯了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实践教学没有充分的认识,采用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讲授缺乏创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不能很好地加强和扩展。导致学生可能只会老师教授的内容,在自主创新、知识迁移方面的领悟较低,不能达到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实质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有计算机和网络的存在,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较长,又因为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的计算机机房陈设老旧,配置较低,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甚至厌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这些因素使得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实际操作能力均参差不齐。同样也给教育带来诸多的影响,网络游戏、社交聊天、网络购物、不良网站等信息也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的,由于高中生刚刚建立对社会的初步认识,往往抵制不住游戏、情感等信息的诱惑,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常常会探索,误入歧途,更有甚者,高中生已经成为一名计算机黑客,以窃取他人信息为乐趣,对自身健康发展以及社会构成了极坏的影响。由此看见,新课改革计划的实施和制定或许在一定意义上改善了计算机教学的理念和环境,但对于创新改革的真实目的而言还相差甚远,必须从本质上分析问题,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问题研究
(1)教学形式单一,难以迎合时代需求。在高中教育理念的开展方面来说,教学形式往往都是单一的教师、教材、教室三者合一,这种教学形式对于学生而言属于被动接受式教育,往往老师讲了多少,学生就会多少,对于没讲到的知识或者需要自己扩展的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当发现新问题时,学生的答复通常会是“老师没有讲”,这个观念在学生学习中已经根深蒂固。
(2)硬件配备落后,难以实现教学目的。目前我国虽然加大对落后地区财政支援、师资支援的力度,但对于计算机设备的建设还是明显不够的,一些学校由于相对偏远落后,计算机设备都是一些地方部门淘汰下来的,导致无法完成实际操作,在上级实践中,频繁的死机、蓝屏现象占据了课堂教学实践,也消耗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由于设备的落后,导致很多新技术、新软件系统无法完成在这些设备的安装,学生学到的知识往往都是被时代所淘汰的,知识没有市场就等于无用,那么教育的意义何在?开设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何在?
(3)教师能力有限,难以完成教学拓展。由于没有规范的考核标准和衡量体制,导致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要求没有明晰化,一些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只需经过一个短暂的岗前培训即可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教学不但需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需求,如果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在学生培养方面就会表现得很吃力。
(4)课程地位模糊,难以制定考核制度。众所周知,高中教育在学生整体规划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学生能否进行高等教育的分水岭,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任何和学习压力都十分庞大,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属于非高考课程,一些以培养应试能力、强调升学率的院校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相对较低,这也导致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术体系中的地位相对模糊,在课程大纲制定方面,往往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这样就很难与计算机高实践性的要求相吻合,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验收时,一纸试卷相对比较单薄。
3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创新
(1)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中,应加强教学策略的完善,对于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实际操作应制定科学、使用的方案,例如,在讲授OFFICE办公软件时,采用先讲授理论后上机实践的教学形式,在理论讲授中,首先叙述微软公司的发展里程,比尔·盖茨的人生阅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机实践环节,一方面讲授软件的主要应用模块,另一方面则应制定有针对性的验证性实验,实践后期,应安排案例式的综合性实验对所学知识进行统一。
(2)制定合理的维护策略。信息技术课程对于计算机设备的要求是很高的,只有符合要求及硬件设备才能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制定合理的计算机设备维护措施。例如,根据学习内容和使用年限进行合理的划分,对于学校而言,如果资金不允许,可以按教学内容划分计算机机房级别,一些对硬件要求不高的教学内容可以安排在低配置机房完成,对硬件要求高的课程则可以在高配置机房完成,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投资成本。另外,制定科学的计算机维护措施,安排计算机管理人员定时对机房机器进行检测,如出现问题应及时维护,提高教学时间的利用能确保学生的学习量。
(3)制定有效的师资培训。教育以人为本,生以师为重,在整个教学体制中,教师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能力,学校应对教师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和考核制度,扩展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应从新理念、新思维方面开展,多组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相关内容的学习,开展新型教学研讨会,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
(4)制定完善的考核标准。考核方面不能采用单一的考核指标。在理论知识考核方面应采用笔试的形式,对于实践性教学内容,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完成,一方面应建立开放型考试题库,该题库主要采用填空、判断、选择的形式完成,题量相对要大,题型要以综合性为主,大量的信息刺激能够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应建立综合性考试题库,该题库以综合型案例分析、解决措施、实施计划等内容为主要衡量项目,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和仿真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王吉庆
迫切的问题,是研究课程的开设目的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任务的分解,同时通过实践证明其开设价值,形成和提升工作人员以至整个社会的共同认识。
—王吉庆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着哪些困难?需要着力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王吉庆:作为一个只有不到半个世纪历史的全新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前景十分美好,但困难也是巨大的,包括课程体系本身,教育决策者对于其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的认识,师资队伍的形成与建设等。但是,最重要的是体系本身的研究与实践,一切努力应该放在不断增强自己上。迫切的问题,是研究课程的开设目的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任务的分解,同时通过实践证明其开设价值,形成和提升工作人员以至整个社会的共同认识。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如何看待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修订以及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制定问题呢?
王吉庆:这是非常迫切与重要的问题,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的制定问题。其中关键是要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可能厘定各个学习阶段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具体目标与内容标准;此外,高中标准主要是专家们调查研究和大量工作制定并且颁布的,已经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现在需要进行评估与修订。重要的是,建立从小学到高中的信息素养培育的体系和分段、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基础条件,并且具有不同发展方向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如何看待地区差异、学生兴趣差异等个别特征与课程统一要求的关系?
王吉庆:地区差异概念上十分广泛,如果是指经济上的差异引起的信息基础设施投入上的差异,那么我国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在教育中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应用的问题,这方面国家的投入是必然发展的,而且信息技术的应用正是克服数字鸿沟的条件,所以它不应该是课程要求的差异性的原因,但是如果是文化或者发展方向上的差异,那么就可能形成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向。例如,农业信息化方向,文化事业信息化发展方向等,因此内容上会有差异。解决办法是课程设计(从标准、教材到教学活动的内容)方面的模块化;对于共同的基础部分,可以统一要求,对于差异部分,可以选修,实际上这也是各个国家与地区所常用的方法。学生的兴趣差异也可以以课程设计的模块化方法解决,但是这样对于教师、教育管理部门与人员的要求比较高。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如何看技术的最新发展与传统技术的关系?
王吉庆: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而且在信息时代,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普及的大众化技术速度更快,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该适应这样的情况,至少应该让学生了解它;此外,信息技术发展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它的发展方向是操作与使用更加便利和符合人性,原来不方便的地方和需要人们按照其设计的流程操作的地方经过一个阶段都可能消失而改变。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根本性的发展与操作方式改变性的发展,根本性的发展必须进入内容体系。例如,从计算机到多媒体、从计算机到网络等,这也就是传统技术;操作方式的改变性发展必然涉及软件更新等一系列问题,虽然需要让学生了解这些变化,但由于改变的成本(包括技术更新的成本、教学内容更新的成本和教师学习的成本等)和教学习惯需要改变,所以一般课程内容更新需要等待,前提是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稳定了,推广程度相对比较高了,再正式进入内容;另外的办法是使用电子的教学内容和资源,这样可以比较快速适应。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更重视教给学生一般的方法、经典的知识还是最新的发展?
王吉庆:从信息素养的目标出发,信息能力是其核心能力和基础能力目标,其中,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术过程显然是最基础的东西,知识部分是不断发展的,许多原来以为是经典知识的东西可能就不那么经典了。例如,计算机的划代问题,四代、五代的问题,我以为就不那么重要了。同时,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引起应用信息技术的方法的变化,就需要区分是根本性变化,还是非根本性变化;课程需要关注的是其中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认为作为技术,培养合格的使用者重要,还是培养技术创新者重要?
王吉庆:这个问题涉及开设课程的目的是什么?语文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中文使用者,还是成为新的作家、艺术创作者呢?尤其是从信息素养的层次观来说,人们的信息素养是有层次的,而且层次是可以不断发展提升的。例如,信息能力中的信息系统能力,就可以分为使用技能、应用能力、应用系统开发能力和系统开发能力等层次,后面三个层次能力中创新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二者都十分重要,首先要使每个学生达到现代人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其次还需要培养相当一部分人成为信息技术行业的人员。这样,就需要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本课题主要探索如何设计符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量规,从而将它更好地运用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中。
一、量规的概念
量规,是对学生的作品、成长记录、学习成果或者学习过程中的其他表现行为、认知、态度进行评价的工具。它往往从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多个维度规定评价准则和划分等级,适于学生自评和互评,是一个面向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工具,融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于一体。同时量规也是一个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量规往往是一个二维表格,一般量规至少包括以下三个要素:
(1) 评价指标,指决定表现性任务、行为或作品质量的各个指标。教师可根据教学重点的不同,为这些指标设计不同的权重。
(2) 测量等级,说明学生在任务完成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3) 评价标准,说明每一个测量等级的行为特征。描述评价准则在质量上从差到好(或从好到差)的序列,评价准则在每个测量等级水平上的表现是什么样的。
二、基于量规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设计
1、量规的设计流程
不同的教学目标或学习单元,需要不同的量规。尽管教学中存在种种不同的量规,但量规的设计与开发有一些基本步骤可循。
(1) 明确内容明确所需评价的内容。
(2) 分析目标分析所需评价内容的学习目标。
(3) 确定评价指标根据学习目标、学生认知水平以及实际的学习环境,选择重要的内容作为评价指标,必要时设置各指标的权重。
(4) 确定等级为每一个评价指标划分等级。每个等级应代表明显不同的层次,不能重叠或模棱两可。
(5) 确定各等级的评价标准为每个评价指标的等级描述评价标准,同时描述的语言应当清晰具体和可操作,避免含糊抽象。
(6) 设计表格根据步骤(1)-(5)设计一个两维表格,列的内容为评价指标即评价的内容,行的内容为各等级的评价标准。
(7) 试用评价让学生试用量规,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充分讨论量规的效用,同时在更广的范围(如同事、家长等)征询修改量规的意见或建议。
(8) 使用量规使用量规,并根据各方反馈意见和具体情况不断在实践中调整、修订量规。
2、量规设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