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艺美术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科
74
服装设计与工程(理)
本科
27
表演
本科
40
舞蹈表演
本科
12
总计
153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养、团队意识以及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艺术设计修养和较扎实的服装学科基础理论,具有传统造型与造物理念,有一定的文化传承创新能力,能独立进行服装创意设计和成品实现,从事纺织服装商品企划、服装产品设计、消费需求与流行现象分析、设计流程与管理、时尚文化研究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概论、造型基础、构成基础、色彩与图案基础、服装设计表现技法、立体裁剪、服装材料学、服装纸样、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设计程序与方法、服装市场营销、时尚摄影、时装展示与陈列设计、传统服饰专题创新设计、礼服定制设计、专题设计、男女童装设计等。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与人文科学素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学科前沿及服饰传统造型与造物相关理念,具有较完善的专业技能、工程素养、服装产业领域实践能力和人文科学素养的工程型应用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构成基础、服装CAD、服装立体裁剪、服装材料、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工艺、成衣设计、针织产品设计、服装产品企划、服装市场营销等。
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为文化创意及时尚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修养和服装专业基础知识,经过服装表演系统训练和实践,能从事服装模特、服装编导与活动策划、模特经纪管理、模特专业教育、整体造型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表演概论、服装表演、服装表演编导、镜前展示、广告表演、服装摄影、舞蹈编导、形象设计、服装设计基础、服装工艺基础、服装买手、服装概论、服装市场营销与实践。
舞蹈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掌握舞蹈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舞蹈表演基本素质和技术操作能力,较好的舞蹈创作和改编能力,较强的舞台表演实践能力,一定的舞蹈演出组织、排练与协调能力,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能够在社会文化部门、艺术团体、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舞蹈表演、编创排练与教学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基训、剧目排练、编舞技法、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身韵、现代舞等。
联系人:刘怡宏 联系电话:89626346 邮箱:412321260@qq.com
现代手工艺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工艺美术
本科
145
公共艺术(手工)
本科
18
总计
163
工艺美术专业(共145人)
工艺美术专业是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高水平课程群建设专业、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
本专业秉承传统工艺美术与创新艺术设计融合教学理念,在传统工艺美术振兴、新旧动能转换、产教融合、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引领下,依托校内外教研平台和社会资源,通过实训实践、项目工作室、大师进课堂、企业实习基地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能够掌握工艺美术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工艺美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艺术市场经济规律、艺术生活消费、时尚动态,具备设计实践和艺术创作能力,能够从事现代工艺品设计制作、为工艺美术产业服务的高水平创新应用型人才。
工艺美术专业下设纤维工艺、染织工艺、陶瓷工艺、玻璃工艺、漆器工艺、金属工艺、首饰工艺等专业方向。
纤维染织设计方向(共25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纤维染织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纤维染织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纤维染织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白描、归纳水粉、立体构成、中国画(工笔写意)、新民艺学、地毯设计、织绣设计、材料实验、丝网印、手工印染与设计、染织发展史、市场学、印花面料设计、纤维艺术—平面形态、彩印、纤维艺术—空间形态、家纺产品工艺与结构、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陶瓷艺术方向(共26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陶瓷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陶瓷艺术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陶瓷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陶瓷艺术史、陶瓷成型工艺(拉坯)、陶瓷成型工艺(泥条)、动物雕塑、新民艺学、浮雕、陶瓷釉彩、陶瓷装饰、陶瓷成型工艺(翻模、烧成)、陶瓷日用器皿设计与制作、服饰陶艺、陶瓷壁画、课题创作、现代陶艺创作、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琉璃艺术方向(共25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玻璃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玻璃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玻璃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玻璃艺术史、玻璃设计表现技法、模具制作、烧成与综合材料实验、玻璃后期加工、传统工艺雕塑、计算机软件、浮雕、吹制玻璃基础、动物雕塑、窑制玻璃课题设计、吹制玻璃课题设计、灯工玻璃、玻璃产品设计、玻璃首饰设计、综合材料研究、玻璃环境设计、热熔玻璃、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漆艺艺术方向(共23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漆艺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漆艺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漆艺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漆艺基础、立体构成、装饰基础、漆艺史、漆艺综合材料研究、写实漆画课题创作、漆立体脱胎成型工艺、建筑环境与漆壁画课题研究、漆器皿课题创作、装饰漆画、现代漆家具设计与制作、空间与漆塑课题创作、漆艺产品设计、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首饰艺术方向(共22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首饰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首饰艺术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首饰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材料与工艺基础、成型工艺、首饰制作工艺、皮雕工艺、镶嵌工艺、首饰综合材料、首饰加工、金属器皿簪花、金属焊接工艺、腐蚀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首饰展示设计、首饰文化、刻铜工艺、首饰起版工艺、首饰铸造、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金属工艺方向(共24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金属工艺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金属工艺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金属工艺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泥塑浮雕、材料与工艺基础、表现技法、设计概论、动物雕塑、成型工艺、徽章设计、电铸工艺、铁艺设计、金属焊接工艺、锻铜浮雕、铸造工艺、金属器皿、人体雕塑、环境雕塑设计、产品设计、腐蚀工艺、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公共艺术(手工)专业(18人)
公共艺术专业是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
本专业培养学生从城镇化空间环境中,以艺术方式表现社会和生活公共性问题。本专业下设公共造型艺术、工艺装置艺术两个专业方向。开设课程注重拓展学生对材料综合利用的思维方式,使其在认识和了解空间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具备教学、研究以及在室内外公共空间进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能力,成为能胜任城市文化艺术相关领域工作的实践型文化艺术人才,以满足相应的城市环境美化与人文关怀需求。
主要课程:公共艺术概论、形态训练、色彩原理、中外建筑史、立体构成、写生、装饰基础、雕塑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综合材料1、环境心理学、雕塑形态、园林设计、公共艺术策划I、金属装置工艺、浮雕、数字雕刻、模型制作、城市色彩设计、陶瓷设计、综合材料2、纤维壁饰、公共艺术策划II、陶瓷陈设、玻璃环境设计、金属装置艺术、艺术实践
联系人:李遵 电话:89626366 邮箱:1361967895@qq.com
创新创业学院(淄博陶瓷学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艺术设计(雕刻艺术设计)
专科
51
总计
专科
51
艺术设计(雕刻艺术设计)专业 专科(51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培养具备雕刻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传统雕刻工艺与现代制作工艺相结合设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产品设计公司、工艺美术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雕刻产品、雕刻工艺品的相关设计与管理工作,主要担任产品设计师、雕刻工艺技师等职业,也可以个人从事雕刻产品、雕刻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如下表所示:
职业类别
初级岗位
发展岗位
设计类别
助理雕刻设计师
雕刻设计师
助理产品设计师
产品设计师
设计绘图员
产品设计师、雕刻设计师
技术类别
初级技师
高级技师
工艺美术师
高级工艺美术师
主要课程:传统装饰文化与表现、传统绘画技法、雕塑、计算机辅助设计、玻璃内画技法、玻璃灯工工艺、陶瓷成型工艺、陶瓷釉色装饰、刻瓷工艺、品牌策略、文创产品设计。
联系人:杨友森 联系电话:0533-4126217 邮箱:2298033374@qq.com
应用设计学院分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
专科
33
环境艺术设计
专科
34
影视多媒体技术
专科
28
总计
95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 专科 (33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思想品质、职业道德、一定的文化素质、健康的体魄、较高的艺术涵养和审美水平,掌握视觉传播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独立完成广告、包装、品牌、界面等工作,并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设计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到设计公司、企事业单位及其他有关机构从事美工制作、书刊编辑、广告策划与设计、包装整体开发与设计、品牌设计与推广、新媒体交互设计等职业。
主要课程 :图形创意、编排设计、样本设计、电脑辅助设计、字体设计、图形创意、书籍设计、摄影、容器造型与纸盒结构、包装设计、招贴设计、界面设计、企业形象视觉识别设计、广告策划与设计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专科 (34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掌握室内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室内设计与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建筑表现公司、房地产公司、室内设计公司、家具设计公司、软装设计公司、照明工程及设计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居住空间设计、家具设计、照明设计、软装设计、装饰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主要担任图纸绘制员、三维建筑表现设计师、室内装潢设计师等职业。
主要课程 :人体工学、室内设计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建筑构造与测绘、建筑装饰预算、照明工程设计、家居设计与构造、室内设计专题、室内软装与陈设设计、景观设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 专科 (28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掌握数码图形图像和新兴数字媒体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艺术设计、计算机图形图像、数字影像技术、网页设计等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电视台、报社、数字影视制作公司、移动多媒体公司、互动娱乐公司、广告公司、电视频道及栏目包装部门、网络媒体制作部门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动画、纪实摄影、商品摄影、视频采集与编辑、影视后期特效等职业。
主要课程 :计算机图形基础、图形创意、商业摄影、数码图像后期、版式设计、分镜头设计、网络动画制作、数字音频、影像风格化设计、摄像基础与剪辑基础、平面卡通设计、三维造型、纪录影像、叙事视频创作、UI设计、影视特效与合成、品牌与栏目包装。
孙燕明,1962年11月生于景德镇,198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陶瓷美术专业。现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供职于景德镇市雕塑瓷厂。
陶瓷绘画《大江东去》获得2000年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银奖,陶艺雕塑《水乡风情》、陶艺组器《江流天地外》2004年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
2006年,孙燕明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年还被雕塑瓷厂列为建厂五十周年最重要的十几位技艺人员之一。2007年获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00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余件作品分获国家、省级奖项并被各级博物馆收藏。有数万字论文,近百件作品在各级刊物公开发表。
从艺20余年来,孙燕明工艺技术全面娴熟,并坚持对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坚守中国本土设计理念,在陶瓷绘画、陶艺雕塑、高温窑变等领域均有非凡建树,尤其擅长瓷上人物绘画。
与景德镇的其他本土陶瓷艺术家相比,孙燕明进入人们视野的方式有些特别。毕业于当地一所普通美术院校的他,却为全国第十届美展奉现了陶艺雕塑《水乡风情》、陶艺组器《江流天地外》,这两组作品现代、时尚、抽象、洗练,分别将青花和窑变这两个景德镇元素发挥到极致。在圈内,陶艺作品一向被列为工艺美术作品,难登大雅之堂,各届全国美展鲜见陶艺作品,“名不见经传”的孙燕明却打破了这一惯例,他也因此被中国美术家协会破格吸收为会员。这一年是2004年,42岁的孙燕明跻身大师行列。
孙燕明16岁进入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学徒,此后被评为该厂建厂五十周年最重要的十几位技艺人员之一。这一履历显示,孙燕明对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有着充分的把握和了解,从制坯到烧成,每一道工序,孙燕明都非常熟悉。除了具有扎实的艺术功底之外,他还非常注重工艺材质自然美的再现,挖掘和发现“瓷器”本身的诗意之美,并在艺术实践中将两者完美融合,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创作风格。
上世纪90年代,陶瓷企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孙燕明请长假离开了雕塑瓷厂,开始靠一支画笔谋生,到一家私人作坊里画瓷器。在作坊里,孙燕明自己动手做坯、喷釉、青花、色釉样样尝试、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手上的功夫早已不同往日。几年下来,他居然靠画瓷器赚了4万多元。内心从来就没安分过的孙燕明用这笔钱买了一座梭式窑,可烧窑对于孙燕明来说是个完全陌生的行业,他为此付出了“倾家荡产”的代价,几次倒窑让他积攒了几年的4万元化为乌有。
1998年,身无分文的孙燕明开始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并最终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只有陶艺创作才是自己终生的目标。为此,孙燕明重新回到老厂,并在一间简陋的坯房里,开始了他新的创作之旅。
有一天,孙燕明在一个作坊里看师傅拉坯,随着辘轳车的旋转,一团团泥巴在师傅的手中变成各种造型的器物。在师傅拉制花瓶的过程中,孙燕明恍惚间却感到师傅双手正在拉制的是一个女人体,这个发现在孙燕明的脑海中如同亮过一道闪电。他立即买了几根刚拉好的坯搬回自己的坯房,进行切割、重组,他的成名作《水乡风情》的灵感就是来源于此。这是一组半米多高的人物雕塑,具有明显的象征意味,体现了“得其神而忘其形”的审美追求。8位村姑身穿拼接衫,头戴包头巾,她们虽都直立,但形态各异,以手姿、站姿的不同以求得变化,尤其是数位妇女抬起手臂整理头巾的动作最为传神,腰部纤细,腰部以下皆浑圆,五官虽被简略为只留一张红唇,没有眼鼻,但却给人留下了韵味无穷的想象空间。
《水乡风情》的成功让孙燕明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境界,他对把现代与传统相融合有了全新的领悟。孙燕明取材于古典文学的陶瓷绘画作品,明显地流露出一股新文人画气息。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陶瓷文化和哲学、文学、绘画、其他工艺美术等,无一不成为孙燕明灵感的源泉和理想的素材。
论文摘要: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是顺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一个新兴专业,是艺术设计理论、技艺与电脑操作技术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势必成为设计教育之举足轻重的专业。在中等职业学校相关的专业,电脑美术设计已逐步成熟发展起来。但在课程设置上,电脑美术设计教学往往是把绘图软件(如Photoshop, Coredraw)作为单独的课程来教学,没有与传统的基础设计课程(如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各自为政,不能进行有效的互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的时效性,教学效果的潜力还没有被完全得到开发。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结合对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对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作一些探讨。
关于传统基础设计教学课程
中职学校美术专业一般开设图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工艺美术等基础设计课程。
在一定程度上,职高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生自身艺术修养落差较大。面对一门新的设计课程,存在着很大的思维转换适应性。从一般常态思维转换到设讨一所需要的抽象思维学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有的学生能较快领会适应月、思路正确,有的则反应相对迟钝,跟不上教学进度。加上整个设计课程需要设计平面,色彩,立构三个方向的初步认识作为基础。有些学生直至课程结束,仍然不清楚自己学习这门课程到底有什么用,今后将如何与社会工作接轨。由于这样的心态,教学效果很难达到,由此学生在学习上多了一些阻碍。
关于电脑美术教学课程
中职学校美术专业一般开设Photoshop, Coreldraw,3Dmax等常有设计软件。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室内外装饰、广告专业、印刷业及各种商业宣传、社会宣传等行业的专业需要。比起传统的手工制作,又节省时间,且能制作制作精良,以及手工根本无法达到的设计效果。
在这些软件教学中,主要是讲解绘图软件的操作技能,每一个菜单每一样工具的用途和用法。而其中很多都涉及到基础设计知识,如photoshop里的色相、明度、饱和度等,而更多的是学生在没有学习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这些基础设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很难想象能设计出像样的作品来。而要等到这些基础设计课程开完,大约要两年的课程安排,再开设电脑美术课程,恐怕为时已晚,那里还有充足的时间来学电脑设计软件课程。这就造成现在的基础设计课程与电脑设计课程排课时同时展开,配有各自的专业教师,你讲你的基础设计,我教我的电脑设计软件,老死不相往来。而两者之间的融会贯通,就要靠学生自己去领会了。
“电脑美术设计”与“基础设计”课程的融汇作为专业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强的电脑辅助设计和基础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讲授图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平面设计还应对photoshop. coredraw等平面设计软件应用自如;讲授立体构成、包装等还应掌握3dmax软件。 一、电脑美术辅助平面构成教学模式
在平面构成中,将不同或相同的基木形,在二度空间内构筑丰富的新视觉形象,基本形在画面骨骼框架内方向不同,正负的转换上存在着极大的灵活性,即使是同一个基本形由于不用方式的排列组合,也会出现多个迥然不同的画面效果,这也正是平面构成的魅力所在,学生只能针对某一个画面效果可能性的探求,对活跃学生思维极为不利。Photoshop, Coredraw作为设计专业学生必须学的绘图软件,具有强大的绘图功能,不仅快捷准确,而且可以绘制出手工绘制时难以得到的图形,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机上通过复制、镜像、旋转等命令反复寻求变化和组合方式,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众中挑一的教学效果。
二、电脑美术辅助色彩构成教学摸式
色彩对于人们的重要性,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必不可少,作为美术设计者,更应该自觉地认识色彩、创造色彩、一件设计作品的美感是综合了形态、色彩、质感而产生的。然而,看到作品的瞬间。首先诉诸于观者眼睛的是色彩的组合效果,也就是色彩美的问题。在设计中,不同的色彩搭配组合会给人的视觉和心理上形成诸如温暖、寒冷、华丽、朴素、强烈、柔弱、明亮、阴暗等不同的环境气氛,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讲授色彩原理时,教师往往以字代色,两种或多种色彩的对比及调和效果,学生只能通过联想加以比较,直观性价差,尤其对一些色彩感觉较弱、对色彩知识了解也较少的学生,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学生在后期的实际应用中,很难把构成中的色彩知识自觉地应用于创作中,出现了临摹不成问题,创作却难上加难的情况,有的学生甚至要求在重新讲解相关的色彩知识,这些都说明前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电脑美术辅助立体构成教学摸式
立体构成的原理对形体基本的构成要素;点、线、面、体,即从几何体的角度建立科学的概念,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对人的感觉作用,把科学地认识和感性的印象结合在一起。计算机三维建模及渲染技术使学生在观察物体时,试点具有流动性,能表现出物体的各个侧面及细部,同时也能在空间的试点中对形体进行构筑和修改。
电脑美术教学中教师、学生、电脑三者的重新定位
关键词:环境设计;环境设计理论;环境美学
一、成就与问题
2012年中国教育部公布了新的学科目录,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下设音乐、美术、设计学等门类。在学科目录中,“环境艺术设计”更名为“环境设计”,与工业设计、工艺美术等专业并列成为设计学门类下的专业之一。之前,环境设计专业已经几经更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时期,为室内装饰(1957年)、之后为建筑装饰(1958年)、建筑美术(1962年)、室内设计(1980年)、环境艺术设计(1988年)、环境设计(2012年)。其中,1988年专业名称从室内设计改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初衷是将设计范围由室内扩大至室外,包括建筑内部与外部空间设计、中小尺度的公共环境与景观园林设计等,这一调整,也是当时国内外形势所导向,有其必然性和深远意义。而2012年“环境艺术设计”再次更名为“环境设计”,其初衷应该是希望该专业在教学目标上更强调“环境”而淡化“艺术”。这在艺术学下的设计学科已有先例,“工业设计”也曾将“工业美术设计”中“美术”二字去掉,以强调“工业”的重要性。回顾历史,195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装饰系成立之初,全系中心工作是为国家建设中的重点工程服务,主要从事室内与建筑外立面设计。这一期间著名的成果有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民族饭店等室内设计与建筑装饰设计作品。经历最初成功后,1960年—1975年是该专业的低潮期,全中国每年十名左右的建筑美术专业毕业生竟然难以对口分配,当时能到城市公园绿化部门工作算是较好待遇。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启动改革开放,出现由于对环境设计需求剧增而产生的设计真空,使设计学科的天平向室内设计等专业倾斜,并持续给环境设计专业带来了近四十年的发展机遇。与同时期重要建筑常由国外建筑师领衔设计不同,大量国家级建设项目的室内外空间设计几乎全部由中国自己培养的设计师完成。大量的设计实践,取得了令人惊奇与瞩目的成就,并使一大批室内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快速成长为环境设计专业中坚力量。几个约略数字可以概括这一时期的发展:全中国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由1977年之前的一所,增至现在的一千余所;每年培养的该专业毕业生由1977年之前的十几人,增至现在的十余万人;2000年后,全国与环境设计相关的设计或生产从业人员维持在一千万人左右,产值年均二万亿元以上。[1]如果说环境设计的辉煌成果源于其一直倡导的设计实践,那么存在问题也在于由于偏重实践而欠缺对专业理论的梳理与研究。环境设计专业大多设在美术或设计类院校、少部分设在工科院校中,环境设计教学的理论主要是从艺术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理论“拿来主义”式的应用,自有的专业理论一直没有形成体系。以作者所在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为例,本科学生在低年级的理论课程为艺术哲学、艺术史、设计史等,高年级的理论课程为设计程序、建筑史、园林史等。针对环境设计专业自身理论研究的不足,使得学科发展与教学实践出现一些问题,如:环境设计专业的学术地位与其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不相匹配;对专业水平的评价标准在艺术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各自评价标准之间游走,缺乏本专业自成体系的评价方法与理论;部分学生或专业人员缺乏恒长的专业自信,难以终身投入环境设计事业等。
二、专业定位与理论依托
环境设计是由“环境”与“设计”二词构成,“环境”是对“设计”的定位与约束,“设计”是对学科与学术方向的表达。环境是个总体概念,从尺度区分,可以被表述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国土环境、生态环境等“大环境”;也可以被表述为城市环境、社区环境、建筑环境、室内环境等“小环境”。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中对环境设计服务范围的解释是“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等”,明确地表述环境设计专业研究所指的环境为“小环境”。无论是“大环境”或是“小环境”,“环境”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关键词,是专业研究的的核心概念。研究环境,是要研究在环境之中的所有关联者,包括人、其他生命共同体、物与事等各个要素在环境中的关联关系与变化关系。关于理论与实践孰先孰后问题,某些特定学科中,是理论指导实践,如在物理学、化学等理科研究中。在建筑设计学科中,理论与实践是交互跟进的。而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先行、理论跟进是目前设计专业的一般常态。在当代学科互动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学学科的理论体系也在进行着交叉、重构的重大调整,原有的艺术学、建筑学、园林等经典理论与原则也被不断质疑和重新诠释。基于此,作者认为,在环境设计的专业理论探讨与教学过程中,除了已有的艺术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理论外,应加入对当代环境学、生态学、人类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特别是强化对环境学与美学交叉研究的成果——环境美学的研究,应使环境美学成为环境设计专业的重要理论依托。对环境美学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弥补当代环境美学对中、小尺度环境与美学关系研究的空白与不足,可能是环境设计专业建构自主专业理论框架的主要基础与路径。
三、理论研究的重点
作者认为,当代环境美学与传统美学的思辨与论争对环境设计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环境设计理论研究的一部分重点应从此处开始。传统美学是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哲学观点探讨艺术问题,运用艺术来探讨美的哲学。传统美学源远流长,18世纪,由于康德的思想体系和启蒙主义运动,美学开始摆脱对宗教的附属地位,绘画、音乐、舞蹈、艺术与设计等在此背景下获得长足发展。时至今日,传统美学是中国乃至世界大部分国家艺术与设计教育的主要理论来源,传统美学的审美认知经验和艺术规律,如对称、均衡、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美原则一直左右着艺术与设计的审美方法和评价模式。长期以来,传统美学认为:高层次审美是通过对静止的艺术作品“无功利静观”而获得,而欣赏自然环境是无法达到“无功利静观”的。自然环境可以被普通大众欣赏,而艺术美只能被艺术工作者创造,并被艺术“熏陶”,懂得“美学趣味”的鉴赏者所感知,所以,艺术美始终高于自然美。自然美被置于艺术从属地位的另一个观念是作为传统美学分支的“如画性”(Picturesque)美学观,“如画性”环境就是适宜入画的环境,其主旨是像欣赏风景绘画一样地欣赏自然环境。在此理念下,自然环境被贬低为欣赏“如画性”环境的客体与素材,画家从大自然中挑选出诸如高大伟岸的树木、曲折有趣的小路、婉转的河流、巍峨的远山、神秘的建筑等入画,而人们依此“美学趣味”对大自然进行有选择的欣赏。“如画性”环境支配了人们的环境观与欣赏文化,并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运动中达到顶峰。应当客观地承认,“如画性”美学观对人们认识自然美、保护自然起到一定的历史作用。直至当代,这一美学观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环境审美模式,成为整体与深刻地理解生态环境的“障眼油画布”,即使是专业人士,如环境设计专家或设计者在评价设计作品水平高低时经常有意无意地将“如画性”作为评价依据。当代环境美学对传统美学将自然美置于艺术美之下和“如画性”美学观的批判构成了其理论建构的起点。当代环境美学认为: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所存在的一切都有其内在联系与存在意义,都是美丽的,而非只有“如画性”才是景观;自然环境的美不仅在于传统美学所关注的形式、线条、色彩或构图,也在于隐藏在自然表面下的生态关联带来的健康的美。因此,将环境审美定义为风景画一样的主观审美是一种不成熟表现;除了“如画性”景观,包括湿地沼泽、雪山沙漠、海洋深处、平凡的日常景观在内的一切自然环境都应该成为审美对象。应借助生态科学、地理学、自然史等知识帮助人们对自然环境进行正确、深刻的鉴赏。在此基础上,当代环境美学提出“自然全美”的理念,倡导培养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具备包含伦理关怀和整体意识的新审美观。自然全美理念打破了传统美学对自然环境“有选择审美”的旧有意识,使当代环境美学与环境学、生态学一道,站在了哲学理论研究的最前沿。环境美学是衔接艺术学与环境学的重要桥梁,对环境美学理论体系的深入分析与参与研究是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与理论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选择。当代全球学者对环境美学理论的研究尚属开端,其在宏观目标与大尺度自然环境(大环境)领域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对城市环境、人工技术环境以及中、小尺度环境(小环境)与美学关系的研究多有欠缺,对这些理论盲区的探讨,应是当代环境设计专业理论建构的主要课题。
四、专业理念的再调整
以人为本,为人类生活而设计,是设计界一直遵循的定理。设计界据此理念,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福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当代,以人为本的信条正在逐渐被动摇。与以往思想观念的变革经常开始于艺术界或设计界不同,这一次变革的声音始于生态学界,尤其是深层生态学。1973年,哲学家阿伦•奈斯发表了《浅层生态运动和深层、长远的生态运动:一个概要》一文,该文对当代人类面临的整体环境问题进行思考,开创了当代环境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深层生态学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首先,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与逻辑思维,“深层生态学所持的是一种整体主义的环境思想,是把整个生态圈乃至宇宙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人类只是该系统的一部分,是生态圈网上或内在关系场中的一个结。人类的生存与其他部分存在状况紧密相连,因此,人类无权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如果自然受到损害,人类也好不了。据此,人类应该对与自然的关系作批判性思考,并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根本性变革。”[2]其次,在对待自然资源与自然伦理问题上,深层生态学主张人类不是地球的主人,只是客居大地的居住者,地球资源由生态圈所有生命共同体共享,因此,作为具有强势的人类应该自觉发展一种使用较少资源满足基本需要的生活方式,当对资源的需求与其他生命共同体的基本需要发生冲突时,人类要学会谦让。再之,在环境教育问题上,深层生态学认为要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大众认识到当代消费经济的不可持续性,人类从自然环境中索取已经非常多、日常消费品已足够充足,应该认识到当前社会发展模式、人类价值观都是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之一,并将重点放在对环境的保护而非开发上。改变危机的方法只有对现有社会、经济、文化模式的深刻改造。在对待人类发展与建设问题上,深生态学呼吁应该最小而不是最大地影响环境与生态(最小干预原则)。对必须的建设行为应“手段简朴,目的丰富”(Simpleinmeans,richinends)。[3]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恶化已经持续几十年,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这种状况加速了深层生态学观念在学术界、理论界和普通大众中的认同感与支持率。深层生态学理念对设计界的影响早已存在,无论是理念探索、艺术创作,还是设计作品都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生态与环境问题,并从各种角度回应环境保护、生态圈生命共同体繁荣与共存等时代问题。作者认为,环境设计专业作为以“环境”为本的设计专业,应当率先从宏观整体考量设计的本质与当代目标,适时审视“以人为本”原则是否仍可诠释环境设计的全部责任?是否应该把对生态环境、全生态圈与生命共同体的整体利益作为新的服务目标加入专业理念中?
结语
通过全文分析,作者有以下几个结论:第一,环境设计专业是中国特有的专业,在国外学科目录中没有与之名称相同的专业,而在中国,它是具有本土特色、在特定历史时期创建,并逐渐发展成熟的独特学科专业。第二,环境设计专业有以设计实践为主的专业特征,设计实践的多元与丰富,是该专业对国家、对社会的重要贡献。第三,环境设计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需要有其专业自身理论建设及学术支撑。除了已有的艺术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理论基础外,也要融入对当代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深入探讨与研究。第四,建立在对传统美学反思与批评基础上的当代环境美学应成为环境设计的重要理论依托,对其研究与发展,应该是环境设计专业建构自主专业理论框架的主要路径之一,而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质疑与修正,体现出环境设计专业对当代全球关注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同步共行。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环境设计发展脉络,尝试对其学科专业理论建设进行深入思考。文章定有偏颇之处,希望得到关注、批评与讨论,以共同促进环境设计专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曙旸等课题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0
[3]雷毅,《深层生态学:阐释与整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4]江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及教学控制体系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09
[5]ChristineTudor著,《AnApproachtoLandscapeCharacterAssessment》,2014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一般认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关于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数字化的印刷、摄影技术高度成熟,大幅广告、精美照片、时尚杂志、网络世界、数码影像等,凡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广为采用,以致导致人们普遍的审美疲劳。而关于美术创作的经典手法,也被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前,从设计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手绘技术要求很高。现在,人们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铅笔纸张、直尺圆规、颜料调色盒等绘画工具限制。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绘图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片来。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还促生了以美术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动漫、环境、设计、广告等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拉动。为适应这一需求,许多高师类院校都开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较典型的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三维动画创意及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广告、新传媒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后期合成、电脑剪辑、特效制作以及影视作品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游戏动画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游戏制作领域胜任原型设计、模型制作、纹理制作、动画调试等岗位的工作,并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从事的美术活动很难以传统的美术概念来界定与归类,但往往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引领高师美术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新疆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学科建设;师资;学生培养
新疆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模式需要改革,需要创新。有创新的美术教育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促进高水平的社会文化的发展。长期以来,中国美术教育界对于新疆的美术教育存在着一种概念化、简单化的模式,同时在新疆的高等美术院校的美术教学中,对于自身所处之西部地区的美术教育教学十分薄弱,有的甚至处于空白状态。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到来,目前正是应将新疆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研究给予应有的关注、重新审视传统的美术教育方法、认真反思我们的美术教育教学的时候了。高师艺术教育塑造着我区未来的艺术,塑造着我区 21 世纪的艺术家,为此,我们不得不关注着新疆当代的高师美术教育现状,关注美术教育的发展。新疆艺术教育的前身是有新疆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在这基础上直接从省外艺术院校“进”的,虽然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建设,已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显著、民族特色浓郁、专业体系。但是一个教育项目引进至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时必须要考虑课程和教学方法的相关性。在知识移植时,教学和课程中文化的不同以及创新方法的文化差异性都是课程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许多课程也只是直接从省外艺术院校“进”在课程的结构框架上仍然建立在外省理论体上,然而我们忽视了不同地域文化,教育模式和经济给我区艺术教育直接输入所带来得很多问题,因此许多专业课程需要适当的解释和本地化,本文的目的就是发现艺术设计教育从外省到新疆的移植过程中产生的学科建设,师资及学生培养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对伊犁师范学院美术专业的学术地位及专业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作简要陈述。
一.新疆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背景
中国经济改革的浪潮使高等院校与全国人民一道接受了一番洗礼,市场机制的强大力量无情地冲击着计划经济体制结构的残留和与之并存的观念。艺术教育贵在扎实的基本功。只有功力练得深厚,才能有助于对艺术的理解和把握,在艺术的创造上才会独具匠心,进入更高的境界,不致于落得平庸低俗。然而,艺术教育又不能,按照一个固定模式,一成不变地如法炮制。新疆的现代艺术教育虽然已有五十年的历史,可是在教学的方法上还没有整套的成规,新疆的教育不得不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但现代化的目标和需求却在呼唤着新疆的高师美术教育的变革与新生。新疆的高师美术教育既要面向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又要面向工业化的社会,接受来自工业化社会甚至后工业化社会的竞争与考验,这里面临着双重的任务与考验。现实的高师美术教育预示着未来的社会美术教育模式。反映着现实社会高师美术教育的面貌和发展趋势。由于新疆的客观的自然生态和历史的人文生态状况,其教育方法与研究范围必然具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这亦是新疆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疆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方法和范围进行了简要思考,略述如下。
(1)新疆高师美术教育与地域环境;不同地域产生不同的文化。新疆地区特殊的地域环境,为新疆美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和自然条件,以致影响到该地区文化特征和民族审美心理的发展,这是新疆高师美术教育中所不可忽视的问题。
(2)新疆高师美术教育与民族关系;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之一。在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新疆艺术,各民族的艺术同时又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少数民族美术构成了古代新疆美术的主流,研究新疆美术,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研究新疆少数民族美术教育史,这种说法并不夸张。中华文化是统一的多民族文化,统一是其本质,而多民族文化又是其内容,只有了解和掌握了多民族文化的特色,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其统一的本质。
(3)新疆美术教育与;人类的许多艺术经典都是伴随着宗教的发展而创造的,新疆地区的美术也是如此。新疆美术与宗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同宗教美术都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不同的宗教美术也都蕴藏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从艺术形式上解读宗教美术,必须了解其深刻的宗教背景。在不同宗教思想的关照下,美术的色彩、线条、结构、题材、图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异。由于新疆自然状况特别是复杂的人文发展状况,因而新疆美术教育的学术化推进必须从地域、民族、宗教、文化等方面进行。不仅如此,同时还应注意其新疆的政治、经济、交通及生产方式对艺术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在全球化的态势中,发展本土化的美术教育,从民族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传统精神,用全球化视野创建有地方民族特色、先进的设计文化,不仅是发展经济、参与国际化竟争的需要,也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时代任务和职责。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新疆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体系也不得不做出调整、开设许多应用性很强的 新兴学科,
新疆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与研究正面临新的挑战。美术教育是一个巨大而科学的系统工程,它不是一个传输技能、经验的工具,也不是一个技术性的传授和训练的问题,而是一个设计观念与创造力培养的教育。这一认识并没有为所有美术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美术教学中以图绘为主的倾向和设计,毕业的学生图绘能力强而动手能力弱,模仿能力强而创造力弱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上述现象和做法可以说是我们的高师美术教育还不成熟,但其危害性是应当被充分意识到的。这一问题在我国的高师美术教育中带有普遍性,我区更为突出。如果我们把这一问题的存在解释为高师美术教育的历史不长、缺少经验的话,这未免有点淡化了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我认为,这至少反映了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旧有经验性的美术教学方式和观念仍居于支配地位,束缚着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手脚,也许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和作坊式的教学传授在院校教学中是不存在的,但其思想观念和影响仍可以感受得到。二是新的美术教育模式没有建立,没有新的合理的美术教育模式的建立与推广,现代高师美术教育就不可能在完全的意义上全面展开。高师美术教育模式的成功与否,与一个国家的办学设计能力和教育水平相适应,后者依赖于前者的进步与成功。目前我国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样会在今后的新疆美术教育发展中深刻地表现出来。新疆美术研究与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研究新疆的过去,更重要的是它对于当代和未来新疆艺术的本土化、民族化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在美术教育中,必须树立现代美术教育的观念,即必须抛弃以美术为基础的单一教育方式,学科建设方面以绘画类专业和应用型设计类专业为重点。高度重视技术、科学、经济、生产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确立为大工业生产提供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复合性人才的方向,在培养和造就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艺术教学实践性较强,我区高等师范院校应从过去较为单一的美术教学模式向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多样化教学实践转变。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应用型的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上升到了第一位。我区高等师范院校应基于未来发展的需求,适时整合、增设新型专业(艺术设计、影像、电脑美术、动画、摄影、服装设计与工程等)。新办专业以完备的绘画类学科和工艺美术类学科为基础,在不断的研究、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的教学经验,丰厚的师资、设备、图书等资源,充分保证新专业的质量。在讲授知识点及知识系统逻辑关系的同时,将前沿知识、作品及当代艺术动向、当代艺术设计理念和成果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进行教学。此两大板块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绘画专业为设计专业完成基础课教育提供审美价值取向,并拓展形象思维空间;艺术设计专业带动了绘画专业材料的更新,并引领创作进入更多层次的思考。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和建设的时代,而我区高等师范院校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变化着的世界,这又涉及到了两个问题: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问题。
二.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生的培养
1.师资的问题。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日益重视,担负着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掌握相应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师范艺术院校的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受到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用人单位的高度关注。高等师范艺术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关乎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高等师范艺术院校教师培养工作更加受到重视。
⑴培养项目设计中的培养目标与高师艺术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总体目标不相符。
⑵ 培养项目设计时忽视专业教育特性,导致培训项目实施的有效性不强。
⑶“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缺乏,影响了“双师型”队伍建设步伐。
2.学生的问题。
⑴重视扎实、厚重的基础课教学; 强化专业技术训练“基础课”教学,把对平面和立体结构的研究、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以独立的而又互相作用的形式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美术教育摆脱艺术家个人化、自由化、非科学化的主观倾向;美术教育,坚持工作室(车间)制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制作,充分发挥其潜在的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突破以往纸上谈兵的局限。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人文学科,其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教学要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基础课教学。实践证明,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⑵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强化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不是技术教育,单纯的技术传授不是现代艺术教育的全部内涵,深厚的文、史、哲修养是视觉文化创作者必需的文化积淀。艺术专业需要各种专业背景的知识人才。 我们应当加强这一环节,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并通过整合学科结构,增设人文类课程,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切实为培养学者型艺术创作人才和研究型艺术教育人才而构建合理的人文知识体系。
⑶继承“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强化创新意识; 现代艺术领域之宽,跨学科之广,综合性之强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我区要继承“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既博纳中西古今文化之精华,又吸收中外艺术教育的有效资源,以此营造一个宽松而充满活力的学术与创作氛围,旨在强化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我区高师院校应围绕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开展学生工作,现代美术教育方法着重从培养专业复合性人才,即高等院校的教育方法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较之以往的传统教育方法,现代设计教育应该主要强调“启发式”、“协作参与式”和“开放式”三种教育方法,以此作为传统教育方法的补充和更新基础。
a.启发式 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方法。
b.协作参与式参与的概念今天已为众多的教育者所接受,它不仅提供了解决问题过程的客观认知环境和交流的能动意义,同时,也使得美术作品拥有了存在和被广泛理解的基础。
c.开放式 从包豪斯起,就奠定了现代美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的基础。
结论:新疆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应从突破和超越自身的传统艺术教育框架出发,重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理论的探究,努力做到以科学的、开放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全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为使基础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区高师教育引进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美术教学的理论模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我区高等师范院校根据本校的总体发展战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适时提出 “真诚办教育、扎实办学科、质量求发展”这一全新的办学思路,以培养学者型艺术创作人才、研究型艺术教育人才、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
我区高等师范院校在保护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应用型学科和新兴学科,同时改革教学管理模式,重点研究、探讨、改革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强化人才质量意识,通过各种制度、监督手段,确保教学质量,综上所述,现代艺术教育可以成为美术教育的制约因素,也可以成为美术教育的促进力量。这一点,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模式、教育体系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取决于我们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是否能够及时更新观念,建立新思维。如果把上述讨论的问题加以归纳概述,只有三点:树立全新思维,整合教育资源,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 著《工艺美术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J]2002
[2] 刘国余、张立群、顾惠忠、周宏主编《设计与设计管理研究》2006上海国际设计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选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12
[3] A.J .普洛斯(美)(张萍译)《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 》[M].
作为一个乡镇长大的孩子,自小就对老师有一种向往和崇拜,从那时起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人民教师。中考填志愿的时候,机缘巧合地让我选择了幼儿教育,这个选择也成为了我一生中最重大的决定。
幼师毕业实习时,我被分到渝北庆龄幼儿园,花园庭院式的建筑,完全就是我梦想中的乐园,当时我真是做梦都想进入这里工作。承蒙老天厚爱,我竟然梦想成真,毕业后我成为了庆龄幼儿园的一名正式教师。一晃二十年,其间多少同事来来往往,有的转了行,有的去了小学,当初那个怀揣梦想的我如今依然坚守在幼教第一线,虽然已经青春不再。
还记得初出茅庐那几年,我带着满腔的豪情想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做一名孩子喜欢的幼儿老师。可当时的庆龄只是一个乡镇园,只有六个班的班额,我们这届毕业生的到来让幼儿园有点“人满为患”,我和另一个新同事被安排做保育员的工作,并且我带的班是幼儿园新收的一个小班。面对一群整天只会哭闹的小不点,我每天做着端饭、打扫和倒痰盂的工作,再加上没有经验,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让我常常错过饭点,后来竟然患上严重的胃炎。工作的压力和病痛的折磨并没有让我退却,我选择了坚强面对困难和压力,鼓励自己要坚持。
在我工作的前十年里,大部分时间都是被幼儿园安排做保育员的工作,有时甚至是在担任带班老师的中途突然就被换成了做保育员,当时也曾悲观失落,也产生过离开幼儿园的念头。最终把我留下的还是对幼教工作的喜爱和对庆龄团队的不舍。通过自我心理调节,我降低了自己对工作岗位的要求,只要能和孩子们在一起,做什么岗位不重要;只要还是庆龄的一份子,我就还能做出自己的贡献。静下心来的时候,我仔细分析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工作中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确实不能怨天尤人,只要自身具备真正强大的实力,就不怕别人小瞧自己。命运只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因此,我把不断更换班级作为学习的机会,班级的每一位教师包括保育员都是我的老师,我从她们身上学习最优秀的部分:如何组织教学活动、如何管理班级和孩子、如何与家长交流等等。十年间,我除了利用寒暑假和周末去参加函授学习,顺利取得了学前教育大专和汉语言专业本科的文凭外,还自费去进修了工艺美术专业,从小喜欢美术的我把美工定位为自己的特长。无心插柳柳成荫,本着兴趣爱好的学习,竟然成为我后来逐渐找回自信的动力源泉。学习逐渐成为我的爱好,我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新生事物也越来越敏感。以上网为例,很多人上网为了游戏,我却发现网络是一个非常便捷的学习途径,里面有我们取之不尽的资源,网络开阔了我的视野,增强了我的创新意识,加速了我的学习和成长。
接下来的十年,便是我厚积薄发的十年。我十分珍惜园领导给我的机会,首先做好配班老师,协助班长做好班级工作,抓住机会参加《幼儿园早期阅读研究》的实验课题,通过上观摩课、外出培训、说课评课等活动打磨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并在一日生活各环节加强对幼儿活动细节的观察记录,以此为案例写出多篇教育叙事论文,多次在市区获奖。随着庆龄幼儿园的不断强大和团队的努力,班额从六个班一路扩大,最多时达到十二班的规模,又先后被评为重庆市市级示范园、首批绿色幼儿园等称号,各种机遇更是应运而生。我荣幸地被任命为班主任,带领我的小团队有创造性地开展班级工作,班级活动有声有色,保教质量稳步提高,在家长群体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后来我又接下了年级组长的工作,带动年级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我所在的年级组被幼儿园评为优秀年级组。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和大型活动我献力献策,幼儿园的演出活动我亲手缝制服装道具,只要在我能力范围内的事,我都积极参与和协助,以“园兴我兴”的主人翁态度对待一切工作。庆龄幼儿园在黄泥磅的分园开办后,我和幼儿园的另一位老师成为拓荒人,在分园以教研组长的身份,事事以身作则,带领一群年轻教师用汗水和责任心在黄泥磅社区树立起庆龄的品牌和形象,以至于一年半以后我们因故撤回时,家长们曾不遗余力地挽留。如今,我是庆龄幼儿园的一名教研组长,我和我的团队在园领导的带领下,正在为创办新的分园而努力,将来迎接我的还有更大的挑战。我曾经的理想是做一名孩子喜爱的老师,现在,我为庆龄精神的发扬光大而努力奋斗。
回顾这二十年的成长历程,我发现生活给予我的回报已经完全超额了。2010年我被评为渝北区教育系统优秀女教师,我手工制作的教玩具《动物万年历》,在参加第二届全国幼儿园优秀自制玩教具展评活动中获得优秀作品三等奖;我的摄影作品在渝北区首届教师艺术节中荣获一等奖。同年参加渝北区幼儿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竞赛实录活动获二等奖;2011年7月荣获重庆市教委颁发的重庆市幼儿园优秀园丁荣誉称号。这一切荣誉是对我以前工作的肯定和鼓励,更是对我以后工作和生活的一种激励。海明威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高贵的是优于自己的过去。”我相信,只要坚持信念,不断努力,就会发现自己潜在的价值,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成长见证人:
重庆市渝北庆龄幼儿园园长 邓雪梅
家乡人,师妹,我的实习生,上下级,我和王跃兰老师之间关系“复杂”,相处二十年,我们的年龄在增长,角色在变化,但那份默契在增长,那份情谊在浓厚,那份信任永在。
我从一线教师成长为园长,她从实习教师成长为教研组长、中层干部,期间,我目睹了她一步步心酸的步履,见证了她不断强大的过程。
她踏实,她总是把你交代的任何事情做到尽善尽美,找到她就找到了质量的保证;她敬业,对孩子对家长对工作,她永远面带微笑,耐心到极致;她勤劳,她的手工作品都是利用闲暇时间“抠”出来的精品;她顾全大局,为工作加了多少班,受了多少累,从没要求过回报。她成绩斐然,全国教玩具大赛三等奖,重庆市优秀园丁,区优秀教师,园先进……别人看到的是光环,我知道,背后有她多少的泪水和汗水。
论文摘要:新的世纪我国科技、经济、文化飞速发展,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对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毕竟办学底子薄、时间段、经验少,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近几年发展速度非常快,并且取得了很骄人的成绩,在很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由原来的小专业一跃成为学院的重点专业,但是艺术设计专业毕竟办学底子薄、时间短、经验少。所以有机遇就有挑战,不管是机遇还是挑战,都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在新的时期,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和环节都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教学改革的内容在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可能也会有所不同,下面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提出如下几项措施。
一、开设什么课程让市场、企业“拍板”
高职高专院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尤其是培养大量的高级技术工人,以满各类企业对高级技术工人的急需。
在教学中我们开设什么课程,哪些课程能和市场需求保持一致,我们就及时调整自己的课程设置,让我们的课程和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学生能学以致用让市场需求知道我们的课程设置,让我们的课程设置适应市场的要求。同时加强课程的整合力度,把一些可以合并的课程合并,实用性差的课程砍掉,把一些能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开设起来,同时还把所开课程分成若干模块,加强各个模块的联系,注意每门课程的连续性和递进性,再上这门课程时既能学习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知识又能加强与前续课程及后续课程的联系。这样可以克服学生死学知识,学死知识的弊病,让他们感觉所学知识都是一体的,并不是一门课程结束就万事大吉啦。加强学与用的联系,努力做到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将实际案例带入课堂练习、带入课后作业,让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市场和企业需求相结合,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打造“出则技师、入则导师”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在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但拥有艺术设计相关学科的专业理论,能应用于教学中去,而且还要更加熟悉设计、生产、施工一线的技术革新、设计一线实践经验和随即处理问题的能力。他们在学校是“讲师”,下企业就是“技师”。我国高职教育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很大的机遇和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高职院校的教师人数相对不足,师生比偏高,很难保证教育质量;学历层次偏底,低于普通本科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更低于国外同类学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实践动手能力差,行业工作经验不足;缺乏完整、科学的培训体系;理论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少;企业有经验的兼职教师比例偏低等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转变观念,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优化教师年龄,职称,学历,加强学科带头人科学、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制定师资队伍规划和管理政策,政策要切实可行,加大师资培训经费投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让他们到企业行业一线去锻炼,到国内外经验比较成熟的知名院校去学习,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一手拿得起“书本”一手掂得起“刷子”;同时加大兼职教师建设的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兼职教师聘请和管理政策,聘用兼职教师一方面在于承担专业课或实践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便于专职教师和在行业一线有经验的专家交流学习。
三、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我国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是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转型组建的,很多时候仍沿用中专传统的教育模式,并且我国正式开办艺术设计专业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艺术设计专业也是由以前的工艺美术专业转变而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市场的不断进步,传统的课堂式“教”与“学”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差异越来越大的学生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要求,不能提供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特长与个性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的推广“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 转贴于
根据现阶段的艺术设计教育现状,我们可以把传统的课堂模式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思维。以教师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探索个性化教育。改革传统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与“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发现转变。依靠现代先进的教学设施,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实施课题教学法:教师提供一些优秀的课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设计,然后对学生的作业,集中讨论、评讲、总结,从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论实践渗透法:让学生把基础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手脑并用,边讲边练,生动直观达到教学目的。顶岗实习法:使毕业顶岗实习的课题从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解决设计工作中实际问题,使课题的实践性落到实处,使毕业顶岗实习成为从学校到企业的快速通道,让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快速有效地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
四、走“市场化”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一个重要表现,高职高专培养的是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而普通高校更倾向于研究性学术型人才,可见高职高专院校一定要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出来,同时用市场的发展和需求来指导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力争使实验实训建设能与市场进行无缝对接,使实验实训的建设体系更加的科学系统化,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要。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可分为两方面校内和校外。在校内,可以建设手绘设计工作室、电脑设计工作室、模拟设计公司等一系列针对性的实验实训场所。把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放在相对应工作室进行。通过实验课、习题课、课程设计和现场仿真情景教学,采用讲、练结合,在练习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在校外,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学校与一些知名企业建立联系,建立校外实践教学产学合作基地。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顶岗实习方式,让学生以企业设计人员的身份到产学合作单位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尤其是对于环境艺术和广告设计专业方向的学生,在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的统一安排下可直接深入到设计、制作、施工的整个工作流程中做辅助工作,做到“实题实做”,确保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紧密结合。通过这种科学系统的校内外实验实训的训练,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
由此不难看出,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正在经历着一场全新变革,在企业的参与下,在市场的影响下,在现代技术的保障支撑下,课程设置更具针对化;师资建设更具全面化;教学改革更具创新化;实验实训更具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孙恒志,齐天.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新探.山东师大学报,1999,(6)
2、王树庭、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及发展对策[J].池州师专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