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审美的意义范文

艺术审美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审美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审美的意义

第1篇:艺术审美的意义范文

不能不谈及它的艺术审美以及由此所形成的视觉消费。当今社会文字与图像的博弈已深深渗透于技术化媒体领域,视觉文化符号的生活覆盖正成为图像化转型中大众文化消费的现实表征。“电视机的发明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现代视频技术和信息技术使人们的交流方式和信息传播形式发生了变革,而彩印技术的精致化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越来越乐于接受图像和影像,越来越懒于接受密密麻麻的文字符号。看动画片成为当代儿童必需的生活内容,青年人已变得不那么善于书写,商务文案中取代文字的示意图被广泛采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使用者乐于为点击利用大量图标而付费。”⑧确实,今天的艺术审美文化世界,文字书写的表意符号在减少,图像符号则越来越多,纯文字阅读的感悟诗学正在被电子仿像制品的感觉快适所挤占。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依靠形象表意的文学在“形象”的世纪真正到来之时,在“形象”从语言的囚笼中释放出来的时候,却正在无奈地让位给眼花缭乱的视觉奇观而让自己走向文化的边缘。图像符号的大范围增加与媒介变迁、技术载体更替显然有着深刻的关联。数字化的符号表征是以多媒体结构组合的自由性符号超越文字单媒的约束性符号。传统的文学作品注重的是文字表意的审美张力,而文字符号的表征义是能指与所指的约定性统一,不仅“物、意、文”之间的关联取决于对词义的理解,还常常会有言外之意和韵外之旨需要读者去发现和领悟。人类用文字记录承载的文化遗产比其他任何媒介保留的都要多,但文字符号是以线性书写方式创造静态的广延性文本,塑造的形象因其想象性与沉思性对于读者来说是间接呈现的。数字化符号则不同,其符号构型是一种动态的、多维的、直接呈现的具象符号,它可以容纳文字,但其特性却更适于图、音、文交融互渗的多媒介表达。数字化技术对于视听信息表达的方便快捷,使它长于承载“图像文本”,从而将大众文化从文字形态引入图像方式,世称“读图时代”,并且,又因大量的图像或视频影像呈现于电子介质,故又被称之为“读屏时代”。在这个时代,图像符号如网络空间的视频和音频信息、日常生活中的影视、广告等所形成的文化霸权,已经从文化形态穿透到文化精神,并从生活方式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态度及认知习惯。“以强大的世俗力量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的视觉文化,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现代电子图像传媒具有启蒙性拓展与权力蔽的双重属性……我们越来越受制于以形象来理解世界和我们自己。”⑨视觉消费是数字化的图像表意的文化结果。这时的视觉消费,既消费视觉化的文艺作品,也消费商品化的其他图像文化产品。在新媒体语境中的文艺作品消费较之过去出现了两种明显的变化。首先,图像化的审美产品远远多于文字符号作品。时下的日常生活铺天盖地地充斥着“图像”:电视行业的“收视率崇拜”正千方百计用好看的影像吸引观众眼球;影院连绵不断的新片首映,目的只在“票房拜物教”以争抢视觉市场份额;商场橱窗摆放的巨幅宣传海报,公交车上循环播出的移动电视节目,无所不在的分钟传媒、框架媒体和街头电子屏显,T台走秀、车模靓女的婀娜多姿等,无不用视觉图像刺激社会大众的消费欲望。还有网络游戏、手机动漫、数码摄影、PPT和Flash制作、微电影、QQ表情、Email皮肤、桌面图案、微相册、随手抓拍秀、博客图片珍藏,以及上网冲浪时满眼的E媒广告与新奇图片、迅速涌现并陆续上市的视频网站……数字技术便捷的粘贴复制和PS(图像处理软件)设计制作,使我们仿佛置身于声与色、图与形、光与影的无边海洋中。

包括文学类图书在内的图像化包装(如花里胡哨的腰封)、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互相转换、曾一度红火的“摄影文学”、电视散文……让我们不难理解,人们试图在文字阅读和图像景观之间找到共鸣点的显著意图,以救助不断萎缩的文字阅读市场。即使是追求精英书写的纯文学作品,在语言上也出现“视像”表达的镜头化叙事,那些表现图像、身体、场面和景观的语言比例大幅提升,而表现意义、价值、思考、心理的语言则惜墨如金。就连美国意识流小说大师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竟然也有了多色相间的彩字印刷版。可见,为了迎合读图时代的视觉选择,经营者已是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了。图文书的畅销,积极之处在于其以形象性、直观性和通俗性带来了阅读的简便和快捷,但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这里,图片遮蔽了文字,悦目取代了阅读,娱乐替代了思考,它体现的是后现代文化对于知识的一种解构,加剧了“浅阅读”的时尚化,培养了一批回避深度思考的读者,致使“视听霸权”有了更多的拥趸而让“霸权”不断膨胀。除了视觉化的文艺作品充分彰显技术审美的魅力外,商品社会的其他图像化产品也是视觉消费不容小觑的内容。在信息传媒和文化产业双重催生下,供视觉消费的景致越来越多,如人们通过打造实景演出大戏来增加旅游景区人气,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文学经典,通过MTV来诠释音乐的魅力,通过彩信、彩铃来增加信息沟通的感染力,通过网络超市和电视购物频道来选购商品,通过城市雕塑、人造主题公园或仿古建构来了解历史,乃至通过婚恋电视节目来寻找自己的人生配偶或获取配偶的标准……“观看”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选择生活方式的可靠路径,“图像”则积淀为社会的表意系统和宰制性的生活准则,“图像中心化”已经演绎为视觉消费的图像化生存。在技术传媒文化覆盖下,文字与图像的博弈或图像对文字的“僭越”已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明显。现在看来,这场博弈的胜利一方是图像而不是文字,而能够让图像战胜文字的最锐利的武器就是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媒体是孵化图像的理想母体,数字技术审美几乎成为图像审美,视觉审美成了数字时代的主打文化消费。技术图像表意规制的视觉消费带来了当今审美方式和文化结构的多重异变。首先,视觉的“观赏依赖”调整了人对生存世界的审美聚焦。技术图像世界的多媒介性、符号具象性、多维动态性和画面的镜像性,将物象审美的时间转化为视觉的空间来反映或暗示事物的运动发展,这种因“读图”而产生视觉,将积淀为人类把握世界的视觉认知模式,从而以感知惯例形成视觉依赖,让人们对世界的审美聚焦发生位移,改变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符号审美关系,形成人对外物的观察、体悟及表达的视像化图式,这会引起文化生产方式、接受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大改变,并影响到人类的审美习惯和艺术思维方式,这便是数字化技术图像表意对社会文化和人文审美所产生的由表及里的巨大影响。在图像转型语境中,人们的文化表达更多的是去寻求图像叙事(如广告、摄影、网络、影视等),而不是诉诸于文字书写,大大压缩了文字表意的审美空间。在文化消费市场,书报类文字产品往往敌不过影视类视觉产品,致使现在潜心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而观看影视、上网冲浪、打电游、发短信、玩微博等则日渐成为文化消费主潮。

一旦“图像”成为视觉消费的焦点,文字、文学就将远离人们的视线,进而渐渐远离审美的心灵,“手捧书香”的阅读方式可能将成为一个历史的背影。其次,视觉消费助推大众文化,激活了传媒时代的文化产业。图像文化产品的大范围覆盖,满足了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又创造了更为多样的消费需求,让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成为视觉消费的完美注脚,大众文化据此有了丰沛的沃土,文化资本亦找到了利润最大化的市场资源。我们看到,“超女”、“快男”引发了电视娱乐选秀的狂潮,“中国好声音”成为电视产业聚焦的年度标杆,《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源于用镜头生动记录了国人“吃”的盛宴,而《人在囧途之泰囧》创造的票房神话,在于其喜剧笑料与观众的视听期待之间形成了最佳的契合点。文学网站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也多是通过开发视听产品来完善影视、版权、无线的“全媒体”经营,如“与影视机构进行深入合作,或者独立开发影视作品,拍摄以网络小说为剧本的影视作品,更大范围地占领文化市场”瑏瑡。有人说,美国人用“三片”(好莱坞大片、微软芯片、麦当劳薯片)征服世界,推行其全球战略,岂不知这“三片”蕴含的强大的殖民化力量正是被视觉消费、感望帷幕掩饰的文化入侵,同时也是文化产业“赢家通吃”的商业化成功。美国从1996年起,其文化产品的出口就已开始超过汽车、航天和军火工业而成为第一大出口商品,不仅占据了世界文化市场的最大份额,还以文化软实力构成其推行全球战略的理想载体。视觉消费拓展的文化产业,加速了技术与经济的市场合谋,同时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让生活与审美、生活用品与艺术作品之间的界限逐步淡化,艺术被消解在日常生活的普遍审美化之中。视觉消费带来的艺术与生活的“零距离”,消褪了艺术的神圣感,却提升了生活的审美质量。

第2篇:艺术审美的意义范文

摘 要:艺术语言是与常规语言相对应的一种语言现实,是具有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表达现象。艺术语言具有审美功能,能让受话人在面对审美对象的时候感受到艺术语言的独特魅力和发话人通过艺术语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关键词:艺术语言 审美 空灵美 语境义变

艺术语言是变异的语言,是对语法的变异和偏移,它用情感逻辑取性逻辑,它因情而生,表现的是发话主体的主观感受,是发话主体审美心理的外化和情感体验,它作用在发话主体的强烈的情感下。创造艺术语言的过程是一种有生命性的活动,反映了发话主体的审美直觉和深层意识。

艺术语言不似普通语言描摹现实,恪遵语法,它是空灵的、抽象的、超然的,这种区别造就了艺术语言的美。艺术语言的美在于它的空灵美和意之美,空灵美实际就是一种距离美,反映的是辞面与辞内的距离美。“意”则是艺术语言在语流和情境中产生的变异之美。

一、空灵美

空灵美在艺术语言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深层结构。我们只有首先充分理解语言表达的具体含义和内容,才能进一步感受和体会这种表达之美。就其实质而言,这种美是艺术语言运用的一种智慧和灵感,一种语言艺术技巧。借助这种智慧和技巧,使得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效果更富于形象性和创造性,让人感到灵动、奇妙,进而产生特定的美感和审美体验,与形式美、音韵美这些表层的美相比,这种深层的、复杂的智慧技巧之美,才是艺术语言表达的诗意之所在。同时这种空灵美是一种表达艺术,它让发话人的感情、审美体验在语言表面得到了绽放。

例: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也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 不忧 也不惧/现在 正是/我最美丽的时刻/重门却已深锁/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道我莲的心事/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 就是/太迟 ――席慕容《莲的心事》

这首小诗表面上看,莲最美的时候是已过了青涩却还未曾受秋雨侵袭成为残荷之前,而这最美的时刻却无人来赏,因此莲的心事是赏荷之人“不是太早,就是太迟”。其实,往深层看,“莲”是女子,等待的是在正确的时间能够欣赏自己有缘的爱人,此诗以莲喻女子,含蓄地表现出了女子希望被人赏识被人爱慕的期盼,青涩含蓄而而又略带忧伤。这种表层与深层的不同成就了诗的美好意境,语言清新淡然自有一番神韵且不失灵动。

二、语境义变

艺术语言又一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借助特定语境使语辞产生语境义变,即语流义变和情境义变。语流义变指词语在连续的语流中,因受到临近词语意义的影响,或者由于在语流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而产生的意义上的不同。情境义变是指辞语由于受到一定的情境的影响而产生的意义上的变化。其中的情境包括发话人本身的情感、意图、动机,社会文化环境、语体环境等。一般说来,内部语境产生语流义变而外部语境会产生情境义变。

例: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朱自清《荷塘月色》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

③方舟和船票在哪里?――《新周刊》2011年12月15日版社论标题

④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 ――7.23温州动车事故铁道部发言人讲话

例和例都属于语流义变,受上下文的影响,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相互转化,例是将具象事物“叶子和花”抽象为“笼着轻纱的梦”,叶子和花本是可看得清楚明白的事物,只因此时荷塘里的雾让叶子和花变得朦胧了,作者用梦来形容本已是足见飘渺,而再笼着轻纱更添朦胧之感,此刻作者所见之美景所感之心情就很容易体会了。例是将抽象事物具体化,把“恼人”的春雨具体成“花针”“细丝”织在“人家屋顶”上,引起受话人的想象和联想,亦可体会发话人此刻的欢快心情。

例③和例④都属于情境义变,电影《2012》中,“方舟”和“船票”意味着逃离险境的工具和资格,“方舟”和“船票”已被人们被社会赋予了新的含义。在这篇文章中,方舟意味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成果,而船票则指为取得这些成果所需的态度和政策。例④中的那句话出现的情况是:当天,官方宣布车厢内已无生命迹象,要求结束救援,并对车体进行拆解。随后,一名女童被救出。对此,发言人称“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在民众看来,“奇迹”此时已经由褒义变为贬义,这种义变的产生是由主体的主观心情导致的。

语流义变和情境义变的过程是词义由语言义向言语义转化的过程,这也是表达情感的过程,而受话人在面对审美对象的时候也往往能结合文本环境社会环境主观心情等各方面的因素来感受发话人的情感,从而完成审美体验。

读者欣赏艺术语言的过程是审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艺术语言先是给了审美主体一个美的形象刺激,接着艺术语言能调动受话人的精神、情感、经历、知识等各方面的因素,使受话人体会到艺术语言的深层含义,也进而体会发话人通过艺术语言这种表达方式体现出来的情感和意味,感受到发话人思维和智慧凝结而成的灿烂。此外,艺术语言作为审美对象,往往能激起审美主体的想象和联想,进而加深其感受和理解,达到共鸣的一种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骆小所.语言艺术――普通语言的超越 [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2]骆小所.艺术语言:发话主体审美心理的外化 [J]. 语言文字应用,2001(5).

[3]骆小所,匡锦.艺术语言:活的形象 [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7).

[4]李银霞.论艺术语言中的审美情感 [J]. 文学教育,2009(7).

[5]郭明元.论艺术语言的审美特性 [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6]李万杰.试论艺术语言的心物感应 [J]. 楚雄师专学报,2000(10).

第3篇:艺术审美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美容手术 审美标准

LINK UP AND SEEK UNITY ABOUT AESTHETIC STANDARDSIN

THE AESTHETIC OPERATION BETWEEN PATIENTS AND DOCTORS

Shi Anping Zhou Ahanchun Li Jianqiu Luo Jinghui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 Nanfang Hospital, (Guangahou510515)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linking up and seeking unity about aesthetic standards in the aesthetic operation between patients and doctors, and analyse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linking up of acethetic standards

Key words Aesthetic operation Aesthetic standard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寻求通过医学手段改善外貌和形体,导致了美容医学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各种美容医疗纠纷也日见报端。其中一部分是由于医师手术操作失误出现了并发症,也有一部分从手术学角度来看手术是成功的,但病人却感到不满意。这里就涉及到一个美容手术医患审美标准的沟通与统一的问题。这也正是美容外科手术区别于其他外科手术的特殊性。它除了与手术的生物学、美学基础有关,还与社会心理及医患的美学素养有关。

1 医患审美标准沟通与统一的重要性

美容手术的目的不同于传统的治疗性外科手术。传统的治疗性手术是满足人们基本层次的心理需求――解除病痛折磨,获得安全感;而美容手术是满足人们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美化自身,获得社会的承认与赞许,满足自己的爱美心理。一个美容手术效果的评价其实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医生、患者各自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对术后的形象加以对照与评判。因此,一个成功的美容手术必须是术者与受术者同时获得一种视觉与心理上美感的满足。若术后美容效果只达到了术者自认的美学标准,而得不到患者认同,那美容手术就变得无意义或得不偿失,甚至造成医疗纠纷;若术后美容效果只是患者满意,得不到术者及公从的认同,那也是一种失败,并未达到美容医学的目的。美容手术是一种美的认识与创造的过程。其实并没有一种固定的理想或完美化的人体美的标准。保证手术效果满意的前提是医患审美标准得到统一。一般来说,对于一些术后效果立竿见影或疗效确切的手术,医患的审美标准基本上是一致的,如面部除皱术立刻达到了展平脸上部分皱纹的效果,腹壁整形术后患者的形体及腰围马上得到了改善。对于一些选择性较宽的手术,则会因为医患双方个人情趣爱好、心境、素养等形成不同的美学标准而难以同步。重睑术的重睑形态会因为年龄、单睑类型、脸型的不同而有各种选择;隆鼻术的高低长短更无定则。这类手术患者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的自由度,审美标准也有较大程度的差异,若术者仅根据自己的经验及审美标准进行手术很容易造成术后效果不为患者接受,手术也就不能称为成功。医疗纠纷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术者在术前未与患者取得沟通与共识。因此,美容医师一定要在允许的变动幅度、范围内充分尊重求美者的意见,取得审美标准的统一,避免术后患者产生烦恼、痛苦或引起医疗纠纷。

2 影响患者审美标准的因素

由于求美者的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心理状态及民族的不同,也必然会造成各自的审美标准的不同。一般来说,年轻人由于工作、前途、婚恋的原因,对外形美改善的标准要求较高;老年人与年轻人不同,要求功能改善的成分多一些,而对外貌上不要求有重大的改善;职业女性或文艺工作者,有其特殊的审美要求,如做重睑术,可能比普通人的重睑要宽大一些,以求有更好的艺术效果与舞台形象。文化素养的不同则直接影响到对美本身的认识与美容手术的了解,文化素质低的患者往往把美容手术视为“神术”,认为手术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头换面”,对于适合自己的一些美学标准也缺乏了解,容易盲目地模仿别人身上的或追求奇特的形态美。患者求术时的心理状态也是影响其审美标准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一些患者由于生活上受到挫折而引起审美心理的异常,如恋爱、求职的失败而归咎于自己五官上的缺陷,从而产生不切实际的整容要求;有的追星一族则拿着明星的照片要求手术,认为手术只要达到明星的某一特征就是美;还有的把美容手术作为一种赶时髦,心中无明确的审美标准,以他人的评价或审美为准则,手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同的民族,审美也各有特色,如傣族人以颧头微宽、突出,鼻根部扁平,脸型细长为美;而佤族人以额部突出、面宽、棱角分明的粗犷为美。由此看出,什么为美,什么为不美很难有个确切统一的定律与标准,总是因具体情况而定的。

3 术者素质与医患审美标准沟通

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生不仅是一个熟练掌握医疗技术的操作者,更重要的是具有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型人才,这一点在美容外科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美容外科是一门医学、技能与美学修养紧密结合的学科,相应地对美容医师综合素质要求也较高。

首先,美容医生要有精湛、娴熟的手术技巧,这是美容手术成功的先决条件。美容手术不同于一般的外科手术,它从术式设计、切割剥离、结扎缝合包扎直到拆线,要求整个过程中都应遵循最大限度符合美容效果的原则。在美容医疗纠纷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术者的手术技能欠佳,甚至操作失误而引起。

美容工作者应该有较高的美学修养与审美能力。很难想象,一个连人体美学形态与比例都不了解的医生如何为求美者塑造形体美,又如何去达成医患审美标准的统一,而这一点恰恰是当今美容界所欠缺的。大部分医学院校都未设置有关医学美学理论课程,也无美容医学专业,许多美容医师是从相关专科转行而来的。对于一个美容外科医生来说,医疗的整体过程都是一个综合运用其审美能力的过程。术前要对形形的个体进行美的观察和评价,从而确定某一个人体局部或整个是否符合协调和谐的自然美规律,并进一步确定其矫正缺陷的手术方式和方法。没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不可能设计出令人满意的手术方案。一个优秀的美容外科医生,除精通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同时兼有美学、素描、雕塑、摄影、几何构思、色彩调配等方面的修养,能熟知人体形态美的基本规律、标准与特殊性,并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引导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对美的正确理解,纠正患者的美学偏差,达到美学标准的共识。

美容外科医生还应有丰富的心理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美容外科的最终目的是让患者在心理与情绪上获得满足与平衡。美容外科医生术前必须及时、准确地了解病人的心理动机和期望达到的美学效果。对患者的审美观给予正确引导与鼓励,把美的愿望与客观条件结合,使患者明确美容手术除了医生技术水平外,重要是决定于患者自身条件。术前医师与患者没有充分地沟通与理解,不可贸然手术。对于因为医患双方审美标准不同而造成的纠纷,在术前进行沟通与慎重选择手术是一条有效的预防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祝华.美容手术的双维效果与相关因素.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0;(1):53

2孙圣泉,杨志国.浅淡美容外科医师的素质与修养.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1;(4)45

3彭晓云,吴洁真,颜斌.美容手术的艺术:真善美的统一.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7;(1)46

第4篇:艺术审美的意义范文

1.1音乐与语言结合:声乐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语言与音乐的结合。声乐语言,从创作到演唱,划分为三个阶段。它是一个词作者根据物质生活或已有的音乐创造了一种典型的文学语言———歌词。歌词的特点是音乐性强,朗朗上口;二是通过对歌词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谱曲———旋律音调;第三是通过歌词和旋律来重新创作,将声乐生动的演绎出来。从曲调的旋律中体会出,它不能脱离音调和节奏,特别是一些丰富的民族声乐作品,丰富的民间歌曲之间几乎可以被认为是其民族语言或地方语言的延伸,因此,声乐艺术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的语言艺术,而是音乐的语言艺术。它比单纯的乐器更直观,比单纯的语言艺术更具音乐性。

1.2思想与情感的抒发:歌唱艺术以表达思想和感情为特色,歌唱艺术的美,是以音乐语言为载体,把各种思想和情感放在人们的生活中。歌唱艺术的美妙之处就在于作者把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以声乐化的语言为载体,与听者产生某种共鸣之后,它会让人们感动或受到影响。所谓“一声唱融神处,毛骨悚然六月寒”(朱权《太和正音谱》),给人一种很深的感觉,在这首歌中,在心上所引起的共鸣和震撼是强大的。因此,它是许多歌手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灵魂歌手的代表。这位歌手用心灵来进行艺术创作,体味到了艺术的理念。歌手与听者的心心相通,一同来完成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全过程。

2声乐艺术的构成

追溯音乐史的发展,音乐美的初始表现在一个全面的音乐体裁形式。声乐艺术是通过音乐的发展和一个全面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与纯文学的诗歌不同,而且也不同于工具性音乐,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学作品,它具有独立的人格、规则、原则和表现。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给人以纯净的美。因此,声乐表演艺术的总体结构,不可或缺。

2.1歌词:歌词是作为诗歌或词曲来唱。歌词之美美于形式结构、意境。它是语言的运用,生动、简洁、全面地为之歌唱表达生活的内容和理念。它是美国歌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歌词是诗歌的文学语言形式,同时又是歌唱的用心创造,所以它必须是简洁、准确、优美的,用最基本的词语来概括人们的思想和感情,来反映生活状况。可以说文字是语言的“灵魂”,通过文字、句子和意义来创造优美的音乐形象,以实现歌词简洁、美观,从而达到相应的艺术效果。作为歌词的语言,特别是优秀的诗歌、文字、散文等,一首歌长度不会太长,可以将在一段时间里的复杂的故事、思想表达明确。

2.2旋律:旋律是由不同音高的声音在一定的节奏中组成的。旋律在声乐艺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构成了声乐艺术的主体,是用来传递情感和精神内涵的一首歌,传达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真实感受。旋律由音调、节奏等组成。旋律是歌曲的基本需要。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时代和个人的独特色彩,这些因素的色调通过各种旋律的发展手法,塑性创造一个完美的声乐艺术形象。音乐的节奏是一个一种语言的自然韵律,它也显示了某些句式的特征。在时间和速度上,安排以不同的方式排列,呈现出各种有节奏的图案。最后,音乐的和谐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丰富了旋律的表现。

2.3声乐作品的创作要领

2.3.1对风格的把握: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理风格。在歌曲创作中不可分离民族特色。掌握了民族风格和特色,是创作歌曲的基础。没有民族音乐元素,谱写一首好歌很难。

2.3.2歌曲个性的突破:歌曲的个性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歌词与曲谱,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2]。1、歌词的锤炼。研究者在声乐作品中做了数百个研究,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所有美丽易唱的经典歌曲,歌词很精炼,歌词中总有那么一个词或句子可以让人兴奋或心潮澎湃。要创造一首优美的歌曲,就要研究歌词了,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诞生,与歌词是分不开的。写一首歌,歌词是非常重要的,情感的表达,思想的传承都是靠它来体现的。2、歌曲的曲谱。一个优秀的作曲家,应该具备控制旋律的能力给歌曲差UN构造层次感和流动感,这样的歌曲才动人悦耳。

2.3.3对生活的经验:总的来说,灵感来自于生命,生命是创造的源泉,它是创造的动力。一首优秀的歌曲作者必须在充分理解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创造一个良好的作品。这就要求我们作曲家,尽可能地向群众走去。生活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活是创造的源泉。创新的灵感来自于它自己的感受,可以说是更深的感觉的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是不断积累信息和丰富知识的过程。在创作中,我们应该尝试选择自己强烈的感情故事,特别是对人性、生活、感情,有更深刻的感悟与见解,注重细节刻画,当然也不要开始直歌要时刻记住要把握生活的精华,尽可能用词和谱的精华,突出歌曲的,进而创造出良好的声乐。

3声乐艺术的审美

艺术审美是根据人们的喜好、品味来区分。审美欣赏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虽然审美是由个人兴趣所产生的,但它又具有代表性。什么是声乐艺术的审美标准,声乐艺术的审美判断是客观存在的。例如,意大利美声唱法、我国民族声乐与歌剧演唱,他们就创造出一种客观存在的美的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因为某些人的态度变得不美丽。因此,声乐艺术的审美评价应满足声乐艺术美的客观本质,而不能是主观臆断。另一方面,声乐艺术美的变化也决定了声乐审美评价标准的变化。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以她独特的声音品质和演唱技巧塑造优美的形象,成为现代人演唱的经典之美粉丝。声乐艺术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逐渐体现出声音音质的美感的同一性。

4结语

第5篇:艺术审美的意义范文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意境

赋予思想情感的的审美意境,作为环境设计师创作时极大突显他设计方案的主要部分。审美意境想要突显的意义是在空间里面形成一定的“灵魂”。在意境加入审美的感觉,能够形成一种所谓的场域效果,再就是反向显现空间中的想象以及感情。环境设计师对于此所谓的场域倾注各种自然界的文化风俗精神时尚等等;从而进行人与“自然”、人与“空间”的无言对话。

环境艺术设计强调自然脱俗,围绕审美意境进行突破创新,不断运用先进的理论、理念,通过不同于形式审美的表达,不断发扬光大环境艺术设计事业。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意境就在于它是设计的灵魂,突显文化意义的设计意境创作,全面表现出设计的意义以及当代设计思想的主要特性。

环境艺术设计意境的审美特征

环境设计里面的意境能够作为一个最能表现与表示我国艺术追求的美学观念,在我国古文和古美学艺术里面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艺术对世界的专有贡献。分析探讨意境的美学特性,了解怎样在环境艺术创作中表达与审视意境这都是十分重要的。

1. 情景交融

环境设计关注的主要是情景间的协调,所以情景交融可以作为意境的一个审美前提。情景交融指的是,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审美认知以及特性间的联系。对于情景交融的形成来说,有一定的哲学前提,儒家以及道家方面的思想均觉得可以作为自然界的一个成分,均追寻并要触及“天人合一”的境界,然而这需要对意境有极深得理解,再就是此也给情景交融提供一个大的前提。“情景交融”作为意境的一个一般特性,其中的情景要进行相互交错融合以及统一和谐。

2. 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作为环境设计里面创作和形成意境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但虚实能够表明环境设计里面意境审美的特质以及定律。虚也就是虚境,也就是说环境设计表象外的审美层次,实也就是实境,也就是环境设计创作里面的真实意象,虚与实体现出了我国古时人们的世界以及宇宙的观念,在本质上表现出我国环境设计的审美情感。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虚实结合,对于意境的表达具有特定的意义,遇到这种方式可以体现意境的魅力。虽然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基础,但情与景如果离开了中国美学虚实相生的美学理想,不能在虚实结合中相互转化,展示宇宙无相生的审美理想,不能在虚实结合中相互转化,展示宇宙无限的生命图景,就谈不上什么意境的创造。

3. 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是最真实和自然,再就是最引人喜爱的。清水芙蓉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可以作为我国古时追求和崇尚的一种美感艺术。对这种自然之美的发展和传承,众环境设计师都要进行相应的思考。对于自然之美的思想渊源来说,其源于道家倡行的自然之道。当前的环境设计意境正在追寻所谓的自然之美,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就是追寻清新脱俗,一个就是追寻返朴归真,即自然以及平淡美。而我们知道,自然平淡的艺术美并非信手拈来,自然美是去掉雕琢之后的自然,所有具有自然美的作品都是经过推敲、琢磨;最后才成为看似不假雕琢的浑然天成的艺术精品。因此在实际过程中的“自然之美”不宜强求,而应该追求自然之根本。

水景设计中体现的审美意境设计

1. 水的形态特征

形态就是说,形式以及水的形状。水自身并不存在特定的形状,其形状主要是体现在储水的容器上面。水的形状和高度,再就是形态的转变,使得水可以表现出万千的状态,有的体现静美,有的体现飞奔之势。有生命气息的生生气体蕴含着宇宙生命的特质,其已经变为审美特性的典例。

景观设计,水景是溪流,瀑布,池塘,喷泉的主要形式,为了与周围的池塘植物,画廊体架,设计与垂直另外的构成成分。表象艺术体现的含义,其就体现出了“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

2. 水声音的特性

水体作相应的运动,进而构成了水流,人听到这种声音可以产生不同的情感,进而可以体会到水声的魅力。具有水功能的一些景观,一般都是让水进行各种流动,模拟自然界的水声,构成特殊的水声感受。这种娓娓水声,带了听觉的感受,造就了一种意境的美感。

3. 水的颜色特征

对于颜色来说,其也能够被叫做水的质感,其往往和水、动植物以及自然界的其他景物形成自然的和谐美景。在常温下,水表现成无色无味的液态晶体,其体现了一种纯净自然剔透的美,经常被拿到文学界当成人格和道德的代名词使用。水颜色可以随时间与季节而改变,植物在水中浮动的姿态以及太阳照耀下发亮的流水,这些都让人难以忘怀。

结语

第6篇:艺术审美的意义范文

【摘 要】诗歌的时间流程和空间展开构成其整体的时空架构,诗人以情感走向导引其运作方向,以时空意象作为其具体建构,并最终构成诗歌的总体意境,给人以审美享受。【关键词】时间审美;空间审美;初唐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49-02事物的存在总以一定的时间空间为其载体,诗歌亦不例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陆机《文赋》中:“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英国诗人布莱克写道:“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x那便是永劫”,均谈到诗歌审美时空的阔大与浩渺,诗人在一x那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其人生体验、当下生活情态等长时间的心理酝酿为媒介,形成无限的心理时空。这种属于诗的心理时间和空间状态,源于现实生活,又超越于现实生活之外。当代台湾学者黄永武先生说:“人与时空是那样巧妙地融合无间,情感与哲理,不喜欢脱离时空现象,去作纯粹的摹情说理,每每透过时空实象的交互映射予以形象化。因此可以说:时空设计,是中国诗里最重要的环节。”唐代揭开了中国古代最灿烂夺目的篇章,南北文化交流融合,汉魏旧学与齐梁新声相互取长补短、推陈出新,而丝绸之路的中外贸易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美术及各种宗教,形成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这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引进和吸取,为初唐诗阔大、朝气蓬勃的整体基调奠定了社会基础,亦为诗歌在时空艺术架构上的创新提供了更辽阔的土壤。李泽厚先生曾指出:“时间的情感化是华夏文艺的一个根本特征。”在诗歌的意象世界里,时间被淡化其自然属性而被赋予更多的情感属性,物时通过审美转为心时,打破了固有的时间观念,获得其审美属性。古人对时间观念的审美,多表现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伤逝情怀,不论是通过歌咏如日月山川、历史人文等亘古不变的意象,以其长久存在的意义与个体生命的转瞬即逝形成反差,还是通过描写夏蝉落花、朝露秋虫等短暂的自然生命体以与之相比附,多针对人的生命体验显示其时间意义,以个体生命出发,体味世界和人生之意义,多引发对于生死的喟叹,对于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时间长河的叩问,这种关于有限和无限的追问,多衍生为对于个人价值的反思。初唐诗歌摆脱了六朝宫女的靡靡之音,变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卢照邻“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骆宾王“那一气到底而又缠绵往复的旋律当中,有着欣欣向荣的情绪”,“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由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而代表这种清新诗歌特色的首属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代悲白头翁》化用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刘希夷的再创作更为凝练,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作为前半首诗的结语,“年年岁岁”“岁岁年年”颠倒重复、排沓回荡、音韵优美,以“花相似”“人不同”相映衬,抒发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人生感慨。面对梦一般恬静幽美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神思飞跃,发出对于人生、对于宇宙初觉醒的探索叩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种探索,古已有之,如曹植的《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此题材诗歌主旨多为感慨“人生容易老”,而宇宙无穷无际。张若虚却并未陷入窠臼,“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跳脱出对于个人短暂生命的伤逝。诗人虽有对于短暂生命的感伤,但却不颓废绝望,代之以光昌流利的勉励抚慰,全诗基调哀而不伤,正是初唐的时代之音。恰如人在少年时期初次进行人生展望时感受到的那种轻烟般的淡淡惆怅,初步认识有限生命和无限宇宙的“自我意识”体味到那种微雨般的轻轻迷惘,虽然口说哀伤,但毕竟尚未经历风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哀愁带给我们的审美心理仍旧是快慰轻扬的。宗白华先生曾指出:中国艺术的真谛在于表现一种空灵的宇宙意识。历时性的时间不断逝去,惟有空间永恒,而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虚实均与空间意识密切相关。瞬间的感觉在x那的时间内聚集包括记忆、意象、人物、细节等在内的各种片段,为了让这些片段同时涌现,诗人在形态上使其呈现出一种空间上的并置,通过空间密度的增大而非时间上的延续,达到用高度浓缩语言、表达深刻和强烈人生体验的艺术表达效果。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诗歌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x那、一片段”,并且力求“在x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而中国空间意识的表现方法主要有两种,所谓的“散点透视”和“以大观小”。《周易》曰:“昔包栖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观者非站在一个固定位置固定视角对空间进行关照,而是上下俯仰、徘徊往返,步步移,面面观,故称之为“散点”。至于“以大观小”,宗白华先生这样解释:“并非如常站在平地上一个固定的地点,仰首看山,而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又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的照相”。王维的《终南山》中,时而俯视千里,时而由远及近,由山外入山中,由山阴入山阳,跟随诗人心灵化的观察视角变化,整首诗呈现心灵与大自然相互应和的和谐节奏。“散点透视”和“以小观大”观察法、观察视点的不定、视距的变化以及对于心灵感受的附和,决定了艺术表现空间的全息性和广远性。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通过“地名对”,极尽壮阔之感。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长安的城垣宫阙为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一字显示出雄浑气魄;第二句点明杜少府宦游之地,以岷江五大渡口泛指“蜀川”。“风烟”“望”将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相连,摄下文“天涯”之魂,为整首诗歌铺垫壮阔的整体基调。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离愁别绪一笔宕开,两颗相知的心和诚挚深厚的友谊,超越时空的界限紧紧相连,友人虽远在天涯,却近在咫尺。诗人巧用时空艺术以乐观、洒脱的情调结束全诗,超脱于离别诗伤感情调的惯有套路,给人以精神鼓舞。陈子昂的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冲破现实时空的束缚,包罗广阔,来去无踪。诗人站在历史与未来向两头纵向延伸和横向的天与地无垠广阔的交汇点上,感受到个人具体人生的短暂和渺小,“怆然而涕下”表达的却是开创者的高蹈胸怀,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先的伟大孤独感。以时空的无限性映衬思想感情的无限性,形成一种荡气回肠的气势,裹挟着深沉的人生慨叹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遏制的气势迸发出来,震撼人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乾坤千里眼,时序百年心”。除去诗歌创作字里行间所呈现的具体时间空间,诗人对于现实时空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赋予诗歌以更为丰沛的情感、更为深厚的内蕴,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参考文献:[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3.[2]黄永武.中国诗学――设计篇[M].北京:巨流图书公司,1986.[3]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J].青春期健康,2014,(7):46-49.[4]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5]王弼,韩康伯,孔颖达.周易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6]宗白华.艺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作者简介:魏明丽(1990-),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4级古代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明清方向。

第7篇:艺术审美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改革;重要性;启蒙;审美观;总之

一、适应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需要

我国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与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六门教学法已不能适应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法门类,如:幼 儿 健 康 教 育和幼 儿 社 会 教 育之 外,还 增 加 了专 门 培养。训练幼儿园教师组织和设计幼儿园课程与教育活动能力的教材。幼儿园课程与教育活动设计,在其他一些教材中,不仅增加了适应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需要,反映幼儿教育时代精神的内容。而且,对原有教材陈旧过时的内容进行了删简,力求反映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最新成果。因此,反映幼儿教育时展的要求与趋势,适应了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二、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1、通过美术教育启发和深化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

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新生儿就存在着与生俱来的感受美的反应。比如给新生儿看不同的图形,对那些结构好的图形,如同心圆等。

他们注视的时间就比结构不好的图形长些。给他们看正常的人脸图

和把眼睛、鼻子、嘴都弄错位的歪曲的人脸图,他们对正常人脸图注

视的时间就比错位人脸图长些。这似乎也说明连新生儿也具有一种

倾向于B美C的感觉反应。同样,幼儿也具有明显的爱美倾向,穿上漂亮的新衣服,他们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并且会想方设法引起别人的注意,以使自己得到对美感受的满足。诚然,年幼儿童的美感只停留在直观感受的水平上。

幼儿美术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美术活动把他们对美的肤浅感受和体验加以引伸。幼儿对美的感受的肤浅性多表现在他们只是从色彩是否鲜艳、形状是否熟悉和好看以及对他们自己的功用上。引伸就是帮助幼儿认识面对的事物或美术作品为什么美,它展现给人们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等,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分层次进行引导。

2、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发现美。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美丽的世界,年幼儿童眼中的世界更是美好的,充满着奇异色彩的大千世界。在客观上,大自然中,社会上,人们的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中无不存在着美。的确,不是没有美,不是缺

少美,问题在于人们会不会发现无处不在的美。幼儿发现美的事物,大多数场合是靠自发性、靠客观事物某种特色的鲜明性的吸引,自觉地去发现美的情况是很少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自觉地去发现美。诚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美术活动给幼儿奠定下日后发展发现美的能力、奠定下能发现与他人感受不同的美的能力的基础。

3、通过美术教育指导幼儿创造美。

美术中的画画和造型操作并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有些动物

也有其高超的操作本领 。如被称为灵巧缝纫女的缝叶莺用大型树叶

叶片和植物纤维等缝合成的口袋形的窝巢,被称为优秀纺织工的织

布鸟,能用植物纤维编织成上有实心巢颈,中间有大空心的巢室,底

下有开口的飞行管道的精巧的吊巢,更有大家都熟知的蜜蜂的蜂巢,

那精确的尺寸、精巧的几何体结构,足可以算得上巧夺天工的建筑。

因此人们习惯于把蜜蜂叫做高超的建筑师。可见,这些动物的造型能力都远超过了人类幼儿期的儿童。但是,不管动物的造型能力多么高超,建筑本领多么精巧,也只停留在接受它们的祖先的遗传,继承祖祖辈辈传递下来的本事。幼小的孩童尽管本领稚拙,可是在他们身上却蕴育着创造性潜能。发展幼儿对美 的 感 知 和 体 验 的 作用,对培养幼儿发现美的能力的意义。然而美术教育对幼儿教育的更

突出的意义还是在于开发幼儿创造美的潜能,培养幼儿创造美的形

象的能力。

诚然,幼小儿童还不能自觉地意识到她在创造和谐美。但是这种创造意识已经以潜意识的形态蕴育在她的头脑中,创造和谐美的能力也已经以潜在能力的形态隐含在画面的形式美中,并为以后发展创造美打下良好基础。这就是幼儿美术教育培养创造美的一个重要任务。审美能力包括发现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这幼儿美术教育里需要说明的是表现美的能力在审美能力中的地位的问题。我们认为创造美的能力本身包含着两重意思:其一是一般所指的表现能力,其二是具有创新意义的表现能力。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对他们的审美教育只能是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础能力、启迪创新意识。因而应该定位在审美能力的启蒙教育水平上。所以说,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启蒙教育。

一种学科的意义在于这个学科的性质和它对于学习对象的功能。幼儿美术这种艺术,具有一般艺术的性质和功能。对幼儿来说它

也是一种游戏,具有游戏的性质和功能。幼儿美术作为年幼儿童表现

第8篇:艺术审美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侗族建筑;文化意蕴;审美向度

侗族建筑装饰艺术特色鲜明、匠心独具,它的美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侗乡文化的土壤之中,它既是深厚而绚丽的侗族文化意蕴及深厚的哲学底蕴的体现,又是其人文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载体,因此本文从其文化意蕴的视角去审视侗族建筑的装饰,以期得到一些启发。

1侗族建筑装饰艺术及其审美向度

侗族建筑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建筑类型,其装饰艺术在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的同时还具有独特的审美性,是审美向度与文化意蕴的统一。本节拟以布局、结构、装饰这三个审美向度之要素为主要内容,来阐述侗族建筑装饰艺术与文化意蕴之关联性。

1.1侗族建筑装饰艺术的布局之美

侗族建筑所处地貌特征大多以复杂多样的山地环境为主,因而其在选址之时需讲究与山水结合的和谐配置,并以“山脚河岸型”“平坝田园型”及“半山隘口型”这三种类型为主,但无论如何皆是“依山为址”“傍水而居”的格局。由此,这种格局既体现出了侗族人尊崇并结合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地形的生态性原则,又与其讲究“风水龙脉”的传统文化有关。其中,他们将生活区定位于村寨的“龙头”之地,并在“龙头”前面筑以由溪流所环抱的开阔的坝子,再在其后配以起伏跌宕、怪石嶙峋的自然山脉作为背景,来共同构成建筑布局的审美基础,并以此来体现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之美;按照当地风水文化习俗:人们在溪涧上架设多座风雨桥的建筑手法来“封住”财源,以防溪流会把“财源”带走;加之,他们通常会在寨后多植翠绿竹林,以此来阻挡后山怪石嶙峋的煞气,这些也是文化意蕴在布局中的真实体现。因此,从建筑的选址开始直至今日所呈现出的这看似紧凑且优美的建筑村落,其实都无时无刻地不反映了侗家人的生态观及文化意蕴,这二者合一所反映的村落布局之美,同样也是一种与生态和谐的理念以及“天人合一”这一文化意蕴的体现。

1.2侗族建筑装饰艺术的结构之美

在黎平县肇兴寨的侗族建筑中,建筑技法精湛且具有民族特色的要数公共建筑中的“鼓楼”“风雨桥”以及分布范围最广的干栏式木楼了,它们均是通过巧妙地处理空间结构的联系、转换和过渡等,从而大大地增强了侗族建筑装饰艺术整体的表现力和审美效果。鼓楼是其建筑群的中心,其最初的外形就是通过仿照大杉树的造型而设计并建造起来的,这与侗族人的“自然崇拜”这一宗教文化现象有着紧密的关联性。侗族人的祖先是古越人,而古越人有着从一开始就“依树而居”的习惯,即以单根粗大的杉木作为承重柱,后来才逐渐改为由四根柱子来组成的内环柱,另再立副柱加横枋竖爪于其上向四面伸展,以此构成自上而下逐层内收的横穿直套的枋、柱网状的空间建筑体,从而逐渐形成今天侗寨的鼓楼;加之,在实际建设中并没有统一的设计图纸,却遵循着一定的规律。风雨桥也是其中具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肇兴寨共有5座风雨桥且均建在河溪之上,它们大多约10米,桥的上半部分由亭、塔、廊组成;内部结构多以凿木以相吻,并以榫衔接的方式而建。它不仅是居民出行必经之地,也是休憩娱乐的场所,从桥廊两侧供人们休息下棋、摆龙门阵的长凳便可体现。风雨桥除了前文所提及的挡住寨子的福气之外,在廊桥桥亭中还设有神庙,以供居民举行祭祀活动。因此,风雨桥这一侗族独特的建筑形式不仅有着工艺精湛的结构之美,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成为侗族人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栏式木楼是在侗族建筑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民居建筑形式,这主要受到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气候资源的影响。虽然黎平肇兴侗寨所居之地多山多雨,坡多地少,但干栏式结构却可以不过多地受地形变化的约束,而是依山就势地在不平的地面立柱或水中打桩而建成,这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势和空间,加之丰富的森林资源也为干栏式的木构建筑的修建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侗人的文化传承也与干栏式木楼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侗人与古越人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而古越人曾有着“依树积木以居其上”的习俗,故至今还保留并发展着这一历史文化传统。由此,才形成了这种依山就势,鳞次栉比并具有节奏美和韵律美艺术效果的干栏式木建筑群落。

2侗族建筑文化意蕴与审美向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侗族建筑装饰艺术粗略的考察和浅显的分析后,本文将从统一性和差异性这两个方面对其文化意蕴与审美向度的关系进行概述。

2.1统一性

侗族建筑无论从建筑布局、结构还是装饰工艺等几个方面来看,均可以发现其审美向度与文化意蕴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例如,侗族传统文化中的父系氏族社会观念促成了侗族人聚族而居的建筑群落布局的产生。其二,鼓楼这一建筑形式的造型多与杉木相似,这也是侗族人崇拜杉木这一传统习俗的体现。加之前文中所述的在建筑最初的选址、选材以及设计活动中无不贯穿着“天人合一”这一文化习俗,以及在建筑的装饰方面也体现出的侗人对自然崇拜的思想等文化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侗族建筑的审美形式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侗族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意蕴与审美向度二者相互统一的关系。

2.2差异性

本文中提及了诸多侗族建筑类型,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民居建筑,它们之间除了共性之外,每个建筑都有各自的特色。在内在差异性方面,由于每一个户主的审美趣味也略有不同,并且工匠技艺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各建筑的大小、形式、形制及材料也不尽相同。加之,由于具体的地形环境、家庭背景、生活习俗及经济基础的不同也导致了外在的差异性,从而造成了建筑之间存在诸多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这也使得村寨装饰的美感最终有了多样性文化内涵的体现,此二者之间互相协助,共同构筑了完美的建筑形式。

3结语

侗族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作为村寨的一部分,它所呈现的不仅是形态或技术方面的独特意义,更是文化艺术层面的熏陶及其引导下产生的文化价值:其中讲究的环境布局、精湛的建筑结构以及美轮美奂的装饰所形成的独特风姿,不仅展示出了其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蕴,同时也把其民族建筑的表现形式推向一个新的审美高度。这就要求在保护传统建筑或者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群的同时一定要从建筑层面升华到艺术层面,从物质层面升华到文化层面。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才能使人们深入地去了解建筑装饰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某一民族的建筑及其装饰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乃至科学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于侗文化的理解,最终更好地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恰当地运用于保护传统建筑的活动以及现代民族性建筑的设计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吴浩.中国侗族村寨文化[M].民族出版社,2004.

[2]…侗族简史[M].贵州民族出版社,1984.

第9篇:艺术审美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美术;审美教育;重要意义

美术审美教育是美术学生素质能力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整体专业性要求较高,尤其针对艺术类课程。通过审美可以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领悟能力,同时还可有效提高学生对生活感悟能力,通过将民间工艺美术应用到美术审美教育中可让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能力提升,同时对民族文化传承元素更加认同,了解民俗文化,激发学生思维创新,学习民间艺术技艺提升自身审美价值,在真正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表达美术思想。

一、民间工艺美术的概念

民间工艺美术重点体现在民间工艺,通过民间工艺体现出的美术价值。通常来讲,民间工艺是现阶段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民俗艺术,同时更加是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常见的民间工艺主要有编织,陶瓷,刺绣,皮影,紫砂,漆器,蜡艺,书画,文房四宝等。工艺通常是对物体进行加工,其加工类型具有较多,其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关键并且起到美术审美教育价值的则为艺术品的加工技艺。民间工艺中的“民间”并不是指代工艺产品制作的具体场所,而是指工艺产品在制作过程中其具备的内涵。使用民间特殊工艺制作出的民间工艺品,除了具有极为观赏的,丰富的外在艺术元素表现,仍然存在诸多内涵,这也是民间工艺在与普通工艺进行区分时的重要标志[1]。民间工艺特点:(1)民间工艺是民间艺人利用不同工艺技巧,采用不同材料将其应用到作品设计过程中使作品更加具有艺术特点。例如民间工艺制作过程中会针对质地,色彩以及相应的形态特征完成艺术创作,而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同样利用修饰,着色将生动的人物形象或者动物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进而体现出艺术的妙处,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其具有生动自然且手法别致等特点。(2)民间艺术通常具有其个性特点,其个性特点重点强调,针对地方特色的展示以及民族特色的展示。以剪纸为例来讲,我国剪纸工艺已经在世界上流传,观察不同地域民间工艺特点,即南方以及北方艺术作品均存在不同的艺术表现,南方剪纸玲珑剔透,北方剪纸天真浑厚,南方蜡染对地方特色以及民族风格有强烈冲击,这也是民间工艺美术在艺术创作与艺术发展中的个性化特点。

二、民间工艺美术对美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美术审美教育作为目前美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以及自身创作能力增强起到重要影响,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术审美教育进行融合,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存在重要价值。

1.以民间工艺美术提升学生美术审美能力

民间工艺美术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诸多变化,逐渐形成了以现阶段民间特色为基础结合现代化工艺形成人们艺术欣赏以及艺术创作的重要艺术形态。其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多种工艺思想以及工艺技术进而形成了具有多样的艺术形式。大部分民间工艺作品的创作者都来源于基层百姓,这部分基层人员与专业的美术创作工作者存在专业差异化,这种情况下是民间工艺作品的美术表现力,作品审美价值以及作品中蕴含的精神价值,情感价值均较为丰富。而且相同民间工艺作品在不同地域条件影响下,导致其艺术特点艺术表现均发生变化。将该特点的民间工艺美术与现阶段美术审美教育进行融合,可使学生在基础审美教育的同时获得“野生”审美教育,使美术审美不再拘泥于条条框框,让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有深入了解,认识,掌握,并且对其内在创作思维,创作灵感,工艺技能,地域文化进行全面学习,使学生能够透过民间工艺作品,提升自身对生活的情感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美术审美水平[2]。

2.基于民间工艺美术提供学生学习驱动力

民间工艺美术在开展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艺术驱动力,这种艺术驱动力体现在美术作品领悟能力以及学生针对美术审美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美术审美教育多为以教师为教学主体,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美术作品鉴赏,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该种教育模式下极大程度对学生自身思维进行限制,使学生无法针对美术审美进行发散思维。而民间工艺美术由于其创作者源于农民,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农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具有积极向上的,淳朴的,健康的艺术创作思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养成健康的思维形式,同时对待生活可以更加积极阳光向上[3]。例如泥塑,木雕等均可以在学习中使学生更能走进民间工艺作品内部,吸取内在养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民间工艺美术除了具有良好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时更好地体现了民间工艺的奇巧特点,工艺作品无论从作品的工艺创作思路,工艺制作流程还是工艺元素表达,均更好地体现了民间创作者的创作智慧。将其应用到学生美术审美价值培养中,可激发学生强烈的美术实践欲望,使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工艺作品艺术情感更好掌握。

3.融合民间工艺美术思想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

民间工艺美术是民间在历史长河中以及地域变化下形成的民族文化代表产物,体现了民族历史发展中多形态,多艺术,多技巧的工艺发展进程。民族传统文化中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存在宫廷美术,官造美术,同时也存在民间工艺。民间工艺美术与前两者相比更加具有历史久,奇巧多,美学元素颇丰且极具自然特点,这也是宫廷美术,官造美术在发展过程中与其存在的重要差别。华夏文明发展使民族美术审美水平逐渐升高,人们在生活中增加了对美元素的追求,因此在民间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均极具美,而且更加展现美。美术教师在为学生开展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结合民间工艺美术,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思想,对民族文化以及思想传承下来的民族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三、美术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术审美教育进行融合是现阶段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关注问题,尽管目前大部分美术审美教育中均开展了民间工艺美术,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笔者总结了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点原因:

1.实践中教师缺乏对美术审美教育重视力度

美术审美教育是现阶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素质能力水平的关键部分,更是现阶段国家开展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下学生需要达到的基础水平。提升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使学生对美术审美有深层次认知是美术审美教育中基础内容。但是就现阶段部分美术审美教育中教师难以站在人才培养以及素质培养角度开展审美教育,认为素质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素质能力,在这部分素质能力中其审美能力占比较低,应该将重点的教育指导工作实施在例如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英语学科等学科上。这种思维属于典型的应试教育思维,一味地注重学生专业课程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自身艺术水平的提高,造成了在开展美术审美教育工作中时间相对匮乏,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开展美术审美教育中,往往缺少有专业性的,具备教学指导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师课前利用自身对美术作品掌握基础为学生开展审美教学。课程教学组织中无法满足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同时教学辅具也无法与学生学习进行匹配。尽管教师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但是仍然没有开始真正的美术审美教育,学生艺术创作能力降低,美术审美能力减弱,进而产生美术审美厌烦心理,对学生今后的艺术发展造成阻碍。

2.教学中美术审美教育辅具不支持

美术审美教育辅具是教师为学生开展美术审美教学过程中教育素材以及教学工具。这部分内容的缺乏使美术审美教育只能开展基础内容,无法有效深入讲解。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意识思维以及行为发展能力,而是培养学生这两部分能力,需要开展全面的素质教育,并且利用多方面,多渠道,多内容形式向学生展现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而这种情况下,在开展美术审美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教材以及相关辅助教学工具完成,既要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高超的审美思维,还需要教师能够将作品素材中的审美知识进行迁移,传输,使学生全面了解审美教育素材内部的工艺制品以及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审美思维。但是现阶段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其教学教材更新慢,内容浅显,缺乏审美价值,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学习美术审美知识[4]。

3.美术审美教育缺乏民族文化内容挖掘

民族文化内容挖掘是现阶段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我国在经历过社会动荡,经历过民族苦难后形成的具有特色精神的文化代表,更是推动艺术文化起源以及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审美教学中其核心为提高学生素质能力,而这部分素质能力,内在核心要素是学生的爱国能力,以爱国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整体素质水平,使学生能够以积极向上,阳光乐观,努力进取拼搏的态度面对生活,实现艺术教育价值。但是现阶段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以及美术审美素材均缺乏了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导致学生在开展艺术审美过程中只能对艺术潜在价值进行探索,无法真正地学习到艺术背后潜藏的精神价值。而教师在开展审美教育中需要充分注重作品内在的文化特点,进而将其引导学生关注民族文化。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开展审美教育中过度美术作品自身外内容,缺少深层次精神挖掘。

四、民间工艺美术融入美术审美教育的科学措施

1.加强学校美术审美教育课程体系建立

美术审美教育课程体系建立是民间工艺美术高效融入教学课堂的重要辅助条件。素质能力背景下使社会对各个阶段学生的素质能力均提高了要求,这是我国民族发展以及民族进步的必然内容。这种情况下需要积极加大美术审·美教育课程内容中民族工艺美术教学成分,让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民间工艺美术,了解民间工艺美术内部的文化,技艺,思维,情感。所以将民间工艺美术纳入美术审美教育课程内部,依据学生审美能力,艺术表达能力以及文化理解能力增减民间工艺美术鉴赏作品。以岭南美术版美术教材初一上册《校园风采》课程知识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中内在构图以及风景表达,同时针对民间工艺-沙画艺术为学生们打开新世界艺术大门,该作品内部充分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将该种情景与校园风光结合,在构图上体现各自价值,使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与社会教育美术相结合。除此之外,开设专门的民间工艺美术课程,让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知识学习更加具有专业性。在长期的民间工艺美术艺术熏陶下,可以使学生对民间文化逐渐渗透,逐渐掌握。

2.美术审美教育中注重多媒体使用

信息技术的优化以及发展使现阶段素质教育更加便捷,尤其是针对美术审美教育,在美术审美教育中融入工艺美术,这种情况下很难通过课堂上短时间的介绍,让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会极大程度弱化民间工艺美术在实际的审美教育中的实施价值。因此需要积极加强多媒体教学,在开展实际的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民间工艺作品的全景图以及解剖图进行PPT制作,而后对重点内容进行标记,在课堂中针对美术审美知识通过PPT进行基础讲解,针对重点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的美术表达形式,美术创作技艺,美术文化内涵等充分展现,但这样需要教师在开展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学前,做好相应的备课工作[5]。但其优势可以有效避免教师在开展美术审美教育课堂中,将过多时间花费在黑板书写以及作品介绍,让教师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民间美术作品美术审美教学中,帮助学生挖掘更深层次的民间艺术创作思路,同时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民间工艺审美方向,对自身美术创作以及美术领悟能力均有所提升。

3.丰富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学素材

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学素材是现阶段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关键内容,美术审美教学中随着主流群体的审美发生变化审美教学也需要不断变化。而长期应用相同的美术审美教育课本,对学生美术审美能力提升起到严重制约。(1)开展民间工艺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寻找与之具有高度适配性的教学课本,由于民间工艺美术起源于民间,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多添加民间工艺元素,结合民间美术大师,传统手艺人,文化传承者等思想,使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更加具有超高的艺术感,丰富的美感以及醇厚的文化沉淀,这样的民间工艺美术教材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对于美术审美能力的见解。(2)由于民间工艺美术具有极为强烈的地域性色彩,不同地域下的民间美术作品其文化表现均存在一定差异。审美教育过程中需要融入地域文化色彩,使学生在审美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对地域文化特色进行掌握。此外,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更加需要具有丰富性以及多样性,满足不同阶段的审美教育需求,并且坚持因地制宜,做好地方特色美术审美工作,最为典型的则为南方区域以及北方区域,通过区域文化传承以及弘扬本土文化,可以有效融入南北方地域文化,使其在融入过程中通过激烈碰撞形成更加具有代表性民族工艺作品。(3)定期举办民族工艺美术课程,例如木雕,刺绣,陶瓷,还需要开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民间工艺美术课程,例如皮影戏。这种教学方式更加具有生动性,灵活性,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接触到民间工艺作品,对民间工艺作品更好地表达,将其学习的美术创作技巧融入自身美术创作过程中,基础以模仿为主,随着民间工艺美术教学深入,逐渐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美术审美能力需求,同时还可以极大程度提高学生对美术审美创作能力。

4.美术审美教学方法优化创新

美术审美教学方法优化创新是保证学生美术审美能力提高的关键。民间工艺美术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围绕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想要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中的应试教育思维,摒弃以语数外,政史地为教学唯一思维,积极加大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挖掘,以课堂课本知识讲解逐渐转变为对民间工艺美术艺术赏析教学,通过艺术赏析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对工艺美术作品背后的创作背景,创作环境以及创作文化有更深的主动探究性。完成新工艺美术赏析课程后,可以强调对不同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进行分类欣赏,欣赏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工艺美术作品类的表现技巧,文化内涵深入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对工艺美术作品进行鉴赏表达,针对学生对艺术作品鉴赏表达行为鼓励,使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去探索,这样更能对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起到提升。

结语

美术审美教育中民间工艺美术是必不可少的,笔者在文章中发现利用民间工艺美术可以对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美术课堂学习积极性以及对民族文化自豪感均有显著提升。尽管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学中仍然存在问题,但通过教育改革,教学方式创新,定期更新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美术鉴赏以及美术创作能力均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景青林.民间工艺美术对初中美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J].知识文库,2020(18):35+37.

[2]杨寅.试论民间工艺美术对初中美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130-131.

[3]王向群.民间工艺美术在高校特色艺术教育中的实践探讨[J].大观,2020(02):113-114.

[4]闫萧宇.思政元素融入工艺美术课程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1(2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