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文化范文

科技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文化

第1篇:科技文化范文

1.1要成为科技人员之家、农村科普带头人、厂矿企业和个体工商的知心朋友科技文化事业的进步不仅依赖于科技人员的无私奉献,而且要依赖于千百万个农村科普带头人、企业、个体工商的科学实践和科学素质的提高。市科技馆是科技人员之家,既要组织专业科技工作者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开展专题调研任务,又要花大力气组织科技成果交流,真正把科技馆办成密切党与科技工作者,党与知识分子联系的阵地。市科技馆又是科技示范户之家,是企业和工商努力探索实现“转移”的机制和途径,向当地党委和政府提出科学可行的建议,特别要依靠科技示范户、企业和个体工商,积极探索运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落后技术的试点工作,为发展本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做出成果。

1.2要为科技人员参与主战场搭台市科技馆有科技人员多、力量强、技术层次高、服务范围广等多项特点,为科技人员参与经济主战场搭台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搭台的形式可通过组织科技人员论证对全市经济工作有推动作用的科技项目,攻关科技难题,结合工作中心献计献策,给党和政府在科技决策上当好参谋,让科技人员有用武之地。

1.3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作用市科技馆要从科学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广泛而深入地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文化意识,要大力宣传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弘扬沂蒙精神,深入贯彻执行科普法,用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和科学文化观念去开拓人们的思想更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做出贡献。简言之,全方位地向经济建设、面向社会、面向科技人员,把科技馆办成高标准、高效益,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科普文化阵地是市科技馆工作的总要求。尽力发挥科技文化培训功能、科技文化咨询服务功能、科技文化贮存和辐射功能、科技成果和展教功能、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等五大功能,是市科技馆在促进科技进步中的主要作用。

2市科技馆在促进科学进步中如何发挥作用

笔者认为市科技馆主要是利用阵地的有利条件开展工作,以政府经济工作中心为导向,以普及科学技术为主要任务,以展览文化教育、科技文化培训、动手操作为主要形式,致力于促进科技文化进步的工作。阵地作用的发挥,关系到各级组织和社会各界人士对科技馆形象的评估。

2.1采取多种形式增强人民的科技文化意识当前,我国科普类文化设施分布不均,大都集中在一、二、三线城市县区,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几乎没有文化设施,这部分人民的科技文化意识普遍偏低,科普文化素质较城市相比差距明显。如何提高这部分人的科技文化意识迫在眉睫。我认为增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首位重要,而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地方政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年财政都有专门的科普设施经费,因此,基层政府部门下大力气建设而科普设施才能从某种程度上减轻没有科普设施带来的负面作用,如建设基层科普画廊、增设科普图书室、阅览室,在每个农村、乡镇购买计算机,实现数字化科普等等。而诸如科技馆、文化馆、科协等科普宣传部门应不定期到基层进行科普宣传,创新形式,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基层科技文化能力[1]。前苏联是一个科技大国,尤其是航天技术是世界第一流的。可是经济发展令人失望。多年来,前苏联重尖端军事科学技术,不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致使劳动生产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效率不高。这说明先进的科学技术必须成功地用于用武之地,才能有效的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市科技馆利用社会各界人士到科技馆搜集信息、寻经问宝的热情,除了尽一切办法满足人们对技术和信息的需要外,还可以利用各种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社会性为一体的图片、幻灯片、电影,利用节假日进行宣传,采取各种方式增强人民的科技文化意识。

2.2多渠道地将科学技术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市科技馆以骨干科技人员已有的技术为龙头,联合全市各厂矿企业、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开发联合体,形成科技馆队伍的技术实力,最大限度地把科学技术的精锐力量吸引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发挥技术交流功能,把科技馆办成科技文化中心。市科技馆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应以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和重大课题为凝结剂,组织部分学有所长、注重实践,具有崭新科技意识的科技工作者,采用论证会、恳谈会、茶话会等形式,针对全市经济工作中的实际提建议,开展学术交流和论证活动,既丰富了学术交流的内容,又为经济建设服务。发挥展览文化教育功能,把科技馆办成传播信息的阵地。市级经济与发达的沿海城市和特区相比,差距不仅仅是科技方面的原因,也有信息不灵的因素。科技馆在促进科技进步中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十分重视各类科技文化信息的收集,通过举办各类文化展览,发售各类科技资料,为广大企业、科技示范户提供信息服务,使科技馆成为传播科技文化信息的宣播台和信息库。临沂市科技馆于今年九月在特展厅举办了近几年来的科技成果展,展出了展板260块,成果图片3000多幅,成果实物和模型90个,参观人数达15万人次。展出中,科技馆注重与参展单位沟通信息,注重与农村科普带头人建立联系,突出了成果信息的宣传。通过这次展览,各厂家、科普带头人搜集了300多条有实用价值的信息,为乡镇企业和科技示范户生产中的科技与经济结合起到了促进作用。部分科技县区乡镇参观成果展览后谈体会说:“科技馆为我们牵线搭桥,我们是千金难买。”

市科技馆的展览文化教育活动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因此展教工作要科学组织,注重实效,首先在展板构思上要达到抬头看展板,低头看实物,动手可演示的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的效果;其次在文字编辑和美术设计方面尽量应用特殊技巧,使其通俗化,形象化;其次展出形式要以图表、模型、实物、演示器具相结合的办法,使声、光、电、录音、录像、影视等手段有机地配合起来,以突出展览的主题内容。发挥培训功能,把科技馆办成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市科技馆诞生,为青少年的科技文化活动提供了科学实验的天地,极大地丰富了第二课堂的内容。这些活动紧密结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以“发明创造比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七巧科技竞赛”、“数学奥赛”、“信息学奥赛”、“英语大赛”等科技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小实验、小考察、小发明、小制作为主要形式,培养了广大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爱科学”的兴趣和良好风尚,从科学实践中加深了对科学技术伟大力量的认识。实践证明,哪里有科技馆,哪里就成为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对于推动科技进步,都将产生明显的作用。

第2篇:科技文化范文

科技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系统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具有强大的发展动力。因为“作为一种文化,科技文化所表征的是一种在科学技术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这就表明了科技文化的实质是“人类将自身自然对象化,即人把自身投射到自然对象上,在自然对象上实现人的价值,这既是一个人化对象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象世界又作用于人而化人的过程,也就是说,科技文化的形成是人把自然世界塑造成人的世界,同时人按照自然环境所造自身世界的结果。简言之,科技文化是人化自然、自然化人的产物。”由此可见,科技文化的内在特质是建立在科技知识、活动和体制基础上的对于其价值观的培养过程,是人类在其观念上对于外部自然世界把握后所形成的思想化结果,是人类对于自然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而由这些观念所形成的科技实践应用的技能和艺术则是人类独有的,它是建立属人世界存在方式中最具有人类学意义的重要构造。作为一个历史性的概念,科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恒久存在的,它依托着人类对于近代自然科学技术的逐渐认知而形成和发展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对于科技文化的认知理解大体经过了三个重要的阶段并形成三种逐渐深化的理念。第一个阶段所形成的理念是将科学技术理解为一种独立于文化之外的社会现象,它将科学技术看成一种“真正的、方法的目标是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第二个阶段所形成的理念则是将科学技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这就认证了科学技术内在地具有文化属性,它不仅能够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还能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相对于前两个理念,第三个阶段所形成的理念就更加深化,它将科技文化同文化自身有机融合并认同其是社会文化系统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表明科技文化不仅具有自然科学的功能,同时也具备着社会科学的功能,所以,这一阶段对科技文化的理解已经认知到它对于社会生活的全方面渗透和干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科技文化理念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将促使人类形成一种内化为思想观念的科技文化理念,它将改变人们思想文化的认知,同时也会促进科技哲学在建构方式上的完善,以便为科技文化学的建立提供着实际化的理论架构。

二、科技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

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高级表现形式,科技文化不仅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先进要求,还彰显了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于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巨大的时代价值。科技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能够为社会文化建设中民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养成提供积极有效的方法。民众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乎着国家整体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建构。所以,加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以及提升科技文化建设的层次不仅可以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还能够从本质上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能力,提高国家在文化方面的竞争实力,形成良性的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当今时代,国际化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各国人才实力的竞争。所以,人才培养也就成为了各国发展的先决条件。可是,少数的高尖端人才并不能真正地将国家整体实力提升一个质的变化,它更多的是需要社会科技文化的普及才能够达到目的。所以,只有依靠着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才能够切实地将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入社会整体的发展进程之中,从而使得市民在科学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上提高自我科技素质的整体发展。科技文化在提升民众科技素质整体发展的过程中,也客观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建构。

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不仅需要社会经济层面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同时也需要人在精神层面的提升,这样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而科技文化恰恰就起到了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推动器作用。科技文化既现实地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内化人的精神财富以提升人的思想观念认知。所以,通过科技文化的全面建设以塑造科学文化,坚持先进性文化发展方向就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基础,它也是中国化的最近成果,因为,中国特色的科技文化要在理论和现实中积极地寻求适合中国基本国情,并在这一基础上来满足时代所赋予其的要求。只有这样,科技文化才会在社会文化建设过程中真正地形成一种有助于科技发展和民族发展的文化形式。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科学技术无时无刻不体现其巨大的创造性并以此改变着每个时代下的世界面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大背景下,对于科技文化的需求尤为明显。作为社会现实化的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已经达到主要性地位,所以,科学技术所形成的科学文化也将成为社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第一文化形态,并将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力量。虽然它不如经济和政治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大,但是它依然是科技进步所必需的一种平台和载体,积极地影响着科技的生成和发展。而作为国家在文化方面的软实力形式,科技文化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思想观念上的改进和创新作用。因此,科技文化已经成为了推进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重大力量,同时也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给予着积极的智力保障。

三、社会文化建设视角下的科技文化建设路径

(一)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化的科技文化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的科技文化体系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科技文化体系要有中国特色。多年来的文化强国实践进程使得我们越发地感觉到对于西方科技文化的学习过多到已经开始否定本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所以,在社会文化建设的视角下来看科技文化的建设就要求我们“特别需要的是下大力气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真正补救我国社会文化结构中科学技术文化不足的缺陷。这才是真正从我国国情出发,强基固本,从基础上下功夫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切实的道路。”所以,中国的科技文化体系要秉承着中国式的文化传统以适应中国的现实国情,在这基础上来满足时代化的需求,只有这样才会使得科技文化成为一种利于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文化形式。因此,加快中国特色化的科技文化体系的构建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积极加快科技文化同人文文化的有机融合

我国社会的文化建设过程中,科技文化同人文文化之间的融合问题既是未来发展趋势,也是未来发展理想。它更多地应将其放在一种战略化的高度上给予看待。科技文化同人文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融合的可能性,原因在于“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同源、共生、互通、互补,两者及其延伸不可分割地构成了人类文化。正是这种同源、共生、互通、互补,使得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成为当今时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中也都是可能的。”这就表明,科技文化是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基础,而人文文化则是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保障。依托着科技文化同人文文化的有机融合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的发展,会充分地发挥出社会文化建设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力量。而从我国现实的国情来看,要想将两者有机的融合,不仅需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推动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有机融合的契合点,还要在教育方面促使科技教育同人文教育积极有效地进行交流和沟通,以此作为科技文化同人文文化融合的有效性方式,而这些最终的落脚点是要以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为最终目标。

(三)创造科技文化发展的文化氛围

第3篇:科技文化范文

根据协议,合作三方将共同促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文化惠民的能力和水平。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制定标准规范、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数字支撑平台、开发利用数字资源、培养人才队伍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三方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合力推进最新信息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应用,共同开展云计算应用、云平台建设、云桌面推广等相关前沿技术研究,实现资源互补、合作共赢。

签约仪式上管理中心李宏表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深入建设和互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管理中心作为文化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作的实施推进单位,将在文化部的领导下,广泛联合社会各方力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全国城乡的建设与发展。希望借助华为与天闻数媒在IT信息化、数字资源开发利用及云技术应用领域的优势,通过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制定标准规范、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数字支撑平台、开发利用数字资源、培养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合作,共同促进文化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在更高水平上惠及全民,服务文化民生。

郑叶来表示,文化建设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为期待同管理中心、天闻数媒合作,共同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也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文化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与服务中来。华为将充分发挥自身全球领先的云计算技术、成熟的网络技术和多样化模式创新能力,通过本次三方战略合作,与管理中心、天闻数媒公司携手推动诸如云计算、桌面云等多项先进技术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应用。

彭兆平表示,天闻数媒公司将不负文化部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的期望,与华为一起,以文化与技术融合为手段,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承担起一个国有文化企业应负的责任。

据介绍,文化共享工程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通过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依托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部分地(市)、县(市)、乡镇、街道(社区)、村的服务点和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系统,建成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为大众服务的目标。本次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的意义在于利用高科技行业的优势技术力量,推动新产品和新技术在国家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中的应用,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为文化惠民工程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将出版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率先实践

本刊讯 9月29日,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主办的“中国儿童文学校园阅读支持工程启动仪式暨《二十一世纪文学课堂》《二十一世纪绘本课堂》首发式”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副司长张强、中央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所广一、中国版协少读工委主任海飞、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梅子涵、全国小语会副理事长李春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等领导与专家出席了启动仪式并致词。与会领导和学者一致高度评价了《二十一世纪文学课堂》《二十一世纪绘本课堂》的出版意义,并对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儿童阅读推广表示赞赏。

第4篇:科技文化范文

一、科技与文化的交融相需关系

科技与文化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二者不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而且还彼此交融、相需互动。

1.科技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与工具,不仅为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手段,而且还充实了现代文化的内涵,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如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等信息技术的新成就,空前地增加了现代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成为推动文化推陈出新、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实现产业化的基础。现代科技文化所蕴涵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既是社会文化、人文文化、历史文化构成中的核心要素,也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石和先导。科技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科学方法,不仅指导着科技实践,而且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同样具有应用价值。通过科技活动建立起来的思维方式和模式,可以极大地升华人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从而有力地推动现代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2.文化使科技更具人性。文化是科技进步的引导因素,为科技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是科技进步创新的思想基础,成为主导科学家的价值取向、激发他们创新力、提高他们思维水平的关键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与宗教、文学、艺术一样,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研究及其集结的成果本身就包含在文化的范围内。近代以来,科技凭借其所创造的巨大的物质力使它成为现代性的重要标志,稳固了其作为主流文化之一的地位。尽管任何一项科技在其开发过程本身只是一个科技问题,但在其开发的背景、目的和过程背后,又是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实际上“,高技术”更需要靠“高文化”来支撑。“高技术”人才必须通过“高文化”凝聚起来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就科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言,它是全世界的“共同语言”,它既是不同类型文化得以沟通的基础,也是促进各种文化走向先进性的基础。

3.文化与科技的辩证关系。科技与文化是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的,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而且要驾驭它们实现结合并在结合中发挥各自积极作用。科技创新能够引领、支撑文化创新,它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作用是多层次的、多维度的。没有科技支撑,很多文化创作只能是海市蜃楼,难以形成有市场的文化创意产品。不少高端的文化创意业态正是由科技推动和创造的,如动漫、网游、数字出版等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正是如此。但是,必须认识到先进技术与先进文化不存在完全的对应关系,决不能划等号,因为先进文化的本质是精神文明,是思想的升华和道德的提升,是人的心灵的净化,是理想、信念、意志、道德等的高度凝聚与典型体现。没有文化的底蕴,任何科技产品都只是一副机械零件的堆积,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形不成巨大的品牌影响力,比如苹果公司出品的系列电子产品,技术领先性只是部分原因,其风靡全球的主要原因还在于自身文化内涵以及产品的品牌塑造。

二、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现代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与科技从最初关切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演进到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民生需求融合发展的阶段。在市场经济潮流助推下,科技主动融合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化;文化吸取现代科技成果改进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手段以提升文化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坚守传统文化底线确保文化安全,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焦点与重点,并在科技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上,二者彼此渗透、相互促进、交叉发展成为二者的共同趋向。

1.现代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广泛应用与显著地位,创造了新的文化生产形式和文化生活模式。现代科技对社会生产生活的突出作用及全面渗透,已经根本动摇了传统文化固有的重心与结构,创造了新的生产生活休闲方式。现代经济活动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工艺与技术,使工厂生产从机械化、自动化向智能化提升,由此催生出新型的管理文化、企业文化与生产文化。这种文化与工作、生产、消费、休闲等活动紧密结合形成的后工业文化样式,更有利于文化服务于社会生活,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拥有多样性的选择权利,能够享受更加符合个人需要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对于劳动者而言,可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在智力性、创造性的新型劳动中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劳动成为享受文化的过程,成为自我陶冶与教育的活动。

2.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文化的科技含量空前地增大了,文化创造和文化产品的内容与形式不断改变着传统文化,文化的休闲作用日渐突出。如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多彩的各种产品和服务,使人们有条件从追求物质享受转向满足文化需求,把物质消费方面的支出更多地用于文化消费和精神消费。人们充分利用“数字化文化”的快捷便利,这使“足不出户,知晓天下”成为可能,使文化活动直接在网上进行成为时髦,这增加了人们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化形式、多渠道获取自己需要的文化信息的能力。人们享受文化活动的范围、形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和丰富。而在网络虚拟空间构成的文化场中,人们可以进入“虚拟教室”,“虚拟社会”,体验“虚拟生存”,甚至缔结“虚拟婚姻”,充分体验自由式文化交流、互动、传播的快乐。信息技术使休闲的文化多样性在增多,娱乐的文化因子在提高,消费的文化含量在增加,休闲、消费与文化交织在一起,实现了一体化,不仅改变了当代生活的重心、交往的方式,而且对文化存在和传播方式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3.现代科技强化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程度。现代科技与文化联姻,制约着文化的设计、生产、传播、消费和消亡的全过程。现代文化不能独善其身,已经无法摆脱高科技的吸引力,催生了很多文化形式,如电影、电视、手机视频本身就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现代科技空前提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速度和效率,极大地促进了书籍报刊业的发展,如计算机使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可以廉价地、批量地、迅速地复制,推动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代科技扩大了文化传播的时空范围,如广播使声音信息随电波传送远方,电视使大众文化更为流行、更为深入社会,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的网络化,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现代科技增加了文化消费的容量,媒介的电子化减少了藏书量却创造了更多的信息量,远程教育、网络课程使学生不进校门也能享用同样的名校教育资源、名师点拨指教。

4.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增强文化的现代传播力与表现力。现代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文化交流、传存平台,诸如三网合一、多功能电子阅读器、手机短信、微博、微信、DVD、MP3、3D电影、液晶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等文化新载体和文化形态,为我们“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内在的动力。如自动控制、音频视频、多媒体、激光等技术的应用,正在提升着大型舞台演出和实景背景的视听观赏效应,产生极强的现场冲击力,展示出文化的新魅力。北京的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上海世博会文化广场、广州星海音乐厅等大型文化体育设施,正是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意生产取得的文化业态硕果。

第5篇:科技文化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negative impa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logical ethic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cute.To individuals, organizations and countries simultaneously from three levels of ethical factors, cultural factors and technological factors relationship to achieve the ecological role of ethics in the system design, formation of eco-ethics programs effective three-dimensional system.

关键词:生态伦理 科技 文化尺度 制度设计

Key words: Ecological Ethics technology culture Institution Design

作者简介:王培培,男,湖北襄樊人。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和心灵哲学。

启蒙运动为人类带来了理性的进步,从此具有现代性特征的科技便深入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在二十世纪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比以往所有时代的历史总和还要多。然而人类似乎也已经觉察到由于改变自然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工业化造就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人类与自然争夺资源的过程中,极大地影响和破坏了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锐减,海平面不断上升,天然水循环方式骤变,自然资源过度开采等等,这些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甚至在未来不久的时间内将影响人类的生存。从科技影响人类的那一刻起,与科技有关的伦理问题也出现了。而在当前人类的生活不断地遭到科技的控制的时候,伦理问题就更加凸显了。于是考虑如何用伦理的力量来约束与调整科技,设计一个优化机制来实现生态伦理的制约力量显得更加必要。

一、 生态伦理实现的优化机制设计原理和框架

在当前的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现实状态下,分析生态伦理问题,我们可以把握的四大要素就是:人,自然,科技,伦理。在这里,人是所有活动的主体,如果要改变人与自然的不协调的局面,主要的作用点应该落在人的因素上。而通过人与自然、科技和伦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伦理的优化机制设计。如果说把现代科技实体比作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的话,那么伦理问题恰好就是这部机器的制动系统。制动系统的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机器的运作,而是为了防止机器超高速运作以至于伤害了机器本身。而制动系统也应该是机器的一部分,是为整个机器服务的。伦理的作用就是体现在控制和调节方面的。那么我们来看看这样的机器和控制系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科技机器在为人类采掘丰富的物质资料上的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可以不停的转动,无休止的为人类任劳任怨。然而,机器毕竟是机器,在目前的发展水平下,机器没有自主思维,它无法分辨出什么是可以进行到底的,什么必须适可而止。于是在机器为人们所使用的过程中,它严重的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机器似乎有逃离人类控制的欲望。人类为了让机器不再过度破坏自然以至于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必须加强控制和调节,这种控制不仅仅是控制机器,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调节人类开动机器获取资源的欲望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关系上做好整体把握。那么如何来设计这个控制机制呢?对于人来说,需要有动力和引导体系。对于自然来说,有保护和防御体系。也就是说在人与自然之间,使用伦理控制来优化系统,使之合理运行。

二、 生态伦理实现的优化机制设计方案

任何具体方案的设计必须具有层次性,而这里的优化机制设计试图在两种相关体系的共同作用下从两个方面来实现,第一,从我们使用个体、组织和国家三个层面来做出规制。也即从社会的因素来做出生态伦理问题的制度设计。第二,从伦理因素、文化因素与科技因素的相互关系的作用中来实现。

从个体、组织和国家三个层面来对生态伦理问题的制度设计做出规划与方案:从个体层面来说,作用于人的因素的引导体系。

首先,是针对高新科学技术的主要实施者,比如研究克隆技术的科学家,研究核技术的科学家,研究基因技术的科学家等。我们说科学的目的和价值在于造福人类,如果失去了这个核心,科学的存在就是负功能的,就是反人类的,那么它就会成为人类的敌人,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那么对于科学家的控制和引导机制也就是以科学的目的和价值为参照标准的机制。

其次,对于社会大众的个体而言,学习和提升科学素质,提升对于科学的认识,提升伦理和道德素质,是科学活动得到合理规范的重要领域。一个合理健全的制度体系理论上应该是全民参与的体系。必须具有合理的自下而上的举报机制。也就是说一旦有科学活动损害了人的利益,这里的人是集合的概念,那么必须有个体提出然后形成一个反馈的渠道,形成反对的力量。

从组织的层面来说,在这个主题中我们不得不关注的典型的组织形式是政府、企业、科研团体和其他的民间组织,其中民间组织主要是维权和自发性的非盈利组织。

第一,对于政府来说,他是这个主题里最大的庄家。政府的作用体现在科学与伦理制约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平衡科学与伦理的关系。如果想弄明白政府在其中的作用的话,只需要这样一个假设,就是政府对于科学的事件不再过问,也就是说政府的力量不再涉足这一领域,那么后果可想而知。如果那样的话,科学活动可以进行也可以不进行。悲观的看法是,科学活动或者会中断,或者研制的全是“杀人的武器”。政府在这里的作用就好像是大脑对于人身体的作用一样。政府需要很多有能力的人来做出全盘的计划,为科学与伦理之间的平衡做出依据。那么这里必须提到国外的做法,就是科技领域的伦理委员会制度。伦理委员会可以说是有关科技和伦理问题里的专家系统,他在我国应该是政府组织的一部分,而且应该成为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像检察院系统一样。具体的做法就是在中央机关设置伦理审察委员会,这是一级组织。然后在科研组织系统分级设立各级伦理审查委员会,作为独立的审查部分,专门针对具体的伦理问题做出政策审查和指导。伦理委员会需要有科学家、技术工作者、法律专家、伦理学家、以及社会观察者参与,也就是说伦理委员会必须是一个多学科、多方面的专家智囊团,这样可以使制定的政策更加全面。

第二,企业、科研团体和其他的民间组织在应对生态伦理问题与科技的关系时是主要的社会力量,也就是说他们既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力量又是生态保护的主要力量,生态伦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组织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企业是社会产品主要的生产者,在生产的时候,如果不注意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话,那么生态环境就会遭到威胁。目前企业的生产应该在环境保护与经济效应之间达到平衡,问题是如何达到合理的平衡呢?这就需要技术专家与伦理工作者在技术水平和伦理规范之间的边界问题上做出解说。对于科研团体来说,科研工作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科学和技术活动。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伦理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科研工作不能仅仅只是从科学成果上来做评判。民间组织尤其是以生态问题为主旨的环境保护、动物保护、森林保护的组织,这些非政府组织在具体的工作中作用是非常大的。

从伦理因素、文化因素与科技因素的相互关系中来看生态伦理问题,同样需要作出具体的方案设计。首先我们来看看伦理因素、文化因素与科技因素三者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科技因素既是问题的起源又是整个问题的动因所在。科技的进步带来了伦理问题,科技的因素包括技术、科技产品、科技活动、科技成果等。具体到生态问题,主要包括科技生产过程中的排放污染,木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大气环境的改变,海洋环境的改变等。文化因素主要包括文化底蕴,教育背景、风俗习惯,科技素质等。伦理因素主要包括伦理道德、伦理问题、伦理制度、伦理条约等。再来看看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科技与伦理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如何没有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没有伦理研究的必要。而文化可以说是科技与伦理问题的研究大环境。文化的区域性为科技和伦理造成了整体上的差别。

参考文献:

第6篇:科技文化范文

[关键词]文化科技融合: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5)04-0050-06

一、前言

党的十报告指出:“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一时间,“融合”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还处于中低端环节,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在国际文化市场上难以获得竞争优势。解决文化产业规模偏小、专业化水平偏低、集约化程度偏弱的问题,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迫切需要加快文化科技融合创新。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文化和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兴趣。国外的研究主要从产业融合的视角展开,如“数字融合”引发的文化产品的整合与文化行业间的渗透,受到融合影响的产业部门利用技术进步提供的机遇合并扩展文化市场,以及新技术对文化产业价值链的解构和重组等。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展开:(l)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使文化产业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互促互进。(2)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具有协同性,融合在产业层面、企业层面与资源层面充分整合、协调与相互促进,具有目标性、多层次性、动态性、一致性和非线性的特征。(3)在路径和机制上,高新技术具有主动衔接文化产业链的能力,通过技术拉动、文化驱动和文化科技互动,沿着产品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与文化融合。

总体上看,国内外的研究对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内涵、特征、作用、机制,以及融合带来的产业变动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侧重于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探讨文化和科技融合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为研究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是,对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本质和内涵是什么,两者如何融为一体,以及两者融合之后怎样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力求对上述问题作一探析。

二、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本质和内涵

广义地讲,文化是物质和精神一体化的表现形式,科学技术作为理性的主要载体具有文化特性,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狭义地讲,文化和科技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本质上是科技对文化施加影响,文化对科技进行选择,两者相互作用并最终融为一体的过程。科技依次对文化的物质层次、制度层次、观念层次、器物层次发生作用,从而形成新的价值观念、社会文化、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文化以其价值取向对科技的社会生产功能进行选择,引导科技朝着有利于自身稳定与发展的方向前进。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核心是价值的创造与分配,由于要素结构的改变,引致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问建立新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芮佳莉娜・罗马提出文化产业的金字塔模型(如图1)。经济、技术和艺术是金字塔底部的三个支点,三者共同作用于顶部的文化产业,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模型建构了文化产业发展驱动力的均衡状态,表明技术凶素的作用下,会导致金字塔变形。罗马对文化产业支撑要素的考察,揭示了科技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科学技术作为专业化分工的产物,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认为,文化科技融合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文化和科技融合就是指科技与文化的本体形态相融合,两者交叉、渗透、重组并最终融为一体,从而更新了文化的技术形态,并改变了文化的经济形态、催生新的文化产业形态。融合本质上是追求产业效率的提高,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技术诱发的产业发展模式。

三、文化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在新经济中,驱动产业发展与更替的核心力量,来自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技术创新研发出通用性技术,建立了文化产品供给的共性技术基础。现代技术条件与文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开始基于技术创新的文化产品生命运动周期,文化科技融合通过技术扩散、价值链提升、利益协同三种机理作用于文化产业。

(一)技术扩散

在技术进步及技术创新迅速的时代,新知识的创造可以很快地转化为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新技术与文化融合形成更精细的文化生产分工,改变文化产品的技术形态,形成新的业态,最终使文化产业与其他行业进入技术共同成长过程。具有创新性的文化产业技术扩散,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电子技术扩散,产生了电子化生产工具,形成了专门从事电子文化产品生产的职业,催生了广播电视、电影、音乐等新业态,文化产品实现了以工业化的方式批量生产:第二次是计算机技术扩散,数字化生产工具,形成了专门从事数字文化产品生产的职业,催生了动漫游戏、数字特效、3D打印、创意设计等新业态,数字文化产品可实现大批量的存储和传输,文化产业效率大为提高:第三次是互联网技术扩散,出现网络化生产工具,形成了专门从事网络文化产品生产的职业,催生了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网络视频、无线音乐等新业态,改变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扩展了文化经营活动的范围。文化与科技融合产生的新业态,是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随着科技创新周期的缩短,文化产业技术扩散更替的速度还将加快,在产品生命周期上出现夭折型一快速型一漫长型演化的特征。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与文化融合,是现在及未来一段时间文化产业技术扩散的主导趋势。

(二)价值链提升

文化和科技融合将高端环节转移至更先进的技术平台,从低附加值的简单产品向高附加值的复杂产品延伸,提高了文化生产的技术效率。在创新回报动态递增的基础上,文化产品生产成本降低,产品质量得以提高。查尔斯・兰蒂将文化产品价值链划分为创意、产生、流通、传送与最终接受五个阶段,关键赢利点是创意和传送。如果将文化产业效率视为价值增值活动效率的均值,则内容创意、传播推广、交易消费是效率提升的决定环节。

其一,内容创意能力提升。内容创意的价值识别,可从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在创意生成环节,信息的数字化和编码化为文化内容的创意能力的提升奠定了技术基础,通过提升创造力、表现力和感染力实现产品创新:在创意制作环节,文化和科技融合促使文化产品制作工艺流程的全面“数字化”,制作流程的周期大大缩短,工艺更加简单、质量更加精美、生产效率更高、生产成本更低。其二,传播广度和深度拓展。传播推广的价值识别,可从文化产品传递给消费者的过程进行分析。数字技术具有海量存储特性,建构了文化信息产品批量处理的传播渠道。运用多媒体传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可在同一网络中传递图像、声音、文字等不同特点的文化信息产品,商业推广变得具有“伸缩性”、即时性、便捷性和交互性。其三,交易消费的价值实现。交易消费的价值识别,可从将文化产品让渡给消费者的过程进行分析。在市场交易环节,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网络安全技术加密技术,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使原创性的文化产权能够获得合理的收益。在体验消费环节,呈现文化产品的终端设备,以及3D、虚拟展示、激光显示等多种高新技术,将数字文化信息与硬件系统融为一体,使消费者的体验感受更加细腻丰富。

(三)利益协同

从产业链和价值网络的复杂程度来看,基于文化科技融合的产业演化,远远超过单一产业的传统范畴。新的文化业态绝不是原有业态的简单扩张,而是通过融合吸纳新的要素和参与者,构建全新的产业链条。对于传统文化业态,融合并不改变原来的产业链条,而是增加文化产品生产的迂回度,扩大传统文化产品的价值包。数字文化产品具有无损耗性、无失真复制性、可编码性、快速传播、产品互补性等物理特性,在交易方式上区别于传统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已很难获得融合所需全部资源,需要建立基于互利共生的协同与合作分工关系。

融合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不同市场主体的利益协调,考虑资源投入、利益分配、风险分担等因素,需要形成基于某种比较稳定的交易结构的共生机制。比较典型的有三种:第一,虚拟现实协同,即将网络空间作为共生基质,使虚拟物品的交易现实化,创造网络文化产品的第二交易市场。虚拟物品是指使用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所生成的虚拟的电子物品符号,存储于数据库,可以在网络空间中流动传输。如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角色、虚拟装备等。第二,功能互补协同,即在内容、硬件、服务之间建立利益共生模式,提高市场交易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如美国苹果公司以硬件设备整合娱乐内容,创造“iPhone+AppStore”手机应用商业模式。2011年,苹果App Store占到全球移动应用市场总份额的90%,其中付费下载应用程序收入达49亿美元。第三,中间平台协同,即建立连接数字内容和交易渠道的平台性共生环境,构建双边市场(two-sided)实现利益协同。版权提供者、服务提供商等构成“卖方”,消费者构成“买方”,通过聚合、搜索、推荐、匹配等服务,平台方向交易双方收费。

四、文化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过程就是先进技术纳入文化生产框架之后产生的创造性破坏过程,带来文化生产能力的极大提升。文化和科技融合动因来源于技术创新、新业务新市场、更大的复合经济效益以及激励性规制等多种因素,因此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要以市场融合为动力,通过要素融合、产品融合、制度融合,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高速发展。

(一)以要素融合为前提,提升文化产业的技术水平

要素融合是指文化资源与技术要素相结合,以及技术嵌入文化产业链,以新的技术形态替代原有的技术形态,实现文化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文化资源开发不当、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不足,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缺乏现代化生产技术手段,文化资源再生和产业转化能力较弱,造成文化资源的贬值和浪费。要素融合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另一个是技术要素的结构性融入加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替代、整合与补充,以渗透性高、关联性强的通用性技术为重点,通过建立通用界面的标准化技术模块,以及整合性的技术集成分发平台,实现先进技术在文化产业全过程中的运用,改变传统文化产业或文化市场的技术结构模式,实现用相同的技术对不同文化产品的开发。

(二)以产品融合为核心,扩展文化经营活动的范围

产品融合即使用不同技术提供的产品,在消费功能上与文化产品之间建立替代性或互补性联系,为不同文化行业、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延伸和重组提供支撑。一方面,促进不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交叉渗透。推动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技术更新,实现文化产业不同行业在技术上的互联和互换,建立不同文化产品供给的共同技术基础。加强内容原创和制作包装技术、传播交易集成分发技术、体验消费终端展现技术的研发运用,加快多媒体传输技术的普及,实现文字、图像、视频、声音等各种信息都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在,将分散的媒体产品及形式向统一的多功能平台汇集,加强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另一方面,开发新的文化产品和新的工艺。研发文化产品生产的替代性或关联性技术,并通过渗透、扩散改变其他产业产品生产的技术路线,建立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技术交互关系,丰富文化产业的经营内容和形式,给原有产业的产品带来新的市场和需求。重点推动信息技术在文化企业的应用,加快电脑、电视、手机、PAD等智能终端设施,以及视频软件、网络流媒体软件等软件产品的技术创新,实现内容、渠道和终端(硬件和软件)产品的技术整合,使文化信息产品和电子消费品之间形成功能互补或替代,进而产生更大的复合经济效益。

(三)以市场融合为动力,创造新的文化消费需求

市场融合即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建立技术联结,产生文化市场与其他市场之间的汇合与合并。较长时期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结构转换和市场适应性滞后,文化企业和科技企业参与文化科技融合的动力不足。融合使文化产业内部结构演变与整个经济的互动性增强,原本清晰的产业界限逐渐模糊,改变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技术进步消除跨市场和产业边界进入的壁垒,产生新业务、新市场,扩展现存市场。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取决于能否改变成本结构,形成产品差别,有效融合更庞大的消费群体。开发新平台引入新市场在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鼓励文化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新业务的参与者,开发由新技术平台(特别是互联网平台)所提供的新服务,在地理和产品上超越其传统的核心市场。改变文化内容到终端消费者的价值链条,促使扩展后的经营活动进入新的文化消费领域。如电视传播机构与电信运营商共同开发IPTV、网络电视,从单一的电视服务扩展到增值数据业务市场。此外,应高度重视产业交叉破界产生的增量市场。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交叉处形成连续性、可伸缩性的数字环境,创造出全新的内容和经营活动空间。加快互联网消费与文化消费者的技术弥合,以电子消费品市场的扩展为重点,开发个人电脑、移动电话、有线电视等消费群体中文化消费的潜在群体,研究不同的消费需求与消费特性,在产品形式、服务模式、市场战略、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新性变革,扩大文化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规模。

(四)以制度融合为保障,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7篇:科技文化范文

十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及制作手法,分集题为《时代》《浪潮》《能量》《再构》《崛起》《迁徙》《控制》《忧虑》《世界》《眺望》的纪录片,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科普盛宴,也详尽介绍了互联网从诞生到飞跃发展的历史进程,不管是历史图像资料的处理,还是后期特效的制作,都实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人文的协调统一。作为一部历时三年制作完成的国产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在叙事结构、剪辑手法、特效制作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通过人文化剪辑拉近高科技与观众的距离,将原本深邃的科技理论与概念做了通俗化、日常化的解读,用人文思考去观照科学技术领域,为今后同类题材的创作提供了参考。

时间主线与

故事化叙事相结合

科技纪录片与其他题材影片不同,对受众群体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不同行业领域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科教性质直接影响了科技题材影片的传播效果,创作难度远大于其他题材。借鉴历史人文题材创作的方式,以时间为主线,借助时代背景阐述科技的发展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不同的“故事”以时空交错的方式呈现,这是科技题材创作中的新型叙事策略。

科技类纪录片往往容易陷入一种无故事、无线索的碎片化状态,无法给观众以亲近感。伴随着全媒体时代带来的融合思想,纪录片的生产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创新,故事化叙事是观众愿意看完影片的动力之一。不少学者将《互联网时代》的叙事结构归结为“去故事化”。影片以时间为主线描述了世界历史的演变进程,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互联网的产生、当下的发展现状,在让观众感受到时代沧桑巨变的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带有启发性、客观性的时代景观。而这种客观性则是通过一个个串联的、时空交错的故事呈现出来的,如阿帕网实验室建立的过程、雅虎的成立、浙江余姚水灾等。

多元化剪辑手法

呈现多彩画面

科技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行为的变迁,新的形式也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航拍器的普及让空中俯视的大全景呈现到个人影视作品中,单反的普及使延时摄影成为影像的另一种流行元素。科技题材具备前沿性、创造性、变革性等特点,将现代形式应用到纪录片生产过程,移轴、延时、航拍等技术不仅可以突出表达作品的科技核心思想,在人文内容的叙述上也可以突破传统单一的表现手法。

移轴镜头可以说是专业摄影师难以舍弃的专用镜头。《互联网时代》中存在大量大全景画面,观众在经历相同重复的画面效果洗刷后,不免产生审美疲劳。移轴效果的加入给了观众新的视觉冲击,将真实世界虚拟化,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

延时摄影又叫缩时摄影,是一种将时间压缩的拍摄技术。主要是将一组长时间间断拍摄的照片或是长视频抽帧压缩成一段短视频,这与升格剪辑有类似之处。延时摄影在阐述互联网时代的瞬息万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新兴事物,需要使用非常规的手法去表现,而这种视觉效果大量出现在《互联网时代》中,如《浪潮》中阐述阿基米德思考世界的沙漠场景、《能量》中的底特律公路、《眺望》中的韩国松岛新城建设工地、北京天安门广场,以及各分集中出现的建筑、街景、机场等。

素材混剪丰富多样,

视听节奏鲜明

一位美国电影理论家曾说过:“电影创作的主要任务在于物质和思想的刺激,而这又来源于剪辑的因素。”在影视作品的剪辑中,通常将多条线索的时空关系、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镜头相组合。镜头数量和次序的安排、声画结合,每个镜头动作长度的取舍,快慢节奏的把握,段落的有机转换,都是通过剪辑技巧得到真实、合理的反映。

《互联网时代》通过合理的剪辑,使得影片主题突出,内容清晰,节奏张弛有度,不仅在艺术表现力上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更从精神层面感染了观众。影片中多次使用并列镜头的组合,如敲击键盘的特写镜头、人物使用移动设备的场景、屏幕显示地址栏输入的画面等,有的用慢速排列,有的从慢到快,通过镜头组接的节奏从情绪上感染观众。另一种形式的多素材剪辑表现在多画面效果上,如在描述TCP/IP协议如何成为互联网通讯协议时,白色分割线将屏幕分成五个区域,各自插播不同的画面,由此表达当时网络通讯协议种类的“多”及确定统一协议耗时的“长”,这些画面中包括了科技场景(网络设备接口、键盘使用)及社会人文场景(凯旋门、钟楼、街道人群、国旗等),用不断切换的多画面表现主题、营造氛围、感染观众。

纪录片取材于现实,以纪实为核心,《互联网时代》结合历史题材、科技题材、生活题材的特点,采用了许多历史图像资料及当代电影经典片段作为素材。在陈述历史发展及人物事件中,大量黑白图片、视频资料和动画特效融为一体,呈现方式多样,形成视觉效果的互补、冲击,如《时代》中第一条互联网信息“L”和“O”地球光影效果、《忧虑》中“巴黎记者决斗事件”用画笔的效果表现决斗场面、《世界》中中国科技强国政策的彩资料等,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引发联想,催发思考。

后期特效深化主题,

科技名词通俗化

科技纪录片专业性较强,存在一定理解壁垒,对观众的领域认知度要求较高。如何将专业知识讲得通俗化、大众化是此类影片的关键。《互联网时代》通过制作特效影像、构造虚拟现实场景等方式生动直观地解析专业名词。在解释“信息包交换”的概念时,将“信息包”分解成碎片,通过不同的管道流向目标端,最后重新组合成原始信息,整个过程通俗易懂。而解说摩尔定律时则使用了黑白图像的形式,将定律的图表用渐显的方式在白板上“画”出来。

由于使用了技巧性转场的缘故,如渐显渐隐、缓淡、闪白、划像、翻转翻页、叠化等,使炫酷、惊艳成为了科技纪录片的名片,而在过多的技术处理营造的短暂视觉刺激之后,观众的情绪难以持续,使影片情感缺失。无技巧转场的自然朴实,让观众回归现实,感悟生活。无技巧转场即画面间采取直接切换的方式实现转场,适用于蒙太奇镜头段落之间及镜头之间的自然过渡。以第一集《时代》为例,这些静态中的奔忙(里约热内卢),这些与娱乐、游戏难以区分的(伦敦)专注的时光,这些孤独中深处世界的人生(柏林),远离我们曾经(伊斯坦布尔)关于远近、多少、有无的经验(莫斯科),建构着(新德里)我们辨别他人和了解自己的新认知(北京)(东京)(地球)(淡入淡出转场)(地球仪)(图书馆)(铁轮)(火车)。

此类特效在科技纪录片中较为常见,紧接着虚拟地球的画面无技巧转场到图书馆的地球仪,巧妙地利用了相似的主体(地球和地球仪)顺利转场,让科技和人文历史巧妙地连接起来,而不显突兀。

第8篇:科技文化范文

1、实践性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向着复合型、融合性思想、横向延伸,这就要求当代高校培养的人才视野更加广阔,并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科技文化竞赛涉及的知识面丰富,不仅只是课本中的理论,而是更好的融入到了实践中。

2、实践能力的创新

实践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的思维,我们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科技竞赛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与斗志,参考优秀作品进行探索创新,加入自己的思想,赋予新的概念加以动手实践,把创新与实践完美结合。

3、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优异的成绩密切相关,在实践中锻炼和造就自我,是提高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其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参与科技文化竞赛,面对困难与挑战的过程中,学生获取了更多的社会经验和人生感受,独立面对挫折、困难、处理各类突发状况的能力不断提升,能够更好的适应复杂环境。在参加科技文化竞赛的过程中,既能检验学生基础理论掌握程度,又能培养学生熟练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勇气和意志力等各方面素质。

二、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良好运行的基础

1、以教师科研、教研为基础

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打造相对于竞赛的实践平台,需要整合相关资源,需凭借教师的科研、教研平台为依托。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优良的条件,以亲身的实践经历融入比赛。

2、制度并行与经费保障

健康有序的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地进行,需要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引导,建立有效的良性机制,同时需要适当的经费保障。调动广大师、生踊跃参与,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一方面院校需要制定相关的奖励制度,并且需要贯彻落实,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严格的考核与积极的奖励办法,作为良好运行的保障。另一方面需要提供科技文化竞赛的专项保障资金。

3、对教师及学生鼓励政策

在科技创新方面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评奖评先中予以加分。对在指导科技文化竞赛中取得较高奖励的指导老师给予适当的资金奖励,充分发挥指导老师的能动性。通过一系列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鼓励政策,提升师生参与的信心与动力,因此有力地保障了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

4、营造良好的氛围

有效的宣传是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顺利开展的有力引导。对于赛事的公布、骨干人员的宣传表扬、先进事迹的鼓励,可以利用相关资源,如教师、辅导员的正面引导,学校网站的设计,展板宣传等有效方式进行倡导。既让广大师生第一时间深入了解了各类科技文化竞赛的赛事举办情况,又能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创新争优意识,同时营造了科技文化竞赛活动良性发展的氛围。

三、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各环节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专业知识是牢固的根基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牢固的专业知识是竞赛的根基。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能够同时检验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与熟练的操作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知识更加立体化。

2、坚定的意志与心理调整

宝剑锋从磨砺出,每天三点一线的培训和枯燥乏味的反复练习需要坚定的意志。意志力是成功的基础,是一种韧劲不拔的精神,一种人生的积累。意志往往是人在挫折中所表现的巨大能力,有意志的人不会甘于向挫折和困难低头,只会坚强地去争取。当竞赛时间临近,可能会出现赛前忧虑,这更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竞赛,在心理上允许自己的失败,在行动上依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和身体状况,制订赛前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做好充实的赛前准备。

3、创新潜力的提升

真题真做是科技文化竞赛题目的趋势,因此大赛题目多以真实的市场应用为基础,而课堂实践和课程实验一般较为单一。竞赛题目多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探索能力,学生虽已具备相关知识结构和理论基础,但是仍然需要进行多方面综合分析并进行科学实践,才能最终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法。经过大赛中不断地尝试和积极探索,提升了学生的创造潜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实际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因为竞赛所需的知识较为多元,促使学生努力获取本专业以外的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和运用。学生经过参加科技文化竞赛的锻炼,培养了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团结协作能力、心理素质等。因此,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学生的科学素养、组织协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能够在参加科技文化竞赛的过程中,得到较好的辅助提升。

4、就业竞争能力的提高

就业往往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的标准之一。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从另一个侧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为科技文化竞赛是一项全面的综合的活动,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得到多方面的锻炼,是解决课堂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缩小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

四、总结

第9篇:科技文化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艺术;科技;创新建议

1文化产业语境下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关系

1.1科技提升了文化艺术的社会价值

文化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源,只有发展国民文化,才能有效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是先进的生产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起着一定的决定性作用,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是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通过电脑、网络等科技产品,可以有效传播文化艺术,提升文化艺术的社会影响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受惠于文化艺术,从整体上促进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电影是新型的文化产业,是文化艺术的传承者,一些文化内涵往往通过电影表现出来。例如,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而成的,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和认可,[1]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

1.2文化艺术可以使科技更加人文化

在文化艺术的融合与影响下,科技被赋予了人文气息,文化内涵和意义更加深刻。对于广告行业来说,广告的宣传更加注重广告的审美特点。现在的广告考虑更多的就是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这也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成果。由于文化的加入,也出现了电视和摄像机等科技产品,将文化艺术推到全新的高度,使科技更加深入人心。深圳的文博会就是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最好融合,更是全国文化产业的“桥头堡”。

2文化产业语境下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限制性因素

2.1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1)技术集成能力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但相应作用却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基础研发对技术集成的带动作用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产、学、研的结合力度不够大,文化科技创新成果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脱节,很难构建完善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文化科技创新产业项目并不多,地域文化与高新技术尚未紧密结合起来,造成历史文化内涵与现代表现形式兼具的产品形态比较单一化。(2)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升。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观念较为薄弱,新兴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一些动漫游戏、创意设计企业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核心技术和产品竞争力没有得到提升。

2.2缺少构建文化科技融合政策的保障机制

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促进政策缺乏衔接,缺少构建更为完善的文化科技自主创新的激励政策。一些地区已经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其中有些内容能够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然而,科技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从城市层面来说,缺少构建能够扶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专项规划和政策体系。此外,现行政策的条块分解特点比较明显,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税收扶持以及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等方面,文化企业与能够享受到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待遇有一定的差距。

3文化产业语境下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建议

以四川省成都市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为例,成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城市整体经济实力有所提升,文化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然而,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仍然有些许差距,文化产业行业结构、市场结构较不完善。基于此,成都积极进行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不断增强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构建了以企业为导向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了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值得相关地区加以借鉴,已经获得了“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性基地”的光荣称号。

3.1加强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能力

要构建以企业为主、市场为辅的文化创新体系,将产、学、研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掌握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构建配套产业体系,给予文化产业发展强大的支撑动力。首先,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证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稳步增强。其次,要将现代科技与文化创作结合在一起,赋予演艺产品表现力。此外,还要完善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建设,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3.2科学规划,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创新

要制定出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规划,要发挥出本土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并且正确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提升文化传播力。结合高新技术园区和文化产业集聚地,构建具有特色的文化科技创新园区。同时,要对产业转型、产品创新以及政策环境等进行理论研究,以便于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3.3完善政策扶持,巩固文化科技创新地位

文化科技创新的产业发展是联动的,是整体联动和衔接的产业链、产业体系的整体发展。结合产业核心企业培育文化科技创新主体,构建完善的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形成创新型的产业集群。[2]要对非公有资本、境外资本投资文化科技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简化相关审批手续。给予文化科技企业优惠扶持,尤其要在土地使用、财税政策以及融资服务等方面予以扶持。除此之外,要进一步强化文化科技管理制度的实施,加强文化科技基础建设,财政投入模式要进行适度创新与优化,创建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3.4利用科技手段,拓展文化产业链

(1)现阶段,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方向往往在数字文化产业的新模式中得以体现,数字内容可以有效延伸传统文化产业链,如图书到电视剧、电影以及动画等。简言之,所有传统产业被附带上了一种数字化色彩,通过数字化,可以促进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如利用3D技术改编而成的经典电影。同时,可以实现文化科技在技术方面的融合。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成都市加快建设“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大大提升了宽带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水平,构建了文化信息产品生产、传播的技术环境。这一点上,深圳尤为突出,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拓展融合的道路上不断尝试,知名艺术区、文化产业创新园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迅猛发展。(2)基于文化产业语境下,要打造区域性文化科技创新研究平台,构建人才智库载体,构建围绕社会服务、项目开发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文化科技创新的学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密切关注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完善网络保护的过滤技术,为了避免黑客的攻击,要加强使用防范黑客攻击的技术手段。

4结语

文化产业语境下,加强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势在必行,顺应科学技术革命的新浪潮,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实现科技与文化艺术的同步发展,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推动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杨,顾海兵.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融合功能[J].群言,2017(09):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