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农业大学毕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大学毕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大学毕业论文

第1篇: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2001年中考,教育部门特地设了一个“母子考场”。考场上,王志民口述,母亲。成绩很快揭晓,王志民以486分的成绩被重点中学录取。暑假里,王志民决心练习用胳膊夹笔写字。他忍痛练习了整整一个暑假,终于能写出工整的汉字了。2004年,王志民以超过录取分数线24分的成绩考入山西农业大学。 

2008年,大学毕业后,他顺利考取了山西大学法律专业研究生。今年5月,他如期完成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答辩,获得法律硕士文凭。司法考试因极低的通过率,号称“天下第一考”。王志民参加了司法考试,以超过分数线33分的成绩顺利通过,取得了《法律职业资格证书》。 

“在失去双手后的十几年里,我深深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爱,我要将这份珍贵的爱传递下去。”研究生毕业后,王志民毅然决定回到家乡阳泉,决心做一个可以帮助更多人的好律师,回报家乡人民。 

【素材评点】 

一个花季少年,正在做着人生美梦,突然灾祸夺去了他的双手,这是何等的不幸啊!一个无手的少年,考上重点高中,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通过天下第一考的司法考试,一路过关斩将,这个少年真是太幸运了。幸运和不幸就这样统一在一个无手少年的身上。这个世界看起来是不公平的,其实,这世界又是公平的,上帝从你的生命里拿走一样东西,也会给你另外一样东西,放大不幸,在厄运面前自悲自叹,永远找不到人生方向。 

第2篇: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水产养殖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326-02

现代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种高级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有丰富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支撑。水产养殖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专业,实践教学是学生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能巩固课堂理论知识,掌握专业实际操作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其工作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胜任本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概况

安徽农业大学是安徽省唯一一所培养高级水产专业人才的高校,该校水产养殖学专业创办于1985年,一开始设置的是专科(二年制),1994年改为本科,2005年后开始少数对外省招生,2011年改为一本招生。经过30年的发展,现每年面向全国招生,生源质量大有提高,同时实验、实习条件也有了较大改善,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水产专业高级人才奠定了基础。

水产养殖学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能在实践环节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同时在实践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创新创业能力、意志品质、工作作风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1]。

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教学体系,其包含了实验课、课程实习、水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牵涉到的内容广泛,从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再到专业课。所涉及的场所也比较复杂,从实验室到校内实习基地,到校外实习基地,再到毕业生实习就业单位等。实习组织形式,从相对集中到分散。因此,实践教学的管理难度较大,对于相对比较集中的实习如生产实习易于管理,而对于相对比较分散的实习如毕业实习,则管理难度较大。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水产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其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普遍不足,因此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2 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内容

2.1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新修订(2012年)的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培养方案,采用“3+1”的培养模式,即用3年的时间学习理论课程,用1年的时间进行集中实习。将原来分散的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集中放在第6、7学期完成。实践教学(不含实验课)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从原来的20.1%提高到22.1%,从教学设置的源头上强化了实践教学的比例和地位。

2.2 实验课程的改革

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大实验,如“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增加水体理化因子的综合分析;“水生生物学实验”增加水中浮游生物的综合调查分析;“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实验”从原料的粉碎到配比,再到鱼类饲养,一系列的实验过程每位学生都必须参与完成。

2.3 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教学、科研和生产示范的场所,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对培养合格人才和保障科学研究具有与实验室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现有校内实习基地(大杨店)的基础上,加强实习基地的质量建设,满足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需求。

大杨店水产实践教学基地共有水面2.53 hm2,目前学校已基本建设完成,修建了一个大型水塔、鱼苗繁殖、孵化、育苗等设施,池塘的进排水系统及一些附属设施也已修建,已成为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学生重要的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可达到提高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目的。同时,本基地还可以作为水产专业教师的科研基地。该基地已初步建设完成,2015年已开始接纳学生实习活动。

2.4 校外实习基地的巩固与拓展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搞好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的基础条件,对保障学生接触社会、深入基层、受到实践锻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展以产、学、研三结合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本专业的科研和人才智力优势,遵循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

目前,水产养殖学专业已在芜湖、池州、滁州、安庆、肥东等地建立了5个校外实习基地,为本专业毕业实习及部分教学实习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然而,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及对实践教学的加强,原有的基地已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因此计划在将来2~3年内再创建2~3个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加强对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力度,增加一些投入,使其适应现代化水产人才培养的需要。

2.5 教学实习的改革

将过去单门的课程实习,通过整合、优化,组成多门课程的综合实习。如“水产动物标本制作与组胚实习”,将原来的“动物标本制作”“鱼类标本制作”及“鱼类组织切片制作”整合在一起,进行循环实习。对于以前内容较为单一的生产实习“家鱼人工繁殖及病害防治”进行了调整,调整为“水产动物繁殖与养殖及病害防治生产实习(专业实习)”,实习内容由原来的单一的家鱼人工繁殖及病害防治,增加了鱼苗培育、成鱼养殖;同时增加了名特优水产(如甲鱼、河蟹等)的繁殖、养殖及病害防治,实习的内容增加了很多,时间也大大延长,从以前的6周延长至10周,要求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时间更长,实习内容更丰富。从2015年2012级学生实习情况来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一致反映实习的收获很大,动手能力明显提高。

2.6 毕业实习的改革

原培养方案的毕业实习是安排在第8学期,此时学生为了找工作东奔西走,不能安心进行毕业实习,使得毕业实习的质量及毕业论文的质量有所下降。新的培养方案要求提前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即第7学期为学生的毕业实习阶段,从第6学期末将即将进入大四的学生提前分配给指导教师(结合学生的意愿),由指导教师在暑假到来之前将学生的毕业实习安排好,大多数学生可以提前(从暑假开始)进入一些大型企业进行毕业实习。通过实习,收集数据及资料,为写好毕业论准备。企业可以通过学生实习的表现,和学生达成就业意向,解决了学生找工作的后顾之忧。有一小部分学生(不到企业去的)在暑假期间即可进入实验室,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做一些相关的课题实验,为撰写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2.7 其他

2.7.1 制作视频资料。为了提高学生实习质量,将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一系列实践教学制作成视频,为后几届学生在实习之前观摩学习之用。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提前知晓实习所需要做的事情及注意事项,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2.7.2 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讲学。从2015年开始每年定期聘请安徽农业大学毕业的杰出校友或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在“渔业经济管理(案例分析)”课程中介绍渔业生产的实际经验。本学期聘请了5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相关校友或专家为水产专业2012级学生授课,深受学生的欢迎,反响热烈。

2.7.3 设立“通威”班。2008年开始,通威公司和安徽农业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合作,在每一届的水产班设立虚拟的“通威”班,从大二开始“通威”班的学生可以利用假期直接到通威公司实习锻炼,通过这一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参考文献

[1] 万全,鲍传和.安徽农业大学水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改革探索[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3,27(5):77-82.

[2] 曹谨玲,陈剑杰.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9):133-134.

[3] 黄辨非,杨小林,杨代勤.水产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26-27.

第3篇: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 本科培养模式 量产式 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G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81-02

1 本科培养模式的“量产式”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关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我国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908所,成人高等学校413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297所,仅独立学院就有318所。(夏鲁惠等,2011)相较于2000年,不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均呈现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尤其是在一些东部发达地区,平均增长幅度已经达到了80%以上。这样一路高歌猛进的增长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产业正经历着鼓舞人心的发展阶段。作为附带效应,不论是对于老牌高校还是新兴高校而言,扩大招生规模几乎是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抢占市场的第一套方案。以浙江省的普通高等院校为例,2000年该地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为7.76万人,而到了2007年,招生人数达到了23.07万人。[1]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的增加,以往所提倡的“精英式”本科培养模式鉴于其培养对象数量的限制以及较高的成本投入,已经很难适应日益增长的市场竞争,因此,基于“对症下药”的需求,一种更加符合本科培养“大众化”呼声、也更加注重扩大宏观规模的本科培养模式应运而生,笔者将之总结为“量产式”的本科培养模式。

2 “量产式”本科培养模式的弊端

这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市场竞争的外在要求:相比保证高品质的教学质量,实则更注重追求教学规模和办学效益;但是,几乎是在其产生的同时,阻碍也随影而至:

首先是在办学规模方面的瓶颈。同样以浙江省的普通高等院校为例,虽然该地区的高校招生规模在七年中增长了近两倍,但该地区的高考报名人数,即潜在的生源数则并没有经历如此大的涨幅:2000年浙江地区高考报名人数共计15.11万人,截止2007年,高考报名人数为40.06万人,增长了1.65倍。[2]换言之,2000年高考报名人数与招生数之比为1.95,而到了2007年,该比数即下降到了1.74。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实施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生源数必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较慢的增长速度,甚至可能会出现区域性的下降。因此,在各类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同时,业内人士却也不得不开始担心,面对今后极有可能出现的“僧多粥少”的招生形势,这些高校应该如何化解由此产生的竞争压力?采用盲目扩大招生、挖空心思增设所谓“吸金专业”、提高收费等手段带动办学收益显然不是长远之计。

其次是在办学质量上的问题。高校数量增长过快,导致优秀师资的培养速度远远无法满足许多新兴高校的基本需求。有较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新兴高校可以选择重金从其他高校挖掘成熟的师资人才,而相对竞争实力较弱的高校则不得不面对师资水平欠缺导致的一连串现实问题。在各高校间,不均衡的师资分配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本科培养的质量。

最后是在培养效果上的问题。虽然“量产式”本科培养模式产生的初衷之一也是为了提升毕业生乃至于整个高校的竞争力,但事实证明,经过这种批量化生产模式而产出的“本科人才”却最终在这种机械教育模式下失去了个体特色、失去了创新能力、甚至失去了社会竞争力。以两方面为例:

(1)本科生学习、科研能力欠缺,学术不端现象泛滥。且不谈建设所谓“创业型”的高等院校(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3]和“研究型”的高等院校(Research University),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现状是大多数的高校仍处于“教学型”大学(Teaching University)的阶段,即主要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培养任务。在这一过程中,若是高校秉持着“量产式”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机械、教学目的功利,则只会产生一种后果:本科教学的发展将完全偏离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方向,课堂最终成为“填鸭式”产出毕业生的“加工厂”。

相比欧美高校的大学生,缺乏独立研究能力是烙在我国当代大学生身上很难被洗白的不争事实。通过四年的专门学习却不能够将所学知识自如运用于本学科领域的研究,这一方面自然得归因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欠缺,但更重要的原因却在于他们并没能从本科教学的课堂上学到足以支持自主研究、成体系的应用知识。举例来说,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授予学士学位的一项必要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对专业水平的掌握程度。但近几年来,各种学术问题却在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根据200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243名被调查者中,有31.8%的人认为目前高校毕业论文的抄袭现象非常严重。调查还指出,1990年高校教师指导本科论文时基本是一比一的指导比例(1∶0.97),而到了2003年,一名教师则需指导至少三名以上的学生(1∶3.41)。[4]逐年递增且差距越来越悬殊的生师比使得数量有限的既有师资很难对毕业论文的质量和原创性进行逐一核查,更遑论深入的研究指导。大学生对所学知识吃不透,做起研究来力不从心,因此,论文抄袭已然成风,且很难被杜绝。

(2)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根据统计,2001年我国本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高达80%以上,但仅仅三年后,也就在2003年,这一比例就下降到了60%。[5]就业市场竞争压力的逐年激增是摆在高校和高校毕业生面前的一个严峻考验。

3 “量产式”本科培养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通过分析这种“量产式”本科培养模式后不难发现,办学主体主观上的认识不足无疑是导致其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

(1)盲目地附和“市场需求”。鉴于近几年财会专业和金融专业等经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大好、学生在升学时选择热情高涨,因此许多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在为数不少的高校,尤其是那些师资力量较为短缺的民办高校,很大一部分教师除了承担自身的专业课程以外往往还会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承担一些,甚至占其所授课程多数的“其他”课程。这些“其他”课程看似与其专业相关,但实则是为了迎合学生在选课过程中的功利偏好。以经济学专业为例,许多高校出于经济学专业作为纯理论研究专业其就业形势不太理想的考虑,往往很少直接开设相关课程,而是选择在课程中掺杂进一些通常意义上更具有“实践价值”和“社会竞争力”的内容,如金融、会计、市场管理等。这种做法虽则是为了迎合竞争激烈的人才需求市场,但由于对授课师资专业的定向化要求比较模糊,很多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却被迫成为“一专多能型人才”的教师几乎很难保证此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2)在办学气氛营造方面,倾向于教科书式的教授方式,忽视了人文底蕴的培养。培养优秀的本科人才是一项全方位都需要兼顾的工作,然而目前国内本科院校多存在培养方式和能力考核机制单一的问题。

只注重测试成绩而忽略数字背后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不仅仅是中小学教育的缺陷,也是许多高校在本科教育中产生的通病,可以说正是这种对本科培养目标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60分万岁”的提法一直以来被视作本科教学的代名词。

4 改变“量产式”本科培养模式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尽管越来越得多的高校已然发现了当前“量产式”本科培养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已经开始致力于改变既有的培养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本科院校在转变培养模式的道路上还将面对令人十分忧虑的现实:高校组建模式的多样化必将引发更加激烈的生源争夺战,而严峻的就业压力以及激烈的社会竞争仍会源源不断地成为这种本科培养模式的“催产剂”。

因此,高校必须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虽然这种培养模式能够在短期内化解高校面临的许多压力,但就好比是一生病就服用大剂量的阿司匹林,长此以往,必定导致更大的生存隐患。如何戒掉由这种模式带来的所谓“甜头”,警惕地看待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并找出解决办法,是摆在众多高校眼前一个关乎生存的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夏鲁惠,于今.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国际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19.

[2]夏鲁惠,于今.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国际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52-54.

[3]易高峰.崛起中的创业型大学―― 基于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视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3.

第4篇: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自主型平台;毕业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32-02

据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32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但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与高等教育强国质量,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我国大学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知识体系偏重理论,缺乏参与项目或团队协作的实际经验,动手能力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专业面窄等问题,大约只有10%的人具备从事所属行业的技能。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不高,也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能力的不甚满意有关。[1]

传统的专业实践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规划实践方案,学生只是被动地执行任务,导致学生的个性和潜在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不强,缺乏快速胜任专业工作的自信心。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备思考、解决、研究、管理、合作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因此需要在学生选择工作岗位之前,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积极性、针对性及创造性的自主型专业实践平台。[2]

一、专业实践自主型平台的构建

W校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实践环境,学生通过专业实践自主型平台的锻炼,能够衔接融合多门甚至全部课程,最终既获得整体性、逻辑性、层次性的知识体系,又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合作、创新”的专业实践是本平台的亮点,这种创新锻炼平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潜在能力,让学生在自主设计研究的环境下,实现目标,获得成功。

二、平台介绍

1.平台服务的对象。进入本科毕业论文环节的高年级本科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实习后,对本专业所从事的工作有简单的了解,具备实施平台中实践课题的专业基础。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实践自主型平台凝聚在一起完成自主设计的应用型产品开发项目,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产品的同时,加强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最终提高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2.平台提供的支持。首先为学生提供开展实践的经费和必要硬件设施;其次,由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专家队伍,可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平台的搭建促进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3.团队课题的设计。不同专业高年级学生组成的团队,自主设计的应用型产品开发项目,需完成产品生产工艺、产品成本核算、产品宣传及产品营销方案等内容,每位学生在团队中结合所学专业担任相关职务。以食品系的大四学生组团的毕业论文设计为例,结合食品专业特色,学生自主设计“青稞糌粑”产品开发项目,由广告学、会计学、包装专业学生组成跨专业合作团队,各专业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承担项目开发及推广的不同阶段的工作。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负责产品开发、包装学专业学生负责产品包装设计、会计学专业学生负责成本核算、广告学专业学生负责宣传设计,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高从事所属行业的技能,使其能够较快胜任新岗位的工作。

4.成果汇报。学生在开展项目时,需要保留和记录开发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原始资料。项目结束后,学生们总结项目,所有学生对自己所负责的任务进行公开汇报,陈述具体内容的产品构思、生产流程、配方设计依据、产品包装设计产品成本核算及定价、产品宣传文案、产品营销方案等,组织汇报的形式不限,体现学生们的创造性。

5.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由个人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和企业管理人员评价三部分组成,其中指导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评价在学生对公开汇报项目成果时完成。参与评价的每一个成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评价内容包括:

(1)个人小结和自我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自我评分表》,共包括5个维度,分别为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社交能力、领导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自我评价,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教育、自我管的意识更为强烈和主动,促进其个性发展更为全面健康。

(2)指导教师评价专业能力。指导教师专家团队对项目进行结题验收并评价专业实践自主型平台对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效果。能力考查主要集中在成果项目和专业素养两个方面,成果项目包括项目实施取得的产品本身以及推广方案等。如“青稞糌粑”的口感、保质期、生产工艺的合理性等产品质量问题,产品包装材料、设备选择等,产品广告构思、宣传方案、价格定位等营销策略。专业素养则包括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理解和应用的情况等。

(3)企业管理人员评价综合能力。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语言组织能力、创新能力、有效沟通协调的能力等。企业管理人员从用人单位的需求出发,提出对毕业生的素质能力的要求,让学生在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胜任今后的工作岗位做有效积极的调整和准备。

通过平台项目的进行,以及项目实施后有效的评价,为解决学生动手能力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专业面窄等问题提供有效的实践培养模式。

三、展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人力资源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我国要在全球性、区域性市场竞争与技术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我国高校要实现其根本任务,确保其人才质量,就必须有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3]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而在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诸多因素中,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本平台的构建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管理、自主研究,使学生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主动学习行为,释放个性,有充分的机会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生存能力、竞争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希望通过本平台的构建可为提升本国在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上的竞争力的提供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俞婷婕,眭依凡.大学课程与人才培养――基于大学教学理性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6):30-38.

第5篇: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毕业期;心理困惑;诱因

高校毕业生处于在校的一个特殊阶段,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这个时段,他们必须直面“象牙塔”外的社会,进行人生的重新选择,开始拥有双重或多重截然不同的身份,比如在校生和就业准备者,在校生和应聘者,本科在校生和硕士攻读准备者等等。铺面而来的压力,多重身份的不适应、不协调,学校对毕业生的管理与低年级时期的管理也发生很大变化,必然对毕业生们造成极大心理冲击,致使他们心态复杂,行为多样,毕业期,学校就业制度、保研制度、离校手续办理制度等等涉及毕业生切身利益的工作紧促开展,是学校管理制度对毕业生前途的再分配,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波动。

一、高校毕业期的界定

在现有的文献中尚未有对大学毕业生的定义。顾明远认为:“大学生(university/co11ege student)是中国对在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的统称,通常特指专科生和本科生,有时亦包括研究生。”张念宏认为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是指“具有高等学校学籍的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及格、准予毕业者。”因此,本文认为,大学毕业生是指在普通高等学校学习,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及格、准予毕业的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

目前,对于毕业生离校就业的时间问题,虽然有少数高校或少数专业要求学生提前一年进入实习,准备就业,但数量较少。教育主管部门有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应届毕业生一般可以提前半年(或一学期,有的横跨最后一个寒假)离校并以试工实习、毕业实习等形式进入生产单位。在这最后半年(或一学期)里,毕业生也将面临参加工作应聘,参加相关证书最后一次考试机会(有些证书考试规定只允许应届毕业生参加),参加毕业论文的撰写答辩,办理毕业离校手续,参加毕业离校仪式,因此,高校毕业期应指毕业生在校的最后半年(或一学期)这个时间段。

二、高校毕业生毕业期心理状态分析

即将毕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又多变的,这一时期,他们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状态。

一是焦虑恐惧心理。就业是毕业生最关心、最焦急的问题。他们有抱负,期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接纳。但理想与现实的不一致使他们产生了沉重的压力,初始的豪情很容易被毕业即将面对工作、事业、社会、人际交往等的种种焦虑所代替,表现出浮躁、烦恼、紧张、不安、恐惧等心理冲突和矛盾,对即将踏入社会顾虑重重,充满恐惧。

二是迫切需要心理。临近毕业,学生的需求点日益明确,并且满足这些需求点的心理十分迫切。有政治上的迫切需求心理:有的学生想积极向组织靠拢,争取入党,某些受过纪律处分的学生想从学生档案中取出处分意见等。有去留选择上的需求迫切心理:有的学生想早点离开学校,早点接触社会;有的学生想继续升学:“专升本”、考研,留下来深造。有就业上的需求迫切心理:毕业生对毕业以后的工作非常关心,既有就业区域的要求,也有工作岗位的选择。有生活上的迫切需求心理:家庭困难的同学会为学费、求职费用等问题而困扰,有恋爱对象的同学会为毕业后能否继续在一起而担忧。

三是松懈依赖心理。即将毕业,有些学生有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表现出思想上松懈、生活涣散。并认为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程度很高,从而产生依赖政策、依赖家长和学校的倾向。少数学生也有一种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见解,不能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

四是自信与自卑交替的心理。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由于涉世不深,接触社会较少,自认为具备了某种优势,就必有用武之地,应该走进“黄金屋”、捧到“铁饭碗”,很少能够理性地考虑目前就业形势与现实的困难。在接受的打击次数多了后,又易陷入自卑的心理误区,对自己产生怀疑,强烈的自卑心理甚至会导致他们失去竞争的勇气和信心。

有数据分析,与一、二年级的学生相比,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好的多。四年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之所以会出现问题,主要是毕业前来源于外界社会环境和四年级这个特殊阶段的心理压力,特殊阶段个体产生的种种生活事件和心理冲突,使个体产生应激反应。

三、高校毕业生毕业期心理困惑诱因

1.学业方面

大四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较少,前几年专业知识的学习使他们有一定经验和基础,应该说,学习本身所导致的紧张和压力应该相对较小。但随着毕业的临近,毕业生越来越感知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挑剔”,对计算机等级、英语四六级、职业等级证书等都有所要求。社会发展对高学历的需求,以及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势,迫使毕业生把目光投向升学,升学和找工作、毕业设计的冲突由此产生。他们在准备升学的同时要抽出时间和精力联系工作,不能够完全静下心学习;在他们奔波于招聘会之间时,还要时时提醒自己哪些功课没有准备好。这种注意力的涣散,严重影响学习的正常进行。这使得每一个准备升学的同学进入四年级之后,每一天都是生活在希望与失望的交替之中。在我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常常接待的是大三、大四准备升学的学生,他们的心态中普遍具有想提高自己学业水平的愿望。按照“耶克斯―道德逊定律(Yerkes―Dod2 son Law)”:在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学习效率反而会由于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这些准备参加升学的大学生,所学的知识难度相对原专业学习课程来说更大,要求也更高,他们在学校、家庭、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与期望下,想考上研究生的动机是十分强烈的。这样的动机在促进大学生学习时的确能发挥激励、导向和调节的作用。但对一些基础不太扎实,本身个性敏感的学生,就会出现压力越大、学习越是徘徊在学习边缘状态的现象。

2.情感方面

象牙塔里的爱情是许多大学生都期盼的,但象牙塔里的爱情也是最脆弱的。恋爱过程中最大的挫折莫过于失恋,恋爱的中断和恋人的离散给尚不成熟的大学生带来的烦恼、痛苦和焦虑是巨大的。即使是外人看来进展顺利的恋爱,其中也少不了甜蜜与焦虑的交织。有调查显示,近35%的大学生存在情感困惑,由恋爱失败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变异是最为突出的现象,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随着大学实习期开始,毕业生的情感转折也随之产生。面对即将各奔东西,进入社会工作而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而面对失恋、心理调节、择偶以及现实因素权衡等问题,青年毕业生普遍表现出经验欠缺、压力巨大的状况。有47.21%的青年学生表示在面对恋爱挫折的时候不知所措。

毕业生除了因爱情导致的焦虑、困惑,也有因亲情、友情等导致的焦虑、困惑。家庭其他成员对于当代青年学生期望值相对增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观念在大学生家长群体之中有增无减,青年学生自身实力存在的差距与亲人的较高期望,易致其压力持续增高。近年来,急剧攀升的离婚率导致的单亲家庭学生除了背负单身父母全部期望之外,还面临着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维系家庭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毕业之后能否实现父母期望、给父母一个安定舒适的晚年生活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单亲家庭的青年学生。统计数据显示,约有两成毕业生学生表示与自己的家庭成员关系存在不和谐状况或生活在单亲家庭。

3.就业方面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短期内急剧上升,而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却在短期内增速有限,由此导致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用人单位的入职门槛越来越高,对毕业生素质要求越来越苛刻,“专业不对口不要”,“没有工作经验不要”,给予毕业生的岗位待遇却呈现下降趋势,“户口不解决”、“薪水起点下降”等,这些现实情况逐一展现在毕业生求职路上,无情地刺激着每个憧憬未来的毕业身。主观方面,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本身心理欠成熟,对所遇的问题缺乏理性的分析和认识,大多数是第一次走向就业,对社会、对行业、对就业环节均缺乏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不能正确面对所遇的困难和问题,不能自我修复、自我调整心理状态,反而极易产生心态不平衡,心理焦虑、困惑,甚至是失常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对社会、对人生产生怀疑和偏执的想法,从而做出不良举动,引发校园暴力行为。如2009年1月23日,河北省石家庄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贫困女大学生刘伟,因不堪就业压力跳水自杀,死前留下10万字日记,字里行间记录着一个当代大学生走上不归路的心路历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震惊;2009年6月8日,西北政法大学法学二系学生李清华,因为科目不及格不能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从学校行政楼6楼楼顶飞身一跃,结束了他美丽而无奈的青春年华;浙江大学农学系学生周一超参加公务员考试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怨恨招考工作人员,持刀行凶杀人,造成一死一伤。

4.经济方面

经济的困惑带来精神的失落,由此导致部分毕业生心理扭曲,是大学生犯罪的经济根源。

求职消费是指大学毕业生在寻找工作过程中的消费。求职消费一般包括简历制作费、形象设计花费、交通费、通信费、参加相关培训及其它有关费用。项目多,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随着就业竞争的越发激烈,求职消费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漫漫求职路上,毕业生还容易遭受人身或财产损失。有个别非法中介机构或用人单位巧列名目,向大学生收取报名费、培训费、介绍费、服装费、保证金、抵押金等各种费用,更有甚者将学生直接骗到偏僻处实施抢劫或人身侵害,导致毕业生遭受人身或财产损失,给毕业生经济、生理和心理上都造成大的伤害。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求职费用不菲,给贫困生择业带来困难。各种各样的求职费用,无数次地到外地寻找机会的花费。这些费用加起来少则几百,多则超数千,对日常开支都掂量再三的贫困大学生而言,确实存在较大困难,有时不得不放弃一些很有希望的面试机会。

而即使已找到较为如意的工作,毕业生大都要离开父母的供给,自己独立面对生活经济压力、情感困惑等。特别是农村大学生,毕业以后即使在城市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也将面临很大的压力,他们要租房、生活,在很长时间内很难顾及家庭和上学时欠下的费用。而这些实际,真切地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的一种迷茫与恐慌。

5.角色转换方面

所谓角色,是指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相应的内在心理状态。由于毕业生所处特殊阶段,他们处于一个角色不定、多种角色急剧转换的状况。在角色急剧转换过程中,一些毕业生表现出不踏实、不稳定的特征,并由此导致了种种心理问题,为校园暴力的发生埋下了一颗颗毒瘤。

比如表现出对原有群体的依恋心理。在校大学生形成了以班级或宿舍为单位的一个相对稳定、互帮互助的群体。同学之间以这个群体为纽带,共同学习和生活,构成了大学生的主要“社会关系”,在每一个将要毕业的大学生身上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对这个群体的依赖和留恋。由此容易产生对校园生活的怀念,对学生角色的依恋,影响社会赋予的新角色的及时转换到位。

作为毕业生,因实习、就业,与社会接触突然增加,一旦接触现实,就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出现情绪低落的现象,如不能及时从这种失望中摆脱出来, 将会影响自己尽快进入新的角色。

参考文献

[1]许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243.

[2]格西.学生伤害事故纠纷日趋增多[N].人民法院报,2001.

[3]王林平.社会转型期青少年暴力行为泛滥的心理分析及应付[J].教学与管理,2001(2).

[4]蔡应昌.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

[5]孟祥龙.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常顺英.大学生学习焦虑因素分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6,5:61.

[7]张敏生.大学生过激行为心理机制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8]陈啸,邵一江,董承军.大学毕业生就业成本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35-37.

[9]潘友梅,徐贵权.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扫描与透视[J].教育探索,2006(8).

作者简介:

第6篇: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2+1就业指导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作者简介]谭波(1974-),女,黑龙江宁安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仓储管理、战略管理、高职教育。(广西南宁530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经贸类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8C116)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107-02

随着高校学生就业机制与体制的变化,更多的高职院校选择进行教育与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应变能力。其中部分高职院校实行“2+1”的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最后1年进行顶岗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同时也为就业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就如何做好“2+1”教学模式下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探讨,提出了“2+1”模式下基于职业发展“三维平台”的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并加以实施(如图所示)。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类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缺乏对大学生就业后的后续跟踪辅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到了第5学期,大多数毕业生已逐步落实用人单位,特别是针对“2+1”培养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第5学期学生已经出去进行顶岗实习,在校的相应教育要求在第4学期前完成。进行顶岗时大多数学生已知道找到实习工作单位的重要性,虽有就业压力,但毕竟还是在校学生,相对而言就业压力不大。关键的问题是让学生如何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行顶岗实习后,如何使学生换工作率降低,入职早,上手快,与企业的融合好,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是摆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面前的问题。所以,就业指导工作从第3学期就要着手做好相关工作。开展相应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后,学生走向顶岗实习工作岗位,同时,我们也看到学生离开校门后,受到学校的控制和制约比较小,对学生的跟踪如果跟不上,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虽然院校配备了实习指导教师,学生遇到的专业问题有专人进行辅导,但对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认知问题解答的并不多,或者缺乏专业知识,使就业指导工作出现了断档。

2.指导与辅导教师的就业指导专业理论水平不高。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致使教学师资相对匮乏,特别是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更低,进而导致能够指导学生就业工作资深教师资源缺乏,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是就业指导教师由二级系部和二级学院的辅导员担任,但大多数辅导员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个人对社会的认知经验不足,而从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教师却很少参与其中,致使整个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专业理论水平偏低。

二、高职院校“2+1”培养模式下的就业指导教学体系的构建

1.以大学生职业发展,自我创业,开拓事业为基准点,构建“三维平台”,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综合能力历练的同时,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依托专业知识的讲授,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大学生职业发展、自我创业、开拓事业为基准点,构建“三维平台”,该平台共同的支点是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教育。在平台教育过程中,以职业素养的养成与引导为基础,以职业岗位相衔接的自我创业能力的提升为根本,不再是让学生简单地学与做,而是养成思考的习惯与良好的行为。

2.以学生职业发展为起点,以顶岗实习为重要载体,制定专题化式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探求与提升为重心,教师作为其职业发展的引路人给予辅助和引导。职业能力的养成在第1和第2学期开展,创业教育在第3和第4学期开展,开拓事业的养成在第5和第6学期开展。教学工作不再局限于课堂的讲授,而是学生社团、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其中。采用课题组的形式,每次都进行专题化教学与讲评,设定每一次课程,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目标,不断检验教学结果,改进评价体系,促使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的不断提升是最终目标。

3.充分利用顶岗实习一年的时间,加强就业指导和专业辅导,强化学生的认知。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进行职业能力训练,让社会检验学生,同时让学生不断强化认知和自我能力的提升。主要内容为职业应用能力的指导,要求学生做好实习期间岗位工作,适应工作岗位,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与要求,完成毕业设计。这一年是学生与社会接触最多、能力提升最快的一年,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也非常重要,配备专业教师,进行过程化的指导,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高职院校“2+1”培养模式下的就业指导教学体系的教学实施

1.重视大学生在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基于职业发展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大学生在校教育教学活动应强调学生的学习,以学生职业发展与职业能力提升为导向,每位教职员工都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教育的教师,担任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团体的领导者,家长的人,人格的塑造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引导者,同时还应是心理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者、职业能力的培养者、专业技能的训练者、职业工作的介绍者、岗位适应能力的引导者和劳动力市场信息提供者等不同的角色。

2.建设一支全员化、过程化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就业指导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与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相关的人员有:一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两课”教育与学习对大学生塑造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二是学生管理工作部门工作人员。主要是指院系两级学生管理工作部门,主要是指导和带领学生社团。据统计目前在校的大学生70%以上的人,参加过各类学生社团,20%~30%的学生在其中担任过领导工作。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学生社团也愈来愈成为高职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舞台,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能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更好就业的重要阵地。三是班主任(辅导员)队伍。他们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利用他们自身的优势,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对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专业课教师。针对毕业生专业知识的提高,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课教师提出学生到企业去完成相应的毕业设计与实习工作:要求学生得到企业的认可,过程中提出突出操作性、重视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到产学结合突出实用性的岗位工作;提出管理创新,用就业实习替代毕业实践,用实习(实践)报告、总结替代毕业论文等。五是行政管理人员。其工作中的言行举止、工作办事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升,使之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对事务的处理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3.抓住学生在校学习的第4学期这一关键时期,依托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高职院校的学生选择专业后进行一年半的学习后,对专业进一步了解,对未来的职业定位也基本明确,到了第4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以职业、就业课程为载体,强化学生对职业的认知,为学生的创业打好基础。专业课教学转入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专业技术处理、分析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实习前得到综合能力的历练。同时,这一学期也是教会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实习的时期,教学环节不仅仅检验学生所学专业技能情况,也将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进行检验;时间安排上使毕业设计并不是只局限于毕业前,而是贯穿到相关的学期中,解决了与就业时间矛盾的问题。要求教师指导融于课程,以主讲教师为主组成毕业设计指导团队,毕业设计融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于整个毕业设计教学环节。

4.依托“学生社团”,不断完善高职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与认知,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调查显示,2/3以上的大学生看重自己的综合能力。特别是“90后”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社团的归属感也被不断放大。不难看出学生社团愈来愈成为高职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舞台,越来越成为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的重要阵地,是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的第二课堂。借助学生社团的广阔空间,加强引导,充分其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就业质量。同时,笔者也指出本文所讨论的“学生社团”,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校团委所组织或者注册的学生社团,也包括由专业教师组织的学习团队或者小组,如技术攻关小组等,也许规模比较小,但发挥的作用却不能小看,专业教师参与其中,发挥的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从事过团委和学生会工作的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或者是参加过学生社团工作的学生在就业时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是不争的事实。

5.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团队意识,促进职业素质的提升。依托“学生社团”开展知识讲座、作品交流、竞赛、义务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当组织者,教师作为被邀请对象,角色置换,使其相互切磋、深入研究,使所学知识得到不断强化。而且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断提高。

职业化是人类社会化的最基本形式,就业是大学生实现其社会化的根本途径。培养在校学生具有适应特定职业或职业群必备的职业综合素质,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在不断深化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在“2+1”顶岗模式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的就业能力,进而开始创业,作为一项事业进行工作是值得很好地研究的课题。根据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现状,必须进行系统、长期的培训,使全院教职员工能够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的就业指导方法,接受新的就业指导理念,使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使学校教育工作得到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杨志新,杨锐英.云南普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2]刘建新.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