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创新发展范文

企业创新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创新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创新发展

第1篇:企业创新发展范文

[关键词] 赶超理论;企业赶超;创新发展;华为公司

[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中国和韩国,在企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相似的内在逻辑,那就是励精图治,实现企业创新和经济赶超发展,中国和韩国近年来共同创造了东亚经济圈的奇迹,韩国一些著名企业,如三星集团、现代汽车、LG公司近年来取得了世界行业范围内骄人的成绩。韩国企业如何实现赶超发展,为了实现企业创新和经济赶超发展,在技术创新和经济赶超等方面存在哪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本文将从分析赶超理论、赶超创新的模式、华为赶超创新发展案例等方面对企业赶超创新发展开展研究。

二、赶超理论

赶超理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能在经济发展中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理论。赶超理论有四个基本假设:一是一国的技术和知识水平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二是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受到本国技术和知识水平的正面影响;三是一个经济处于低水平的国家,可以通过模仿、学习先进的技术知识,提高其经济增长率;四是一国利用“技术差距”的能力,取决于动员资源进行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变革的能力。赶超理论认为经济过程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均衡过程,这两种力量分别是:第一,创新,即知识的产生和使用,它致力于增加国与国之间的技术和经济差距;第二,模仿或扩散,即外来知识的获取和使用,它力图减少国与国之间的技术和经济差距,达到追赶的目的。

赶超理论也适用于企业发展的研究中,以韩国的三星集团为例,三星电子的战略目标不仅是做最成功的企业,而且要把三星打造成全球电子行业的领导品牌,为此,三星选择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发誓要努力赶超世界本领域排名第一的索尼。从1997年开始,三星电子投入重金建设强大的研发队伍,在技术上向索尼学习,并寻找索尼的软肋业务――手机产品为突破口,到2002年三星已经获得美国工业设计奖5项,与苹果公司并列第一,领先于IBM、NEC、索尼和富士通等公司。三星公司在技术研发上的大力投入为企业竞争赢得制胜关键。三星公司认为追求技术领先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在产品的工业设计、功能配置、满足消费者对时尚、品位、精神体验方面等需求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三星公司自创立至今,其产品开发战略演变大致经历了“拷版战略”、“模仿战略”、“紧跟技术领先者战略”和“技术领先战略”四个阶段。

三、企业赶超创新发展途径

著名韩国经济学家Keun,Lee(2013)在研究韩国和台湾的企业赶超发展过程中,他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经济赶超理论,认为赶超企业遵循以下规律将有利于实现企业赶超:第一,发展短循环周期的技术有利于实现企业赶超。比如韩国和台湾并没有在所有的行业都全面投入,而是先选择计算器、电视机、无线电话、移动电话、照相机、数字技术等,这些技术发展周期短、技术壁垒少的行业加以发展,因为短周期技术将有更多机遇进入新技术领域,新技术更新快,短期获得的市场回报高,有利于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企业要追求销售份额的增长提升企业绩效,进行资金积累和研发投入,有利于企业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第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自身专利使用率。

(一)韩国和台湾赶超阶段的技术创新历程

张明喜(2012)认为,韩国和台湾的经济赶超主要有三个阶段:

赶超阶段的前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在这个阶段,企业研发投入较少,致力于以政府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也是对引进技术的模仿阶段。在这个阶段,技术以模仿为主,主要是消化吸收引进技术,20世纪60年代主要集中于发展在纺织品和消费类电子产品,20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于发展汽车、钢铁、造船和机械等行业。韩国在此期间强化了国家队科技创新的宏观管理,颁布了《技术开发促进法》等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台湾也出台了《台湾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除此之外还通过吸收外国贷款、聘请专家或派人外出考察,购买专利和机器设备等方式开展消化吸收。

赶超阶段中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这个阶段主要是强化核心领域的技术创新,也是对引进技术的消化阶段,第一代汽车、造船和钢铁产品;80年代和90年代的动态存储器、CDMA、电视液晶显示器。在赶超的中期阶段,韩国政府对企业科研投资相对下降,而企业对技术创新投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国家选择若干对韩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支撑的科技领域进行重点投入。与此同时,台湾也重点投入资讯科技、能源科技、材料科技、生物技术、光电技术、自动化技术、肝炎防治技术、食品科技等8个领域。

赶超阶段的后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该阶段主要致力于促进基础科学研究和引进人才,提升国家的技术基础,该阶段也是企业创新阶段,主要聚焦于路径导航创新,20世纪初的系统芯片、掌上电脑、第4代手机、燃料电池、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光学和下一代汽车等领域的投入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国政府加强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特别增加了对大学研究开发投资,以及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开发。与此同时,台湾也增加了科技投资,保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协调发展,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实行科技人才入股分红,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活条件。

(二)企业赶超发展的管理特点

Keun,Lee(2013)认为韩国财阀集团是韩国实现经济赶超的重要原因,与美国的企业集团有一定差异:美国企业集团一般是上市公司,注重股市价值;而韩国的财阀集团注重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美国企业业务集中化,聚焦于某领域,在该领域占据领导地位,而韩国财阀采取多元化,利用强大的财团技术创新能力和雄厚的资金优势,实施相关多元化,成为支撑韩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

韩国财阀是被一个人或者他的家人所控制拥有的商业组织,由在许多商业领域中占优势的垄断公司组成。韩国财阀是在政府的极力支持下快速成长起来,经营高度多元化,分布多个产业,并在这些产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财阀完全被家族控制和管理,资本和劳动力主要由内部市场提供。财阀的独特形成过程使该领域市场结构从自由竞争迅速进入寡头垄断,并且是卖方寡头垄断,买方垄断竞争市场,并具有强烈的政府导向作用。

张文佳(2007)认为,韩国财阀集团的寡头垄断市场与韩国实现赶超发展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首先,财阀集团有利于弥补市场失灵(资本市场的无效)并整合国内资源(人才和生产资料)等,其次,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全面发展。在韩国进行经济赶超的过程中,财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多元化和超强的经济实力正好与当时韩国那种人为的寡头垄断市场高度契合,为实现韩国的经济赶超创造了条件。但是,随着韩国加入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CD),财阀集团的全球化精神得到迅速传播,外部要素市场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人为形成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逐渐瓦解,尽管目前财阀依旧扮演着韩国经济发动机的角色,但其不变的扩张战略和组织形式,也使未来韩国经济潜伏着一定的危机,这也需要我国的企业引以为戒。

四、华为公司的赶超创新发展

华为公司选择处于经济短周期的通讯和数字技术的产业领域外,在创业初期通过扩大市场份额,积累了大量资金,投入技术创新与研发;华为公司技术创新过程与韩国和台湾经济赶超过程有比较多的相似之处,韩国和台湾经历了模仿阶段、消化阶段、创新阶段;而华为经历了模仿阶段、合作阶段、创新阶段(董洁林和李晶,2013)。

(一)华为的国际化

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1987年创立于深圳,华为国际化进程就是华为创新赶超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1996-2000年):这个阶段是华为国际市场的初探阶段。华为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认真地研究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决定从亚、非两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入手走向国际市场,在亚、非第三世界国家取得一定的成功后,华为开始进入欧美的边缘市场。从1998年进入俄罗斯市场开始到获得第一单38美金的合同,华为人整整坚持了近3年的时间。

第二阶段(2001-2004年):这个阶段是华为国际市场全面拓展阶段。2001年,华为与俄罗斯国家电信部门签署了上千万美元的GSM设备供应合同,2003年,华为在独联体国家的销售额超过3亿美元,在独联体市场国际大型设备供应商中排名靠前。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以及中东、非洲等区域都有涉及。同时,华为在世界各地成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各地区优势资源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999年,印度班加罗尔研发中心设立;2000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研发中心成立;2001年,华为在美国设立四个研发中心。这段时间,华为主要在市场环境相对不成熟的亚非拉欠发达地区,积极与各国运营商合作。

第三阶段(2005-2009年):这个阶段是华为突破欧洲市场阶段。华为相继打开了东欧、南欧市场,并开始挺进西欧、北美市场,同时把欧洲地区的中心设在法国巴黎。2005年11月21日,华为与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英国沃达丰(Vodafone)正式签署全球采购框架协议,华为将参与沃达丰的移动网络建设。这标志着华为耗时2年终于跨入全球通讯设备商“富豪俱乐部”,成为继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朗讯之后,第五家跨入沃达丰门槛的通讯设备制造商。

第四阶段(2009年至今):这个阶段是华为深化转型阶段。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国际电信制造业业绩普遍下滑,而华为却创造了全年300亿美元的销售佳绩,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移动设备制造商。2011年,华为将眼光投向了三大领域:终端、企业业务和电信管理服务,努力摆脱单一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形象。今天的华为,围绕客户的需求持续创新,与合作伙伴开放合作,在电信网络、企业网络、消费者和云计算等领域构筑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势;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等提供有竞争力的ICT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

(二)华为的技术创新

第一阶段:模仿创新阶段。华为起步阶段的技术创新主要是以模仿创新为主要特点,市场集中在农村。从模仿低端企业级交换机开始,1990年推出阳春机型,主要面向中低档宾馆类的小用户的。由于当时的民营企业贷款相当困难,华为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只能采取技术创新的模仿战略,正是通过使用跨国公司的付费技术,华为在模仿跟进的技术中才会有到更大的突破。技术创新的模仿跟随只能是初期对企业进入行业的一个引导,当企业逐步做大,再继续模仿创新就会阻碍企业发展创新的步伐。2003年,思科、华为知识产权纠纷案,使得华为有很多感触,虽然这场知识产权纠纷最后以和解而告终,但从那时起,华为决定完全摈弃技术创新的模仿跟随战略。

第二阶段:合作创新阶段。2003年后,华为的技术创新模式进入了合作创新模式,采取与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合作的战略联盟。华为坚持开放式合作,在技术方面先后与摩托罗拉、英特尔、AGERE、ALTERA、SUN、微软、NEC等世界一流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与松下、NEC成立宇梦公司,与3COM成立华为3COM公司,建立3G开发实验室等,联合业界,带动产业价值链(苗青丽,2007)。

第三阶段:自主创新阶段。华为在研究开发过程中更向国际标准靠拢,越来越系统化,华为的技术创新模式进入了自主创新模式。同时,华为注重在研发上的投入,立志在通信行业做技术创新的领先者。企业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投入研发,近10年共投入约250亿美元。仅2013年这一年,华为研发投入超过50亿美元,约占销售收入的12.8%。截至2013年底,华为全球雇员约15万人,其中45%是研发员工。2007年,华为提交PCT专利1365件,全球第四;2008年,1737件,全球首位;2009年,1847件,全球第二;2010年,1528件,全球第四;2011年,1831件,全球第三;2012年,1801件,全球第四;2013年,2094件,全球第三。截至2013年底,华为累计申请中国专利44168件,其他国家专利18791件,其中美国7848件、欧洲5944件,国际PCT14555件,共获得专利授权36511件。华为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已连续7年排名第一,欧洲、美国申请和授权量稳步进入前20名和50名。

(三)华为赶超发展

华为积极贯彻“绿色管道、绿色运营、绿色伙伴、绿色世界”的策略。将绿色ICT的理念融入所有产品的生命周期,持续创新提高产品效能,打造绿色通信网络,在本领域实现了赶超发展。

原料获取:华为注重减少原材料和使用可再生材料,尽量使用生物材料,并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有害物质管控,并进行减量化设计。华为所有新产品在生产前,都需要通过绿色产品认证,从而持续改善产品的环境性能,促进产品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能效、降低生产和运行成本,减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

生产运输:华为为了减少能源及资源消耗,通过可制造性设计、可运输性设计、绿色包装设计、轻量化设计等方法在提高产品能效、开发利用新能源方面不断创新,持续改进,开发并应用了多种节能产品、方案和措施,帮助客户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随着网络全IP时代的到来,路由器在网络中的数量日益增加,其节能降耗意义重大。华为引入精细化的设计理念,细分场景、定义挖掘设备降耗机会点。华为制定了绿色包装“6R1D”策略,即以适度包装(Right Packaging)为核心的合理设计(Right)、减量化(Reduce)、可反复周转(Returnable)、重复使用(Reuse)、材料循环再生(Recycle)、能量回收利用(Recovery)和可降解处置(Degradable)。

安装使用:华为重视能源及资源的效率,在耐用性、精细化节能设计、高校冷却、高效供电、新能源利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研发。华为不断优化全球网络布局和运输路线,改善供应模式和物流方案,实现降低物流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环境负面影响,实施绿色物流。

废弃处理:华为致力于能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在易拆解、再利用质量保证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开发。包装使用环保大豆油墨印刷,有良好的环保性、安全性、可再生性,且无VOCs挥发性物质,耐摩擦耐热,益于人体健康和设备维护;同时其印刷品脱油墨容易,易于包装材料回收利用。

由于华为注重研发投入,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充分利用各国优势资源,不断提升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通过不断研发新产品和功能升级,华为由初期依靠低成本优势承接工程项目的价值链低端企业,逐步攀升到价值链上游。2010年,华为终于实现了战略转型,将原有内部结构按照业务类型划分为设备、终端、软件服务,转型为面向运营商、面向企业和面向消费者进行全功能服务企业,成功赶超了爱立信等世界领先企业(刘立、庄妍,2013)。

五、管理启示

韩国和台湾赶超创新的成功之处在于,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短周期技术,引进的同时培育了自主创新能力;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也培育出了以本土资本为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在接受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锻炼出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但是韩国的财阀集团在不断扩张过程中,进入了许多不同领域进行多元化,也使企业存在一定的风险,与此同时,不变的组织形式也容易导致决策过程路径依赖和惯性思维模式。而华为公司在赶超发展过程中,除了具备技术周期选择、注重赢利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因素外,华为处在市场经济逐渐完善的中国市场,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不断整合国际优势资源后,成功实现企业价值链升级和国际化市场发展;《华为基本法》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也使公司组织更加符合现代企业治理模式,克服了韩国财阀集团可能潜伏的危机,因此对于中国企业实现赶超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参 考 文 献]

[1]张文佳.财阀组织与韩国经济赶超[J].当代韩国,2007年夏季号:61-67

[2]张明喜.韩国、中国台湾赶超阶段科技投资的特征及其启示[J].科技与经济,2012(2):7-12

[3]Keun Lee. Schumpeterian Analysis of Economic Catch-up: Knowledge, Patch-Creation, and the Middle-Income Trap[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

[4]董洁林,李晶.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形成及演化――基于华为、思科和朗讯模式的跨案例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

第2篇:企业创新发展范文

摘要:增强企业凝聚力是建立新型企业文化一个重要内容,企业凝聚力的强与弱,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本文以企业文化理论知识为基础,联系当今企业发展的实际,运用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利益目标、企业精神、人性化管理等观点,分析、阐述了对加强企业的创新发展推动作用。

关键词 :企业凝聚力 发展目标 企业精神 以人为本

企业凝聚力是指一个行业或企业所具有的一切优秀素质所形成的吸引力,是企业及其行为对员工产生吸引力的程度。企业凝聚力是企业创新生存、发展壮大的源泉。如果一个企业的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的目标一致,必然会形成较为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企业内部的和谐共处,相互依存;彼此宽容、彼此信任;尊重个性、能力互补;积极向上、团结有力的工作氛围。企业有了较强的凝聚力,企业才能发展壮大,企业的发展又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它们彼此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提高和强化企业凝聚力对企业的创新发展将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目标一致,谋求共同发展

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绘制一幅企业的发展远景和蓝图,即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实现长远目标的步骤计划,即短期的发展目标,如国家电网公司早在2004年提出的“一强三优”——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提出的“三抓一创”---—抓发展、抓管理、抓队伍、创一流的工作思路和工作任务。时至2015年,国家电网“两会”上提出的:基本建成“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的年度目标,为实现该目标,又提出深入推进“两个转变”即公司发展方式、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等要求和举措。

要使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可行,无论是长远目标还是近期目标都必须要体现出企业与员工的利益相一致的原则。这样,企业与员工之间才能做到相互信任,共同提高士气,加强凝聚力。同时,要做到企业与员工的目标一致,企业要做好宣传、沟通和协调,充分重视目标实现后员工的既得利益,使员工得到充分的被信任感和成就感。从而使员工进一步认识到个人的目标实现依赖于企业目标的实现,进而使员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为实现共同目标竭尽全力。

二、鼓舞士气,弘扬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行为的实质,企业精神与企业风貌、企业风尚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体现的都是企业行为的本质特征。企业的表现形式灵活多样,诸如:警句短语、标语口号、承诺誓言、厂诗店歌等。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所要表达的都是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企业精神,是企业共同的行为特征。如:许多企业把“团结、求实、拼搏、创新”;“厂兴我荣、厂衰我耻”;“领行业之先、铸百年之业”作为企业的精神及核心理念。再如,国家电网公司先前提出的:“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真诚服务、共谋发展”以及近期提出的:“四个服务”即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社会发展等等作为企业共同信诺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和企业服务理念。企业精神一旦被全体员工从内心认定后,将对于鼓舞斗志、激发士气、增强凝聚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创造条件,拓展个人发展空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企业的再发展创造过程中,企业的发展战略资源已经从工业社会的金融资本转向信息社会的人力资本。人们开始认识到,必须要重新认识企业发展的动力源,重新建立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这个动力源不是物,是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最大的限度的发挥企业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要提倡员工自我设计,鼓励员工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员工自我设计的实现以及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企业目标的实现及其企业的发展、壮大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企业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和激励机制,帮助员工实现自我设计,鼓励员工向高层次发展。一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学习型组织,为员工创造学习、交流的平台;二是创造员工学习培训的机会,鼓励员工参加继续教育,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三是大型企业可以建立培训基地,即可以降低企业的学习培训成本,又可使其制度化、规范化。

企业员工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目标的实现。例如:国家电网公司近十年发展历程中,公司上下始终高度重视员工素质的提升、重视队伍建设,持之以恒抓发展、抓管理、抓队伍、创一流,把加强队伍建设纳入公司发展战略,进行顶层设计、总体部署,在深化“两个转变”的实践中,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等活动,以各级公司培训中心以及网络大学为载体打造了一支关键时刻靠得住、顶得上,敢打硬仗、敢于胜利的职工队伍,促进了企业素质的提升。如今,面向“十三五”,应对新形势、提出了“适应新挑战,必须以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治素质和职业素质为重点,全面加强队伍建设,为创建两个一流提供根本保证”的要求。

其次,建立公平、合理的企业分配制度。“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人不能是经济动物,但在人力的流动过程当中,经济因素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收入多少,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个人价值的大小。当然,高收入也未必就能长久留住人才。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必须注重分配的公正性、合理性和激励性。分配要与员工的工作岗位、绩效、能力、贡献等联系起来,建立企业内部的能力优先机制。再次,良好、优厚的企业福利待遇。体贴细致的福利待遇能使员工深深感到企业所给予的家庭般温暖,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心理依赖和情感依恋,增强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亲和力,并对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起到强大的基础性作用。

四、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

传统管理学派强调管理中的理性因素,把企业员工比做工具或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把员工看做是纯粹理性的人,把员工等同于其他生产力要素。采用纯理性主义的管理方式,定量科学化,吸收数学和计算机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内容。使管理的技术和手段进一步科学化,成本核算、利润计算和各类资产评估更加规范化。但忽视了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以物为中心,以全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忽视人的因素,着迷于铁的纪律、严格的制度、绝对服从,至高无上的权威等理念。长此下去,必然会导致员工的积极性、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效益的下降。著名学者杨振宇说:“二十一世纪的企业竞争是人才科技的竞争,是中国超越发达国家的主战场。”企业的管理绝不应该是片面挖掘员工的体力,而应当更加注重挖掘员工的智力资源、更加注重人的因素、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反对“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思想。

第3篇:企业创新发展范文

1、职工收入波动大

随着社会体制的改革,很多国企对职工的能力越来越重视,在工作领导岗位的安排中,按照严格的晋升制度进行分配,逐渐取代了以前领导提拔的方式。职工的工资在以前很稳定,加上优厚的福利,职工生活没有压力,随着现在就业人数的激增和体制的改革,职工工资变为浮动工资,这样就使职工的收入产生了很大的波动。

2、职工竞争大,工作压力大

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企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在与世界大型企业的接触中,我国的企业认识到了在管理和制造商需要提高质量,在制造业更加注重技术,对技术的投入也不断加大,技术性人才不断得到青睐。在我国的毕业生人数不断激增的影响下,大量的高学历人才加入到岗位的竞争中,这就给原有职工带来了人大的挑战,在高技术要求下,只有不断的学习,提高技术水平才能适应企业要求,否则就会面临淘汰。这对职工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职工之间竞争力加大,随之带来的工作压力日趋增大。

3、职工管理更有民主性

在激烈的竞争下,职工的组成发生剧烈的变化,更多高学历、高技术的人才带给了工会新的活力,员工的素质普遍增强,在工作中体现出了职工应有的责任感。由于企业的改革,职工开始关注企业的效益,在工作中不断发挥主人翁意识,工作的状态有了显著的改善。在对企业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他们对企业的管理和技术的改进均有自己的独特想法,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企业的发展,此类表达欲望逐渐增强。

4、职工的维权意识增强

我国的法律不断完善,在保证劳动者利益上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约束雇佣者的行为。与之前的计划经济下企业职工的比较,职工的维权意识不断加强,很多职工对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在个人利益的维护上就更加强烈,在企业发展中,工会组织就要增强对职工思想的了解,处理好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关系。

二、企业工会创新发展的建议

1、创新工作理念

职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密切相关,在发展好企业的基础上,还要维护好职工的利益。职工要树立好主人翁意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利益得到保证后,职工的利益才能得到落实。在工会工作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在工作理念上要不断转变,维护好职工的利益,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在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发生冲突时,工会要做好协调工作,对职工进行思想疏导,化解企业和职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处理职工利益上要做到公证严明,切实维护好职工的利益。工会在工作中,要对工作的整体做好充分的把握,既要维护好企业的利益,也要保证职工的利益,并且在这两者之间切实找好平衡点。

2、企业工会要明确企业的发展路线

企业在不断的深化改革中,其发展路线在不断的更新,对于工作有了更加详细的分工,这样就使得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接触增加,不同阶层的利益不同,这时就需要工会做好职工关系协调工作,使得其工作的重点放在企业发展的方向上,在保证企业的利益上才能维护好个人的利益。在工会工作中要明确工作的重点、难点,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工作方案,以便于保证其工作效率。在工作之余,工会应该组织企业职工开展各项活动,如相关技能竞赛、体育活动、员工会议等,在紧张的工作后,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缓解职工的紧张状态,调整职工的工作状态。在职工会议上,要组织员工学习企业文化,增强职工的凝聚力,推动工作的有序进行。

3、完善工会工作奖励机制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下,工会要做好职工的鼓励工作,完善鼓励机制,在工作中鼓励职工进行创新,实现工作成绩和其效益挂钩,促进职工积极进行个人能力提高,为企业创造价值,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做好每位员工的绩效考核,对于优秀员工进行奖励,在职工晋升方面严格按照企业晋升制度进行,督促职工做好自我提升。

4、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工作

第4篇:企业创新发展范文

市场营销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竞争能力以及它存在的价值在于企业自身能不能有效地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企业需要努力做好市场营销的创新工作。本文通过对山能机械集团电子商务营销实践的分析,来谈谈电子商务营销重要性以及对现在企业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图略)从狭义上就是以电子为手段,以商务为主体,把原来的传统的销售购物渠道移到互联网上来,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信息、服务的交易。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实物产品的销售模式得到了改变,同时也使得虚拟产品的交易成为可能。广义上讲,电子商务指是指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方式,在买卖双方不谋面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商务和贸易活动。其中还包括企业内部的商务活动。电子商务是将整个价值链在其生命周期内利用网络和IT技术高效、优化地完成全部运行,最终使得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的主题都能获得最大利益。

二、电子商务对企业营销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营销模式具有反应速度慢、传播面窄、成本高等缺点。现在生产者可以利用电子商务对市场机会做出更敏捷的反应,增加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交易的可能性。传统贸易方式中了解对方商品价格、质量及商店地点的成本随着电子商务的开展能有效降低,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宽泛服务平台,在顾客与企业之间构建出广泛的沟通渠道,为企业做出决策提供足够的依据。同时,全球贸易转向以消费者为重心的买方市场,从而使生产者的市场营销战略必须强调如何更及时、更方便地满足消费者的特定购买欲望。传统的反应方式多以事后回应为主,即等顾客需求真实发生并将信息传递到公司总部以后,市场部门才做出回应,相关措施再按原信息流逆向传递,层层分派,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使得经济生活完全打破文化习俗的影响,排除了语言交际的障碍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使整个世界联为一体,使得企业销售范围和消费者群体都不再受地理位置的局限和交通便利条件的影响,消费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通过访问企业的网站选购到所需的商品。交易方式的无纸化和支付手段的电子化将成为主要形式。

三、电子商务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山能机械集团从新汶矿务局机厂到山东泰山建能公司,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外部市场营销,派遣销售人员带着几本画册到各矿区,喋喋不休地介绍着企业情况,强调产品质量如何好等等,属于灌输式的营销方式,企业文化宣传范围小,销售成本高,时间、区域受到极大的限制,客户无法直观的了解企业和产品情况。公司于2010年12月正式组建山能机械电子商务中心,经过一年的试运行,电子商务中心以网络商务信息平台为依托,共向山能机械集团提供有效信息3612条,涵盖集团公司所有产品,实现贸易额突破7000万元,极大地提升了山能机械集团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内开展电子商务的好处和优势是众所周知的,而且当前电子商务的技术已经很完善了。其中分销渠道的细化是电子商务时代一个显著的渠道特征,渠道各环节的主体只有取得同等的信息地位才有利于互相合作,使各方面的利益共同达到最大化,因此创造双赢的合作竞争关系是各分销渠道主体之间应该建立的。山能机械集团电子商务中心成立后,按照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重组企业业务流程,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网络营销基本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学习和探讨有关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各种策略与渠道,制定具体措施与方案,实施适合自己企业的营销计划。在阿里巴巴网站开设企业销售平台,及时制作新产品图片,自主联系一些力所能及的业务,定期做客户回访,每天信息汇总,与销售中心协调,联系对外业务,接洽客户,进行四机一架主要进口设备的报价,负责钢材等主要材料价格调研的实时跟踪等。2.加入搜索引擎(1)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上参与付费搜索,提高被搜索率。(2)针对一些较为规范的、有影响力的信息平台进行定期信息。(3)加入到本行业内的综合网站中。3.个性化的网站建设通过建立公司网站。让买发更清晰、明白的了解公司,有利于项目的合作。使得网上业务洽谈更加方便、更加亲切、舒服。在此之前山能机械集团虽然发展成为全国范围内千万吨采煤工作面设备标准制定以及大型采煤设备三机配套的唯一厂家,但还没有在行业内得到广泛认可,企业知名度相对于企业规模而言明显滞后。自从电子商务中心采取以上措施后,得到了国际、国内客户的认知和认可,国内外客商前来参观、洽谈业务的络绎不绝,如:西班牙奥萨公司来我公司考察、商谈翻斗车外加工项目的相关事宜;泰安新星河贸易公司携山东国际经济贸易联合会驻印尼联络官前来商谈采煤设备出口印尼的相关事宜;越南长平矿机设备贸易公司来我公司总部参观减速机、刮板机、液压支架生产情况;东方希望集团招标部与技术部来我公司考察干法乙炔项目;PW减速机亚太地区总经理来公司参观。企业知名度、产品品牌得到了升华,为开拓国内外市场夯实了基础。

四、企业营销模式的创新发展对策

1.按照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重组企业业务流程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电子商务营销模式至关重要。它使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通过网络进行直接交易。形成一个开放的、紧密的系统,包括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在内的结合体系。跨国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初已经开始按照电子商务的要求,开展业务流程重组,重新设计。企业以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为基础对企业运行的全部流程进行再造是电子商务时代的要求,这样可以使企业形成一个开放的、紧密的,包括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在内的结合体。实践证明,基于电子商务的、对企业内外资源能进行快速组织的新型业务流程,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法宝之一。2.提高企业员工的电子商务知识水平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电于商务的开展,信息劳动成为企业的主要经济成分。在管理和应用信息的技术和能力上对企业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对员工进行电子商务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训,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员工队伍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例如山能机械集团电子商务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1名,全部是大学本科学历,其中有英语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人员。3.积极开发信息资源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可使买卖双方都变得信息灵通。潜在的消费者可借助网络与技术人员或销售商进行对话,对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了解,而且还可以具体和直观的浏览产品介绍。同时销售商通过消费者信息的反馈对产品进行改造,进而推出更受消费者欢迎的新产品。电子商务的便捷性为这种参与式互动提供了最佳的交流平台,从产品设计、生产到最终服务的一系列程序和消费者保持密切的联系,促进了企业与其顾客之间全方位沟通,与消费者一起共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第5篇:企业创新发展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搞好国有企业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然而,国有企业要获得健康而长远的发展,必须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竞争中进行系统创新,才能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新路。

一、制度创新――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从经济学角度讲,企业制度创新主要指企业产权结构的调整和产权关系的变化。传统的国有企业往往是单一的产权主体,模糊的产权关系,条块分割的产权占有方式、行政干预的产权运行机制,其表现 形式就是“工厂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把国有企业由原来计划经济的"工厂制"改变为市场经济下规范的公司制以及其他股份制形式.这就是企业制度创新。其重点是明晰企业产权,保证和实现企业的法人财产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也就是说,要按照市场规范化的要求,来实现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

二、技术创新――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靠一种完善的企业制度,同时也要依靠先进的技术和富有竞争力的产品。而技术创新正是新产品制造、新工艺、新设备应用有关的商业活动,其要义在于将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引入市场。在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技术创新对企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起到了日益广泛和深刻的推动作用。

从我国国有企业总体上看,尽管一些基础雄厚的大中型企业在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明显的成绩,但多数国有企业尚未形成积极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使国有企业获得新的发展,通过不断的创新来实现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进而驱动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

三、管理创新――固有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所谓管理创新是指将新的管理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系统,从而使企业管理系统具有创新活动。现代企业的创新活动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集体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必然面临相应的组织管理问题。没有不断的管理创新,大规模的企业技术创新和成功的企业制度创新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对于国有企业来讲,仅仅实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还不够,还必须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保证企业的经营事业不断发展。

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常常强调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忽视了管理创新的重要作用。中外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管理创新对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支撑和保证作用是十分必要而且是不可替代的。因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制度创新只是为企业转换机制,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它不能代替管理创新(也不能代替技术创新)。 同样,技术创新也需要有效的管理来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如果有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而缺乏先进的经营和管理运作,新技术所应有的效力也难以充分发挥,甚至出现创新的技术大量闲置和开发出的产品无法上市等怪现象。为什么有的国有企业实行了股份制,甚至成为上市公司,同时也引进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装备,还是出现了经营亏损的局面。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依然用传统的思想指导企业经营活动,未能形成有效的管理组织制度,这样, 企业很难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管理创新对搞好国有企业显得更为重要。

四、单项创新的融合――系统创新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有效(最佳)模式

近来,通过对国有企业改革与管理状况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在国有企业中存在着几种带有普遍性的情况。一是一些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产权也明晰了,实现了制度创新,但由于没有新的技术开发、改造(技术创新),又缺少现代科学管理制度和运作方式(管理创新),难以使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甚至有的股票(内部)上市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现已陷入经营困境之中。二是一些企业近年来大搞技术改造,推出的新产品、新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实现了技术创新,但由于没有进行制度创新,机制没有转换,致使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还有一些国有企业虽然注意加强管理,引进并采用现代管理方式,实施了管理创新,但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确立,加之技术老化,设备陈旧,只能依靠管理降低成本,维持现状,无法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使企业的竞争力不强。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于,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人们过多地注重企业制度的创新(即使如此,产权制度改革仍有很多方面还不到位,这也说明制度创新的难度很大),而忽略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配套、催化和强化作用。即使近几年来,人们开始注意并研究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作用,但迄今为止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分别论述上,而企业的实践也大部局限于追求单一创新(即某一方面的创新),很少有将三种创新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整体和系统的创新实践。

第6篇:企业创新发展范文

持续推动企业管理的创新发展,不但有助于应对当今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市场需求依然不足,能源和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人工、物流和融资成本刚性上升,期间费用增速居高不下,通货膨胀压力继续加大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巨大压力;同时,更有助于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确保我国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不容乐观

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教授关于工业化进程划分理论,我国历经了六十年的工业化推进,目前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水平。受此影响,加之企业和全社会长期形成的重眼前经济利益、轻长远发展战略,重外延型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效益、轻内涵型推动管理创新提升效益,重技术和设备引进、轻管理和人才培养的习惯思维和发展理念,以致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仍不同程度的存在着:

首先,发展战略不清晰,战略支撑体系不完善,战略难以实施,表明企业的战略制定与管理能力不足,对构成战略要素(使命、价值观。竞争力、管理模式、内外部环境)的分析不到位:

第二,从制造到创造的艰难推进,制造业整体上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表明企业研发能力弱,缺乏具有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和高效研发管理(战略、人才、模式、项目)的研发体系;

第三,参与全球竞争的企业尚未建立起全球产业链协同商务体系,资源整合、管理整合和风险应对难度很大,表明这些企业在国际上还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第四,集团型企业管理效率、运营效率和创新效率不高,表明这些企业不但组织层级过多,管控模式不明确,且集而不团,管而不控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第五,职业经理人严重短缺及一些经理人难以胜任岗位的现象比较普遍,表明企业不重视对经理人素质、能力的培养提升和绩效考核,明显缺乏人才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第六,全面预算和生产(作业)计划偏差较大,表明与制定预算和计划相关的战略目标。市场预测、产品研发、财务管控、生产组织和供应链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多管理问题;

第七,复杂产品成本不准确、企业成本分析控制和降本增效工作难度很大,表明企业成本分析能力不足,成本控制力度不够,相关业务不科学且难协调,以及未能建立基于管理会计的标准成本制度:

第八,业务流程不畅且不完整、基础数据不全且不准确、信息不集成且不共享,规章制度不健全且不合理、现场管理不规范且不认真改进,表明企业基础管理差尚未达标。

诸如此类问题还很多,比如:有些问题属日常经营管理范畴并不复杂,也不涉及体制机制因素,且问题的解决还有助于企业更多的盈利,却长期不被企业重视并得到有效解决。有些问题企业已列入改进计划,却不按科学方法去组织、培训、咨询、规划、实施、监理、评价和持续改进,以致投入巨资甚至重复投入也未达效果。还有些问题从企业发展、纵向比较和自我感觉来看似乎不是问题,甚至是一个发展成绩和管理创新成果,但从企业可持续发展、全球化竞争、与世界(国内)先进企业对标分析、精益管理和信息化目标来看仍是一个持续创新发展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也都与企业自身的主体意识不强和管控能力不足有关,也势必从根本上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企业和全社会认真反思。

有资料表明:2012年3月23日,国务院国资委王勇主任在中央企业全面开展管理提升活动视频会议上明确指出,通过中央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对标研究,总的看,中央企业存在的差距是相当大的,突出表现在基础管理、管理创新、投资并购、管理信息化和国际化经营管理五个方面。此外,中央企业的管理创新总体上还处在学习、模仿阶段,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2012年5月15日,王勇主任又在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强化基础管理工作现场会上强调,做强做优中央企业,提升中央企业管理水平,必须从基础管理抓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六十年来我国企业管理虽在不断地创新发展,管理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但从上述问题和与世界先进企业比较来看,特别是从全球化竞争以及互联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环境下,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个问题来看,我国企业管理仍有很大的创新发展空间。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不尽理想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而ERP又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核心。虽然我国企业历经了三十多年管理信息化的推进,特别是近十年来的ERP深化应用,但从比较和发展眼光看问题,目前总体上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仍不尽理想。

数据_:2010年,陕西省380家(占全省总数的74%)大中型企业信息化水平调研结果显示:27%的企业设有专职信息化机构,38%的企业应用了ERP,18%的企业实现了生产和供应链集成应用,13%的企业实现了生产和客户链集成应用,38%的企业实现了财务和业务一体化应用。

数据二:2011年,机床行业(71家企业参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结果显示:54.2%的企业应用了计划管理,11.3%的企业应用了关键资源需求能力排序,67.6%的企业应用了采购管理,59.2%的企业应用了销售管理,50.7%的企业应用了预算管理,31.0%的企业应用了客户关系管理,15.5%的企业实现了业务与财务集成应用,11.3%的企业实现了管理系统和制造执行系统问的数据自动交换。评估结果还显示,目前我国机床行业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理念普遍落后,信息系统之间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数据三:2012年,国务院国资委王勇主任在中央企业全面开展管理提升活动视频会议上还明确指出,目前,大多数中央企业还未形成全集团统一、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和控制活动上线水平低,存在大量信息孤岛,未能很好发挥信息化在经营管理上的支撑作用。

不言而喻,上述评估结果的严重性依然存在。深入分析,主要还是我国企业在推进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遇到了自身固有的主体意识不强、管理不尽科学规范、管理创新发展力度不够和信息化项目管理方法不够科学的重重阻力,而并非是管理技术、信息技术、软件系统、网络平台和项目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企业在推进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未能着力优化重组自身落后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未能有效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从而为企业管理信息化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此外,软件公司的ERP应用服务水平不高也是问题之一。

持续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思路

如何才能有效地持续推动企业管理的创新发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

一是我国企业,特别是央企要围绕“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目标,定期开展对标分析和专题评估,找出差距,持续推动管理的创新发展。

二是企业和全社会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更要注重管理创新,相关机构应通力合作,从理论、系统和实践方面总结出一些具有创新性和普遍意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

三是企业应深入开展MBA知识培训和绩效考核,切实提升企业经理人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特别是企业管理创新精神和持续推动管理创新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四是企业应坚持战略-模式-流程的管理理念,着力推动包括战略、盈利、竞争、协同、人才、研发、制造、管理和信息化在内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的优化重组。

五是企业应充分认识以持续深化应用ERP全面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和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将其作为支撑体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六是软件公司作为企业管理创新发展和两化深度融合的推动者和服务商也应尽快转型升级,重点是转变营销模式,提升顾问的知识水平和咨询能力,提供高水平的咨询和增值服务。

坚持战略-模式-流程的管理理念

研究与实践表明,战略-模式-流程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事实上,一个好的企业发展战略,必然要有一个包括先进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在内的好的支撑体系。

例如:将以往国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单体竞争模式转向基于国内乃至全球化的供应链与供应链,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协同竞争模式,建立起以战略,文化、管控和技术为核心的协同商务体系,可有效提升供应链乃至产业链的战略协同效率、资源整合效率、风险管控能力和整体盈利能力。

又如:将以往在关键技术领域由国内自行研发、委托研发和产学研合作研发模式转向与国外企业联合投标/联合设计/联合制造/联合服务、引进国外高端人才和并购世界一流研发机构,从而获取全球先进技术并形成国内二次创新能力的研发模式,可快速,有效建立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研发体系,研发出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特征的产品。

再如:将以往运营型集团管控模式转向战略管控型或财务管控型集团管控模式,强调建立包括制度,战略和运营为一体的集团管控体系,注重集团公司与分子公司的科学决策、风险管理、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快速反应,可全面提升企业集团管控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

还有,将以往以信息技术应用和软件实施为主,以BPR为辅的ERP应用模式转向以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优化重组为主,以信息技术应用、软件实施和BPR为辅的新的(持续深化应用)ERP应用模式,可有效提升企业ERP应用水平、管理水平和两化深度融合水平。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通过这些管理模式的优化重组,并同步带动整个管理体系的优化重组,既有效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也有效推动了企业管理的创新发展。

持续深化应用ERP的理念和目标

研究与实践还表明,持续深化应用ERP能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持续深化应用ERP的理念和目标就是在学习、研究和应用包括ERP在内的各种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出发,通过持续推动管理创新发展和两化深度融合,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宏观目标优化重组企业和产业链体系各业务环节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带动企业和产业链的管理理念现代化、管理人才现代化、管理模式现代化、管理体系现代化和管理手段现代化,努力促使企业和产业链的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微观目标:促使企业和产业链各项业务活动和活动效果要有一定的改进、创新和提高。例如:重组管理模式、重组管理体系、构建协同商务体系、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提升集团管控能力、加强市场预测分析、强化财务分析控制、确保连续均衡生产、降低供应链成本、加强基础管理、提高信息整合共享和加快ERP集成应用等。

量化目标:促使一些反映企业和产业链竞争力和管理水平的关键指标要有相应的改进和提高,例如:管理模式创新比率、业务流程创新比率、ERP项目培训比率、员工胜任岗位比率、客户满意度比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利润增长率、主营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面预算准确率,市场预测准确率、销售计划准确率、生产(作业)计划准确率、成本费用计划准确率、流动资金周转率、供应链存货周转率、信息准确(共享)率和ERP项目投资利润率等。

第7篇:企业创新发展范文

1.我国对小微企业的界定及其主要特征

小微企业主要是指小型与微型的企业,我国的小微企业拥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较多的数量、较广的范围。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小微企业的数量为世界之最,同时其涉及的行业具有普遍性,主要集中于服务行业。但小微企业的发展受资金与人才的制约,使其发展的质量偏低。其二,多元的所有制结构。小微企业的所有制具有多元性,主要是由其投资主体的丰富性造成的,其中最为关键的为非国有企业,此类企业仍在逐年增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小微企业的发展速度是迅猛的,它为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进步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其三,灵活的经营机制。小微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在人员数量、资产总额与生产效益等方面,其各个指标均相对偏低,因此,小微企业具有小投资、小规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企业的发展需要的资金较少,其低成本、见效快使其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并且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及时的、高效的、快速的反应。其四,较低的信用度。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缺少稳定性,其生产经营的规范性相对较差,进而信用度偏低,在此基础上,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度较高,具体体现在较少的融资渠道、较高的融资要求两方面。通常情况下,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为直接融资,借助企业债券、股票的发行实现了对资金筹集;而对于商业银行贷款与民间贷款等方式,小微企业不符合其融资的要求,并且对高额利息而言,企业难以负担;对于担保公司与风险投资基金而言,小微企业缺少较高的信用度,其担保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小微企业的发展缺少可靠资金的支持。

2.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的现状及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在改革开发后,我国小微企业的数量在逐渐增多,其实力也在逐步增强。当前,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基本涉及到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此类企业在全国总企业中占据着较高的比重,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其从业人员接近3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小微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特别是在融资方面,使企业的发展缺少可靠的资金支持,同时在欧债危机的作用下,小微企业的发展困难重重,在生产经营成本不断增多、成产效益日益减少的背景下,小微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国家的关注。同时,小微企业也要进行创新发展,通过不断的创新此,才能够使其竞争力逐渐增强,进而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我国现行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税收政策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小微企业的不断发展,其重要性日益显著,为了推动此类企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我国政府为其提供了一系列的税收政策,制定了资金支持政策,为企业提供了创新发展基金、专项发展资金与市场开拓资金等;建立了发展基金,并且运用了采购政策。同时,采取了增值税、营业税、印花税与个人所得税等优惠政策。但在各项政策落实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资金规模相对较少,其分散性较为严重;政府未能发挥自身的作用,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同时政策缺少合理性与实效性,政策体系缺少系统性与全面性,制约着各个措施作用的发挥。同时,税收优惠的政策未能得到全方位得到落实,其优惠力度不足,同时税收优惠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缺少适用性。

1.偏高的企业发展成本

当前,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面对着较大的压力,主要是由于生产成本在逐渐增加,其利润在逐渐较少。在成本方面,主要体现在人工、材料等方面,成本的上涨增加了小微企业发展的压力,同时,企业还面对着人员稳定性欠缺的问题,部分企业出现了人员不足的情况。成本因素对小微企业的影响是直接的,对于此类企业而言,对于成本上升压力的转移能力不足,同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难度系数较高。与此同时,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还承担着一定的税收压力,如:增值税、印花税与营业税等,过重的税收压力,使企业的效益进一步减少;再者,土地价格、设备费用等均造成了不同的压力,小微企业难以实现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

2.匮乏的社会服务体系

社会服务体系主要是指法律法规、各项政策与中介机构等,在小微企业方面,具体的社会服务体系有两种,一种为公益性的服务机构,另一种专门性的服务机构,前者为企业提供的服务主要为信息、人才与技术等,后者为企业提供的服务主要为法律、审计与融资等。在我国,对于小微企业来说,社会服务体系缺少完善性,具体的问题有政企不分,管理模糊。我国的中介机构均与政府部门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未能实现市场化的发展。同时,中介机构的发展缺少全面的管理,在此基础上,此类机构的发展较为缓慢,未能形成规模化的发展;再者,机构未能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其服务的水平偏低。

3.不足的企业管理能力

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类型为家族式或者个人式,通过长期的发展后,部分企业实现了股份制改革,随之完成了现代化的企业改革,此时企业的治理结构、管理制度等均具有合理性与高效性,为企业的稳定与长足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但部分企业的管理结构未进行调整与优化,落后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制约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偏低的科技创新水平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为了获得快速的发展,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中科技创新能力是最为关键的。但我国小微企业缺少此项能力,据统计,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数量相对较少,在总小微企业中仅占百分之二,同时企业未能关注创新,对其投资的力度不足,忽视了人才的吸引、技术的创新与知识产权的维护。我国的小微企业发展实力存在较大的差距,各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有所不同,从整体来看,其创新水平偏低,造成此问题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不足的创新方法,小微企业对其投入的资金较少,创新缺少资金的支持,但创新需要较大的花费与较长的时间,小微企业难以承担其带来的资金压力,进而制约着其创新工作的开展。小微企业的创新缺少人才的支持,在人才吸引方面,企业的优势不足,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在工资、福利与待遇等方面缺少对人才的吸引。同时小微企业未能关注知识产品的运用,科研成果未能与实际生产进行有效的结合,其转化的效率偏低,在此基础上,小微企业虽然耗费了大量的费用、人力与物力等,但其经济效益甚微,进而企业科研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足。

5.困难的小微企业融资

对于小微企业而言,融资难以实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造成此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内部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在内部方面,源于小微企业本身,其成分繁多,企业发展的风险较大,同时其管理缺少制度性与高效性,对于风险的控制能力不足。在外部方面,源于国际政策与金融机构,前者未能全面关注小微企业的发展,对其支持的力度不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未能得到系统的法律保障与政策扶持,同时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融资要求较高。目前,小微企业选择的贷款方法有银行贷款与民间借贷,前者受小微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即:偏低的信用度,对企业贷款的要求条件众多,通常情况下,融资难以实现,后者的利息较高,企业难以承担利息压力。

三、国外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税收政策

1.在美国方面

在美国,对小微企业的定义规定缺少准确性,但政府对其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通过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其人员数量、资金规模等,进而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同时在税收政策方面,根据立法,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不仅发挥了政府的作用,还促进了市场功能的凸显,具体的方法如下:其一,专项资金的支持。对于小微企业,美国政府给予了专项的资金补贴,通过直接拨款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人才吸引与市场开发,具体的计划为:SBA为了促进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使其产品与服务均含有较高的创新性,为其提供了1亿美元的资金,以此促进了小微企业研发工作的开展;STTR对相关的部门提出了要求,如:能源部、国防部与自然科学基金会等,让其为小微企业提供经费,以此促进了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ATP要求政府与相关的机构要对小微企业的研发费用进行承担,以此推动小微企业实现产业化与创新性发展,进而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将不断提高。其二,融资渠道的增多。美国政府为小微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融资渠道,并促进了金融体系的完善,主要的措施为政府作为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与担保,同时对资本市场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通过有效的引导,避免了小微企业发展的风险,在投资引导过程中,具体的对策有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其三,税收政策的制定。美国政府为小微企业提供的税收政策具有丰富性,如:减税、免税与抵税等,同时政府和资本市场、创业投资等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以此使小微企业的发展具有了创新性,同时关于小微企业的政策体系也具有了系统性与全面性。在税收政策方面,具体的有小微企业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其四,采购政策的实施。美国政府为了鼓励小微企业的发展,实施了采购政策,具体措施的落实主要是借助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与相关政策实现的,最终实现了对小微企业发展的维护,具体的法律有《购买美国产品法》与《联邦政府采购法》。

2.在意大利方面

第8篇:企业创新发展范文

关键词:科技查新;企业;创新;作用

引言

科技查新是科技查新机构以反映查新项目主题内容的查新点为依据,以计算机检索为主要手段,以获取相关文献为检索目标,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方法,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作出文献评价的情报咨询服务。作为科技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科技查新不仅为科研立项,项目的评估、验收、奖励,专利申请,技术交易等提供客观评价依据,而且更应融入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中。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查新工作在科技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2014年10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9号)中指出:“加强科技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利用,支持发展竞争情报分析、科技查新和文献检索等科技信息服务。”进一步明确了科技查新在科技活动工作中的地位。科技部于2015年9月11日重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准《GB/T 32003-2015科技查新技术规范》,标志着我国科技查新工作步入了更为规范和健康的轨道。

目前,很多企业对科技查新的认识相当有限,尤其是初创的小微企业往往到了科技立项或成果鉴定时,才知道要进行科技查新,而一些大中型企业由于创新的动因主要来自政府的扶持政策,其查新往往也是被动开展,主动将查新纳入技术创新过程的企业寥寥无几。据统计,我国科研项目重复率高达40%,另外60%中与国外重复约占30%左右。脱离查新的盲目创新造成企业大规模重复性投入,增加了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提高了企业发展风险。为提升企业和社会对查新重要性的认识,文章将结合实际工作,阐述科技查新在科技创新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1 科技查新为企业筛选合适的科研项目

任何一家企业,要想展开科学研究,正确选择科技项目是关键。科技查新可以帮助企业快速了解和分析所属领域的技术发展态势,确保企业选择正确的研究项目。选题是否新颖,是否先进,有无立项的必要,除了依靠一些资深专家,多数企业可以依靠科技查新的功能。项目承担单位需要通过科技查新对科研项目的新颖性作出判断,提高申请课题的中标率。

例如:武汉**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3月提出了“生产用血浆的流行病毒快速检测方法、人纤维蛋白原的制备方法、Cohn's FⅣ沉淀中白蛋白回收工艺研究、血液制品病毒灭活技术研究、抗结核杆菌感染免疫球蛋白、破伤风免疫安全血浆的制备方法、α1-抗胰蛋白酶的制备方法、血液制品生产中乙醇添加方式的优化”等8个立项查新申请,经过我们与企业技术人员的沟通,对所有8个项目的创新点确定后进行检索、对比、分析,发现其中“人纤维蛋白原的制备方法”和“Cohn's FⅣ沉淀中白蛋白回收工艺研究”2个项目的查新点已有相似的研究报道,并有详细的数据可做参考。查新报告对项目的新颖性予以否定,及时为企业避免重复研究,节省人力、物力的投入提供了决策参考。

2 科技查新为企业的成果鉴定、评估、奖励提供客观依据

长期以来,科技管理部门在组织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及成果相关评价活动中将科技查新报告列入必不可少的提交文件之一,是因为科技查新报告能为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成果评价中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提高科技成果鉴定、评估、奖励的质量和水平。在系列科技成果评价活动中,如果缺乏查新机构提供准确客观的查新报告,单凭专家组成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评价结论难免会有失公正、准确。科技成果评价结论的偏颇,既不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又不利于成果后续的推广应用,结果就是导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出的科技成果无人问津甚至不了了之。高质量的查新,结合专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可最大程度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从而保证科技成果鉴定、评估、转化、奖励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权威性。通过对武汉市科技查新数据进行统计,2014年申报各级各类科技查新项目1100余项,科技成果鉴定242项,其中企业类127项,约占成果鉴定总数52%;2015年申报各级各类科技查新的项目1000余项,科技成果鉴定285项,其中企业类170项,约占成果鉴定总数的60%,企业主动查新的比例较2014年增加八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科技查新工作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只有通过科技查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才可以帮助企业顺利开发出研究成果。

例如:武汉**科技有限公司最初提交的“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用于植物食用油掺假分析技术的研究”项目查新委托表,其创新点只有一句话即“将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用于植物食用油掺假分析”,经过查新员对该创新点进行检索,发现有应用类似技术对食用油真伪及掺杂进行分析的文献报道。为客观、真实反映项目成果水平,查新员及时与项目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对其项目的新颖性重新进行分析、评价和建议,将原来简要的查新点根据项目实际细化为“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偏最小二乘法支持向量机(LSSVM)和人工神经网络(ANN)两种模型对食用油种类进行鉴别”,最终得出“未见与委托单位集成上述多项技术于植物食用油掺假进行分析相同的报道”的结论,对该成果的水平认定给出了公正客观的评价依据。

第9篇:企业创新发展范文

一、紧紧依靠企业员工,在履行职能中体现创新实践

随着市场的竞争不断深入扩大,企业的发展与员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广大企业员工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动力源泉,发挥广大企业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作用是推动企业发展和基层工会建设的不竭动力。

(一)全面推行班务、厂务公开,实施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程。班务(厂务)公开与抓好“源头”参与,加强班子廉政建设结合起来,提高班组员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处理班组事务的能力,落实好职工提议和员工参与管理的权力。多年来,我车间基层工会始终坚持把企业重大决策和涉及广大员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提交讨论,加强民主管理,强化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了班组员工民主决策水平的提高。

(二)积极营造学习型环境,实施员工素质教育工程。几年来,特别是在“十一五工程”抽调我公司各岗位大批生产骨干的情况下,我们公司工会和车间工会牢固树立“抓好职工技术培训”的思想,每年都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广泛开展员工读书、自学成才和岗位练兵、技术大比武等活动,举办各类培训班,积极营造学知识、练技术、比贡献的良好风气,全体员工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

(三)真心实意为员工排忧解难,实施基层组织凝聚工程。加强文化建设,根据不同时期形势和任务要求,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每年都举办各项文体赛事和联谊活动。关心帮助有困难员工,对生病住院需要帮助的员工及家属进行慰问,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增强了全体员工的亲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深刻理解创新内涵,努力落实创新要求

创新是我们企业不断取得新发展、新成就、新辉煌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永葆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的源泉。反之,如果企业固步自封、徘徊不前,就会延缓发展、甚至落伍,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一)要大力倡导创新意识。实现基层工会的创新,重在树立与时俱进的认识理念、缜密科学的工作思路和敢为人先的大胆实践。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培养顽强的创新精神,是创新得以进行和成功的重要前提。

(二)要大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必须发扬民主,联系群众。缺乏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再强烈也徒劳无益。

(三)要大力营造创新环境。要善于在新的实践中发现新思想,鼓励新办法,扶持新事物。要不断理解创新内涵,体验创新要求,提高创新勇气,投身创新实践。

三、坚持心系职工,牢固树立创新思想

做好基层工会创新建设,一要倾心于企业发展、倾心于基层工会事业,把职工的呼声作为改进工作的第一信号,把职工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第一标准。二要倾情于广大班组成员,树立艰苦奋斗、敢于创新思想。要努力把工会建到职工心中,能够让职工群众体会到工会组织与职工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三要倾力于做好每一件事情。倾力要求言行一致,既动嘴又动心更要见行动;倾力要求同心协力,上下连动左右互动;倾力要求工作到位,千方百计为职工分忧解愁。实现基层工会工作的全面创新,就必须真正把党政所望、职工所需、工会所能结合起来,实现企业发展的需求和职工内在要求的统一。

四、把握创新真谛,开创基层工会新局面

创新包括原始创新、自主创新和借鉴吸收创新。作为基层工会组织工作者,要准确掌握创新精髓,拓展创新外延,增强创新魄力,勤于思考、敢于实践、善于超越,在创新的道路上进行有益的探索和突破。

(一)推进职工“素质”工程是工会工作的第一要务,是工会维护职工学习权利和发展权利的主要体现,要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和学习,更新职工思想观念,使每位职工真正从心灵深处有所感悟并萌生学习的渴望。

(二)树立“团队学习”的观念,要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本性,形成团队精神,从而形成企业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