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运动心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体育教学;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216-01
一、前言
运动心理学是二十世纪初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是心理学与体育学交叉融合的重要成果。从目前体育教学来看,运动心理学对体育教学具有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能够解决体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体育教学水平,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基于这一认识,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对运动心理学的概念有正确理解,应从体育教学实际出发,全面推动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正确利用运动心理学对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把握运动心理学的应用原则,使运动心理学成为促进体育教学开展的重要手段。
二、运动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近年来,心理科学的分支DD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有很大的进展。体育教学是一种向学生身心施加影响的过程,有很多方面都要涉及心理学,例如对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的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发展体质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活动能力等,都离不开心理学知识。借助心理科学的研究,可以保证体育教学论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坚实性。心理学作为体育教学论的科学基础,突出地表现在利用它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的研究成果上。
经过多年的发展,运动心理学已经成为体育学中的一门重要理论,对体育教学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保证了体育教学取得积极效果,促进了体育教学的发展。为此,我们应对运动心理学的概念和内容有正确理解,加深对运动心理学的认识。
三、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考虑到运动心理学的内容和特点,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体育教学产生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从目前体育教学的开展来看,运动心理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心理学促进了体育教学的发展。由于运动心理学将运动学和心理学结合在一起,对运动心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提高了运动员心理的研究深度,满足了体育教学的需要,对体育教学形成了积极的促进,提升了体育教学的实际发展质量。因此,我们应认识到运动心理学对体育教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2、运动心理学解决了体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为了更好的研究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提高运动研究效果,应积极开展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从目前体育教学的开展来看,运动心理学解决了体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所以,运动心理学对解决体育教学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3、运动心理学为体育教学提供了有力指导。由于运动心理学融合了运动学和心理学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具有一定优势,因而运动心理学能够为体育教学提供有力指导,提升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促进体育教学取得积极成果。为此,我们应对运动心理学对体育教学的指导作用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在体育教学中做好运动心理学教学工作。
4、运动心理学满足了体育教学的实际发展需要。从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来看,对运动的心理进行了深刻剖析,对运动过程进行了全面解析,有助于体育教学研究的开展,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体育教学的实际发展需要。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做好运动心理学的教学工作,提高运动心理学的教学质量。
四、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考虑到运动心理学的重要作用和优势,在体育教学中应积极应用运动心理学知识,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目前来看,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心理学改变了体育教学模式。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只注重对训练方法的研究,对运动员的心理研究比较欠缺,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也是以训练为主,对运动员心理缺乏足够的关注。应用了运动心理学之后,体育教学模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体育教学从单纯训练向心理研究与训练并重的方向发展,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促进了体育教学发展,对体育教学产生了积极作用,促进了体育教学的发展。
2、运动心理学优化了体育教学方法。运动心理学的出现,不但改变了体育教学模式,还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优化,提高了体育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应用了运动心理学以后,体育教学方法更注重实效性,根据学生的心理制定了具体的训练计划,提高了体育训练效果,提升了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由此可知,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方法上得到了重要应用,对体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实现了创新。运动心理学的应用,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涵,增加了体育教学的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实现了全面创新,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满足了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促进。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内容中的应用,积极推进运动心理学的应用,促进运动心理学的发展,提高运动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对体育教学形成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结论
关键词:动机 体育教学 运动参与
一、运动参与现状与分析
1.校内现状
本校占地面积350亩,建有1片400米标准的田径场地,一座综合室内体育馆,12片篮球场6片排球场2片网球场,而每天在运动场上运动的学生不足百人。
2.校外现状
苏州是个比较发达的城市,体育场馆、设施都比较健全,好多社区内都建有运动场所,每天都会有太极拳与健身操锻炼,但仔细观察发现,参加锻炼的只有中老年人,中小学生参与的很少,很难看到他们的身影。
3.原因分析
(1)当今处于信息社会的时代,网络、手机、电视娱乐业的蓬勃发展,也造就了大批的宅男宅女,学生们宁愿玩游戏,也懒得外出开展体育活动。
(2)许多学生都缺乏主动参与运动锻炼的意识,有的认为自己身体健康没必要锻炼,有的认为锻炼很累,还要出汗,不愿意运动,还有的学生是没有朋友一起玩,找不到运动伙伴,想运动的念头只好打消,等等。
(3)在“以考试为纲”的大环境下,老师和家长不得不片面注重考试和技能,导致大量的作业和素质培训挤占了学生有限的休息时间,夺走了孩子进行户外体育运动的权利。
原因可能还有很多很多,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在苏州市的很多羽毛球馆每天在黄金时间几乎都爆满,另外,相对于高中学校来说,本校是职业类学校,学生的学习压力并不大,没有考大学的压力,场地条件也可以说非常完善,何以也出现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呢?这个问题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如何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运动场上来,如何提高学生对运动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笔者着重从心理学中动机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动机是很多学生是否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动机来实现运动参与这一领域的学习内容进行探讨。
二、心理学中动机的理论
1.概念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内驱力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内驱力的作用可以通过行为强度来测量。诱因指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境或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目标,满足有机体需要的诱因是后天通过个体经验而逐步形成的。当有机体在个体活动中把自己的各种需要与能满足其需要的物体、情境联系在一起,这些物体就成为行为的目标。
2.作用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支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说明了学生是否想要学习,乐意学什么,学习努力的程度。或者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学习动机的作用主要有:(1)学习动机能够激发起适当的学习行为。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自觉主动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2)学习动机能够为学习行为定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使学习活动指向特定的学习目标。(3)学习动机能够维持学习行为。学习动机促使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达到之前保持学习活动的强度,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学习动机的水平越高,学生的努力程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
3.分类
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学习活动的目标,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来动机。内在动机指由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即学习活动自身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外来动机指由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目标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即学习的目标由学习的结果和意义决定,学习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三、根据心理学中动机的理论,建议在体育教学中采用的策略及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从而使学生能完成运动参与这一学习内容呢?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应该从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两方面来引导学生,使学生能产生参与运动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1.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外来动机在体育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生建立起明确适当的锻炼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根据所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设立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并在具体教学中向学生提出与自己能力一致的个人目标,目标要适当,目标过高,与学生本身的能力差距太大,学生可望不可及,对学生不仅没有激励作用,而且易使学生产生无力感;目标过低,缺乏挑战性,即使成功强化作用也不大。只有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具有适当难度的目标才具有激发动机的作用。在跳高学习中,可以根据不同身高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标准,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向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而努力。
(2)及时反馈学生的锻炼结果
通过了解锻炼的结果,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取得了多大进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从而进一步激发锻炼动机。让学生及时了解锻炼结果会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及时反馈、及时强化这是有效运用强化的一条基本要求。
(3)对锻炼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
评价可以是每次课结束或一个阶段结束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老师评、小组评和自己评,评价除了打分数之外教师还可评等级、表扬或批评,这种评价会使强化的情感作用发挥出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合理和针对性,这样效果会更明显。
(4)适当开展竞赛
竞赛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锻炼动机。在竞争过程中,学生力求超过他人的好胜心理得到激发,克服困难和抗挫折能力增强,锻炼效果因此而得到提高。(5)多表扬,少批评
多表扬与肯定会巩固和发展学生的锻炼动机,能强化锻炼动机,对锻炼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批评比不做任何评价为好。
2.内在动机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本身的动机,体育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好奇心
在体育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在传授运动技能时要多设置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也可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教学,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通过“设疑”使学习者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2)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最好的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具有一种内在兴趣,能从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学生现有掌握的知识能解决问题。这样,学生通过发现,作为一种自我奖赏而推动自己的运动参与。当然,教师要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帮助和指导,首先,要选择和组织适合的教学内容;其次,是设计好问题,可以向学生提出可以做出多种可能解释或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还可以提出需要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综合运用起来才能解决的问题。
(3)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体育教学中,游戏、球类等很多内容都可以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促进了每一个小组成员掌握知识和技能,有益于学生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了交往与合作,同时由于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要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增强了对运动参与的内在动机。
(4)由绝对评价转向相对评价
以往的体育课程过分注重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对于一些体育中的弱势群体(偏胖、偏瘦)来说,有的项目即使尽了全力也未必能达到及格的要求,这样会让这些学生产生自卑感而失去运动参与的信心。因此,绝对性评价要转向相对性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对运动参与程度的评价。
(5)培养学习兴趣
当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了内在兴趣时,就会渴望运动参与,并在参与过程中伴随有愉快的情绪体验。教师对不愿意运动的学生应仔细观察,查找问题的原因,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如是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应及时改变策略,调整教学内容或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乐意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6)发挥教师情感的积极作用
任何学科都应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体育教学中更应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运动参与中学生体验着成功、满足、欢乐、兴奋等种种情感,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情感反映了学生的基本学习意向,对其运动参与有巨大影响。
四、结语
有了正确的动机,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他们的体能水平、运动技术水平和健康水平才能得以提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运动动机的正确引导,使学生能真正参与到运动中,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
参考文献:
首先体育运动塑造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运动学习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运动学习的结果和成绩接受即刻检验,这种快速而明确的反馈信息,更易刺激人的进取精神。胜败与体育运动是永远相伴的,它鼓励人渴望和追求胜利,也培养人不怕和接受失败。没有哪种活动像体育这样让人频繁地品尝失败与成功,也没有哪种活动使失败成为如此正常和自然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运动是锻炼坚强意志品质的最好方法之一。
其次运动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每一个人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看待世界,这些知觉就构成个人的现象场。现象场由知觉的总体组成,关键是自我(自我感知和体验自我)。埃里克森认为,健康的自我以八种美德(希望、自我控制和意志、方向和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明智)为特征,可以创造性地解决人生发展中每一个阶段产生的问题。
三是在体育活动中给儿童青少年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体育活动可以带来快乐、振奋、放松感。体育活动可以对其它学习活动进行补偿和调整,借以转换和调整情绪。在体育活动中展示体能与技巧与特长,满足学生追求成功、展示自我的需求。在运动情境中更有利于学生交流、交往并获得友谊等等。
四是运动中指导者的及时评价与反馈。对儿童青少年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积极的评价和反馈是发展他们自信心的重要手段。儿童青少年的自我评价主要依赖于成人和同伴的评价,尤其是他们心目中最有威信的老师和父母,老师和家长的一言一行、批评或表扬,往往是儿童青少年评价自己的尺度。在体育活动中,教师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能使孩子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自尊心得到满足,自信心得以树立。而消极的评价,使他们看不到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长处,体验不到体育活动的乐趣,自尊心得不到满足,自信心受到打击,遇到困难没有信心,畏缩不前。
那么怎样通过体育运动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呢?本人的体会是:
一、 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明确运动目标,增强学生成功体验
体育运动是达到身体健康的最直接的手段,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明确的目标从实际出发参与体育运动对身体水平发展更有实效性提高。如:田径运动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与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韵律操符合女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塑造正确的身体姿态,均衡地发展肌肉;球类运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动作的协调性,提高观察、判断和反应能力等等。让学生能更直观、有效的体验运动带来的成功,强化学生的自信心理。
二、 竞赛运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青少年都具有强烈的竞争心理,在体育教学比赛中,通过规则的制约,对抗的强度设置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比赛中可以强化学生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这些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品质;比赛的瞬间变化,时机的消纵即逝,要求学生抓住时机,果断出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果断品质;比赛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地克服自身的困难和其它各种困难,以不屈不饶的顽强精神夺取胜利,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品质。
三、 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相互间的合作精神
集体性活动项目都是由三个人以上(包括三人)的团队所组成的。在集体项目中每个人在团体中都充当着一定的角色,可以是策划者、组织者;也可以是实施者。体育教学中让儿童青少年自由结成友伴群体,按教师的要求去创造性锻炼,互为裁判、互为教练、互相帮助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从而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在群体中可以增进彼此间的交流,彼此激励,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齐心协力,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他们发挥内在潜力,促进他们自主地、协同地学习。使他们正确的认识自我,对自己充满自信。
四、 体育活动促进师生交往
关键词:心理失调;体育运动;心理调节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4-0054-02
一、大学生心理失调状况的分析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大体上仍然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大批独生子女进入高校就学,加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并对大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和强烈冲击,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差。根据《健康咨询报》在八十年代末所作报道:在全国范围抽查126000名大学生的结果表明,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率为20.23%。同时期《人民日报》报道:对杭州高校的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有心理障碍的为25.39%。据笔者在本校所做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30%的在校大学生存在心理失调,15%的人处于高失调状态。
1. 心理失调的理论分析
什么是心理失调?根据马修心理失调测试调查表,通过对失调的五个主要方面的测试,归纳得出心理失调指数。心理失调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焦虑:恶运临头的感觉、恐惧、担心未来、心悸、颤抖、烦恼。
二是抑郁:忧郁、想自杀、对事漠不关心、有罪感、失败感、前途渺茫、绝望、空虚。
三是狂躁:无片刻安静、不能自我克制、缺乏约束能力、过度活动、性情急躁、惹事生非、饶舌、易冲动。
四是自卑:自觉渺小、神经过敏、羞怯、忸怩、缺乏自信、感情脆弱。
五是妄想狂:怀疑、遭迫害感、受剥削和被误解的感觉、不信任他人、好吵嘴。
以上五个方面的总和便构成一个总的心理失调状态。
2.大学生心理失调的具体状况
大学生心理失调主要表现为三种状况,即轻微心理失调、轻度心理失调。和严重心理失调。
一是轻微心理失调。包括情绪波动、自卑、孤独、依赖、焦虑、抑郁、嫉妒。大多数学生心理失调属于这一层次。他们都能从事正常的活动,不过对活动的效率及其个性发展具有一定的或潜在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加以消除。问题在于具有此类轻微的心理失调,一般不容易引起重视,若任其发展,会向轻度心理失调过渡,构成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从大学生心理健康角度看,重点在于第一层次心理失调的预防和消除。
二是轻度心理失调。包括神经衰弱、抑郁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社交恐惧感、神经性厌食症。属于此层次的人虽然能维持正常活动,但已受到明显的干扰并表现出异常行为,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少数学生属于此类。
三是严重的心理失调。这已属于一种心理疾病,处于此层次的人基本无法从事正常生活和学习,其思维意识与行为呈现出极为反常状态,对自己和他人构成一种潜在威胁,必须住院加以治疗。
二、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调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其中有来自外部的,如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异常气候等等,同时也包含大量内在原因:如性格、情绪、身体等。其中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1.性格问题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性格始终支配着人的行为及其方式,几乎涉及人的心理活动的全部特点和品质。由于青年期处于心理上的“断乳阶段”,因而心理冲突多,情绪起伏大。这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特征密切相联。研究表明,自卑、孤僻、怯懦、暴躁、固执、易受暗示、嫉妒、依赖性强等不良性格与影响心理健康,造成心身疾患关系较密切。
2.年龄问题
大学生多数是刚刚步入成年人行列,身体的充分发育和生理功能的成熟并不一定产生成熟的心理,由于他们缺乏对人生的丰富阅历和经验,生活、学习在他们仍然处于一种体验、尝试的过程之中,青春期那种易冲动、多起伏的情感反应在这一年龄群体上有着特殊的影响。
3.人际关系复杂化
作为社会人,最为广泛、最为复杂、最为必须的需要就是交际。这种需要在青年期表现得尤为强烈和突出。但是,由于大学生在伴随着自我独立过程中出现的不安感、孤独感和急躁感等人格不完善和心理刁二成熟的特点,再加上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易感情用事等情绪特点,使其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交际心理障碍,产生不少困扰,进而影响心理状态。
4.恋爱问题
爱情是青年最敏感的话题,而恋爱阶段的心理活动又是人的一生中心理活动最复杂、最奇妙的阶段。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性意识和爱意识很朦胧,其特点是单纯、狂热、富于幻想,在大学生生活中恋爱占有相当大的份量,在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51%的学生认为恋爱是影响情绪的最主要的因素。对青年人来讲恋爱无论成功或失败,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也容易产生感情冲突和感情危机,造成心理状态波动大,容易引起急性焦虑和抑郁发作,因而是导致心理失调的重要因素之一。
5.自我心理调控意识缺乏
自我心理调节和自我心理保健是预防心理疾病的最好方法。但大多数学生没有自我心理健康保健的意识。当生活、学习、恋爱、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困扰或遇到较大挫折时,当自己处于焦虑、悲伤、痛苦、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之中时,大多数学生不懂得采取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保健的方法来化解不良情绪,消除痛苦,维持心理平衡,致使不良心理反应进一步恶化,导致心理出现失调障碍,导致心理疾病或自杀的严重后果。
三、高校体育教育在调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以往人们通常把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局限在“生理学”意义上,而忽略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现在,我们应该以发展和整体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走出习惯的狭小的思维模式,充分认识大学体育教学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1.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
体育活动是人以自身为对象来进行改造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体育对人的改造绝对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运动,体育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显现,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形式和健身方法来发展人的身心,确立顽强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使生命的存在向着更健康、更和谐、更完善的境界推移。
2.通过体育运动维持学生的心理平衡
高校体育教育的关键作用在于通过运动途径来调节学生心理的平衡,通过运动的多种功能来消除学生心理中那些不良的因素,宣泄各种情绪,消除高校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心理疲劳。从这一点上说,体育运动是心理调节的重要途径。
一是通过体育运动控制心理失调,参加体育运动和竞赛,可以使人精神高度集中,是控制精神紧张和心理失调的有效途径。它有助于消除过度的紧张和疏导被压抑的精力,对于保持心理健康很有裨益。体育运动的娱乐价值及其使参加者获得身心全面健康的作用也是无可争辩的。体育也已广泛地用于医疗,如儿童体育疗法等。集体运动项目还可以使参加者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体育中的肌肉运动有益于维护身体健康,身体健康转而又有助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是现代社会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人们认为,由于某些个人心理失调而不能发挥最高效率,浪费了大量的人的潜力和人力资源。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增强各种形式的心理调节,其重要性便无须再特别强调。
二是体育运动在心理调节中的具体作用。体育运动可以使人有机会显示自己的运动素质,如速度、灵敏和耐力等。这些运动素质和比赛中攻防战术所需要的素质是一致的。心理素质能给人最大的自信与勇气,以便对付后果难以预料或使人精神紧张的局面,使人在失败时不灰心丧气。参加比赛的人通过正当地参加比赛、比赛时成功地运用个人的技术以及与队友配合共同应付令人紧张的场面等等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比赛后的思维和观念就能更加严密具体。这就有可能有助于防止或克服焦虑、抑郁、妄想等心理失调症状。参加体育运动可以防止心理失调的发展,也能够促进良好的心理调节。身体和心理的素质的养成涉及学习对身心的控制。这种调节机制不仅反映在比赛之前,也反映在比赛之后。
四、结语
与其它的素质相比,心理调节或许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全面的心理素质。因为任何运动项目中都有各种各样以短暂而有控制的方式发挥出来的情感;所以,长期参加体育运动很可能使个人在价值方面有所贮备,而这种贮备将有助于品德的培养。这一点,对于我们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们应当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探讨和研究,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水平及其形成影响的各种因素;第二,必须改变我们对高校体育教育的传统认识,充分发挥体育在大学生心理调节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三,对现行体育教育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德佩,社会心理学. 沈阳体院出版社,1990
[2]卜塞缪尔・约翰逊. 体育运动与心理调节,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84(2):105-107
【关键词】体育运动心理健康影响
一、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概括起来有:
1、体育活动可以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健身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相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还能使人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使人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高度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此外,体育活动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适当量的体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对课业学习的突破大有好处。
2、体育活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学生的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体育活动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同时,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体育活动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中学生有更高的自信。另外,体育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
3、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活动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学习竞争压力的加重,课业学习占用了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许多学生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学生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活动就成为一个增进学生之间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学生忘却学习、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4、体育活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有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降低焦虑、抑郁;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体育活动的程度也越大;体育活动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同时,体育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5、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的意志。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有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的毅力。体育运动一般伴有艰苦、疲劳、激烈、对抗、竞争等特点。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有助于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我的做法和经验
在中学体育课堂中,该如何在体育活动中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呢?我认为:
1、要让学生明确的体育活动目的。
在上课之前,给他们一个明显的心理提示,使之产生强烈的运动欲望,在体育活动前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情绪,要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和热情。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在体育活动中要注意力集中,排除杂念。将思想集中在如何呼吸,如何掌握正确活动方法等方面上来。
2、课堂组织要尽力使体育活动轻松。
中学学生平时学习压力大,所以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尽可能游戏化,把强烈的对抗化为娱乐性对抗。尽量使学生全员参与。比如在完成必考项目的前后,安排一些诸如“贴膏药”、“大小网鱼”、“两人三足跑”、“快乐跳背”等体育游戏。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面,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愉悦身心。
3、课堂上要有些“自助”项目。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学生的爱好各不相同,除了教师选择的体育活动项目以外,应注意多准备一些球类、健身类等体育器材,在规定项目完成之后,让学生自主选择他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项目。促进自主练习,这样更有得于学生舒缓精神压力,达到调节心理的作用。
4、体育活动量要适中。
摘 要 21世纪以来中国运动心理学学术领域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三个领域的研究进展就行回顾。目前的运动心理学研究在研究领域中呈现新方法、新对象、新领域;在应用领域中呈现新突破、新高度、新局面;在理论领域中呈现新观念、新尝试、新创造,学术交流活动益频繁,行业标准与从业准则小断规范。
关键词 运动心理学 研究 现状
一、运动心理学在竞技体育中的研究进展
(一)运动认知
运动员在面临高难度的运动任务时,往往表现出反应敏捷,头脑聪慧的特征。这种聪
慧,主要表现在运动思维和运动决策上。梁承谋(1996,2006)认为,运动员的思维发展及养成必定有一种独特的、不同于一般思维的运动思维形式。面对运动任务时,运动员的问题解决与一般思维有三个明显的不一致:第一,在运动中,出现连续问题,这些问题连续性强、偶然性大,且没有间歇。第二,在运动中,关键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在非常短暂的瞬间进行,机会稍纵即逝。第三,大多数问题都解决,需手、脚、身体与脑并用,不容分离。
(二)心理训练
运动员心理训练领域进行了长期的、富有开创性的探索,去的丰硕成果。姒刚彦(2006)系统总结并详细阐述了传统心理训练范式在运动实践应用中遇到的困难及其原因。在运动心理学领域,传统的心理训练范式,从心理学角度来描述与界定理想竞技表现时,强调的是最优化原则,尝试做的便是对这种状态的追求,认为在“最佳”心理状态下运动员才会出现理想竞技表现,或者运动员的理想竞技表现本身就是这些最佳心理状态的体现。
(三)心理生理
近年来研究者将脑电图的应用研究与运动操作过程中心理状态的结合,从而来评价运动员心理竞技状态,不同水平运动员的不同区间值和最佳值。其他还有关于对脑像图、心理状态的生理生化评定、心理神经免疫等为竞技体育领域提供了不同的方法。
二、运动心理学在学校体育中的研究进展
(一)体育学习的心理动力
自我、成就目标动机和归因训练成为近年来学生体育学习心理和行为动力调节研究的热点课题。宋允清等运用教学实践法,通过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两类干预手段,建立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培养方法体系,在体育专业学生田径挺身式教学课中实施,既加强了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又显著提高了他们的技术动作规范、达标成绩、基本知识和教学能力。
(二)体育教学的心理建设功能
彭健民、黎杰(2004)研究表明学校体育能有效促进学生智丈与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德性修养,养成良好的品德;净化学生的情感,治疗心理疾病;公展学生的个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缓解学生精神压力消除心理紧张的作用。
三、运动心理学在社会体育中的研究进展
(一)身体锻炼与心境状态
近年来,身体锻炼与心境状态的研究仍在继续探讨焦虑、抑郁、应激和积极心境与身体锻炼的关系。
(二)身体锻炼与认知功能
Kristine(2001)研究调查发现步行锻炼可以防止认知功能的下降,而且锻炼量与认知功能的下降呈负相关。Van Gelder(2004) 发现中低强度的锻炼更有利于延缓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该调查还发现,锻炼时间和强度的降低会加剧认知功能的衰退。
四、小结
总的来说,在竞技运动领域,运动心理学在运动员认知特征方面的研究进展明显,发现了运员注意、决策等高级认知活动的一些特殊性。在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监测和评价,采用生理指标监测运动员中枢神经机能的研究有所增加,受到重视。关于运动员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运动心理学研究成果较多,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明显进展。
(一)自我、成就目标动机、归因训练、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认知特点和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研究成果。运动心理学在学校体育中起重要作用,参加体育运动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身体自尊、气质、个性、智力等。
(二)大众健身的心理效益似乎更多地体现在情绪调节方面。研究表明,短期身体活动的情绪效益包括心境状态的改善、焦虑水平的下降以及应激和紧张的减少。长期身体锻炼还有与人的健康幸感有关;对焦虑、抑郁具有治疗作用;所产生的情绪效益较短期身体活动维持时间更长。
参考文献:
[1] 梁承谋.普通心理学原理[M].中国三峡出版社.1996.
[2] 梁承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编).认知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06.
[3] 姒刚彦.运动员心理训练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06.
[4] 彭健民,黎杰.高校体育教学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J].湖北体育科技.2004.23(1):46-48.
Abstract: In modern times, all walks of life are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developing too, people have already started to use psychology in sports science. Sports psychology in sports teach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training and athletic competition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hoping to inspire the readers for the sports psychology in the sports teaching and application in the training and athletic competition.
关键词: 体育心理学;教学;训练;应用
Key words: sports psychology;teaching;training;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3-0275-02
0 引言
体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的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随着体育运动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运动的分化日益突出。体育运动分为体育教育教学领域、竞技运动领域和大众健身运动领域。由于这三个领域的蓬勃发展,促进了运动心理学的不断分化。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传统的运动心理学已经在运动表现之外拓展了相关的研究领域,最值得注意的研究领域包括生理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
1 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
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三者研究的共同点在于:第一,研究的对象都是参与身体练习活动的人;第二,研究的内容涉及到从事身体练习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第三,研究方法相同。三者研究的不同点在于:第一,研究目的不同,体育心理学研究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果;运动心理学研究目的是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锻炼心理学研究目的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前因和心理效应。第二,研究对象不同,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运动员和教练;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大众。第三,研究内容侧重点不同,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与运动表现和成绩有关的心理学问题;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影响个体参与体育锻炼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体育锻炼对锻炼者的情绪体验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等。
2 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1 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就是注意,对事物的思维及感觉的反应就是注意的心理过程。在体育教学中,要通过注意规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通过事先说出动作难点及关键点等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这些方法来使他们从被动注意变为主动注意,这样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 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指一个人对于某种现象或事物的掌握和认识,对于某种活动的参与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是重中之重,只有学生对体育运动有了兴趣,他们才不会感到乏味,才能够以饱满的精神态度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运动。
2.3 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培养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缺乏信心、意志品质薄弱、怕吃苦以及怕受挫折的学生建立自信心,对这样的学生要多表扬,让他们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首先,体育课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并且能够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新世界的人才一定要要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懂得这个道理。其次,现在的学生由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们一直处于高度焦虑的心理状态。
2.4 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师生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只有师生的关系融洽了,学生才不会排斥教师,才能够对自己所要的知识产生兴趣。
3 体育心理学在训练和竞技比赛中的应用
3.1 培养意志力 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在日常的训练中要经受普通人不曾经受过的高强度训练,因此,他们不能缺少坚韧的意志力。在体育心理学中,动机的产生、行动目的的确定、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和克服困难执行决定是意志支配行动的整个过程,我们在安排日常的训练时,要按照上面所提到的,进行针对性培养和训练,加强动机的教育,使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理念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同时要有目的的对运动员进行训练,以达到树立他们坚韧的意志品质的目的。
3.2 自我调节情绪 每个人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运动员也是人,他们也不例外,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他们的心理状态会被自己产生的情绪所影响,积极的情绪会给运动员带来积极的影响,消极的情绪会给运动员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消除运动员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尽可能的减轻对于他们的消极影响。
3.3 宣泄合理 当人的心里有了情绪之后,就会有一种能量潜藏在人的体内,必须要借助一些途径将能量发泄出来,不然对身体会很不利。宣泄情绪的途径分为直接间接两种方式,应让运动员选择合适的宣泄途径,但是要保证不会伤害到他人及自己。
3.4 控制适当 产生了正常的情绪,运动员可以宣泄,而对于一些小的情绪,运动员则需控制。在一般情况下,运动员控制自身不良情绪的手段包括:①自己控制住自己的不良情绪。②想办法去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的注意力不在引发自身不良情绪的事情上,使得自身的情绪得以缓解。③使用自我调整法调整自身情绪。
3.5 培养自信心 运动员去参加比赛,不可能每次都取得自己预想中的成绩,肯定会有遇到失败的时候,如果运动员自身缺乏自信,他们的心理情绪上就会产生很大的波动。因此,教练要运用多种方式来树立运动员的自信心,适时对他们进行表扬,对他们所产生的成绩给予肯定。
3.6 在训练和比赛中如何调节心理
3.6.1 音乐放松法 当运动员即将参加比赛时也是如此,过大的压力致使其情绪低落,甚至精神恍惚,而听音乐是调节自身情绪的有效途径,并且能够帮助他们把自身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但是不同的音乐所达到的效果也不同,要根据不同的情绪选择不同的音乐。
3.6.2 注意力调节法 运动员在比赛前或者比赛中一定会紧张,运动员一定在自己强迫自己将自己的注意力从比赛上脱离出来,将注意力放在一些能够使自己放松的事情上,等自己的情绪有所缓解后,在将注意力重新回到比赛上。
3.6.3 回忆法 运动员在参加比赛时,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致使自己并没有发挥出自己以往的水平,当此种情况发生时,运动员自己首先不能慌,要时刻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把自己的情绪稳定住,并将自己所学习过的技术动作以及要领仔细的回忆出来,重新找回自己的状态。
3.6.4 放松训练法 想要进行放松训练,方法有很多种,不论是闭目养神、情景放松还是肌肉渐进放松等其他放松训练方法,他们都是通过意念来控制,最终达到放松的目的,只有运动员足够的放松,才能够使自身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才能够更好的准备自己的比赛。
4 结语
体育心理学无论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还是在训练和竞技比赛中应用,都需要我们去不断的开拓探索,不断的去完善,任何一个理论都不是拿来就能用的,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希望我们大家能够一同努力,继续完善体育心理学,使体育心理学能够在体育当中应用的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邢国范.体育心理学在训练和竞技比赛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0(2).
关键词:体育运动;心理健康;影响
一、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概括起来有:
1.体育活动可以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健身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相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还能使人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使人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高度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此外,体育活动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课业学习是首要任务。适当量的体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对课业学习的突破大有好处。
2.体育活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学生的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体育活动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同时,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体育活动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初三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中学生有更高的自信。另外,体育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
3.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活动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学习竞争压力的加重,课业学习占用了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许多初三学生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学生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活动就成为一个增进学生之间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初三学生忘却学习、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初三学生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4.体育活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
有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降低焦虑、抑郁;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体育活动的程度也越大;体育活动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同时,体育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5.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的意志。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有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的毅力。体育运动一般伴有艰苦、疲劳、激烈、对抗、竞争等特点。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有助于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我的做法和经验
在初三体育课堂中,该如何在体育活动中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呢?我认为:
1.要让学生明确的体育活动目的。
在上课之前,给他们一个明显的心理提示,使之产生强烈的运动欲望,在体育活动前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情绪,要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和热情,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在体育活动中要注意力集中,排除杂念。将思想集中在如何呼吸,如何掌握正确活动方法等方面上来。
2.课堂组织要尽力使体育活动轻松。
初三学生平时学习压力大,体育活动要比初一、初二的少。所以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尽可能游戏化,把强烈的对抗化为娱乐性对抗。尽量使学生全员参与。比如在完成必考项目的前后,安排一些诸如“贴膏药”、“大小网鱼”、“两人三足跑”、“快乐跳背”等体育游戏。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面,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愉悦身心。
3.课堂上要有些“自助”项目。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学生的爱好各不相同,除了教师选择的体育活动项目以外,应注意多准备一些球类、健身类等体育器材,在规定项目完成之后,让学生自主选择他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项目。促进自主练习,这样更有得于学生舒缓精神压力,达到调节心理的作用。
4.体育活动量要适中。
初三学生课业负担重,如果在体育活动中运动量太大,必定影响学生其他科的学习效果。如果运动量不足,则又达不到锻炼身体、调节心理的目的。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体育运动量。
总之,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健身活动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体育活动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让初三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并以此来调节心情,促进心身健康,从而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业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体育理论》吴锦毅、李祥主编 广西师范出版社。
[2]《体育心理学》 教材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论文摘 要 本文整理参考了许多前人的研究资料及其成果,分析并总结了心理学自诞生到现在的演进趋势,并通过这一演进趋势,进一步探讨了心理学及运动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近20年来,与运动心理学相关的研究不断涌现,本文将从心理学演进的角度来具体探讨心理学及运动心理学的发展。
一、实证化倾向,并要加强基础理论建设
毫无疑问,心理学将来的实证性研究会越来越深入,涉及范围也会越来越广。但是由于受到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的影响,现阶段的心理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实证性的研究工作,而忽视了理论的构建。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在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上极大的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但是由于过于忽视理论的建设,致使心理学研究支离破碎,缺少了能够代表该学派并具有影响力的理论。现在的心理学看似很繁荣,但是繁荣的背后却是理论的匮乏。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证研究只能是心理学支离破碎,给心理学未来的统一带来更多的障碍。所以,将来心理学的研究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建设。
二、应用性倾向
应用与普及是心理学发展的生命力,心理学应面向社会生活,基础研究的成果要应用到社会实践领域中去,心理学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才能够有新的发展。随着应用心理学规模越来越大,基础心理学的规模却开始萎缩。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心理学将来的发展在注重应用的同时,也不能轻视了基础心理学的发展,只有两者相辅相成,心理学才能健康快速的发展。运动心理学起步较晚,研究的领域还非常有限,所以将来拓展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加强其应用的范围,就显得特别重要。
三、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倾向
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这样才能保证本学科具有向前发展的动力。心理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研究方法已经日趋成熟。要使心理学继续发展,就要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因为庞大的心理学体系需要有丰富的研究方法来支撑。但是,研究方法多样化了,却缺少统一的研究范式,就会使得研究方法杂乱无章,就会使心理学支离破碎。所以在发展研究方法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范式的统一。现阶段,大量的研究方法也已经涌入到了运动心理学领域,故运动心理学也存在这一问题,要使运动心理学快速发展,就需在统一研究范式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研究方法。
四、实用性倾向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其实用性越来越强,也正是由于其实用性,才使得心理学蓬勃发展。现阶段的人本主义越来越重视人际交往,力求通过协调人际交往来重建人际关系,并最终达到治疗患者的目的。而精神分析也将让患者最终康复作为其目标。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社会需求,迫切需要心理学的参与,迫切需要心理学的发展走向大众化、平民化。将来心理学的发展应该更倾向于能够解决人们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运动心理学要注重其实用性,一定要为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将来的研究要更多的放在其实用性上,以显示其价值。比如在赛前如何能够降低运动员的焦虑状态,怎样保持其适当的动机,如何预防运动员产生心理疲劳,怎样通过心理或者感知觉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成绩等等比较现实的问题。
五、整合的倾向
由于心理学各个学派理论既有其优点,当然也不乏其缺陷。不同的学派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点,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为了统合心理学,斯塔茨认为现在我们必须做三项工作:第一,构建一个能使不同的方法论相关联的理论框架,在各种不同的方法之间架起一座理论的桥梁,是不同的方法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第二,寻找一种能沟通不同的理论概念的综合性理论。第三,建设一种能把不同的现象相互联系的理论。心理学最终的统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统一的道路却很漫长。所以,在现有的条件下,加强心理学应用性的研究,丰富和发展心理学,为心理学的最终统一打下必要的基础。
六、本土多元化倾向
美国心理学产生于美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中,当这种心理学应用于美国社会时,它是有效的,但是应用到其他社会中,就会产生很多误解。
体育运动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行为,运动员的行为深受民族、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制约。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中的多数方法是借鉴西方的,且多以量表和问卷调查为主。等级量表运用于饱受儒家中庸思想熏陶的中国运动人可能就会有失效度。判定一项研究的外在效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敏感性问题,中国人对外国线索颇为敏感,而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中运用的许多测试工具带有明显的异域文化色彩,在研究中很难做到概念等值和语言等值,因而运动员在遇到这些线索时就会改变自己的反应方式,使得许多研究结果难以推广。这是我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进行本土化研究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广泛开展本土化研究,对于进一步推动和拓展我国的运动心理学研究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尽管进行本土化研究比较困难,暂时或近期也不一定会有什么较为满意的结果,但要真正让人们认识到运动心理学的实用价值,为世界运动心理学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本土化研究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