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积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课程论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明确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教育要为大众提供必需的语言、知识、价值观的课程,给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机会,所以非常强调课程对未来公民的适用性。美国著名课程专家希尔斯(E.D.hirsch,Jr.)教授认为,学生们从学校获得的东西是人们具有的共同的“背景信息”。这些“背景信息”帮助人们拥有普遍的经验,是赋予生活以意义的人类存在不可或缺的条件。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首先当然应该是语文积累,是对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积累。这些积累是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不具备就谈不上有发展机会。
这意味着学生通过语文课程,要达到一定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水平。
具体来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言积累的基本理念,正是对语文“核心知识”“核心知识课程”的确切描述。它应该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这些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内核。三是规范语言的积累,如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等。学生通过规范语言的学习,不仅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认识,更重要的是为语言发展获得了借鉴。
另外,从《语文课程标准》所反映的课程结构来看,语文积累还体现了语文内涵的拓展,起到整合原有相互隔离的课程内容的作用。比如,语文学了语言积累,还必须注意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语言学习就是语言文化的学习。语言学习并不是孤立的,它和民族的文化紧紧相连,和生活实际紧紧相连。可见,丰富文化积累、生活积累既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又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手段。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可以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通过对生活的了解、参与、改造来实现。
二、语文积累不是一个结果的描述,而是一种状态的描述
语文积累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而是一个有众多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学习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到语文积累时,用了“丰富”“有”等描述体验性目标学习水平的词,表明语文积累是一种持续的学习行为,同时也是具有个体色彩的价值尺度。
当然,积累过程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语文课程标准》对此语焉不详,但是我们应当认真地研究探讨。以语文积累中的语言积累为例,语言积累不止是对语言博闻强识,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理解,就是明白语言含着的意思,把握住它内在的说法。理解的任务主要是准确地“再现”,是积累的起始环节。感悟,就是通过熟读成诵,从对象的内容信息中引发自己的感想,悟出自己的收获。感悟是学习者语言积累的较高层次,它能够推己及人。鉴赏,就是通过欣赏性的阅读、感受、品评、体味,揣摩表达的方法技巧,汲取艺术营养。鉴赏实现了由内容到形式的过渡,是积累的更高层次。记忆,就是将自己学习的收获加以归纳整理,存入自己的经验库,并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记忆是积累的末端环节,最终决定着积累是否有效。语言积累的这些过程,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第一,理解、感悟、鉴赏是积累的基本条件。这里的理解、感悟、鉴赏是就学习者知识背景而言,不一定要很深入,可以是浅层次的,但却不能完全缺失。没有理解、感悟、鉴赏的记忆只能是机械记忆。机械记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第二,理解、感悟、鉴赏、记忆四个环节不能绝对分割。它们如调色板上的颜料,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理解中往往有感悟,有鉴赏,也有记忆;记忆中又会有新的理解、感悟、鉴赏。第三,四个环节是一种认知心理过程,但这些环节又不是绝对不变的,有时还可以略过或省去其中某个或某些环节。第四,从理解到记忆,积累往往需要循环往复多次,不是一次完成的。
文化积累、生活积累与语言积累有共通之处,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语文课程标准》在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很好的提示:1.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教学环境要“信息化”“生活化”。传统的语文学习只重视课本,忽视了母语学习的特殊性。其实,语文学习无处不在。《语文课程标准》单列一章,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列举的资源达21种之多,此外还特别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国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2.学习方法要“活动化”。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规律。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积累、生活积累都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理解、感悟、记忆、运用语言文字的具体训练自然而然地进行的,不能脱离语文学习另搞一套。
三、改革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充分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新观念的折射,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目标。目前有些教师对语文积累的理解过于片面,视野不宽,针对性不强。如何真正有效地创设教学环境,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积累,还需要做许多工作。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些视点:
一是从课程结构上把握语文积累。人们都在强调积累重要,但究竟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积累呢?我们不能局限在语言层面,还应考虑文化积累、生活积累。要跳出“小语文”的习惯思维,如果仅仅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视野当然就很难拓展开来,“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不会受到重视,“语文”本应有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就会被忽略。这样的语文积累只能造就出唯书唯上、缺乏灵性的“书呆子”,却很难培养出富有个性、充满创造欲望的现代公民。一旦视野被蒙蔽,在语言积累方面,则要么只强调语言材料的积累,似乎只要记住一些好词、好句,语文积累就大功告成;要么只强调语言典范的积累,似乎只要多记诵名家名篇,就水到渠成:至于语言规律的积累,因为怕别人说是在作繁琐分析,就不敢涉猎。这些都是对语文积累的片面理解。
二是科学地把握语文积累的内涵。首先,语文积累是个过程,它不是机械地抄抄写写,也不是死背词语解释、语段、篇章。当前指导学生科
学高效地积累,需注意纠正以下倾向:
1.忽视语文积累的记忆与理解、感悟、鉴赏等环节的联系,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积累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不是知识的机械累加。理解文本的具体意义,识别内容的具体特征,了解内容之间、内容与原经验结构之间的具体联系,是有效积累的前提。把学习者的理解、感悟、体验逐出积累的领域,一味强调记诵,只能是事倍功半。许多人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等“重读”传统为理由,为不求甚解的读书辩护,殊不知古人重“多读”,更重“自悟”,没有“悟”的“多读多背”与死记硬背并无区别。语文积累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某些内容的理解、感悟、鉴赏很难一次完成,往往要随着生活经验、阅历的增加多次反复。利用最佳年龄时期多记诵一些优秀作品能够终身受益。但最初的记诵吸收是以理解感悟为前提的,“悟”得越多,记诵的效果也会越好。
2.缺乏一种真正的教学对话。现代课程论的观点是,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拥有不同文化和沟通文化的两代人,在沟通中进行心灵碰撞,从而提供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契机。如果以教师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必然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积累需要教师有一系列的智力操作、技术手段和方法策略。
3.语言积累指导偏重于知识的扩充,忽视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培养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比增加积累知识更重要。有了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了积累的方法,养成了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学生才能自能读书。
4.在文化积累方面,过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鼓励批判创新明显不足,更重要的是缺乏鲜活的、具有时代色彩的主流文化的引入;对待名家名篇过分依赖,缺乏批判心理指导。这样的人文教育不利于科学的文化精神、多元文化观念的形成,只能培养出盲目崇古、崇书、崇尚权威、亦步亦趋的文化屈从者。
【关键词】语文积累
说简单一些,语文积累的本质就是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呢?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基本内涵是语文基本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基本知识包括文字词汇、语法修辞、表达方式、写作方法、文学常识等基本的语文学习内容,语文能力是指在语文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素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审美情趣、思想道德、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因此,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的所谓积累,应该是以阅读为主要习得途径的、不断储备和积淀语文知识、不断增强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内在综合修养的过程,它是语文学习内容、语文学习过程、语文学习态度、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学习结果的综合,其内容核心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准确地应该称之为“语文素养积累”,简称为“语文积累”。
中国历代教育理论中有关积累的意义的论述不少。我国第一部教育学著作《学记》里说“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就体现了重视积累、循序渐进的思想。孟子曰“不盈科不行”,意思是说流水遇到坎坷时,得蓄满之后才能继续前行,“蓄”,就是积累。《中庸》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其中“博学之”即是指积累。中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学习之规律,如孔子主张“博学于文”[2];荀子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3];先哲们精辟的话语,深刻揭示了积累的重要意义。古代没有积累一词,而有“积学”可做积累的同义词,《文心雕龙》有“积学以储宝”的说法,形象地将“积学”比喻为“储宝”,体现出对积累的意义的深刻认识。
具体来说,积累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谈:[4]
一、语文积累是培养语言素养的基础
近现代的学习理论研究揭示,心智技能的学习与形成有赖于积累。语言的学习需要学习主体对其理解和内化,即感悟,从而形成一种面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或文字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地整体地感知和把握,这就是语感,又叫语言心理直觉。朱熹说:“看文字,且自用功夫……久之自得,盖蓄积多者,忽然爆开,便自然通。”[5]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这些说的就是积累对语感及语言素养初步生成的重要影响。这样积累既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形成。“词源笔下三千牍,武库胸中十万兵”(宋?尤袤《送吴待制守襄阳》),任何技能的形成都必然依赖于反复的训练和经验的不断积累,语言素养的培养也必须以大量的阅读和积累为基础与前提,才能使语文学习者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时文思源涌,妙笔生花。
二、语文积累是改善学习状态的重要策略
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一大顽症,在实施“减负”中有一个误区,即不少语文教师让学生只把精力集中到教科书的学习上,减少学生的阅读量、学习量。其实应该正好相反。教育家们研究的结论是减轻负担、使学习变得轻松的根本性解决办法之一是使学生大量阅读,增加积累。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6]他还指出,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准备必修课上去,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并由此产生许多的灾难,因为学习要在一种多方面的、丰富的精神生活广阔背景下进行,这是一条规律。这一点可以从许多心理学理论上去阐释。如法国的赫尔巴特的学习“统觉说”,这种学习观认为,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旧的意识观念对新观念的同化,即统觉过程。统觉能否成功、困难与否在于新旧观念的调和性,因此,教学的任务就是使目前的适当经验或某一观念与知识背景结合起来。教育和教学要选择正确的材料去形成学生们的知识背景或统觉团。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开始,然后扩大和丰富这些经验。苏霍姆林斯基还告诫我们:“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7]可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在一个宽阔背景下学习语文,是一种更简便快捷的方法,它减轻了学生的精神负担,改善了学习状态,因而是更科学有效的方法。
三、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型人才需要优化的知识智能品质结构,没有知识或知识贫乏是无从谈创造的,甚至连问题也不能发现。所以创造型人才首先就是要获取知识,丰富积累。宽阔的知识背景才能使人思维敏锐,不为琐碎而直观的现象所迷惑或束缚,在思考问题上具有灵活性、主动性、创造性。其次,想象力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展想象力的重要方法更是积累。美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格拉肖说过:“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多抽时间读读小说、逛逛动物园都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这同理解力和记忆力一样重要。”[8]第三,灵感也是创造力的组成部分,灵感思维表现为一种爆发式的一下子把握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顿悟过程。但其产生的机制是在丰厚的积累之上,经过殚精竭虑甚至如痴如狂的思考,然后在“意料之外”的情况下,突然产生对问题解决的顿悟。如瓦特发明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灵感,如果没有丰厚的知识积累是不可能产生的。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务必应着眼于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不为各种花哨的教学手段所迷惑而迷失了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孟子》第167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2]《四书五经》第192页,北京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3]《荀子》第16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2版。
[4]熊生贵:《加强学生阅读积累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9期。
[5]李培月:《语感培养的“轻”与“重” 》,《小学语文教学》1995年3月,第16―17页。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写作积累训练 语文素养 积累本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语文学习要有水滴石穿的韧劲和精神,要注重日常的点滴积累工作,特别是在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和考量学生语文素养的现时代,“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态度要不得。进行积极有效的写作积累训练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与各位同仁共同探究。
一、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标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广阔。要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积累训练,就必须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生活天地。而对色彩缤纷却又暗流涌动的复杂社会,我们学生往往会茫然不知所措,甚至获取一些不良信息。比如,有学生就曾在积累本中收集了许多充满市侩气息的打油诗,这类作品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反而会腐蚀青少年纯洁阳光的心灵世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积累训练时,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有针对性、有选择地介绍些高雅的、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高雅情趣的气息中得到灵魂的净化和情操的熏陶,从而塑造阳光、积极,富于修养的健康品格。
工作中,首先要向学生推介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品诗文。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流传下来的古典文化作品一定经历了历史的大浪淘沙,定然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作、光辉之作,定然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性;其次,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充满典雅之韵,长期的古典文化熏陶会使学生摆脱作文中流俗的口语化倾向,作文更显雅致。纵观一些满分作文,诸如《赤兔之死》、《潘金莲的爱情》、《独酌高楼》等无不是古文新编的雅韵之作;最后,欣赏古典文化,了解、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也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因为现代文学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推介,则应更加谨慎,一般要求学生积累“爱的哲学”和“人生社会的思考”两大主题的内容。应培养这一代独生子女对家庭、对人生、对社会的关爱与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有爱心的一代、负责任的一代。
二、循序渐进,差别分类的原则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写作积累训练尤其要重视这一点,切忌心浮气躁。民间俗语说“贪多嚼不烂”,此言极是。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千万不可求全责备,既要学生主题鲜明,有新意,又要修辞手法多样性,语言生动形象等,却忽视学生在个体成长中的实践性和渐进性。所以,我们在进行写作积累训练时一定要时时研究自己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兴趣需求,有计划地设定一个适当的目标。这个目标不能太低,否则学生会感到乏味;要有高度但不宜太高,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得着,进而逐步增加难度,逐步提高。
在写作积累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会逐渐出现写作水平的分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根据学生的差别进行分类推进。对于理解快、能动性高的学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不断冲刺更高的目标,对于写作比较吃力的学生则以激发兴趣、巩固基础为主要目标。
例如,在七年级阶段,可以让学生搜集古典诗词、对联,短小雅致的小品文,重点训练学生模仿写作;八年级阶段,要求学生每周一抄一写,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对古典诗文进行巧妙阐释、解读和运用;九年级阶段,鼓励写作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自由创作。
三、注重现实生活的实践与感悟积累
无论是研究课程标准,还是研究中考和高考,我们都会发现一个新的趋向,那就是语文学习越来越深入生活,二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如果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校园,束缚于一本教科书和几本教辅资料,不仅会扼杀学生的灵性和智慧,语文课也将黯然失色。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开放思想,更新观念,把语文课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人生的美丽与哲理,让学生在生活中品味祖国语言文学的优美与深邃。
在实践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发现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假恶丑。春节喜庆之际,让学生收集对联,品味民风民俗;春暖花开之际,积累春风春雨春情的诗文,寻觅春的踪迹;乡村里唱起大戏时,积累戏曲知识和精美的戏曲对白,领略中国戏曲文化的神韵和魅力;战争期间,为和平祈祷,珍惜祖国幸福安定的环境。这些活动不但切合语文课程的要求,更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写作素材。
四、巧用积累本
语文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最好选用硬皮本。每周至少做一次积累(不宜太多,过多会成为学习负担,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要求学生用钢笔认真工整书写(不要做报帖,效果很差),纸张的空白和边角可以让学生画些小图画或者花边。这样不但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而且可让学生练一手好字。
每次写作文时,让学生打开自己的积累本,从中寻找写作素材,不但方便快捷,而且写出的文章颇具文采和新颖,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写作文时缺少素材的尴尬境况,增强写作信心,激发写作兴趣,进一步坚定他们做好积累的决心。
刘勰曾说"披文以入情",我想,这简单的几句话已经诠释了语文所拥有的内涵,也就是说,它是以语言为对象的思维过程,以理智为导向的情感过程,因此说,情思的训练和言语的练习与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于语文教学,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追根溯源,即是生活,所以,教学语文首要的是树立一个将语文与生活相结合的观念。而本文,我主要想从积累的角度谈谈。
1.因为语言最能把人与人的心连锁起来,所以我要说的第一个角度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表达
简单干枯的生活里,一切不能着手,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泉源,举几个例子来说:若听一个家庭里母亲柔和地对孩子说:"我欢喜你,像太阳的欢喜一切的花草。"又听孩子娇婉地乞求着说:"妈妈,我同你好,我要贴一贴你的脸。"这样的对话,给人的感觉是深切的感动,说不出的舒适。再比如,一个学生因学习不适应产生焦虑、忧心忡忡地问老师:"老师,我还是好学生吗?"老师在日记本上给学生留下这样的评语:"沐浴着七色光,你在健康成长,游泳、田径、绘画、朗诵多方面的爱好,良好的技能,养成你热情活泼的性格,不甘落后的个性。在课余活动中,你有不凡的实力,令人羡慕。学文化知识,同样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这也是一道方程式。"很显然,这样的对话同样给人的感觉是深切的感动,说不出的舒适。
语文正是这样,要走进生活,不只叫学生开口去说,而且要为他们特地设计,怎样给予暗示、怎样加以指导,务必在达到真个练习说话的目的,这样的训练其实就是要迫使学生内面有所产生,合理而丰富地产生,换句话说,就是要他们磨练思想,培养情感。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它每时每刻都在激荡着我们的心,只是因此,关于美的那些教诲才具有实际的力量,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引领学生走进自然,如霞光、傍晚、草原、田野、河流、潺潺、闪烁、轰鸣等,只有在自然之中才具有实际的意义。走进自然,蒲公英都具有它的意义:一棵蒲公英在绿草丛中突然盛开出一朵像太阳般鲜艳的蒲公英花。所有的绿色小草都注意上了它,并说:这是什么花呀?它怎么这样美呀?蒲公英骄傲地说:"我是世界上最美的、唯一美的花。"就在这时其他成百上千朵鲜艳的小花也突然盛开了,小草们个个都去欣赏身边盛开的那些小花,而把第一个开花的蒲公英给忘了。孩子们听到并感受到这个童话故事之后,都在思考着一个问题:真正的美是与谦虚、高尚品格分不开的。
对自然界美的感受,积极去创造美的东西,是对青少年心灵一种极重要的训练,是使人力求看到人的美及其心灵美,力求去确立人自身那种美的东西并蔑视懦弱、畏缩、意志薄弱不可缺少的东西,这是对学生情思训练的最好的方式。
2.口头语言的积累之外,我们就要谈到"文"了,应用语言学家皮特・科德说:"语言学习必须同时对世界的学习与了解结合起来。"
首先,就是"读文",阅读经典,应该是阅读的第一步,"经典"是大浪淘沙,经过历史和时间的甄别的作品,它们具有特异的影响力,他们不可能从头脑中清除,它们潜藏在大脑的记忆层中,读经典常听人说的是"我在重读……"而不是"我在阅读……"。通过阅读经典,我们会感到它们远比传闻中所想象的更新鲜、更出乎预料、更不可思议。阅读的另一个内容是读有关哲学的书籍,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就是这个意思。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严格地说,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哲学到了中学阶段就可以开始正式学习了,这样的年龄正是他们的心灵最适宜播下哲学种子的肥土的时候,这方面有两本书值得推荐,一是罗素的《西方的智慧》,另一是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第三,阅读不能缺少的内容就是传记、纪实和诗歌类的,读传记是体验不同人生的最好方法,看传记不是看人生的一帆风顺,而恰恰是看传记中的人物在苦难面前是如何走过的,人生最关键的几步又是如何定夺的;而从纪实文学中,读到的总是一种内心的忧患,打动人心的纪实作品都拥有一种或悲壮或让人忧患的内在风格;诗歌是最为浓缩的文学作品,与其说它是由笔写成的,不如说是由诗人们的血和泪浓缩而成的,读诗便能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心灵碰撞,读诗的时候,血是热的,也因此,诗歌多属于青春岁月。第四,读一些时事政治类的书籍也是必不可少的。
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一盏孤灯、一杯香茶、一把软椅、一个平和的心境,加上一本好书,是一种特别的幸福,一个默想人生、领悟世界的境界。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课程的基本理念)。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课程总目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阶段目标:7~9年级)。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教学建议)。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上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强体验与感悟(评价建议:朗读、默读的评价)。
从以上不难看出“积累”是浸润于语文课程中的一个概念。积累渗透在语基、阅读、作文等方面。笔者试从词汇、诵读两个方面来阐述语文积累的重要性及方法。
一、词汇积累
在实践上,要学好语文,总离不开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如同造桥盖屋所用的砖瓦木石;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则,好比造桥盖屋所据的间架结构。二者不可缺一,而在这二者之间,词汇的积累和运用,又是基础。词汇的积累和运用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不难理解的。在生活实践中,我们常发现,一个人语言的丰富程度往往同他的思想和生活的丰富程度直接联系着。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思想和生活丰富而活跃,而他的语言却很干枯,他用以反映其丰富而活跃的思想和生活的词汇却贫乏得可怜,这是不可思议的。在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前提下,词汇积累越丰富,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越深广,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越细密。所以在当前,抓紧抓好词汇教学,使学生的思想丰富活跃起来,思路开阔缜密起来,并在实践中逐步领会词汇的丰富性、生动性,实在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当我们在责怪学生“一年两年笔下还是这么几个词儿”,埋怨学生“不善于吸收新鲜词汇”的时候,倒应该首先反躬自问:我们可曾在词汇教学方面真正当个“有心人”?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先对新课本上出现于各篇课文中的生词新语作一个基本的统计,做到全局在胸,胸中有“数”;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本学期词汇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注意运用比较法,联系旧知讲解新知,使学生一边“温故”一边“知新”。
在词汇教学中既要抓“积累”,又要抓“训练”。光讲不练,光学不用,是不可能收到好效果的。但训练必须讲究方法,过去有些教师在词汇教学中习惯于采用“释义”和“造句”这两种练习方式,认真考察起来,这两种练习方式对学生切实掌握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没有多大效果。我们在设计词语练习的方式时,是否应该遵循这样一条原则:要在提供一定的语言环境的前提下安排练习,使学生能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辨别、选用词语。此外,在平时教学中,还可以运用课文中的一系列词语复述课文的内容,熟读或背诵课文中某些精彩的句段,提供几个新学的词要学生按要求连词成段等等。
二、诵读积累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习惯。”因此,我们应把语文学习看做是一种习惯的培养,把诵读教学当成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催化剂。诵读面越广,量越大,知识积累的层次就越高,没有感性的积累,就没有理性的提高;没有量的积累,就不能实现质的飞跃。
加强诵读,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寻找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意志,体味其中的精神内涵,怡情养性,增长见识,“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语言文字是一种工具,它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意志,是人与人精神上沟通、交际的工具,它是传久行远的工具,它和其装载的文化、思想、情感不可分割,它不能凌空存在。语言文字本身装载着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语言是文化的根。
加强诵读,能提高学生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汉语音乐性强,便于诵读,名篇佳句朗朗上口,虚词、实词都有表达语气的作用,也只有通过诵读,才能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心、眼、口、耳并用,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方法都能为自己所用,达到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在不断诵读的过程中逐渐增强,感悟到文字的魅力,展现了语言的生命力,语言文字自然流淌到学生的心中。
为加强诵读教学,我们可以对他们加强口头训练,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诵读教学中,在学生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多鼓励学生加强诵读训练,每课必读,培养语感,调动学生对诵读的兴趣,这样就能解决诵读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强调诵读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把握实质,将范文的语句化为己用。新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比老教材有所增加,就古诗文背诵就推荐了80篇,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依就教材加强诵读。
关键词:高中语文;积累;学习
一、高中语文积累的重要性
(一)积累能促进学习态度的培养
不管学习任何学科,学习态度都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通过十几年的语文学习,为何在语文学习上依然感到无所适从,依然提不起兴趣,就是因为没有端正态度,没有科学的积累态度,因而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努力夯实和培养科学合理的学习态度,在具体的语文学习中要围绕一定的目标和方向展开,对于自己现在获取的和之前获取的知识,要进行充分的梳理和整合。从某种意义上讲,整合和梳理知识的过程就是完善语文知识体系的过程。总之,积累就是为了应用,就是在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就是在科学的学习态度中不断感知语文的魅力。
(二)积累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积累就是一种温习老知识,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也可以说,积累就是不断增值和拓展的过程,要真正的应用积累下的知识,就必须具备基本的过程意识。语文老师通过不断的积累,通过较强的过程意识,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作为高中学生,也要有充分的积累意识,也就是说只有充分的积累,才能促进和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才能将语文学习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三)积累是一种科学的积累、有方法的积累
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积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拼音,就开始学习字词,我们儿时背诵《静夜思》的方法可以用在《蜀道难》,与其说是人的境界提高,不如说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能用到实处,这就是积累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积累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一种综合性的模式,也就是说积累用了很多方法,从观察到记忆,从记忆到归纳,从归纳到分析,一步一步的获取,一步一步的沉淀,最终有更多的收获。总之,积累不但是一种兴趣的激发、意志的锻炼,也是一种科学方法的应用,在语文的学习中要实现知识的不断积累,就要使用科学的方法。
二、高中语文积累学习
(一)语言的积累
语文本身就是汉语言,在语文积累中语言的积累是重要的,语言包括语言材料和语言应用规律两个方面,我们学习语文的技术就是语言材料,因为语言材料包含着写字和识字,写字和识字是汉语言的基础中的基础。语言应用就是平时的说话和文本的阅读等。平时说话、播音主持和文本阅读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要真正的掌握语文和了解语文,实现语文知识的发展,构建高中语文的知识体系,就必须深入的了解这些规律,而掌握语文材料和了解相关的语文规律就要通过不断的积累来实现,也就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将积累贯穿其中,也就是掌握语文教材的内容,背诵优秀的古文诗词,阅读掌握现代文章,同时要在课外大量的学习中外优秀的作品,在高中阶段就要有目的和有步骤的阅读《红楼梦》《古文观止》《史记》《繁星》《朝花夕拾》《家春秋》《子夜》《四世同堂》等各个年代的经典名著,以及《战争与和平》《红与黑》《飘》《三个火》《呼啸山庄》等外国名著,这样就能体会到不同作品中蕴含的思想精神和人文气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的优秀文学,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创新。
(二)文化的积累
语文就是汉语言,汉语言在经过五千年的沉淀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影响着十三亿中国人,也影响着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可以说汉语言是中华民族统一的象征,是中华民族血液相连的见证,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范式,因而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学习中华文化的过程,积累语文的过程就是积累文化的过程。作为马上要进行高考的我们,已经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学习语文的效率更是重中之重,因而,要通过不断的积累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文化积累不但包括日常的语文知识,也包括其他的文化常识,因而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不断扩展自己的事业,不断的将这种积累融化成一种方法和态度,从而将在语文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其他各科中,比如我们在积累过程中学到了《史记》、看到了《三国志》,背诵了《长恨歌》、默写了《离骚》的部分内容,这些本身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沉淀,可以用在很多方面,《史记》从黄帝到汉武帝,中国历史的千年都在这本书中能读到,有利于我们学习历史,也有利于我们学习政治,更有利于我们打开中华文明史的天窗。我们背诵《长恨歌》,让我们也更加明白了安史之乱的缘由,唐朝由盛到衰的本质。总之,积累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综合学习的方法,我们要通过语文的积累实现文化的积累和方法的应用。
(三)写作的积累
语文不但是一门阅读的课程,也是一门写作的课程,当前在高中课堂中,我们将绝大多数的精力和时间用在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上了,τ谛醋鳎不但老师们不重视,我们自己也不太注意,因而在日常的学习中,就要不断积累写作的经验和写作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学习汉语言、更好地掌握汉语言、更好地应用汉语言。写作不是一朝一夕的,要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动笔,我们要大量的阅读名家名篇,要读各种报刊和杂志,比如《读者》和《青年文摘》,要关心社会热点和人间世相,要在社会热点和人间世相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积累创作的素材,同时要经常练笔,比如每天要有写日记和每周写周记的计划。
三、结束语
高中语文的积累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认识到高中语文积累的重要性,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文化的积累和写作的积累,实现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丹丹.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策略分析[J].新课程(下),2015(10).
[2]赵兰妹.浅谈高中语文积累学习研究[J].新课程(下),2015(06).
[3]李晓娟.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1).
[4]王小明.有效品鉴 深入解读――高中语文文本解读的三种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1).
[5]杨燕.求异是语文课堂创造力挖掘的第一锹[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1).
【关键词】语文能力 语言积累 背诵 阅读 写作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完全统一的。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无非是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 ,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而成的。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朗读的过程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语言储存作为基础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关键,便是缺少语言这“米 ”。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反复传授做饭的方法,学生也铭记于心,并且能对蒸饭、煮饭、炒饭说长道短,但他们仍然无法做出饭来。 看来,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便是先帮学生找“米”。这“米”在何处?在于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由此可见,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可以设想,若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想提高语文能力,完全是空中楼阁。
中学语文教学理应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教师要解放思想 ,排除顾虑,减少一些不着边际的讲解,删除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练习,淡化一些僵死的语法、文学常识的传授,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引导学生多读点书,多背点范文、多写点文章上来,教师的思想转变了,学生的意识增强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积累、掌握便一定会由少而多,聚沙成塔,为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熟读背诵,在诵中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为学,一开始只是读、背,头脑里只不 过装满了一堆“死”的语言材料。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学生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愤悱在心了,教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领悟了道,也掌握了文,头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其实,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的教学的高妙之处。很多专家都痛心于语文课堂很少听到琅琅书声,一些范文佳作,虽经语文教师二、三课时口干舌燥的讲析,但学生中难以将课文熟读一遍的却大有人在。从高中语文教材的背诵量来看,以高中教材第一册为例,要求背诵的涉及到6篇课文,共2800字,平均每天背诵不足24字。就是如此低的要求,一些学生也难以完成,这与我们古人“口舌成疮”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们强调熟读背诵,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 。
二、扩大课外阅读,在读中积累语言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 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现今中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已徒有其名了,他们整天被练习压得抬不起头来,很少有学生光顾阅览室,报廊、报架也形同虚设。这样的现实,极大地限制了中学生的语言积累。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基于此,中学阶段能否从语文课中大胆划出一二节作为阅读课呢?同样,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多作些课外阅读讲座,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课 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不可或缺。当然,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可能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不可能拜读大部的文学名著,只能是见缝插针,只能选择短小精悍的读物,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精心指导,比如介绍课外读物,指导课外阅读笔记的记法,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比赛等等。
三、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关键词】语文 积累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123-01
语文学习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的集合体,它是一门积累的学科,没有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语文知识的积累不仅仅依靠课内的学结,更需要从课外入手。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很多有价值的语文素材。学会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制胜法宝,“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以说,平时语文知识积累的厚度就决定了语文成绩的高度。
刚从小学升到初中,多数学生可能会不适应,学习可能会感到吃力,那么初一语文知识该如何积累,如何提升语文水平呢?
一 语言的积累需进行
语言积累,不仅指对古诗文和现代诗文的积累背诵,也包括词语的积累,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的积累。近几年积累题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占一定的比例,包括单独的古诗文背诵,也有成语运用考查,同时也有句子的仿写。
因此,教师应在日常学习和复习中加以重视。进行语言积累,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经验,通过考试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改善语文教学极好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通过“读”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了熟悉的语言,逐步感受语言的内蕴和文章的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从而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别无新得和方法。”
背诵是语言积累的重要方法之一。背诵优美的诗文,是学生积累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首先要背会《语文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诗文名篇和段落,做到默写时不增、不删、不错字词、不用错标点符号。
当然在日常的阅读中,对课外一些常见的诗文名句也要注意积累和摘抄。需要指出的是,对名句的积累学习,要能够理解其意思,并准确得体地符合语境的运用。摘抄、做读书笔记是积累语言知识的方法。在初一阶段开学之初,老师可以指导学生积累成语、名言、警句、歇后语等。
二 阅读的积累需加强
在课内阅读中要注重情感渲染,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中蕴含着的作者情感,使学生对其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在阅读中产生了兴趣,才会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林语堂在《论读书》一文中说:“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做出的文章亦有味。”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各科学习,广泛的课外阅读尤其对写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鼓励他们多读好书,有助于他们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让他们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无尽的乐趣和快乐。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写阅读笔记。
三 文言文的积累需重视
对于在小学阶段很少涉及文言文阅读的初一学生来说,文言文积累较为欠缺,因此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的积累是一项很重要的文学积累工作。课内文言文一般是一些经典文章,因此要注重文本的解读,包括其中的虚词、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翻译;同时在讲解课内文言文的同时,老师应该让学生学会迁移。课外应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如一些勤学苦读篇中的《程门立雪》《颜回好学》,盛德遗范篇中的《唐太宗罢朝》《不计人过》等,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四 生活的积累需增加
叶圣陶先生曾说:“必须根源于现实生活,文章才真能写通,写来才真有意义。”为了使学生写作文时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教师要努力拓宽学生的生活面,增加学生生活的色调,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写生活札记,记下平时观察到的一些有意义的生活片段,持之以恒,养成积极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如在讲解莫怀戚的《散步》时,我会让学生知道作家们的写作也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点滴,感受亲情,体味浓重的情意,然后让学生以日记或周记的形式写下亲情中温暖感动的瞬间。又如在《绿色蝈蝈》的教学中,让学生知道从习性、外貌、食性等方面来描写叙述这类文章中,同时让学生课下认真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并试着以这种方式进行叙述。重视生活的积累,不仅是学习语文本身的需要,更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因为这些积累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
总之,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让学生多体验、多积累,学生的积累丰厚了便会文思泉涌,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荀子.劝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然而,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兴趣点容易转移,如果引导不及时,指导不够细致,则诗文诵读习惯难以在持久不断的学习中得以形成,诵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以“三激”(过程激励、兴趣激发、管理激活)推动诗文诵读和积累,不失为良策。
一、强化过程激励
1. 注重教学激励。学习的过程是漫长的,在诵读过程中,即时激励和及时帮助会带给学生持续的动力。教师的目光要追随学生的成长,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面对学生一次踊跃的诗文推荐、一次声情并茂的诵读、一个书写认真的诗文积累本,教师由衷的赞赏、关注的情态和行为都可能直击学生内心的触点,强化学生积极向上的意识。通常,学生个人在与老师的交流互动中,还十分关注同伴的反应,鼓励的眼神和肯定、赞许的言行更容易激发参与者的表现欲望和信心;漠视、唏嘘或嘲讽则会浇灭参与者的热情。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个人解决问题、指点迷津的同时,还要善于营造和谐乐学的气场,注意引导其他学生将掌声和赞语送给参与者,彼此鼓励,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 运用教材激励。为保证学生诗文积累的系统性、科学性,许多学校自行发掘经典诗文,编排诗文诵读校本教材。需要注意的是,不但要重视诗文选择的质量,还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在校本教材中展示激励性的学习目标,如三年级激励语:“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会更为有效。因此,请怀着快乐的心情诵读诗文吧!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感受节奏韵律之美,品味诗文精妙之处。告诉自己:我要记住它们,是的,我一定能够记住它们!”再如,六年级激励语:“我们知道,每个人的潜力远远超过已经实现的一切。所以,能背诵这本书,只是一个开端。如果在离开小学时,你能养成乐于诵读、善于积累的习惯,那么祝贺你!这个好习惯将使你受益终生,帮助你成为一个博学的人,并因此而拥有更为美好的发展空间!”这种以“点石成金”为题呈现于各年级诗文篇目之前的导语,对学生完成阶段性诗文诵读积累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3. 推动家庭激励。研究表明,家庭激励可以放大学校激励效应,促使学生诵读习惯的养成。教师通过指导家长亲子互动、家长会点评、校讯通信息传递等途径,促使家长关注孩子诗文诵读状况,进行物质或精神激励,如学生每自学积累20篇诗文,可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等。家校激励遥相呼应,有助于孩子保持诗文学习的连贯性、有效性,使学生的家庭诵读积累成为学校诗文诵读活动的补充。
二、激发学习兴趣
日复一日的诗文诵读极易陷入枯燥、单调、乏味的境地,冷冻儿童的学习热情。小学生喜欢猎奇,乐于尝试,以激趣为重点,变换、变通学习方式,使其快乐学习,更容易达成积累目标。
1. 诵读互动,对象常变。除个人诵读外,还可采用集体齐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自己约伴儿读、师生接龙读、亲子互读等方式,通过人的变换增加新鲜感和趣味性。
2. 诵读时间穿插变化。除了诗文诵读课上定时读,还可在其它时间穿插背诵。如,课前一分钟边诵读边做上课准备;课间跳皮筋活动时,按节奏边跳边诵唱诗文;排站路队行进时,踏着步伐背诵诗文;发动家长督促孩子诵读诗文,以睡前一首诗或晨诵两分钟等形式温习诗文。把握时机在玩中学,有助于消除诵读疲劳。
3. 变换形式,创新求异。如,示范领读,相互评议;背诵诗文,表演诗意;创设情境,配乐朗诵;按写景、叙事、抒情、言志等将诗文分类背诵,或按诗文所展现的季节分类诵读;以绘画形式表现诗文内容,再看图想象背诵;诗文接龙游戏等;利用儿童的好胜心,开展各种诵读积累竞赛;借助传统佳节,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经典诗文;定期交流展示学生个人的摘抄记录本等。形式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有助于点燃学习热情的方法都可以尝试。
4. 因人而异,变通要求。诗文诵记的根本目的是让所有孩子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而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诗文的积累数量也有多有少。因此,应针对大多数学生的能力设定一个基本诵记标准,不制定高限要求,鼓励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多学快学,吃力的学生按自己的情况定目标。倡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如自由插图美化个人的诗文积累本,自选摘录内容等。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激活诗文诵读课程管理
诗文诵读作为地方校本课程,是语文教学的丰富和延展。但它不能等同于语文课程,在过程控制、质量检测、学生评价等管理方式上也更为灵活。
1. 诗文诵读教学坚持以讲为辅、以诵为主、增强语感、强调积累的理念。着眼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求字字通晓、句句领会,允许学生囫囵吞枣,通过天天15分钟的诵读课,促进快乐诵读、轻松积累。规定各年级诗文诵读进度和积累目标,鼓励教师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在完成基本教学量的基础上,自由选择更多的经典诗文,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学习范围,增强课内外积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