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云的诗句范文

描写云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云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云的诗句

第1篇:描写云的诗句范文

话说回来,我们都知道曹雪芹善于以白描追魂的手法创造精典的,以语言为中心的,饱含诗意的日常生活画面。这当中包括了以诗词为中心的生活画面,仅就诗词本身而言,我想他未必是特别出色的,中国伟大的诗人太多了,他很难与那些最出色的诗人相比,但他把诗词作为特殊的语言,使之性格化,并使之主导一部分生活画面,创造了情趣盎然的图景,这就极大增加了这些诗词的力量。

就单看林黛玉的诗词,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除了上面提到的《唐多令》,还有《葬花词》。其词曰:“花谢花飞花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名为咏花,实则写人。林黛玉也许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她在思维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曹雪芹满怀理想和激情,倾其心血和才力创造的艺术形像人物贾宝玉。《四时即事》这算是他的真实生活的写照,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主张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主张平等,尊重个性的人,他对真挚感情的追求是值得学习的。

再来谈谈薛宝钗,《咏白海棠》其词曰:“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翁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这首诗薛宝钗就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性格来写的,把她向往真朴之美,端庄守礼的一面以纯粹优雅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虽说本人不是很喜欢她,之前看到有句评论说:薛宝钗是多有男人心目中的妻子,却不是女朋友。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她的诗中我们能够真切的看到那个无力改变,身不由己的薛宝钗。

这些诗词既美又满含着小说中作词人的性格,而同一物也会因人物的不同而蕴意各异。

譬如,《红楼梦》第七十回中的柳絮词。

史湘云的《如梦令》如是描写柳絮:“岂是绣绒戏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末使春光别去。”这是一首天真无忧,任凭自然,歌颂自然的诗,完全是史湘云的口气,生动刻画了她的性格。

而薛宝钗则要表现自己过人的智慧和见解,立意为柳絮翻案,歌颂柳絮美好的,坚定的志向,她的口气高傲自负,正如其人。即写下《临江山》。其词曰:“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黛玉自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无边愁绪,即写下《唐多令》。其词曰:“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遣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如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再如,第三十八回的诗。

林黛玉吟的菊是“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皆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从中看到的林黛玉在险恶环境中悠忽。薛宝钗的咏菊是“空篱旧圃秋无迹,冷月清霜梦有之。”似乎也是贾宝玉出走后他空闺独守的生活写照。

当我们读到这些诗,不是关心诗词本身写的如何好,而是关心其中的真情描绘,关心相聚时有诗意的生活画面中展示的瞬间心灵与特殊性格。从这个角度看,这些诗词无疑是十分精彩的。

《红楼梦》中,有时你一言他一言,被你一首,他一首代替了,但并没有改变用语言为中心编织生动的日常生活画面的手法。小说中几个人在一起做诗,犹如几个人在一起谈话,倾听衷肠一样,也有追魂摄魄的效果。《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和人物、故事紧紧揉合在一起,它们被熔铸在整个艺术形象之中,从而对不同人物的塑造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第2篇:描写云的诗句范文

一、推敲“炼字”之传神

一首诗词当中,常常有一个或几个耐人寻味的关键词,这些往往就是“诗眼”和“词眼”,它既与语言有关,又与内容有关,有“一字递情,千古传诵”的美赞。对这些字词的理解,往往会影响到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所以命题者通常喜欢考查对关键词的理解,简称“炼字”题。常考的“炼字”对象有: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拟声词等等。此类字词,各有传神之处。

如动词,多常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能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比如2012年湖北卷:“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形容词的妙处在于能够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如2012年安徽卷:“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其中“软”的妙处为: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又如2012年四川卷:“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参考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形容词当中的颜色词也是考查的重点,常常能表现诗人的心情,增强画面感,渲染气氛。例: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叠词的妙处为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拟声词妙处为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数词的精妙之处准确传神,突出强调内容。例:“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炼字”题一般的答题模式:1.找出该字。(已经给出就直接分析)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如果字表意义浅显,可以省略此步骤)3.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情状。4.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参考答案:① “诗眼”分别是“咽”、“冷”。②山中的岩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③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二、品读“炼句”之精妙

诗歌的语句具有跳跃性、含蓄性的特点,所以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要了解“诗家语”的特点,发挥联想和想象,读懂难以理解的诗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就是难句中的常见典型。

1.省略句

诗句中的省略,可以留给读者大量可供联想、想象的空白。古人喜用实词表达意象,并省略虚词在彼此间的连缀。如“洛城一别四千里”(杜甫《恨别》)省略了介词 “自、在、之外”,可翻译为“自洛阳一别我已在四千里之外”。“浮云游子意” (李白《送友人》)省略了比喻关联词“如”,可翻译成“游子如浮云”。有时动词也会省略,如“风”“雨”“日”“月”后面常常省略“吹”“下”“晒”“落”,翻译时译成什么动词则要视上下诗句内容而定。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足迹”与 “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省略还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两个事物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在意象并置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全联大多由名词构成,省去了表方位、处所、关系的虚词和人物活动的动词,做到没有一个“闲”字。

2.倒装句

有不少的诗句为讲究押韵和平仄,使语言精妙、耐人寻味,其词语排列常颠倒了现代汉语的顺序。在理解的时候,重新调整一下语序,句意的理解会轻松很多。常见的倒装句有:主语后置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崔颢《黄鹤楼》)意为“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凄凄。” 宾语前置如“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应为“清辉寒玉臂”。主宾换位如“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水调歌头》)应为“黄花报霜信” 。定语后置 如“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应为“一月夜飞渡镜湖” 。状语后置如“双燕归来细雨中”(欧阳修 《采桑子》)应为“双燕细雨中归来”。因果倒装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是因为平野辽阔,所以才感受到星星显得格外低垂;是因为大江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流在涌动,所以应该是“平野阔星垂,大江流月涌”。

只有读懂诗句,方能品读出“炼句”的精妙之处。“炼句”主要考查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描写精彩的语句以及上述的特殊句式。

“炼句”题常见的答题模式: 1、描述诗句描绘的意境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3、分析该句的效果作用、表达的情感主旨。

例:2012江苏卷温庭筠《梦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参考答案: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三、赏析风格之神韵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每个诗人在写诗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韵味独特的语言风格,有的朴实无华,有的华美绚丽,命题者通过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特色的把握,也同时考查了考生对作家语言风格的了解。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析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整体语言风格。而一首诗的语言风格往往和诗人的总体语言风格相一致,因此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诗人的语言风格,如陶渊明的诗清新自然,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王昌龄的诗雄健高昂,李商隐的诗朦胧隐晦,温庭筠的诗绮丽香艳,李清照的词缠绵婉约,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李白的诗豪迈飘逸,杜牧的诗清健俊爽,王维的诗诗画一体,高适的诗悲壮苍凉,陆游的诗悲壮沉郁等等。同时还要牢记不同类型的诗的常见风格。如宫廷诗:缠绵婉转,山水诗:清新优美,田园诗:恬淡温馨,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怀古诗:幽深绵长,送别诗:意蕴深远。当然诗歌的语言风格也远不是这些词语所能全部概括的,平时要多积累。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要考虑以下三个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3篇:描写云的诗句范文

是的,我在这个到处是绿色的家园呆得久了,竟然对它宜人的绿色麻木起来,就像人生活在空气中,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一样。直到那天,我陪远道从广西来的校友去国家级森林公园――天柱峰游览,一路上他对沿途风景的大加赞美,让我重新对我熟悉的“绿”之美有了新的认识。我们一行坐在车里,因为头天下过大雨,气温下降了很多,我们打开了窗子,一任清凉的风灌进来。远处的山,清新如浴后的美女,披着绿色纱衣,在云的流动中款款摆动起来;近处的田,受了雨水的润泽,禾苗绿得逼人的眼,间或看见池塘里的荷花如姑娘粉红的脸一闪而过,把这一片动人的绿色渲染得更有韵致了。

“铜鼓竟然这么美吗?”同学的赞美,让我的心也甜美起来,让我想到前几天我看到关于我县林改的一些资料,让我相信,这种绿色因青山永在会万古长青。我的先生把我县参加“江西省林改征文”的作品带给我看,厚厚的一大叠,有论文、诗歌、散文、摄影作品、歌曲,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从2004年开始的我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所走过的曲折、困难、成果、希望。在作品中,讲述了为修通林区公路,朴实的村民组长老王将自己的20多亩(价值一万多元)山林补给因修路被占用田地的村民;把山当菜地一样精耕细作、发家致富后钱“多得发烧”去北京旅游的村民老时夫妇;“外公”将苦心经营二十多年的油茶园分给无山户的大度宽容;对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将林改进行到底的林改干部也作了动人地描写。

我从来没有参加任何一项林改工作,我甚至对我先生忙忙碌碌于林改工作没有给予过足够的关注,只是曾经对他带回的一张“勾图”图纸感到惊讶,手工竟能描出那么细密、准确的线条,而每一座山头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先生说:“佬表的希望就在密密的线条和每一个不同的名字里。”

今天,望着这一望无垠的山林和绿色,我的心中似乎要涌出热热的情感,我的可爱的家乡,不正在这绿浪中,翻涌着勃勃的建设热情吗?我的一位从事拆迁工作的老同学,当他讲起拆迁的难时已是淡定,而他讲起每一个在旧址上建起的新建筑物却那么激动和充满感情,每一块绿地、每一座雕像、每一个长亭在他的心中分布清晰、错落有致。另一位从事园林工作的同学每天清晨起就在花草树木间忙碌,人晒得乌黑,笑容如阳光般灿烂。我相识的一群年青人正为一个因疾病即将失聪的小女孩筹集善款。

一座城市,不管它大与小,只有市民充分参与它的成长和建设,并有建设的热情和创造的动力,能在这种建设中充分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才是一座热情而充满魅力的城市。在参赛的作品中,有一首诗我特别喜欢:“我看见春天的手,充满力量和柔情/把田野和山谷所有的钟敲响/我看见一枚枚宽大和湿润的叶子/因挂满昨夜的呢喃和渴望/而更加翠绿,让人怀想/这是一种感激/这是狂风暴雨后的彩虹/是徐徐上升的幸福指数/”(赖绍辉《中国山林》)。先生告诉我作者是农贸市场一个从事蔬菜贩卖的小伙子,我有些惊讶,有些感动,每天在喧闹的环境中工作的年青人,却能怀着深厚的感情,写出如此细腻的诗句。而这个宽松的、浪漫的、精致的、绿色的,能培养出这样有才情的诗人的城市,它的未来一定是明亮的、充满希望的。

第4篇:描写云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诗词 情感 悖谬现象

诗词是诉诸感性的,诗人常常借助多种表现手法来传达情感,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来影响读者。诗人表达的情感是精妙深微含蓄蕴藉的,不是对生活作机械的模仿,而是对生活本来的形式加以改变来反应生活的本质,正因如此,诗词中时常会出现似乎无理悖谬的描写。

“无理”是从人之常情和事物的常理来说,它好像是违反常情和悖于常理的;可是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深入体味此情、此境、此人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他(她)想一想,就会觉得虽“无理”却有情,而且,比按照生活的常情和事物的常理直观地描述出来,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人的各种复杂感情以及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来的鉴赏者所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正所谓于无理处见精妙!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个这样的范例。

敦煌曲子词中有一首《菩萨蛮》,词云:“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词中叠用六种自然界绝不可能出现的事情作为盟誓,表达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真挚爱情。从自然事物的常理上看,它是荒谬的,但从人的意识活动上看却是符合心理特征的自由联想。因为社会伦理道德束缚了青年男女之间的自由纯真的爱情的表达;人们对爱恋的渴求,在环境的压抑下却愈加强烈,心中的情感一旦倾吐就如同熔岩奔涌。读者从作品中感受到的是诗人所抒写的激荡在心灵中的强烈情感,却不会去指责诗人在作品中瞎编乱造那些违背客观事理的事情。以“无理”、“不通”的描写来凸现和渲染人物心灵深处强烈而复杂的感情活动,于事理虚假,于情感真切。这样描写不但没有妨碍诗意的表达,反而在诗境上曲折而更深一层。

又如,张先的《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这首词写独居闺中女子的相思寂寞情怀。自从心上人离去之后,每日只能登高望远,伤心愁苦。“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化用李贺《南园》诗中“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之句,写忽然无端对自然界的桃花和杏花羡慕起来,羡慕它们在晚春快要消逝之时还知道把自己嫁给东风,有所归宿,自己却自愧不如,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其实,桃花和杏花只是在季节的晚风中飘落,而思妇怀着深深的怨恨,说“桃杏犹解”,言外之意是怨嗟自己未能抓住“嫁东风”的时机,以致无所归宿。词句正是通过这种于理不通,与常情相悖的写法,委婉而深致地写出了思妇的独居之寂寞,怨愁之深沉,以及对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的忧伤相思之苦痛。贺铸《踏莎行》与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花脱尽芳心苦。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红色的莲花能“嫁春风”么?自然不能。其“红花脱尽芳心苦”能归咎于秋风么?自然也不能。然而,这“无理”之语却是词人人格与际遇的写照。不“嫁”春风,不与群芳为伍,正彰显其品性高洁;孤芳自赏,不随其流扬其波,终于落得“被秋风误”的悲剧性结局。此句正道出众多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子的无限感慨。

由此看来,诗可以容纳联想、奇想、幻想、痴想,诗人可以自由地飞翔他的想象之翼,却在感情的表达上有可以引起读者共感之处。也就是说,诗的语言突破常理,但又可以为读者所理解,看似反常离道却又充满奇趣。这样的悖谬巧用在表情达意上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此外,在写景状物上,有时看似“无理”的诗句也常常能曲尽其妙,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景物的特征。在特定情境下,景物有时会给人带来一种异于常理的错觉,这是景物的特殊性所在。抓住这些细节刻画渲染,所写诗句乍一看似乎荒谬,但细细品味,正表现出了景物的神韵,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令人不得不叹服!

如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觉闻繁露坠”写半夜诗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露水坠地的声音是觉察不到的,诗人却用这违背情理的写法写出了环境的寂静!“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写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两字用得极妙,月光照射本无声响,诗人赋予其“泠泠”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和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就这样表现了出来。这首诗,构思新巧,通篇有“无理”之言,细细品来,却无不精妙,令人拍案叫绝!

第5篇:描写云的诗句范文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千漪对诗歌的痴迷不舍,尤令我刮目相看。她从小就有着浓郁的文学情结,曾立志当个作家和诗人。然而,每一个人的人生选择并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意愿,她后来一直从事记者职业,并经营过自己的文化公司,还主办过一本杂志。奔波劳碌之余,她的内心在诗的海面荡漾着自然的涟漪,点点滴滴,积累多年,便有了这本《回到人间》诗集的诞生。

杨千漪爱诗、写诗和出版诗集,可说都缘自一个“情”字:“是不是共同握过先人的手/或者曾在一个角落里居住/不然怎么会迎来/今生的重叠/和重叠后/驻足的云朵”,今天能读到她诗作的朋友,恰如诗中写到的一样,正是有缘与她握手交谈的人。

杨千漪的写作并不是以追求发表为目的的,她的诗源于有感而发的写作冲动,她的作品有着自己的审美倾向,即:自然、本真、质朴、纯净,行行深吟浅唱,首首似歌行板。倘从这个角度来看,杨千漪在时间的缝隙中,信马由缰,信手拈来的这些诗句,也就更加令人看好了。应该说,这本诗集乃是诗人用炽热、真挚、纯净的心灵制作的一烛馨香,字里行间燃烧着浓烈的浪漫主义激情,燃烧着真挚的亲情、爱情与友情,燃烧着率真、自然、美好的纯情――这些都是诗人面向人生、自然和社会而轻声浅唱的主题,或许,这也是她之所以取名《回到人间》的寓意。

作为女性,或者说作为一名女诗人,杨千漪的一生都在渴望和追求着爱,哪怕爱情“是信仰的巫师寂寞时/编织的一个梦,一道锦/和一朵云/是亚当和夏娃游戏时/丢失的一张纸,一阵风/和一场痛”(《爱情》),她也终生不悔,依然痴迷于“爱”,即便“当爱已成往事/所有的蚊虫都会奔我而来/那样的叮咬/也许很好//很好吗?/只要你感觉痛痒/爱就不会成为往事”(《哲理》),这种对于爱情的向往、追求与描写,是感人泣下与刻骨铭心的。诗人把爱比喻为一部读不尽写不完的诗,即便“因为爱/我荒芜了自己/因为恨我放弃了自己//因为痛我麻醉了自己/因为想我弄伤了自己/因为你我迷失了自己”(《因为》)。然而,即便如此,“我想开怀畅饮/然后痛哭失声/我以此来洗浴自己/洗浴杂念/和爱情//思念是酒的原料/你是眼泪的原料/而我近乎是忠心职守的/海盗”(《我想开怀畅饮》),作为忠贞于爱情的女人,她试图做有心崇尚于爱的海盗,并以此来妆点成自己生命的亮色,这样浓厚的儿女情长,是生动而又感人的。

如果说爱情是杨千漪着迷的题材,那么亲情与友情也是《回到人间》歌咏的主题。读她在《生日里写给母亲》一诗:“我是不是你伤心的海洋涨潮时/溢出的一汪水母亲/我是不是你纤弱的手指寂寞时/栽培的一株草母亲/可如今,我熬干了你沸腾的血液/被时间的风染成仲夏颜色……”,隐隐之中,短短的几行诘问,就有一股挥之不去的亲情,浸染于读者的面庞。在《给我死去的爷爷》和《奶奶的手帕》中,都表现了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而《粉红的脸》一诗则是对于友情的珍爱:“这张脸是上帝给的/上帝让你美丽/你却让它走投无路/把自己关在潮湿的诗行/用香烟取暖”,同样,《真实的丫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很欣赏杨千漪那一首题为《别》的诗:“别这样妈妈/别让离别的霜凝在心头/我是你手中的风筝/天涯海角线在你的枕边//别这样妈妈/别让泪水织成的线/缠绕我的脚步/别让我蒙受太多的牵念/母爱的厚重/我无法承载//笑吧,妈妈/笑是春天/是我登程时妩媚的花园”,读到这些诗句,在令人感受伟大的母爱之际,更增添了对于人生的责任和生活的勇气。

古往今来,诗人都是执著的,杨千漪也是如此。因为诗人在《诗里诗外》坚信:“我活在诗行里/巧遇相思的河流/趟不出明媚/却看到万里晴空”。诗人相信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无论行进于多么崎岖的人生路途,也愿意“长在树的顶端/我擦洗白云的尘埃/落在树的脚下/我孕育大地的春天”(《我是一枚树叶》),因为她活着就是为了让生活充满绿色和爱――我以为,这里的“绿色”与“爱”,就是杨千漪的人生原色和艺术追求,当爱贯穿于她的生命过程,爱也成就了她的诗歌精神。

有人说,形式是诗歌的生命,从创作的角度看,诗歌当然是要讲究形式的创新,但形式并不是诗的根本。杨千漪如此信马由缰地表情达意,是应予宽宥的。记得鲁迅先生在谈论到诗的起源时,说文字产生之前是没有诗的,好比原始人是连话都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动才渐渐地发出声来。比如大家抬木头都觉吃力,其中某一人发出一声“杭育杭育”来,于是大家跟着“杭育”,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下来了,这就是文学,也就是诗了。我认为,杨千漪的写诗之可贵,就是她没有循规蹈矩地写诗,而是在人生旅途上情不自禁“杭育杭育”的。她的“杭育”,去了矫情,存着真性情,是“杨千漪式的杭育杭育”,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浅唱轻吟,是区别于其他诗人的原生态式的创作――相对于诗坛上的许多形式化与概念化写作的所谓诗人来,杨千漪的写作态度不啻为返璞归真之鉴。

曾经一度时期,中国的诗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遇,诗坛的寂寞,似乎让人们不再那么钟情于缪斯了,不再那么崇尚诗情了,一首诗的发表和一个诗人的出现,也不再具有80年代那么轰动和惹眼了,诗人的桂冠也就更谈不上辉煌。然而,经过时间的淘洗,经过岁月的磨炼,能够真正浸润人类灵魂的,依然是那些抚慰心灵的文字,那些优美、流畅的节奏,那些启迪性灵的思绪。其实,不管身在何处,是蜗居钢筋混泥铸造的大厦,或是洪水般潮起潮落的人流之中,当疲惫于生意场上的艰险,当困顿于仕途的风云,当有意无意间停下脚步,手捧着一本诗集,品读那如涓涓细流的句子,倾听那似琴声悠悠的韵律,这些精灵般的文字便会拨动心弦,滋润人们的心田,使人的情感丰沛而美好起来。试想,这是多么舒心的事情。正如此刻,我怀着这样一种心境,读着杨千漪的作品,便如品佳茗,一股纯净的诗之清香和真挚的友情,迎面而来。

第6篇:描写云的诗句范文

秋姑娘早已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在这样一个凉爽、美丽的季节里,你会做什么呢?当然要组织一次秋游啦!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去感受一下秋天的气氛吧!(交代时间与活动名称)

在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的早晨,老师带领着我们班七十个同学,一同前往逍遥津公园。(交代得更加具体)

刚一进公园大门,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片耀眼的金黄――那是几棵银杏树。那颜色,是那般神奇,既不淡,也不深,颜色恰到好处。虽然每一片叶子颜色不同,但和在一起,就显得那么和谐,那么灿烂。这是大自然的杰作(把颜色写得很生动写得很形象)。同学们看了,有的在大声地欢呼,有的在陶醉地看着,有的在啧啧赞叹,还有的在收集掉落的落叶。虽然大家做的事不同,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快乐的笑容。有一位同学,竟在那儿高声赞美道:“哎呀,真可谓是金秋送爽呀!”他那自我陶醉的样子,好像是自己吟出了世界上最棒的诗句。他那可笑的神态惹得我哈哈大笑起来。(先写树叶的颜色,再写同学们的反应)

我们接着往前走(写出了顺序,写得很自然),只见那是一片小小的草地。同学们立马跑了上去。大家都在搜集自己喜欢的漂亮树叶(由关注高处到关注低处)。这时,只听见一位同学惊喜地大叫道:“同学们快过来呀!看看我发现了什么好玩的!”同学们都很好奇,赶忙停下自己手上的活儿,跑到那位同学那儿去瞧那个所谓的“好玩的东西”。很快,全班的同学就把那位同学围了起来,齐声喊道:“在哪里?什么好玩的?”那位同学故作神秘地说:“你猜呢?答案马上就要揭晓喽!”他还警告道:“不准抢,要是抢我就不给你们看了!”“哎呦,谁抢你的玩意儿啊!快点拿给我们看吧!”有位同学不耐烦地嚷嚷道。于是那位同学把答案“揭晓”了:原来是一颗小得不能再小的板栗!那颗板栗虽然很小,比大拇指的指甲盖还小,但它在城里很少见,更何况是在一个公园里呢!有些同学好像忘了刚刚的那些"协议",马上兴奋得扑了上去。要不是那位发现板栗的同学及时躲闪,也许还要摔一个仰面翻呢!而另一些同学则细心地在地上找别的板栗,也有人找到了,还有人找到了一个大的,可大多数同学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请注意这一段落中对同学们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事后,有一位同学对我说:“唉,鸟儿们可真是热情,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的板栗壳!”我点了点头。是的,鸟儿把板栗都吃光了,害得我们一无所获。

呵呵,后来的进程也很不错。我们捡到了一些黑色的“小耳朵”――木耳,摘了一些饱满的松果,还见到了漂亮的水杉树叶……今天我们真开心!(用简单的流畅的文字再写另外些种情趣)

[“秋姑娘早已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写得很优美,这样一来,你的语言功底就巧妙地展示了一下]

[请注意“公园”一词,下面的活动要在这里展开]

[“秋游”当然要写环境,写自己的发现。这一段落写得很具体。其中详略的搭配你看出来了吗――就是写同学的反应做法的那些内容]

第7篇:描写云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训练 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第8篇:描写云的诗句范文

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州,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职卑微,未被囚禁。第二年三月,诗人看到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五言律诗《春望》。该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由“远望”到看到凋敝景象后“失望”,到希望得到家人音讯的“渴望”,始终贯穿着作者希望国家早日结束战争和分裂、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诗人的感情由弱到强,在感情和景色的交融中表达了一个爱国者无尽的忧国忧民之情。

一、远望

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看到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还在,却是国都沦陷、城池残破,长安本是繁华之地,如今却只见草木了。白居易诗歌中的那些水边丽人哪儿去了?那些游玩的王公大臣哪儿去了?甚至连耕夫樵子也没有了踪迹,更没有了游人如蚁冠盖如云的盛况、没有了人声鼎沸货物如流的闹市!诗人只用了“草木深”三个字就把这个都市的繁华变成了痛苦的回忆。诗的首联一个“破”字,仿佛有声,使人闻之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分明有形,叫人触目伤怀。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怀,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悲怆的气氛。“国破”对“城春”,“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比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令人心惊。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

二、失望

作者看到这样的凋敝景象,想起大唐盛世的繁荣胜景,感到心情沉重,无比失望和忧伤,于是就有颔联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天最具代表性的事物,当属花与鸟,我们描写春天最常用的词语也是“鸟语花香”。这二者,其一鲜艳美丽,可供人目睹;其一婉转动听,可供人耳闻。但这一切对诗人而言,却成了触景伤情。无论是理解成“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还是理解成“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也感到心惊”,都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对人民和自己家人无限感伤、忧虑的真诚情怀,是作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诗的前四句都在“望”中,诗人视线由近及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三、渴望

杜甫作此诗时受困长安已有七八个月了。他在《述怀》和《对雪》中分别有“去年潼关破,妻儿隔绝久”和“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的诗句。诗人身陷长安,妻儿、弟妹的生死不明,才发出“家书抵万金”的慨叹。他“渴望”在这“烽火连三月”的时刻,能够有家人报平安的书信或音讯。

本诗先是分头写了国破和春来两种景象,接着写了“感时”和“恨别”两种情感。这里又以“烽火”承接“感时”,“家书”承接“恨别”,而亲人的“别”,正是由于战乱的“时”造成的。从这里,我们看到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的心中已融为一体。杜甫的伟大,正在于他在诗中把国恨与家愁融为一体,使之达到难解难分的统一――这就是“诗史”的魅力。

四、愿望

第9篇:描写云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鉴赏诗歌;想象力;情景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91-01

高考诗歌鉴赏所涉及的诗歌内容绝大部分与景物描绘相关,诗歌所要表达的主要是情,而情的载体主要是景,情景相遇就产生了诗。从哲学角度来看,人的感情实际上是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转换到诗歌鉴赏中,即学生准确把握了一首诗作的景物,相应地就能准确地把握这首诗的主要感情。因此对景物描写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弄清情与景的关系就成了鉴赏的关键。

1.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技能

1.1 诗歌本身语言凝练、意象典型,篇幅短小,但非常讲究语言的“留白”,其外延极大;言有尽而意无穷是诗歌本质特点之一。鉴赏时就要会依据其典型的意象进行丰富而合理的联想来重组千年前的画面。如戎昱的《早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我们可以想象这株早梅存在的空间和时间,比如地点是远离尘嚣的山村,路旁,还靠近一座别致的小桥,桥下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时间是早春,横斜的梅枝上曾经积过冬雪;别忘了,任何景物背后还有一位诗人,此时这位诗人正在欣赏着它,思考着这株梅花为什么会比其他的梅花开得早。脑海中出现这幅画面时,表明你已融入了诗作中,你会边观赏着清雅的环境,边想着它开放得这么早不就是急忙告知诗人春天已经来了,让诗人早早感受到春来的喜悦吗?

1.2 诗人创作时并不一定就当前景物而提炼概括,他笔下的景物可能是数年前的,也可能是将来的,也可能是相隔天涯的,甚至是仙岛上、天宫中的等等。想象是诗歌创作的神髓之一。刘勰《文心雕龙》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想象具有极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又没有时空的限制,这正符合自由、率性、洒脱的诗人特质,因此出现频率很高。要准确鉴赏这类诗歌,更要求有丰富的想象力,来再现诗人头脑中那些奇异的景象,从而准确探究他所抒发的感情。如李白的《题宿峰顶寺》:

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这首小诗实写景的虽只有“峰顶寺”“星辰”两处,但可依据其想象:高耸入云的山顶上矗立着一座古寺,在寺内诗人稍抬一抬手就可以触摸日月星辰,此时诗人再也不敢像在山下那样大声说话了,而是屏住呼吸、降低声音,唯恐惊动了天上的神仙。诗人通过想象所营构的全新境界,在我们的意识中通过想象再次呈现出来,如此,诗人由此而获得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对我们来讲自然是一种从未经历过的享受。

2.区别情与景衔接是鉴赏诗歌能力的升华

通过想象再现写景诗歌的画面,能够帮助我们直观的理解诗歌,也能臆测出基本情感,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停留在“感受”这一浅显思维层次上的鉴赏方法,如果遇上较为复杂、情感较为委曲细腻的诗歌就有些力不从心了。这时候要准确进入情境,探究感情除了有丰富想象力之外,就要懂得分辨诗歌的情与景的关系了。王国维说过:“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关于分析情景关系的论述文章浩如烟海,但不少学生仅仅了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笼统概念而不理解各种类别的具体特点。因此不能准确地融入情境,鉴赏航向从而偏离中心,最终得出错误看法。

2.1 触景生情。这类诗歌往往起伏跌宕、情感落差较大。“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诗人或诗中人物本来没有某种感情,但一种具有特殊内涵的景物突然出现在他(她)的眼前,顿时勾起无限的思绪。如孟浩然《秋登高山寄张五》:“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岑参《巴南舟中》:“见雁思乡信,闻猿积泪痕”。当然最典型的例子要算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从题目“闺怨”看顿觉主人公哀怨深沉、愁肠满腹,但是首句却令人意外从“不知愁”写起,第二句接着写了“不知愁”的表现。此诗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在极短的四句里写出了主人公的感情变化,由起初的“不知愁”到忽然的“悔”,形成了巨大的感情落差。而主要原因可通过诗句想象出来:她见到了田间小路边的杨柳变绿了,感觉到到美丽的春天已经到来,而春天正当少男少女欢聚的良辰,如今寂寞独居,已经惹人愁思了,再加上“杨柳”又使人想到去年春天折柳送夫,更是痛上加痛。鉴赏这首诗如果没有考虑到触景前后感情的对比,就不会体会到跌宕的感情,没有体会感情的落差,就不会感受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悔痛入髓的巨大艺术感染力。

2.2 因情生景。这类诗歌主观感情异常浓烈,使人如饮甘醴,沉醉不已。景物是客观的存在,而人的感情会随时随境而变。因此,既可以触景生情,也可以因情生景,同样的景物,既可以是欢乐的载体,也可以是悲伤的载体。

作者有什么样的心情就会特别注意什么样的景物。如:杜牧的《寄远》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