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扶贫总结范文

农村扶贫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扶贫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扶贫总结

第1篇:农村扶贫总结范文

全村共有贫困户34户81人,其中五保户3户4人,低保户21户52人,贫困户10户25人。贫困户中年老体弱和生理疾病居多数,同时缺乏实用技术知识,农业生产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耕作层面上,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较差,贫困人口较多,因此,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销号显得十分迫切和需要。经过一年来的工作取得显著实效,现总结如下:

一、围绕一个总的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四个方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为总要求,全力推进扶贫政策向贫困地区聚集,扶贫资金向贫困群体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聚合,确保2018年全村扶贫对象全部脱贫。

二、把握二个原则

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扶贫格局,把握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和统筹发展,强基固本二个原则,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用人负责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五个精准,统筹发展,脱贫为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基固本,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包保精准扶贫机制。

三、紧抓三个时间“节点”

切实增强精准扶贫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紧抓调查走访情况精准的时间节点,查找病根因地制宜精准方案时间节点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度计划等三个时间节点。

一是在**年11月底前对全村34户贫困户进行上门走访,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指导并与贫困户一起谋划脱贫措施,理清思路,做到调查摸底情况精准。

二是在调查摸底情况下,**年12月底前分户拿出脱贫措施和分年度计划,并启动扶贫方案,组织资金、技术开展上门服务,让贫困户掌握一门技能,筹措到一部分资金,瞄准一个主导产业,鼓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的勇气,全力投入到产业致富、生产脱贫中去。

三是在**年工作队和村支两委调查研究理清思路,找出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基层组织建设的短板,制定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和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的方案按照思路清晰、产业清晰、项目清晰、设计清晰、措施清晰的要求,精准开展年度扶贫工作,制定精确扶贫工作任务进度表,在产业扶贫、项目扶贫和基层组织建设上下功夫,重点在全村开展科技技能培训,确立农业主导产业,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经济收入上做文章。

四、精准兴办“四类”实事

按照“选准一项优势产业,确立一批致富项目,组建一个合作组织,落实一种帮扶机制”的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兴办四类共10个实事。

1、精准支持产业类:**年发展优质稻生产500亩,对贫困户采取统一品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收购的办法,适当进行种苗补贴,机种机收,减少入,增加产量和产值;引进莲17号籽莲种植200亩,对贫困户的种苗进行补贴,提高种植水平,增加产量,由振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统一回收,统一销售来增加贫困户收入。

2、精准民生保障类:对34户贫困户村民集中购置并安装节柴灶51台,改善贫困户生活条件;安装太阳能路灯11盏,方便全村农民和34户贫困户的出行和生活,方便全村村民和贫困户的用水和生活。

3、精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类:在区农委支持、积极申报扶贫项目资金,因地制宜,利用高海荒滩40亩,新开挖精养鱼池60亩,新建看守**25m2,架设电线500m,购置增氧机2台,投资40万元,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6万元;村级原有200亩精养鱼池北坡距斧头湖汊高度3米多,年久失修,湖水冲刷,堤坝开裂,堤坡滑坡急需加固维修,进行硬化堤坡建设,需加固硬化300米的堤面,高度2.5米,确保村级集体财物不受损失。

4、美丽村湾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类。针对原新农村建设,XX一村属二类村,每组1名保洁员,由于湾村分散,工作量相对较大,经过调查核准,需投入一定的人力和争取上级支持对湾村环境进行整治,包括林木绿化,沟渠清淤,节能路灯以及整治乱堆乱放,需每年整治二个湾组;针对7组田地面积较大,分散而偏远,不利农民生产和机械化操作,需新建一条1200米的田间机耕碎石路和沿路二侧绿化;针对2组邹家湾土地偏远,又与刘家湾近邻,交通不便,生产不利,需修建一条1250米的通湾碎石路,并进行路两旁绿化。

五、取得“五大”实效

一是贫困户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在区农委支持下,投入资金2.5万元,为全村34户贫困户安装了节柴灶,方便贫困户的吃饭、烧柴取暖,同时各结对帮扶人员共筹资1.6万元结对慰问贫困户,让贫困户过了一个祥和的春节。在**年针对贫困户生产技术缺乏,为贫困户发放科普书籍200余册,为贫困户的水稻田开展统防统治2次100余亩,在特大洪水来临之际,区农委领导各方开展救灾工作,为贫困户送去饮料120件,开展中秋送温暖活动,为贫困户送去大米、食用油、月饼等生活物资200余件,保障贫困户的生活稳定和体现党和人民对他们的关怀。

二是美丽村湾建设和农民出行明显改善。通过村级清洁员开展卫生清洁和工作队组织下开展村湾整治工作,投入资金5.8万元,为11个村民小组安装11盏太阳能路灯,方便村民和贫困户的出行,改善村湾环境,提升村民生活质量。

三是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修建下屋陈和邹家湾二条碎石路。争取财政支持投入7万元进行碎石路整修和道路绿化,极大方便了全村的田间生产和农产品运输。

四是提高了村民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在XX农业服务中心的帮助下,投入9万元,采用集中育秧、分户移栽、集中收割的全程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优质稻400亩,亩产1200斤,为村民增加收入52.8万元;在工作队的支持下,投资6万元购买种苗帮助村民引种赣莲、耔莲种植近300亩,亩产干耔180斤,在今年每斤11.6元的市场行情下,亩平收入2088元,增加村民收入62.64万元;投入4万元组织村民开展水稻统防统治600余亩,为村民增加收入奠定坚实基础。特别是在特大洪灾之际,组织防汛抢险100多人次,参加XX街中间湖防讯,积极开展灾后自救,发放肥料、农药、种子1000余件,指导灾后改种50亩。配合人保财险开展灾后理赔94亩,运用农业科技知识,调整农业结构,增收农民收入,同时还积极参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服务过程,提升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和种植水平。

第2篇:农村扶贫总结范文

一、目标任务

2014年,我镇目标拟为扶持农村贫困人口740人。

二、完成情况

今年以来,镇农技、畜牧、劳保等部门组织各村村民参加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劳务输出200余人;在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种植核桃900余亩;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1处;同时在村新建通村公路3公里。经验收,我镇规划扶持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740人,实际完成740人,占目标任务100%。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我镇及时成立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单位(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解困工作领导组。镇政府与责任村及相关单位(部门)签订扶贫工作责任书,责任村成立相应领导小组,由村主任具体负责扶持农村贫困人口调查、汇总上报,保证工作按规划如期推进。

(二)分解任务,确保落实

根据目标任务、以我镇各村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一次性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农村贫困人口相对较多和今年项目实施集中的村和华年村,扶持贫困人口拟规划为740人。

(三)扎实工作,务求实效

1.镇扶贫解困工作领导组根据规划村实际,拟定扶持项目规划,并尽力组织实施,规划村对镇分解下达的扶贫解困目标任务,进行认真摸底排查,建立扶持农村贫困人口台帐。

2.镇级涉农部门和相关单位,在安排各类民生项目资金时,将公路、水利、农业产业发展等项目资金重点倾斜到规划扶持农村贫困人口居住地区,集中力量,整合物力,确保从根本上解决扶持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切实改善低收入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

3.对规划扶贫解困任务的村,加大帮扶工作力度,包片领导和驻村干部,积极参与研究规划,深入贫困农户帮助解决项目规划,资金筹措,协调相关部门在技术投入等给予支持,确保扶贫解困工作落到实处。

4.加强对规划扶持农村贫困人口的培训、引导,因地制宜的帮助他们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稳定的增收渠道,农业、劳动保障部门要深入村、社加强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优先安排贫困人口外出务工,帮助协调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就地转移,实现增收脱贫。

5.强化信息报送,及时收集、整理扶贫解困工作信息,于每月25日前向镇经发办报送工作进度,做到工作有计划,年终有总结。

(四)加强监督,强化考核

扶贫解困工作是我镇“民生工程”之一,纳入年度目标考核,领导组适时开展工作督查,督查情况作为平时工作和全年目标考核内容。

第3篇:农村扶贫总结范文

下面,我就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讲三点意见,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抓好落实。

一、充分认识搞好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重要意义

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是当前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两项重要制度,实施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新时期深化扶贫开发和社会救助的一项重要举措。做好这项工作,对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是落实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的基础工作。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是推进突破发展、构建和谐的重点和难点。从目前来看,我县农村贫困人口有三种情况,一是丧失劳动能力的纯低保对象,二是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三是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对上述三种贫困人口的规模、特点、分布、需求等进行调查摸底,对他们进行科学认定、建档立卡,形成农村贫困人口基本情况数据库,有利于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分类扶持、动态管理。特别是在国家普惠政策力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农村扶贫工作的着眼点转向提高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贫困识别问题就更加突出,只有全面、客观、真实地掌握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基本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落实帮扶措施,提高扶贫工作成效。

(二)实现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是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44元,同比增长22%,但横向来看,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8%,当前阶段,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的核心。随着农村低保制度的全面建立,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扶助工作进入了开发扶贫和生活保障“两轮驱动”的新阶段,对没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救助维持其基本生存,对具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开发式扶持促进其脱贫致富,形成了低保维持生存、扶贫促进发展的新格局。这两项制度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只有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才能全面覆盖农村贫困人口,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消除绝对贫困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

(三)实现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是搭建“大扶贫”工作平台的现实选择。近年来,随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扶贫开发形成了专项计划扶贫、惠农政策扶持、社会各界扶助等多措并举、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通过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农村贫困户信息系统,不仅为扶贫和民政部门的工作提供依据,也为计划、教育、卫生、农业、水利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提供了一个通用工作平台,相关部门可以利用这个信息系统快速准确地找到扶贫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提高扶贫资源的使用效能。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对全县农村贫困状况进行科学评判,更好地谋划“十二五”期间的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二、把握关键环节,全面推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

实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相关部门及各乡镇必须按照省市的部署和要求,统筹规划,周密安排,有序推进。

一要明确目标任务。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总体目标是:对农村低保对象,通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其基本生活;对扶贫对象,通过实施扶贫政策提高其收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并努力实现脱贫致富。按照省市统一安排部署,我县今年下半年要全面启动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具体任务是:通过调查识别和建档立卡,探索建立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对象的动态识别机制、监测管理机制和针对贫困户和农村低保户的分类帮扶机制,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保障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收入水平。

二要抓好关键环节。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量大面广,程序繁琐,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贫困识别要科学合理。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是稳妥推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基础和关键。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简单直观、易于操作的要求,合理确定贫困状况识别指标体系。要严格按照个人申请、村组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的程序,组织实施贫困户和低保户识别工作。对已经识别的扶贫对象和低保户,要全部登记造册、建立档案。二是调查核实要严格细致。调查核实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必须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调查人员必须深入到农户家中,采取询问当事人、察看家庭情况、向其他群众了解情况等方式,对已经识别的贫困户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等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切忌闭门估计、电话询问或者以第三者介绍等代替入户调查,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情况准确、数据翔实。要坚持县、乡、村三级公示原则,公开操作程序,接受群众监督。要严明工作纪律,及时纠正弄虚作假行为,情节严重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三是扶持政策要落实到位。对一经认定的低保户和贫困户,要按照应扶尽扶、应保尽保的原则,不折不扣地落实好相应的扶持政策。对农村低保对象,按照政策规定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对农村扶贫对象,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贷款贴息、产业扶持、转移培训等方面的扶持。特别是对每个扶贫对象,都要有针对性地制订帮扶计划,明确产业项目、帮扶单位、资金来源、工作责任和年度增收目标,确保扶贫对象及时得到有效扶持。

三要积极稳妥推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分为前期准备、识别对象、建档立卡、总结经验四个阶段,要按照省市的统一安排,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基本程序、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有序推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的原则,认真扎实地做好各个阶段的工作,不能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突出抓好需要衔接的三个重要内容。一是对象衔接。准确识别出对象是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基础。扶贫办要主动与民政、财政、统计和残联等部门搞好协调沟通,做好各类扶持对象的衔接,确保各类人口都能得到有效扶持。二是政策衔接。落实扶持政策是推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目的所在。目前,民政低保有了比较完善的到户政策体系,扶贫开发要重点从产业开发、能力建设、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到户扶持措施,争取农业、水利、交通、教育、卫生、城乡建设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向贫困户倾斜,并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三是管理衔接。管理衔接是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要分类建立低收入人口对象档案,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逐步完善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数据库,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两项制度衔接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两项制度衔接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做好这项工作,既要严把政策、规范运作,又要创新思路、大胆探索,达到“出成果、出经验”的目标。

一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扶贫、民政、财政、统计、残联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扶贫办。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两项制度衔接工作,及时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确保两项制度衔接工作有序推进。

二要主动协调,积极配合。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关键是要保证识别指标的科学性和识别对象的真实性,要做到这一点,各相关部门必须通力配合、密切协作。县上将建立部门协作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工作,形成部门联席和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扶贫办要充分发挥牵头部门的作用,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制订工作方案,明确操作程序,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民政局要负责确定低保范围和标准,落实低保户的救助措施,配合扶贫部门落实好交叉对象的扶持政策。财政局要提供资金支持,落实工作经费,加强资金监管。统计局要依据国家扶贫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研究确定贫困发生率及贫困人口识别规模。残联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核实残疾人的有关情况,对残疾人中低保和扶贫对象提供重点帮扶。

三要严格考核,加强督导。县上对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实行单项考核,县委、县政府将定期进行督导检查,对工作进展良好的部门和乡镇进行通报表扬,对工作进展缓慢、落实不力的部门和乡镇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扶贫、民政、统计、残联等部门也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大检查指导工作力度。同时建立信息专报制度,各乡镇对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积累的经验,及时向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

第4篇:农村扶贫总结范文

关键词:扶贫;贫困现状;脱贫预测;贵州省

一、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贵州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并探索符合本省省情的减贫举措,在扶贫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独特的“贵州经验”,为我国减贫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扶贫面持续收窄, 贫困不断向纵深推进,扶贫形势及方式日趋复杂,扶贫任务异常艰巨。2015年,贵州省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为实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共同迈入小康社会的目标,立下了扶贫“军令状”。贵州省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后冲刺阶段充分总结扶贫成效、认识贫困现状并对脱贫时间作出预测十分必要,充分认识新阶段减贫重点和关键点等不仅能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还能提高减贫效率,这亦是本文研究意义所在。

二、贵州省扶贫开发主要成效

(一)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扶贫开发初期,1985~1993年,贵州省贫困发生率下降非常显著,高达23%。1994年,我国贫困标准线设为440元,此时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有860万,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12%。1994~2000年,这是贵州省减贫成绩最辉煌的时期,贫困率下降一度高达25%。2000~2007年,贵州贫困率下降速度趋缓,但2007年贫困率减少到了6.5%,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率则达到最低值8.1%。2008年,国家贫困标准线提高到1196元,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增至4007万人,而贵州农村贫困人口占比则高达15%。2011年,我国贫困线标准提高至2300元,贵州农村贫困人口增至1149万,贫困率激增至33.4%,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率则达到了40.6%。

2011~2017年,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比例呈稳步下降趋势,减贫效果较全国而言较为显著。如图1所示,总体上,由于贫困线标准变化等原因,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比例波动较大,贫困发生率以2008年和2011年为节点,在2003~2007年、2009~2010年、2012~2014年这三个阶段呈大幅下降趋势。贵州省2014年贫困率为18%,2015年贫困率则较上年降低了4%,贫困率降幅仅次于甘肃省(甘肃省降幅为5.3%),位居全国第2位;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130万人,仅次于河南省(河南省减少了135万),减幅排全国第二位。经过长期的扶贫开发历程,贵州省贫困人口从1986年年底的1500万减少到了2015年的493万,尽管减贫成效显著,但目前仍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

(二)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往往能够反映农村贫困人口的经济状况、生活水平情况等。如图2所示,整体上,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与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保持较快增长,但二者差距仍旧较大,可以看出贵州省整体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6年的1277元增至2015年的7386.87元,近20年间增长了5.78倍。但2015年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占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4.7%,与1996年的66%的比例相比,增幅并不大。同时,根据统计年鉴数据的对比可知,贵州省扶贫开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略低于全国扶贫开发县平均水平,表明扶贫开发县农民生活水平仍需极大地提高。

(三)贫困区域范围缩小

随着贵州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持续开展,贫困不断向纵深推进,贫困区域范围呈现聚拢和缩小的趋势,扶贫瞄准也从县域转向瞄准贫困村、贫困户。值得注意的是,贵州省农村贫困发生率与扶贫重点县贫困发生率之间的差值仍在逐渐增大,从2003年的2.2%的差值增至2014年的9.3%,这表明贫困人口更多的集中在贫困重点县,同时由于贫困“漏出”及返现象始终存在,扶贫形势更加严峻,扶贫难度增大。从贫困发生率的空间分布上看,贵州省贫困区域范围萎缩,贫困状况严峻的地区主要集中东南部、南部地区,尤其集中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其中部分地区贫困发生率甚至达到了50%~60%;贵州省北部、中部贫困发生率则较低,其中遵义地区、黔中地区等贫困发生率最低。目前,黔东南州、黔南州以及铜仁地区仍是贵州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

三、目前贵州省面临的扶贫新形势

(一)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贵州省2015年年底,尚有农村贫困人口493万人,贫困人口数量排全国第一位,且其中91.2%的贫困人口、90.6%的贫困乡镇、92.1%的贫困村、82.5%的民族乡镇位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目前,贵州省共有贫困县66个、贫困乡190个、贫困村9000个,其中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0个。贵州省88个县(市、区、特区)中,有13个贫困发生率在22%以上,10个在20%~22%之间,16个在15%~20%之间,22个在10%~15%之间,15个在5%~10%之间,12个在5%以下;其中,黔东南州16个县(市)中,贫困率在20%以上的有13个;遵义市14个县(市、区)中,贫困率集中在5%~10%的有9个;贵阳市10个县(市、区)的贫困率均在5%以下。由此可见,贵州省整体上贫困人口众多,且贫困程度相当深。

(二)贫困区域广且分布不均衡

目前,贵州省所有市州均有不同贫困程度的贫困人口,其中部分市(州)的贫困人口总量还很大、贫困发生率还很高,例如仅毕节市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就比福建省、辽宁省农村贫困人口之和还多(两省贫困人口共111万)。其中,黔东南州贫困人口为84.32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7.1%;铜仁地区贫困人口为58.32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1.8%;黔南州贫困人口为58.29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1.8%。总体上,如图3所示,从贫困空间分布来看,贵阳市、遵义市等地贫困发生率最低,贵州省东南部、西部贫困发生率则偏高;从南北方向上看,贵州省南部地区贫困率总体上高于北部地区贫困率;整体上,贵州省贫困发生率较高地区呈“U”形分布。

(三)冲刺全面小康,减贫任务重

为实现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贵州、甘肃等22个减贫任务重的中西部省份,在2015年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向中央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其中,贵州省立下扶贫“军令状”,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最后冲刺阶段进行了规划,提出五年内贵州省将坚持“六个精准”及“五个一批”,要彻底解决现行标准下的493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并制定了“十三五”脱贫计划与目标,提出到2017年年末,要完成24个贫困县、375个贫困乡镇脱贫“摘帽”任务,要使5800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8000元;到2020年年末,要实现全省5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脱贫“摘帽”。

(四)扶贫资源相对欠缺

值得注意的是,贵州省虽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但2015年中央财政对贵州转移支付执行数为2324亿元,仅排全国第10位,贵州省人均所得中央转移支付仅排全国第7位,低于、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甘肃等省区。贵州省要在短短5年内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扶贫开发任务异常艰巨,与此同时,加大我国对贵州省的扶贫支持力度十分必要。

四、贵州省脱贫时间预测

通过对各年农村贫困发生率的统计数据进行回归预测,能够大体上预测出贵州省脱贫时间,可以基于统计意义给认识贫困状况、政策决策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贵州省及9个市(州)脱贫时间预测

以2010年最新的贫困标准为基准,2011年以来贵州省及9个市(州)农村贫困发生率,如表1所示。

依据上表贫困发生率数据,可以制作散点图,如图4所示。

通过绘制散点图(图4)可以判断,2011~2015年贵州省及9个市(州)农村贫困发生率大致呈线性分布,因此,对贵州省历年农村贫困发生率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得出回归结果如下

Y=9604.58-4.76X

(12.369)(-12.34)

R^2=0.981,DW=1.64

根据上式可以算出,当Y=0时,可以算出X=2017.77,即大约2018年时,贵州省农村贫困发生率接近于零。对上表9个市(州)依次进行OLS回归,依据回归结果算出当前标准下,贵州省9个市(州)农村贫困发生率接近于零时的主要年份,如表2所示。

(二)贵州省各地区脱贫时间预测

以2010年贫困线为标准,根据2011~2015年贵州省各地贫困发生率,对贵州省各地依次进行OLS回归,依据回归结果算出当前标准下,贵州省各地农村贫困发生率接近于零时的主要年份,并将各县(市、区、特区)按照预计脱贫时间按照年份分为7组,如表3所示。

(三)脱贫时间预测结果分析

根据2010年以来贵州省各地的实际贫困状况的变化趋势,仅从统计意义出发,预测到贵州省绝大部分地区能在2017及2018年脱贫,尤其集中在2018年。其中,贵阳市、钟山区等11个地区已经在2016年前脱贫,余庆县将在2016年脱贫,而织金县、施秉县则预计在2020年实现脱贫目标,榕江县则预计在2021年才能脱贫,预计贵州省全面脱贫时间在2020年。但鉴于扶贫工作的复杂性、解决剩余贫困的艰巨性及部分影响因素的不可预见性等,本文预测,统计意义上简单回归预测的脱贫时间可能早于实际脱贫时间。

五、结论与建议

根据计算结果,本文预测,如加大对榕江县等贫困发生率仍旧较高的县份的扶贫力度,在2020年贵州省有望实现全面小康的扶贫开发目标。从整体上看,预计脱贫时间最晚的县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该州是贵州省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也是贵州省冲刺全面小康、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关键点,更应加大对该州及其他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

总体上,贵州省在历年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取得了卓著成效,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区域范围缩小。但由于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向纵深推进,贵州省成为了中国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因此扶贫难度增大、扶贫任务异常艰巨。面对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扶贫开发新形势,贵州省应积极改变扶贫开发方式,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提高扶贫效率并在扶贫工作中有所侧重,此外,加强自身经济发展能力、加强扶贫开发政策争取及加强扶贫工作考核评比等也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房伟臣,梁会中.贵州农民经济生活状况简析[J].农村经济技术,1994(11).

[2]孙志刚.贵州省人民政府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N].贵州日报,2016-02-05.

[3]马彦涛.精准扶贫战略的多元路径――以贵州省为例[J].祖国,2016(22).

[4]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省贫困现状分析[EB/OL].贵州省y计局网站,2016-10-11.

[5]杨龙,李萌,汪三贵.我国贫困瞄准政策的表达与实践[J].农村经济,2015(01).

[6]肖小华,朱元兰.贵州省农村贫困分布情况及反贫困政策研究[J].神州旬刊,2013(02).

[7]燕安,刘明辉.统一战线参与贵州扶贫开发问题初探[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院报,2012(04).

[8]新华社.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J].中国扶贫,2015(23).

[9]周丕东,崔嵬,詹瑜,孙秋.贵州乌蒙山区农村扶贫开发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2(02).

[10]杨颖,胡娟.贵州扶贫开发成效、历程及挑战思考[J].开发研究,2013(02).

第5篇:农村扶贫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建立完善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的有关精神,建立健全符合我县实际扶贫对象立卡工作管理运行机制,确保该项工作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运转有序,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实现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县贫困人口温饱,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应扶尽扶、应退则退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一,认真了解不同贫困群体收入情况,制定符合本县实际扶贫对象人均收入标准,划出客观的、便于操作的扶贫对象识别标准,努力做到应扶尽扶,并强化动态管理,做到应退则退。

(二)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强化各乡镇人民政府的主体责任,健全政府引导、扶贫和民政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乡村落实的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机制。

(三)坚持衔接配套、统筹兼顾的原则。坚持与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措施相配套;坚持与临时救助、促进就业以及其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相衔接。

(四)坚持规范操作、阳光作业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做到对象明确、程序规范、措施得当、效果明显。

三、总体目标

建立科学、规范、公开、公平、公正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健全完善农村贫困户档案,建立制度健全完善、政策衔接配套、标准科学合理、补助水平适度、资金筹集落实、管理规范有序、服务优质高效的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农村扶贫开发水平,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扶尽扶,从根本上稳定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四、实施步骤

(一)开展试点调研、摸清贫困底子。各乡镇抽取一个村进行试点,以准确识别扶贫对象为核心,按照农村扶贫开发对象2300元的识别标准,摸清贫困人口底子,了解不同贫困群体收入情况,剖析贫困原因,提出对象识别指标和识别程序,为以后测算各乡镇、村的不同政策对象比例提供参考依据。

(二)测算扶贫比例,完善实施方案。省扶贫对象总体规模确定后,县里根据各乡镇调研结果,将扶贫对象比例测算到各乡镇、村。各乡镇在审核时要根据扶贫标准和测算比例,严格控制规模。同时,根据调研结果进一步完善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在识别对象时要进行“五比、五看”,即比家庭收入,看经济来源;比家庭资产,看消费水平;比家庭劳力,看致贫原因。在评定贫困人口时要做到,“三优先三不评”,即残疾子女的劳人优先,独生子女的老人优先,纯女户劳人优先;不进行土地流转造成土地荒芜的原因不评,2000年以来危房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则不评,经常进行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原则不评,五保户、低保户不在本次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的范围之内。

(三)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宣传活动。县里召开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动员大会,部署全县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各乡镇召开村干部和村民会议,并利用电视、报刊、村务公开栏等,广泛宣传相关政策,做到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四)严格操作规程,搞好对象识别。严格坚持个人申请、村小组评议、村级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的工作程序,做好“三级复审,三榜公示”。先由识别对象提出申请,村小组初评后,村委会按照量化的识别指标进行调查核实,集中进行民主评议,经公示7天后由驻村干部签字报乡镇审核;公示7天后由乡(镇)长签字并加盖公章后报县审批;县级由扶贫和移民办审批,并对审批情况进行15天公示,公示后件个结果再返回各村张榜公示。为确保对象识别工作公平、公正,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在对象识别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两个公认原则,即群众公认和社会公认。

(五)根据不同对象,落实帮扶措施。对扶贫对象,分类分档实施扶助,区别不同情况分类实施扶贫。对贫困人口有劳动能力而咩有致富产业的,着力支持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对贫困人口素质较低、外出务工收入低的,加大劳动转移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技能和适应性;对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其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或者根据农户自愿实施搬迁扶贫。

(六)完善档案资料,实行动态管理。在扶贫部门原贫困户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将登记的扶贫对象信息录入到电脑,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对象资料,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里有电子档案,一户一档,资料齐全。各乡镇也要建立电子档案,对全县扶贫开发对象档案进行网络化管理,实现县、乡镇联网,资源共享。同时,按照“应扶尽扶、应退则退”的动态管理要求,对扶贫对象半年审核调整一次。通过不定期抽查、明察暗访等形式,了解扶贫对象家庭状况,做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既保证扶贫对象“应扶尽扶”,又防止“养懒汉”的现象。

(七)认真进行回顾,做好总结汇报。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完成后,对工作情况认真进行回顾总结,及时撰写总结材料。

五、工作进度安排

(一)前期准备阶段(从4月底到5月底)。做好试点调研、测算扶贫比例,完善实施方案和宣传发动工作。

(二)识别对象阶段(从6月1日到6月15日)。按照实施方案和对象识别操作规程进行对象识别。

(三)建立完善资料和落实帮扶措施阶段(6月15日到6月30日)。搞好信息录入,完善档案资料,同时根据不同对象,落实帮扶措施。

(四)回顾总结阶段(7月1日到7月15日)。做好回顾总结和汇报工作,全面完成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机构。县里成立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委办、县政府办、县纪检、县财政局、县扶贫和移民办、县民政局、县残联、县统计局有关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各成员单位抽调骨干人员为办公室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工作调研和工作实施组织工作,指导各乡镇按照要求搞好对象识别,并负责督促落实帮扶措施,搞好信息收入,完善档案资料。各乡镇也要成立组织机构,由乡镇长任组长,乡镇分管扶贫和移民的副乡镇长和扶贫移民专干为成员,具体负责辖区内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的宣传、识别对象的调查和审核,实施扶贫项目等。

(二)成立扶贫志愿者服务队。从机关在职干部、企事业人员、大学生村官、农业技术人员、工商企业老板和热心扶贫人士中挑选人员组建扶贫志愿者服务队,进村联户开展“一帮一”、“二帮一”结对帮扶行动,帮助和指导贫困农户选择发展项目,落实帮扶资金、辅导生产技术,做到扶贫帮扶“三到户三到人”即脱贫计划到户、项目规划到户、资金落实到户、帮扶责任到人、项目落实到人、工作联系到人。

(三)实施目标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各乡镇和先关部门要将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各村由村民大会推选成立9-15人的扶贫对象评议小组,具体负责受理识别对象的申请、核查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对扶贫对象进行评议和排序,并张榜公示,确保对象识别公开、公平、公正。

第6篇:农村扶贫总结范文

仪陇县2009年度科技扶贫工作总结

2009年,我县科技扶贫工作,在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仪陇县“十一五”科技扶贫规划》中提出的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创新工作方法,重点围绕我县打造的特色产业和企业,集中有限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为确保今年科技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年初我们依据《仪陇县十一五科技扶贫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组织相关单位、科技人员开展调研,制定了科技扶贫规划实施方案,将规划中的目标任务细化到年度,落实到责任人,进一步明晰了全县今年扶贫工作的重点和目标。在工作方法上,我们一是把科技扶贫工作与科技专家大院建设结合,在扶贫产业上建专家大院;二是把科技扶贫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尽量把“科技扶贫村“选定在“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内,三是把科技扶贫工作与县内科技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的发展和建设相结合;均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以创新机制为动力,开展科技扶贫示范乡、村建设。坚持把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贯穿科技扶贫工作始终,通过对12个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村的扶贫探索,总结出“经验”。一是竞争确定项目村,从全县56个乡875个行政村中通过竞争方式选出了群众积极性高、条件较成熟的23个乡,125个村,作为首批试点村,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在“争中干、干中争”的良好氛围;二是项目民选定规划,通过村民大会讨论和民主表决确定建设重点和实施顺序,切实做到了“做群众最想做的事”;三是整合资金保投入,采取了集中项目支持、发动群众投入、引导信贷参与、动员社会帮扶等多种资金筹措方式;四是推进“五权”管村务,建立了村务管理领导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议事权“五权”制度,真正实现村级事务民主管理;五是扶持互助促发展,组建了以文化、金融合作、生产经营为切入方式的45个扶贫互助社,有效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中资金不足的具体困难;六是倡导文明创和谐,开展了“和谐新村”、“和谐农家”和“五好家庭”评选、“十进村十入户”等活动,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七是后续工程民“自管”,由村民自己组建小组,对已实施工程实行分项目长期管护;八是自我教育民“群参”,在全县开展了“四个比较”、“四项评选”、“四项查看”等活动,提高了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技术水平。通过这“经验”的实施和推广使我县2009年在整村推进这113个村的科技扶贫工作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和较好成绩。

第7篇:农村扶贫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育贫困;教育扶贫;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引言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与该国的教育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在我国,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与东部地区的教育水平仍具有很大差距,教育人才短缺,教育贫困现象严重。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落后、政府教育资源支持不足、农业人口群体较为庞大等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贫困”,进而加剧人才短缺,经济落后的现状,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西部地区发展落后的本质原因在于教育贫困。

一、教育贫困的概念

通常我们所指的贫困都用于形容物质资源的缺乏,生活的贫穷困苦。目前贫困内涵不断延伸深,不仅包括物质资源等经济领域的贫困,还可以形容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的贫困现象。教育贫困作为其下位概念,指的是在教育中物质、精神两方面的匮乏总和,属于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三方面的交叉概念。

二、形成教育贫困状况的成因

1.经济投入不足

据相关统计显示,今年我国在教育经费上投入4%的目标,达历史最高,但相较于美国的7%、印度的5%仍具有一定距离。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存在教育经费投入较少,且分配不合理等现象。例如,资金在城乡分配上,往往更倾向于城市,致使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在教育层级的分配上,高等教育的投入日渐膨胀,基础教育的投入则日益减少;在不同学校的分配上,对重点或示范性学校的投资远远高于普通院校等。除财政经济投入不均外,家庭的经济匮乏也是教育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贫困的家庭中,收入极少,无法负担教育费用,经济条件与孩子的教育成为了矛盾双方,无法解决。

2.制度政策的偏向

教育教学资源的丰富主要依赖于制度分配,而在当今的教育制度和分配中,教育教学的物资提供,以及教师的政策方面均具有较为明显城市优先的现象。马晓河曾经指出,现如今的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占全国的80%,然而90%的学校都在城市之中。并且据相关研究统计显示,2015年社会教育投资总和为7900亿元左右,而农村分配仅为23%。这使城市教学水平日益提升,而农村只能凭借自身力量开展教学。

3.思想观念的偏差

在思想观念上的偏差主要体现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城市中心主义”的教育思想观念,各地“读书、教育无用论”的广泛传播。“城市中心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我国政府在城乡资源、资金等方面分配不均等情况的发生。例如,农村教育的课本编排、课程设置往往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农村学生对机、游乐园等极不熟悉,而他们所熟悉的田园、土地、庄稼却不存在于课本之中。同样的,这种课程编排对城市孩子来说就缺少了自然的味道。 另一方面,当前农村进城打工人员逐渐增多,孩子在家中读书,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欠缺,成绩差的则早早辍学;多数学生考上大学后,习惯了城市的繁华,无法再适应农村的生活,于是即使多数最终无法在城市立足,也选择留在城市找寻工作。

4.社会救助不力

国家和政府在社会救助中处于主体地位,当前我国有关部门将救助目标设定为保障贫困人群的生活需要,而对于其发展却没有明确的保障,只是通过资金或物质等进行维持性救助,对其能力的提高,以及受教育程度极少关注。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在新的扶贫战略中,加大教育扶贫的比重,有效提升人口素质,从根本上解决西部贫困现状。

三、当前国内教育扶贫现状与经验总结

1.国内教育扶贫现状

为解决我国西部地区贫困的现状,我国政府大力开展了扶贫工程,采用多种模式进行扶贫。例如输血式扶贫模式、移民式扶贫、劳务输出式扶贫。但上述扶贫模式都只是针对物质扶贫,在知识文化及思想观念上的投入较少,虽然开展了扫盲教育、女童教育、希望工程等教育扶贫模式,但面对庞大的文盲群体,这些教育扶贫措施显然是力不从心的,社会慈善行为终究无法代替政府行为。1995年开始,我国政府开展了“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这无疑是我国教育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教育扶贫不仅仅局限于资金、物资等的投入供给,提高教育扶贫的效益和质量才是其关键的问题。目前多数人将教育扶贫理解为物资供给,造成部分地区“等、靠、要”的现状,违背了教育扶贫的初始目的。除此之外,在教育扶贫过程中对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较少,救助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依旧存在,对农村人口的发展境遇关注较少。

2.国内教育扶贫经验与主要措施

(1)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当前,加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是解决教育贫困的根本方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的进步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政府应制定完善的支持策略以及较为均衡的财政分配制度,加大对于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以此提高贫困地区整体教育设施及教育水平的提高。

(2)完善教育救助制度

教育救助通常是国家和各级政府作为救助的主体,但面对如此庞大的被救助人群,政府的力量远远不足。因此,在人员充足、经济落后的地区,民众共同参与救助已成为现实的需要。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社会表彰、政治及文化动员等方式,强调民众参与的重要性,号召民众积极参与救助工作,从而建立起政府、民间组织及民众共同组成的社会保障体系。

(3)要特别关注贫困地区教育人口的发展境遇

由于经济、地理等因素,我国贫困地区人口受教育机会少、障碍多。在税费改革后,取消教育集资,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负担,但却造成了较大的教育财政缺口。相关统计显示, 2015年我国约34%的县市, 学生人均公用费低于119元, 财政拨款低于10元,农村多数学生的学习场所为危房。因此,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提升,要参照我国相关政策部署,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各级政府各司其职,加大教育扶贫的重视程度,并有意识的关注当前贫困地区教育现状、人口发展境遇,从而有效的、科学的改善贫困地区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人口素质的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第8篇:农村扶贫总结范文

一、深刻认识贫困村发展互助金的重要意义

1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经济基础。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和着力点就是农民富裕的问题。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就是解决农民持续稳定地增加收入。农民贷款难是众所周知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中央对银行制度进行改革,然短期内难出成效。不能等待,必须进行探索。过去我出台了很多的扶贫方式,包括发送现金、送物资等等,效果并不明显。从当前来看,发展扶贫互助金、建立扶贫互助社能解这一燃眉之急,缓解农民创业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2能有效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扶贫互助金以“资金共有、贫困优先、服务‘零’距离、分期还款”等特点。促进农民主动融入市场,提高了村民的发展能力。

3能有效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做到参与不包办、指导不指令、监管不直管,从指挥者转变为指导者、协助者和服务者,促进了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通过对村干部和互助社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了综合素质,培育了一批农民的贴心人”和发展的能干人”

4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强化村民自治、锤炼农民市场意识、促进贫困村和谐发展的有效方式。扶贫互助资金由村级互助社来管理。民政局注册,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属于农村的公益性组织。互助社的产生、运行和管理,实际上就是村民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这对强化村民自治有重要作用。贫困村建立的互助社—互助小组—农户”组织体系,构建了农民间的新型合作关系,富帮穷、强帮弱的互帮互助氛围逐步形成,发现项目、担保借款、实施项目、获得收益后还款等过程,锤炼了农民的协作意识、市场意识和信用意识,无形中提高农民的素质,推动了农民的全面发展。

二、创新扶贫互助金的管理模式。

全国各地都在进行扶贫互助金的试点工作,目前。也总结出很多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但各地情况不同、条件各异,因此,必须创新扶贫互助金的管理模式,才能确保良好运转,产生效益,真正促进贫困地区农民的发展。

1创新领导体制。首先是成立强有力的领导小组。其次是成立了由扶贫开发办和财政局骨干组成的培训指导组。具体指导各个村的工作。三是成立课题调研组,对试点村扶贫互助金的运行状况进行跟踪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探索管理模式,加强理论指导。

2创新监管机制。加强监管是保证扶贫互助金有效运转的重要一环。创新监管机制必需建立五级监管机构。第一级是互助社的监事会,这是个民选机构,专门监督理事会的日常工作;第二级是聘任大学生志愿者担任乡镇扶贫助理,专门负责扶贫互助金的各项工作,包括监管工作。第三级各试点的乡镇政府全部成立由镇长直接负责的监管机构,对本乡镇的贫困村扶贫互助金工作进行监管。第四级是扶贫开发办和财政局联合组成监管小组,对扶贫互助金运转情况进行监管。第五级是政府成立专门的监管小组,对扶贫开发办和财政局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管。

3坚持自主管理。坚持“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滚动发展”和“不出村、不吸储”基本原则。坚持由他自主管理。项目审核上、审批借款申请上、借款担保方式上、产业发展上和资金回收的方式方法上,都充分放权,让他自主管理。乡镇政府和扶贫开发办只是指导和监管,提供业务和政策支持。

三、对贫困村发展互助金的几点思考

1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贫困村扶贫互助金的组成主要是财扶资金和入社农户的股金。这就造成资金总额有点不足的问题。因此,要进一步拓宽扶贫互助金的融资渠道,一是可考虑加大财扶资金的数额,二是鼓励入社农户增加股金,三是积极为贫困村筹集社会捐助资金,四是探索制定合理合法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向贫困村,入股互助金,助推贫困村的发展。

第9篇:农村扶贫总结范文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任务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我公司加强组织领导,学习精准扶贫系列文件精神,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学习区委、区政府下发的有关文件,明确工作任务。

二、依靠基层组织,扎实开展工作

工作队坚持工作日吃住在村,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入户座谈等形式宣讲惠农政策。在进组入户活动中,工作队始终以宣传政策、走访民情为工作中心,逐户走访农户,深入地里田间,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宣传惠农政策、了解民情、民意。

三、强化工作措施,抓好扶贫工作

1、贫困户动态调整。在区扶贫办统一安排下,综合考虑衡量农户产业、住房、因学、因病、因灾等影响家庭开支的重要因素的基础上,以数据比对、民主评议、规范程序、群众认定为准,对我公司帮扶村贫困户进行动态调整,XX现有我公司对口帮扶贫困户XX户XXX人。

2、规范贫困户档案。前期动态调整工作完成后,我们进行了贫困户帮扶责任人的重新选派和贫困户档案的重新整理工作。

3、贫困户脱贫验收。贫困人口退出以户为单位,以该户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3300元/人/年。重点突出“一有、两不愁、四保障”(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养老和住房有保障)。

四、推动项目建设,实施产业扶贫

1、立足公司自身资源推进信息扶贫。一是将XX村纳入XX区2018年行政村移动光宽带建设项目,耗资XX余万元新建XX公里的光纤杆路将宽带送入XX村。二是在区扶贫办的统一部署下在鱼塘村推广“手指上的扶贫”智能手机众筹项目并将项目推广至全区范围。通过这两个项目的落地实施给XX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插上了信息化飞翔的翅膀。三是落实专项帮扶资金X万元整。

2、日常走访帮扶。除既定驻村队员XXX同志长期驻村帮扶外,我公司上半年组织党员干部及全体对口帮扶职工进行了12次集体走访帮扶,为对口贫困户解决产业扶贫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办理异地搬迁和危房改造手续,申请雨露计划帮扶,完成医疗保险和救助工作,跟进社保兜底扶贫落实等各项工作。并多次捐献爱心为贫困户们送去日常生活用品及创业帮扶资金,共计投入XXXX多元帮扶资金。

五、强化驻村纪律,改进工作作风

XX公司驻村工作队严格执行区委区政府关于驻村扶贫工作要求,驻村工作队吃住在村,落实驻村扶贫责任和扶贫措施,切实做好精准扶贫各项工作。要求工作队成员民情民意在一线掌握、党的政策在一线落实、干部作风在一线转变、科学发展在一线体现,切实深入农村密切联系群众。同时,还分批次轮流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切实锻炼培养干部,转变工作作风。

六、下一步工作建议

1、建议给予政策支持。建议上级在贫困乡村扶贫项目资金安排上考虑边远贫困乡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等方面的特殊情况给予制定特殊扶持政策,增加项目资金和物资预算投入,以便项目顺利实施和产生实效。

2、建议给予项目支持。一是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建议加大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帮扶力度,提高客运班线通行密度,方便群众出行;二是建议加大农村电网改造,提高用电质量;三是给予农村信息化工程项目支持。建议每个行政村设立1个农村信息点,方便群众获取生产生活信息;四是扶持建设农民培训就业基地。建议在每个镇建设1个农民培训基地,提高农民技能,方便群众外出务工和返镇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