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科技知识范文

小学生科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科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科技知识

第1篇:小学生科技知识范文

一、结合认知规律分解动作

小学生认知能力是循序渐进的,而体育运动往往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再加上运动有即时性的特点,可能孩子们还没有看清楚,教师已经示范完毕,这样的体育教学是不负责的教学。体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使得自己的教学节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需要注意的细节上或者快速的节奏部分,我们非常有必要进行动作分步解说,这样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迁移规律,才能减少运动技巧的吸收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进行“前滚翻”教学时,身体发育初期的小学生,操作起来常常出现动作不协调,不小心还可能发生危险,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根据小学生的迁移规律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蹬腿、团身、滚动,然后根据这三个动作的特点进行分别引导:蹬腿,就是引导同学们双手撑垫子,两腿用力蹦,让大家充分体会前滚翻中的蹬腿动作;团身,就是要同学们抱紧身体像不倒翁那样在垫子上晃动,实现团身滚动练习;滚动,就是让学生在团身的基础上体会蹬腿后的团身滚动的感觉。这样将复杂连贯的动作分解练习,原本枯燥的前滚翻教学变得有趣起来,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通过表象训练刺激感官认知

“表象训练”顾名思义就是将正确的动作示范以视听等直接的感官刺激作用于学生的大脑,让孩子们无意识地借助自己头脑中储存的表象示范进行知识回顾和充分训练,最终形成脑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这样可以让学生以较快的速率建立和完善动作概念,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和巩固知识,提升动作技能,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这里以学习篮球知识为例,篮球运动是一种富集娱乐、健身和竞技等于一体的群体性对抗体育运动,其巧妙的战术、灵活的技巧一直是体育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小学阶段是初步接触篮球的阶段,孩子们囿于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限制可能对有些东西不容易形成连贯技能,诸如三步篮、定点投篮等都可能让孩子们在技巧面前逡巡不前,甚至望而却步。这种情况下,为了积极提升小学生对篮球技能的掌握,笔者提出“好运动不求甚解”的表象训练理念,不给孩子们进行过多的抽象理论分讲,而是将篮球动作的经典部分如“三步篮、定点投篮”等制作成图片和视频,让同学们通过充分的感官刺激先形成条件反射的无意识运动惯性,这样同学们就会先行在大脑中建立初步的动作表象,然后再有计划、有意识地不断重现视频上的技术动作示范形象,最终将“意识动作”转换为理性技能。如此教学,将学生的表象、意念、动作进行有效联结,使三步篮、定点投篮能技能掌握水到渠成,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三、通过趣味游戏吸引学生参与

兴趣是激发学生运动的发条,游戏是激发兴趣的源泉。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小学生认知第一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时借助灵活、活泼的游戏活动来牵引大家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比如我们在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时,就设置了一个“看谁反应快”小游戏。游戏的教学方法是:同学们两人一组进行配对面对面立正站好,同学甲将右手掌展开,同学乙将食指放在同学甲的掌心;教师口哨为号,同学甲做抓手指动作,同学乙两则迅速抽食指躲避被抓,同学甲以能抓住同学乙的食指为胜,同学乙以能迅速逃离为胜;胜一次得1分,3次一个轮换,以得分多的为胜。如此将训练渗透在游戏活动中,不但可以很好牵引孩子们积极参与,还能启发孩子们在课下活动进行游戏训练,有效配置时间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四、结合学生能力进行分组指导和评价

第2篇:小学生科技知识范文

关键词:职高学生;计算机课;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246-01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俗话说目前的真正文盲特点之一就是不会使用计算机。因此提高职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对于其日后走向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需要职高教师不断的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且保证学生真正的接受,这样才可以达到真正的提高。以下是几种可以提高学习效果的途径。

一、校方要赋予足够的重视

1、加强学校领导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视。由于职业高中是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因此学校领导在对其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主要的就是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方面就注重的不够。因此需要校领导对计算机课的教学赋予足够的重视。学校要努力的通过聘请更多专业的电教人员来提高其解计算机课的教学质量。

2、学校要大力的引进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使得职高学生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有基本的硬件设施。这些是进行计算机教学的基础,通过引用适量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设备才可以对提高计算机课的教学质量提供基础。

3、提高电教老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素养。学校在聘请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的时候需要对其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以及素养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才能够予以录用。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对从事计算机教学方面的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和先进计算机技术的传授,以此保证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质量。

二、通过教师创新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良好的学习气氛的设置和培养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比较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由于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并且上课的时候常常好动,学习的注意力难以持久,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来努力的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自主性很强,因此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从而避免学生出现玩游戏、上网等问题而影响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提高。

2、确定学习目标和内容。在每一堂计算机课程开始之前,电教老师必须明确好学生要学习的目标和内容,从而就可以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开展教学。比如在讲解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片的编辑和制作的时候,就需要对不同步骤的图片处理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在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都确定的情况下才可以有效的进行教学,从而教学的质量才可以有很大的提升。

3、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用是课堂中对教学效果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也是教师能够灵活进行选取的因素。目前,在计算机教学的普及之下,已经逐渐的出现了很多的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主要的有小组学习、探究性学习、角色扮演等。其中对于教学方法的选取应该注意的有:首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而进行因材施教。其次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要采用形式新颖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开展比赛激发学习兴趣。职高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好胜心和好奇心都很旺盛,因此,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性格特点来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因此可以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灵活的采取竞争、小组比赛等活动来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胜心理。具体的形式可以是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比赛。用竞争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益。在游戏结束之后再进行适当的评比和奖励等。这样,在以后开展相同类型的教学活动和方式的时候,学生就会以更加饱满的姿态进行,学习的效果就有了前期的保证。

5、综合利用多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叫CAI,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而不断的将各种先进的技术引入课堂的方法。目前效果比较高的CAI课件有各科目的教学课件、各种基于ASP和JSP技术的教学游戏软件以及其他的动态网页技术等。所以,教师在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时候,综合的采用CAI课件进行教学,以此来提高教学的质量。

比如在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学习的时候、制作PPT的演示文稿的时候,可以直接的利用网络上面制作精美和幽默的动画或者是视频来对制作的注意事项和制作的过程进行讲解。让学生欣赏的过程中学会制作演示文稿,课后,通过为班级的学生创建虚拟学习的社区来对其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估和反馈。虚拟社区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交流和讨论的平台,还可以让教师及时的了解目前学生学习的动态,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得到提升。并且尽量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计算机操作。教师在学生进行学习的时候进行现场的问题指导,以此来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对于职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水平进行提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要努力的提高其教学的效果就需要教师和学校付出足够的努力。在不断的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寻找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提升,这样才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张 雁.浅谈提高职高学生计算机课学习效果的途径[J].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2010(7).

第3篇:小学生科技知识范文

【关键词】普及;营养学知识;养生;途径

“营养是生命的物质基础,饮食是生命活动的表现,也是治疗疾病和健康长寿的保证”[1]。通过平衡膳食的途径来获得合理营养,从而达到维持和促进健康的目的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营养科学知识,许多人走入了养生的“误区”,才使得“绿豆治百病”、“生吞泥鳅治病”等种种奇闻不绝于耳,也给众多“养生大师”们的拙劣表演提供了舞台。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通过正确的途径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及科学养生的目的。在这里,笔者淡3点认识:

1正确看待传统营养学知识在现代养生中的局限性

在现实生活中,国人的饮食观念及实践深受传统营养学知识的影响。传统营养学知识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一门学科,药膳食疗是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要在实践中娴熟运用传统营养学的知识来指导日常的生活并达到养生的目的,必须要系统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如中医的特点、哲学思想、病因学说、八纲辩证等等;同时还要熟练掌握中药的基本知识,如“四性(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升降浮沉”、“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或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小或没有作用[2])”、“毒性”以及应用中的“配伍”、“禁忌”、“用量”、“用法”等等。

显然,只有专业人士才有可能具备这样的知识和能力,而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对此若能略知一二也就非常了不起了,于是乎“以形补形”就成为了必然的结局。

2大力普及现代营养学基本知识

2012年以来,笔者会同一些同事分别以在校大学生和市区居民为对象进行了2次营养知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张,回收487张,其中有效问卷464张,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后的结果显示:人群的现代营养学知识普遍缺乏,50岁以上的调查对象尤其缺乏,其中许多人由于受传统营养学知识的影响对现代营养学的知识持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

然而,相对于传统的营养学知识,现代营养学理论、知识、技能更容于在人群中广泛传播,更加容易掌握,同时也更容易运用于实践。在人群中普及现代营养学知识关键要做到以下三点:

2.1确立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现代营养学的根本观念合理营养是指每天饮食中获得的营养素要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理,以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合理营养是人们获得健康的基本手段。[3]

合理营养是目的、平衡膳食是合理营养的根本途径。“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关键在于平衡”[4]。平衡膳食有三层涵义,第一是三大产热营养素之间的平衡,根据我国的饮食特点,谷类是人们所需热能最经济最主要的来源,其提供的碳水化合物应占到全天总热能的55-65%,蛋白质占全天热能供给的10-15%;脂肪占全天热能供给的20-30%。[5]第二是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之间的平衡,即二者的数量比约为1:4;第三是成酸性食物和成碱性食物之间的平衡。成酸性食物指的是含硫、磷、氯等矿物质较多的食物,在体内的最终代谢产物呈酸性,如肉、蛋鱼等动物食品及豆类和谷类等。成碱性食物指的是含钾、钠、钙、镁等矿物质较多的食物,在体内的最终的代谢产物呈碱性,如蔬菜、水果、乳类、菌类食物等。

2.2以《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指南》(2011)为指导原则《膳食指南》是根据营养学原则,结合国情制订,教育人民群众采用平衡膳食,以摄取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指导性意见。对于广大居民而言,以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指南为指导日常饮食及相关行为是非常科学和有效的方法。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指南(2011)中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内容如下:

2.2.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一般成年人每日摄入250-400g为宜,要注意粗细搭配。

2.2.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推荐我国成年人每日吃蔬菜300g-500g,水果20Og-400g。

2.2.3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建议每人每日摄入30g-50g大豆或相当量的豆制品。

2.2.4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建议每人每天可吃一个鸡蛋,鱼肉或鸡肉50g-100g,猪肉提倡吃瘦的。

2.2.5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谈少盐膳食食用油每日25-30g,盐每日不超过6g为宜。

2.2.6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健康成年人每天身体活动应达到相当于步行6000步的活动量,每周约相当于4万步。

2.2.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早餐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午餐应占30%-40%,晚餐应占30%-40%。

2.2.8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从事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至少饮水1200ml(约6杯)。

2.2.9如饮酒应限量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

2.2.10吃新鲜卫生食物食物放置时间过长就会引起变质,另外,食物中还可能含有或混入各种有害因素。

2.3以《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为行动依据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如下图)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并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重量,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现出来,既方便理解同时又方便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应用。

3重视食品安全这个饮食的第一要素

俗话讲:民以食为天,食发安为先。所食品安全指的是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污染是导致当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主要因素。食品污染就是在食品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到食用的过程中,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物质进入食品的现象。

食品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很大,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是急性损害,如食物中毒;除此之外,食品污染还可以给人体造成一些非常严重的慢性损害和潜在性的损害,前者如食物被重金属镉污染后引起的痛痛病,后者如黄曲霉毒素、苯并芘、亚硝酸胺等污染物引起的肝癌、胃癌等恶性肿瘤。

重视食品安全,吃新鲜卫生的食物是预防食品污染,防止食源性疾病,实现食品安全的根本措施。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从食物采购、储藏、烹调加工等几个环节入手,做到正确地采购食物、合理地储藏食物、科学地烹调加工食物,如此才能把好食品安全这一关。

所以在人群普及现代营养学知识是使人们科学养生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和方式。

参考文献

[1]实用营养学.蔡东联.人民卫生出版社,P1.

[2]药膳食疗学.徐江普.中国轻工业出版社,P31.

[3]实用营养学.蔡东联.人民卫生出版社,P124.

第4篇:小学生科技知识范文

【关键词】性知识;知晓现状;对策

随着中西文化接轨与交融,我国“80后、90后”大学生开始纷纷挣脱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追求性的解放与自由。大学生的性观念、性态度越来越开放,但是大学生的性知识掌握不多,获取性知识的途径大多是非正规的,加上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滞后,导致意外怀孕、流产、性病传播等问题层出不穷。面对严峻的现实,高校教育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十分紧迫且必要。本文旨在了解贵州大学本科生对避孕、性传播疾病、生殖保健等知识的知晓现状,尝试为大学生本身、学校、家庭、社会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公共管理学院(以下称公管学院)、农学院、电工学院三个学院,然后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对三个学院的学生进行抽样,三个学院共发放120份问卷,回收109份。采用封闭式问卷调查,自填式当场收卷方式收集资料,调查涉及对象的基本情况、性知识、性冲动及性知识获取途径等方面的问题。以2010级的本科生作为样本,是因2010级公管学院社会学的学生选修性社会学,而农学院、电工学院的没有修过与性知识相关的课程,这样便于做横向比较。

(二)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和处理采用SPSS17.0分析软件。

二、结果

(一)避孕知识

调查显示在109人中,有40.4%的人认为自己对性知识了解一般,36.7%的人认为自己了解性知识,12.8%的人认为自己不了解性知识,甚至有4人完全不了解性知识。三个学院的学生中,最了解性知识的是公管学院的学生(89.22%);其次是农学院的学生(74.4%);最后是电工学院的学生(65.5%)。

本文采用多变量的频数分析方法对109名学生关于避孕措施的了解程度做出分析。109名学生对避孕措施共做356次选择,被选择次数排在前三的是男方用(30.1%)、药物避孕(19.7%)、安全期避孕(17.1%)。可以看出,目前贵州大学的学生对避孕措施的了解大多集中在男方用、药物避孕和安全期避孕,但对其他避孕措施了解甚少,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男方体外排精这种危险的避孕措施,之所以说危险是因为体外排精是效率最低的一种节育方式,即使结合安全期避孕使用,失败率也很高。部分学生对避孕还存在误区,有15次选择是后立即冲洗阴道,这种方式并不可靠,因为清洗的范围只是阴道,可能在清洗前很多已经到达了子宫颈或子宫内。

(二)性传播疾病知识

在109名调查对象中,了解性传播知识的有34.9%,选择“一般”的有29.4%,不了解性传播知识的有25.7%,非常了解的有5.5%,非常不了解的有3.7%。在三个学院中,了解性传播疾病最多的是公管学院的学生(89.1%);其次是农学院的学生(60.4%);最后是电工学院的学生(37.9%)。可见,公管学院的学生在接受性教育后对性传播知识了解度最高,而农学院和电工学院的学生几乎没有修过性教育的相关课程,对性传播知识了解的学生不多,且存在对性传播知识一窍不通的学生。

(三)生殖保健知识

电工学院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生殖器保健知识的比例最高(44.8%),其次是农学院的学生(34.9%),最后是公管学院的学生(18.9%)。对生殖器保健知识了解“一般”的学生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公管学院的学生(43.2%);其次是农学院的学生(34.9%);最后是电工学院的学生(3.4%)。不了解生殖器保健知识的学生中,电工学院所占的比例是最高(41.4%);其次是公管学院的学生(32.4%);最后是农学院的学生(16.3%)。可见,公管学院的学生大多认为自己对生殖器保健的了解度是一般;农学院的学生在“了解”与“一般”之间比较均衡;电工学院的学生对生殖器保健的了解度有点两极分化,认为“了解”的有44.8%,“不了解”的比例有41.4%。并且电工学院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生殖器保健知识的比例要高于公管学院和农学院的学生。而他们关于生殖器保健知识知晓率的自我评价究竟是否符合实际,我们来看他们在外生殖器清洗频率上的回答。

公管学院的学生清洗外生殖器的频率主要集中在2天\次或3天\次,这与公管学院的学生大多认为自己对生殖器保健的了解度是“一般”相呼应。农学院的学生1天\次的频率占本学院学生的比例虽不是最高的,但却在三个学院中所占比例最高。而且其清洗外生殖器的频率也主要集中在2天\次或3天\次。这与“农学院的学生在“了解”与“一般”之间比较均衡”呼应。而电工学院的学生清洗外生殖器的频率主要集中在“大于3天\次”,且所占的比例是41.4%,在三个学院中所占比例最高,这与“电工学院了解生殖器保健的知识所占比例为三个学院最高”有点相悖。因为如果了解生殖器保健知识的话,不会有那么大比例的人选择“大于3天”才清洗生殖器一次。可见,电工学院的学生在生殖器保健上的认识和行为之间存在有脱节现象,他们认为自己了解生殖保健知识,但是在实践上却表现得不了解。这值得思考,因为如果学生认为自己了解,但实际上却并不知道,这也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四)性冲动的相关分析

在109名调查对象中有91名(83.5%)学生有性冲动,在有性冲动的91人中,有36.2%的人采取的方式;18.7%采取的是压抑;16.5%采取的是;然后是通过运动宣泄(13.2%),(8.8%),其他(6.6%)。可以看出很少有学生通过转移注意力这种方式来处理性冲动。109个学生对性冲动的看法是:73.4%的人认为性冲动是本能;13.8%的人感到很羞愧;4.6%的人感到自责;2.8%的人感到困惑。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看待性冲动的态度是比较科学的。三个学院对比来看,认为性冲动是本能的公管学院的学生所占的比例高于农学院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农学院的学生所占的比例高于电工学院的学生。而感觉到羞愧的比例最高的是电工学院的学生,其次是农学院的学生,最后是公管学院的学生。感觉到自责的只有电工学院的学生,感到困惑的有电工学院和农学院的学生。未接受过性教育的电工学院和农学院的学生在看待性冲动的态度上,羞愧与自责的比例都高于公管学院。

(五)性知识获取途径分析

表2.5.1 贵州大学本科生性知识获取途径分析表

项目 频数 百分比(%)

影视作品 62 28.8

科普读物 36 16.7

32 14.9

学校教育 29 13.5

家庭教育 18 8.4

18 8.4

非法出版物 15 7.0

其他 5 2.3

合计 215 100.0

注:此表中的百分比数据基于回答总次数为分母。

从表2.5.1可知:109名学生共做了215次选择,其中被选择次数最多的前三位首先是影视作品,被选择62次,占总回答数的28.8%;然后是科普读物,被选择36次(16.7%);最后是,被选择32(14.9%)。之后是学校教育(13.5%);家庭教育与的比例一样(8.4%);非法出版物占7.0%。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的性知识获取途径并不是通过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更多的来自影视作品、科普读物甚至、。可以说目前大部分大学生获得性知识是一个“自学成才”的过程。

(六)性知识需求分析

在109名研究对象中绝大多数(81.7%)的同学都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性教育;并且如果学校开展性教育课的话有将近半数(49.5%)的学生会去参加,大约三分之一(33%)的学生持观望态度;而最受欢迎的性教育课开展方式是选修课(40.4%)和必修课(38.5%);但是学校开展性教育课还存在一些困难,在大多数学生(76.1%)眼中最大的困难在于学校不重视性教育课。

三、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 研究对象对性知识虽有了解但仍存误区。三个学院的学生对避孕知识都有一定了解,从横向对比来看公管学院的学生对避孕知识了解的比例最高,农学院次之,电工学院对性知识了解的比例最低。从每个学院内部来看,公管学院的学生对避孕知识的了解度选择“了解”的人数多于选择“一般”和“不了解”的人数;而农学院和电工学院的学生对避孕知识的了解度选择“一般”的人数多于选择“了解”和“不了解”的人数。在具体避孕措施上,大多数学生对男方用、药物避孕和安全期避孕这三种方式较为了解,对其它的避孕措施都不甚了解,甚至有人将后立即冲洗阴道选为避孕措施,这说明有部分学生对避孕措施的了解存在误区。

三个学院的学生对性传播疾病的了解,从横向上看,公管学院的学生选择“了解”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农学院,最后是电工学院且电工学院的学生中不了解性传播疾病的人数是了解性传播疾病的人数的两倍。对具体的性病类型多数学生了解艾滋病、梅毒和淋病,对其它性病如:生殖器疱疹、乙肝、滴虫病等了解较少,甚至有人将痔疮选择为性病。在艾滋病传染途径的选择上,多数学生了解传播和血液传播,但仍有学生认为给患者输血、握手等方式也会传染艾滋病。可见研究对象对性病的类型了解得不多且对性病传染途径的了解仍存在误区。

对生殖保健知识的分析出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从外生殖器清洗的频率来看,公管学院的学生主要集中在2天\次(43.2%)和3天\次(32.4%),这个数据符合公管学院的学生对了解度的选择;农学院的学生主要集中在2天\次(32.6%)和3天\次(30.2%),这与农学院对了解度的选择只能说是比较相符;而电工学院的学生集中在大于3天\次,这与他们在了解度的选择上“了解”占首位的情况很不相符。

在109名学生中有83.5%的人有性冲动,在有性冲动的人中将近有2\5的人采取的方式,16.5%的人采取的方式。在看待性冲动上大多数学生选择是本能,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公管学院、农学院、电工学院,可见多数研究对象对性冲动的看法比较科学,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对性冲动感到羞愧和自责。电工学院的学生对“羞愧”和“自责”的选择是三个学院中最高的。

2. 学生对性知识的需求度高但学校教育不给力。研究对象对性知识的需求度很高,而且绝大多数的人是非常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性知识:两性心理,性卫生、性健康,性道德、性文明,分析性方面的社会现象,生殖器的保健,避孕知识。并且希望获得学校教育,特别是以选修课或必修课的方式。然而大多数学生却“事与愿违”,他们获得性知识大多属于“自学成才”,学校教育并未起到太大作用。这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与我国长期传统的较为保守的思想观念有一定关系,但在研究对象看来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校不重视。

(二)对策

1. 学校层面:应开设性教育课。在109名研究对象中有81.7%的人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性教育课,这与郭静、张爽(2011)得出的结论相差无几,但是据笔者所知在本研究的三个学院中只有公管学院开设有性社会学选修课。如果学校开设了性教育的课程,有将近半数的学生选择会参加,但现在的问题是没有性教育课这个平台,且大学生对性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当前我国对大学生的“婚禁”已经解除,整个社会的性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学生性知识的不足和强烈需求的现状都表明高校应承担起普及大学生生殖避孕知识的责任。而且高校教育者应该反思和重视如何尽快地满足大学生有关性知识的需求,而不应该只是流于口头上的支持,或是走形式。学校的老师要科学地和学生谈论有关性方面的问题,让学生知道性不是猥琐的、不是不可见天日的,不能让学生觉得性是一件龌蹉的事情,搞禁欲主义。当然还要让学生明白性危险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在对学生进行性教育时应以性别不同而侧重不同,对男性要加强责任感的教育;对女性应加强自尊自爱自重的教育,提高她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2. 家庭层面:大方地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父母要对孩子要进行正确的性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懂得科学的性知识。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孩子在儿童期就会对性产生懵懂的认识和兴趣,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要从“娃娃时期”抓起,消除孩子的猎奇心,让孩子健康成长。当然,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同时,父母也要“充电”,很多成年人对性知识也是一知半解,如果给孩子讲得像雾里看花一样,反而会激起孩子的好奇心,不利于孩子正确看待性问题,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当家长没有能力帮助孩子解决性困惑的时候,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借助专业力量。

3. 社会层面: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上要形成一个健康的对待性的风气,对性的谈论不要低俗化。要严禁物品的传播,规范地摊、影院(特别是不正规的)。此外要规范网络社会,严禁黄色网站、夜聊吧等。每个人的成长都会受到其身边环境的影响,如果我们周边环境对性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态度,那么在汲取性知识的过程中就可以大大方方地看科普读物,而不是“偷偷摸摸”地看黄色光碟或。社会对待性还应该要有一种科学的态度,不能过度渲染性是生理冲动或生理需要,性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如延绵子嗣等。而且每个人对性都应怀有责任感,而不是任意为之。

4. 个人层面:懂得辨别性知识科学与否。在网络信息泛滥的时代,在各类“健康卫生”书刊竞相出版的时代,或许大学生缺的不是性知识,而是缺乏辨别各类信息的能力,更缺乏一个正确的性观念。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是通过影视作品、、网络等途径了解性知识,或者通过和朋友聊天了解到性知识。但是这些性知识是否是正确的、是否是科学的,学生们却不得而知。就如在避孕方式的选择上,有的学生将后立即冲洗阴道选为避孕方式,这个信息他们从何而来?如果有一天他们依样照做了,那么结果可能是悲哀的。所以大学生要懂得辨别性知识科学与否,不懂的地方要向专家、老师询问,不要自以为很懂其实什么都不懂,否则造成的后果很有可能是伤害自己或者伤害别人。

性教育的目的,第一是让大学生学会爱,爱自己的生命、爱父母;第二是学会尊重,尊重他人的身体和感受;第三是学会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隐私,保护自己不受性伤害。性教育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在青少年性观念越来越扭曲的现实中,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参考文献

[1] 刘丽丽等.1205名女大学生及妇科炎症现状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5).

[2] 郭静,张爽.北京市大学生婚前及避孕知识需求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7).

[3] 陆卫群,朱江等.在校大学生婚前及避孕行为研究[J].生殖与避孕,2006,26(7).

[4] 陆卫群,朱江等.贵州省大学生婚前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教育,2007,28(3).

第5篇:小学生科技知识范文

关键词: 集体备课 医学微生物学 教学方法

集体备课就是一种增强教学效果很好的活动,一方面,它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把现代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营造了优势互补、集思广益的良好氛围,对新上岗的青年教师,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1]。然而大学中集体备课活动较少,本文就我校医学微生物学集体备课的必要性、集体备课的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1.实施集体备课是当前的教育形式所需

当前高校各学科的教学一般都是多班次、多批次的教学。即经常是不同教师平行上同样的一门课,或是一门课由不同教师分段授课完成,这就涉及了不同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处理及前后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甚至关联到考核标准的统一与合理性。试想如对同一教学内容,有的老师曾详细讲解,而另一老师未曾提及;或后面涉及的内容前面的授课教师未曾讲解,这些都可能给学生带来学习障碍,甚至在师生间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开展集体备课也是当前的教育形式所需。

2.集体备课有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优化教学方案

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课,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从本学科的角度审视,而且要考虑到以实用为目的,与医学知识相联系,突出医学特点。所以备课时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在研究教学大纲、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授课内容,对教材章节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与补充,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详讲、略讲的内容,并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宜的教学方案。所有这些都需要在个人初步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以集体备课的形式一起研究探讨,达成共识[2]。

3.集体备课有助于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随着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要想使他们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协同发展,就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由于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学校招生多、教学任务重,无法送教师外出进修。一般来讲,青年教师则对新信息、新发展、新动态的追踪更为紧密。而资深教师对相关医学知识所掌握、涉猎程度要深广些。通过集体备课,讨论、商榷教学的重点、难点,从不同的方面去看待相同的教学问题,高效地实现了资源共享,尤其能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高职称教师等优质资源的辐射功能。可以说集体备课过程即是一整体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集体讨论后主讲教师要将集体交流的成果,以及自己对教法、学法的思考进行重新加工形成预案,发给备课组教师作为备课、上课的参考,大家汲取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积累、丰富了教学素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4.集体备课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与个性发展

近年来随着大量的青年教师充实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青年教师成了教学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青年教师的成长速度将直接影响教学团队建设的进程。一方面,青年教师的学科知识比较新而全、富有工作热情、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是推动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生力量。另一方面,有些青年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但都是医药卫生类院校毕业的,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培训,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组织课堂教学的相关培训,对知识的组织能力和课堂的驾驭能力欠缺,教学方法相对简单,对教学规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还不能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因而,在教师专业素质、教学水平等方面还与老教师存在差距。集体备课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平台,他们可以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学习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比较成熟的教育理念,也包括老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刻苦钻研的精神。通过集体备课,可以使青年教师快速适应教学工作,大大缩短了摸索阶段,提高了其积极性,也可以使青年教师在这种广泛交流、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中找到归属感。集体备课还有利于在青年教师各抒己见的同时,充分展现其不同的个性,使其个性自由健康地发展。

集体备课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各位教师有备而来,经过深刻的研讨与反思,集体智慧得到有效整合,不仅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对资深骨干教师的教学也大有裨益。但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自己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提升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学生。

参考文献:

第6篇:小学生科技知识范文

一是要在培训需求分析上出实招。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深入开展需求分析是科学制定培训计划的前期准备,也是提高培训针对性的关键环节。现在很多培训依然采用“填鸭式”、“灌输式”,一个重要原因是前期的培训需求分析不重视、不深入、不到位。要深入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必须做到“三个紧密结合”:

1.紧密结合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发展战略是针对公司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提出的发展规划,是公司长期坚持和共同奋斗的目标,是公司开展一切工作的“指南针”。因此,科学制定培训规划、深入分析培训需求必须紧密结合公司发展宏观战略,以公司的战略方向对人力资源开发类别、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以及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与发展战略的实现为基准。我们神华国能公司制定培训计划必须紧密围绕公司提出的“发展提速、安全提质、管理提效、成本领先、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品牌塑形、文化引领”战略进行规划安排。

2.紧密结合存在的现实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口号”,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培训需求的分析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真正了解现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帮助培训对象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我们深入基层调研,根据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的老问题和最近出现的新问题,建立了“问题清单”,并对清单中的问题按照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排序,在制定培训计划过程中,把解决重要而紧急的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力求每一次培训解决两到三个主要问题。

3.紧密结合岗位和个人需求。

“好的培训应该是私人订制”,岗位和个人需求是培训的核心要素。在制定培训计划前,必须全面使用问卷法、面谈法、日常行为观察法、工作跟踪法等调查研究方法,全面了解适应岗位需要的必备技能和素质,以及个人的基本素质、能力水平、专业潜能开发方向,紧密结合个人需求,科学选取培训对象,合理选择培训内容,量身编制培训计划,体现培训的针对性和人性化。

二是要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做文章。

培训内容的选择是科学制定培训规划的重中之重。可以说,培训内容的选择直接决定着培训的成效。在新的培训条件下,合理选择作为培训内容的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培训教材体系建设、培训专题库建设、培训师资库建设全方位努力。

1.注重教材体系建设。

公司业务知识专业性、操作性强,而市面上很多业务知识书籍都偏向理论阐述,一些具体讲业务操作流程的书籍都是以“标准化、示范化”操作为主,强调操作的“无差别化”,缺乏对不同环境和具体要求的研究。因此,必须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对公司进行全面的调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理论编写适合特定公司的教材。特别是要结合公司设备的技术指标和操作规程,开发仿真系统培训教材,并及时补充、更新现有培训教材,开发适时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教材,积极打造公司培训教材体系。

2.注重培训专题库建设。

“菜单化”培训、“模块化”培训是现代培训的基本趋势。要实现“菜单化”、“模块化”培训,首先必须加强培训专题库建设,不断更新调整、丰富充实培训专题,可以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进行菜单式选课和模块化组课。如果条件具备,可以借助专题库开展网络培训,以“课程超市”的形式,让更多需要培训的员工随时接受培训。

3.注重培训师资库建设。

从目前的培训情况来看,有近一半的现场培训依然是讲授式、研讨式培训,师资力量和教授水平仍然是提升培训吸引力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选择高水平的师资团队组建师资库。除了相关行业专家,还要把“一线操作精英”、“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讲授有感染力的人力资源开发师”都吸纳进入师资库,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就可以根据培训影响力和培训对象的喜好选择师资力量。

三是要在培训方法的选择上求突破。

培训方法是实现培训效果的重要手段,方法好则效果好。目前,有很多好的培训方法已经在培训领域广泛使用。从培训效果来看,案例式培训、情境模拟式培训和现场体验式培训带给培训对象的印象最为深刻,影响也最为深远。因此,在以后的培训中应该适当加大这三种新的培训方法的使用力度。

1.案例式培训要“接地气”。

很多案例式培训都选取世界500强公司的经典案例,离培训对象都比较远。应该让案例讲授人员以培训对象的公司为背景,以培训对象为“主人公”编制案例“剧本”,还原培训对象真实的工作场景、工作流程、优点缺点,真正让培训对象有亲切感。

2.情境模拟式培训要有“真实感”。

不少情境模拟式培训由于场景和设备等方面的限制,缺乏应有的真实感,导致培训对象把这类培训当做“过家家”,心理上的落差直接导致了效果上的落差。因此,开展情境模拟式培训的关键是营造环境的真实感和心理上的真实感,让培训对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现场体验式培训要有“浸泡感”。

现场体验式教学就是让培训对象“在游泳中学习游泳”,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没有培训的培训”。所以,强调的是“浸泡式学习、融入”,让培训对象通过对环境的熟悉和设备的熟练使用,全身心投入工作,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四是要在培训效果的提升上下功夫。

培训效果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有个体性和群体性之分,有长期性和短期性之分,还有集中性和扩散性之分。现代培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放大培训效果,形成“共识效应”、“长期效应”和“扩散效应”。这也是我们制定培训计划应该高度重视和不断完善的细节,我们应该把培训效果的考察不仅仅局限在培训过程中的表现和培训结束时的成绩上,还要重视培训效果考察的后续性、长期性和动态性。

首先要看有没有形成“共识效应”。

在培训结束前要集中一段时间坐在一起交流讨论学习培训心得体会,把有代表性、共识性的收获、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推广共享,针对依然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前瞻性探讨或者专题辅导的形式给予说明或解决,真正通过培训凝聚共识。

其次要看有没有形成“长期效应”。

“培训一阵子,受用一辈子”。在培训结束后,要对培训对象进行后续追踪考察,一方面看通过培训是否在业务技能上有提升,另一方面要看通过培训是否在个人思想层面有触动,是否真正地运用了新知识,是否解决了老问题。

最后要看有没有形成“扩散效应”。

培训的真正威力是“一传十,十传百”的扩散效应,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是否回到原单位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只有培训对象回到原单位把自己培训学习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收获传递给其他人,才能把培训的效果放大。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种后续的“培训成效传递制度”,扩大培训成效的覆盖面和辐射面,真正让培训效果呈现几何级的增长势头。

总而言之,科学制定培训计划是一个系统工程,深入分析培训需求是基础,合理选择培训内容是关键,创新培训方法是重点,提升培训效果是目的。只有全面科学地做好培训计划的每一个环节和要素,才能确保培训计划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才能真正提高培训的实效性,才能放大培训的效果,达到“培训一阵子,受用一辈子;培训一个人,共享一群人;培训一群人,影响千万人”。

参考文献

[1]蔡小月 等《企业培训规范化操作全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2]李作学《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6月版。

[3]王燕《培训管理实务》.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年6月版。

[4]李中斌 郑文智 董燕《培训管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

第7篇:小学生科技知识范文

关键词:翻译教学 ;民办高校;认知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有了很大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教学改革成效较大、办学特色较鲜明、办学实力较强的民办高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独立院校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全局看,民办高校的发展还很不平衡,还存在着办学特色不甚鲜明、教学基本建设薄弱、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亟待改革等问题。

目前,教育届对民办高校学生的教育问题关注度还不够。民办高校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学形式,他们的认识方式有何特点,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每一个民办高校教师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为了探讨民办高校学生的认知方式及其需求,笔者以所在武昌理工学院的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结合的方法,了解学生对不同形式教学活动的感受,以发现学生认知方式(way of knowing)的基本特点及其需求,为设计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模式提供实证基础。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为主的方法,以一份自行设计的开放性问卷为主要数据收集手段,辅以课堂观察等手段,邀请学生就“学习需求”和“有效的教学方式”等问题发表意见,共计发放32份问卷,回收32份,都为有效问卷。在数据分析阶段,笔者以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意见反馈为主要观测点,同时根据学生的课堂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对数据进行整理、归类、主题分析和核实,最终形成研究发现。笔者的研究问题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感到受益最多的教学活动是什么?学生认为翻译课上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什么?

三、课堂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特点,在设计课程教学活动时,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考查学生的认知方式,力求调动学生在学习中所应该发挥的主体作用。为了在形式上保证学生具有分享和交流的机会,笔者把学生分成七组,每组5—6人。具体授课方案如下:

表1:授课方案

授课理念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座与其他形式相结合,教学与评价并重、学习与反思并重。

授课形式 学生通过ppt展示翻译问题—教师授课----学生独立实践----教师点评—学生课后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学习评价 小组评价(小组汇报)、课程评价(练习)

如表1所示,每次授课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开始,课前教师布置相关思考题,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查阅资料,讨论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展示后再继续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分组讨论外加独立演练加深对翻译方法和技巧的理解,同时教师根据练习完成情况把问题汇总到全班授课上,通过讲解解决困惑,最后以课后练习结束整个教学过程。在为学生搭建的交流平台的过程中,学生所具有的个人实践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通过小组展示和评测,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翻译能力和智慧,这种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学习空间,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者

参加本次研究的学生共32名,来自武昌理工学院英语本科专业。其中男生5人,女生27人。

研究者作为授课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密切接触,参与性观察和教师提问,切实了解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需求和困惑,并直接感受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兴趣和表现,作为问卷调查结果的验证手段,保证了研究发现的可信度。

五、研究发现

在研究和观察的基础上,笔者发现深受学生欢迎、学生感到受益最多的课堂活动是学生独立实践,它所反映的是学生在认知方式上所具有的自主性特点。学生的学习首先产生于实践和兴趣。他们通过不断地试错检验来发展个人的实践知识。学生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需要通过与人分享和交流的过程进行理论和概念化的加工,因此与老师的交流都能成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来源。而以“教化”为目的的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认知需要,没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在“社会性”的学习中化解理论学习带来的困惑。当学生无法看到理论与课堂实践之间存在的联系时,会出现情感和认知上的阻塞。学生知识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把新的方法强加在学生的头上,而应以内化为目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这些有效认知方式之间并非相互孤立,非此即彼。他们彼此相互补充,互为辅助,是构成学生认知体系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另外,学生认为翻译课上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先学生独立实践,然后由教师点评,这样让他们记忆深刻,收获很大。但同时也应注意,不少学生认为,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比较浪费时间,效果不明显。这也反映出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强而集体意识薄弱,不善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

六、基于学生认知方式的课程设置

本研究所揭示的学生认知方式为今后翻译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实证基础。

长期以来,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饱受争议,其原因之一是其人才培养与现实脱节,我国英语翻译教学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选用一套公开出版的教材,再加上任课教师自己组织准备的材料进行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主要根据教材的体例,介绍某一翻译理论或技巧,通过实例,阐明该理论、技巧的运用 ,然后是一些课堂翻译练习,再布置课外练习,下次上课时再讲评翻译练习。显然,这属于传统的讲习班式的教学法。大多数人都认为先把理论灌输进学生的大脑,他们马上就能运用到自己的翻译实践中去,他们的翻译实践活动有了理论作指导,遇到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然而实际情况是,学生一旦进入课外的真实语篇翻译,就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随着翻译学科地位的确立和本科翻译专业的设立,当前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各种因素中,学生作为主体因素是最为值得我们反思的因素之一。鉴于学生认知的特点,教师需要在翻译教学活动中,打破“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内容进行翻译实践。然后再通过理论引导,同学分享,教师问答,个人联系等多元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身实践性知识的价值,增强自信,调动起提升个人专业能力的自觉性。翻译教学要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集咨询、授课 、组织于一身的导演角色。教师在课前要明确上课的内容,向学生交待翻译教学的目的、翻译技巧的组合以及将要采用的方法,使得他们在总体上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搞“填鸭式”的讲述和讲评,而是尽量创造机会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由教师帮忙解决。教师还可以采取在模拟环境下学生进行有声翻译表演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可活跃气氛,而且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能自觉地运用和巩固学会的翻译技巧和理论。学生经过主动的思考达到融会贯通。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工作状态,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

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认知方式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基础条件。在学生学习中,过程和结果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认知过程是认知结果的必然条件,甚至是更重要的结果。教师与学生只有摒弃对立的角色关系,以对话和相互学习的姿态共同建立起和谐教学环境,才能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育出能够促进学生反思的学习环境。在启发学生反思教学实践的同时,教师也同样需要反思,及时根据学生认知和发展的需要调整授课方案,不断超越自身局限,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水平。

七、结论

本研究通过调查学生对不同教学活动形式的切身感受,探究学生的认知方式及需求特点。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并不排斥理论,但他们需要看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需要与人分享学习中的困惑和体会,需要个人反思的空间。翻译课中多种形式的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提升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满足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实践性、社会性和反思性特点和需求,因而获得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周燕, 张洁. 外语教师认知方式及需求研究——基于一项暑期研究班的个案调查[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1).

[2] 张瑞娥, 陈德用. 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体体系建构的整体观[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5).

[3] 王树槐. 吉拉里的建构主义翻译教学:贡献与缺陷[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4).

[4] 魏清光. 翻译教学的语义—语用模式探索[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2).

第8篇:小学生科技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

现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年代,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有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为此,我们需要让我们的学生在校园里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不能让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我们需要的是在硬件和软件方面与社会与用人单位接轨,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用人单位式的培养,走出校门就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下面结合本人工作实际,谈谈关于职业学校计算机学科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点思考。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有责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所谓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仅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修养,还应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注重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现根据个人工作经验简述一二。

1.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学科的教学工作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仍旧把升学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致使学生、家长、学校完全以一纸试卷论英雄,把分数作为老师教学效果好坏的评价标准,这样更加巩固了理论教学的主导地位,进而使实践教学日益被冷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重不合理,自然就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需要的实践型人才。

2.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职业学校开设专业多教师数量有限,为了满足日常教学需要,跨专业改学科的教师普遍存。只培养半年或是几个月就从事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这种速成型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可想而知。计算机学科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大纲为准绳、以课本内容为主的传统授课模式,更多强调的是教师“如何教”,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同时教材内容陈旧,还停留在教授Office 2000、Photoshop 6、Windows XP,与实际工作环境存在巨大差异。

教师从业经验不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陈旧,严重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还在用老旧的思想为同学们讲授已经被社会淘汰的内容(主要指软件版本过低),那么,我们的学生又能学到什么呢?

3.实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什么是实训?实训不等于在机房上课。在实际教学中个别教师把到机房上课定义为实训,这是对实训的错误理解。实训是对学生进行实战训练,是对实际工作环境的模拟,是要让学生对可能从事的具体工作有一个切身感受。实训培养的是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思索和创新,而不是对书本理论知识的验证。

二、提高计算机学科学生实践能力的措施

1.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增加实训课程比重

实训课程比重过低是影响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增加实训课程比重是解决学生实践能力低的首要前提。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在实训课程中接受训练,消化吸收理论知识、不断强化专业技能,才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高切实的提高。

2.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强化实践能力

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一方面可以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可以引进优秀人才。

对于教师的培训不要只局限于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学习班(这种学习班往往注重的是理论学习),应该广开思路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到用人单位看一看、学一学、试一试,让教师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具体需求,这样利于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训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从事平面设计或是多媒体教学的老师完全可以到图片社、广告公司进行学习。

对于优秀人才的引进,学校完全可以用招聘的形式,将行业中的顶尖人才吸引到学校的教师队伍中。一方面可以优化学校老师队伍,别一方面也能促进在职教师的学习。

三、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要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要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关键所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从课程的合理设置、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创新开展实训课程等方面入手,通过学生、家长、教师的共同努力,根据计算机专业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探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为用人单位培养更多的、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荣.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思考[J].考试周刊,2009(42)

第9篇:小学生科技知识范文

当前的竞争往往体现在科技创新和人才竞争上。作为高等院校而言,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国外大学的教育科技创新改革从20世纪70年代拉开帷幕,[1]而我国也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起步,迄今为止,已走过了30多年历程。[2]然而,多年来中国的许多地方高校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在培养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方面成效并不明显。如何引导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视角下的社会实践,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摆在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我们知道,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则是理论的落脚点。推进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还要注意强化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特殊时期,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要向培养出出既有理论功底,又能够适应社会实践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即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此外,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就业息息相关。现今的就业市场上,许多用人单位尽管对学校和学历有诸多条件和要求,但更为看中的是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而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高校大学生,许多人虽然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但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则并不尽如人意。因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为学生拓展就业空间,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学校毕业生。

2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虽然许多地方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加一些专业、行业竞赛,但总体上仍存在以下问题。

2.1 学校引导力度不足,科技创新氛围不浓

当前高校的评价体系大都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过多地注重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在潜意识中,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形成深刻地认识。[3]这样,学校便缺乏进行科技创新实践的良好氛围。还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许多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足,也就缺乏给学生科研实践创新提供良好契机的条件。

2.2 参与科技创新的人数少,主动性不强

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受到了诸多限制。大部分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理论知识上,而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这样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影响了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2.3 缺乏教师指导

众所周知,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活动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虽然大学生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但是仍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就目前情况看,许多高校虽然在科技创新方面都安排了指导老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流于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打击创新的质量。[4]

3 构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长效机制

3.1 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由学校分管副书记或副校长为组长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其办公室。领导小组成员由各院系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主任)、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和高水平教授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审议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规划,协调学院优质教学、科研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计划、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的管理与使用、组织专家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评审和指导。

3.2 支撑体系建设

要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规模化和成果化,需要建立起支持有力、系统完善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工作平台。因此,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是开展科技创新实践的重要基础。建设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并有计划、分步骤的开放实验室,可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提供良好的平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3.3 科技创新鼓励机制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强调利润最大化。因而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将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而且更能够面向企业和用人市场。此外,还可将科技创新成果与学校的整体措施,如综合评定、评先评优联系起来,让学生的创新活动得到充分肯定,从而激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3.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许多地方高校学生自己接触科技创新实践的机会较少,学生普遍缺乏“科技创新实践”意识。因此,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的思想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可通过努力拓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给学生打造科技创新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培养自由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开展集中培训,将一些有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想法的学生集中起来,采取小班授课讲解的模式,聘请专业的、有实战经验的教师定期进行强化培训;通过建设创新培训网站,互联网上的精品课程和开放课程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引导;通过建设创新培训网站,将创新的项目信息、培训教程、成果等一系列的内容集中在网站上,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创新的最新动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同其他院校的交流,组织学生到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合作院校进行学习,和合作院校学生一起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