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管理的分类范文

旅游管理的分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管理的分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管理的分类

第1篇:旅游管理的分类范文

前言

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不断完善,渐渐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学科就是旅游管理。新媒体技术与旅游管理工作的互相碰撞,将会对旅游业整体的发展起着有效的促进作用。如何发挥新媒体在旅游管理中的技术优势和理念优势,这将是本文探究的主要问题。

一、新媒体所具有的特点

要想将新媒体在旅游管理中有效应用,对其特点的探究十分有必要。只有全面了解新媒体的特点,才能将新媒体技术合理的应用在旅游管理工作中。新媒体就是依托当前的信息技术,将各个终端作为基础,从而进行广泛的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平台。新媒体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在技术层面上具有先进性的特点

新媒体技术之所以被广泛应用,关键在于其在技术层面的先进性。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技术层面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新媒体主要由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组成,而当前的高新技术主要就是指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因此新媒体在技术层面具有先进性。②新媒体的具体使用,需要依托相关的设备和平台。而平台都是虚拟的,人们通过这些虚拟的平台进行交流、信息传输、获取服务。这些都依靠新媒体对于多种先进新技术的有效融合。③新媒体应用在各个领域的时候同样需要技术上的支持。这就决定了新媒体在技术先进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在信息传输方面具有便捷性的特点

传统的大众媒体一般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完成信息的传输工作,对于人们获取知识的便捷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而新媒体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在信息传输方面的便捷性,在时效性上优势明显。新媒体通过网络这个大平台,满足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的需求。因此新媒体如果在旅游产业中有效应用,将对旅游管理的发展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在用户群体方面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新媒体在用户群体方面的广泛性其实就是指使用新媒体的用户非常多,近乎达到了全民参与的程度。新媒体的发展离不开广大用户,例如微信和微博,差不多每个人都在使用,通过广大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获取需求,促进了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将新媒体运用到旅游管理中,对旅游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可持续性进步产生明显的促进效果。

二、新媒体在旅游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加强旅游品牌的建设力度

旅游品牌的建设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意义极为重要。旅游品牌是一个旅游景区的价值所在,是旅游景区最核心的特色。因此旅游品牌建设是旅游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将新媒体运用到旅游品牌建设中,可以提供广泛而富有深度的应用思路。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和用户群体广泛的优势,对于旅游品牌的特色宣传和推广效果作用十分明显。同时也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平台,对其他旅游品牌的宣传策略、建设优缺点进行学习和借鉴。而新媒体在旅游品牌建设中已经被广泛应用,因此只有发挥创新精神,保持一定的特色,才能发挥新媒体对旅游品牌的建设作用。

(二)有效提升旅游管理的效率

新媒体可以在宏观管理层面上提升旅游景区的管理效率。主要表现为:①新媒体在信息传输层面便捷性的特点可以便于旅游管理层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如果发生管理方面的问题,能用最快的时间来解决问题。②利用新媒体可以大大提升旅游景区管理的技术水平。旅游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新媒体,将大量的工作内容用新媒体的技术平台来完成,使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达到了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例如建立网络售票平台。通过使用新媒体,减少了旅游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管理过程得到简化,促进了旅游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建立和完善景区服务反馈系统

旅游管理工作中最重要就是景区服务,大多数游客来旅游景区游玩,对于景区服务也十分在意。因此也应该重视新媒体在景区服务方面的应用。通过新媒体建立景区服务反馈系统。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这个反馈系统进行提问,旅游管理人员通过对问题的分类,及时解决问题并回答。游客通过这个反馈平台会收到旅游管理人员的回应。在一定程度上,旅游服务反馈系统,不仅对旅游管理起着监督和促进的作用,还能够为游客排忧解难,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四)促进旅游产业的信息互通

新媒体的合理运用能够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信息互通。根据不同的景区的特色建立不同的新媒体平台,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旅游管理。例如以历史人文和自然风光为特色的旅游景区,它们有着不用的管理方法。通过这个新媒体平台,同一类型的旅游景区管理层可以互相交流管理经验。同时对于同一个地域的旅游景区也要建立新媒体互动平台,这可以有效加强地域景区间的互相联系。最后建立有着不同分类内容的旅游管理交流平台,旅游管理的概念十分宽泛,内容及其庞杂。通过针对不同类型管理内容的以往经验和对策的探讨,达到有效提升旅游管理水平的目的。因此应该重视多媒体对旅游管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2篇:旅游管理的分类范文

(一)我国有关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一些有关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缺乏后续的法律法规,旅游管理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后续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及时的跟上,造成了约束力减小。旅游行业发展的步伐较快,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跟上其发展的步伐,法律法规中涉及的侧重点不一样,对游客以及一些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我国的旅游管理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利与手段。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些部门创办了一系列的服务企业,然而这些企业的产权等都归属于不同的投资部门,这样各自为政,彼此跌价竞争,导致了旅游行业内部的混乱,失去平衡与控制。(三)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失衡旅游商品能够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旅游商品具有很大的利润,但是在生产销售上并不协调,产品品种不新颖,老化单调。旅游交通更是一个难题,会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完善措施

(一)健全旅游管理体制的法规体系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法律法规,有关法律法规要紧跟旅游业的发展步伐,不能出现法律漏洞,增强约束力,对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增加合理的、科学的法规法律,做到平衡处理,不偏不倚,只有有效合理的法律法规,才能保护人们以及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考虑相关者利益在旅游管理活动中,要考虑到管理者以及游客还有当地人们的一些利益。根据笔者的了解发现,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会给居民的利益带来损害,打扰人们的生活,给当地的居民带来的巨大的贫富差距。所以,在对旅游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同时,必须要将相关者的利益考虑进去。(三)加强旅游管理的监督力度要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一定要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监督体系,对管理者以及高层管理者进行监督。这个监督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对旅游业所经营的项目进行监督,一些地方的政府不能干扰旅游业的发展与经营,管理者要定期上报旅游业的经营规划。另一方面是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国家旅游业的有关部门应当定期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管理,不能,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危害社会的秩序以及造成环境污染等。(四)加强旅游管理行业的体制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就是行业管理。我们所要制定的旅游管理行业的体制要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化与发展,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老套的守旧的旅游管理体制应该被淘汰,不仅不适应改革开放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将守旧的管理体制改变为行业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所谓的行业管理是要对企业进行分类的,依据的是企业产品的不同特点以及劳务的不同特征,然后通过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归纳管理。这样,无论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旅游企业,如果从行业的角度出发,都应该统归于旅游局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行业的改革需要改革主管部门的职能。要从三个方面实现转变,第一个方面就是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第二个方面就是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最后就是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第3篇:旅游管理的分类范文

(一)我国有关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一些有关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缺乏后续的法律法规,旅游管理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后续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及时的跟上,造成了约束力减小。旅游行业发展的步伐较快,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跟上其发展的步伐,法律法规中涉及的侧重点不一样,对游客以及一些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我国的旅游管理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利与手段。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些部门创办了一系列的服务企业,然而这些企业的产权等都归属于不同的投资部门,这样各自为政,彼此跌价竞争,导致了旅游行业内部的混乱,失去平衡与控制。(三)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失衡旅游商品能够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旅游商品具有很大的利润,但是在生产销售上并不协调,产品品种不新颖,老化单调。旅游交通更是一个难题,会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完善措施

(一)健全旅游管理体制的法规体系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法律法规,有关法律法规要紧跟旅游业的发展步伐,不能出现法律漏洞,增强约束力,对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增加合理的、科学的法规法律,做到平衡处理,不偏不倚,只有有效合理的法律法规,才能保护人们以及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考虑相关者利益在旅游管理活动中,要考虑到管理者以及游客还有当地人们的一些利益。根据笔者的了解发现,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会给居民的利益带来损害,打扰人们的生活,给当地的居民带来的巨大的贫富差距。所以,在对旅游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同时,必须要将相关者的利益考虑进去。(三)加强旅游管理的监督力度要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一定要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监督体系,对管理者以及高层管理者进行监督。这个监督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对旅游业所经营的项目进行监督,一些地方的政府不能干扰旅游业的发展与经营,管理者要定期上报旅游业的经营规划。另一方面是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国家旅游业的有关部门应当定期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管理,不能,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危害社会的秩序以及造成环境污染等。(四)加强旅游管理行业的体制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就是行业管理。我们所要制定的旅游管理行业的体制要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化与发展,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老套的守旧的旅游管理体制应该被淘汰,不仅不适应改革开放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将守旧的管理体制改变为行业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所谓的行业管理是要对企业进行分类的,依据的是企业产品的不同特点以及劳务的不同特征,然后通过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归纳管理。这样,无论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旅游企业,如果从行业的角度出发,都应该统归于旅游局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行业的改革需要改革主管部门的职能。要从三个方面实现转变,第一个方面就是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第二个方面就是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最后就是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三、结语

第4篇:旅游管理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研究热点;主题;方法演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5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调查发现,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们休闲、娱乐和放松的主要方式。它不仅能够缓解人们工作的压力,还可以增长见识,学习各地的艺术文化,了解风土人情。近年来,我国的旅游呈“井喷式”发展,各地区名胜古迹的人流量持续增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人们视野的开阔,对旅游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涉及的旅游管理项目开始扩展,旅游线路、热点区域等都必须要做出重新的规划。本文结合最新的数据资料,对旅游工作重新开展研究,展现旅游的新面貌,促进学科的发展与演变。

1 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热点的演化

我国的旅游业正呈现旅游形式多元化,旅游资源多样化,旅游模式创新化的良性发展模式,而与之相关的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热点,也是随之变化的,由最初的研究旅游业形式,到研究旅游资源,再到研究乡村旅游,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的研究热点也在求新,求变,不断与时俱进。

1.1 旅游业的形式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学科面临的最大变化就是形式的演变,从以往的单个城市的旅行不断延伸为多样的旅游形式。

其一,区域旅游。区域旅游立足于地方特色,通过地区资源和优势特点吸引游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相邻地区还可以组成联合,沟通合作,谋求最佳发展。如,杭州乌镇、哈尔滨黑龙江冰雪旅游等。

其二,会展旅游。会展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模式,其将旅游与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促进旅游业结构调整的新契机。各类会展的举办,为地区旅游开拓了商机,强调了品牌战略的融合,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国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带动了上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旅游管理学科研究重点向此倾斜。

1.2 注重旅游资源开发

众所周知,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地大物博,各地区都有自身的特点项目,旅游行业的发展自然离不开资源的开发,如何协调各地区风貌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政府关注的焦点。对此,开发者要重视减少资源浪费,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结构,用优势项目吸引游人,也曾是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热点。

1.3 发展乡村旅游业

乡村旅游是城市旅游的补充,也是当下热点旅游的新去处,人们厌倦了钢筋水泥,对质朴的乡村生活非常向往。因此,坚持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保持农村的“本土化”特点,开发优质乡村旅游资源,用新农村发展的思想开发旅游,对行业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当下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2 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主题演化

要研究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主题的演化,就可以对旅游管理的主题演化进行分析,而要研究旅游管理主}的演化,就需要从年份和关键词方面进行研究。因此,笔者根据年份出现词汇量次数不低于30次的词汇,做出了详细的汇总,如表1所示。

从表1中,不难看出,我国旅游管理学科主题出现频次最多的就是旅游资源,这一词汇贯穿始终,而后是旅游业和旅游开发。另外,主题词汇的演变也使概念维度发生了变化,理论基础从抽象词汇变为了具体词汇,整个旅游行业和专家学者,不仅对词汇有了新的认识,对其出现的原因也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与此同时,主题词之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词汇相互交叉,内涵不断延伸。

3 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方法演化

所谓的研究方法,即研究学科走势、数据资料、未来发展等情况的对策,对一门专业学科而言,掌握正确的方法比明白概念性知识更为有效和关键。

从数据显示和信息总结方面而言,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呈现出以下的特点,即因子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旅游管理研究中。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研究方法开始得到关注与应用。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旅游管理学科受管理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的影响,研究方法也出现了巨大的改变,以结构方程模型和数据包揽为主要办法的研究形式开始进入旅游管理学科,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学科研究方法朝着更复杂和高级的方向发展。

也就是说,在实际对旅游管理学科进行研究方法的确认中,必须打破原有模式的限制,基于动态化的状况和百姓需求,从多个角度衡量不同的研究方式,然后建立科学的旅游管理学科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方法的转变,也体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不断完善,并在经历了最初的摸索后,开始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对研究方法的开发与实证研究应用的结合也更加紧密。

4 结 语

作为我国百姓娱乐、休闲、放松的主要方式,旅游行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不仅能够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完善整个市场经济,树立城市的良好形象。现如今,旅游管理学科已成为了很多高校必设的专业,本文以科学的方法,分析旅游管理学科的研究热点、研究主题及方法的演化,总结了旅游专业的发展规律规律,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管理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娟娟,宗乾进,袁勤俭,等.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热点、主题及方法演化[J].经济地理,2013(1).

[2]黄国阳.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热点、主题及方法演化[J].旅游纵览,2015(6).

第5篇:旅游管理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探析

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在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方面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此怎样对旅游管理体系进行改革,以更好的符合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已经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对旅游管理体系进行改革不仅是时代创新的一个重要体现,更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其也可以更好的符合旅游行业形式变化、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是各个旅游企业提升服务质量的必经之路。

一、旅游管理的定义和必要性

所谓的旅游管理就是指旅游行业的管理者为了提升旅游活动的整体质量,以为旅游者提升更为优质的服务,从而运用自身所具有的各个职能,对旅游行业中的各项资源进行计划、指挥、调节以及监督等一系列的相关活动。关于旅游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旅游管理所开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将旅游部门和国内、外旅游业以及旅游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好的协调。旅游业不仅是一个单独的部门,更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又是一个较为综合的专业,和国民经济中的诸多部门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其次,旅游管理也是协调旅游行业内部与其他部门以及企业关系的实际需求。在旅游行业中,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企业都是开展经济活动的组织,同时也是开展经济活动的基础单位。

二、现阶段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宏观管理

旅游业属于我国的第三产业,随着其发展的迅速加快,很多单位以及部门也相继成立了饭店、交通服务以及旅行社等企业,这些企业的人事权以及企业产权也归属于不同的部门。在旅游行业中,除了青旅、中旅、国旅之外,几乎各个旅行社都处于同一个系统,这种现状也就导致了旅游行业的系统出现各自为政以及多头建设等情况。特别是在市场疲软以及客源不足的情况下,造成各个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加大,从而导致了市场混乱以及内部矛盾等诸多的问题。

(二)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首先是商品业整体的开发滞后。商品在旅游创汇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其往往具有劳动密集、成本低以及利益大等诸多优势,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推动工商业的整体发展。但是由于在生产以及销售体制上缺少完善性,使旅工商出现了严重的不协调,一些旅游商品长期的处在自发状态,在产品品种上也存在着单调、创新不足以及老化等诸多问题,导致其优势不能够充分的得以发挥。其次,在旅游交通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旅游交通由于受到了短线制约,所以长期以来都处于较为紧张的局面。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客源形式良好的局面,在国际航班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来华游客,因此也就出现了“一票难求”等诸多的状况,另外在交通口岸的发展以及配置方面也存在着严重滞后的问题。

三、完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对策

(一)增强行业整体的管理体制

对旅游行业整体进行体制改革已成为现阶段的必然趋势,旅游管理要求政府的相关主管部门直接的对所属企业所开展的相关活动进行管理,但是目前这一要求显然早已不能符合现阶段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因此只有真正将部门的相关管理体制转换成行业整体的管理体系,才能更好的适应目前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求[3]。行业管理可以按照劳务及产品所具有的特点来对企业进行划分,之后再由政府的相关部分对其开展归口管理。也可以说,不管旅游企业是处于哪一部门下,从行业整体上看,都是统一归属旅游局所进行管理的。与此同时这一行业管理也应合理的转换主管部门的相关职能,以实现三方面的改革,分别是由微观转为宏观,直接转为间接、部门转为行业,从而更好的增强旅游行业整体的管理体制。

(二)完善企业个体的管理体制

首先旅游部门应与有关部门进行协商,以清理掉一些不符合成立条件而创办的旅游企业,从将政企分开更好的得以推行,已使企业成为自负亏盈的主体。同时也应积极的推进政企分开,以形成一种大型国民企业主导,而中小企业有序发展的格局。从而对企业经营环境进行更好的优化,以创造出企业之间公平竞争的良好条件,并统一进行税负,灵活制定用工条件,以更深层次的完善和推进企业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并以股份制改革为主要方式,对旅游企业进行经营方式的创新变革,根据其所在区域设置相应的经营试点。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在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缺少宏观管理和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等问题。因此行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增强行业整体的管理体制以及完善企业个体的管理体制等途径进行合理的改善和解决,以有效的提升旅游企业的服务水平,从而为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更多关于完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策略让我们在未来的实践中一起探索吧。

参考文献:

[1]孙树风.关于国有煤炭企业干部人事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的探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7,(06):108-110.

[2]杨文德,张拓.甘肃省地方司法体制改革中关于法院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的问题及建议[J].赤子(上中旬),2015,(01):183-184.

第6篇:旅游管理的分类范文

 论文摘 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存在较大不足。solo分类理论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思路清晰、简捷明了。为此,旅游管理专业基于solo分类理论进行了专业整体课程优化设计,对本专业的21种可观察学习成果进行分类,根据认知规律进行排序,获得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三个学年的课程和实践教学整体设计方案。 

 2011年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十一五”教育改革发展及“十二五”教育工作召开新闻会,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会上表示,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到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36%,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如此大量的学生走入社会,各高校当务之急是专业建设,课程优化设计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系统性改革 

 旅游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各开设院校普遍存在教学设置偏差、教学方法落后的现象。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要达到此目标,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具有较广阔的历史、地理、园林、建筑、植物、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知识素养,以及能够掌握旅游基本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但以上两方面都需要学生内化后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显现出价值来,其隐性存在的特点致使学习效果评价障碍重重。有些学校进行了pbl教学改革或项目化教学改革,这些大胆尝试的目的是打破旧有的知识体系教学设计,将目光转向能力培养,逐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知识传授型教育向能力训练型教育的转变。他们的积极探索意义重大,正确引导了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在单独的模块化教学方面优势突出,而在整体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略显不足。 

 二、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 

 (一)solo分类理论主旨思想 

 solo是structure of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缩写,译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此理论更加注重整个教学的系统设计。它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作为为教学和考核对象,将学习成果按性质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习一门新学科时首先获得的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内容,其加总后形成量变。量变进一步深入之后,质变发生了,所学的内容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二类。当学生的思维建立起抽象体系后,就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三类。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即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表面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因此形成了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由于此分类理论,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以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学习成果的循序渐进培养为教学设计思路,使专业教学整体设计更具系统性。为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进行了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尝试。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思路 

 课程优化设计焦点在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重新构建和组合,包括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两个向量,目的是使教学质量不偏移。为此课程设计步骤分为三步,一是找到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即学什么,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来完成;二是对学习成果进行类别定义。定义原则为: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一类学习成果;相互联系的、连贯的、一致的整体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二类;抽象思维后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三类。第三步是根据认知规律调整教学顺序,即怎么学,调整顺序的原则如下: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 

 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服务面向不同有所区别,但本质上应定位于: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职业综合技能,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的工作岗位(毕业后3-5年)为:接待经理、外联经理、计调经理、导游经理四个。以上岗位的优秀工作者都将成为企业调研的跟踪对象。通过对62家企业248位以上岗位的优秀员工进行工作过程实时跟踪,形成了岗位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此即旅游管理专业的可观察学习成果共计21项。再对以上学习成果进行类别划分,形成了11项第一类、5项第二类、5项第三类可观察学习成果。 

 1.接待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客户心理、分析旅游线路、推荐门市销售三部分,第二类是签订旅游合同,第三类是旅游风险规避和; 

 2.外联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旅游市场调研,第二类是旅游市场开发和客户开发与维护,第三类是旅游产品销售;

 3.计调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旅游要素采购,第二类是旅游线路设计和成本核算,第三类是突发事件处理与预防 

 4.导游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客户档案管理、为游客提供食宿等生活服务、游客个性化服务、迎送服务、景点讲解、商品导购讲解等,第三类是导游培训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结果 

 按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的教学顺序,对以上能力点的相关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和实训)进行前后序调整,形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案。 

 1.专业必修课。顺序开设《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安全与急救》、《领队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计调实务》、《旅游文化》、《旅游英语》、《现场导游》、《接待实务》、《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14门课程。 

 2.专业任选课程。顺序开设《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会展概论》、《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旅游美学》、《旅游公共关系》6门课程。 

 3.实践课程及交付成果。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高职高专层次专业教学应开设大量的实践课程。在职业背景下,实现前述21个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年以认知实习为主的体验教学。训练包括客户心理分析、旅游线路推荐、门市销售、旅游市场调研、客户档案管理、客户迎送服务、景点讲解等11个一类能力项。通过对旅游企业实地调研,加强学生对就业岗位、工作环境等的感性认识,促成第一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二学年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的双轨教学。一部分学生进入旅游教研基地,在接待、外联、计调、导游等岗位熟悉工作程序与工作内容,实现签订旅游合同、旅游市场开发、客户开发与维护、旅游线路设计、成本核算等五项第二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三学年学生带课题进入企业实习,课题设计全部与第三类能力训练相关,包括旅游风险规避、旅游接待管理、旅游产品销售、突发事件处理与预防、导游培训等五项,实现了第三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solo法在课程优化设计中的实施难度 

 (一)应用知识教学尚存差距 

 高等教育的学习者任务是双重的。第一必须掌握一些认知范畴的知识,如概念、基本技能、事实资料等;第二必须掌握、应用前述认知知识的方法,从而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按以上课程体系完成教学任务的08级毕业生进行回访,发现第二部分的能力未能更好的发挥,尚需在以后的研究中找出答案。 

 (二)课程开发是团队工作 

 对能力、工作任务分析、可观察教学成果等事项的信度严重影响课程整体设计的水平,参与人员需要精通学科知识并对课程广泛涉猎,需要一支至少是由任课教师、课程理论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的队伍来共同完成此项工作。 

 结束语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设计,虽然存在瑕疵,仍不影响其优秀教学成果的显现。我们形成了基于solo的高职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思路,并将其应用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优化设计中,实施此方案的08级毕业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后续研究我们将深入更多的专业领域,通过优化设计实现课程的精准定位。 

 

参考文献: 

[1]李俊,鞠燕梅.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j].文教资料,2008(6):242. 

第7篇:旅游管理的分类范文

随着旅游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行业。旅游业的飞跃也大大促进了旅游教育的发展。现在旅游教育已具有相当规模了,其中中职教育占有一定比例。但是旅游教育在飞速的发展中存在这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有些中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脱离实际,难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不高,难以满足岗位的需求;毕业生的求职观念和方法不正确,难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形势变化对要求……当然很多中职院校在旅游教育中都采取了一定的方法和措施, 比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先进的教学设施以及通过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来进行旅游教育改革,都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效。为了中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笔者针对旅游管理的教师教学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是以能力为中心、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培养既具有一定的旅游管理理论基础,又能熟练掌握现代旅游行业的服务与管理技能,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具备良好旅游职业道德修养、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能适应旅游企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中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是: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兴趣不强,对动手实践的课程非常感兴趣。总体而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有以下几个特点:1.实践性强2 .理论完善3.对学生要求高。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服务行业,不管是景区、酒店还是旅行社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实操能力,并且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发展。

二、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各个中职院校都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作出了一定的努力, 但是因为各个学校师资条件的不同,实训设施也有差别,因此,各个中职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环节也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 师资雄厚的学校有自己的实训基地,创建了自己的旅行社和酒店,为学生实践建立了完整的实践体系,为旅游管理实践做出了很多尝试。但是大多数院校都存在实训基地不完善,实训环节不完整的问题。

从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的情况来看, 该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校内教学实训环节,一般会安排在本专业的实训室中进行,学生单科实训的单项技能过于单一,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学生的实际专业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另一部分为校外企业实习环节,企业为保障自身利益,会长期把实习学生固定在某个岗位,这样的实习不仅不能使学生得到实践的锻炼,反而会使学生对旅游行业产生不良印象,从而影响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

各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属于“半路出家”者,缺乏对旅游学科的系统把握和必要的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即使不是半路出家,还存在一种问题,就是年轻老师毕业就就业,学校面对学校,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很多院校不注意对教师的培训,教师在讲课的过程无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只能将空洞的理论,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实际作用。 现在很多学校注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是着力与解决现有的问题。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注意不能陷入证书的迷障,而不注重考查教师真正的实操能力。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1.课程体系全面化

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开设要全面化,因为旅游行业对学生要求很高, 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方位人才。 同样在全面化的基础上要有主有次,争取做到兼顾全局、主次分明;在使学生能把我重点、分清主次,夯实行业专业知识,明确未来职业发展路径。课程设置要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相互融合,注重突出实践课程的比例。理论教学要精练,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2.实训环节系统化

许多院校在实训这一环节上一直采用固定的在校学习两年,出去实习一年的做法,这样做的确是减少了许多麻烦,学生实习直接接轨就业。但也有自身的缺点,它使得许多学生完全的丢弃了前两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应该打破这一局限,让实训环节灵活化、实用化,将实训分为课程见习、阶段岗位实习、旅游旺季实训、毕业顶岗综合实习。根据不同课程和进度需要,分阶段逐一消化整合。课程见习:根据教学课程进行相应见习实训,包括基本服务技能,基本操作示范,企业运营,工作制度和相关的工作纪律,以完成上述单个课题为目的的实操练习或观摩环节。阶段岗位实习:各学期机动安排,由企业提供若干工作岗位,实训人员直接上岗操作和服务。 旅游旺季实训:当旅游旺季来临,合作企业将优先聘请能够熟练操作业务的学生或老师。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五-六学期,就本专业知识综合实操运用。

3.理论知识全面化

第8篇:旅游管理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高职院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工作技能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接受高职教育可以获得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在社会旅游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旅游经济的发展会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它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但是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职仍然处于学历师范教育的阶段,没有做好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教育。我们要重新审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为培养旅游业的服务人才做好准备。

1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观念比较落后

我国高职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建立在传统的高等专科院校旅游专业基础之上的,主要是培养导游、酒店管理、旅行社工作以及相关的管理等服务业人员。部分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是以学科课程理论和职业理论两部分进行的,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教学课程设计大多是简单的叠加式教学课程,即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在传统的专科院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必然会受到专业院校的影响,并且简单的叠加式课程设置和学科课程理论的设置明显受到了本科院校课程设计的影响;同时职业理论又体现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的课程设计观念严重滞后,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的特点,只是受到不同教学模式的影响,进行简单的组合,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学习和能力情况,缺少课程设计观念上的创新和发展。

(二)课程设计深度不够

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一般分为以下几个具体的专业,即游管理、涉外旅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酒店管理、导游这六个专业。虽然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这些具体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各个课程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缺少更加专业化的分类和课程设置。比如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专业技能没有进行具体的划分,使得酒店管理、旅行社和旅游景区管理的专业出现重复和交叉,这样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样的课程设计现象大多出现在一些规模比较小的高职院校,而那些发展比较成熟的院校,还设置了相关的旅游语言类专业,使学生们的专业学习变的更加细化和深度不断加深。

(三)专业实习比较单调

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把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能力放到了课程体系之内。所以很多的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和培训。但是经过调查和研究,大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组织学生们取得实习地点是酒店和旅行社,而且安排的岗位大多是不需要很高的专业技能的岗位。缺乏专业性的管理岗位来供学生们进行实习,这样的实习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培养了学生们较低层次的实际工作能力,对学生们管理水平的提高缺少锻炼的机会。

(四)实训课安排不尽合理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实训课程,但是经过调查和研究,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大多是在学生的理论课程完成以后,主要是集中在学生的实习阶段。这样导致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实训的训练,缺少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很多的实训课程流于形式,忽视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很多时候把实训课程安排在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组织学生全体去酒店、旅行社进行实习和培训,但是大规模的学生涌入实习单位,肯定会大大降低实训的实际效果,并且学生很难接触到实际的管理岗位,使得实训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起不到明显的作用。

2 完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措施

(一)明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目标

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和知识理解的能力相对较慢,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重点培养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使学生们能够掌握一门专业的技术和能力。

(二)创新课程设置的理念

高职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时要坚持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这是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表现。旅游管理在课程体系设计时,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主体地位,相关的理论课程可以作为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能力的辅助课程,学校还可以加大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丰富学生的实践经历。

3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经济的发展,高职的旅游管理专业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进步空间。高职院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转变传统的课程设计理念,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质量比较高的实训机会和实习单位。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实现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第9篇:旅游管理的分类范文

结构问题目前,我国旅游人才资源结构存在有不合理的现象。普通管理人才较多,信息、旅游、法律、外语、复合型旅游人才短缺,特别是国际旅游业务,旅游管理的精兵强将更是凤毛麟角。

观念问题旅游人才培养开发在观念上还有一定差距,存在着一些误区。一些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到旅游人才在旅游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人才培养开发和使用,思想上不重视、措施上不落实、使用上不得当,提拔使用旅游干部较少,致使一些地方旅游人才匮乏的现象有之。

管理问题一是缺乏旅游人才调节机制,旅游人才管理模式比较简单,缺少分类管理。二是在旅游系统,没有真正建立起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影响调动人才开发自我潜能的积极性。

培养问题人才培养开发尚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旅游人才开发在体制上缺少大胆的探索和积极创新,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良性循环,旅游人才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工作上的绩效优势。

急需的四类旅游业人才

伴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兴旺,旅游人才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同时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在呼唤更多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旅游人才“兵”少“将”乏。

一是旅游业高层管理者,如从事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娱乐管理、景区管理、旅游规划等方面的职业经理人;包括政府分管旅游工作的领导和各县(市区)旅游局局长及旅游景区管委会主任,他们对于旅游业的理解和认识对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作用。

二是紧缺具有专业技能过硬、服务意识较强、复合型、协作型、应用型服务人才,包括高级导游人才、旅游规划人才、旅游市场人才、会展旅游人才、旅游商品开发人才、度假和商务旅游开发人才等。

三是旅游理论研究人才和教育培训师资人才,他们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旅游人才培养开发的质量。

四是具有国际视野的职业经理人才,参与国际竞争要求有一大批精通市场经济规则、国际旅游业务、旅游管理的精兵强将。目前我国旅游企业发展不快,集团化发展缓慢,与缺少能够熟练运作大企业的旅游经理人才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