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七年级生物教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这一学期,我担任八年级-4四个班的生物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我认真执行学校安排的教学计划,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认真教学,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教学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对于这段时间的工作,感觉自己受益颇多,为了总结经验,并从经验中取得进步,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以下总结:
、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增加知识储备
要想走进学生,必须要先贴近学生,热爱学生,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为了让自己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课余时间我主动多和学生沟通,努力让自己能够更加融入学生。除此之外,我还积极学习新课标,让自己的教育方向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让学生能够轻松的学习。要想教给学生半桶水,教师就必须先有一桶水,为了能给学生传授更多更有益的知识,我积极参加了校区___的各种教学活动,区里___教学研讨会等。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使我的知识量得以储备,视野得以提升,并从中学会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方法,使我以后的教学更有自信。
二、重视教学过程
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备好这节课。在上课前,我首先弄清所讲知识的重难点,了解知识的逻辑,并能运用自如,而且要适当的补充课外材料,知道怎样教才能教的更好。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设计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思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愉快高效的学习。
要提高学习质量,课后还要及时辅导。初中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有学生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还有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对调皮的学生我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让他们在赞美中不断提高。这样,学生对我也就慢慢的喜欢和尊重,也开始喜欢学习生物。而且在作业上我注意及时批改,并写上适当的评语,让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学习的兴趣也不断提高。
3、教学反思
当然,我在教学上还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是对新课标的学习不够深入,生物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科目,更多的是要求学生主动动手参与,但由于课时以及现实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很多时候学生都处于观望想想象的状态,这点有待提高。
其次,在教研方面,不论学校还是区里都举办了很多活动,而且虽然认真的读了很多书籍,但在理论应用到实践的过程中,总觉的有所欠缺。
另外在一些后进生的转化方面做得不是很到位,由于学生太多,对于很多学生的___度不够,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使得一些学生有些被忽略。
当然,我始终对教育充满信心。有付出就有收获,在教学上我还存在很多缺点,以后我会更加虚心的向其他老师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努力使自己得到更大的提高。
一、教师专业化思想方面
政治思想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遵纪守法。职业道德方面,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爱胜过一切。服从并做好领导分配的各项工作,工作积极主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我作为从事义务教育多年的老教师,根据新课程理念确定义务教育发展方向,不断学习,不人云亦云,寻方向,找出路,也不断提醒、鞭策着自己,不管付出辛苦,都不能使义务教育教学工作误入歧途。
二、专业化水平能力方面: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己的思想观念。我在这一年的教学工作中,对于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实验技能仍处于不断的摸索中。为了全面透彻的理解课程标准,面对的确是活生生的学生与活生生的教材,改变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的现状,我感觉如盲人在摸索,摸到什么就是什么。后来从校本理论学习、和一些教育著作、教育教学杂志上,获得了比从前翻阅书籍时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找到了支持与鼓励。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今年本人,承担初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和七年级生物、劳动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组织科技活动小组的教学活动,还担任研究性学习学科的研究工作。工作量大。备课量大,任务繁重,年近半百的我每周还有3个晚自习,其中的劳累自不必多言。准备实验消耗脑力和体力,实验课上和科技活动实践指导学生的实验技能是劳累和辛苦,每天要转换角色,转换思路,每天上不同的课,做不同的工作,接触不同的人,锻炼了我心里的调试能力,而且使自己更快的再次熟悉教材,知识量也飞速增加,并融会贯通.这对提高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这种跨头的独特经历的感受是:痛并收获着,累并快乐着!这一学期,我们除了圆满完成教学工作,还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生物实验考试任务.记得今年6月,初中实验考查,为了取得鲜活材料,避免阳光暴晒,影响实验效果,我起早贪黑去寻找,爱人曾经抱怨我说:哪有人像你这样的,干别人看不到的活,.纯属傻瓜!7月骄阳似火,我不顾酷暑,不顾风雨,并且设法准备取得实验材料.,路边的雨水曾冲刷过我的汗水。在教学中,本人采用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通过教育,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拥有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能够提高生活和工作的质量,使自己成为一个睿智和有财富的人!本人深切的明白,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本人一直把教学看得很重,如何备好课、上好课一直是心里的重头戏,一堂课上下来,感觉好的话,整整一天,都会欢欣鼓舞。我们的七年级科技活动利用每周三的7、8节组织学生完成了燕山中学校园内植被、北外环西段、西外环北段人工植被的调查,完成雾灵山西南面人工资被和天然植被的考察,初步进行雾灵山山前南侧冲击平原植被种类的调查,认识了菌类植物,采集了小叶红波的果实,学会了探究学习。本人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同徐成林、李国栋结为“师徒对子”互相听课,促进两位年轻教师的迅速成长。为了配合领导和老师的工作,遇到同事有事,生病等事情,我都会主动的迎接领导派来的新的教学任务。
今年,在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初中推广以小组团队协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本人欣喜地加入到改革的行列中,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自己只做导演。因为课堂改革,组织科技活动课,从科技活动内容,,从修改到上课,细节的处理,时间的安排,我都会和七年级的领导、教师,活动小组的学生商量,让我感觉不是我一人在开课,体现了团队协作精神。我在此感谢每一位给我无私帮助的人!
三、遵守纪律、考勤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人认识活动行为的重要动机,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怀有兴趣,便会抱积极的态度、以愉快的心情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初中生物教材中所介绍的动植物大多是我们平时生活中常见的,但如果真正让同学把他们所了解的准确的描述出来,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因为平时许多学生并没有认真仔细观察这些生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花的结构》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花结构的印象和准确了解,需要在课堂中进行"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的活动。教材当中是采用桃花进行观察,但由于学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刚好是秋季,较难找到要观察的桃花。而此时正是月季开花季节,月季花的各部分结构非常明显,容易观察。所以因地制宜,让学生采集月季花进行观察和解剖。这样不仅能够清楚认清花的结构,而且印象非常深刻。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克服困难,在活动过程中获取知识,感觉轻松又快乐,并且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措施
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是我们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在生物教学中,通过进行各种实验活动,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的。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体内的气体交换》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对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理解和困难,为了让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首先让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利用》中如何证明二氧化碳的存在,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分别吸气和吹气"的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确认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清楚的理解气体通过体能的气体交换,气体成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之后进一步提出吸入体内的气体在体内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用心的去观察去了解去体会,并动手参与,然后通过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经过多次这样的实验活动,再经过老师的具体指导,学生会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并提高观察的能力,而且能够形成动手的习惯和提高动手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生物实验教学,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来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材中,多数的实验活动往往只给出实验课题而没有具体的实验方案、方法和步骤,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方法,自己选择实验材料、仪器、试剂等,鼓励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同一个实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例如七年级上册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中,学生根据此实验课题采用不同材料进行同一个实验,他们把馒头换成了米饭,或是换成面包等,这些改变不仅取得了相同的实验结果,而且实验材料容易得到。又如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活动中,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有的小组把萝卜块分别放入盛有清水和盐水的烧杯中,过一定时间再进行观察,有的小组则把萝卜块分别放入盛有清水和糖水的烧杯中,过一定时间再进行观察,有的小组别出心裁,先在清水和盐水中滴入黑墨水,再放入萝卜块,过一定时间再进行观察,然后再把萝卜块切开观察萝卜块内部是否被染黑来确定细胞有没有吸水。可见,这些实验活动不但提高了教学效果,还能够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实验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生物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发展学生智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具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参与,完全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但也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学生从失败中找原因,再次进行实验,直到成功。由于实验方案是学生自己设计的,不同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每个学生都可据自己的方案进行自主的实验活动。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吸收作用》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活动和分析,让学生自己制定实验计划,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析,再根据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说明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的条件。最后,教师再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学生品尝到获取成功的艰辛和喜悦,同时把知识从实验中挖掘出来,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观
(1)独立思考能力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并非教会学生某种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学生只有学会了思考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学习,必将会被高效的学习方法取而代之。例如,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本章节中涉及到大量的相似名词,如神经节、神经中枢、周围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等,这些名词无论是从语素上讲还是从具体的含义来说,都极其相似。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记忆,这就需要通过分析、比较各个名词组成和分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辅助记忆。具体的方法以的人体神经脉络图为例,或以一根有枝节的树枝进行类比。形成相应的记忆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通过模仿进行相似的独立思考,最终实现生物知识水平的提高。
(2)解决问题能力
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主动而活跃的思维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生物知识理论和结果,进而得到更深刻的体会。作为教师,有义务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探索真理的欲望,并通过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物和现象作为教学材料,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独立、自主、积极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例举生活中常见的乳酸菌饮品、防腐方法、污水净化、甜酒制作过程等现象,让学生分析、归纳出细菌和真菌在生活生产中的具体的利用都有哪些、运用了哪些原理。学生在解决教师所设置的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将学会一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通过长期的训练加以优化,最终在生物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创新能力。
(3)逻辑梳理能力
逻辑梳理能力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适用于各个学科。通过归纳并总结类似、相反等对比关系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记忆、掌握知识。为了培养学生逻辑梳理能力,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体系和系统规律,并在学生不具备该能力之时通过示范帮助其生成相关意识。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通过对整章的学习,学生对人体各个器官、血管血液流通的状况有了基本的认识,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无论是对其学习还是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对于本章节的讲解,可以以血液循环,淋巴循环为主线,可以对血液以及流通所经过的器官的作用进行引申。在教学中除了通过挂图展示帮助学生总结血液运动的规律,即“左心动,右心静;肺相反,体相同”外,还应该对其进行引申,将生活的常识问题加入其中,如心脏疾病的预防,以及常识性的知识进行引申。当学生接触了此类学习方法后,印象会更为深刻,不但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而且增加了生活常识,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利。教师应该多设置相应的课程对学生进行训练,以此来提升教学水平。
(4)动手操作能力
生物学科在传统教学中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并非因为它本身缺乏学习的意义,而是因为生物学科较其他学科更加复杂、严谨,尤其是需要依靠大量的实验观察才能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对于初中生来说,升学是最大的任务;对于生物教师来说,应通过精心设计,积极带领学生、鼓励学生完成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理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条件允许、学生达到一定水平、且有教师全程监督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大胆一试,包揽实验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学生亲自设计的实验与书本或教师设定的实验不同,他们从最初的设计环节就参与进来,不仅能更明确实验目标,而且能培养其科学、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其观察、操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成功,他们将从中获得莫大的成就感,并牢牢把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即使失败,他们也更愿意从根源处寻找问题,有助于身心发展。生物实验并非一定要在实验室才能完成,有一些操作简单、持续时间长的生物实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轻松完成的。生物教师在七年级上学期伊始就可以带领或鼓励学生种植几株植物,从播种开始,完整地参与、记录植物的生长,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七年级上册中关于植物的知识。而当植物成长到一定阶段时,则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生虫、杀虫等状态,恰巧可以与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相契合,让学生了解植物界的疾病和免疫系统,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二、结语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介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而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来实现的。通过进行课堂讨论,学生不仅能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趋势,学习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最重要的是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学生能力、彰显学生个性。
关键词 课堂讨论;合理分组;课堂提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研究的紧迫性
①课堂讨论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惟一方法,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讨论来实现。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是否需要课堂讨论,那些简单易懂、绝大多数学生能理解的问题以及难度很大的问题没有讨论的必要。
②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的参与度直接决定效果。在目前的课堂讨论中,存在着以下现象:积极参与讨论并且能够发言的只有几个学生。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缺乏讨论的勇气,另外,经常出现有学生开小差的情况。
③七年级学生自制能力还比较弱,在课堂上往往把握不住自己,因此,课堂讨论常常演变成了闲聊。
④由于每个小组的情况不同,所以在时间上差异较大,有的小组课堂讨论已完成,可是有的小组还没有统一的结果,学生没有习惯课堂讨论这种形式,造成时间的浪费。另外,老师在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思考。这样的讨论,达不到预期效果。
2.研究的必要性
目前在课堂讨论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课堂讨论非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因此,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是非常必要的。
3.研究的可行性
在进行微型课题研究初期,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提取了一些我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将这些方法应用于课堂,从中摸索出适合我的教学的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次微型课题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本校七年级一班至六班的学生。七年级学生的显著心理特点是:个人意识开始出现,群体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刚开始接触生物,还没有形成理性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有效的课堂讨论正可以锻炼他们的这些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总结出课堂讨论的一般方法应用于我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究、改进、归纳总结。
2.调查法。以七年级1-6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掌握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科学的结论。
3.个案研究及分析对比法。针对某节课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形成一些个案。这些个案,是课题研究生动、真实的信息资源,通过对这些个案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四、课题研究过程
1.课题的提出
课堂讨论是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是体现学生主体化学习的途径。通过我的研究,希望能够解决在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有效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中实现他们的主体地位,锻炼他们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课题的申报
针对目前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我提出我的微型课题名称《提高初中生物课堂讨论的有效性研究》。该课题于2012年11月得到立项,课题编号为:SWX12-761。
3.参加微型课题研究培训
作为一名新老师,在课题研究意识和能力方面还比较薄弱,没有经验。因此,我聆听了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秦德增副所长做的“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报告,从而明确了方向。微型课题研究,是教师基于实际,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问题为任务,对自身工作进行自我观察、内省、反思、探究与行为跟进的研究活动,并且明确了微型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4.重要文献资料的搜集
围绕要研究的问题,我查找了很多文献,期待弄明白研究现状,包括国内外最新成果,本学校研究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根源在哪儿;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等。
5.针对班级情况,确定课堂讨论的内容及形式,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对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以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
6.认真总结,准备结题
整理课题研究档案性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结题。
五、调查结果分析
七年级一共有学生245名,因此本次调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学生对课堂讨论的看法以及课堂讨论出现的问题,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目前,学生比较认同课堂讨论,他们普遍认为课堂讨论对他们掌握知识很有帮助,认为这种授课方式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可以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为这种方式对他们的学习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占了78%。
2.关于小组人数,有接近46%的学生认为,6人是最佳,其次是4人。目前,在我的课堂上小组人员大约为6人左右,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小组人数为6人比较合理,所达到的效果也最佳。如果人数过少的话,直接的弊端是意见的提出比较单一,而且经常会出现只有一个人持不同观点。在这种情况下,这位持不同观点的人容易被其他同学所左右,从而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如果小组人数过多,则小组长不好管理,而且可能演变成了闲聊或争吵。
其次,如何决定小组成员?44%的学生赞同关系好的同学一组,另外,有35%的学生认为应该由老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安排组合。七年级学生的行为容易受到感情的干扰,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希望能和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因此,在进行分组的时候,我会尽量兼顾他们的情感状况,并且考虑实际情况,以达到最好的分组效果。
另外,在成绩方面,有47%的学生希望本组的其他成员生物成绩能比他们高,这样的话,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能带动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习。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还是迫切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取得进步的。在性格方面,有55%的学生希望小组成员的性格和自己的一样,学生们普遍不喜欢性格偏内向的同学。
有46%的学生认为,每个小组都需要一个小组长,但是小组长不用固定,大家可以轮流当小组长,这样可以锻炼每个学生的领导能力。
3.在讨论的问题方面,有35%的学生希望讨论的问题是比较有趣的思考题,有33%的学生希望讨论一些有争议的题目,这样才能在讨论中取得更多的成就感。那么,有27%的学生希望能够讨论一些需要大家合作才能完成的题目,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
4.在讨论结束后,有52%的学生希望能够自己反馈自己的观点,有35%的学生希望最后由老师总结反馈他们的观点。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希望能够拥有表达他们观点的机会,这样能够锻炼他们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5.目前在课堂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们认为存在的问题是,讨论的时候容易转向聊天,从而大大降低了讨论的效果。另外,在每次讨论中,每个小组总是有部分成员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发表的观点往往代表着这个小组最后的观点,最后进行总结性归纳的也往往是这些学生。其次,在课堂上,往往由于讨论时间太长从而影响上课效率。
6.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讨论活动后,有将近95%的学生还是比较赞同小组讨论的,这说明学生们从小组讨论中得到了一些好处,不光学到了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的合作探究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信心。
六、课题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通过对我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我认为如果想达到较好的课堂讨论效果,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一)首先要进行科学分组
目前,在小组课堂讨论中最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少数学生主导了整个课堂讨论,而一些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这样就会导致讨论结果过于片面,有时会扼杀真正好的观点。要杜绝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做到合理分组。
首先,在分组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要尽量考虑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注意他们之间的互补。同时,在刚开始的时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在小组内设定一个生物学科组长、问题收集记录员、信息反馈员、点评员、学习任务检查员、讨论展示员。小组长负责给各组员分配任务,同时注意这些任务员是暂时的,大家可以轮流上岗。问题收集记录员,要注意搜集小组中其他成员的问题与建议,讨论展示员负责在班级中进行总结归纳,反应自己小组的观点。这种方式可以从根本上避免课堂讨论有学生开小差的现象,能够真正做到人人参与。
(二)课堂讨论的题目要科学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人的认知结构划分为三个区:“已知区”、“最新发展区”和“未知区”。他认为,课堂讨论的题目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讨论与思考,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能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价值。如果在学生的“已知区”进行提问,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只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如果在学生的“未知区”提问,即使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也探究不出问题的答案,长此以往,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课堂讨论的题目要具有“开放性”,才能给学生充分提供展示个性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课堂讨论题目要具有层次性。对于一些比较难的知识,可设计一个问题组,问题组中的问题之间有内在联系,使上一个问题的解决对下一个问题有启发。这样才会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他们解决问题。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课堂讨论虽然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能只成为旁观者。七年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约束能力还很欠缺,需要老师的指引。当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独到的见解时,老师要及时的给予鼓励,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合理安排讨论时间
要根据课堂讨论的题目,合理安排讨论时间。如果讨论时间太短,学生往往得不出最后的结论,达不到好的效果;如果时间过长,容易出现课堂松散现象。
(五)对学生的回答要有追问
讨论结束后,小组选派一名成员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在学生阐述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及时追问。老师及时的追问,可以促使学生深入理解问题,进一步补充、完善自己的观点,提高回答问题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六)有效的课堂讨论评价
每次课堂讨论结束后,老师要及时对讨论结果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出优缺点,并且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及个人给予奖励,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一次次的鼓励中,学生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七)教师要有效的倾听
有研究证实,教师的倾听有利于课堂讨论的开展和深入。Strother通过研究发现,在整个课堂讨论过程中,一个人至少有45%的时间是用来倾听的,可见,有效倾听在课堂讨论中的重要性。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带着赏识的目光注视着他们,并且带有耐心,认真的把问题听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被人欣赏的幸福。
七、问题讨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有效的课堂讨论首先在于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起到良好的效果。其次,在于学生的分组,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使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而且,每次的讨论任务要落实到人,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另外,教师要注意把握整个课堂,及时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避免无效讨论。还要注意时间的把握,使整个课堂可以一气呵成。现在的七年级学生,没有经过具体的课堂讨论培训,所以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课任老师的共同培养。
参考文献
[1]高艳,郭方玲,陈丽等.有效课堂讨论策略三题.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15期
[2]王庆管.生物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科学教育,2009年第3期(第15卷)
关键词:反射;神经系统;反射弧
作者简介:曹盈盈(1984-),女,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二中学生物学教师,大学学历,中学二级教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 “在继承我们生物科学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实验探究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新课程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经验,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新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由此可知,新课程更注重生物学知识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在教学中,应多从生物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创设学习的情境.下面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鲁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例,进行基于“源于生活经验”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目标:
(1)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说出反射的概念.
(3)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4)举例说出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初步具有科学探究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学习,体验探究的快乐、初步形成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难点:能够举例说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三、教学过程
教学片断一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自己刚学习自行车的时候,是什么情景吗?一下就能掌握好平衡吗?这些动作的完成是什么系统控制的?
学生:学生根据生活实际,介绍自己学习自行车的经过.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这些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调节和控制的,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就是反射.
设计意图:本环节内容从学生学习自行车的经验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学习生物学的好处和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教学片断二
教师:医生常用膝跳反射诊断被检测者神经系统是否受损,为什么能够检测神经系统呢?请自主学习下面的膝跳反射的实验,并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实验目的要求:
1.通过做膝跳反射实验知道什么是反射.
2.学习做膝跳反射实验的方法.
实验步骤:
每两名同学一组,两人轮换进行实验.
1.一名同学作为受试者坐在椅子上,一条腿着地,另一条腿自然地搭在这条腿上(如图1).
2.另一名同学用手掌内侧的边缘,迅速叩击一下受试同学上面那条腿膝盖下缘的韧带,同时观察这条腿有什么反应(如图1).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并两人一组进行,大部分同学实验均能成功,部分学生当叩击韧带时,小腿没有突然抬高.
教师:叩击韧带时,小腿有什么反应?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它受大脑控制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观察的实验现象,分析可能受到大脑的控制.
教师:总结实验成功的关键:一是选准叩击部位――膝盖下方韧带;二是把握准叩击时机――趁受试者放松且未注意时.同学们能够根据膝跳反射的实验自己总结出反射的概念吗?
学生:总结反射的定义: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教师:控制膝跳反射的神经是在脊髓中的,而不用经过大脑,所以,可以通过这个测试,查看脊髓中反射是否正常来判断是否有脊髓病变.
教师:强调反射的定义中注意的问题:必须有神经系统的参与,再一个是有规律的反.根据定义举一反三,遇到刺激时,含羞草的叶子会合拢是反射吗?草履虫游向食物是反射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植物没有神经系统,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也没有神经系统,所以不是反射.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医生常用膝跳反射诊断被检测者神经系统是否受损,这样的生活经验来引入膝跳反射的学习,再通过学生之间合作实验具体感知膝跳反射的存在,以此为基础,总结出反射的定义.这样的知识是生长于学生自己的经验,因此,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建构.
教学片断三
教师:同学们抓过烫手的馒头吗?你是如何反应的呢?是先缩手?还是先感觉到烫呢?
学生:来不及反应就把馒头放下了.
教师:通过图2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反射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反射弧来完成的,同学们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总结出反射弧的组成.
学生: 组内交流,积极探索缩手反射的示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总结反射弧的组成,明确先缩手,后感觉到烫.
教师:人体内有许多的反射活动,排尿反射、眨眼反射、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响后,就会迅速走进教室;当同学们看到别人吃山楂的时候也会流口水,这些反射活动都是一样的吗?怎样进行分类呢?
学生:人生来就有的简单的反射;生活经验的积累形成的比较复杂的反射.
教师:总结反射可以分为两种,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后者是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获得的复杂的反射.
教师:吃山楂流口水是哪种反射呢?当我们看电影时,看到山楂的文字也会流口水这是哪种反射呢?
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吃山楂流口水为非条件反射;对于图片文字信息导致的反射为条件反射.
教师: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都是条件反射,也是人类所特有的.
设计意图:对于反射弧和反射分类的教学,均是以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到许多与科学有关的生活经历,已形成了生物学学习的前概念和相应的认识结构.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这些前概念去生成新的科学概念,从而更好的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更好的达成本节的学习目标.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启发学生思维,重点以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进行了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倡导分析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并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展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讲解生物知识,将生物知识巧妙的融入在生活化问题的解决上,实现新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也正是由于教学内容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可以亲身感受、亲身经历、亲身感悟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从而形成自身直接的情感体验,也更懂得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成为有智慧的人.
参考文献:
[1]李莉.义务教育段七年级生物学教科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一、思想方面:
“支教”工作是我市教体局为贯彻国家、省、市关于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精神,选派城镇中小学在职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促进教育人才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农村偏远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和教学质量不高,为推动教育全面、持续、均衡发展,为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教育所做出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灵宝市的一名“名师”和“学科带头人”,支教成了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支教期间,本人忠于党,热爱人民,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宗旨,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二、工作方面
我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一位支教教师就有了什么“光环”。自从我踏进寺河中心校园那一刻起,就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寺河人”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在每一个平凡的支教日子里挥汗泼墨,辛勤付出。
首先,服从领导工作安排;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旷课,有事先请假,按时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本学年,我除了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英语课外,还积极地参加了省级“均衡教育验收工作”的准备工作,我负责的对生物实验室的整理受到了领导好评;在学校组织的表彰大会上,我和另一位支教教师组织排练的《感恩的心》,受到领导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寺河的教师,各个都是全才,今年的我受到了各方面得锻炼,不仅能教好英语,而且能像模像样地组织节目了。
其次,带动全校英语教师、搞好教研工作。作为一名支教教师,我深深地知道,单纯搞好自己的教学,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在抓好自己的教学工作的同时,我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带动全校的英语教研工作,我把市二中的“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推广到寺河学校,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多次给全校的英语教师们上示范课,观摩课,然后和各位老师谈本节课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并带动老师们积极参加网络教研,和她们一起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一年来我坚持听青年教师的课20多节,并指导她们用全英教学,使学生在英语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英语。
最后,关心学生,奉献爱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支教一年里,我主要承担七年级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外加早读和晚修每周共20多节,我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我在所教的学生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爱。课前,我认真备课,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各种情况,励志,因材施教。课堂上我再现教师的风采,精彩的讲述,循循的诱导,积极地鼓励,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个学生。
课后,我认真批改作业,按“四精四必”处理好学生作业,并对差生进行重点辅导,总是让每一个学生都理解消化了才肯罢休。我了解到这里的学生英语基础差,就在上课的环节加了“翻译”这一项目,降低难度,使多数学生都能轻松地学好英语。
课前课后,我教学生唱英文歌曲,跳外国舞蹈,编演英语话剧,一起疯狂说英语,培养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了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打破了山里娃学不好英语的传说,期中期末考试中,我所带的七年级英语成绩均超过了“XX学校”———市X中。
三、业余生活方面:
在校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我们的支教生活丰富多彩。早上,我们全校女教师伴着青春的旋律,跳起“女子健身舞”;下午放学,我们去学校后面的山涧小路上散步,听着河水的哗哗声,呼吸着来自“天然氧吧”的新鲜空气,一路欢歌笑语。春天来时,我们挖野菜;槐花开时,我们拽几枝槐花,做成香喷喷的麦饭;夏天,我们捉螃蟹;冬天,我们砸冰取水。我们的业余生活有滋有味!
四、业绩方面:
1、全年的期中期末四次考试成绩,均全校第一,各项指标均超过兄弟校———市五中。
2、指导的青年教师能够流利地用英语进行教学,是我莫大的欣慰。
3、参加灵宝市举行的“英语教师口语大赛”并取得二等奖。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实施家庭化的益处
1.充分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体验过程
如七年级上册的《无土栽培》①用具:玻璃瓶:②植物:万年青或者吊兰等观叶植物;③要求:用适当的方法将幼苗固定在瓶内,使幼苗的根浸入营养液,放温暖向阳的地方;④学生反馈:只要给植物提供它所需要的水和无机盐,固定植物、注意通气,植物离开土壤也能成活;⑤我的思考:开展这样的课外活动,提倡学生在自己房间用无土栽培方法种上自己喜欢的植物。关注同一种植物不同的生长期对各类无机盐需要,观察植物生长过程,还可以欣赏到根的艺术美,美化自己居住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缩短生物课堂上实验操作时间,提高生物实验课的效率
如七年级下册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实验时间上至少要四天,特别适合在家庭里开展,让学生有充分时间观察和记录数据。设置对照组,记录幼苗生长状况,再讨论模拟的酸雨和真实的酸雨有什么差别,学生先在实验中亲身感受到用食醋做酸雨对植物的危害,再分析自然界中酸雨是怎样来?它对人类建筑物和户外雕塑腐蚀,使植物枯萎,酸雨是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吗?无形中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了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3.实验材料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实施灵活方便
在观察《种子的结构》,让学生选择自已喜欢菜豆和玉米种子,在家里泡一天,第二天带到课堂上观察,在观察完种子的结构后,老师收集学生手上10多种不同种子,有黄豆、绿豆、花生、玉米、小麦、水稻种子等等,让学生观察种子子叶数目,非常容易总结出,有两片子叶的是属于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物质贮存在双子叶上;只有一片子叶属于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物质贮存于胚乳中。单、双子叶植物概念很抽象,是教学难点,但通过观察实物,学生就易于理解接受了。生物家庭化实验过程中,实验材料和仪器准备都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动手改造,从生活用品及生活垃圾中收集来代替实验材料,既培养学生环保节约的习惯,也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充实丰富了学生课外活动,也替学校节省部分实验经费。
二、初中生物教学实施家庭化实验
1.适时布置家庭实验内容,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从七年级入学开始,实验难度由易到难。以前老师在课堂上演示实验,讲解相关知识后,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这样学生实验中很少会出现预期不到的异常现象。其实课堂上学生大部分是看热闹,并没有真正去参与和动脑思考实验本质内容。而生物家庭化实验可以让学生有充分发挥自由的余地。
如七年级上册的《种子的萌发条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假设设置多种探究方案,倡导学生相互讨论,从空气、阳光、水、温度等多种因素中选出最可能影响的因素,除设计课本上3个因素的实验方案外,我们还多设计一组有无光照的实验方案。由于种子的萌发需要较长时间,不可能在有限课堂时间内完成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就根据学生家庭距离远近进行分组,选好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重点解决实验操作中遇到问题,如选什么样种子?每组要多少粒合适?计划多长时间观察记录?怎样控制变量温度?如何为种子萌发创造无光条件?学生思考、讨论实验操作越详细,实验失误就越少,还增进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第二周各组把实验成果带到实验室,交流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最后教师作出合理的评价。
学生完成探究种子萌发实验后,得出种子萌发受温度、空气、水影响大,而种子在有光或者无光下,都会萌发。由此说明,家庭化实验教学,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意识。拓展了学生探究未知的欲望,学生通过实践进行了探索、归纳。经过初中两年生物家庭教学尝试,学生逐步养成科学观察和分析实验问题的良好习惯。
2.适时指导,反思实验的成败
如八年级上册《制作甜酒》,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按一定比例购买酒曲,并在家长指导下一起蒸熟糯米,放在坛子里密封好。一个月后酿成酒,带到学校。整个实验过程还要用数码相机拍下、制作成幻灯片,在生物课上进行交流,学生在闻酒香、品尝美酒时,甜酒制作成功感由然而生。有的小组改用葡萄酿葡萄酒,老师也不反对,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资料大胆去尝试,也在一个月后将酿好葡萄酒让大家品尝。有的小组购买杨梅,制作可口好喝的杨梅酒。有的小组酒没酿成,米发霉了变酸了。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原因,原来是由于操作过程坛子没消毒好,实验过程中经常打开盖子观察,让细菌和真菌进入瓶里繁殖所致。学生明白科学实验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不仅要经得起时间考验,要经得起挫折的考验,要学会总结经验继续实验直到成功为止。
3.选择适合家庭化探究实验的题材,服务家庭生活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感受到家庭有生物,生物在家庭。学生学了七年级下册《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课后,能根据长辈和自己的健康状况,合理营养搭配,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了。八年级下册《关注健康》一课后,学生预先收集常用药物和药品标签,学生走访医生或参观药店,对安全用药有初步了解后,列出家庭成员的常见疾病,有针对性选择药品,在家长支持下,去药店购买药物,配备家庭药箱。让学生养成关注健康、自我保健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
4.实验场所延伸至社会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调查“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些活动学生要想探究好,就得走出校门到社会上与人合作交流,进行沟通才能采访到需要的信息。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注重过程,其实走进社会就是最大的课堂,学生通过这大课堂可以捕捉到无数的信息,教师应该不时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和利用信息。学生在调查“动物在人们日常中的作用”过程,采用访谈法,到养鸡养鸭场去调查,到超市询问禽畜产品销售情况,到中药店了解哪些动物可以当药材等等。在调查过程中学生真的学到不少在学校中学不到东西,掌握了科学调查、研究的方法,乐于与人合作,充分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5.合理评价学生家庭化实验成果
【关键词】有效;开展;实验课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1-0051-02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生物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各种原因,生物实验教学起步晚,导致重知识、轻实验、重理论、轻实践,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至今还很严重。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材内容突出了实验内容多、形式多、要求多的特点,让学生参加实验的机会多了。所以开展好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效率,提高生物课的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多年从事生物教学和生物实验员工作的我认为,为了使每个实验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必须加大生物实验教学的力度,强化实验规则和技能。下面是我多年来的几点体会:
一、组织纪律的教育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是上好实验课的保证。为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得以顺利进行,每届七年级新生开课后还未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向他们强调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的重要性,向他们讲清道理,反反复复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并自觉遵守。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自觉遵守中学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保证实验室内环境安静。
2、实验下课时间不到,不准擅自离开,如果有事必须报告老师。
3、每人每次必须按已定的座位就座,不得随意插位,以免影响实验秩序。
4、要爱护教学仪器。学生一定要养成洗手的习惯,以免实验时玷污实验仪器、标本、样品等,从而引起实验误差。同时不得做与本实验无关的动作,以免损坏器材,甚至发生意外事故。
5、养成节约的习惯。不论是实材,还是擦镜纸、吸水纸、各种试剂都要按要求取用,不能随意使用,更不能将镊子、剪刀、皮尺等小件器材带出实验室。
6、认真填写表册。每次实验结束后,由学生填写好本节课的实验名称、日期、班级,最后由科代表签名,入档备案。
7、要始终保持实验室整洁卫生。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清洁的实验习惯,实验过程中不得乱丢纸屑、杂物,实验结束后要清理仪器,将仪器放回,最后由值日生做好实验室卫生工作,教师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二、实验兴趣的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还有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扩展眼界,深入钻研。很难想象一个学生如果对某种事物毫无兴趣,没有好奇心求知欲,那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要想使学生对学习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就要从多方面去引导、去激发,而实验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从初中生心理特点分析,好奇、好动是他们的突出特点,学生往往比较喜欢上实验课,也正基于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特点,巧妙地利用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恰好七年级上学期的第一个探究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学生在生活中早已认识了这种动物,但不知道就是鼠妇,也知道只有在阴暗处才能找到它,但不知道它怕见光。于是在实验前一天就安排各小组自己找鼠妇,并安全带回实验室。实验员只提供小木箱、纸板、玻璃片、干土。整个实验都要求学生按探究的基本方法主动完成,并作好记录。实验结束后小组讨论除了光可以影响它的生活外,哪些因素会对它产生影响,并安排兴趣小组代表课外完成“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或“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进一步探究,这种单一变量因素的探究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参加实验的兴趣。
在此后的探究中我还会根据生活中常见的、有趣的现象作为实验问题,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以引发好奇心、求知欲。比如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环境条件有哪些?我们吃的豆芽,其实是豆根,这是为什么?豆子萌发时究 竟是先长根还是先长芽?通过学生自己课外的观察,学习兴趣一定会很高,也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学生会因喜欢实验而喜欢上生物课,因乐在实验中而亲身体验整个实验的过程。同时学生在经历亲身探究后,会对自己的实验成果产生成就感;学生在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不但升华了理论知识,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带着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拓宽知识领域,使学生乐而不返,兴奋不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
由于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作为巩固和验证理论的手段。作为中学生不但要扎扎实实地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还要重视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为进行科学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教师本身也要练好实验操作的基本功,对每一个实验,教师都应预先操作一遍,通过试做,会发现实验中的一些问题,更能指导学生实验要细致、周到,从而提高实验效果。
在初中七年级实验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基本操作能力上,其中包括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徒手切片、绘制动植物细胞结构简图等能力的培养。以普遍光学显微镜使用为例,它是一种比较复杂而精密的光学仪器,使用方法也不是容易掌握好的,因此要使学生对显微镜的结构、性能、使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显微镜中最重要的部件是物镜,它既能放大物像又具有分辩力,而目镜只起第二次放大的作用。因此,在实验前指导好学生预习,掌握操作要点后,教师在实验课中可以用两台显微镜示范教学,一台是由自己操作,另一台则由学生骨干代表操作,同时教师要特别强调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骨干模仿操作一步。然后分组练习使用,教师要巡回辅导并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且准确的学生,另外教师应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和不转动转换器扳物镜的错误操作,以及镜筒下降时不看着物镜,导致物镜与玻片接触而损坏镜头等。通过几次反复练习和使用,学生基本上就可以独立操作了,下次实验课就可开展临时装片的制作及植物细胞的观察。这时教师必须将擦滴撕展盖染吸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再讲每一步的涵义,边操作边让学生模仿操作,这过程中强调注意事项,比如清水不能滴得太多或太少,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要薄而透亮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这样学生很快能掌握要领,自己制作好临时装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等,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就达到了实验目的,学生会兴奋不己,终生难忘。
四、观察能力的培养
生物实验中,学生的观察力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获得生物的感性知识,然后通过积极思维,把观察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上升为理性知识,形成正确的概念的能力。可见培养观察力是培养实验能力的前提,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初中生物实验包括探究、实验、调查、设计、制作等活动内容,共计46个,其中约有一半的属于观察性实验或探究,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正确的能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1、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知觉活动。观察时一定要明确观察什么,达到什么目的,仔细地进行观察,才能有清晰的感知。在无明确的知觉任务时,感知的对象往往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无目的观察往往会得出与事实相反的结论,例如在理解光是叶绿素形成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时需要观察新鲜的豆芽菜露在空气中几小时后的情况,很多同学只知道它变绿了,而不究其原因。甚至有的同学还会误认为豆芽是吃芽,是芽先萌发,根后萌发,可见有意观察是多么重要!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出观察目的,并经常提醒学生,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观察的对象上。
2、观察要有计划性。观察除了有明确的目的外,还必须有观察计划。随随便便是绝对收不到好效果的,所以必须注意观察的计划性。观察的计划性可确保输入大脑的信息具有系统性、条理性,这样的信息才便于在头脑中加工、编码,从而提高观察的速度和正确性。例如在利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实验,我提前一周让各组学生自己取样,加肉汁或牛奶培养后,在观察时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从生物教学的角度来观察步步深入:怎样吸收培养液才能观察到的草履虫较多?你看到的草履虫是什么形状的?是单细胞吗?有没有看到纤毛、细胞核、食物泡等结构?它是怎样运动的?为什么要在载玻片中放几丝棉花纤维?通过一系列发问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与能力,可见观察有方式可循。
3、观察要实事求是。一般学生有对自己常见的事物,存在看见就等于知晓的错误想法。对常见事物,他们常常不观察,也不去思索,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时,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逐步学会真实地、系统地、周密而精确地进行观察,真实填写观察、实验记录、认真求实绘制生物图。教师一定要求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际情况来完成。比如学生认为红细胞是红色的,而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红细胞呈淡黄色。实践证明,真实的记录是极为珍贵且十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由此可见,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
4、学会重复观察和对比观察。为了保证观察的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同时还要学会对比观察。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的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很多学生由于急躁、没有把握好时间、水温,导致观察到的现象是1号、2号、3号试管都变蓝色。这样既不能体会设置2号、3号试管是作为对照,也无法理解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最好的办法就是重复实验,重复观察。只要按操作程序和确定的时间来完成,一定会观察到只有2号、3号试管变蓝的实验现象,才能领悟这个实验的意义。
五、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现行的初中生物教材中,学生的探究性实验增加了许多。人教版七年级、八年级共有探究22个。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探究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生物知识的欲望,让探究贯穿于整个生物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