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三化学总复习总结范文

初三化学总复习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三化学总复习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三化学总复习总结

第1篇:初三化学总复习总结范文

一 重视复习的意义,明确复习的目的

进行总复习的意义有五:(1)对教材进行梳理、提炼、去粗取精,突出有效信息;(2)复杂问题简单化;(3)抽象知识形象化;(4)零散知识系统化;(5)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

进行总复习的目的:复习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复习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和重现,而是从更高层次和角度对所学知识、技能、方法进行重新认识和再学习的过程。所以,加强对复习教学的研究,能彻底改变简单罗列、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复习模式,使复习成为促进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

二 合理规划复习进程,科学安排复习时间

初中化学课程安排仅一年,新授课结束后离中考只有一个多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规划、科学安排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一阶段:进行系统复习,形成知识网络。

时间安排:两周。

阶段目标:检查并及时解决学生知识理解上的障碍,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归纳,将整个初中化学各知识点按结构和脉络融合形成体系,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复习内容: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奧秘、化学实验与活动探究、化学计算、化学与生活等。

复习要求:“细、低、全”。“细”是指复习要全面细致,不遗漏教材和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基础知识。“低”是指复习中把握中下难度,不偏离教材内容和考试说明的范围和要求,不选孤僻怪异的题目,做到不脱离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全”是指复习要针对全体学生,第一轮复习的中等难度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掌握考试说明所要求的“双基”知识。

注意事项:(1)用好课标、考试标准、教材(找准考点,落实基础);(2)合理使用资料,防止用资料代替教材,引导学生重视教材;(3)训练要适当,防止以做题、讲题代替复习;(4)问题引领课堂,重视情景创设,防止一听就懂,一做就错。

第二阶段:进行专题复习,完善知识结构。

时间安排:两周。

阶段目标:要求学生能正确辨析各知识板块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总结综合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内容:根据学生对新课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自命知识专题,通常有气体制取,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鉴别,物质的分离、提纯、除杂质等专题。

复习要求:主要以专题讲解和专题训练为主,然后进行综合训练。

注意事项:(1)研究考题、缩小范围、找准专题、做好专题复习;(2)做好专题训练,精选、精练、精讲,切忌过多过滥,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盲点要有针对性的训练;(3)要杜绝仍由教师独占课堂40分钟的做法,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练习、复习、小结、思考的时间。

第三阶段:进行模拟演练,中考仿真训练 ,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时间安排:两周。

阶段目标: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进一步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随着学业考试的日益临近,主要精力应当放在消除弱点、弥补漏点、调整心理方面,把卸下学生心理包袱作为重要任务。

复习内容:中考仿真模拟训练、考前适应性训练。

注意事项:(1)进一步研究中考试题,对考试大纲中的样题示例进行分析,整理考试信息,更加明确中考试题的特点、结构、难易比例,知识考查的呈现方式;(2)提倡教师组卷(所选卷应题目典型、题型新颖,难度宜小,保证训练价值);(3)回归教材、加强记忆,加强考试技能技巧的训练。

三 认真研究教材,准确把握复习方向

认真研究教材和教材上的题型,准确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体现。试题源于课本,从课本知识点,能力点衍生而来。复习的关键首先要过好教材关,在总复习中必须重视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认真研究学业水平考试样题,掌握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思路,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 重视知识基础,加强主干知识的复习

第2篇:初三化学总复习总结范文

一、以“纲”作导 明确目标

《考试大纲》是中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中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以后的复习中要进一步阅读,复习到相关内容就要把考试说明拿出来比较,不断地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避免过度拔高难度,特别对我们这种普通中学,抓住基础分,是中考胜出的关键。而且我也注意把相邻两年的考试说明进行比较,看有无区别。

复习时围绕《考试大纲》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做一番深入的研究,对中考的“了解”、“理解”、“应用” “操作” “探究”各种层次的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具体的化学问题可以作何处理,合适设计成什么样的题型?只有搞清楚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从这些实在的基础开始,才可能搞好化学的复习。

二、以“本”为导 抓基础

课本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复习的关键首先要过好课本关。以教材为依据,千万不能抛开教材,去买很多这样版那样版的复习资料,复习资料多了,花钱多不说,教师和学生 无所适从或疲于应对,这就会失去“主心骨”。有一两册经过精心选择的资料在手即可。

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的复习在整个化学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不过关,后面的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因此,必须切实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真正弄清楚。

抓基础不能就基础而基础,而应着眼于提高能力上,因此应在教材上下功夫,加强对教材的研究。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每一单元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善于挖掘出教材的思想性,并帮助学生总结出规律,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育,对每个知识点设计过程探讨。

复习时,把注意力放在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上,不要搞“偏、难、怪、高”的内容。注意考查范围,避免因超纲复习而枉费时间和精力,要坚决、果断、彻底地抛掉教材里没有的、《考试大纲》不要求的内容,要把注意力放在抓基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及关键点上。

三、以“真题”为导抓学法

由于中考是省内出题,做题时应着重做广东地区的真题、模拟题。纵观近几年化学中考试题,一个典型的特征是考题不偏、不繁、不难、不超纲,命题趋势是:平稳过渡,分步推进,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变化。很明显,命题者在向我们传输一个信号:要重视研究历年中考题!因此,对中考试题“陈”题新做,将做过的试题进行创造性的重组,推陈出新,不失是一个好办法。中考命题与新课程改革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复习时可将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科学归类,联系教材,通过梳理相关知识点,讲究学法,归纳技巧,勇于号脉中考。

要求学生答好中考题的标准是:常见的题要会做,不常见的题也要会做,从来没见过的题也得会做。这就要求在总复习中应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针对化学教学特点,试题特点,命题趋势, 答题标准,在狠抓“双基”上下功夫,搞清知识间的联系和知识点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解决疑难问题。

四、以“练”为导抓好讲评

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做题时:只注重做题的数量,而不注重解题的质量;只注重做题的结果,而不注重解题的过程和解题后的总结。因此练习题要精挑细选,做到难易适度,明确练的目的,避免重复劳动。以中档题为重点,着重解决学生审题不够仔细,逻辑不够严密,基础不够扎实,书写不够规范,思维不够灵活,表达不够清楚等问题。

要设法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写,将知识与能力体现在笔尖上。

作业、试题,学生做完后仅完成了少部分功能,另外大部分的功能要靠教师的讲评和学生的总结来完成。讲评时要将题目按内容或解法进行归类,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精讲。不满足对答案,而将重点放在分析题意、寻找思路、归纳方法、总结规律上;放在题的考点和教材的知识点联系上;放在挖掘试题内容的隐含性、提高试题的创新性上;放在以一道题为突破口,寻找一题多解、多题同解、一法多题及同类题目的联系点上;放在对典型错误及产生原因的剖析上。使学生做一题、学一法、通一类,能举一反三,灵活掌握。

第3篇:初三化学总复习总结范文

  化学老师个人工作计划1

  本学期本人继续初三两个班化学教学工作。新课将在3月中旬结束,其余时间将转入复习,复习将占据本学期大部分时间,约为三个月,现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的再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对学校学生的情况已经比较熟悉,学生们喜欢化学,喜欢上我的课,他们的总体情况是:基础较差,缺乏对问题的钻研精神,一旦遇到难一点的问题往往是后退 ,自主性学习差,对学习比较缺乏信心,这些是我的教学的出发点。

  二、再研究化学教学大纲 ,不断完善自己的化学教学和复习的指导思想

  1 .立足教材,不超出教学大纲,注意紧扣课本。回到课本,并非简单地重复和循环,而是要螺旋式的上升和提高。对课本内容引申、扩展。加强纵横联系;对课本的习题可改动条件或结论,加强综合度,以求深化和提高;

  2 .做到全面复习。复习目的不全是为升学,更重要是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基。由于考查面广,若基础不扎实,不灵活,是难以准确完成。因此必须系统复习,不能遗漏;

  3 .立足双基 。重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复习。对一些重要概念、知识点作专题讲授,反复运用,以加深理解;

  4 .提高做题能力。复习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独立性和批评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探究能力和综合多项知识或技能的解题能力;

  5 .分类教学和指导。学生存在智力发展和解题能力上差异。对优秀生,指导阅读、放手钻研、总结提高的方法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中等生则要求跟上复习进度,在训练中提高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建立学生档案 ,实行逐个辅导,查漏补缺。

  三、复习的具体做法

  1.循序渐进:

  学习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第一阶段的全面复习必不可少。初三化学知识的一个特点是:内容广泛,且分散渗透。总复习就要把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以线网或图表形式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按照知识的有机组合,以课本为依据,按大纲进行全面、扼要、系统的复习,并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以比较法、提纲法、列表法、归纳法、竞赛法等形式进行。

  2 .讲练结合,专题讲解,加强训练:

  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要内容进行专题训练。尤其是有一定难度,有一定代表性的内容更要加强,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和适应性。

  3 .采取灵活多样的复习形式:

  复习切忌搞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和题海战术。在教学中我常用:启发式讲授、自学式的阅读和钻研,有题组式训练、小组讨论、让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装,对结论进行论证等复习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4 .进行题型分析,掌握解题规律:

  不论什么题型都有各自的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解题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反对题海战术,但多种题型的训练却是必要的。教师必须在阅读多种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适量题目给学生练,切不要照抄照搬。教师进行题型分析,既使学生掌握解各类题方法,又能对各种知识再重新复习一次,这种做法很受学生欢迎。

  四、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在总复习中要重视 信息反馈

  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所说: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最简单的反馈是检验任务的成功或失败 。我们通常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谓 检验 就是要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实际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让教学的信息反馈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五、做好备考工作,提高应变能力

  1.加强审题训练:

  不在审题上下功夫,就难以做到既快又准。我们提出:审题要慢,解题适当加快。通过审题训练,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联想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分步解决的问题,须得依次作答,才可取得较好成绩。审题是解好题的前奏,磨刀不误砍柴工 。

  2 .提高表达能力:

  不少学生会算知思路,就是说不清,逻辑混乱;书写潦草、丢三漏四。在改变这些恶习,必须从解题规范和书写格式抓起。要求做到:字迹清晰,书写整齐,语言简炼、准确、严密;计算准确,文字、符号、表达符合课本规范,养成严谨治学的好学风。

  3、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的信心、毅力、意志、情绪、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等对学习有很大映响。因此在传授知识和教会方法的同时,要加强思想工作,全面关心学生成长,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改进方法,克服畏难情绪,激励学习热情,使其聪明才智充分发挥。

  4、注意心理训练: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在炎热的环境中,要连续进行三天超负荷的严格考试,毅力不坚,缺乏斗志,则难以坚持。因此,考前要减压,减轻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考出水平。

  在最后阶段(约考前两周),主要安排学生自我复习,自我完善。由学生自己阅读、消化整理知识、巩固和扩大复习成果。教师则重点加强个别辅导,查漏补缺,提高后进生。

  我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我所教的学生初中化学的升考都取得较好成绩。

  化学老师个人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和年级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训练能力、归纳能力的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物理的学习方法,加强实验操作能力培养,进一步打好基础。做好学生的竞赛辅导工作,争取在物理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完成初中物理的复习工作,争取中考全面获胜。

  三、具体措施

  1、坚持集体备课,加强各教师间的联系,互相取长补短,发挥群体力量。

  加强教法研究和发挥效益。

  2、教学中应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点面结合,逐步扩展。

  3、强化月考,关注教学成果。

  4、加强试题收集与研究,了解并掌握中考试题和中考命题的趋势。

  四、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以课本以及能力训练为依据,复习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实验。

  第二轮复习,以自编讲稿为依据,分类复习。

  第三轮复习,收集整理以往中考试题,编制使用模拟试卷,进行综合练习。

化学老师个人工作计划3   

  一、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因此我与其他高三化学教师仔细分析了近几年来课改区的高考试题,结合历年来湖南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如对比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因此在我校暑期举行的教师业务考试当中我与其他同备课组的化学老师全部获得优异成绩。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3.熟悉考试大纲。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因此在12月我省考试大纲公布之后,我与备课组老师仔细研究,并准备在今后教学中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二、抓纲务本,摆正关系

  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通常的做法是精选一套复习资料(我校以《名师导学》)作为主要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

  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规范语言文的表达能力,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手。

  3.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练习是化学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习、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因此我与同备课组老师基本每周都精心准备了一张周练卷;每单元准备了单元过关测试卷。

  三、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化学总复习的范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在教师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必须开动脑筋,多思善想。

  1.精读教材,斟句酌。

  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初、高中)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我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正确、全面地表达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等(尤其适合中等以下的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前因后果。如与离子反应有关的知识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的检验和推断、溶液的导电性变化等。应用性是指通过复习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元素周期律、周期表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可以进行元素位、构、性相互推断,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比较各种性质的强弱等。

  2.学会反思,提高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而不是做完练习题简单地对对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等,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积极沟通,因材施教

  本期我所教班级中学生情况参次不齐,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有平时的正常面上的教学,有优秀生的提高,和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加强基础等不同的形式。

  1、在备课中我不但按常规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工作,更是认真备学生,积极在课前、课后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发展及思想情绪,尽可能的在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注意创设不同的情境,诱发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创新欲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情感、思维和行为上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不断提高。

  2、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与方法的辅导,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

  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

  五、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第4篇:初三化学总复习总结范文

初中化学总复习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温故而知新的教学过程。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系统掌握,全面提高,综合运用。既可以弥补教师平时教学的不足,还可以弥补学生平时学习中的漏缺环节。总之,通过总复习,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知识水平,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通过今天的学习、研讨、反思,有以下几方面的初步收获:

1.采取灵活多样的复习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初三化学知识点多且分散。总复习就要把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以线网或图表形式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按照知识的有机组合,以课本为依据,按课标进行全面、扼要、系统的复习,并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以比较法、提纲法、列表法、归纳法、竞赛法等形式进行。

2.对零散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在第一遍的学习中,学生学到的都是些比较零散的知识,没有系统性,对学生记忆很不利。在复习中,老师及时为学生总结,把这些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归类记忆,有利于学生掌握。比如对固体物质颜色的记忆,可以归类总结。在复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时,许多概念相互对立,如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单质与化合物、混合物与纯净物,抓住矛盾的关键,对比记忆最好。而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中,氢气、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氢气与氧气的物理性质,往往会相互干扰,影响记忆,如果分类集中,观察其异同,分析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就容易记忆和掌握了。

3.联系生活,讲练结合

课本上的知识点大多都是枯燥的,学生很容易对这些理论知识产生反感,甚至厌学。如果在复习时,将这些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4.注重实验,前后贯穿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复习实验过程中,可以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贯穿起来,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复习效果。

5.复习课要有好的引入

不管是一些常见的事物或事件及设疑等,都会激发这节课的气氛.例如,在讲初中常见的气体性质、制取与收集装置时,先通过两瓶无色气体的猜测、鉴别,引出气体的性质,再由性质引出制取与收集装置,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由学生自己动手去选择操作,通过实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再由特殊气体(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收集,归纳总结出一般气体的反应原理的选择依据.

6.精选例题、习题

选编例题、习题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选编"精、新、活、透"的习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解题习惯,对发展学生的智力与创新思维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在评讲习题时,要讲透彻,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展,让学生真正能弄明白。讲题前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不急于提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寻找突破口,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的解题能力。注重解题方法的归纳总结,不就题论题,让学生积极发表不同的见解,不一样的思路恰好是同学们的问题症结所在,教师恰好抓住症结,对症下药。

7.把复习内容同部分游戏结合起来

比如,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整个过程中,部分元素标记、化学式是很多学生都很头疼的难题,这些知识既难记又难写.为了减轻学生的包袱,我在上复习课的时候,把这些化学标记、化学式等编制成部分小游戏,让学生边玩边学习,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一个比较轻松的学习气氛,更为注重的是这种游戏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样也方便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

8.应用多媒体工具开展复习课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学.在实施多媒体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还能拓展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应用多媒体工具还能够把部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直观化,这样也方便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多媒体工具具有储存功能,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可以以课件的形式,把各种教学主要内容事先准备好,在上课的时候把这些内容直接拿过来用,这样就可以节省板书的时间,从而提升课堂复习的效率.

9.综合训练

第5篇:初三化学总复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专题讨论;化学实验;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8-0059-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复习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对已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与提升。初三同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虽然掌握了一些化学基础知识,但在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时,仍暴露出很多问题。例如:对知识点的掌握比较零散,不能灵活地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解题思路不清晰,有时仅仅依赖于“灵感的突发”。如何在复习课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能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改进,我用专题讨论课的形式进行初三化学实验专题复习。

要真正提高专题讨论课的复习效率,教师设计实验专题讨论课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专题讨论课的讨论内容设计

第一,专题讨论课的讨论主题能够涵盖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部分的大部分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能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见表1)

第二,精心设计专题课的讨论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难度适中的“基础型”问题,让学生广泛参与讨论。

“基础型”问题的设计从初三学生现有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认知规律出发,难度适中,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学生都愿意参与讨论,并在讨论过程中复习相关化学知识,使用相关化学知识解决问题。问题可设计成难度递进的问题组,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从熟悉到陌生,层层递进,使学生在讨论中理解所学知识。

(2)设计适度“挑战型”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但“挑战型”问题出现的时机需要认真考虑设计,宜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难度的逐渐深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随着思维的深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化学实验仪器和装置的“异与同””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见表2)

2重视讨论内容引入的情境设置

即使是复习课也要重视讨论内容引入的情境设置。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联系非常密切。在讨论内容引入时创设研究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讨论,体验化学的魅力。例如:在“怎样除去杂质”中,用“自来水的生产”录像引入课题,以“工厂要从高炉炼铁的尾气中将CO回收利用”引入讨论内容――怎样除去CO中的CO2杂质?

但情境的引入需要注重几个方面:

(1)注重情境的生活性

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而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

(2)注重情境的全程性

情境的引入就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不能为了情境引入而引入。并且情境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教学过程的不断进行要不断创设新的情境。

(3)注重情境的问题性。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

3 重视专题讨论课的小结环节

(1)重视讨论课所讨论内容的小结

因为以专题讨论课的形式,使得复习内容比较分散。教师可以用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既可回顾知识,使得复习知识结构清晰,也可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的归纳梳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例如在“怎样除去杂质”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课堂实录片断)

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汇报除杂问题解决方案。

[第一组学生代表]我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除去CO中的CO2杂质。第一种方法:可以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装置。第二种方法:可以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碳层。

[教师]其他组同学是否同意这些除杂方案?大家没有问题要问?都没有?我有问题要问第一组同学,怎么想到这些方法的?为什么氢氧化钠溶液可以除去二氧化碳杂质?

[学生] 因为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发生反应。一氧化碳不是酸性氧化物,所以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因此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杂质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还可以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因此可以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碳层。

[教师]能不能简单概括一下你们设计方案时思考方向?

[学生]我们主要考虑物质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因为第一组学生代表汇报时被教师追问,其余各组同学汇报时都会主动汇报解题思路――设计除杂方案的这组物质的类别,有哪些性质,利用性质上的哪些差异来设计方案等等。

(2)重视讨论课所讨论内容解决方案的规律小结

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不同解决方案的“共性”。

例如:在“怎样除去杂质”中,引导学生小结解决除杂提纯问题的规律:

固态混合物质的除杂规律――若混合物都为可溶性和难溶性混合,则可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若混合物都为可溶性的,将杂质转化为气体或沉淀,再用过滤、蒸发方法;若混合物都为难溶性的,将杂质转化为气体或可溶性物质,再用过滤的方法。

气态混合物的除杂规律――将杂质气体用液体或固体吸收

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先根据物理性质考虑物理方法能否解决问题,再根据化学性质考虑化学方法。

通过小结,可以帮助同学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提升思维品质,同时也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归纳能力。

4 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环节

初中学生由于受知识结构、年龄特征等因素的影响,进行讨论活动时,非常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老师的鼓励能使学生更乐于参与讨论,并在讨论中大胆联想、大胆质疑。

当然课堂教学中教师事先是无法估计学生会给出所有的答案,这是非常正常的。学生提出的很多“答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不完善、比较粗糙,操作性差,或者本身就无法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在设计方案除去CO2中的CO杂质时,甚至想到了将混合气体通过血液。我赞扬学生能够将多学科知识相联系解决问题,打破思维定势,然后再顺便提出方案上的小缺陷。教师面对这些“意外”情况,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评价方式,正确评价学生的讨论成果,要保护好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汪习雄.论讨论式化学教学的有效性[J].化学教学,2007(2):18~19.

第6篇:初三化学总复习总结范文

一、加强直观教学,做到“名”与“实”结合

化学用语是代表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的一系列符号或图式,化学用语不仅代表化学事物,而且表达特定化学概念,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含义则是化学用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1.强化宏观和微观的三重表征。

加强直观教学,必须注重联系实际,尽可能地使用化学用语与其所表示的具体物质、具体反应和现象建立联系[1]。如看到常见的水,它的组成元素有哪些,各元素的元素符号如何书写,通过展示球棍模型让学生观察一个水分中各原子的个数比,以及它代表的其他微观意义和宏观意义。

2.借助于多媒体直观呈现。

在进行水的组成探究实验时,通过多媒体动态展示水电解的微观过程,这对于学生理解电解水反应的实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如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本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的过程,除了借助教材图片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模拟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3.加强实力示范性教学。

在化学用语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实例进行示范性教学,全面仔细地展示化学用语的书写过程,使化学用语的书写步骤和规范要求具体化,又要尽可能地结合板书进行讲解,使化学用语的书写方法和过程有声化,从不同角度精心设计多层次和多类型的出错率高的习题,尽可能地使学生在化学用语方面存在的问题全部暴露出来,再归类进行讲解、示范书写,以便引导学生针对每一个具体的错误进行错因分析和订正。

二、分散难点,合理安排,同时发动学生的智慧

化学用语部分由于自身学科系统性的限制,内容安排得相对比较集中,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下册(2012年秋季版)这两本书中,化学用语几乎覆盖每个章节,贯穿教材的始终[2]。

1.循序渐进,逐渐突破。

教科书在编排时按照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书写和配平这种难度逐渐提升的顺序呈现,化学用语的学习是分阶段进行的,遵循由易到难的渐进规律。如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时,就要有意识地结合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说出文字表达式的含义,记住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以便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奠定基础。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不能急于求成,搞一步到位,而应采取“低起点、小步走”的策略,从学生已经学过的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书写原则,学习书写步骤,了解注意事项,然后慢慢加深,逐步深化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体会和认识。

2.开展化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把所学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以竞赛题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可以采用元素符号接龙、化学式与化学名称抢答、化学方程式填空等方式,在课外分组创办以化学用语为主题的化学角,制作和分享各类化学用语的卡片和思维导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竞争中学到化学知识,展现自我风采,激发学生的荣誉感,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化学用语。

三、落实课标,达到写、读、用三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用语属“技能性学习目标”之一,要求初中学生“初步学会”。此外,课标还分别在“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这属于高水平层次的技能性目标,也就是说,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学用语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三会”,即会写、会读、会用。实践证明,实现这一目标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多练习。但如何练习,必要认真加以研究。简单重复的操练,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会使学生因反感而厌学,因此,必须重视练习方式的改进。

1.化学用语置于生活情境。

首先,在练习的要求上应强调以“三动”促“三会”,即在练习时,既要动手写出化学用语,又要动口读出其名称、说明其含义,还要动脑想一想该化学用语的具体应用。在练习的呈现方式上,要尽可能将化学用语置于鲜活的情景中[3]。如氢氧化钙的学习,它的来源是用做干燥剂的生石灰与水反应而来的,它的稀溶液就是常用的碱溶液澄清石灰水,有大量未溶解的氢氧化钙的混合物叫做石灰浆,冬天用此刷树,起杀菌防冻的作用,还可以用于粉刷墙壁等,紧紧地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化学有亲近感。其次,在练习的呈现方式上,用注意多样化,尽可能将化学用语置于鲜活的情景中,使书写化学用语的技能训练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感受使用化学用语优越性的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化学用语,增强技能训练的有效性。

2.创造开放性环境。

在练习内容和形式上,应注意丰富性,敢于打破传统的束缚,增强练习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如在学习元素符号时,让学生收集有关营养品的广告,找出其中与素有关的词语,写出元素名称和符号;又如在学习化学式时,让学生从家里或到超市,这样不仅能起到巩固化学用语和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四、遵循记忆规律,逐步提高

多练多用,可使学生逐步熟练地掌握化学用语。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特点是容易“理解”,但不练不用很容易遗忘。因此必须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巩固学生已学得的知识。

1.及时复习。

进入大脑短时记忆的信息最终有两个去向:一是被遗忘;二是转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保存着大量的知识、事件、经历、经验、技能等各种信息,而我们的学习则要选择长时记忆。初中化学用语的特点是零散多变,贯穿整个上下册书,要形成稳固的记忆,必须反复练习和及时复习。如在每节课上课的前三分钟听写五个化学式、两个化学方程式或者默写元素的化合价口诀,反复的标化合价,周末可以将某一章或以某一化合物、元素为核心,制作思维导图,初步将相关知识形成网络等,放长线钓大鱼。还通过上述暴露的问题,可以对出错率较高的进行归纳,以备复习之用。

2.联系对比。

联系对比不仅可以与遗忘做斗争,而且避免对不同化学用语认识的混淆,更可以弄清楚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比如在学习化学式后,要及时把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意义从宏观到微观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比较不同位置数字(符号前的化学计量数及符号右下角的下标)的不同含义,从而更有利于加深对这两种化学用语的理解记忆。对化合价和离子符号的意义的不同,书写的不同也是如此;又如对不同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用相互关联的因素串联对比记忆,如硫、炭、铁丝和红磷与氧气的反应。有的可以从物质的性质角度分类比较,比如通过盐酸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多种碱的中和反应推理硫酸与一些碱的反应;

3.提升能力。

有的可以从反应类型角度分类比较,也可以从其他某些可以找到的共同点上加以分类,举一反三,如在学习碱和酸的通性时,知道盐酸和硫酸除铁锈的复分解反应,就可以推出盐酸和硫酸与氧化铜、氧化铝的反应物和化学方程式,知道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的反应,也就能推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方程式,同时也要做好阶段性的归纳总结,并上好化学用语的单元复习课和总复习课,让学生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

化学用语既是化学学科的一项重要基本技能,又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4]。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要从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提高对化学用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而且要按照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对化学用语教学的研究,努力提高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梓生.对“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思维及其培养的认识[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5,7.

[2]黄玲.四大策略助力初中化学用语教学[J].数理化学习,2014.7.

第7篇:初三化学总复习总结范文

——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施专题访谈

编者按:化学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最后一年开始学习的。作为一门中考科目,学生如何在时间紧迫的九年级里既能享受到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之魅力,又能考出好成绩,是诸多初中化学教师实施化学新课程一直探索的问题。本期《热点争鸣》特邀请我国化学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优秀教研员与大家深层次地探讨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等问题,以期化学教育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王磊,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修订组核心成员,教育部初中化学新课程骨干教师“国培”示范性项目首席专家。

《中国教师》:初中化学是学生在初三时才开始学的,也就一个学年的学习内容,却令许多初中生头疼不已。化学有这么难学吗?您认为学生学习化学困难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教师该如何帮助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

王磊:有些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难学,一个原因是与开课的时间有关。学习化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能力以及较好的逻辑推理能力,还需要一定的数学、物理等知识经验和方法基础。作为化学启蒙课程,原本应该给学生一些时间去体会学科的价值,体验学科方法,但实际上为中考而教学赶进度的现象较为普遍,往往新授课就以中考的要求作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完成综合性问题解决等较高能力要求的学习任务等,自然有些学生会觉得化学难学。

有些学校已经尝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将初三化学课时的一部分调整到初二年级开设,总课时不变,但是整体课程时间拉长,改变教学节奏,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内化。也有的学校要求教师不赶课时,保证上好新授课,区分好新授课、单元复习课、总复习课的任务水平要求,不但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还使化学成为初三孩子很享受的一门课程。

使某些学生感到化学难学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化学学科引导学生观察物质的存在及变化,追寻存在及变化的微观本质,通过各种证据在宏微观之间建立起逻辑推理关系,以及基于物质转化关系建立起对物质及其变化系统的动态的、整体的思考,这是化学学科带给学生的根本的发展。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教知识,更要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知识间关系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举例而言,每个教师都会讲“氧气的性质”,那么为什么做了“碳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就证明氧气可以与碳发生反应,不是碳在氧气中燃烧更旺的现象呢?我们可以用澄清石灰水证明新的物质存在。这一实验的逻辑关系是:因为有澄清石灰水变浑的现象,证明有新物质生成;因为有新物质生成,证明碳和氧气发生反应;因为碳和氧气能够发生反应,证明氧气有与碳点燃条件下反应的性质。在氧气性质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实验帮助学生归纳出:判断物质是否具有某种化学性质,就是判断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变化;而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生的依据是有否新物质的生成或某种反应物的减少……这样外显思维过程的教学贯穿课程始终,会让学生感觉学习化学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概括而言,化学是认识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门科学,它既具有自然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普遍性,也具有其特殊的视角、方法、特点和要求,特别是化学学科对于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要求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相统一,具体的实验形象思维与本质分析和抽象概括相结合,同时还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整体系统思维有相当的要求。这对初中生原本的认识方式和思维习惯构成了不小的挑战。如果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还只是依赖单纯的记忆和灌输,或是缺少针对性的、促进学生认识方式和思维习惯转变的教学,都会使得学生出现明显的学习分化和学习问题。教学中存在的客观问题也促使教师们反思,是否应该更深入地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学生学习化学的规律,化学课程和教学对于学生认识思维发展的相互关系,做到更加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开展教学。

《中国教师》:其实生活中我们天天在与化学打交道。2011年版的课标中,还专有“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主题内容。教学与生活相联系,这也是化学教育一直倡导的。现在化学教师在这方面做得如何,尚需哪些改进呢?

王磊:化学新课程实施已有十几年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已被大多数化学教师所接受。在各种公开的展示课中我们已经很难看到没有情境素材的知识教学了,就是日常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也会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或者借鉴优秀课例,甚至自主开发适宜的情境素材展开教学。

虽然很多教师都乐于将教学与生活、社会相联系,但是不同教师使用情境素材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当教师把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的价值定位于仅仅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拓展学习视野,那么教师在选择素材时倾向于关注素材内容的趣味性、表现形式的生动性,使用素材时大多以教学的辅助内容展示给学生。在课时紧张时,教师会轻易放弃与情境相关的教学内容。

有些教师使用情境教学是看重素材提供给学生的问题解决活动和复杂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能力方法的培养。这些教师在选取素材方面会更多地关注素材的教学性,包括学生是否能够理解素材中所蕴含的各种知识关系及推理逻辑;学生是否可以对素材进行分析、推断、评价,甚至再创新等思维加工活动。这类教师使用素材时也更倾向于将素材设计为推动教学发展的线索。

还有一类教师在使用情景素材时更看重素材本身所蕴含的学科方法、学科思想,以及在对素材的研究和理解过程中学生获得的关注和认识社会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科学素养的提升。因此在选择素材时,对一个教学单元而言,教师会注意单元素材的系统性,对具体素材而言,教师会兼顾素材的社会性、学科性和教学性。在运用素材的过程中,教师们也尽力发挥素材的价值,将素材作为教学的推动系统与学科本体内容有机融合,展现学科思想和方法。甚至在课堂中超越学科本体内容,还原真实生活中的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将真实问题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本体知识、方法则是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工具。

《中国教师》:2011年版课标继续提出科学探究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经过前10年的科学探究的教学实践,现在化学教师对科学探究理念的理解以及实际教学情况如何呢?接下去要进一步落实科学探究的理念和目标,教师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改进?

王磊:调研表明,探究教学也是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师们认同度很高的一个教学观念。这与课程标准的规定、教材的努力呈现、科学教育研究领域的引领与宣传以及考试评价导向都有很大关系。十几年来的探究教学实践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

首先,教师们明确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化学课程承载了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任务,同时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化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教师们清晰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教学中能够有意识地促进学生在各个探究要素上的能力发展。再者,探究教学的优质观摩课层出不穷。最后,从目前探究教学实践来看,基于实验的探究和基于真实应用背景的探究的教学实践很丰富,与元素化合物知识有关的探究教学比较成熟,也呈现出多样化。

虽然探究教学有了很大发展,但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或局限,总结如下:

第一,从探究内容来说,有关概念原理知识的探究比较少。这与有些教师认为有实验才是探究,没有实验就不能探究的想法有一定关系。这也显示出教师在认识上的局限。

第二,强调探究环节,缺少学科过程方法的体现;关注表面活动,而对探究活动中的高级思维过程关注不足。教师比较关注学生做了哪个实验,实验现象是否明显,实验结论是否正确,而较少追问学生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获得哪些数据或证据,实验结果促使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结论的得出是要严谨可信。还以“氧气的性质”为例,对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很多教师强调的是火星四射、发光放热等现象的观察。而对于这个实验来说,目的是证明氧气可以和铁发生剧烈反应,发光放热等现象是化学反应发生的常见特征,是辅助证据,而最有力的证据是有黑色的新物质生成,所以有的教师为了进一步证明新物质,会增加反应物铁和产物四氧化三铁性质不同的对比实验。实验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建立了探究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探究结论间的逻辑关系。

第三,目前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给定探究问题、有确定统一的探究结果的探究活动比较常见,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多样化的猜想假设进行假设检验,或者由一个探究活动引发生成性和多轮次探究的活动比较少。在基于探究活动形成结论的过程中也是总结归纳多,解释论证少,批判质疑更少。

第四,教师习惯于设计基于知识解析的探究,不习惯设计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探究活动。我国传统化学教学比较强调知识解析,强调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精细、正确掌握,但是缺少对知识功能价值的把握。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教学力求改变学生对知识及其系统的认识方式,并以这样的认识方式理解身边世界,解决具体问题。以“溶液”教学为例,基于知识解析的教学更强调溶液的定义,强调溶解度定义中的几个要素,强调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强调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要点……而从学生认识发展视角看,溶液单元教学应引导学生认识分析一个溶液体系。首先学生需要认识到一个溶液体系是由溶质和溶剂两个不同部分组成的;其次学生可以体会溶质、溶剂确定时,溶质、溶剂间存在定量关系;再者,溶质溶剂的比例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是有极限的,这是溶解度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相互转化的依据。有了这样的思考,教学就需要分别设计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探究活动,比如第一次活动可以给学生多种物质寻找组成溶液的条件;第二次活动,给学生不同的溶质、溶剂组,鼓励学生探究溶质溶剂间的定量关系;第三次活动,则引导学生体会溶解极限及其改变的条件。

《中国教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中化学也非常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2011年版课标还专门规定了教学必须完成的学生实验内容。目前教师在实验教学方面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王磊:2011版课程标准与实验稿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明确了8个学生必做实验。这样做,一是从课程标准这样的高度提出实验要求,督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保证学校的基本实验条件;二是提示教师这8个学生必做实验,是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安排更多的学生实验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课标规定的8个学生实验有着很强的代表性,每个实验都承载了核心基础知识、重要实验方法以及不同实验探究任务类型的思路方法。

举例而言,“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从任务的角度来看属于物质分离提纯,因此如何建立物质分离提纯的思路方法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这个实验还涉及过滤等基本操作以及物质的溶解性等重要知识。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其承载的知识内容和实验技能教师们都很清楚。这个实验涉及物质制备与物质性质研究两类任务。物质制备的基本思路是从目标物依据元素守恒等观点寻找反应物,再从反应条件、定量关系等不同角度筛选反应物,设计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操作。物质性质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基于物质已有经验信息推断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寻找合适的化学反应表现化学性质,或其他证据证明性质存在。每种任务类型都有独特的任务解决思路,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这些思路也会呈现出不同水平。在氧气的有关实验中这些思路只是初步感知,将来还会在二氧化碳的有关实验中得到强化与发展,在金属、酸碱盐的有关学习以及日后高中的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都会继续发展完善。

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充分重视这8个基础实验的教学价值:展现核心知识、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同时通过这8个实验的完成,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核心知识的自主建构。另外,通过这8个实验,教师可以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式,以实验操作为主或让学生主动探究,从而增进学生对探究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关于实验教学,教师们还应注意的是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在其他主题“活动与探究建议”中还提出了38个实验或实验系列,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化学学习内容,尽可能实施这些实验活动,以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中国教师》:2011年版的课标在评价建议部分提出多元的评价方式,并提供了具体案例,对一线的教学评价将大有帮助。但是,由于化学是一门中考科目,教师和学生往往只关注纸笔测验而忽略活动表现、学习档案等评价方式。具体教学实践中,初中化学教学评价,尤其是中考,该如何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而不只是考出好成绩呢?

王磊:我们应该看到,中考这个“指挥棒”自身其实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且还在不断地变化。

纵观这几年全国化学中考试卷,试题难度,特别是计算题难度明显降低,偏题、怪题已很少见到。试题能围绕课程标准规定的核心知识、基本技能进行考查,能较为全面地覆盖课程标准规定的化学教学内容,重点突出。一项关于九省市概念原理中考命题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一致性的研究表明,九省市中考概念原理知识命题与课程标准一致性较好,且教材版本的差异并没有影响中考概念原理知识试题命制的质量,说明中考较好地执行和贯彻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无论是经济发达还是不发达的地区,中考对概念原理知识考查的内容覆盖性较好,认知水平要求较为合理,没有出现严重的深广度超标等不利于学生发展的现象。

关注过程方法,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很多中考题目会通过列举信息、提供资料、模型分析、思维辨析等方式考查学生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力。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更是新课程中考试卷的必要内容,有的考题通过要求学生填写探究问题、猜想与假设的内容、实验设计中的具体步骤、实验探究结论等内容,考查学生理解探究活动全过程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针对不同探究要素的探究能力。

重视化学与社会的联系,关注化学、技术、社会间的相互影响,也是新课程中考化学试题的一大特色。几乎每一份化学中考试卷都有相当数量的题目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体现了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自身周围的世界,从化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体会、感悟学习化学的价值。目前涌现出了许多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好题目。

适度开放性也是新课程中考的一个亮点。现在中考试卷中开放性试题数量较以前有所增加,包括解题过程的开放、答案的开放、表达方式的开放等各种类型,有些地区还对评分标准进行了开放,这是对进一步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大胆探索。开放性试题涉及的内容领域比较广泛,比如证据例举、知识方法总结、实验过程设计、真实问题解决方案设计与评价等。开放性试题特别适合考查学生的知识远迁移能力和创意思维等创新能力。

当然,中考也依然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九省市概念原理中考命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发现,省级和市级命题之间,不同地区的命题之间质量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在认知水平要求上,有的试卷中考查记忆水平的题目所占比率过大,偏重机械地考查概念原理知识;有的试卷中概念原理知识考查过程中高层认知水平的考点没有落在对概念原理知识的理解及其应用上,而是放在比较复杂的计算上。这些与课程标准的要求都还是有差距的。另外,在体现能力立意方面,也存在如何处理好学科思想方法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避免能力要求过高,能力考查点不在核心点上的偏差。

课程标准提出要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在这一方面我们还应结合心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的最新发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目前已有一些团队开展有关工作,这些研究进展将会逐步渗透到中考命题中。

关于活动表现评价和学习档案的建立,这两种评价方式由于操作的问题,暂时还没有全面纳入中考评价中。但是,这两种评价方式各有独特优势。活动表现评价特别有利于发现学生优势学习方式、了解学生学习习惯、发现学生能力特点,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过程了解学生的认识方式特征、认识发展阶段,获得充分深刻的教学诊断信息。学习档案则有助于师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发展脉络,对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反思,以及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教学(学习)方案都是很有用的。所以,建议教师们不要因为中考只用纸笔测验,就拒绝其他评价方式。评价不是目的,要让评价成为促进教学的工具和手段。

《中国教师》:基于2011年版课标的要求,初中化学教师该如何发展自身的专业水平?在教师培训方面您有何建议?

王磊:化学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专业发展一定是外因和内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先从内因看,化学教师要想实现自身专业发展首先要有发展愿望,能主动思考。这种愿望与思考不是一个简单的期望,要有切实的行动。在教育部远程培训平台对教师进行答疑时,我们发现,有些教师不会提问,这说明这些教师缺乏思考。

不论是学科问题,还是教学问题,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教师是很难获得真正成长的。举例而言,探究教学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开展探究教学与化学知识学习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教师如果想不清楚,这探究教学就只能是表层活动,缺乏实在的功能价值,甚至还会浪费课时。再如,“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这句话到底对不对?这个问题几乎每次答疑活动都有教师提出来。教师们质疑的理由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应该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教师们自我追问一下:

·为什么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因为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改变,分子改变,原物质就不存在了。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是化学键的变化。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化学变化前后变不变?

也变化。原子构成的物质(例:原子晶体)原子间存在化学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间化学键改变。可见原子没有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追问的这些问题及答案都是教师们学习过的,只不过有些超出了初中教学范畴,教师们就不肯深入去想了,这也显示了教师们思想上的惰性。

其次,教师要学会建立合作团队、依靠自己的团队。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个人智慧总是有限的。我们看到的优秀教师似乎没有只靠个人奋斗的,他们通常都会有一个好的教研团队,有一些教研伙伴,共同研究、交流共享、共同进步。

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因也有很多,包括教研氛围、教师评价导向等等。教师培训也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目前国家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各级教育行政机构都设有专管教师培训的部门,国家还划拨专款资助“国培计划”项目,邀请各方面专家,开展了大量教师培训工作。基于多年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的经验,以及培训中对教师的调查与观察,我们认为目前的培训工作还可以从以下三点进一步加强:

(1)基于初中课程内容的学科知识体系梳理。有些初中化学教师只关注初中知识,只能依据初中教材内容解释有关信息或解决简单问题,无法超越教材从学科本质上更深刻理解问题,也无法全面理解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所以基于初中课程,帮助教师构建合理知识体系,达到整体理解课程、整体理解教材水平,是教师培训应该关注的一个方面。

(2)向教师传递先进教学观念时,应注意给出基于该教学观念的多样化的教学案例,并解读其中观念呈现方式、观念实施策略,也就是教学观念内容、教学观念使用价值、教学观念使用策略、教学观念使用效果要成套给出,这样才有利于教师接受教学观念并进行迁移应用。如果能辅导教师基于该教学观念完成一份教学设计,并跟踪辅导教师实践、再设计、再实践,这样的基于专家引领的二设计、二实践、二反思的培训效果是非常好的。

(3)重视教师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教学观念的形成与运用。研究表明,无论是探究教学观念还是STS教学观念,这些教学观念的认识水平和向行为转化的水平都与教师持有的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教学观念的水平显著相关,且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教学观念对二者有决定作用。所以,在教师培训中坚持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教学观念的培养是有重大意义的。

《中国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落实2011年版课标的宗旨和目标,是广大化学教师要努力与奋斗的。对此,您还有哪些建议与要求寄语他们?

王磊:2011年版课程标准是对实验稿的继承和发扬,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十年来人们对于启蒙化学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实践和研究的成果,具体表现在:确立了以科学素养和三维目标为特征的化学新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构建了主题导向的三级三维课程内容结构,整合知识、过程和情境;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已经深入人心;倡导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多样化评价方式。

人们更加达成共识:培养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初中化学课程的宗旨;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是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认识身边物质的性质、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探索物质的变化规律,体会化学科学的社会发展价值、理解化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学习如何应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初中化学课程内容的核心要求所在。要为学生提供有利于科学素养发展的化学核心知识、重要的化学过程方法以及体现化学知识在自然界、社会和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和实际应用的生动学习内容,将核心的知识、丰富的探究活动和真实的学习情景相融合。化学课堂教学要采用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积极开展促进学生化学认识发展与核心观念建构的单元整体教学,坚持追求体现学生科学学习特点、符合认识发展规律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