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教研阶段总结范文

校本教研阶段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教研阶段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教研阶段总结

第1篇:校本教研阶段总结范文

【关键词】校本教研 教师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91-02

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内容,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那么,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应具备深厚的文化根底,先进的教育理念,追求学术研究的意识。笔者认为发挥校本教研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以课例研究为切入点,提高教师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即为研究主体,目标在于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因此,在开展校本教研中,教师应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典型课例研究,经过反复研究,实际反思,把问题具体化、目标化,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如针对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问题,以数学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作为课例,开展“三阶段、两反思、行为跟进”的教研形式,“三阶段”指: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关注新理念下课例的新设计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两反思”: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具体实施步骤:(1)计划准备阶段。学科组制定课例实施计划、时间安排、具体教师详细的措施等。(2)实验阶段。首轮研究,分为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即上课教师自己独立设计,上研究课,学年组全体听课,点评,反思找出主要问题。二轮研究,仍分为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不同的是先由试点教师围绕要研究的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其他教师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上第二次研究课,再反思,再进行第三轮……(3)撰写课例。由实验教师执笔,学年组教师一道参与,认真撰写课例,包括导言、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及策略、反思等部分。课例研究增强了教研的实效性,保证了教师能力的迅速提高。

二 以课题牵动校本教研,提高教师学术研究水平

在基础教育实践中,不同深度、不同层次的各种问题很多,把研究的问题课题化,组织教师广泛深入地探讨和研究问题,可以发挥教师自身研究潜力,推动教师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我校本着科研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的原则,组织大量的科研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研究氛围,教师课题鉴赏、微格诊断、系列擂台赛、教育辩论等交流方式,激发并释放了教师们的学术研究热情。从“十一五”到现在,我校先后承接了国家级省市级课题九项,其中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模式的研究》等五项课题现已结题,课题研究为教师创设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 建立全新的互助教研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共同发展

1.以教育论坛形式,促进教育理论内化

教育论坛形式可以让教育理论通过交流互动,实现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达到理论与实践交互作用。我校组织每月一期的教育论坛,论坛主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形成自己特色的教研活动。我校确立了五种论坛形式:确定主题自由辩论式;确定主席交互问答式;教改前沿报到式;教育叙事式;教育感悟朗诵式。这五种活动形式展示了教师个人能力,凝聚了集体智慧,教师在不断碰撞、矛盾、感悟、理解和升华中受益,把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抽象的思想变得鲜活,教师的思维变得灵动,工作目标变得清晰。

2.以沙龙对话形式,提高教师文化底蕴

学习是提升理论素养、完善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教学沙龙和读书沙龙则是为教师群体提供一个思维碰撞、理论交锋、实践交流的大平台。这些沙龙活动,促使教师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当作人生最精彩的部分。如采用定期向教师推荐书目,推出读书沙龙和教学沙龙内容,教师设计和完善和修改方案,形成全新的沙龙模式。教学沙龙:提出专题——搜集资料——专题讨论,发表见解——梳理观点——形成共识。读书沙龙模式:好书推荐——熏香品茗——探骊寻珠——校长书架。互动沙龙能分享经验、交流感悟、探究实验,从而形成共识。

3.以教学诊断形式,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

教学诊断是教师面对不同层面的优质课、精品课、常规课进行剖析、学习和改进的必要手段,便于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完善课堂教学。为此,可采取三种方式,即鉴赏式诊断(教师欣赏品味名家名课);对照式诊断(把自己的教学课例与典型课例进行比较,群评群议);反思式诊断(教师现场作课,进行二次、三次修改,达到最佳效果)。教学诊断丰富了教师经验,使教师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克服了教师的保守倾向。

四 构建开放式校本教研平台,优化教师专业素质成长环境

校本教研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自我封闭,完全在内部构建教学研究的平台,而应构建“大校本教研”体系,从学校管理者到一线教师需要以开放的心态,自觉参加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1.内引

参加市里举办的各种“开放日”活动,组织各科骨干教师到外省参加学习教研活动,并将先进学校的经验带回学校供大家研讨学习。

2.外联

通过与先进学校建立共建关系,共享信息平台,定期开展交流研讨,互助学习。还可以聘请教育专家来校讲学活动,和专家面对面交流,研究解决课改中遇到的新问题。

通过“内引”、“外联”构建一个开放的校本教研平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最佳成长环境。

五 建立新型的教研评价机制,引领教师向正确的专业化轨道前进

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是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改革,而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好坏同样也需要一种新型的评价制度。必须彻底改变以往只重视考试分数而忽视过程评价的方式,要淡化考试选拔与甄别功能,强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功能,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确立为:学习记录、教学设计、论文、教学反思、日记、体会、课改模式课、课题研究成果、开发校本教材、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校本记录、教学成绩等内容,并装入个人档案,全面衡量后将结果与个人评优挂钩,用教研评价机制推动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实施。

第2篇:校本教研阶段总结范文

关键词:校本教研 教学实践 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自上而下的教研机制和过去的研究经验还不够,它更需要一种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教研运行机制,需要教师团队的智慧,需要教师深入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在实践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于是“以课程改革为宗旨,以学校为阵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生成的问题为对象”的教研工作机制——新“校本教研”适应了这一需要。下面我们结合近几年的教研实践就“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作些粗浅的论述,希望能抛砖引玉。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内容,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它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应当立足教学实践本身进行研究,这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很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尝试:

一、以主题研讨为抓手,提升教师专业研究水平。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知道“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是一种“对话文化”。如果在教研过程中要出色完成这种“对话文化”任务,我们就要在教研活动前确定好主题,预设好研讨方案,做好人员分工等,然后再定时间、定地点进行分组研讨、互动评课。

教师围绕主题展开研讨,记录者将研讨主题的背景、主题研讨的过程(包括师生双方的活动、教学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教师的课堂评价性语言等)、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及效果都记录下来。互动评课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进行深入浅出的研讨。

研讨时允许组内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持不同看法,并真诚地提出改进意见。课后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或教育叙事的写作,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以课例为载体,提升教师专业研究水平。 转贴于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 对课例的“学习——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上课教师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上海市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提出了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行动教育”模式,其基本模式为“三个阶段、两次反思”。“三个阶段”是指: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关注新理念下课例的新设计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连接这三个阶段活动的是两轮由专业引领的合作反思:1.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2.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这种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教育模式,研究如何促进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的真正落实,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当然,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课例载体研究,不是优秀课堂教学行为的展示,也不是优质课观摩,而是课前抓住教学中实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制定研究主题,选择课题;课中以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反复试讲;课后进行反思、交流,不断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就此而言,校本教研的全部过程就是为了真实地体现与展示上课教师这个特定对象教学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使全体参与者都能获得对于有效教学及其意义的理解,并最终达到提升教师教学理念与专业水平的目的。

三、以创建灵活的运行机制为重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可根据实际开展校本教研。如果以教研组作为研究小组,组织起来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大、效果不理想的话,我们也可以以备课组作为研究小组,同年级同教材研究起来会更集中、更投入,而且备课组人员少,便于统筹安排。这样采用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有机结合,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体作用和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优势,构建起校本教研灵活的运行机制,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实践证明: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能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充分发挥创造热情,使学校更具有活力,使教学更具有效力,使教师更具有能力;教师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在不断反思中学会了思考,增强了问题意识,在同伴间的研讨辩论中学会了交流与合作,在专业引领下提升了研究能力和水平。校本教研已经成为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第3篇:校本教研阶段总结范文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化;教学之路

“校本教研”就是以所在学校为研究目标进行教研活动的过程,具体过程和方法应该视各个学校不同的情况而定,强调从实际出发,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的教学之路。当今,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命运。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课堂教学的实效和质量,也为了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多年来,我校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方式,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定期开展备课组、教研组活动

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实验基地,以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为形式的教研活动。校本教研的魅力在于参与教研的教师群体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我校特别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组织――学科教研组的建设,积极推进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负责制,要求学科教研组有共同的教研目标,内在的合理分工,若干相对固定的交流平台与教研活动的载体。每学期开学,教务处都要根据上学期的教学成绩综合评定,确定各学科和各年级的备课组长及教研组长,形成全校的教学管理网络。各年级确定备课组活动的时间。活动的内容有:探讨教学工作中的疑问、统一备课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寻找教学过程和方法、总结上阶段的教学工作、布置下阶段的教学任务、对考试内容和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等。倡导集体备课活动,调动组内教师的沟通、合作、交流、探索、创新,给全校教师提供了一个经验交流与共享、情感交流、互相促进的平台,使每位教师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在反思评判中成长,从而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

二、扎实抓好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质量是校本教研成果的最重要体现,横泾中学为了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尝试了以讲学稿为载体的分组教学模式。

1.改传统的备课笔记为按课时编写的包含科目、执笔者、审核者、课题、课型、讲学时间、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课内训练题、课外训练题等内容的讲课稿,教学时师生共用讲学稿,教师课后在讲学稿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讲学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使经验得以积累,教训和问题提炼成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则在讲学稿的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学习心得等内容。

2.每班分5~6个小组;每个小组一般4~6人,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序号,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一个序号,小组成员的序号按学业倒排。每组设正副组长各1人(小组中学业较好的),是各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分组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以讲学稿为载体的分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教师课堂研究,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行为,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了有效课堂的形成。横泾中学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校的课堂开始活起来了,学生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已成为了关注点。

三、继续开展常态化听课

听课是教师之间相互取经、相互学习的一种最普遍、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方法,是我校多年来坚持做的一项常规工作。

每学期开始,学校都要求全校各位教师排定一节校级公开课。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区学科带头人和教务主任、副主任开设校展示课、备课组长开设备课组展示课。其他教师开设校内或教研组内汇报课。这样,每周都有几位教师开设不同的公开课,每人、每学期都要开设公开课,这样,推动了校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成为日常化,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教师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在现实的对比之下发现自己的问题和长处,之后再运用到各自的教学实践中,这是提高校本教研能力的一项非常好的措施。

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

同伴互助、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成为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和基本形式。我校详细制订了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成立了青年教师培训领导小组。组织青年教师培训,规范行为,提高业务。每学期初,组织师徒结对活动,要求跟踪听课,让青年教师多开校级汇报课,要求他们钻研教材,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充分发挥教师间“同伴互助”的作用。

这一措施,大大推进了学校的分组课堂教学,使青年教师取长补短,明确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许多青年教师已迅速成长,不少教师被评为了“区级骨干教师”。

五、努力寻求名师引领模式

尽管校本教研是在本校内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的,但它离不开校外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指导和引领,否则,其研究很难有大的提升,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为了充分发挥“走出去”的作用,横泾中学(下转第126页)(上接第125页)开展了“名师工程”。为顺利实施名师工程,学校坚持安排不同类型的人员外出听课学习,其中既包括到外省市中学学习成功经验,如山东杜郎口中学、连云港的白塔中学等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深入的学校,也包括到邻近的学校参观学习。同时还诚恳邀请外面学校的名师、专家来我校讲座,请他们来把脉,每学期外出学习的人数平均每人一次。这项措施给了许多教师拓宽眼界,“走出去”学习先进校本教研经验的机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名师队伍的带动,专家引领,最终把学校教师队伍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成群体成长的目标。

总之,通过以教师为中心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学校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董守生.校本教研制度构建探究.山东师范大学,2006.

[2]刘丽群.关于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4).

[3]郑仲贤.校本研究要回归校本.北京教育,2005(5).

[4].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下的校本教学研究探析.华东师范大学,2006.

[5]覃薇.关于推进校本教研的研究:以张家界A中学为例.中央民族大学,2011(5).

第4篇:校本教研阶段总结范文

    一、            问题回顾:我校校本教研的骨架已经基本形成,校本教研工作依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按照轻重缓急,难易程度,明确主攻方向,全校整体布局,统一规划形成四大板块:展示自我活动(教研组为单位)、“1+N”活动(九镇学校之间、学校师徒间)、校际交流活动(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之间)、课题牵动活动。四大板块既有研活动,又有单独活动,教研分散与统一相结合的方式组成。从开展情况看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教研组活动学校要求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但缺乏监督,形式注意仍然严重。2.对校长、主任校本教研工作制度没有进行探索、实践尝试。学校内部管理层对校本教研工作的认识程度不一,在校本教研工作他们应该做些什么?3. 结合学校校情,自选课题进行了小课题研究显得力量单薄。4.校本教研开展过程缺乏监督,特别是在集体备课、研讨课评课上,以及研究的连续和准备的充分情况看问题较多。

    二、本期校本教研主要内容:

    1.校本教研四级具体制度建设。

    一级———校长、部主任、教研室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二级——教研组(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三级————备课组(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四级------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2. 西部农村中学校际协作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教研活动实施。至少开2次以上的研讨活动,以初三复习研讨为重点。

    3.规范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要求,着力从6个方面来规范:

    ①每两周每位教师要求上校本研讨课一次。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听、评课。在学校规定的校本教研活动时间里研讨课、听评课同时进行。(至少2节课时间)

    ②每次校本教研活动要提前通知教导处,并通知学校校级领导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开一次上交检查一次,每次上交的校本教研活动的资料要求规范,填写要完整。研讨课的老师在上课前经集体备课研究后,用专用备课纸备好课。

    ③教研组、备课组认真梳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避免研究问题的随意性,研究活动必须有针对性,研究必须有连续性,最终将问题上升为课题。校本教研活动围绕问题来展开,集体备课围绕问题备课,授课者带着问题上课,听课者带着问题听课,围绕问题评课。

    ④研讨课教师就是本次校本教研活动的中心发言人,发言围绕以下内容来进行。(1.所授课课标解读,并作简单说明。2.对新授课的起点要求是什么?3.近年来在中考中出现的情况4.本次研讨活动的主题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作简单说明,留下了什么遗憾。)

    ⑤校本教研活动过程步骤:

    1.带着问题备课、围绕问题上课、围绕问题听课

    2上课者反思

    3教研组成员评课

    4授课者对大家提出的建议反思

    5教研组总结,下次活动安排。

    听课之后要评课。评课要防止只唱赞歌,不提意见和建议的倾向。可坚持(123)原则,即每位听课教师(即评课教师)对上课教师所上的那节公开课进行评议,“肯定一条最值得借鉴的优点,找出两条突出性问题,提出三条操作性建议”,以帮助上课教师改进其存在的问题。教研组评课望参照评价量表进行。建议从教学思想、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师生关系等方面来认真评课。交流要有深度。

    ⑥教学帮扶活动是教研组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指导教师的帮扶活动最终要体现在帮上,所以每月至少2次的听被指导教师的课。

    4.做好《开展城市、农村等不同区域以校为本教研活动运行机制、模式与行为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工作。

    5.召开校级课题的阶段总结工作会议,对课题实施情况作出监督。

    6. 陈家桥中学电子资料库建议筹备工作

    电子资料库建设是提高备课组备课水平,教研组研讨水平的重要资源保障。为了作好陈家桥中学电子资料库建设工作,特提出以下建议想法:

    1.                     注意从网上搜集各地的中考题(要可修改)、单元练习题、自命题、月考题,半期、期末考试题。特别是中考题按类型分类整理。

    2.                     根据平时的练习的错题情况,归纳总结学生的易错题。

    3.                     单元专题复习(可修改)复习资料(包括专题复习测试题,专题复习课件)

    4.                     注意从网上搜集课时教案,课时课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再修改使用。正在让老师去研究教案,提高教案,而不是为了教案而写教案。共2页,当前第1页1

    5.                     理科实验图片,学生演示实验flash 动画。帮助学生建立模型、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演示动画。

    科研室

第5篇:校本教研阶段总结范文

总结活动的收获,把在这一段时间的收获做整理,分析过程的好坏。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小学校本教研总结范文,请笑纳!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范文1为使自己不断提高教育理论和学术水平,增强知识更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从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适应新时期教师培训和教研的需要。特制定了个人研修计划,内容如下:

一、研修目标

在教学中不断学习,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提高业务能力,锤炼专业精神,丰富教学智慧,形成教学风格。积极开展校本教研,真正成为农村教学的业务能手。

二、研修计划

1、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坚持不懈地学,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多渠道地学。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无字处”学习,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2、立足课堂,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

教学工作中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教学理念,反思教学的实际成效。探求成功的教学模式,思考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3、提升业务,乐于动笔,

扬长补短。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每天坚持动笔,正人先正己,育人先育己。不断丰富自己的。转化为教学的动力之源。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范文2本学期,围绕学校提出的“聚焦课堂,关注质量;张扬个性,凸显特色;规范管理,促进发展”教学工作重点,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以教研组特色建设为抓手,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核心,以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深入教学一线,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务任务,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力争以后取得更好成绩,现将学校教务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与成绩:

1、规范课程设置,深化课程改革。

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坚持按规定开齐开足课程。在专职教师紧缺的现实条件限制下,本学期坚持按课程标准开足了课程。有能力的老师跨学科教学,同一学科由多位老师兼任。要求全体教师必须自觉遵守,坚决杜绝随意更换课程,不随意增减课时;坚持按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坚持按教学计划把握进度,不随意提前结束课程和搞突击教学;坚持按规定的要求考试,不准随意增加考试次数。

2、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教学管理。

落实常规检查工作。在以往教学常规检查的基础上,结合市“教学四项规范达标”要求,教导处在开学初制定了《教学常规检查方案》,就计划与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质量测评以及教研活动等五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以量分形式在全体教师中进一步加强教学“五认真”检查,并把它作为我校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各科以优化课堂教学,规范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为着力点,精心备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设计自主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注重个性教学设计形成。每次检查都认真组织,详细布置,并按要求填写相关的书面检查情况表,以供教师有针对性地改正,作为今后“五认真”努力的方向。本学期经过三次检查,评选出语文组2位、数学组2位教学优秀教师,其他老师也在检查中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继续加强教研组建设。各教研组能认真制订学期教研计划,明确研究重点任务,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一如既往地利用每周一次固定的时间(周二下午语文,周三下午数学)开展集体备课、研讨课、理论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在活动中切磋教法学法,上好课改示范课,新教师展示课,积极开展评课交流,不断总结提高。活动做到有主题,有内容。同时,引导教师自觉学习教育刊物教改经验,指导课堂教学,关心新教师成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争先创优意识。

3.立足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水平

搭建平台,展现教学风采。本学期我校与桥下一小学结对帮扶活动在本校举行,给年轻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教学新理念的平台,受到了老师们一致好评。5月份在市、县随班就读指导中心组织下,我校与温州__小学、县岭头小学举行随班就读“课堂有效教学”联谊教学活动,陈__、柯__俩位教师积极展示我校课堂教学风采。青年教师在一次次上课、反思、研讨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教学业务能力大大得到了提高。

积极参赛,凸现教学实效。本学期我校新教师柯__积极参加新苗评比,她在此次活动中脱颖而出,3人次参加优秀论文评比,全获县级一、二等奖。

4.推崇务实求真,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本学期我们努力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全面提高核心学科的书面测试成绩,提升我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全面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开学初,结合本校教学规范管理相关要求,我要求每个班级建设后进生档案,针对后20%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后进生帮扶计划,并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帮扶记录。学期中,教导处在对所有班级进行调研,及时汇总相关数据,肯定了一些进步的班级和学生,同时也指出了不足。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1、本人工作千头万绪,再加上我兼任两门主课,工作有时无法兼顾,一些工作不能及时完成,某种程度上影响学校工作的开展。

2、教研活动形式几年来一成不变,没有创新,又缺少专家的引领,活动效果不明显。

3、随着教师的“老龄化”,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4、综合实践活动已有开展,但落实不够到位。

总之,本学期,在校长的悉心领导下,在同事的支持帮助下,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蛔恪N医ν急涓铮角逃乱底鞒龉毕?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范文3一学期以来,我校在乡中心校的直接领导下,紧紧遵循教育主管部门的部署,以课改实验为契机,深入发动全体教师广泛参与,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以教科带动教研,扎扎实实地开展教研活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现作出以下总结

一、以教科带动教研,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本学期,我校紧紧围绕“中小学课堂教学衔接”和“小学生素质教育发展评价研究”两上课题展开教育科研工作,以这两个课题为切入点,引领教师广泛参与,每位教师有自己的研究专题,写出研究方案,定期组织教师理论学习,以理论指导实践、采用案例分析、课题中期小结、教学反思、论文撰写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研究,让教师从理论上得到充实,从理念上得到更新,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外出培训学习、外出听课、外出研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开拓教师的视野,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定期进行集中教研,为教师创设研究平台

为了把教研工作落到实处,我校每周定期组织集中教研活动、分学科、分时间、分地点举行。教研活动形式多样,集中理论学习,了解教研动态;观看优秀教学录相,并进行讨论评析,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开设教学研讨课,集中评课,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进教学经验。由于有了这些平台,教师可以展示处人风采,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价值的经验得以推广、研究,不完善的地方得以改进,学校教研气氛较浓。本学期我校共开设语文教研课15节,数学教研课13节,英语教研课5节。促进了教学研讨的实效性。

三、抓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学管理中,我们力求向管理要质量。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定期检查教师教案及作业批改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进行跟踪检查,期末对教案进行归纳整理,按学科、年级分类,存入学校教案资源库,并评选出优秀教学设计,给予奖励。

规范日常巡课制度,定时巡课与不定时巡课相结合,及时了解教师教学前沿动态。建立推门听课的制度。不定时下班听课,与执教教师共同切磋存在的问题,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落实年段日常互听课制度。要求以年段教研组为单位,教研组长负责督促,每位教师最少听6节本学科教师的常态课,增强互动交流,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

四、抓特长生培养,推进教研成效

学生的特长方面的发展,是展示教研成果的一个重要渠道。我校紧抓特长生培养,开设了“文学社”“书法兴趣小组”“数学思维兴趣小组”等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浓厚了学校的教研气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本学期,我校学生任壮、王珂在县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五年级学生王珂所写作文在现代家长杂志发表。特长生的培养,浓厚了学校的学习氛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推进了学校的教研成效。

五、开设教师论坛,促进经验交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广泛提高全校教师教研水平,我校为骨干教师创设平台、定期开设教师论坛,让优秀青年的先进教育教学成果(教后反思、案例分析、教学随笔、教育感悟)在论坛上进行交流,让先进经验得以推广,以点事面,促进共同提高,同时,评选出最佳经验给予奖励,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上是我校一学期以来的教研工作回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发扬长处,改进不足,以教研为先导,继续努力让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范文4这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校本教研实施方案的指引下,本人积极地参与到学校校本教研的活动中来。在这一学期的校本教研工作中,本人成长了不少,不论是实际的教学工作,还是理论上的提升都有进一步的提高。这学期来,通过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我们进行了理论的学习,进行课堂教学问题的交流,进行专题问题的诊断,进行了专题材料的筛选活动,制定专题教学策略,进行课例的验证。较圆满的完成了校本教研阶段性的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习理论知识

新的课题研究,必须有理论的支撑,在学期初,我们在教务处的组织下进行各科课程标准的学习,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的杂志和刊物,结合青阳教育办的校本教研理论或校本教研经验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已的理论知识,学习了新的教学方法,拓展了自已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了自已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自已更好的进行教学教研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认真做好问题单的记录与交流

学习校本实施方案和学科组教研专题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验,首先运用新的课程理念,在认真备好课的基础上,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积极的关注课堂,及课堂教学法效率,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梳理课堂教学中的得失,捕捉教学中的有价值的问题 ,进行教学问题记录,利用教研时间或课余时间和老师进行及时探讨,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并及时的将教学困惑上传至QQ上与老师分享,为学校教研专题提供较好的题材。

三、指导新教师的课堂公开教学

为了使新教师能更快、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学期初跟新教师进行教材的学习,教案的设计,并进行跟班听班,结合课堂上出现的难点、重点问题与新教师进行探讨,给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意见与建议。

四、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及时把握课堂教学方向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本人积极的分阶段地实践校本教研中的专题策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问题让学生自已提,学生能回答的问题让学生自已的答。

课后积极的进行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范文5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而课堂教学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重新审视校本教研的现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教研活动问题意识缺位,没有形成专题研究。校本教研没有捕捉教学中的问题,形成一个个专题。缺失 “研究什么”这一前提。其次,教研活动呈平推式,缺失磨炼提升过程。我们常常发现,某些教研活动研究课上了,大家也认真评了课,执教者也很认同评课者的意见,并做了反思。活动经历了上课、说课、评课、教后反思一条龙,搞得有声有色。大家各自为政,你打你的锣,我敲我的鼓,教研没有深度,达不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缺少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为了进一步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学校实践和探究“一二三”校本教研活动模式,即确定一个主题,推行一课二上,实行三个结合。

一、确定一个主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校本教研的笼统化和盲目性,我校采取教研专题化。首先征集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再根据问题的价值性(具有现实价值,通过专题研讨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共性(大多教师或学生遇到的问题)及可操作性(所选问题通过校本教研能得到解决或局部解决),最后确定教研专题。如课堂问题的有效性,低年级写字教学指导,朗读有效方法,等语文组的“一年级语文开放式识字研究”、“倡导综合性学习,拓展自主式教学”,数学组的“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英语组的“小学低段英语趣味性教学”等等。各学科组或几个学科组一起围绕自己的教研专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使校本教研由模糊变清晰,真正使校本教研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推行一课二上”

课堂教学是落实课改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训练所。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课堂实践层面上说。一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和调整;二是通过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取其所长,补已所短,促进进步。所以校本教研的重点应落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上。使教师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整个过程,采取“一课二上”策略,我们称之为“初磨课”和“再磨课”,不断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初磨课:初磨课一般在学科组进行,经过“理论学习——集体备课——执教初磨课”三个阶段。

理论学习阶段。围绕校本教研主题学习理论,既为执教教师和备课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也为观察、研究、分析课例的老师提供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根据。理论学习采取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一方面各位老师各自去收集和学习与主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理论学习的负责人根据校本教研的主题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相关的理论文章,筛选一些对教研活动有帮助的材料,印发给执教老师或全组教师,供大家参考学习,并组织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形成共识。

集体备课阶段。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及教学流程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此阶段主要开展“三研”活动,即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和研究学法的过程。研究教材,要求读懂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采取三种的方式进行,即问题导读法、合作交流法、自我解读法。研究学生要求教师必须在充分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来设计学案,研究学习起点,针对个别差异和不同学情组织教学。研究学法,要求教师树立“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理念,根据班级学生具体实际,鼓励指导教师采取不同的学法指导,如布障设疑学习法的模式(布障设疑——激发兴趣——探索学法)和提出要求学习法的模式(提出要求——自学探索——渗透学法)。不断提高学法指导的有效性。其流程是:独立备课——导师指导——集体讨论,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努力提高备课质量。

执教“初磨课”阶段:学科组任教教师根据确定的主题和备课过程,初次进行上课,组内其他老师进行听课。课后进行说课和评课,然后调整学案,准备上“再磨课”。

再磨课。听课者主要是针对学科大组成员,年级组成员均有分工任务,要求大组全体教师参与互动,主要开展“三讲”活动。组内一人讲磨课过程,一人讲观点报告,大家讲课后感想。

1.讲磨课过程。

可讲在备课前的学习准备,讲对教材的理解,讲磨课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讲如何对学法的指导,讲磨课的学案的前后调整等等。

2.讲观点报告。

年级组内一位老师要针对组内的主题,结合组内磨课过程与经历,做一个观点报告。

3.讲课后感想。

组织全体听课进行讨论,听课老师根据课堂展示和观点报告,发表自己的看法。可邀请专家名师加以指导,集中大家的智慧,发挥专家引领作用。

三、实行三个结合

为了使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校本教研的科研水准,克服校本教研活动的随意性和一次性消费的弊端,使校本教研不断拓展和延伸,活动实行三个结合。

1.课内和课外结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教师的发展空间,拓展教师交流反思的时空,克服校本教研受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思想互动。我们通过QQ群,教师博客等形式,让教师撰写随笔、反思等进行继续交流,使“再磨课”后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动和专家引领进一步深化。

2.教学和科研结合。

教师根据滚动式的教研活动,针对执教老师的课例及自己的亲身体会,拟写案例或论文,开展基于课例的课题研究,把教研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清晰教学实效,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考与对策,使其成为下一轮主题研究的起点,并使校本教研上升到一定的理论水准,同时也提高了教师拟写案例论文和课题研究的水平。

3.校内和校外结合。

我们以汇报课的形式进行校际交流,主要采取教学观摩会、送教下乡、帮扶结对等形式,由上课的老师来展示,这既产生辐射的作用,又为教师再提供一个再实践提高的过程和机会。

我们邀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座、听课,努力促进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观念,积极探索“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手段,认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效果。

语文学科4月份邀请了著名特级教师关键刚做课《陶校长的演讲》,并做了《指向写作的阅读》讲座,5月份又邀请浙派名师陈传敏来上课《牧场之国》,独特的课堂模式给了老师很大的启发。邀请名师走进我们的课堂,聆听名师的声音,检验学生的水平,启迪老师的思维,思考自己的教学,构建语用性以生为本教学课堂。

语文学科为了初小,邀请了城西中学的教坛中坚金亦珍老师做了《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新视野》、《生活化作文序列的构建与实践》两个讲座,并与老师面对面交流。老师们畅所欲言,向金老师提出了很多困惑的问题,金老师一一做了解答。在互动中,我们了解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金老师也从老师们的提问与交流中明白小学语文教学部分目标要求。

为了幼小衔接,承接了县幼小衔接的教学研讨会任务,一年级的胡志莲老师和金玉燕上了同机关二幼的老师一起上课研讨,课后教研员、上课老师和听课老师共同讨论如何进行幼小衔接的话题。

数学教师怎样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呢?本学期数学组仍然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线,以提高教师的课堂语言为重点,努力让每位教师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努力创造学生喜欢的课堂。特邀请温州教育学院王炜老师来校指导,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在金玉燕、王云莲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大家相互讨论学习,开展五次专题研究,共上了13节公开课。其中潘晓燕、任若群在学区教研活动中分别上了《抢数游戏》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复习》,金玉燕合杨启北分别上了县级公开课《解决问题》和《小数的大小比较》。潘晓燕和谢志富老师在上了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公开课之后,延续上了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公开课,钻研精神可嘉。

第6篇:校本教研阶段总结范文

1.开展跟踪帮扶工作

为了推动校本教研工作,我们在联系校做了大量的跟踪帮扶工作。首先,我们与教师一起探讨校本教研的概念、意义和基本模式。其次,我们跟踪、参与联系校一个阶段内的每一次教研活动,和教师一起梳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帮助他们把问题变成研究专题,并提出研究思路和要求,设计研究活动的环节,包括确立研究专题、引导教师反思、交流讨论策略、课堂教学验证、形成初步结论、整理研究成果等。

2.加强活动的序列性

我们在翻阅联系校教研活动的初步计划时发现,学校教研目标意识不强,活动安排有随意性的倾向。于是,2007年3月,我们将制定校本教研工作计划作为研究重点。教研员与学校相关人员一起重新讨论学期的研究重点及活动方案,并反复修改。这使教研组长等认识到制定校本教研计划的重要性。

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每一次研究活动都要有始有终。这是我们对联系校教研组提出的基本要求。我们定期翻阅联系校教研组校本教研活动记录,督促联系校做好校本教研档案的建设工作。我们从档案记录中发现,各学科校本教研的问题意识、目标意识都增强了,活动过程的记载也比较到位,但是研究结论并未得到强化。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不但要重视活动过程本身,更要对研究结论反复实验、探讨,真正找到一些有实效的教学行动策略。 所以我们建议联系校在档案中将每次研究的结果以及对结论的思辨、验证过程呈现出来。

在教研员与教师的合作中,校本教研一步步走向科学化的轨道。巴镇六小科研主任说,这种“发现问题、确立目标――反思学习、寻找策略――课堂验证、得出结论――形成成果、实践完善”的序列式模式,促使教师学习、思辨、研究、总结,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

3.引领教师参与全过程的课题研究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为教师提供了很大的研究空间,笔者以课题“新课程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为切入点,带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研究。

从课题酝酿阶段开始,我们就以合作的方式,让参加实验的联系校教师成为课题实验实实在在的设计者、研究者,参与每个环节的工作,在尝试、探索中体验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开题后,大家精心策划了第一次课例研讨会,巴镇地区5所学校的实验教师全部参加了观摩研讨活动。课后,十余位实验教师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解以及实践经验,针对“先学后教”、“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一些研究专题。例如:“怎样调控学生的自学?如何让所有学生都产生自学的愿望,使自学落到实处?”“低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怎样培养”等。问题在讨论中逐渐明晰,研究方向也更加明确。

为了增强“实验教师即研究伙伴”的协作意识,教研员带领实验教师赴乡镇学校举办研讨活动,城乡两校课题组的教师进行对话式探讨。

目前,该课题研究正按照实验方案顺利推进。让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可视为教研员对教师进行的一次周期较长的体验式培训。

第7篇:校本教研阶段总结范文

关键词:校本教研 学校 教师 教研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007-01

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以学校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有效的校本教研有利于发挥团体的作用和教师们的集体智慧,协同解决教学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教学特点的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利于教师们分工协作,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利于增强教师们的团体意思,培养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总之,高质量的校本教研对学校和教师的进步都有很大的帮助。

校本教研活动能否促进学校和教师发展的关键在于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效果。从我校的校本教研现状看,学校对校本教研很重视,每周都安排了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但实际上走过场的现象不在少数,很多时候大家主要是交流一下教学进度,协商下一阶段的教学安排,根本没有进行真正的教学研究。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校本教研的效率,真正达到教研的目的呢?我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1 学校必须要激发教师的团队意识,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精神,这是校本教研能有效开展的根本保证

由于学校往往把教师的教学质量作为考核教师的标准,导致许多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成绩超过他人,所以教师之间总是相互竞争,相互防备,相互保留,自己的好方法、好经验不愿意拿出来相互交流,更不可能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这就导致了教师们各自为政、闭门造车的局面,校本教研也随之流于形式。所以我建议学校在考核方式上采取一些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对象的团体考核方式,在考核教学成绩的时候更重视一个年级,一个学科的整体成绩。对教学质量不高的教师,学校可以安排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并把被指导教师的成长作为考核指导教师的标尺,让他们共同承担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做好双方的思想工作,鼓励在教学中有问题的教师自己找指导教师,也对愿意帮助其他教师进步的有经验的教师一定的奖励,奖惩分明才能激发教师的动力。由于许多教学研究活动都发生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如果大家在一起办公就可以随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所以,学校在安排办公室的时候,也可考虑把指导教师和被指导教师安排在一个办公室,这更有利于教师之间感情的交流,让教师之间结成深厚的友谊,为毫无保留的相互帮助和共同学习进步奠定感情基础。因此,我觉得把一个教研组安排在一个办公室的办法也有可取之处。

2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必须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

同伴互助、导师引领应该是促进校本教研活动有效进行的主动力。但我发现本校许多教研组的教师都比较年轻,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理论缺乏,大家在一起经常找不到研究课题,更提不出有效的教学建议,使教研活动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我建议学校在安排教研组,备课组的成员时,应注意每一个组必须都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的优秀教师。对于一些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教研组,也可以请一些校外的专家或者名师到校指导。我们历史组就曾经请历史特级教师徐彪老师指导我们的教研活动,徐彪老师不仅帮助我们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布置给每个老师一定的研究任务,还给我们做了许多专题讲座,组织我们上课,评课,在教学理论和方法上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使我们的每一次教研活动都内容丰富,卓有成效。徐老师的严格要求也使每位老师认真对待每一次教研,大家在教研活动中都受益匪浅。

3 学校应加强对各教研组教研内容的关注和对教研效果的考察

现在学校对教研活动的考核主要是统计各教研组教研的次数和打考勤,并没有对教研的内容和效果做出要求,部分教研组也乐得做做样子,走走过场。其实我认为教学研究更多的应该放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并非一定要开会搞研究。所以我建议学校可以在学年初让每个教研组制定阶段性的教研课题及实施方案,在教研任务完成后,提供过程性资料和总结。学校要注意放权给教研组,使每个教研组在选择教研课题,时间安排,活动设计等具体环节上能有主动权,学校重点针对教研组做了哪些教研活动,取得了哪些成果,每个教师是否参与其中这些环节进行考察,把简单的打考勤变为对教研内容和教研效果的考察。

4 打破把校本教研限制在校内,本学科内的框架,放开思想,大胆创新

我们学校虽然作为区级重点校,有着较强大的师资力量,但是仍然存在缺少专家级教师,师资力量分配不均等问题。例如我们历史组只有一位高级教师,初中历史教师都比较年轻,没有学科带头人,很难组织有效的教学研究。所以我认为教研活动应该大胆打破校内,组内的限制,可以请有经验的教师针对一些共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理论等开展全校性的讲座,也可和其他友好学校进行一些交流学习活动。例如,渝中区的五十七中的历史教学很有特点,中考成绩长期领先,我们可以和五十七中历史教研组联系,组织一些学习,观摩活动,积极向同行取经。教研活动应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给教师提供和创造更多的机会,拓宽教学思路。

5 按照新课标要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教学活动,以活动来促教研

校本教研搞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找不到研究的目标和任务,所以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赛课、说课、示范课、“同堂异构”等教学活动,促进教研组团队作战,分工协作,共同研究。学校也可以把各个教研组参与的情况纳入对教研组的考核,以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以活动促教研也是一种比较直接,便于操作的方法。

总之,任何教学研究的成功都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反思和探索。学校应该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出发点,建立一套规范化的,适合本校特点的管理和奖惩制度,为教师提供更的课题和学习机会,确实提高校本教研的效率,从而使学校形成一种研究性学习的良好风气,促进学校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校本教研阶段总结范文

一、教师需要什么样的专业引领

在与教师同行交往的过程中,经常听到这样一种声音:缺乏理论修养。果真如此吗?教师怕搞科研,怕动笔写文章,缺乏厚实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而且,学校用重金聘请大学课程理论专家搞讲座,教师反应平平,效果仍然不佳,甚至造成科研与教学两层皮的错觉。那么,教师究竟需要什么呢?这里摘引上海青浦区部分中小学311名教师所做的问卷调查,以引起我们的关注,了解教师真正需要什么。“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怎样的专业指导对教师的帮助最大?”据统计结果显示:A.未结合课例的纯理论指导,占3.2%;B.与同事共同阅读理论材料并相互交流,占2.8%;C.课改专家与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指导课堂教学,占36.7%;D.身边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教材教法方面给予指导,占35.7%;E.同事之间对教学实际问题的切磋交流,占21.6%。从此项问卷调查所显示的数据可以得出如下三点教师需要的结论:

1.教师需要具有课例的专业引领

上述统计结果选择很少的是A,B两项,A,B选项均无具体课例。其中受教师欢迎的C,D,E指导方式均涉及具体课例。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成长和发展需要具有课例的专业引领,其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而实践智慧是缄默的,隐含于教师实践过程之中,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2.教师需要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收获较大的行为是教学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合作备课、听课和评课,指导教学行为改进,或听优秀教师的课,然后参加讨论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加以应用。然而,我们只有讨论、点评,却无后续行为跟进,造成了教学“反思”的缺失。这是我们常犯的教学毛病,囿于原地而不能发展。

3.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升

教师从事的职业决定了个体需要,需要的是有课例的专业引领,而不是纯理论的指导,它要直接服务于教学实践,丰富实践智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专业提升,对本专业充满理性关怀。

二、立足主体——发展,引领技术教研

有效的校本科研形成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显著表现。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校本教研呢?

1.根据学校发展定位确定校本教研的主题

学校持续性发展是由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办学思想沉淀累积、几代校长与时俱进、办学理念跟进发展而确定下来的定位发展,它具有区域性和个体性。譬如从化中学从明朝学宫至今有500多年,办初中到今日完全中学也走了80余载的路程,办学思想、理念累积沉淀非常深厚,在从化市乃至广州地区享有盛誉。该校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办学特色是“弘扬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因此,根据从化中学发展定位,我们确定了校本教研的主题是:“主体——发展”,并以此引领全校的校本教研工作。

2.根据教科研工作成效特性确定短期计划和长期规划,指导教师树立“挖洞”式科研意识

“主体——发展”教育要见成效显特色,并不是一二年能办到的,它需要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培养一位名师需要学校多年培养以及本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才能完成的。为此,校本科研既要有短期计划,更要有长期规划。

从化中学已制定三年培养名师计划,同时跟进的是三年校本教研计划,从化中学随之还会出台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等。可以这样说,校本教研是学校持续发展艰巨又长期的一项科学发展工程。

“主体——发展”教育是学校校本教研的总目标。有了这个总目标,关键要落实到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实践中去。围绕“主体——发展”教育主题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得到各级教育教研单位立项、专家指导;指导教师制定课题计划和实施方案,并能及时得到专家指导反馈,修正方案和计划,得以持续深化研究;指导教师上好实验研究课,加大课堂教学科研含量,做到教与研合一、知与行同步;指导教师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和收集科研素材和资料等。这一环节最重要是指导教师形成“挖洞”式科研意识。我们必须有“挖洞”科研意识,方能成就校本科研的一方特色。

3.根据教师从事教育教学职业特性,激励教师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

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重视纵向的理念引领,保持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另一方面改革传统教研组教研形式,提高研究活动“有效性”。据上海市一项专项抽样调查显示:只有8%的教师认为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有效”,而对参加面小得多的“观摩教育活动”认为“有效”的高达76%。被调查的教师认定“对提高专业水平有效的学习方式”依此为“观摩活动”、“书籍杂志”、“报告讲座”、“教研活动”、“教育科研”、“教育笔记”,其中“观摩活动”被认为“有效”的达76%,其余各项都超不过15%。这也就是说,花费时间最多和组织色彩越浓的教研组学习方式,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对此,我们必须对目前效果不佳的教研组教研活动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需要。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走进实际教学生活,走进教师关注的视野,走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领域,学习有课例的专业引领基本理论,探讨教学技能,观摩教学录像,对有关的公开课进行评价和集体指导下的个人反思等,才会给教研组的活动带来生机和活力。

三、“主体——发展”式教育校本教研的教育行动主题思考

“主体——发展”式教育校本教研的教育行动,应从三个方面来思考确定其主题:

一是“主体”。历年来,大家对学校发展定位学生是主体,现已形成共识,但是此主体定位却不全面。如果说学校发展——教育是双主体,教师也是教育的主体之一。只有认识教师的主体地位,学校的校本科研确认了主人,学校发展才有内在动力和活力。

教师的角色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随着活动进程而不断生成转换:主体——主导——首席。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的主体。(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两大因素是教师和学生,而教师和学生扮演着主客体的双重角色。教师是教育资源的整合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吸纳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优选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是教师客体主体化的外观功能;(2)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实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创设有利学生学习的课堂情绪,或质疑发问,或设计课堂训练形式,或调整学生学习心理机制等,发挥着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3)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些事先能预设,有些是不能预设的。如果说学生已处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那么,教师是资源的整合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仅成为教学中的首席角色,与学生平等商量——决策的参谋而已。总之,教师的角色虽然变化,但他仍然决定学校发展的主体。教师的角色的转换完成过程正是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发展的过程。正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校本教研才有活力和特色。

二是“发展”。教师既要面对社会需求不断攀升的挑战,也面临着学生发展种种难以预测需要的挑战。教师对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为专家型教师。然而,教师专业成长发展有其独特的特性:(1)情境性发展。专家型教师和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在利用教学专业知识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呈现质量上的不同。专家型教师不能把具体专家型知识结构打包给经验不足的教师,而进行知识速成。认知弹性理论批判了“预先打包的”或“预先编撰好的”图式观,认为图式“不是原封不动地再现知识结构”,而是“按照具体情境重新组合这些知识”,是“从各种知识源中,将适应当前情境中某一理解或问题解决需要的信息组合起来”,必须具有应用性,必须能够向实践的情境转化。因此,教师专业成长发展是在教学实践情境中求得发展。(2)多元性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师专业素养、志趣爱好等方面有直接联系,并且在多元教育教学理论影响教学行为的实际情境中,决定着多元性发展道路。(3)差异性发展。教师与教师之间存在着差异,每个人都是独立个性的人,差异性永远客观存在,具有其合理性。正因为这种差异,使得教师队伍呈金字塔形“梯”态分布,以便发挥专家型教师引领作用,关注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不断丰富,实践智慧不断得到提升,造就一支良好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师资队伍。(4)均衡性发展。我们注意教师与教师之间存在着差异,让部分有潜质的热衷教科研的教师优先发展起来,打破平均发展的局面,是造就专家型教师队伍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以专家型教师作为领军人,形成高一层次的同事互助支援的良好学习氛围,并最终达成教师队伍均衡性发展的目标。

三是以课例(或活动)为载体。“主体——发展”教育校本教研,关注的是教师主体如何发展,其间最重要的环节是以课例(或活动)为载体,通过这一载体,调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学习、去观摩体验、去反思的积极情绪,与同事之间互助支援,缩小课程发展与教师实践之间的落差。这种以课例(或活动)为载体的学习,使教师学习在与现实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展示出与专家型教师解决问题相类似的过程,提供解决问题原型,并激励教师探索和跟进教学实践的反思行为,丰富教师实践知识和不断提升实践智慧。长此以往,可以促进研讨与培训一体化的校本发展机制。

四、“主体——发展”教育校本教研的计划和行动

1.一切从教师的需求出发

如今对教师怎样教学生要求很高,天天呼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把学生的需求作为教育的出发点。那么校本教研的主体——教师,学校是否也应当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呢?把教师的需求作为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呢?“主体——发展”教育校本教研把一切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作为教育行动的指南。

2.计划

基于教师的需求和“主体——发展”教育校本教研主题思考,以解决教师专业成长中存在突出问题为目标,构建以教师为主体,以课例(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行动研究操作模式。其具体计划是:

(1)准备阶段(2007.9~2008.6)。

1)组建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组。

2)分学科围绕“主体——发展”教育主题指导申报课题立项,撰写制定各课题的实施方案草稿。

3)选点确定实验班级及主持教师。

4)召开“主体——发展”教育校本教研教师会议,对主持教师和参研教师进行培训。

(2)行动阶段(2008.9~2010.6)。

1)对现阶段教学行为进行观课、调研、访谈。

2)分学科按课题分组,讨论新设计阶段的课。

3)新设计阶段观课,深入访谈,用微格教研方式讨论教学行为改进。

4)开展“主体——发展”教育校本教研引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中教学行为发展变化的问卷调查。

5)召开研究组成员及教师主持课题成员的分析会议,比较、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变化情况——课堂教学中课题研究的含金量。

(3)总结阶段(2010.9—2011.2)。

1)收集“主体——发展”教育校本教研所有资料,按学科、课题整理归档。

2)处理课题研究相关数据、资料,撰写总结、结题报告。

3)面向全体教师乃至从化教育界汇报“主体——发展”教育校本教研行动研究的成果及经验。

3.行动

“主体——发展”教育校本教研引领教师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教学、学会反思,各学科教师围绕“主体——发展”教育主题开展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更快地适应课程变化发展的教育旋律。其行动要点是:

(1)根据课题实施要求确定研究内容,同事互助,共同研究决定近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指定专人准备。

(2)上课题实验课,由主讲人就准备的专题内容进行公开教学,进行现场录像。

(3)课后及时反馈评价,课题组参研人员一起研讨,要求每位参加者都发表意见。

(4)自我观察上课录像反省,与参研人员一起商谈自己对该内容的设计思想。

(5)重审课题中相应理论,学习与课题有关的理论书籍报刊,借同行先行者的头脑,丰富课题理论内涵,并对课题相关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完善。

(6)主讲人修改教学设计思路后就同一研究内容进行再教学。

第9篇:校本教研阶段总结范文

【关键词】微格教研 校本教研训 转变教师观念 组织形式多种多样 备课组长的选拔和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123-03

根据城区、学校的工作计划,为解决我校教师教育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几乎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参加教科研工作的问题,切实提高我校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将原有的《让学生喜欢我》、《EEPO有效教育》和《资源库建设》等课题进行优化组合,同时尝试“课题研究”“教师培训”“备课组教研”三合一的“微格教研”活动模式。拟定从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开展“微格教研”校本教研活动,在教师层面、备课组层面推动学校教研文化乃至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老师最终成为学生喜欢的人。

我校“微格教研”的基本做法主要是通过在学校各学科备课组内,在组织教师们学习“微格教研”理论及相关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立足课堂教学,从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调控教学过程技能、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其他技能、不同的课型模式探究、教师的听课、评课技能、科研技能等方面加以教研。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微格教研”为基本形式,让每位教师能在教研中不断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发现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同时在“微格教研”活动过程中对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反馈与理论分析,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改善教育教学行为,逐步提高教学技能,不断提高教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微格教研”的实施,必定会给一线教师的正常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严格地说,“微格教研”方案的出台和实施,是我校坚持科学发展观、为解决教学存在的问题的一个实践过程。同时“微格教研”方案是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我们与教师们也会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新的经验。“微格教研”在不断地实践和改进中,如果把一线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了,教师就会安心地实施教学工作,“微格教研”方案才会越来越符合广大师生的利益。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开学第一节课教学设计”、“录课”和“组织教学技能之一单元组合作学习培训与研究(EEPO单元小组研究)”为主题的“微格教研”活动。

以“组织教学技能之一单元组合作学习培训与研究”为例,描述我校“微格教研”是如何开展的。根据“微格教研方案”,12月我们的重点是进行组织教学技能的教研,经过我们深入的学习,决定分步进行,12月重在对组织教学技能之一“单元组合作学习”培训与研究(EEPO单元小组研究),主题确定,教务室杨×教师立即制定“小组合作学习单元组组建训练与成形推进”培训研讨活动方案,之后召开备课组长及活动人员会议,组织学习资料,组建活动推进人员,确定活动目标,推荐第一阶段上课人员。11月28日至12月3日,邹校长与教务室教师亲自指导陈×、杨×两位青年教师准备好12月4日的现场观摩课。

第一阶段全员培训现场观摩,为学习阶段。

12月4日下午,我校在阶梯教室举行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之“微格教研”小组合作学习的培训。先请陈×进行1分钟课前说课――陈×上15~20分钟组建单元组微型课,杨×进行1分钟课前说课――杨×上一节40分钟以“怎样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为话题的标准课。两位青年教师依托EEPO教学平台,为教师们带来了小组合作方式的训练课。通过分组、小组分工、约定、合作和成果展示等活动,青年教师们、各备课组长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第二阶段各备课组研讨,为准备阶段,全校19个备课组用备课时间开展下列活动。

第一,组织学习,确立组内上课人员及讨论话题:各备课组组长组织教师对观摩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与反思;各备课组组长组织教师学习陈×、杨×老师“小组合作学习单元组成形与推进方法”教案;各备课组组长组织教师学习检测单元组水平观测量表;确立本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话题及活动目标;确立本组上展示课的老师(2人);分配本组其他成员进行单元组水平观测便于课后说课与制订改进方案。

第二,组织组内教师进行“微格教研”模拟教学,现场观测:1名教师进行8分钟的组建单元组微型课;另1名教师上一节以本组所选话题的25分钟小课;小组成员进行“2+2”反思评价,制订改进方案

第三,反复修改,再次模拟:2名教师修改完教案,再反复进行“微格教研”模拟教学:8分钟组建单元组微型课、25分钟小课、小组成员进行“2+2”反思评价、改进方案的步骤直到满意为止。

第三阶段备课组现场教学,为展示阶段。

12月25日下午,我们在阶梯教室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微格教研”之备课组现场展示活动。本次活动由语文教研组负责,语文组老师借助EEPO的有效教学平台,通过学习方式训练课的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探究。

整个活动由上课、评课和总结等几个环节构成。上课环节采取片段教学的模式,由陈×、陈××两位青年教师分别授课、共同推进的方式组织教学。面对由理科组老师充当的学生,两位青年老师处变不惊,很好地驾驭了课堂,循序渐进地向教学目标推进。与此同时,语文组的其他老师则在一旁仔细观察授课过程中的问题,从关注、关照、倾听、亲和力、资源利用五方面做好监测记录,为授课结束后的评课做好资料信息的收集准备工作。

40分钟的授课结束后,由全体语文组教师将之前听课的监测记录收集并整理,由青年教师蒋×作为评课代表,从关注、关照、倾听、亲和力、资源利用五方面对两位青年教师的授课展开评课活动,最后,邹校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深入的点评和总结。

本次活动以其独特的方式打开了我校教学技能培训的新思路。活动充分利用了备课组的团队资源和“集体作战”的整体优势,依托EEPO的教学平台,开展了高效的教学技能培训。像这样的培训我校今后还将深入持续地开展下去,学校通过开展团队合作的方式,促进各教研组的发展和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新飞跃。

学校开展“微格教研”活动的组织者需克服下列几个问题。

第一,转变观念(不退让、不急躁、不等靠)。

我校实施“微格教研”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就是遭遇旧的教育观念的抵制。在教师中,有的认为,“教无定法,我想怎么教就怎么教,为什么一定要按你说的做?”“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消费者说了算,学生欢迎我讲,你为什么不要我讲!”也有的消极对待,你讲什么他不反对,但是却不以为然;有领导巡查,他按照要求作个样子。在推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也出现了小组讨论的参与度不高,学生展示效率低、时间不够用、预习效果不好等现实问题,这更加引起了一些教师的质疑。

面对这样的状况该怎么办?“微格教研”是坚持还是后退?我们的态度是不退让、不急躁、不等靠。大家一致认为,“微格教研”不仅仅是一种校本科研形式的改变,更是关系到“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的一件大事,事关学生的未来,我们必须从转变教师观念入手,坚定不移地把“微格教研”向前推进。

第二,教研方法单一(加强学习,做到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教研更具有针对性)。

以往的教研活动,很多时候是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其余人各行其事,只有部分人受益,其余人跟着做做这项工作,起不到真正的教研效果。于是,今后我们从集体大教研转变为根据“年级”“学科”“各领域”等特点进行了集体、个别教研相结合的教研形式,推选教研组长,发挥教研组长的作用。在组织方法上,也将新的教研方法引进来,如:“头脑风暴”、“目标导向法”,“教研行动法”等。

第三,备课组执行力不强(认真做好备课组长的选拔和培养工作,明确备课组长的权力与职责,建立较完善的“微格教研”活动机制)。

备课组长既要有对学科教学的较好理解,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更要有包容不同个性教师的宽阔胸怀。学校在选拔、任用备课组长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真正把工作热情高、业务水平棒、协调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放在备课组长的位置。要加强对备课组长的培养,除了定期召开备课组长会议系统学习和相互交流外,更要重视岗位培训,要帮助备课组长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或困惑,要从教学管理常规上关心和支持备课组建设。

要发挥备课组这一教学实体的作用,除了要不断地提高备课组长的待遇外,更要确保备课组长在备课组内的管理权威,明确备课组长的工作职责。备课组长要在教务室的指导下,负责本备课组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的计划制定和落实,保质保量地完成本年级、本学科教学任务和教研任务,并对提高备课组教师业务水平负有一定的责任。要让备课组长参与本组教师的聘任、评价工作,给足备课组长对本组教师的奖惩建议权。

备课组活动是落实备课组计划、开展“微格教研”的最重要的形式,必须要有制度保证,每次活动的时间、地点、人员、内容等要提前告之组内老师进行思考和准备,每一次活动都要做好记录,包括出席情况、活动内容、有创意的思考等。教务室应定期对备课组活动进行检查,真正建立起一个有计划、有过程、有监督、有考核的“微格教研”活动机制,保证“微格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第四,计划与现实(我们需要用心去做事)。如何让计划成为现实,值得我们思考,关键是在制定计划和让计划成为现实的工作过程中,我们有没有确实用心地在做事。只有用心了,我们才会在做每一件实现计划的工作前深思熟虑,做好充分的工作准备;只有用心了,我们才会有激情投入这些工作,并在工作环境因素有失理想时,观察到认识到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相适应的工作方法、工作思路和工作步骤调整,最终完成预定的工作目标;只有用心了,我们才不会把工作看成是领导或同事强加给你的,以一种疲于应付的态度去对待。任何事情,如果以一种勉强的心情去做,我们绝对不会达到完美的效果,我们的计划也是很难成为现实的。

“微格教研”要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微格教研”校本教研要回归教师、回归教学、回归课堂、回归实践,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可以说这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校本教研的主旋律。因此我们要立足“校本”,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狠抓管理,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精心设计,提高校本教研的可操作性。

总之,“微格教研”是提高在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有效经济的途径,在学校校本培训中引入“微格教研”,符合师资培养的现实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利于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引导教师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教育教学工作,让每位教师能在教研中不断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发现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同时在“微格教研”活动过程中对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反馈与理论分析,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改善教育教学行为,逐步提高教学技能,不断探究和反思教学实践,提高教研水平互相学习,才能形成合作共赢的教学共同体,构建学习型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