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

哲学与人生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哲学与人生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哲学与人生教案

第1篇: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

【关键词】学案导学;职高教育;德育课

众所周知职高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性、应用性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更加注重技能性课程的安排与教导,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德育课便有所忽视。事实上,德育课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本前提,学生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就算拥有再优秀的技能技术也无法成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正因为学校师生对德育课的不重视,使得其教学方法也一直停滞不前,许多职高院校仍然采取传统的课堂传授方法:教师马不停蹄地讲、学生晕头转向地学,教师累、学生疲、课堂气氛沉重、教学效果甚微。

面对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必须要对职高院校的德育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而运用“学案导学”法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谓“学案导学”,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精心备课、设计详细、科学、合理的教案指引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通过布置学习任务、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启迪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职高德育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学案导学”法的具体策略如下:

一、教师精心备案、引导学生预习

教师准备教案、引导学生预习,是实施“学案导学”法的第一步和前提条件。首先,教师要通过认真的备课吃透教材内容、多方面收集教学素材和资源,确立出明确的教学目标。例如准备《透视经济现象》中“商品”这一章节的教案时,教师就要明确这一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价值规律?其作用是什么?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国家宏观调控?如何运用经济规律分析生活中的经济活动?等等。有了目标,教学过程中就能够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难易巧妙搭配,让学生的学习思考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然后,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拟定教学提纲,尤其是让学生自主预习的提纲;并根据要学习的内容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预习环节中根据提纲去厘定思路、带着问题去思考和自学。最后,教师在准备教案时,还要设计一个学生预习的反馈环节。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采取多种方法、巧妙以案导学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通过“教案”启迪学生的学习与思维。

例如在教学《哲学人生》时,也可以通过让学生们辩论“唯物主义好还是唯心主义好?”这一哲学论题,让学生们通过激烈的讨论、发表各自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更加清晰地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除了情境教学,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比如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哲学与人生》中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各小组学生就会根据这一大题目,从课本教材、网络、课外读物等资源中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素材、寻找答案。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最终便可总结出:对立与统一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其主要内容还包括联系与发展、矛盾与创新的观点等。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不仅可以取长补短、受到同学的启发,还可以养成独立思考、独立研究、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扮演好其“引导”的角色,以科学的“教案”为蓝本和依据,通过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指引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探究、讨论、交流、学习。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杂症,提升学习能力。

三、运用评价反思、拓展课外训练

无论是“教”还是“学”,都离不开思考与反思,运用“学案导学”法进行教学也需要如此。一方面,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学习方法进行评价。这里的评价,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同学对同学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效果,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教师也要对“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思考其实施的效果与预计目标之间的差距,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等等,以便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完善这一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还有引导学生开展大量的课外学习活动,将职高德育课内容与生活相联系,进行课外拓展训练,以开阔视野、扩宽眼界,获取更多的知识与进步。这一点也是“学案导学”法的要求,更是职高德育课程的客观性质所决定的。教师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政治的观点进行分析,例如近段时间炙手可热的“问题”,就可以尝试着让学生们去思考的问题与我国的外交立场。

综上所述,“学案导学”法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交流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将“学案导学”法合理运用于职高德育课中,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其课堂教学效率,还有利于职高院校培养出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包炜.中职学案导学创新课堂实践教学探究[J].教育创新,2012(05).

[2]陈旭清.陈煦.始终坚持德育原则 不断实现教学创新——对职高德育课教学的实践思考[J].《大家》,2012年第4期.

第2篇: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04-02

德育,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是中等职业学校重要的必修课程。作为德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为了让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真正发挥育人育德的功能,在新一轮德育课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必须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应试教育而形成的,把德育课教学看成是一种单向的理论灌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奔向一个目标——考试成绩。多年来,德育课上教师讲,学生背;教师讲概念,学生学知识、背答案成了德育课的主旋律。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忽视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模糊了德育课的教学目标。2009年开始实行的中职学校德育课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方式的创新,在教学中改变单向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活动的组织,给学生参与、体验、感悟和内化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创新并不意味着只是简单地改变教学模式。在四年的课改实践过程中,笔者听过校内校外不少德育示范课,多数同行对新课改的理念是清楚的,但也对个别教师的“改法”和观点觉得不敢苟同。有的教师把新课程改革片面理解为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改为以提问为主的启发式就算是创新了。

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方式与“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各有利弊,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讲授法具有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既可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需要同讲授法结合进行。讲授法的局限性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容易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在“启发式”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智力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从而激活了他们的思维,进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得到真正的提高。“启发式”教学的不足之处是不能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思维动态,也不能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班与班之间的情况不一样,一种教学模式在某一个教学班行之有效,换到另一个班却会碰壁。笔者曾任教过的班级学生中,有的思想活跃,“不需启即发”,经常会在课堂上主动提出各种问题;有的是“有启有发”,只会回答,不会提问,不是独立地思考问题,而是揣摩教师的“标准答案”;还有的学生则规规矩矩,“启而不发”,只等教师给出答案。对于第一类情况,教师必须善于引导,既不能扼杀学生的求知热情,也要注意防止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跑题。当课堂上出现第二类、第三类现象时,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提问技巧,不拘泥于单一的模式。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不同教学方式的优势,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上好每一堂课。

二、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刚开始进入课改时同行们热议的话题。

何谓“教教材”?就是奉教材为圣经。为了检查教学质量,有关部门常常会组织统一考试,我们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这次考试以某某教材的观点为标准。由此可见,“教教材”就是以教材为本,禁锢了教师,也误导了学生。

当下,同行们已基本达成共识:教材不再是圣经,教师不能唯教材是从。然而,部分教师对“用教材教”的认识显然存在偏差,似乎不对教材动“手术”,不进行改造,就不足以体现“用教材教”的新理念,于是在教学中,逢篇必改、逢课必改。一些示范课,忽视教材的存在,一味强调形式的“新”,有的甚至完全脱离教材而任意发挥,以为只要课堂气氛活跃就是改革。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热闹”过后,学生既没学到知识,也没有提高能力,更谈不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德育课新教材是与新大纲配套的,是学生所学知识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媒介。教学活动应该依据教材的特点和要求来进行,而不是脱离教材的“表演”。

应该如何对待教材?要做到“用教材教”,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如今可以从网络上下载现成的教案和课件。不可否认,上传到网络的教案和课件是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网络资源的共享为我们备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于是,有的教师在备课时不是认真地研究教材,而是将别人的成果拿过来直接使用。实际上,这种走捷径的做法,对自己、对学生都是不负责任的。

要正确处理好教材与教学活动的关系,必须立足教材、尊重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吃准教材的编写意图。育德是德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中职德育新教材的四门必修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育人体系。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转化;通过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使学生具备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的素质;通过学习《政治经济与社会》让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通过学习《哲学与人生》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可以说,这次课改的课程设置是长期德育教学智慧的升华,是符合时代特征的创新成果,是适合中职生教育和学习需要的。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德育课育德的功能,就要求教师钻研教材、搜集素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把德育课堂变成师生都喜欢的课堂。使用新教材四年来,我每次接受教学任务,都要将教材从头到尾认真读一遍。而每一次重新备课,我都会对教材的内容有新的认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尊重教材,将教材的知识点与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保证德育课的育德效果。

三、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效率。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认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指导者和管理者。作为指导者,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教会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作为组织者,教师要组织学生理解教材,学会有序的学习,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保证德育目标的实现。

我在给2011级学生上《哲学与人生》这一课时,有个学生突然提出一个与教学主题无关的问题:“世界上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一个哲学界辩论了几千年而又没有结果的问题。如果我采取回避态度,势必会影响学生对问题探索的积极性,对此,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学生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学生们的讨论非常激烈,争论几分钟后,教室安静下来,大家都将目光投向我。我说:“同学们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究竟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其实老师也讲不清楚。”大家一听,乐了。我接着又说:“我们能不能给这个问题定个条件,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学生们兴趣来了,我乘机将讨论的话题引到了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联系的条件性上。通过一个偶发事件,进一步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第3篇: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

治病救人,是我儿时的理想,终于研究生毕业,可以实现心中的理想,心情澎湃。但当我得知故土的徐医还缺教师的时候,心中那条坚定的路似乎有了岔道。去吗?可是耳边又想起这样的话语:教师,日日在讲台上吟咏,月月在课堂上歌唱,回报的没有掌声,没有鲜花,更没有众口皆碑的名誉和万众瞩目的地位。带走的除了满箱的教案,剩下的只有两袖清风。当我把疑惑告诉我导师的时候,他给了我开头的那句话,于是从教的念头铿铿然落在心头,最终北上回到故土,拥入徐医的大家庭。

“以德载医,博学创新”,徐医的校训赫然映入心底。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的,师德是衡量一个教师的最终定音锤,于是我来到徐医的第一天就给自己定了目标:争当师德楷模。

汉代哲学家杨雄曾说过:“师者,人之楷模也。”来到徐医正好赶上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于是就积极的投入其中,从中也领略到了张建福教授、张光毅教授这样的模范之师,深受感动、鼓舞。其他的同事同仁们也都加班加点,不顾教学任务之重,每天晚上当星星都困的眨眼,十层大楼、行政楼依然灯火通明!想一想历史箴言、听一听悲壮事迹、看一看身边带病工作的同事,我还能说些什么呢?当我也忙碌到夜晚,骑着单车从灯火辉煌的淮海路回到西苑的宿舍,我只想对满天星斗大喊:我无悔于我的选择———青春无悔,生命也无悔!

第4篇: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

[关键词]个人职业生涯管理 职业发展 就业指导 四新 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卢玉珑(1965-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文经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管理。(广西 南宁 53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服务北部湾区域经济的成人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JGA155,项目负责人:卢玉珑)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161-02

教育部明文规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既要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教材建设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然而,目前能全面满足课程目标的教材并不多见,教材体系不甚科学,“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材建设必须改革。

一、《个人职业生涯管理》教材开发的原则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非常讲求应用性,如何使学生将知识学习内化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是教材创新的着力点。为此,除遵循思想性、科学性等一般原则之外,还应把握以下特定的原则:

1.任务驱动,指引学生追求成功。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建构主义学习观也认为,学习活动围绕任务或问题展开,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有利于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其主动建构思考、实践的学习体系。因此,“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材开发,必须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上,以问题为中枢,以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和思维发展过程为脉络,依据“成人成才成功”的内在联系,预设学习任务和目标。

2.“学―导―做―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与人的协作、交流,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拣选、处理而获得的。关于知识的建构过程,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用“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等例子,通俗易懂地说明“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因此,教材建设必须创设利于师生合作互动、信息多维渗透、耳鼻口眼脑手协调的学习活动,鼓励躬身力行、学以致用,从而实现学生认知能力与个性品质的发展。

3.课程综合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涉及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方面的内容,在有限的篇幅内传递庞杂的学科知识,只能依靠课程综合化。即围绕培养目标,科学考量职业素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等关系,合理统筹不同学科的融通,以潜移默化学生的综合思维习惯和宏观谋划能力。

二、《个人职业生涯管理》教材开发的步骤

1.功能确认。教材应该具备以下功能:(1)教育功能。“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重点,是关注学生的人生发展,引导学生正确择业。因此,对应的教材必须能发挥其教化作用,尽可能地创设职业及社会情境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进而理解、认同职业人的社会责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容淡定地规划职业与人生走向。(2)自主学习功能。高尔基说过:“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终身学习,是人们确保与时俱进的唯一途径;而终身学习,离不开人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教材设计不仅要让学生喜闻乐见,而且要让学生学会高效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供需分析。应用型课程的教材建设,必须注意吐故纳新,一方面要认真研判学生需求点、社会关注点、国家政策导向,另一方面要仔细调查课程现状、教学资源建设状况。唯有经过全面系统的梳理,教材开发的基础才坚实。

3.目标锚定。个人发展,只有与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才容易事遂心愿。为此,“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材开发,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学校、社会三方目标统筹设计。从学生角度,要实现三个目标:(1)态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就业观。(2)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职业性向,了解职业发展环境,掌握求职、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3)技能目标。既帮助学生掌握自我探索、信息处理、生涯决策、求职等技能,又帮助学生提高沟通、自我管理等通用技能。从学校角度,贯彻教育宗旨,使受教育者成为未来职业社会的合格力量。从社会角度,使受教育者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和能力,立足社会,奉献社会,享受人生。

4.编撰组织。成立教材编写组,探讨教材内容和体例,分工落实撰写任务。在这个环节,教材大纲的审议尤为重要,务必充分研讨、反复论证,确保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写作务求文字规范,语言流畅。撰写中,如果出现新想法,应及时交流,确保教材的内容完整性和逻辑连贯性。教材的细微部分不可小觑,也应纳入教材质量的视野。要求图表准确,配合恰当;装帧美观,与内容相辅相成。

5.价值评判。教材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材价值作出的判定。该课程的教材评价,主要包含以下方面:(1)目标,即教材目标能否体现学生、学校、社会三方面的目标。从学生角度,目标是否符合SMART原则,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有信心习练,有能力提升,积极准备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从学校角度,目标是否便于教学实施和质量监控,实现教学目的,培养出合格人才;从社会角度,目标是否使受教育者顺利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2)内容,即教材展示的内容是否有科学性、前瞻性、切实性。(3)体例,即教材体例是否具有合理的内在逻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图表和文字表达是否正确、严谨、规范;谋篇布局是否利于教学,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效。

三、《个人职业生涯管理》教材的特色

1.观念新。吸纳了国内外职业指导的新成果新观念,注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功效,既有职业实务的指导,又有综合能力的训练。

围绕学生需要和教学目标,匠心独运地提炼多学科精髓,通俗易懂地阐释成人―成才―成功的具体修身方法,它犹如诺亚方舟,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着丰富的可体认、可感悟的生存发展之道,充分体现了“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和课程整合观。例如:在“人生素养与职业成功”单元中,融通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常识,糅合为“理想信念与人生走向”“道德素质与为人处世”“法律素质与行为规范”“身心素质与人际关系”“艺术素质与人格发展”等具体修身目标。

2.内容新。加强人生修养,洞察职场规则,这是当代大学生所急需的。《个人职业生涯管理》针对学生需求,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以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建构新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完整体系,展示的内容具有科学性、切实性、前瞻性的特点。

它通过“职业与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篇章,将人生素养―职业成功―人生发展的密合关系全景式地展示出来,体现了“成人成才成功”的内在逻辑,符合现代人类社会的主流发展规律;“求职管理”“职业成功ABC”篇章,以特写形式,手把手教导学习者如何高效地求职,如何驰骋职场,如何成就事业;“创业管理”篇章,把握自主创业的社会发展趋势,有条不紊地指导具体操作流程。

3.体例新。在编写体例上,力求新颖、生动、实用,贴近学生。本教材各章体例:设定学习目标以“大观园”引出学习情境阐述基本知识,穿插对应的“测评表”“边学边练”围绕学习目标设计思考与讨论题、应用与实训题提供相关链接,补充拓展性知识,使学生从中得到借鉴和启迪。与同类书比较,更强调“怎么做”,即实操性强。

4.方法新。教材以学生职业发展的素养和能力为依据,整合教学策略与资源,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集合在一起,利于实施“学―导―做―考”全面开放、灵活的教学模式。(1)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结构模式。按照“人生成功必备素养职业目标抉择,规划职业生涯求职,实现职业目标创业,实现更高职业目标职场规则,走向职业成功”的思路来设计课程分目标,并基于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典型情境,设计贴近现实的具体任务。这种结构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发展素质。(2)融合教法和学法。在遵循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对知识内容和技能指标进行学法和教法的加工处理,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习练资料、延伸知识、学习任务的评价标准等,既利于学生愿学乐用,又便于教师导学。例如,在阐述“评估职业生涯机会”基本知识中,穿插了对应的测评表,学生边学边测评,环环相扣,模块学习结束,也完成了自我生涯机会的真实评估。(3)改进考核方式。针对课程实践性强、学习成果个性化明显的特点,附加“能力测评大纲”,打破以期末考试为主、学校单方面负责评定的传统,改为由学校和学生双方“全程式、分层次”负责学习成绩的评定。这种以发展性评价为基础的考核改革,利于学生养成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良好品质,对其人生发展有益无害。

四、《个人职业生涯管理》教材的深入开发

本教材自2013年发行至今,使用者超过3000人,普遍反馈良好。然而,作为教学质量的基础保障,需要完善的方面还很多。

1.瓶颈。(1)“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讲求个性化指导。作为公共课,大课堂教学不可能给每一位学生有针对性的帮助,小班教学师资严重不足,这或许会造成蜻蜓点水式的教与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2)学校普遍缺乏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实训基地,无法切实地让学生从学习中提高学习力、实践力和创新力。(3)生活在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普遍偏好图、文、声、像并茂的信息资源。要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上,把抽象的理论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上,仅仅借助单一的纸质教材,是难以实现的。

2.对策。(1)建设多媒体教学包。配置活泼的学习课件、教学实训录像、教学大纲、电子教案、题库、延伸性教辅资料等数字化资源,将教材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和形象化,减轻教师面授负担,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做实实在在的职业与人生指导。(2)开发课程相关目标任务的模拟软件、建立虚拟实训平台,以便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悟、去磨砺、去创造。(3)推出多功能网络课程共享平台。它不仅囊括常规网络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还包括有课程特点的职业测评系统、职业供求信息系统、学习动态分析系统,这既便于学生自我掌控,又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导控,使师生双方“全程式、分层次”的考核改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第5篇: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双主体教学;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106-02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1]这段话全面论证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指出了教与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体。教学是无止境的。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教能助长学学也能助长教,这就是“教学相长”。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与学的双主体性特征是内存于教W活动之中的主客关系特征的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也是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一 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双主体

(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总设计师。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必须理解教学目标,了解教学对象,吃透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好教案。教师是教学思想的践行者,教师是教学计划的实施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讲授、示范、指导;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顺利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学生同样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师施教的客体。但是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在接受教育影响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存在某种程度的主动性,具有主体性的特征。主体性是指教育对象在接受教育影响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能动性是指教育对象在接受教育的具体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努力、积极主动、能动选择的特性。创造性是指教育对象对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规范的改造和创新。自主性是指教育对象对接受教育活动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2]因此,教学活动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的作用的借鉴、创造与超越的结果,是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表现。

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四年制本科必修课程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用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课程。“基础”课的重要使命在于“陶冶精神世界、关注灵魂塑造、培养健康人格”。这门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材内容空洞,理论抽象,观念滞后,缺乏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和有机融合。教材章节的编排多从社会对大学生一厢情愿的要求出发,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困惑和学习生活问题,因此很难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基础”课主要包括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方法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知识内容体系。“基础”课的教学以促使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和共同朝着健康、有序、正确的方向运作为主要目的。学习“基础”课的过程是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心理与人格走向成熟的过程,是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也是大学生成才的过程。这些过程也是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学生如果失去学习的主体性,对自我意识的分化和同一采取消极甚至抵制的态度,那么“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

因此,“基础”课课程建设的目标应与高校新一轮本科宽口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相协调。关键要增加解决大学生现实问题的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统一起来;把塑造学生的道德人格与培养学生其他各种能力统一起来。

“基础”课教材内容体系的改革要求在编写教材时一定要遵循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与满足大学生需求的统一。比如在绪论部分增加青年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理想信念部分增加我与中国梦的内容;在宪法部分增加当我们的宪法权利被侵犯了我们该怎么做的内容等等。

“基础”课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该选择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的案例,有意识地选择大学生身边发生的案例更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在绪论部分增加适应大学集体生活、快速掌握大学学习规律相关切合大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在第三章第三节引用复旦大学投毒案教育学生如何与室友和谐相处等实际的人际交往话题。在讲授宪法部分我们要联系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来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法律思维方式,用法律来思考和解决法律问题,学会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基础”课教师要想使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必须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比如在人生价值观的教学中可以引入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内容。要改变教材中从道德涵义着手来讲道德的做法,努力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儒释道的精华有机地融入道德修养教学中。总之,教师要用高尚的思想引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用深厚的文化熏陶学生,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这门课。

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双主体互动教学的实践探索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研组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根据教学大纲将每个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逐一标示出来,做到心中有数。教师事先明确“教”和“学”的目标,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提前划定让学生自主利用网络学习并撰写学习报告,这部分内容不再作为课堂讲授的重点,比如劳动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在课堂教学章节我们采取教师和学生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以演讲、交流、辩论、讨论等形式主动参与教学,这是形成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关键点。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让学生真心喜欢上这门课,而不是通过考勤来维持到课率,或者高高在上地宣讲大道理让学生被动地接受。

具w做法如下:

1 专题式案例教学,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基础”课教师如果从概念到概念地讲课肯定没有学生愿意听课。教师采用案例教学用生动典型的案例来解说概念和理论,能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不仅将案例中的事实与自己联系起来,而且将案例与概念、理论统一起来,这样枯燥的理论变成活的观念,便于渗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比如针对第三章的第三节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引用2013年4月复旦投毒案,启发学生思考怎么与同学和谐相处,请大家讨论在人际交往中应该遵循哪些规范和准则。最后教师总结反思投毒案,引导大学生遵守尊重、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人际交往原则。

2 师生角色互换,学生讲和演、教师听和评。新时代的“基础”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再一支粉笔“一言堂”地灌输学生了,不应该机械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阐释大道理了,应该针对学生最感困惑最想弄懂的热点问题设疑启发学生思考。教师不应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的启发诱导、对话艺术是引导学生自主思维的催化剂和助动力。教材的第五章第三节关于大学生的恋爱观问题,教师事先布置讨论的话题然后将每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先在小组讨论然后推举一名发言人到课堂上发言,请有主持经验的学生担任主持人主持大家的发言。教师先在台下当听众,最后总结评价学生的发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理解爱的本质是责任。

3 模拟法庭进课堂,让法律走下神坛。模拟法庭一直被各法学院广泛采用,是法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方式。模拟法庭通过案情分析、角色划分、法律文书准备、预演、正式开庭等环节模拟刑事、民事、行政审判及仲裁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了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在各种实践性教学方法中,模拟法庭教学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讲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内容时,我没有宣讲刑法的法理而是去网上找了一个和大学生有关的校园伤害案剧本,挑选好担任审判长、审判员、被告、公诉人以及辩护人的学生人选,经过课后精心地排练,每个学生熟记自己的台词,然后在课堂上开展模拟法庭,学生反响不错,因此更加坚定了法律的信仰。

总之,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建筑在师生间情与理的交融的基础上,学生的自主思维是建筑在教师的充分理解与信任等真挚的爱的基础之上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总设计师和组织者,应该善于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以平等身份采用对话讨论交流方式激发学生展开自主思维,解决学生实际的学习问题和思想困惑,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个人品德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第6篇: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

国际交往日益频繁, 英语教学现在进入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所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经过缜密思考和教学实践,初步构建了“‘双主’互动,和谐共生”的课堂教学策略,其实施思路是:根据“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自主探究,强调个性”的教学思想,在强化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发挥“接受学习”的优势因素,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找到“停靠点”;与此同时,以“多元智能”理论作指导,积极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与情感,为学生的心智解蔽提供“释放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初中英语课标语),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共生。这一策略的实施,使我的英语课堂教学能够成为师生心灵碰撞的阵地、智慧迸发的动场,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双主’互动,和谐共生”的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策略之一,“唤醒自信”,让学生“我能学好”的心理情感涌动起来

自信是力量的源泉。学生的英语学习自启蒙至初中,难度不断加深,所以英语教学的“启发自信”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原则。由于频繁的选拔性考试,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历了多次挫折和失落,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所表现的传统的“家长式”教师观,使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缺乏必要的“安全感,”表现为畏畏缩缩。因此, “唤醒自信”能激励他们树立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学习态度。

我的主要做法是:

首先,树立“学长式”教师观。平时,我在学生中注意淡化自己的“教师”角色地位,总是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课堂上,我不仅在播撒知识,更重要的是播撒“爱学”的种子,使英语教学成为关乎学生灵魂的事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一些英语“学困生”都有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例如:音乐、体育、美术、文学、文艺等。《牛津初中英语》编写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利用一些学生所爱好的东西,教学定能点起他们英语学习的希望之火。

其次,注重与学生沟通。每个教师都会遇到学习困难的学生,相对而言,英语教师面临“学困生”更多,我对这些学生的转化方式主要是沟通,清除他们学习英语存在的“高深莫测”的畏惧心理。

上学期我刚接一个新班级时,我提问一位学生,这个学生低头不语,满脸通红,其他同学看着他发笑,一连几天都是如此。

后来我得知他患有口吃,当我把这个学生学习困难的症结找到后,我和他促膝谈心,让他知道:口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自卑心理而自暴自弃,我要求他晨读时要放声朗读,这样对矫正口吃有一定作用。课堂上,我给予他更大的关注,叫他回答简单的问题,朗读课文。由于我的恰当引导,微小点拨,这个学生的学习精神状态很快振作起来,成绩也随之大幅度提高。

再次,给学生以宽容之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抱怨、不指责、不急躁,允许他们出错。例如,有位学生英语成绩一般,而她又总喜欢问一些“钻牛角尖”的问题,其实那些问题既无法回答又令人好笑,但我从不当面指责她,而是用一种委婉而幽默的语气对她说:“你问的问题很好,但很深奥,我相信将来语言学家一定会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时我还会告诉她:“这是语言的约定俗成”或“这是中西方人们文化或思维的差异所形成的”,等等。这看似搪塞,却能让她感觉老师对她的肯定和赞许。课堂上,我总是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读,大胆说,大胆质疑,大胆表达,无拘无束。

策略之二,“唤醒思考”,把学生“我会学好”的智力潜能发挥出来

瓦特看到水开了,在不懈的思考中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机;牛顿看到苹果落地,经冥思苦想,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牛顿的生命,因思考而精彩。“生命应留些时间思考”,说出了思考与学习、思考与工作、思考与生活之间的内在关系,也道出了思考与人生之间的必然联系。人生,不可能没有思考。英语学习更是如此。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我在备课时,注重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有思考力度的题目,创设丰富的智力开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因势利导,指导拓宽思路,可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策略三,“唤醒愉悦”,让学生“乐于学好”的学习情趣活跃起来

毋庸讳言,目前我国的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英语学科也同样没有告别负重跋涉的枯燥,没有摆脱传统教学的“磨道”。学生学习英语也还是进行着周而复始的死记硬背,苦苦挣扎在繁琐无味的“题海”之中。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状况,我特别注意打造愉悦心灵、解放个性的课堂,力争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学园。

如何“唤醒愉悦”,让学生“乐于学好”的学习情趣活跃起来?

第7篇: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有效,生本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X教职成[2008]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X教职成[2008]7号){青神,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网门必修课程和“心理健康”选修课程。四门必修课程每门为32—36学时,选修课程的时间一般不少于64学时。财经、政法类专业及其他文科专业,由于其专业课程与德育课课在内容上有交叉,可适当调整有关课程的内容和学时。德育课程安排意见及教学大纲的要求,自2009年秋季入学的一年级开始执行。

广东省教育厅对德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也作了明确的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要求中职学校按照教育部文件的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严格落实大纲、教材、教师、课时和考核。德育课教学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要按时开设新课程。自2009年秋季学期起全省中职学校统一开设德育新课程。三是严格教材管理。2009年秋季学期起,全省所有中职学校统—使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德育新教材。四是强化教师培训。建立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实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所有德育课教师必须参加地级以上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培训合格发放结业证书,无结业证书的教师原则上不得承担新课程课堂教学任务。

增城市东方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东方职校)根据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特别是配合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开展的有效教学研究,在德育课教学中,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把新的教育理念、思路、内容、方法,融人德育课程的教学中去,提出了德育课教学“以人为本、专业起步、重在发展、科学评价”的有效教学模式。

二、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建立新的教与学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通过主动地参与和亲身体验知识生成、发展的全过程来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中心,教师、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都应围绕学生的“学”展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以能力为本位,是指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有一定专业特长的职业技术人员。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知识、技能和素质。我认为,中职教育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以够用为主。在知识面上应引导学生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相关内容,以知晓为度。素质是最基本要求。包括: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作礼仪、职场健康与安全等。专业技能是根本。没有合格过硬的专业技能,学生不能胜任相应的工作,无从谈发展。

东方职校在德育课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l、注重信息技术与德育课教学资源整合,整合德育教材。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整合教学资源,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设计、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以及教学评价中去。通过信息技术与德育课的整合,是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整合德育教材,摒弃枯燥乏味的说理教育。编写具有特色的德育校本教材,整合各门课程中的纯理论文字,保留精华和实用部分。授课过程中拟定一系列德育主题,分阶段组织学生课下搜集资料、课上讨论分析,联系生活实际,得出科学结论。

2、集体备课。结合德育课的特点,东方职校在德育课教学中,引进集体备课制度。几位德育课教师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身的简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形成既有组内统一意志,又有个人风格特色的教案,突了德育课的教学特色。

3、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德育课教学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理论课教学,其二是实践教学。传统德育课教学主要侧重于理论课教学。东方职校根据学校实际,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统筹安排学校德育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内容。采用“请进来”的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主要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学者、到学校给学生介绍社会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宣讲先进人物事迹,畅谈先进人物工作、人生的体会,和师生开展直接交流、研讨。采用“走出去”的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主要是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开展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为依托,开展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教学和实践服务活动。

4、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主体。作为引路人的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要把他们当作有感情、有自尊、有人格的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之间所存在的认知差异,对于不同的学生要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怀,公平对待,一视同仁。

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主阵地,不只是备课、上课的认真,更要注重课堂结构的把握,节奏的安排,时间的掌控,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的考虑。

三、专业知识是立业之本

专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不同行业不同职业,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要在本行业立足是很困难的。专业知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系统的理论学习,另一方面是从社会实践获得。

东方职校通过举行专业座谈会、班会、发放专业教学计划的方式,使同学更多的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了解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在专业座谈会上,老师详细地介绍各专业需要掌握的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培养目标与发展方向,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就业率、社会需要、就业方向等问题,向同学们传授了专业学习方式和方法,注重同学们专业素质的养成。要成事,先做人。在指导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融人各行各业的德育课教育,使之明白了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学生,正确的引导学生

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学习习惯不好,意志品质较差,理想道德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性情比较冲动,个人主义问题突出。另外,中职学生进入社会相对较早,受外界的诱惑较多,容易染上“拉帮结对,哥们义气,贪图享乐”等恶习。因此,如何帮助和引导中职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科学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就成为德育课教学的艰巨任务。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后的活动安排内容,要求学生结合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假期社会实践、寒暑假打工等形式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去,大胆体验生活,增长对德育理论的理解,特别是增强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体悟,增长才干,丰富人生阅历。

五、德育课教学的有效评价体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精神,德育课的考核评价主要从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四个方面人手。东方职校在对德育课有效性进行评价时,侧重德育课的实效。以学生通过德育课学习,道德水平、法律意识有提高作为教学的评价标准。根据学科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设定多元化的评价要素,合理制定学生学业成绩比例,力求实现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

东方职校在德育课评价中,倡导重过程、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结合起来,开展多元性评价,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1、课堂学习表现(含课堂纪律、讨论问题参与度)占20%。平常收集记录哪些学生有上课迟到、说闲话、睡觉、玩手机,哪些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作为评价的依据。

2、实践活动表现和成果、平时测试、日常行为表现占20%。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考核学生在搜集案例、展示成果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能力。

3、课后作业占10%。学生针对实际生活案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完成课后作业,既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还能看出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并根据完成情况给出成绩,并纳入学生的德育成绩评定。

第8篇: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

关键词:基础化学;精品课程;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孙立平(1977-),女,山东德州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副教授;王腾(1982-),男,山东济宁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讲师。(山东 泰安 271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基于PBL的临床医学专业化学类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3GG17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100-02

所谓精品课程是指能够体现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和鲜明性特色,并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高质量优秀课程。[1]泰山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基础化学课程是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等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历经几代新老教师的共同努力,基础化学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教学体系,教学规模、教学质量及教学层次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004年,“基础化学”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进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提出了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先进的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和完善网络教学环境等实施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形成了鲜明的课程特色,并于2012年与其他四门课程联合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群。

一、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提高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为了实现“一流队伍”的建设目标,[2]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基础化学课程现有以教授和博士为主的专任教师12人,所有教师组成了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团结协作的教师团队。

基础化学课程建设中通过采取“内培外引”措施,提高了课程组的师资水平。五年来共引进博士2名,2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另有2名教师先后被选派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访学。该课程教学团队中,4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75%。过去的几年中,课程组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注重优化师资队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学科的协调发展。首先,坚持以“老”带“新”制度,采取“老教师传、帮、带青年教师”的形式,组织青年教师学习、观摩老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教学;安排青年教师给老教师助课和参与教学研究工作。其次,建立理论课试讲、实验课预试制度。要求新教师正式上课前对理论课进行试讲,实验课进行预试,合格后才能独立开始授课。最后,加强师德建设。吸纳更多的高水平教师参与基础化学的课程教学,不断提升教师素质。要求课程组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教师要以自己终身学习的实践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同时要求教师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追求“业精德馨,诲人不倦”的精神。通过以上措施课程组先后有3名教师获得泰山医学院“教学能手”称号,青年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不断提高。

二、教学方法建设

在基础化学的教学中,该课程组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为目的”的教学理念。课程教学方法建设体现教与学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程的总设计师。基础化学课程组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大纲式教学法、归纳法、演绎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讲授“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内容时,采用大纲式教学法,先以大纲形式给学生提供知识体系和要求,让学生全面了解要讲授的内容,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在课堂上分享资料,这样学生就知道要怎样预习,要听哪些,要问哪些,喜欢哪些,学生就会真正掌握主动权。这种学生易于自学的方法,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多读书、多思考、多提问,使学生处于高涨的学习状态,营造出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这个过程就是过渡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教学方法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备课开始,不能再敷衍,要准备一个有个性的“演讲”,要大量地查阅资料,将内容反复斟酌:怎样提出问题,怎样过渡,怎样深入,要以一种搞科研的态度去讲课,讲思路、讲方法、讲体会。灵活多样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2.教书育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论教育

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讲授化学的哲学内涵和典型的思想,并结合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实例加以讨论,阐明科学思想的共通性,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与人生观,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注重把传授知识与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如通过讲授原子结构的发现过程,强调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本课程重大问题研究中成功与失败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从中认识科学的精神及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3.小课堂制度,发挥学生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留出相对简单的内容(如:化学反应速率部分内容)让学生尝试当一次老师,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知识,并在课堂上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搞好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优良素质的有利手段,是提高基础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基础化学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丰富,实践教学模式多样,切实保障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1.实验教材建设

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的专业特点,本课程组自主编写了《基础化学实验》教材,本教材既包括验证性实验,又包括综合性和专题设计性实验。在教材建设中树立精品意识,注重立体化教材建设,形成集文字教材、习题集、学习指导、电子教案、网络学习系统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模式多样

实验教学采取单元式教学,即按基本操作与基本技能训练,基本原理与方法应用,技能、原理和方法的综合应用三个层次组织教学,并配有部分多媒体模拟实验课件供学生课前使用。在教学中以“水总硬度的测定”实验为例,[3]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给学生提供课程设计图,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有关资料,设计出合理详细的实验方案。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得到了很多关于配位滴定和水硬度的相关知识,如水硬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水硬度表示方法和测定方法还有哪些,配位滴定还有哪些应用。这些与本次实验相关的一些问题由学生提出后,通过小组内讨论得到比较全面的解答。

课题组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开放实验。由于教学资源有限,结合我校实际,目前开放实验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开放实验。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好实验方案,向实验室提交申请,由指定教师对方案进行审核,给出修改意见,完善合格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如我校很多同学申请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课题都是以开放实验的形式完成的。二是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对于学有余力并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兴趣的同学,可以参与教师的部分科学研究,让学生感受科研氛围,开拓眼界,学习知识。

四、网络教学环境建设

学校配有优秀的网络教学环境和条件,建立了基础化学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具有网上教学、资源下载、课程问卷、课程通知、答疑讨论、研究性教学、在线测试、教学管理、在线试题库等多项功能。目前,教师的所有教学资料已经全部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登陆后可下载使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

精品课程建设的征途是漫长没有止境的,先进而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完善的网络教学环境,雄厚的学科专业和科研背景是本课程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下一阶段,笔者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是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在保持现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注重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始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将“基础化学”课程建设成本科院校同类课程中各方面都具有领先地位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崔占全,赵品,景勤.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7,(1):53-57.

第9篇: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

学校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起着支撑与推动作用,各个学校情况不同,面对的教师群体更是千差万别,但都可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推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万事德为先。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师德建设上,可以分为三层境界来进行:第一层境界:坚守师德底线,具体要求是遵守国家法律和各项规章制度。突破师德底线的行为害己害人,危害巨大,学校要明确规定、有效监控和严厉处罚,彻底杜绝突破师德底线的行为。第二层境界:履行职业责任。作为教师来讲,要担当起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我们必须对学生负责的同时,还要对家长、学校、社会承担起应担的责任。第三层境界:展示人格魅力。人格魅力,较之容貌魅力、才华魅力、权威魅力,人格魅力更凝重、更持久,具有更强的激荡力。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对事业、集体、岗位、学生无比的热爱上,体现在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气质与实际行动中,体现在众人悦纳的灵动个性上。人格魅力如春风细雨,润浸万物,既能影响他人,更能丰富自己。根据这三层境界的观点,组织师德师风学习教育,开展师德师风专题讨论,发掘身边的师德典型,树立身边榜样,严格师德考核,严守师德底线。

2.建立建全学校评价激励机制

(1)目标激励:确立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三级目标体系,第一级为合格,第二级为优秀,第三级为卓越,针对每一级从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实际成效提出具体要求。学校制订出《评估标准》和《考核奖惩办法》,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与教师切身利益密切关联,极大地激发其专业成长的内驱力。(2)岗位激励。学校在职称评定,岗位等级设置时,把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进程和效果,作为权重性指标。选拔领导或重要岗位负责人时,优先选用专业成长快、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引导和鼓励教师以专业化成长来惠及自身,惠及学生。(3)“名师工程”激励。按照学校名师工程计划,学校名师分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每级都有明确的评选标准,对评定为不同层级的名师,进学校名人堂,上校园展示栏,成立名师工作室,多渠道进行宣传报道。同时,评定为各级名师,都有相应的经济待遇或物质奖励。名师评选每年教师节评选表彰一次,坚持标准,宁缺勿滥。通过名师工程,着力打造不同层次的名师,并以此来激励教师专业成长。

3.充分发挥校长的引领示范作用

以思想领跑教师专业成长。“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校长要发挥好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的思想领跑作用,首先要作好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规划和个人发展指导,在规划和指导中,要把握好长短两个时期段。一是长期计划,校长要根据学校的现有实情,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学校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谋好篇、布好局。二是短期,即阶段性目标。校长要根据长远规划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规划,然后在工作中一以贯之的执行之。以行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作为教师,由于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世界不一样,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因此,校长要采取有效的办法和手段,引领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成长。首先是“树标立杆”,选好身边典型,树立标兵,为教师专业成长指引方向,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动力。其次是要“搭台唱戏”,为教师专业发展创设机会。再次,校长要经常走入课堂,走上讲台,走向师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用言行引导教师在交流中成长。

4.以文化与氛围熏陶感染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也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建设上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全心全意的服务文化。首先,学校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好务,多支持、多鼓励,多帮助;其次,教师专业成长了,要更好地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服好务。两种服务,既是工作职责,更是精神境界。第二,和谐宽松的人文氛围。首先,专业成长要在关键处着力,注重实效性,减少纯形式的花架子、假把式,减轻教师的过大压力和过重负担。其次,统筹相关工作,不一哄而上,不事出多头,按计划有序开展。最后,要引导正确舆论,引导教师享受专业成长的幸福快乐,享受生命成长的过程。第三,讲求实用的效能文化。学校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计划安排、具体措施、相关活动中,都是讲求内容和形式有实效,见成效,杜绝“假大空”。在活动开展中,要合理安排时间,努力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不搞疲劳战术,不做无用工。第四,团结互助的团队文化。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要用校园精神将大家凝聚起来,倡导大家在专业成长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考核考评中,以团体考评为主,培育每个团队成员共同发展的集体意识。

5.以平台与活动促其发展

(1)以教研组和年级组为平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学校通过教研组和年级组,开展课标学习和教材教法讨论;开展“人人都上合格课”、“同课异构”“一课众人评”等课堂展示活动;进行教师基本功竞赛和开展学术沙龙,讨论教学中的困惑和疑难问题。通过这些举措,把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把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落脚点放在更基层,更易落实,更易见效。(2)以学校为平台,开展理论学习和学术辅导。学校每月开展专题学习或主题活动,学习专业领域的新理论、新动态;开展校本培训和专业培训;进行学术探讨和经验交流;学校层面的活动,更注重理论的学习与经验的提升,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有深度,更具内涵。(3)“走出去、请进来”,内外结合更精彩。对于省市县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校际交流活动,学校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参加,并为他们提供各种条件和便利,同时,积极争取承办各级组织课堂教学及教学研讨活动,邀请教育专家或名师来学校上示范课,作专题讲座,引领教师在学习交流中提升,在实践中总结感悟。

6.以资源和服务助力成长

(1)运用信息技术资源,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第一、搭建学校网络化工作平台,为教师成长创造条件。建立校园网站和开通校园微信公众号,设立“校园论坛”,开辟“学校博客”群,建设“教学资源”库。通过学校网络工作平台的搭建,为教师教育教学提供资源支持和提供交流的校内平台。第二、认真选择和运用网络教学资源。互联网时代,网络上充满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素材,题材丰富但良莠不齐,学校组织教师进行精心选择与组合,再经过教研活动集体讨论,由教师结合自己的班级、学生特点,加以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个性化教案、学案和教学资源库,供自己在教育教学中使用。第三、借力教学专业机构,充分发挥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作用。当今市场经济,出现了一些商业性的教学研究和辅导机构,学校可以在众多的机构中选择专业性强、适用性强、价格公道合理的单位进行合作,通过这些机构开展教师培训,提供咨询指导,借鉴教学资源,帮助青年更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充分保障后勤服务,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为帮助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在政策和财力上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习培训,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切活动,全额报销培训经费,并给予适当差旅补贴。制订《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教师开设公开课、优质课、辅导竞赛以及、论文获奖、课题研究等方面的成果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学校还寻找和购买种各种优质育资源,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二、教师自身层面

1.激发青年教师自我成长的原动力

(1)唤醒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学校可通过邀请名师来校讲座或外出学习,聆听他人的职业经历和人生感悟;发现身边的成功典型,引领教师从这些教师职业的成功者身上,感受职业的魅力,以增强对职业的认可和热爱。(2)激发青年教师的乡村情怀。农村青年教师很多本身就出身成长在农村,学成又回到农村,服务农村。从大的方面来看:热爱农村是一种精神境界,教育好农村孩子,让农民子弟成才成功,健康成长,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善事,值得去努力付出。从小的方面来看,国家对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视,发放乡村补贴、评定职称、晋升岗位都倾向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的生活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农村工作不是苦行僧,也能取得成功和享受职业的快乐。(3)点燃青年教师的生命激情。生命需要激情,没人激情的人生是灰暗的,年轻人本身朝气蓬勃,但一旦觉得自己的工作生活不如意,就容易迷茫、颓废,在本应青春飞扬的年龄,过上行将就木般的日子,有一位哲人曾经这样来描述过“有的人在二三十岁就已经死了,只是到了七八十岁才埋葬”。在青年教师激情的激发与保持上,我们有三句话送给青年教师:别人能行,我也能行;任何情况,我都能行;哪天出发都不晚;这三句话,从三个维度给予了青年教师信心和鼓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4)培养青年教师的探究精神。什么是探究,就是探索研究的意思,在我们的学习或生活中,通过我们的观察,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和深度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工作达到预定的目标,取得优异的成绩。要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求青年教师做到“六多”,多一点敏锐观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作正确归因;多从理论上寻根;多想解决办法;多作实践运用。做到了“六多”,我们的专业技能会成长得更快,发展得更好、更高。

2.做好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规划与实施

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规划,就是将我们丰富而远大的职业期望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教师职业生涯和专业成长目标的实现需要一生的孜孜追求,在个人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的规划中,需要完成以下一些工作:(1)开展一次哲学与人生问题的思考,并努力找到正确答案。根据西方著名的三个哲学问题(“我是谁、从哪来、到哪里”),这三个问题说明人生在世,我们要努力探究生命和事物的本质、来源和最终归宿。结合我们的职业生涯和专业成长规划,做到准确把握自身角色,全面分析职业现状,科学合理确定目标,制订现实可行成长策略。(2)制定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规划。根据程社明博士提出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的十项内容,我们修订出教师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规划应包括以下八项内容:个人基本情况;发展方向和当前可以预见的最长远目标;成功标准;大小环境(社会、学校)分析;自身条件及潜力情况;阶段目标分解;他人建议;具体措施。教师根据上述八方面的内容,认真思考,慎重决定,写出个人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书面规划。(3)设置教师专业成长室,展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和成果。专业成长室主要展示:个人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长远规划(10年、5年、3年);个人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年度计划;成长和发展的过程资料;取得的成果。专业成长室的展示,以正面宣传为主,及时更新展出资料,定时开放展室,通过专业成长室,提升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成为了学校学术形象的展示平台和窗口。

3.构建自我成长的模式与策略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