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范文

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第1篇: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知识产权管理;自主创新;专利

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识码:D

1前言

深圳三升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三升高科”),原名为深圳市京东方智能显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应上市要求进行改制变更而组建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营业务为LED电子显示屏的研发、制造、工程安装、售后服务,是深圳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在研发、品牌、市场、资质等方面一直保持国内同行业的领先地位。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雄厚的产品开发实力、高效率的管理体系。公司为实现"中国第一,世界知名"的企业目标,不懈努力,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在国内众多的同行中居于前列。

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及发明专利。公司拥有LED显示发明专利3项,LED应用实用新型专利42项,LED显示外观设计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这些专利使企业在技术上获得了良好的竞争优势。本文主要介绍深圳三升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创新三方面的情况。

2公司知识产权战略

早期的企业并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但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专利权人的专利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们开始逐渐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20世纪80年代,美国建立了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专门审理与专利有关的诉讼,美国反垄断政策也出现了有利于专利权人的变化,同时,美国政界与商界开始强有力地推动广泛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立。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了所谓的“虚拟经营”企业。这些企业没有自己的厂房,也不生产任何产品,完全靠出卖自己的知识产权获得高额利润。有人称现在的社会是“知本主义”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以及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知识产权战略除政府推动外,更需要企业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来支持,否则,所有的战略都只会是空中楼阁。西方企业都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我国也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正在抓紧制定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我们不在微观层面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恐怕我们创造出再多的知识产权,也不会成为知识产权的大国。因此,知识资产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产生价值。

创新是三升高科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是科技企业的命脉所系,也是国家交给企业的重要使命之一。因此,我们必须构建完整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来保护公司的知识产权成果,实现由成本价格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即在未来的10年内,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要实现三个目标:构建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提高公司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的积累量。

3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

针对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公司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来保证该战略目标的有效实施,下面来介绍一下其中的一些重要措施。

3.1知识产权管理部的成立与建设

知识产权在中国被重视是近几年的事情,三升高科公司也是如此。最早是以知识产权小组和个人的形式,隶属于其它部门,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也只有2~3人,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公众对知识产权不够重视。2006年,随着WTO对中国的影响逐步加深,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专利压迫也越来越大,国内的公司所涉及到的专利侵权纠纷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为适应企业的发展,三升高科公司知识产权管理部应运而生。它是一个专门的职能部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专利的申请与授权、侵权与被侵权及对外关系。同时,由于知识产权管理部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在一定的范围内做事的权威和主观能动性也强了,总体上看,是一种紧凑的组织架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架构还是一种功能性架构,专利是研发的先行军,也是市场的先行军,专利工作的重点应该是面向未来,专利布局以及相应的战略运营会越来越成为工作的重心,很大程度上,战略性的架构才能适应这种需求。

3.2知识产权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企业之间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在知识产权领域尤其是这样。由于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时间短,熟悉国内外知识产权规则的人才还比较少,对此,深圳三升高科有自己独到的人才培养机制。公司知识产权管理部成立后,有专门的专利技术人员、专利申请人员、法务人员及资料管理人员,公司还定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培训讲座,同时也派人参加政府或有关机构举办的知识产权论坛讲座等,这些都为我们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3专利信息平台的建设

为了提高公司知识产权信息的管理水平,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部与国内外一些专利软件公司进行了沟通,并试用了一些公司的软件,筹划在一些专业的知识产权网站上建立自己公司的个性化知识产权库,方便知识产权信息的登记、查询,比如国内有名的佰腾网。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紧张的开展中。

4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创新

4.1LED系列专利及人才的发掘

有效的一定数量的专利是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最有效的武器,专利发掘是制造这些武器最为基本的工作。从根本上讲,在LED专利产品的产生中,最关键的要素是研发人员。由于中国专利制度的建设起步晚以及早期的保护政策弱,造成很多研发人员对专利制度不了解或者对专利制度没有信心,经常碰到的有以下几种情况:申请专利很困难;专利没有用;不知道怎样将想法变成专利;申请和维护专利会增加公司的运营成本;想申请专利,但不知从何着手。

针对上述这些情况,公司知识产权部制定了相关的策略。首先,在公司的管理层及相关的员工中,大力宣传专利的正面作用;其次,开展专利基本知识以及创新方法的培训;再次,加强专利奖励制度的建设,积极鼓励和帮助有新思想的员工完成其专利的申请。

4.2创新的发掘

虽然公司的研发人员对LED应用技术本身都非常了解,但专利的申请并不积极。为此,知识产权管理部的作用就显现出来。知识产权管理部对研发人员进行沟通辅导,也就是创新方法的培训以及新思想的收集,激励研发人员新想法的出现,宣传专利相关的知识。创新方法培训首先要做的是要消除研发人员对创新和专利的神秘感,然后帮助研发人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产品要素有意识的增加、减少、替换以及重新组合,来开发新产品、新功能或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在专利申请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的技术也要通过创新方法来进行创新,使技术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4.3专利的申请

有了想法和技术,就要对专利进行进一步的考虑,如市场前景如何,怎么能够将技术与产品相结合,是申请实用新型专利还是发明专利或是利用技术秘密给以保护,是否还有改进技术或者替代产品,是基础技术还是应用技术,需要在哪些国家或地区申请专利等。经过上面这些考虑,则可以将想法和技术进入专利申请的流程。

第2篇: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

一、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

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是企业运行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随着世界范围内企业的市场化、全球化发展,深入研究企业法律风险的科学管理和控制战略,针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逐渐变化,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对企业的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问题进行系统地了解并深入分析企业会遇到的法律风险问题,对企业良好运营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的意义

随着世界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逐渐成为我国企业最有力的财富来源,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起到越来越大的决定作用。因此企业的知识产权早已成为激励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在市场竞争中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品牌价值创造过程中占据有力地位。因此,企业若想在发展中逐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优势,应制定有效完善的知识产权运营和法律风险管理战略,逐步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已经在国外发展成熟企业取得十分完善的制度体系,在制定有效的知识产权运营和法律风险管理战略之后,已取得十分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

三、构建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总结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所显现的基本问题以及通过发达国家成熟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经验可以看出,我国应当积极借鉴国外成熟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并针对我国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和产业需要,应尽快构建一套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企业要想保持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应对有限的企业资源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保证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方面保持足够的资源。因此,有效的整合企业的资源,将企业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管理问题交给具备相关专业技能和资质的机构,在规定的法律专业活动范围内,针对企业的委托,提供专业的法律技术服务,为企业制定有效的法律风险管理制度。

2.树立正确的法律风险意识

企业作为法律风险的管理主体,企业自身以及机构都应树立良好的法律风险意识,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委托服务机构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体系,逐渐提高机构总体的业务水平,对企业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体系制定严格的审核制度,避免由于机构的原因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同时,应当尽快完善法律机构的评估标准,由仲裁机构给予正确严谨的法律意见和建议。

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问题是企业的知识产权以及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相互发展的融合体现,同时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管理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国内外企业占据竞争市场份额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方面暂时落后,问题突出表现在缺乏正确的力量指引、法律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风险管控制度有待提高等重点问题,因此在市场运营过程中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学习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成功经验,从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出发,制定出适合我国企业特点的法律风险管控模式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陈晓峰.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D].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10).

[2]冯宇航,王长进.中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策略研究[J].新学术,2007,2.

第3篇: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范文

(1)构筑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

完善行政与司法并行运转的知识产权法律保障体系。设立汽保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组与专利保护维权服务机构,统筹协调汽保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为涉及专利侵权纠纷的行业性或区域性经济、技术安全问题提供帮助,为汽保行业依法开展专利维权事务提供服务。加强专利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职能完善、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体系。

(2)构筑知识产权政策引导体系

加强对知识产权政策的研究,及时追踪国内外专利发展动向,研究国内外相关专利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适时为汽保企业提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的意见或建议。建立汽保产业知识产权电子政务系统,构建风险投资方、技术信息持有方、技术转化方共享的互联网专利转化平台。加强对外贸易中的专利管理,结合地方实际,适时制定有关外贸进出口专利管理的措施,扶持具有专利权的汽保设备产品出口,帮助和奖励涉外专利申请,增强汽保企业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防范和应对能力。建立有利于汽保企业科技创新和专利创造的各种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申请专利。

(3)构筑知识产权人才支撑体系

健全的知识产权人才体系,是汽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智力保障。采取多种方式,开发汽保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与服务两类人才,为汽保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尤其要抓紧培养和造就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具有国际水平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制定汽保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人才、服务人才培育计划,拟定可行的人才储备规划,出台相应的培育、开发支持政策,做好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人才的开发,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建立汽保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人才、服务人才专家库、信息库,构建以人才高地为支撑的知识产权人才体系。

(4)构筑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

第4篇: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 企业 知识产权 管理机制

在当代知识经济的环境中,企业竞争的表现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过去的资本的竞争逐步转变为知识的竞争。因此,知识产权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并取得或者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而知识产权的管理是企业加强或者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之一。但是,从总体看,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与企业发展需求和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态势还不相适应,存在着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完善,知识产权流失严重,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健全,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较低等问题。本文围绕知识产权管理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所裨益。

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的模式选择

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中,我们应当考虑两个要素,一是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成为一个专门的机构;一是要解决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上级组织的关系问题。由于知识产权在现代竞争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职能应以知识产权的取得、利用、保护为核心,将其作为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有利于集中精力做好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以更好的发挥知识产权在竞争中的关键作用。知识产权部门在企业中的关系归属,应当以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权力的实现方式来确定其隶属关系。权力实现的方式我们可分为直线权力的实现与参谋权力的实现。直线权力是某项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包括做出决策、命令等权力,也就是指挥权。参谋权力是某项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辅权力,包括提供咨询、建议等。一般地,如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隶属于最高管理者,其所获得的是直线权力;如果其隶属于研究与开发部门或隶属于法律部门,其所获得的是参谋权力。

从国外企业的管理模式看,在隶属关系问题上,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有的直属总公司经理管辖,是企业中技术与经营两个部门的支撑单位。知识产权管理部、技术部、经营部共同组成企业的核心,与生产部、财务部一道组建成企业最高层组织管理机构。如IBM公司、三菱公司均属于集权管理的组织机构;有的属于集权与分散相结合的折衷模式,如日本的东芝公司。以IBM公司、东芝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为例:

IBM公司设有知识产权管理总部,其职责是负责处理所有与IBM公司业务有关的知识产权事务,如专利、商标、著作权、半导体芯片、布图设计保护、商业秘密及其他有关知识产权的事务;知识产权管理总部内设两大部:法务部和专利部。法务部是负责相关法律的事务;专利部负责专利事务。专利部下设6个技术领域,每一个领域由一名专利律师担任专利经理。

东芝公司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是由知识产权本部和四个研究所、11个事业本部,及在各研究所和各事业部下属分别设置专利部、科、组共同构成。本部内设7个部门,分别是:策划部,技术法务部,软件保护部,专利第一、二部,专利申请部,设计商标部,专利信息中心。各研究所和各事业部配置知识产权部,直接隶属于负责技术工作的副所长或总工程师,主要担负该研究所、事业本部的知识产权行政事务,并负责从产品研究开发初期的专利发掘、专利调查制作专利关系图到国内外专利的申请等所有业务。

我们认为,由于不同模式的各自的特点,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于自身的组织模式。从知识产权在现代竞争的地位来分析,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不仅应作为一个专门的机构,并且其作为核心部门应当直接归属于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这样才能高效、充分的发挥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市场竞争中的积极作用。另外,不同类型的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内部的组织架构方面可结合本企业的经营方式有所侧重。比如作为技术生产型企业,专利的取得及利用应当是企业的重心,那么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中,应当围绕专利权的取得、利用、管理、保护等各个环节规划内部管理部门的建立,这点可从上述IBM公司及东芝公司的知识产权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可见一斑;如果是贸易服务型的企业,商标权的取得、运用则应当是重点。但我们也应认识到,知识产权其实是一个权利集合,对企业的经营来说,知识产权管理应当是权利体系的运用与实现,比如专利与商标、商业信誉、商业秘密、著作权等权利其实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对此在企业竞争过程中我们应当进行综合考虑,将这些权利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管理部门的设置,也就是说,我们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设置中,应当将所有与企业竞争有关的知识产权考虑进来,不能片面强调某一项权利的管理而忽略其他的权利。

二、知识产权管理的模块设计

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及知识产权制度的特点,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内容可分为四大模块,即知识产权的战略管理、知识产权的取得管理、知识产权的实现管理、知识产权的组织管理。

1.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

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应当确立自身的目标定位,因此,知识产权的战略管理首先是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这是从宏观角度针对关涉全局的问题所做的长期性规划。知识产权战略是指“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充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获得与保持竞争优势并遏制竞争对手,谋求最佳经济效益而进行的整体筹划和采取的一系列策略与手段”。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就是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出发,对企业知识产权的取得、保护、实现制定的长远的规划,并在战略的实现过程中确保企业的战术运用符合战略目标的要求。

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已经在西方各企业广泛使用,并在提高、保持企业竞争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企业对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认识不足,大多数企业只是被动地、局部地去应付一些可能侵权的行为,没有从战略高度系统地审视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运营策略,没有将知识产权战略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制定结合起来。在这方面,海尔集团集团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其从一个濒临破产的集体小厂发展到国际知名公司,与其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及实现具有直接的关系。海尔在1987年就建立了知识产权部门,并逐步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围绕战略目标实施知识产权规划,用技术创新与品牌管理两条腿走路,最终确立了自己在同行业中的龙头地位。现在又提出了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由单一的技术竞争、专利竞争向国际标准竞争,从而占据更具优势的至高点,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的知识产权战略目标。

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核心与灵魂。我国企业应该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将知识产权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现状相匹配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管理。

但战略的实现是通过一系列战术目标实现完成的,本文认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制定固然重要,但实现该战略的具体步骤更需要我们关注,这是战略实现的前提与基础。

2.企业知识产权的取得管理

知识产权作为法律上的权利,在权利取得方面具有严肃的法律性,除著作权、商业秘密权属于自动取得外,其他知识产权的取得如专利权、商标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植物新品种权等都要求权利主体履行必要的行政手续,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才能取得相关权利。否则,作为知识产品创造者的企业对自己创造出的知识产品就不存在法律上的权利,不能获得法律的保护。另外,知识产权权利的申请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门的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因此,企业在知识产权取得方面应当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强权利取得的管理,确保应当取得权利的知识产品能获得法律的保护。

3.企业知识产权的实现管理

知识产权只有通过知识产权的实现才能体现其存在价值,知识产权作为一项财产权利,权利主体经济利益的取得必须通过权利的实现完成。知识产权的实现管理是企业取得知识产权的目的所在,应当是知识产权管理的中心。结合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规定,本文认为知识产权的实现包括如下几项内容:知识产权的实施;知识产权的转让、许可;知识产权的保护等。目前我国很多企业把知识产权的实现管理停留在保护层面上,知识产权资本化运作意识比较薄弱,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运营策略及实现技巧,这大大妨碍了知识产权的实现,阻滞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4.企业知识产权的组织管理

知识产权的组织管理主要包括知识产权管理组织与管理制度的建设。管理组织指管理机构与人员。管理组织建设包括企业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的安排等。管理制度指企业围绕知识产权战略的实现在知识产权的取得、实现等各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的规章准则,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须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

知识产权组织管理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基础。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组织管理,建立完善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明确界定知识产权的管理部门、所辖关系、职权范围以及奖惩责任,任用高层次、高素质、知识结构多元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通过高质量的组织建设,是保障企业知识产权有效管理的基础。

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制度构成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构成与上述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块应当是密切联系、互成一体的关系,因此管理制度要以企业知识产权的战略、知识产权的取得、实现以及管理机构的设立为中心,并以此为基础,体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制度体系。

1.建立知识产权激励制度

员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提高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企业建立知识产权激励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激励通常包括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

2.建立知识产权取得制度

由于法律在不同种类的知识产权在取得方面有不同的要求,有的是自动取得,有的申请取得,有的是登记取得等,因此企业内部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建立起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知识产权取得制度,这样才能企业的知识产品才能获得法律的保护。

3.建立知识产权保密制度

知识产品具有无形性,一旦公开就可能进入公有领域。企业应当针对不同的知识产品结合法律的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保密制度。

4.建立知识产权评估制度

企业对其拥有的无形资产应当定期进行评估,因为无形资产是企业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评估,有利于及时掌握企业资产的变化,调整企业发展战略。

5.建立知识产权实现制度

企业获得知识产权根本目标在于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因此,对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应当尽快的进行转化,在知识产权的实现制度中,主要包括知识产权的实施制度,知识产权的转让、许可制度,知识产权的投资制度。

6.建立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应对制度

一方面,在日常生产经营中设立预防机制,尽量避免侵权纠纷的发生;另一方面,一旦侵权纠纷发生,能够迅速作出反应,防止损害后果的扩大,减少损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7.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制度

企业应建立网络化的知识产权信息系统,收集、整理、研究和利用知识产权情报信息,并充分利用政府部门构建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络,重点是专利文献的研究和利用,通过对专利文献的系统分析、综合比较跟踪预测科技动态、行业动态和市场走向,弄清竞争对手技术发展动向和该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监视与企业有关的国内外专利申请动向,明确自己的主攻方向,超前介入未来起主导作用的技术领域。

参考文献:

[1]张 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组织设计要素及原则[J].现代管理科学,2007,(2)

[2]于 涛:国外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分析[J].电子知识产权,2003,(6)

[3]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P41

第5篇: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电力设计院档案管理信息化

近几年来,随着电力设计院的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虽然一些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不断采用了信息化、数字化的手段。但是,从当前电力设计院档案管理现状来看,档案的开放和利用程度较低,管理水平处于低水平建设,信息化程度发挥有限,知识产权转变措施缺乏可操作性。个别企业未形成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因此,本文以电力设计院的档案管理为切入点,探讨了电力设计院的档案管理模式,讨论了如何更好的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档案管理,发挥出知识管理的促进作用。

一、电力设计院的档案管理现状

1.档案的开放和利用程度较低

目前,为了保护知识产权,电力设计院档案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仅对内部人员提供开放,并且对档案开放流程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大多数企业不提供公开信息的集中查阅服务。只是对一部分资料、文件、图纸等档案实行开架阅览的方式,需要办理手续或者持有效证件,才能查阅所需要的相关档案信息。虽然程序并不繁琐,但是所涵盖档案的范围十分有限,这使得档案的开放程度并不完全。

在开发利用方面,虽然档案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内容广泛,但是大多数员工对这些档案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创新意识,不能更深层次的发掘档案资料的经济价值,也无法实现广泛利用。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档案资料的作用和价值受损,这也导致了档案的利用程度较低,无法使档案通过开发和利用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管理水平处于低水平建设

电力设计院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统计等日常管理工作,绝大部分企业都将纸质档案转换为了电子文件,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一些企业无法开展各种深层次的档案整合工作,没有建立档案的内部循环闭路系统,也没有通过调节手段达到资源的平衡传输。虽然在设计院内部的各部门都已经存放了相应的电子数据,但是没有实现档案资源的有效整合。也没有建立各级单位共享的档案信息数据库,不能够有效地开发和传递档案信息。也不能正常地发挥档案的整体功能,这也使得电力设计院档案的管理水平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状态。

3.信息化程度发挥有限

由于实施全面的信息化档案管理程序繁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过高,再加上一些电力设计院的领导对档案的集中管理不重视,导致电子档案收集不齐全、不及时,极大影响档案的信息化。企业关于信息化的制度不健全,导致员工对电子档案的归档缺乏热情和责任,认为电子档案存档后复制、利用太方便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

4.知识产权转变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一些电力设计院在将档案转变为企业知识产权的过程中,虽然也出台了一些制度,但是,具体的操作措施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对于档案切入点和着力点和最终转变为知识产权的目标不匹配,不能够对取得的成果进行深入的开发和利用。

二、完善电力设计院档案管理的对策建议

1.以档案收集为基础,开展信息化、数字化知识管理

电力设计院需要明确档案收集的意义,宣传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确保档案可以齐全、完整、安全归档,以便为企业开展知识管理提供必要的保障。通过建立信息化、数字化的操作流程,促进档案工作和业务技术工作朝着知识管理目标健康发展。

2.提高档案现代化信息管理程度

建立和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从收集、整理到全程归档,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将原始资料和技术材料转变为多种方式保存备查,提高档案管理的自动化程度,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原则,强化科学的档案管理意识,有效地开展档案的审查、验收工作,做好档案的集中管理,以保档案的安全、准确、及时利用,为利用者快速、准确地查阅所需档案提供必要的保障,以实现资源共享、确保档案安全。

3.开发利用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资源

按照档案数字化的指导思想,进行档案数字化的开发研究,从档案需求的细化分析入手,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降低档案数字化成本,通过创新更多的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使纸质照片、影片等载体上的档案向电子文档、数据库转移,完成档案的数字化任务。

4.发挥档案信息系统建设的效益

通过构建电力设计院档案信息系统,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发挥出系统建设的效益。通过技术创新,建立数字档案馆系统,实现档案资料的跨库检索和集成服务,开展网络化与智能化服务,达到知识资源化管理目标,实现企业知识的一体化管理、集成管理。

5.使档案最大可能的享有知识产权

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关注知识的情报性价值、现实价值与利用价值,利用法律手段,使其最大可能的享有知识产权,通过构造全方位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开发和实现档案资源的最大效益,加快档案专利化进程。

6.构建智能化、信息化的档案管理体系

努力开展档案管理模式改革,通过实施档案全面管理程序,实现档案管理体系标准化,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尽可能多的将档案资料智能化、信息化,为综合开发打好基础,实现信息共享。

第6篇: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范文

理工科出身的白志昀,对知识产权,特别是对专利领域有着较高的关注度。源于兴趣的选择,本科毕业后他继续攻读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开设的知识产权法第二学位,在知识产权这一新兴但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法学领域里汲取知识,同时他也下定决心以此作为自己今后工作的发展方向。毕业之后,白志昀进入原信息产业部(现工业与信息化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参与全国信息产业的知识产权政策制定及管理工作的同时,还为ICT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业务。2009年,他加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担任高级知识产权顾问,成为一名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为中粮搭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从行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到企业集团,15年的知识产权从业经历,白志昀的初心始终不变――植根于知识产权行业,深挖细作,做一名真诚的知识产权“工匠”。

从零做起 制度先行

白志昀初入中粮之时,便挑下全集团专利管理工作的重担。他回忆说,当时的中粮,没有一个专职的专利管理人员,也没有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专利管理完全处于萌芽状态,全集团的专利申请量不足400件,发明专利申请量不足20%。此番状况在白志昀看来,完全不符合中粮世界500强的身份。他惊诧于旗下拥有多家上市公司的中粮,产业覆盖快消品、粮油食品加工、粮食贸易、房地产和金融等多个行业,居然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即使是当时已经非常成熟的商标管理工作也没有一个较为长远的规划和清晰的发展目标。这样的知识产权业务景象极度不利于保障集团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了改善@一状况,白志昀所做的首要大事就是为中粮量身定制知识产权战略。

2009年10月,白志昀牵头推动成立了由集团主管领导任主任的知识产权战略领导小组,其所在的知识产权部则作为具体任务承担部门成立了知识产权战略编写工作小组,经历内部调研、外部调研、报告编写、意见征求等工作,历时一年最终完成并了中粮集团首部知识产权战略。该战略作为指导中粮知识产权工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全集团实施,同时作为央企知识产权战略优秀组织实施单位,中粮也得到了国务院国资委的首肯和称赞,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白志昀及其团队的辛苦付出。同年,《中粮集团专利管理办法》和《中粮集团专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相继出炉,规范了集团专利管理工作职能,明确了集团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

这些凝聚着白志昀智慧与心血的制度,与此前中粮相对完善的商标管理办法相结合,初步建立完成了中粮集团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伴随着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企业的各项知识产权工作也开始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白志昀不仅建立了中粮的专利管理制度,以此作为发展企业知识产权业务的扎实基础,同时他也深刻意识到建立专利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唯有将制度与体系配套,才能充分开拓中粮的知识产权业务。因此,他于2010年进一步推动设立中粮集团专利委员会,2014年推动建立中粮集团专利运营领导工作组。体系的逐步完善自上而下推动了集团的专利工作,取得了极佳的成效。

短短的时间里,白志昀在捋顺中粮的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管理体系的同时,也为中粮集团专利管理工作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足以彰显他身为一名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在构建企业知识产权体系上应有的实干能力,清晰规划和长远目光。

全面建设 强化管理

身为知识产权“工匠”,白志昀追求的是精益求精。在建立和完善中粮知识产权制度和体系的基础上,他继续推进专利管理工作,从全方面强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仅立足于现代化的电子技术,搭建中粮知识产权电子化系统,建立知识产权监测分析工作机制,而且积极主动应对侵权纠纷,为中粮的知识产权发展保驾护航。

2010年,白志昀负责推动建立“中粮集团知识产权电子管理系统”,实现中粮的专利、商标、著作权、域名等知识产权数据档案无纸化,实现从创设、管理、运营、保护的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化。同年,他还建立完成“中粮集团全球专利数据库”,涵盖中粮涉足的全部技术领域以及全球近百家竞争对手的专利数据。数据库的设立,不仅建立了中粮全集团范围内的知识产权监测与分析工作机制,使其能够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动态,而且也为集团科技研发体系提供了完善的专利数据支撑。在白志昀的努力下,中粮集团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全面进入信息化阶段。

作为一名优秀的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为维护中粮的正当权益,白志昀始终坚守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最前沿。他带领团队积极应对知识产权纠纷及诉讼,妥善处理了国内外企业针对集团总部、中粮旗下各级单位发起的数十起专利、著作权以及商标侵权纠纷及诉讼。在积极有效应对纠纷的同时,本着防患于未然的精神,白志昀以其长远的目光深入开展专利预警分析工作,利用各类政府、社会资源,牵头组织参与专利预警分析课题20余项,为集团研发部门和生产经营部门保驾护航。

在全面落实知识产权管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理念指引与切实行动下,白志昀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他负责中粮集团的专利工作以来,全集团的专利申请量从2009年之前的不足400件(包括集团总部及旗下各级企业)增长到目前的近4000件,发明专利比例由2009年之前的不足20%上升至目前的近40%。中粮还曾荣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2项、北京市发明专利优秀奖1项。集团的知识产权工作也逐步得到政府知识产权主管部门的认可,多次获得嘉奖。2015年,中粮还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中粮累积的赞誉与口碑足以反映企业经理人白志昀在知识产权保护之路上所恪守的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

不忘初心 以诚待人

回望白志昀在中粮担任高级知识产权顾问的八年多历程,他做的远比想象的还要多。

自他加入中粮集团以来,承担了大量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培训工作。截止2016年末,白志昀编写知识产权培训课件40余份,个人作为培训讲师对内授课50余次;组织并参与编写中粮知识产权读本、知识产权案例汇编等培训资料。同时,他还策划与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合作建成央企唯一一家“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并通过设立中粮知识产权网络竞赛等措施,拓展了知识产权培训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提升了中粮集团的整体知识产权意识。

小到强化中粮每个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大到提升整个集团的知识产权能力,白志昀都丝毫不松懈。为了提升中粮集团处理知识产权突发事件的能力,他于2010年推动建立了中粮知识产权专家智囊库,聘请国内知名知识产权专家学者及从事知识产权、诉讼实务的知名人、律师组成智囊库,实现了从以往遇到问题、难题才请专家咨询向日常性聘请专家提供管理建议和风险防范意见的转变;2013年推动建立了央企首家集团层面的“专利审查员实践基地”,邀请国知局审查员赴中粮企业走访调研,建立了与国知局的固定沟通渠道,形成了审查员与企业科研人员良性互动互补的局面,实现了双方共赢的目的;同年,白志昀还联合北京市30余家相关企业,牵头成立“北京市食品安全检测知识产权联盟”,致力于推动国内食品企业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内知识产权的整合和共享,力求实现联盟影响力向全国范围辐射,目前正在筹建国内首个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专利池。

第7篇: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中国企业作为WTO的新成员,既迎来了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将冲在全球竞争的最前沿,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步增强。它们在全球开拓业务的同时,在知识产权领域也遭受国外企业的竞争与挑战。然而,由于我国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应对国际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强化知识产权意识,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就成了中国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挑战的重大课题。

一、沧州市工业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入世以来,我国经济和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但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状况却不容乐观。本课题组对沧州市10家中小型工业企业进行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漠,对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重视不够,忽视了科技成果产权的转换,不积极申请专利和商标注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过分重视有形资产的投入,对专利和商标等无形资产的潜在价值认识不足,不善于用知识产权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1]。

调查数据显示,这十家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投资规模普遍较低,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为4.5%,低于国家规定和国际惯例5%的最低水平。企业规模越小,研发投资越低,限制了企业使用技术人员的数量,也制约了知识产权工作。另外,企业在科技成果中多,但申请专利却较少,忽视专利申请,而且专利申请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为主,发明的比例较低。这说明了企业依靠专利参与市场竞争的观念仍比较淡薄。调查还显示,有三成企业因不懂或不重视专利而放弃申请。

一个企业,处在国际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知识产权纠纷不断的情况下,只有具有持续的自主研究开发能力,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才有可能在强手如林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促进、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健康发展,就成为势在必须。如何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也成为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一)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已初步建立起了符合国际通行规则、门类较齐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按照国际规则,对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了全面修改,并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法律法规,使得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完善。我国现有保护知识产权的单行法律、法规有《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特殊标志管理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等,同时修改了刑法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规定。但是,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与入世后的大环境下企业迅速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和缺陷。比如,专利申请审查的时间太长,保护的范围较小等。一些跨国企业利用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方面的漏洞,在我国滥用知识产权权利,在国际上又以保护知识产权为由,遏制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急需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增强可操作性,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简化诉讼程序,降低维权成本,提高权利人维权的积极性。从而加强对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构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首先必须构建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并将其作为企业的重要管理部门之一[2]。负责企业日常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制订企业知识产权产业策略、各项管理制度,并监督制度的实施情况,切实保证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落到实处。这也是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管理的要求。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应包括专业人员、技术研究人员、法律事务人员、管理人员及营销人员等,以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管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对外要保护自身知识产权,对内则要积极促进知识产权的开发、使用,发挥知识产权的经济效益。为有效保证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正常运作,企业必须吸收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尤其是知识产权法方面的人才,组成分工合理、互相支持的团队;同时还要在财力和物力上做好相应的支持。

(三)建立健全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第8篇: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范文

>> 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探讨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析 国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规划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组织研究 我国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策略探究 破解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贷款难题需要制度创新 西部地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成长阶段影响要素研究 精益生产在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应用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融资实务与应用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融资研究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模型比较分析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动力研究 关于加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财务控制的思考 改善我国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策略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负债规模与R&D投入相关性研究 中小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中小型企业财务部门在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研究 关于“营改增”对我国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方面影响的思考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的专利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5-11-01/2011-06-17.

[2]于雪霞.现代企业专利管理模式的要素与结构分析[J].现代管理科,2010,(5).

[3]szips.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EB/OL]./,2010-07-03/2011-06-25.

[4]王涛,顾新,杨早林,唐琳.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6,(4).

第9篇: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范文

论文摘要:高等院校聚集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知识财富,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但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并不完善,存在着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失衡等诸多的问题,大大阻碍了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和保护。本文主要针对以上问题,借鉴国外经验,参考国内部分高校的做法,提出完善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建议与对策,以期对改善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所裨益。

2005年3月28日,国务院总理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宣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而建设创新型大学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因此,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我国高校尚未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存在诸多问题,高校知识产权侵权屡见不鲜。这大大阻碍了高校知识产权的发展和创新型大学的建立。所以,高度关注并完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概述

(一)知识产权管理

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不仅是一种经法律确认和保护的财产权利,更是一种能为人力所控制,并带来巨大财产性利益的经济资源。然而这种经济资源只有通过系统、有效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知识产权管理就是一个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乃至国家对其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过程。

知识产权管理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专利权的管理、商标权的管理、著作权的管理、商业秘密的管理。根据管理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根据管理的工作阶段,可以分为知识产权的获取管理、知识产权的维护及应用管理、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

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产权获取,即知识产权的申请与获得。2.知识产权实施,即自有知识产权的商业性利用,以发放许可证、签署有关合同的形式授权他人使用自有知识产权。3.市场监控,即通过对相关市场的分析,确认存在知识产权侵权的可能性。主要包括市场上是否存在对自有知识产权的侵犯;本单位即将或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是否失去获得知识产权的可能性,已完成的有关项目是否存在侵权因素等。4.合同管理。这里的合同主要包括两类:职务发明的发明人和其所在单位的合同,权利人与使用人、受让人之间的合同。管理工作包括合同的签署与合同的保管、技术资料的检索等。5.有关法律事务与纠纷处理,即对涉及以上三方面的法律问题的处置与解决。

(二)高校知识产权管理

根据国家教育部1999年4月8日实施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的第三条规定,高校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著作权及其邻接权;高等学校的校标和各种服务标记;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或者依法由合同约定由高等学校享有或持有的其它知识产权。

高等学校作为一个自由的科学园地,以其为主体的知识产权管理不同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政府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有其独有的特点。

1复杂性。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知识产权对象的复杂性和权利主体的复杂性。高校专业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层次丰富,各学科之间相互交流与渗透,产生新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成果。这些成果以各种形式体现出来,包括:学术论文与著作、计算机软件、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等著作成果,也有以新产品、新材料、新生产工艺、流程、技术等形式的专利技术与技术秘密。这些智力成果的诞生,除了依赖于发明人的智力劳动外,还需要大笔的资金、设备的投人。而一项成果的产出,往往参与人众多,资金、设备的来源也多重,发明人之间、发明人与所在单位之间、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复杂难辨。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复杂性。

2.综合性。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复杂性使得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涉及面广,涉及各种不同学科及其相互组合,这就决定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必然带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应具备多种学科的知识背景,除了掌握法学基础知识外还应当能够理解文、理、工、医、经、管等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前沿、动态,是多学科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综合性的一方面表现。

3.非营利性。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目的在于获得最大利益,是以营利为根本目标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则不同,其目标在于建立起与知识产权制度相适应的,适合高校特点的管理体系,通过规划指导、组织落实和管理模式达到防止知识产权流失,避免知识产权纠纷,提高科研起点,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成果转化和知识利用,促进学校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不具有营利性质的。

二、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与不足

调查已发生的高校知识产权纠纷可知,专利权和高校的校标和各种服务标记(以下简称为“高校标记,’)最易引发各种争议和冲突。因此,对这两部分的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下文也主要针对这两部分展开论述。

高校标记主要包括:高校的校名、校训、校徽、专用的图形或标志,以及一些与高校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相关的非正式名称,如高校标志性景点、建筑名称、图案等。其中,校名又包括校名的全称、简称,中文、汉语拼音以及外文形式。近年来,侵犯高校标记的案件层出不穷,严重侵犯了高校的名誉和经济利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全国大部分高校也逐渐意识到标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于是纷纷选择以申请注册商标的方式来保护自有的知识产权。目前我国高校申请注册商标时,选择类别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大部分高校只在有关教育培训和科研服务的41,42类进行注册。2.有的高校除了41,42类外,还会根据学校需要、办学特点、专业倾向,在和学校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学校的优势项目等方面有关的类别上进行注册,如清华大学在9,11,16,35,37,41,42,44等类别注册。3.有的高校则选择了45类的全类注册,如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和郑州大学。呈现出明显的高校标记商标注册登记不均的现象。

同时,我国自19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各高校也相应地开展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近年来,高校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呈明显上升趋势。1999年以前,我国高校专利申请量一直在2000件以下小幅度徘徊。2000年始,专利申请量呈明显递增趋势,2005年达19921件,是1986年的18.83倍。(2J(P133)专利申请量的日益提高,不仅是我国高校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视和知识产权意识提高的结果,同时也是一些政策和制度的引导、激励和强化所致。

首先,部分高校制定了知识产权激励机制,鼓励发明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其设立专利资助与奖励基金,用于资助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奖励授权专利等。由学校委托的、以学校为第一申请人的国内发明专利,每项补贴费2001)元,国内实用新型专利每项补贴费500元,授权国内发明专利每项奖励4000元;由学校委托的、以学校为第一申请人的国外发明专利每项补贴1500元,授权国外发明专利每项奖励5000元。并规定在学校将职务发明创造、职务技术成果或其他知识产权转让给他人、许可他人使用、技术人股或产业化的,从收人纳税后提取不高于60%的比例,作为项目完成人的报酬。其次,目前很多学校都将教师、科技人员的专利申请数量作为其职称、晋级、奖励的重要指标,而各个高校之间也将专利申请数量作为教育质量、创新和科研成果重要的评价依据。学校在审批、调拨科研经费时一般需要教师或科研人员出示其相关项目的专利申请文件。

从上述可知,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还需进一步的改善。

(一)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对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主要采取两种模式,即挂靠式和独立式。在挂靠式管理模式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一般挂靠在科研成果主管机构内,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办公室或专业管理人员。高校只对管理机构的职能进行简单的分工,知识产权属于多个机构管理,其职能的形式是分散的。而在独立模式下,高校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由专业管理人员从事管理工作,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一定的经费。目前,就全国范围来看,只有36.4%的高校设置了知识产权办公室或者在学校科研处下设专利科。45.5%的高校明确学校科研处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而18.8%的高校既无专门的专利管理机构,也无专人管理专利工作。[6}可见,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普遍采取的是挂靠式。由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而科技主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兼顾科技成果的鉴定、奖励事宜下很难有足够的精力投人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同时,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涉及诸多法律问题,而科技主管机构的工作人员一般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很难有效的进行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

(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关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全国性文件,仅有教育部1999年《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2002年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以及2004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三部。而全国10%的高校尚未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已有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设计不周全、不严密,更多的只是在重复一些法律条款,在智力成果的归属问题、专利的申请与维持、利益的分配等问题上还不完善,缺乏可行性,不能切实有效地保护高校知识产权。

(三)知识产权各环节管理失衡

1.知识产权获得管理阶段

首先,在智力成果研究之初,缺乏调研,忽视专利文献检索,造成重复劳动。专利文献是科研重要的参考资源。全世界每年出版的100多万份专利文献中,记载了全世界95%的新发明、新技术,而且专利文献提供的技术信息,要比其他媒体的报道早5-10年。在研究工作的各环节,充分地利用专利文献有利于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启迪开发新思路,节约研究时间、降低研究成本,减小风险。但我国大多数高校在研究课题立项时,忽视专利文献检索,造成重复立项、低水平研究,新技术开发成效低。

其次,在智力成果完成时,缺乏严格的制度调节,发明人优先导致智力成果丧失新颖性而无法申请专利。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制定教师、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奖励和职务聘任等业绩标准时,较少考虑到专利问题。发明人投人巨大的智力劳动,申请专利所获得的收益却不如在不同级别期刊上获得的奖励。投人和产出远远不能匹配,导致发明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不高。并且,申请专利需花费一笔不小的申请费,而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中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仅有45.5%的高校设立了职务发明专利申请费资助,额度为1000~4000元,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失衡结果的发生。

最后,在申请专利时,利用我国专利审查制度的缺陷,进行重复申请。或将同一成果拆分申请,或将同一成果更换名称多次申请,或将同一成果用同一名称同时申请专.利和实用新型,更有甚者进行恶意申请、恶意抢注。这不仅造成高校资源的浪费,更致使我国专利审批和管理系统迟缓。

2.知识产权维护及应用管理阶段

首先,无效专利多。我国《专利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十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而近年来大部分高校专利权因提前终止而失效,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资金的缺乏。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科研单位与高等院校知识产权情况调查报告》显示,选择因缴纳不起年费而放弃专利权的有33%,认为专利市场前景不好的占37%。高校专利的维持费一般是由该项目的科研经费来维持,而该项目一旦完成,专利的维持就难以继续。对一些有前景但利益的体现需要一段时间的项目而言,如果因为缺乏维护资金而失效,导致其成为公有技术,就会造成高校财产的流失。

其次,专利实施率低。知识产权何以成为具有财产利益的经济资源,主要体现于知识产权的实施上。而目前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低,呈现出“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高校课题项目侧重理论研究,专利的核心技术比较粗糙,缺乏成熟性和稳定性,经不起复杂的现场条件检验: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侧重于对知识产权的考核与评价,忽视知识产权的现实转化,高校的大多数专利只是阶段性成果,缺少二次开发。的成熟性,造成专利转化风险增大;还有一方面是专利转化机制的缺乏,使得高校和市场需求相脱节。

3.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的管理失衡主要是指高校知识产权的严重流失。《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的调查数据表明,近30%的高校反映有科技成果流失现象,其中外单位窃取流失占40%,化公为私占10%左右,随人员调配占20%。目前,高校中技术开发、合作研究、技术转让、技术投资等科技合作活动越来越频繁,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技术转让时作价过低;高校投资人股创办合资企业或对学校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时,知识产权往往不计价或评估价值偏低;在和企业合作开发研究中,企业方因提供资金、设备等条件而获得知识产权造成学校知识产权流失。

造成以上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作为权利人的高校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发明人缺乏知识产权法律意识,认为自己研发、完成的技术成果应当归自己所有,可以随意支配。其二,缺乏对侵占高校知识产权行为的可实施的约束机制。其三,激励机制不健全。我国高校长期存在“重成果鉴定、重报奖、重论文、轻专利、轻商业秘密”的现象,发明人投人了巨大的智力劳动,而只获得远小于投人的产出,导致发明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不高。而我国大部分高校规定的奖励数额甚至低于法定的最低线,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真正发挥奖励的效果。大部分高校规定在专利实施后给予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利益分配较低,没有实现学校与发明人间利益的平衡。

三、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完善

高校应充分重视上述问题,努力探求解决之道,不断完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一)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可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缺位是造成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就成为首要任务。首先,可以通过校内网络、广播、校报、校刊或在校内张贴宣传画册等方式,使广大师生员工对知识产权的相关概念有一个基础性认识。其次,将知识产权纳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授课范围中,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的基础知识。再次,可开设知识产权法律的公开课或培训班,系统地传授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最后,还可通过举办讲座、开展知识产权知识竞赛、举办知识产权宣传周等校园活动,扩大知识产权在广大师生员工中的影响,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将知识产权纳人学校的普法教育计划,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在全部师生员工中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逐步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为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鉴于挂靠式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不足,高校应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形成人员、场所、经费三落实和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借鉴国外大学的相关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建立两层结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上设“知识产权领导小组”,作为学校知识产权重大事件决策机构,统筹管理全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由校各职能部门领导组成,主管学术研究的副校长任责任人。下设“知识产权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执行机构,并具体负责知识产权的日常维护工作。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聘请2名以上的专业人员或利用校外的知识产权机构完成此项工作。

高校也应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要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性、系统性、可执行性强的规章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组织机构、技术秘密审查、专利申请及保护、产权归属、档案管理、人员流动、奖励、人员培训等。如浙江大学制定有《浙江大学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若干规定》、《浙江大学专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浙江大学专利基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三)落实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具体措施

1.重视信息检索工作。首先,高校应严格课题项目申请审批工作,强制施加项目申请人信息检索的义务。要求项目申请人在提交的申请报告和阶段报告中附加信息检索报告书。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申请人的工作负担,但有益于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启迪开发新思路,节约研究时间,也有益于及时终止那些失去获得知识产权可能的项目,节约研究成本,降低风险。其次,高校可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相关课程,指导科研人员高效地进行信息检索工作。

2.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高校应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用于支付商标注册申请费和维持费、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维持等相关费用,以改善高校标记商标注册登记不均的现象和无效专利多的问题。但对于职务发明的发明人而言,这种资金支持不是无条件的,而是要与专利的实施许可结合起来。高校可规定,在专利得到实施后,从专利实施的收益中抽取一定的比例金额作为学校的管理费用。如,中南大学规定,专利使用费的10%进人学校的专利基金,20%作为报酬直接发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70%拨入相关科研课题的账户。专项基金的来源除了上述的专利实施收益外,还包括高校一定数额的经费拨款、政府有关部门的资助、社会公众的捐款、商标授权使用费等。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改善我国高校长期存在的“重成果鉴定、重报奖、重论文、轻专利、轻商业秘密”的现象。在科研人员评定职称、业绩考核时,较多考虑专利问题,并视专利的申请、授权和转化实施阶段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考量。其次,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奖励政策,有助于扼制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促进知识产权的转化实施。对于职务发明申请专利的,给予发明人一定数额的奖励。对于专利转化实施的,从转化实施所得的净收人中,提取一定的比例对发明人及对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对于以专利投资人股或以专利为基础成立公司的,可将报酬或奖励折算为公司的股份份额或出资比例,发明人及有关人员依据其所持有的股份或出资份额获取收益。应注意的是,高校在制定奖励数额与奖励比例时,应充分考虑课题难易程度、所取得的成果、市场前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加大奖励的力度,使奖励金额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否则无法真正发挥激励的效果。

4.完善专利转化机制。首先,构建专利转化服务体系。设立一些为专利转化实施所需环节服务的中间机构和组织,如知识产权评估机构、技术交易保险机构、融资服务机构等,客观、公平、科学地评估高校知识产权,减小转化风险。其次,搭建专利转化平台,充分提供中介咨询服务,定期举办知识产权交流会、技术博览会等,使得高校和市场需求相互连接,为转化提供机遇。再次,政府制定产业政策,鼓励和引导知识产权转化工作。如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企业转化实施高校知识产权的,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对知识产权转化周期长、风险大的项目,政府向高校提供一定的经费资助,或是提供向金融机构融资的渠道或服务。

高校应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致力于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知识产权的发展,使高校发挥创新园地的作用,为建立创新型大学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