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世界科学论文范文

世界科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世界科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世界科学论文

第1篇:世界科学论文范文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中数学新课标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高中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高中数学素质。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高中学生的高中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高中数学素质的提高,为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四川省安县中学作为一所重点高中学校,除了以优良的教育教学成绩展示给世人外,强大的教育科研能力也是其自身硬实力的一个方面,为此,本人在高中多年数学教学工作中进行了一些较为实用的探索,其中“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较好的解决了当前师生在教学中的一些困惑。现形成于文与各位同仁交流。

(一)“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1)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高中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高中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高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两者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助于高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3)高中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4)高中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高中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5)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认识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高中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高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1.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 2.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高中数学化,建立高中数学模型。3.会转化——能对高中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4.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高中数学思想和高中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理。 5.会反思——能对高中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6.会编题——能在学习新知识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编制练习题;能把高中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编制高中数学应用题。

(四)“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教学流程:创设-尝试-自主- 反馈情境-引导-解决-梳理。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高中学生探究兴趣。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高中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高中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高中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高中学生进入问题情境;(2)利用录音、录象、电脑动画等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3)高中学生排练小品,再现问题情境;(4)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5)组织高中学生实地参观。

2.尝试引导,把高中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高中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常用启发引导方式:(1)重温与问题有关的知识。(2)阅读教材,学习新概念。(3)引导高中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等。(4)组织高中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3.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让高中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需要让高中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常用方式:(1)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高中学生独立完成,使高中学生体会到运用高中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快乐。(2)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该让高中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再进行尝试解决。(3)对于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应在高中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解决。

(五)高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目标的确定应重视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能力目标的确定应强调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和培养;(3)情感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学习兴趣的激发、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2.教学方法的选择: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高中学生求知欲,使高中学生主动参与高中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高中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高中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3.问题的选择:合适的问题至少应有如下特点之一:(1)重视情景应用,即给出一种实际情景和需求,以解决现实困难为标志。(2)具有探究性,即问题不一定有解,答案不必唯一,条件可以变化,试验方案可以自己设计,允许与别人讨论等等。(3)非形式化,即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不是靠熟练操作就能完成的,需要较多的创造性。4.师生双主体意识的体现:(1)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高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意识强,能主动发现和分析问题,能联系新旧知识,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开展交流、讨论,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并努力进行验证。(2)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洞察课堂中发生地各种问题,并准确地判断发生问题的原因,能动地、有效地处理这种问题,把握教学活动地主动权。

(六)高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与方法:1.高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1)能否把实际问题转化为高中数学问题;(2) 能否应用各种策略或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3) 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4) 能否证明和解释结果;(5) 能否概括和推广解法。2.高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方法:(1)观察高中学生解题过程的细节;(2)聆听高中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讨论;(3)批改高中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卷;(4)分析高中学生的学习体会或考试心得;(5)阅读高中学生的高中数学小论文。

第2篇:世界科学论文范文

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源动力,因此学习一门学科首先要让学生对所学学科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讲解中将平时积累的日常生活的现象与物理化学理论的关系,以及利用物理化学理论如何解决药学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等内容渗透给学生。首先,在绪论的讲解中交待清楚热力学、动力学和胶体与表面化学各个章节与日常生活及药学的相关性,让学生对物理化学有个总体的印象,增强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感到学有所用,明确学习目的,削弱畏难心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之后在每章节开始的时候,要让学生知道本章节能够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先从自然界的大范围讲起,然后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最后联系到与药学相关的知识,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把物理化学的理论真正利用起来。例如:化学平衡这一章的学习主要是化学热力学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而药物的合成通常都是经过一个化学反应来完成的,那么温度、压力、反应物的配伍等条件的改变对目标药物的获得有什么样的影响,如何能够在节约能耗、降低成本的基础上获得目标药物,这些都需要化学热力学知识的帮助找到最佳的反应条件。对于某些生物制品或抗生素等在水溶液中不稳定又不容易制得结晶的药物,要想获得能够长时间储存的粉针剂的药物,通常利用相平衡中相图的知识来指导完成药物冷冻干燥的操作[2]。表面现象,应用开尔文公式介绍制药工艺常用的喷雾干燥法,应用铺展与润湿的知识介绍软膏剂基质、片剂辅料的选择等等。胶束给药系统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主要也是利用表面活性剂的增溶原理,由于亲水的极性头向外,疏水基团向里,对于水难溶性药物,可以增溶在疏水内核中,提高溶解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等等。这样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使学生明白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真的是每位药学工作者解决实际问题的必备工具。

2根据药学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学生对物理化学的学习产生兴趣之后,授课教师要清楚物理化学在药学中发挥的作用---服务作用,那么在物理化学的学习中,不能以纯化学专业的学生去要求药学专业的学生,而是要结合学科特点,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强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那些在药物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3]。例如对于热力学第一定律中我们只讲了研究对象是理想气体的情况,略讲了真实气体部分;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一些重要关系式作了讲解,略去了对Maxwell关系式的推导;通过这两章最基本理论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注意选择与药学有关例题进行讲解,提高物理化学对后续药学专业课程的指导作用。在化学平衡一章中,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和总结;对于药物纯化中常用到的相平衡原理,利用相图的相关信息对混合药物进行纯化,其中为了降低难度,我们简单介绍了三组分体系的相平衡情况。对电化学部分则主要强调电解质溶液理论及可逆电池热力学,略去了不可逆电池和电极的极化过程;化学动力学部分的教学重点在于简单级数反应的速率方程的特点及温度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了解复杂反应和催化反应。由于表面现象和胶体部分在药剂中应用较多,而这部分基本的内容主要是利用原理解释现象,所以我们采用科普讲座的方式将理论传授给学生。经过这样的学习之后,增强了学生对物理化学的兴趣,学习效率有明显的提高。

3科研融入教学,科研提升教学

在课堂上,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物理化学理论的认识,只是靠老师讲授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授课老师不断学习和了解本专业的先进科研技术和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并利用学校优良的科研条件,将一些优秀教师的科研背景和科研经历灵活渗透到理论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这种传授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新的理论,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想要做到这一点,高校教师需要改变“重教学便轻科研”的错误观念,教师应该在重视高校教学的同时,加强自身的科研水平,要认识到教学与科研对于一所高校都是同等重要的,可以说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科研是革新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源泉,同时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作为药学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应该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通过自身科研上获得的成果及信息与所教授的物理化学基础内容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学习胶体这一章时,可以将纳米技术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现在比较热门的“纳米药物”有所了解;又如在学习表面现象这一章时,老师可以将有关表面活性剂的现状,表面活性剂在传统剂型、新药研制及新剂型、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作以讲解,使学生了解到表面化学的研究领域对药学产业的巨大影响,加深学生对表面化学在药学领域中相关应用的认识。通过这些前沿领域概念性的介绍,使学生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启发了创新性思维。授课老师还可以将一些优秀教师发表的与课程有关的研究论文作为课外阅读资料,使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研究案例,清楚研究内容,了解研究方法,这样也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使得讲述更为生动而富有启发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通过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前沿科学知识,不仅使物理化学教育富有生命力、感染力与时代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使他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也为学生今后的毕业设计或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因此,围绕“科研融入教学,科研提升教学”的理念,拓展和更新物理化学理论课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中,注意收集教学与药学实践和科研结合方面的应用实例;根据科技发展,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向学生及时介绍本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进展,以及新的实验仪器和技术,并鼓励他们撰写相关的文献综述。另一方面,开设有药学特色的开放设计性实验,并在实验中掌握常规仪器和先进仪器的使用。此外,建立大学生创新科研小组;设立专题讲座。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教师的责任就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将物理化学的教学内容与药学专业的实际专业技能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结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得以提高,所学知识更加牢固,思路更加开阔,创新能力更强。这种新思路教学模式的效果是传统的只注重教学大纲和考试分数的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

4结语

第3篇:世界科学论文范文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辽宁医学院200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74名实习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班级分为实验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2组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再按每4~5人分组,2组的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

2.研究方法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带教老师在带领学生查看病人前首先进行理论课知识要点回顾,然后教师以查房的形式带学生到病床边进行病史询问、专科检查,回到教室后进行辅助检查分析、病例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实验组学生采用循证医学与PBL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实习学生进入血液科后首先进行循证医学模式的培训,内容包括循证医学的概念和重要意义,如何利用医院图书馆资源进行医学文献检索,掌握最新医学研究进展,寻找最佳临床证据做出临床决策。(2)实验组带教老师将提前准备典型病例及依据PBL教学模式设计相应的问题,在学生正式下临床前发放给学生,学生复习相关理论知识,查阅文献资料和最新进展。每组学生均进行病史询问,专科查体,辅助检查阅读,做出诊断并给出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策略。每组由一位学生发言汇报,带教老师听完汇报对每一组进行点评,对本病例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3)实习结束后立即对2组学生的血液科基本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和病历书写等进行考试,然后发放调查问卷。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考试成绩2组学生在血液科基本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等考试成绩上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历书写成绩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调查问卷结果实验组中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在临床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三、讨论

PBL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而言的,PBL与LBL在教学设计理念、实施方式以及教学绩效评估等方面均有着本质区别[2]。1969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创立了PBL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学生自学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小组教学法,教师在学生每次临床实习课前提前给出问题,鼓励学生查找资料、自主探究,并通过相互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临床医学中,PBL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特点是以问题为基础、病例为先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重能力培养代替知识传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PBL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发挥“问题”对学习的指导作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开发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至90年代后,PBL教学模式被欧美等国家的医学院广泛采用,我国目前也有部分院校开始在某些医学课程的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

循证医学即遵循证据的医学,提供证据和应用证据是其主要研究内容。循证医学作为一种先进的医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使这种先进的医学模式在我国广泛开展,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将循证医学思维尽快地引入临床教学中。但是在实际的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向学生讲明以下观点:EBM提供的证据随着科研水平、临床试验、药物研发、检查手段等的提高而不断地更新、发展。今天的最佳科学证据也许明天会被证明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不断地保持知识更新,并结合临床实践,才是真正的循证医学。

总之,EBM模式就是一种终身学习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这就要求医学生在毕业以后仍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以获取最新医学知识,解决临床中的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循证医学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实验组学生血液科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考试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学生(P<0.05),尤其是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在临床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循证医学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有以下优势:

1.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传统的经验医学强调医师的个体经验,而循证医学则要求医师将个体经验与最佳科学依据结合起来做出决策。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目标是知识经验型人才,而循证医学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创新开拓型人才的培养。

2.重点强调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填鸭式”教学,而循证医学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发挥“问题”对学习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主动查找临床资料和证据,积极动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

第4篇:世界科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细节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应用

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转变。同时,观念的转变也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一、巧用“秩序”细节,实现活而有序

课堂既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又要实现教师对课堂的有效控制。即课堂上学生“自由”而不“放纵”,“约束”而不“刻板”,真正做到“自由”与“约束”的有机结合。这与新课改所提倡的“人文课堂”是完全吻合的。“人文课堂”是对班级所有学生而言,而非只针对某一个学生。当某一个学生的行为与其他学生的学习活动发生冲突,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教师就必须以多数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施以某一学生必要的约束,这样既有效的控制了课堂,又符合更多学生的“利益”;另外,有秩序的课堂是充满魅力的课堂,是真正自由快乐的课堂。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教学必须有令人舒畅的课堂环境,而课堂秩序是课堂舒畅的关键所在。心理学家弗雷法利克·琼斯研究认为,“无序”的课堂会使教师失去50%的教学时间。因此,必要的秩序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课堂的魅力,使课堂安全而引人入胜,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给学生带来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二、把握“导向”细节,凸显育人职能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都能做到对学生的正向激励和肯定性评价。但激励一定要立足于“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长久的发展,同时也要把握好“导向”。首先,要对学生学习劳动的过程进行激励,调动学生的动力,增强学生的信心。其次,要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激励,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后的喜悦,并鼓足继续努力的信心。最后,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导向”性评价。既然评价除了“欣赏”和“激励”外还有“导向”,那么教师的评价就必须是具体实在的,就必须能使学生认识到下一步应该怎样去努力才能做得更好。一堂课中,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得体,就能达到很好激励效果,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更好,积极性就会更高。

三、注重“人文”细节,提高教学实效

小学语文新课改明确指出本学科的基本属性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这种重新定位,其实背后走过的是一段艰难的历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借鉴前苏联的“红领巾”教学模式使得我国的语文学科教学像个思品课,这是过度地彰现了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语文课一直陷于字词句段分析,最后总结出中心思想的泥沼。直至九十年代,提出的“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其出发点是为了把语文课从“重思想教育”的边缘拉回到“工具性”上来,结果却又导致了诸多教师又走向另一种极端,即把语文课上成了一种“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反思这一过程,不难发现,语文学科在处理“文”与“道”上始终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基于这种背景,在新课改形势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在讲求教学实效的同时,必须注意“人文”细节,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著名的特级教师丁有宽先生就曾冷静地分析:小学语文的主要目的不是学“道”(内容),而是学“文”(形式:语言规律、表达方法)。这个论述其实说的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实现工具性,而在实现的过程中则需要提倡人文精神(反对死记硬背)。至于语文学科中人文知识、人文素养的落实显然可纳入到“知识”的范畴来加以认识和操作。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了“人文”这一细节,自然就能做到“工具”是人文的“工具”,“过程”是人文的“过程”,“方法”是人文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狠抓“过程”细节,塑造完美课堂

新课改倡导课堂既要活跃的外显,更要实在的内涵;既要给学生美的熏陶,又要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摒弃“只重过程而忽视目标的存在”和“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的体现”这两种现象,要在“过程”细节上下功夫。

第5篇:世界科学论文范文

( 贵州省兴义市顶效镇新联小学562400)

理答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对于教师的个人能力有一定的考验作用。在理答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实现了平等对话,完成了关于课堂内容的讨论。所以教师的理答能力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自己的理答能力,从容面对学生对于不同问题的不同回答,并完成对该回答的充分利用,完成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做到的。

一、我国当前课堂理答中存在的问题

(一)表达不清晰

在语文课堂理答活动中,许多教师对于学生给出的答案的评判只有两种:对的或者错的。没有完成对学生的进一步引导,即告诉他你的答案是错误的,为什么,正确的答案要怎么找到。只用对或错来向学生回应会使很多学生知道自己错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会错,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自发学习能力的锻炼都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鼓励不积极

课堂理答的作用就是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完成交流,在交流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在学生给出答案之后,教师应当及时作出反应,是提出对学生答案的肯定还是对学生实施鼓励让其继续思考都要迅速的完成。教师的积极回复是保证理答顺利进行的最重要条件,能让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持续增加。这种形式的赞扬对于学生的未来学习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三)评价不客观

想要使课堂理答的作用完全体现出来,对于学生的答案评价要确保客观,错误的就是错误的,给予的鼓励也要是关于继续思考的,不能对学生笼统的给予肯定。对所有的回答都肯定会使学生懒得思考问题,而且还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向下展开,并对教师的威严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如何改进我国当前的课堂理答现状

(一)鼓励性理答——对待理答更用心

鼓励性理答指的是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对学生的表象予以评价,具相关统计表明,许多教师在对学生表示鼓励时手段单一,在某节课中“你真棒”一词出现了16次,这说明当前教师在表达鼓励时只走了个鼓励的形式,并没有真心实意的想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关注远超对其感情的满足程度的关注。

1、适量的鼓励

适量指的是,在一定时间之内鼓励的次数要适中。表扬所有人就等于谁都没表扬,这是很有道理的,过于频繁的鼓励学生不仅会造成词汇量的缺失,引起不必要的尴尬,还可能适得其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那些平日都积极学习、频繁发言的同学,要少鼓励。在其真正取得大的进步是予以适当的鼓励;而那些平日内向的同学,若鼓起勇气发了言,就要大力表扬,让其今后能够更加积极的投入学习。

2、适人的鼓励

适人指的是,对于不同性格及不同特点的同学,鼓励方式不相同。比如男生性格大都大大咧咧,我们在鼓励他们时,可采用负鼓励的方式,让其在今后学习中多一份细心;但是对于女生就不能这样,要用正激励。

3、创新的理答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单一的使用一种方式的激励,会使学生习以为常不再有兴趣。所以我们采取多样化的鼓励方式,例如用过语言鼓励后,可以使用动作鼓励,例如摸一下学生的头或者物质鼓励,奖励他们一个笔记本或一支笔等等。单一的鼓励方式可能与老师的个人习惯相关,但是若长期使用一种鼓励模式在一定时间之后完全会看不到成效,针对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不断的产生改变,激发起学习兴趣,鼓励措施才有成效。

(二)再组织理答——多使用引答

再组织理答,即在理答过程的最后时间,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一个总结及概述。

1、善用归纳总结

理答过程中学生的答案虽然具体内容五花八门,但是实际上也就只有那些种类,教师若予以适当的归类解说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综合的答案。

2、利用再组织理答实现问题的拓展

许多时候为了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清楚的概念,需要教师在完成课堂理答时,帮助其提出问题,提供突破口,例如在学习文章《江雪》时的教学片断: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疑问?

生1: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

生2:难道他不怕冷吗?

师:真是一个好问题!请大家大胆地设想一下原因何在,也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

生3:因为家里穷,以捕鱼为生,天冷也要来钓鱼。他可能在想鸟儿都飞走了,这下没人和自己抢了。

师:你是说老翁在独自享受这一份清静和贫穷?

生4:老翁可能遇到了什么伤心事。

师:也有这种可能。

生5:我想他非常喜欢钓鱼,所以也就顾不上天冷了。

师:那他就是一个真正的钓鱼爱好者!

生6:可能是他犯了错误,被流放在外。

师:看来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那么,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对理解古诗是很有用的。那就让我们年一看有关柳宗元的简介。

(课件出示柳宗元生平简介。)

师:现在你们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

生1:现在,我知道了柳宗元是在被贬永州时写这一首诗的。

生2:我感到,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的心情。

这一教学部分中教师起到的作用除了利用课堂理答完成了对学生认真态度的鼓励,还对学生的想法进行了相应的延伸,在完成课堂理答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完成自我肯定,“你是说老翁在独自享受这一份清静和前贫穷?”这一探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解读文本的道路上来,“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则引导孩子们将“诗境”与“心境”结合,从而帮助学生从固定意义中解放出来,利用再组织理答完成了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及提高。

3、再组织理答需要提升高度

教师对学生相关问题的再组织理答若只是将学生答案简单的汇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当利用自身的知识水平完成对学生问题相关内容层次的提升。在学生会给出答案时,若答案距文章中心思想还差一点点距离,就需要适时予以引导,让他一步步向慢慢发现更准确的说法。

结束语

目前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对理答的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课堂理答对与小学语文教学是起到十分重要作用的,加强对于小学语文课堂上对课堂理答的研究力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施晓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理答行为改进例谈[J].上海教育科研,2011(5)

第6篇:世界科学论文范文

    经过几年的实验,我们根据教学整体的系统观点,以教育这个大系统为出发点,设计了思想品德课“五环 式”电化教学结构,其基本模式为: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兴趣)——明理(提供事实,充分感知)——激情 (举例验证,激感)——辨析导行(设难置疑,巩固强化)——总结延伸(深化观点,培养习惯)。

    一、艺术地运用导入环节,诱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应该简洁明快,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这课的需 要。教师要发挥创造性,使开头新颖、别致、巧妙。

    列举几种常用的开头形式予以说明:

    1.问题引入:根据教学内容的设问让学生回答,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2.小品表演:把教材内容编成小品,以形象的表演导入新课。

    3.情境渲染:通过播放录音、电影、录像片断、放映幻灯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 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

    4.启发谈话:把握教学要求,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用情真意切的语言,亲 切自然地导入新课。

    5.设置悬念:教师先把课文中的故事或事例的矛盾冲突揭示出来,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6.游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游戏、竞赛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艺活动导入新课,给学生创设轻松愉 快的学习气氛。

    除此之外,还有“以情激情”、“实物、图片演示”、“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对比分析”、“ 故事引题”等导入新课的方法。总之,思想品德课的导入环节没有固定模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 况而精心设计。

    二、认真把握明理环节,提高道德认识

    明理,即讲清观点,使学生对本课的道德要求有个明确的认识。

    本阶段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究道德知识的阶段,也是学生道德形成的初级阶段,是一节课的主体部 分,是教学的重点,这个阶段要在“理”字上作文章。

    要把握明理这一环节,就得深入挖掘教材的明理内涵,找出与学生道德认识的结合点。

    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对行为的评价多是着眼于行为的、直接的、具体的后果,而不是着眼 于行动的、间接的、深远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教师对那些思想深刻、意义深远的教材难以把握,这就更加要 求教师认真把握明理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如教十二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课时,教师对这类看起来较为“口号式”的教材进行分析时,首先指 出:“利益”是什么?“人民”指群体还是指个体?个体是人民的什么?在此基础上深入阐明“人民的利益高 于一切”有三个层次:低层次,要热爱人民,而热爱人民须先从爱同桌、同班、同校的同学,爱师长、爱邻里 做起;中层次,努力学好各门功课,长大后去努力为人民服务,教师可进一步点明:在我们的国家,过去、现 在和将来大多数人只能是这个层次;高层次,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而这一层次并不是人人都 能做到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录音、投影、录像等电教媒体列举出过去革命战争年代,80年代在祖国南疆的英模 ,小英雄赖宁等的事迹,使学生从中逐渐感受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不是空洞的口号,它是可以从平时的 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的:通过分析讲评,表扬好人好事,使学生认识逐渐升华到新的高度,达到明理的目的。

    三、精心设计深化环节,培养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的培养是思想品德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品德课中深化环节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契机,不可 忽视。

    如教学“过马路,不乱跑”一课时,通过听录音故事《我的教训》,使学生懂得了不遵守交通规则则会带 来惨重的后果,接着采用投影展示出每年在交通事故中死伤的人数及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然后让学生看录 像。录像中一个个“血的教训”,触目惊心的事例,真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强烈的 震憾,从而产生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强烈愿望。

    在教学中,明理和激情环节结合得尤为紧密,二者相互依存,有机结合。

    四、切实落实导行环节,指引良好的道德行为

    导行是在讲明道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分辨是非,使他们知道应该“ 怎样做”,同时要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并具体指导行为方式。

    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评价能力、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的关键,也是由“理”到 “行”的过渡阶段,是对明理环节的论证。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辅助材料丰富观点、运用观点 、深化观点,增强教育的效果,使学生不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探求真 理的精神,让学生敞开思想,解决模糊认识,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升华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

    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让学生先想、议, 然后归纳出采取什么样的道德行为;(2)运用小品 表演从中悟出道理;(3)运用投影、录像等媒体创设情境,学生进行行为辨析;(4 )联系实际进行“现身说 教”,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5)表彰好人好事, 评析不良现象;(6)指导完成课后练习;(7)完成《 达标与检测》。

    如“过马路,不乱跑”一课的导行环节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红绿灯模型,认识红绿灯,采用抽拉投 影片进行演示,使学生懂得了红绿灯的作用,明白了在有红绿灯的路口应怎样过马路;接着用投影出示一组填 空题,通过“考考你”的形式使学生轻松地了解了基本的交通常识,然后用投影出示交通法规中对行人的具体 要求,同时放录音《交警叔叔的话》,对学生渗透初步的交通法规意识;最后利用投影为孩子们创设情境,请 他们扮演“红领巾交通警”,对违反交通规则的人进行批评教育。孩子们积极思维,热心参与,在分析比较中 ,得出结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合理组织总结延伸环节,强化观点,形成习惯

    课的结尾应当既画龙点睛总结全课,又意味无穷对今后提出希望。因此,思想品德课的结尾应当在下课前 安排足够的时间,先对全课进行总结,使学生对这节课所讲的道德要求“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有个系统的认识,或者利用板书通过简洁的语言进行总结,然后又要对课后怎样实践这一道德要求提出希望, 恰到好处地结束全课。低年级常用儿歌结尾,使学生对这一课所讲的观点回味无穷。

    《小学德育纲要》中规定:“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 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的任务”,所以在德育过程中,应紧扣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 外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使课堂教学得到扩展延伸,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强化观点,使道 德行为形成习惯。

第7篇:世界科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节奏 调控要素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24-02

依据的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调控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节奏中:教师、学生和文本这三个因素是影响语文教学成效的关键。

1 调控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主导——教师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主调控师是教师。因此语文教师在调控课堂教学节奏时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语言和教学风格等都是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变化的

1.1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成效的是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确定的核心教学理念是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2)方法与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一定要遵循四方面关注:(1)关注学生的实际学情;(2)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3)关注学生的思维节奏变化;(4)关注学生注意力集中情况。教学时,老师要,创设情境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学习注意力、专注力。老师和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双边活动,共同就教学内容进行思维的碰撞、交锋。情感的交流。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学高效的课堂,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是生动活泼的,节奏丰富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情趣高涨。因此,语文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掌握调控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基本方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

1.2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

从事语文一线教学的教师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的直接制约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节奏调控的剂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每当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呈现缓慢的态势,此时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开始不集中了,走神了,这时,语文教师要当即改变教学语言,用妙趣横生的语文教学语言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学生的已分散的注意力,使之专注于教学内容,从新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当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比较快时,此时学生因为高频率思维用脑而处于疲惫状态中,这时语文教师要旋即改用抒情柔缓的教学语言,让学生的疲劳的状态得以舒缓。所以,语文教师就是要坚持不懈的丰富锤炼自己的语文教学的语言,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富有节奏感,更富有色彩,让学生在和谐的明快的语文课堂教学节奏中高效地学习。

1.3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

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有如下几种基本类型:

典雅型教师:这种教学风格的教师具有庄重典雅,教学娴熟,严谨不苟,教学语言质朴,蕴含丰富的特点。

情感型教师:这种教学风格的老师具有情真意切,教学语言富有形象性,语言音色优美,对学生态度热情,真挚,风度潇洒的特点。

理智型教师:这种教学风格的老师以思维填密,思维的逻辑性强,重视教学的技能练习和能力训练,风度庄重沉稳,精思巧授为特点。

领学型教师:这种教学风格的老师以循循善诱,教学语言精炼,谐趣,教学风度挥洒自如,宽容和谐,点拨开窍为特点。

品读型教师:这类教学风格的教师具有以品味感受,从语体、语境、语情、语势等方面去品味教学语言,积累领悟,教学风度落落大方为特点。

不同教学风格的语文教师主导出不同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演绎出不同悦耳节奏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节拍,不同教学风格教师的共同点就是用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来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高。

2 调控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基点——学生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教学的展开和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很大程度上受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节奏制约,所以语文教学节奏的调控基点是学生。教师在调控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时,必须与学生的思维节奏的变化相适应。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理论表明: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成熟,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可是他们的思维水平还不是很稳定,在变化中,他们的思维的过程是活跃——疲软——再活跃的较短周期的重复运动的过程。基于如此的思维特征,教师就需要在课堂上适时做到让学生有紧有驰,有强有弱的短周期性的思维运动。

3 调控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依据——文本

语文教学绝大多数是对文本的内容的解读。文本是教学的源泉,没有文本,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了。文本内涵的节奏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其文体、内容、情感等的差异的影响。文本的内容自身的节奏差异也成为语文教学节奏调控的重要的实践依据。

3.1文学文体的文本节奏

小说的情节节奏。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都展现出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戏剧的剧情冲突节奏。戏剧中的剧情的冲突节奏都是情节节奏的典范。对白往往是犀利、尖刻、厚钝、唱腔也或是激越、悠扬、哀怨、婉约都对矛盾冲突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演绎着剧中人物的命运的多舛和悲欢离合。散文的疏放情感节奏。散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情感抒发的方式百花齐放各有不同。有的是大气的直抒胸臆,有的是委婉的借景抒情,有的是和美的情景交融,等都向读者表达着情感的收放宣抑。诗歌的画意语言节奏。诗歌是跳跃的灵动的语言节奏。从唐诗的诗句华丽到现代诗的柔美老道,豪迈奔放,舒缓悦耳,婉约惆怅都是诗歌语言的独有的魅力,特有的张力。

3.2教学文体的文本节奏

记叙类文本的跌宕起伏曲折的节奏。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通常是以写人记事的记叙类文本为主。这类文本在整体的结构思路上通常具有跌宕起伏的节奏特点。说明类文本的简洁明快的语言节奏。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说明文的内容都是以说明某种事物或某事理为主。这类文本的条理清晰,文本语言活泼清新,成就了明快而简洁的节奏特点。总而言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节奏是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孙春成.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8篇:世界科学论文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1-0077-01

2015年12月8日,北京市第十一届中小学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举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员王定东、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马凌、北京市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理事长陈雁飞等出席会议,同时,来自北京市各区县教研部门的负责人以及部分获奖教师参加了会议。北京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理事长陈雁飞教授向参会人员汇报了第十一届论文报告会的工作情况。获奖作者代表徐艳丽、韩月仓、张成分别作了主题汇报,与参会代表进行分享与交流。

自2014年9月论文征集活动开始后,各区县体卫艺科(体卫中心)对论文征集及上报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进行了认真组织和布置,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发动广大体育教师及其他体育教育工作者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同时,各区县教科研部门结合此次科报会的论文征集工作,纷纷开展了“如何做好体育科研”的教师培训活动,有效促进了区域内学校体育科研工作的发展。

本届论文报告会首次采用网上征集论文的形式,共收到北京市16个区县和燕山区报送的论文1464篇,比上一届增加228篇,论文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西城、朝阳、海淀、东城的论文数量维持了较高的水平,另外,顺义、通州、延庆也有大幅度的增长。此次论文报告会的作者队伍在中小学教师为主的基础上,涉及教科研部门、保健所、职业学校、幼儿园、市属活动中心等各类单位的教育工作者,作者范围更广。

从此次论文报告会的选题方面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论文选题百花齐放

本次论文征集分为11个类别,其中包括“校园足球运动类”。从征集情况看, “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学生体质健康”和“课外体育活动”仍然位居报送数量最多的前三甲,但与此同时,各类别的分布更加平均,表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态势,表明体育教师开展体育科研的关注点更为宽广。

2.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小学教师科研的“主阵地”

从论文征集的类别看,“体育教学与课程改革”排在首位,这充分表明,广大一线教师坚持从教学实践中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解决对策。从入选论文的整体情况来看,这类论文涵盖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或模式、教学质量与教学评价等实践性、操作性问题,涌现出了一些高质量的论文。

3.校园足球和心理健康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针对当前校园足球开展的需要,此次论文报告会特别增设了“校园足球活动”类论文,共收到此类论文上报64篇,其中35篇获奖,且一等奖入选了7篇,获奖比例仅次于“学生体质健康类”和“体育师资类”,整体研究质量较高。“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类的研究论文有了相当程度的提升,这表明,广大体育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和体能发展,也开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

第9篇:世界科学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建构主义

随着现代化的日益推进,国际经济贸易的蓬勃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给大学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挑战。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在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道路上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是否能达到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标准和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知识能力和意义构建的建构主义给大学英语口语课堂诸多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儿童的认知过程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同化指个体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即图式扩充);顺应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信息的刺激发生变化的过程(即图式变化)。在此基础上,斯滕伯格和卡茨等人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对主动性如何发挥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的过程中有四大要素:(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构建。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分析教学目标,更要充分考虑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2)协作: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无论是个体对教学材料的搜集整理,学习假设的提出验证,还是学习成果的评价都离不开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3)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学习伙伴间的沟通探讨才有助于完成既定学习任务,加强个体对学习最终的意义的构建。(4)意义构建: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谓意义的构建就是指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比较深刻的理解。

2.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个要素。传统的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是中心,是知识的主动传授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对象;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和手段。而建构主义下的教学模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担当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促成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构建。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意义构建的主动者;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材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积极构建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

二、大学英语口语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口语情况的调查和听课总结,大学英语课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的问题

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口语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差别,认为学生上课还是主要靠听教师讲解来获得口语能力,于是课上还是教师作为主角,没有给学生安排足够的口语训练时间。而口语教学本身很强的实践性注定了这种教学方式的失败。口语能力的获得必须靠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去实践才能提高。有些课堂即便有口语训练这个环节,但往往形式单一,话题陈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好。师生互动方式主要靠提问。缺乏合理的口语评价机制,大部分教师仅仅对学生的发言做简单的对错评判,没有深入挖掘学生出错的原因以及进行及时的引导。

2.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我校英语口语课堂人数一般为50人左右,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上课时,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站起来发言,害怕自己说错了被其他同学嘲笑。而被提问站起来的学生也往往是低头颔首,往往以“My English is poor”为借口不愿意多说,勉强说了两句后还会请求老师:“May I speak in Chinese?”而小组活动时,面对别的同学流利的英语,一些学生深感自卑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只会以简单的“Yes,I agree with you”来附和别人的观点。如果学生这种不自信的心理不及时得到纠正,就会慢慢演变为对英语口语的恐惧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3.学生语言基础方面的问题

刚刚进入大学的大一学生基本上都有6-8年的英语学习经验。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打下了坚实的英语阅读和写作基础,但能够基本听懂英美国家人士说话的人却并不多,而能够用英语流利表达自己思想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很多学生中学时代几乎没有听过英语,主要靠阅读方式来吸取英语知识。听力基础的薄弱也严重影响了很多学生口语方面的学习。与此同时,很多学生对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缺乏清晰的认识,简单地将书面语等同于口语,站起来发言时前思后想组织句子结构,结果说出来的句子结构又长又复杂,选用的单词也非常书面语化。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口语单词以及句型方面的知识,比如,表达“好”的时候,很多学生倾向于使用“great”,而不会使用如“fantastic,excellent,thrilling”等同义词来替换。学生之间互动大部分是对话式的,讨论内容多限于自我介绍、打招呼等简单的日常用语,难以提高学生真正的口语表达能力。

4.学生对文化认识方面的问题

如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使许多学生能快速及时了解英美国家的各种信息。比如男生一般比较喜欢看NBA,所以对篮球运动方面的信息了解比较多。而女生更倾向于看美剧和电影,对影视明星更感兴趣。这些兴趣对学生们学习英语提供了激励作用。但因为学生兴趣单一或者缺乏引导,往往知识面比较窄,比如,很多学生对英美文学几乎毫无了解,提及Byron,Russell等现代文学上的知名人物很多学生竟然表示闻所未闻。同时学生对英美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也缺乏系统的认识。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最终的表达方式,学生对文化方面知识的不足将会阻碍学生口语以及英语能力的长足发展。 转贴于

5.学生思维方式的问题

口语课堂上,由于受书面语影响深刻,很多学生发言时前思后想组织句子,害怕出错。很多学生的口语即便语法上没有错误也非常不地道,有浓浓的中国腔,也就是我们说的Chinglish,比如很多学生谈到天气基本上都用weather而不会用it,从而说出“the weather is raining”的句子。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缺乏基本的口语知识,很多时候是因为学生对英汉思维方式的区别认识不清,简单地认为只要将汉语一字一句翻译过来就是英语了。另外,学生对一主题的发言主要来自于自己的印象,没有逻辑性,泛泛而谈,缺乏理性深入的认识。

6.学习材料方面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调查和了解,很多高校非专业英语的英语教材偏于陈旧,有的教材甚至已经超过十年没有更换。比如有的话题还是“Would you go to watch the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口语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其表达的方式和内容也是时时刻刻在更新的。而教材作为口语教学的基础,更应该及时跟上时代步伐,反映最新的社会现象,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口语课堂问题的解决

区别传统的结构主义将教师作为整个教学的中心,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的教学观,建构主义从更科学的角度摆正了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角色,一些应用该理论进行的教学实践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证明建构主义在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更有效的模式,改进学生的学习观念方面有巨大的潜力。

1.摆正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

首先必须摒弃传统教学观里面教师作为中心的观念,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课堂好比建房子,教师只是指挥者,真正要动手建造实践的是学生。口语课堂更是如此,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练习实践的空间。课前,教师应当合理组织课堂的结构,搜寻合适的话题,安排恰当的口语活动;课上,教师应当当好指挥者,合理利用图片、音频、视频进行较好的课堂导入活动,活跃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羞怯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开口讲英语的兴趣。需要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对学生的课堂发言要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激励,既要委婉地指出其语法或内容方面的错误,同时要不吝于表扬学生,谨防打击其自信心。同时课堂活动的形式一定要多样化,每学期适当安排一些演讲、辩论、读书交流会或者小测验等。课下,教师应当多与学生交流,主动了解其学习上的困难,排除其心理障碍,对症下药对其进行学习上的指导。教学的同时,教师也应当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更新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便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

2.学生要做好课堂的主人、知识能力的探索者和构建者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靠教师传授的,而是靠学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利用教师和其他人的帮助,通过一些学习材料和资源进行意义构建而实现的。学生在学习中是主动的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聆听者。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奠定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地位。比如,每节课结束都提前说好下节课的主题,要求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或网络上搜寻相关材料,积极进行总结整理分析,做好课前准备,必要时可以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利用多媒体来演示讲解自己的发现和心得。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最终意义的构建是离不开其他人帮助的,除了激发学生自我探索式学习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协作式学习。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组内成员分工合作,积极交流探讨会话,共同完成任务。在此期间,教师应当时时跟进组内活动进程,对其进行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认识到意义构建的过程性,正确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和失败

知识能力的获得、意义的最终构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学生抱着急功近利的态度面对口语课堂,期望经过几节课的锻炼就可以说出流利地道的口语。一旦遭遇挫折,就心灰意冷放弃了努力、失去了目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学期初信心满满,学期中后期却垂头丧气的原因。口语能力的获得除了教师课堂上的讲解指点和同学的帮助外,更多的需要学生个人课下积极地实践,比如坚持背诵经典的文章,多观看一些英语原声节目和电影等等。任何学习都需要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变,教师要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有充分的认识,及时排解学生学习的压力,必要时可以给学生讲解各种英语口语方面成功者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