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一班学生共38人,每位学生都很天真活泼,他们在学习上是充满无限乐趣的,在学习的探究上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基于他们无限的求知欲望,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好数学。对数学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因此在教学时注重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密切接触,培养其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课堂教学常规还有待于尽早进行规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一、乘法的初步认识;二、表内乘法(一);三、角的初步认识;四、表内乘法(二);五、除法的初步认识;六、方向与位置;七、表内除法;八、统计与可能性;九、混合运算;十、总复习。
(二)教学重点
1.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 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2、能应用表内乘、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认识角、辨别方向、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4、能运用有关方位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5、能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6、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相互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7、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作用。
四、教学措施
1、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3、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4、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关键词:细节;精彩;预设;生成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是的,细节决定成败!如果我们教师能在课前有意识、创造性地预设好每一个教学细节,并在课堂中运用自身积累的教学经验机智地处理好每一个预设之外的教学细节,那么我们的教学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并收获课堂中那份意外的精彩。
一、预设细节,预约精彩
俗语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一旦方向错了,战略制订错了,细节做得再好、再努力都是徒劳的!”看来,我们教师要想在教学细节上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催生、预约丰富的“精彩生成”。
(一)预设细节,点燃思维的火花
【案例1】本人执教的二年级《按规律填数》
课件出示一张桌子的图示(图1),问“一张桌子可以坐几人?”
学生很快得出是6人。
“猜一猜,两张桌子可以坐几个人?”接着我抛给大家一个猜测。
“12人!”教室里迅速回响起响亮而轻松的回答声。
“是吗?”我环顾整个教室,“有不同的意见吗?”
但我看到的是一双双坚定不移的眼神,丝毫不为我所诱惑。
“到底可以坐几人呢?”我伸出手做了一个“请看”的示意,把大家的目光聚集到大屏幕上。
这时大屏幕上打出了两张桌子拼接后的形状(图2)。
“12人!”
还有一些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而另有一些同学则举起手来指指点点了。
“不对啊?好像是10人?”不一会儿,教室里冒出了一小股不和谐的声音,接着议论声更响了。
大家都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转而把更多期待的目光投向了我。
“到底是几人呢?”我趁机用课件动态展示了座位的安排情况(图3)。
“真的是10人也!”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
猜错的则是皱着眉头苦苦思索……
如上环节,教师于导课时在问题呈现上从细处入手,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从对桌子拼摆后座位的变化入手,故意让学生顺着思维惯势“猜错”,从而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在一惊一乍中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最后隐去三四张桌子图片,只剩下“6、10、14、18”这一列数,从而顺利得出数之间也和图形一样存在着变化的规律,引出课题《按规律填数》。反之,很多教师往往会把此环节安排成直接呈现所有桌子与座位情况的图形,然后让学生数一数人数的变化,变成枯燥的看图数数,学习自然少了许多热情与精彩。
(二)预设细节,让新知与旧识对比碰撞
课堂的新授环节蕴含着丰富的可供挖掘的“小细节”,此时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过程都与原有的旧知发生碰撞。这时如能预设好某些“小细节”,往往可以很好地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新知的消化和吸收。
【案例2】本人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
本人是通过用三角形拼小船这个操作情境来对“有余数的除法”进行研究的,试教时课堂新授情况如下(图4)。
但在几次试教后发现学生存在两大认知障碍:
(1)学生对老师教的“除法的竖式写法”认可度不高,不明白他们自己创造的写法为什么不对(图5)。
(2)在图式对照中,不能很好地将“竖式中各数”与“操作图”及“横式写法”建立联系,特别是对竖式中“8”和“0”及余数“1”的意义的理解存在障碍(图6)。
怎么办呢?我苦苦地思索着。
“妈妈,蚕宝宝变成飞蛾飞走了!”女儿拿着一个空蚕茧来到我面前。对呀,我的脑袋突然开了窍,用三角形去拼小船的过程能不能像“飞蛾”那样破茧之后留下一个空巢,用以表示原来的小船的位置呢?受此启发,我设计了如上(图7)的课件。
在教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后,我进行了一个“一图两式(横式和竖式)”的图式对照比赛。课堂片段如下:
“下面请一位同学上台当小老师指竖式写法中的各数,另两位同学指图形及横式中相对应的位置,看谁找得快,其他同学当裁判。”
比赛在激烈地进行着……
当“小老师”指着竖式写法中表示拼小船用去的“8”时,那位指横式写法的同学傻了,其他同学也在议论纷纷,大家发现这个“8”在横式中根本找不到。
“这个8表示什么意思呢?”我趁机问。
“表示拼两只小船用去的三角形个数。”
“横式中有吗?”
“没有。”学生摇摇头说。
“余数1是怎么来的?”我指着竖式中的余数发问。
“从上面减下来的。”
“那么横式中的余数1呢?它能直接减出来吗?”
“不能!必须先在心里算好2×4=8,然后用9-8=1。”
……
改进这个小细节后的教学效果让我喜出望外,学生很真切地感受到了“除法竖式写法”的优点,强化了除法竖式写法中各数的实际意义与写法上优于横式写法的独特之处,对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写法有很大的帮助,在本单元后测中,学生对笔算除法的认可与掌握程度都超过了我以往所任教的班级。
二、捕捉细节,生成精彩
“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诚然,教学需要预设,但因我们的日常教学有着独特的开放性、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往往使我们根据预设教案进行课堂教学时会发生“意外”,这时,优秀的教师会时刻留心捕捉这些意外的“细节”,辅之以艺术化的处理,化干戈为玉帛,催生学生精彩观念的诞生。
(一)捕捉细节,让“错误”华丽转身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精彩的,然而这种精彩不仅是因为有感情交流、思维碰撞以及创造力的迸发,有时更会因“错误”而精彩。
【案例3】本文执教二年级《解决问题》片段
原题:“一辆公共汽车上有乘客30人,中途下车16人,又上车20人,这时车上还有几名乘客?”但在制作课件时,因版面原因,我随意把原来的问题缩写成了“这时车上还有几人?”
生1:30-16+20=34人。
生2:太复杂了。就是30+4=34人。
师:不会吧?有这么简单吗?(面露怀疑之色,其实心里是在窃喜。)
生2:上车20人,下车16人,实际多了4人,就是30+4=34人啦!
老师面露夸张的赞许之色,说:“说得多好啊!掌声表扬!”
“老师,我有不同意见。”鼓掌的手还没举起,就被一声嘹亮的喊声打断了,我一看,是班里的数学大王何煜杰(生3),此人脑子顶呱呱,缺点是上课爱插嘴。
生3:条件中说的是乘客有30人,而问题中说的是车上有多少人,那就应该再加上司机和售票员,这样车上应该有30+6=36人。
说完面露得意之色,望了我和其他同学一眼,一屁股坐下了。
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犯大错了,刚想去改正,又有学生举起手来要补充。
生4:我觉得何煜杰说得也不一定对,现在许多车子是无人售票的,这样车上应该有30+5=35人。
生5:老师,这道题到底该怎么做呢?
我灵机一动,将错就错,先大声地表扬了他们一番,然后告诉同学们:“因这道题在意思上没有表达清楚,这些算法都可以算对。”
接着我问:“如果现在我把问题改成‘车上有几个乘客’,那应该用哪种算法呢?”
学生纷纷举手……
在这里,我因自己疏忽大意而造成了题意不明,幸好,我巧妙地抓住了这个错误的小细节,大作起“将错就错”的文章,不仅没有误人子弟,反而发人深省,开放了学生的思维,结出累累“果实”。
(二)捕捉细节,化“尴尬”为动人故事
【案例4】一位老师在执教一年级《得数是6的加法和6减几的减法》中的小片段
师:我说1。
生:我说5。
合:1和5组成6。
……
对口令很顺利,老师顺势引入新课,正举起手板书课题:“啪”的一声,打破了教室的宁静。
“老师,你裙子的纽扣掉了!”学生骚动起来。
台下听课的我暗暗替这位老师着急,不知她会如何收场。
这位已涨红脸的老师顺着孩子们的指点,在捡起扣子抬起头的一瞬间,神色已恢复了平静。难道她已想到什么妙招了吗?我心里暗想。
师:“同学们看,小纽扣见大家学习这么认真,它迫不及待地跳下来,想和大家一起学习呢!欢不欢迎?”
“欢迎!”
师:“善于观察的小朋友告诉大家,老师裙子上原来有几颗纽扣啊?”
孩子们伸出小手仔细数起来,大声说:“老师,是6粒。”
师:“你能根据刚才发生的事情,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句话吗?”
生1:“老师裙子上原来有6粒纽扣,掉了1粒,还剩5粒。”
生2:“老师裙子上现在有5粒纽扣,加上掉下来的1粒,正好是6粒。”
生3:“6-5=1。”
……
这里,课堂的意外的“尴尬”没有让老师乱了方寸,机智的老师顺势发现了“出彩”的转机——裙子上的6粒纽扣与所学知识正好巧合,稍作转化,因势利导,使恼人的“事故”变成了动人的“故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我们的数学课堂就是由很多“毫末”“垒土”般的小细节组成的。一点一滴的改变、一丝一毫的关爱,到了一定的程度,教学质量就会发生变化,就会与他人拉开差距,这种差距,才能彰显你教学上与众不同的优势,铸就我们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唯有如此,我们的教学才会真正走向有效和高效,我们的课堂才会因之而充满生命的律动,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1.
[2]蒋涛.课堂因“意外”而美丽:借助动态生成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中学数学杂志,2010(01).
[3]林高明.关注细节 有效生成[J].中国民族教育,2006(09).
[4]郑培云.善于关注细节 构建生成课堂[J].小学教学设计,2009(32).
[关键词] 课堂生成教学智慧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指出:“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设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教师随时灵活地调整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与不断生成的过程之中,从而使师生的思想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使师生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景得以再现,成为师生互动发展的天地。”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教师要根据课堂学情灵活多样、变化莫测的现实,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善于把学生的质疑、反常思考、错误想法等变成丰富的课堂新资源,充分利用,从而使课堂成为充满智慧与灵动、不断生成的生命体。
一、善于捕捉顺学而导展露智慧创造生成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共同参与、共时交往、共享经验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在这过程中随时回有意想不到的状况发生,教师要善于捕捉预料之外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而不能视教案为禁锢,完全按着教案走,要善于捕捉学生问答中的思维火花,充分展露自己的教学智慧,根据学生的思维状况,顺学而导,使教学过程动态创生。
案例:《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课
在练习中教师出示这样的一道题目:48÷=5……3
经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反馈如下:学生1说:“先把被除数减去余数再把所得的差,也就是除数与商的积,除以商,就是除数。”
学生1的回答可以说是无懈可击,其他同学也都赞成,教师正想进入另一个教学环节,忽然……
学生2举手说:“用不着那么麻烦,只要把被除数直接除以商,取整数部分就可以了,答案同样是9。”
不少学生对学生2的这种简单解法十分赞赏,但又说不清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时,学生3举手提出质疑:
“用学生2的方法,余数根本没用,这好像……,好像有些不对劲……。”话还未说完,学生2忙说:“怎么不对?算出的商是9,不正好是原来的除数吗?”
学生3无言以对,脸涨得通红,默默地坐了下去。其他同学则用一种旁观的、甚至带有某种不以为然的眼神看着学生3。
教师没有表态,只见他启发学生道:“让我们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自己的想法,好吗?为了方便思考,举例的数尽量小一些。”学生纷纷埋头计算了起来。教师请几个学生上黑板抄出自己的例子:
17÷9=1……8 26÷6=4……2
23÷2=11……129÷3=9……2
…………
已经有学生发现有些算式按照学生2的算法就不对了,他们在思索着其中的规律。这时学生2和他的一部分赞同者早已紧闭其口,甚至有人嘀咕着“我早就觉得这样算不对了。”教师鼓励启发:仔细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为什么有些算式能成立,有些则不能,这里面有什么规律?
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很快发现了只有余数比商小时学生1、2的方法都能用,而当余数大于或等于商时,只能用常规方法。
这是一个由学生出其不意的问答,教师捕捉到这个预料之外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没有按既定的教案路径走,而是让学生大胆的质疑,教师充分展露自己的教学智慧,顺学而导,生成了“不可预约的精彩”,从而使学生有了举例验证的体验,全面考虑问题的感悟,以及发现规律之后的兴奋,体现出了智慧在动态创生教学中的价值。
二、善于发现随学而导展现智慧机智生成
课堂教学不是一个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因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这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问题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并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调控课堂教学,展现自己的教学智慧,及时处理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随学而导,灵活调整教学的实际方案,使教学过程动态创生。
案例:《圆的认识》中画圆片段
师:请你们尝试用圆规在自己的练习纸上画圆(学生操作,教学巡视)
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很多学生都画的不规范,是让一些画得规范的学生说说是怎样画的让课堂就这样顺利地进行下去吗?可我一想,还有很多孩子的操作处在误区里啊,于是我想到:面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我们教师不能回避、遮盖,而是要因学而导,调整教学设计的方案,紧紧“盯住”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这个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并出示学生的错误,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寻求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课堂就有其生成的价值。于是我调整我的教学路径,就有了下面的精彩:
教师选择几幅典型的作品放在屏幕上让学生观察。(选择的作品有:起点和终点不在听一个位置上;把圆画成鸡蛋形状;将弧线画得时隐时现,时粗时细等)
看到这些不知名的作品,学生们哄堂大笑。
师:你们笑什么啊?
生(齐):这些都不是圆形,画错了!
师:孩子们,不要笑,课堂是你们可以出错的地方。老师希望大家能一起来讨论,分析错误的原因。如果大家什么都懂,还要我这个老师干什么?
(教室里稍稍安静,不一会儿就像炸开了锅,你一言我一语,争先发言)
生1:圆心没有固定好,所以画出来不象圆。
生2:画圆时半径发生了变化,也画不出规范的圆。
生3:用力不均匀。
生4:圆规使用的方法不正确。
…………
师:那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画一个规范的圆呢?你们可以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不一会儿就总结概括出画圆的方法)
教师随即用学生总结的方法在黑板少年宫画了一个标准的圆
(学生兴高采烈,跃跃欲试)
师:请同学们再画一个圆吧!
(学生第二次画圆就没有一个错误了)
师:感谢刚才这几位同学的错误,帮我们带来了这么热烈的交流。
(孩子们都开心的笑了)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学生的身上,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并抓住这个意料之外的生成性教学资料,根据课堂的真实状况,灵活地调整教学设计,让学生大胆的讨论,教师充分展耀自己的教学智慧,因学而导,从而使学生有了发现、探讨、操作的体验。其实“错”了,课堂才能生成。“出错”才会有教学的敏感、机智和智慧,因为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生成,追求的是教学的真实自然;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这样的课堂无疑是美的!美在它的不加雕琢,美在它的清新单纯,美在它的活力无限,美在它的返朴归真。理智对待每一个课堂动态生成,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所以,教学的真实展开与推进是很难被规定与计划的,我们要以居高临下的驾驭能力、充满智慧的教学机智、民主开放的教学理念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从而形成师生之间兴趣、情感、个性思维、人格等方面互动生成的“学习共同体”,这样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贲友林.数学教学:师生智慧地对话.小学数学教师,2004(10)
[2]叶澜.“新基础教学探索性研究”报告集.2002(10)
[3]文学莱.做智慧的教师.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合理;有效;利用;错误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224-01
课堂,是学生经常出错的地方,学生出错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心理学家盖耶认为:“如果不考虑去尝试错误,更不允许学生犯错误,那么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将会擦肩而过。”
做为一个年轻的教师,我们总希望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顺顺利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学生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让你目瞪口呆,猝不及防,特别是开公开课的时候,那是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殊不知,对于有经验的老师来说,学生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出现错误有时会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尤其是能够为学生提供自己去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机会,并且经历从错误认识走向正确认识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吸取有效的经验,合理地利用课堂中的“错误资源”,让我们的课堂因“错误”而提升一个高度,因“错误”而更加精彩纷呈。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错误中恍然大悟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有余数的除法》时,有的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得数在有余数的情况下要加1,而有时候得数在有余数的情况下不用加1呢?因此在课堂上常常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
为了更好地让孩子理解这个知识点,我首先设计了一道划船的问题:有22个小朋友去划船,每条小船最多只能坐5人,需要租几条小船?孩子们起初只算出22÷5=4(条)……2(人),我制作了2个小朋友在水里挣扎的课件,我开玩笑说:“孩子们,惨了,你们只租了4条小船,那剩下的两个小朋友只能从水里游过去喽?”聪明的学生马上就知道,应该用4再加1,必须租5条小船。应该为剩下的2个小朋友再加上1条小船。
与此不同的是另外一道题:有13米布,做一件外套需要3米布,最多能做几件外套?有些孩子在计算出13÷3=4(件)……1(米)时,就迫不及待地把4+1=5,认为可以做5套衣服。此时,我并没有马上指出孩子这个答案是错误的,我只是把事先准备好的小件的衣服穿在了身上,孩子们看到我穿着不合适的小衣服的滑稽状,笑得前俯后仰,纷纷说:“老师的衣服不合身,太小了。”我故作委屈地说:“可是你们不是说要加1吗?那剩下的1米布只能做这样的衣服啊,可怎么办呢?”这时,孩子们的小脑袋瓜里在拼命地思考:“对啊,像这样的情况下,是不能加1的。”
我通过这两道题的对比,并且将学生出现的错误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不但使课堂轻松幽默,还让学生恍然大悟,印象深刻。
二、积极尝试验算,让学生从错误中明白算理
对于简便运算的教学,我们都并不陌生。例如这样的题型:326-99=,我发现学生是这样计算的:326-100-1=225。此时,我并没有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让学生尝试验算。通过验算,学生发现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可有的学生还是不理解,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对的,99=100-1,那么326-99不就是等于326-100-1,不是没有错吗?针对学生的疑惑,我并不把其中的算理硬塞给学生,因为我明白学生的错误不可能通过单纯的正面示范和反复地练习得以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如果不是自己醒悟过来,那么这种涉及“减法的性质”的简便运算,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笔糊涂账。因此,我帮助学生回顾刚才的每一个步骤,思考每一个步骤的依据,慢慢地引导学生走出困局。⑴、326-99改成326-100-1,相当于326-101,所以是错的。⑵、326-99改成326-100,多减了1,所以之后要加1回来,算式变成326-100+1才对。
通过这样的纠错,改错,今后再碰上这样的题型,相信学生错误的概率会大大减少。由此可见,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手段。我们没有必要对学生的错误大声呵斥,要求他们这么做那么做都只是徒劳无功。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监控,自我发现错误、剖析错误、改正错误,从而明白算理,获得正确的认识。
三、鼓励动手操作,让学生从错误中勇于探究
记得那是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这节课,这是一节全校性的公开课。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依照自己的设计的教案,让学生动手操作。其中的第一项就是让学生通过测量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度数加起来,从而能够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可是,当我请学生反馈的时候,有的学生说175°,有的学生说184°,真是让我大跌眼镜,可我又不能直接对学生说:“不对,不是等于180°的答案都是错的。”于是,我凭借多年教学的经验,面不改色,坦然地说:“孩子们,这是由于你们在画三角形的时候,在量角的时候,出现的误差现象。那么,你们还能想出什么妙招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吗?快快动手操作吧!”一句话既包容了学生测量的误差,又适时点拨了学生可以用其他“妙招”来解决,真是一举两得啊。
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学校是由教师和学生两部分组成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从学生的发展着想,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经验证明,数学知识几年不用,大部分就会被遗忘。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能使人终身受益。国外一位著名的教育者认为:所谓教育,就是学生忘掉所有“书本知识”以后剩下的那一部分。如果我们向学生传授的只是书本知识,长期不用,几年以后学生就会一无所获。所以我们的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2.有良好的心态。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只是语言上的,最主要还是行为上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具有感染力,即使是每节课老师站在讲台前的这一段时间的精神面貌,都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习效果。我牢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把所有个人和家庭的烦恼与痛苦统统留在教室的门外”。我在每节课前除做好教案、教具准备外,尽量控制不愉快的心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努力使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充满生命的活力。只有教师的情感到位了,学生才能产生学习的激情,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样便达到了教与学的双向优化,使教与学进入一种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适应儿童的学习
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身心需要。我们教师的工作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活生生的未成年的孩子。教学工作光靠教师单方努力是不行的,教师的外因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要想使学生的内因起作用,其根本在于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要求。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基础教育时期是促成或扼杀儿童好奇心的关键时期。如果有一个适合的环境,好奇心就会自然地继续发展,从而进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需的。小学生在真实的事物面前会有许多的不理解,但是,不理解的东西越多,不理解的思想越能使小学生深感惊奇或诧异,由此出现的激奋、惊奇、诧异就越能够纠正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衰弱、萎缩状态,唤醒正在沉睡的脑细胞,迫使大脑加紧工作,积极活动。如此,在学生大脑里产生许多“为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恢复学生高度的求知欲和好学精神,使学生主动去探求数学知识的奥秘。新奇和惊讶之感是思考的开端。如讲“年、月、日”一课之前,我带学生唱“三百六十五个祝福”这首歌,歌中唱到“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唱后问学生:“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是什么意思?是每年都有365天吗?为什么有时是366天?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们还知道一些什么?”一首歌引起了诸多的为什么,引起了诸多的新奇和诧异。同学们带着许多的疑问、好奇,积极地投入到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的求学活动中。当正式上“年月日”一课时,同学们都胸有成竹、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所获得的有关知识。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被学生讲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学生带着问题、好奇去搜集信息的同时,不但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问题,还博览了群书、增长了才干、增强了与别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2.想说,就让学生多说。
好问、好说也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自己知道的事情想说出来,对自己不懂的东西想发问,这是主动求知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份天性,为所有的学生创设“说”的条件。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不提;学生能解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把展示自我的机会完全还给学生。
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一课,看度数时,到底是看内圈还是看外圈的刻度是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自己突破难点,我找两个已经会量角的同学到黑板前来演示量角(由于没正式学习,多数同学都不大会量),我问男生:你看的是哪圈刻度?(内圈。)又问女生:你看的是哪圈刻度?(外圈。)我接着幽默地说:“看来要看哪圈的刻度还要分男女吗?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时机成熟了,立即有同学提出:为什么有时看内圈刻度有时看外圈刻度呢?前边的同学指着黑板上的角,边演示边说,很快就讲清楚了怎样看内外圈的刻度。学生给学生解答,往往比教师讲还清楚,因为他们的语言更接近,感受更亲切,这样的学习效果更好。
在讲“长方形、正方形认识”一课时,当课要结束时我问大家“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能不能说正方形是长方形进化得来的呢?”话音刚落,一男生等不及举手站起来便说:“进化是指活的东西,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变化。正方形不是从长方形进化得来的。我认为,可以理解正方形是通过长方形转化得来的。”我表扬了这位男生,并问他:“你怎么知道这么多?”他自豪地回答:“常看书,书上的知识可多啦。”同学们向这位同学投去了佩服的目光。这位同学的成功感油然而生,并对其他同学起到了感染、教育作用。
3.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
有人曾说过:听了,一会儿就忘了;看了,就记住了;动手操作了,就理解了。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前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手是脑的老师,服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手上有丰富的神经,每一根神经都与大脑相通相应。手在大脑的指挥下活动,大脑在手的活动过程中直接认识事物,认识得快,认识得深,有时会起到眼耳等器官起不到的作用。所以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某些知识是必要的,是高效的。好动手也是儿童的天性之一。
例如,在教“7÷3”这道有余数除法时,可以让学生把7个圆片放在桌面上,要求把这7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学生怎么分也分不开。老师问:“每份有几个”?学生说:“每份有2个,还多出一个。”老师说:“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题,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多出的一个叫余数。”这样建立起来的“余数”概念,学生不仅十分清楚,而且不容易忘,用不着老师多费口舌去讲解。动手操作也是儿童最感兴趣的事,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三、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要通过数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孩子越来越聪明。而达到这个目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要热爱学习,热爱数学。目前我们教育的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们对学习的热爱丧失了,出现了严重的厌学现象。学生们所厌弃的不是最基础的知识,厌弃的是人为地搞得复杂难懂的数学,厌弃的是教师提供给他们的一成不变的那套老模式。
1.要让数学适应学生。
一个好的厨师要考虑如何适应顾客的口味,是厨师要去适应顾客,而不是让顾客去适应厨师;一个好的演员要研究如何适应观众的欣赏水平,而不是强迫观众适应他的演出。作为义务教育的小学数学,应该让数学去适应学生,当学生不能适应数学时,我们要改造数学,对数学实行再创造使得它适应学生的学习。让数学恢复它质朴的、自然的、由繁到简的、生动有趣的本来面貌。
在学习乘法认识时,我让同学观察图形:(:::)怎样计算共有几个圆片,同学们除用加法计算外,还用了3×2=6,2×3=6两个乘法算式,并说明了理由。从此学生就明白了,两个算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一个问题有两种方法来解决。我就没有让学生严格区分谁做被乘数,谁做乘数。减轻了学生不必要负担。因为对于严格区分被乘数、乘数,我就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中学生不用区分,为什么数学专家都不用区分,非要让七、八岁的孩子严格区分呢?数学本身是简单的,为什么非要把它复杂化呢?复杂得让孩子听不懂、说不清,又用不上!如果我们总是让学生来适应数学,而不是积极改造数学,让数学去适应学生,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就无法挖掘,学生创造力就得不到有效地培养。
2.教学形式要丰富多彩。
如果每天重复做一件事情,会很厌烦。学习也是一样,每天总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也会厌烦,导致厌学、学习成绩大大降低。同样的知识,教学方法经常改变,小孩喜欢新鲜,学习兴趣就会明显提高,有了兴趣,就有了力量,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得以发挥,效果事半功倍。
工作计划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是非常实用的,可以让我们能够认真的去思考自己的岗位工作。从广义上讲,在工作的方方面面都会涉及到工作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学科教学计划文本2022,喜欢可以分享一下哟!
数学学科教学计划1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们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们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们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明显提前了,“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们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们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使学生们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们初步会用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使学生们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方法。
4、让学生亲身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使学生们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们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5、让学生经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过程和作用;
能人、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用符号用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6、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使学生知道用称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7、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惊醒简单的分析;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9、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
3、认真研究、创造性的使用实验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4、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奥数辅导,使它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重点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5、定期进行测试,及时反馈总结。
数学学科教学计划2一、班级情况分析
二年级就一个班,在经过了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更多关注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让学生在思维中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有: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第三单元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第四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第六单元图形与拼组;第七单元混合运算;第八单元时、分、秒的认识;第九单元统计;第十单元总复习。
三、教学要求
1、数与代数:
①、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各数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②、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会口算表内有余数除法、百以内加减法、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及两步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③、能正确辨认钟面上指示的时刻,认识时、分、秒,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2、空间与图形:
①、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②、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估测、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③、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
3、统计与概率:
①、能用合适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②、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掌握分段统计的方法。
4、实践与综合运用:
①、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认识。
②、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巩固分段统计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数与代数”中的认识万以内数及这些数的大小比较;有余数除法、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方法的多样性是重点教学内容。在“空间与图形”中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及换算,认识对称现象,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重点教学内容。在“统计与概率”中分段统计是重点教学内容。
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时,认识千米、分米和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单位之间的换算是教学的难点。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是教学上一个难点部分。在时、分、秒之间的换算是教学上的一大难点知识。
在“统计与概率”部分中,分段统计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的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
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和游戏。
3、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所学内容。
例如:万以内数认识。让学生收集超市的一些宣传单上一些物品的价格来加深对三、四位数的认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5、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6、结合本册的数学知识,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数学学科教学计划3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教二(4)和二(6)两个班的数学。大部分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学习生活后,已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基本上能做到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能同桌合作学习,及时上交作业,检查和订正作业的习惯也逐渐养成,个别后进生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但还有个别孩子学习自主性不强,有依赖家长的倾向。另外还有一些孩子发言不积极,回答问题声音不够响亮。总体来说,二(4)班后进生较多,这些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缺乏信心,知识欠账多,学习习惯较不好,上课注意力也不易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本学期继续和家长密切配合,倾注爱心,重点辅导,鼓励自信,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加以指导,由浅入深地为他们弥补缺陷,扶起他们逐步赶上其他的同学。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这册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基础。我国的计数习惯是每四位一级,把万以内的数位顺序弄清楚,掌握了第一级数的读、写法则,再学习万以上的数就可以类推了。因此,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认数的重要基础知识。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用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在加、减法计算方面,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这些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等等。
解决问题是在学习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对于实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包括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和认识"锐角和钝角"等内容。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学会进行最简单的图形平移,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且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这一册教材也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
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
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创设安全自由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6、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7、后进生转化措施:
(1)明确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毛病,跟孩子做好沟通,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2)用良好的课堂环境激发后进生,教学内容安排难易得当,既能发展成绩好的学生又能照顾后进生。
(3)用科学的学习技能指导后进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及时反馈、检察,提高效率。
(4)用"因人而异"的作业训练后进生,尽量考虑学生做作业时的差异,设计不同的题型。
8、优秀生提高措施:
(1)有意识的安排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给优秀生定一个较高的目标,加速他们自学能力的发展。
(2)走出课堂,课内外结合,加强优秀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优秀生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数学知识或者有趣的数学知识提供在课堂上,集体研究讨论解决。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自己一个阶段以来的进步和不足,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使他们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能与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引导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数学学科教学计划4一、教材分析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课本,本学期介绍二次根式、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和数据的分析五章内容。本册书的5章内容涉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其中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本册书安排了课题学习,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2~3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落实“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要求。这5章大体上采用相近内容相对集中的方式安排,第十六章、十九章基本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第十七章、十八章基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最后一章是“统计与概率”领域,这样安排有助于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在各章具体内容的编写中,又特别注意加强各领域之间的横向联系。
二、学情分析
1.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数学教学,培养学习好习惯
每次数学考试,基础知识的考察占大比重。但即使是平时比较好的同学,也经常在基础题上失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夯实基础,做到每个学生都把握好基础题不失分。培养好的解题习惯,勤于思考,多学善问。
2.增强学生的数感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能力。比如,在化简二次根式时,就极大地运用了数感,无形中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其次,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所做题目的感性检验,增加学生做题的正确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做到选择题“快,准,好”。
3.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考等基本的数学能力
部分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而这一能力对学习数学是十分重要的,对今后高中学好空间几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数学就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科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性,有助于学生做好证明题和大体步骤的完整解答。
三、教材目标及要求:
1、二次根式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难点是二次根式的化简及运算。
2、勾股定理:会用勾股定理和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平行四边形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难点是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中心对称。
4、一次函数主要学习一次函数及其三种表达方式,包括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
学会用函数的观点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重点内容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5、数据的分析
四、教学常规落实
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及学习,团结协作。精心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密切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整合教学资源,运用好多媒体教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为教学服务。上好每一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上好每一节课。布置作业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认真批改作业。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有效,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反馈,针对作业中的问题确定个别辅导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指导。积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对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帮助他们找到应对措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五、深入业务学习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充分备好每个教案,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利用和制作课件,提高自己电化教学能力。
六、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结合落实课标理念。
将学讲练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渗透于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等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教学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高效课堂。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2、培养学生兴趣和良好习惯。
兴趣是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适时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补充数学相应课外思考题,扩充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兴趣。教育关键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习兴趣与良好习惯培养。
3、创设和谐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4、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目标实施。
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5、做好课题研究。
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学习中,学会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调查,操作实践,以优带差,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师生共同提高。
6、实行分层教学。
关注各类学生,作业分类分层布置,因人而异,课堂上照顾好各类学生。发挥优生的帮扶作用,打牢基础知识,提升每一个学生的能力。
数学学科教学计划5一、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来看,本班无论优秀率还是合格率都有不小的退步。优秀率仅仅只有 13%,而合格率也只达到40%,两极分化的现象再一次增大,与我预期的目标有较大的差距。通过调阅学生的试卷,发现学生在知识运用上很不熟练,特别是对于解答综合性习题时欠缺灵活性。
二、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 45分钟要质量。一方面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训练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和发散式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并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八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材目标及要求:
1、二次根式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运算,难点是根式四则混算及实际应用。
2、勾股定理:会用勾股定理和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其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一次函数的重点是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性质,理解变量与常量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认识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并利用
4、平行
四边形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难点是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中心对称。
要求: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及计算;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探究平行四边形、特殊四边形及梯形、等腰梯形性质与判定;学习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与应用;会分析数据并从中获取总体信息。
过程方法目标:发展学生推理能力;建立函数建模的思维方式;理解勾股定理的意义与内涵;提高几何说理能力及统计意识。态度情感目标:丰富学生数学经验,增加逻辑推理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联。班级教学目标:优秀率:15%;合格率:55%。
四、教材分析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本章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化简和有关的计算。本章重点是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及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计算。本章的难点是正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本章主要探索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学习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学会利用三边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理解与应用。教学难点: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时,理解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本章主要探究两类特殊的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关的性质与判定。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特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梯形及特殊梯形(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及其应用;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及其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及其应用。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本章主要学习一次函数及其三种表达方式,包括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学会用函数的观点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重点内容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本章主要学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理解它们所反映出的数据的本质。教学重点:求平均数、中位数与方差;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所表达的含义;区别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难点:求加权平均数、中位数和方差;根据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和方差对数据作出比较准确的描述。
五、教学措施
1、课前作好充分准备,备好教材,备好学生。
精心设计探究问题,认真讲解方法概念,深入分析思维模式,做到重点突出,难点透彻。
2、加强课后总结和对学生的课后辅导。
认真总结每一堂课的成败得失,深入学生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耐心辅导存在问题的学生。
3、搞好单元测试及试卷分析,针对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切实解决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惑。
[关键词]自主学习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发展个性
一、背景
学生是人,是社会的人,他们有人格、有尊严、有理想、有追求,他们渴望获得自由、获得发展。但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科书是学生的全部世界,忽视学生个体自主发展的实际需要,忽视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种唯理式和机械化的教学方式,封闭与专制的学习环境,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教学工作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也要求建立新的学习观。因此《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二、反思和对策
(一)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要方式。在客观上形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因此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目前,当务之急是迅速转变观念,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兴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上课一开始,我就投影出示“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学校把红、黄、蓝、白、橙、灰六种太阳帽按顺序发给全校学生。”接着告诉学生只要你报出第几个学生,老师就马上告诉你,他的帽子是什么颜色。学生将信将疑,但跃跃欲试。学生所报的数,我次次猜中,学生产生了好奇心。这时,我告诉大家,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了。这样学生整堂课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学习。
2.把时空留给学生,使学生研学。
求知过程“自主化”教学效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这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它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如在教学“移多补少应用题”的操作实践中,教师不暗示学生操作的方式、途径,仅提出实验目标:“你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说说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从而将实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
3.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善学。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解应用题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从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的?让学生从讨论中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能更是巨大的。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二)变教师讲述为学生操作
目前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讲风太盛,教师唯恐讲不够;二是华而不实,没有突出以操作为始头的思维活动。操作是思维的起点,认知的来源,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课堂中鼓励人人动手,人人操作,通过自己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的活动去发现规律,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有很大善处。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获得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其次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展开讨论,他们在实践中轻松的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学生通过直观操作,不仅提高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优化。
因此,我认为数学课堂必须让学生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但要把实践操作活动作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也要挖掘表象隐含的智能因素,利用它发展知识,使学生手、口、眼、脑进行立体化互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是创新的源泉。我们应该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从小培养学生“试一试”的精神,使学生敢于尝试,善于尝试。
(三)变个人学习为合作交流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但这种方式仍存在许多误区,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缺乏对合作学习的价值认识,缺乏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以及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等问题,导致合作学习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为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有必要对以下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1.构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
2.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3.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我首先组织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然后就利用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提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我再设计以下问题:(1)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3)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4)梯形的面积应怎样算?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导出后,为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又问: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有效地指明了学生参与的方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来促使学生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促进组内交流,顺利地实现了自我构建和知识创造。
(四)变统一模式为发展个性
传统学习的显著特点是:人人都学着毫无差别的数学,把课堂变成一个封闭的狭小世界,天天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上演着毫无趣味可言的教案剧,学生变成一群毫无个性的演员,教师牢牢控制着自己预设的课堂。现在,改革课堂教学,转变这种学习显得尤为迫切。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提倡凸现学生个性的多样多元的研究性学习。
1.形成学生的个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使学生参与教与学,使他们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主动权和自主权,为他们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使学生参与教学,对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教学质量,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2.培养独特的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特的创造个性,就是培养学生的求异
思维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进行不同思路的训练,创造机会自我表现。例如,教学乘法简便运算25×32=?时,便诱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而且看哪组的方法最多?学生在这样的探索环境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由于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得出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小组汇报时想出了10种方法:
(1)25×32=25×4×8(2)25×32=(5×2)×(5×16)
(3)25×32=25×2×16(4)25×32=(5×4)×(5×8)
(5)25×32=25×8×4(6)25×32=(25×4)×(32÷4)
(7)25×32=5×32×5(8)25×32=20×32+5×32
(9)25×32=25×30+25×2(10)25×32=25×40-25×8
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更是一个学习创造的过程。学生在这个探索空间里,不仅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更是一个创造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密切合作,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只有长期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使学生成为有自身独特性的个体,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资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数学课程标准》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数学教学实施指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小学数学创新学习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设计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然而当教师把一节事先深入钻研教材,按知识逻辑结构顺序设计严密的“好课”拿到课堂上实施时,却往往发生学生的学习思路与教师的教学思路不太一致,陷教师于左右为难的境地,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吧,担心打乱完整的教学程序,难以保证教学进度;不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吧,又担心丧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碰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笔者经过实践与研究,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改变以“教”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新设计要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教学新设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直接经验。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只关注教材的知识逻辑结构,而忽略了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教学新设计则必须在关注教材的知识逻辑结构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基础,并以此为起点展开教学。因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能动的特殊的认知过程,教学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构建新知,这样的学习才是生动、活泼的有意义的学习。
如教学“分数初步认识”一课,课始老师就开门见山地揭题并问:“你们听说过分数吗?”生1:有,数学练习本就有分数练习本;生2:一个东西分成两半,一半就是12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们还想知道什么?生1:分数有什么用?生2:分数怎样写:生3:分数是什么?到底怎么分?紧跟着教师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什么是分数?分数怎么写?怎么读?分数有什么用?接着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课前准备的学习材料(其中有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纸片)尝试折出12 ,再把学生折出的纸片(有对的,也有错的)展示在黑板上进行分类和讨论交流……
“分数初步认识”本是起始学习内容,按理说学生是一无所知的。但事实上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分数。教师本着从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先了解学生对“分数”到底了解多少,接着提出“还想知道什么?”这个问题,从而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教学新理念。
二、教学新设计要关注变“线性”程序为“块状”程序
传统的教学设计在程序安排上基本是“线式”设计,即以教学内容的知识逻辑结构为依据设置教学环节,并在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各环节的教学时间安排等方面均有明确的规定。这就使整个教学过程仿佛成了一条由若干个具有严格间距的点所构成的线段。“线性”设计由于学生的学习空间、组织形式是封闭的,体现的是“教为中心”的课堂观念,必然导致教路与学路的冲突,使得课堂教学显得呆板。课程新一轮改革强调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把学习视为学生生命发展与张扬的过程,为此教学设计须把“线性”程序转变 “块状”程序。
所谓“块状”程序,就是要求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现实状态的基础上,为促进他们的有效学习提出多种假设,并据此拟定一个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随时调控的大致框架、轮廓或可选择的学习路径。显然“块状”设计形成的教学程序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活动空间,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的弹性特点的课堂学习结构。其实这就把教师教的程序转变为学生学的活动程序。
如前面提到的《分数初步认识》,教师让学生尝试用学习材料折出12 后,通过辨别、比较、分类,再通过讨论、交流认识了12 后,接着教师让学生再任意折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并涂上颜色,此时学生在理解“12 ”含义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大多顺利地折出了14 、18 等分数。由于得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思维空间,有的学生还折出了24 、48 等分数,并发现了24 =12 ,48 =12 ;有的学生还想到了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色的1份是14 ,空白的部分是34 ,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各个分数,并组织学生展开对24 、48 、34 等分数的讨论。整堂课学生学得主动、活泼,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学设计采用了框架式设计,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操作、尝试、合作、交流、讨论,教师则按照学生的思维发展给予引导、组织讨论,疑难处给予点拨,起到教学引领的作用。
三、“学案”设计要关注课堂动态生成性学习资源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新设计,由于学习空间、组织形态、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等的开放性,必然带来课堂学习的动态生成性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排斥和否认这种教学资源;而在教学新设计中则必须接纳和包容这种资源。为使动态生成更有效和经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得对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多种预设。再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例,当教师让学生尝试折出12 时,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学生折得全对,二、有对有错,三、全错。所以教师必须预设三种应对策略,当出现有对有错的情况,这是最理想的,因为概念形成需要正反例的辨别比较,这样对概念的理解才会更深刻。若出现全对或全错时,教师就要发挥组织参与的作用,把预先准备的正例或反例加进去,使学生对观察的对象有个全面的了解,起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辨别能力的作用,同时促进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
在教学设计时,尽管教师作了多种预设,却还是会碰到非预设性生成问题。对于非预设性问题的生成,教师则要有对教学目标的总体把握,及对信息反馈作出快速反应和调控的能力。对于有价值的非预设性生成利用得好可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对于教学目标的“无价值”的非预设性生成,则要及时给予引导,以免浪费有效的学习时间。如“分数基本性质”一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得出34 =68 =912 后,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情况,经过学生的交流、思考,得出了结构“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教师此时追问了一句:“对这一段话谁还有补充吗?”教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说出“0除外”,从而把规律补充完整。生1站起来却答道:“其实分数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差不多。因为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所以分数基本性质可由商不变性质变过来。”学生的发言完全出乎教师意料,教师一听急了,忙说:“请注意,我刚才提的问题,是问对这段话有什么补充?”生2答:“这段话还应加上‘0除外’。”师:“很好,请坐下。”……。以上教学片段中生1的回答是一个有价值的非预设性生成,他不仅与其他学生一样从操作得到的例证中归纳出分数基本性质,而且还能将商不变性质进行横向迁移建构新知。教师若能及时利用这一非预设性生成,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学生获得的将不是孤立的知识,而是一个良好的知识系统,还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可惜教师急于得出分数基本性质的完整结论,放弃了这一有价值的非预设性生成,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学习积极性。
再有一位教师上《有余数除法》一课,在导入阶段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景: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商店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次序在门口挂了一些灯笼,一辆卡车停在门前遮住了挂在后面的部分灯笼,谁能知道第17盏灯笼是什么颜色?一学生答道:“叫司机把车子开走就知道是什么颜色了。”对于学生的这一非预设性答案,教师随机应变说:“司机叔叔回家了,一下子还回不来,我们能不能根据它们的排列规律来寻找答案呢?”从而在较短的时间里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方法的探究中。对课堂中出现的“无价值”非预设性生成问题,教师应及时地把学生思维引到学习主题上,体现教师机智灵活的教学艺术。
小学数学教学新设计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活起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落实过程性目标,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教学思维和方法、情感和态度都得到均衡、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要改变传统备课模式,变“教案”为“学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