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检测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设计;一体化教学;构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81-02
一、引言
焊接检验教学一体化,是理论与实际的融合,教师教、学生学、动手做三环节的融合,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很好的融合。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合理地运用了教学设计思想,将一门课程的理论内容、实训内容和技能训练融为一体,使教学内容很好地融合到一起。这种一体化教学使理论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兴趣,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更强。一体化教学也充分贯彻我校学习方针“适应市场、以人为本、技能至上、质量第一”的特色教育模式。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理念设计
本课程设计紧紧围绕焊接检验方法为目标要求,坚持以就业为目标,以实用性为主要特征。在课程设计上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体现以实现内容为中心、以课程设计为依据、以学生动手能力为目的,加强实训后总结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先理论后实践、先教后学、先学后做的模式。
(二)课程的建立
为实现一体化教学目的,我们将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知识到实训结束、从传授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逐渐提高知识难度。焊接检验课的教学目标可分为基础知识目标、阶段实训目标和实训总结目标,内容如下。基础知识目标:基础知识紧跟现代焊接检测技术发展的步伐,强调应用性,及掌握各检测方法为主要教学目的。阶段实训目标:通过完成单个焊件或多个焊件的检验项目,把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开展检测活动,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在检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检测中如出现问题项目小组先讨论,如不能解决,再由全体同学讨论,最后教师作总结,使学生对实训过程产生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实训总结目标:通过实训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检测设备,并能准确地判断出工件的缺陷位置以及缺陷的种类。对不同的工件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得出不同的结论。
(三)一体化内容
根据焊接检验课程需求,我们将焊接检验课程重新组合。重新规划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将理论教学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将教学的重点始终定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上。焊接检验课程细化后的教学内容、对应课时和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四)教学一体化
我们使用学生熟悉焊接检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每堂课都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问题—分析问题来组织教学。在讲解中,教师以实训内容为主提出问题,在解决每个问题时,首先让学生配合教师一同操作,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检验过程。然后再对该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身临其境,最后再让学生自己完成课上实训的内容。这样的教学组织体现了“做中学”的指导思想,使教、学、做能够紧密结合,达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效果。
1.课程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考核方式等过程相互结合起来,相互贯穿。每次课堂教学均以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为目标,课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将本节课学习目标展示给同学们,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教师讲解完成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检测,遇到不懂的和不会的知识向教师提问,教师再进行讲解,围绕该任务目标组织各种教学环节,进行各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讲解,使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可以回忆课堂中的知识点,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刻的记忆。
2.综合实训。学生提前接受教师布置的任务,并做好资料搜集和检测方法的设计等一些操作前的准备。在实训课程中将学生分成小组实训,使学生有团队精神共同完成项目,学生现场实际操作,教师指导,遇到相关知识和技能点教师先进行提问,提问过后进行讲解,技能中需要什么知识就讲解什么知识,在哪里遇到问题就在哪里讲解,每次教学都要培养学生一个具体的应用技能,使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锻炼应用能力。
3.考核方式一体化。课程考试评价是检查一体化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为适应一体化教学,总成绩统计充分体现以实训成绩为考核中心,具体考核方法如表2所示。
三、结语
本课程将改革思路充分体现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体现了“教、学、做”的指导思想。教学焊接检验的课堂实训与课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中融入实训内容,在实训中融入课堂的内容,学生能很好地巩固知识,拓展知识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连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9,(5):28-29.
[2]张伯敏.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
关键词:中职汽修专业;实验实训教学;素质
随着汽车新技术的发展,车型的改进,中职汽修专业教学必须把实验实训作为重点,充分关注社会的需求,以促进学生的就业为目标,把就业导向作为中职汽修的办学理念,切实加强教学建设和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突出技能为主的办学特色。
建设实训基地是基础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这两个基地是实现实训教学的重要物质条件。(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2001年我校的1700万元的日本无偿援助汽修设备到位,建立了实训中心。包括汽车发动机拆装与检测中心、底盘拆装与检测中心、电器设备拆装与检测中心、车身修理与喷漆中心。主要设备有发动机综合测功仪、V.A.G1552解码器、镗缸机、磨缸机、电喷喷油器清洗机、火花塞实验仪、奔驰四缸柴油发动机、菲亚特汽油发动机、汽油机与柴油机透明模型、废气分析仪、烟度分析仪、轮胎拆装机、轮胎动平衡测试仪、制动测试台、灯光测试仪、汽车升降机、国内一流烤漆房等290多项维修设备。(2)校外实习基地。与轻型汽修厂、储运公司汽修厂、松花江专修汽修厂、江苏钣金喷漆汽修厂等十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作为实习基地实习、实际操作、排除故障、解决疑难问题。并且当学生毕业时,由厂方和学生双向选择,实现招工与就业双赢。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障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衔接的纽带,是实现实验实训的有力保障。要求教师:(1)熟悉教材。(2)了解学生基础,因材施教。(3)操作技能熟练。(4)有一定的实际修理技术。(5)组织教学能力强。(6)校内外协调管理能力强。(7)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片等。注重专业教师的进修、培训、技能比赛。一方面做好在职学习和教研,一方面参加河北省组织的汽修骨干教师培训和专业教师技能比赛。先后参加了河北省师大职技学院、河北省农大、邢台职技学院、河北省劳动厅、河北省交通专科学院等组织的培训和技能比赛,使专业教师从理论和技能等多方面都有所提高。另外,利用到校外汽修厂实习,聘请专业修理人员到校讲课等方式,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教学质量。
1 高职实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 评价理论 实证主义理论认为:凡事物总有数量,以测量数据作为分析判断依据,做出基本评价;不可测量的部分先转化为可测量的部分,再进行评价。目标分类理论:依据评价目标,先将评价对象分类,使评价明确具体,有针对性;便于根据评价结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与完善。知识构建理论认为:评价总是选择事物的某一进程,进行时间横断面的随机抽检分析,不必等相关知识与经验完备以后进行。社会需求理论:用来评价建设项目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科学发展理论:注重科学发展,相互衔接、融合配套和管理模式的选择与运行机制的构建。以人为本理论认为:项目评价的重点在于人的作为而非实物装备,注重对过程中团队的构成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等因素。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技能培养与就业导向,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和谐发展。对实训基地的结构与布局、设施与装备、数量与质量、管理与效益、规划与发展的评价,最终是对人的管理能力、创新水平和工作效能的评价。因此,评价的重点不是事物的数量,而是工作的质量;不是设备的多少,而是发挥的价值效应。上述理论在评价中配合应用,理论不能以偏概全,单一理论在实践应用中,有自身缺陷和盲区。
1.2 评价原则 实训基地的评价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训基地软件硬件兼顾的原则,在注意硬件数量的同时,更看重质量和效益;坚持内外结合的原则,实训基地的评价要看是否满足校内校外的需求。
1.3 评价形式 评价主体决定着实训基地评价的目的,财政部门通过评价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与运行效益来判断投资目标是否实现,教育主管部门主要评价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功能的实现情况;学校通过过程性监督评价任务的执行及完成情况,来判断实训基地建设能否满足教学和社会培训;教师与学生评价实训基地实用性、方便性和创新性。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用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得到不同的评价结论。要得到客观公正且切合实际的评价结论,需选用科学的评价理论,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成立评估专家团队,依据其评价理论的知识储备不同,评估专家应取长避短,各司其职。
2 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评价理论和原则,构建实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 评价过程
实训基地评价宜通过深入实训基地现场调查,听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汇报、查看实训基地过程文件资料、核查仪器设备数量、调查管理效能、观摩实践教学、座谈创新发展理念。做到全面掌握信息,写出评价报告。评价报告分会议报告和书面报告两种,会议报告当面反馈给受评实训基地管理人员,进行及时的整改与提高。书面报告至评估结束后,评估专家比较分析评价意见,综合评分论定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评价过程描述、评价意见汇总、总结归纳成绩、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整改建议、指明努力方向。
4 实施效果
按照财政部、教育部联合的《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下达2011年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中央专项资金预算的通知》要求,我校建成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达到预期目标。实现资源共享,建成集实训教学、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基地。
关键词:数控铣床;情景教学法;实训教学;改革
1 引言
《数控铣实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数控铣床加工编程理论,同时还应具备数控铣中级工实践技能水平。实训课程是实现学有所用的重要途径,实训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是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基础。在国家对数控人才大量需求的前提下,我们在数控铣实训课程的改革中引入情境设计教学法,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情境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改革模式,对数控铣实训课程中的教学方法、过程及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以情境模块为主体,以综合培养为目标,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职业能力,满足当今社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1]。
2 情境教学法的设计及理念
情境教学法主要以情境为主体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采取教中学,学中做,以学生为中心,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设计,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情境,通过过程考核来检验学习效果[2]。
3 情境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情境教学法是在任务明确的情况下,将学习内容转换为具体的情境模块[3],在设计学习情境前,应熟悉本专业教学计划,掌握本领域的能力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即是每个学习情境的具体体现,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七个学习情境,通过这些学习情境的设计培养学生适应各个岗位的能力。
3.1 布置
组织教学:布置实训任务,分组、站位、分工
实训目的:分析图纸,了解加工技术要求、参数、工艺等
3.2 优化
组织教学:听取采纳学生意见和建议、协助学生完成工艺过程的制订
实训目的:工艺分析与工艺路线设计、工件装夹定位
3.3 计划
组织教学:制订加工计划,分析加工中的重点和难点
实训目的:编制加工工艺规程和加工程序,通过图形仿真模拟校验加工程序
3.4 实施
组织教学:装夹、找正、对刀建立工件坐标系、建立刀具半径补偿值、工件加工
实训目的:零件加工、机床维护保养、团队合作
3.5 检测
组织教学:通过自检、互检、教师抽检的方法检测工件
实训目的:零件检测、分析误差原因
3.6 考核
组织教学:程序编辑、对刀建立工件坐标系、加工方法以及知识点采取过程考核
实训目的:能够独立操作机床完成工件各工序加工
3.7 总结
组织教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针对加工中典型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分析零件加工质量
实训目的:自我总结在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零件加工质量并提出改进措施,填写实训报告
4 情境模式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容下:
项目名称:平面凸廓类零件工程图
教学目标:
(1)掌握数控铣床程序的编制与调试数控加工程序。
(2)掌握数控铣削加工工艺的制订。
(3)能够正确选择刀具、夹具、量具以及切削用量的确定。
(4)掌握数控铣床刀具补偿功能的正确使用以及刀补值的计算。
(5)掌握零件质量的检验与分析。
下面以平面凸廓类零件为例零件如图1所示
能力目标:
1 专业能力:
(1)会选择轮廓铣刀
(2)会编制轮廓零件加工程序
(3)会操作机床铣削轮廓零件
2 方法能力:
(1)会编制轮廓零件数控铣加工工艺
(2)会检测分析轮廓精度及补偿
3 社会能力
(1)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教学方法
任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5 教学组织
全班40-50人分两组,每一组分成四小组,由两位实训指导教师共同指导。
6 教学环境
标准化实训中心
7 教学资源
数控铣床
8 教学内容:
(1)数控铣床编程以及程序的调试过程
(2)零件铣削加工工艺的制订
(3)零件加工刀具、夹具、量具的选择和切削用量的确定。
(4)刀具半径补偿功能的应用以及粗、精加工刀补值的计算
(5)工件检测与质量分析
(6)常用编程指令介绍
(7)设备维护与保养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常用编程指令介绍
(2)数控铣加工编程的基础知识
(3)刀具半径补偿功能的应用
(4)工件质量问题分析以及处理方法
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1)具备读图能力
(2)具备机床的基本操作能力
(3)工件检测与质量分析以及解决方法
5 结束语
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除具备基本的教学方法之外,教师还应学会变通,根据实训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和每个学生的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以学生为本,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专业操作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训教师应该加强巡回指导,重视学生反馈,加强过程管理,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针对动手能力较差或不愿意动手同学应采取引导措施。 数控铣实训对于学生是学习的过程,对老师是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专业动向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本领过硬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关于数控人才需求与数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调研.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报告.2009-10.
关键词:技工院校;电子电工;实训课
笔者在技工院校电子类专业电子电工实训中,实践应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四阶段七步教学法”,实训效果比较好。下面对其详细介绍和说明,供一线老师交流与借鉴。
一、“四阶段七步教学法”的内容
“四阶段七步教学法”是在“四步教学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四步教学法”指的是,将教学过程分解成引入阶段、讲授示范阶段、模仿咨询阶段和评价总结阶段。而“四阶段七步教学法”是将“四步教学法”中的四个阶段进行了细化,具体为师生准备、教师演示、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咨询、师生评价、师生总结。下面以技工院校电子电工实训教材中的“PLC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实训”为例,说明“四阶段七步教学法”的实施环节与操作要领。
二、“四阶段七步教学法”实施过程
1.师生准备
教师的准备:准备有关的参考资料;实训中需要使用的仪器设备,如熔断器、转换开关、接触器等;PLC设备调试准备;已经安装好的示教板;可供学生观摩的其他视频资料等。学生的准备:实训前对理论知识进行预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准备必要的实训工具,比如剥线器、老虎钳、万用表等;纸和笔等工具,方便实训记录,方便实训课后进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2.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是在已经安装好的示教板上进行,教师向学生演示操作步骤与方法,让学生对实训项目有一个感性认识,使得实训更有针对性。在演示过程中,老师还可以提出一些简单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回答,目的在于掌握学生理论知识预习情况。比如该实训项目中可以提出的问题有:安装电路过程中,用到了什么元器件,功能有哪些,在安装过程别要注意什么问题等。
3.教师示范
教师示范指的是教师先进行操作,向学生展示完成实训任务的各个环节,提醒学生在操作的各个环节要注意哪些事项。该实训项目中,教师示范的内容包括:电路元器件的安装,在安装过程中,老师要提醒学生安装注意事项,比如熔断器安装是上进下出的等;接线示范,接线的同时,老师应该提醒学生接线注意事项,扣按线时一定要严格按照线路图完成;检测的示范,老师在示范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示范形式。对于初学者示范时,老师应该对难点处进行反复示范,直到学生弄清楚为止。对于有一定操作技能的学生示范时,示范的重点是学生容易弄错的环节以及注意事项。
4.学生模仿
学生模仿指的是学生根据老师示范进行实际操作。学生模仿是本教学法的中心环节,占实训课比例比较大。在学生模仿阶段,学生是主体,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导性,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完成教学任务。
5.教师咨询
学生模仿阶段中,学生是主体,而老师是咨询者角色。也就是说,在学生模仿阶段,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到的难点要及时解答。跟踪学生操作过程,看到学生操作失误或者不足的地方,要及时指正,使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操作技能。
6.师生评价
实训之前,建立评价标准,完成实训任务后,师生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质量评价,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总评。评价时要指出实训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使学生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能。7.师生总结总结在实训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课后撰写总结报告,了解本次实训成绩与不足,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等。当然,老师也应该在每堂实训课后进行总结,实训有没达到预期目标,影响因素有哪些等。教师通过总结,有助于教师在后续实训课中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实训项目,提高教师组织实训课的能力。
三、小结
具体实施“四阶段七步教学法”时,并不一定要按部就班全部执行,而是应该根据实训课的内容以及学情适当简化,使实训课堂“活”起来。在具体实施“四阶段七步教学法”时,也可以应用其他教学手段,比如小组讨论法和现学现练法等。另外,在“四阶段七步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整个实训课过程中,学生行为应该占主体地位,是主角,教师只是引导者与咨询者,是配角。
参考文献:
关键词:启发式 食品专业 校内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81-01
食品科学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不但是食品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校内实训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食品专业校内实训主要是为了提高和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和应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全面培养和造就食品科学专业知识基础扎实、知识系统全面、实践能力强、能胜任或从事食品专业技术应用的专业人才。
1 启发式教学法在食品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实施
1.1 制定实训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的制定体现教师启发式引导教学与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关系,理论知识探索与实践操作优化结合的教学体系,树立专业基础课为实训教学服务的新观念。教学大纲模块化,教学内容相对灵活,围绕“自主设计”主线,通过几个设计环节,实现阶段性培养目标和最终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目的。
1.2 实训教材编写与选定
校内实训教材的编写依据启发式教学思想和学生自主学习为宗旨,注重学用结合,项目结合实际生产应用,突出真实性和适用性,着重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材编写也应融入食品行业先进技术和新工艺,保证教材的实践性和先进性,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
1.3 实施方案
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者,每个实训项目均采用以下步骤:引入项目,教师全面准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各小组制定实训方案。集中讨论,各小组将实训方案进行宣讲,师生共同讨论纠正。学生准备器材,配制试剂,进行实训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讨论实训结果。总结启发,根据整个实训项目,教师集中点评,并对类似项目操作方法进行启发引导。
1.4 建立启发式教学法进行实训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依据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检测和监测,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自我潜能的提高。
2《职业导向模块2实训(果蔬)》课程教学案例
果蔬实训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专业模块实训课程之一,在本科大三下半学期开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系统学习过有关食品各项指标检测、食品感官评定、果蔬加工、贮运、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等专业基础知识。本实训课程将以项目导向模式,内容主要包括果蔬品质鉴定、果蔬制品贮藏加工质量控制、果蔬制品加工、果蔬生产加工企业实地调查参观四个部分。
2.1 实训目标
(1)学会对不同种类新鲜果蔬、贮藏前后及果蔬及加工品的感官指标进行鉴定。(2)掌握果蔬贮藏保鲜过程中营养品质指标的测定方法。(3)进行果蔬加工中质量控制综合实训,掌握影响果蔬贮藏加工品质的因素及控制方法。(4)掌握果蔬罐头、糖制、干制等加工工艺,以及学会对果蔬加工成品进行感官评定。(5)实地调查参观果蔬加工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加工条件、产品质量控制措施以及实施情况,并结合企业实际,学会建立HACCP计划,GMP规范等质量控制体系。
2.2 实训教学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该环节以教师指导为主,学生分成小组,指导每个小组选定果蔬材料,采取小组协作模式,设计各个模块方案,包括①果蔬感官品质鉴定指标及方法,②果蔬营养指标的测定方法;③果蔬护色、酶活性和酶促褐变抑制的测定方法;④果蔬罐头、糖制的加工;⑤HACCP计划,GMP规范等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教师引导学生对实训方案深入讨论,包括实训方法可行性、实训设备的使用等。
(2)学生实训阶段:该环节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助,学生根据每个模块实训任务,自行准备实验材料、试剂、仪器设备,逐个完成,针对每个实训项目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反思总结实训过程,修正方案。使得学生在试剂配制、样品处理、仪器使用和数据处理的技能与实际工作进行仿真训练,锻炼学生独立完成实训操作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与启发阶段:各小组针对所得数据结果,查阅国标,对误差进行分析总结,并向指导教师汇报,教师集中点评,并就实训方案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进行启发式引导,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4)总结阶段。该阶段由各个小组根据前两个阶段的实训过程,写出实训分析报告,最后由教师结合各组查阅文献、前期准备、实训操作、结论数据、团队协作的表现给出成绩评定,并给出点评意见。
3 讨论
以项目模块为导向的启发式引导教学模式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为核心,训练学生自我探索、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是食品专业校内实训教学改革的趋势。
依托校内实验实训室,构建食品专业校内职业导向模块实训平台,将过程考核体系融入其中,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积极开展创新能动思维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体会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同时也对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起到督促作用。
参考文献
[1]顾瑾,孙大跃.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实践教学平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172-174.
关键词:统计过程及测量;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中国分类号】G40―051
《统计过程及测量》课程的前身是《机械工程基础一》的实验部分,该部分为2学时,实验课时太少,实验的内容主要是为学生讲解一到两种最简单的检测器具的使用,实验形式主要是以学生单一检测为主。在这种老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到企业后竟然连最常用的游标卡尺都不会读数,更别提复杂的检测器具了。基于此,我们开发了《统计过程及测量》这门课程作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突破点之一,从“教、学、做”一体化出发,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经过多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本门课程的特色实践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统计过程及测量课程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以往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等软硬件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理论、实习课分开由老师授课,分时段上课的教学安排不仅让授课老师感到讲课难度越来越大,而且更是让从未接触过机械类检测器具的学生如听天书,本应生动活泼的课堂变成了昏昏入睡的场所:学生听不懂,没兴趣,教师授课难,没激情,听者和讲者不能有效互动,使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在没有开发《统计过程及测量》课程以前,学生所能获得的此类知识的途径仅是通过穿插在《机械工程基础一》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实践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演示法为主,实验课时很少,大多数学生在做实验时只能袖手旁观,此种教学方法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弊端:(1)教学用资源的缺乏制约了实践课程的发展,以往能供学生做检测实验的检测器具种类仅有最简单的1-2种。(2)实践教师理论水平较低,对实践教学方法的新内容新特色一知半解。(3)以实验课形式的教学方法陈旧。由于受实验资源的限制,学生实验都是大班授课,上实验课时,学生先坐在实验室听老师讲解演示各种检测器具的结构,然后学生参观,实践教师再讲解检测过程时很多学生看不见,仅有很少数的学生能有动手机会,有机会动手的学生也是在老师的手把手的教法下完成检测任务,过后还是不会。
二、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课程设计组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在统计过程及测量实践教学中采用了项目化教学为主,以案例法、任务驱动法等为辅的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具有本课程独有的特色。下面主要阐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项目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2]。学习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人员确定5人左右,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共同完成每一个任务。教学过程中,在每个任务教学前,教师将任务书发到每个小组,围绕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提出任务目标,学生首先熟悉零件图,分析精度要求,通过讨论选择计量器具、测量方法、验收极限,然后制定检测方案,确定测量部位、测量次数和验收方法,开始实施检测,遇到疑难问题随时告知指导教师,教师一般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答案。每个任务完成后,小组内交叉互检,核对数据,讨论误差引起的原因、分析过程质量,并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评估总结,资料归档。
这种以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完全模拟企业检测过程,运用分析精度、选择计量器具、制订检测方案、实施检测、交叉互检、评估总结等教学实施过程来培养学生职业行为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学生通过真实的产品测量工作体验后对课程教学新要求的信息反馈,再进行职业岗位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内容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过程设计五个步骤新一轮的循环,体现开放性的要求,使课程内容保持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不断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三、调整技能实训环节的内容,突出工学结合的特点
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实训内容的调整是另一个重要的特点。以往只是做做实验,然后学生课后写写实验报告。但这次除了要学生会运用检测工具外,还要对每个零件进行测量,对测量中出现的误差进行合理的分析与处理。
按“认知规律由感性到理性,零件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精度要求由普通到精密,控制方法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课程以企业生产中的真实零件为产品检测和质量分析的载体,选择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轴、箱体、齿轮等典型零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并由易到难确定各项目任务难度,便于学生掌握。
课程组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认真分析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将内容比较繁杂,实际生产岗位较少应用的内容从知识体系中剔除;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适当增加了统计过程控制方面的内容。把知识内容分为检测与质量管理、质量分析、尺寸的检测、形状和位置误差的检测、螺纹的检测、齿轮的检测等七个模块,浓缩了课程知识内容,增加了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的课程内容,并引入中、高级车工、中、高级铣工等职业资格鉴定所需的应知、应会内容。由于实践性环节的加强,特别是综合实验实训课程的开设,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协同工作能力显著提高。
教材的编写突出了模拟企业检测环境的特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讲到了整个课程实训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又强调了学生在企业中会涉及到的检测内容。本书编写的基本思想:(1)构建了行动导向项目化课程体系。(2)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能工巧匠,我们就开设什么样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课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设计课程方案,确立课程目标。 (3)企业调研结果表明,职业岗位需要这样的岗位能力,因此统计过程及测量课程围绕着职业岗位和职业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内容。(4)以项目驱动课程,围绕项目实施课程。以项目为中心分解教学内容,课程围绕项目进行。 (5)聘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不断将行业中应用的新信息、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程建设。
结语:《统计过程及测量》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实训课,对本门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将项目化教学应用到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经过近些年的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在统计过程及测量课程设计中应用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项目式教学中对项目的选择和把握具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课题组成员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宪丽.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技术教改探讨,2008,(8).
药学专业课程实训以单一实训为主,缺乏连贯性和完整性。以药厂工作岗位为例,药物化学课程实训要求学生合成药物;药物分析课程实训要求对药物进行相关质量检测等。这样的实训安排可以使学生掌握单个的工作岗位技能,而对整个工作任务体系却缺乏连贯性和完整性。开发综合实训课程可以一定程度上实现学生技能培养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二、专业课程综合实训体系开发的思路
(一)改变单一的实训模式药学专业岗位群必须具备大量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基于工作任务建设开发综合实训课程,选取的项目多为工作中的实际应用项目,凸显了专业定位。药学综合实训可分为药品生产检验技术综合实训模块、药学服务综合实训模块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药学综合实训方案在实训内容上注重专业知识的相互融合,在实训形式上跳出了传统单一课程训练体系的藩篱。
(二)注重技能的全面培养任何教学形式和方法都是为其培养目标服务的,实训教学能使学生真正具有服务一线的生产和管理能力,能够真正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以药学专业生产岗位为例,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药物的化学合成、质量分析控制、药物制剂等相关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自我提高的能力,具有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按照工作任务经历的典型工作程序开展理实一体的情境教学,具有明显的行动导向性、就业导向性的实训特征,对接产业、产学结合、岗位针对性特征鲜明,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三、专业课程综合实训体系开发方案设计
(一)实训内容内容的选取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突出实用性、适用性、代表性原则,实训项目不求多而求精。通过对企业生产及质检岗位群的分析,由指导教师依据制药企业产品,选取有代表性的制剂作为实训项目,根据岗位确定几大技术,重点加以规范和强化。同时,随时调整实训内容,以适应行业标准的改变与提高,使学生能够随时掌握药品生产新技术及质量检测新技术,及时了解新技术应用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同时也要强调实训内容的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及开放性。
(二)实训实施该课程综合实训体系理论与实践比例为1∶3,以小组为学习单位,现以其中一项目举例说明。项目名称:阿司匹林片的生产与质量分析。学习形式:根据项目指导书,小组学习并组织项目实施。项目主要内容:任务一,阿司匹林原料药生产;任务二,阿司匹林片制备;任务三,阿司匹林片的质量分析。项目涉及药学专业多门专业课程,需要教师做好项目指导培训。另外,项目完成时间较长,且影响因素繁多,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团结合作才能完成项目内容。项目以任务驱动形式进行,小组成员交换工位进行训练,依此类推,最后完成全部工作任务,同时也可以由完成任务比较好的学生在实训现场指导,帮助后进小组。
(三)实训方法实训教学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关键。教学要突出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做到教、学、做结合,建立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完整体系。实训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项目载体,任务驱动”为主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任务分解,自主策划,采用“教师布置讲解任务学生策划并制定项目计划学生实施同时教师辅助师生共同总结反馈问题”的模式,逐个完成项目任务。
(四)实训条件实训由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承担,同时聘请校企合作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共同完成实训任务。充分运用各实验实训场所,包括化学实训室、药物化学实训室、药品质量检测中心、制剂工厂等。学校相关实训基地和场所应努力做到开放性、先进性、兼容性、可组态性、通用性,构建综合实训场所以保证实训的完成。同时教师和企业专家编制实训指导书,基于实际工作任务设计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
(五)实训评价综合实训的评价是多元化的,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企业行家点评。学生互评和小组自评主要用于任务完成情况、团队协作、学习态度方面。教师点评主要用在学生学习过程、态度、方法及实践操作方面。
关键词:钳工实训;教学模式;构建
实训教学是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环节。能否充分发挥实训课堂的功能,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钳工实训教学中,教学主动权基本上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其教学过程通常是:教师给出一个课题,安排好工艺,准备好工量具,通过教师示范后,大家一起反复练习。
通过教学实践不难发现,这样的钳工实训教学往往存在以下三个问题:(1)实训内容是由老师指定的,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热情较低。(2)实训中所有过程都是由老师安排好的,在实训中学生缺少创造性思维的机会,综合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3)实训过程中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过强,对错误现象不能自我分析、自我解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尝试,总结出了钳工实训教学“六自”教学模式。“六自”表现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我选题或设计、自我安排工艺过程、自我选择工量具、自我分析、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六个方面。
一、自我设计或选题
众所周知,钳工实训往往是单调乏味。如果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将影响到实训效果。作为实训组织者的教师必须设法让学生对钳工实训保持良好的兴趣。在“六自”模式中,教师把出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水平设计选题或题目,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实训的积极性。
1.题目的自我设计,主要用于单项技能的训练
教师根据实习目的,制订出大致的条件,具体问题留于学生自己解决。如,在平面划线实习时,可要求学生在100×100的毛坯上划出包含圆或圆弧的你能划出的任何形状。至于具体形状学生自己设计。又如,在錾削、锯削和锉削练习时,可以把以前实训过程中余下的废料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废料的形状进行设计,把它加工成不同形状尺寸的工件或形状规则的半成料,作为以后进行其他
项目训练的材料。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同时还变废为
宝,节省原材料开支。
2.题目的自我选择,主要用于综合技能的训练
由于综合训练的目的较多,如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题目,很有可能完成不了训练目标。所以,可以改设计为选择,教师根据相同的训练目的,列出一些难易程度不同的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题目,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
二、自我安排工艺过程
传统的钳工实训教学,从题目到步骤、从工艺到工量具,所有过程都是由老师安排好的,学生在实训时只要按部就班就行了,课堂上留给学生的创造空间非常有限。“六自”模式中,学生在设计或选择好课题后(对于学生自己设计的题目,要求其画出零件图,并注明各项加工要求),要求学生自己根据零件图的要求,安排出工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写明具体的加工步骤,以及每步加工后应达到的加工要求。对于单项技能训练,要求学生列出动作要领,操作分解动作的正确姿势。这样做不仅能大大地提高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实训过程中的步骤、工艺、过程均是由学生自己安排的,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自我选择工量具
学生根据自行设计或选择课题的加工需要,选择所要使用的工量具,并列出工量具清单,写明各种工量具的使用场合,从而让学生明白,工件上各加工面是用什么工具加工的,各尺寸是用什么量具测量的。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工量具的用途,提高学生合理选择工量具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
严谨性。
以上三步一般在实习准备课内完成,在学生的设计、安排、选择过程中,要允许学生个性差异存在,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让学生在犯错后的纠错过程中学习。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题目设计(选
择)、工艺安排、工量具选择的正确性、合理性作出指导,以保证实训课能安全、正常地开展。
四、自我分析
自我分析是指,老师发现学生出错或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后,老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出错的原因,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学生的自我分析主要包括两块:
1.过程反馈自我分析
主要根据学生的操作动作进行。例如,在钳工训练时,如果发现学生的动作有错误或不规范,可不直接给他指出错误的所在,而是先给他示范一次正确的动作,要求他正确模仿一次,然后再要求学生分析自己这次动作和前次动作之间有什么差别,分析出错误所在。这样做学生有体会、印象深,在接下去的训练中能尽量去避免、克服同样的错误。
2.结果反馈自我分析
主要根据学生的操作结果进行。例如,在平面锉削训练过程中,学生刚开始训练时,其锉出的平面往往是凹凸不平。这时教师不直接告诉他锉不平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先从理论上找出锉不平的主要依据,然后让学生分析自己出现的是哪种情况,并对症下药加以解决。另外,教师也可事先根据训练项目,准备好错误原因分析表,让学生利用错误原因分析表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自我分析和解决能力。
五、自我检测
传统的钳工实训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在加工过程中,对尺寸和技术要求进行测量和控制。工件完成后的检验性测量,一般都交给老师课后进行。“六自”模式中,除了要求学生在加工过程中,对尺寸和技术要求进行测量和控制外,还要求学生在工件完成后,对主要尺寸和技术要求进行一次检验性测量,并将测量结果填在自测表上,然后与零件图上的各项加工要求进行对比,由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分。这样做不仅能再次强化、提高学生的测量水平,还能使学生在测量和比较过程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在这次实训过程中的
不足。
六、自我评价
学生每做完一个课题,难免会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总有可能留下一些遗憾。为了从中找出原因,吸取教训,“六自”模式要求学生对实训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自测结果及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本次实训从选题、工量具准备、工艺安排、操作、测量等各个环节作出一个自我评价,找出不足,提出改进,以便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总结报告,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工件进行批改,对自我检测中的测量错误和自我评价总结中的不合理处作出订正和补充。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实训训练中得到提高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