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黄河手抄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程整合;教学模式;跨学科教学;能力培养;综合素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综合性学习有这样的阐述:“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标准中还提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再也不是单纯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而全面的知识和开放的视野,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让他们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让我得到以下两点深刻的体会。
一、语文跨学科学习对学生价值观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要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多数人只倾心于认知技能的目标制订和实施,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看得可有可无。这些做法和认识培养出的是高分低能、人格不完善的学生,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传统的教学方式只局限于语文这么一个主体课程,没有从整体性、全面性出发,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存在很大的障碍。跨学科学习刚好消除了那个阻碍,其意义综合起来主要有两个:
(1)跨学科学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基础。中学生的生活圈子小,走的几乎都是三点一线,对外部世界的理解甚少。跨学科的学习能够及时补偿这一个缺口。教师好比一扇窗,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引导,学生可以开阔视野,了解国家大事,明白做人道理,清楚别处的地理风俗。久而久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开始形成。相反,如果教师一味地只是呆板枯燥地讲解语文知识,那样不仅会阻碍学生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2)跨学科学习是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的条件。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单一的、旧的那些理念开始受到冲击,价值观也一样。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单纯地判断事物的正或负,本身就已经是一个错误。跨学科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形成多样的价值观做好了准备。
二、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跨学科教学的方法探索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思索跨学科教学的问题。2006年3月~7月,我担任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教授工作,4月份的一天,学校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在全校的三个初中学年组范围内组织学生办手抄报的活动,活动主题不限。接到这个任务后,我犯了难,因为我对办手抄报感到特别困惑,文字方面的内容我指导起来没有问题,但办手抄报更多的是版面设计、色彩、构图方面的东西。我深深感到仅凭我一人的力量,或者是仅凭借语文老师的力量是无法圆满地完成这项任务的。考虑再三,我决定与美术老师沟通,把学校对这次手抄报的要求重申一遍,并希望各位美术老师积极配合。美术组的老师欣然应允,他们专门拿出一节课讲解如何设计手抄报的标题、版面及手抄报的要求、设计时的注意事项等内容,然后语文老师又结合手抄报的文字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两周后学生设计的手抄报交了上来,不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效果明显好于往届,语文组和美术组的老师也得到了学校的表扬,我的这次跨学科实践活动获得首次成功。有了这一次的成功,我也从这种跨学科教学中尝到了甜头。如果说办手抄报的活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话,接下来的教学实践就是有意而为之了。讲九年下的第六课《黄河颂》之前,先请音乐老师上一节《黄河大合唱》的音乐课,通过音乐让学生感受,作者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这实际上也就是把《黄河颂》的背景进行了介绍,音乐鉴赏放到音乐课中去实施。有了音乐的感召,学生再学习文本,内容的理解,情感的熏陶就水到渠成了。这两节课上完以后,马上进入到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这样一石三鸟,使学生对黄河有了一个整体性的认识,既有形象化的理解,又有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升华,教学内容一气呵成,效果斐然。
由我自己的教学探索可以看到:综合渗透学科教学不仅是整合各学科的具体知识,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学到系统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教师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了合作学习、合作教学、资源共享的好处。学科整合能够真正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与能力,体现我们新课改的思路,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学生也更加喜爱语文学科的学习。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跨学科教学就是适应这一发展趋势而提出来的课程教学方式,必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兴趣点之一:语文教学应是塑造人格的教育。
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实际树立人格榜样。如讲朱自清的作品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这样,不少作家的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成为他们学习的楷模。
因此,我们首先要从学生的人格培养起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高尚的品格、丰富的情感,这样才能为他们探索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能直接反映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水平,如阅读理解凭借的是学生的心智,写作也直接反映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有的同学理解能力较差,无法意会文章的精髓,一定程度上是他本身的思想认识水平没有达到这种高度。所以塑造学生纯洁高尚的内心世界是成就他们人生的一个根本。
兴趣点之二: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道。
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关注文学常识的积累,让语文课堂处处散发出“语文的味道”。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对学生摘记的优美词句,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对学生作文中堆砌的词句,哪些可保留,哪些要删除,教师应予以悉心指导。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佳句,教师可标出并加以赏析,增强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兴趣。
2.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在语文课上,可用成语接龙、指定一个意思要求用各种形式表达等,指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现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
3.在交流中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乐趣。方法如下:
(1)园地交流:在学习园地上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选登同学摘记的优美词句。
(2)手抄报交流:把“优美词句共赏析”作为手抄报的内容。
(3)笔记交流:同学间定期交换读书笔记,把每个同学的读书笔记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兴趣点之三:用多彩的活动引领语文教学。
1.活用资源,拓宽学习空间。《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资源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表演戏剧、图书馆等。”如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教师提前布置,提供研究方案,按活动小组确定每个小组研究专题:(1)预习:通览内容,提出问题,作好笔记:与马有关的俗语、我国古代的车马、我国历史传说中的名马、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等。(2)根据教师的建议,设计制定自己的活动方案。(3)办一份综合小报(可利用图书室、工具书、网络等资源收集资料)。如七年级上册“童话寓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教师根据该单元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设计了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富有创意的表演令大家惊叹,在活动中,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2.学科整合,丰富学习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如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则可通过与地理、历史等学科的结合:通过地理学科了解黄河起源、流经哪些省区等;通过历史学科了解黄河流域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址,及昔日的决口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通过政治学科了解人们保护黄河的声音及当代人民对黄河的治理等。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不只是掌握课本知识,还需要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提高语文能力。
3.生活即语文,开发学习资源。生活处处皆语文,一切“自然风光、人物古迹、风俗民情”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题的资源”。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领域里展开适当的综合性学习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
4.因地制宜,寻求学习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实现了积极有效的学习,如具体到每天的三分钟演讲、每周一次的小练笔、每月一份的手抄报等。
5.运用信息技术,走进网络,让学生语文学习平台更广阔。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共享、学习交流平台,它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三个方面,即语文味、综合性、学习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集创作、感悟、摘抄、美术、剪辑等为一体,让学生在全新的学习方式中学习。
国庆节爱国主题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目的
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情操。在国庆节到来之际,我校将组织全体师生开展以“怀感恩之心,唱祖国颂歌”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二、活动主题
“怀感恩之心,唱祖国赞歌”
三、活动日期
国庆节前后一周。
四、活动安排
1、手抄报创作比赛活动。
参赛主题:以感恩祖国为主线,围绕民族团结教育自拟主题
参与对象:
1—6年级全体学生。1—2年级可以上交感恩祖国的绘画作品
活动要求:
(1)各班班主任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忠心报祖国”手抄报创作活动。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的报道,积极了解国内外新闻,特别关注各民族在祖国大团结上做出的努力。各班至少选择5份优秀作品上交。
(2)让学生自己设计版面,自己写,自己画,调动班级学生积极性,办出特色,增强学生的美感,成为他们展示自我的平台。
2、感恩祖国诗歌朗诵比赛。
参赛主题:“感恩祖国”“感恩学校”
参与对象:1—6年级每班朗诵一首诗歌,要求全班参加。
活动要求:各参赛班级自选诗歌,诗歌内容必须以感恩祖国、感恩学校等为主题,时间不超过3分钟,利用国庆放假时间练习。要求各班必须在黑板上或屏幕上出现本次活动主题:“感恩祖国”诗歌朗诵比赛。
3、“感恩祖国”主题班会活动课。
主题:“感恩祖国”
参与对象:1—6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安排:
一、二年级聆听爱国故事(或观看视频)并进行爱国教育;
三~六年级举行“我对祖国知多少”知识竞赛,竞赛方式:每班选2名学生参加竞赛。
提供100道知识试题,竞赛时从其中选取30道。
对优秀学生给于“爱国之星”奖章奖励。
国庆节爱国主题活动策划方案书
一、主题说明
国庆节是祖国妈妈的生日,为了让幼儿了解十月一日是国庆节,知道五星红旗是中国的国旗,中国的国歌雄壮有力,X中国首都的象征,长江、黄河是中国的象征。幼儿园将通过让幼儿了解多个民族传统习俗文化,激发幼儿喜欢各民族的情感;与同伴共同欣赏各地游览的照片,领略祖国山河的秀丽;收集展览各地特产宝藏,让幼儿们知道祖国地大物博。
二、主题目标
1、知道我是中国人,了解中国的名胜古迹和重要的人、事、物,萌发幼儿爱祖国的的情感。
2、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并让幼儿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幼儿喜爱各民族的情感。
三、活动时间
20XX—X—XX——20XX—XX—XX
四、活动地点
各班活动室
五、活动流程
1、我是中国人
通过谈话活动让小朋友知道小朋友和我们都是中国人,然后引导幼儿从世界嵌板中,找到中国的位置
2、我爱我的祖国
A知道xx月1日是祖国妈妈的生日,xx月1日我们又叫国庆节
B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中国的首都:中国的`两大河,中国有56个民族。中国的国歌,我们的国旗)
C幼儿分享照片及收集的物品
3、送给祖国妈妈的生日祝福
A制作国旗
小托班:粘贴画
中班:撕贴画
大班:线条画
B学唱国歌
六、家园互动
1、国庆七天假期里如果您带孩子旅游,请把祖国的大好河山及孩子活泼可爱的游览瞬间用镜头记录下来,来园时注明:风景拍摄地、宝宝姓名。可以教会孩子口头介绍游览过的地方,以便来园和小朋友分享。
2、幼儿收集各地土特产、服饰的包装盒、袋等,举办“祖国特产展”、“民族服饰展”,师幼共同讨论展览的位置、物品的分类等。
心动不如行动,我们用自己的方式祝福祖国生日,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更多的认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孩子也因这种方式而多了感受大好河山的机会。期待您的参与!!!
国庆节爱国主题活动策划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当生日来临的时候,家人都会给他庆祝。祖国也有自己的生日,此次活动,我们通过“国庆节”主题活动,帮助幼儿知道祖国的生日,以自己的方式庆祝,激发幼儿对祖国的情感。
一、活动目的:
1、知道每年的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是祖国妈妈的生日。
2、感受节日的气氛,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热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炮竹的图片人手一份、中国地图一张、五星红旗一面、关于人们庆祝国庆节的场景图片、解放军阅兵的光碟或图片。
三、活动时间:
20xx年xx月xx日星期xx。
四、活动内容:
1、谈话:观看解放军阅兵的碟子,为什么到处有鲜花?
2、介绍国庆节。
3、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庆祝祖国的生日。
4、幼儿作画,添画烟花。
一、语文+语文的综合
新课程的实施,打破了教师唱主角的教学模式。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优美的文章,包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教材中提取主题,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建立起点或面的联系:可以是课文中某个知识点的补充,或是对某一单元语文知识的拓展,甚至是不同阶段某个方面语文知识的延伸。如学习《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诗词时,从教材中提取了综合实践的主题“吟月大赛”将教学环节设计成四个部分:(1)让学生背诵与月亮有关的古典诗词。(2)根据音乐节奏配诵吟月诗句。(3)通过辩论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4)用手抄报的形式搜集有关月亮方面的知识,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相互合作,再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再如,教学《变色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同学合作表演这个故事,学生积极性很高,对动作的设计,人物语气的揣摩,神态的细腻的变化都编演很到位,学生通过编排,表演课本剧,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又让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学会了合作,使全体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完善自我。
二、语文+其他学科的综合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了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与其他学科联系的纽带,学生借助语文学科了解了其他课程的知识,反过来又促进了语文水平的提高,但是应注意的是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不是拼合,杂烩。我们要找准关联点。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把握好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促进了能力的发展。例如“黄河——母亲河”的语文综合学习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地貌,黄河断流的地貌,黄河断流的现状及原因等资料,学生综合社会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写了一份调查报告以及一句公益广告语,通过调查实践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调查报告写作能力,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驾驭能力,是知识、能力、情感的融合。
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学科整合,最终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的。无论在活动中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都要用语文知识去解决问题,如前文提到的“黄河——母亲河”让学生搜集黄河的地貌,若一味地强调黄河的地理位置,那就不是语文学习本身的事情,也不符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
三、语文+综合实践的综合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语文的天地,生活有多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样式就有多丰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我们要懂得从生活中开发和利用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为学生寻找语文实践的机会。比如马路两旁的招牌,买东西与他人的交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都可以学习到语文。
在学习了《北京的春节》一文后,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本地的民风民俗——过年了,家家户户贴对联,了解本地人喜欢哪一类春联,你最喜欢哪一类春联,春联有什么特点?然后组织汇报调查结果,再让学生寻找所搜集的对联的特点,学生利用语文课上所学的知识写对联。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重视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动手、写作水平,强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教会了学生向生活学习语文的方法。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方法中,表现性评价是有机构成部分,即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相关表现,然后予以恰当的评价。具体而言,即进行模拟或者生活实践等评价性练习,然后根据有关标准来观察学生的反应,正确地评价学生。这一评价方法的主要形式有:收集资料、写作研究报告、进行实践操作、动手实验、展示成果或作品、课堂演讲等。表现性评价方式突破了传统纸笔测试的局限,既能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把握程度,也能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表现,更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创造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了恰当评价,实现过程与结构评价的和谐统一。因此,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应重视表现性评价,及时捕捉表现性评价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的过程,优化课堂表现。
如“我与文学名著”综合性学习活动,其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文学名著的重要作用,使其树立高尚的审美情趣与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体会名著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修养,拓宽阅读视野;可紧扣中心写出阅读文学名著的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叙述各自的学习过程,交流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分享各自的阅读体会。亦或进行分组交流讨论,如外国文学作品组、当代文学作品组、古典文学作品组,然后共同欣赏与学习文学名著,品赏阅读的体会。其中,讨论的内容主要有:①你最喜欢哪一部文学名著?请说一说理由。②文学名著对你们的成长有何影响?③阅读名著对语文学习有何帮助?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性等展开评价。
二、运用纸笔测验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各地的试题出现了综合性学习题目,以引导教师重视综合性学习,考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考试(纸笔测验)是基本的评价方法。尽管考试的方式不尽如人意,然而综合性学习考查题的出现,对引导师生关注综合性学习,稳固综合性学习地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考试对教学与学习有着指挥棒的功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巧用这一指挥棒,思考怎样在试题上构建平台,紧扣主题展现综合性学习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落实综合性学习评价的要求。
如在单元测试或期末、期中考试中添加综合性学习题目,以引导学生重视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水平。如语文强化训练题:黄河是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有着浓厚的人文意蕴。请走近黄河,紧扣“黄河与中华民族”的主题感受母亲河跳动的脉搏吧!(1)走进动感地带:若你是策划人之一,会为此次活动设计哪些项目?请列举三项。(如“黄河颂・诗歌朗诵会”“黄河颂?好歌大家唱”等)(2)走近黄河文明:①请举出黄河流域三个早期人类文化遗址的名称。(如丁村古人文化遗址、半坡村遗址、蓝田猿人文化遗址等)②请举出两个关于“黄河”的历史人物故事、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如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大禹治水的传说等)(3)走近黄河文化:请分别举两个与“黄河”相关的诗歌与成语。(成语: 负石赴河、带砺山河等;诗歌: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4)关注黄河现状:水土流失、污染、断流是当前黄河的现状,请从保护黄河环境的角度出发,至少提两条建议。通过布置这些综合性学习任务,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将语文与历史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完成上述任务后上交给老师,教师予以评定。
三、采用档案袋评价法,实现语文综合评价
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9―0090―01
初中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蕴涵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有利于德育的渗透。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揭示其德育作用,如何将德育与地理知识的传授完美地结合呢?笔者就此问题谈几点做法。
一、 在新颖的教学设计中渗透德育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将德育目标具体分解到三维目标中,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设计新颖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德育内容渗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就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来看,学生学习“地球与地图”,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从而初步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习世界地理知识,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树立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了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培养其辩证思维能力的活动。如,围洞庭湖造田“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将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出自己的见解,与组内同学交流,推荐辩手发表观点。在辩论过程中,不求答案统一,但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并且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通过此次辩论活动使学生深刻地意识到了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时,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又如,在学习“地球仪”时,让学生用乒乓球制作简易地球仪,在乒乓球上画出南北两极、赤道和0°经线,每隔30°画出一条经线和纬线,让他们在动手过程中掌握经纬线的形状、特征,经纬度的分布规律,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由此可见,设计新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德育的渗透了无痕迹,水到渠成。
二、在联系生活中渗透德育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围绕此理念,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地理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经常挖掘身边与教材有关的生活素材。如,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兰州黄河段的水质如何,兰州交通现状如何,应采取什么措施;兰州新区是如何规划的,兰州的旅游现状,兰州有哪些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等,让这些素材与教材的相关章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地理知识系统化,让他们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触手可及,使之学以致用,在潜移默化中唤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渗透德育
德育不仅要渗透在课堂之中,还要融于课外活动中。笔者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地震博物馆,并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地震逃生演练活动,以此培养学生防灾减灾、热爱生命的意识;组织学生测定气温,通常一天进行四次:在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记下观测数据,这四次气温的平均值即为日平均气温。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要求学生记录气温时要准时、详细。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毅力;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他们围绕自己的兴趣进行分工,查阅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小论文,制作PPT幻灯片等。这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培养了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会学习中提升了德育素养。
1. 从读书兴趣、良好学习习惯抓起,着重培养学生爱读书、勤积累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当然学不好语文。
针对教材,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来组织单元,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课文,课前课后去积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事实证明,诸如《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山中访友》《羚羊木雕》等许多文字性强、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学生学起来就觉得比较亲切,有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调动起来;新教材安排的“感受自然”“我爱我家”“漫游语文世界”“我也追星”等综合性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机会,为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评价检测时,有意识地出一些课外的内容,以引导学生自觉阅读课外书。从开学伊始,每星期就要求学生完成800字的摘抄,每周批改完之后进行认真讲评,因为教师赞赏、激励的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 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积极为学生创设合作性学习环境
新课标更加注重人的社会生存能力、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首次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传统的语文学习过于机械化地吸收,过多注重课文分析和知识掌握,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语文学习与现实的联系。打破书本与生活中的界限,弱化学科边缘,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学习语文。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办手抄报,就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分工负责有关工作;要组织辩论赛,就让小组预先布置谁负责搜集材料,谁负责整理资料、谁担任辩手等;要表演课本剧,则让学生自由组合,由他们各自设计角色的台词、人物造型、动作表情等。作文教学则可让学生互相批改作文,互推优秀作品。要进行知识能力的检测,主组织学生小组命题或进行小组交叉检测。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多以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必要时做一些引导,主要是为学生营造自主、合作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活动中受锻炼,养成习惯,从而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充分利用教材留白,大胆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标教材编排富有弹性,每课的练习都设计有拓展性、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大胆开展探究性学习。使小课堂与家庭、学校、社会大课堂互相渗透。扩大信息量,创造机会,弥补小课堂之不足。
关键词:兴趣;互动;音乐课堂
近年来,我们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为了实践音乐课程标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和谐发展,结合儿童好奇、好动、好胜、好玩以及善于模仿、接受能力较强而注意力却容易分散的特点,对音乐课堂教学方法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在音乐教学中,采用改变以往的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互动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全面互动,改变传统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我们在运用互动教学方法的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将教师的教融于学生的学之中,如何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的整合,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与探索。我们体会到:互动教学方法能体现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那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做到全面的互动?又从哪些方面进行互动呢?
一、激发互动
多媒体电化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使学生视听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眼动)、思维能力(脑动)以及反应能力(行动)。音乐与美术整合法――让学生一边唱歌(口动),一边把自己的感受(脑动)通过绘画(眼动、手动)的形式表达出来。
总之,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尽量给学生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最大的能动空间,并抓住学生渴望求知的好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在强烈的心理状态下,体验情感、参与学习、激发互动,这样就能够取得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乐于互动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讲授乐理知识或开门见山地教唱新歌,也不要在欣赏音乐时,将自己或前人的思维过程或见解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营造一种宽松、平和、平等、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敢动、敢说、敢做,乐于与教师及学习伙伴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例如:在学习《火车开啦》这首歌时,课前先让坐过火车的学生谈谈坐火车时的所见所闻,交流坐火车时的亲身感受,然后教师作为火车乘客中的一员,参与学生合作自编自演的“开火车、坐火车”游戏。这样结合学生自己生活实际的音乐活动,在没有教师事先安排,也没有一位教师“主宰”的情境下,学生就会乐于与教师互动起来。因此,互动教学方法,不仅要求教师讲究“教”的艺术,而且还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精心设置,创设适合每节音乐课内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敢于互动,乐于互动。
三、全体互动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的机会。同时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分解成不同知识层次的小内容与小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学习、活动指导,使学生的音乐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还要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激励学生主动开发学习音乐的潜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达到全体师生人人参与互动的目的。例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还要事先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或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文字、图片等资料,或组织学生举行不同形式的演唱会,或组织学生出版专题音乐墙报、手抄报,或组织学生讨论《黄河大合唱》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讨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对中国的音乐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等。这样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和活动,突破了以往的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需求。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又照顾了学生个体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体验、参与音乐学习活动,共同享受到音乐的快乐,而且也化解了教学中的难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各种知识层面的学生创设了不同的学习平台和多方位的音乐实践活动空间,从各个教学层面让学生全面接近音乐、理解音乐。这样才能使学生全体互动,得到发展,较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
四、全面互动
1.教与学的互动。重在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发挥指导作用,学生的学对教师的教产生积极的能动作用。
2.情感交流的互动。重在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并开发音乐课程资源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教师、教材、教学手段产生情感的“共鸣”与“谐振”。
3.信息流的互动。重在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流畅通渠道的调控与疏导作用。同时更重在发展学生积极主动传输、获取、处理、存储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一、 新课标下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要求:“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乡土地理学习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和建议:①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②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感情。③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虽然地理新课程标准对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在教学实践中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是,由于很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中学乡土地理教学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1.地理课程内容偏离环境保护、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表现为乡土地理课程的“省、市中心”的城市化倾向突出,它更多地关注省情和市情,课程内容忽视学生实际情况,部分知识教学要求偏高。
2.乡土地理课程内容深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老师依然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及经验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仍然占居上风。
3.乡土地理教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根据“一纲多本”和“面向当地”的课程改革原则,各地都在探讨乡土地理教学和教材编写,但乡土教材的编写远落后于乡土地理教学,而且没有专人编写,鉴于时间、精力、财力所限,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处理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弊端[1]。因此,新课标下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变得尤为重要。
二、 新课标下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
乡土地理泛指家乡的地理,但不同层次的教学可以选择不同的尺度。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范围,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一般选择县域。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基础环节,因此,新课标下选择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教科书内容
乡土地理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各地的位置、面积、行政区划、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人文、民俗风情和风景名胜都可以作为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但是,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科书的补充,要紧密联系教科书[2]。因此,在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引入和选择时,一定要考虑联系教科书内容,不必面面俱到。
例如:在讲解高中地理必修(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一节中“城市的不同等级”这一知识点时,首先指出,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城市人口的规模,引入学校(济源四中)所在地区的城市人口,进而指出济源市、郑州市的城市人口,引导学生根据标准对照划分城市的等级。在讲解“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知识点,引入济源市的区位条件:济源市地处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地形复杂,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全国经济布局中具有东引西进、南下北上的有利条件。这样,自然地进入乡土地理内容,加深学生对城市等级的理解,学生会对济源市的发展过程和前途有较正确的认识。
2.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
乡土地理中有许多属于传说、民间轶闻的内容,对于那些迷信的传说,在引入乡土地理内容时,要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加以分析批判。比如,本地民间有“天狗吃日”的传说,认为出现这一现象是妖魔鬼怪在兴风作浪,会天崩地裂,以此来扰乱人心。实际上,这个传说用地理知识来解释,不过是一种平平常常的“日食”现象。
3.乡土性和系统性相结合
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要体现乡土性,使学生能够强烈地感觉是当地的,与自己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符合地理教学规律,具有系统性。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只有把乡土性和系统性有机统一,才能较好地反映当地全面特征并突出特殊性。
4.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要适时适量
在地理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内容时机要恰当,内容要适量,必须与教材的教学内容同步。如:讲地形时,要以当地地形的发展变化说明地表形态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讲气候时,要和当地的气候特点、类型和成因联系起来,说明气候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讲河流时,要和当地河流联系起来,说明什么是河流水文和水文特征等等。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少则三五句,长则三五分钟;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经验,结合本节课所教授的地理知识自己总结。实践证明,中学乡土地理的教学内容选择得恰当,时机把握得好,既能达到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又增加了学生对教材中地理知识的亲切感和可信度。
三、 新课标下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组织
“好的材料加上好的烹饪才有好的味道”,教学得法是新课标下进行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新理念,恰如其分的教学内容加上巧妙、合理的组织才能达到新课标的教育目的。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注意以下四点。
1.声像并茂,具体生动
研究表明,视听并用将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量,更长的记忆保持率和最佳的学习效果[3]。中学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性最强,同时也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活动,如何将选择好的乡土地理教学内容有效组织传递给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中充分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选备关于乡土地理知识的录音带,系列录像带,幻灯片,真正做到有声有色,图文并茂,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多途径开展学校乡土地理活动课
首先,要把乡土地理活动教学纳入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和学校教学计划之中,使之“有章可循”,这样,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其次,要注重对乡土地理活动课的组织和安排,中学生兴趣高但往往意志不坚定,可能对地理活动课三分钟热度,因此,要加强组织管理,制定乡土地理活动课计划与实施细则。第三,重视对乡土地理活动课的管理和投入,提供地理活动课必备的简易仪器,增加活动经费等。当然,乡土地理活动课的形式和规模也要根据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而定。
3.重视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乡土地理的实践活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组织处理过程中,要摆脱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调查、野外考察和参加访问等活动,让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获取丰富的地理知识。例如:在进行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组织过程中,可以开展“我爱家乡”的主题班会,要求学生事先通过调查访问,准备演讲稿,然后,在班会上畅谈家乡的变化、资源优势、经济发展、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等等;也可以通过举办地理手抄报展览的形式,将学生调查的家乡自然条件、企业发展、耕地变化等情况以图标、文章相结合的形式展示于手抄报上;还可以开展乡土地理小论文竞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乡土地理教育校外基地,定期组织考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有重要作用。
4.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下,以乡土地理的素材为切入点,合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主钻研,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例如: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的专题活动,组织学生分组到“乡土区”进行调查,然后,在课堂上汇总信息,交流讨论;以“城市与人口”为专题,为学生提供信息平台,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开展讨论。
参考文献
[1] 杨军谈.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原则.教学与管理,1997(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