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第1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动态生成;预设;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过程的推进,“动态生成”这一概念日益成为各个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把“动态生成”运用于教学课堂中,以教学的“动态生成”为目标,将其推广到学生中去,这将有利于使学生学习和发展主体化。过分注重预设与控制的传统教学方式,对于教学的新理念来说,显得有些难以适应。生成性理念要求教师从动态的视角看待教学,在预设系统的基础上展现“动态生成”灵活开放的新特征。在教学中,对于“动态生成”的时机要掌握好,要以教学目标为准则。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盲目性、不确定性因素。如果不考虑教学实际情况,与教学总体目标和教学任务相脱离,就会使整个课堂处于游离状态,从而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教授知识的系统性也将受到影响。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实际中,却存在着盲目生成的情况。下面是我在调研听课时,一位语文教师教学《紫藤萝瀑布》一课的教学片断实录。

师:“我们都已预习过《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大家觉得还需要老师讲些什么?”

生A:“我想知道什么是紫藤萝?”

生B:“紫藤萝是怎样生长起来的?”

生C:“紫藤萝花能卖钱吗?”

师:“大家都想了解这些问题吗?”

生:“对!”

师:“对于第一个问题,老师可以帮助你们解决,你们可以翻到前面的插图。”

于是,学生翻看紫藤萝图片。

师:“对于第二、第三个问题,老师也没有把握做出正确的回答。但是,老师可以同大家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师生讨论、商量,最后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到阅览室查阅资料或请教生物老师。学生按照方案分头行动,并解决了问题。

师:“我们已经搞清了感兴趣的3个问题,但是,它们同《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们议论纷纷,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通过以上教学实录的呈现,可以看出“盲目生成”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3个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围绕着这3个问题展开。但是,在看完这个教学实录后,我就思考:这位语文教师教学的任务是什么?如此费劲周折、劳心劳力地让学生去回答他们自己所提的问题,是否与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不相符?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老师贸然抛出这样的问题能够说明什么?总体上来说,这种课堂教学根本就是脱离了预期目标,甚至没有去预设一个目标,教学的“动态生成”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学内容也缺乏真正的语文境界。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语文教学预设性与生成性的辩证关系。

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相互关系具体是:生成的前提是预设,生成的超越和发展是预设。预设是指在系统认真分析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情况下,针对教学目标,总结以往的教学经历和行为,从而对课堂教学做出系统化的设计、规划和设想。然而上述案例正是因为没有做好预设这一环节,才导致“动态生成”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只有在认真总结以往的教学行为,并做好“预设”的基础上,去适当地进行“动态生成”,才是教学过程的完美体现,而这也是教师所应该追求的目标。越充分、科学的预设,越能保证“动态生成”的效度和信度。在这里,既不能一味地追求“动态生成”,也不能缺乏必要的预设。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崔允淳教授指出,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焦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一部分。如果这一底线都守不住,过于重视生成性目标,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无目的”的误区。预设的教学目标有一定的普适性,即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考虑的是基本要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与学的情况是异常复杂的,教学的本质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创新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应该是预设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因此,我们不能完全忽略生成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教学机制,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西方后现代教学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后现代的教学理念是指教学没有固定的规则。在教学中,无序和机会具有重要作用,强调教学活动多元化、灵活化。这些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教育工作者和教师有了比较大的指导和帮助作用,但是这也容易误导教师走向极端,彻底放弃教学的程序和预设,会过分扩大“动态生成”的效果。此外,还有一些关于教学方法的工作理念。例如,老师与学生在自由对话交流中将课本内容自然而然地引入,对于教学目的,强调以学生的自由为目标,同时也强调真理不是被人掌握在手中,而是可以被人所理解。教师只有具体适当地应用,才能达到“动态生成”的最佳效果。否则,教学就会盲目地进行下去,脱离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第2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

一、课前预习的好处

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有以下一些好处:

1.有助于他们了解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为课堂学习扫除一些基本的知识障碍。课堂上,他们只要查漏补缺,就可以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帮助学生紧抓新课的知识重点、难点和难以弄懂的问题,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可以做到明确目标、认真听讲、集中注意力,把不懂的、难懂的知识点完全学会,他们的学习将更加具有针对性。

3.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喜欢学习、热爱学习,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预习的习惯和能力。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学生的一身,对他们的终身学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4.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常性地进行课前预习,可以帮助他们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长期如此,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课前预习的方法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让学生在课前认真阅读教材,一边阅读一边寻找学习重点,做好记号,让学生带着课后的问题再读课文,解决一些浅显的知识难点,最后,让学生完成课后的习题,进一步巩固预习的效果,强化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预习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做到“三读”,即“略读、精读、研读”,让学生在预习活动中能自己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并在预习中发现课文中蕴含的问题,在预习中有所思、有所得。具体的说,“三读”的要求如下:

1.在略读中扫清基本障碍。一般来说,教材的每一课后面都有生字词,要求学生把查阅到的字音和词意标注在旁边,并结合课文的语境进行理解。对于文中的多音字,出现的近义词和一些特殊用法的词语要尤为注意。如,课文《紫藤萝瀑布》中,词语“迸溅”中的“迸”,许多学生怕预习,进行“中国字认半边”式的学习,误读成“bìng”,实际读音是“bèng”。所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要不厌其烦,要认真查阅各种工具书,扫清课文学习中的拦路虎。

2.在精读中勾画各种批注。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必须把自己认为的精彩之处用笔勾画出来,可做一些自己明白的标记,可以写上眉批和尾批等等,还可准备专门的预习笔记本。

3.在研读中进行质疑问难。在预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如,在散文《紫藤萝瀑布》的预习中,学生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可能难以弄明白,学生在做好标记后,在老师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及时提问,然后在老师的指引下去进行理解,领悟其中所渗透的深奥的道理: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一样,把自己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

三、引导学生预习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活动时,教师要注意一些问题:

1.引导学生把握好预习的时机。大多数人理解预习都认为只是在新授课之前,其实,不仅仅是如此,预习有着不同的时机。一是在课前进行预习。课前进行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先熟悉即将学习课文的大概内容,促使他们在课堂上认认真真听老师讲课,积极主动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参与同学间的问题讨论。能够帮助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做到清楚简洁,正确率高。课前进行预习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大部分的知识,在课堂学习中感到轻松。课前进行预习,学生在家中已经对新知识进行了学习,在课堂学习中相当于再次学习一次,所以肯定比不预习的学生学得好、记得牢,可以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比不预习的学生记忆的既快又牢。二是在学习新知识点前进行预习。在课堂学习中,知识点是逐步呈现出来的,所以,并不是在新授课前进行预习就可以了解所有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及时复习的同时,对同一课的、暂未学习到的内容再次进行预习,查找可能出现的新的知识点,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要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点。这样,在老师上课的时候,学生就可以更好的吸收,比较容易理解新出现的知识点,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不断增强自己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成绩。

第3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

一、从教材中提取写作素材

在日常教学引导学生欣赏字词句章的同时,教师更应引导学生提取教材中的经典素材,并进行归类。

如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时,积累事实论据是重要的一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新旧教材中总结提炼名人事例,为各方面论点提供论据。如写以奋斗、追求为论题的文章,可以选用如下论据:《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用不懈的追求战胜耳疾和贫困,成为音乐巨人;《我的信念》中,居里夫人用近五十年时间致力于科学研究,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即使经受着失去丈夫的痛苦,也没有放弃对科学的追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他用生命捍卫对正义的追求。另外,还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不慕荣利的陶渊明、忧国忧民的杜甫、安贫乐道的刘禹锡、忠诚爱国的文天祥、勤奋苦学的宋濂、无私奉献的邓稼先、治学严谨的藤野先生、教子有方的傅雷、热爱生命的海伦・凯勒,等等。这些名人的典型形象都以其各自的光辉,闪耀在我们的教材之中,等待着教师去提取。

二、从教材中提取写作技巧

就写作这门学问而言,它是有一定的技能可运用的,比如怎样拟题,怎样点题,怎样根据中心合理布局、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怎样描写人物、描写景物,等等。教师须把“课标”的总体要求化作若干个可操作的训练点,在实际教学中因“材”施教,统筹安排,逐一落实。

(一)从文章整体上提取构思手法

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在构思上很有特色。作者莫顿・亨特通过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件事写出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变小了。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这给我们的写作提了个醒:要善于从平凡事件中悟出道理。这种构思方法可以总结为一种写作模式:抒写个人人生经历+人生感悟。前后两部分相辅相成,前一部分个人经历的叙述给人以真实感,而后一部分的感悟却使文章立意高远,富有哲理。

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作家宗璞从满树盛开、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写起,联想起紫藤萝曾经的花串稀零,由花及人,触发生命的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种构思方法也可以总结为一种写作模式:写景、状物+人生感悟(抒情、议理)。前后两部分亦相辅相成,前一部分景物的描写给人以美的震撼,而后一部分的感悟又使文章情真感深,耐人寻味。

还有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欲扬先抑,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的夹叙夹议,《音乐巨人贝多芬》中的正侧结合法,刘禹锡《陋室铭》和周敦颐《爱莲说》的托物言志,《沁园春・雪》的动静结合、虚实相映,鲁迅《故乡》中的对比手法,曹文轩《孤独之旅》中的景物烘托法,《心声》中的双线索互动法,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在情节设计上采用的出人意料法,余光中《乡愁》的重章叠唱法,等等。教师在进行这些经典篇章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边读边赏,边读边悟,边悟边用,学生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加之适当的写作训练,定会获得阅读、写作的双丰收。

(二)从文章局部提取写作技巧

如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可以课内文章及教材推荐阅读的名著为范例,教授学生有关外貌描写的写作技巧。

例1:《音乐巨人贝多芬》

“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他的脸上呈现出一个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理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颔,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本段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用词精准:“愁苦”的脸、“凝重”的目光、“紧闭的嘴”都印证着贝多芬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然而,“深邃的眼睛”“不可逼视”的目光都在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同时还用客人神情和动作从侧面加以衬托。

例2:《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他(都德)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但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讲话时调子有些像唱歌。

――本段白描勾勒,用笔简洁,勾画了都德睿智、活跃的外在形象特点。

例3:《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像古时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性格。在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都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有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可笑。

――本段观察顺序由远及近,先总体勾勒身材,后局部描写面庞、头颅、头发、鼻子、胡须、眼睛,同时抓住“高高翘起的唇沟”的细节,最后写神态,突出了左拉朴实、固执、聪慧和坚强的性格特点。

例4:高尔基《童年》

她(外婆)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而给弄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黑色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的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熊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可爱的动物。

――本段抓住外婆富有特点的眼睛侧重描绘,凸显她带给人的快乐、温暖,暗示她温和、善良的品格。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她比作大熊猫,形象地描摹她的轻快、勤劳与温柔的整体形象。

综合上述范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人物外貌描写的要求及方法:个性要明,情感要真;观察要细,描写要精。正面侧面,配合进行;白描细节,勾画有序;年龄要符,身份要合;巧用修辞,准确用词。

三、巧用教材,教表达技巧

在引领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精巧的语言训练点,进行适度的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丰富语言积累。

如《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最富有特色的是“千姿百态”的“说”。余映潮老师就针对文章这一特色,进行了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表达技巧,总结出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的6种方法:

其一,也是常用说法,直接说。如: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其二,对话中有时不用“说”这个词。如:“您已经给我了。”“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其三,对话有时用其他的“说”。如:“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其四,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如:“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其五,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前后加上“神情”。如:“你怎么啦?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万芳奇怪地看着我。

其六,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如:我见她特别喜欢我桌上的羚羊,就拿起来递到她的手上说:“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永远!”

第4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就是语文教师主导课堂,教师独立教,学生独立学,严重缺乏了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正常互动交流,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初中语文学科作为中学生学习过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运用合作学习法,可以促使中学生增加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协作学习的意义,最终达成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当前初中语文学科合作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学习意识不足

初中语文学科合作学习方法的运用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不足,教师不能注重引导学生,学生也意识不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最后导致课堂学习成了放任自流,严重影响了课堂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堂学习,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形式化严重

大多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组的方式往往都是让座位临近的学生作为一个小组,只是单纯地进行形式化的合作学习,实质性的合作学习内容没有得到有效运用。另外还有语文教师部分教学内容,多次应用合作学习,导致合作学习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被有效执行,知识作为了一种形式上的应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设计平淡无味

合作学习方法的应用过程中,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对于安排合作学习,不研究同质和异质,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导致课堂合作学习模式平淡无味,毫无生动性可言,课堂教学严重缺乏了活跃氛围,最终的结局只能逐步走向“死亡”,导致课堂合作学习模式运用混乱,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提高。

二、合作学习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有效促进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激发中学生的思考欲望,鼓励学生可以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相互的交流讨论来对相关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语文学科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着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繁重,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学习差距大等问题。而合作学习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帮助语文教师解决教学困难,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真正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促使学生可以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发展,进而真正地实现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的教育目标。

(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协作的努力来高效地完成语文教师设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促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提升。学生在课堂相互合作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增进彼此间的情感,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初中语文学科构建高效课堂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营造合作学习氛围,激发合作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通过营造合作学习氛围,给课堂教学进行一定的辅助作用,帮助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处于课堂的核心位置,一直是以教育者姿态满堂灌,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产生一些消极的学习情绪。语文教师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营造合作学习氛围,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增加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有效互动交流,促使学生可以在一个丰富多彩的氛围中充分地开发自己的头脑,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有效激发自己的课堂学习兴趣,丰富自身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可以拥有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和畅所欲言的空间,最大化的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快速地实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例如,在开展“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对石拱桥进行收集,尤其是生活中或者身边石拱桥的影像、文字资料进行整理与收集,并让学生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里展示小组成果。同时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对所收集到的内容进行演讲、发言,并将讨论结果以报告形式上交给教师,进而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前合作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结合学生特点,设计合作学习教学活动

语文课堂作为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互动的主要阵地,它是学生学习知识以及获得情感和树立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也是语文教师运用新型教学方法的主要园地。语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合作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头脑和身心一起动起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激情澎湃、青春年少,但往往容易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困惑,比如说情感困惑,这是这一阶段学生主要面临的一个情感话题,语文教师就需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结合中学生的这一情感困惑帮助学生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帮助学生疏通自身的心理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教学。例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致女儿的信”一课的教学时,语文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同时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的内容。在讲授了基础知识后语文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编写关于爱情的短句或者小品等,同时语文教师还需要制订编写任务,其中需要包含一些戏剧性冲突情节,比如来自于父母或者教师的反对态度等。在学生完成剧本编写以后,语文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来一场课堂表演,同时语文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激励机制,来调动学生的活动参与性。这样一来,学生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扮演父母,有的扮演教师等,在这场课堂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表演生动形象、惟妙惟肖,让语文教师从内心感慨他们的积极态度。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很好地让学生通过真实的表演来深刻领悟父母以及教师们的情感观点,从而使学生的内心得到触动。

(三)合理安排合作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参与性

初中学生由于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不同,语文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模式运用时,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合理地安排合作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合作学习中。同时语文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合作学习时间进行合理安排规划,使学生可以在足够的时间内快速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促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帮助学生可以快速地获取到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真正地实现合作学习的意义。语文教师在安排合作学习内容时,需要注意一定要设计一些具有一定讨论价值的课堂学习内容,设计一些值得学生通过合作思考探讨的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合作思考兴趣,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羚羊木雕”一课为例,语文教师可以首先导入一个让学生合作思考讨论的问题:羚羊木雕该不该要回来?接下来语文教师可以针对此问题来引入一个有关“代沟”的话题,充分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代沟”这一现象的看法,还有所谓的“代沟”的实际表现又有哪些?语文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的话题来有效引发学生的合作思考探究,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生活化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科学制订合作教学大纲,重视学生主体性

在初中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对合作教学大纲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制订,其中所设计的合作学习内容需要符合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有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从而有效提升语文学科的教学效率,推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高。语文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科学的研究和制订课堂教学大纲,深入的完善合作学习内容,以此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前提,科学合理的将学生进行分组,促使学生可以高效率地在组内完成语文教师所布置的合作学习任务,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进而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紫藤萝瀑布”一课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就可以科学地制订本节课程的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来对合作学习内容进行选择,在保证学生顺利进行合作学习的同时,还可以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来对紫藤萝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观点来进行分享,并依据自己的想法来对紫藤萝的生长习性进行确认,有效引发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沟通。语文教师在这一环节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总结,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印象,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效率,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设置一些合作探究性的课堂问题,促进学生可以进行互动交流沟通,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进而帮助学生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合作学习意识和思考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既要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还需要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运用[5],可以有效增强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和团队协作能力,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独特的学习能力发挥出来,真正落实生本课堂教育教学理念,从而实现初中语文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杨尚信.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10):11.

[2]辜建强.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8):48.

[3]王来,安丽丽.刍议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J].科学咨询,2018(12):96.

[4]瞿选彦.开展小组合作,打造高效课堂——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初探[C]//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论坛,2019.

第5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

1.在目标确立上设计留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和终点,在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时,我们一般要求做到恰当、具体,并且具有检测性。如果从自主学习及“以学定教”的维度去审视教学目标,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体现“留白”要求,原因有三:一是基于自主学习的基本属性。即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自己为自己确立学习目标。二是基于“以学定教”的理念。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点是学情,而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差异的必然性决定了我们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对所有学生提出划一的教学目标是不可取的。三是基于语文学科的特性要求。语文学科强调学生学习中的切身体悟及对文本的个性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具有一定弹性的教学目标,这种弹性目标,实质是一种目标的留白,它能让学生在课堂达到自己想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留白,就目标表述而言,笔者认为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设置与学生生活经验及独特体验相关联的教学目标。如 《 幽径悲剧 》第二课时的目标设计为两项:其一,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其二,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这样的目标,有利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和体验去进行教学活动的“补白”,实现自主学习。二是由学生自己确立课堂学习的目标。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特别强调学生的前置性学习,学生通过前置性学习去发现问题,并试图在课堂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基于这样的教学思路,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解决学生前置性学习中产生的教学问题。以这样的方式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无疑是一种教学目标设计的留白。

2.在课堂环节上预设留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依托于明晰的课堂结构。为了能够实现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我们不断优化课堂结构,处理好教学环节上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打破过去那种一成不变地演练教案的教学弊端,在环节上预设留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如何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教师对教学过程要进行精心预设,一般而言,我们将课堂结构分为“整体感知”“文本细读”“总结归纳”“拓展探究”等环节,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在“文本细读”环节之后,设计“交流讨论”等环节,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展示和对学生文本个性化解读的尊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文本解读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品读、研讨、体悟、沉思等,提升认知境界、获得美感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闪光点、疑惑点,并由此生发出课堂教学的新环节,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课堂充满着生机、活力。例如,以《 紫藤萝瀑布 》为例,本节课共预设三大环节,前两个环节为“赏花”“惜花”,这两个环节标题齐整、与散文的写作思路一致。第三个环节则要求学生“补白”,并对“补白”标题提出相应要求,让学生在注重理解内容的同时,也要注重三个环节的整齐性。此外,前两个环节是由学生对语言的浅层赏析到对感情的深层理解,第三个环节“补白”,可联系自身实际,感悟生活的哲理。通过教学环节的“留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深刻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散文时所要展现的“手足情,生死谜”的困惑及最后对“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领悟的蜕变。

3.在教学细节上生成留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教学活动往往是由教学细节所组成的,学生学习的效果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由教学细节所决定的。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笔者认为在教学细节上生成留白是关键。这是因为教育细节是以教育现场为背景的,而教学现场又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状况。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通过留白的方式,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进行自主学习。教学细节上的留白,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导入留白。例如,教学《 白杨礼赞 》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认识文章的思路,体会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笔者设计这样的问题:“文章开篇赞美白杨之后,荡开一笔,不是直接描写白杨树,而是着墨描绘黄土高原风光。作者用意何在?”通过导入留白,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通过答案寻找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二是理答留白。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当学生对一些教学问题进行陈述、回答后,教师要科学理答,在理答的过程中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追问留白,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例如,笔者在上《 月迹 》一课时,结合学生的问题回答,归纳、提炼下列问题:“寻月”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寻找月亮”其实是在寻找什么?经过层层深入讨论交流,将文本的重点与难点有效地解决了,引导学生自我感悟,从而有效把握文章主旨。三是结课留白。教师在课尾设置留白,让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例如,《 窗 》的结尾这样写道:“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个结尾可这样设计留白:“小说至此戛然而止,这位病人会怎么想?怎么做?以后会怎么样呢?”从而让学生感悟到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课后再续写一段情节,让学生的心灵再一次得到洗礼。

第6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

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存在一个现状就是课堂的有效性不高,知识的重复教学和低效教学,学生无视课堂的知识权威,教师没有系统的教学计划,课堂重点不突出等等。在讲究效率的当下,如何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迫切。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一研究学生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热爱语文

初中学生有别于小学生和高中生,所以初中的语文教学一定要依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施教。初中生的心理认知处于感性向理性的过渡阶段,对语言的感受,对文字的把握既有超越小学生的理性,又没有高中生的认知成熟。按照皮亚杰(j.piaget)关于个体智力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初中阶段正是“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初中生的思维创造性和批判性很明显,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他们的自我意识高涨,表现在语文学习上就比如阅读和作文就要注重个性化阅读和写作。

还有对语文的喜爱程度也决定了课堂的效率,学生喜欢语文自然课堂效率就高,反之就低。虽然初中生对语文是否喜欢在小学已经基本定型,但是可塑性还是很大,一定要在初中低年级的时候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这样才可以为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保驾护航。

二、提升自身语文素养,教学目标有取有舍

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效,先决条件是语文教师自身要有很高的素养。语文教师的基本功首先要扎实,如能讲一口流利的抑扬顿挫的普通话,能写一笔规范漂亮的汉字,能写一手感动学生让学生佩服的文章,能展示给学生一项跟语文有关的独特才艺等等。只有当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很高的时候,学生才能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对教学目标要树立大的语文教育观,要胸中有丘壑。每节课要上什么内容,所要完成的既定教学目标是什么,这些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心中有数。目标的设定要有科学性、简单性和渐进性。随意设置的目标太繁乱,不集中,也不会突出重点。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有的教师将目标定为:1、掌握重要词语;2、了解作者;3、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4、体味作者的情感;5、赏析句子……目标如此之多,课堂如何有效呢?很多语文教师总是担心课堂上遗漏什么,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都没抓到,课堂很无效。语文课堂应该删繁就简,大胆舍弃,确定重点,实现一课一得,如上文的教学目标就可以设定为: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何进行教学内容取舍,语文教材的选文中划分“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2],参照不同选文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对于“定篇”类选文如经典文言文要精讲,对于例文则选取其中最有价值的知识点进行讲授,对于“样本”和“用件”则浏览为主,如何区分,如何界定,如何取舍,篇幅所限,笔者这里不赘述。

三、关注课堂有效生成,采取多样教学形式

一节有效的语文课,一定要关注课堂的有效生成。生成是多方面的组合体,既有教师,又有学生,还有教学内容。“生成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由一种潜在的存在转换成一种现实性的存在,一种隐藏性的存在转换成一种显现性的存在”[3],教师将之前确定的教学目标有效地生成在课堂上,学生必须亲身经历生成过程,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笔者在这里阐述的是在课堂中当出现与既定目标不一致的时候,而恰恰又是语文教育的良机之时该面对的办法。有效的课堂教学,一定要关注问题的生成,抓住教育的最好时机进行教学。如在讲授《世说新语・咏雪》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世说新语・两则》中三位少年都有个性特征,你更欣赏谁呢?”有一个学生开始质疑了:“老师,元方无疑是少年,但是道韫是大兄无奕女,怎么能说是少年呢?”这是教学设计之前没有安排的内容。对于这样课堂的自然生成问题,笔者因势利导,从文中“与儿女讲论文义”中的儿女之古意,再谈到少年并不单纯指男性,这样学生便豁然开朗了。其实真实而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进行思维碰撞和交流的有效渠道,是一个丰富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没有刻板和教条,没有权威和盲从,充满着欢快和享受,是心灵的豁然开朗,是心智的悠然启迪,是听者的会心一笑,是教者的自豪幸福。

有效的课堂一定少不了有效的生成,那种死搬教条的死水一潭的课堂教学并不符合教育规律,即使短期内考试分数上有了成效,但不能走远。敏锐的抓住教育良机,时时关注课堂的生成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有力抓手。

除了关注课堂的有效生成之外,在教学形式上也要多样化,避免单一化,依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读写结合法、批注式阅读法、读书汇报会等等。如果采取按部就班的单一的授课方法学生肯定会产生审美疲劳,课堂自然低效了。

总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多策略,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要围绕效益这根主线做文章,认真实践,做到眼中始终有学生,提升课堂效益,而不是单纯地完成教学任务,单纯地追求分数,长此以往,必将提升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必使学生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第7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在确定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也提出了语文的人文性。这体现了语文课程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全新的价值取向。它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这段话指出了培育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强调了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日常的教学活动。其基本的方法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就是说语文学科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当前,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构建人文性语文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选入新课程教材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处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生如何克服困难,走好眼前一小步;《生命生命》启发学生珍视生活,热爱生命;《紫藤萝瀑布》诉说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童趣》则是呼唤在平凡生活中寻找乐趣。

新教材承载着如此厚重的人文内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精心设计、深入挖掘。如教学《再塑生命》一课时,作如下设计。

1.激趣导入

教师打手语(“我爱你”)让学生猜猜看是什么意思。

2.介绍作者

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关于作者的资料。教师进行相应补充。

3.探究与讨论

(1)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体现海伦心理的句子进行朗读,体味语言。

(2)谈“再塑生命”。

海伦最终战胜了挫折,创造了奇迹,完成了生命的重塑历程,同学们,看完了她的故事,你觉得一个人要重塑生命需要具备哪些因素。

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强烈的求知欲、老师关心爱护和谆谆教诲……

4.作业

(1)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更多关于残疾人成才的事迹,摘抄在读书笔记上。

(2)莎莉文小姐认为:“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也有许多关于爱的经历吧?写写看你心中的爱。

以上的教学设计在完成教学基础知识与学习技能、方法的同时,特别重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首先,激趣导入,充分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做一个聋哑人的不易。其次,学生和教师对作者资料的收集整理,进一步让文本以外的人文因素得到挖掘。至此,学生已经被作者身残志坚的事迹感动了。有了这样的情感铺垫,完成教学的三维目标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再次,教学的重点无疑是让学生在实际研读中,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品味文章的人文内涵。故“探究与讨论”中,设计“你觉得一个人要‘重塑生命’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呢?”这一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文本里品味作品的内涵,同时,这个问题很好的总结全文,让教材蕴含的人文内涵得到深入开掘。最后,作业的布置是对教材的拓展延伸,也是从广度上挖掘人文内涵。至此,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得到了比较全面的感悟。

总之,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好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潜在的人文内涵,把它贯穿于课堂的不同环节,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营造人文的课堂氛围

构建人文性语文课堂,就是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人文的课堂氛围。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心智的成长。语文教学应从这一根本点着眼,放下教师的架子,以我们的宽容之心还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中塑造健全的人格。

在第六届中语会教学大赛上,毛一晴老师执教《春酒》一课时,从和学生交流家乡话开始导入,瞬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后,让学生听教师配乐朗读,要求学生凝神静思,边听边想:能否取一个合适的酒名来体现自己所品尝到的“春酒”的味道。课堂气氛活跃,问题答案精彩纷呈,学生的学习瞬间变成了精神上的享受。接着,毛老师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几处细节,感受《春酒》中“我”童年最纯真的快乐。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双方良性互动,课堂氛围温馨和谐。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效果,首先教师把自己置身于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地位,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同时又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创设了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其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学习过程。再次,教师针对教学情境,提出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否用一个合适的名称,来表达自己所品尝到的‘春酒’的味道?”促使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展开思考。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导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大胆放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这不正是创设积极和谐的人文性课堂氛围的好处吗?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唯一的权威,而是学生人文精神表现的设计者和领路人。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堂中的人文性建构,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情感反映模式,强调学习者亲历的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受到熏陶和感染,受到有益的教育。

如教学《背影》时,由于学生年龄和经历的制约,文章在情感上不易引起学生的共鸣。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们真正感悟到文本的“父爱”,并进一步化为自己的内心体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呢?在教学时,以“情感体验”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作法。如:

师:你出门,家人送过你吗?

生:有!

师:那么,给你留下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小时候去幼儿园,我简直就是一只小懒虫。每天,爸爸背着我上幼儿园。那时,我觉得爸爸的背很宽、很广,趴在他的背上,我觉得很舒服。爸爸要放下我时,我总是牢牢地抓住不肯放。

……

师:是啊,多么幸福、温馨的画面啊!想不到,我们的同学对送别感受如此真实、细腻。现在,我们可以到文章里去感受朱自清笔下的父亲。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谈一谈你读了文章后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们默读全文后,当我让他们表达感受时,许多很有份量的字眼涌现了:“温暖”、“父爱”、“感动”、“亲情”、“辛酸”……

学生由于有了自身内心感受作铺垫,又有问题的激发,他们不再是应付老师,而是情思泉涌,自然而然地进入研讨课文、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这样,散文中蕴含的丰富人文情感,就化为学生自己内心的真情体验,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于是再抛出下一个问题,“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语句读给全班同学听”,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寻找后,纷纷举手。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

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师:儿子对于父亲为自己所作的这一切是否理解?他是怎样理解的?

生:开始不理解,认为父亲说话不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在心里暗笑他的迂。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你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类似的体验?

学生的话匣子又打开了……

“生活中的我又何尝不是如此,老爸个头比较矮,比较胖,我要求他尽量不要到学校里来看我,我甚至不愿同学知道他是我父亲。”

“世界上有一种声音最美丽,那就是妈妈的唠叨。”

“最不能忘记的是奶奶的那双手,瘦弱、干枯、满是皱纹的那双手。”

……

当学生的体验化为文字时,真正展示出这堂课的价值。这样的课堂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积淀,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从而完成文本阅读的任务。学生心灵有了共鸣,心中有了自己的感悟,由此形成强烈的表达欲,写出一些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作文,自然是水到而渠成。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不断内化,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语文课堂也就成为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感悟人文情怀的精神乐园。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