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

第1篇: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

关键词 放大及边缘增强 类风湿性关节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DR逐步取代普通X线机,其提供的快捷清晰的图像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使平片不能显示的细微的骨质结构显示清晰,从而显著提高了放射科医生的诊断准确率。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1~12月200例临床疑似“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双手腕关节DR片,其中女178例,男22例;年龄30~60岁,平均42岁,临床表现为四肢小关节痛伴晨僵。

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德国IMIX-2000型数字摄影装置,柯达8150激光相机,所有DR片均在计算机上应用放大及边缘增强软件。

结 果

放大及边缘增强与平片对同一部位骨质改变正确诊断对比,200例患者中60例平片未发现骨质侵蚀破坏,而放大像发现15例,放大及边缘增强发现25例,发现率为40%,其中见有明显细微的骨质疏松,软骨侵蚀破坏的有15例,10例为无明显骨质改变仅表现为指间关节周围滑膜囊增厚,部分有钙化。放大利于观察指间关节细微的骨质疏松,软骨的侵蚀破坏,关节间隙有无变窄,边缘增强后使骨皮质与软组织的界限显示更清晰,骨小梁的走行、分布更逼真,关节软组织有无增厚及钙化更能清晰显示,显著提高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现率及诊断准确率。

讨 论

DR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全新数字化成像技术,数字探测器取代了传统X线设备,对数字化X线摄影进行边缘增强处理能为临床医师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特别是早期病灶具有重要意义[1],通过局部放大及边缘增强使骨小梁细微的骨质破坏显示更清晰,关节软组织的结构变化得到了清晰的显示,有利于区分细微的结构和边界组织,尤其对于四肢小关节的关节结构及骨质改变有其独到之处,对我们放射科医生早期发现骨质改变带来极大的帮助,DR局部放大及边缘增强对骨皮质、骨小梁等微细结构显示比平片更加清晰细致,由软组织到骨骼都能全程显示[2],所以不仅对于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对于骨骼系统其他疾病如肿瘤、感染、结核、退变等所引起的细小骨质改变我们都可以采用放大及边缘增强来进行早期病变的分析诊断。

参考文献

第2篇: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

[关键词] 高敏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血沉;类风湿性关节炎

我国仅类风湿患者高达2000万人,而且十分之一以RA为多发病。高敏C反应蛋白是与C反应蛋白同样在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与类风湿活动程度密切相关,检测C反应蛋白是炎症和组织损伤的灵敏指标。CRP测定较ESR更能反映类风湿疾病活动情况。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

2004年11月1日至2005年11月30日我院确诊的类风湿关节炎4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3例,均符合1987年ARA诊断标准,平均年龄36.3岁,正常对照组45例,男性10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35.9岁,排除有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新近有手术和外伤史、急慢性感染性和发热的患者。

1.2材料和方法

Hs-CRP和RF检测,采集病人和健康人外周静脉血3ml肝素抗凝,分离血浆备检。ESR用枸橼酸钠抗凝0.4ml,外周血1.6ml,测定按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Hs-CRP试剂是广州市番禺区华鑫科技有限公司,RF试剂是(国家级)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园区27号小区产品,测定方法均为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仪器为美国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按说明书进行参数编制。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Hs-CRP、RF和ESR所测数据以(χ±s)表示,Hs-CRP的正常参考值0~3.0mg/L为非正态分布变量,取其自然对数进行分析,组间差异用方差分析,RF的正常参考值是0~20IU/ml。ESR的正常参考值是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2.结果

4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正常对照组的Hs-CRP、RF和ESR测定结果见表1。

3.讨论

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很多疾病如组织损伤、心血管梗塞、感染、恶性肿瘤、肺部感染、急性胰腺炎、肝硬变、感染性肾积水、腹腔肿瘤伴感染者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等均明显升高[3~5],CRP是一种免疫调节因子,能激活补体经典途径,能与淋巴细胞表面的CRP受体结合调节淋巴细胞,抑制T抑制细胞和增强T辅助细胞功能,因此很多急性和慢性炎症时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Hs-CRP均增高。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室诊断常用RF、ESR等,CRP测定较ESR更能反映类风湿疾病活动情况,在我们调查中,类风湿性关节炎Hs-CRP其均值是8.35,正常对照组是0.86,比正常对照组测定的结果高10倍左右,Hs-CRP最高值是正常对照组均值16倍以上,其均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诊断炎症性疾病Hs-CRP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优于传统的感染指标如细胞沉降率、白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计数、抗链球菌溶血素(抗O)等,其水平高低与疾病的愈后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我们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F的阳性率仅为68.3%,ERS的阳性率是46.3%;而Hs-CRP为97.6%。调查结果证明了Hs-CRP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优于传统的RF和ESR。但在应用Hs-CRP在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必须了解其局限性,同时必须牢记感染过程、炎症性疾病等也会引起血浆Hs-CRP升高。

参考文献:

[1]Editorial. C-reactiveprotein-undervalued,underutilizde[J]. ClinChem,1997,43(11):2017.

第3篇: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

【关键词】 高频超声;类风湿性关节炎;腕关节;早期病变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8.027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diagnostic value by 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 for early wrist joint les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Methods There were 64 RA patients as experimental group and 64 healthy people as control group. Both groups received wrist joint 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 examination,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rheumatoid factors (RF) detection. Observation was made on 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 outcomes in the two groups. Comparison was also made on positive rate between 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 and RF detec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sults All 64 RA patients all had hypertrophic synovium, and there were 56 cases with hydrops articuli, 28 cases with peripheral joint inflammatory exudation, 30 cases with pannus and 23 cases with bone erosion. There were 47 cases with uneven low echo and 17 cases with uneven high echo. The control group had obviously lower mean synovium thickness as (1.64±0.25) mm than (3.52±1.12) mm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13.106, P

【Key words】 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 Rheumatoid arthritis; Wrist joint; Early lesion

RA是一N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慢性系统性疾病, 发病部位为手、足小关节, 随着病情的进展, 可导致关节畸形或功能丧失。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A, 能够提高临床疗效。高频超声能够清晰的分辨出关节内各软组织结构的特点, 在关节病变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作者就高频超声对RA患者腕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接收的RA患者64例作为实验组, 临床表现符合RA的诊断标准, 排除其他结缔组织疾病[1], 其中男26例, 女38例;平均年龄(46.37±2.51)岁。并选取同期健康人64例作为对照组, 无手腕部疼痛、肿胀病史, 其中男23例, 女41例;平均年龄(45.84±3.15)岁。参与本次研究的受检人员均同意加入实验,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受检人员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分别对两组进行腕关节高频超声检查, 高频超声检查仪器为东芝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APLIO400 TUS-A400。两组受检人员双手平放于检查床上, 双侧腕关节应用超声探头检查, 从背面桡骨远端开始, 变换不同角度, 观察关节腔及肌腱周围是否有积液、关节面是否光滑, 骨质是否破坏, 腱鞘结构, 腱鞘、滑膜回声特点, 滑膜厚度。并对滑膜血流信号进行分级, 测定滑膜动脉RI、PI。所有实验组患者均进行RF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阳性值为免疫球蛋白A(IgA)型RF>15 U/ml。

1. 3 滑膜血流信号分级 滑膜血流信号分级依据Alde半定量分级方法:0级为无血流信号;1级为滑膜内可见1~2处血流信号, 呈点状;2级为滑膜内可见3~4处血流信号, 呈短条状, 小于滑膜面的50%;3级为滑膜内可见多处血流信号, 呈树枝状及网状, 超过滑膜面的50%[2]。

1. 4 y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线性分析。P

2 结果

2. 1 两组高频超声表现 对照组高频超声显示:64例健康人中, 骨面或关节面光滑, 关节腔未见积液, 骨面可见一层低回声带, 且回声带内未见血流信号, 滑膜厚度为1.21~2.03 mm, 平均滑膜厚度(1.64±0.25)mm。实验组高频超声显示:64例患者(100.00%)均有滑膜增生, 56例(87.50%)关节积液, 28例(43.75%)关节周围炎症渗出, 30例(46.88%)血管翳, 23例(35.94%)骨质侵蚀。在64例滑膜增生的患者中, 47例不均匀低回声, 17例不均匀高回声, 其滑膜厚度为1.84~6.61 mm, 平均滑膜厚度(3.52±1.12)mm。两组滑膜厚度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106, P

2. 2 滑膜血流分级与RI、PI之间的关系 64例(128个腕关节)患者中腕关节血流分级0级、1级、2级、3级分别有5个、39个、48个、36个。1级血流的滑膜动脉RI、PI分别为(0.55±0.05)、(1.66±0.62);2级血流的滑膜动脉RI、PI分别为(0.47±0.06)、(1.68±0.51);3级血流的滑膜动脉RI、PI分别为(0.41±0.07)、(1.71±0.52)。随着滑膜血流分级增加, 而滑膜动脉RI则降低, 经相关性分析提示, 滑膜动脉RI与滑膜血流分级呈负相关(r=-0.69, P0.05)。

2. 3 超声检查与RF检测阳性结果 超声检查显示64例(100.00%)患者均有滑膜增生, 而RF水平阳性者有28例(43.75%), 两种检测阳性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087, P

3 讨论

RA的发病部位为手、足小关节, 发病初期表现为滑膜组织充血、水肿及炎性浸润, 随着病情的进展, 逐渐发展为滑膜血管翳、“虫蚀样”侵蚀, 最终破坏关节结构, 导致关节畸形甚至功能丧失[3-7]。正常的关节腔内会存在少量的液体作为作用[8-10]。以往RA的诊断依靠RF水平检测, 虽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但其特异度较差[11-13]。而高频超声则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能力, 较为准确的显示RA的滑膜改

变[14-16]。在本次实验中, 64例RA患者均有滑膜增生, 56例

关节积液, 28例关节周围炎症渗出, 30例血管翳, 23例骨质侵蚀;有47例RA患者呈现不均匀低回声, 17例不均匀高回声。对照组平均滑膜厚度为(1.64±0.25)mm, 明显低于实验组的(3.52±1.12)m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106, P

综上所述, 高频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腕关节早期病变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更为准确的反映患者的病理改变,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 吴启富. RA新诊断(分类)标准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西北学术会议暨培训班论文汇编, 2011:25-33.

[2] 宋海霞, 王全师. 高频超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腕关节早期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重庆医学, 2014(7):809-811.

[3] 刘丽敏, 马武开. 中医药对类风湿关节炎关节滑膜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7(9):820-822.

[4] 丁呈彪, 周云.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滑膜炎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 19(51):8327-8332.

[5] 阚鹏, 刘[, 徐华, 等. α1, 3-岩藻糖基转移酶-Ⅴ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江苏医药, 2015(16):1923-1925.

[6] 张靖泽. 董振华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总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7] 唐璐, 张钰, 李青南, 等. 成纤维样滑膜细胞激活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关键作用及其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医学研究杂志, 2015, 44(6):164-167.

[8] 郭培霞, 周友龙, 张真, 等. 臭氧液对兔膝骨性关节炎滑膜炎症的影响.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6, 32(4):376-379.

[9] 王雯. 臭氧治疗鼠骨性关节炎滑膜中TWEAK/Fn14mRNA、IL-1β、TNF-α表达的影响. 贵阳医学院, 2015.

[10] 刘楠楠. DDR2的相互作用分子―Vimentin在RA滑膜MMPs过分泌及FLS细胞侵袭、迁移中的作用研究. 第四军医大学, 2015.

[11] 吕永智, 杨庆稳. 滑膜成纤维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中国兽医s志, 2016, 52(10):59-61.

[12] 贾淑婧. 高频彩超对类风湿关节炎手关节病变治疗前后的对照分析.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5.

[13] 张小东, 李宝. 超声诊断手部小关节滑膜炎的临床应用. 大理学院学报, 2016, 1(2):62-64.

[14] 邓梅.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应用评价. 基层医学论坛, 2014(5):617-618.

[15] 夏万俊. 高频超声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指关节滑膜病变的价值.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3, 23(4):2169.

第4篇: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广东惠州 516000

[摘要] 目的 探讨MRI在诊断类风湿性腕关节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84例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的磁共振图像,分析其诊断效果,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8例,扫描腕关节168个。结果 多数腕关节出现异常信号,包括滑膜增厚、双侧血管翳形成等。还有关节积液患者21个,骨髓水肿患者23个,骨质缺损患者27个。结论 MRI诊断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有很好的效果,可以清晰反映出异常信号,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MRI;类风湿性腕关节炎;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4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b)-0001-03

[作者简介] 高运英(1962.3-),女,山东黄县人,专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影像诊断工作,邮箱:gyth83@163.com。

探讨MRI在诊断类风湿性腕关节炎中的临床价值。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病发展缓慢。患者早期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晚期患者则会出现变形甚至脱位的等症状。由于此病早期较为隐匿,而到了晚期对病人的危害较大,所以应早发现、早治疗。临床上组织病变导致检查和诊断比较困难,故采用X线平片检查[1]。然而,传统的X线成像诊断方法虽有一定成效,但是存在较大局限性。磁共振成像(MRI)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可清晰反映其病理特征。为探讨MRI在诊断类风湿性腕关节炎中的临床价值。现分析2005年4月—2014年4月间该院收治的84例类风湿性腕关节炎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对84例患者的168个腕关节进行MRI诊断为研究对象。84例病患中有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在18~69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8.2±3.7)岁。患者病程在1个月~2年不等,他们的身体特征多为关节肿胀、疼痛以及关节偏斜。此外,该次研究对象均为早期患者。所有患者病情皆符合RA诊断标准,均自愿接受此项研究。

1.2 检查方法

该院使用的MRI诊断设备为西门子公司的迈迪特0.35T磁共振成像设备,它可以实现准确可重复的检查,获得更好的图像质量。具体参数设置如下:SE 序列T1WI : TR 500 ms,TE 20 ms,层距0.5 mm,层厚 3 mm。视野设置为180 mm×180 mm。T2WI: TR 3 500 ms, TE 100 ms, 层厚3 mm, 层距0.5 mm。视野设置为100 mm×160 mm。所有信号均采集两次,扫描时间约为6 min。选用膝关节线圈对患者的腕部进行扫描,成像层面为冠状面和轴面[2]。扫描时采用的对比剂是二乙三胺五乙酸钆,它在临床上最为常用,是一种顺磁性物质[3]。采用对比剂能够更好地反映出软组织的物化性质差异,更突出病变处特征。该次研究所用剂量为0.1 mmol/kg,经静脉注射至体内。

首先进行MRI检查的是症状稍轻微的腕关节,然后检查的是症状较严重的腕关节。进行核磁共振扫描时取患者仰卧位,先注射对比剂再设置参数最后进行扫描检查。所得MRI检查扫描图像均由2名或以上专业医师阅读,而且去他们所得结果或结论一致的作为最终诊断结果。MRI检查方法中血管翳反应出的信号呈现异常,具体体现在关节间隙的软组织上。此种信号在T1WI显示为中等,但是在STIR 则显示为高[4]。

1.3 效果评定

该次研究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特征等,还有生物、化学等指标。患者的临床表现通过健康评估问卷进行调查,生物化学指标主要包括血沉、RF、APF、AKA等。MRI中血管翳的评定是依据OMERACT-RAMRIS标准进行判定。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对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结果显示,大多数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表现为滑膜受累,分为单侧和双侧。其中有单侧腕关节受累46个,双侧腕关节受累74个。受累关节常为近端、趾间等。此类患者的滑膜均变厚的,T2WI信号较高。另外,还有关节积液患者21个,骨髓水肿患者23个,骨质缺损患者27个。腕关节有异物渗出,实为软组织肿胀,此时T2信号呈模糊状。

这些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关节肿胀,其中分为单关节和多关节。较严重的患者出现晨僵的症状。具体结果及数据如表1所示,具体MRI成像图片见图1,2。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病因不清[5]。患者会感觉到关节酸痛、浑身乏力,严重者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因类风湿性关节炎为隐匿疾病,越到后期越难治疗,故应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常规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为血常规。此外,还有滑液检查(主要为白细胞数)、类风湿因子等检查方法。最为有效的则是影像学检查,它不仅能够较其他几种方法更为清晰地反应出病变处病理特征,而且有较低的误诊率。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为超声和X射线,超声对于硬组织较为敏感,而X线检查则可反应出关节肿胀、脱位等特征。它们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有伪影和损伤机体的风险。故本研究应用MRI成像检查方法于类风湿性腕关节炎的临床诊断上面,旨在寻求更佳的诊断方法。

MRI是一种新型的医学成像方法,其全称为核磁共振成像。病患无需服入放射性物质或者接收放射性射线的扫描,对机体损伤较轻。它通过获取人体本身的电磁信号来重建体内图像信息,对软组织的特征尤为敏感。CT是经X线照射成像,对人体有一定的损伤,故该项研究在此方面优于CT。MRI能够较好检查出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区并且误诊率较低[6]。对于不同时期的病理组织,MRI呈现出不同的信号强度,产生不同的影像效果。因类风湿腕关节炎的病理改变主要为滑膜炎性改变,包括滑膜增厚、毛细血管增多等[7]。MRI可以清晰显示关节周围炎性渗出和血管翳等。X线平片仅能显示表层病变,无法反应骨质侵蚀[8]。临床病理学检查虽可明晰部分症状,但是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的问题。MRI通过T1WI信号的变化以及所成影像判定腕关节炎有很好的可靠性[9]。此方法不仅特异度高而且灵敏度高,非常适合诊断有特异表现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因为,关节间隙的肉芽组织(血管翳)增生仅此方法可以明晰显示[10]。其余影像方法和病理学方法均无法高清显示血管翳组织增生等病变[11]。

经MRI成像,该次研究诊断出患者滑膜受累、关节积液、骨髓水肿、骨质缺损等症状。虽然有一定数量的误诊率,出现了假阴性和假阳性,但是各种病征总体准确率皆超过50%,在影像学检查诊断方面有很高的准确率。另有研究显示,MRI成像无法清晰观察滑膜受累情况[12],经分析可能原因是参数设置不当。此外,该项实验观测到关节积液情况十分明显和清晰。和另一项研究相比,明显有更高的清晰度和分辨率[13]。然而,该项研究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诸如骨质缺损程度和图像对比度方面。后续工作会在此类方面加以改进。

综上所述,MRI应用于类风湿性腕关节炎的临床诊断有很好的效果。它可以清晰准确反映出病变处软组织形态及变化,为临床医师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利的、可靠的信息。MRI辅助检查方法有高准确率和灵敏度,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商涛. 探讨X线平片、CT和MRI在检查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早期腕关节病变中的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 2013,4(7): 2123.

[2] McQueen F, Clarke A, McHaffie A, et al. Assessment of cartilage loss at the wrist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using a new MRI scoring system[J].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2010,69(11):1971-1975.

[3] 李岩, 李建军, 赵应满,等. 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MRI早期诊断[J]. 海南医学, 2010, 21(12): 26-27.

[4] BΦyesen P, Haavardsholm EA, Φstergaard M, et al. MRI in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 synovitis and bone marrow oedema a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subsequent radiographic progression[J].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2011, 70(3): 428-433.

[5] 张英娟. 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高频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南充:川北医学院,2013.

[6] 何东,邬亚军,陈兴灿,等. 关节专用MRI对手、腕关节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3,117(3):251-256.

[7] 李萍. 类风湿性关节炎腕关节病变的超声显像与MRI对照及血清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8] Susumu Moriya, Yukio Miki, Tamotsu Kamishima, et al. Fat-suppressed MR images of both hands obtained using CHESS can be improved by rice pads [J].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2012,81(9): 2318-2322.

[9] 何建灵. 临床常见髋关节病滑膜炎期MRI诊断价值与病理对照分析[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10] 李颖,汪悦,覃仕化,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7(24):581-584.

[11] Takatoshi Aoki, Yoshiko Yamashita, Kazuyoshi Saito, et al. Diagnosis of early-stage rheumatoid arthritis: usefulness of unenhanced and gadolinium-enhanced MR images at 3 T[J]. Clinical Imaging,2012,37(2):348-353.

[12] 李学玲. 核磁共振成像在类风湿性腕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12):135.

[13] Fukuba E,Yoshizako T,Kitagaki H, et al. Powe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for assessment of rheumatoid synovitis: comparison with dynam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Clinical imaging,2013, 37(1): 134-137.

(收稿日期:2014-01-03)

文 题

第5篇: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

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吉林四平 136000

[摘要] 目的 探讨抗CCP抗体和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相关性。 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126例风湿科患者,其中63例患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观察组),63例患者为其他风湿病患者(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抗CCP抗体阳性数、RF阳性数、抗CCP抗体RF阳性数、抗CCP抗体阳性RF阴性数均明显高于其他风湿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CCP抗体阴性RF阳性数低于RF(P<0.05);抗CCP抗体及RF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灵敏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抗CCP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异度、阳性预期值及阴性预期值的均高于R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抗CCP抗体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早期诊断上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其对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抗CCP抗体;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因子;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59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a)-0194-02

该研究为探讨抗CCP抗体和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相关性,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对该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6例风湿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选取的是该院收治的126例风湿科患者,其中63例患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63例患者为其他风湿病患者;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66例,女60例,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73岁,平均年龄(44.2±5.1)岁;患者病程最短为6个月,最长为17年,平均(8.9±2.2)年。

1.2方法

抗CCP抗体检测,患者禁食、禁饮8 h后空腹采集其3~4 mL外周静脉血,并通过离心作用对血液进行分离,取上层血清,并将血清贮藏于-20 ℃的冰箱内,然后进行抗CCP抗体检测。检测方式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进行,抗CCP抗体抗的阳性临界值为50 U/mL。类风湿因子(RF)检测:利用乳胶凝集法对类风湿因子进行测定,若其检测值大于35 IU/mL则为阳性。血沉(ESR)检测:利用魏氏法对血沉进行测定,通常男性以>20 mm/h 为阳性,女性以>30 mm/h为阳性。

1.3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用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组内数据展开t检验。对计数资料展开χ2检验。

2结果

2.1抗CCP抗体与RF在两组患者中的检测结果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抗CCP抗体阳性数、RF阳性数、抗CCP抗体RF阳性数、抗CCP抗体阳性RF阴性数均明显高于其他风湿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CCP抗体阴性RF阳性数低于R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抗CCP抗体与RF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

抗CCP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的灵敏度为63.5%,特异度为95.1%,阳性预期值为87.6%,阴性预期值为82.3%,RF对类风湿性关节的灵敏度为59.2%,特异度为81.7%,阳性预期值为64.4%,阴性预期值为58.3%,抗CCP抗体及RF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灵敏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抗CCP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异度、阳性预期值及阴性预期值的均高于RF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据调查,我国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为0.32%~0.36%[1]。患者多伴有全身多关节慢蚀性滑膜炎现象,且随着病情的发展往往会对肌腱、软骨下骨、韧带等造成影响,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关节畸形、功能丧失,甚至是全身多系统损害,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身体健康[2]。因此,及早明确诊断并给予患者行之有效的治疗就显得至关重要。

抗CCP 抗体检测对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准确性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也对此观点进行了证实。该研究表明抗 CCP 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价值已大大了超过RF,因而逐渐成为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金标准[3]。

然而现阶段临床上在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方面还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其最为常见的诊断误区即多数医生在检测到RF呈阳性时便确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因此,极易导致误诊现象发生。RF是人体内对抗变形免疫球蛋白G 的抗体,部分正常人体内也可检测出一定含量的RF,因而,仅将阳性RF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4]。因此,在判断类风湿关节炎时不仅要对RF进行检测,同时还要检测抗 CCP 抗体。

相关研究表明,早期给予类风湿关节炎患者DMARD 药治疗可有效的缓解患者病情,降低致残率。然而由于该病患者未伴有典型的临床症状,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该病早期确诊的难度。然而相关研究表明39%左右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其存在抗 CCP 抗体的时间早于患者临床症状约5.3年,在患者首次就诊时其抗 CCP 抗体的阳性率可高达70%[5]。因此,将其应用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中必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该研究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抗CCP抗体阳性数、RF阳性数、抗CCP抗体RF阳性数、抗CCP抗体阳性RF阴性数均明显高于其他风湿病患者(P<0.05),抗CCP抗体阴性RF阳性数低于RF(P<0.05);抗CCP抗体及RF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灵敏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抗CCP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异度、阳性预期值及阴性预期值的均高于RF(P<0.05)。这就说明抗CCP抗体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早期诊断上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其对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陶才华,蔡玲,艾艳,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2):89-90.

[2]李桂叶,孙晓麟,李云,等.瓜氨酸化人状瘤病毒47E2345-362抗原肽抗体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5(3):458-463.

[3]王利,陈伟玲,王兵.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管超声评估与内皮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7):3112-3115.

[4]陈立辉,张源潮,孟红艳.检测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IL-33水平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424-425.

第6篇: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速率散射比浊法;免疫球蛋白

中图分类号:R59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6-0017-01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患病率在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中居首位。多数学者认为RA 的关节损伤是由于感染因子、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及滑膜增生3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表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对RA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我们检测43例RA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以探讨其对R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RA 患者43例,男20例,女23例,平均年龄(43±13) 岁,病程6月~21年,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RA 分类标准[1]。试验的前2 周内,均未使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本院健康体检者30例,男15 例,女15例,平均年龄(42±9)岁,作为正常对照。

1.2 检测方法

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检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利用OlympusAU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30例正常对照体检者与43例RA 患者治疗前后均检测IgG、IgA、IgM。

1.3 统计学处理

结果以±s表示,数据处理应用SPSS12. 0统计软件包,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

43例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血清IgG、IgA、IgM水平分别如表1所示。可见,活动期患者与正常组比较血清IgG、IgA、IgM水平升高,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比较

4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炎性疾病,病因十分复杂,由于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比较困难,可造成严重的致残。RA的主要病理特点是滑膜衬里层增厚,滑膜细胞有类肿瘤样改变。引起RA关节滑膜组织增生的基本原因可能由于滑膜细胞凋亡障碍和滑膜细胞增殖过盛的缘故[2]。 临床表现主要是关节改变,RA以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膝、足等关节受累最为多见,活动期常伴关节肿胀、压痛和僵硬,颞颌关节亦可受累。目前仍以临床表现为主要诊断依据。但在临床上,RA早期临床表现呈现多样性,许多慢性关节炎与RA的表现常类似。由于至今仍没有特异的生化、免疫或组织学诊断指标,常造成误诊。多年来,人们试图寻找一种RA特异的诊断指标,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自身抗体、遗传标志物和组织特异性标志物上,但仍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诊断指标,不小比例的患者血清中检测不出这些标志物,且诊断试剂昂贵,普及困难。近年来,国外有研究者发现血清免疫球蛋白与自身抗体在RA患者中有一定的相关性,发现血清IgG水平与RA严重程度成正比,未经治疗的类风湿病患者IgA升高与疾病活动程度有关,这为RA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条经济简便的思路。为此,我们对43例RA患者进行了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检测与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显著升高,经治疗后无显著变化,表明体液免疫参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过程。近年来研究表明体液免疫紊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重要环节之一,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升高在临床上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其升高的幅度与疾病的病程和严重程度有关,其机理可推测为当致病因子侵入人体后,导致TH 细胞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同时活化B 细胞分泌大量的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关节滑膜、血管壁等处,激活补体,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伤[3]。综上所述,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的变化规律,对于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和发展的机制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也为临床诊断、评价疗效和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Arnett FC,Edworthy SM, Block DA, et al. The 1987 revised ARA criteria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RA)[J].Arthritis Rheum,1987, 30(Suppl 17):45

第7篇: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

【关键词】 早期类风湿关节炎; 临床研究; 诊断意义; 分类标准

中图分类号 R593.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8-0041-02

doi:10.14033/ki.cfmr.2015.08.020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1]。类风湿关节炎由于病程较长,而近年来国内外对其分类标准不尽相同,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常容易漏诊,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及病情的康复[2]。探析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分类标准及其诊断意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故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针对其临床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特征进行研究探讨,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疑似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53~70岁,平均(51.9±5.2)岁,病程3个月~1年,平均病程(4.3±1.6)个月。

1.2 方法

检测所有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等检验指标;出现显著的关节肿胀、疼痛、活动障碍、关节炎等临床特征;每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直至确诊[3]。

详细记录患者初诊时的临床特征,包括皮下结节、晨僵时间、受累关节的对称性、关节肿痛的持续时间及部位等;检测患者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抗换瓜氨酸多肽抗体(CCP)等检测指标;受累关节进行X线平片检查,其影像学指征包括骨质破坏及关节周围骨质疏松。

1.3 分类标准评估方式

经医学统计学专家分析所有数据,比较非RA组及确诊为RA组的临床各项检测指标的特异性及敏感性,诊断分类条件包括特异性强和/或敏感性高的患者。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超过75%原则,进行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分类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各变量回归系数进行Logistic系数分析,以P

2 结果

2.1 疾病分组情况

本研究患者100例,随访1年结束后,其中确诊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患者80例(RA组),男50例,女30例;年龄54~71岁,平均(51.8±4.9)岁,病程3个月~1年,平均病程(4.2±1.7)个月;非类风湿性关节炎20例(非RA组),包括强直性脊柱炎4例、干燥综合征(SS)5例,反应性关节炎1例、银屑病关节炎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痛风性关节炎6例;其中男13例,女性7例,年龄53~71岁,平均(51.9±4.8)岁,病程3个月~1年,平均病程(4.3±1.8)个月。

2.2 两组受累区域情况的评估比较

RA组的受累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或腕受累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或掌指关节受累情况均明显高于非R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影像学特征情况的评估比较

RA组的CRP升高率、ESR增快率、抗CCP阳性率、RF阳性率及影像学特征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R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RA组各项检测指标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比较

RA组的各项检测指标的敏感性均超过93.0%,特异性均超过90.0%,具体见表3。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4]。RA的发病可能与遗传、感染、性激素等有关。RA关节炎的病理主要有滑膜衬里细胞增生、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及微血管的新生、血管翳的形成及软骨和骨组织的破坏等。典型患者的诊断一般不难,但在早期,尤以单关节炎开始及X线改变尚不明显,需随访观察方能确诊[5]。

国际上沿用美国风湿病学学会1985年诊断标准,该标准于1987年进行了修订,删除了损伤性检查和特异性较差的关节疼痛和压痛,对晨僵和关节肿胀的要求更加严格[6]。但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较西方国家为轻,标准第一条及第二条我国患者不尽都能符合,可以灵活掌握。其标准如下:(1)晨僵至少1 h(≥6周);(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6周);(3)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6周);(4)对称性关节肿(≥6周);(5)皮下结节;(6)手X光片改变;(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32)。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需具备4条或4条以上标准。其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0%,均优于1958年标准(敏感性92%,特异性85%)[7]。

本研究对类风湿关节炎早期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类风湿关节炎组的受累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或腕受累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或掌指关节受累情况均明显高于非R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各项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相关影像学特征的特异性及敏感性较高,有助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史丽璞,瞿稳,和雅,等.抗CCP、抗RA33、RF检测联合MRI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4):26-27.

[2]张慧涨,方强.抗CCP抗体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6):1243-1244.

[3]张海润.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4):51-52.

[4]李雪飞,武加标,任敏.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脂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4):30-31.

[5]杨达人,董青.相关自身免疫性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意义[J].中国医疗前沿,2013,8(9):101.

[6]庞爱梅,刘伟.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及骨侵蚀预测指标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3):154-156.

[7]李蕾,王洪源,赵金霞,等.Logistic回归分析在建立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模型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0):2940-2945.

[8]赵金霞,苏茵,刘湘源,等.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及其诊断意义的探讨[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2,16(10):651-656.

[9]苏云龙,王雪梅,赵爱玲,等.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影像学方法研究进展[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13,33(2):157-160.

第8篇: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羟氯喹;甲氨蝶呤

本研究主要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应用羟氯喹联合甲氨蝶呤的疗效进行的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诊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共12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61例,男女比例37:24,年龄为36~67岁,平均年龄为(46.28±5.12)岁;对照组61例,男女比例34:27,年龄为35~71岁,平均年龄为(48.34±4.86)岁(P>0.05),具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根据相关指标及症状的检查结果,依据美国类风湿病协会1987年颁布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3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症状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临床诊断标准者;同意治疗方案者;无相关药物禁忌症者。排除标准:视网膜炎症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损伤者;活动性溃疡患者;资料不完整者[1]。

1.4方法 患者入组前均予非甾体抗炎药物行常规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甲氨蝶呤片,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3205)7.5mg/次,1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硫酸羟氯喹片(纷乐,上海中西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64)200mg/次,2次/d。

1.5疗效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观察服药3个月后患者的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观察患者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及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2]。

1.6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 18.0软件包,一般资料应用标准差(x±s)完成表示,计数资料应用χ2完成检验,P

2结果

2.1患者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的情况对比 研究组晨僵,关节压痛、肿胀等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

2.2患者RF、CRP及ESR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比 研究组RF、CRP及ESR等指标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晨僵、对称性多关节炎、关节畸形等[3]。该病主要由滑膜炎引起,炎症可引发滑膜积液、水肿,从而激活滑膜组织内部的滑膜巨噬细胞,释放出TNF-α细胞因子,活化破骨细胞,同时对成骨细胞产生抑制作用,造成关节软骨受损甚至畸形。临床中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中,甲氨蝶呤是较为常见的病程控制药物,该药通过抑制叶酸减少组蛋白、合成酶的数量,降低肿瘤细胞合成量。但由于甲氨蝶呤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还可加入具有高安全性的羟氯喹进行联合治疗。本研究主要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取羟氯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方案,羟氯喹属于抗感染及抗炎药物,对巨噬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同时降低胆碱酯酶的活性,减少单胺氧化酶的合成,控制关节内炎症的渗出,具有抗风湿的功能。

观察本研究中所有患者服药3个月后的晨僵、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的情况,研究组晨僵时间(1.74±1.28)h,关节压痛数(13.62±1.87)个,肿胀数(5.27±1.49)个,均低于对照组,可得研究组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该结果表明羟氯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能够有效控制关节内的滑膜炎症,羟氯喹通过降低胆碱酯酶与单胺氧化酶的活性,抑制成纤维细胞及淋巴组织的增长,提升溶酶体的单层膜稳定性,从而有效控制关节挛缩,减少晨僵与关节不适症状。ESP反映了红细胞的凝聚力,当机体感染恶性肿瘤及胶原性组织疾病时会导致ESP升高;CRP对巨噬细胞较为敏感,可增加巨噬细胞的活性,CRP的升降情况可反应药物对巨噬细胞的抑制效果。观察本研究中所有患者治疗3个月后RF、CRP及ESR等指标的情况对比,可得研究组患者的指标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该结果提示联合疗法可帮助抑制关节内滑膜巨噬细胞的合成,IgG类免疫球蛋白对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具有刺激效果,羟氯喹可通过降低T细胞的活性,抑制IgM向IgG转变的趋势,从而降低血浆中IgG类免疫球蛋白的数量,控制巨噬细胞的合成。为进一步提升羟氯喹联合甲氨蝶呤的治疗效果,医护人员还需对患者服用甲氨蝶呤后的不良反应进行密切监测,一旦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立即停止用药,保障用药安全性。

综上所述,类风湿性关节炎应用羟氯喹联合甲氨蝶呤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龚媛.羟氯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05):802-803.

第9篇: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372例患者采用中药自拟方辨证分风寒湿型、风湿热型、痰瘀互结型施治。结果:治愈181例,有效177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95%。结论:辨证分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可靠。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药疗法 辨证施治 风寒湿型 风湿热型

类风湿性关节炎(RA),相当于祖国医学痹证中的“顽痹”,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笔者自2003年2月~2007年1月,采用辨证分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72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2例,男99例,女273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15岁;病程最长28年,最短6个月。风寒湿型41例;风湿热型258例;痰瘀互结型73例。其中有外伤史的57例。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1]及1988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

2 治疗方法

基本方:薏苡仁100 g,苍术25 g,土茯苓20 g,木瓜30 g,牡丹皮15 g,牛膝20 g,桂枝20 g,苏木15 g,地龙15 g,防己10 g,杜仲25 g,桑寄生15 g,甘草15 g,威灵仙10 g,太子参20 g,山药20 g,穿山甲10 g。加减:风寒湿型加炮姜20 g,小茴香25 g,川芎20 g,防风20 g,羌活20 g;风湿热型加夏枯草20 g,黄柏15 g,栀子15 g,败酱草20 g;痰热互结型加三七10 g,丹参20 g,陈皮25 g,透骨草15 g。加水1500 mL,浸泡1 h后,先用急火煮沸,再用慢火煎至500 mL,日1剂,分3次服用。21 d为1疗程。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全部消失,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 类风湿因子转为阴性;有效:自觉症状好转,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类风湿因子转为阴性;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结果(略)

体会

顽痹的发生是内因与外因互相作用的结果,外邪侵袭,六杂感是外在的致病因素,而正气虚弱,营卫气血失调和脏腑功能紊乱是顽痹形成的内在基础[24]。湿热阻络为发病的主要机理。《类证治裁》指出“寒湿郁闭阴分,久则化热攻痛。”治以清热祛湿、通痹止痛为主。方中黄柏燥骨间之湿,乃治痿痹之要药;薏苡仁、土茯苓甘淡入脾肺肾经,既能健脾胃,又能利湿清热;木瓜、苍术健脾燥湿和胃;牛膝引血下行而利关节;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是手足发冷麻木肩背酸痛要药;苏木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威灵仙、防己能祛湿热利小便;桑寄生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地龙长于通经活络对关节屈伸不利、红肿疼痛者有较好疗效[56];穿山甲为引经药;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标本兼治,临床应用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美国风湿病学会.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8.

[2]李 俐,吴 岩,何广富.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骨性关节炎53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6):58.

[3]吴学文.独活寄生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3):305.

[4]胡学伏,李渭江,伍新林.中西医结合治疗关节积液型膝骨关节病[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4):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