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最现实的人生感悟范文

最现实的人生感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最现实的人生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最现实的人生感悟

第1篇:最现实的人生感悟范文

——梁漱溟

梁漱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注定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梁漱溟”,但他自己说,假如有人向他的朋友问起他是怎样一个人,朋友回答“他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是恰如其分、最好不过的。

《我的人生哲学》一书,选入的是梁漱溟谈人生感悟的小文章,很好读,主要包含对人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对人生具体问题的看法、对人生角色和时段的看法四个方面的内容。读梁漱溟《我的人生哲学》,对我们今天寻找解决人的存在与人的安身立命问题,依然有着鲜明的时代价值。

在开篇“人生的意义”一文中,梁漱溟直言“人生不好说目的,因为目的是后来才有的事”,但他词恳意切地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人之所以能够创造,是因为“人类会用心思,而其它的生物大都不会用心思”。人生的创造,在梁漱溟眼中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很显著的创造,别人都看得见,叫“成物”;另一种是生命上的创造,如何丰富和还原自己的人生,叫“成己”。

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不平衡心理、浮躁心理、焦虑心理、社会冷漠情绪等四处弥漫的时代,很多人动不动就张口大骂,动不动就大打出手,“端着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现象比比皆是。我还是我自己吗?我如何才能成为我自己?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读读《我的人生哲学》,看看梁漱溟如何“成己”,对我们的心灵是一个触动,对构建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是一瓢春雨。

“生命的本性在于奋进向上”。梁漱溟将奋进向上的生命本性,归为三个方面,一是主动性,“自觉是人心的特点。通过自觉的主动性不是别的,就是人们意志清明中的刚强志气。”二是灵活性,“不灵活不足以为人心”,“灵活性就是生命不受制物而恒制胜乎物的表现”。三是计划性,“心对物的宰制能力,源于其计划性来”。

“人心正是宇宙生命本原的最大透露而已”,“人之所以为人在其心”,以心主宰身,寻求精神的富足,是梁漱溟人生哲学的另一重要思想。“人与人之间,从乎身则分隔,从乎心则虽分而不隔”,以心主宰身,人们才能相互理解,心灵相通。“心若必主乎身,身从心而活动,乃见其为向上前进;反之,心不自主而役于此身,那便是退堕了”,以心主宰身,人生才能积极进取。“身从心以活动者,有自觉乃有自主之可言也”,以心主宰身,才能争取主动的人生。

谈人生哲学,必须回答如何解决人生烦恼的问题。“以孔颜的人生为现在青年解决他烦闷的人生问题”,是梁漱溟开出的灵药妙方。梁漱溟认为人生的失落,源于人们的欲望,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所以感到焦虑、困惑和痛苦。与什么都要算账的功利主义人生态度相比,“孔子的唯一重要的态度就是不计较利害,这是儒家最显著与人不同的态度……演成中国人的风尚,为中国文化之特异彩色”。孔颜乐处,实质上强调的是我们要达到“无我”“忘我”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第2篇:最现实的人生感悟范文

[关键词] 主题曲;“中和”;庄谐结合;现在;和谐

《大笑江湖》是中国影坛上一部曾经令人议论纷纷的影片。众所周知,这些议论以负面的居多。《大笑江湖》以喜剧的形式,讲述了小鞋匠吴迪行走江湖,因为机缘巧合成为一代大侠的传奇故事。本片有着强大的,以当红的“赵家班”为核心的演员阵容,有资深导演朱延平、编剧宁财神坐镇,但故事情节稍显俗套,司空见惯的小人物的故事,表演带有赵氏小品的痕迹,因此被认为是为了娱乐而娱乐,为了幽默而幽默,是一部娱乐化时代的流水线标准件。但是,《大笑江湖》总是让人感到言外之意,尤其是那首诙谐幽默的主题曲,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余,感叹创作者的智慧与感悟,因为它传达了中国人推崇的“中和”的观念。

一、“中”则“和”,“和”则“乐”

“中和”最早出现在儒家经典之中,是中国文化中一种抽象的哲学观念,指不偏不倚,协调统一,平衡和谐。①“中和”,并不是趋向平庸,平庸不是指自我的放弃、不思考、不努力,而是指经过充分思考后的正确分析和判断。“中和”要求人在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都要把握好一个适当的度,违背这种“中”不是“过度”就是“不够”,它会对人的生存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把握了“中”,就会有“和”,即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最和谐的关系,是人生存的最佳状态。

对于个人来说,虽然生命是短暂的,但在这有限的过程当中,总会渴望建功立业,身后留名。“了却君王天下事,留得生前身后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都书写着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但是任何一种观念都有其适用范围,如果不适当地夸大,就可能滑向错误的一面。从“中和”的观念出发,成就辉煌的事业,成为人中豪杰,人中英雄,得到世人、社会的承认与称颂,不应该成为所有人的奋斗目标,也不可能成为所有人的奋斗目标。如果一定要这样的话,许多人的人生就只能以悲剧结局。毕竟生活才是人生的主要目标,“现在”才是芸芸众生最应该把握的价值所在。而建功立业只是某些人的人生附带产生的结果。因此,个人应该根据自身的状况,清醒地生活、理智地判断、平和地面对成败,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庄谐结合——歌词风格之“中和”

从整首歌词的色彩来看,词作者也体现了“中和”意识。庄谐结合是歌词在色彩方面的特色,“我手拿流行弯月刀,喊着响亮的口号”让人仿佛看到一位大侠威风凛凛、杀气腾腾、意气风发行走江湖;但下一句“前方的人报上名,有能耐你别跑”又使用了日常生活中的口语,把英雄拉回到平凡的市井生活当中,原来英雄不是神,也是有日常生活中的一面,也让人感到英雄可亲近、平凡普通的一面。后面的歌词,几乎都是在“建立”与“消解”的搭配中达到“中和”的效果,“我一生戎马刀上飘”与“见过英雄弯下小蛮腰”,“飞檐走壁能飞多高”“我坐船练习水上漂”……告诉人们,所谓英雄其实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盲目崇拜英雄是不理智的,把“做英雄”当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则只能使自己背上无法承担的重负,忽视生活中的平凡而美好的风景。

人生有限,每个人都有雄心壮志,都在世间喊出过豪言壮语、雄心壮志,歌词中又有“飞檐走壁能飞多高”最终不是还要回到现实的地面上来吗?儒家文化总结出来了“三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②。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奋发向上,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但是, “三立”只是某些历史人物的辉煌成就,而创造这些成就与个人所处的特定环境有关,我们不能将它作为所有人的奋斗目标,它也一定不是芸芸众生的生活目的,生活才是人生的目标。所以人们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活状况,调整追求的目标,每个人都可以用“三立”来激励自己,但却不能为“三立”思想禁锢,脱离自己的生活,设立不可能达到的虚幻的目标。这正是“中和”的理想状态。

三、人物形象与“中和”观念

《大笑江湖》中的小鞋匠就是“中和”的体现,他是身份平常、智力平常的小人物,在街头跟一个小孩儿争看一本漫画书,他甘心做一个鞋匠,被人取笑、忽视他并不放在心上。但是这个小人物却有着似乎不切实际的大侠梦。并且后来他爱上了即将成为皇后的月露姑娘。小鞋匠的梦并不可笑,因为所有平凡人的内心其实都有一个不平凡的梦。心中的梦想并没有使他否定现实的生活。虽然在电影的最后,小鞋匠的所有梦想都实现了——他得到了月露的爱情、得到了武林秘籍,成为一代大侠。但是这只是一个白日梦而已,现实中这种事情发生的几率几乎是零,即使是吴迪他也根本没想到会梦想成真。因此,在圆满的电影情节背后,传达了另一种对人生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主题曲表达出来的。

主题曲唱道:“我手拿流星弯月刀,喊着响亮的口号。”“响亮的口号”是什么?是心中的高远目标,是有所作为的决心,是成功的誓言,是对未来的期待。但主题曲接着唱出了江湖的险恶、浪迹江湖的艰难与无奈——“江和湖波浪滔滔”“武林争斗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何时了”,但歌曲的格调是轻松幽默、举重若轻的——“谁最难受谁知道”“天下第二也挺好”。心中有追求,有梦想,也曾立下使自己充满斗志的誓言,在武林江湖之上,谁都有称霸天下的梦想,可是,往往会力不从心。追求而不得,就会使人失去和谐、坦然的心态,那不是最理想的状态,因为它不符合“中和”适度的标准——追求得过分了,不能达到协调统一,如果不能获得对“中和”的认识,过分执著于“第一”“争霸”,人生的悲剧就注定了。电影中那个野心勃勃、不择手段的太监总管的结局就是证明。

电影中的月露也是一个具有“中和”观念的人,她本来是宫中的娘娘,高高在上,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这是令许多人向往的,但是她选择了逃离,因为皇宫里有太多繁文缛节束缚着她的自然天性,有太多的言不由衷的谎言、阴谋,这些都是与她的天性相悖的。于是她选择回到民间,过最接近自然的生活,追随一个平凡、真实的人。她抛弃的是许多人的追求和梦想,她厌恶皇室生活,以之为牢笼,到民间寻找自由。她感觉到了自己与那个环境的不协调,在那里她不能得到幸福的感受,她没有为富贵的枷锁束缚。月露是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一个真实的人。

即使影片中的皇帝也是个拥有“中和”心态的人。他反对扩张军队,说:“要二十个百姓才能养活一个士兵,再扩充军队老百姓怎么办?”对于百姓他有仁慈之心。对于背叛出逃的月露,他也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在百般迁就、挽回之后,他最终并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惩罚报复。皇帝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他仁慈宽容的表现,另一方面,他是一国之君,他有自己的治国方式。古代政治的“中”就在于“有为”与“无为”之间,对于百姓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他必须“有为”,致力解决;对于破坏百姓生活的事情,他必须“无为”,坚决不从事。政治“中和”的思想就是强调减少刑罚、减少服役、减少对百姓的骚扰,如《韩诗外传》云:

夫贤君之治也,温良而和;宽容而爱;刑清而省;喜赏而恶罚;移风宗教;生而不杀;布惠施恩;仁不偏与;不夺民力;役不逾时;百姓得耕;家有收聚;民无冻馁。③

按照古人的说法,帝王应顺应自然,效法天地,体现天地的“和”,才能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帝王表现“和”,则民间就会充满和气,百姓和睦,不起纷争,生活安定幸福,于是万国来朝,和平共处。

四、看重“现在”即拥有“中和”

创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个体的人在历史、天地之间是渺小的,都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最终都要听从自然规律的安排,没有人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绝对意义的“第一”“英雄”是不存在的。于是就有了歌词中的宏大与戏谑的并列——“我一生戎马刀上飘,见过英雄弯下小蛮腰”,“英雄”与“小蛮腰”似乎根本没有联系,甚至是对立矛盾的,但是在相对意义上看,并不矛盾。强大与弱小,完全可以在同一主体上体现,转化的契机可以是时空的转换、参照物的变化……没有一种“中和”的心态,就无法理解其中的对立统一,没有办法接受“英雄也有末路之时”的现实,就会失去生活的和谐,忽略现实生活的意义。

拥有“中和”观念的人最看重的就是“现在”,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光中,“现在的生活”就是“中”。相对于“过去”“未来”来说,只有“现在”是最真实,最容易把握的。可是,人们往往为了已经过去的昨天和难以预料的明天,而否定今天的意义。儒家强调伦理道德高于一切,鼓吹“杀身成仁”,鼓励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牺牲现在的利益,甚至生命。这种思想努力克制个体的生命欲望,非常残忍。道家为了虚无的未来,轻视现在的生活,尽管现在和未来都属于自己,但为了未来牺牲现在,显然是一种不合理的生活态度。佛教更是如此,主张牺牲现在的生活,生活的一切都是为了虚幻的来生。

实际上,现在的生活是最应该珍视的,应该用心去感受,在这里,最能够使人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和”,也就是生活的丰富趣味。《大笑江湖》主题曲的歌词,就表现出对“现在”生活的珍视,告诉人们不要为了“梦想”轻易、盲目地放弃生活,在江湖上“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如果你认输我就回家睡大觉”“俺娘说输赢不要紧,开心最重要”。很显然,主人公在唱词中表明,当下的生活、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他不会为了“名”“赢”而放弃快乐,甚至生命。这使许多处于“现在”与“未来”的困惑选择中的人,获得一种和谐的感受。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生命的真正意义正是抓住“现在”。

反复品味《大笑江湖》主题曲的歌词,会使人获得心境的开朗与平和,它告诉人们人生如同江湖,波涛汹涌,有起有伏,站在浪尖之上当然精彩无限,但身处波谷,就要承认自己“不是天下第一”,就要放下输赢,开心就好。这亦庄亦谐的搭配,“中和”掉了人们心头的枷锁与重负,不执著亦不放弃,达观而又深刻。

《大笑江湖》主题曲是整部电影核心思想的总结与升华。也许有人仍然认为这就是一部纯粹的娱乐性商业片,目的只是用肤浅的耍宝搞笑博观众一笑,赚取票房。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对待《大笑江湖》也必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熙熙攘攘的人群为利益驱使着,孤独而脆弱,拥有一份“中和”的情怀,会使人善待生命,从容地追求人生的意义。

注释:

① 刘士林:《中国诗性文化》,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

② 左丘明:《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第3篇:最现实的人生感悟范文

大家下午好!

今天很荣幸能够作为新教师代表在这里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在座的所有新教师,感谢学校领导一直以来对我们的热切关怀,感谢学校的各位老师一直以来对我们的真诚帮助,总之感谢中学XX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实现人生价值展现人生风采的舞台。

转眼间,来到xx中学已经大半年的时间了,作为新教师的我们已经从最初的惶恐和困惑中慢慢走出来,开始学会如何从容的站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在这个过程中,我见识到在每一位青年教师的优秀与精彩,也相信他们也有自己切身的感受和心得,但是我想,不管有怎样的差别,至少有一样是一致的,就是我们都坚定地选择了教师作为自己事业,并将更加努力的去坚守。因此,请允许我在这里,谈一些自己这半年来的感受、收获以及对对学校工作的几点期望。

一、感受:学校表里不如一

说实话,第一天到xx的时候,看到拥挤的教学楼,窄小的操场,陈旧的教学设施,心情是复杂的,我想很多人和我有同感。因此,我开始总是以刘道玉先生的话安慰自己:在人生的选择中,充满偶然性。也就像高校长说的,不管你承不承认xx已经有了我们的历史,我们的历史也印下了xx的痕迹。偶然成就了必然。我开始在必然中去感受xx,原来,成为一名教师是幸福的,成为xx的教师更是幸运的。xx中学有着建校86年的历史,涌现出了诸多优秀教育家和教师,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优质人才,它有着一个团结进取的领导班子,有着一支爱岗敬业的教职工队伍。尤其是在如今夹缝中求生存的现实环境下,表现的更为明显和突出。在这里,没有悲观和不满,反而整个校园洋溢着奋发向上的蓬勃生机,校领导们日理万机,不仅有序的管理学校的日常工作,并在区、市、省、乃至世界做好xx中学的宣传工作,同时给予学校教职工充分的权利享受,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学校的普通教师们,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精湛的教学技能,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关爱学生,关爱同事,总体来说,所有的xx人,把爱校如爱家牢牢记在心里,时刻把xx的利益置于最高点,形成了一个团结上进、坚不可摧的团体。因此,作为一个新教师,能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真不愧是人生一大幸事。

二、收获与心得

1、尊重并热爱自己的选择

成为一名教师也许不是我们最初的梦想,但它却是我们现实的选择。既然选择,就应该学会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并以爱来坚守。列宁曾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是一句高度的赞扬,教师这个职业是光荣的,是值得尊重和热爱的,尊重与热爱自己的职业,是做好这一职业的前提,尤其是在xx中学里,我接触到和看到了非常多的优秀教师,他们尊重和热爱自己的职业,在他们的言谈中,没有抱怨工资的高低,教学环境的劣势,不比贫富,不比权势,他们不辞劳苦埋头于学案,躬耕于黑板,谈笑于学生之间,他们正在用劳动来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只有尊重和热爱,我们才会甘于付出,才会少些抱怨和无奈,才会感受人生的真正价值。

2、用爱来浇灌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也是我时常念在心中的话。我带着这句话,去山区义务支教半年,带着这句话走上现在的教师岗位。孟子人生有三乐,其中第三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而我不求能够教到多么优秀的孩子,我只愿自己能够给学生最好最适合的教育。因为,在我看来爱可以让教

育变的平等。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教师的天职,爱是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罗曼罗兰也曾说;要想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自己心里先得有阳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心中要有爱。我们要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把心中的爱均匀的洒向孩子的心田。如何去爱呢,正如王镔老师告诫我的话,对学生要真诚、对学生要公正、对学生要宽容,要多观察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一次简单的问候,一个小小的关心,一次短暂的沟通都能够让我们温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快乐,同时给自己带来快乐。

3、勤于学习,在劳动中创造人生价值

凡是有价值的人生,都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价值都是由劳动创造而来。熟话说的好,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陶行知先生也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学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必须珍惜现在有限的年华,不断地努力提升自己业务水平,加强教育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储备,同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优化教学结构,以关注和发展每一位学生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会继续以老教师深厚的涵养,丰富的学识,精湛的教艺为榜样,以名师为奋斗目标,不断提升自己教师素养,在教师的平凡劳动中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新学期对学校工作的几点期望

1、严格对新教师进行考核

我始终相信,在严格要求下训练出来的士兵比松散惯了的士兵有着更坚定的信仰,更强的组织纪律性,更精湛的技能。那么对于我们青年教师也是一样,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表扬和认可,更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们,能够直接正面的指出我们的缺点和不足,告诫我们哪里做的不好,怎样做效益更大,多批评,多指正。我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既培养了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又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认真改正,给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的成长机会

巴金说:人不能单靠吃米活着。青年教师,不能单靠着自己的激情和自信燃烧青春,更应该在青春时树立远大的追求和人生理想,而实现这样的理想,就需要学校能够提供给青年教师更多的成长机会。具体如:与其他优秀学校学习交流的机会;多争取参加各种讲课大赛的机会;多举办体现教师各种才艺发挥教师特长的机会;举办教师之间交流人生感悟的机会等等。青年教师的成长,不仅仅包括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同时也应该包括教师的心灵素质的成长。

第4篇:最现实的人生感悟范文

历时两年精心打造绝对收藏级唱片

《旅途》这张专辑,在广大歌迷的千呼万唤下姗姗而来。在现在的唱片行业,发片频次一再缩短和速成影响了音乐作品的质量。对于一个实力派的巨星来说,经过近两年的精心筹备,投入巨大的心血心思,孙楠为了这张专辑的不断丰富,不断地延迟专辑的推出时间,反复地修改及选歌,可见孙楠对自己音乐作品的重视程度。孙楠将从艺十多年来的音乐旅途和他的人生旅途中的一些人生感悟集中起来,推出了这张具有突破意义的唱片。

2012年是孙楠音乐事业和个人发展上都极具开创性的一年,伴随着2011年个人全球巡回演唱会的火爆开唱,孙楠2012年的新年开篇就十分得顺风顺水。伴随音乐事业的飙升,各种商业代言纷至沓来,顶级品牌赞助商的热情加盟,重大音乐盛典的频频褒奖都让孙楠的2012显得尤为耀眼。

《旅途》定位治愈系情歌歌声吐露真性情

“当自身的心灵麻痹,语言自然被思想魔鬼所控制成为工具和武器!在现实的假面之下我们能否用心去看、去听、去触摸真理的本质!”这是孙楠在微博中曾经发出的一段感悟,这也是他创作《旅途》这张专辑的原因之一。伴随着岁月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不断增加,孙楠在音乐曲风和创作方向上在保持他个人一贯风格的基础上,逐渐去探寻音乐的本真:用音乐来感动人、用音乐来感悟人。所以孙楠将这张专辑定位为:暖心之作。作为专辑的同名主打歌,孙楠以我手写我歌,在《旅途》专辑中,和自己发掘音乐人张江包揽了专辑内的大部分创作,孙楠将音乐化作一个心灵世界。

而孙楠的真男人气概,以一首《迫不及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2012孙楠世界巡回演唱会的主题曲,中国词坛巨匠林夕执笔,年青音乐人张江作曲。字里行间转述了孙楠20年真心真情的歌唱,旋律在音乐流淌的音符里承载了孙楠对音乐不渝不改的激情、深爱。孙楠将专辑视为音乐理想的延续和传递,2012孙楠用他的全新专辑,向人们传递着一种情感,是他对生命价值的全新感悟。在这张专辑中,融合了友情、爱情、亲情等多种感情因素,专辑的情感脉络走向清晰,从小爱逐步走向大爱,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登录中国移动music.省略,孙楠最新音乐随你下载!

《第一次》

初恋是每个人记忆深处最动人的画面,电影《第一次》作为一部纯爱影片,由人气女星Angelababy与当红小生赵又廷倾力加盟,演绎了热爱舞蹈却身患绝症的文艺女生宋诗乔与英俊迷人的摇滚青年宫宁之间一场浪漫唯美的初恋故事。据悉,本片内测期间日本纯爱大师导演岩井俊二曾特意从日本飞到北京看片,并表示被影片所打动,对电影的音乐和故事赞不绝口。

上映日期:2012.06.08

导演:韩延

主演:杨颖/赵又廷/江珊/田原/袁咏琳/赵树海/白百何/黄轩

《宝岛双雄》

该片从开拍之初就一直被外界称为是房祖名“子承父业”出演的首部“成龙

式”喜剧动作片,拍摄时成龙更是调动“成家班”为房祖名“保驾护航”。片中汇

集了龙太子房祖名、金马影帝夏雨、台湾两代综艺一

哥张菲和陈汉典,鬼马少

女邓家佳和性感混血嫩模Jesscia.C等知名演员,颇具看点。尤其房祖名不但大

秀飙车技,还在无人的码

头集装箱内与两位性感嫩模贴身肉搏,更有一场追逐戏,为了脱身不得不从8层楼的高处一跃而下的惊险镜头。

王羽佳《幻想曲》

王羽佳和DG续约,延续了他们之间在过去几年非常成功的合作, 这位获得格莱美提名、才华横溢的钢琴家将继续出现在DG这个世界最著名的古典音乐唱片厂牌旗下。最新专辑《幻想曲》,恰是这次令人激动的合作开始的里程碑。这张专辑,收录了肖邦、拉赫玛尼诺夫、圣-桑、斯克里亚宾和其他音乐家的作品,其中多首是羽佳经常用来作为音乐安可的著名曲目。这再次证明了王羽佳对各种风格和范围作品的诠释能力是年轻一代钢琴家中首屈一指的。安可曲也被王羽佳自认为是一个释放和表达内心温柔的时刻。

安德烈.波切俐《纽约中央公园演唱会》安德烈·波切俐作为史上最成功的跨界男高音,不但拥有金球奖最佳歌曲、格莱美奖、奥斯卡奖提名、世界音乐奖等多项殊荣,专辑累积销售更突破7000万张。新专辑完整记录了波切俐在容纳6万多人纽约中央公园演唱会的现场演出,是他音乐生涯的首张古典和跨界流行曲目全精选,透过这张全新影音精选,全球乐迷将共同目睹这历史性的夜晚。

城市之夜--西域情歌王子艾尔肯北京演唱会

他是新疆家喻户晓的情歌王子,他是中国的弗拉门戈吉他大师!作为一位将音乐融入信仰的歌者,艾尔肯在保留民族音乐精髓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和创新,将弗拉门戈吉他演奏法完美地融入到新疆民族音乐中,具有鲜明的世界音乐特质。

如今,蛰伏4年潜心创作的艾尔肯华丽归来,演唱会主题《城市之夜》将他对城市文明下人们孤独情感的思索进行了淋漓极致地演绎。本次演唱会由众多重量级音乐人参与制作,堪称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实力唱将巅峰之夜。

时间:2012.07.07

地点:保利剧院

票价:¥180/280/380/680/880/1000(680X2)/1280/150 0(880X2)

2012杰森.玛耶兹Jason Mraz北京演唱会

以现场表演著称的杰森·玛耶兹,被全世界的歌迷们爱称为“男巫”,以显示他现场表演的非凡魅力,能让每个身临其境的人都深深着迷。此次的中国巡演,除了带来完整的演唱会原创内容与重金聘请格莱美获奖乐手同台演出之外,也更将把中国的舞台按照国外演唱会规格比例制作打造呈现国际级舞台,“男巫”对这次的中国之行也相当的期待,因为可以过瘾地与北京上海两地歌迷同“乐”!

时间:2012.06.12地点:工人体育馆票价:¥380/580/880

菊次郎的夏天--久石让钢琴曲龙猫乐队梦幻之旅演奏会这是一台让许多久石让的乐迷期盼已久的经典音乐会。备受日本乐迷喜爱青年钢琴家谭小棠将携手龙猫乐队,以他特有的晶莹剔透的钢琴音色,高超精湛的演奏技艺和细腻丰富的情感表达来演绎那久违的童真,打动了听众们的心灵,也唤回大家对儿时的美好回忆。

时间:2012.06.15

地点:北京音乐厅

票价:¥100/180/280/380/580/699(380X2)

2012人艺实验剧场优秀小剧场剧目邀请展演--《孤单星球》一名飞行员因飞机故障落在撒哈拉沙漠中,遇到从另一个星球来的小王子。小王子曾经爱上了一朵玫瑰花,因为玫瑰太骄傲,而小王子却对她无关紧要的话看得太重,所以他们闹别扭了。小王子决定离开他的星球,离开玫瑰花。他在宇宙间漫游,拜访了各个星球上形色各异的人,最后来到了地球。在这里,他知道他的玫瑰花,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他向小狐狸学会了驯服,明白了要对自己的玫瑰负责。在来到地球一周年的时候,他决定回家,但他带不走沉重的躯壳,蛇用毒液帮助了他。临别时,他将自己的笑声作为礼物送给飞行员,永远地离开了。根据法国作家圣·埃克序佩里童话作品《小王子》改编创作的《孤单星球》,将这一经典重新搬上舞台,带给每一个人发自内心的感动。

《完美情人吴奇隆:巴黎-7℃的浪漫》

“四爷首次出书,告诉你完美情人是怎么炼

成!”--出道20多年,该书是吴奇隆在内地出版的首部作品,更是粉丝们盼望了十几年的书。作为当年的“写真王子”,如今的吴奇隆多了质感,多了沉淀。本书以2012吴奇隆春节期间在巴黎的活动为内容,全书上百张图片,散文诗式的文字,流露出吴奇隆的沉淀后的质感。用成熟男人独有的沉淀、担当演绎了时间背后的主题:我走得很慢,但是我从未停下……是吴奇隆用心演绎的一部定格在纸上的微电影。

第5篇:最现实的人生感悟范文

无处不在的母爱

由于从小生长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冰心切身感受更多的是祥和的亲情之爱和深切的母性之爱。母爱是冰心生命深处最真切的体验,是冰心毕生歌颂和追求的主题。同为“五四的女儿”,和庐隐笔下“新女儿”与“旧母亲”之间剧烈的母女冲突不同,冰心与母亲的关系永远是和谐的、完美的。在《繁星・八十》中,冰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的母女图:

母亲呵!

我的头发,

披在你的膝上,

这就是你付与我的万缕柔丝。

这样的母女正是女性主义者在“母亲的花园里”追寻的最理想化母女。在冰心的意识里,母亲永远是女儿的避难所,是最坚实的依靠,“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往事一》)③冰心笔下,母亲不仅是风雨来临鸟儿归巢时的偎依,而且是忧伤时“灵魂的安顿”(《繁星・三三》),最后,要抛弃心外的湖山,归依母亲,与母亲融为一体(《春水・九七》)。

在母爱的这种独特经验下,冰心感受到了自然的母性情怀: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恩慈,

反使她终于沉默。

母亲呵!

你是那春光么?(《繁星・一零二》)

由此,“自然之爱”是“母爱”的表现形式,“自然”即“母亲”的化身,“我”与“自然”融为一体,而“自然”又与“母亲”融为一体,“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春水・一零五》)冰心试图向我们传达她形而上的人生感悟――回归自然就是回归母体,就是回归生命,母亲则是生命的起源。

而自然的本质是纯真,纯真的最好体现只有“婴儿”,“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可爱的》)在孩子身上,冰心再一次印证“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冰心笔下的“童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作家直接讴歌儿童纯朴、率真的天性,如《繁星・四三》:

真理,

在婴儿的沉默中,

不在聪明人的辩论里。

另一方面,作家通过“孩子”这一形象寄寓自己的“母爱”理念,“孩子”只是“母爱”表现的客体。她的“孩子”形象以“童真”的形式,却如母亲般成熟地给予人们生存的理想和信心。譬如在《超人》中,十二岁的孩子禄儿的深夜,使“冷心肠”、信奉尼采“超人”哲学的青年何彬从没有爱的孤独生活中产生了对过去尤其对慈爱母亲的追忆,从而震撼了未泯的善心。如果说何彬对禄儿的帮助“里面不含丝毫的爱和怜悯,不过是拒绝你的,拒绝我的母亲,拒绝了宇宙和人生,拒绝了爱和怜悯”(《超人》),那么,他灵魂的真正复活、爱的最终实现则始于禄儿成人般理性的一封信:

“……然而我有一个母亲,她因为爱我的缘故,也很感激先生。先生有母亲么?她一定是爱先生的。这样我的母亲和先生的母亲是好朋友了。

“所以先生必要收母亲的朋友的儿子的东西。”(《超人》)

禄儿成为何彬母亲的现实体现者,引导何彬完成了成长的道路。《最后的安息》中,城里小女孩惠姑对素昧平生的乡下小姑娘翠儿的同情与关爱,也是建立在一种“母爱”式的情怀上。同样,在《世上有的是快乐与光明》中两个在海边玩乐的孩子,之所以能让一个在社会现实中绝望寻死的青年放弃走“那条黑暗悲惨的路”,源自他们身上对他人具有的母亲特征的关爱和智慧。这类“小母亲”形象直到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小桔灯》中,仍然依稀可辨,她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和感召着处在迷惘中的人们。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童真、自然,在冰心的爱心文学体系中,其实都是冰心“母爱”意象的延伸。④在这个三位一体中,冰心以“母爱”为核心探寻永恒的存在,在自然万物、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母爱”中,“世界便是这样构造起来的!”(《寄小读者》)

“母爱”的文化资源

正如吴文藻所言,冰心是一个“新思想旧道德兼备的完人”⑤,她的“母爱”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中。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崇孝道、重秩序,“在这样一个差序社会里,人们的社会关系是由内及外、由下及上、由母及父的。”⑥母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秩序的象征受到格外尊崇,如剜肉救母、沉香救母,以及佛教中目连劈山救母等即为古代尊母、孝母的极端体现。在这里,母亲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个体的存在,而是源于儒家文化“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祭祖、拜祖意识,“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⑦所以,在“凯风”⑧般母爱情怀的沐浴下,孟郊《游子吟》唱出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母子深情。究中国儒家“尊母”文化的内在原因则在于,母亲在“相夫教子”的功能上潜在地维护了封建等级秩序,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在一定意义上传达了母亲在国家人才培养和个人成长中所起的决定作用,从而建构了国家、社会的秩序。正是基于这一点,近代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人士提出了“强国保种”论,近代妇女先驱吕碧城、何香凝等提出了“国民之母”论。冰心作为一个女性,无论在温儒敦厚的母亲杨福慈身上还是在自己的切身生命体验中,都感受到了中国母亲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并将其推广为民族的推动力量,尤其为个人得以拯救的源泉。

“母爱”的政治资源

如前所述,由于母亲在文化建构中所起的特殊作用,近代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解放妇女的目的之一就是欲通过受教育的女性培养救国救民的下一代。在此背景下,解放妇女、歌颂母亲,就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尤其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无论在男作家笔下还是女作家笔下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美国学者夏丽(Sally Taylor Lieberman)在《母亲与现代中国的叙事政治》(The mother and Narrative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98)一书中指出,“母亲”在20世纪早期的作品中“是中国现代性的重要形象代表,她代表的不仅仅是母亲,而是现代知识分子想象的、在理想社会中心的人际关系”,“这个理想化的母亲实际上是构想中的中国现代性的中心形象”。⑨

如夏丽所述,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普遍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对男女的“自然性”深信不疑,“母爱”被看成“最自然”的爱,是未来“自然而正常”的社会基础,与中国传统社会人为的、虚假的人伦关系格格不入。所以,“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母亲的形象就这样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她是种族进化和社会进步的化身,她的爱为创建有人格的人和现代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她将正确地抚育未来中国民族的建设者”⑩。

在男作家笔下,“现代儿子”在同“传统父亲”反叛的同时是对“母亲”的迷恋,对从压迫的家族关系中解放妇女的强烈呼唤。夏丽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产生了史无前例的“俄狄浦斯”故事,如陈白尘的《报仇》、庐隐的《父亲》、茅盾的《动摇》、的《雷雨》等,基本情节都是儿子爱庶母。

在五四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冰心一方面响应着时代的号角,赋予“母亲”新时代的特色,一方面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书写无所不在的大母精神。这个母亲是“新母亲”,“除了治家”外,她有“现代人的头脑”,“对感兴趣”,“对于政治也极为关心”。(《关于女人・我的母亲》)“新女儿”见到了“新母亲”,如同鱼儿见到大海,是母女一体、神人合一的境界。

“母爱”的宗教资源

冰心对母亲的歌颂从个人的生命体验出发,最终上升到了。钱杏对冰心的母爱进行了经典性升华:具有为生命立基的唯一性、超越时空的永恒性、灵魂奔趋的神圣性、分担苦弱的救世性。11据此进一步认为,“冰心话语中的母亲,不是人间母亲,而是神圣母亲。她是上帝,是基督,是弥赛亚。到此,冰心爱的诗学中的爱是母亲,母亲是爱,就转化为了:爱是上帝,上帝是爱。”12母亲成了冰心心目中的神,成了冰心的上帝。“又试问鸿蒙初开时,又哪里有贫富贵贱,这些人造的制度阶级?遂令当时人类在母亲的爱光之下,个个自由,个个平等!”(《寄小读者十二》)这里自由、平等的鸿蒙之初是《创世记》第一章上帝创造万物之时的隐喻,母亲就是上帝。她创造生命,“谁无父母,谁非人子?”她无所不在,和谐的自然、纯真的婴儿都是母亲在场的体现。她就是“爱”,“上帝创造了她,就是叫她来爱,来维持这个世界。她是上帝的化工厂里,一架爱的机器。”(《〈关于女人〉后记》)而“爱”就是上帝,就是基督。在冰心的意识里,母亲和上帝像乱丝一样彼此无法解开,因为母亲就是上帝,上帝就是母亲:

太阳怎样的爱门外的那棵小树,母亲也是怎样的爱我――“母亲”?这两个字,好像不是这样说法的,只是一团乱丝似的。这乱丝从太初就纠正了我的心;稍微一牵动的时候,我的心就痛了,我的眼睛就酸了,但我的灵魂那时候却是甜的。这乱丝,世上没有人解得开,上帝也解不开――其实上帝也是一团乱丝,母亲也解不开。(《疯人笔记》)

由此可见,冰心所赞美的母亲与宗教的上帝之间所反映的是一个母系宗教的问题。13从女性主义神学的角度看,冰心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歌颂母亲,乃是因为母亲是上帝的一个维度、一个位格,换句话说,就是上帝是一个母性的上帝,歌颂母亲即是歌颂无所不在的上帝、歌颂无所不包的爱。

小结

女性主义理论认为,母亲既是父权制文化的牺牲者,又无意识地以自己的身份延续了父权制度。冰心则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立足于时代,并且遵照自己的生命体验,深切歌颂母爱的伟大,既超越了时代,又体现了中国女性解放的特色。当经历近百年的西方女性解放运动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反思进而提出“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时,我们不得不惊叹冰心平凡的伟大!

注释:

①阿英:《谢冰心》,载《冰心论集》(上),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6页。

②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开明书店,1951年,第75页。

③本文所选冰心作品均出自卓如编《冰心全集》,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

④丹娅、晓燕:《冰心“母爱形象”之探》,《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3期。

⑤卓如:《冰心全传》(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72页。

⑥dongguozheng.省略/post/142/20292,2006年5月14日。

⑦出自《诗经・蓼莪》。

⑧出自《诗经・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凯风”、“寒泉”成为古典文化中“母爱”的象征。

⑨⑩参见沈睿:《她者的眼光――两本女性主义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一世纪》,2002年2月号。

11黄英:《谢冰心》,转引自唐小林:《看不见的签名:现代汉语诗学与基督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6年,第234、248页。

12唐小林:《看不见的签名:现代汉语诗学与基督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6年,第249页。

13王学富:《冰心与基督教――析冰心“爱的哲学”的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3期。

第6篇:最现实的人生感悟范文

关键词:校友文化;路径;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4-0064-03

校友是弘扬大学精神的主要力量,是传承校园文化的优秀群体,是树立大学品牌的亮丽团队。校友文化是一种以学缘关系为共同体的文化[1],是一所高校在长期的教书育人和社会服务工作中形成的学缘共同体之间价值认同,感情交汇和合作交流。目前,对校友文化的认知还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定论,但并不妨碍对校友文化的建设和培育,校友文化的建设将促进校友工作的不断完善,同时也是校友文化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校友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校友文化与校园文化有着传承的联系,校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母校的校园文化,校友文化植根于校园文化的核心之中,吸收校园文化的精髓而萌芽,成长于校园文化的土壤之中,吸收校园文化的营养而发展,并成为校园文化创新的活跃元素。

校友文化的起源在于母校的校园文化,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会派生出什么样的校友文化,校园文化对校友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和价值取向,是大学建设中的一种隐性作用,这种隐性作用的结果就包含对某些问题的共识,其直接作用的结果就是彰显学校的凝聚力和提升校友对母校的认可度。

大学的文化对校友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同的大学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学校的校友对学校有着不同的情感归属,除掉个别人对名校的迷恋外,绝大多数的校友是具有感恩的情怀的,一般情况下都会有比较强烈的认同感。之所以会造成不同的认可,根源可能就在于学校的文化对校友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合并的高校,如何唤起全体校友对新校的认识,说到底就是校友对新老学校文化的认可。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友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校友的强烈归属感必然来自对母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高度认可。

校友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感恩,校友文化作为一种情感文化,融入了浓重的道德元素,这种道德元素也正是来源于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每一所高校都有着一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发展历程,并且自然会在此过程中形成具有自身特征,并以爱国爱校的传统为核心精髓的校园文化。校友情怀包含了校友对母校、教师以及同学之间的感恩之情、归属感、认同感等多种复杂的情绪。校友对母校的爱就源自母校的培育之情,母校的辛勤培养改变了许多校友人生航行的轨迹,事业有成的校友感恩情怀溢于言表,多数校友的感恩情怀系于心中。培育校友文化,有助于培养校友深厚的母校情结及对母校教育的认可。

校友文化的形成其实是对学缘关系产生的强烈归属感。大学的办学理念、历史文化、人文精神、教学目标以及自然环境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一个刚刚入学的新生,如果进校时既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又受到校友文化的熏陶,就能体会到大学精神的内在品质,感受到校友文化的母校情结,不断培育出对母校的感恩情结,一个大学的文化就会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

二、校友文化培育的意义

(一)校友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校友在校园文化氛围的引领下,进入社会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散发着母校给予的正能量,不断超越自我取得事业的成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校友文化就必须关心我们的校友在走向社会后的发展状况,在某种意义上讲,关心校友也是学校育人功能的延伸[2]。跟踪校友的轨迹,发掘校友文化是弘扬校园文化的继续,校友中的爱国爱校情怀、校荣我荣等理念都是对校园文化的很好诠释,这个群体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优良传统,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所做出的努力,都是对大学精神的弘扬和拓展,同时也是对高校精神文化的有效补充。

校友文化中的励志文化必将深深地影响在校的学友,毕业校友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理念是在校生最生动的教材,这种影响往往有着严肃的说教所不能比拟的功效。校友的r值取向对在校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母校最可贵的精神财富,校友文化对在校学生核心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养成、学校文化的内化、学校凝聚力的增强以及校友自身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校友的发展经历和人生感悟不仅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宝贵经验,也是大学校园精神和人文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挖掘和展示校友的精神面貌,挖掘精神内涵和教育意义,激励学习典型,积淀校园文化。

大学的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建设成果和物质载体,也是大学精神的外在体现。大学校友捐赠文化是校友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校友通过向母校捐款、为贫困生设立助学金、为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奖学金、捐赠实物、提供实验设施、修桥筑路、打造校园文化景观、提升校园文化格调等途径,构筑校友的捐赠文化,打造了校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大学正是有了校友捐赠文化的支持和补充,它的物质文化才得到了不断的提升或升华。

校友资助母校、回馈母校不仅为母校提供了宝贵的物质资源,还为母校提供了珍贵的精神财富。提高了学生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更有利于培养在校学生的爱国爱校精神以及文化传承意识。校友们反哺母校的举动对在校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培养学生感恩精神的现实生动教材。加大宣传校友的捐赠行为,使在校学生了解自身使用的母校资源很大部分源于广大校友,这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母校校园文化的认同度。对于任何一所高校而言,其历史文化的传承都对其进一步的发展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多大学也在自己的物质文化建设中,融入了许多校友文化的元素,如校史中的校友部分,校友长廊、校友期刊网站等。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海纳百川的大学胸怀,使校友文化和校园文化互为融合与促进,这也正是校园文化不断创新前行的不竭动力。

校友精神文化属于校友文化的隐形状态,那么大学校友的行为文化就是校友文化的外在表现,这种行为文化是校友文化最直接、最表层的反映,也是大学行为文化的延续与补充,因此校友的行为文化是大学行为文化最直接的延续。大学行为文化建设成果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在校风和学风的建设方面,校友的行为文化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大W校友行为文化显示了校友文化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文化,会对校友产生共鸣、共振效应。

校友行为文化的品牌和校友的人格魅力正是对当前大学行为文化的一种修正。校友群体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追求真理、爱国爱校情怀正是对少数大学校园里所缺乏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核心价值迷失等不良校风的批判。校友群体在企业经营中所表现出的爱岗敬业、自强不息、诚信经营等精神正是对个别大学校园里的萎靡不振、无所事事、考试作弊等不良学风的抵制,校友群体在为人处事中所表现出来的礼貌待人、谦虚平和、实事求是等优良品质正是对一些高校校园里的行政化泛滥、学术浮躁等不良倾向的阻止。校友间相处所表现出来的无私关怀、高尚情操正是对高校校园中流行的以自我为中心、唯利是图等市侩行为的有力回击。

(二)校友文化在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大学的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校园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步凸显出来,已经成为提高办学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软环境,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之间竞争力的加剧,高水平师资、优质生源、科研项目竞争日益激烈,谁有深厚而独特的校园文化谁就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校园文化也是不同水平大学的标志,不同大学的文化差异,正是大学水平区分的标志之一。推进大学的文化建设和校友文化建设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的第一要务是人才的培养。一所学校是否有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培养的人才在国家各个建设岗位上乃至在国际上体现的公认信誉度。校友们的表现就是学校的一张名片,校友们的成功就是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校友们的良好声望就是高校办学实力的体现,校友们创造的辉煌就是高校办学特色的彰显。因此高校要从校友文化中凝练出自己的校友文化特色,打造自己的校友文化品牌,如此在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打造国际化的校友文化交流平台,给校友文化赋予许多时代感的新使命,也是高校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有些校友往往通过文化交流平台给母校提供很多引进人才、科技前沿的最新信息和对高校发展有时代性促进作用的有利信息,这些信息给高校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而这些信息往往是仅凭高校自身的力量很难搜寻到的,其高校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如上海交通大学通过分布海内外各地校友提供的最新资讯,开创了若干新学科,建立了许多实验室,并且成功将其建设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

校友捐赠文化也在向海外拓宽空间,国内大学纷纷将基金会建设的目标投向了海外市场,这大大拓宽了基金会的运作领域。在广大校友的帮助下,众多延伸至海外的基金会纷纷建立起来,一些校友甚至积极主动地合作起来承担起基金会日常的琐碎工作,并且为基金会的款项来源以及办公场所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校友们的捐赠极大地改善了高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那些校友捐赠额能够位于前列的高校在综合实力及核心竞争力方面都是相当出色。

高校要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思想库,促进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校友是一种独特资源,这种资源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可成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重要媒介,校友与母校的特殊情结更能够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增强高校与社会的沟通,在服务社会职能上保持强有力的优势,显著提升高校在服务地方工作中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三、校友文化的培育路径

(一)构建校友文化培育的新机制

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育校友文化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切实纠正目前校友文化建设中的功利主义、“短平快”策略等。充分认识到校友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设立专职校友文化的工作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友文化这项工作,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整合各个部门的工作,从学校发展的大局出发,校友文化培育就能真正走向正轨。

校友会是宣传校友文化,发展校友文化的重要组织保障。因此,要充分重视校友会在校友文化和校园文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并且充分发挥校友会作为校友组织的功能作用,使得校友文化成为校友之间沟通交流的精神平台,不断发挥校友文化的凝聚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丰富多彩的校友活动才是增进母校与校友感情、传承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校友会成立后要能高效运转才是高校希望看到的,不能流于形式,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同时高校也要在校友活动的形式上不断创新,借鉴国外大学校友工作的经验,在传统的校友活动方面也要突破旧的框框,如校庆日、校友讲坛、校友刊物、走访校友等方面。

(二)构筑校友文化互动的新平台

随着校友群体的不断扩大,高校构筑校友互动网络平台,能在最大程度上拓展校友联络的范围,有效缩短母校与广大校友的距离,真正意义上实现有效的信息获取,促进校友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校友文化传递的重要途径[3]。

校友信息库的建立也是校友文化的重要载体。校友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及时更新,保持校友之间的联络通畅等,既是完善校友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传播校友文化的必要保障。

高校建立校友会网站要集互动性、及时性、实用性和高效性于一身,特别是要能够与广大在校师生交流,以便使校友文化的导向、励志等作用更加凸显,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的深化综合改革。

(三)建设校友文化传递的立交桥

大学有着传承优秀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历史使命,高校要搭建好校友文化传递的立交桥,使不断出彩的校友文化融入大学的文化之中,并不断发扬光大,不愧对前人,不贻误后人。

大学要挖掘学校的历史,把校友文化的历史写清楚,把握历史传承,强校友的归属感。 特别是要把学校培养的人才对国家和地方建设做出的贡献搞清楚,强化校友的自豪感。学校也要注重校友文化精神的凝练与升华,提升校友文化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校友文化的培养要从在校学生开始,让校友文化深入人心,使在校生成为促进校友文化发展的推动者。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对校友进行宣传,邀请校友一同参加学校的大型重要的活动,这都会对在校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要妥善处理好精英校友与普通校友的关系。校友文化的培育和传承最重要的是根植于广大普通校友之中,但精英的校友是万花丛中的点缀。没有广大校友参与的文化是没有根基的文化,经不住历史的检验。没有精英的校友文化有时也略显苍白。更重要的是校友文化的升华不能超越现实的时空。

校友作为校友文化的受众,是传播和l展校友文化的最大发起者和受益者,要想抓住校友这个受众,就要从活动入手,通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友活动,将校友串联到一起,得以发挥校友文化的教育教学、全面育人、观念引导、凝聚力量的功能,使得校友文化越发蓬勃发展。

(四)搭建校友文化大平台

将校友的捐赠文化单纯归纳为校友对母校的回报,弱化了校友捐赠文化中母校对校友回馈的必要性。虽然校友资源密切了高校与校友的联系,但高校更应当以沟通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事业发展为目标,搭建校友文化服务的大平台,为广大校友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形成校友支持母校、母校关心校友,实现校友与母校在教书育人、科技合作等方面的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氛围,这对母校来说有着无可比拟的意义。

高校应在深入了解校友的客观需求的基础上切实有效地做好回馈校友的工作,如提供企业信息咨询、决策资政服务、人力资源保障、合作开发项目、科研设备平台、科研项目转让、实习基地建设、招生就业渠道等,唯有形成校友回报与母校回馈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适应校友捐赠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顾建民,罗志敏.校友文化及其培育的阐释框架[J].高

等教育研究,2013,(8).

[2]何美英,郭牛钱锡康.对高校校友资源的再认识[J].清

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6).

第7篇:最现实的人生感悟范文

一、坚持以文化人,注重宣传教育引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有灵魂,着力在入耳、入脑、入心上下功夫。

近年来,我市坚持价值引领,以大爱台州,共筑梦想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强化公民道德教育,注重价值理念养成,促进广大干部群众在学中养成,在看中感受,在唱中激活,在行中陶冶,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一是注重学习教育,夯实思想基础。科学的理论最终必须回到实践,回到群众中去,才能发挥作用。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核心价值观普及行动,广泛开展中国梦、文明礼仪、节俭养德、我们的节日等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台州精神、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家风家训讨论、提炼活动,促进核心价值观本土化、普及化。全面部署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精心设计贴近大众的学习活动,大力培育各类学习型组织。举办全民读书月,先后以读书求知文明等为主题,开展了好书伴我行、图书漂流、讲党史、颂党恩主题报告进基层等主题读书活动。连续举办文明论坛,汇集了历年优秀论文的《大爱台州文明论坛》一书,成为我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最生动、最有力的教材。

二是注重舆论引导,增强精神力量。努力用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来感染,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来说明,用共享发展的事实作例证,用百姓信得过的榜样典型作引领,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他们现实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家园。近年来,我市集聚新闻宣传、网络宣传、社会宣传等各种资源和手段,着力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着眼于发挥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在事实报道中体现正确导向,在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在舆论监督中弘扬社会正气。以百姓故事宣讲为载体,讲述草根故事,弘扬核心价值。抓住网民这个日益扩大的群体,成立网络文化联盟,建立网络文化俱乐部,开展领导干部与网民在线恳谈、传箴言红段子创作传播大赛等活动。建立台州文明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题网站,打造网上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不断扩大教育覆盖面,让越来越多的网民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参与者、传播者和监督者。

三是注重文化倡导,筑造精神家园。坚持以文化人,着力改善文化民生,在全市创建了181家文化礼堂。注重道德传承,让文化礼堂成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注重结合融入,将农民文化节融入文化礼堂建设,吸引数万群众参与。实施三个三文化计划,在全市创建5000多家基层文化俱乐部。举办了多届农民文化节、邻居节和企业文化节。广泛开展全民唱红歌、全民才艺展演等系列活动。发挥文学艺术对公民价值理念养成的教育功能,创作生产了影视剧《海之门》、《我的娘姨我的娘》、《和合奇缘》等一大批有影响的文艺精品力作。

二、坚持实践养成,注重主题活动引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有活力,着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德育工作,重在得法。近年来,我市广泛开展最美浙江人,大爱在台州系列主题活动,推动价值观培育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在读道德文中传导理念。我国传统经典中蕴涵着深邃的智慧、高远的意境和崇高的品格,对于塑造未成年人的道德心灵具有重要作用,理应成为未成年人的宝贵精神食粮。我市从2005年底开始,以诵一本有道德的书、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在全市开展千校道德经典诵读活动,通过开设道德经典诵读课程、编印《中华传统名言警句选读》读本,让未成年人在诵读经典过程中汲取人文之源、亲近和谐之根,有力促进了未成年人道德水准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我市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连续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累计已有900多万人次青少年参加了读书教育活动,连续15年获得全国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组织特等奖。

二是在行道德事中养成习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实践养成,通过知与行相统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把观念变成习惯、规范变成行动。近年来,我市面向城市社区,从衣物、垃圾、绿化、杂物、车辆、宠物和小广告等七件社区居民生活小事着手,开展新开门七件事教育实践活动。面向全社会,从群众广泛关注的脏乱差现象入手,开展垃圾不落地,台州更美丽行动,组织开展我为创建加一分、文明随手拍等系列专项行动。面向农村,针对存在的封建迷信、大办红白喜事、赌博等一些问题广泛开展乡风评议、文明殡葬、孝敬教育等活动。面向青少年,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开展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的系列道德实践活动。搭建起了群众适宜参与、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平台,使人们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三、坚持示范带动,注重先进典型引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有榜样,着力在可敬、可信、可学上下功夫。

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有效载体,就是深入挖掘、宣传、学习各类先进典型,建立广大群众共同遵循的价值评价体系,引导全社会见贤思齐、择善而从。近年来,我市以最美人物、道德模范、台州好人榜等系列评选、宣传活动为抓手,推出了一批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的草根英雄,产生了中国好人台州现象。

一是挖掘道德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引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经由全市范围内发现好人、寻找好人、推介好人的大型宣传活动,平安水鬼郭文标、长人师傅舒幼民、最美社区书记陈定华等凡人善举从幕后走到台前,变成了人们关注度最高、参与度最广的社会话题。短短三年间,我市就已宣传展示了近600位身边好人的事迹,建立了资源丰富的好人库。每月公布一次的中国好人榜中,台州字眼频频闪现,截至当前,已有60人上榜,入选人数居全省之首。

二是注重运用典型,以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来引导、感染群众。通过媒体宣传提升好人知名度。坚持内宣与外宣相结合,开设专栏专题,集中宣传好人事迹,做到报纸天天有文字、电台天天有声音、电视天天有图像、新媒体天天有点赞。通过道德宣讲增强好人影响力。邀请各类好人走进社区、企业、学校、农村等基层道德讲堂,面对面进行交流,讲述亲身经历,分享人生感悟,彰显好人力量,传递好人精神。同时,组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干论英雄等系列报告团,深入城乡基层开展巡回宣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全市营造了学先进、扬正气、促和谐的良好氛围。通过社会宣扬扩大好人覆盖面。通过出版好人书,传唱《好人歌》,创作好人公益广告,建设好人文化墙等方式,全面展示好人风采,广泛传播好人事迹,营造了全社会人人学习好人、个个争当好人的浓厚氛围。

四、坚持利民惠民,注重文明创建引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有结合,着力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上下功夫。

改善民生是永葆核心价值体系活力的源泉,我市多年来坚持不懈,将文明创建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以创建工作为抓手,推动核心价值观培育落细落小落实。

第8篇:最现实的人生感悟范文

关键词:说新闻 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 机制

在东方卫视“2009华语主持高峰论坛”上,谈到新闻节目主持人时,赵忠祥毫不客气地点名陈鲁豫:“我非常不喜欢由鲁豫开创的‘说新闻’风格,这不是像我们这样的大台应有的态度。新闻一定要用‘播’的,庄重、严肃、可信,把新闻节目搞成茶馆说书,那是非常不好的。”

“说新闻”与“播新闻”之争由来已久,有人认为“说新闻”是新闻改革的新思路,也有人认为“说新闻”与庸俗的低级趣味共生,是对新闻本质的亵渎。但现实是,从1989年的《凤凰早班车》到现在,“说新闻”已经成为被广大受众接受并习惯的一种新闻播报形式,而“播新闻”也从未被取代。新闻工作者面对的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类型的新闻事件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新闻主播能够、也应该根据新闻内容的不同性质、目标受众的接受喜好以及栏目本身的风格定位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播报形式。因此,新闻的播报形式理应多元化。从“播新闻”到“说新闻”,从新闻访谈到故事化新闻,广大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探索出更多、更新的新闻报道形式,它们各有各的优势,共同发挥传递信息和引导舆论的作用,难说孰优孰劣,也不能彼此替代。

“说新闻”自有其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土壤,但这一新闻播报形式的发展过程中暴露了多种问题,因此屡遭诟病。如何让“说新闻”走得更远、更好,是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新闻选择庸俗化、琐屑化

“说新闻”最显著的特点是亲切、自然、口语化。在拉近了电视与观众距离的同时,作为一种新闻播报形式,“说新闻”的内容大体上也被限制在生活资讯、社会新闻、奇闻轶事、家长里短等“软新闻”的范围内。对于严肃题材,“说新闻”通常选择“小切口”,将硬新闻软化之后再进行报道。长期在软新闻的圈子里打转,使“说新闻”在这个方向上越走越远,娱乐、猎奇之风愈演愈烈,这一倾向突出表现在视野范围相对较窄的各地方台“说新闻”栏目。请看这条新闻:“妻子因丈夫失约大打42个耳光”。采用的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就是丈夫跪在地上,被妻子打了42个耳光。不要说什么实际意义,就连新闻最基本的真实性、准确性都无法落实,单从新闻要素上看,这就是一件标准的废品,但就是这样一段视频,居然被国内多家卫视采用,我们不得不质疑地方台某些采编人员的把关能力和专业素质。这样的低俗内容,在时下的地方台“说新闻”中俯抬即是:“妻子欲整容成情敌模样挽回丈夫的心”、“妒火中烧,火锅热油泼上身”……此类煽情、暴力、猎奇的媚俗新闻在刚出现时,确有夺人眼球的速效,但时间稍长又极易惹观众反感。低俗内容绝不是“说新闻”的必然选择,这种做法有低估观众媒介素养之嫌,同时也牺牲了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极不利于实现“说新闻”的可持续发展。

对“说”的理解流于肤浅

某些主持人对说新闻的理解停留在“‘说新闻’就是口语化”的水平,认为说新闻就是要多用短句,用口语词汇代替书面语,这种认识未免流于肤浅。形式上,“说新闻”的确要口语化,但口语化并不是说新闻的全部内涵,如果一个说新闻栏目的主持人简单停留在用口语播报新闻的水平上,那么这档节目就无法形成个性,也就不可能在林立的“说新闻”栏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名牌。

“‘说新闻’是新时代受众对有声语言创作的一种呼唤。它是在新闻规范播音的基础上,在‘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的总体风格中,充分展现新闻播音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通过主持人独特的人生感悟、独特的美学理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努力把新闻原则的刚性与语言表达的弹性融为一体,使我们的播音作品共性和个性兼而有之。”可见,“说新闻”赋予了主持人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要求主持人有扎实的新闻采编功底、杰出的创新策划能力,知识广博、机敏睿智。观众在“说新闻”栏目中希望看到的不再是传统的宣读现成稿件,而是希望看到更新鲜的表达、更深刻的见解、更独特的观点以及更丰富的背景。“说新闻”对主持人有着与生俱来的高度依赖,一流的说新闻栏目必须有一流的主持人,而主持人是否一流,要看他(她)是否说出了高质量的内容。最集中体现“说新闻”主持人知识储备和专业素质的就是新闻评论了,而纵观国内各地方台,有影响力的“说新闻”栏目主持人屈指可数,相当数量的“说新闻”栏目主持人在新闻评论这个最能彰显主持人个人魅力的舞台上疲于应付。

以上文提到的“42个耳光”为例,某省级卫视主持人的评论是:“丈夫有错啊,确实应该教育,不过这种打法,明显就是家庭暴力了,可怜这位严重妻管严的丈夫,他的苦衷不知道妇联管不管。不过看完这段视频之后啊,一些青年千万别觉得婚姻太恐怖了。”短短几句话,就存在多处低级错误,思路不清、语言松散、了无趣味,只会让观众感到不知所云。而同样是这段视频,在另外一家卫视的处理更加“干净利落”,主持人只说了一句:“目前这段视频是否真实还不得而知。”俨然一副“有闻必录”的架势,实在莫名其妙。国内地方台“说新闻”栏目主持人的新闻评论水平可见一斑,一些地方台“说新闻”栏目收视率下滑甚至销声匿迹也就不足为怪了。

舆论引导功能弱化

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掌握传播资源,也就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进行舆论引导。而某些“说新闻”栏目把“受众的非理望被当做商业价值来开发,知情权被蒙蔽,政治权利意识被淡化。对于社会来说。文化价值理念无形之中被逐渐侵蚀和消解。”

首先,“说新闻”在选材上侧重软新闻,这在各地方台的表现之一就是过度还原生活,热衷于表现财产纠纷、家庭矛盾、婚外恋、刑事犯罪等负面新闻。长期积累的结果往往是在受众中造成消极、恐惧、失望等不良情绪,甚至成为犯罪教科书,不利于社会安定。其次,“说新闻”在新闻选择上多诉诸趣味性、贴近性、服务性、社会性,回避严肃内容,而主持人的评论必须依赖新闻事实,有感而发,所以“说新闻”首先在选材上就限制了主持人的舆论引导只能在较低的层次上徘徊。最后,“说新闻”栏目主持人总体素质不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具备把新闻说得妙、评得精的能力,这是阻碍“说新闻”走向高水准的最重要因素。

目前,大多数地方台的“说新闻”栏目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上问题,使“说新闻”面临题材扎堆严重、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的困难境地。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出精品,怎样树名牌。

打造一流的新闻栏目靠的是一流的团队,而一流团队的核心是一流的主持人。优秀的新闻节目主持人要有卓越的新闻敏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专业采访的绝活,要学习能力超群且长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反应迅速、表达精准。这些有天分的因素,更要靠主持人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勤学善思、点滴积累。美国三大电视网的名牌新闻栏目无一不是由有几十年一线记者经历的资深新闻人担任主持。《60分钟》更是以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超豪华阵容笑傲国际新闻界。

当今的新闻大战已从新闻资讯数量、速度的比拼转入对新闻事件解析角度与评论深度的较量,这给我们的新闻从业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对主持人来说,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能进行独立思考,对新闻的解读和评论既要有主流意识,又要张扬个性。只有这样的主持人才能被观众发现,我们也才能依托主持人的影响力来打造名牌新闻栏目。

反观我们地方台各类新闻栏目的所谓“主持人”,大多是播音主持专业科班出身的俊男美女,这一群体基本上都是艺术类考生,整体上,他们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要低于非艺术类考生。他们所接受的专业训l练重点是“播音主持”的技巧,而不是知识结构的调整、知识总量的积累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我们的播音主持专业目前培养的“主持人”普遍表现出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知识匮乏、思想欠缺深度等,综合素质无从谈起,无法担当起打造名牌新闻栏目的重任。眼下各地方台弥补新闻评论力量漏洞的办法就是引用他人的观点和评论,通常是一些以深度报道和犀利评论见长的纸媒,如《南都》、《新京报》等。这种片面依赖他人的做法实为饮鸩止渴,没有一家真正有影响力的大报、大台是靠当“二道贩子”打天下的。

一方面,激烈的新闻竞争迫使各级媒体不断更新思路,推陈出新以适应时展的需要。这就要有大量高素质、高水平的记者、编导和主持人充实到新闻工作的第一线。而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的问题却是无米下锅,真正适应媒介发展新形势需要的高素质新闻人才奇缺。尤其是在地方台,即便是在一些实力比较雄厚的省级卫视,真正积淀深厚、能独当一面的复合型新闻人才也是凤毛麟角,导致大量“说新闻”栏目形式上是在“说”、在“评”,但实质却是“画龙画虎难画骨”,新闻人才(尤其是主持人)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选拔和培养能适应当代传媒需要的主持人是一个系统工程,总的来说,应该从高校的培养机制和媒体的用人机制两方面人手。

我国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有200多所,但其中绝大多数的培养方式都没有与时俱进,对培养主持人的理解还停留在外形要漂亮、普通话要标准这些表面化的东西,培养出来的主持人多是绣花枕头,应付综艺晚会还勉强过关,充当新闻主播就明显“内力不足”。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目前在观众中有号召力的“名嘴”,如白岩松、董倩、柴静、张泉灵等都不是科班出身,但都有长期的一线记者从业经历,荧屏上一次次出色地完成各类采访任务,使他们在观众心里建立了威信、赢得了信赖,这是一个渐进的、艰难的过程。

笔者认为,高校要向媒体输送合格的新闻节目主持人,需从招生和培养两方面进行改革,要把本专业的学生送到其他专业去进行“深加工”,拓宽其视野,激发其潜能。同时,播音主持专业教师要到其他专业去挖掘有潜质的年轻人,尤其是高学历层次、专业基本功扎实的年轻人。他们是现成的专业人士,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根底,在专业新闻报道领域有天然的优势,尤其是在连线专家这样的采访中,他们能迅速抓住要害进行发问,很好地与专业权威实现对接,因此要鼓励他们拿起采访话筒。高校新闻主持人培养的旧框框必须打破。才有可能发掘有灵气、有天分的好苗子。

媒体在用人方面也要更新机制。首先,在为新闻节目选拔主持人的环节上,要尽量放宽专业、年龄、性别、学历和职业的限制,把注意力从外在转移到内在,如从业经历、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应变能力等。事实上,现在的电视观众对主播台上年轻的俊男美女并不感冒,对“白岩松们”的发音不够准、音色不够美,以及偶尔出现的口误也并不介意,看新闻不是看选美,观众要的是内容。新闻节目的主持人要想真的“惊艳”,靠的是扎扎实实的内功。再有,“说新闻”应该进入“主持人节目”阶段了。主持人的成长需要足够的空间,这就要求整个栏目的班底都要对主持人负责,真真正正以主持人为核心,主持人要参与从选题到策划,从前期采访到后期制作的整个流程,每个环节都要渗透主持人的智慧,都要按主持人的思路去进行。这样,主持人才能对自己播报的内容了然于心、游刃有余、充满自信。也只有这样,主持人和栏目才能水融,主持人有了成才的沃土,栏目才能因名主持而成为名牌。主持人是栏目的标志,甚至是整个媒体的标志,境外媒体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主持人形象的包装和推广,靠扩大主持人的知名度来拉动栏目的收视率,提升美誉度。

结语

国内各地方台“说新闻”栏目要打响名牌,最紧迫的需要就是高素质的主持人。地方台要打破旧观念,不拘一格吸纳人才,更新用人机制,为有才能的人提供更宽松的环境、更宽阔的舞台,使他们成才、“成名”,以形成栏目不可模仿、不可拆分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实现“说新闻”可持续发展的最可行途径和最现实的选择。(本文为宁德师范学院科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9Y036)

注释:

1、2009年6月10日《上海青年报》。

2、http://tieba.省略/f?.kz=677119275。

3、邓泼、何苗:《“说新闻”热背后的冷思考》,《法制与社会》,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