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1篇: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英特尔未来教育是指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标为依据、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引领、以评价为导向,通过小组合作共享的学习形式,探究真实的情境问题,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隐藏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重新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它以革新教法为特色,体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充分整合。

二、研究的背景

在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教学模式带入课堂,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实现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英特尔未来教育从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出发,引发教师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载体之一。

传统的教学观把知识当成定论,把学习简单地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轻视学习者心理世界的差异性,导致学生缺乏理智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知识难以产生广泛而灵活的迁移、不爱学习、不会学习等。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注重与学科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提出的问题要有新异性,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自己组织语言来叙述,而不是简单地回忆或复述知识。在寻找问题的答案中,学生需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去研究、探索,找出答案。

英特尔未来教育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带动教学各环节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从获得知识转变为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教学的目的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英特尔未来教育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及原则

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下的教学以“单元计划”为核心展开,其中又以框架问题(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内容问题)的设计为重点,并以此来引领整个教学过程。在一组框架问题中,“内容问题”是我们最为熟悉的知识性问题;“单元问题”是一组有助于理解单元主题、帮助学生发现一般法则和规律、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构造的问题,与我们平时设计的教学目标相似;“基本问题”则是一个能在广阔范围和更深层次加以探究的问题。下面以这样一组问题为例作具体说明。

例如,在一组框架问题中,内容问题是:1.李白的代表作有哪些?2.杜甫的代表作有哪些?3.唐朝的著名诗人还有哪些?单元问题是:1.李白为什么被称为“诗仙”?2.为什么唐朝诗歌很兴盛?基本问题是:我国古代文明对今天有什么意义?在这组关于唐诗欣赏的框架问题中,内容问题和单元问题均是教师熟悉的内容,基本问题似乎与唐诗欣赏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想想,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唐诗?它虽然没有触及唐诗学习的具体内容,但却指向了语文学科的核心思想――对文化的深入思考,是一个能够在更为广阔范围和更深层次加以探究的问题。这种不以知识吸收为目标而通向持久理解之门的开放型问题正体现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崭新的教育理念。英特尔未来教育要求教师在设计单元框架问题时,要从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个方面去思考和设计问题。

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设计课堂教学的原则有5条:一是制定教学目标要由目标限定转为目标导向,强调教案中要出现课前可预测的动态生成目标;二是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注重对学生高级思维的培养,充分考虑学习支架的呈现方式,考虑可能出现的动态生成,既要有条理、有秩序,又具有一定的弹性;三是选择教学方法要体现由技术到艺术的转变,回归学科教学本真,注重本学科学习支架的设计;四是允许学法的多元化;五是对学生的评价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强调多鼓励、多肯定。

四、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案例研究

我坊在开展研究活动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家渔歌研究”项目主题,下面试以《把歌留住,把根留住――家渔歌研究》为例,介绍其课堂教学设计要点及实施过程。

【作品介绍】

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使绵延千年的水上一族――家的民俗倍受关注,但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家习俗?家人正在经历着怎样的变迁?这些都是我校学生特别想了解的主题,尤其是船家子弟常常会想:家习俗的变化给我们新家人带来了什么?家文化的根在哪里?基于地方特色、校情学情,以及“走进家”的研究基础和现有的课程资源,我坊设计了项目学习主题“家渔歌研究”,这是对苏教版艺术课程教材六年级上册《南腔北调――妙》的拓展延伸,让学生从悠远轻扬的渔歌中寻找族群文化的“根”,从渔歌的过去和未来中探究族群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作品主题:把歌留住,把根留住――家渔歌研究

所属学科:艺术

相关学科:语文、社会实践、综合性学习、历史

适用年级:小学高年级

对应教材:苏教版六年级艺术科目

覆盖范围:一单元

学时安排:课内4个课时、课外6个课时

【学习目标】

1.艺术教学目标:初步接触家音乐,了解家音乐的特点,包括家音乐的表现形式、内容等,让学生学会探讨、比较我国民族艺术的风格特征和文化历史背景,初步了解它们独特的表现形式,学会珍视各民族艺术的价值,学会尊重多元文化,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获取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和美化生活的能力。

2.语文教学目标:本单元主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学会分析、比较、综合所收集到的资料,重新组织语言进行表述。

第2篇: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二、 尝试教学“新古诗”

所谓的“新古诗”,就是以韵文写新诗。其实,影响很大、流传很广的我国传统蒙学中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古代的普及读物,都是用诗写成的,都是韵文,都是“新古诗”。再如,陶行知的《自立歌》:“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又如,徐特立的教育诗:“半节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都是现代的“新古诗”,真可谓是诗教的经典之作。

为了将“学写‘新古诗’”引进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2011年的下半年,我到镇江市孔家巷小学上了一节复式调研课。经启发引导,每个小学生当堂就能写出以“我”和“笔”为题材的“新古诗”。如,以“自我介绍”为题材写的“新古诗”有:“我的名字叫×静/唱起歌来很开心/数学语文样样通/不怕苦累我都行。”“我姓×来名为晟/说起上课不发愣/要是有谁提起我/什么作业都不剩。” 又如,以“笔”为题材写的“新古诗”有:“喝进墨水吐出字/龙飞凤舞真神奇/我的一支宝贝笔/头发长来身子细。”“我是一支水彩笔/绘起画来美如意/身着美丽五彩衣/小小彩笔真神奇。” 通过对以上这些从未学过写诗的小学生真实的教学调查,足以证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不仅非常喜爱“新古诗”,而且也完全有能力仿写、创作“新古诗”。

那么,其他老师能否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学写“新古诗”的教学?2009年,我设计了《古诗两首》(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教案,让淮安市洪泽县实验小学的一位青年教师来上课。全班的每一个同学也都能仿创出他们各自的“新古诗”。如《学垂钓》:“春光明媚花草香/微风轻拂柳条荡/小娃坐于池边草/悄然抛线钓鱼忙。”又如《捕蝶》:“风和日丽花飘香/桃红柳绿蚕品桑/持网儿童丛中窜/翩翩彩蝶入笼网。”这一课例得到了原全国小语会会长、人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崔峦先生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在点评中指出:“教学有特色,有创新。”“安排了仿、创诗歌的教学环节,应当说,这并不是本学段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但从教学效果看,这个班的学生完全有仿写乃至创编诗歌的能力。这也提醒我们,教学既要‘依标扣本’,又要‘因材施教’。”

事实证明,我们的小学生和我们的小学语文老师都是爱写和能写“新古诗”的,我们的小学语文老师是能把“学写‘新古诗’”引进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的,而且也会教出成效来。

三、 新闻特写“文包诗”

所谓的“文包诗”,就是文章中包裹着一首诗,文聚诗意,诗点文旨。此种文体自古有之,其代表作可推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选了很多这类课文。此类“文包诗” 体裁的文章诗文互补、相得益彰,可读性强。

我在给老师们写说课稿的评析时,大多采用这类文体。对单篇说课稿评析的“文包诗”,如,《量体裁衣教阅读,读写融合力用足――评张伟〈恐龙〉说课》:“……总之,本说课艺术地体现了在说明文的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读和写的能力,做到了‘文’和‘意’的兼得及‘读’和‘写’的双赢。再归纳一下,那就是:量体裁衣教阅读/说明方法读中熟/举一反三读到位/深入浅出巧运幄/举例比较列数字/渗透写法力用足/读写融合珠璧联/文意兼得双赢促。”

以上所举之例,可以看作是我对“文包诗” 文体的学习和借鉴的写作小实验。以下所举之例,则是我对“文包诗” 文体写作的创新性的小实验了,即“诗包文”。

所谓的“诗包文”,也就是文章的主标题用诗句来表达,文章中每一自然段的开头也用诗句来概括。我主持的润州区语文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新闻报道,都用这样“诗包文”的文体来写,既别具一格,又有可读性。如,《润州语文出奇招,古诗教法构想妙》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开头所用的诗句分别是:“红叶遍地金秋爽,硕果满枝桂飘香”“古诗教法构想妙,诗教之花竞妖娆”“推陈出新出招奇,仿中学创新古诗”“研讨教学‘基本式’,开拓创新不拘格”“洒诗雨来吹诗风,风调雨顺播诗种。”这种“诗包文”,受到很多老师的欢迎。

“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游戏好不好?”

“好!”

屏幕上跳出四个大字:“智力风暴”。同学们明显跃跃欲试起来。讲台上的青年男教师面露喜色。

“请注意,判断题来了!――第一题:‘天上下起鹅毛大雪,庄稼被压死了’。”

话音刚落,一只手迫不及待地高高举起。

“这道题答案是错的!‘鹅毛大雪’是指鹅的毛做成的雪,肯定很轻。”高高壮壮的小男孩一脸得意洋洋。

老师一愣,转脸问其他人:“你们知道什么是‘鹅毛大雪’吗?”

“‘鹅毛大雪’是讲雪下得很大。”另一个孩子回答,“我认为这道题答案是错的。下大雪会杀死害虫,不会把庄稼压死。”

“说得对。有句话叫作‘瑞雪兆丰年’。”老师长嘘一口气,鼠标一点,“瑞雪兆丰年”几个字在屏幕上出现。

……

坐在台下的我,不禁遗憾地轻声叹息,唉!老师啊老师,你错过了一次和学生心灵相逢的机会。第一个回答你的孩子,你与他擦肩而过了。六年级的小学生,会不懂什么是“鹅毛大雪”吗?那么,这个小男孩为什么会有对“鹅毛大雪”这个词的刻意“曲解”?这个问题你想过吗?可惜的是,此刻你的心里塞满了所谓的“标准答案”,压根没有留下一点空间给另类答案的可能性。

下课了,我悄悄走到男孩身边,问他:“你上课答题时是不是把‘智力风暴’当成‘脑筋急转弯’了?”孩子点点头,眼神有几分讶异,也有几分欢悦。

在我看来,教学之所以有无限的乐趣,就在于它本质上是一场生命与生命的相逢,既不可复制,也不可重来。在一个个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瞬间里,每个学生的学习究竟如何发生、发展、变化,这是个非常复杂的无法预测的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注定是个充满意外的过程。而这,恰恰是学习最真实的面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程的敏锐观察、准确领会就显得十分重要。换句话说,教师有一双善解人意的耳朵是最重要的事。这双耳朵,不仅要“听得清”学生表达的语言,还要“听得进”学生语言背后的想法,更要努力“听得懂”看似毫无道理的想法背后的逻辑。

你知道吗?越是高明的教师越是有这样的“听力”!最著名的例子是斯霞老师,她从小朋友“法国阿姨是女的”的话语中,听出了完全正确、理直气壮的儿童逻辑。而这样的“听力”,背后是对儿童的真切同情和深切理解。

遗憾的是,很多教学现场,不要说“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清”,即使是“听得见”都成问题!事实上,不是我们的“听力”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观出了问题。不是吗?让我们都静静地问问自己的内心,比起旁逸斜出、措手不及的突发状况,我们是不是更喜欢行云流水、势如破竹的感觉?公开课上,我们是不是常常会选择性地倾向于请那些容易“答在点子上”的学生发言?“一个答在点子上”,是否就代表“个个想到一起去”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