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06年12月,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研讨会上,河南省邓州市委书记刘朝瑞应邀演讲。此前,刘朝瑞曾作为首位登上北大报告厅的县级市的市委书记,为北大学子讲解中部农区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在听惯了专家们的高谈阔论之后,刘朝瑞带来的基层工作的丰富实践与深刻思考让听众耳目一新。
“长得不帅,思想很帅”,一位老领导对刘朝瑞的这句“中肯”评语,在邓州乃至河南都流传甚广。外表朴实、农民出身的刘朝瑞在任何场合都不惮于谈他的农民情结,2001年,刘朝瑞针对基层工作提出“三问”,曾引起全社会的强烈震撼与共鸣。多年来,他对“三问”的思索与求解,以及发展县域经济独辟蹊径的做法,都让外界刮目相看。
求解“三问”
“2000年是我们基层干部和群众关系最为尖锐的时候,干群对立,积怨很深。”一次,刘朝瑞下属的车子在半道上陷到了泥坑里,这位下属拿着烟到附近找老百姓推车。老百姓问他:你们是不是乡干部?你们是不是来收税的?听说都不是,老百姓们才把车子推上来。有老百姓说,如果是乡干部或是来收税的,那我们还给你推个球!时任西峡县县长的刘朝瑞听说了这个事情后,非常感慨。
“为什么干部交通工具先进了,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为什么基层干部文化素质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却少了?为什么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基层干部的意见反而增多了?”从民办教师、乡镇干部一步步干上来的刘朝瑞,对基层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有着深刻的体会,他总结的这“三问”迅速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从微观上看,‘三问’的实质在于,很多基层干部对群众没有了真感情。”刘朝瑞告诉《决策》,通过进一步思考他发现,一些领导干部天天讲抓大事,其实很多大事跟老百姓都不沾边。有一次,刘朝瑞在调研走访中发现,有个村子里的水坝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被冲坏了,但一直到2000年还没有修复,致使当地很多田地无法灌溉。
“老百姓的大事是什么?就是怎么盖房、能不能吃上干净的水、生病了有没钱去看、孩子长大能不能娶上媳妇等等,这些对农民来讲是天大的事,但我们恰恰没有去关心和解决,这样群众怎能没有意见?”刘朝瑞认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政治原则,但许多地方正是打着这三个原则的旗号,去漠视、忽视甚至侵犯群众的具体利益。
2003年,在“7・1”讲话中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刘朝瑞反复琢磨这句话,困扰他多年的“三问”终于从中找到了答案。
“总书记的讲话就是对‘三问’精辟深刻的回答,如果我们基层干部都能向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把群众利益再小的事都当作大事来慎重处理,那这‘三问’就不存在了。”2003年底,刘朝瑞调任农业大县邓州,他开始在实践中破解“三问”。
“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要立足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邓州这几年就是抓住了这几个‘最’,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先后完成了村村通工程和‘空心村’治理,并且在133个示范村开展以‘修路挖塘’为重点的村庄整治,修建村内道路,净化村内坑塘,并因地制宜兴建村级游园和文化茶馆,让有线电视和宽带进村入户等。”而这其中最让刘朝瑞感到满意的就是太阳能进村入户工程。
在农村,很多地方洗澡是个大问题,大部分农民一般都是夏天在河里洗,冬天基本不洗澡。“能不能给农村每家每户都安上太阳能热水器?”刘朝瑞很快把他的这个想法付诸实施。
经过测算,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加上配套设施共需980元,由政府补贴350元,其余由老百姓自愿筹集资金。2004年下半年,政策出台后,出乎刘朝瑞意料的是,推广的太阳能热水器非常受当地农民欢迎。截至2006年底,邓州共推广8738台。2007年,邓州市计划推广5000台,而到目前为止实际申报已达6500台。
“我们一定要带着真感情来做群众工作,我们是为老百姓干事,而不是为了干事而干事。”刘朝瑞经常告诫下属,集中精力干大事,大事要抓具体,人民群众切身相关的小事也是大事,有时小事做不好反而是大事。
“做好事也要讲道理”
为什么为群众做好事,反而得不到老百姓的满意?这是让很多基层干部困惑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很多基层干部“老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那么新时期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新办法”来做好基层工作?
刘朝瑞思考的结果是“用民主的办法来治理乡村”。然而民主并不是新鲜的东西,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就提出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乡村治理机制。自1992年制定村民自治法以来,基本解决了民主选举的问题,村务公开解决了民主管理问题。但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刘朝瑞发现如果决策不民主,管理也民主不了,只有决策过程的民主才能带来管理和监督的民主。
在总结多年基层管理经验和研究中央文件精神的基础上,2004年,刘朝瑞提出以民主决策为重点的“4+2”工作法。“4”即支部会议提议、“两委”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2”就是决议公告和实施结果公告。
“‘4+2’工作法立足于决策过程的民主,实质就是建立一个完整、流畅的决策程序。”刘朝瑞认为,走程序不是走形式,按程序的决策一定比没程序的决策更民主,同时还培养了基层干部和老百姓程序的观念,程序的观念就是民主的观念之一。
“在农村,筹集资金搞建设是最难的事情。像邓州这样一个拥有578个行政村、百万农民的农业大市,在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各项公益事业能顺利进行,同时能妥善处理和化解基层中的各种矛盾,都和我们运用‘4+2’工作法密切相关。”据邓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万洪志介绍,在“村村通”工程、村庄整治、推广“杨树经济”等基层工作中,通过“4+2”工作法,启动基层民主程序,村民纷纷自觉自愿出资投劳,而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什么是民主,最直接表现是协商和妥协,通过协商达成妥协,学会妥协就是在民主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除了用民主的方法做基层工作,刘朝瑞把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总结为:第一,基层干部做好事也要讲道理,这是领导干部执政的出发点。不讲道理做的好事就是不得民心的好事,或是动机不纯的好事。第二是得理也要让人。得理不让人就不是公务员,政府不能和群众论输赢,应该对老百姓宽点再宽点、厚点再厚点。第三,政府不能报复老百姓,不能怀着报复的心理来处理,惩治的只是极少数人。
“这些方法看起来很简单,其实要求很高,需要有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刘朝瑞告诉《决策》。
“三抓带动”
从西峡到邓州,刘朝瑞工作过的地方都是人口多、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地区。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有一个论断:贫困的地方,一般是低收入带来低储蓄,低储蓄带来低投入,低投入带来低效率,低效率带来低增长,低增长带来低收入。刘朝瑞对这个贫困恶性循环有着切身的体会。
在他看来,这个怪圈还派生出许多怪圈,如财政越穷吃财政饭的人越多,人越多越加剧财政困难,财政越困难投入社会事业越少,就业更加困难,挤进机关的人就越多;行政乱收费造成经济环境恶劣,企业负担越重、办企业越少,就加剧了乱收费等等。而且一旦陷入这些贫困怪圈就会产生锁定效应,很难跳出来。如何打破这个怪圈,发展县域经济?
2004年初,刘朝瑞带队赴浙江几个比较发达的县市考察。浙江之行给了刘朝瑞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学浙江,要学其神而不只学其形,邓州与浙江表面上是差在工业上,实质上是差在企业家群体上。
“从理论上讲,根据经济学上的二八法则,即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刘朝瑞认为,农业大县困难在于最初的突破,必须从关键少数中寻求突破,有了这个突破口,农区的低水平恶性循环才会逐步打破。
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刘朝瑞开始在邓州探索他的“三抓带动”战略。
“三抓”就是抓住一批有一定资本积累、发展潜力强的人,即优势农户、经济能人和企业家。通过优化创业环境和给予鼓励政策,培育这三种人。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企业家资源,一方面积极引进外地人才,另一方面把现有的企业家、本地拔尖人才和科技工作者,培养成企业家队伍,最终形成企业家群体。在具体做法上突出重点人群,也就是“五路大军”:一是挖掘本地的致富能手和企业家,二是引进外地企业家,三是鼓励外出打工者返乡创业,四是动员转业军人建功立业,五是调动市乡基层干部中有经济头脑的人兴办实业。
“‘三抓’具有裂变效应,可以发挥关键少数的‘鲶鱼效应’来带动重要多数,从而一举撬开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口子。”刘朝瑞认为邓州3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了他当初的判断,2006年,“三种人”对邓州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近70%。
“‘三抓’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应当成为催生县域经济裂变的大战略。”刘朝瑞认为,相比一些地方单纯靠招商引资而言,邓州的“三抓”战略关键在于培育一个县域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县域经济的四种现象
除了“三抓”之外,在刘朝瑞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另一个很重要的就是颇具邓州特色的“五不”、“三为主”。“五不”就是不盲目趋同,不强求培育龙头企业,不追求完整的工业体系,不追求完整的工艺流程,不盲目搞产业升级。“三为主”,即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以中低档次消费品制造业为主,走农区工业化的新路子。
“现在县域经济发展往往结构趋同、容易追风,很多地方都追求大企业、大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而看不上配套产业和传统行业。”刘朝瑞认为这些做法值得反思,政府研究指导经济要务实,不能理想化,必须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县域经济的发展阶段。不同县域的基础不同、优势不同、阶段不同,发展的方法和路子也不会相同,但一个共同选择是必须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在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原则上要不求高、不求大、不求精,只求准、只求优。只有因地制宜,准确定位,才能培育起有别于其他地区、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县域经济才会有强劲的竞争力和旺盛的活力。
正在攻读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刘朝瑞,特别善于观察和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在各种会议上,刘朝瑞经常要求大家注意几种现象:第一种是骑自行车现象。要想保持稳定就要有一个较快的速度。在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时,不能仅解决过去的问题而不前进,必须边发展边解决问题,等经济社会发展了有些问题可能都不成为问题了。如果一开始就陷入解决问题中,那只会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第二是打扑克现象。问题不在于牌好牌坏,而在于怎么去整合资源,所以区域经济发展要提高整合资源的能力。
第三是大盖钉现象。要把面上的力集中到点上去突破。一个贫困地方,这也抓那也抓,肯定突破不了,必须集中精力培育优势产业,抓住关键带动全局。
职工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主体,是构建和谐企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首要因素。如何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构建和谐企业和维护社会稳定尤为重要。在基层项目管理中,要想达到项目整体和谐,那最基本的和谐就是干部职工队伍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和谐。这就需要项目全体职工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进而把职工群众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汇成巨大的精神合力。而要做到这些,思想政治工作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正确的导向作为第一使命。在基层,有的项目管理出现严重内部不团结现象,导致项目整体进展严重滞后,给业主、监理等单位的留下了较差印象,严重破坏了企业形象。而造成这些不好现象的主要根源是来自项目管理观念有误或者处理问题不得当等原因,导致项目上下思想不统一,行动不一致,久而久之各种矛盾和问题聚集到一起,使矛盾和问题升华,从而产生不安定、不团结的因素。因此,就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客观地、准确地掌握项目职工的所思所想,所虑所盼等问题,及时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并及时把握员工的思想动态,认真调查、分析,及时为职工解开心结,鼓舞、激励职工,发挥正确的导向作为,进而增强职工主人翁的思想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发挥正确的疏导作为,调动职工的健康稳定性
幸福是一种心态。身心和谐寓含着愉悦的体验、旺盛的精力和创造的潜力,因而是人生幸福的主体状态。但在我们工作节奏快,压力大的基层项目中,往往人际关系复杂多变,而且项目往往地处偏僻,尤其在西北地区的项目条件更为恶劣,人烟稀少,与社会严重脱节。有的基层项目只抓生产,不注重的感受,导致职工工作消极、相互抱怨等现象发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反差,关键在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好坏。所有,这这过程中,基层党建工作的作用就举足轻重,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那么如何做好呢?一是采用心理疏导方式。项目多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给职工提供尽可能多的思想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机会,较快的化解职工之间的矛盾;多组织开展谈心活动,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引导,消除职工的心理障碍,确保与同事和睦相处,营造良好的融洽氛围。二是发挥抚慰心理的功能。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过调整职工心理上的不适应,使之尽快达到平衡,稳定情绪,调整好心态,调整好状态,集中精力,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中。三是注重培养情感因素。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灵活运用工作方式方法,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情感因素的培养,让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有情感生命,这样职工就能很愉悦接受。因此,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由“虚”变“实”。深入调查,全面掌握项目职工的思想动态,分析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是做好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必要的矛盾和问题的发生,而且有助于员工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调动职工的健康稳定性。
三、发挥正确的激励作用,调动职工的正确价值观
职工为企业发展尽责,企业为职工发展助力。但并非每位员工都会成功融入企业的大环境中去。环境的不同、同事之间性格的差异、工作内容的繁琐等等一系列因素难免会让企业员工感到各种不适应。与此同时,把职工个人意愿与企业愿景高度统一,让实现企业大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所以,消除职工的各种不适应因素,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总结可以得出:只要项目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就能克服各种困难,由坏变好、由亏变盈。注重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作用,一要进行目标激励。要制定可行的工程节点目标,通过劳动竞赛、青年突击队、党员先锋队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活动,使职工既有努力的方向,又感到完成目标要付出艰辛努力,思想上的压力成为激发干劲的动力。二要尊重价值取向激励。每一位员工的目标和理想都是不同的,我们要针对不同职工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热爱学习型的,我们要多组织业务培训学习;经验欠缺型的,我们要在工作上多给压担子,多安排任务,让他尽早挑大梁;自信心缺乏型的,我们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多一份肯定,少一份否定,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让他们建立自信心。三要注重能力激励。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特长,基层项目要多观察,根据每个员工的特长安排在适合的岗位,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出他们的能力。四要做到表率激励。古人云:“上为之,下效之”。领导干部的示范表率作用至关重要。要以身作则、勇于担当,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时刻不忘自身的使命和责任,认真的做好每一件事情,让“庸懒散浮拖”现象不在工作中出现,为企业的稳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发挥正确的凝聚作用,调动职工的主动创造性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成功的结果是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取得的,如果没有很好的凝聚力,项目犹如一盘散沙。为了打造项目团队精神,就需要我们把项目员工的力量集合起来,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共同创建一个和谐的项目。为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广大职工的主体作用,凝心聚力,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应有的效果。一是项目领导要采取民主的方式,让项目的全体成员都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积极参与组织的决策。二是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让员工敢于向领导反映问题,互通信息,化解矛盾,使员工愉快地接受任务,踏踏实实、心情舒畅地去干好工作。三是建立健全奖励及激励机制。四是要充分借助“手机短信、微信”等平台,把项目上不同年龄段的职工凝聚在一起,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求实的基础上,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生动、丰富。
五、发挥排忧解难作用,确保职工无后顾之忧
把职工最关心的事情解决好,就是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为职工办实事,为职工排忧解难,确保职工无后顾之忧,增强了职工的归属感,职工才能全心全意、认认真真地投入工作中,从而稳定了项目团队。由于工作性质特殊,闲暇时间较少,大多数的项目地处偏远,特别是接收信息不及时的弱势群体,包括工亡遗属、伤残家庭、特困家庭等,要竭尽所能的从思想上、精神上、物质上、生活上帮助他们,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要把帮助职工解决各种生活困难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常倾听职工的呼声,帮助职工协调各种关系,关心职工的疾苦,扎扎实实地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把职工的积极性保护好、调动好。
关键词:社会工作;灾害预防
一、灾害预防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的种类多、频率高、区域广;而且除了地质和气候影响下的自然灾害,在发展主义背景下,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在我国也时有发生。由于经济发展的限制,灾害抵御能力较弱,这些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据统计,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1/2。国际减灾策略组织(ISDR) 的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自然灾害共造成近1110 亿美元的损失,占全球自然灾害经济损失的60%以上。
面对如此多种的灾害,我们]除了被动的应对,还需要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通过体系建设预防、以及最大限度地减低灾害带来的破坏和影响。
二、灾害管理中的社会工作现状
(一)社会工作在灾害管理中的作用
在灾害管理中,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是主导部门,政府的科层化结构决定了职责的专门化、规则化、等级化和技术化,有利于增强组织的稳定性和可测性。但是当发生突发紧急事件时,却存在反应速度过慢、协调周期过长等问题。而常态下的市场被破坏,恢复周期较长,也无法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此时,社会工作组织在灾害管理中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非政府组织本身就是弱势群体权益的倡导者,可以为政府制定应急政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帮助制定出符合受灾群体需求的较为有效的救援和服务方案;还可以促进救援和重建工作更加细致、全面开展。第二,社会工作组织的扁平式网络型组织架构,使其能够对于信息和决策快速反应;在动员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时具备了灵活性、全面性和创新性。第三,社工秉持的“助人自助”理念,注重带动受灾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赋予他们希望和信心。
(二)社会工作在灾害管理中的角色
在社会工作发展的初期,灾难的介入主要集中于物资救援和紧急救灾,之后逐渐发展到对被影响的个体、家庭和社区的救助,以及为有特别需求的群体提供服务。目前对于社会工作在灾害管理中的角色,社会工作专业内部已达成共识,认为社会工作介入灾害的角色是多元的,如Lena Dominelli曾指出,社会工作者包含了以下多重角色:协作者、组织者、社区发动者、协商者、保护者和倡导者/教育者。而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服务包括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微观层面工作和宏观层面工作。
根据国际灾害研究的发现及灾害服务组织的经验总结,灾害周期可以分为:预备期、回应期、重建期和缓和期四个阶段(冯燕)。预备期的工作包括训练、演习、警报系统的处理等。回应期为紧急救援阶段,工作包括紧急救援、疏散、道路清理、食物与避难所的供应、医疗协助、危机咨询与干预、协助灾区农产品在市面上的供应等。重建期通常需要持续好几年,甚至还可根据重建工作的规划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为为灾后紧急救援到一个月的临时安置;第二阶段为灾后一个月至半年内,此阶段的工作分为灾区的工作和一般社会的工作两种;第三阶段为灾后六个月至三年的中长期复健阶段,家庭、小区和社会的重建都是很重要的工作。
在不同的灾害阶段,社会工作者所担任的角色不同。根据《灾害社会工作一中国的实践与反思》一书中对灾后社工角色的研究,社工的角色可分为五种:资源整合和资源链接者、需求评估者、个案管理者、心理支持者和社区组织者。他们运用的是优势视角,十分注重重建社区的能力建设和资产建设。
(三)社会工作在灾害管理中的反思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社工组织的出色表现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社会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社工组织是第一次承担如此的重任,也存在一些不足。公益组织在灾害初期的“进驻”和重建时期的“大撤退”,体现了组织的无序性;在对灾区的群众的心理辅导和需求调查中体现的无序和无结论,给灾民导致了二次伤害。这些问题的出现,引发了对灾后社会工作的大反思,人们开始关注灾害中社会工作应该发挥的作用。
作者认为如果发挥了社会工作在灾害预防中的作用,那么社会工作在灾害管理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能够提供更大的帮助。虽然社会工作在预备期的工作较少被提及。但是灾后社工角色的研究对于社会工作者在预备期的角色和工作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在灾后进行资源链接、心理支持、社区组织发育、生计项目的发展等活动中的能力体现,都需要社会工作者平时积累相关的经验、技巧和方法。社会工作在灾害预防中能帮助人们提升抵御灾害和风险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伤害和损失。
三、发挥社会工作在灾害预防中的应用
社会工作具有预防的功能,社会工作不仅要解决社会问题,更要采取措施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李迎生教授认为,预防功能通过两方面的工作来实现:预警和应变。预警,即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预先警报;而应变,即社会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工作来预防问题的发生,社工可以通过强化个人或群体的功能、强化社会支持体系来进行应对。
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破坏性和难以预计的特征,这些使灾害的预防具有无限期性特点。而深层、长期、细致入微的社会工作,在灾害预防时期,完全可以帮助人民提高抵抗灾害的能力。
做好灾害预防的工作,社会工作可以从以下五点出发:
(一)倡导和实施社会政策
在灾害救助中,制度建设十分关键。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可以起到政策倡导者和实施者的作用。长期的基层工作经验,使社工对于民众需求的种类、标准和社会不公平现象有现实的了解,通过对政策提出意见或建议可以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实践社会公平。
(二)搭建信息平台
搭建信息平台,对民众进行防灾、备灾、减灾方面的培训和避难信息的普及。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当地的地质、气候、文化、传统、资源,选择宣传的内容和方式。通过遍布城市的市民学校、社区学校对辖区居民开展防灾救灾知识教育,努力提升居民灾害危机管理意识。
(三)弱势地区能力建设
社会工作组织要在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少数民族等地区做调查和宣传,引起相关部门和组织团体的关注,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帮助他们建立应对灾害的机制和建立社会支持的网络。尽力将最宝贵的资源链接到最有需要的人群中,维护社会公平。
(四)协助防灾救灾队伍的建设
社会工作组织可以协助防灾救灾队伍的建设。灾害危机的预防需要建立一支能够随时投入战斗的救援队伍。防灾救灾人才队伍包括,各地应急组织机构的专门人员、基层组织准社会工作者、在校的社工学生,以及有志帮助他人的志愿者等。可以运用志愿者管理方法来对志愿者进行引导、培训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和清等,《灾害社会工作一中国的实践与反思》[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张强等,《巨灾与NGO—全球视野下的挑战与应对》[M],北京大学,2009。
[3]刘毅,方进玉,《日本地震 中国如何》[J],瞭望,1995 (5)。
[4]李学举,中国的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