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范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1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范文

关键词:角度 难度 重度 梯度 密度

在语文阅读课上,课堂提问设计得好,那么阅读教学就很轻松。因为好的问题设计,课堂上它能让处于“愤”“悱”的情绪与思维状态下的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就可以问出兴趣,问出质量,问出智慧。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呢?笔者认为重在五抓。

1.抓角度之巧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不仅要切合文本,还要能切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与认知特点。设计的提问或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或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理解文本,或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语境去锻炼思维,或能促进学生运用积累去品味语言魅力等。这就需要巧妙的切入角度。所设计的问题不仅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更要能激发阅读、思考、探索、创新的兴趣。缺少兴趣的问题会让课堂寡味和打消学习的积极性;缺少技巧的问题,学生就不能尽快进入文本并与之对话,从而影响学习效率。

问题切入要因文而异,因学生而异。如学习高中课文《记梁任公生的一次演讲》,就可以把切入点放在激发学生主动利用文本信息揣摩人物形象上。如果用“梁任公先生演讲好不好?”这个问题切入,既不够新颖又缺少思考的力度;如果问题是“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神采飞扬,你从中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相关的描写,试着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就会一下子把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激发出来,进而从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和性格入手,在反复阅读、感悟与思辨中,去分析人物,达到全面把握人物形象特征的目的。

2.抓难度之适

设计的提问能激发兴趣和巧妙引入还不够,若能引发学生的求知与探索的深度需求,就会让学生思维在沉静或亢奋的情绪中产生张力。用恰当的问题作诱因,激发学生跳起来摘到果子。

设计的问题要确保难度适中。过易,学生不跳;过难,跳了白跳,没有成就感。如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有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谈谈梁任公先生参与的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吗?”由于学生课堂上找不到起跳点,难度大大超出了高一学生的能力,而且也不是这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于是学生乱说或不说的课堂状况发生了。

3.抓重度之核

设计提问还要有重度在“核心”的意识。设计的问题要解决主要问题或主要问题的主要方面,若把课堂时间用在缺乏深度或不能涵盖文本教学价值的问题上,那就浪费时间,更谈不上高效了。

有的提问设计,看上去有一定难度,但并非是有教学价值的问题。我们在设计阅读问题,应该将主要精力用在具有教学价值的“核心问题”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在核心问题的探讨上。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把握重难点并寻求突破,让学生的思维在核心问题上碰撞,以求得对文本的透彻理解。

4.抓梯度之妙

把握了核心问题,还需要教师的智慧引领,有效地把大而难的问题分解、设计成一个一个小问题,即抓问题的梯度设计。问题的梯度设计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而且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梯度要是动态的,前一个问题解决了,后一个问题该在什么时候提出,一定要依据学生对前一个问题的把握程度而定,循序渐进,步步登高。

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反映沙俄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个较难解决的主旨问题,可以分解成几个小问题让学生逐步深入领会: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描写叙述对句子进行分析,通过对别里科夫外表、语言、动作描写的仔细品味,就会对别里科夫的形象有深刻的认识,就能领悟这篇小说的主题了。

5.抓密度之疏

阅读中设计的问题一大堆,哪些问题必须重点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穿插化解,哪些问题可以课前预习,哪些问题可以课后消化,课堂上讨论什么问题,可以讨论几个问题,教师要通盘考虑,做到心中有数。

第2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范文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教师投影,学生欣赏)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刘伟)

第3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范文

呼应法。在收束全文时,用简短的文字呼应开头,能产生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从而唤起读者心中的美感。

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开头是“……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结尾时作者则这样写到: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开头和结尾,无论是写作者的行踪,还是写妻儿的入睡,抑或是写作者的情绪,都前后照应,呈现出一种对称美。

总结法。结尾处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小结一下,加深读者对所写内容的印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老舍的《养花》一文,主要写养花有欢乐,也有伤心,能看到开花和结果,感受到劳动后的快乐。因此,在结尾处,作者写到“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对文中所写的内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加深了读者印象。

抒情法。有些散文结尾既不总结中心,也不启发联想,而是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爱与恨,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从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如郁达夫《故都的秋》的结尾: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这样的结尾以真挚的语言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这种结尾法一般适用于写景状物类的散文。

评价法。即在文章的结尾对人物或事物进行总结、评价,表达作者的看法或观点,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作者记叙了梁任公演讲的主要事件之后,在结尾写到: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以简洁的语言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自然、简洁而不拖泥带水。这种结尾法一般适用于写人、记事类的散文。

修辞法。考场作文中,如果能够善用修辞结尾,就能化静为动,使文章的语言鲜活灵动,魅力四射,从而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下面以比喻为例进行说明。

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如毕淑敏哲理散文《造心》的结尾:

造好的心,如同造好的船。当它下水远航时,蓝天在头上飘荡,海鸥在前面飞翔,那是一个神圣的时刻。会有台风,会有巨涛。但一颗美好的心,即使巨轮沉没,它的颗粒也会在海浪中,无畏而快乐地燃烧。

文章结尾,作者以“船”喻心,以“下水远航”象征开启新的人生之路,喻指美好的心灵可以使人直面困难,承受挫折,永葆生命的活力。作者把抽象、深奥的哲理通过比喻写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文章主旨也更加明晰。

情景法。写景寓意是抒感的常用手法,用写景寓意的方法来结尾时,常常通过写眼前的景物来抒发感情,言近意远,自有一种余音不息的妙处。例如优秀习作《赶海》,文章描写赶海老人奋勇不屈、与大海风暴搏斗了整整一个晚上,结尾却纯粹写景:

东方,太阳喷薄而出,漫天的彩霞映红了这叶白帆。苍茫的大海上,一条小船渐渐远去,船尾掠过几只矫健的海燕。

虽是写景,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作者对赶海老人勇于搏击风浪、战胜自然的肯定与欣赏,在写景中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情意。

再如作家刘成章《安塞腰鼓》的结尾: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对它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是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结尾写当安塞腰鼓鼓声骤停时,人们依然沉浸在激情中,还没有回味过来,这时再以鸡啼反衬寂静,情景交融,意境悠远,耐人寻味。

散文因表达方式的不同,衍生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性散文等具体文体。不同的散文有着不同的结尾,即使相同的表达方式的散文,也会有不同的结尾方式。以上归纳出来的名家名篇散文结尾方法不过是最常见常用的,我们在阅读、鉴赏散文时,还可进一步归纳,并最终为我所用。

阅读下面文字,选择上面的任意一种方法,为文章写一个结尾。

第4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范文

给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有这样几位老师:

一位是九江同文中学的谌海清老师,是一位1988年出生的年轻教师。她给我们带来的是《小狗包弟》。在谌老师讲课之前有4位老师、在她之后还有3位老师选择了《小狗包弟》这篇经典文章。她的课之所以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她对课本解读得特别透彻。她通过作者对小狗包弟的忏悔之情,通过“我思念那个和我一起散步的人”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剖析了作者对无力保护亲人(妻子萧珊)而产生的负疚感,并深层思考如何避免悲剧的发生。谌老师说课时条理清晰,语言生动,给评委和听课老师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第二位是九江一中的王小书老师,他给我们带来的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他独辟蹊径,抓住“记演讲其实是为了记人”这条线索,从文中引用的三段古诗文(《桃花扇》《闻官兵收河南河北》《箜篌引》)出发,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地分析了梁任公先生的性格特征。

第三位是九江一中的冷国辉老师,他给我们说的是宋词《望海潮》。他采用对联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思想、表达手法贯穿其中,才华洋溢,情感恣肆。

这几位老师都是九江市重点中学的老师。那么,为什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是重点中学的老师?难道普通中学的老师就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吗?答案是,是的。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普通中学的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在很大的程度上还仅仅是停留在文本层面。难道普通中学的老师们个个对语文教学如此懈怠吗?当然不是!

就我个人的理解,其根本原因是生源素质决定的。以冷国辉老师的《望海潮》为例来分析,相信教过这堂课的普通中学老师都有感受,我们的学生能通过注释自主理解这首词的已经是少数了,更不要提可以和老师直接进行对联对话了。我甚至还大胆揣测,即使在九江一中(九江市最好生源汇集的重点中学),能够进行这种对联对话的应该也不是大多数学生。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普通中学的语文老师们似乎显得很无奈,更多的是很无力。自己的聪明才智犹如是重拳打入棉花包,石沉大海。久而久之,惰性、倦怠真的就会如影随形了。我想,这可能就是普通中学的教研活动开展逐渐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吧。

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这些普通中学的语文老师们应该怎么做?在普通中学中,我经常会听到老师们把一切都归结于生源太差。不认真备课,“学生这么差,认真备课有什么用”;不认真讲课,“学生这么差,认真不认真他们都不听”;不认真改作业,“学生这么差,反正他们的作业也是抄的,认真不认真改有什么关系呢”。试问,这种态度,很难给学生以信心,学生怎么可能听你的呢?须知“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所以,我认为,普通中学的教师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普通中学的老师们得有个良好的心态。我们的生源确实比不上重点中学,我们也无需去比。我们应该自己和自己比。今天的学生和昨天的学生比有没有进步,这个学期的学生和上个学期的学生比有没有进步,今年的学生和去年的学生比有没有进步?三年下来,你会发现大多数学生并不是真的想在学校里虚度时光,他们其实也是想学的。

其次,我们应该知道自己要教什么和怎么教。从我当老师以来,我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当了十年的老师,这期间,做过班主任,做了母亲,心境改变,心态慢慢平和,这才发现其实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我的理解是每个学生其实都是想学好的,也是可以教得会的,只是看你教的是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来教。什么意思呢?就好比学生连加法和乘法都没有掌握好,你就教他微积分合适吗?语文也是如此。学生连理解文章大意都有没有理解,你又怎么能奢谈让他根据主旨去写一阕诗词?

既然如此,是不是在普通中学中,语文老师就很好做了呢?我认为不是的。事实上,在普通中学的语文老师更难做,要下的功夫更多。因为重点中学的老师是从文本出发,超越文本;而我们这些普通中学的老师们则要从文本出发,超越文本,还得再回到文本,努力带领学生超越文本。因此在普通中学教好书更不容易。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们的智商,还得关注学生们的情商。我们要从语文出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力争让学生们从语文中获取尽可能多的生存智慧。比如说,学生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课时,我认为不但要让学生对文言字词有所掌握,更重要的是对说话的技巧得有所掌握。我认为后者远比前者更具有指导意义。作为一名普通中学的语文老师,我们要尽量让我们的学生不要在日后的竞争中远远地落在重点中学的学生后面。如果在学习成绩方面,我们的学生和重点中学的学生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那么最起码要让我们的学生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第5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范文

你是良师,告诉我做人的道理;

你是益友,慰藉我受伤的心灵;

你是石子,铺平我成功的道路。

有时,你很让我讨厌,

但我的生活却不能没有你。

一开始我并没有喜欢你,甚至讨厌你,

但你没有因此而抛弃我,反而是处处帮着我。慢慢地,我喜欢上了你,甚至发现我的世界根本不能没有你。

汉字是你的语言,我喜欢用这种语言和朋友们互相交流,从字里行间读取她们的心声。而你也用这种语言告诉了我好多好多。

是你告诉我,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必需品。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有付出真心才会得到真心。对他人的信任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但是在这个有些浑浊的世界里还必须做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是你告诉我,做人要有一颗宽容之心。“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在别人犯下错误时,要以“人无圣贤,孰能无过?”之心去安慰她,告诉她正确做法,让她改正错误。但宽容不是对霸者的忍气吞声,在霸者面前我们需要正义和勇气。

是你告诉我,“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每条通往成功的道路都不是平坦的,也没有一个人会随随便便成功,每个成功的背后都有一段奋斗、拼搏的经历。但是,不是哪条通往成功的路都适合我们。所以,我们在失败的时候,也可以从新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是你告诉我,永不言弃固然好,但有时放弃却也很美。无论是人还是物,美的没有一点儿瑕斑的固然好,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于其费尽力气去追求遥不可及的东西,还不如为适合自己的多付出一点儿努力和关心。

是你告诉我,幸福不是金钱、权贵,幸福不需要在茫茫人海中四处寻觅,幸福的气息就在身边,触手可及。朋友的吹捧不是幸福,朋友的关心和直言相告才是幸福。

你让我的生活不再孤单。你让我参加了《穆斯林的葬礼》,你让我走进《雨巷》,你让我听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你让我目睹了《大卫·科波菲尔》的成长史……

第6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范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儿行千里

范春歌

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地方,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又一程。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

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做出了离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起程的那天,雨丝纷飞。孤独的母亲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子欢天喜地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过头。

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楼上的阳台注视着这里。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手,不幸从高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

母亲闻讯赶来了。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以这种结局重逢。当儿子在村人的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从这位一生倔犟从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滑落。她喊着:“我的孩子!”

从小到大看过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看过的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

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行于中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我去了!”“我去黑龙江了!”头也不回便出了家门,一心直奔目的地。

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的时候,发现年迈的姥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

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不回头,所以从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的时候,他们同样在阳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

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

一年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不变的柔情站在那里。

(选自《最受读者喜爱的100篇文章》,有删改)

1.文中讲到的那部外国电影中,母亲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流着热泪说“我的孩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解析:这个地方考查的是细节描写中语言描写的作用。这句话既显示了人物的性格,又巧妙地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同时对文章内容和文章的文化内涵等也起到了很大的丰富作用,还增添了文章的生活气息和异域情味。

参考答案:这句话显示了母亲坚强的性格和面对悲痛时顽强的心理。读完这句话,一个对自己的孩子既充满无比的疼爱又勇敢坚强的面对现实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印象深刻。

2.请对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解析:对句子的赏析是考查分析鉴赏能力中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模式。赏析时主要侧重于对细节的赏析,具体到这个句子中就是动词的恰当运用,如“伫立”“望”。除了分析动词本身的含义外,还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作具体的分析,结合细节描写的相关作用进行综合分析。

参考答案:作者运用镜头式的写法,给我们定格了一个感人的场景。“我”要离开家远行,亲人们热切期盼着“我”早日归来,同时也写出了亲人的孤独与无助,“伫立”和“望”两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亲人对我的期盼和无尽的牵挂。

【阅读指导】

写人记事散文是一种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文体。既然要写人记事,自然就少不了用到写人记事的方法技巧,而细节描写正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细节描写就自然而然地受到命题者的青睐,成为这类散文命题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题型。一般围绕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来命题,借以揭示文章主旨。

细节描写的范围比较广,作用更是多方面的。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是烘托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的重要途径;还有描绘典型环境等重要作用。细节描写有利于情节的发展,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利于主题思想的表达,能够更好地反映事物本质特征、个性特点,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下面具体阐释一下写人记事散文阅读中细节描写的常见作用:

1.彰显人物性格。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梁启超的两句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表明了梁启超谦逊又自负的性格。

2.推动情节的发展。如:《小狗包弟》中,记叙艺术家和小狗的故事细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情节的继续发展作了铺垫。

3.揭示文章主题。如:《记念刘和珍君》中对刘和珍等人被杀害时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段祺瑞执政府的残暴和刘和珍等人的大无畏精神。

4.渲染气氛、创造典型环境。如:《小狗包弟》中,最后对庭院的描写表现了一种物是人非、令人悲伤的环境。

5.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理。如:《小狗包弟》中,“我”在送走包弟后“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睡”的细节描写反映出作者内心的痛苦和自责。

6.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梁启超在讲到《桃花扇》时“痛哭流涕到不能自已”,后又“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这些细节表现了梁启超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表明他是一个有文采、有学问的学者。

【阅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祭 青(节选)

薛石云

每到麦苗盖住黑老鸹的时候,母亲总是会到田野上祭青的。

有一次,我回老家看望母亲,也许是头天晚上陪母亲说话说得太迟了,也许是母亲的炕头使我紧张而疲惫的心理得到了彻底的放松,因此次日早晨睡了个难得的懒觉。朦胧中,只觉得母亲地穿衣下地,然后轻轻地掩门而出。而我,接着又陷入沉沉的梦乡之中,直到日上三竿母亲叫了一遍又一遍才彻底清醒起床。

母亲说:“少的哩,不知道你攒下了多少瞌睡?”我说:“平时工作起五更睡半夜的,很累,的确攒下了不少瞌睡。回家睡在你的炕头上,心里特别轻松,觉自然就多了。”母亲听了,深表理解,说:“当个干部也不容易啊!”接着她催我洗脸刷牙然后吃饭,说是饭后要到地上祭青。我听了很是兴奋,问道:“你每年都祭青吗?”母亲说:“就是的。”我又问道:“‘’那阵儿呢,也祭青吗?”母亲说:“偷偷地祭啵!后来好了,可以正大光明地祭了。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又很少有祭青的。”说完,她似乎有些不以为然。我宽慰她说:“有我陪你呢,你只管每年祭青好了!”母亲的脸上才有了笑意。

洗漱之后,一进厨房,一股浓郁的油香立刻灌满了我的鼻腔肺腑。我禁不住赞道:“真香啊!”再一瞧锅台,只见上面摆着一大碟油炸面泡子,金黄闪亮的,暄腾腾的,禁不住让人口水直流。我拿起筷子就要搛着吃,但母亲挡住我说:“这碟是祭青用的,你不要吃;你可以吃的放在案板上。”我扭头一看案板,只见上面放着一大一小两碗油炸面泡子,一样的金黄闪亮,一样的暄腾软和。打了糖,沏了茶,泡了油炸面泡,吃着美味香甜的早餐,我的心里别提有多舒坦。

吃过早餐后,母亲将那碟未动筷子的油炸面泡放进一只笈笈筛筐,又从板箱里找出香表一并放进筐里,用一方洁净的纱巾盖了,自己着;让我到后院的麦草垛上撕上一蛇皮袋麦秸提着,然后就锁了门来到街上。

母亲祭青,总是选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那天也不例外。走在街上,左邻右舍问她这是干啥去,母亲总是满面春风地说是去祭青。年长者听了,由衷赞许;年轻人听了,则一笑了之。

一出寨子,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便扑入了我们的眼帘。那些高约一足可盖住黑老鸹的麦苗,在亮丽晨光的映照下,流鲜滴翠。一块块麦田仿佛一块块刚刚铺张开的鲜绿鲜绿的栽绒毯子,让人顿生一种柔情蜜意。

母亲务习庄稼一辈子,我分明感到眼前的景色使她很是欣喜。母亲年过八旬,无病无灾,我想这与她一生务习庄稼并与土地及庄稼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不无关系。劳作,让她充实又让她活动了筋骨;而河西走廊一望上百里的绿色田野,则开阔了她的视野胸怀。她饭吃得香,觉睡得甜,心情舒畅,身体硬朗,高寿自在情理之中。

出寨子不远,就是我家的田地。从大路拐到我家地里,需要越过一个水沟。母亲的脚是一双足骨严重变形的小脚。我恐她摔倒,便腾出右手欲上前搀扶。但她说自己能行。过了沟就是曲折逼仄的地埂,而母亲竟能稳稳地走在上面。我真难想象年逾八旬的母亲是怎样踮着一双小脚,在人生的长途中风里来雨里去,为养育儿女而四处奔波的呢!

地里的麦苗栽绒毯子似的,异常鲜翠。麦叶上,未及晒干的露珠在明丽的日光下隐约闪光。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我细瞅苗沟,发现其中极少有杂草。母亲见状,便说:“我锄了一遍,又薅了一遍,已没有几根草了。”我笑问她:“薅草是个累活,你不累吗?”母亲说:“给这么好的庄稼薅草,我心里高兴,没觉得有多累。”

谈笑间,母亲找了一块稍微宽展点的埂头说:“就在这里祭青吧!”于是我们便祭起青苗来。掏出柴草,摆上祭物。母亲知道我不信鬼神,所以并没有强迫我跪倒,只是让我退几步旁观。柴草点燃了,一股青烟袅袅上升,轻轻飘荡。母亲虔诚地跪在火堆前,神情肃穆,一边往火堆里一一投放着香表及祭物,一边嘴里念念有词。然后又浇了献茶。最后母亲双手合十,跪拜再三,然后站起,长舒了一口气,祭青就算结束了。

回家的路上,我不断回望祭青的地方,只见一股余烟,仍在袅袅上升,轻轻飘荡,然后弥散于这葱茏的大地……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7期)

1.第七自然段是对作者要随母亲去做祭青时的景色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第7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范文

在传统课堂早已根深蒂固时,要推行高效课堂改革,转变思维定式必要先行。正如中央教科所研究员韩立福教授在我校高效课堂培训时说:“我们推行高效课堂改革,教师首先要‘断影子’,学生要学会‘断奶’。”话虽通俗,却一针见血。解决了思想上的问题,“543”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走进我们的课堂之中。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从主演变为导演,直至变为编剧,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要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目的、有层次、有计划地安排学习活动。

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样不能忽视。我们在进行课改培训时,常常忽视对学生的培训,往往是把教师拉出来培训一番后,又把其推回课堂中去实践。这样做,让高效课堂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位置,再如何改革也只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至于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实施“543” 教学模式,着眼点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学生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记”的学习理念和“被动学习,消极等待”的学习习惯,逐步发展为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最终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二、“543”教学模式的课前设计和课内引导

在不断探索中,我发现高效课堂这种“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的确要使学生实现人人学习,实现教学目标,但绝对不是彻底解放教师,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543”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少讲精讲,把课堂尽量让给学生展示,但是这 “导”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

上课前,教师不能简单机械地照搬《导学案》,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每节课的学案,引导学生预习,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有效教学情景,让教学目标具体可知,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来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班内展示时,教师绝对不是“旁观者”,而是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为下一步精讲点拨做好准备。点评时,不是一句“真棒”轻轻带过,而是要一评知识掌握,二评情感态度,三评过程方法,而且还要用上肢体语言助评,做到声音宏亮、语言表达清楚。

可见,在高效课堂之中的教师,的确要“往后退”,但是不能把自己彻底架空,要做到“导而有序”“评而有理”“讲而有度”,使教学内容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中得到有效落实,让学生“学而有效”。

三、“543”教学模式不能“唯模”

“有模而不唯模”这句话是我在语文特级教师周世忠老师点评董校长所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展示课时听到的。这句话让正陷在为如何实行“543”教学模式,打造语文学科的高效课堂而迷茫和苦闷的我豁然开朗。

我在摸索高效课堂时,正逐步在体现“543”课堂教学模式上努力。预习课,变课外预习为课内预习。教师阐明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导学案》阅读、思考、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答案并生成问题。展示课,由小组长或学科长代表小组上讲台展示,展示完毕后由其他小组的任何成员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回答完毕后由讲台上的小组长作总结或请老师点评。而在读书时,我们学生都大声朗读,边读边标记问题;思考时,学生都低头思索,边想边记;讨论时,小组同学在组长的组织下,起立讨论,认真总结;展示时,发言同学自信大方,有条有理,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教学中真正做到了“不看不讲”“不议不讲”“不练不讲”。

在实践中我领悟到“543”教学模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操作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一种方向、一种思想指引,因而作为老师的我们不能被模式束缚住,而要根据不同的学情、学生讨论生成的问题,做具体的调整,做到“有模而不唯模”,让课堂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目标。讨论展示课也是富有变化的。简单的问题,不一定非要小组八人起立讨论再展示,可以由学生直接回答,也可以同桌之间简单讨论。展示成果,既可以展示讨论成果,也可以由学生分析自己错题的思路。展示形式更是多种多样。

第8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范文

一、故事激趣法

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猎奇心理,在教授新课之前,可以讲一个和课文有关,并较为有趣且有意义的小故事,通过故事带出本文要讲授的相关内容。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教师的投入才能引发学生的投入,所以教师应调动情绪,用动情的语言进行传达,才能更好的收获效果。

二、对联、诗句补写法

高中的学生将数理化放在学习重要地位的原因是,这些科目能满足他们的挑战欲望,从而获得老师的肯定,而语文科目却缺少这样的特点。由于这一原因,我认为对联、诗句补写的方法恰好满足了学生的挑战欲望,从而使他们能动笔、动脑,也是能让学生在语文课上主动动笔的最好方式。尤其是我们在必修一学习了“奇妙的对联”这一专题,学生对对联的内容,结构,写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的课堂中实施起来也就更容易了。

三、音乐陶冶法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借以抒感。我们语文教学本来就是一个传递美,陶冶性情的过程,与音乐要传达与人的东西本质是相同的,所以借以推动语文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虽然比过去更注重学生活动,但教学中仍主要是讲授、讨论,缺乏美的熏陶,所以乐声的加入也会调动气氛,引发学生注意力。刚才说到在《琵琶行》的教学中使用到故事激趣法,同时也使用到了音乐陶冶法,用《高山流水》引出故事;也可用《琵琶曲》让学生理解琵琶女弹琴的曲调。

四、学生参与法

语文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探讨的问题。学生不参与课堂,务必导致懒于思考,懒于思考也必将导致语文素养难以提高。所以,我认为把一堂的课的开启之笔也大胆交由学生完成,也是一项可以实施的方案。

五、学科互助法

在学校中,老师们教授的学科不同,但大的方向是一致的,而且在大综合的高考模式实施以来,越发多的考题涉及了学科间临界的内容,所以,由于学科间的渗透,我也常利用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导入。

六、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老师通过巧妙的设疑,设置悬念,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所以,课堂上使用最多的就是导入法中的悬念设置法,让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

七、联系背景法

语文教学中大部分篇目的学习离不开背景,离不开作者。这些属于文学常识,也是需要学生识记的内容,如何让学生又快又准的记忆文学常识?其实我们也可从一堂课的导入上下功夫。联系背景这种导入形式也更具有知识性。

八、纠错导入法

人常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当代中学生都具备较强的探索发现能力,敢于也乐于大胆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质疑。针对此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纠错导入法也不失为引发学生主动性的好办法之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是梁实秋先生的作品。虽然他以创作散文小品著称,但不乏文中有些小的语病错误。我便布置学生批改文章,找出错误,给他写点评语,作旁注。学生乐于做这样的练习,读得认真,找得专注。如此也便达到了我想让学生预习课文的目的。

第9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06-02

选择教师或者说选择了语文,你可以说是一个错误,但为什么不能说这也是一种缘分?蚌可以孕育出珍珠来超越痛苦,我们也可以在痛苦的底色中寻找诗意的亮色来超越现实的疲惫、琐屑和平庸。把自己打磨成一颗璀璨的珍珠,你自然会站在王冠的位置上;把自己孕育成一朵芬芳的玫瑰,一定会有情人温情脉脉的顾盼。沉下一颗浮躁的心,选择一条踏实的路,你就会发现,人生画卷上痛苦的底色中不仅有诗意的亮色,而且有了底色的烘托,亮色格外靓丽夺目。

那么我们怎么能在语文教学单调的底色中寻找到诗意的亮色呢?

记得"佛祖拈花 迦叶微笑"的故事: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言为笑。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椠秒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转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释迦牟尼佛祖在大庭广众之下,像这样一言不发,只是带在他那不动生色的微笑中,从容不迫,宁静安详,其中微妙究竟何在?

其实,释迦牟尼这里所传示的,正是一种无言的心态――一种至为安详、静谧、调和、美好的心态,这是不能用任何语言和行为来打破的。这种心态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乐观自信,无拘无束,不着形迹,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即所谓"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万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所以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仅只拈花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众人还糊里糊涂,佛祖就把玄妙之法,毕生心得传给了迦叶。这本是说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佛家典故。

因一花,而看透一切,发觉花的本质与一切无异;因一笑,而显露了心悟的成果,所以一笑也代表了世界本质了然于心;众人眼中,是眼花缭乱的大千世界;而在迦叶眼里,一朵花就是整个世界。一朵花,它所蕴含的意义与世界相同啊!一粒种子,通过各种机缘,埋在土里,日夜经受风吹日晒,有滋养,有摧残,最终破土而出,长出枝芽,在经历种种之后,才能长成现在花朵的样子,这与人的成长,甚至世界、宇宙的成长是一样的啊!其实,一朵花并不微不足道;一座山也并不遥不可及,都是一样的,所谓众生平等就是这个意思啊!所以说,佛祖释迦牟尼拈起一支花,就拈起一个世界啊。因为迦叶心里有一朵永远也不会凋谢的花,所以在他眼里,花就是整个世界。如果你的心中有花,你的世界里就会花团锦簇;如果你在心中埋诗意的种子,生活和课堂将不再平淡而枯燥,将会变得诗意盎然。其实,诗意从来就不是诗人的专利,而是生命高境界的彰显。

当你像孩子一样和同学们操场上举起雪团追逐奔跑时,那就是诗意;当你和女儿一起看动画片而大笑不止时,那就是诗意;当你在讲《蜀道难》时,不仅仅限于表现手法而去体会出入古今驰骋上下超凡绝伦的想象时,那就是诗意。诗意的语文,不能没有感动。语文课只有浸润了感动,才会散发迷人的诗意。一位教师在执教《雨霖铃》时,这样讲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我的眼中只有你,你的目光是一条河,静静地淌过我心灵的荒原,千年沧桑的苦雨,点点滴滴打湿了我思念的风帆,你的手是一双桨,浸透了岁月的风霜,却摇不动载满离愁的小船,你双眼流出的是两行热泪啊,可我知道你的心底,藏着一个深深的海洋……"那令人肠断的语言,凝望转化成深沉的心声,穿越千年的风霜,留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诗意的语文,不能没有激情。梁任公先生1921年在清华校园的一次演讲,让多少学子改变了人生方向,立志求学。因为他的人格和才情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幸福的馈赠和滋养,他把语文变成了浸润学生心灵的文化清泉。他兴之所致挥洒自如,大气而自信;引经据典触类旁通,厚积而薄发;口若悬河倒背如流,扎实而稳重;华彩文辞脱口而出,机智而洒脱。梁启超先生用激情营造出一个"语文的生命磁场",这样的语文能没有诗意吗?难怪他的"粉丝"梁实秋这样称赞他"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诗意的语文,不能没有高尚。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给人一种向善的力量。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道德更多时是一种奢侈的点缀,而教育的使命就是要给生命一道坚守的底线。鲍鹏山在《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这样写道:"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多在黑夜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有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色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同样,在一个人们把追求物欲看得高于一切的时代,诗意的语文可能也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里守候高尚的树。当我们大多在尘世中苦苦挣扎时,高尚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有一两棵在清风夜色中独自守候着高尚的树。守候这个词,多好啊。守,坚守。守住那一份悲悯的情怀,守住那一道人性的光辉。候,等待。只要有种子,就一定会萌发。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去绽春蕾。关键是我们要在语文中,找到这样的种子。保护好它,等待春风的到来。

在辛劳之余,我一直在想:在一个物化的社会里,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丢失了一些美好而善良的本性,而教育的责任就是去寻找,去还原,在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人生的坐标,以爱心为原点,以精神为横轴,以价值为纵轴,去经营好我们幸福的人生。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必须先于他人去寻找,去还原,先建立好我们人生的坐标。而这一切的第一步就是,让我们先在痛苦的底色中寻找到诗意的亮色,来提高我们的人生境界。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