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体育课堂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是保证体育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主要包括教学环境、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往、课堂纪律与课堂评价。新课标下的体育与健康教学组织与管理依然非常重要,在这种情况下,组织与管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重新认识与把握,不断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一节优异的体育课堂教学是经过一个精心设计与复杂操作的过程,组织是动态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凡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就高,学习注意力也会很集中,那么这节体育课的学习效果就一定会好。反过来,如果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就很难集中,甚至会出现你讲他也讲出现比较混乱的现象,那么,这堂课就很难上好了。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组织与管理体育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1.根据体育课堂教学特点进行组织管理
体育课堂教学大都是在室外进行,时间和空间都无限放大,学生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干扰增加。当在操场上进行体育教学时,由于学生的人口密度大,同一时间上课的班级多,各个班级活动的内容不一样,学生很容易受到其他事情的干扰和吸引。例如,哪个班搞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学生很积极,经常发出笑声,其他班的学生很自然的就被吸引过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空间扩大,教师在发出命令也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学生不能第一时间能够接收到教师发出的信号,不能保证体育课堂教学有序的进行下去。所以说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必须认真组织,让学生紧紧围绕教师的课堂组织。
1.1抓好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组织与管理
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集合整队、服装、精神状态、组织纪律、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1.2抓好体育课堂教学各阶段的组织与管理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教学中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虎头蛇尾的不良现象。
2.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体育课堂教学
抓住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组织体育课堂教学。心理上,初中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短,喜欢自我表现、活泼好动、喜欢好竞争等。生理上,学生在初中是生长发育的最快时期,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还都有待提高,运动能力一般,耐疲劳能力差。所以在一节课中,一方面,教师安排的学习内容时间不宜太长,安排的内容要新颖、有趣、有一定的竞争性,让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其中,防止学生厌学的情况;另一方面,在练习时间上、运动负荷、间歇时间上都要科学考虑,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安排,防止学生出现疲劳的现象。一般来讲,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而意志力、情绪在课的中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新的练习内容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而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巩固、重复、有一定的运动负荷的内容,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肢体语言、示范、眼神的作用,通过“语言激励、手势指挥、眼神暗示”等组织方法,队列队形组织方法体现灵活、多变,但井然有序,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合理安排课的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要上好一堂体育课,课的内容设计很关键,既要符合教材的安排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及场地器材等情况。课的内容、设计应考虑多方面因素,由易到难,从而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也有利于身心健康劳逸结合,课堂气氛可得到调控。增强课的趣味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还可以让学生在乐趣中掌握技术技巧,如在中长跑的教学中,可选用“往返跑接力”游戏,在篮球运球的教学中,可采用分组运球接力游戏,都可以从教材内容、教具的设计着手,增加动作难度或设置其它的教具帮助,都可达到这一效果,如直接练习鱼跃前滚翻时,把可垫的前面增加物高一些,使练习者在鱼跃时就有跃起的体会。
4.教师上课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教师上课要情绪饱满,口令清晰,富有感染力。教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上好体育课的保证,直接感染学生注意力的。口令要根据课的内容要求和目的不同,教师的口令声音的大小强弱可灵活变化,这样可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感染,激发他们的情绪。
总之,教师的组织教学要尽量体现新、奇、活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管理;问题成因
课堂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尤其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由于课堂容量大,涵盖内容广,因此课堂管理的成败对于课堂效率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近年来,语文课堂管理问题不断凸显,而问题的产生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笔者试将问题成因整理如下:
一、管理理论的缺失
多年来,虽然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然而关于教育管理的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并未得到一线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的工作重心依然更多地停留在教学方法的研究方面。在理论缺失的背景下,很多课堂的所谓课堂管理其实无从谈起,一些管理行为不过是教师教学之余的附加行为,既不形成系统,更未必有效,有些不恰当的管理行为还会适得其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行为。
二、教师权威思想的影响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教师的印象就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论述。其中的“传、授、解”细究起来都是单向行为,即教师教,学生学。其思想的本质是教师权威。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多为国学、古文等,儒学经典在教材中比比皆是,因此,语文教师更容易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所束缚。在这种思想的浸润下,教师必然成为课堂的核心人物,教师的话不可反抗,教师讲授的内容不容置疑。当教师习惯了这种观念之后,一旦学生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的行为,教师的权威便受到挑战,而教师并未对此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于是课堂管理必然出现问题。
三、忽视课堂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三年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中的学习,特别是语文的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三年,更要关注其未来的人生,即高中课堂对于学生要具有可持续性。因此,课堂管理要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学习、爱上学习,不仅在课堂上有学习意愿,更在课外有探究欲望。如今知识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书本上的知识可能很快便滞后于时展,因此要让学生即便离开学校、离开课堂,依然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永远充当课堂管理的核心,而是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其今后学习的可持续性打好基础。忽视了可持续发展,就会让学生产生功利性心理,只注重短期效益,不利于其终身学习。
四、师生情感交流的缺乏
师生情感交流是课堂中不可缺少、却常常被教师忽略的内容。教师赏识自己的学生,关爱自己的学生,学生就会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获得人格上的尊重,从而建立自信,理解他人。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欣赏,他也会因此而欣赏别人,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五、应试教育的取向
高中语文科目与其他高考科目相比,在教学内容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教材与高考题目没有直接联系,令学生产生错觉:即便课堂认真听讲也不见得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总之,在应试教育的取向之下,语文课上应该获得的人文素养、思维能力、国学积淀常被忽略,只要与考试无关的内容便不被重视。因此,语文教学面对的尴尬局面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管理的进行。
六、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预习和复习方面,学生常常忽视以下要点:有计划地预习相关知识内容;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做划分并做标记;善于利用工具书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将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培养终身学习意识。而这些将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好以上工作需要家长大力配合,定期与教师进行交流,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进行引导,让学生逐渐养成主动学习能力,令自主学习习惯得以真正养成。可惜在实际操作中,家长和教师未能达成默契,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就未能很好地养成。
七、忽视师生的共同成长
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认为“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后来演变为“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该是涓涓细流,流之不尽”。这些说法都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作用。然而青出于蓝是教师的共同理想,也常常经过努力而成为现实。一批批学生经过三年的高中学习离开学校,而教师则要继续坚守三尺讲台。如果一个教师一生从事教育行业,那么其学生可能数以千计甚至更多。如果教师的水平一直原地踏步,就会误人子弟。而教师虽然常常也会进行理论学习和各种进修,却难免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其实教师提升自己最好的方式便是在课堂中,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古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众多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交织常常会对教师有所启发和触动。因此理想中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双方互相促进、互相启发,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八、表扬和批评的滥用
合理的批评是课堂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的批评要严肃并切中要害,否则只会纵容错误,影响课堂纪律。批评学生时要指出错误之处并指明错误的危害。批评犯错误的学生其实也是从侧面表扬行为良好的学生,让学生觉得教师的行为是公平的、是非分明的,这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但是批评也要适度,尤其要就事论事,不可因学生犯错误而对其人格进行攻击,或否定其一切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令学生心服口服。同时,如果经过批评后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有意改正,而教师依然不依不饶继续批评,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而引起其逆反心理。
九、学校评价的误导
如今学校为了评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常常会让学生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匿名评价。不可否认,确实有个别学生因为受到教师的批评而进行恶意评价,影响教师的评价成绩。于是有教师为了获得“全优”的评价而不惜讨好学生,对于犯错的学生纵容不管,故意少布置作业,课堂上无原则地顺应学生的想法等。事实上,大部分的学生是公平公正的,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认知,对于教师这种刻意讨好的行为他们是不会认同的。学生需要的是一位学识渊博、富有人格魅力的长者,因此为了一己私利而放弃原则的教师绝不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由此可见,高中语文课堂管理出现的问题是学校、教师、学生、考试制度等各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观念的改变,制度的重建,视野的拓展,方法的创新。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相信高中语文课堂管理会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也会更加鲜活,更加富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波.近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历程、问题与发展趋势[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3-4.
[2]罗生全,靳玉乐.论教育研究的伦理自觉[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13.
[3]吴志宏.教育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11.
[4]孙绵涛.中国教育管理学30年:成就、特点与问题[J].教育研究,2009(2):30-31.
[5]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3-55.
[6]刘春.跨学科视角的教育管理学探视[D].大连理工大学,2010:2-3
一、处理好基础知识积累和基本技能培养之间的关系
学生到了初中,老师抓得和小学相比是松了许多,尤其容易忽视的是轻基础而重能力,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使得学生后面所有的能力培养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前几年由于我在课堂教学中轻视了基础知识,而一味地培养能力,结果很不理想。我记得我以前所在学校的一位老师在这方面给了我很深刻的教益,他一直很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结果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对体育很感兴趣。体育基础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注重考查,更要注重老师的归纳和总结。基础知识所涵盖的面是非常广阔,除了口令以外,动作技巧、保护措施等等都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强调。
二、处理好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下的体育课堂教学在注重学生体育知识积累的情况下,同样特别强调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新课改来了,闹哄哄地不免会时时看到群体放羊式所谓的讨论,还美其名曰:学生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关键是缺少主导性的讨论本身就是必败无疑的课改,这样做的结果是新课改的目标不能得以实现。于是乎,放弃者有之,说怪话者有之。总之,我所看到的是轰轰烈烈的课改在悄无声息中被我们束之高阁了,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传统式的体育教学就是老师在上面摇头晃脑津津有味地讲解、示范,学生在下面开小差,效率极低,现在又有一股复古逆流,妄图回到传统教学模式中去,这是要不得的。课堂教学要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就必须要有全体学生的参与,使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有成就感,在人格上更健全。
三、课堂练习设置要处理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练习的设置上的草率,不仅仅使得一节课的目标很难实现,更重要的是问题的难易也往往会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练习设置太过简单,使得学习好的学生和中等生感到乏味疲倦,练习设置过难,对许多差生而言就是盲人摸象,久而久之,无论是差生还是运动技术水平好的学生,都会因为找不着自己的位置而有一种被挫败的感觉,没有成就感的学习是最无趣的,而兴趣是学习能够持续的原动力。这就要求我们设置课堂练习三者兼顾,难易适中,也可设置不同难度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水平自由选择、自由组合,既有利于全面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整体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热情。
四、处理好课前充分备课和课堂实际教学中的灵活性之间的关系
课前充分备课,既要深挖授课内容,更要深入研究教情,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但是一堂生动的课,一堂鲜活的课绝对不是照本宣科。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往往使我们有所改变。学生的激性会点燃或者唤醒我们备课时曾经沉睡了的激情或记忆,学生课堂上的接受程度会使得我们改变部分教学思路甚至教学内容,这既需要我们的勇气、胆识和魄力,更需要我们充足的知识储备。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伴随着我们教学思考的前行,我们时时调整着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使得我们的教学效果更好。
五、处理好师生和谐互动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教师自己要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至关重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六、处理好教学反思和改进教法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是对自身的教学进行批判和反省的过程,使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解决和探讨教学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成功的经验。任何一堂课,都有精彩之处,也许是课堂引导巧妙,应变灵活。也许是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先进等。凡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都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参考和使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完善,推陈出新。不管一堂课多么成功,难免有疏漏之处,作为以后教学中的经验教训。珍惜学生的见解,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并在全班推广,来引导学生的思路,同时对课堂也是一种补充和完善。捕捉瞬间灵感。如教师上课时随时增加的内容和临时改变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巧妙创新、见解等。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
初中新课标中要求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谓有效性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堂知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注重课堂师生互动,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历史教师营造更好的历史课堂学习氛围,通过师生互动,使得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理解和信任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会更高。为此,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应该热爱和尊重自己的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心目中确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和地位。此外,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特点,注重因材施教,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营造一种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好地融入教师的课堂教课中,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利用合作性学习方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合作性教学,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相互合作,通过相互交流完成学习目标。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初中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通过划分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此外,合作学习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改变传统单一、刻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不断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授“”这节课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五四精神的内涵以及重要性,并以小组形式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加深了对这一教学重点的理解和记忆,避免了死记硬背带来的学习压力。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教师还必须注意综合使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是枯燥乏味的,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大都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也往往因此而将历史作为必学的科目应付性地进行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也不好。然而,在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在课堂上结合使用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初中生的历史学都需要记忆大量的历史时间、人物和事件,这对于初中生而言是一项十分枯燥的学习任务。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对比分析教学、视频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法,缓和历史课堂的学习气氛,减轻学生的记忆压力。
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为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通过改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安排各种课堂活动,如游戏、竞赛、唱歌、猜谜语、画画等,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历史教师应该注意将活动的形式与教学目标相结合,通过趣味性的活动设计,吸引学生学习。相反,如果教师一味地重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忽视了课堂内容重点,就会导致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活动上,对于教学内容毫无理解,历史学习的质量也会因此而降低。
对于初中历史教师而言,应该充分认识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并不断改变自己的传统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从多个角度创新教学理念,进而不断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谢春荣.努力提升历史课的有效教学[J].考试周刊,2008,(52).
教学方法
指导作用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读书看报的时候,首先是看标题,然后再往下看正文。《说文》这样解释:题者“额”也,目者“人眼”也,既然是“额头”和“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领悟了文章的标题含义也就能粗略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义,有助于文章的阅读。同样的,历史教材的课文标题也对本课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那么,我们学习历史时怎么才能用好历史教材的标题,读懂标题呢?
笔者在讲授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九(上)第一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时有过这样的亲身体会:如果按照常用的教学思路用讲授法和导学法,按部就班的指导学生学习,课堂教学效果总是不尽人意,老师教导吃力,学生接受新知识也很生涩,给人以囫囵吞枣之感。本学期我突发奇想,能不能把课题《向人性扼杀者宣战》变换成这样几个问题?①“人性的扼杀者”是谁?②谁向“人性的扼杀者”宣战?他们为什么要宣战?③用什么武器宣战的?④取得什么战果?
经此一变,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受好奇心,竞争心的驱使,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认真研讨,激烈辩论,原来诸如:天主教会、人文思想等生涩,抽象的概念知识都能轻松的理解掌握了。
受此启发,我开始仔细研究教材的课文标题,寻找其中的奥妙,发现它们之间是否有规律可循,并试图引导学生把这种规律运用课堂上,把它作为一把解开历史知识的“钥匙”。通过对初中历史六册教科书分析,我把这些课题大体归纳以下几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的类型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直接表述型
让我们先来浏览下表:
通过表格明白看出课文标题与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基本一致。这一类课文的题目文字不多,却高度浓缩了本课重要知识点,直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让人一看就清楚本课的课标要求和学习目标。七年级教材中这样的标题较多,它符合了学生发展过程和认知规律,此阶段学生在知识层面、文学修养、理解能力等方面有一定差距,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记标题,在看子目录,然后掌握基础知识。这样,层次分明,浅显易懂,而又有的放矢。
二、寓意深刻型
大家再来看这样几个课文题目:“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伟大的开端“昔日的辉煌”“引领时代的思考”……这类题目或是一个凝练精辟的句子,也可以是富有个性或意义特殊的行为,或者是一个事件。如果不进行课前预习,你能知道本课要学习哪些内容吗?恐怕学生是无法从课题的字里行间看出来的。 转贴于
老师在对待这些题目时,就要引导学生去挖掘思考,大胆怀疑,提出设问:题目有没有什么象征意义?是不是用了修辞?题目在字面上传递什么信息?在这些文字背后还包含着什么?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认为学习重要的过程取决于学习者对问题的思考和参与程度,设计有趣的思考问题就成为教师课前的主要任务。营造出一种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去质询、去探索、去讨论,并且学生在尊重各自尊严的前提下进行辩论。
三、概括总结型
概括总结型的课题,是对一定历史阶段某一方面做专题总结。课文题目总领全文,主旨鲜明。比如下表中所列举的部分课题:
对待这些课题,我们在学习时就要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学习:1.分析专题所处的时代背景,任何事件发生、成就的取得都是在一定背景下的,就像植物生长的土壤和气候环境。2.领悟时代特征,课题里的修饰语不是妄言虚加的,它就像描绘一个人的相貌特征,让人一看就知道被描绘的人是张三而不是李四。历史阶段总结也是如此,如秦汉的“昌盛”,魏晋南北朝的“异彩纷呈”,隋唐的“璀璨”……三、列举本阶段典型的代表成就,这是客观实在的;四、感悟历史,学习历史的作用,不是在晒历史,而是从历史里发现、寻找有价值、可借鉴的、可启发东西。
如:七(上)第24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在课前预习时要学生题前完成基础知识:“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顾恺之的绘画珍品《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研讨艺术成就出现的时代背景、阶段特征等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多民族大融合又一时期,由于政局动荡,人口迁移,打破原来民族地域界限,既有冲突撞击,又有和睦相处。在动荡与交融中,各民族一方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特色,又有借鉴和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化,最终形成魏晋南北朝独特的文化特征。
四、因果关系型
随着年龄增长,知识面的扩大,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具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材的课题也随着变的深奥,文体用词也丰富多彩,九年级教材中更多使用了诸如“向人性扼杀者宣战”、 “探险者的梦想”、“避免革命的改革”、“叩响现代文明的大门”、“引领时代的思考”等课文标题,像这些课题都给学生给下了广阔的空间,需要多去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结果如何?”“带来什么?”。
因果关系的课文标题,有的是先因后果、有的是因果倒置、有的是一因一果、有的是一因多果、有的是多因一果。
五、主体知识,单元整体型
【关键词】导学案 初中数学 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32-01
导学案是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学校在探究实验中产生的,它强调学生自学为主,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的基础上辅以教师的指导,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但是由于理论与实际之间存在差异性导致在实践中“导学案”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此本文总结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用策略。
一、“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践存在的问题
1.课前准备不充分
课前备课包括教师的备课准备、学生的自主预习准备以及教师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掌握等。一是很多教师还是传统的教学思想,没有转变,二是学生的课前预习方式不对,预习效果不理想。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预习的核心目的是什么,只是简单地完成题目,没有认真思考并且提出主观问题,没有问题自然就没有解决问题的体验。“导学案”提倡的自主探索、创新精神自然就得不到深刻的体会。其次,教师往往也对学生的预习效果掌握不全面。调查中一些学校的数学课会设定上午的第2、3节课,很多教师会第一节课时短短时间内收集学生的“导学案”进行批注,学生多,时间不足导致教师批复学生对当堂数学课提出的问题过于仓促和潦草。如此,教师不够重视,学生不认真,如此恶性循环,自然导致导学案的预习任务效果不好。
2.课堂教学形式散化
很多教师对“导学案”教学模式理解不够深刻,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导学案课堂教学散化。无论是小组交流合作预习还是课上问题的提出,以及后期的课堂探究,还有教师对整堂课程的学结环节,教师多多少少会出现过于放任学生自己学习等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知识传授没有做到很好的结合。
二、“导学案”在农村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应用策略研究
现如今,农村教学条件和环境相对而言不如城市教学条件和环境好,教学效果一直都不是很理想。“导学案”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总结问题的一个过程。下面结合实例阐述“导学案”是如何提高农村的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
预习是学生对于一堂课、一种知识的学习的基础,是课堂学习、探索的基础,“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重点把握了学生的课前预习这一环节。而“导学案”引入后,就做到了把预习书面化,老师可以及时的检查每个学生的预习情况,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和理解去把握整堂数学课的走向和重点、难点。在前期的预习效果检查环节,教师也可以设定10分钟或者短时间进行一些互查、互学环节,学生们通过互相交流问题来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和课前疑问。
课程进行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总结后通过列举的方式向同学们展示多数学生都提出的数学问题,还有重点需要学生掌握、学习的知识。运用导语等方式创设学习情境,依据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来解决问题,让学生们自主谈论疑点,把课堂还给学生,总结概括大部分学生存在的知识疑问,然后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认知、分析讨论和亲自计算的方法去解答疑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们之间的差异性,按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助精神,促进学生彼此优势互补,相互合作。就比如,学习平行四边形课程时,学生们要先认识这个图形,知道它的特点,然后彼此讨论该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再去讨论图形定义,然后是性质,最后证明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又回归到一开始的讨论中,到底什么样的图形算是平面四边形。
在课上,如果最后学生们没有通过讨论和自主推演得出答案后,教师就要进行点拨解疑。如在学习平方差公式时,先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去认识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平方差公式成立的特点,如公式的(a+b)(a-b)=a2Cb2,但是公式变成(-a+b)(a-b)时,最后就不是a2Cb2。这个时候就要强调平方差公式的本质是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注意符号的不同和变换。最后可以安排环境让学生小组代表做总结和学生认识,这样就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及总结课堂知识和学习技能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总结】在农村相对而言比较闭塞的学习环境下,将“导学案”引入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是提高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自主能力的一种成功教学实践。这种以学生为主体辅以教师教学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模式的实验的时间较短,不可能十分完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研究,充分发挥其对于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深刻作用。
参考文献:
[1]谭瑞军.数学“导学案”教学的再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3,01:49-51.
一、农村初中学生特征
从党的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30多年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社会高度发达,城乡差别缩小了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城乡在观念、理念、见识等方面依然差距不小。为数不少的农村初中学生长时间的离开父母,寄宿在学校,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见识有限。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初中生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知晓外面的新鲜事物,期盼着与城市学生一样享受优质教育。期望无果的背景下,体育课成为学生们唯一可以尽情放飞激情,大胆追求梦想的场所。体育课堂上,学生们可以放纵自己,挥洒青春。然而苦于缺乏见识,迫切需要一种媒体或手段介入,成为支撑其理想的支柱,满足一下自身的平衡。无论是农村初中学生也好,还是城镇初中学生也罢,到了初中这个年龄段,其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辨识度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较复杂的知识技能可以接受并学会。
二、初中体育课堂特点
初中体育课堂是小学体育课堂和高中体育课堂中间的一个连接点,起着承接的作用。众所周知的是,初中体育课堂不仅承载着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发展学生体质的目标,还担负着中考体育的任务。目标与任务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不矛盾,而是高度统一。作为体育教师要做的是,如何把一些较为复杂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形成技能。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体育课堂就是靠体育教师的口传心授和身体力行实施课堂教学。无论是以前的大纲传授还是现在的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运动技能的学习都是体育课区别其他课程最显著的特征。尽管初中学生较之小学阶段,在心智、体能、意志、思维诸方面均有很大的提升,但在复杂的项目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并不小。虽然,教者使出了浑身解数,倾入了全部的精力,收到的效果不一定理想。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基于此,学生迫切希望快速掌握运动技能,课堂上能够好好秀秀自己,展现自己的能力,能在同学面前显摆显摆,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肩负双重压力,也盼望着能顺利解决课堂难题,圆满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如此,初中体育课堂中,学生是活力四射的,课堂气氛应该是令人轻松愉悦的,师生有互动,生生有交流。
三、白板的解惑作用
多年来,作为体育教师的笔者一直在寻找,在思索,是否有一种现代媒体能够帮助教师解决实际课堂中的难点。面对体育学习中的难题,学生也渴求先进媒体介入,帮助其共度难关。同时,学生更盼望着能在其中看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看到自己的偶像在运动中精彩表现。白板的引入,确实对教师解惑、学生消除困惑起到积极作用。亮丽的画面,清晰的声音,优美的文字,令人赏心悦目。当笔者第一次身临其境,不由感叹时代变化之快,科技之高,世界之近。学生第一次白板学习,带着好奇,带着忐忑,目不转睛看着智能板上画面变换,言语解说和文字解释,期待中收获满满。其实,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些动作示范是无法用慢动作完成,即使能够,也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动作表象,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运动技能,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如果借助白板技术,就很容易解决上述难题,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视觉表象。这是教师希望的,也是学生期望的。
关键词:新形势下初中体育的思考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关键。作为一名初中体育教师,我认为,在新时期,体育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思考并实践。
一、初中体育教育现状
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初中教学以学生的文化课程为主,健身、娱乐等课程为辅。辅助课程的设置,往往都是徒有虚名,当它们一旦与文化课产生冲突,体育这种课程只能让道而行。此外,体育教育观念不正确,通常都是将体育课单纯地看作体能课,忽视了体育课的健康教育理念。在体育设施和活动资源方面,初中体育活动场所比较窄,体育设施不够全面。学校体育教育的实际实施情况不到位,有些学校喜欢用文化课来挤占学生的体育课堂,天气状况也会影响体育活动的开展。
二、新时期体育课教学的思考
(一)加强体育课的安全管理及教育
体育课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一些特点,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关心的就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安全问题,因为户外的一些课程可能会有意外,所以对于学校和家长来说,体育教育安全都是关注的话题。为确保学生在体育课上不发生安全事故,做到万无一失,教师要把安全意识常态化,学生的安全意识需要靠体育教师不断的宣传,要潜移默化的渗透,教师在告知时要结合项目、设施、器材采取口头与书面结合的方式图文并茂的在体育场地、器材旁边做出详细、专业的告知,同时要注意涵盖体育健康知识。如:运动后不能马上洗澡。防止心脏和大脑供血不足,不宜贪吃冷饮,防止胃肠痉挛、腹痛、腹泻等。在上课前,教师要做好场地的设施检查下作.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如检查场地表面是否有石子、树枝之类的杂物,沙坑的沙量与平整度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单杠篮球架是否有裂缝等。此外,体育教师还要对每一个学生有所了解,特别是了解学生的体质,在上课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对身体异常的学生提出做适当任务的标准,并且要有纵观全局的能力,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捕捉一些细节,让学生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下愉快地进行体育课的训练。
(二)加强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中学生的发展教育需要健康的人格,体育课堂教育除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之外,还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发展。体育教学课程主要是组织学生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之间需要相互信任,团结一致,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学生的人际交流。在体育教学中,还可以融入更多的其他文化知识和自身各种素质,如学习健美操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促使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
(三)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不仅要重视初中体育课程,更应该在课堂中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体育训练的态度。教师在传授学生体育知识和体育活动技能时,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的观念,促使学生在课外能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魄,提高身体素质。
(四)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当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课堂具有一定自由空间的合作小团体,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才华、发掘自己潜力的天地,在团体中,学生要组织调配、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等,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它既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使学生产生了不仅为个人荣誉更为集体荣誉而战的体育精神。
(五)重视体育课堂问题,建立有效的课堂考评机制
很多学生不够重视体育课程,经常迟到、早退,认为体育成绩在中考中不占什么比重,对于考试结果没有太大的影响,所以体育课没有什么意义。这也是应试教育戕害的结果。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应该采取有效的课堂考评机制,对课堂上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记录,与学生的期末成绩建立联系,促使学生认真对待体育活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六)优化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项目
体育包括很多的项目,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方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对于体育课而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健身的快乐。
结语
以上我们只是就体育课程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了肤浅的思考和实践,随着我们不断学习扣总结,借鉴别人成功经验,会总结出更加完善的经验来,努力将健康第一的新理念贯彻到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 刘荣德.如何提高初中女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参与度[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6):94-94,95.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育
实践证明,体育不仅可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还可以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正是体育的本质功能和首要任务,因此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体育。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体育教育是实现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初级中学阶段教育的基本任务。“健康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初中是人的一生身体健康打基础的关键阶段,教育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自然对初中体育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但是,目前有关研究结果表明,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生在活动时间、活动面积、活动目标、组织管理、参加人数等多方面有明显差距,其中组
织管理是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育活动参与情况的根本因素。
一、初中体育教学大纲的目的和任务
初中体育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基础体育教学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增强学生体质,体育意识和锻炼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培养其锻炼身体的习惯,为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任务是:
(1)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目的意义,提高锻炼的自觉性,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2)传授体育基础理论,卫生保健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掌握锻炼的科学方法,具有独立锻炼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3)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学生的体能和体适能,使学生具备将来所需要的身体能力和身心素质。
二、初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情况
现阶段我国初中体育专业教师人才稀缺,供不应求,无法达到正常的教学要求。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司长王登峰透露,目前我国初中阶段师资队伍编制总体超编100 多万,体育教师却缺编 30 多万!不少学校 1 个语文老师的编制配 3 个人,1 个数学老师的编制配两个半人,仅有几个体育老师的编制却配不了 1 个。在体育教师质量方面,由于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培训经费奇缺,教师个人又无力承受,导致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没办法提高,体育教学水平也不能够提高。
第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家庭对体育教学普遍不重视
应试教育这一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深恶痛绝却又无能为力的一个问题。在这一大背景下,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一味的最求合格率、升学率,重视智力教学轻视体育教育的倾向严重。家庭(父母)为了孩子能够考上好大学,选名校,上大量的辅导班,无形中就挤占了孩子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也不愿意安排体育教学活动;从古至今中国社会的学而优则仕这一观念也在无形中推动着每一个人重视智育(文状元)轻视体育(武状元)。另外父母和教育管理者一味的强调安全的重要性,抹去了体育课堂本该有的精彩,导致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畏手畏脚,不得不放弃某些有难度而精彩的项目,致使学生对许多体育项目不了解,不能够欣赏,进而不能够正确的全面的进行身体锻炼,导致对体育失去兴趣。
第三:初中体育场地不足、体育设施差,器材少而旧
教学的硬件设施是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前提条件。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器材是体育教学质量,学生身体素质得以提高的重要物质保证。体育新课改内容规范强调了在完善体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应有针对性扩建初中体育基础设备和教材等内容。只有这样体育教学工作才能够顺利的开展。就初中体育设施而言,场地少,且往往是一块空地,几乎上没有见过有那个学校有天然草皮的足球场,器材也是少而旧。
第四:初中体育课堂安全教育差
体育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安全教学原则。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安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重要,很多体育教学都带有危险性,因此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动作的时候,还需要传授学生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如何协助同伴完成技术动作,以减少学生受伤,增添乐趣。要提高体育课堂的安全教育,首先要求体育教师组织好课堂秩序,规范教学;其次检查体育器材,减少意外受伤;最后灌输自我保护意识。
三、如何提高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效率
1、 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传统的初中体育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无论学生的多少与否,教师都是体育课堂的主体,教师说学什么就学什么,教师要求学生怎么做学生就要怎么做。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和
学生都围绕体育教材转,单纯地围绕着考试大纲转,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习得也辛苦,课堂效率极其低下。而新课程标准则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教学标准,倡导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状况,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那么,教师该如何关注每一位学生呢?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能和身体素质来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和目标,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都能轻松达标。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来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体育课堂上,教师不能一味地以自己为中心,而是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2、 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受中考的影响,初中体育课堂一般较为枯燥,教师只是单纯地针对中考项目进行训练,缺乏趣味性和娱乐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严重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而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初中生往往都会有好奇心和好动心,所以一套行之有效的体育游戏教学法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例如,在教学排球移动时,教师不应该在课堂初就开始进行枯燥地说讲,可以先设置如下小游戏:将学生分组,两个人为一组,教师将排球用绳子绑住,然后要求学生一个投一个躲,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对本课的教学重点进行了练习,然后教师再结合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脚步移动的讲解。此外,还有针对跑步训练而设计的接力跑、抓小偷等游戏,它们都应该被适时地应用在初中体育教学课堂上。这种游戏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初中体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