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必修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课时分配
1.引言课或是称作开门课必不可少,安排1课时。老师知识渊博与否,口才如何,这节课就可以见分晓,能不能牢牢抓住学生就看这节课是否精彩,是否感兴趣。
2.第一章《行星地球》对于学生来说真的是听天书,但是在高考中是必考内容,所以课时上稍作倾斜,第一节安排2课时,第二节1课时,第三节5课时,第四节1课时。
3.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说天天都能用上,但学生的知识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理论高度的东西学生浑然不知,而且与物理化学联系的比较多,所以,课时上也要适当增加。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3课时,第三节2课时,第四节1课时。
4.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现在的教材与原来的相比,省略了海水的理化性质和洋流的成因,因此,内容较精练,在课时上也省些,还由于时间的关系,安排课时为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0.5课时。
5.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章节,只要一出门旅行,或是看一些诸如国家地理杂志等,看到一些地貌图片学生就很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所以,课时上也可以多些,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2课时。
6.由于时间的关系,第五章就只有放在下学期开学后挤时间来上了。因为我们的课时已经很满了。
二、课型选择与安排
1.精讲多练型:(1)地球的运动;(2)气压带和风带;(3)常见天气系统;(4)大规模的海水运动;(5)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一类的课不管是高一的各种考试还是高考,都是重点考试章节,因此,老师把这种课要上成导学案学习型课,课前制作导学案,让学生可以在课前做预习,也可以在课上前几分钟给学生做预习,学生通过各种设问的内容,对本节知识先要有个全面的认识,把不会的内容先勾画出来,老师在验收预习内容时要问问学生哪些弄不明白,如果学生觉得从来没有了解过,或是对于一些原理性很强的东西弄不明白,这时老师可以用一些动画的播放,设计一些比较式的图表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如,在上“锋面与天气”时,老师可以制作锋面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配上音乐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上大洋表层洋流分布模式时,可以模拟大洋中洋流在盛行风吹拂下怎样流动,遇到陆地时怎样沿着岸边往南北流或遇到陆地倒流回去的状况,学生看了后印象深刻,很久都会记住的。又如,讲解板块运动时,就可以模拟两个大陆板块相撞产生的现象并且配点远古时代的音乐那真是绝了。
2.地理实验型。其实上地理课时要设计很多实验课。主要安排在以下章节:(1)地球的圈层结构;(2)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3)山地的形成;(4)河流地貌的发育。比如,热力环流的形成,教师硬是需要准备一个成功的实验,才会让学生明白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老师可以在一个透明的盒子里一边放一只燃烧的蜡烛,另外,一边放上一个冰袋,蜡烛燃烧后的火焰就会在里面运动,老师可以让几个学生上台看老师的实验,并请他们说出看到的现象。只要有学生能说出空气从蜡烛燃烧的位置往上走而后从有冰袋得到位置下沉,那你的实验就成功了。在上“河流形成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的内容时,实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对新原理一目了然,在一张倾斜成40度的厚纸板上,把细沙、粗砂和小石子混在一起后从上面倒下去,粗砂迅速就沉积下来了,而细沙还要冲很远去,最后的形状就是一个扇形,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物质根据粗细能被带走的远近不一样,也就是冲积扇和三角洲的泥沙的颗粒大小也不一样。
一、文字内容表述不准确、欠恰当
1.P3“知识窗”第8行说彗星“密度很小”,不准确。一般来讲,彗星由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组成。彗发、彗尾是气体物质,密度很小。但是,彗核是由尘粒和冻结的水、甲烷、氨、一氧化碳等物质组成的冰块,因此,彗核密度不一定很小。建议把“密度很小”删除;或者,把这句话修改为“彗发和彗尾的密度都很小。”然后改添在介绍“彗星”这段文字第三个“。”后。
2.P9“知识窗”倒数第2行:“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够反射太阳光线,对地球起到夜晚照明的作用。”这段表述不够确切、严谨,缺少应有的限定条件,易引起学生错误的理解,认为不管什么时候月球都能够反射太阳光线“对地球起到夜晚照明的作用”。建议把这段话修改为“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够反射太阳光线。当月球承受太阳照射的部分朝向地球的时候,月球反射的太阳光线会对地球的夜晚起到照明作用。”
3.P27第4行教材以实然命题的表达方式讲“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不妥。因为我们讲“软流层”处是岩浆,是基于地震波在此传播速度减缓降低,推测组成物质可能是岩浆。到底是不是岩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验证。而以实然命题的表达语气讲“软流层”处是岩浆,堵塞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淡化了学生的好奇心,降低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因此,建议将这句话由实然命题修改为可能模态命题,即修改为:“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4.P30正文第2行:“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起伏”。这段表述主谓搭配不合理,表达意义不清晰。这是因为:这段话分为三句,从语法上来讲,“能量”是第一句的主语,也是第二句、第三句的主语(“它”应代指“能量”)。但从语意上来讲,“能量”作为第二句、第三句的主语显然不合适。从这段话表达的意思来看,“内力作用”才是第二句、第三句语意上的主语。所以,为了表达的准确、清晰、具体,建议把这段话修改为:“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起伏”。
同样,这段话后面有关“外力作用”的表述也存在主谓搭配不合理的问题。建议在“表现”二字前面加“外力作用”一词。
5.P32倒数第4行:“坡面受流水作用,被冲刷、下切形成沟谷……”表述不准确、涵盖性差。因为除了坡面受流水作用,可被冲刷、下切形成沟谷外,平地也可被流水冲刷、下切形成沟谷。所以这段表述可修改为:“地面受流水作用,被冲刷、下切形成沟谷……”
6.P34“知识窗”倒数第6行:“海浪携带沙砾对海岸的冲击和磨蚀作用,叫做海蚀作用。”表述不够完整、全面。因为除了海浪携带的沙砾会对海岸产生冲击和磨蚀作用外,海水形成的海浪本身也会对海岸产生冲击和磨蚀作用。所以,可以把这句话修改为:“海浪和海浪携带的沙砾对海岸的冲击和磨蚀作用,叫做海蚀作用。”
二、内容呈现前后相矛盾、欠统一
7.P27第1行介绍“地壳”时讲“它是一个连续圈层”。P30“知识窗”第2行介绍板块构造学说时讲“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地壳是构成岩石圈的一个圈层部分,教材一处讲地壳“是一个连续圈层”,另一处讲“不是整体一块”,前后表述矛盾。因为P27“它是一个连续圈层”可有可无,所以建议将这一句删除。
8.P53图2-4-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把气候分为13种类型,与通常的分类(即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寒带苔原气候、寒带冰原气候和高山气候,共13种)类型数量相同,但划分方法、名称明显不同。把“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单列一类,较为少见;以“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名称取代通常所称的“地中海气候”名称,让人感到另类。明确标注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并把它们列入“温带大陆性气候”,显得繁杂、琐碎;而且,“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不同,令人疑惑不清。
再者,与图2-4-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相比,P55表2-4-3中所列气候类型缺少“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前后所述气候类型不统一。这可能是遗漏、遗忘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表中所列气候类型不是图2-4-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类系列,而是采用通常的分类系列造成的。同时,把“温带大陆性气候”列入“夏雨型”似有不妥。因为根据图2-4-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标注,“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而“温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稀少,应属“少雨型”。
还有,一般来讲,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类型有着明确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P58图3-1-2“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与图2-4-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相对照,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却存在明显的不对应性。
因此,为了避免教材内容的“难、繁、偏”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无谓的负担,为了学生学到的知识有着更广泛的适用性,建议图2-4-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使用通常的分类方法和通用的气候名称,建议P55表2-4-3中所列气候类型和P58图3-1-2“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与修改后的图2-4-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中的气候类型和名称对应、统一起来。
9.P55表2-4-2“热量带的判断”中,把热量带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度和寒带四种;P59课文介绍“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时,第3行把热量带分为热带、温带、寒带三种。两处表述的热量带分类前后不一致,和通常的分类也不统一。通常把热量带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度、亚寒带和寒带五种。因此,建议教材中的热量带分类还是按通常的分类方法为好。
10.P63图3-2-2的标题是:“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中的环境要素有: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图的标题和图的内容不相符。这是因为“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而图中的环境要素只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不含“人文地理环境”要素。所以,建议把图的标题修改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
三、地理插图绘制不精致、欠科学
11.P6在图1-1-12“太阳结构”中,太阳圈层结构层次不清,尤其难以区分“光球层”和“色球层”的内外位置关系。在画法上,“光球层”、“色球层”和内部圈层画成三维立体模型图,而“日冕层”画成平面图。画法上的不统一,容易引起人们视觉上和思维上的混乱。建议画法要统一、层次要清晰。
12.P12图1-2-4“理论时区”画得颜色不鲜亮,缺乏视觉美感;图的放置不合理,学生难以辨认。建议把此图转动180°,“中时区”位置在下,“东西十二区”在上。这样,学生读图时就易于辨识时区的画法、易于推算区时的差异、易于理解日期的更替。同时,图的颜色要改变,要画得有质感美感,让学生看着舒服,爱看想看。
13.P14图1-3-1“‘阳光花园’正午阳光变化示意”和P37图2-2-4“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中,都画出了“太阳”。这是视觉感觉上的太阳,这种画法在强调图像内容形象性的同时,却失去了科学性。这是因为:太阳直径是地球直径的109倍,太阳距离地球约1.5亿公里,如果在一幅图上把地球直径画成10cm的话,太阳直径就要画成1090cm,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就应画成11748.6cm。而在这两幅图上,显然没有表达出这种地球与太阳的大小和距离关系。当然,日常使用的一般图纸也难以表达出这种地球与太阳的大小和距离关系。这种以视觉感觉来表示事物大小关系和距离关系的做法,对学生是一种误导。所以,建议把图中“太阳”删除,同时,在图中所画“太阳光线”旁标注上文字“太阳光线”或“太阳辐射”。
14.P15图1-3-3“黄赤交角”中,黄赤交角标注的是23°26′,实际画成了25°;地轴和黄道面的夹角标注的是66°34′,实际画成了65°。为体现教材的规范性和示范性,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建议把黄赤交角画成约23°26′,把地轴和黄道面的夹角画成约66°34′。
15.P29图2-1-7“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中,把“地幔”全部画成土黄色,让土黄色的地幔物质转变成红颜色的“侵入型岩浆岩”、“喷出型岩浆岩”,显然不合乎传统的颜色表征意义。这是因为,图中地幔的一部分应是软流层。一般来讲,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按照随类赋彩所形成的人们习以为常的颜色表征手法,岩浆应画成红色。因此,图中地幔的软流层部分应画成红色,并要和“侵入型岩浆岩”、“喷出型岩浆岩”相连接。
16.P38在图2-2-6“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示意”中,最好给四幅分图标上序号。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第三幅分图要修改,要在A地画出表示空气上升的箭头,B、C两地画出表示空气下沉的箭头,要把低空由B、C指向A的表示空气水平运动的箭头去掉。修改后,四幅分图就能够准确地表现出热力环流形成的前因后果,大气运动的先后关系。
17.P44图2-2-16“锋面示意”中,在锋区处标上了“锋面”,会让学生对锋面概念产生错误的理解。建议把“锋面”换成“锋区”,或者把锋区画成一个几何曲面,在旁边标注上锋面。
18.P91在图4-3-2“15万年来地球的气候变化”中,“过去”时间里的气温变化是经过考证过的、发生了的气温变化,应该用实线画出,但是,“未来”时间里的气温变化是预测的、可能的、确实还没有出现的气温变化,所以不应用实线画出,而应用虚线画出。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摘 要】翻转课堂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能更好实现以学定教,协作讨论。高一学生在学习地理必修一中存在比较吃力的现象,如何采用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来有效改善这种现状,值得深入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 翻转课堂;高中地理必修一;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85-02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也称为翻转教学、颠倒课堂等。2007年,两位美国科罗拉多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老师为帮助学生补课,将PPT录制为视频并配合讲解上传网络,翻转课堂由此起源。2011年,可汗学院使得翻转课堂在美国广受欢迎,并逐渐影响全球。
所谓翻转课堂,是较之传统模式的课堂而言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知识接受、知识内化。传统模式下学生在课堂内通过教师的讲解传授完成知识的接受,再通过课外的练习、实践等完成知识的内化。而在翻转课堂这种模式下,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学习教师制作的微视频、优选的学习资料替代传统的课堂讲解以完成知识的接受,而在课堂中通过合作讨论、疑难解答等完成知识的内化。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不单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学习发现问题,以学定教解决问题,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高一学生学习地理现状简析
笔者在对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的听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普遍表现出较困难,且考试成绩普遍不高的现象。尤其表现在地球的运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几节中,相关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中常常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演示、讲解,力求学生能理解掌握,可大多学生仍是一脸迷茫。
从知识内容来看,必修一侧重于自然地理,重点阐述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与理论的基础。其涉及到许多学科内准备知识,比如地球、气候的基础知识等,也涉及一些没有学到的跨学科内容,如物理、化学等,为减轻学生负担,教材处理得相对简单,而且初中时地理学习存在基础不踏实,态度不端正的问题。所以在缺乏必备知识准备、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所脱节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本来就有一定难度的自然地理知识,显得比较吃力、缺乏兴趣甚至心存恐惧。
二、翻转课堂应用的可行性及策略
针对这种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
在现阶段的翻转课堂实践中,理科的应用更多,因为理科的知识点更明确,许多教学内容能通过讲透一个概念、例题、实验来完成,而文科类的科目,一个教学内容会涉及多方面内容,且需要师生之间进行思想情感上的交流、沟通才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说文科类较不适于翻转。但高中地理必修1的知识具有其特有的特点,其侧重自然地理,主要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并学会探究地理事物、现象发展变化的成因,理论性较强、抽象程度高。传统课堂讲解过程中存在一个知识点教师讲授多遍学生仍难以理解或似懂非懂做题错误率高的情况。所以对于相关原理、概念、过程等知识的学习,如热力环流、风的形成、三圈环流、洋流的形成与分布、水循环的过程等,翻转课堂的模式是很有效的。
但翻转课堂模式的实施,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有策略、有步骤地开展,不能只流于形式,盲目模仿。
1.教师的教学观念应转变,信息技术水平应提高。地理翻转课堂中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更多,应尽力制作或优选形象、科学的视频、资料供学生课前学习,及时获取并整理学生的问题,课中引导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提供生活中的相关地理现象供学生迁移学习研究,体现乡土地理、生活中的地理,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这无疑对于教师知识储备、信息技术水平的要求也更高。最核心的是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应转变,不能将视频作为替代讲解的工具。
2.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应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应加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个没有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学生,无论课堂怎么翻转,最后效果只是殊途同归。翻转课堂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能力要求更高,如果学生在课前没有观看视频学习,自然也就不会产生问题,课堂活动也就无法进行,而高一地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很强,并且是整个地理学习的理论基础,一个环节掉链子,之后整个都会受影响,所以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应该更加严格。
3.确保网络信息资源渠道畅通。没有网络平台,翻转课堂也只能是无米之炊。所以首先学校要保证硬件配置跟得上,也需要教育部门和社会的大力支持。硬件配置满足了,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或网络上的优秀课程资源如可汗学院课程等也能在学校里被充分学习和应用。应用最为广泛、技术门槛最低的交互软件——QQ群,就是一种很好的师生课前交互平台。
4.合理分组,建立合适的评价机制。课堂活动的进行主要是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来解决疑难的,所以教师应合理分组,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表达地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此外,教师应对翻转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的学生表现进行及时评价。
三、笔者以“热力环流”为例,简析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及教学构想
1.创建课前学习材料。在传统教学的教材内容分析、目标确定等环节的备课基础上,教师应选择清晰的活动中实验的视频,并采用“录屏软件+PPT”的方式录制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教学视频,视频中应配合录制讲解过程,视频中的关键部分应予以标记,如实验中的燃香是从哪里放入的?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重难点部分教师也可以通过语言、语速等方式提醒注意。教学视频准备完成后,前置性作业也不可少,前置性作业的设计的数量、难易梯度都应合理设计,且一定要使学生感兴趣,可以多结合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歌词合理性的分析(海风轻轻地吹,海浪轻轻地摇,歌词可用音频播放)、历史典故分析(如三国中的火烧上方谷,可播放相关影视片段)。课前学习材料准备完成后,在上课前两天将视频和相关材料发给学生,可以以班级QQ群为平台学习交流。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应及时统计、反馈。
2.组织课堂活动。首先,进行疑难解答。该阶段主要对课前学生学习主要存在问题、以及凭教学经验确定的重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控制节奏,并确保每个学生都切实参与。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对相关知识点予以强调,如气压随海拔的变化规律,热力环流形成的具体过程及示意图绘制,等压面随气压高低变化的弯曲情况,海陆风的活动题目等。
然后,精选练习题。以此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也可选择相应会考和高考真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教师在学生完成后要及时评讲,适当提炼,概括总结。
最后,问题探究——“为何城市的温度比郊区高”,并结合学生所在地、结合实际进行讨论。
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反复、选择性播放教学视频,更好促进学生对疑难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也利于学生对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操作掌握。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水平。
四、问题及困难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地理必修一的教学中,学生对于理论性强、抽象度高、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地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来说,学习兴趣、效率、成绩都会有明显提高,但在现阶段也不容忽视一些问题和困难,如许多家长领导的翻转课堂理念还没普遍形成,管理、技术等多方面条件还需要大力支持等,这些都会制约翻转课堂的有效实行,所以翻转课堂的推广还得靠集体的智慧和支持,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洪珍,刘向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J].地理教学,2014,(6):31-32.
[2]白文新.中学地理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10-11.
RS是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是对地理事物进行动态的监测;GPS是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它可以帮助野外考察人员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凡是用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以借助GIS。例如:卫星云图要用到RS和GIS;测珠穆朗玛峰最新高度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深度都要用到GPS;沃尔玛总部要查询其分公司在中国的分布情况,要用到GIS;查询出租车的位置要用到GPS和GIS;监控洞庭湖的水灾分布情况要用到RS,预测水灾的蔓延趋势主要用到GIS。
2. 荒漠化与沙漠化
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的荒漠或类似荒漠的过程;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包括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而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沙漠化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
3. 荒漠与荒漠化
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现象,可以是荒漠扩张的过程,也可能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也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4. 资源与能源
资源是社会生活、工作中可供使用的物资、材料及素材。其中自然资源是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的。能源与自然资源在概念上有交叉,“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是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这个概念表述的是:能源是物质或物质的运动。而这种物质或物质的运动必须提供某种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光能、电能、机械能、生物能等等。能源包括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自然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二次能源不是自然资源,如电能。除此之外,按开发利用状况分,能源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常规能源主要指煤、石油、天然气等,新能源包括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等。按形成和来源分,能源又分为三种: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大多数能源都是属于此,包括直接来自太阳辐射和间接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如风能、水能等等;来自地球内部的能源,如地热和核能等等;来自天体引力能,如潮汐能。能源还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它们是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对人类历史来说,非可再生能源是有限的,用一点就少一点。
5. 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与流域特征
河流水文特征从流量(大小、变化)、流速、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描述;水系特征从河流(长短、宽窄、深浅)、河流发源地、注入地、流向、支流(湖)多少、水系形态等几方面描述;流域特征从流域面积、河流长短、水系支流数量、汛期等几方面描述。
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城市化的三个标志是:城市人口总数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做法是:
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较低或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企业率先推进工业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如下图所示)
7. 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也存在差异。区域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两大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土地条件(包括耕地和土壤等)、气候条件、矿产资源等方面,社会经济环境从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人口、交通、城市等方面进行比较。
8. 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单产率高与商品率低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热条件好,水稻单产高,复种指数高,所以粮食单产率高;但该地区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上农业结构的调整,人们种植蔬菜、花卉等农产品的比例上升,所以粮食的商品率低。与长江中下游相比,东北地区的虽然粮食单产较低,但由于地广人稀,粮食的商品率很高。
9. 水库与水坝
水库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拦河坝(水坝)、输水洞和溢洪道。可见,水坝是水库的一个组成部分。
10. 水力资源与水利资源
水力资源是指天然河流所蕴藏的动力资源(从发电角度看),也可称作水能资源。水力资源丰富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河流的水资源丰富;二是要有较大的落差。
水利资源的含义很广泛,包括防洪、航运、灌溉、发电、水产等方面效能的利用(从综合效益角度看)。比如长江三峡、葛洲坝、都江堰等水利工程都属于水利资源。
【摘要】 目的: 探讨鼻翼基底细胞癌患者行耳廓复合组织瓣联合鼻唇沟皮瓣修复鼻翼全层缺损的有效护理措施。 方法 对10例鼻翼基底细胞癌手术切除后鼻部缺损采用耳廓复合组织瓣联合鼻唇沟皮瓣修复鼻翼缺损的患者给予精心细致、科学合理的护理。 结果 1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未出现皮瓣坏死。鼻部切口10~12天拆线,12~14天拆除硅胶管,耳廓切口14天拆线。切口均I期愈合。未出现移植物皮肤颜色改变和水疱形成。随访6~10个月,皮瓣形态稳定,色泽与周围组织一致,两侧鼻翼基本对称,1例鼻孔稍外翻,术侧耳廓稍小。结论 有效的护理对确保手术成功及促进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鼻翼基底细胞癌; 鼻部缺损; 耳廓复合组织瓣; 鼻唇沟皮瓣;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65.8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099-01
鼻翼部位恶性肿瘤手术是鼻翼缺损主要原因之一。鼻部的缺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容貌及美观,造成患者生理、心理上不利的影响。我科对于10例鼻翼基底细胞癌患者手术后鼻部缺损通过耳廓复合组织瓣联合鼻唇沟皮瓣修复鼻翼缺损,经过我们的精心护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我科2006年12月~2010年5月共有10例鼻翼基底细胞癌的患者采用了耳廓复合组织瓣联合鼻唇沟皮瓣修复鼻翼全层缺损。患者年龄47~63岁,中位数年龄55岁,男7例,女3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进行病理活检,结果均为基底细胞癌。鼻翼皮肤和软骨以及鼻前庭皮肤均受到侵犯。
2.手术方法。本组病例肿瘤已侵犯软骨甚至鼻前庭,遂进行全层切除,切除肿物及受侵犯的软骨和鼻前庭皮肤,取耳廓复合组织瓣联合鼻唇沟皮瓣修复鼻翼缺损,鼻孔放置硅胶管固定塑形。
3.结果。1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经过我们的整体护理,未出现皮瓣坏死。鼻部切口10~12天拆线,12~14天拆除硅胶管,耳廓切口14天拆线。切口均I期愈合。未出现移植物皮肤颜色改变和水疱形成。随访6~10个月,皮瓣形态稳定,色泽与周围组织一致,两侧鼻翼基本对称,1例鼻孔稍外翻,术侧耳廓稍小。
护 理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患者对于癌症存在焦虑及恐惧心理,担心癌症手术治疗的效果及术后是否影响容貌的问题,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都会严重影响到患者对手术治疗的配合。因此,我们要认真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耐心向其介绍主管医生及护士,相关疾病知识、手术方法、术后注意事项及配合情况、手术效果,向患者介绍成功的病例,利用现身说法,或可以让患者观看以往手术成功患者的术前术后的对比照片,消除患者焦虑、恐惧心理,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协助患者做好相关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胸片、血常规、凝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
3.术前准备。加强营养,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注意保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行青霉素、普鲁卡因皮试,如有过敏者及时通知医生。术前一天剪鼻毛及清洁鼻腔,剃干净耳廓周围6CM的毛发并洗头,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卫生。
4.术前指导。指导患者戒烟、酒。正确使用朵贝氏液漱口,保持口鼻腔的清洁卫生,减少术后感染。
5.术晨禁食禁饮6~8h,测生命体征,遵医嘱给予术前用药。
二、术后护理
1.一般观察及护理。术后返病房后按全麻常规护理,给予去枕平卧位6h,给予心电监测及吸氧,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6h后宜取半卧位或头高位,以减轻头面部肿胀。
2.切口观察及护理。密切观察耳部及鼻部切口有无出血,鼻腔有无出血,切口敷料有无松脱,如切口敷料渗血过多,及时通知医生给予换药,保持切口敷料的干洁。为了保证组织瓣的外形重塑,鼻内外加压固定对手术成功非常重要[1]。
3.鼻腔硅胶管的护理。观察鼻腔硅胶管是否固定在位,及时清洗鼻腔分泌物及血痂,防止硅胶管堵塞,以利鼻腔通气。指导患者勿自行拔除鼻腔硅胶管,禁止用手挖鼻,避免打喷嚏、大笑等动作,防止鼻腔硅胶管脱落。
4.组织瓣的观察及护理。组织瓣移植后,主要从受区边缘创面吸取营养物质,并逐步建立血运而成活[2]。因此应严密观察组织瓣颜色、温度、弹性、毛细血管反应及肿胀程度,了解组织瓣的血供情况。注意室内适宜的温度及组织瓣局部的保暖,防止因受寒引起组织瓣血管痉挛,引起组织瓣的坏死。可以给予红外线灯局部照射,照射时防止烫伤。指导患者避免鼻部受到碰撞或挤压,以防组织瓣受压、移位、撕裂,影响组织瓣的血液循环。术后遵医嘱给予扩张血管药物治疗,以改善周围血循环。如发现组织瓣血运障碍时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5.饮食护理。术后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质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减少咀嚼动作,以减轻局部切口的张力。保证充足的体液,有利于组织瓣血液循环的建立。
6.预防感染。保持切口局部的干洁,切口换药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病房每日用紫外线消毒2次,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新鲜。用朵贝氏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协助患者搞好个人卫生,注意保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治疗,并观察药物作用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7.疼痛的护理。患者自觉疼痛难忍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防止因疼痛引起患者的烦躁不安、紧张而导致血管痉挛,影响局部血液循环,注意观察止痛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指导患者一些放松的方法,分散其注意力,如听轻柔的音乐、深呼吸等。多关心体贴患者,及时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8.健康教育。指导患者保持心境开朗,加强营养,洗脸时避免摩擦鼻部切口,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术后2周内避免做低头动作,以防止其充血及其它意外。
小 结
鼻翼基底细胞癌是外鼻的一种恶性肿瘤,部分患者肿瘤侵犯鼻翼软骨甚至深达鼻前庭皮肤,手术切除后常遗留缺损,需要行整形修复手术。采用耳廓复合组织瓣联合鼻唇沟皮瓣修复鼻翼缺损,它有以下的优点:鼻唇沟皮瓣的色泽与鼻翼皮肤的颜色基本一致;耳廓复合瓣血供更充分,成活率高;修复后的鼻翼形态较好,操作易掌握。手术的成功除了医生精湛的技术外,我们精心细致、科学合理的护理也是一个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萍,杨仲莉,林红英.耳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鼻翼缺损的护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5,25(6):651-652.
高二第一学期,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内容与选修教学内的学习,学习任务重。而必修三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述地理环境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还增加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还配备了不少的实际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任务分析
新学期主要教学任务是必修地理3,必修1和必修2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必修3则是在上述基础上,使学生结合区域,学习将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因此,从必修1、必修2到必修3,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在面上拓展的过程,更是一个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更有利。
必修3的内容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其核心内容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准对这一核心内容的表述是“以……为例,分析……,了解……”,各个版本的教材也都是采用具体的案例来呈现这部分内容的,可以看出必修3的教学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甚至是“范例教学”。
抓住必修教学的核心在于借助精选的案例,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解剖案例,最终要能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即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3教学的核心,在实施教学实践时,切勿只注重案例本身的细节,而应关注案例的分析过程和规律、方法的提取,要确定学生是否掌握了方法,可以通过同类的案例进行验证,以进一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本学期本人教高二11班文科班地理,教学任务安排如下:
1、复习初中世界地理知识,重点使学生认识各大洲各国的地理位置及优势特点,并能分析认识形成特色的原因。
2、 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认识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学习必修三,了解区域的一般学习方法。
四、教学进度
一 9.2-9.4讲试卷4
二 9.7-9.11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4
三 9.14-9.18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4
四 9.21-9.25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的西北地区为例4
五9.26-9.30森林的开发——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4
六10.9-10.16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4
七10.19-10.23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为例4
八10.26-10.30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4
九11.2-11.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4
十11.9-11.13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4
十一11.16-11.20产业转移——以东南为例
十二11.23-11.27 地球/地图4
十三11.30-12.4世界地理——亚洲/东南亚4
十四12.7-12.11南亚和印度/中亚4
十五12.13-12.18中东/西亚与北非4
十六12.21-12.2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与德国4
十七12.28-1.1欧洲东部/北亚与俄罗斯4
十八1.4-1.8 北美与美国 4
十九1.11-1.15拉丁美洲与巴西4
关键词: 图像系统 示意图 作用 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成为地理教材的三大系统,其中图像系统在地理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并且越来越不可用文字等其他形式替代。图像是各种地理知识综合而具体的图画。它反映了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特点、规律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也反映了世界各地区及我国各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1]。图像教学直观、形象,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有助于学生学习地理,图像的地位在不断提升。本文主要研究现行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模块1中示意图的类型,并举例说明中学地理教材中几种示意图的作用及应用。
1.定义
示意图是用较简单的图形表示和说明某些地理事物及其形成发展过程的图形。
2.示意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示意图形象直观,能够不断激发学生探索,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学习地理知识;示意图简明清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让学生轻松学习;示意图通过与其他图像的配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示意图能够启发学生通过观察简单的图像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对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动手绘图能力,发展智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示意图类型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3.1示意图数量分布
示意图根据图像在教学中作用同可分为成因示意图、原理示意图、结构示意图和景观示意图四种。经统计,现行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模块1的各种示意图及数量,见表1。
3.2各种类型的示意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现行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模块1中成因示意图和原理示意图构成图像总数一部分,占示意图中很大一部分。成因示意图是为了达到解释某种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的目的而提供的一种教学图像。通过阅读成因示意图,能轻松地得出某种地理事物出现或者形成的原因。成因示意图一般以一组既区别又有联系的图像出现,或者由多种不同形式的图片组成。成因示意图,可简单也可复杂,并且图片之间关联性很强。例如现行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模块1中热力环流的形成的成因示意图,通过简单的四个等压面的曲折变化分析热力环流的原因。通过箭头的颜色变化和箭头指向分别说明空气的冷热和气流的流向,层层递进,条理清晰,逻辑推理能力大大提高。阅读成因示意图,要注意图像的对比分析,对比可知各图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辩证分析地理现象发生的原因。
原理示意图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图像,这一类型的示意图对地理事物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做了充分体现。原理示意图较抽象,图像反映的内容也多,还包含深层次的地理信息。阅读原理示意图,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图像,从而发现问题,并能理解和掌握图像所要反映的最重要内容。原理示意图的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显著作用。例现行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模块1中水循环的原理示意图。从图中很容易看出水循环发生的地域及水循环主要的几个环节,通过箭头的大小反映水循环环节的强度,通过箭头的指向及构成的循环可以得知水循环的基本原理。阅读原理示意图,要注意事物的发生及变化。
景观示意图在现行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模块1是一个很突出的亮点,它形象表示某一种景观但又对景观做一些简化而形成的理想化图像。景观示意图再现地理景象,为了使所要学习的内容突出,对景观做一些修饰,因此,这种图像具有重点内容突出的特点,对学生自学有很大帮助,可提高学生自主观察图像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景观示意图的分析,可以很轻易地读出其中包含的地理信息,读出地理现象发生的整个过程,并且各个过程都发生了什么,发生了该变化的原因,以及各个阶段的联系。例如现行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模块1中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就是一种景观示意图,从图像中可以直观得出现象的发生。又如从图中看出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地势变化大的山前地带,其他河流堆积地貌也可以得出,并且可以通过对比其形态及位置等的差别,推出成因。观察景观示意图,要注意分析隐藏的内容。
结构示意图在现行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模块1中出现的次数较少,但它的作用不容小觑。结构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组成结构的一种图像。结构示意图直观、形象生动,简明但传达的信息多。通过阅读结构示意图,可以知道某地理事物的结构是怎样的,并且能够知道各层次分布的位置,也可以通过观察各层次的厚度确定大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现行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模块1中太阳大气层的结构示意图,通过观察图像,可以知道太阳的大气层有三个层次,从外到里依次为日冕、色球、光球,并且通过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发现各层次的不同。观察结构示意图,要注意层次顺序和各层次的厚度。
4.结语
笔者将现行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模块1主要图像类型中的示意图细分为成因示意图、原理示意图、结构示意图和景观示意图四种类型。在图像类型已分的基础上,举例说明各种不同类型示意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和作用。对现行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模块1中的示意图的研究,对中学地理教学起到了辅助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地理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一:多――新课本容量大,有些章节内容过于庞大,课时不足,特别是必修一按四川省的开课计划根本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新教材的内容多以图片为主,文字材料很少,直观了许多,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而知识点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专业知识比较强,内容就很难说明。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要求2课时完成,无形中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课时的安排就无法相符。而有一部分知识比较新,广大一线教师在理论上能够了解,却没有接触过。如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作为大学教材的知识,教师也少有机会感受地球内部各个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讲到了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学科的前沿知识。大部分基层教师没有接触过遥感图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教学和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特别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会导致他们逐渐丧失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对策:课时自行调整压缩,地球运动部分知识花4~6课时,必修1第三章和第四章知识点则压缩时间;借助多媒体;用生活中的实物类比教学。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可用煮熟的鸡蛋,从鸡蛋的结构给学生展示;学习地理信息技术遥感图,可将四中遥感图片(GOOGLE地图)(图1)分发给学生学习交流。
问题二:难――教学内容难以把握,课本上没有涉及;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说明的知识,教材中出现是否要讲,程度如何把握?
课标要求的知识点要深到什么程度?是否按高考深度并拓展?考试难度怎么定?高考如何考地理?案例研究和课题研究是否必须开展?如何开展较好?课程进度能不能赶上?考试时是否涉及案例研究?在这次高中地理新课改中有些难以理解的内容被删减掉了。例如在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中把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对比图给去掉了。这个对比图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在平时上课时很难给学生讲解清楚,再把这个图去掉,学生就更理不清头绪。再者,现在的一些辅助资料和平时出现的题目中,有时候还会把这个问题作为重难点来考查。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对气候知识的介绍用P39~P40不到两页的内容,而气候是整个高中地理学的核心知识,也是高考的主干考点。这就需要教师补充大量关于气候的知识和资料。还有必修1第三章问题探究――研究利用南极冰川解决阿拉伯缺水问题;必修3第一章问题探究――新加坡,第五章问题探究――南水北调。
对策:严格按照四川省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知识进行适当的补充。如进行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时,为了比较气压值的高低,需要跟学生及时补充初中物理有关气压的知识。而对于老教材中涉及的大气垂直分层,新课标不做要求,且教材中未涉及,可以不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问题三:缺――农村教育边缘化,课程资源缺乏,教学资源不能适应课改要求。
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国家大力提倡的方式,也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地理学科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教师四两拨千斤,深入浅出地教学,让学生明白一些复杂的地理原理和地理事物动态的发展过程。如必修1关于气压带风带部分的知识、水循环、常见天气系统部分知识等。2013年泸州市优质课比赛,谢燕老师所讲的常见天气系统,就利用动画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了这一过程,效果显著。教师教学轻松,学生学习轻巧。而目前多媒体在我校没有普及,仅有2个多媒体教室,像泸州二中、泸化中学、天立中学等城区学校要求必修课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教师也配备笔记本电脑,可以及时在网络中找寻相关的教学资料。
对策:我校省级科研课题《农村中学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提倡教师多利用多媒体上课,抓住一切资源,采用视频教学等直观形象的手段。我校每年评选科研课题,地理组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并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
问题四:灌――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
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为了赶进度,又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目前,班额较大是我省课改的一大阻力,上大课且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十分明显,而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不同层次学生的活动效果,活动难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求。此外,不少学生懒于动脑、不愿动口,任凭教师怎么鼓励、启发,都懒于参与课堂活动。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
对策:采用歌曲导入法教学,我校胡高洪老师开展了针对歌曲导入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的科研课题研究。
开展学生活动。2011年11月13日,我校开展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泸县四中地理绘图技能大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地理。我校校园网有本次活动的新闻及图片。
二、地理新课程改革中的反思
四川地理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没有回头路,改革过程中出现困惑、困难、问题、挫折在所难免;无论多么矛盾、多么艰辛、多么复杂,我们地理同仁要坚定信心,相信课改的初衷“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教育教学真正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这点是绝对没错的。我们一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量和提高教学水平。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反思:
① 学:积极深造和培训,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学习研究型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② 变:切实转变师生地位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普通高中 会考 分析 启示
一、试卷总体特点
普通高中地理会考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其目的主要是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必修课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浙江省2011年会考地理考试分卷Ⅰ(选择题)和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卷Ⅰ有35小题,共70分;卷Ⅱ有3小题,共30分,全卷共38小题,总分100分。从笔者分析看,会考试卷的主要特点如下:
1.试卷紧扣会考标准,体现新课程教育理念
试卷紧扣《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会考标准》规定的知识范围和考试要求,着重考查学生在高中阶段应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了学生环境意识、全球观念和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及对环境负责的观念的考核。试卷中考核学生理解、应用能力的试题占到85%以上,如与东部地区相比,长江中游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哪些优势这些试题单凭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很难答对,均需要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迁移才能胸有成竹。体现了新课程和新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观念教育和能力培养理念,对普通高中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2.整卷知识覆盖面广,结构布局比较合理
试卷考核知识点涉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教材的所有单元内容。必修Ⅰ选择题部分共19题38分,综合题7分(选做A题)或9分(选做B题);必修Ⅱ选择题部分共11题22分,综合题14分(选做A题)或8分(选做B题);必修Ⅲ选择题部分共5题10分,综合题9分(选做A题)或13分(选做B题)。就整张卷子来说必修I共45分或47分;必修Ⅱ共34分或30分;必修Ⅲ共19分或17分,这与会考标准4:4:2的标准大致接近,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3.体现地理学科特点,突出地理读图能力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是培养和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全卷共设计了16个图表,分值为72分。有景观图、区域地图、地理事物分布图、统计图、原理图、漫画图等多种形式,地理图表清晰、直观、科学性强。图表、数据的处理和设计合理,图与题干配合、融合较好。其中选择题从15~35题的21道题目全部有图,共42分。四道非选择题(38题有A、B题)也是全部有图,共30分。
4.注重知识迁移应用,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
试题有实验性和探究性试题,答案也有开放、多元的,素材有时事、乡土的,类型多样、新颖灵活,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新的发展要求。“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解决新问题”试题在试卷中占有很大份量。如第21题,直接取材于生活,要求学生用教材中所学到的规律、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第24题要求学生进行计算比较,对最佳区位选择作出决策。又如第30~31题和第34~35等试题,设计为探究性问题。非选择题第37题的A题或B题的最后一问设计都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的试题不必让学生去死扣教材,而要求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规律进行推理,这样就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考查能力的目的。这样的试题设计灵活,难度也不大,很受师生欢迎。可以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加观察、多加思考。
5.试题关注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如试题涉及了城市化,环境生态保护,“嫦娥二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等。再如38题B题用了浙江省示意图,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题型及分值分配、覆盖面及难易程度、试题的特点三方面来看,与往年比无太大变化,保持了会考命题的连续稳定性。这样,更有助于一线教师把握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