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习动机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1.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指的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促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进行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学习动机通常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具体地讲,内部学习动机指的是个体由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指由学习活动之外的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构成要素
学习动机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学习期待”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根本动力,它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学习期待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个体去达到学习目标,是学习动机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青少年的学习心理及学习动机
1.青少年学习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指在所有不同方面有差异的和谐。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既是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一个方面,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良好心理素质是学生发展过程的保障条件。
关于学习心理素质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概念,但从学者们的研究中可以概括出它是以先天生理条件为基础,经过后天的训练和培养所获得的有利于完成学习任务的稳定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它具有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潜隐性、形成之后的稳定性、客观环境不同所体现的差异性以及统一于同一个体的整体性特征。从中可知,学习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训练进而发展的。
2.青少年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
从学习动机上看,青少年阶段的学习动机包括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包括认识因素动机、兴趣因素动机、成功因素动机以及避免失败因素动机四个层次。外部学习动机包括当前诱因动机、近期诱因动机以及未来诱因动机三个层次。
三、学习动机理论对青少年教育的启示
教师并非只是充当灌输学生知识的角色,还应当因材施教地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行为,让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的潜能,强化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笔者分别从学习动机的几种代表性理论论述学习动机在青少年教育中的运用。
首先,强化动机理论对青少年教育的启示。在青少年阶段,如果学生获得精神或者外在的奖励和鼓舞,那么不管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追求知识的学习动机,还是获得赞扬的学习动机,甚至是以升学为目的学习动机,都能够强化学生做出积极的学习行为。其中,如果将强化动机理论运用于力求获得赞扬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效果更为显现。
其次,需要层次理论对青少年教育的启示。青少年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和欲望的逐步增强,多样化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需要层次理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潜藏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产生自觉学习的积极行为,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再次,成败归因理论对青少年教育的启示。不同的归因会对学习者以后的学习有所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做到:第一,从客观实际出发,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和归因,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第二,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归因,对学生进行鼓励,增强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避免将失败归因的能力所带来的消极后果;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从而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正确的归因。
最后,自我效能感理论对青少年教育的启示。效能感的培养是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关键。培养自我效能感的主要途径有:其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予以赞扬和鼓励,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其二,在班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不同成绩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进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其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策略,使之成为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评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01).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学习动机;课程目标;实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55-02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1]。由弗罗姆的期望价值公式:激励水平高低=期望值×效价(M=E×V),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学生主观感知学习成功的可能性和学习的价值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动机心理学家依据行为的原因出自活动任务本身或是活动任务之外的报偿把动机划分为内部动机(intrinsicmotivation)和外部动机(extrinsicmotivation)两类,而且内部动机对个体活动的激励作用是长期、持续的,而外部动机的作用往往是临时和短暂的[2]。所以,我们希望将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转化成内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的种类有三种:对于活动本身的兴趣、完成活动的乐趣和任务对人能力的挑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要帮助学生建立需要,形成动机,然后利用情感,强化动机[3],具体可从这几个方面着手:1)突出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3)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充分尊重学生;4)重视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5)适当提供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乐于思考、勇于质疑。本文基于学习动机理论,从前言、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三部分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进行解读。
一、对前言的解读
(一)在课程性质中
数学课程应让学生真正热爱数学并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必须彰显数学的文化价值[4]。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5]1。这表明要通过数学教育让每位学生都具备数学素养,而这前提是学生不讨厌数学不觉得数学是他们学习的束缚,将他们的外部动机转化成内部动机是最好不过的做法。所以,有必要在课程性质中强调数学课程要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通过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变化,教师应及时进行教学的适当调整。
(二)在课程基本理念中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5]2。研究表明,当个体不必担心失败,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学的东西是很有意义的,或当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教师的支持和尊重时,自然会以很高的热情投入学习[6]16。而《新课标》正强调了数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不必过于担心成败的轻松氛围中学习,提高自我感觉成功的可能性,间接地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新课标》还要求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这有利于学生去体验和理解数学,领悟数学的价值,进而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与探索数学,将学习数学当作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5]2-3。詹姆斯・康奈尔、查理德・瑞安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教师给予学生更多自己做决定或自主地控制学习进程的机会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大大提高[6]16-17。《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资料表明,合作性的学习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潜在的动机,因为它们直接满足学生的关联需要;同时它们也能促进学习,因为它们让学生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7]。《新课标》突出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满足学生的关联需要,也以此提高学习动机。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5]3。学习评价是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准绳,应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存在感。
(三)在课程设计思路中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5]4。在过程目标中使用的是“经历、体验、探索”,这都离不开学生这个主体的,可见《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
“综合与实”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5]5。这就要求教师创设问题探究的情景,给学生提供挑战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我效能感,逐步领略到学习数学的趣味。
二、对课程目标的解读
(一)在总目标中
《新课标》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显的不同在于从原来的“二基”变成“四基”,即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强调了数学思想和学生体验探索数学过程的重要性,而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就要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主动去学,形成学习数学的动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5]9。这也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建立自信心的重要作用,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
(二)在学段目标中
在各个学段目标中的情感态度都有与总目标类似的表述,特别是在第二学段中。这就更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让学生在其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对实施建议的解读
(一)在教学建议中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5]42。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挖掘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挑战自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学习动机。“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5]43、“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5]46。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思考的过程,给予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机会,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5]47。这一部分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数学问题的好机会。如何使他们愿意学,喜欢学,对数学感兴趣?如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5]47-48这强调了学生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也是教师不可忽视的。
(二)在评价建议中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5]55。过程性评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8]64。奥苏伯尔提出:“成就动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1]学生在不同学段会显现出不同的内驱力,所以,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突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会增强。因此,在第一学段一般以鼓励性的语言评价为主,而到后两个学段逐渐应以鼓励为主,批评指正为辅,这样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果只一味强调鼓励的一面,有时非但不能正确体现真实情况,反而容易滋生学生骄傲的情绪[8]65。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5]56。资料表明,当学生知道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将会以一种适当的方式来评价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将会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6]20。不同的评价群体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是不同的,多方式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地发展自我,且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更利于学生体会评价的合理性,从而让学生维持较高的学习动机。可见,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与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是有必要的。
因《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同样是符合上述的分析,所以不在此做重复的解读。
综上可见,《新课标》多处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重视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教学方式到教学内容,《新课标》都希望学生能自愿学数学、热爱数学,提高数学素养。当然,《新课标》所强调种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理念还依赖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参考文献:
[1]冯忠良,姚梅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王振宏.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22,124.
[3]刘旭繁,杨守斌.试论动机理论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应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0,(4):30-31.
[4]杨豫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数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美)BarbaraL.McCombs,JamesE.Pope.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M].伍新春,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动机理论;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036-01
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致该种活动朝着某一目标的一种内在历程。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学习动机的水平和强度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学习,而且教学工作的成败也对学生学习动机了解程度成正比。因此,充分运用各种学习动机理论对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一 学习动机理论梳理
1.认知派动机理论
(1)期望-价值理论。期望-价值理论以阿特金森为代表。他认为个人的成就动机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取得成功的内在驱动力。人们在追求成就时存在力求成功与避免失败两种动机倾向。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成就动机理论的特征是用数量化的形式来说明理论。追求成功的动机乃是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乘积德函数,其公式为:Ts=Ms·Ps·Is。其中,Ms代表对成就的需要,是个体争取成功的相对稳定的倾向;Ps代表期望水平;Is代表成功的诱因值。
(2)成败归因理论。成败归因理论以维纳为代表。维纳认为,学生对他们学习的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时由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六个因素组成。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内部归隐和外部归隐、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与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三个维度。在维纳看来,能力高低与任务难度属于稳定性因素,而努力程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属于不稳定性因素。维纳认为内/外部领域和自信的心情、自尊、自豪或害羞有密切的关系;稳定的方面似乎和将来的期望密切相关;控制的领域很可能与自信和将来的期望有关。
2.人本主义动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对人物的观察和对人物传记的研究,把人类行为的动力从理论上加以系统整理,提出了需要层次说。他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最高级的需要是“自我实现”。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便是安全需要,之后便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这四种需要统称为缺失性需要。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需要层次也就是成长性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是自己的潜能、价值、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展和实现。
3.联结派学习动机理论。联结派的学习理论家们认为一种行为发生的概率是该行为所受强化的函数。所谓强化就是指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出现可能性的力量。能起强化作用的所有刺激物都是强化物。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所提出,以斯金纳为代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强调由外部刺激和强化引起的外部动机, 他们对动机的解释采用诸如接近、强化、惩罚、保留或行为的抑制等术语, 认为学习是情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结的结果。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行为与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刺激之间的稳固联系,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二 学习动机理论对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借鉴意义
1.合理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可以通过教学来加以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前应使学生了解学习的目标、成绩评价标准与课程难易等。这样既能增加教学工作内容的透明度, 同时学生由于获得具体概念的指导而减少挫折感,结果使避免失败的动机减少从而增强力求成功的动机。其次,在教学中如能清楚地了解学生的个性与成就需要, 从而可以按其成就倾向与失败倾向的差别, 给予个别辅导。第三,教师应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和失败的体验。每当学生取得进步, 要及时给予表扬, 以增强学习动机。最后,对那些力求成功者,应对他们设置中等难度的任务,有助于他们通过努力来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对那些避免失败者,则应尽少安排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
【关键词】学习理论;生成学习模式;运动技能教学
生成学习理论(Theory of Generative Learning)是美国教育学家威特罗克(Witt rock)提出的一种教育理论。该理论是在静止的、被动的结构式认知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功能性动力模式。生成学习理论的出现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将简要介绍生成学习的理论基础和生成学习模式,并对该理论在运动技能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思考,以期为广大体育工作者深入研究运动技能生成学习提供参考。
1 生成学习论的理论基础
1.1 知识的表征
知识的表征是信息加工理论的主要议题。从语义上讲,表征就是将对象的某些特征及其相关关系以另一种对应的形式予以表现,知识的表征实际上就是对信息作编码的过程,它对生成学习模式的形成有着较大的影响。知识的表征为威特罗克的生成学习中心因素提供了基础。
1.2 认识策略、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这是对威特罗克理论产生影响的又一重要因素。
对于认知策略的界定有着不同的定义。里加尼将认知策略定义为:“学生用于获得、保持和提取各种不同的知识和作业的运算和程序”。他认为认知策略包括学生的表达能力(如阅读、想象、写作和绘画)、选择能力(注意和意向)和自我指导能力(自我组织与自我调整)。加涅(Gagne)则认为“认知是内部组织起来的,学习者用来指导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过程的技能”。
学习策略比认知策略涵盖的范围大,它既可能是学习者内部认知策略(如何思维),也可能是外部的策略(如何记笔记)。
元认知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费拉维尔(Flavell,1976)首次提出的,他把它定义为“指个人关于他自己认知过程和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任何事情,如学习有关的信息或资料的特征的知识”。在费拉维尔的影响下,威特罗克也研究了学习策略与元认知,并把它们应用到生成学习理论中。上述理论完善了生成学习模式的结构,对生成学习的第4个要素的提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3 动机及其归因理论
动机研究是对生成学习论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三个方面,威特罗克很重视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他还在其学习论中应用并验证了某些动机理论。尤其是韦纳的归因理论,并把动机作为生成学习模式的4个要素之一。
2 生成学习模式的本质与要素
生成模式产生的一个根本前提是“人们倾向于生成与以前的学习相一致的知觉与意义”[1]。威特罗克指出[2]:“生成学习模式的本质在于,大脑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它对信息地解释,并从中做出推论”。根据威特罗克的观点,在学习这个主动的过程中,学习者不仅是学习的参与者,而是学习者面对巨大的信息量,总是有选择地注意某些信息,忽视某些信息,人脑中贮存的记忆和信息的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从而积极地选择、注意、知觉、组织、编码、贮存和生成信息,并主动构建信息的意义。
生成学习模式包括4个主要成分[3],即生成、动机、注意和先前的知识、知觉。在这个模式中,生成是指理解性学习应包括学习者积极地生成语义和实用的两种类型的关系。动机是指对这两种关系的积极生成,意味着学习者要刻苦努力的动机或意愿,并且能把生成关系的成败与否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状况。注意作为第3个要素,它起着对信息进行知觉过滤的作用。先前的知识、知觉,包括以前的概念、认知、抽象知识以及具体经验,它构成了这一模式的第4个要素。
3 生成学习理论对运动技能教学的启示
无论是运动技能学习的一般描述模型、技能获得信息加工模型,还是技能操作的控制模型,都只注重知识结构和记忆贮存,是静态的被动的模式,但学习不应该只是贮存信息而应注重生成,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动态的过程。因此,依据生成学习理论的思想,在运动技能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重视学生对运动技能的理解性学习
所谓理解性学习即所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所学内容与以往知识的关系的学习。在运动技能教学中不能只要求学生机械地模仿记忆技术动作,而应要求他们积极地生成课中学习的新动作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学动作与既往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自己独立总结和寻找动作技能之间学习的规律。
3.2 重视学生的归因训练,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动机对于生成学习是很重要的,学生对动作技能之间关系的生成意义、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其技能学习是否理解。学习动机与成就归因是密切联系的。研究者认为,将成功归因为能力强和努力的结果,而将失败归因于没有付出努力是积极地归因方式,对个体成就状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将失败归因为运气差、缺乏能力或其他情景因素则是消极的归因方式[4]。因此,在运动技能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把自己看成是他们自己行为的原因,并且对成败负责,教会学生认识到他们的成功始于对他们自己、他们的能力和他们的努力的信任。
3.3 教师要注意了解每个学生所掌握的有关运动技能的基础知识
生成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概念、知觉、背景知识在理解学习中至关重要。其他学习认知理论也认为,无论人们从事何种学习,都是以先前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的动作经验(包括过去的动作经验和动作的知识)作为基础,去领会和掌握新的更加复杂的知识、动作技能的。因此,在运动技能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元动作知识学习的积累,以利于动作巩固模式的形成,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同时,对学生个体的知识加强了解,应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策略。
3.4 教给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生成技巧,引导学生并控制他们运动技能生成过程
在运动技能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如何监控自己的注意过程、动机过程、知识创造过程以及生成过程。培养元认知能力,促使学生尽快学会重新组织所学动作,建立动作间的所属关系,产生新的动作连接意义的策略。
综上所述,运动技能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威特罗克.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J].教育心理学,1974,(11)
[2] 威特罗克..教育和大脑的认知过程.国际教育研究协会 第77版年鉴,1978,99
[3] 威特罗克.理解的生成过程[J].教育心理学,1990,(4)
[4] Weiner B. An Attribution Theory of Achievement and Emotion [J]. Psychological Review,1985,92:548-573
[5] 万明钢. 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1研究对象以芜湖市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1-2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按照各年级班级总数的20%的比例随机抽取5个班级的护理专业学生,共计332人作为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32份,回收332份,剔除漏选等无效问卷23份,有效问卷309份,有效率为93.4%。
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原始资料的收集。在年级辅导员的帮助下,约定施测时间及地点。由研究者统一进行问卷发放,并告知学生本次调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本次调查为匿名调查,学生只需如实填写即可。问卷填写完成后,问卷当场回收。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年级、生源地、高考志愿、对专业前景的态度、是否为学生干部等。专业认同研究调查问卷选用由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该问卷经实践检验信效度良好。该问卷把专业认同分为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四个维度,包括23个题目,认知性因子为第1-5题;情感因子对应的题目是第6-13题,行为性因子对应的题目是第14-19题,适切性因子对应的题目是第20-23题。该问卷的内在一致性信度系数a为0.92,分半信度为0.94。该问卷结构效度,专业认同的各因素间相关系数在0.27-0.60间,各因素与总分间的相关性在0.57-0.90间,均超过0.001显著水平,各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采用Likert-5评分法计分,选项中非常正性答案是5分,其余依次是4分,3分,2分,1分。得分越高,表明该项专业认同水平越强,相反则表明越弱。学习动机研究采用黄希庭编制的学习动机问卷。该问卷对学习动机的6个维度26个项目进行测定:求知进取、社会取向、物质追求、害怕失败、个人成就、小群体取向,这6个项目又分别依次包含6、6、4、4、3、3个子项目。用Likert-5评分法,选项中非常正性答案是5分,其余依次是4分,3分,2分,1分。某个项目的得分越高,表明该项学习动机强度越强,相反则表明动机越弱。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及统计分析。采用频数、百分比、均数、标准差等描述护理专业学生基本情况。采用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是否是独生子女、生源地、高考志愿选择、是否是学生干部、对专业前景的态度等对学生专业认同及学习动机的影响。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
2结果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本闪调查对象中,男生76人(24.6%),女生233人(75.4%);一年级161人(52.1%),二年级148人(47.9%);非独生子女80.3%,独生子女占19.7%;来自农村的学生为214人(67.4%),来自城市的学生为31(10.0%);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为212人(68.6%);大部分护生认为护理专业是热门专业(57.9%);学生干部95人(30.7%),非学生干部214人(69.3%)。
2.2学生专业认同状况学生专业认同的总均分为(3.65±0.629)分,略高于中间临界值(3分)。大一学生专业认同水平略高于大二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专业认同总水平及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三维度高于其他志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性维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生源地及是否是学生干部,护生专业认同水平无统计学差异
2.3学生学习动机状况学生学习动机总均分为(3.74±0.607)分,高于中间临界值(3分)。大一学生学习动机及各维度略高于大二学生(P<0.05);以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学习动机及求知进取、社会取向两维度高于其他志愿的学生(P<0.05),学习动机的其他维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生源地及是否是学生干部、学生学习动机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
2.4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学生专业认同及各维度与学习动机及各维度均呈显著性正相关,
3讨论
3.1专业思想教育及良好的就业前景是学生专业认同形成的基础研究显示,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处于中等稍偏上水平。从年级来看,大一学生的专业认同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大二学生,这与周琼华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一学生怀揣着做白衣天使的梦想,且对护理工作特点,性质缺乏了解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水平较高,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大二学生接触到较多的护理专业课程,并开始接触临床,明白了护理工作的辛苦,琐碎,专业认同水平较大一有所下降。因此,护理教育者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时,应着重介绍护理工作的性质、特点,使学生对护理专业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护理教育者还要提醒学生在学习护理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困难,并为此提供一些应对的技巧,以此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从高考的志愿选择来看,将护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的学生专业认同感显著高于其他志愿的学生。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的数据表明,我国的注册护士人数至2015年将增加至286万人,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60%;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8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50%。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被调查309名研究对象中,以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有212人,占68.6%而这些学生中有57.9%的学生认为护理专业为热门专业,就业形势好,毕业后很多学生可以进入二级甲等以上的医院,工资待遇较好。因此,大多数学生将护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而认为护理专业是热门专业的学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比较乐观。另外,将护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选择的学生,他们比较热爱护理专业,对护理专业认同感较高,而没有将护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的学生,对护理专业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其专业认同感也较低。因此,护理教育者应加强对非第一志愿的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激发对护理专业的学习兴趣,强化情感教育,稳定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
3.2学习动机具有多元化的倾向调查显示,学生的学习动机处于中等稍偏上水平。各维度的均分高低依次是,物质追求>小群体取向>社会取向>求知进取>个人成就>害怕失败。黄希庭研究的学习动机各维度的强度依次是:求知进取>物质追求>小群体取向>社会取向>害怕失败>个人成就。提示学生对个人利益追求的需要占据重要地位,在思想上更趋现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动机趋向于多元化,学习目标多指向短期的近景学习目标,学习目的较功利性及实惠性,且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这与苏秋红的研究结果相似。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及社会供求关系的失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很多学生将经济收入作为就业首选;致使学生对护理专业学习的兴趣较低。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好学生心态,可能会导致学生长期情绪低落,产生厌学情绪。本研究显示,大一学生学习动机水平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即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强,这与鲁娟等研究结果一致。因此,护理教育者需要采取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本研究显示,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学习动机及求知进取、社会取向两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其他志愿的学生,这可能是选择第一志愿的学生,对自己未来能够成为白衣天使充满向往,希望自己汲取更多的专业知识,以便能够胜任未来的临床一线工作,服务于病人,服务于社会。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人的一种内在情绪的倾向,它与愉快,开心的情绪是密切相连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进而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及相应的技能、技巧,探索并追求科学真理。因此,护理教育者应注重注对其他志愿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注重强化学生内部学习动机,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关键词 学习动机;功能;教师
动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的范畴,也是促进教和学互动过程的重要心理因素。一般地,动机被定义为推动个人行为的内在动力,也是唤起和维持个体的行为,并使该一行为朝向特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据此,可以把学习动机定义为唤起与维持学生学习的行为,并使该一行为朝向教师预先设定的学习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学习动机的构成主要有三个要素:一是学生如何看待某一目标,这里不仅是指完成目标、实现自我价值这种积极的方式,同时也包括完成目标有何现实意义这种略带消极的方式;二是学生要达到该目标的愿望;三是学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的能动性及愿意付出的努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促进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实现。
一、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的功能
(1)激活功能。动机是人行为积极性的重要指标,它能推动个人产生某种针对特定对象的行为,择食、择饮的行为是有解除饥饿和口渴的动机激发起来的;学习行为是有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动机激发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动机就没有行为。
(2)定向功能。在动机的支配下,个人的行为将指向一定的目标和对象。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学生会专心听课,主动到图书馆看书学习;而在娱乐动机的支配下,个人可能上网听歌逛街,所以,个人的动机不同,行为就会指向也就不同。
(3)维持功能。动机唤醒个人的行为后,在预期的目标实现之前,动机将驱使行为持续进行,直到目标达成为止。有的人一时心血来潮想做某件事,便亟不可待,但真行动起来反而坚持不下来。这就是所谓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动机维持功能出现中断的表现。
(4)强化功能。行为结果对动机具有很大的影响,动机可因积极的行为结果而加强;也可因消极的行为结果而减弱。这里所谓的“积极的行为结果”是指与预期的行为目标相一致。所谓“消极的行为结果”是指与预期的行为目标相矛盾。
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有如此大的功能,而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越来越低,面对大学生学习学习动机不强这个棘手问题。教师通常的做法是要么依赖经验,要么依赖直觉,激发学生动机常常令教师们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二、教师对大学生学生动机的激励策略
(1)了解大学生发展水平,帮助大学生树立合适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的大学生设定的学习目标难度过高,不容易实现,结果不得不放弃。而过易的目标不能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不足以激发动机。因此,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能体验到成功,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的产生,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2)不断完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激发大学生学习的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基础,要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须唤醒其学习需要。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除内在需要外,还需一定的外部刺激。因此,建议学校中课程的设置要适应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空前加快和培养适应性较强的创造型人才的需要,既要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统一,又要适应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个别差异;在课程内容方面尽量体现综合化,以培养具有良好的素质和完善人格的人;在课程结构方面应体现多样化,减少必修课,增设选修课;倡导开设综合课程和系列课程。
(3)大学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素养,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习兴趣。教师高水平的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教师的能力对其培养专业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素养,不断完善自我的专业学科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师德师貌,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利于激发动机的民主课堂气氛,使大学生处在一种紧张、活跃的心理状态中,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只有有了自觉、能动的学习动机,才会激发学习的需要,进而会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4)准确掌握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大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决定着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然而其心理发展未完全成熟的特征,又决定于教学,即课堂上教师采取开放式提问的方式,用问题来调动学习的思维。帮助大学生改变自我封闭、独立的学习习惯,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团队精神。
(5)组建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克服消极情绪。积极热烈的小组氛围和合作式的工作方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很大影响。这种方式是指大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完成一个学习目标或任务,从而强化积极地自我认识,改变原有的消极自我认识。 那些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说话和发表自己观点的学生,可以在这样的课堂组织形式中积极地与他人合作。这样的练习形式不仅丰富学生看问题的角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使原本沉闷的课堂也会随着这样的方式活跃起来。
大学教师可以尝试以上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是可以通过不同教学方式、教材组织、调控课堂氛围等方式对此进行激发或强化。
参考文献:
[1]林正范.大学心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张景莹.大学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44-50.
[3]张小红.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与原因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6(5): 754-758.
关键词:体验教学理论; 信息化教学; 教学活动设计
为了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能力,西北师范大学从2009年开始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全新的改革,将其分解为“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门必修课程。教学资源从单一的文本教材充实为以文本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资源的立体化教材;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总结性理论阐述扩充为具有丰富案例支撑的技能体系与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从单一的传统讲授转变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从传统的普通教室改变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期末笔试改进为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过程性作品和终结性考评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从各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师范生没有教学经历,学生很难与教师达成共同经验,难以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方法及其应用。
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而言,“信息化教学”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还应具有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的特点。那么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如何突显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更易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如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利用开发的立体化教材资源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基于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体验教学理论在“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体验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欢乐和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体验教学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在教学中,体验是一个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某一活动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是学生心灵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张力。在体验中,学生主要通过感知、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认知,产生新的认知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上升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体验既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
二、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体验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经验和情感,是个体不可替代的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即学生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并学会运用,涉及演播教学、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等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将体验教学理论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体验感觉阶段、体验知觉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体验应用阶段。学生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活动,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逐步达到明晰。
(一)体验感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角色中感知方法
体验感觉阶段是学生亲身经历情境或活动,亲身感受扮演角色的过程。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法时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转变自身角色,从学科教师的角度阅读立体化教材资源中提供的案例与教学视频录像,比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异同,思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特点。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整体感知了信息化教学方法,而且在角色扮演中突显了主体地位。
比如演播教学法的教学资源中提供了语文学科案例“看云识天气”、历史学科案例“青铜器和甲骨文”、生物学科案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等不同学科的文字教案、电子教案及教学视频录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
生选择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案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择语文案例“看云识天气”,然后进行角色扮演,以语文任课教师的身份阅读“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观摩课堂视频录像并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教学媒体的呈现形式及媒体作用”等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与小组其他语文“教师”分享,初步整体感知演播教学法。
这一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是感知角色,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学科教师、转变身份——任课教师,带着“这节课我来教学”的任务和思考去观摩视频录像,否则学生会以学习者的角度去观看案例。由于知识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学生根本不会有兴趣来观看整堂课,教学目标很难达成,即便案例设计得再有典型代表性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体验知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方法中感悟方法
体验知觉阶段是对感觉阶段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记忆、操作)和解释(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教学理念的认知过程。这个阶段是体验教学理论应用于“信息化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来感悟信息化教学方法,即学习哪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师就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活动设计教师不仅示范了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且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理念的特色。
学习演播教学法时,教师可以运用演播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演播教学的功能和应用方式”时,常见的演播教学方式有演播—讲解、演播—讨论、演播—操作及演播—设疑等,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演播方式讲解相应的“演播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演播—讲解”的方式时,教师用“演播—讲解”的方式讲解内容让学生体会;学习“演播—讨论”方式时,教师可以结合播放的案例,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让学生体验;学习演播教学的功能时,用“演播—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视频案例中的不同功能,学生既可以体会演播教学的不同功能,又可以体验到“演播—设疑”方式的具体应用。
学习协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协作学习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例如设计辩论活动“协作学习的利与弊”,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学习的内涵,又体会了辩论这种协作学习的基本形式;设计分组讨论“协作小组的基本结构”的活动,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小组的不同结构,又体会了如何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如何在协作活动中进行问题分解。
学习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webquest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来体会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webquest一般都由引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引言模块可以设计成真实的问题情境,比如中学教师请求帮助的电子邮件,请求大家帮助设计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方案。任务模块可以设计为分析型任务和设计型任务的综合,具体任务是为了及时给中学教师回信,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有哪些主要模式,各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如何设计这些不同的探究学习模式”等问题,然后分组选题并选择某一探究模式完成教学设计方案。资源主要是课程提供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及因特网络资源。过程设计为小组分工、收集资料、汇总资料、完成作品等活动。评价可以从资料的收集、内容的分析、方案的设计及团队的协作等方面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过程性评价。结论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webquest活动设计的点睛之笔,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出活动设计的方法是webquest。另外,webquest活动的任务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广告英语的特点、中西文化差异探讨、圣诞节在中国、为什么“新概念”在英语教学中长盛不衰等,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等。 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回顾复习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学生既可以梳理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又可以体会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
这一阶段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感知中悟出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文本教材对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功能、基本环节等相关内容都作了概述性的介绍,呈现形式多是文字性的描述,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ppt辅助讲解的方式,学生很难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真谛,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也难以灵活运用。
(三)体验内化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评说中内化方法
体验内化阶段是将知觉阶段认知的结果(概念、观念)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内在的联系(同化、顺应),内化为行为准则的建构过程
。这个阶段从三个方面完成信息化教学方法理念的内化。首先,学生通过研读教学设计方案、分析设计环节来内化;其次,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说课稿、理解设计意图来内化;最后,学生通过再次观摩案例视频录像、依据评价量规评说教师对具体方法的运用情况来内化。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评价观。
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演播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研读课程资源中提供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方案,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演播教学的应用时机、媒体的应用形式、情境的创设与应用等,进一步理解演播教学方法;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方案的设计者——任课教师的说课稿,分析具体知识点运用演播教学的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摩这节课的视频录像,观察任课教师运用演播教学的组织过程,之后借助课程资源中提供的演播教学评价量规,分小组评说这节课,深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
(四)体验应用阶段的活动设计——在作品中应用方法
体验应用阶段是对已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进行检索、提取和使用,并对内化的行为准则通过外在行为进行呈现的过程。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所学学科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参阅案例设计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包件,并在小组或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说课。这一过程既有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呈现,又有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体现;既有学科知识的显现,又有教学组织能力的表现,这是对信息化教学法知识、信息化学科知识及学科教学法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融合,是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高要求。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而且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通过选题、设计、说课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体会到方法的应用要领,体味到方法的应用优势,也会提高学生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三、设计“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教学有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核心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理解信息化教学方法及其应用,主要教学内容是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介绍,那么课堂教学方法应该且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职前师范生不仅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二)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教无定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尽管有它的优势,但未必对每位任课教师都适宜,也未必每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知识内容都适宜让学生体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
(三)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贵在得法
贵在得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任何一种信息化教学方法都有优势与不足,任课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弥补某种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例如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只要教学设计的选题得当、活动得法、组织得体,也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现代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的主动建构。
四、结 语
一、课堂激励无时不在
在一天的学习中,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因此,课堂激励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
眼神激励。眼神,这种无言的激励,最容易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真情,收到的效果也是最明显的。如教师提问学生时,给予期待的目光;当学生做事正确时,给学生送去高兴、肯定的眼神,与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
Z言激励。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课堂激励也离不开语言。教师要多使用真实、准确、精彩的评价语言。这不仅需要教师的真诚,还需要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激励性语言能改善师生关系,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所导致的“紧张、恐惧、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教师用:“你完成得真漂亮”“你的表现值得大家为你喝彩”“不错,像个男子汉”等激励语言,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以促进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行为激励。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激励,如用开“火车”的方法提问,让更多学生受激励;情景扮演要4位学生同时进行;多媒体投影学生练习、作业、作品;请学生上台做实验。
二、管理激励呈现效果
管理是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实施、控制的过程,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效率和效益。管理的核心是人,满足人性的需要,即满足人对尊重的需要,激起人内心的需要。
公布进步表激励。每次单元测验后,教师可以公布进步名单,从不同角度分析每个学生进步的情况,挖掘学生的每个进步,并进行公布、表扬,让每个学生都受到激励,充分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展示优秀试卷。把优秀试卷展示出来,让学生学有榜样,让其他同学找出书写的差距,答案细致的差距,作图美观的差距。同时,告知家长学生具体的进步情况,加强家校合作,让家长也参与到对学生的激励中。
谈话激励。对进步不大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行谈话,鼓励和提醒他们,争取下一次取得更大的进步,并为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设定目标和学习的榜样,鼓励他们积极学习,不断地朝着目标前进。
三、活动激励和风细雨
组织各种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受到鼓励。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整合与应用
信息技术正在成为现代化教育的技术依托,成为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案和为学生提供多种认知途径,为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创造了必要条件。
1 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极大地改变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死板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更宽的道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特别是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起到了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恰当使用多媒体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大竖琴》一课是小学语文一年级第一学期“看拼音读课文识字”中的一课,本课难点是结合课文教学进行说话练习,说说上海的新面貌。对《大竖琴》一文,学生理解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桥怎么会变成大竖琴呢?二是怎么会说桥在弹琴,而且弹的是“我的家乡在前进”呢?所以课上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呈现竖琴,再让学生听听竖琴美妙的声音。学生在读通课文后,再次多媒体出示桥和竖琴,让学生感受竖琴和桥之间的相似点。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自然地、恰如其分地融合到小学语文这一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阅读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所具有的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情境,可以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可以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可以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一)形声并茂,以多媒体动之以情。首先,以形激情。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为了把学生带到课文境界中去,使他们与文中的“我们”产生共鸣,可以展示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从而丰富表象,以形激情。以《小壁虎借尾巴》为例,一年级小朋友的理解力还比较弱,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这一课课文内容时,我利用课件将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做成一个动画,一边演示动画,一边相应出示课文每小节的内容。如第一小节可做成小壁虎在墙角里捉蚊子,被蛇咬断了尾巴的动画,依次下去各小节可分别做成小壁虎向小鱼、老黄牛、燕子借尾巴的动画。这样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使学生受到了直观感受,丰富了表象,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以声动情。作为多媒体课件重要组成部分的声音技术在激发学生感情时有着不可低估地作用。如在教学《四季歌》这一课时,在导入新课时,我利用课件先播放歌曲《四季歌》。然后提出“一年有哪四个季节”的问题,学生回答后,电脑屏幕渐现“四季歌”三个字。这样营造了主动学习的良好气氛。
(二)情趣导入,诱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所具有的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情境,可以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可以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可以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情境激感。儿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如果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觉效果。
3 利用多媒体有助于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障,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
4 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