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俗音乐鉴赏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00年3月颁布的高中语文新大纲(试验修订版)强调,应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2000年3月版的高中语文新教材(人教版)“说明”指出“全套书编排的文学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60%”。近十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考查出现频繁,分值渐增。可见文学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文学鉴赏一直是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的最大难点(甚至是盲点)之一”(刘真福)。那么,如何高效优质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呢?本文试结合接受美学来进行探讨。
接受美学,亦称接受 理论 ,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他们反对作者中心论、本文中心论,而强调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阅读并非被动地反应,而是主动地参与,与作品进行交流、对话,从而建立了一门全新的“读者学”。其中姚斯承袭海德格尔的“前结构”,伽达默尔的“理解视野”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提出的“期待视野”概念,对提高中学生文学鉴赏水平有很大借鉴价值。
“期待视野”指阅读前读者的大脑并非呈“白板”状态,而是有一个“预成图式”,即阅读文学作品前先行具备的一种知识框架和理论结构,也即既定的先在视野。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阅读文学作品“读者也应有相当的程度。首先是识字,其次是大体的知识,而思想和感情,也须大抵达到相当的水平线。否则和文艺即不能发生联系。”(《文艺的大众化》)可见,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有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化生活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化生活知识,才能初步读解文学作品。如读《诗经·伐檀》第一章。首先,穑(sè)、廛(chán)、县(xuán)、huán@①(huán)等字音要会读。坎坎(砍树声)、干(河岸)、稼(种植)、穑(收获)、廛(一亩半地)、尔(你)、县(通“悬”)、彼(那)、素餐(白吃)等词义能解。“置之河之干兮“即置之于河之干兮”这个省略句式能懂。其它如知道伐檀、@②猎是怎么回事。这就告诉我们必须扎实地 学习 古今汉语知识,广泛深入地体验生活,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加强语文实践”(新大纲),来完善自己的认知心理结构。
但是,文学作品是用描述性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发三千丈”“雪花大如席”,依现实生活逻辑看这是荒唐怪诞的,但这种文学语言却极富审美功用。因为“文学是运用语言媒介加以表现的审美意识形态。”如果仅凭语言文字知识、文化生活知识,我们读出的只是《伐檀》的表层意思,而读不出深层意味。读解文学作品必须能对其内在的人、事、物、景及思想、感情、哲理等 内容 美与语言、结构等形式美进行感知、理解、评析,也即审美。所以,必须构建审美心理结构。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就是由此而发的。他认为“期待视野”由几方面因素构成:“类型的先在理解”“已经熟知的作品形式与主题”“诗歌语言与实践语言的对立”。这就告诉我们:(一)要熟知并掌握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报告文学、影视文学等文体的主要特征。这样阅读时就会有选择地采用一定的 方法 去解读作品。如不能用读戏剧的方法去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不能用读诗歌的方法去读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也就是说平时教学应让学生掌握一些文学体裁知识。如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第四册主要是文学作品。我们可在作品教学前让学生阅读《 中国 文学鉴赏》(袁行霈)、《谈读诗与趣味培养》(朱光潜)、《散文的 艺术 魅力》(佘树森)、《现当代小说鉴赏》(杨义)、《古代小说鉴赏》(吴小如)及《现当代戏剧鉴赏》、《古代戏剧鉴赏》等知识短文,也可选修《文学鉴赏常识》、《戏剧影视欣赏与评论》、《美学常识》等课程。(二)充分了解某一类作家及其作品或某一类作品的内涵、形式包括题材、情节、主题等,即需要一定的文学史知识。新大纲中也强调要“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 发展 简况”。新教材第四册也附录了《中国古代文学概述》(方智范)和《20世纪中国文学概述》(殷国明)。另外,还可选修《文史常识》等课程。需要指出的是教材中仍有16篇外国文学作品,所以也应介绍相关的外国文学简史。因为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处于一定的时空之中,具备一定的文学史知识即建立了一个参照系。(三)积累一些文学创作经验。“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虽然新大纲没有要求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创作,但近年高考作文规定文体不限,即可写成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所以平时不能只要求学生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应用 文等实用文体。尝试文学创作,更能把握作者的匠心,有利于文学鉴赏。只有具备以上三点才能真正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内在美和外在美。这三方面形成“一种既定的先已构成的期待视野……它可以引导读者的(大众的)的理解,造成全面接受”(《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认知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所构成的框架完善与否将决定文学鉴赏能力的高低。如《西游记》,小孩读出的是八十一难的惊险、孙悟空的神通等,而专家读出的是情节模式的变幻莫测、人物塑造时神、人、物三性合一的高妙新奇。正如托·斯·艾略特所说:“头脑最简单的人可以看到情节,较有思想的人可以看到性格与性格冲突,文学知识较为丰富的人可以看到词语的表达方式,对 音乐 敏感的人可以看到节奏,只有那些具有更高理解力和敏感性的听众则可以发现某种逐渐揭示出来的 内容 意义”(《文学 理论 》)。文学阅读鉴赏就是读者以自己的内存图式与文本(作品)图式进行比较,或同化(把刺激纳入已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一部分)或顺化(遇到不能用原有的图式来同化新刺激时,便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以求适应)。姚斯认为既定的期待视野与新文学作品之间存在一个审美距离。每次对新作品的接受,都会否定先前的接受经验,并由新经验再产生新的接受意识,这就造成“视野的变化”。皮亚杰倡导的发生认识论也认为,就一般而言,个体每遇到新刺激时,总是试图以原来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产生愉悦,而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原有的图式无法同化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化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认识只有在同化与顺化、暂时平衡与新的平衡交替过程中逐步深化。相应地,读者的内在图式(期待视野)不断调整、重组,日臻完善,鉴赏水平也将逐步提高。
那么什么样的文本图式才能使读者的内在图式(期待视野)产生变化呢?姚斯指出:“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的距离,熟知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接受所需要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 艺术 性。”反过来说,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越高,越能加大期待视野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越有利于内在图式的重组与完善,越能提高鉴赏水平。而“通俗或娱乐艺术作品的特点是,这种接受美学不需要视野的任何变化,根据流行趣味标准,实现人们的期待”。可见,阅读言情、武侠之类的通俗娱乐作品是难以提高鉴赏水平的,必须经常、反复阅读经典名著,才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所以,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我们平时进行文学教学,不能仅把课本当书本,要让学生将课本与《语文读本》结合起来 学习 ,更要自读新大纲中规定的“古诗文背诵篇目”“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甚至更多的经典作品。
总之,只有引导学生广泛深入地积累语文、生活知识和文学、审美知识,大量反复地阅读经典作品,建立和完善认知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构,在期待视野的形成变化中逐步培养起文学阅读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豹去勺加亘
@②原字扌加守
浅谈音乐在大学生素质中的实用性 文 章 来 自 3 e d u 教育 网
一、民间音乐在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中的途径
民间音乐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音乐,是传统中国元素与民间艺术的融合,根据我国目前在大学生音乐素养提升过程中所存在的瓶颈,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用音乐体验情感音乐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需要学生自身融入其中,去品味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将民间音乐引入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多元文化的有效手段,这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逐步去走进民间音乐的创作思想,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去鼓励学生进行无边无际的想象,去摸索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其在作品中的流露。
2.营造融洽学习探究氛围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探索创新和自主质疑。教师只有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自由,才可能真正让学生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用自身的乐理知识以及亲身实践,去体会不同音乐本身的美,而非传统的根据教师自身的理解去限制学生自我意识与探究精神。在传授本地区民歌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的民间生活,将歌曲与情景剧、表演相结合,利用唱演合一的方式展现民间音乐的魅力。如在教学生演唱与欣赏本地区《畲家谣》、《请到绿谷畲家来》等独具特色的畲族歌曲时,可将乐理知识以及创作方式共同融入其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接受这些新奇而又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使二者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民间艺术的多样性,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可谓一举多得。
二、民间音乐在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中的意义
1.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音乐教学中应启发学生用感情演唱、演奏,并投入丰富的情感活动。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目的的预习,课堂中参与欣赏、演唱、表演,结合《丽水畲族歌曲选》《丽水地方音乐创作歌曲选编》《浙西南民间音乐视唱教材》等地方特色教材,把地方音乐巧妙地融入课堂的教学当中,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使地方高校的音乐体系更加充实完善。
流行音乐与大学生的关系
音乐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审美教育、德育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成功教育、价值教育的全面发展新时期复合型人才的“通才教育”。而在所有音乐形式中,流行音乐这种具有青年文化代表性质的艺术形式和现代大学生尤为亲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流行音乐自身的特点:
1.通俗性流行音乐的内容大多都取材于现实生活,用一句俗语来说就是“接地气”,很多作品以描述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为主,其中包含人生的理想、人生的哲理以及对于一些社会认知的现象等。在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大学生更容易掌握的原因就在于,流行音乐通俗易懂、易学易唱、旋律优美、风格多样,它不像古典和传统音乐那样必须经过专门的技能训练和具备深厚的音乐基础,大学生可以通过体会平淡直白的歌词和丰富的情感,即可理解流行音乐的内涵。
2.情感性德国著名的社会批判理论学家阿多诺认为:流行音乐真实地反映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是人们宣泄不良情感、消除社会危机和重塑文化民族性的重要渠道。大学生经常承受着各种精神压力和困惑,如就业和恋爱问题、价值取向等,往往无法自我排解。流行音乐所具有的鲜活明快抑或缠绵伤感的旋律,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3.时代性如果说古典音乐反映了音乐的艺术高度,那么流行音乐则代表了社会文化的晴雨表。流行音乐在思想观念上和情感上总是紧随时代潮流,契合时代精神诉求。所以每个时期都会产生相应的流行音乐作品,其中都体现和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特点。这也迎合了大学生们追赶潮流、紧扣时代脉搏的文化口味。
4、商业性。流行音乐是现代文明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它与商业性文化娱乐圈活动紧密相连,凭借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手段.加上近乎疯狂而频繁炒作的音乐选秀活动,流行音乐强势的市场运作使得如今大街小巷到处都播放着流行歌曲,电视、网络、MP3、手机都成为流行音乐传播的重要媒介。这对身处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来讲,无疑都是无法抗拒的。
高校流行音乐通识教育的现状
1.紧缺的教学资源相关流行音乐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不足,全校范围内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由于缺乏独立的教育教学组织,承担教学任务的艺术类教研室基本都挂靠在专业学院。另外,在专业学院的教师由于受专业教育和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很难适应非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要求,特别是对当代流行音乐没有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导致课程内容的浅显化。
2.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听讲,教学方法的枯燥和单调性,削弱了学生参与互动的能力,逐渐失去了对流行音乐学习的兴趣。
3.单一的成绩评定我国现行的通识选修课程考核大多以知识考试方式为主,侧重于对学生知识面或知识记忆能力的测评,基本上还是沿用期末测试题等进行以知识记忆为主的考核,计分方式为百分制。事实证明,对于像流行音乐教育这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性动态课程,并不只能通过理论的纸质考核才能显现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成绩水平。
高校流行音乐通识教育的教学反思
在强势的大众传媒疯狂倾销的信息时代,为大学生提供另一条接触流行音乐的历史、风格、经典作品、优秀作家、人文思想、社会心理的通道,提升大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和认知能力,正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1.树立多元开放的教育理念
不可否认,以往在大学音乐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古典音乐和传统音乐,它们以深广丰富的创作水准,复杂精妙的体裁结构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心理世界、道德世界,甚至还给他们带来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但流行音乐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正如所有的文化形式都存在是否适宜的问题,我们也不可否认流行音乐中有一部分并不适合大学生。不过假如学校音乐教育就此把流行音乐拒之门外,则如掩耳盗铃一般自欺欺人。所以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流行文化有所了解,能知其利弊,辨其真伪。只有在摸准流行文化的脉搏,通过对学生需要的分析,抓住流行音乐中的亮点,找准流行音乐与大学生教育之间的结合点,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流行文化,创造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互动。
2.选择具有价值导向的教学内容
流行音乐良莠并存是不争的事实,它的纯度、含金量绝非可与正统音乐相比。音乐教师要精心挑选一些健康向上,适宜大学生年龄特点、身心特点,并且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音乐作品介绍给学生。同时,教师还要提高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美丑、优劣的识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由于流行音乐得到了众多人的欢迎,也就难免被各种力量,尤其是商业和政治所利用,在其推广过程中充斥着无中生有、过度包装、炒作造势和虚假宣传,教师应提醒大学生绝不能随波逐流,媒体中播什么就听什么,社会上传什么就唱什么,而应考虑这些音乐是否适合自己,是否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滋养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5]。如只是为了追求商业的最大利益化而创作和包装的《爱情买卖》《香水有毒》等流行歌曲,只表现了“卿卿我我”“你情我爱”的简单低俗,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而近年来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歌曲之一《我相信》,以励志色彩的歌词,加上慷慨激昂的演唱,给大学生带来了积极的正能量。此外还有环保主题的歌曲《地球的孩子》爱国主义歌曲《龙的传人》等等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加入到教学内容中,不仅净化了大学生的心灵世界,拓宽了他们的音乐视野,还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艺术表现形式。
3.运用参与互动的教学方法
流行音乐之所以是流行音乐,是因为它具有与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不同的特点。所以教学方法也不能照搬古典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模式。课堂上除教师讲授以外,还应适时地进行课堂讨论,有的章节可以与学生合作讲授(教师引导、补充、点评等),教学方法应特别注意学生的互动参与性。节奏是流行音乐的核心要素,其节奏规律较其他音乐更为动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是端坐静听,而要感受律动,让身体参与到音乐摇摆中来。比如,在听赏某些演奏的流行音乐时,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感受节奏和表现节奏(打出各类音乐的核心节奏或者摇摆身体),又如在学习流行歌曲的演唱时,要注意现场互动的多样性,包括歌唱者与伴奏者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师生间的互动等。总之,鼓励学生“动”起来,教学方法和唱、奏、演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更直接的感受流行音乐的魅力。另外,可以在课余时间播放合适的流行音乐作品,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情趣和习惯,为音乐课堂的教学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同时组织开展流行音乐方面的专题讲座、评论、举办流行歌曲比赛等,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流行音乐,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还可以通过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心理素质,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是对事物发展的一种指向,错误和不适宜的评价方式会导致评价对象的异化,继而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准确。由于流行音乐特有的不拘一格的即兴性,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方式也需要灵活多样,不能呆板僵化。比如任课教师在开设流行音乐通识教育选修课之前,自己先编写出具体的教学方案,可以包含流行音乐欣赏、流行歌曲演唱、乐器常识等基本教学目标,再根据自己的教学规划,逐步引导学生欣赏流行音乐、掌握演唱方法、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进而领略流行音乐的美。在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记录学生对于音乐理解的变化,并将报告提交教务部门,为下一次通识教育课程作出参考。另外,期末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唱、奏、演等非纸质显现形式,也可用论文写作、题目问答等方式给予学生成绩评定。
美国教育家雷塔克曾说过:“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寻找自己道路的时候,教育才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流行音乐这一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教学资源,结合切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和方法,以具有艺术魅力的教学影响力,培养出爱国荣校的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樊蕾.高校流行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科技信息[J].2010,5;131.
[2]赵斌.大学音乐教育中流行音乐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5(24);31.
[3]陈智慧.流行音乐的强势与大学生的成长当代青年研究[J].2010(1);56.
[4]董莉,杨颖,斯芸,刘龙,张劲梅.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14(11);85.
【关键词】初中生 ; 音乐教学 ; 流行音乐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37-01
1.初中音乐教学概述
作为成长的过渡时期,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有其一定的规律性,既有自身的特性,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任何教育的开展都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由于初中生的特殊性,音乐教育应该融音乐性、娱乐性、知识型与技能型于一体,既要关注学生音乐技能与知识的培养,又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促进全面发展,为音乐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因此初中音乐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应该注意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音乐中领悟美的内涵,在音乐课堂上获得审美体验;(2)音乐教育是一种全面性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将音乐性与知识性结合起来,既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又要关注学生音乐基本技能的培养;(3)音乐教育是一种开放性教育,应该遵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音乐教育不应该拘泥于条条框框,而应该给予学生更多主动性。
2.流行音乐引入的意义
2.1流行音乐的特点
流行音乐一出现就以其风格多样,形态丰富吸引着广大的年轻听众。其通俗易懂、大众时尚、娱乐猎奇的特点正迎合了初中生的追求新意、渴望认可的心理,因而流行音乐在青少年间受欢迎程度极高。然而由于流行音乐的商品性,它并不像古典音乐,以艺术性为追求,而是以迎合市场需求为主要目标,因而流行音乐包含的内容良莠不齐,而青少年大多缺乏筛选的能力,这也是许多家长和老师反对学生接触流行音乐的原因。因而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在音乐筛选上给学生一定的指导。
2.2流行音乐引入的意义
初中音乐教育既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的需要,而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引入流行音乐不仅是初中音乐教育的一种创新,更对初中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和身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具体来说,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课堂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1)从艺术性的角度筛选流行音乐,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筛选,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赏析态度。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初中音乐教育内容应该积极向上、健康活泼,而流行音乐的良莠不齐可以通过引入到课堂来引导学生吸收其中的积极部分。(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艺术意识。初中音乐教育本就是一种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发现美的眼睛”。(3)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音乐教育不只是单纯的音乐教育,而是一种融自然、社会、情感于一体的全面性教育,初中生对流行音乐的热情普遍较高,引入流行音乐的元素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
3.流行音乐引入的策略分析
3.1明确初中音乐教学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流行音乐引入是初中音乐教育的一大创新,也必须加以重视。首先要明确要提高初中音乐教育的目标,同时要加强音乐教育的师资水平建设,首先必须配备专业的音乐教师,音乐教师自身还要注意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引入流行音乐对音乐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见多识广,筛选出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迎合中学生心理的流行音乐作品,还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加入流行元素,而不是简单的音乐欣赏。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3.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
要引入流行音乐更要求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音乐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初中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深入学生当中了解每一个学生,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其主体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其大胆表现,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3设计多元灵活的流行音乐教学活动,启发审美体验
流行音乐的引入并不是简单的流行音乐添加,而是应该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上添加流行的元素,使初中音乐教学更具有娱乐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到相应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进而培养学生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外界的接触主要表现在直观感受上,所以要启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就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积极运用电教媒,通过乐器的演奏、音乐的欣赏、电影片段赏析、录音的评析等等手段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不只是简单的从耳朵的来评判流行音乐,而是从身心的感受、音乐的背景、音乐传达的主体等多角度来欣赏流行音乐,在体验中真正获得音乐知识和审美体验。例如,可以利用音频播放器开展音乐赏析、多媒体进行短片鉴赏,给学生播放一些流行歌手的访谈录等,让学生不仅可以从歌曲本身了解音乐,还可以透过歌曲看到比歌词和曲调更有内涵的东西。
3.4认真筛选流行音乐作品
筛选流行音乐作品是引入流行音乐的关键环节,教师的筛选行为不仅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影响到学生的审美取向,既要在内容上严格把关,做到所选作品必须积极向上、富有内涵,还要注意作品的艺术性和多样性,保证作品能够传达一定的文化内涵。例如,为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可以选择王力宏的《落叶归根》,让学生们在熟悉的歌曲中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向往,可以选择腾格尔的《天堂》等等。
4.总结
流行音乐通俗易懂、大众时尚、娱乐猎奇,这正迎合了初中生的追求新意、渴望认可的心理,因而流行音乐在青少年间受欢迎程度极高,但如何引导青少年筛选流行音乐作品一直是老师和家长们头疼的问题。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引入流行音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更将引导学生不只是简单的从耳朵的来评判流行音乐,而是从身心的感受、音乐的背景、音乐传达的主体等多角度来欣赏流行音乐。
参考文献
[1] 刘丹,论中小学实施流行音乐教育的可行性,[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4)
[2] 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3003
【关键词】高校;戏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21-01
戏曲是一种融合文学、音乐、舞台表演、美术、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艺术种类。在我国,戏曲从秦时期的宗教歌舞,发展到现代的话剧。两千多年的历史传承给我国传统文化宝库贡献了丰厚的艺术财富。戏曲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广大的青年学生中扎下坚实的发展根基。目前,在我国,普通本科高校普遍开展了有关戏曲的教学活动。但是,我们发现当前高校的戏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我国高校的戏曲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学生对戏曲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目前,我国的戏曲发展处于衰落期,被逐渐边缘化,进入后戏剧时代[1]。当今的大学生更加喜欢节奏明快、直白通俗的流行歌曲等快消文化产品。此外,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学生更加关注能直接提高就业能力的实践科目,对戏曲学习兴趣不高。
第二,戏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未能完全体现戏曲教学的特色。当前高校课堂中的戏曲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针对剧本进行故事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概括、思想感情的升华。教学方法上也是多采取传统的讲授法,学生讨论、表演的机会比较少。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很难体现戏曲艺术的综合性特点。
第三,戏曲教学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地位不高,处于边缘化位置。目前,我国普通本科高校中开设的关于戏曲的教学课程主要是作为通识课的戏曲鉴赏课。这种通识课在学生考核要求上比较宽松。不少学生选课主要是为了修学分。此外,戏曲教学也可以被安排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中的一部分章节。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只能对个别十分经典的作品进行简要介绍,因此戏曲教学的系统性不强。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提高高校戏曲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应该遵循以下策略来对戏曲教学进行改革。
第一,在课程设置上,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的,提高戏曲教学课程的地位。高校应成为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发展的主体,成为文化遗产的重要学习园地[2]。为此,建议高校将戏剧鉴赏课设为全校的公共平台课。此外,将戏曲鉴赏或戏曲艺术理论课作为文科学生的必修课,而并非只师专业课中的一部分章节。高校要自上而下地将戏曲教育的效果真正落实在学生身上。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地方戏曲的教学和欣赏,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的心理距离。传统的戏曲教学主要以元曲、明传奇的经典作品作为教学内容。这些经典的戏曲作品必须加以重视和传承。为了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的心理距离,建议教师适当关注当地的地方戏曲,选择既凸显地域特色,又体现时代特点的地方新戏进行教学。
第三,在教学方式上,打破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引入翻转教学、情景教学、体验教学等教学模式。戏曲教学课堂可以进行翻转课堂的探索。在授课之前教师将教学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在课下时间欣赏戏曲表演视频、查阅相关背景资料。课堂上师生对作品的文本、表演艺术、服装舞美等元素进行赏析和讨论。此外,教师还可以进行体验式教学和情境教学等模式的尝试。体验式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为特点的教学方法。学生应学唱、学演戏曲中的经典片段。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制作戏曲脸谱、头饰,来增加学习的直观感受[3]。情境教学强调教学和学习要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因此,教师可创设一些与戏曲有关的真实情境,例如,让学生进行戏曲遗产保护的调查和宣传工作。这既培养学生对戏曲的研究热情、也为保护戏曲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四,在培养目的上,结合学生就业方向,探索戏曲产教结合。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师生普遍有这样一个观念:以戏曲为例的传统艺术很难与现代产业相结合。但是,传统并不能等同于“落伍”,传统的艺术依旧有很强的生命力,高校应与剧团、文化传播公司进行人才培养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和就业基地。培养学生对戏曲的改编能力、创作能力、戏曲传播文案策划等能力,为就业提供支持。
戏曲教学应是高校教育不能轻视的一块重要内容,为了提高戏曲教学效果,高校必须在戏曲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产结合这四方面对戏曲教学进行改革提升。
参考文献:
[1]庞彦强.后戏剧时代的戏剧[J].大舞台,2008,(1):7-8.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论文摘 要】在现代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目标已不仅是掌握专业技能和社会综合能力,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提高个人的文化内涵已然成为社会对职业教育学生的更高要求。那么,艺术素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又包括哪些方面呢?艺术素养的提升对职业教育有哪些重要意义,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提高,而更随之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尤其是对艺术的欣赏和追求变得更为突出,有一定文化内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自己的要求,而追求更高的艺术素养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理念。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除了职业教育方式的改革外,还应注意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拥有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拥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内涵、社会综合能力等等,而良好的艺术素养亦是不可或缺,下面我们就将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现状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及方法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是具备艺术范畴内的内在理论知识水平和外在表现力、创造力相协调统一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是文化素养的一部分。艺术素养也可概括为三种能力:艺术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思维能力。
二、职业教育学生艺术素养之现状
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状况就目前情况来讲还未能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 学生审美意识不强,甚至对美与不美没有具体概念只凭个人喜好进行判断;
② 艺术基础知识和常识知之甚少,不具备基本的艺术修养;
③ 艺术兴趣不高,只接触少量通俗的艺术门类,对其他艺术形式不闻不问;
④ 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差,思维方式比较具象守旧。
那么,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 职业教育学生的生源多数来自中小城市或县乡一级的地区,这些地区都存在一个普遍特点,即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相对不高,对艺术的欣赏能力较落后,艺术作品(如戏剧、电影、音乐会、画展等等)普及性低。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在大学之前较少有机会接触大量的艺术门类及作品,艺术兴趣低,艺术素养相对不高。
第二,个人艺术素养的高低与家庭氛围有很大关系,据调查,大多数艺术家都出生于艺术世家,如欧洲著名的古典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约翰·施特劳斯等等,都出身于著名的音乐世家,并且从小就开始进行音乐知识及乐器演奏的训练,在年幼时就已经有很高的音乐造诣;;又例如中国古代著名的“二王”、“三苏”都说明了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可见,父母艺术素养不高的情况下,也很难为孩子营造出后的家庭艺术氛围。
第三,小城镇艺术教育和艺术特长培训机构较薄弱,乡镇一级的地区除民间艺人外甚至没有艺术门类的职业从业者,这就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加艺术培训和接受正规艺术课程的教育,导致艺术理论基础差,艺术思维无法发展,创造力也得不到激发。
三、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学生自身素质来说,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艺术的欣赏力和感受力,从而更好的认识艺术、认识生活、认识社会以及整个世界,帮助学生在精神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其次,从学生的发展能力来看,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的提升,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生动的思维模式和良好的创造力将成为通往成功的垫脚石,尤其是从事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人才的一个重要来源,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只掌握专业知识,个人素质修养及各个方面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如今,职业教育正方兴未艾,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也将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提高这一阶层的艺术素养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也有着推动型的意义,是我们职业教育从业人员不能轻视的问题。
四、如何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的提高对职业教育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又应该如何实施开展这项重要的工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艺术常识及艺术基本理论的了解
开设艺术门类的选修课和兴趣社团,以各种形式在学生中普及艺术理论教育,使艺术常识及各艺术门类不再“神秘”和“遥不可及”。
2、艺术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学校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接触艺术作品的机会,比如组织观看艺术影片、戏剧,参观画展、艺术展、艺术节,听音乐会演奏会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艺术氛围并加以分析和总结,学会如何欣赏艺术和感受艺术。
3、校园内开展学生艺术节、学生艺术作品展等活动。
学校可经常开展艺术节、艺术展等活动,加强同学的参与性,使同学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得以发展的空间,从欣赏者向创作者的方向转变,培养学生创作艺术的主动性和对艺术创作的热情。
4、艺术学科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艺术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
如设计类专业除对学生进行美术基础的训练、构成训练、艺术史、设计史、设计概论等课程外,还要经常性的组织学生结合艺术理论和专业技能进行创新实践,帮助同学构件完整的艺术知识体系和应用技巧,从而更好的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5、 注重实践,鼓励创新
校方可为学生提供条件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同时开设创新奖学金等方式,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予以奖励。
五、小结
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未来的发展之路是否能够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完全取决于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决心和努力,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专业角度出发,使学生拥有过硬技能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艺术素养,就能打造出我们职业教育的品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胡知凡等编著:《教师艺术素养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1.
[2] 张海鹏:《大学生艺术素养》,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9.
[3] 王一川:《谈谈国民艺术素养及其意义》,人民政协网 ,2011-9.
[4] 汪青松:《加强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光明日报,2009-03-25.
【关键词】音乐欣赏 比较 思想 内容 形式
一、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中俄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比较研究的第一个层面,是两国教育思想的研究。
两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思想,有许多共同之处。
其一,两国都认为,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①在俄罗斯,美育作为全面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已成为传统。这一传统的美育教育思想,受到18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教育思想的重要影响,他在其所著的《美育书简》一书中明确指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②当然,席勒的这一重要的“美育”教育思想,不仅影响到俄罗斯,也影响到中国。我国近代教育家先生就在他担任民国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和北大校长期间,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主张,他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③
其二,两国都认为,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因为美学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被德国美学家黑格尔称作“艺术哲学”,所以,艺术教育也就自然成为美育的核心。对于这一点,两国都有明确的认知。1997年5月20日,国家原教委颁布的《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艺术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而非艺术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学校艺术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④2002年7月25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再次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⑤在俄罗斯,更把艺术教育摆到美育的重要位置,许多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艺术教育课,除传统的音乐、美术、戏剧、电影等艺术门类外,还开设了电视、艺术设计等新兴艺术学科,融艺术与技术、科学与美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为一体。
其三,两国都认为,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这种教育思想,来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十分推崇对人的“感受音乐的耳朵”的培养;恩格斯则十分明确地指出:“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是优胜者……”⑥两国还共同以6岁就会弹钢琴的列宁、擅长拉小提琴和弹钢琴的爱因斯坦作为音乐教育成功的典型实例。在我国的汉字中,快乐的“乐”与音乐的“乐”是同一个字,表明我国的音乐思想认为:快乐即音乐,音乐即快乐。所以,音乐教育是“寓教于乐”的最理想的路径。
其四,两国都认为,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音乐欣赏课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聆听、赏析、品评,获得审美愉悦和情感体验,可以丰富欣赏者的音乐知识、提高欣赏者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陶冶欣赏者的情操,净化欣赏者的心灵,美化欣赏者的人格。
当然,两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在教育思想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重视程度不同。俄罗斯对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十分重视,早在苏联时期,综合性大学就已经开设了公共音乐欣赏课。而我国,虽然已经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因为种种原因,他的教育思想未能在北大得到落实。我国综合性大学的清华、北大等,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开设公共音乐欣赏课,比起俄罗斯来,明显滞后。这一差距必须承认。
其二,教育基础不同。俄罗斯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以雄厚坚实的中学音乐欣赏课为基础。音乐课在我国是中学的必修课,规定每周不少于一小时,并分为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与补充性音乐教育两类:前者是在普通中学开设音乐必修课;后者是开办专门的音乐学校、音乐夜校。而我国的中学,特别是高中,音乐教育课大多处于缺失状态。这就使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造成了一定的“营养不良”与“先天性缺损”。
其三,教学时间不同。俄罗斯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一般授课时间为两年,至少一年,有时多达四年;而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只开设一个学期,这就给师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教育内容的比较研究
中俄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比较研究的第二个层面,是两国教育内容的比较研究。
两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内容,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其一,解读、感悟、赏析音乐作品。通过音乐欣赏课教学,使学生对所欣赏的曲目的思想内容(包括题材、主题、形象、事件、情感等)与艺术形式(包括体裁、结构、手法、风格、语言等)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解读、感悟、赏析。在欣赏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与审美享受。
其二,丰富音乐知识。通过音乐欣赏课教学,使学生的有关音乐知识得以丰富,了解了音乐的种类(声乐与器乐,声乐又分男声、女声、童声,男女声又分高音、中音、低音。并分独唱、齐唱、合唱、对唱、重唱、合唱等不同的演唱形式与民族、美声、通俗等不同的演唱方法;器乐则分为民族器乐和西洋器乐两大类,民族器乐又分吹管乐、拉弦乐、弹拨乐、打击乐、管弦乐与独奏、合奏、重奏,以及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十番锣鼓、东北鼓吹乐等乐种,更有许多少数民族音乐以及戏曲音乐、曲艺音乐等;西洋器乐也分弓弦乐、木管乐、铜管乐、打击乐;序曲、组曲、夜曲、进行曲、谐谑曲、交响音画、交响曲等以及奏鸣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其中的重点,是学会音乐语言,包括旋律、节奏、和声、复调、调式、调性、力度、速度等。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可以表现音乐的内容、风格、情感等。节奏也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主要因素,可以表现乐曲的情感起伏。和声使乐曲具有结构感、立体感以及色彩感。
其三,把握音乐的审美特征。通过音乐欣赏课教学,使学生把握音乐艺术的本体审美特征,其中主要特征有:第一,声音性与时间性。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时间艺术,也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表现性艺术、再创造艺术。这一审美特征,决定了音乐形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朦胧的、多义的。第二,抒情性。音乐是情感艺术,抒情性是其核心特征。换言之,情感是音乐艺术的生命。黑格尔曾说:“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⑦李斯特也说:“音乐无时不在表达情感,音乐本身简直就是情感的化身。”⑧音乐具有很强的情感穿透力与震撼力,可以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巨大的刺激和影响,其善于在流动的过程中表现一个有始有终、有起有伏的情感发展变化过程。音乐带给人们的感受,常常超出人们的想象。列宁听了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以后感动地说:“我愿每天听一听,这是绝妙的声音,人间没有的声音。”列夫・托尔斯泰在听完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后流下热泪说:“这部音乐已经接触到饱受苦难的俄罗斯人民的灵魂深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完我国盲人作曲家兼二胡演奏家阿炳(华彦钧)演奏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录音后,也热泪盈眶地说:“这样的音乐应当跪下来听!”而法国作曲家鲁斯兰・理查德1932年创作的《黑色的星期天》,因其曲调悲伤至极,在其问世的13年中,竟有100余人听完此曲后因悲伤过度而死,被人们称为“魔鬼的邀请书”。终于在1945年,该曲被销毁。作曲家也在辞世前忏悔说:“没想到这首乐曲给人类带来了如此多的灾难,让上帝在另一个世界来惩罚我的灵魂吧!”。第三,表演性。音乐是表演的艺术,没有表演就只有纸上的乐谱而没有真正的声音艺术,无论是声音还是器乐,都必须依靠表演――演唱或演奏,才能真正成为声音艺术。这正如波兰当代音乐理论家卓菲娅・丽莎所言:“属于音乐的特殊性的,还有作品与听众之间的中间环节,即表演,它具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规律,具有自己的美学性,并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改变着作品本身的面貌。”⑨音乐的这一表演性审美特征,标明了表演的“二度创作”的创造性和重要性。同一部音乐作品,不同的表演(演唱、演奏),通过不同的艺术创造,形成不同的艺术个性与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世界三大歌王”演唱同一首歌曲――歌剧《茶花女》中阿尔弗莱德的咏叹调《饮酒歌》,就彰显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帕瓦罗蒂的风格是高亢激越、气势雄伟,多明戈的风格是流畅清脆、热情澎湃,卡雷拉斯的风格则是冷峻清新、俏丽舒放。同是演奏贝多芬的交响乐《第五(命运)交响曲》,费城乐团的风格是深沉悲壮,波士顿乐团的风格则是亢奋激昂……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其四,提高艺术修养,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塑造完美人格。通过艺术欣赏课教学,可以使学生具有艺术气质,提高艺术修养,培养感知、理解、联想、想象等心理素质,健全审美心理结构,进而塑造完美人格。
当然,中俄两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的教育内容,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其一,选用教材不同。教材作为教学中教师使用和学生学习掌握的基本材料,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依托。俄罗斯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有专门规范的教材,如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阿里耶夫的《音乐》、乌萨齐耶娃与施考里亚的《音乐艺术》等。而我国高校公共欣赏课没有固定规范的教材,有的附属在《艺术欣赏》之内,有的是教师随意编写的讲义或讲授提纲。
其二,教学曲目不同。两国音乐欣赏课所选用的教学曲目,以各自民族化经典曲目为重点。例如,俄罗斯的声乐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马都索夫斯基词、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曲)、《三套车》(民歌)、《喀秋莎》(伊萨科夫斯基词、勃兰切尔曲)、《伏尔加船夫曲》(民歌),器乐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等。而中国的声乐作品则有《茉莉花》(民歌)、《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南泥湾》(贺敬之词、马可曲)、《我的祖国》(乔羽词、刘炽曲),器乐曲《牧童短笛》(贺绿汀作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何占豪、陈钢作曲)、《十面埋伏》(古曲)、《二泉映月》(阿炳作曲)、《百鸟朝凤》(民间乐曲)、《春江花月夜》《雨打芭蕉》《彩云追月》《光明行》(刘天华作曲)等。
其三,欣赏的侧重点不同。俄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的重点定位在对音乐作品的品评、研究上面。而中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的重点目前只能定位于对音乐作品的聆听、解读、感悟上面。也就是说,俄国以理性欣赏为主,中国则以感性欣赏为主。很显然,俄国的层次更加高深。
三、教育形式的比较研究
中俄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比较研究的第三个层面,是两国教育形式的比较研究。
教育形式既受教育内容决定,为教育内容服务,又对教育内容有反作用。内容与形式是一对范畴。二者有机结合、完美统一,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中俄两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的教育形式,有许多共同之处:
其一,教育方法相同。两国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形成了许多共同的教育方法。例如,预发式教育法、座谈式教育法、情境式教育法、快乐式教育法、实践式教学法等,都广泛应用。
其二,教育手段相同。两国共同运用音乐书籍、音像资料、影视资料、网络资料、各种音乐会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均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其三,教育评估相同。两国高校对公共音乐课的教育评估,都采取公选课学分制,进行公平、公正的民主评估。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又对教师教学、学校教学管理进行评估,实现了教育评估的现代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至于教育形式的不同,则并不明显,可以略而不论。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中俄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比较研究》结题论文,项目编号:HGJXHB2110261)
注释:
①王在畅.钢琴艺术系统论[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225.
②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90.
③.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④⑤⑥⑧陈兆金.艺术鉴赏学导论[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1,195,205.
⑦汪流.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246.
论文摘要:英语专业的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围绕着这些能力开设的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学生能在正确的语言环境下使用得体的英语,运用文体学方法分析精读课教学就有了它的可行性。本文从语音、词汇、句子三方面来探讨如何在精读教学中应用文体学方法,从而达到改进教学的目的。
一、文体分析运用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基础英语课即精读课,该课程在起始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和朗读技巧;通过大量练习,消化并提升中学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使之成为语言交际的实际技能。至于内容的掌握,一般要求学生在懂得语言形式的基础上,懂得作者或讲话人在表述事实过程中,对所表述之事实所持的“态度”(attitude) 。(刘世生,2006:11)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病,对学生的要求已不仅仅是语言技能,更主要体现在文本解读和鉴赏上,要特别突出听说读写的全面培养。长期以来我们多采用传统的分析,如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学生缺乏多角度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将文体学知识引入到基础教学中,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文体学是一门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文体的学科(秦秀白,2001:5),而“文体”(style)指某种语体的风格特征,既适于某特定语言环境的一整套语言变异形式。文体分析就是在语音、书写、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各个层面进行的,其重点是分析具有文体意义(stylistic significance)和美学价值的那些语言特征,从那些被“前景化”了的语言特征(fore-grounded features)入手,挖掘作者的语用意图和语用效果,以便达到鉴赏的目的(秦秀白,2001:36)。说得通俗一点,文体分析至少可以帮助我们回答三个问题:(1)what does the text mean? 2) how does the text mean what it means? 3) why is the text valued as it is?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从语音、词汇、句子三方面分析如何把文体学理论引入到基础英语教学中去。
二、文体分析在大学精读教学中具体的重要作用
1.语音的文体效果
“有些语音或音簇被认为能够扮演意义的角色或者在一定程度上适合于意义的表达,这被称为语音象征,还可以成为语音感觉(phonaesthesia)。”(刘世生,2006:75)。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课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典型语音的使用和所达到的语言效果,分析具有文体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语言特征,挖掘作者的意图,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文章,并学会欣赏甚至模仿作者语言运用的独到之处。举例如下:
the cows looked at him, sleepy and surprised。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13课)
从修辞手法上看,作者使用了头韵(alliteration)修辞法,即sleepy 与 surprised均以相同的辅音字母开头。表面上写奶牛看起来很困,看到他很吃惊,实际上这也反映了他自己的感觉。这种文体方法的使用有助于吸引听众或读者的注意力。本文第26段还有一句:“two strong streams rushing into the pail, frothing and fragrant。” 作者再次使用头韵(frothing and fragrant),形容泛着白色泡沫的,香甜的牛奶流入木桶里,以起到突出重点、加深印象的作用,同时又能使人享受到音乐的节奏美。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感受到英语语音以音示意,以音动情的表达效果,欣赏到英文作品的音韵美。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语音变化能够产生特殊的效果,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积累有一定“音效”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词汇方面
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是这样定义文体的:“proper words in proper places make a true definition of style。”文体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把恰当的词用在恰当的地方。由此可见,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词汇的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受交际内容的限制,并直接影响交际的表达效果。举例如下:
they were dreaming of golden beaches and sea tides as the gray, cold spring of new york nanished behind them。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2课)
这一句话便简单概括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甚至都包含了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三个形容词golden,gray, cold形成对照,衬托出两地完全不同的景象,为向往阳光的年轻人此时的心情做铺垫。golden beaches表现了年轻人对佛罗里达的向往,恰恰与寒冷的纽约形成对比。在本课的第五段有这样一句话: “after a while, slowly and painfully, he began to tell his story。” 三个副词的连续使用则反映了主人公温格对自己过去的不堪回首,对自己能否回家的忐忑不安的心情。本文在词汇的选择上,作者恰当地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来表达人物的心情与特征。
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细心揣摩这些文体方法,通过文体学的分析,学生知道了由于文体和语境的不同,同一内容在英语本身的表达上就有不同的方式。用什么方式表达,用什么词表现,都要依据文体的考虑。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鉴赏力,这对他们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也为学生写出语言得体、文体明晰的文章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在授课过程中,也要让学生了解几种特殊词类的文体功能。例如:俚语的使用可以使语言活泼、生动,增强表现力,同时,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专业术语,可以使他们在今后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方面的写作更加符合不同文体的要求。
3.句子
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概念的基本语言单位,我们在精读课教学中从句法结构和句子排列等方面引导学生得体的采用句子的结构形式,启发学生句子长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文体效果。讲授《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1课 “half a day”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注意,本文是从一个孩童的角度讲述故事,因此作者运用了符合儿童特点的语言,如简洁的用词和不完整句子的大量运用栩栩如生地勾勒出孩童的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如第三段的 “why school? what have i done?”。这两句话言简意赅,既体现了我对上学的极端不情愿,也符合孩子的心理,流露出了孩子的单纯。“why school?”是一个省略句,这种句型在日常交际中很实用。“what have i done?”这是一个仅用来产生修辞效果的反问句,说话人只是表达自己强烈的不满情绪,不需要听话人给以答复。
在《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8课 “we’re only human”中,作者大量使用了修辞性疑问句,并通过这一手段来充分说明作者对一些人使用 “只不过是人”这一借口的态度和驳斥,从而进一步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使得文章有理有据,也突出了主要的议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如第二段中,“only human? as if one’s humanness were a blueprint for instinctive, reflexive reactions to situations, like the rest of the animal kingdom。”作者这一反问就是要强调:如果人类只会用这个借口来为自己开脱,人类就像动物界其他生物一样,只会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本能的条件反射,而做不到用意识去支配行动。那样的话,我们就不配“万物之灵”这个称谓了。还如第六段中, “…where does our special ‘humanness’ come in?” 第10段中,“…what does this mean?”第13段中,“but isn’t it my turn at life?”以及第24段中,“why does there seem to be such an inner struggle between the concepts of human as instsictive animal and human as an elevalted being of choices?”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一样的。作者不是在对读者进行提问,只是通过这一修辞手段来强调自己的观点,充分说明自己的态度。同时,这样做既突出了文章的主要议题,也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又使得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作者还在文中多次使用了排比句式,最典型的在第28段: “…pleasure is an event; happiness is a process. pleasure is an end point; happiness is the journey.pleasure is material; happiness is spiritual.pleasure is self-involved; happiness is outer-and other-involved.”
从文体学句法层面上分析这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四个并列的平行结构,使语言简练,结构平衡匀称,声调铿锵有力,意义鲜明突出,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我们不难看出,通过这一句式,作者不但把快乐和幸福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了比较,还进一步阐明了幸福的主题。同时还使得文章读起来有节奏感,更具有说服力。
使学生在欣赏作者追求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并明确暗示道德的行为应该是利他的,并强烈地驳斥了把道德行为当做投资以获取更多回报这一观点。同时也体会到了这些句法形式的妙用。这样学生逐渐掌握了句法结构潜在的文体特征及其在上下文中可能产生的特殊文体效应。
三、结语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文体学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外语的效率,增强使用外语的能力,提高对外国语言文化的欣赏水平。”无论是语音的巧妙调配、词语雅俗的选用与搭配,还是句式的长短简繁,文体学知识应用于英语精读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透过表层的语言形式了解言语深层的含义,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得体性的理解直到最终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世生.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王守元,郭鸿,苗兴伟.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在高考各学科中,语文是一个非常容出错学科,只有掌握好语文的相关知识点内容,才能得到更高的分数,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语文万能答题公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万能答题公式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1)某句话在文中作用
1)文首开编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
(2)修辞手法的作用
句子本身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写出了+对象+特征
2)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强调了+对象+特征
(3)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法的作用。
1、读出描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论证方法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八、仿写句子。
公式:1、数清例句的字数。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九、对对联。
公式: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十、读图题。
公式: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十一、探究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
十二、概括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三、名著阅读。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四、写信。
公式: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十五、编短信。
公式:①用“沪”一类的字简写地名。②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十六、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七、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②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八、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1、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2、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十九、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2、描写了(或刻画了)……3、意思是……
二十、前后照应。
公式: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二十一、巧设悬念。
公式: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二十二、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二十三、记叙线索。
公式:1、分析线索种类:以“物”为线索;以“事”;以“人”;以“时间”;以“感情”。
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高考语文拿分技巧1.语文文言文选择意思那个,叫选择错误的。
只要是与现代意思相同的那个,百分之九十九是错的,不信自己查看最近高考的那题。
2.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手法实在找不到了丢借景抒情和对偶修辞。
不能空题。
3.作文题目抓眼球。
开头丢名人名言作为题记。紧接着概括材料加上一个『我认为然后直接亮明观点。除题记外第一段两行半为黄金分割点。结尾时字数超出800限制两行半为黄金分割。开头一定不要写错别字。论证材料不够新颖的话记得每段结尾都把中心论点强调一次。
4.语文成语题。
如果让选正确的那就你就看每个成语在每个句子中读者是否通顺,表面符合意思符合这个句子吗,这样的一般都是容易望文生义啊,而且你没见过的基本都是错的。如果让选错误的,你没见过的基本都是正确的。如果你一点都不积累那就不适合你了
5.语文作文啊,一定要有完美段落感觉。
不要一大段子集中一起,而且材料最好总结成几句经典的话,后面加上议论抒情引用证明。
6.高中的:赤壁赋,琵琶行,登高,锦瑟,阿房宫赋。
中了就有四分了。
7.语文(理科)12题:答案一般都有D或者E.文科同。
8.语文病句让选择对的,如果有一句话内容涉及到政治性言论或者问题,这句话一定没有错误,从来没失误。
高考前几天的准备工作1.古诗鉴赏、现代文阅读等要温习“答题模式”,了解哪类题该如何表述,如何答中“采分”点。
从往年高考情况来看,学生在书写、拼音等基础部分丢分较多。而高考前的这一最后阶段,最能拿分的是基础知识,也就是语文高考前5道题,考生不妨看看名言名句,但时间有限,背书时不要全部默写。
2.要想利用最后这几天迅速提升作文能力有些不太现实,因此考前最后一周,作文的复习,主要是抓素材和角度,其次是不妨找些自已以前写过的适合高考出题角度和方向的好作文再温习一下,也许高考时得以套用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