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教材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活动。它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物体沉浮的因素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只是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浓度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在以往的实验中,还积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目标:
从教学实际出发,深挖教材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认知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原有认知经验确立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让学生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认识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2、教学难点:推测及验证盐水的过程,引导学生自行设计验证实验。
五、教学材料准备
1、演示实验:马铃薯、两个一样的烧杯、。
2、学生实验:滴管一个、火柴、酒精灯、三脚架、金属碟、马铃薯块、食盐50克、白糖50克、装有100毫升温水的烧杯、搅拌棒、药勺、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策略
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我综合运用了演示法、发现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通过让学生对马铃薯的沉浮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从而获取新知。
七、教学流程
(一)、实验设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由自然界中神奇的湖引出不会游泳的人也能享受在水面上漂浮的乐趣,要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我们用马铃薯来研究一下吧。(板题)
1、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马铃薯分别放在1号杯和2号杯,分析为什么会有沉有浮?(【让学生明确1号杯中是水,以此为基础分析不知名液体。降低学习难度,有利教学难点的学习】
2、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沉浮现象?(让学生大胆猜测是液体的不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习新知
1、推测探究认识不同液体
①、学生讨论:不知名液体和水有什么区别?(学生:加东西了)加了什么?水合其他物质混合形成溶夜,怎样把水和这种物质分开呢? (学生面露难色,在教师引导下产生很多方案:闻、尝、晒、烧……讨论后形成共识要用科学方法;火烤。)【利用水和溶液的区别,引导学生把水分离出去。突破教学难点】
②学生分组实验:对不知名液体进行加热、蒸发。
③、分析推理:加热后留下的白色颗粒是什么?(学生猜是盐、白糖、味精等)
【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不易想到用火烤的方法。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猜测,再动手做这一探究学习过程,通过亲身经历获得了发现,实现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完成对教学难点的学习】
2、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①、讨论:假如它就是盐,你怎么证明?(学生:加盐试试)(板书)盐该怎么放?实验时要注意什么?(盐的溶解、每次马铃薯的取出)【试验前的准备,以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效果】
②、学生活动:按方案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教师各组巡视、指导。
③、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浮了)全班交流马铃薯浮起来用的盐量:……(板演记录表)【通过汇报交流实验数据,认识到只有加了一定量的盐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板书 浓)
学生质疑:怎么不一样?师:举起你们的马铃薯看看。生:兴奋地噢--大小不一样。【活动中学生自然生成对“物体大小和液体浓度决定物体沉浮”的认识】
【这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给足时间学生探究,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探究环境,让学生不仅亲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获得探究成功的体验。学生初步建立了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这一科学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总结延伸
1、现在我们能解释那神奇的湖的秘密吗?阅读课文中介绍死海的段落。同时介绍中国死海。
2、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盐水、糖水等液体达到一定浓度使马铃薯、人体浮起来,那么,这样的液体能不能让鸡蛋、葡萄也浮起来呢?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这神奇的探索好不好。
八、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清水
马铃薯
沉
盐水
(浓)
马铃薯
浮
糖水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附: 实验记录表
水的量
食盐/白糖的量
沉浮情况
100毫升
100毫升
写意动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样貌特征,感受动物的美和可爱;感受各种水墨特性,探讨巧妙运用各种技能,手法表现有创意的“可爱的动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水墨表现自己喜爱的动物,在造型中体会墨色的变化,提高观察、表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表现水墨画动物,通过探索用水墨自由创作动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国画的魅力,学习国画动物的技法。
教学难点:巧妙运用各种国画技法表现有创意的“可爱的动物”并能画出有一定意境。
三、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国画颜料、生宣纸、调色盘、毛笔、墨汁,毡子等国画用具。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你喜欢那种小动物?谁能给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介绍?
2、欣赏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下我带来两张的小动物的照片,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一个写实,一个写意。一个更富有装饰性,更加简练。
师:动物活泼、可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画家笔下的描绘对象。今天就请同学们一起感受一下国画动物的乐趣。
3、出示课题:写意动物
利用真实的动物和国画写意动物做比较,分析其中的区别,让学生了解国画画面是怎样描绘真实实物,初步感受中国画给人们带来的独特艺术魅力。
(二)介绍绘画大师
1、介绍齐白石
师:说到写意动物,也让我不由得想到了一位绘画大师,他就是齐白石。齐白石是在各个方面造诣都很高的现代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他跨越了两个世纪,活到将近百岁。齐白石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他的绘画、诗句、书法、篆刻都出类拔萃。齐白石画虾可说是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画家写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大胆概括简化,更得传神妙笔。齐白石画的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
2、欣赏绘画作品,感受水墨画的意境
(三)教师演示
师:欣赏完齐白石老先生的作品,我也来画一幅,大家来看一看!
教师在黑板前面演示写意动物小金鱼的绘画方法及步骤,并在演示时介绍用笔、用墨的方法及名称。
用笔:用笔方法分为中锋运笔,侧锋用笔及中锋侧锋组合的运笔方法。
用墨:墨色分为焦、重、浓、淡,轻。墨色的变化和放水的多少有直接关系。
(四)欣赏分析
1、欣赏
师:请同学们欣赏国画作品,小组交流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2、画面中是那种动物?你想画哪种小动物?
(五)尝试体验
作业要求:常试用水墨画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通过前面所学及尝试得到的经验,在生宣纸上临摹或写生一幅写意动物画面。教师巡视指导。
(六)自评互评
教师请学生展示最后完成的绘画作品,并请学生说说对自己作品的想法。其他同学给他好的建议,教师做最后指导评价。
年级
六
学科
科学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教师
花门二中
赵磊
总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7
4.12
学习内容
我们身边的物质
学习目标
1.学生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2.学生在自己设计的实验中体验物质的变化。
学习重点
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学习难点
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学习准备
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集体备课
二度备课
导学过程
设问导读
1、观察我们的周围,教室里有哪些物体?这些物体分别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合作探究
1、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
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2、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3、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导学过程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改变了物体的形态,实质没有改变)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一杯水蒸发
掰弯铁钉)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实质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的东西。)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4、小组合作实验:
试一试用不同的方法让纸和蜡烛发生变化。
把变化的情况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提示:实验中要合理分工,合理使用各种实验材料,注意安全!
5、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实验请表现优秀的小组汇报。(将其优秀作品放展台展示)
课题拓展:
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
岩石、房屋、马路,它们也在变化
吗?
课堂小结:
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板书设计
物质的变化
我们身边的物质
1.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有新的物体产生。
一、填空: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地心说理论。他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他认为太阳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法国有一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根据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用实验证实了地球在自转。
2、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的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3、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动,称为地球的公转。4、我国目前统一采用的地方时是北京时间。
二、判断:
(×)1、同一时间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是一样的。
(√)2、极地一年中有长长的白天或长长的黑夜现象。
(√)3、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手电筒代表太阳。
(×)4、北半球在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南极。(√)5、摆具有保持摆方向不变的特点。
(√)6、一年四季中,其他的星星都围绕着北极星东升西落。
(√)7、恒星的周年视差,也能够证明地球在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8、乌鲁木齐比北京先迎来黎明。
(√)9、人们在观星时发现,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
(√)10、当2008年8月8日晚上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时候,美国纽约的人们将会在上午通过电视直播观看到盛大的开幕式。
三、选择:
1、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C)。
【A24小时 B一个月
C一年】
2、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B)。
【A头顶正上方 B北极星 北斗星】
3、秋分时,太阳直射在(B)。
【A南极 B赤道 C北极】
4、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会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B)移动。
【A由西向东
B由东向西 C由北向南】
5、在星星旋转的照片中,圆环中心的亮点就是(C)。
【A月亮 B北斗星 C北极星】
6、在不同的季节,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B)
【A地球公转轨道不断发生变化B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C地球自转的轴不断发生变化】
7、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叫做(C)
【A赤道 B纬线 C经线】
8、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B)个时区。
【A12
B24
C36】
9、傅科是通过观察(B)而发现地球在自转的。
【A星星 B摆 C水流】
10、地球的自转方向是(A)。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11、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B)
【A太阳 B地球 C地球自转轨道】
12、下列现象中,是由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造成的,你认为不合理的是(A)。
【A太阳的东升西落
B一年四季的变化 C昼夜长短的变化】
13、如图,小华从地球自转的方向中判断,认为A点表示的意思有以下几种判断,你认为(A)是正确的。
【A北极 B南极 C赤道】
三大题13小题的图示
四大题1小题图示
四大题2小题图示
14、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C)。
【A春季 B夏季 C冬季】
15、在世界时区图中,每相邻的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A)【A1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四、操作和探究:
1、如图,太阳光能照亮整个地球吗?请用阴影表示不能被照亮的部分。
答:太阳光永远不能照亮整个地球。
2、如图,A、B代表纽约和北京,北京是中午12点纽约是晚上23点,请在( )中填上北京或纽约。
A代表(北京)B代表(纽约)
3、如下图用一支蜡烛作太阳,用一只小地球仪从西向东绕蜡烛运转。当转到位置③时,
答:北半球阳光(斜)射,是(冬)季;南半球阳光(直)射,是(夏)季。
四大题3小题图示
四大题4小题图示
4、写出图中“北京、上海、重庆、拉萨、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请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答:迎来黎明的顺序是:(1)上海(2)北京(3)重庆(4)拉萨(5)乌鲁木齐
五、思考:
1、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我们在地球上为什么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答:要点——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地球的人才会看到地球以外的天体太阳是东升西落的
2、对于北极星的“不动”,你是怎样解释的?
答:要点——地球在自转和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
关键词:学生 经期 烦恼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202-01
小学五年级的一些女生,月经初潮给她们带来了成长的烦恼,有些女生在首次面对时很兴奋,但会羞于启齿,不愿意向其他人提起。我所带的学生基本都是农村孩子,由于家长疏于引导,觉得生理保健的知识还没到教的时候,女孩们都未能幸运地、及时地与妈妈谈论这些事。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恰当的时间教给孩子处理月经的方法和经期的保健知识,推荐一些有关女性生理保健的书籍。
《拥有好心情》,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中的一个主题。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烦恼,明白烦恼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教材分别呈现了几个孩子的不同烦恼,用以启发学生,想一想自己平时有什么烦恼,帮助学生分析形成烦恼的主客观原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态度。让学生知道面对同样的事情态度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教育学生要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
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写出生活中自己无法排解的烦恼。布置作业后我就到课桌间观察,这时一个女同学拽拽我的衣袖,悄悄对我说:“老师,能不能不要读我纸条上的内容。”我虽有点疑惑,但还是同意了。作业收齐分类后,发现有两位女孩的纸条上写了青春期发育时的尴尬事。一张写着:又“倒霉”了,不敢穿裙子,不能游泳,不能用凉水冲澡,不能吃冰淇淋。另一张上写着: 害怕“来号”时上体育课,更痛苦的是上体育课请假,真是难为情!看过后,我把这两张纸条悄悄夹进了我的教案本,把其他能公开的烦恼,进行了诊断、排解。
课后我想:这一代孩子胆子真大。想起以前带过的女孩,来月经时宁可向同学借卫生巾,也不敢求助于老师。有时裤子上红红一片,因害羞而哭泣,才有其他学生告诉老师处理。也许是我上课导入时的话,启开了她们的戒备心理,才敢于敞开心扉坦言烦恼。我联想到有关的报道:中华儿科学会内分泌及遗传代谢病学组,“2009金赛儿童成长发育学术论坛”在桂林举行。学术组,全国副组长、中山一院儿科教研室主任,杜敏联教授接受《羊城晚报》独家专访时透露,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女孩青春期发育年龄平均为9.2岁,比30年前的12.5岁提前3.3岁。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现在的孩子营养丰富、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疾病减少等,因此,出现了生长发育加速的趋势,导致青少年青春期发育年龄的提前。而洗涤剂、农药及工业的污染物,也会引起青少年生殖器官及骨骼的发育异常。
孩子们的发育虽然提前了,但是大人在她们成长的道路上又为她们做了些什么准备呢?青春期的问题到初中才讲述,五年级所开设的科目中,还没有涉及到这一问题。我们的教学力求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中选取学习材料、进行真实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说真话,讲真情,帮助他们积极正确的对待烦恼。
鉴于此,首先,我利用家长会,告诉家长本年级学生中已出现的这些情况,希望女孩子的家长提前对自己的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
其次,选择合适的时间,召集年级所有女生进行进行经期卫生保健讲座。
青春期少女使用的卫生用品,要避免使用“三无”产品;估计月经要来之前的一两天,可随身带好卫生用品,以免手足无措。经期应当注意适当的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减少情绪波动,少吃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另外,经期要特别注意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不要盆浴。其实,虽然行经期给少女带来诸多不便,但是如果能正确对待,了解有关的知识,少女应该为初潮感到骄傲,因为这预示着她像含苞待放的花朵即将吐蕊展容。
青春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少女月经的初潮,犹如红梅报春,传递着一个喜讯:我长成大人了。
真实有效的品德课堂,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能指导生活。在我们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烦恼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人都有。我们要选择乐观的面对人生,那么,生活中就会有阳光明媚的日子每天都伴随着我们。
参考文献
一、教学常规执行情况
在县教育局的领导和关心下,小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深入学习,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省规范办学行为相关文件精神和《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意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严谨治学,以“实”和“严”的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一)规范教学行为,落实教学常规制度
学校根据校情制定了课堂教学常规及作业布置和批改要求等制度,细化教学工作各环节的要求,以指导教师的日常教学。
1、细化备课要求。新学期第一周必须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由备课组长组织研讨,教导处审查确定。备课要切实落实教学计划,课时计划中要包含目标设定、重难点分析、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后反思,不仅要求过程要完整、具体,还要求充分备生情,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学的落实。
2、强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落实课时计划,达成设定目标,目标意识要强烈鲜明。教学内容要准确,抓重点破难点,关注内容的多重性、多样性、疑问性、启发性和开放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主题意识。重视课堂练习,以多种方式在课堂中穿插必要的训练,巩固所学,让学生“一课一得”,树立训练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了解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内化、生成知识,加强教学互动。
3、实化作业布置和批改。作业的布置要以目标和生情为依据,及时、适量、适度,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推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反对简单机械、过度的抄抄写写。作业的批改要求严格,要统一批改和订正符号,明确批改内容和方法,各学科作业分类要求。作业是体现学生掌握知识过程和效果的重要衡量依据,我校对作业的常规要求是比较细的,如作业类别明确,像数学作业有口算本、课堂作业本、基础训练册等;作业书写规范,像数学课堂作业,每次作业前写清日期、次数、作业内容,每小题空一行,每次作业相隔三行,订正要写“订正”,中高年级统一用蓝色钢笔;作业批改细致,像语文作业小作文的简批要求做到:对好词好句进行标记、对错别字病句错误标点要标记明显并及时订正、不打大钩打等级,对大作文要求精批,有仅做到以上几点,还要有针对性和激励性的评语,写眉批和旁批。
4、量化质量评价和检测。书面测试每学期举行两次,易中难按6:3:1比例进行安排。年级组和班内还可进行小型的单项内容的书面或口头检测。每次检测要进行严格分析,以各题的得分率等数据的分析明确对后续教学的调整或加强。
我校每学期各学科还组织一次学生的小型竞赛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或数学口算、数学综合能力,或拼音、演讲、美文诵读、语文综合能力,或英语歌曲、英文朗读,小竞赛旨在提高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知识,延伸学习评价。
(二)加强常规检查,严把教学质量关
全体教师严格执行课表,临时调课需经教务处审查同意。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检查,严格教学规范性,鼓励教学创新性。
1、平时检查与阶段检查相结合。开学初重点检查教学计划的制定;期中重点检查教案设计和作业布置和批改、推门听课看课堂教学常规;期末重点检查评比优秀作业、优秀教案。平时教学常规执行情况则由年级分管段行政领导总负责,各年级备课组长参与督导。平时检查内容有相互听评课、作业交流、课堂教学常规等。
2、单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的检查,主要是听随堂课和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在期末阶段检查时,对每个教师的各项教学、分工等进行全面检查。教导处组织人员进行检查情况的记录。
3、组织检查与教师互查相结合。阶段性检查,主要由学校教务处、教研组对每位教师的每项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平时的随堂听课、教案、作业抽查主要以学校领导为主。平时的交流活动,主要以年级组教师间相互检查交流为主。
4、明确常规与倡导创新相结合。在检查过程中,既以各项教学常规为标准进行评价,也提倡老师们创新方法,如作业订正、补缺补差、教案设计等,老师们在工作实践可有更实用更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一旦得到认可,则成为一种教学常规要求得以推广。
(三)狠抓校本研修,提高教师教研教学水平
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实施新课程,“成在教师”,显而易见。在提升教师教学素养方面,学校采取多种举措,形成开放、深入、求实效的教研体制。
1、实行年级组集体备课制度。我校以年级组为单位,大家同在一个办公室,集体备课,定时召开备课研讨会,随时开展教材研讨活动。
2、实行大小教研组单双周活动制度。学校成立了三大教研组,语文、数学、综合,下设各年级语数教研组、英语教研组、非英语综合学科组。单周年组教研组(小组)开展教研活动,双周大教研组分别于周一、周二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3、实行全员上课听课评课制度。每学期初制定公开课安排表,分别于每周二、周三、周四上午第一、二节课开课,除年级组内教师必须到位听评课,凡空课教师均参加听评课。
4、实行学期主题研讨制度。每学期召开一次主题研讨活动,或就课堂教学有效性观摩研讨、或专题讲座、或为教师专题展评,如说课竞赛、教学设计现场赛等。
5、实行城乡携手、异地联谊、送教下乡制度。我校与北岸中心校、金川学校、小川学校、森村学校、雄村学校为手拉手结对学校,我们常年开展教学交流、送教下乡、校际各项工作交流活动。自2008年秋季,我校与上海爱国学校结对,两校开展了几次有影响的教学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校还与黟县实验小学常常有相互的交流。
6、实行个人研修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制度。
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情况
“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改革与实施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校总结出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三种策略。
(一)自主学习,体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语文教学要实现主体性教学,或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首先须把握住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教学活动中角色的定位。为此,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转换或让位,应从“前台”“退隐”到“导演”(导引)、策划、组织的角色地位。同时,要帮助学生确立主角地位,要教育、培养并放手使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主动而自主学习,充分表现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形象。第二,衡量自主学习的一大量标:教学时空占有量。学生学习活动时间与空间占整个教学活动时空之比,愈大则愈趋于主体性教学与自主性学习。要实现导引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大胆实施一些“转移”,观念是教师不要做学生能做之事,变教师之说而学生能说的为学生之说,变教师之写而学生能写的为学生之写,变教师之做(说写之外的)而学生能做的为学生之做。第三,从何着手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标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这段话包含这几个着力点:(1)学习兴趣,(2)学习态度,(3)学习习惯,(4)学习方法。第四,实施利于主体性发展和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1)主动参与策略:教师要力求使课堂形成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注重创设学习情境;少而精地设疑引趣,促思,并顺应排阻和追问;鼓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感。(2)迁移为本策略:教师要善于利用背景资料,教给学习思路方法,培养学习元认知,从而促进迁移提高迁移水平。(3)活动促学策略。(4)合作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对合作学习目的性认识,确保合作学习时空,培养合作学习的技能。这样,学生的真正自主学习才能得以实现。
(二)有序组合,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无论哪一套版本的教材,学生作为一种学习材料,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局限性。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系统分析教材,详细掌握整册、甚至整套教材的编排体系及教学内容,在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要求,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学实际情况,适时、灵活地对教学知识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调整,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同时开展更为有效的教学活动。
1、重组教学知识点。
例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我的发现”中的句子:a.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b.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他们的头。c.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安闲地欣赏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发现句子中带点的词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不难,因为在四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四——我的发现”中就已经出现过,比如,“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伺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等,而且让学生在说话和作文时运用这种方法,既然四年级上册就让学生学以致用,那么下册仅仅是“发现”是否有些简单?因此,教师就应该在“发现”的基础上再加以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习作中加以运用。这一教学内容在四年级习作教学和习作点评中要加以凸显。教学内容的改变及深入并没有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相反,避免了四年级上下册内容重复出现所带来的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口语不仅得到了培养,学生在习作中还得以运用,使习作内容更形象、生动。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通常是一个单元围绕某一主题,由几个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顺序组合成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单元目标,按照教学意图,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的安排做到前后衔接、连贯。
重组后的教学,紧紧围绕主题层层深入,达到了读写结合,较好地实施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有机调整教学主题。
语文教材是编者依据整册任务布局编排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五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我把这组内容调整到九月份的第三周,与“语言文字的推普周”同时进行。学生第一步,了解了祖国汉字的文化,也明白从哪些方面去了解汉字,并制定一个详细的活动计划;第二步,学生分别开展各项活动:有搜集资料的,他们了解汉字的演变,汉字的起源,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等;有上街查找不规范汉字并深入了解为什么要写不规范汉字,经过调查,有的是找商业广告(衣衣不舍),有的是简化字(山里氿店)等;第三步,每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份调查报告或谈谈个人看法或制作小报办成果展示。调整后的教学,与推普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而不空,有序而不乱,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兴趣学,学中乐。
(三)有机整合,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性
教材中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语言框架,是静态的文字、简单的情景。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给学生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使教学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给学生呈现丰富灵活的生活语言,让他们在生活化的课堂上充分内化语言。这样,教学过程就会变得生动、活泼、有效,同时也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1、将生活场景引入课堂教学。
将生活实际引入教学,能够激活静态的语言,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提升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看——议——说等活动,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热烈讨论,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形式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和充分发挥。
2、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实际生活。
语文课堂教学还要让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延伸到生活中,让课堂教学在生活中延续,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精彩篇章。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乡下人家》古诗《乡村四月》和略读课文《麦哨》,一个县城长大的孩子对农村的生活现象一无所知,老家在乡下也仅仅是逢年过节去一次。上完《乡下人家》后,让学生的父母带着真正走入乡下农村,看农民耕田插秧,看农民收割菜籽、养蚕,看农村的人家养鸡、养猪、养鸭等情景,特别是麦子收割的时候,让学生摘其麦杆做麦哨吹吹,到桑园地里去摘桑葚吃吃,感受田园风光带来的无限乐趣,同时,也明白作者写文作诗的喜悦,让课本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动起来,舞起来,而不是想象中的农村形象,让农村也有声有色,有苦有乐。超级秘书网
3、捕捉生活气息完成课堂教学。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只要善于发现并捕捉生活相关联的信息,就能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本组的难点是让学生学写研究报告。如果学生对各方面的信息都不是很了解,又怎样引导学生写研究报告呢?有心的语文老师都不难发现。上此组内容时,正逢“端午节”前后,于是,“端午前”让学生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上街看看端午的气息,做端午鞋、买绿豆糕,准备端午用的材料,插艾叶等,同时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民俗文化的寓意。“端午时”让学生吃吃粽子,再看周围人的行为举止,喝黄酒、吃蚕豆,墙角洒石灰等,问其因说是辟邪。“端午后”让学生把亲身看到的、感受到的、搜集到的都写在研究报告中。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还进一步了解了我国民风民俗,学生的情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语感积淀,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素养
一、教学案,不仅是形式上的改变
全区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进行了两次学案导学理论集中学习和反复的自主学习,开展了一次以“学案导学”为主题的研究课,目的是研讨“学案导学”在信息技术课中开展的可行性。在研究课后,全区信息技术教师普遍认为,相比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学案导学”教学方式能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中要求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精神。在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中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方式的研究和推广是可行的。
接下来区信息技术中心组成员一起研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案的统一格式,经过反复研讨,制定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案编写格式”: (1)电子档(如图1所示),包括教学案、帮助材料(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类型)和学习素材;(2)教学案格式(如图2所示)。同时还提出“学案导学”实施的简短建议:学生(学习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组织、引导、参与、指导[1]。
图1 信息技术学案要素
在教学案的统一格式要求下,由中心组成员首先编写出理论课和操作课的教学案范例,然后全区教师参照范例编写3~6年级共8分册的教学案。从2009年2月起,全区信息技术课堂开始使用统一的教学案,并在使用过程中对教学案不断修改和完善。
图2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案格式
教案向教学案的转变绝非仅仅是格式上的转变,而是教学案编写教师、实施教师在教学思想上的重大转变。信息技术教学案、帮助材料、学习素材是教师结合学习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充分考虑学生差异性基础上编制的用以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方案[2]。它主要是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怎样学,而不是教师怎样教。在“学案导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观念逐步得到转变,教师在课堂中成为学生运用教学案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他们在课堂中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保护先学后教过程中学生产生的一些奇特思维,在课堂中讲演学生学不懂的疑难点,适时对学生操作进行指导,对学生评价进行引导,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
二、课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合理运用教学案,引导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自己才知道如何学习、学习什么。由于教学案图文并茂,简单明了,学生很容易就能够自主阅读,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正确使用教学案,不仅能对任务操作步骤自读自悟,而且能按要求进行操作,教学案的运用促进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并保持探究的热情和信心。学案导学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对有些问题能够举一反三,无师自通。
2.学会掌控学习节奏,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一般采用演练法,课堂节奏由教师掌控。而在学案导学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由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己调控学习节奏。基础好、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一个学习任务或操作任务后,完全可以先于其他学生进入下一个任务的学习中。当然,他也可以对自己刚才的操作进行小结和反思,还可以去帮助身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学会利用任务栏右边的电脑小时钟,对自己的学习时间进行调控。
3.通过帮助材料超市,及时获取帮助
帮助材料是教师根据本堂课重难点而制作的视频演示文件,它根据知识点而设置和命名,在演示过程中对学生起到操作提示的作用。“帮助材料”文件夹就像一个提供帮助文件的“超市”,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求而自主选择使用。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获取帮助的途径有以下三种:(1)看教材;(2)使用相关帮助文件;(3)请教教师或同学。比较这三种途径可以看出,视频演示形式的帮助文件比教材更生动,更形象直观,比请教教师或同学更快捷,运用更自由。对于某一项操作,会的学生可以不用获取帮助,而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帮助文件,直到自己完全弄懂为止。这样可以很好地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实现了学生的因需学习和分层学习。
4.通过自我总结评价,品尝成功感受
在信息技术教学案中设置了“盘点学习成果”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对照评价量规,对本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评价量规表格项目根据本堂课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来设置,学生可以对照量规自查知识的学习情况,为自己比较科学全面地打分,最后根据总分评判本节课自己的学习状况级别。这样学生不仅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了梳理,而且通过自我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和自主学习意识,学生更多地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成功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的动力受到有效激发。
在学案导学的信息技术课堂中逐步做到了学案让学生读,规律让学生找,操作让学生做,帮助让学生选,结论让学生得,评价让学生评,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能动的状态,学生想学,主动学,乐于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导学,教师教学能力不断增长
在信息技术学案导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们不仅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转变,教学能力也得到锻炼提高。从教学设计能力来看,教师们在教学案格式统一要求下进行教学设计,大部分教师能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信息技术学案导学的要求,灵活地运用教材、组织教材和处理教材,力求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手段,深入浅出地上好信息技术课。这一点在我区的几节学案导学研究课、示范课的教学设计中体现得特别明显,以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下册《计算机的发展和种类》学案导学理论示范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学习任务的布置、书本材料运用、提供视频帮助文件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为避免计算机理论课的枯燥感,在本课教学设计中运用了图片、动画视频、基于Flash判断的选择题,这些素材的运用大大增加了理论课中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学生积极交流互动,使理论课不再枯燥。
从教师对学案导学材料的实际运用情况来看,他们对教学案及材料的使用并非按部就班,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调整,对教学素材的处理能力不断增强。例如:在五年级信息技术课堂中,有的教师针对教学案中帮助材料演示过快、学生不易了解和部分学习素材准备不够充分、学生练习过于单一的情况,结合教学案合理地穿插增补了一些内容,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学习。又如:有的教师会和三年级学生一起观看直观生动的视频帮助材料,这样学生感兴趣而且接受起来也容易得多,教学效果也很显著。
笔者在课堂中也会创造性地使用学案导学材料,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截取屏幕上的画面》一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介绍键盘上的[Print Screen]键(屏幕拷贝键)的使用。上课之前笔者观看了学案导学中的帮助材料,因为生成帮助材料文件的屏幕录像软件只能录制操作过程中屏幕上的变化过程,无法录制计算机操作者的手按下键盘上[Print Screen]键的过程,所以这段视频演示文件恰恰没有演示到最关键的步骤,如果直接拿给学生用的话,学生会对操作步骤感到茫然,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对于这个有缺陷的帮助文件,笔者想到了一个巧妙运用的办法。上课开始,笔者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变一个魔术,把你们喜欢的纸牌游戏界面变到画图程序窗口里来。”然后播放这个缺少关键演示步骤的帮助文件。学生对 “纸牌” 游戏窗口突然自己“跑”到画图程序窗口感到大为惊奇。笔者又说:“你们想知道这个魔术的秘密吗?今天学习了《截取屏幕上的画面》一课,你们也能变这样的魔术。”学生带着神秘感和探究欲望,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发现原来键盘上的[Print Screen]键就是这个魔术的关键,因为它
(下转页)
(上接页)
具有神奇的作用,能截取屏幕上的画面。在认识了屏幕拷贝键后,学生争相对它操练起来。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网上论坛和网上讨论》时,当学生都兴高采烈地按照学案上的指导蜂拥登录基于互联网的“中国学生网论坛”时,网络却像老牛拉起了破车。面对这样的网速不给力的问题,笔者想到把BBS架构在学校自己的服务器上,创建了一个能在全校范围内使用的班级论坛,学生只在局域网内进行访问,不会受到外网网速的限制,交流就变得非常畅通。笔者先给学生介绍了中国学生网“学生社区”和主题发表的注意事项,再带领学生访问了“班级论坛”,由于没有外网网速的干扰,学生们很快完成了注册和登录。进入班级BBS后,学生们讨论话题,分组交流,对问题进行了积极回复,课堂教学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学科实施“学案导学”四年多以来,无论是课堂面貌,还是师生观念,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效果,都有了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也必然促进教学效益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目标 数学实验课的目的 数学实践课的运用 数学实践课的成效
现行的实验教材提出了新的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即三维目标,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布置新的作业。数学课要求做到:1、获得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必要的应用技能。2、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推理能力。3、学会与人合作,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②从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稳步求实的良好学风。而我们的数学实践课恰是实现新课标的重要基地,体现数学学科特点,密切其它学科的实验田。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精心筹划,仔细导演,就会上演一幕幕耳目一新的话剧,课堂上迸射出耀眼夺目的思想光芒,智慧的火花,艺术光环。呈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将是群情振奋,星光灿烂。数学实践课是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是学会知识,内化知识升华情感的沃土,是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良田,是培养具有道德知识,健康的新一代的圣地。
一、践行数学实践课的目的,确定生活实践中可行方案
数学实践课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形成对数学价值的初步认识,与此同时也就提高了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能力。③数学实践课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强化了人主宰生活的理念,有建设世界、改造世界的责任。在集体合作中有团队精神。
准备好上数学实践课的材料、资源,调整好课堂环节,设计好程序,预设课堂成效,就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成效,在数学实践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现象,用数学的思维解释生活的问题,处理问题。同时也要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其它学科的知识来理解、解释、处理生活现象。在课堂活动中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种种策略,从中选择最佳方案,切实可行的方法。例如在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促销方案有这样一个题目:华艺商场现有某种商品100个,这种商品的单价为100元,该商场决定对这种商品开展促销活动,准备从全部销售额10000元拿出1000元让利给顾客。请你为华艺商场设计一个促销方案,再与同学交流。我是这样设计教案。
指导制定促销方案
一店、假如全部商品全部出售,每件商品卖90元,即打九折销售。
二店、假如全部销售,分组销售,买“九件赠一件”。
三店、全部销售抽奖活动。
凡购买本店商品可凭信誉卡参加抽奖,让利给顾客,有大礼赠送,中奖率100,抓紧时间,赶快抢购。
一等奖一个,赠价值若干元商品。
二等奖若干个,赠价值若干元某种商品若干件。
三等奖若干个,赠价值若干元某种商品若干件。
赠品共1000元。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看待三种方案呢?通过对比讨论让学生感悟到:经济不富裕的,可到一店去购买,受益均等,机率一样;二店有局限性,买九件才得一件赠品;经济富裕,想试个运气,图刺激可到三店购买。购买商品怎样合适,要动脑计算计算,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来选定,量力而行,不能盲目随从。
其实:促销方案还有很多,如采取混合方案:
① 打折+赠品
② 积分、购物
③ 打折+抽奖
促销辅助形式:播放音乐,开演唱会,品茶,赏花,赏书画等观赏娱乐。
二、让课堂走进生活,再由数学指导生活,生活科学合理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④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数学实践课安排的内容,目的使学生认识内在联系,形成对数学价值的初步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空间。数学主要特征还要考虑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亲自参加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为此在“旅游中数学”就体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的理解数学,体会数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从租车,用餐到设计旅游计划,无处不用数学来解决问题,而且很自然的把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融合在一起。⑤在三年级上册中,“搭配中的学问”是实现数学课堂三维目标,体现数学特征的好教材,这节课容易创设情境引进课堂,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我们在“营养膳食平衡”课上知道饮食要粗细粮搭配,荤素菜搭配。那么我们看看康师傅是如何为我们配菜的。这节课容易激活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周一、怎样配成一荤一素呢?(如表1)
同学们很快配出方案:(如表2)
共有1×2=2(种)
蔬菜要多样,维生素才丰富,周三的菜谱做了调整:(如表3)
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怎样配成一荤一素搭配方法?(做到不遗余漏)。(如表4)
共有2×2=4(种)
为了使营养全面些,周五的菜谱又进行了新的调整。(如表5)
同学们找出了有序的搭配方法:(如表6)
共有2×3=6(种)
这样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的有序规律,用乘法的含义提示了组合问题蕴含的规律,培养了思维的条理化,建立了数学的对应思想,为学习组合问题打下了伏笔、奠定了基础。
数学实践课容易深入发掘数学资源,开发学生智力潜能。
教材内容不仅在主动探索环节上能够由浅入深地引入,在应用领域也是环环相扣。
如27页穿衣服问题:2件上衣,3条裤子,要搭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中不同的搭配方法?(如表7)
共有2×3=6(种)
27页行走路线问题:
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有几条路可走?
共有2×3=6(种)
这样的过渡是学生感到吃、穿、住、行都与数学有关,可见数学用处多么广泛,多么重要!学好数学,才能使日常生活合理、科学。
教学不拘泥教材中所呈现具体素材,还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掘身边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作用。如在周一菜谱中加上一汤(西红柿)作为周二的菜谱,
这就渗透组合问题,做完一件事分几个步骤,每步有a1、a2、……an种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a1×a2×、……an种方法,为以后学习组合问题奠定了基调,打下了基础。
对于教材采用合理的课堂设计,不但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上得到数学的滋润,学会了思维的有序性,增长了智慧,还会用数学知识导行了食、衣、行的问题,使日常生活安排得更科学,更合理,有情趣。它比单一的营养健康课更具有说明力,起到了防止食物、蔬菜单一,营养缺乏的目的。
数学实践课用数学知识美化生活空间。
教材呈现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丽图案,发现其中组合和谐美、简约美、对称美、不对称美,特点美,能够发挥学生潜在创造力,领略图形世界的神奇。在二年级下册将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组合设计图案,就能设计树啦、房子啦、动物啦、人物等美丽图案。(如图1)
有一道设计花坛题:有一块直径为10米的圆形空地,现在在空地上设计一个花坛,使花坛的面积是空地的二分之一,应如何设计?(如图2)
三、思想品德教育的良田沃土
数学实践课不仅培养了学生具有数学意识,数学行为,还能显示数学学科的科学性,环保意识,人文关怀思想。它是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一体的沃土良田;它是进行高尚的思想道德渗透、理解、感悟、升华的摇篮圣地。就小学生而言,思想教育要言之有物,不能泛泛所指,才不显得空洞乏味,才能做到思想教育有的放矢,言之有物。
在“估测一片树叶面积”数学实践课中,我做这样的总结:这仅是一棵平常的白杨树,它在晴天里释放的氧气足够我们2―3个人呼吸用的,这样清新的氧气沁入我们的心肺,让我们神清气爽,醒脑益智啊!它来自何方?前人栽的树去啊,我们在感恩前人的同时,也要积极行动起来,种花种草种树,利己利民利国。保护建造好树木,就是保护地球的呼吸之肺――好让我们自由畅快呼吸,来大家一起来:种一棵绿树,共建生态中国。
数学实践课是集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综艺大观园。在实践的课堂上,能让学生展示个人的才艺。比如说一段广告词,做一个表演。感受知识与艺术相溶的乐趣,感受文化思想的交融意境,感受自然科学与社会实践的相辅相成的联系,沐浴在阳光下,行走在春风里,充实、完善者自己。
在和同伴的合作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对比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先进带后进,后进学先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实践课堂上,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争论又有统一,既有竞争又有互助的和谐,融洽的气氛。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显示集体的力量。
在这块园地里。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精心绘制,一定会呈现百花齐放的桃李园;细心耕耘,一定会出现五谷丰登的高产田。数学实践课这块园地里,幼苗成长,蓓蕾绽放,为师者历尽辛苦不言苦,只争朝夕写春秋。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课程标准.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课程标准.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课程标准.
关键词:科学探究活动;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97-00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的“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已被广大科学教师所接受,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已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师过分追求探究性学习的模式、探究形式过于单一、设计的探究主题针对性不强、探究时间安排不合理、探究不充分不深入等问题,导致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效性不高。因此,如何强化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是每一个科学教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教学时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原则
1.安全性原则
安全的保证是科学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在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教师除了要强调学生的规范操作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各种不安全操作所存在的危险性,并对探究活动的规范操作予以高度重视。总之,教师要全程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确保探究活动在安全的前提下有序进行。
2.科学性原则
小学科学课程探究活动的科学性是指科学探究的原理、活动设计、操作方法等,都必须与相应的科学理论以及科学方法相吻合[1]。探究活动科学性的保证是有效开展探究活动的前提基础。探究活动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探究材料要科学,探究方法要科学,探究过程要科学三个方面,教师应该根据探究主题合理地选择探究材料,根据探究内容科学地选择探究方法,根据学情有目的地设计探究过程,关注科学探究活动的科学性,让科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开放性原则
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可变的、在探索中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时间、空间、资源、内容、过程、结论、评价等多个方面,教师应该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来面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时刻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探究环境,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同时满足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教师将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有助于帮助学生拓展对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4.实践性原则
科学探究活动是一种以动手操作为载体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在方式上,有课件演示、教师示范、学生动手操作等;在空间上,不受教室所限制,有专门的实验室或相关的活动场所;在安排上,可以按知识的逻辑进行,也可以按活动的逻辑进行。实践性是学生动手、动脑,动全身的真正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主体性原则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指导、协助和排难解惑的作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主设计探究内容与形式,最后也是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汇报。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6.启发性原则
陶行知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思维,而启发式教学是实现这种教学的重要手段。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更应该遵循启发式教学的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教师在必要时才予以启发,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7.层次性原则
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心理特点和逻辑思维特点来进行安排设计,遵循内容从小到大,活动从易到难,要求从低到高这样的层次性原则,让科学知识逐步深入,不让科学探究太过简单,也不过度拔高探究难度,让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有获得成功体验的可能,同时保证探究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从而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提高。
8.创新性原则
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创新是科学探究的生命力。创新型的科学探究活动旨在从改革传统的“满堂灌”、“一师言”的科学课堂出发,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开发和创新心理品质形成的教学方式。只有不断创新,科学才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策略
1.精心设计,激发探究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做一系列的编排和预设[2]。精心巧妙的活动设计有利于营造浓烈的科学探究氛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其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内容的选择、探究重点的确定、探究类型的选择、课堂组织形式的选择、活动计划和仪器的准备。
1.1探究内容的选择。教师要有所选择的开展探究活动,应选择一些蕴含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内容来让学生探究。如“摩擦力”一课,其中会用到“数据测量”、“数据处理”、“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又可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
1.2探究重点的确定。在确立了探究主题后,就应认真分析设计的每个环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确定探究的重点。如在探究“摩擦力”时,在科学知识上的探究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决定因素和产生条件;在科学方法上的探究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应侧重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探究的实质。
1.3探究类型的选择。很多教师对科学探究存在狭隘的理解,他们认为只有让学生动手实验的才算是探究,其实探究的形式有很多,笔者认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把科学探究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操作实验型:科学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很多现象和规律都需要通过实验操作来进行探究,再得出结论。(2)理想实验型:从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教材来看,很多科学规律和结论是无法在小学科学课堂用实验来完成的,这就需要通过科学思维来建立。如“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绝对零度”等。(3)访问调查型:调查访问也是一种科学探究方式,让学生在调查访问中,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4)讨论交流型: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可以活跃学生思维,达到互补的作用。(5)资料研究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文献,学会分析、处理各种资料,获取所需要的知识等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探究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探究类型,促使探究活动有效地开展。
1.4课堂组织形式的选择。
①指导型:使用这种组织形式,教师应处理好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关系,属于学生独立探究的部分,就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独立去完成,对于不属于本探究主题的过程目标,教师应大胆指导,让学生把精力集中于本次探究需要强化的环节。
②合作型:在科学探究中,很多探究主题都需要多人合作完成,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教师应组织学生以学习对子或四人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
③开放型:根据探究内容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和方向来开展探究活动。
1.5活动计划和仪器的准备。针对一个具体的探究活动,教师应根据活动的内容和性质来确定活动计划,设计出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准备必要的材料和仪器。当然,也可以让学生选择生活中的器材制作简单的实验仪器,或用其他设备改造成所需要的仪器。
2.适时指导,自主探究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新课程倡导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但笔者认为这种放手绝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要做好指导工作,及时调控全班学生的探究活动,并在合适、必要的时候对学生加以指导和帮助。笔者在对小学科学探究课堂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直击要点,做到恰如其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探究方向。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创设虚拟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探究主题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提出对问题的看法并作出相应的假设,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和研究的思路。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结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了一定的资源和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想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对获取的事实进行自主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自己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3]。例如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完成第一个实验(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后,观察到了“离酒精灯火焰近的牙签先掉落,离酒精灯火焰远的牙签后掉落”这一实验现象,教师追问:从刚才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果很多学生只能总结出“热是从酒精灯火焰的这一端向另一端传递的”这一结论,这时教师可以及时引导:金属棒两端的温度怎么样?经过教师的这一点拨,学生很快就可以发现“热是从物体热的一端向冷的一端传递的”。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活动本身,而往往忽略了自己的体验和收获。在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留有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真情实感,组织学生相互点评、相互启发,让学生在反思中领悟科学真谛,让科学思想真正内化成学生的科学理念和科学知识。
3.抓住生成,深入探究
生成是以教师的预设为基础的,没有很充分的课堂预设,就不会有很精彩的生成,而生成又是对预设很好的补充和提升,只有当教师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抓住生成,探究才会深入,才会出彩[4]。为了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进行课堂预设是必不可少的。在对一些小学科学教师的观察和了解中,发现教师在上课前都会进行认真备课,有些教师的教案设计得还非常巧妙,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但是,也常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力求“完美”,给学生留有的空白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课前预设走,让学生“补白”和“润色”的机会很少。笔者认为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一个临场的智者,不要被自己课前的设计所禁锢,而应顺应学生的思维,充分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抓住动态生成的机会,形成动态生成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提升能力开辟“最近发展区”。例如在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一课教学中,教师准备了条形磁铁、圆形磁铁、蹄形磁铁,正准备给学生讲解磁铁的磁极时,突然蹄形磁铁因为吸附力不够,从黑板上掉了下来,摔得支离破碎,当时教师也慌乱了,不知所措。其实当时教师可以跳出之前的预设,设计一个“寻找不规则磁铁磁极”的探究活动,然后把接下来的探究交给学生,让大家一起来研究判断磁极的方法。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用已知磁极的磁铁靠近看它的吸引情况;把破碎的磁铁悬挂看它的指向;用小铁钉测试等方法。这样教师既可以很好地处理课堂突况,同时又可以抓住亮点生成,以一块掉落的磁铁带动全班学生对不规则磁铁磁极的探究,体现生成的魅力和探究课堂的精彩,让探究课堂更具灵活性。
4.给足时间,充分探究
我们常常见到的现象就是:教师因为时间原因,简化探究过程,让探究草草结束,直接抛出结论,这样就致使探究未能充分进行,也不利于学生对科学规律和方法的理解。充足的时间是学生进行探究的保证,没有足够的时间,探究就会流于形式,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学生尽情探究、充分探究。
三、强化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意义
1.提高科学素养,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教学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同时关注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教师应在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简单地介绍科学方法和思维,让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科学的真正含义。
2.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科学探究的生命力。如何引导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强调教师要轻结论、重过程,注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学习,鼓励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思维活动,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转变学习方式,激发自主探究
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然而,在实际的科学探究过程中,由于受时间和教师课堂安排的限制,很多学生都不能尽兴探究,从而失去了再认识、再实践和再发展的机会。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推行“同主题拓展探究活动”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在一个探究活动结束后,围绕该探究主题,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发散和逆向等创新性思考,再小组合作设计改进的探究活动方案,然后进行后续的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比较,并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抽象得出合理的、科学的结论。这样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让其积极参与到探究中,在探究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乐于探究。
4.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发展
科学教师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实践者,加强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关注、思考、研究,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探究活动中的问题,增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意识,不断总结经验和方法,更新知识结构,发展开发设计探究活动的能力,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成长。
加强对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对开发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是进一步落实课程标准,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加强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研究和设计,多学习、多思考,从而真正的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一般资助课题“卓越小学科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XJK013BGD044)阶段成果,吉首大学2013年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湘西地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机制研究”(2013JSUJGA23)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崔妍.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发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J]学周刊,2011,07:132
[2]肖菊红,周惠英.让幼儿成为体验与发现的小主人―幼儿探究式科学启蒙教育的设计与实践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1,01
[3]吴玉红,贾凤梅.实施学案导学的关键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51-52
[4]张丽娟.在科学课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和探索[A]2009年广东省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的实践和探索优秀论文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