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务云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参加局组织的多次学习。
2.3次组织全站职工进行专题学习。
3.按照局安排撰写了*市村级财务规范管理调研和官渡区矣六办事处、海口镇财务管理及仁德镇土地流转典型材料。
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1.完成全市筹资筹劳上限和折工标准审批、上报和公示。
2.下发09年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意见。
3.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乱收费统计工作。
三、农村土地承包管理
1.安排布置了上报2009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统计和典型材料;
2.参与市政协农村土地流转调研,并提供了《*市农村承包经营权流转调研报告》等有关资料,调研报告获得了政协的高度评价。
3.完成省办公厅安排上报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及相关建议的报告。
4.再次对《*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推进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代拟稿)进行意见征求和修改。
5.按照省农业厅的要求对《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草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6.按照省农业厅安排对《关于对推进我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代拟稿)和《云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书》(样本)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
7.答复市政协转来政协委员有关农村土地流转提案二件。
8.答复石林县一教师电话咨询其妻子承包土地问题。
9.与市委政研室一起撰写了《探索创新*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在2009年《*政研》第一期发表,仇和书记还专门做了批示,根据书记的批示又对市的实施意见进行了完善。
四、农村资产与财务管理
1.对《*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进行多次修改,经政府常务会同意于2月1日实施。编写印制《*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4000册和2万分宣传单,下发县区进行宣传,分别在全市基层党风廉政会议和村级会计委托工作推进会上分发280份给与会人员。
2.完成全市村级会计委托调研,起草了*市村级会计委托动员会李副书记的讲话稿,对相关配套文件提出了修改意见。
3.组织召开全市村级会计委托工作推进会,编印了交流单位海口镇的资料汇编、彩色宣传册和汇报材料幻灯片的制作,起草了李喜副市长、郭焕波局长的讲话稿,参会人员154人。
4.对云南省用友政务软件公司就村级会计委托电算化软件的编写提出意见和建议。
5.处理市长热线转来反映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不作为的件。
6.提出《*市部分县政府所在地乡镇撤并中农村集体资产及财务管理意见》。
7.代市农业局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并下发实施。
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情况
1.全部完成08年1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及工作总结。
2.组织市县两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信息员6人参部级培训。
3.完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挂牌情况统计,并上报省厅。
4.参与市民盟对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调研。
5.组织征订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辅导读146本。
6.答复市政协转来政协委员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提案一件。
7.收集对《加快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意见》的征求意见,现在对意见进行梳理,修改后再次上报市政府审批。
六、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情况
1.完成市级网页的栏目更新,共更新250余条信息和10张图片。
2.对2009年数字乡村工作进行了安排布置,目前各县(市)区、乡具体执行中。
3.按半月一次和一月一次上报省农村和农业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工作进展情况。
4.将农经工作的有关要求、情况和通知等8条信息在数字乡村平台上。
5.组织上报省级数字乡村先进集体和个人材料,*市农业局、安宁市农业局获得省级先进集体奖励,5人获得先进个人奖励。奖励数量在全省排第二位。
七、农经统计
1.完成审核、汇总、上报全市*年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年报,撰写了分析,并印制成册报送36个有关部门和领导参考使用。
2.召开全市农农经统计东川会议,全面部署研究入户调查及其他农经统计工作。
3.完成一季度780户农村入户调查汇总工作,二季度的工作正在进行中。
4.按照省农业厅要求上报了农业领域非法集资统计情况。
5.及时完成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月报统计、上报和分析工作。
6.对农业部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年报改革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7.协助农经处完成*市农民收入增收实施意见。
八、省农业厅项目完成情况
1.完成08年省级财政扶持项目实施情况统计及绩效评价工作。
2.完成09年省级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筛选上报工作,共上报24家,现正等省审批。
3.开展对08年4个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及时掌握相关情况。
4.做好项目的立项和储备工作。
九、招商引资
发动全站职工学习有关招商引资的政策,积极寻找项目对象,只要是存在1%的可能,我们都要用100%的努力去争取,因我站无有利条件,加之人手少、工作量大,只能依靠全站职工的潜能去挖掘,去争取,到目前为止已与三家单位进行过洽谈,预计引资额460万元,协助农科院招商引资任务,现在尚没有确定的项目。
十、其他
1.完成市委办公厅《关于报送*市加快社会保障支撑体系建设调研专题报告的通知》要求的撰写*市农业保险体系建设的报告。
2.组织参与*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检查。
3.协助农经处根据市政协《关于对我是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问题开展收集社情民意和调研的通知》完成了调研报告。
4.根据市农业局通知要求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和农民负担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化解工作。
5.根据2009年节能宣传周活动安排,组织全站职工参加了知识竞赛及节能产品使用推介。
6.专题报送了*年“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乡村债务化解及村级村务管理、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数字乡村工程和关于推进滇池流域城乡一体化中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创新,探索农村村级集体资产(包括土地)的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实行折股量化、股随人走,割断农村户口与农村资产权益分配联系,拓展农民离土离乡发展的空间,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积聚的情况。
7.对云南省农业志农经篇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
近几个月来,上海市浦东新区科经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张爱平比以前更加忙碌。这都源于他的新身份――浦东新区首席信息官办公室主任、科经委首席信息官。
2016年5月16日,上海市浦东新区正式启动政府CIO(首席信息官)试点工作。副区长王靖担任区级CIO,另外,在新区区府办、经信委、环保局、卫计委、市场监管局、建交委、文广局、规土局和城管执法局等9家单位设立部门CIO,希望借此突破浦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面临的瓶颈。
这一举措,被视作浦东新区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互联网+”时代下积极探索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制度性安排。
不仅是一个职位,更是一套制度体系
2016年5月6日,浦东新区组织了400多位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在党校进行了为期一天半的培训,内容是推动政务信息共享。此次培训,四套班子成员基本上全部参加,其力度在浦东新区前所未有。时任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在开班动员会上提出,“浦东必须掀起政务信息化第二次浪潮”。
浦东新区环保局副局长闵庆峰参加了这个培训班,“当时只是作为门外汉去听听,没想过这事会和自己有什么联系。”他在接受《浦东时报》采访时表示。
可不久之后,闵庆峰成了浦东政务信息化浪潮的“弄潮儿”之一。
2016年5月16日,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正式召开了首批政府首席信息官试点单位集体谈话会,包括张爱平、闵庆峰在内的9位职能部门负责人成为首批政府CIO。而这9个职能部门,都是在自贸区语境下,与市场监管关系最密切的部门。
“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设置,不仅仅是一个职位,更应该是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多年从事电子政务研究的复旦大学副教授郑磊对《t望东方周刊》说。
《浦东新区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的方案》中,对于政府CIO制度的组织架构作出了明确规定,其组织架构包含4个层级:战略决策层、管理执行层、议事咨询层和各职能部门支撑层。
战略决策层即区层面CIO,由区领导担任;管理执行层即区CIO办公室,为协助区CIO开展日常工作的执行机构设在经信委;职能部门支撑层在各委办局设立部门CIO,由分管信息化的领导兼任,并指定专人(团队)负责本部门支撑CIO制度的相关工作;议事咨询层包括联席议事协调机构(CIO委员会)及决策咨询机构(专家咨询委员会)。
新上任的区环保局CIO闵庆峰正在推动局内的数据梳理归集、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并把一些重点信息系统与全区在建的政务云数据中心进行数据交换,同时梳理环保局与其他委办局和上级单位的信息资源共享需求。
这也是新区首批部门CIO目前的主要工作。在CIO办公室编写的工作细则中,明确规定各部门CIO的工作都要纳入绩效考核管理。
张爱平告诉本刊记者,除了平时各司其职,各部门的首席信息官们每两月左右还要召开一次例会。例会由区级CIO召集,迄今已开过三次,每次都要讨论1~2个涉及信息化的重大议题。
在第二次例会上,浦东新区新起草的一系列关于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文件引发了CIO们的热烈讨论。会后,闵庆峰还和张爱平继续讨论,是否可以把环保局的几件事情都列合奖惩。
张爱平介绍说,过去,对于这样的文件,一般会先制订征求意见稿,然后下发到各相关部门提出修改意见。 首席信息官是站在技术和管理中间的人,深谙业务工作,同时要能和技术对话
“但真正执笔的并不一定是相关委办局的领导,而是下面业务处室的工作人员。领导们的真实意见往往没有很好地反映出来。”张爱平说。
在张爱平看来,采取CIO专题例会的形式,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以往在政府部门会议上常见的“代会”现象,很好地避免了信息的衰减。另一方面,在会上,CIO们的兴奋点和注意力高度集中,更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自贸区时代的新课题
张爱平说,浦东新区在全国推行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较早,政府的信息化办公早已不是新鲜事,但由于过去“部门应用先行”的建设理念重点强化了各部门自身的信息化系统,部门之间的各种网络和系统却没有实现一体化。
“这导致信息孤岛、信息壁垒普遍存在,显然已不符合发展潮流,也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张爱平说。
如何破解政府信息共享的难题?浦东其实一直在探索。
“2007年左右,国内对于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曾有一波热烈的讨论。”郑磊说。
当年,国外已实践多年的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对于中国来说还是个比较陌生和时髦的概念。
张爱平向本刊记者透露,正是在2007年左右,浦东新区曾与这个“时髦”擦肩而过。
2007年下半年,在浦东推进“电子政府”建设的背景之下,浦东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原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人事局)曾联合开展了关于政府CIO制度的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原国务院信息办、原上海市信息委、区委、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以及有关研究机构的意见,并形成了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张爱平正是这份报告的主要执笔人之一。
遗憾的是,这份包含整套政府CIO制度设计的报告被长期搁置。
张爱平认为,除了区域、部门调整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之外,当时对于CIO制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还存在严重不足。
改变的时机终于在九年后到来。
从事了多年信息化工作的张爱平敏锐地感觉到,最近两三年,与信息化直接相关的“国字头”文件比过去二三十年都多,就在2016年9月底,国务院又了《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这充分显示了本届政府对于信息化的重视。”张爱平说。
张爱平在向本刊记者介绍浦东此次设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的背景时,几乎言必提“自贸区”。
事实上,自三年前浦东新区进入自贸区时代以来,减少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成为制度创新的趋势。政府提出了“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新要求,由此,部分审批事项取消后,在审批和监管之间的“信息断裂带”极易出现,信息共享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2015年,浦东新区启动了“政务云”工程建设。目前,其体系已经覆盖全区绝大多数部门、街镇和园区,支撑着网上政务大厅、综合监管平台等30个综合性平台的有效运转。这成为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得以在浦东顺利实施的基础保障。
2015年下半年,在浦东新区部署的一系列重大事项中,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的建立重新被提上议事日程。
郑磊参与了新一轮的课题研究。他和他的团队花了近半年的时间,总结了国内外经验,在政府首席信息官的制度设计、如何处理其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
“过去政府的信息化缺少统筹,缺少顶层架构。信息部门仅仅被当作一个技术部门,层级较低,边缘化现象严重。而实际上,技术是个催化剂,信息部门和业务部门如能完美融合,就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郑磊分析说。
必须把技术和管理融合起来
2009年3月5日,34岁的维韦克・孔德劳被当时刚刚入主白宫的奥巴马选中,担任美国联邦政府首席信息官。
这个美籍印度裔的年轻人,拥有马里兰州大学的信息科技硕士学位,之前曾在弗吉尼亚州商业与科技部担任助理秘书,后又担任哥伦比亚特区的首席技术官,是个典型的技术与管理双料人才。
“政府首席信息官不是纯技术官员,他必须把技术和管理融合起来,具备互联网思维,这样的人才并不好找。”郑磊说。
在《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中,美国政府详细规定了首席信息官应当具备的一些核心能力,如卓越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流技能;在复杂的合作和协作环境中游刃有余地发挥作用的能力;敏感、诚实、聪明、判断力强、战略思维能力强,等等。
此次,在试点单位选择政府首席信息官时,浦东新区也有着自己的考量。
“此次9个部门的CIO并没有很强的IT背景。这说明,浦东在探索政府首席信息官的选用时,并没有把这个人的技术背景作为最重要的考量,而是从区域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去寻找合适的人选。”张爱平说。
郑磊也认为,在技术和业务无法兼得的情况下,业务能力在CIO的选拔上显得更为重要。
“首席信息官不是一个技术官,而是要把信息这一决策和行政的基本要素很好地管理起来。他是站在技术和管理中间的人,深谙业务工作,同时要能和技术对话。”郑磊说。
大家下午好!
根据县机构改革的有关精神,今天,我本着进一步锻炼自己,为大家服务好的宗旨站在这里,参加部门中层干部竞岗演讲。我竞选的是办公室主任一 职,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
我自1994年7月昭通师专中文系毕业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任过旧城镇党委宣传委员,威信报社编辑、记者,县委组织部办公室副主任、党支部宣传委员,曾四次在公务员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
自2001年2月通过竞争上岗就任组织部办公室主任以来, 在部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各科室的大力配合下,我把参与政务、管理事务和搞好服务三大办公室主要职能有机结合起来,主要在四个方面苦下功夫,一是献计献策,当好领导的“咨询员”;二是立足本职,当好大家的“服务员”;三是加强管理,当好部门的“管理员”;四是搞好关系,当好内外“协调员”。通过近两年的办公室主任岗位的锻炼,由于我坚持原则,敢说实话,能办实事,无论对领导还是同事都一视同仁, 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认可,办公室工作也能较好地开展。个人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去年我竞选办公室主任的演讲稿被全国应用写作核心期刊《应用写作》采用,并由资深编辑在“佳作评析”栏作了详细点评。另外,由于近年来我在《云南日报》、《领导科学报》、《支部生活》、《农村.农业.农民》、《应用写作》、《秘书理论与实践》等省内外报刊发表了上百篇公文,今年被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吸收为会员。在这里,我要衷心感谢部领导,是你们苦口婆心的教诲,使我学会了不少工作的方式方法和为人处世的道理,真正懂得了“严是一种真爱”的丰富内涵。同时,我要感谢各位同事,是你们的大力支持和默契配合,共同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推进了办公室工作乃至部门全面工作的有效开展。
说实话,对于从事组织部办公室四年多的我来说,参加竞选办公室主任固然有轻车熟路的优势,但由于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容易按部就班,缺乏创新精神。特别由于工作阅[你阅读的文章来自:范文搜]历和自身个性的局限,有时在工作上偶有顾此失彼的现象,工作的超前性和预见性还有待于加强,对原则性下处理事情的灵活性把握得不够好。针对这些情况,今后我将在求真务实中清醒认识自己,在积极进取中不断开拓创新,在拼搏奉献中逐步完善自我,目的在于多方面获取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力争把工作做得更好。
下一步,对于组织部办公室来说,我认为主要应在深刻领会十六大精神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一切从部门工作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中解放出来,努力推进学习创新、制度创新、调研创新和服务创新,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在搞好常规工作的同时,侧重抓好四项工作:
一、搞好理论学习,提高工作水平。歌德曾经说过,“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要高效推进部门的各项工作,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切实强化学习,不断拓宽视野。下一步,作为党支部宣传委员,我将努力促进办公室和党支部的密切配合,有针对性地抓好部门干部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在部门树立“学习就是工作,认真学习是一种觉悟、一种责任、一种境界、一种能力”的思想。要通过学习,增强部门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促使部门干部逐渐形成自我加压找着学、支部要求促着学、同志之间帮着学、科室之间比着学、经常检查逼着学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制度督查,防止工作“反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单位没有制度和纪律作保证,是什么也干不好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纪律严”的组工干部队伍,才能保证组织部门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今年5月以来,由于部领导的关心支持,办公室根据工作需要对部门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完善,并将全年工作要点进行了量化分解,具体落实到科室、到个人,从而将各项工作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有力地促进了部门各项工作的开展,部门管理逐渐由“人管人”到“制度管人”有序迈进。但是,有些制度时间执行一长就容易出现“反弹”,这就需要办公室加大督查督办力度。明年,办公室主要是要随时加强立项督查和各项工作情况的督查督办,保证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将工作做实做细,切实做好有些制度因时间执行较长而出现的工作“反弹”现象。
三、抓好调查研究,当好参谋助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随着组织工作中心的转移,办公室的工作重心从办文、办会、办事逐渐向调研、信息、督查,从为领导做好助手转向当好参谋。办公室要当好领导的参谋必须知情,要知情就必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只有调查研究深入了,掌握的情况和提供的材料才全面、具体、准确;只有吃透上情,熟知下情,把上级的决策、指示与我县组织工作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才能“参”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明年办公室将积极协助各科室搞好调研选题,开展好调研活动,督促各科室写出1——2篇有一定价值的调研报告,一方面可做为成果上报,一方面用于指导工作实践,力争在调研工作上有新的起色。
四、搞好主动服务,树立良好形象。组织部办公室作为综合部门,头绪繁多,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服务工作作为办公室一项比较繁琐、杂碎的经常性工作,搞好了能树立起一个好的部门形象,搞差了则会影响一个部门的声誉。当前,面临着时展加快、工作手段变新的新形势,办公室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其工作有很大的被动性。如何在被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好主动服务,这是办公室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对于我们组织部办公室来讲,主要是把上为部领导分忧,下为各科室、各基层有关单位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在办文、办会、办事上坚持原则性下的灵活性,头脑要清,手脚要勤,待人要诚,心胸要宽,办事要公,言行要慎,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切实克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机关不良作风,力争不让领导布置的事情在办公室延误,不让传递的批件在办公室积压,不让各种差错在办公室发生,不让前来办事的同志在办公室受到冷落,不让部门的形象在办公室受到影响,努力发挥好组织部办公室作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和知识分子之家的窗口作用。
智慧城市是现代城市的一个重要形态,是X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对突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瓶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效能和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本情况
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以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为统领,加大工作力度,推进电子政务、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及民生服务等工作,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一)智慧产业稳步发展。
一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进展。市及市(区)全部建成农业信息网站,开通“X”三农热线和惠农手机短信服务。建成覆盖全市乡镇、生产基地的X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追溯信息平台。
二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取得实效。全市共有X港核心港区等X个园区被认定为省“两化融合”示范区,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试点企业分别达X个和X个。
三是电子商务发展成效初显。截至X年底,X通过阿里巴巴、京东等第三方知名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的商家达X家,在淘宝和天猫店注册的网络零售商家超过X家,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X亿元。
(二)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项目建设实现扎口管理。研究出台了《X市电子政务管理办法》,明确了政府部门年度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实行年初申报,由市电子政务联席会议集中审核,未经审核的财政部门不予安排预算资金。
二是资源整合稳步推进。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电子政务基础资源整合共享工作的实施意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从基础平台资源、基础信息数据库等四个方面,规范整合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基础资源。
三是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市政府累计投资X万元,启动建设政务数据中心,已有社保、民政、经信等X个部门的X项应用系统入驻中心。
(三)信息基础设施及民生应用建设取得实效。
一是教育惠民走在全国前列。市政府累计投入X.X亿元,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我市借助网络信息化技术,录制成X
万余条教学微视频,全市近X万中小学生可随时通过电脑或手机免费学习。
二是“三网融合”工作扎实推进。市政府以入选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市为契机,推进实施光网城市、无线城市、高清城市工程。截至X年底,全市宽带互联网用户达X.X万户,光纤到户达X.X万户,宽带互联网接入端口X万个。
三是公交出行更加智慧。公交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实现统一储存、统一管理,通过X掌上公交及公交站台实时信息显示,使乘客能随时随地获知X公交各种静动态营运信息。
(四)城市建设管理更加优化。
一是地理空间数据库完成建设。市政府与国家及省测绘局共同推动包括X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典型示范应用等内容的“数字城市”、“天地图·X”工程建设,其成果广泛应用于公安、交通等多个部门。
二是数字化城管成效显著。市有关部门借助市场机制,通过数字化形式,明确城市管理的范围、机制、责任,使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由以前的不到X%上升到现在的X%以上。
三是城建项目管理效能提升。由政府投资X万元在全省率先建成的“X数字城建指挥中心”于去年X月投入使用。该中心通过大量城建数字信息资源整合,实现对住建系统项目建设及管理的统一监控指挥。
二、存在问题
X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尽管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信息化发展趋势、周边城市发展态势及群众的美好期待,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
目前,政府相关部门所建的信息化项目已包含了部分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应用系统,各部门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信息,但由于上下不贯通、左右不衔接,部门之间缺乏业务协同,各系统不具备信息自动抓取、实时服务等功能,导致数据多却用不上、有信息但找不到。
同时,各部门应用系统数据格式不一,缺乏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形成众多的信息“孤岛”。
(二)重视程度及统筹推进力度不够。
X智慧城市建设见事早,政府部门行动快、有亮点,但受市政府人员变动及牵头部门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统筹推进缓慢,特别是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标准体系制定等主要任务尚未完成,有的仍处于启动阶段。
虽然市政府成立了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但相关工作机制尚未健全。作为牵头及主管部门的市政府办及市经信委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不足X人,力量明显不足。
(三)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匮乏。
由于信息产业发展滞后,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人才储备不足,能够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研究分析需要并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高级人才和团队缺乏。
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缺乏,导致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衔接不紧甚至脱节。受区位环境及薪酬等因素的制约,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难以引进,各地普遍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
(四)信息应用及智慧产业发展滞后。
有统计数据显示,X年,X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为X.X、工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X.X,低于X.X、X.X的全省平均水平。部分企业对实施“两化融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意识不强。
与临近的X市相比,X国家及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为X家,X市有X家;软件企业为X家,年业务收入仅X.X亿元,低于X市的X家、X.X亿元。
三、对策建议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X长远发展。市有关部门要从区域和全局的高度。
紧紧抓住新一轮信息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努力实现政务更加高效、产业更加优化、民生更加幸福、城市更加宜居。
(一)以提升政府管理效能为抓手,加速资源整合,推进政务管理不断优化。
一是完善政府网上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群的信息公开、在线办理、公众参与三大功能,构建为企业和公众服务的“一站式”、并联审批门户网站平台。要尽快建立政府监督平台,制定电子政务监察标准,通过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与电子政务虚拟大厅的融合,推进政务服务中心与相关部门协同办理和并联运行,为社会大众提供无接触式管理与服务。
二是提升政务信息共享水平。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行政资源数据库和信息交换平台,形成统一管理系统下的信息共享运行机制。要以大数据、云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人口、法人、地理信息、宏观经济数据、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三是创新推进城市管理。按照省政府《智慧X行动方案(X-X)》的要求,创新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运行模式,在现有数字化城管的基础上,将市区范围内的街道、社区一并纳入数字城管网格化管理范畴,拓展建立城乡一体的大城管格局。加快建立可视化、协同化城乡建设管理智慧应用系统和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城乡建设管理的数字化、精细化和智能化。
(二)以推进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目标,加强规划统筹,引领智慧城市科学发展。
一是强化规划及统筹推进力度。智慧城市建设涉及范围广、周期长、投资大,各试点城市无一不从规划入手,发挥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要围绕“优政、强企、惠民、美城”的总体目标,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十三五”规划,加快编制涵盖全市各部门、医药园区、经济开发区、数据产业园区及各市(区)的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和标准体系,统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产业转型升级、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和信息安全等体系架构。
二是增强工作紧迫感。要围绕省政府X年建设沿江智慧城市群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立足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的高度来认识,作为市委、市政府思想再解放、项目大突破、城建新提升“三大主题工作”的重要内容来谋划,作为谱写“迈上新台阶、建设新X”X
篇章的重要举措来推进,把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
三是建立健全工作体系。进一步发挥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高位协调作用,按照人事相宜、人岗匹配的原则,尽快建立有职、有权、有责、有人的专职工作机构或专业团队,形成有人决策、有人协调、有人督查的协调推进体系。要建立有本地专家参加的决策咨询机构,对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和行动计划的推进实施开展咨询评估,为决策和指导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以打造惠民工程为重点,拓展信息应用,促进民生更加幸福。
一是加强智慧社区建设。尽快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拓展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建议参照芜湖市做法,实施街道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整合公安、社保、民政等基层力量,推动政府管理服务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实现让共享信息帮助百姓去“跑腿”的社区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化服务。
二是加快市民卡建设步伐。建议学习嘉兴市依托社保卡、建设“多卡合一”市民卡的成功做法,把市民卡建设作为信息惠民的突破口。通过大数据支撑下的部门业务协同,整合各项服务应用,推进社保卡、交通卡、借书卡、诊疗卡、旅游卡、银联卡等的功能叠加、集成合一,使市民卡“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变为现实,让市民切实享受“一卡在手、方便无忧”的便捷生活。
三是打造智慧民生服务平台。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广大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自助化的智能服务。重点建设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专家咨询、报告查阅及医疗信息跨医院共享利用等服务。以满足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形成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等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
(四)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动力,加快“两化融合”,不断提升产业智慧化水平。
一是推进智慧农业持续发展。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农业物联网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的进一步提高。要准确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信息技术在畜禽养殖、温室大棚、露天作物栽培和农产品销售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推动传统农业向智能农业、感知农业和现代农业转变。
二是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要抢抓“互联网+”和“中国制造X”带来的发展机遇,大力营造有利于“互联网+”发展的良好氛围,动员引导行业、企业以互联网思维推进“机联网”、“厂联网”等生产模式创新,推动“互联网+”战略在
X落地生根。要依托医药高新区(数据产业园),加快打造具有X特色、全国有影响的大健康数据平台和云中心,推进互联网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着力形成高端的“医、药、养、游”产业链和集聚效应。
三是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要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尽快出台《X市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电子商务普及应用,探索MXC(生产厂家对消费者)、OXO(线上对线下)等新型商业模式。要着力推进生产业加快发展,引导制造业企业树立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理念,以拓展产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强集成能力为重点,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五)以完善体制机制为关键,加快人才培养引进,努力营造全民参与氛围。
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全面梳理分析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需求的人才类型和数量,研究制定智慧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要坚持人才为本、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使用、引进和激励机制,依托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加快培育领军型、创新型行业精英和复合型、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
二是创新工作理念。以政府统筹、市场运作为建设运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创优财政资金使用办法和投融资机制,按照市场化模式,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产业投资引导资金,吸引投资实力强、技术先进、经验丰富、市场公认的专业化投资管理团队或运营商,定向支持X智慧产业发展。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通过产业化运作的方式,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2012年揭晓的第2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大众网《“党旗漫卷中国红——走进56个民族家庭”大型接力式采风活动》摘得网络专题类一等奖。这是该网继第20届、第21届中国新闻奖连获一等奖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大众网三年三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两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创造了全国省级重点新闻网站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内容建设屡创佳绩,原因在哪里?
这三年,也是大众网进入全国第一批转企改制试点网站到顺利完成转企改制任务的三年,运营收入三年增长近10倍。
大众网运营工作高速增长的奥秘在哪里?
技术,历来是重点新闻网站事业发展的短板。三年来,大众网的技术团队从运维向研发型转变,不但在全国重点新闻网站中率先开发应用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微博系统——众众微博,而且不断拓展移动互联网等新应用平台的开发。
目前,大众网产业布局已经初具规模:
两网——在全国省级重点新闻网站综合排名位列前茅的大众网;适配千余种手机型号,融社交、生活资讯服务、线上线下活动于一体的移动互联网掌上大众网。
一报——拥有200多万读者、主打综合新闻资讯的齐鲁晚报手机版。
三刊——拥有300多万读者、主打生活服务资讯的免费彩信版日刊《齐鲁手机杂志》;以“领导决策参考、企业舆情指南”为定位的旬刊《大众舆情参考》;国内首本传播前卫手机文化的纸质月刊《手机语文》。
一屏——山东城市大屏联播网。
一社——大众音像出版社。
一平台——“在山东”电子商务平台。
一全资子公司——山东大众信息产业公司。
2012年岁末的一天,记者来到大众网采访。一进门,“山东新闻第一网、山东网友生活圈、移动互联新门户”三行红字就映入眼帘。在硕大的牛耳鼎标示下,“革故鼎新、永执牛耳”八个大字默默诠释着这家网站的精神追求。公告栏里,各项规章制度、嘉奖令、处罚令、年度业务课题申报一一公示。穿过琳琅满目的文化墙,办公区里年轻的采编团队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据了解,在总部之外,大众网已经在山东建立了10个运作规范的自建地方站,这些地方站的领导者全是网站的中层干部,编织起一张覆盖全省一半以上地市的大众网群。2013年,大众网群和地方站布局将覆盖整个山东……
如今,全国各级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正风起云涌,融资上市让人心驰神往。其实,要拥抱资本市场,打铁先须自身硬。
如何在大众报业集团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提升新闻影响力和品牌的传播力?如何不断提升自身造血机能,进而锻造市场核心竞争力?战略布局路在何方?业务模式、运营模式如何拓展?这都成为业界同行必须面对的共同课题。
战略管理:抓牢导向盯市场,锻造核心竞争力
一个网站的核心竞争力是它在市场竞争中所具有的能够持续比其他网站更有效地向读者提供服务,并获得盈利和持续发展的整体性能力。其前提在于能够始终“走正确的路”、“做正确的事”。
营造影响力:把导向视为事业发展的生命线
作为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导向是“一”,其余都是“零”。只有“一”立起来了,其他的“零”才有意义,也只有“一”立得住,事业的拓展才能实现倍增效益。
不断加强网站自身的新闻策划能力、网络传播的舆论引导能力,牢牢占领山东网上舆论主阵地,倾力打造新闻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是大众网内容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大众网可持续发展和快速、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年来,大众网在一系列重大主题报道中风生水起,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挖掘“新闻金矿”,不断催生精品,已成为网站全力打造新闻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重大节庆报道蕴含无限的创新空间。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党旗漫卷中国红》在读者罕闻、记者罕至的地方进行“走转改”,180天历程,由记者、特约记者、网友代表,还有一名14岁小记者组成的特殊采访团队以不同视角发现,用共同脚步丈量,行程8万里,记录了中华56个民族家庭的人情风貌、民俗民生、发展变化。以这样一种平民的视角,传达出网民的心声,来自56个民族家庭的图片、视频,以及众多网友的微博参与,提供了海量的原生态信息。这种把“规定动作”深化为“自选动作”,变成互动性和具有可读性的内容,体现出来自网络又不局限于网络的理念创新。
重大决策部署报道需要善于用特殊性阐述普遍意义。转方式、调结构是中央的重大经济决策部署,也是网络宣传报道的重点。2010年8月,为深刻记录枣庄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绘制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调样本”,大众网第38期《独立调查》栏目推出了长达近三万字的深度调查报告——《千年煤都的生死变轨》,获得山东新闻奖一等奖、第21届中国新闻奖网络专题三等奖。
重大主题宣传在网不唯网,在全媒体联动中实现多介质传播。2012年大众网承办了“科学发展新山东——第八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来自全国的80余家媒体、130余名记者,7天行程5000余公里,发稿并转载大量稿件,在网上掀起山东喜迎十、科学发展的宣传热潮,报道的形式包括新闻、评论、微博、手机报、论坛以及3G直播,不但实现了新媒体中各个平台的互动联系,还实现了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联动、交互传播。
营销影响力:实现资源密切转换
讲导向与抢市场其实并不矛盾。相反,主旋律报道,主流新闻恰恰是主流媒体抢占市场的利器。
以新闻的眼光审视政务性、指令性工作,把政务性、指令性变成新闻性、指导性和可读性。尽心尽力地为山东省、各地市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服务。把大众网政务新闻传播的权威性因势利导地转化为在各地市、各行业的影响力和在全国的有效传播力。
影响力的营造与营销是相辅相成的。把政治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新闻资源优势,可以形成强大的新闻生产力;用好政策资源优势,上级对大众网在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可以有效转化为可供合作拓展的行业服务优势、可供延展产业链的资本运作、置换优势。
延伸网站在各地的影响力,助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为网友提供更贴身的线上、线下增值服务,地方站、地方频道建设广阔天地。从2010年开始,大众网开始陆续在10个市开设了严格按照国新办要求、运作规范的地方站和地方频道,特色新闻与服务受到各地党委政府、企业、网友的普遍好评。地方站新闻宣传浓墨重彩,运营方面2012年已实现1200万元收入,也成为继总部广告运营、无线增值业务之外的又一增长极。
大众网依托全资子公司——大众信息产业公司构建的“一网一刊多套软件”的大众舆情服务链已有多家厅局、不少地市用户接入,辅以信息集成业务,2012年实现运营收入2200万元。
价值观引领:用主流价值塑团队之魂
与网站发展战略相适应、相匹配的核心理念体系的创建和丰富完善,为网站发展战略的推进提供生生不息的价值导向、智力支持、精神动力、舆论引导和文化支撑。
“党网高度、大网气派、责任媒体”是大众网的主流价值体现,也是全体大众网人需要秉承的价值观。
以价值观为引领,大众网每年一个主题年活动是全年工作的总抓手。继2011年“内容建设年”之后,网站又把2012年确定为“速度效益年”,采编部门提出“提高采编竞争力,确保速度与效益”,并制定详细年度规划予以推进。技术部门则出台了全年的技术发展规划,落实到项目、落实到人。
网站党支部、编委会结合当前正在展开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提出五大战略:
跨媒体发展和品牌衍生战略。积极布局城市大屏联播网,构建移动互联网新门户。目前济南长途西客站的LED户外大屏项目已经启动,掌上大众网的WAP版已经投入运行、客户端建设进入内测阶段。积极探索与国内大型商业网站的合作,构建与大众网相适应、相协调的服务性商业网站。此外,齐鲁晚报手机版已经成为国内同级网站中发行量最大的手机报;《独立调查》、《敢当时评》等一批名频道、名专栏初具规模;《大众论坛》连年入围全球中文论坛50强,并且排名不断前移,目前已经形成问政、服务、公益并举,拥有230多万注册用户且山东最大的网络民意表达平台。
人才强网战略。积极引进人才,鼓励在职员工深造学习,网站承担在集团规定补贴之外的部分学习费用。
机制创新战略。坚持“扁平化”原则,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淘汰机制,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
文化提升战略。2013年的主题年活动确定为“文化建设年”,把文化提升当成队伍建设的硬指标推进。
地方站发展战略。全面布局,加快推进,2013年实现全省覆盖。
在此基础上,大众网在大众报业集团的指导下编制完成了事业发展的五年规划,加快发展步伐,构建大众网群,成为大众报业集团又一支柱板块。
机制创新:优化绩效考核,完善制度建设
转企改制的体制改革完成后,还需机制创新配套跟进。大众网的机制创新抓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形成考核、监督(反馈、修正)、激励的闭环管理系统,其目的在于规范“什么不能做”、倡导“做什么好”。
规范业务流程,改进优劣评价机制
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考核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保持内部管理的强制约束力,大众网从转企改制伊始就着手完善建章立制,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出台并不断完善了《频道编辑考核办法》、《手机报编辑工作手册》、《记者工作量考核办法》、《论坛帖文处理的若干规定》,《地方站管理办法》等。为了规范业务流程,建立了《手机报发稿流程》、《大众网新闻处理办法》、《关于杜绝违规转载的若干规定》、《新闻把关147条规定》等等。
对工作突出的项目实行《董事长嘉奖令》和《总编辑嘉奖令》予以重奖,对于出现的问题和重大错误及时下达《董事长处罚令》和《总编辑处罚令》予以重罚。
创新业务竞赛,拓展绩效激励机制
大众网在全省网媒中率先启动“走转改”并辅以制度保障,力求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不断健全体察民情的制度。启动基层联系点计划,推动年轻记者“包村”行动。由董事长、总编辑带队,带领年轻采编人员“包村”,写出系列调研报告,并努力解决基层实际问题,写出有分量的调研报告和新闻精品。
二是不断完善好新闻的评价制度。在全网站开展“记者走基层新闻精品大赛”;编辑记者上岗前必须有一周以上的基层学习实践经历,根据论坛、手机报、新闻采访、视频制作等不同部门配套实施相关业务培训。
三是不断创新公益服务的制度。加大“大众帮帮团”工作力度,推出一批有影响的爱心公益活动。开展“网友看房团”、“网友家装团”、“网络问医”、“网络问法”、“8分钟约会”等系列活动,服务网民。
四是不断拓展了解民意的制度。依托大众论坛,广泛对接省长信箱、各市市长热线,努力解决网友反映的实际问题,深入做好网络舆情专报工作。
五是不断细化集中民智的制度。开展扎实有效的网络问政活动,在条件具备的时候启动民间智库的启动工作,真正把一帮关心社会发展、乐意为推动社会进步建言献策的网友凝聚在一起,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是不断加强队伍建设的制度。开展以老带新的结对子活动,编委会成员和各采编部门主任带头与年轻采编人员结对子,建立基层联系点长效机制,将下基层、接地气与网站研究课题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网站内容建设的全面提升。
在此基础上,推出了总部月度好新闻评选和地方站月度好新闻大赛,与奖励挂钩,优秀作品结集出版,引导员工岗位成才。
文化建设:提升队伍境界,保障事业发展
网络媒体市场化之后,竞争会愈演愈烈,网站要保持和扩大自身的优势,必须有一支用先进文化理念武装起来的作风过硬的队伍,必须有一个团结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工作氛围。否则,即使一时红火,也终难长久。
开展体验式学习,让理念成为信仰
构建文化的长效认同机制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使之渗透到实际工作中去。为此,2010年大众网党支部成立了由董事长挂帅的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学习研讨小组、民主生活小组、文体休闲小组、合理化建设小组。
网站把全国新闻界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三个一切主题教育”、“铲除虚假新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等活动作为抓队伍建设、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将文化建设与之紧紧对接,通过狠抓作风建设提升员工的思想境界。
针对网络出现的虚假新闻、网络传言等,及时分析、防微杜渐。网站中层以上干部在员工培训中带头授课。2010年大众网的研究课题《新闻立网、服务强网的路径优化》获得第21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三等奖。
此外,网站以文化建设内刊《网事》和文化墙为平台,组织“我为网站发展献一计”等各类主题征文。工会定期组织舞蹈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登山比赛、拓展训练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每个员工生日时网站都送上鲜花、贺卡。员工婚丧嫁娶时网站领导都以不同方式予以帮助。
民主生活小组积极组织员工座谈,听取对事业发展的意见或建议,积极倡导建言献策。
倡导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回馈社会中成就自我
大众网每年推出的各类活动不下200个。其中绝大多数是公益活动。自2009年起,大众网每年编辑出版大众网年度社会责任白皮书,激励网站员工做先进网络文化的倡导者和参与者,在回馈社会中升华自我、成就自我。
其中,自2009年起连续三年发起“5·12,我要爱——今夏请喝北川茶”活动,通过对北川茶这一支柱产业的新闻援助、品牌推广,开创了一种运用民间力量,通过市场手段实现爱心共赢的援建新境界。自2011年起创意并主办的山东首届网络文化节已连续举办了两届,网络小说大赛、动漫大赛、歌手大赛等一系列大赛的社会影响力和网友参与度不断攀升……
作为新媒体、作为新闻人,何为大道?
大众网的实践说明,道是道路,即坚持正确的传播方向和产业布局;道是道义,即主动担当的社会责任和文化自觉。
根据《宜春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和宜阳新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工作要求,本调研组就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开展调研。通过征集市大数据局、市工信局、宜阳新区招商局、经济发展局等市直和新区相关部门,以及园区企业关于发展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并组织调研组座谈会讨论和研究解决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探索不够、效果不明显的相关问题。现将调研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智慧经济产业发展背景及现状
2017年8月,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提出“把宜春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全国知名’大数据产业强市”,并将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建设、管理和运营的重任交给宜阳新区。此外,宜阳新区中心城市建设职能基本完成,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发展智慧经济产业是推进全区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最优路径。为此,新区管委会举全区之力完善基础、配套政策、加速推进。两年来,新区高规格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高起点、高要求、高质量推进招商引资,强素质、塑形象、优环境提升化企业服务,多措并举稳步推进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在全区上下的艰苦奋斗和努力拼搏下取得了喜人成绩。
(一)突出产业规划围绕“省内领先、全国知名”发展目标,邀请中国信通院的专家团队高层次、高起点规划编制了《宜春市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产业发展规划》,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中科院人工智能首席教授张文生、中科院季统凯博士等10余名专家担任智慧小镇发展顾问,为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制定了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了2020年底,计划年引进培育30-50家大数据企业,带动就业超过5000人,年营业收入突破60亿元。到2025年底,大数据企业累计100-200家,引进培育2家以上十亿骨干企业,带动就业超过2万人,年营业收入突破300 亿元。到2030年底,引进培育2家以上百亿骨干企业,带动就业超过5万人,年营业收入突破800 亿元。
(二)突出平台建设1、产业承载平台
以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为核心承载平台,大力推进“两中心两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规划用地2万余亩,分三期实施:第一期1350亩,聚焦智慧城市和产业转型,重点建设“两中心、两基地”即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孵化基地、双创基地。其中赣西云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12.7亿元,占地面积约74亩,建筑面积4.82万平方米,按照国际最权威机房认证体系T3等级,将安装4000个8千瓦的高密度机柜,特点是密度最高、等级最高、颜值最高,是华东区域最大的云数据中心,一期1000个机柜将于10月底投入使用。呼叫中心、孵化基地、双创基地项目总投资约14.36亿元,占地面积约280亩,建筑面积44.6万平方米,今年10月底可投入使用14万平方米。第二期5360亩,位于高铁站西南侧,聚焦产业创新,将重点建设产业创新基地、产业实训基地、知识产权中心及落地智能制造基地,目前土地已完成征迁工作。第三期1.6万余亩,位于一期东侧,聚焦应用研发,将重点建设应用研发基地和检测认证中心,落地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行业。
2、产业运营平台
为推进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和建设、管理、运营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成立了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建设指挥部和领导小组,设立了大数据运营公司负责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建设、管理、运营和推进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目前,大数据运营公司拥有员工30多人、5个职能部门,承担起了大数据产业园区的项目建设、后勤保障、企业服务、招商引资、资本运作、资源整合等重任,完成了大数据产业园临时办公区、云数据中心、“一中心两基地”、大塘变电站、智慧党建中心、呼叫中心示范基地、蓝海彤翔渲染云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为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突出产业配套1、产业政策配套
为推动产业发展,宜春市出台了《宜春市关于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宜春市引进培养创新创业高层人才“双百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市大数据管理局出台了《宜春市 “企业上云”云资源服务奖补实施办法(试行)》。在此基础上,宜阳新区细化出台了《宜春市宜阳新区关于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从数据产业、数娱产业、总部经济、外包服务、企业培育等11个板块为企业提供落地扶持,入驻企业可享受税收奖励、生产设备购置补助、企业上市奖励、总部经济开办奖励、著作权奖励、营收上台阶奖励、高管个税减免等多维度的政策支持。
2、产业服务配套
根据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特点,在配套服务方面,采取“4+2”的配套体系,即4个平台、2个中心。
四个平台:一是创新平台,大数据产业园获得了省级、市级众创空间授牌,目前申请的“江西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与产业融合创新)”正在审批中,同时与网易合作建立了联合创新中心,为企业提供孵化基地;二是金融平台,设立了30亿元的大数据发展基金,将建设10万平方米的金融中心,用于落地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行业,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三是人才平台,大数据产业园和宜春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入园企业提供人才保障;四是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了专门的服务团队,并建立了网上企业服务超市,可以为入驻企业提供从工商注册、纳税申报、记账、法务咨询等一条龙、一站式服务。
两个中心:一是居住中心,已配有390套人才公寓,并将在小镇一期再建人才公寓,为企业人才提供生活保障;二是商业中心,在园区内将建星级餐饮、休闲广场、绿地、电影院、健身房、咖啡厅、酒吧、24小时便利店等生活、休闲、娱乐设施,搭建“产、学、活、乐”全生态,满足企业人才高品质生活需求。
(四)突出产业招商
围绕能够品牌效益的智慧经济、能够带来海量数据的数据经济、能够带来经济总量的环保经济、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总部经济四个方面开展招商引资,以数字娱乐、人工智能、VR/AR产业为发力点,逐步导入智慧城市、产业融合、呼叫服务、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大数据关联产业。用一年多的时间,签约各类项目95个,48家企业注册运营。
今年上半年,抢抓“招大引强‘百日千亿’攻坚战”的契机,先后外出招商23次,对接项目76个,签约项目41个,亿元以上项目4个,其中亿一集团儿童动漫城项目投资金额40亿元,今年4月已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5月正式投产运营。截至目前,2019年新签约孵化项目35个,注册率达75%。并且,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借11月份开园契机,将集中包装和签约近200个线上线下企业,全面激活产业园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优势。
(五)突出产业融合
以大数据应用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为引擎,紧抓公共服务数字化、本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这三条主线,宜阳新区加强与宜春市其他各县市区的联动,实行1+N产业空间布局和“131”工程。以公共服务数字化为突破点,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政务大数据、民生服务大数据与城市治理大数据应用。将公共服务数字化工作作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由政府牵头引导,加强县市区联动,提升宜春各县市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水平,汇聚公共服务领域数据资源,开展公共服务领域创新应用。以本地产业数字化为需求侧切入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大数据应用两线齐进。从产业发展需求侧切入,切实推进锂电新能源、中医药、传统制造业、绿色农业、文化旅游业等本地支柱产业大数据应用,推进无车承运物流、安全生产服务等本地特色产业大数据应用,以产业数字化示范应用项目提升本地企业创新能力,并吸引大数据企业汇聚宜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宜春实体经济的融合。
二、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为推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跨越发展,宜阳新区全力建设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突出智慧经济产业发展顶层设计,高效推进智慧经济产业招商引资及产业培育,虽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但是目前智慧经济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十分凸出。
(一)智慧经济产业发展探索不够
宜阳新区围绕智慧城市、游戏娱乐、产业融合、呼叫服务、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大数据关联产业大力开展招商推介工作,建设了“两中心两基地”等一批大数据基础性设施项目,引进了华为、网易必创、蓝海彤翔、华洋、灵猫有数、康灿科技、太城、影呼、中华网库等一批大数据企业,有序推进智慧经济产业发展。但是,目前智慧经济产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生态发展不平衡,产业领域发展探索不够充分。尤其表现在产业招商仅限于大数据的存储、应用等领域,大数据的挖掘、分析、交易等领域缺失;产业培育重点关注大数据关联产业的企业引进,有潜力、有需求的本地大数据产业孵化滞后;产业发展专注解决智慧城市、智慧应用等问题,忽视了未来消费级大数据产业规划和建设。(二)智慧经济产业发展效果不明显
智慧经济产业发展效果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实体经济融合效果不明显。智慧经济产业要纵深发展,需要与全市县域实体经济深度结合,需要各县市区及工业园区的深度参与。当前,宜阳新区全力打造智慧经济产业发展,但与各县市区联动不强,县市区政府、工业园区重视不够、参与较少,未能有效推进大数据平台打造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二是智慧经济产业品牌影响力不明显。当前,全国各地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百花齐放,省内外市场竞争激烈。宜阳新区发展智慧经济产业起步晚、基础差,目前尚未成功打造省内外知名的产业品牌。三是智慧经济产业经济效益不明显。截止目前,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没有一家营业额过亿或纳税超千万的大型企业,大数据产业园区所有入驻企业2018年纳税总额不超百万,经济效益回报速度较慢。
(三)智慧经济产业专业人才短缺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要素。宜阳新区制定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奖补政策,但是由于地缘、薪资、政策配套等因素,外部高端人才引进缺乏足够吸引力。目前,大数据公司及园区其他企业现有的人员皆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尤其是技术类人员缺口较大,有相关企业因专业人才招聘不到位而难以开展业务。若无长期人才培养和输出机制,大数据产业园将长期面临人才短缺问题,严重制约智慧经济产业发展。
(四)智慧经济产业平台承载能力差
当前,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正处于投资建设期,云数据中心、双创基地、孵化基地、呼叫中心、金融中心等产业承载平台尚未投入使用,发展资金投入较少、政策力度小、融资能力弱,且大数据产业园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智慧经济产业平台承载能力差、市场核心竞争力较弱。
三、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针对宜阳新区和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今后宜阳新区应重点抓好以下关键措施的落实。
(一)围绕“产业发展”,打造多元化产业链
发展智慧经济产业,需充分挖掘市场需求,完善智慧经济产业链,应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数据为王”战略。利用云数据中心、“一中心两基地”资源优势,围绕数据存储、智慧应用等关联产业板块,开拓企业“两化”、企业上云、智慧应用运维等业务,打造好政务服务、民生服务、城市管理大数据中心和呼叫中心,快速汇聚海量数据。二是坚持做好“数据加工厂”,做好数据的挖掘、分析,形成旅游服务、电商服务、数字文娱等消费级的大数据,抢占有效数据交易市场。三是坚持做好数据应用,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做好软件项目开发、技术服务等产业。四是坚持发展重点智慧产业,围绕游戏动漫、影视娱乐等关联业务板块,大力推进云渲染、游戏开发、游戏运行、电竞赛事等产业发展。
(二)围绕“产业融合”,打造统一平台
发挥市场作用,政府与企业、各县市区联动,全市一盘棋打造统一大数据平台,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大数据资源,推动大数据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大数据与本地优势资源融合发展。建议围绕宜春锂电、医药、旅游、文化等优势资源,宜阳新应区大力推进“大数据+N”的的发展战略,打造锂电新能源、中医药健康、新旅游等大数据平台,促进智慧经济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二是大数据与各县市区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建议围绕宜春锂电、中医药、烟花爆竹、运输、陶瓷、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全面进行数字化、信息化改造,同时入驻宜阳新区智慧小镇“双创基地”办公,宜阳新区负责提供云服务、大数据研发技术支持等,加强县市联动,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发展态势。
三是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应用融合发展。建议由宜阳新区率先启动城管、供水、供电、交通等智慧城市应用的“两化改造”,为智慧城市应用服务企业提供软件项目研发、技术支持,同时集中展示、集中推广智慧应用,全面提升中心城区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提高社会参与度和影响力,培育全市智慧城市应用的良好生态和发展基础。
(三)围绕“产业品牌”,打造区域特色
宜阳新区应结合本土实际和特点,走差异化发展路径,着力打造具有宜春特色的智慧经济产业品牌。
一是大力创建新品牌。建议:做实、做强已有的“江西省锂电大数据中心平台”“中国VR电竞产业共建基地”“江西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与产业融合创新)”,打造成行业标杆和示范;围绕VR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大健康、人才培养等方面先试行,争创“江西省VR产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江西省传统产业数字化创新示范区”、“江西大健康大数据应用创新示范区”、 “全省大数据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特色品牌名片。
二是重点打造数娱产业品牌。建议:在机构、资金、产业孵化等方面完善配套,比如:成立数娱产业发展办公室,财政设立数娱产业专项扶持资金,联合市级1+5平台公司成立数娱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整合资金优质吸引优质数娱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数娱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促进数娱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将数娱产业打造成为宜春大数据产业的品牌。
三是着力创建宜春特色产业品牌。建议:整合锂电、中医药等优势资源,搭建大数据发展平台,加强产业数据分析、统计、应用,以大数据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打造宜春特色的智慧产业品牌。
四是打造大数据行业品牌。建议:一方面争取省、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支持,建议发起成立全国性的数娱产业、锂电大数据产业、中医药大数据产业、农业区块链应用产业联盟、数娱产业协会等,实现行业内信息共享、资源互推、互惠互利,在大数据产业行业内形成品牌影响力。一方面定期举办大数据产业高峰论坛,把高峰论坛打造成像月亮文化旅游节一样的宜春特色品牌,使之成为市民的节日、企业的盛会、招商的平台,提升宜春大数据产业的知名度、品牌度、美誉度。
五是打造大数据产业标准。围绕锂电、中医药等优势资源,引进锂电、中医药、大健康等科研机构、检测中心、认证中心,汇聚同类大型大数据企业,打造全国认可的锂电、中医药、大健康康养大数据统一标准。
(四)围绕“产业效益”,打造龙头企业
一是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目前,大数据产业园区入驻企业多为分公司、合资子公司等,独自研发、独自生产、独自经营的总部公司较少。建议宜阳新区加快推进总部经济建设,加大总部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力度,打造一批纳税千万以上的规模性大数据关联企业,形成大数据产业虹吸效益,吸引产业链内的企业快速汇聚,提升大数据产业园的创收能力,带动智慧经济产业全面快速发展。
二是优化招商选资。目前大数据产业入驻企业普遍营业额不搞、纳税较少,不能平衡产业的运营成本,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建议招商引资模式应向招商选资模式转变,做好入驻企业的前期尽调和市场反馈情况摸底工作,加强科学研判和决策,选择品牌知名度高、市场效益好的优质企业入驻园区,做大做强园区的营收和税收能力。
(五)围绕“人才培养”,打造政策洼地
大数据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要素。针对大数据产业园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建议:
一是有针对性的引进高端人才。针对数娱产业、锂电大数据、中医药大数据等细分行业领域,出台专门的人才引进政策。在引进高端人才、产业研究院、标准实验室等方面给予最优最具吸引力的专项政策。
二是重点培养本土人才。以宜春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为重点,各县市(区)中职院校为基础,提供特色的教育扶持政策,用三五年时间重点培养一批大数据相关专业人才。
三是加快培训实操人才。发挥好宜阳新区周末学院、大数据沙龙平台,加强一般干部的强化学习;组织新区领导干部及园区企业高管,到华为大学、西湖大学等学校进行系统培训,强化管理和运营。以园区企业为依托,建设大数据实训示范基地,加快培育可实用的专业人才。
(六)围绕“产品平台”,打造发展平台
一、主要工作开展完成情况。
(一)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贯彻学习会议精神,明确工作要求任务。
上半年,市扶贫办高度重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立机构,明确责任,严格按要求和程序开展各项学习实践活动。认真贯彻学习落实省、市有关扶贫开发工作的各种会议精神,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实质,把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领导、各个科室、各个岗位人员,并签订工作考核考评责任书。学习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以自学为主,以集中学、专题学和学习借鉴外地经验为辅,以学以致用、提高效率、促进工作和加快脱贫为目标,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两促进、两发展。上半年,累计召开主任办公会研究工作6次,组织干部职工学习29次,召开全市扶贫办主任、副主任会议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工作方针政策、措施办法,安排布置工作任务会议1次,组织县区扶贫办主任和市办项目管理领导骨干到红河州元阳县学习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1次。通过学习,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明确了工作任务、职能职责、措施办法、方法步骤,规范了管理制度,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为各项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抓好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确保目标任务实现。
1、抓紧审批下达省市整村推进扶贫项目资金计划,加大项目工程建设检查督促力度。上半年,分三批下达了省市整村推进项目232个,其中省级132个、市级100个,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480万元,其中省级1980万元、市级1500万元,计划受益人口59688人。与2008年相比,项目个数增加19个,增长9%,投入财政扶贫资金总量增加285万元,增长9%,受益人口增加4644人,增长8%。至6月底,完成整村推进项目建设76个、完成年度计划33%,有5267户、21253人提前分享了扶贫开发项目建设成果;累计建成安居房35户、总建筑面积2768平方米;建成基本农田1831亩,其中坡改梯1454亩、中低产田改造462亩;新建和修缮沟渠18条、总长23公里,建成小水窖、水池、水坝、水塘204个、总容积2456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838亩、改善灌溉面积805亩;建成人畜饮水管道42条、长度达62公里,畜水池13个、总容积865立方米,解决了5091人、1319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建成进村公路2条、长4公里,完成村内道路硬化95条、总长达84公里,建成桥涵3座、长6米;建成“三位一体”沼气池228口、栽种生态林480亩;扶持经济作物10086亩、发展大牲畜1120头;举办农村适用科技培训82期、参培人员6078人次;建成文化室76个、公厕67个。项目资金使用率为35.5%,其中:安居工程42.4%,水利工程39.8%,人畜饮水工程37.2%,通路工程36.7%,产业开发21%,科技培训88%,生态能源63%,其它建设33%。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设,使76个自然村、0.5万户、2.2万人实现脱贫目标。
2、加大在建易地搬迁工程监管力度,千方百计争取易地搬迁人口指标,完成2150人易地搬迁项目评审论证上报省办审查备案。易地搬迁扶贫是丧失基本生存条件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一条最有效的途径。一是着力加强项目监管,确保搬迁目标实现。2008年省级下达700人易地搬迁任务,安排在峨山县和江川县实施,重点集中在2009年组织实施项目建设,经各级有关领导干部的共同努力,在建工程进展顺利。至6月底,已建成安居房76户、完成率44%;建成基本农田80亩、完成率63%;建成人畜饮水管道建设10.7公里、完成率62%,修建水池3口中、完成率60%,解决248人饮水困难,完成率35%;扶持种植业728亩,养牛80头、猪203头、羊200只,完成率均达80%以上;完成村内道路硬化2.1公里,完成率34%;建成“三位一体”沼气池56口,完成率33%;建成文化室1所,完成率20%;建成电视接收台2个,完成率40%;举办科技培训22期,完成率100%;完成其它工程7件,完成率78%。工程项目资金实际拨付了202万元,拨付率58%。已有8户、29人迁入新居,实现了多年的愿望。二是及时抓紧下达市级配套易地搬迁项目资金。2009年市级共配套易地搬迁项目资金80万元已下达三个县,其中峨山县20万元、江川县18万元、元江县42万元。峨山县、江川县作为2008年省级项目配套资金,元江县用于实施坝洪村14户、84人的整体搬迁。三是完成2150人省级易地搬迁扶贫项目评审论证上报省办审查备案。根据云财农〔2009〕105号文件《关于下达2009年度易地扶贫开发转移安置任务并拨付资金的通知》的精神,结合××实际,及时研究安排指标,责成各县严格按照文件规定和要求,科学选择项目点,精心组织规划,完整地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切实做好项目评审论证工作,××市成立了2009年省级易地搬迁扶贫项目评审论证工作领导小组和评审专家组,由市扶贫办牵头,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扶贫办有关领导和专家,于2009年6月25—26日召开项目评审论证会议,专题针对全市2150人(新平县640人、易门县926人、华宁县208人、通海县250人、澄江县126人)的省级易地搬迁项目可行性报告进行评审论证,与会领导和专家提前详细地审阅了各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会议上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和意见,并原则通过5个县的项目可行研究报告方案。经市、县扶贫部门通力合作,认真修改完善,形成完整规范标准的文本上报省级审查备案。
3、全力抓好大龙潭乡整乡推进扶贫试点项目的申报工作。省政府决定,今年全面开展实施资源大整合、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发动、连片大开发的整乡推进扶贫项目试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整乡推进扶贫试点工作,通过市、县、乡、村领导干部以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峨山县大龙潭乡整乡推进扶贫项目试点规划顺利通过省级评审,经市人民政府批复。待市级组织评审论证,上报省级审查备案并下达项目资金计划后,即可组织实施。项目规划总投资9768万元,其中林业部门191万元、农业部门456万元、畜牧部门330万元、水利部门1064万元、交通部门2877万元、建设部门141万元、卫生部门21万元、省市县扶贫办900万元、教育部门290万元、科技部门767万元、烟草公司2317万元、广电部门21万元、文化部门57万元、组织部146万元,大龙潭乡191万元。规划总目标是经过两年的努力,至2011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当年贫困标准,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贫困发生控制在5%以内,实现整乡脱贫。确立了整乡推进扶贫项目试点工作的具体目标,就是实现农户“九有”、自然村“八有”、行政村“九有”的具体目标。
4、加强与市妇联、市信用社的通力协作,继续稳妥推进小额信贷扶贫到户贷款工作。小额信贷扶贫由市扶贫办、妇联、信用社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我办主要抓了以下工作:一是积极争取省级小额信贷扶贫资金指标。目前已争取省级指标1500万元,预计全年可争取5000万元;二是做好2008年度小额信贷扶贫到户贷款3700万元的回收工作;三是协助市妇联做好新一轮到户贷款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跟踪问效和统计上报”工作;四是采取措施,加紧催收第一轮到期的市级小额信贷扶贫到户贷款本金。上半年,累计回收贷款90余万元,已额赔市投资开发公司。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的投入给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贫困地区群众增产增收提供了资金支持,使贫困群众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增强了战胜贫困的信心,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5、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劳动力培训和转移,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尽快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贫困地区群众更新观念、拓宽视野、提高素质的有效措施。在认真总结2008年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的基础上,主动向省办有关领导汇报和沟通,已争取省级指标800人,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4万元,市级配套10万元。因培训人数翻倍,省级劳动力培训基地峨山职中难以按时完成培训任务,需要调整400人由××工业财贸学校开展培训,已按程序向省级申报,并获准批复。现已充分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将集中在7-8月份组织贫困地区劳动力开展培训。
6、抓好市直单位挂钩扶贫调查研究、分析统计工作。扶贫是一项社会系统工作,任务艰巨,单靠政府难以完成,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才能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上半年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调研。二是完成了2008年挂钩扶贫情况统计分析。全市单位挂钩扶贫工作呈现出四个特点,即挂钩扶贫涵盖扶钱、扶技、扶智、扶项目等多个方面,其中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最大;从资金投入情况看,呈现“中间大、两头小”;投入资金5万元以上的挂钩单位都是大的部门、掌管一定项目资金的单位,或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未投入资金的单位绝大多数是认识不到位、工作不重视,也有少数单位是力不从心。三是通过走访等形式了解、收集、整理信息,掌握挂钩扶贫动态;四是认真总结,推广经验,不断深化挂钩扶贫工作。有力地促进各挂钩单位转变工作作风,深入扶贫点指导工作,从实际出发,帮助研究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广大职工向贫困群众捐款、捐物,帮助特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
7、继续抓好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项目工作。贫困村互助是一种政府最直接、最有效的扶贫到户新模式,是推动贫困地区农民提高自身脱贫致富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上半年多次深入新平县试点乡村组检查指导工作,重点检查机构运转、发放审查、回收贷款等情况,认真倾听群众建议和意见,了解掌握群众受益情况。省级互助基金试点项目,投入省级资金100万元,安排在新平县建兴乡、水塘镇7个小组搞试点,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工作,通过选举产生了社长,会计,出纳和监督员,并对7个互助资金社社长、会计、出纳、监督员等管理人员进行了金融、经营、财务等综合知识培训。现在社员入社278户,占总户数335户的82%,平均每个小组社员入社39户,入社社员总共自愿入股17.3万元,平均每户社员入股624元,现已经累计发放贷款180户,金额100.6万元,其中:种植业借款34.6万元,养殖业借款48万元,商业借款18万元。统一贷款月利率为4.1‰,农户最高借款金额1万元,最低借款金额2000元,平均借款额为5588.8元,贷款期限全部为12个月,还款方式社员统一选择一次性还款,目前,已提前还款2户10000元。互助资金根据社员资产和信用登记表发放贷款,保证贷款金额不超过家庭财产总额的70%。
8、继续督促抓好省级产业发展扶贫项目建设。省级投入50万元资金,主要在新平县建兴、平掌、漠沙、桂山4个乡镇,实施工程化稻田养鱼示范,计划面积1950亩。结合××实际,经新平县政府批准,委托新平县水利局组织实施,由县水产品服务中心具体操作管理,扶贫部门负责监督检查指导。该项目资金已全额就位,该项目正有序进行。
9、加大革命老区开发项目建设力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革命老区、人口较少民族和贫困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结合××实际,市委、市政府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玉发〔2009〕4号)和《关于加快我市人口较少民族和贫困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玉发〔2009〕5号文件),两个扶持《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组织领导和部门责任、资金来源和办法措施等。今年,市政府投入200万元资金专项扶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具体由市老促会负责组织实施,市扶贫办负责参与调查研究、审批下达、督促检查指导。目前,市级2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已做好审批下达前期准备工作。省级革命老开发建设项目1个,投入20万元,项目建设工程已完成60%。
10、做好扶贫调研,摸清贫困情况,研究扶贫措施。上半年,主动参与市人大组织开展的《××市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调研》,组织完成了《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研》、《××市农村贫困现状及提高新标准调研》、《关于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暨新十年纲要调研》、《××市特殊困难群体调查》等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分别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并认真总结分析研究,新阶段新形势下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才能有效地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内部管理,着力强化自身建设。
1、认真研究,修改完善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能职责。
2、新制定了6项管理制度。一是《××市扶贫开发资金及项目管理制度》;二是《××市扶贫系统政务信息工作制度(试行)》和《××市扶贫系统政务信息工作考评方案(试行);三是《××市2009年度扶贫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实施方案》;四是《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单位内部费用报销审批制度》;五是《2009年度各科室目标责任考核方案》;六是《推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相关方案、目录》以及《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各个制度均已执行,部分已签订了责任状。
3、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建设。一是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信息、更新工作;二是加强电子政务资料收发管理,积极搞好“五星级”档案达标工作,经档案部门初验,提出了补充、完善意见,已完成整改,待档案部门组织验收;三是做好省市重点工作督促通报和推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工作,做到及时向社会公布,主动接听96128政务查询电话,文明热情地做好答复工作;四是积极参加档案、保密、财务、电子政务网络和项目资金管理等学习培训,提高了业务工作能力。
二、主要做法
(一)抓项目争取,增加扶贫投入。搞好扶贫开发保民生,最直接最现实的目标就是多争取项目资金,为全市贫困地区项目建设增加资金投入。由于××没有国家和省级贫困县,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争取一直相当困难。今年,通过市县扶贫办积极主动争取,上级投入的资金和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至6月底,比去年多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1644万元,增长78%。即整村推进新增18个,增加270万元,增长16%;易地搬迁新增1450人,增加财政投资725万元,增长207%;劳动力培训与转移新增400人,增加44万元,增长220%;革命老区项目增加5万元,增长33%;新争取省级整乡推进项目试点1个,省级投入财政资金600万元。
(二)抓好早下达、早开工,早日发挥效益。至6月底,累计下达财政补助资金3640万元,其中整村推进项目232个、财政补助资金3480万元,市级配套易地搬迁项目3个、财政补助资金80万元,省级革命老区项目1个,财政补助资金20万元。目前,已完成76个省市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使76个自然村、0.5万户、2.2万人实现脱贫目标,真正实现了早计划、早开工、早完工、早见效、早受益。
(三)抓规范管理,提高扶贫成效。为了提高扶贫成效,狠抓规范管理,市县扶贫部门在工作中切实落实项目资金管理“八项制度”。即一是切实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廉政承诺和项目实施绩效责任制;二是切实落实扫除“贫困死角”制度;三是切实落实公示公告制;四是切实落实资金报账制;五是切实落实项目督查制度;六是切实落实督查定期通报制;七是切实落实项目验收及后续管理制;八是切实落实整村推进标志牌设立制度。
(四)抓资源整合,探索“大扶贫”新模式。各县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以扶贫资金为“粘合剂”,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整合资金,切实建立“规划先行、集中投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资金整合机制。要求县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与涉及部门签订“部门整合资金”、“落实扶贫任务”责任状,并将涉及部门落实扶贫责任情况,特别是部门整合资金情况定期在市县主流媒体公示宣传、实行市县区部门整合资金、落实扶贫责任检查通报制。通过扶贫系统上下努力,在加强领导、整合资金、瞄准对象,突出重点、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建设新农村的“大扶贫”上取得新突破。
(五)狠抓自身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扶贫办是政府统筹指导协调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协调办事机构,承担着推动全市扶贫开发科学发展的重要职责。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进一步加强扶贫系统自身建设,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明显提高工作效率,更有效地做好服务工作。着力提高“三种能力”:一是提高扶贫开发统筹兼顾、协调各方、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的能力;二是提高在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务实创新、科学决策、迎难而上、解决突出问题见实效的能力;三是提高团队精诚合作,化解矛盾,用心、用情、用力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能力。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上半年,虽然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着一些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单位人员编制严重不足,检查督促抓落实难度大。国家、省、市党委和政府十分关注和重视民生工作,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形势更加严峻,工作难度增大,工作量成倍增加。目前,单位仅有10个人员编制,人员配置是主任1名、副主任2名,副调研员3名,科长3名,驾驶员1名。首先是这样的人员配置必然导致1个科1个人的现象不得不存在,办领导和工作人员工作都很辛苦。特别是工作人员不得不超负荷地开展工作,放弃假期休息,晚上加班是家常便饭,导致每个科的工作量和精神压力都太大,不同程度影响了各项工作的高效完成。2009年项目建设点达400余个,其中省市整村推进扶贫自然村232个、易地搬迁项目点21个,峨山县大龙潭整乡推进试点项目建设涉及61个自然村,还有产业扶贫、贫困村互助基金、挂钩扶贫、新农村建设、小额信贷扶贫到户贷款等工作都必须抓紧、抓好、抓实,由于人员太少,对项目建设监督检查十分困难。
(二)扶贫形势依然严峻,贫富差距逐步拉大,扶贫开发难度加大。按照国家的2008年1196元贫困新标准初步测算,到2008年底止,全市还有贫困人口26.18万人,而我们实施的贫困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只有2000元左右,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4761元相比,还不达全市的一半,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十分繁重。新阶段全市纳入整村推进规划的村有1193个。截至目前,全市已实施整村推进重点村822个,今年启动的232个,已完工76个。对照国务院扶贫办“三个确保”和我市“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今明两年我市共需完成400个左右的整村推进任务,平均每年至少要实施200个,且这些村都处于较为偏远、路况极差的特困村,是剩下来最难啃的“硬骨头”。
(三)思想素质贫困仍然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群众思想素质贫困。贫困地区群众“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悲观失望、看山难、看水愁、建设致富依赖政府、不愿意投工投劳、缺乏艰苦致富等现象。存在这些思想问题,会出现项目前期工作难、推迟开工、实施进度慢、质量不高、数量不足、超时完工、后续工程无人管理早妖折等情况。二是少数干部素质贫困。个别干部学习不够,思想认识不到位,干多干少一个样,完成交差了事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如:政策规定扶贫资金是“粘合济”、“药引子”、“政府补助金”,项目建设主要依靠群众投工投劳为主,不仅没认真去做群众思想工作,将工程项目一包了之,出现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影响了项目实施的效果。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2009年,是全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贯彻市委“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生态、保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的落实”的第一年,也是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目标最高,任务最多,责任最大,工作最苦的一年。为把市委“五保”要求作为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最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好落实好,就是要扎实推进扶贫项目工程建设,确保项目工程圆满完成,实现初年确定脱贫目标任务。
(一)狠抓学习,提高认识,转变作风,促进工作。借全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机,重点抓好“三走进三破解”、“三学习三提高”、“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大力弘扬“五种作风”、“加强作风建设,促进廉洁从政”等主题实践学习活动,以“三个一”的标准要求,积极地开展工作,为顺利实现今年各项目标任务打好思想基础。
(二)加大扶贫项目工程建设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工作。一是抓好232个省市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设;二是抓好2934人易地财政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工程;三是抓好峨山县大龙潭整乡推进扶贫项目试点建设各项工作;四是抓好5000万元小额信贷到户扶贫贷款发放以及扶贫龙头项目贷款申报立项实施工作;五是抓好产业扶贫和贫困村互助基金试点工作,同时积极向省级争取新的扶持项目;六是尽力协调好市直单位定点挂钩扶贫工作;七是进一步规范单位管理制度,加强档案、保密、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政府信息公开等工作。
关键词:绿色制造 工业园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213-02
工业园区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有利于资源整合,提升综合配套能力,形成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群,是发展区域经济的主要增长方式。党的“十七”以来,山西省大同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持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出一系列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方针办法。这些措施既提升了全市工业的整体水平,又促进了循环经济有序、平稳、健康发展。大同市工业园区作为支柱产业的发展基地、传统产业的延伸基地、发达地区的承接基地和民营经济的创业基地已具雏形。
2009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规划指出:行业增长方式要明显转变,生产组织方式和重要生产工艺得到改进,现代制造服务业得到发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显著降低,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大型企业集团的现代制造服务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以上。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必须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推进装备自主化是这份规划强调的重点。那么,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台的这项规划对于大同市这样一个正在转型的城市传递的信号是什么呢?
一、大同市机械制造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大同市机械制造业已经形成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继煤炭产业之后又一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同市机械制造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全省前列。虽然全市机械制造业发展较快,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市场装备需求急剧萎缩,全市机械制造业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势头明显趋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目前全市机械制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废旧或闲置设备回收和再利用率较低。这些问题在旧机床处理方面问题尤为突出,在全市的许多工厂常见的场景就是厂房内满身锈迹的废旧设备,大批五六十年代的旧机床和数控机床、加工中心、FMS、CIMS甚至网络加工等先进制造系统并存,如何改造和利用好这些旧设备是摆在企业面前的大课题。
2.能源和原材料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这在部分国营企业表现得更为明显。满地的切屑、小零件和无从下脚的遍地油污也最能说明我们在由原料到产品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为什么比欧美先进国家高出数十倍之多的原因。
3.环境保护意识在机械制造行业管理者头脑中还比较淡薄,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对环境的污染还比较严重。
4.产品的回收利用率很低。长期以来内地沿袭的生产模式是生产流通消费废弃的开式循环,现在国际上普遍提倡的是闭式循环的生产模式,就是在原来的生产模式中增加一个“回收”环节。厂家在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回收的问题,我国清华大学的家电产品和上海交通大学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绿色设计现在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值得我们借鉴。
应该看到,我国目前正处于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先进装备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金融危机加快了世界产业格局的调整,为我国乃至我市的机械制造企业提供了参与产业再分工的机遇,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抓住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促进装备制造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贡献。
除面对金融危机引发的产业结构调整之外,基于大同市前所未有的城市改造建设,作为全市机械和装备制造的龙头企业同车、大齿、山柴等也将完成部分企业搬迁和项目转移,这为大同市进一步完善产业园区的调整和布局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二、绿色机械制造理论的提出
在信息技术、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当微电子技术、大规模集成电子技术和机械工业相结合,使传统的机械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对能源和原材料的巨大消耗和浪费及对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使得全世界的技术人员和环保人士都在努力解决此类问题,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果。我国对该领域也逐步重视起来。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绿色制造理论,正是针对以上这些现象,提出了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传统制造和绿色制造二者的最大区别就是传统制造只是根据市场信息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而其余就考虑得较少。绿色制造则通过绿色生产过程,即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等生产出绿色产品,产品使用完以后再通过绿色处理加以回收利用。采用绿色制造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能达到最高。目前已经颁布的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标准和ISO14000国际环保标准更为绿色制造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一场机械行业的“绿色革命”已经来到。
三、绿色制造工业园区的功能
1.竞争功能。绿色工业园区建设的首要条件是必须具备一定规模的环保产业和循环产业体系,并要求大型的企业有相应的消化废物和副产品的卫星企业,这样既可满足国内外日益提高的绿色消费要求,又可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这样的企业和产品在市场中才有较强的竞争力。
2.示范功能。绿色工业园区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做到企业的生产活动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既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资产重组、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保护生态环境,又充分体现出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对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意识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3.带动功能。绿色工业园区通过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产品培育,既可以带动绿色消费增长,又可以带动环保产品的普及与推广。通过新型环境无害化技术体系的应用,带动了企业应用新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通过建立循环产业体系,使之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四、大同市发展绿色机械工业园区的对策
绿色机械工业园区的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低污染和生态化的特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建设措施与对策来实现。基于当前大同市的经济结构布局情况,对于绿色机械工业园区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做好园区发展规划的和项目论证。根据园区的主要工业链,从加速推广绿色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促进工业产业化结构升级的高度出发,制定不同类型园区的发展机制,编制相应的建设技术指南。本着与国际接轨的意识,确定重点建设项目,避免园区重复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选择具有优势的企业和项目优先入园。对其他项目应根据入园项目指南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根据园区实际和市场调研情况,按园区发展目标和园内项目内容,选择起点高、科学性强、结构合理的方案和项目入园发展。为此,我们对全市工业园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截至到2010年6月,大同市拥有省重点扶持工业园区3个,即:南郊区塔山工业园区、大同医药工业园区、阳高龙泉工业园区。南郊区塔山工业园区、大同医药工业园区2006年被省经委列入示范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县、区工业园区15个,即左云(2个)、天镇(2个)、新荣(2个)、浑源(1个)、灵丘(3个)、南郊(2个)、大同县(3个),全市共18个工业园区。
作为机械产业园区,目前具备条件的有两个:一个是新荣区花园屯经济开发园区,该园区机械制造基地借助大齿集团投资7.6亿元建设大齿新荣区花园屯工业园区的契机,打造机械制造基地,目前已有两家机械制造企业入驻园区;另一个是大同县周士庄工业园区,该园区可作为同车集团扩大产业和项目转移的备选园区。而且上述两个园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具有良好的基础。
2.加强政府在园区产业定位中的引导作用。产业定位是园区各项工作的前提,因此,制造园区的建设应当规划先行,做好产业定位,在此前提下,进行产业招商,招商之后要做好服务,加强软环境的建设。
(1)依据产业定位,开展产业招商。招商引资工作和产业定位密切相关,招商引资工作要严格按照产业定位进行,以产业为依托,发挥比较优势,围绕产业的主导产品及其上下游产品进行招商,形成产业集聚,实现产业链的断层缝合、空白填补。
产业招商要有针对性,依托产业定位进行招商,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因为园区处于初始阶段,而忽视产业定位,更不能为增加产值,而来者不拒,否者会造成产业众多、杂乱无章,缺乏重点的局面,既不利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后续的招商引资。
(2)围绕产业定位,加强软环境建设。制造园区的发展不仅需要道路、厂房、水、电等硬环境的完善,更需要科技、人才、信息等软环境的完善。明确产业定位的园区,需要围绕产业定位发展建设良好的软环境,才能做强做大。
围绕产业定位,建立科技研发体系。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离不开研发的大量投入,但是研发往往会占用大量的资金,拖累企业的发展,因此建立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公共研发平台十分必要。要围绕产业定位,联合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应用技术市场转化中心、建立专利技术转化中心等,为园区企业研发服务,促进技术水平和产业科技含量的提高。
围绕产业定位,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园区企业的发展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许多企业面临人才引进的困难,因此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建立人才培训基地,为企业提供所需的各层次人才。如山西大同大学和同车技校、大同市劳动局下属的两所技校等具有培养数千专业人才的能力,但却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脱节,也不能满足企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做产业规划时,建议大同市政府鼓励、引导大同大学等不同层次的院校,根据园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为企业培养急需的机械制造、自动化、企业管理、质量监督、工业生产、财务统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3.抓好示范,树立典型,做好宣传。不断推广和积累绿色园区建设的经验和示范成果,进行广泛宣传,宣传生态工业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操作知识,充分利用相关网站、报刊、杂志和电视媒体等手段,宣传普及绿色园区建设的思想及其有关知识和最新动态,加快循环经济建设步伐。在这一点上,塔山循环工业园区的经验已经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它的成功之处值得在机械工业园的建设中借鉴。
4.进一步完善园区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信息系统建立包括入园项目指南、园区工业网络设计、物质流集成设计、清洁生产技术、各主要行业关键的先进技术、园区环境管理措施、相关政策、专家名录、主要参考著作、园区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等绿色工业园区信息系统,使各企业能获得可以和那些行业建立起物质流动的配对关系,以及在能源、水、资源或废物的最佳流动渠道和最佳利用技术等信息,并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该区进行建设水平评价,推进生态绿色园区不断完善和进步。而建立信息平台主要是指园区要围绕机械制造产业,建立能提高企业研发水平,并能为企业提供信息交流的科技博物馆、信息化图书馆和学术交流中心;建立为企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服务的电子政务平台;建立集园区产业原辅材料和产成品为一体,包含采购、分销等多种功能的电子商务平台。为打造信息化、先进性强的科技园区而不断增强园区软实力和开展园区新服务。
5.加强绿色机械制造园区体系化管理。加强对绿色园区建设的调查研究,总结其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规范系统科学的立项审批、中期鉴定、后期评价和管理制度,形成系统的园区建设审批条例,使我市绿色机械工业园区建设迈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对现有或规划建设的工业园区,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建设和管理,这也是衡量绿色园区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需建立三个层次的的绿色管理体系:第一个层次是产品层次,要求园区企业尽可能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生态设计和环境标志产品要求,开发和生产低能耗、低消耗、低(或无)污染、经久耐用、可维修、可再循环和能够进行安全处置的产品;第二个层次是园区的企业,尽可能在企业本身实现清洁生产和污染零排放,同时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第三个层次是园区层次,建立园区水平上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园区APPEL计划、园区废物交换系统(WES)以及园区的生态信息公告制度等。通过园区、企业和产品不同层次的生态管理,树立园区良好的环境或生态形象,为机械行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保障。
参考文献:
1.大同市经委.大同市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Z].2006
2.国务院.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Z].2009
3.吕月英,谭金艳.山西装备制造业中小产业机群发展模式研究[M].科技和产业,2009(5)
4.段宁,孙宁.关于推进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和建议[M].环境保护,2002(2)
5.刘志峰.绿色制造的理论基础――工业生态方法研究[M].中国机械工程,2002(9)
〔关键词〕地方;高校图书馆;区域经济;耦合发展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9.015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9-0077-03
地方高校的发展壮大需要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地方高校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几大基本功能的内在要求,也是地方高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反哺社会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形成和完善高校图书馆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机制,是校地合作共赢的现实选择。基于对区域经济主体信息服务需求的分析,本文重点从地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行为选择的角度,对高校图书馆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1高校图书馆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的内在基础
区域经济运行的主体包括家庭(居民)、企业、公共机构(政府)等。居民、企业等是区域经济的微观主体和经济运行的最终承担者和推动者,公共机构(政府)是区域经济运行的主导力量,对区域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区域经济发展成效,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其在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居民、企业等微观主体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他们的要素投入决策是在政府引导下,在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完成的。区域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1]。
1图1区域经济中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1
任何科学的决策都需要决策信息。区域经济主体的行为决策是在他们收集、加工、整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完成的,区域经济主体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直接决定区域生产要素配置、决定资源配置,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又决定着区域经济结构,而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是区域经济运行效率的决定性因素。由此观之,区域经济主体能够及时地、正确地获取行为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并有效地对这些信息加以处理,是提高区域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保障。经济运行中,区域经济主体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一是面临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辨别信息的真伪,并从中获取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的问题,二是面临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获取、信息处理的效率的问题。信息服务功能是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地方高校图书馆是信息技术人才集聚的部门;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汇聚、人才集聚的优势,不断强化图书馆追踪区域经济主体信息需求的能力,形成和完善图书馆和区域经济主体互动交流的渠道,为区域经济主体行为决策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的内在基础。
2区域经济主体的信息需求
校地合作中,地方高校图书馆不仅要为区域经济主体提供信息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针对区域经济主体的信息需求,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供给服务;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区域经济主体信息需求的内容及特征,是地方高校图书馆推动校地互动耦合发展的现实要求。
2.1地方政府的信息需求
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已经被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所证实。在我国,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对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也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政府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区位的质量,其次,政府本身对政府结构的区位决策直接决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空间配置,人为导致了不同空间的功能差异,进而对经济资源的空间配置施加影响。
地方政府决策具有决策目标的长远性,决策方案的政策性和决策范围的广阔性等特征,地方政府决策需要全局性、高层次的、宏观性的信息。地方政府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大致分为3类,一是战略决策信息。地方政府制定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不仅需要翔实的区域资源禀赋、区域发展环境等方面的信息,还需要社会各界对区域战略选择的反馈、对战略实施评估等方面的信息。二是政策决策信息。地方政府要解决区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必然需要关于政策对象、政策过程、证实实施评估等方面的信息。三是区域经济社会运行信息。地方政府需要切实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动态,虽然政府自有一套收集整理经济社会运行信息的机构和程序,但由于多种原因,许多重要的信息的被正式的信息收集机构遗漏,地方政府特别需要对广泛的、分散的民间信息进行有效整理而集成的信息。
不同的政府部门具有不同的职能,不同政府部门决策需要的信息呈现较大的差异,政府部门决策信息需求首先呈现出个性化和专业化特征。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确保信息价值的基本要求[2],网络环境使得社会进入了高速高效时代,这更凸显了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政府科学决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区域经济管理中,政府总是希望在最快的时间里得到最为直接的答案,因此政府决策信息需求又呈现出集成化和网络化特征。在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政府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和综合化趋势,政府决策信息需求也因此烙下多样化和综合化特征[3]。地方政府不仅需要有关产业发展、政策研究的国内外文摘、提要,而且更需要针对本区域产业发展、资源开发、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等重大问题的调研报告,以及有关决策目标的预测等方面信息。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信息,必须要做到信息的完整性、针对性与时效性。
2.2企业的信息需求
企业是区域经济运行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主体,企业的活力是区域经济活力的最终来源,政府对区域经济的核心作用最终必须通过企业的活力体现。企业的区位选择是促进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的基础性力量,单一厂址企业和多个分部企业的区位选择,最终决定区域经济的空间格局[4]。企业决策和生产经营活动不仅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结构和发展水平,而且对政府和居民也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企业的区位决策决定了它在一个区域的什么地方进行生产、营销、研究开发或者管理活动,为了实现各自目标的企业之间通过供货、信息和资本控制等渠道形成的网络联系,最终决定区域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力。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企业对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要素信息、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需信息、政策法令信息、企业管理咨询以及技术咨询信息、企业及其产品的广告宣传信息等都存在广泛的需求。
大型企业一般都建立自己的研发及情报信息部门,或者通过与相关的科研机构,相关的信息提供商合作的方式,满足企业发展的信息需求。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实力的限制,往往不能像大型企业那样,完全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的自己的信息需求。一般而言,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需求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信息需求的多样性,这是由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所决定的。中小企业不仅对政府的政策信息、产品研发的科技信息有着强烈的需求,而且对行业发展的动态信息与市场信息有着强烈的需求。二是信息需求的针对性,在生产实践中,企业往往需要某一方面甚至是某一个点上的信息,用以解决某一个项目或者某个具体的问题,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三是信息需求的时效性,企业获取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最新行业动态信息,掌握行业发展的脉搏,尤其是在市场销售方面,这一特点体现得更明显,只有快速获取信息,才能抓住机遇,在竞争中取胜[5]。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已经拥有信息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更为重要的是,高校图书馆可以为高校师生和企业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对广大老师和学生掌握的为企业所需要的分散信息进行汇聚、加工和处理,使企业等够得到便捷、及时的信息服务。
2.3家庭(居民)的信息需求
家庭(居民)作为区域经济行为主体,一方面,他们是商品和服务的最终需求者;另一方面,他们又是资源——劳动力、企业经营者、投入的提供者。与企业相类似,家庭(居民)也要进行区位决策。就像企业同他们的供应商和顾客以及各种各样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一样,家庭(居民)也在区域内形成广泛的经济联系。他们拥有一定的工作岗位,在各个商店购买各种产品、到郊区度假、探亲访友、参观和游览文化和娱乐场所,等等。作为重要的区域经济主体,如果区域中有大量的家庭(居民)变换了他们的居住地,必然会引发产品市场需求市场条件,公共服务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变化,进而引发区域经济格局的演变。
作为商品和服务的最终需求者,居民的信息需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生活性商品及服务的质量、种类、规格及价格等方面的信息,二是生活性商品及服务供给者空间分布信息,以及他们的经营实力、诚信、服务方式、服务质量等方面的信息,三是政府规范、引导生活性商品及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发展的政策信息,四是其它居民消费生活性商品及服务的反馈信息。作为人力资源的供给者,居民的信息需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居民的专业技能、劳动技能的市场需求信息,以及人力资源的市场价格信息,二是对居民的专业技能、劳动技能有需求的企事业单位的空间分布、经济实力、发展态势等方面的信息,三是有关专业技能、劳动技能提升的培训信息,以及政府支持劳动者技能培训、引导劳动流动和合理配置的政策信息。居民的信息需求一是呈现出多样性和分散性特征,区域人口规模越大,人口结构越复杂,居民信息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分散性特征就越显著。二是呈现出供给引导性特征,在许多时候,居民之所以没有信息需求,是因为没有相应的信息供给的引导,居民还没有发现自己有这样的信息需求。三是呈现出信息需求与信息的供给和传播共生的特征。社会性是人最本质的特性,一旦居民产生了某种信息需求,借助与居民的人际交往,这种信息需求转而成为新的信息供给和信息传播的源头。
3高校图书馆在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中的行为选择
地方高校图书馆储存了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量静态信息,但对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信息缺乏有效的追踪、汇聚、加工和集成。在校地合作中,地方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信息服务功能,实现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必须加强对静态信息的分类整理,不断完善对动态信息的收集处理机制,提高对动态信息的分类和集成能力,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把有助于家庭(居民)、企业、政府行为决策的信息及时传递给他们,为政府经济社会管理决策提供信息[6]。另一方面,当区域主体从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中获得切实的收益后,他们自然愿意与图书馆建立长期的合作,并对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口碑宣传,财力和物力的支持。
3.1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
政府迫切希望通过图书馆获得区域战略决策、政策决策的信息支持,希望图书馆能在民间信息收集、加工集成方面助一臂之力。针对地方政府的这些需求,高校图书馆一是要主动与地方党委的宣传部门,政府的发改、政策研究等部门进行沟通,把地方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重要政策文献纳入资料收集的范畴,一方面了解地方党委、政府战略决策动态,把握地方党委、政府战略决策的信息诉求,另一方面为师生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搭建平台,为老师研究方向选择、学生在本地寻找就业机会搭建信息平台。第二,高校图书馆要依据地方党委、政府决策的信息诉求,收集相关的研究报告、学术文献,在与地方决策部门加强沟通的前提下,设置、文献加工专项研究课题,引导高校研究力量整理、加工这些文献,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建议。第三,地方高校要加强特色资源库建设,在对高校师生提供图书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引导师生收集区域可以经济化开发的区域特色资源信息,政策实施效果等信息,在图书馆网站中开辟区域特色资源、政府回声等特色栏目;针对地方政府的特定政务需求,发动广大师生献计献策,并定期收集、整理报送信息。
3.2高校图书馆服务企业的行为选择
企业是为高校学生提供就业岗位的重要主体,企业需要地方高校为其提供技术支持,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高校需要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工作的机会。地方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借助网络平台,为企业提品宣传推广、市场信息收集等方面的帮助。首先,高校图书馆可以把重点企业纳入特色资源库,在为师生提供信息查询服务的过程宣传推广企业精神、企业产品和企业文化;其次,高校图书馆可以与企业合作,引导企业根据自身的技术需求、市场信息需求,以及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现实难题,梳理企业信息诉求,图书馆则为企业信息诉求提供平台,引导高校师生针对企业的信息诉求开展研究、收集整理信息。第三,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于进出馆的人流和图书资料信息查询平台,为企业提供市场调查、产品信息反馈等服务。第四,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诉求,收集整理相关行业发展报告和中央、地方政府扶持行业发展,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是企业能够便捷、深入地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3.3高校图书馆服务居民的行为选择
高校图书馆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不是简单地拓展服务范围,把居民纳入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居民搭建与政府和企业沟通协调的平台。首先,高校图书馆可以开辟居民入馆特色通道,参与居民所在的社区图书馆建设,为社区图书馆建设提供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持,融入居民社区文化发展,其次,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于读者服务渠道,及时把政府的政策信息,企业的产品信息、人力资源需求信息等传递给居民,使居民及时了解政府意图,了解企业产品和人力资源需求,为居民求职、消费决策等提供信息服务[7];第三,高校图书馆可以采用读者信息反馈的形式,收集居民的政策诉求,对政府战略、政策实施的评价,对企业产品反馈,以及企业的社会影响等方面的信息,并及时集成这些信息,向政府报送、向企业传递这些信息,使政府和企业能够根据居民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行为决策,为实现区域经济主体间的理解互信、协同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2:7.
[2]刘洪.图书馆为政府提供信息服务的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