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周期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史;情感;态度;价值观
尽管我国科学教学之路日益开阔,但由于应试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广大师生不得不围绕分数团团转,就化学教学而言,以知识教学为唯一目标而忽视其他目标实现的倾向依然十分明显。
众所周知,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情意目标主要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要素。尽管学生的学习考核是以知识能力为主线的,但是情感因素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发动机”的作用。如何使情感因素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使之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呢?笔者尝试从化学史的讲解与引领入手,觉得这比单纯灌输价值观更有实效而影响深远。
一、沙里淘金――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史学因素
笔者曾认真统计过初、高中教材中的有关化学史内容,并列出“苏教版中学教材化学史内容一览表”。其中有化学史事例、 化学史人物,内容多出现在初三、高一教材中,其中有好几处介绍我国古代化学工艺……这类统计方法不仅使笔者对教材中的化学史内容了如指掌,而且使笔者在课内能游刃有余。
笔者结合各章节教材,本着尊重事实,务求教育性的要求,经历查询、探索、论证和写作,一个个精彩的化学史故事诞生了。每个故事大约2000字,在课堂上讲7~8分钟,紧密结合课堂知识教学。例如道尔顿创立原子学说、铝铸成的友谊、戴维对钾钠的研究发现等,深受学生欢迎,这样的故事共计46个。
二、以集中或分散形式上好化学史课
笔者编写的一个个故事,折射出科学史上孜孜以求的研究精神与不懈探索的生命意志: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而呕心沥血,最后将自己的所有财富无偿捐献给世界人民;居里夫人则可以三天不出实验室而忘记吃与睡,她发明了一种新元素,并为了纪念自己的国家而取名“钋”……我们要教育学生认真做题,勤于研究,这些不正是鲜活的、有历史印迹的教育材料吗?
当然,最好的素材都要通过课堂讲授而成为教育材料。对于化学史的教育笔者采取分散与专题两种形式。分散式的教学多采取以有教师讲解为主,引领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化学史实的了解,汲取人文精华,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有机地和知识教育相融合。而集中式教育则以价值引领为主要目的,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资料查询与故事演讲加深感受,形成自评与互评激励学习机制,更好地发挥了教育的主体功能。
笔者上过“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的专题化学史课,笔者以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来实现化学史教育,采取事先收集资料、集中汇报的文献资料查找法的形式,教学方法为通过假说的提出与证实,由学生介绍元素周期律发现的过程,再由教师提炼相关观点。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用PPT打出印有门捷列夫头像的邮票,显示出本节课的主要人物、时间和事件;再提出以下紧密相连的问题:①元素周期律是不是化学史上的一个偶然发现?②元素周期律是一个人的发现成果吗? ③为什么元素周期表称门捷列夫周期律,而不是以其他人的名字来命名?通过讨论,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研究兴趣和学习热情,这堂课上得比较成功,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化学史的学习能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科学与生活、人类与自然、理论与实践、客观与主观的哲学关系,更能理解个人与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规律,从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最主要的是能让学生认清高尚与卑劣、真善与假恶,从而增进科学素养的综合提升,升华人格修养。把学习的内需最大化,才能为提升学习品质提供足够的后劲与保障。
一部化学史,就是一部人类心灵的荷马史诗,一所人格教育的理想学校。追随科学的探究精神与奉献意识体现在充满乐趣而不断克服困难的探索之中,实践使我努力地做到敬业爱生、探史求真、厚德载物与人文日新。学生构建神奇的化学世界,领悟化学的昨天,我们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以史为镜而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单永丰.中学化学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刍议[J].现代阅读,2010(10).
我国绿洲农业的开发,始于秦代。在绿洲农业开发的过程中,推进作用最大的是屯垦。历代的农业开发,促成了绿洲单一脆弱的游牧经济向农牧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过渡,使中国农业区域扩大,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是,大规模的绿洲农业开发,在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环境的人口承载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一、历史时期绿洲的农业开发
中国绿洲农业的历史发展,是分区推进逐步在不同地理部位开发的过程,而军屯和民屯是绿洲农业开发的主要方式。屯垦和移民是有组织的、有政治、军事、经济目的的利用黄河流域的农业技术面进行的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内地先进农具及农耕技术的引入,加快了绿洲农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社会制度的演进。绿洲农业的开发过程从东到西、再南北地按地理(农业)区域发展,这也显示中国绿洲农业的分区还与历史发展过程有联系的特点。
(一)河套平原绿洲区的农业开发
河套地区主要包括西部的银川平原,称西套;巴彦高勒与乌拉山之间的扇形平原,称后套;乌拉山以东的呼和浩特平原(土默特川),称前套(又称东套);鄂尔多斯高原又有内套之称。
春秋战国之际,匈奴占据河套大部分地区,过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战国后期,魏、秦、赵先后占据河套地区南部边沿和东套平原地区,设郡置县,驻兵戍边,奏响了农业开发的序曲。
秦汉时期,河套地区首次大规模开发。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使将军蒙恬将兵三十万北击匈奴,掠取河南地”。始皇三十六年,“移民至北河、榆中三万家”揭开秦汉移民实边、开垦河套的序幕。但是当时战乱频繁,屯垦规模非常有限,垦区只是点状分布。至汉武帝时,为解决戌军供给问题,于元朔二年(前127年),“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实边屯田。此后,移民活动连绵不断。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一书统计,元始二年(公元2年),河套地区人口达到170万,超过以后历代的人口数量。移民还带来了先进的农耕工具和耕作技术,如代田法在这一时期被推广到边郡及居延城。西汉的开垦重点主要在银川平原、内蒙古西山嘴以东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东部等水土条件较好的地方。
北魏统一河套后,这里的绿洲农业又慢慢得到恢复和发展,屯田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套北部)、五原、固阳塞(包头市西北)及银川平原。
进入唐代,河套地区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开发。唐代前期实行府兵制度,在灵州、宁夏平原等处推行以军士营田为形式的农业开发。唐代的屯田使内蒙黄河与乌加河之间的广袤区域得到深入开发,同时,随着唐徕渠的开挖,西套灌区向北扩大至今银川附近,成为沃野千里的鱼米之乡。但鄂尔多斯高原区农业成分进一步减少,套区农牧业界限愈加明显。
唐以后,后套、东套、内套先后被党项、契丹、蒙古等民族占据,以畜牧业为主,而西套平原的农业却一直发展。元初,为恢复宁夏平原农业,即大规模治理引黄灌溉工程,修复唐徕、汉延等渠道,灌田一万余顷。明朝初期开始大规模在西套移民和屯军,永乐初年就出现了“天下屯田积谷最多”的景象。
进入清代,河套地区迎来了农业开发的第三次,清政府废除军屯,将屯田军士一律转为自耕农,提高了农业开发的效率,对农业生产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除疏通旧渠外,又修建了大清渠、惠农渠、昌润渠三大主干渠道,使原本地广人稀的西套北部也得黄河水灌溉之利。嘉庆年间,西套平原灌地21000顷,宁夏府人口140万。道光年间,鄂尔多斯高原和长城以北的“黑界地”、“白界地”也相继得到全面开垦。
(二)西北干旱内陆绿洲区的农业开发
西北干旱内陆绿洲区主要分布于贺兰山以西,乌梢岭、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以北广大地区,包括河西走廊绿洲和新疆绿洲,是我国绿洲的主要发生地区。
1.河西走廊绿洲的农业开发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东起乌梢岭,西迄敦煌县阳关、玉门关故址,南界为祁连山脉,北界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东西长1200公里,南北宽几十至一百余公里,犹如一条长廊,故名河西走廊。
自战国至汉初,河西走廊为乌孙、月氏、匈奴所占,均以畜牧业为主。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汉收复河西。“初置四郡,以迫西域,隔绝南羌、匈奴”,汉武帝开始在河西大举屯田移民。元狩四年(前119年),从朔方郡(今内蒙古伊蒙西北)以西至令居(今永登县西北)修渠开田,常年配有五、六万人屯耕。元鼎六年(前111年),“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官田,斥塞卒六十万戍田之”,“用事者争官水利,朔方、西河、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这次大规模屯田使河西地区基本上得到开发。
东汉后期,河西走廊又开始遭受匈奴、羌族的侵扰,农业开始衰退。曹魏统一北方后,恢复和发展生产。西晋以后,北方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汉、氐、鲜卑、匈奴等四个民族在这里先后建立了五个独立政权。前凉时“中州虽乱,此方安全”,河西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农业较稳定。十六国时,诸凉之间混战,大批以游牧为主的鲜卑、羌族移居河西,河西又变成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至北魏时,从凉州、张掖等处迁民于内地,河西走廊人口再次减少,农业进一步衰败。
唐代,河西走廊农业再次复兴。大足元年(701),甘州刺使李汉通负责屯田,“数年丰稔,乃至一匹绢籴数十斛,积军粮数十年”、“牛羊被野”;就连沙洲(今敦煌一带)也水渠遍布,“五谷皆饶”。据开元年间材料,河西有屯田49万亩,80%以上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的肃州(今酒泉)只有3.5万亩,玉门为2.5万亩,河西走廊又成为以农业为主的富庶之地。
安史之乱后,河西为吐蕃所占,历经五代,河西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畜牧业又上升为主要产业。公元1036年,西夏占据整个走廊,农业经济一直处于发展之中。元代农业主要集中在绿洲中心。当时海路已经兴盛,河西走廊已逐渐失去它在中西交通中的重要地位,农业也随之衰落,屯垦仅仅集中于几个主要绿洲之中,其他广大地区仍以畜牧业为主。
明代以后,河西屯田再度复兴。永乐时,嘉峪关以东广招田种,募民垦田,兴修水利,“金城而达嘉峪关,屯田几万顷”。嘉峪关以西地区,由于蒙古等民族不断侵占,农业发展缓慢,仍是农牧兼重。
到了清代,河西地区随着外来移民的增多,人口大幅度增长,土地开垦加速。清代河西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渠道密如蛛网,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灌溉网络,总计渠道约217条,灌溉面积35750余顷。随着水利工程的兴建,农业垦殖规模逐步扩大。至嘉庆年间,仅敦煌一地就有耕田12万余亩。
2.新疆绿洲的农业开发
新疆四周高山环绕,天山山脉横亘其间,把新疆分为塔里木和准噶尔南北两大盆地。盆地内部气候干燥,但周围高峻的山峰终年积雪,冰雪融水汇集成一系列河流,为发展农业提供了灌溉水源。
汉以前,北疆地区是乌孙各部落的聚居之地,这些部落“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基本上过着游牧生活。而南疆各地“自且末以往皆种五谷,土地草木,畜产作兵,略与汉同,”农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汉朝统一新疆后,设西域都护府,西域第一次得到大规模开发。汉初,在塔里木河中游的渠犁(今库尔勒西南)、轮台一带进行屯田,后来逐步扩展到伊循(今若羌、米兰附近)、交河城(吐鲁番北)、柳中城(鄯善鲁克沁)、金满城(吉木萨尔北)、姑墨(阿克苏)、伊吾卢(哈密)等处。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民族混战,新疆地区农业生产受到一定的影响。隋朝统一西域后,“于西域之地西海、鄯善(今若羌)、且末等,谪天下罪人,配为戍卒,大开屯田,”为唐代经营西域打下了基础。
唐朝开始在西域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屯田。贞观二十二年(626)设安西四镇后,“岁调山东丁男为戍卒,……屯田以糗粮,牧使以挽牛马”。开元时出现“轮台、伊吾屯田,禾菽弥望”的兴旺景象。除了南疆地区屯垦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外,屯垦重心已经开始向天山以北地区转移,以庭州为中心,开辟了伊吾(今哈密附近)、轮台(今乌鲁木齐南郊)、清海(今石河子附近)、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等垦区,但当地的牧业比重还是很大。
两宋时期,新疆地区屯垦基本上处于中断状态。元朝统治西域后,主要在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阿里麻里(今霍城)、和阗、曲先(今库车)、高昌等地进行军屯。元朝在新疆屯田只有20年,而且是在战乱中进行,收效不大。明代西域地区在蒙古部落控制下,基本上处于分裂割据中。天山以南地区因战乱较少,农业仍比较发达,天山以北地区基本上回复到游牧状态。
清朝统一西域后开始大举屯田,屯田重心转移至北疆。乾隆二十一年(1756)在哈密试行兵屯后,南路推及鄯善托克逊、哈嗽和卓吐鲁番东、喀嗽河尔、乌什、阿克苏等地,北路推及巴里坤、乌鲁木齐、玛纳斯、乌苏、精河、塔城、伊犁等地。屯垦初期以兵屯和犯屯为主,乾隆二十六年起,大力提倡户屯。由兵屯向户屯的转变,促成了北疆新兴农区的建立和巩固,至乾嘉之交北疆耕地面积达100多万亩,改变了以往“北牧南农”的传统经济格局。据《新疆图志·沟洫志》载,至光绪年间,全疆有灌溉干渠944条,支渠2332条,灌溉面积1120万亩,规模之大,超过以往任何朝代。
(三)柴达木盆地绿洲的农业开发
柴达木盆地内气候寒冷,风沙多,土地粗贫,多盐渍,农业开发受到限制。西晋前西羌人活动于此,七世纪四十年代吐蕃进入青海,皆以游牧为生。盛唐时盆地是丝绸之路的南道经过地区,由此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十六世纪前盆地内还无长住居民,直到十八世纪,清朝雍五年,清军迫使内地汉民迁入,盆地才开始有种植业,但发展很缓慢、落后。吐蕃后裔藏族于十九世纪后期再度进入盆地,二十世纪初哈萨克族迁入盆地,成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1929年,甘肃大旱,部分汉族迁移到海西地区开荒,促进了盆地东部农业的发展。主要绿洲分布于盆地东缘和南缘,面积较小。
1949建国后,盆地农业才得到迅速发展,绿洲得以扩大,柴达木盆地以德令哈至格尔木为界限,分成东部和西部,东部河流较多,又是绿洲细土,土壤盐渍化不重,耕地、林地、优质草场多分布于此,解放后在乌兰、都兰、香日德、诺木洪、德令哈、塞什克、格尔木等绿洲都建立了农场,发展绿洲农业。
二、农业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动因分析
农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建立对人类有更大经济价值的新的生态平衡的历史。绿洲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正反两方面的,既有使生态环境向好的方面发展的正向演替,也有使生态环境恶化的逆向演替,
(一)生态环境的正向演替及其动因分析
1.扩大和稳定了绿洲
人类对土地开发最重要的积极影响就是增加耕地、扩大灌溉面积,绿洲的扩大是人类对荒漠生态系统的优化。我国绿洲自古为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居住,畜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自西汉开始大规模开发以来,绿洲面积不断扩大,农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河套平原绿洲自古水草丰美,以畜牧业为主,经汉唐两代大规模开垦,到明万历十四年屯田数已达18825余顷,永乐初年就出现了“天下屯田积谷最多”的景象。经过清代开发,至嘉庆年间,仅西套平原灌地达21000顷,宁夏府人口140万。
2.改善了小气候
随绿洲农业的扩大,灌溉水面扩大,植被蒸腾加强,增加了绿洲的相对湿度、降低了地表温度、改变了荒漠的水热条件,创造了绿洲内新的水热平衡。由于植被茂密和地面较湿润,降低了地表的反射率、增加了对辐射的吸收,绿洲内温差变小。
3.改善了土壤性能,降低了盐分含量
绿洲内新开垦土地大都有不同程度的盐溃化,通过开沟排水、种稻洗盐、合理轮作等方法,使土壤盐分含量降低。同时,通过翻耕、增施有机肥、种苜蓿等,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土壤性能。我国早在两汉时期就已认识到排水对防治盐碱土的作用,随着唐徕渠的建成,排、灌、洗、淤一整套改土措施得以综合利用,使原来湖沼密布、重度盐碱化的银川北部平原变成了兴旺的农耕区。
4.增加了环境的人口承载能力
我国历代对绿洲的屯垦移民,使绿洲人口大量增加。秦对河套的开垦仅十数年,所迁人口,包括戍军在内,总数不过几十万,而据粱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元始二年(公元2年),河套地区人口数量达到170万。由于农业的发展,绿洲农耕面积不断扩大,即使在不长时间内增加了这么多人口,绿洲也足以支持。
(二)生态环境的逆向演替及其动因分析
1.沙漠面积增大
绿洲沙漠化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人为因素的影响更大,这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农业开发状况、水源利用等情况密切相关。
因干旱、风沙导致的沙漠化。古绿洲多位于河流下游,水资源状况较差,加之与周围沙漠、戈壁相间分布,处于风沙前沿,干旱、风蚀强烈。而人工开发导致固沙植被破坏,使地表裸露,在强劲的风蚀、风积作用下,最终演变成沙漠。这样的事例在我国绿洲农业开发过程中屡见不鲜。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对绿洲进行大规模农业开发的朝代,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下游在汉初开发的民勤绿洲,由于上游武威绿洲大面积开垦,河水被拦截灌溉,导致处于下游尾闾地段的民勤缺水,汉代后期就使西沙窝北部三角城周围及其西部的沙井柳湖墩、黄蒿井、黄土槽一带荒芜,出现沙漠化过程。
因次生盐碱化导致的沙漠化。我国绿洲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如用水不当极易发生次生盐渍化,历代因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形式和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以及因全面开发使古代就创立的“干排水”法难以实施,使不少绿洲因次生盐渍化严重而被迫放弃。
政治军事动荡也是造成沙漠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绿洲历来是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争夺的焦点,历史上该区战乱频繁,农业开发时兴时断,许多被开垦的土地被抛荒,在干旱、风蚀的作用下,逐渐沙漠化。河西走廊的马营河、摆浪河下游沙漠化即发生于唐安史之乱以后,古居廷绿洲三角洲中上部地区沙漠化也始于唐中期,盛于14世纪以后。
2.土壤次生盐渍化加剧
水资源利用不当,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是造成次生盐渍化的根本原因。历史时期,由于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原因,灌溉工程差,未经衬砌的渠系渗漏严重。灌溉用水既无控制工程,又缺乏科学管理体系,到处跑水,大水漫灌,加之重灌轻排,淤积阻塞,排水不畅,使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部分田地不得不被迫弃耕;此外,土地利用不合理也是引起次生盐渍化的重要原因。由于大面积开垦,土地不平整,使灌溉不均匀,造成低处积水、高处积盐,形成盐斑,土地逐渐盐渍化;土地只用不养,施肥不足,苜蓿、豆类等养地作物比例很小,不能合理轮作倒茬等,也是引起次生盐渍化的因素。
3.森林草地面积减少
经历代不断开发,绿洲人口压力增加,开始开发山地草原,不合理的毁林毁草开荒及过渡放牧,使森林草原面积减少。西汉时赵充国率军在祁连山南麓屯田,“伐材木大小六万余枚,皆在水冰”,可见对森林植被破坏之大。明清时,祁连山区又一次被开发,“南北山地,听其尽力开垦,永不起课”,造成山地资源相继大面积被毁。祁连山东麓原有“黑松林山”,到乾隆时“昔多松,今无,田半”,至嘉庆时“绝少草木,令人闷绝”。
4.河流变短,湖泊萎缩
绿洲分布于河流两岸,为典型的灌溉农业。不合理的农业开发引发的水资源盲目开发和滥用,引起河流萎缩、下游绿洲蜕化。塔里木流域下游罗布泊西岸的楼兰古国,西汉时大规模屯田,遍地开荒。上游的渠犁、轮台等地大量开垦,使下游水量减少,到西晋时,水源已感明显不足,来水减少、时间推迟,不得不修建“大涿池”蓄水,但还是不能保证灌溉需要,粮食减产,不能自给,最终被废弃。自唐宋以后,鄂尔多斯原始森林不断被毁,人工造林成就甚微,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河水流量减少,伊克昭盟城川草滩地区自古存在一个湖泊,即《水经注》所载红柳河口之屠延择,在隋唐时称长泽,至清同治二年,该湖已成为无排水通道、与无定河没有联系的内湖,近代则缩成沙那卓尔等一群小湖。
三、结语
论文摘要:提出要重视中学化学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的教学策略,探索、实践并总结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教学的不同策略和多种方式。
在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及上一轮高中化学新教材实施过程中,化学教育界积累了一定的研究落实新课程、推进新课程的经验,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部分教师不注重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教学内容缺少时代性、人文性和教育性,教学模式僵化、方法单调,学生学习比较被动,缺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过程,思维层次低,学生觉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枯燥无味,缺乏兴趣,难以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认为:教师不再是代表权威的指导者,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咨询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化学科学的真谛,像科学家那样去学习化学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和创新意识;让课堂成为一个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积极探讨、共同发展的场所,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场所,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场所。因此,我们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挖掘教材,帮助学生发现概念之美,感受理论之实,增加学生的认知体验,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为此,我们设计采用了“化学史引入”等教学策略和方式。WwW.133229.cOM实践显示,合理使用多种策略和方式,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发现概念之美,感受理论之实,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兴趣,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1化学史引入:原来概念与理论是这样产生的
知道化学概念和理论的历史背景、来龙去脉,可以增进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化学史既是化学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化学科学思想的演变和再现,有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运用化学家的故事、生平、轶事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新异的情境,提高教学效果;化学家们坚持实践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和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如在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时,把老高中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下同)中关于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100年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元素不断地被发现,有关元素分类的假设——三素组、八音律、门氏周期表的相关内容(详情略)打印在学案上供学生阅读与体会。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原子的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们发现,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不是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是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的递增,也就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这样才把元素周期律修正为现在的形式,同时对于元素周期表也做了许多改进,如增加了0族。
学生通过以上阅读,明白了科学家也走过弯路,进而减轻了对概念和理论的陌生感和畏惧感。此时,再加上教师的讲解与提示提问,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元素周期律的诞生发展的较完整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而且可以体会到前人在科学方法、创新意识方面的努力,进而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2实验“形象化”:原来概念与理论是形象实在的
在对元素周期律的“同周期元素的性质递变”进行教学时,我们不仅安排学生分组做了na、mg、al及其化合物的常规实验,还设计了它们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ph值的测定实验。通过直观的现象的鲜明对比,学生了解了na、mg、al的化学活泼性的差异。而通过定量的ph值的测量,学生感言“仿佛看到了逐渐活泼的al、mg、na在以不同的速率跳动!”
在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教学时,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其电子转移的实质,一直困惑着我们。在深入研究新教材的基础上,为了解决“通过实验来证明电子转移”的问题,我设计了zn-cu原电池的实验,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表明了电子转移的结果——电流的产生。再配上精心选取的flash动画演示。在此基础上,还补充了老教材上的“氧化还原指示剂”实验:“把4g葡萄糖和4gnaoh加入一个透明带盖的塑料瓶中,再加入大半瓶水和2~3滴亚甲基蓝试液(一种氧化还原指示剂)。加盖后振荡,溶液呈蓝色,静置后溶液变为无色,再振荡溶液又变为蓝色,静置后又变为无色,这个颜色变化过程可以多次重复。”学生很快就能分析出氧气是氧化剂,葡萄糖显还原性。
3适时穿插练习:原来概念与理论的应用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讲授“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时,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开始就注意贴近学生实际,注重知识的应用与做题的反思体会,使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有对应的达成措施,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为了讲解“位—构—性”的关系,我们设计了如下练习:
[练习1]:2004年,某甲宣布发现了一种比f2氧化性更强的单质,某乙宣布制得了一种比hf更稳定的气态氢化物。试判断其可信度并分析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都不可信
[分析]:1.第一周期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f,卤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也是f,因此f是所有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2.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体现在物质的化学性质上: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②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练习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o
b.金属性:na>mg>al
c.稳定性:h2o>h2s>h2se
d.酸性:h3po4>h2so4>hclo4
分析: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b、c
[分析]:a应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b应用同周期元素金属性的变化规律。c、d应用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练习3]:填“>”、“=”、“<”
a.碱性:mg(oh)2__ca(oh)2
b.酸性:h2co3__h3po4
c.酸性:hf__hcl
d.溶解性:ca(oh)2__ba(oh)2
体会: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a、<,b、<,c、<,d、<
[分析]:a、应用同主族元素金属性的变化规律。b、应用周期性知识无法解答,可从已知知识h2co3是弱酸、h3po4是中强酸解决。c、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应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而不是无氧酸的酸性强弱;hf与hcl的酸性强弱不知,但可从第六主族氧与硫的氢化物的酸性强弱推出规律。d、在水中的溶解性不是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已知ca(oh)2微溶,mg(oh)2难溶,即使不太知道ba(oh)2可溶,也可以得出规律进而做出解答。
[点评]: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来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创新。
[练习4]:下列可以说明硫的非金属性比氧弱的是
体会: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a、b、c、d
[分析]:判断元素的性质强弱,不仅可以应用周期律知识,还可以应用氧化还原知识。
[练习5]:按半径从小到大排列下列微粒
a组:s、cl、k、ca
[解答]:cl
[分析]:影响元素原子半径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例:o<s
②核电荷数。例:s>cl
应用以上得出的规律解答b组:
s-2、cl-、k+、ca2+
[解答]:ca2+
[分析]: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相同再比较核电荷数。
[补充]:③(同一元素不同离子)电荷高半径小。例:fe2+>fe3+
通过对教师精选练习的解答与分析,再加上同伴和教师的补充,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达到了预期的程度。
4联系stse:原来概念与理论是实用的
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与社会(society)教育,即“sts教育”是当代科学教育实践的重要理念,环境(environment)教育则是公民科学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由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构成的stse教育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是指导和实施学科教育的新理念。stse教育的显著特征是把当今与科技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具有地方影响的问题纳入教育特别是科学课程之中,包括科技的应用问题、科技发展动向问题和科技的社会伦理问题等。当学生看见所学知识在许多方面都有应用时,就会涌现出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化学学习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时,我们选取了“石油化工科技网”上的一条信息作为素材:
用于汽车尾气处理的催化剂
专利申请号:03120993.9
授权公告日:2005.02.16
该催化剂是消除汽车尾气中nox(如no)的催化剂,在不加任何其他物质的情况下,将污染物质氮氧化合物和一氧化碳转化为无毒气体,达到对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综合处理的目的。该催化剂对nox的转化率最高可达55.6%,而且稳定性好,寿命长,有良好的抗中毒特性。
思考:汽车尾气中含有co和no,它们在转化成无毒气体时,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看分别表现了什么性质。
学生在顺利解答完之后,得出结论:可以利用物质中元素所处的价态,推测它可能具有的氧化还原性。同时,学生感慨:原来概念与理论真的是实用的!我一定要学它!
5联系对比:原来概念与理论是相联相通的
通过小结,学生“发现”了金属与非金属的对应规律:同周期从左向右,元素的金属性越来越弱,而非金属性则越来越强;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也有一定的递变规律。不仅如此,元素对应的单质、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也有各种各样的对应关系。受此启发,学生对下表的空格做出合理的解释。
学生解释为:na是金属单质,能与非金属单质反应,cl2是非金属单质,能与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相反)反应;na能与酸反应,cl2能与碱(与酸相反)反应;水、盐无相反概念,故na、cl2都与二者反应。唯一不对应的是非金属单质能与非金属单质反应,而金属单质与金属单质不反应,对应得似乎不够工整。实际上,两种非金属单质反应时,必有一种较弱的非金属单质显金属性,而两种金属单质不能反应的原因是因为金属单质不能显非金属性。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金属的知识主线:
单质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对应盐
对应盐氢化物单质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对应盐
如:naclhclcl2cl2ohclonaclo
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入的把握:由于cl的正价较多,还可以把cl2右边的知识主线写出更多的来。如:cl2??kclo3或cl2clo2??等。从知识主线看,由于金属没有负价,金属知识主线比非金属知识主线少了左半边,对应得并不工整。虽然也有的题目中会出现金属氢化物如nah,但na仍为+1价,h为-1价,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氢化物(二元素组成,氢为+1价)。
6尝试创造:原来概念与理论是可以由我发展的
对于元素周期律的理解,教师不应满足于学生只掌握书本和教师提供的知识。在做题的实践与反思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习推导出“自己的规律”。如通过mg、ca、ba对应的碱和硫酸盐的溶解性的比较,可以得出同一主族元素对应的碱在水中的溶解性从上往下越来越大,而硫酸盐的溶解性从
上往下越来越小;通过课本提供的“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从上往下越来越弱”,不仅可以推出课本上提供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来越弱”,还可以导出其对应的“无氧酸的酸性越来越强”,如hbr的酸性比hcl强;凡此等等,不一一赘述。通过这些尝试与创造的体验,学生感慨:原来概念与理论也可以由我提出由我发展!
化学实验新奇有趣,学生接触化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较多地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更应及时揭示化学概念与理论的迷人魅力,帮助学生感受化学概念与理论的优美与实在。唯有如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才会持久,才能从化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学习化学也就成了学生一种持久的乐趣、一种幸福的享受、一种自觉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惰性 稳态 机制 变革
前言
从纷乱到安定,从无序到有序是全社会的普遍愿望和共同诉求,大到一个国际环境、一个国家现状,小到一个公司管理,一个家庭组成都存在着这样一个过程和人们为之努力去实现的目标,以及潜藏着这样的一个周而复始的规律。
然而,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一个绝对的安定或是稳态在我们这个世界里并不恒定的存在着,而是受一种潜藏着的内在规律在周而复始的支配着。黄炎培老先生曾经在延安跟说过这样的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既然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时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
本文仅就一个公司、一个单位或是部门来阐述这样一种观念并从中探寻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一、惰性稳态的概述
现代经济学和心理学都起源于18世纪的理性主义哲学家。两者都把杰里米・边沁(JeremyBentham)看作自己的前辈,边沁所观察到的一个深刻的心理学现象是,第二杯咖啡或者第二盘菜都不像第一次的那样美好。经济学家把这个规律奉为经典,变成了备受推崇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是到了20世纪,他们删除了仅剩的这点心理学。今天,经济学家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已经仅限于探索“理性人”假设的逻辑推论。
同样还是18世纪的那些以高傲的理性假设解释人的行为的哲学家,却把动物的类似行为归结于本能。心理学家却幸运地把本能选作他们研究行为动机的起点。这开创了一条他们至今还在走的道路。“本能”这一概念的缺陷变得越来越明显,它因此被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相关概念“内驱力”所取代。
最初,内稳态――有机体像自动调温器一样行动的倾向――只有较狭隘的意义,它的意思仅仅是今天所说的生理内稳态,即器官或肌肉自动的、不自觉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体温和血液的化学成分被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或者眼睛里一个异物被不自觉地流泪冲走。后来,这一概念得到了扩充,因而包括了“心理内稳态”――被各种内驱力所激发的自觉行动。无论如何,这些自觉的行动补充了不自觉的行动,也和它们非常相似:两者的目的都是将有机体的(内外)环境保持在稳定状态,从而有益于生存并感到舒适。
因为生物学本能不能解释所有的行动,这个理论很快得到了扩展,在初级的或叫做生物学的本能之上,又补充了次级的或叫做习得的本能。人们相信,虽然初级本能和次级本能结合起来可以解释所有的行为,但仍需要一个一般性更强的理论框架来补充或取代本能理论。
二、惰性的稳态机制的危害
一个公司或一个单位创业初期自然艰难,凡事也纷乱无序,需要大家团结一心,集思广益,主动创新,努力奋斗,并制定各项激励机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才能使得公司或单位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形成正规化管理,才能使得公司或单位由无序走向有序,由纷乱趋向稳定,从而达到一个制度完善,岗位健全,结构规范,管理链条清晰的稳定状态。稳态是全体同仁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结果。
然而,当一个公司或单位在稳态的环境下运行了相当长的时段后,往往会出现或是滋生出一种与公司奋斗发展相悖的情形,其表象是:
人们在工作时间内似乎有着更多的闲暇,可以唠唠家长里短,可以扯扯闲篇,可以高谈阔论内国外形势,可以低语传递诡秘隐私……其主要精力似乎不在工作上,而是在应付工作,不得已而为之;
或是进入办公室后,沏上一杯热茶,然后躺靠在座椅上翻开报纸,慢读细品新闻轶事、八卦文章,名曰学习充电,实则娱乐自己,优哉游哉;
或是打开工作电脑,将聊天QQ挂在网上,一心可以二用,边工作着,边闲聊着,有人来时,看我在工作,没人来时,则我在闲聊;
或是时不时地煲煲电话粥,时不时地发发短信,时不时地玩玩游戏。现代化的先进科技既有利于工作沟通,亦有利于休闲娱乐;
或是借口外出办事,名曰办公事,实则办私事;
即便是每周的办公例会,也不过是摆摆样子,走走过场,总结一下上周的工作,布置一下下周的工作,内容重复,老生常谈,车轱辘话来回转,没有丝毫的新鲜感;
……如此种种,难以一一列举。你说他上班不工作吧,可是他也能基本完成本岗位内的工作;你说他上班在工作吧,可是他的的确确的在机械麻木的对待工作,在浑浑噩噩的应付工作,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透过这些表象,从更深的层面上看,人们的思维是保守僵硬的,感觉是麻木无奈的,行为是熟练机械的;看不到人们以往的积极奋斗精神,看不到人们的主动创新意识,看不到人们的内在激励意志……人们过去很多优秀的品质似乎被什么东西给消磨掉了。
究其根源,人们习惯于一种周而复始的工作状态;人们满足于一种每天不变的工作内容;人们依赖于这种固有的管理模式所创造的轻松环境。人们的奋斗精神、创新意识和激励意志就被这些习惯、满足和依赖所消磨掉了……
我们原来本意上想创造的一种稳态的、有序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却因为“恒定不变”而形成一种固有的工作模式,久而久之使人们养成了一种习以为常的思维惰性,陷入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定式,似乎被一种日复一日循环往复的工作机制的框架禁锢着。我们被稳态有序的表象迷惑住了:每天公司照常运转,工作照常进行,薪水照常发放,管理井然有序。可是我们却感觉在这种稳态有序的内核里缺失了激情,缺失了创新,缺失了动力。与同事之间在工作中谈论的话题不再是工作内容,不再是如何创新发展,如何提升业绩,而是那些家庭琐事、八卦轶闻、甚至是你我他之间那些扯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人的思维以及行为常常会受周围环境影响甚至是潜移默化地支配的,当你适应并习惯所处的环境时,当你满足这个环境所提供的恒定条件时,当你依赖这个环境条件给予你的循环状况时,你的思维就会陷入一种保守的、僵化的、麻木的境况中,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继续奋斗的意志被那样一种机制或模式牢牢禁锢着,可怕的是这种禁锢的机制或是模式就在你的周围无形的罩着却完全不被你意识到并发现到!因为你被这种禁锢的机制或是模式牢牢支配着!
这种固有的模式所形成的运营管理机制我们把它称之为惰性的稳态机制。这种机制即便是稳态的,给人们带来安定感,但是在运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若不加以调整和改变必会给公司或是部门带来极大的危害性,它禁锢人们的思维,固化人们的思维方式,凝固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消磨人们的意志,懈怠人们的工作,长久以往必会使得公司或是部门缺少发展的生命力或是源动力,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这是任何一个依靠公司的发展而生存和发展的人所不愿意看到的。
三、惰性的稳态机制的再破坏
为了延续公司的发展生命力,不断地赋予公司向前的源动力,我们只能给这种惰性的稳态机制动“外科手术”,破坏它长久以来并延续不变的运营机制和模式,对运行已久的管理框架重新进行调整和改造,我们把这种改变叫作:再破坏。这是种良性的破坏,同志曾经说过:“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这种“破”就是为了更好的“立”,砸坏原有的不适应再发展的旧模式和机制,建立新的适应新环境新时展的模式和机制,是改变公司环境的最好方法,而且是早改变比晚改变好,自己来改变比市场逼着我们改变好。破坏是会有一定的阵痛的,破坏或是改变一个运营已久的模式和机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时甚至需要我们以改变原有的框架和环境、淘汰一些人作为代价,可是没有办法,这就是社会发展和历史发展的法则,任何变革都要付出代价的,都要有阵痛的,刮骨疗伤,断臂求生并不仅仅是文学修辞,而是实实在在的动真格的。否则就难以变革的彻底,就难以真正重获新生。
四、惰性的稳态机制变革的方法
那么我们怎样去进行破坏、进行变革、进行改造呢?这里我仅从人力资源角度来进行探索性的阐述。
(一)公司应该导入岗位竞争机制,并使其保持常态化
导入竞争机制就是导入危机意识,让每个岗位责任者或员工都有危机感,时刻保持竞争的状态,保持自我奋斗的状态,保持不进则退的积极状态,保持对自己工作的不满足感。这种竞争机制既对内开放,也对外开放,是每个人都拥有同等的机会,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对能力的考核和考验。(本案只做简单的阐述,细化的内容待需要时做出)。
(二)公司应该导入岗位激励机制,并使其保持常态化
导入激励机制就是导入自主进步意识,激发每个岗位责任者或员工主动工作和自主创新意识,时刻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与时俱进,不断进取,增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减少对公司的依赖性。(本案只做简单的阐述,细化的内容待需要时做出)。
(三)设计并制定岗位或员工的百分考核制度
量化不同岗位不同考核内容的百分考核方案并形成制度,对岗位情况提出具体的并以分数体现的量化要求,并对达不到要求的员工提出警告或惩罚措施,对连续不能达到要求的可以采取末尾淘汰的处理方式。凡是能够在经营或管理方面提出创新思路的员工除获得奖励外还可以获得加分的支持;有些基层的、劳动密集性岗位的员工提不出大的创新的思路,也可以提出些改进工作方式和效果的合理化建议,若是被采纳的,我们可以称之为“有效建议”,凡是有效建议都有加分的支持。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主动性,使员工的思维和话题跟多的向公司及本岗位工作倾斜。(本案只做简单的阐述,细化的内容待需要时做出)。
(四)每隔几年就对既有的公司管理制度和组织框架做一定的适当调整
使之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市场的发展,以及员工们的环境适应感和疲劳感,不断地激发并刺激员工们的工作热情,既要员工们不断产生自我约束力。也要员工们不断焕发自由创造力。从而使公司始终充斥着正能量。
五、结论
惰性的稳态机制必须再破坏:惰性的稳态机制是随着习惯性、满足感和安定依赖感而滋生的,是人们随着“亘古不变”的模式和循环往复的机制而所造就的环境疲劳感和麻木感,这不可能仅凭一次变革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面对这种具有周期律性质的固有模式和机制我们只能不断地进行变革,不断地进行破坏、再破坏……惰性稳态的机制是有着周期律的,我们的主动变革和主动破坏也应该伴随着这种周期律的节奏,并在其没有造成我们企业肌体重大破坏之前就有效的进行变革,激活我们企业的免疫系统,调动我们企业肌体的免疫活力,使之重新焕发青春,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前进、不断壮大。
地球村的经权相济越千年,商贸通达有了天涯咫尺的效果。
此起彼伏的经贸跌宕,
在全球--
我们看到了诺基亚、柯达、摩托罗拉,或倒下,或面临倒闭或兼并的尴尬。
如果我们回眸2010年时,苹果在手机市场的份额占8.7%,行业利润占比到75%的事实,以及走到今天的市场惯性,一定会很惊叹,但回眸诺基亚、柯达、摩托罗拉这些品牌的历史,他们在高峰期同样有类似这样气吞山河的业绩,究其原因,无疑是其被公众曾高度认可的价值性、 稀缺性、不可替代性、难以模仿性力量日渐缺失而已。从而形成市场“周期律”。
“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禹和汤怪罪自己,他们的兴盛很迅速,势不可挡,桀和纣怪罪他人,他们的灭亡也很迅速,突如其来。)
这个中国历史上很知名的典故,在很多国内外企业的历史寿命中应验。
这为今天拥有优质资本、尖端技术、智德合一的企业有了极好的“起牌”良机。
在国内---
不火的市场让人上火是表象,更深层次,我们更可以看到:
我们看到未能照顾到顾客历史价值、当下价值、未来价值的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奄奄一息;
我们看到缺少学习与成长团队体系、缺少挣钱挣钱再挣钱,省钱省钱再省钱的财务体系、缺少研究客户需求和欲望的系统机构、缺少内部运营完善流程机制的企业,战略路径在市场上一波三折
我们看到缺少人资选育用留机制、缺少培训逐级成长、缺少员工生涯规划的企业,在我们眼前每每昙花一现。
关键词:化学史;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
化学是一门实用学科,它广泛应用于人类的衣食住行。人们常说“要铭记历史”,我们要从历史中获得启迪。然而在应试教育大背景的影响下,很多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化学史的教学价值。“吃水不忘挖井人”,鉴于此,本文浅谈一下化学史对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作用。
“科学给人知识,历史给人智慧”。化学史是一座巨大的教育资源宝藏,若能深入研究挖掘它,则可以提炼出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教学以教材为根本,恰当穿插化学史内容,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学生。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刻苦钻研精神、提高爱国意识等各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一、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喜欢上课,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化学的神奇和魅力。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学好一门知识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常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若能在教学中恰当融入一些化学史的趣事会有效地改善这种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苯”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补充凯库勒确定它的结构时梦见“蛇咬尾巴”这个小趣闻;在讲“氧化反应”这节课时教师可补充拉瓦锡因为否认燃素说而被送上断头台的故事等。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授课本知识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但若能穿插化学史的趣闻则可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枯燥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像这样的化学史趣闻有很多,需要教师平时不断积累、挖掘,然后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二、掌握科学的化学研究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教育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化学史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方法的良好途径,化学家正是运用了合理的研究方法才最终取得成功。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给学生渗透每个理论诞生的过程,会让学生通过学习科学家的成功案例逐步形成自己的化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素养。
例如,在讲物质结构时,教师可以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展过程。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化学史上的一大重要突破,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它的发现凝结着科学家的辛勤汗水,授课中要让学生了解这段化学史:门捷列夫对各个元素的性质和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分析和概括,终于总结出元素周期律,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它的发现使化学进入了一个系统化的阶段。这一历史也告诉我们,正确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们只有应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取得成功。教师的价值不仅在于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授之以渔”。
三、激发中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在教学中要兼顾教书和育人。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忽视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其实,化学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好的素材。化学史中所展现的化学家的人格魅力及爱国情怀会使学生受益匪浅。例如,化学工业的先驱――侯德榜先生心怀国家,学有所成后毅然放弃国外的丰厚待遇,回国报效祖国,发明了震惊化工界的“侯氏制碱法”,为中华儿女赢得荣誉。再如张青莲院士主持测定的铟、铱、锑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得到国际认可,成为国际新标准。从这些化学史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责任心和自豪感,认识到他们肩负的使命,并激励出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努力的决心。
四、培养中学生刻苦的科学研究品质
科学研究是漫长的过程,研究者必须具有勤奋刻苦、百折不挠的精神。科学史上许多重要发现都建立在研究者的辛苦努力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有说服力的化学史来教育学生,成功背后必然有付出的辛酸。例如,居里夫妇历经四年的艰辛努力,通过不断的尝试,凭借百折不挠的精神终于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最终获得诺贝尔奖。再如氟单质的研究也是一段悲壮的历史,一些科学家甚至献出了生命,但莫瓦桑不畏惧死亡,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尝试,最终取得了成功。
化学的发展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化学史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思想的进步、综合素质的提高等各方面都起到推动作用。我们要突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若能恰当渗透化学史,可能会给平淡的化学课堂带来“火花”,让沉闷的课堂出现新活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会知识和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一、拓展材料的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学生分析处理现实生活中关于化学问题的能力
2009 年全国理综试卷第12 题,有关原电池的电极反应问题,如果考生不能很好地从材料中找出相关的化学信息并顺利想到学习过关于原电池的知识的话,那么该题可能就完全空白。新大纲要求学生不但要具有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要求学生能从实际的问题中提取信息,筛选信息,学会化学解题的一般模式。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教材拓展材料中如《新型灭菌消毒剂———二氧化氯》、《正确使用铝制品》、《粗盐提纯》等,介绍了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使得化学教学与生产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教师需要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一些实际生活问题中包含的化学知识,这样才有利于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化学素养的形成。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拥有积极良好的化学学习兴趣,对化学学习的创造性态度具有促进作用。当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时,学生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精力显得格外的充沛,记忆和思维的效果也会极大的提高,便有了持久的学习劲头。新教材中的拓展材料非常注重对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引导,在拓展材料《同位素的应用》中,用非常简单的化学原理解决了一些对远古生物年代的确定,以及对现在的一些疾病的诊断等。在这些拓展材料中,化学知识展示了它神奇的功能,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教材重点和突破教材难点
高中教材中化学重点与难点知识都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更谈不是上灵活应用了。而教材中拓展材料往往能使之具体化,对正确理解这些知识有很大帮助。例如化学反应速率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教材特意安排了拓展材料《酶的催化作用》。酶为什么只是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而对于化学平衡移动没有任何影响这对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难点。
拓展材料用比较形象的方法揭示了酶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催化作用,使学生加深了理解。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增强对社会责任感
教材中许多阅读材料对著名的化学学家,如门捷列夫、侯德榜、凯库勒等对人类所做巨大的贡献进行了介绍。在《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律》阅读材料中就着重介绍了门捷列夫通过巧妙推理、提出假说、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最终揭示了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规律。通过学习材料,学生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加深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又可以了解化学规律研究过程。这些材料不仅有助于高中生认识到所学的高中化学知识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还能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未知的知识。
二、合理有效地处理拓展材料
1.把拓展材料的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
学习拓展材料,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找出一个代表来回答相关问题,回答不完善的其他组可以补充,如果还是没有回答完全教师可以给予完善。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拓展材料的知识比较难,可以把它设计成几个小问题,使每个小问题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2.建议学生阅读一些有关化学的课外资料
教会学生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角度理解知识,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想要更进一步研究的愿望。课本中的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了资源,课本中的材料毕竟是有限的,对于学生来说,阅读量不够,教师要及时捕捉到这些信息,适时的给学生介绍更多有关材料。在拓展材料《化学的简介》中,只是笼统地介绍有关粒子化学的一些前沿信息。这些可能不能满足很多学生想知道具体哪些最新的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粒子化学方面的科普书籍。
关键词: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节约型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研究背景
随着泰州城市绿化事业迅猛发展,园林绿化废弃物的数量也日益增加。例如,仅天德湖公园每年就要面临3600 m³以上的园林绿化废弃物的处理压力。传统的处理方法是交由环卫部门填埋或焚烧,既浪费资源,又易造成污染。在倡导生态文明和节约型园林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实现园林绿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节能减排,就显得尤为紧迫。
二、泰州天德湖公园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践
2014年,泰州天德湖公园启动了“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建成了泰州市区首座园林绿化废弃物处理场示范基地,尝试探索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践应用。示范点基地位于天德湖公园东北角停车场一隅,占地约800多平方米,分为原料区、操作区、发酵区和成品区,拥有粉粹机、破碎机、铲车各1台。项目一期包括场地基础设施(含水电、大棚)建设、绿化建设、机械设备及发酵菌剂采购等,已投入资金近50万元。
示范点项目由公园及道路绿化养护作业队将收集后的枯枝、落叶、草屑、花败及其他绿化修剪物等园林绿化废弃物送运至处理场,再由专业人员对园林绿化废弃物进行分类、粉碎、发酵、腐熟、加工等生态化处理,通过高温发酵杀灭草种、虫卵,制成生物有机肥或土壤改良剂及绿地覆盖物等相关成品。成品样品送至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科研机构进行检测,相关成分含量指标达标后将应用于公园或道路植物栽植。目前在试运行阶段,项目已完成第一批试验成品,加工成树埯和土地的覆盖物约10立方米,有机肥或土壤改良剂近20吨,预计年消纳处理园林绿化废弃物可达500吨左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利用率不高
据不完全统计,以往泰州天德湖公园每年产生的园林绿化废弃物约有4000吨,但由于各种原因,绝大部分被当做生活垃圾送入垃圾中转站,不仅造成很大的资金浪费,更造成资源浪费,这正是由于园林绿化废弃物的应用价值还未被人们完全认知所造成的。同时, 由于废弃物形态较蓬松分散,给原料的收集、运输和储存带来一定的困难。比如,一辆载重10吨的垃圾清运车只能装满2吨左右的树枝、树叶,其油耗、污染排放和工作流程等巨大的成本决定了其利用率低的结果。
2、技术规范缺失,扶持政策可操作性不强
目前,关于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标准和政策只有建设部《绿化植物废弃物处置和应用技术规范(试行)》和《关于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意见》(建城〔2007〕215号),其他政策基本都是针对一般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并未涉及具体的园林绿化废弃物,而省、市也尚未出台相关的地方标准或指导意见。政策的缺失使得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无专门的法律法规给予规范、支持。同时,已有的部分政策又过于宏观,缺乏可操作性,使得相关政策都难以落到实处。
3、财政补贴不够,资金保障不足
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一项公益性较强的环保产业,需要有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现阶段,政府对该示范点项目尚无专项资金支持,其项目一期建设投入资金仅仅是从天德湖公园本就不多的年专项运营费中节约支付。由于资金投入有限,这就大大限制了项目的建设运行规模和产业的后续发展。
4、专业人才匮乏,行业指导不够
泰州目前缺乏大量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的人才,尤其是经过系统培训和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技术一线人员。天德湖公园园林绿化废弃物示范点项目仅有机械设备操作工人2名,废弃物运输、分类仍由公园、道路原有的绿化养护作业人员来完成,成品样品检测也是依托科研院校的力量协助。技术人员匮乏,业务管理骨干更是寥寥,这就导致了对其行业指导极其有限,泰州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快速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5、运行机制不完善,产业规模化尚未形成
目前,除了相关法规、政策滞后,资金、设备投入不足等外,处置方法和技术水平同样不高,还远未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天德湖公园园林绿化废弃物的加工处理技术只是参照其他地方现成的方法模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整个过程基本是人工操作, 机械化程度低,而且废弃物粉碎后添加生物菌剂发酵周期较长,增加了占用场地的成本。处理方式单一、成品种类少、产品附加值低,这些都使得成品不具有竞争力,只能自产自用,无法开拓市场,从而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1、加强思想认识,提高重视程度
各级政府及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探索和发展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并制定发展规划方案,纳入政府(部门)重点工作,逐年分步实施。同时,大力宣传园林绿化废弃物的处理及产品利用的知识,引导社会公众对示范点项目基地进行参观,加强对相关产品的效果认知。通过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使用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品的优越性及焚烧、填埋的危害,促进园林绿化废弃物的科学合理利用。
2、出台扶持政策,规范技术标准
政府应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渐禁止园林绿化废弃物的填埋和焚烧行为,并结合泰州发展实际,出台相应的扶持方案,给予相关政策扶持。发改、科技、园林、环卫及科研院校等部门应加强调研,通力合作,联合推进,规范行业标准,使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从规划布局到加工利用等一系列环节都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注重人才培养,强化行业指导
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可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加强队伍建设,逐步培养出一批复合型、技能型专业人才。一方面,邀请专家学者对技术人员进行园林绿化废弃物分类收集、机械操作、加工应用等专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赴外省、市考察调研,充分学习借鉴其他先进城市的实践经验,拓宽视野,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另外,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应加强技术指导,从而带动全行业的发展。
4、加大资金投入,促进产业发展
政府应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进行园林绿化废弃物的收运、处理,作业队伍、处理单位可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有资质的企业,逐步把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向市场。政府还应划拨专项计划资金,给予相关企业及科研院校长期稳定、相对充足的财政补贴和科研经费支持。加强科技攻关,突破技术瓶颈,实现示范应用推广,推进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健康持续发展。
五、结语
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城市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型园林的重要内容之一,泰州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天德湖公园为试点,正处于刚刚起步发展的探索阶段,虽暂遇困难但前景广阔。相信假以时日,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资源化利用将代替传统的焚烧或填埋,成为园林绿化废弃物处理的首选处理方式,从而真正实现绿化垃圾的“变废为宝”。
参考文献
1、王芳,李洪远.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前景展望[J].中国发展.2014(2)
书号:978-7-111-48421-9
定价:28.00元
《一位股票投资家的良知:我为何放弃技术分析》
本书以全新视角对股票实际价值的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对估值理论与“护城河”理论的有机结合,作者解决了估值理论对未来无力把握、“护城河”理论受挫于股票估值的缺陷,进而讲述了实际操作上应该重视的具体细节,并以作者当前的投资组合作为具体分析范例,排除了事后选择范例的主观性,因此最具真实性,实现了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
本书在国内浩如烟海的股票类书籍中独树一帜,扭转了股票操作上普遍的错误观念,为投资者指明了正确的战略方向。
本书适合希望通过股票投资积累财富的普通投资者阅读。
《中国家庭24个理财样板间》
书号:978-7-111-48152-2
定价:37.00元
本书以投资、置业、养老、传承等八个篇章多角度探讨家庭理财,用24个典型家庭故事详细介绍了如何让家人得到全方位的保障,让家庭财富保值增值。
《王群航选基金2014》
书号:978-7-111-46443-3
定价:45.00元
本书是资深基金研究专家王群航先生连续第八年出版的“王群航选基金”。本书适合普通基金投资者阅读,对其知识更新及基金投资很有裨益。
《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我的股票交易“15法则”》
书号:978-7-111-45909-5
定价:32.00元
“15法则”为你建立了一套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系统思维和行为模式,让股票交易变得轻松而简单。
《家庭理财技法精选》
书号:978-7-111-48450-9
定价:36.00元
本书精心选取了《大众理财顾问》杂志创刊十年的优秀文章,分别从银行、基金、股票、保险四大方面介绍了不同理财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实用技巧。
《国祚密码――16张图演绎中国历史周期律》
书号:978-7-5177-0272-6
定价:38.00元
本书再现了公元前841~公元1949年的华夏民族兴亡史,作者从国际关系学和社会学角度深入分析了民族历史上至关重要的命运转折点背后的强大动力。
《聚焦:未来10年业绩增长新引擎》
书号:978-7-5137-08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