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论文范文

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第1篇: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论文范文

统计与大数据系按照教务处“2021届毕业生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相关事宜通知”,结合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2021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方案,具体内容包括以下6部分:

一、2021届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分配表(详见附件1)

二、 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的具体安排

论文辅导时间: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4月1日

具体安排:

工作安排

具体内容

具体要求

截止时间

选题

确定论文题目

根据自己的专业、结合实习情况,以项目为基础选择论文题目,并经指导教师审核通过。

2021年1月1日

提纲

构思论文结构、拟订论文提纲

结合企业实践内容确定论文结构列出提纲。

2021年2月1日

写作与批改

初稿

按照论文提纲撰写初稿,主动与论文指导老师联系审核与批改。

2021年3月1日

二稿

按照论文指导老师的要求反复修改、完善、补充。

2021年4月1日

定稿

达到论文基本要求,定稿电子版发给论文指导老师。

2021年4月10日

交稿

打印提交

双面打印,毕业返校时以班级为单位提交。

2021年6月

 

三、 指导教师联系方式

姓名

职称

邮箱

QQ

电话

方党生

副教授

2541790217@qq.com

2541790217

15136166829

杨冬梅

讲师

339097597@qq.com

339097597

18625779090

李春花

讲师

19772728@qq.com

19772728

18638793098

魏瑶

讲师

43665723@qq.com

43665723

15838313791

马杰

高级讲师

Hnhymj@126.com

 

13838067063

杜旭阳

助理讲师

604696049@qq.com

604696049

17396370961

高艳云

副教授

37742562@qq.com

37742562

13939020929

钱钰

讲师

397019111@qq.com

397019111

15093132377

梁慧丹

助理讲师

1620280267@qq.com

1620280267

15188395423

秦航琪

助理讲师

1191084277@qq.com

1191084277

15670930099

范迪

助理讲师

1261810070@qq.com

1261810070

18339270887

 

四、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专业

1) 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信息安全

2) 大数据对市场调查技术与研究方法的影响

3) 大数据环境下社会舆情分析方法研究

4) 大数据在房屋租赁的应用

5) 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

6) 大数据在电子商务下的应用

7) 大数据时代下线上餐饮变革

8) 大数据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9) 大数据对商业模式影响

10) 大数据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11) 基于大数据小微金融

12) 大数据在农副产品中的应用

13) 大数据在用户行为分析中的应用

14) 基于大数据的会员价值分析

15) 大数据对教育模式的影响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1)物联网技术在蔬菜大棚中的应用

2)物联网技术对智能家居的应用

3) 物联网技术对智能物流监管的应用

4) 物联网技术在企业的应用

5) 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带来的影响

6) 物联网技术在校园安全的应用

7) 浅谈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8) 物联网技术在企业的应用

9) 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

10) 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追溯方面的应用

11)物联网技术在楼宇智能化系统的应用

12)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停车场系统的应用

13)物联网技术在安保行业的应用

14)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行业的应用

15)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校园宿舍安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信息统计与分析专业

1) 某企业竞争力调查分析

2) 浅谈企业统计数据质量

3) 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4) 地区竞争力初步分析

5) 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保证问题研究

6)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7) 对某市房地产开发的市场分析

8) 消费者购买动机调查分析

9) 某产品市场需求调查

10) 某产品销售预测

11) 某产品销售统计分析

12) 某产品竞争力分析

13) 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14) 大数据发展对统计工作的影响分析

15) 郑州租房状况分析

 

五、毕业论文(设计)格式规范要求(详见附件2)

六、毕业论文(设计)格式模板(详见附件3)

 

 

 

 

 

 

附件1:2021届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分配表

 

附件2

 

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

毕业论文格式及规范要求

 

   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统一的规格要求如下:

(一)开本  

A4白纸(210mm×297mm)

(二)装订

 长边左侧装订

(三)全文编置

1.页码

全文页码自正文起编列,正文与附录可连续编码。页码以阿拉伯数字左右加圆点标示,置页边下脚中间。

2.边距

正文至附录的文字版面规范为:天头25mm;地脚25mm;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上述边距的允许误差均为±1mm。

3.行字间距

正文至附录的行字间距按5mm设置;字间距为1mm,或由Word自动默认。

(四)编排构成

1.前置部分

(1)封面设置

第一排:“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华文行楷一号字,居中排列,第一排前空两行(三号字);

第二排:“毕业论文(设计)”,黑体一号字,居中排列;

第三排:“        级           专业      班”, 黑体三号字,居中排列,横线空格处填写相应内容,填写内容使用宋体三号字,与第二排空二行(三号字);

第四排:“题目                           ” 黑体三号字,居中排列,“题目”两字中间留两个汉字的空位,横线空格处填写相应内容,填写内容使用宋体三号字,与第三排空六行(三号字);

第五排:“姓名          学号            ”,  黑体三号字,居中排列,“姓名“两字中间留两个汉字的空位,横线空格处填写相应内容,填写内容使用宋体三号字;

第六排:“指导教师            职称              ”, 黑体三号字,居中排列,横线空格处填写相应内容,填写内容使用宋体三号字;

第七排:“系别        ” 黑体三号字,居中排列,横线空格处填写相应内容,填写内容使用宋体三号字,与第六排空两行(三号字)。

第八排:“        年    月    日” 黑体三号字,居中排列,横线空格处填写相应内容,填写内容使用宋体三号字,与第七排空两行(三号字)。

(2)声明

本人必须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学生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除了文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要求学生本人签名。

(3)内容提要

第二页为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是对全文基本观点的集中提炼和说明。提要中应阐明本论文(设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依据,并指出创新之处。内容提要以300-500字为宜。其中“内容提要”为黑体三号字,每字间空一格,居中排列。“内容提要”下空一行编排具体内容,具体内容按照中文文章格式排列,使用宋体四号字。

(3)关键词

关键词是揭示文献主体信息的词汇。关键词在内容提要之后空一行设置。其中“关键词”三字用黑体三号字与“内容提要”对应居中排列,而后另起行设置关键词3-5个,用宋体四号字。各词汇间不用标点符号分隔,空一格汉字字符。

(4)目录页

“目录”二字用三号加黑宋居中排列,字间空三格;“目录”下空一行排全文的主要标题,用四号仿宋体。对目录中的每一个标题都要标注页码。

2.正文部分

一部完整的毕业论文(设计)正文部分一般应由以下要素构成:论文正文文字;结论;注释;参考文献。

(1)正文文字

论文(设计)的正文文字在署名后空一行排列,用四号仿宋字体打印。

(2)结论

毕业设计的体会和总结;该设计的结论、优点及有待探讨的问题。

(3)注释

注释是用于对文内某一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文字说明。注释的内容置于与当前页主题文字的分线以下,以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标示,左空二格排列,用小五号宋体字。

(4)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作者著文时研究和参阅的相关资料。“参考文献”四个字用三号黑体字左顶格标示。参考文献的内容置于主体文字之后空一行排列,其顺序与主体文字中的序号编排相对应,以带方括号的阿拉伯数字左顶格用五号宋体字排出全部内容。参考文献要列出书名,作者姓名、出版社及出版日期、并标明序号。在论文中引用所列的参考文献时,只要在方括号内注明所列文献的序号即可。

(5)毕业论文(设计)正文部分3000~5000字。

 

 

 

 

 

附件3

 

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级               专业     班

 

 

 

 

 

 

 

 

题    目                                   

姓    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系    别                                   

 

20    年    月    日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除了文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

 

论文作者签名:    

20   年  月

 

 

 

 

 

 

 

 

 

内 容 提 要

××××××××××××××××××××××××××××××××××××××××××××××××××××××××××××××××××××××××××××××××××××××××××××××××××××××××××××××××××××××××××××××××××××××××××××××××××××××××××××××××××××××××××××××××××××××××××××××××××××××××××××××××××××××××××××××××××××××××××××××××××××××××××××××××××××××××××××××××××××××××××××××××××××××××××××××××××××××××××××××××××××

 

关键词 :××××× ××××× ××××× ×××××

目   录 1 前言 1

1.1 1

1.2 1

1.3 4

1.4 4

2 5

2.1 5

2.2 5

2.2.1 5

2.2.2 6

2.3 7

3 8

3.1 9

3.2 10

4 11

4.1 12

4.1.1 13

4.1.2 14

4.1.3 15

4.1.4 18

4.1.5 20

5 结论 22

5.1 结论 23

5.2 问题与不足 26

5.3 未来展望 27

参考文献 28

 

 

1 ×××××××××××××××× 1.1 ×××××××××× ××××××××××××××××××××××××××××××××××××××××××××××××××××××××××××××××××××××××××××××××××××××××××××××××××××××××××××××××××××××××××××××××××××××××××××××××××××××××××××××××××××××××××××××××××××××××××××××××××××××××

1.2 ×××××××××××××××× 1.2.1 ×××××××× ××××××××××××××××××××××××××××××××××××××××××××××××××××××××××××××××××××××××××××××××××××××××××××××××××××××××××××××××××××××××××××××××××××××××××××××××××××××××××××××××××××××××××××××××××××××××××××××××××××××××××××××××××××××××××××××××××××××××××××××××××××××××××××××××××××××××××××××××××××××××××××××××××××××××××××××××××××××××××××××

 

 

 

 

 

 

参考文献 [1] 江正荣编.地基与基础施工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 高大钊主编.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 

[8] 赵玉良.房屋地基基础变形事故原因分析及处理.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25(2)

[9] 袁迎曙,贾福萍,蔡跃. 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结构性能退化模型[J].土木工程学报,2001,(3)

[10] A. Castel, R. Francois, G.Arligui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Part 2: Bond andNotch Effects[J].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2000, (3)

…………………………………………………………………………………………………………………………………………………………………………………………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论文(设计)指导评语

 

 

 

 

 

 

建议论文成绩                 指导教师                           

20     年     月      日    

论文(设计)答辩评语

 

 

 

 

 

论文成绩                答辩组组长                        

20     年     月      日    

答 辩 组 成 员

姓  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工作单位

 

 

 

 

 

 

 

 

 

 

 

 

 

 

 

第2篇: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毕业设计 ;问题;应对措施;独立院校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Graduation Design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Ling ping ping[1], Chen zeshi[2]

(1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 Chang branch school, urban construction , Hubei Wuhan 430064;

Chen zeshi[2]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llege,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Hubei Wuhan 430068,;)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guidance,the author pointed out graduation design problems in the Independent Colleges .The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 variety of corrective measures proposed. The paper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s to graduation design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It hoped that quality of graduate design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through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Keywords: graduation design;Problems;Countermeasures;Independent Colleges

众所周知,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修的最后一个实践性学习环节,也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能够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即将参加工作和继续深造打好基础。因此,各所院校十分重视毕业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独立院校也不例外。但是由于独立院校的教学模式、办学模式等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逐渐探求一条适应于独立院校毕业设计的发展之路势在必行。笔者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指导7届的毕业设计经验,来探讨一下独立院校的毕业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以期为各独立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指导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安排概况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持续时间共16周,包括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论文撰写及答辩三个阶段,毕业设计严格按照《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执行。建筑工程专业以中型建筑的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为主,道路桥梁专业以公路、大跨度预应力连续梁桥为主。

2 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 选题流于形式,难于保证学生个体差异

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关键步骤之一。但是由于土木工程专业设计流程相差无几,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原因,导致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流于形式,实践性差,难度不易控制,最终导致学生毕业设计成果有雷同嫌疑,个体差异得不到体现。

2.2 学生精力很难集中于毕业设计,难于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由于毕业设计一般在第八学期进行,学生动向不稳定,有些同学忙于找工作,有些同学忙于研究生复试,有些同学由于单位需要,已经进入工作岗位,导致做毕业设计力不从心,难于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2.3 毕业设计手段单一,毕业设计目的难于达到

传统的毕业设计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学生先进行方案设计,后通过手算进行结构设计。这种传统的设计方法数学计算较为繁琐,导致学生难以提起兴趣,设计时间跨度比较大,不利于“独立院校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实现。

3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应对措施

3.1优化毕业选题,实现科学选题

在毕业设计准备阶段,应该将选题工作做为首要工作。为了使毕业设计切实达到培养目标,应采取如下措施:

(1)保证“一人一题”,实现学生设计内容个体差异

首先引导教师扩大选题来源,将毕业设计题型分为四类:一是参考设计单位已做过的实际工程设计项目选题;二是借鉴实际工程设计选题;三是配合学生毕业生产实习选题;四是根据用人单位要求选题。其次,教研室开研讨会,不仅做到每个学生设计参数不同,建筑设计方案不同,而且可根据地质资料和地形图的差别,给同类设计的同学,确定设计侧重点,突出个人设计特色,强化知识特长。比如:桥梁方向,可以选择不同的桥型来进行设计;而道路方向,有些选题侧重于交叉口设计,有些选题侧重于复杂地形的选线,有些选题侧重于不良地基的处理等。

(2)联系实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真题真做

我校第七学期安排了生产实习。生产实习不仅旨在熟悉现场实际操作,而且也在为毕业设计选题提供机会。有些学生在实际实习中,根据实习单位情况,可以做到真题真做。如:03级侯东杰同学真题真做,他做的广州某地铁站主体隧道综合设计,得到答辩老师的一致好评,最后综合成绩为“优”。同时,利用

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所做过的实际工程、科研课题等资源,让学生结合实际工程进行设计。

(3)题目类型多样化,实现教师和学生双向选题,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在第八学期,学生的工作方向、考研的研究方向基本确定,所以尽量做到教师和学生双向选题。教师布置选题题目时,通常为指导学生人数的110%-120%,选题类型不局限于实践应用,学生可和教师交流,结合自己的兴趣选题。例如:2007届由于毕业生数量多,我们增加了选题类型,不仅有实践设计型,而且有理论研究型。在323名毕业生中,有29名同学(占毕业设计人数的8%)选择了理论探究,选题如《物业管理企业品牌创建》,《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实施现状与展望》,这为他们今后研究和工作奠定了基础。另外,对于就业方向和所学方向不一致的同学,为了使其顺利就业,同意毕业设计转方向申请,加强教师指导力度。

总之,在选题阶段,应该突出指导教师、教研室和院级领导的管理作用,层层筛选,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向,一人一题;深度、广度适中,并注重因材施教,反映时代特点。

3.2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为了提高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整体水平,土木工程教研室按照学校要求,实现指导教师职称都在讲师及讲师以上,严把教师资格关。众所周知,现在独立院校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结构比例有些失衡,缺乏中年教师,呈“两头大中间小”。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应该扩大指导教师来源。不仅可以聘请重点院校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同时,可以采用“以老带新”“以外聘教授带助教”的方法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此外,鼓励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与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

3.3提前布置选题和设计任务书,加强毕业设计的灵活管理

对于第八学期不能在校完成毕业设计的同学,应该提前发放任务书。一般在第七学期就给这些学生下达任务书,学生利用双休日及寒假集中完成设计。在第八学期初,指导教师修改其设计,并完成定稿。当然,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难以实现。

3.4 实行开题报告和开题答辩程序,切实做好开题工作

毕业设计是学生首次接触综合性课题的设计和研究,因此,为了避免学生首次做毕业设计无从下手,少走弯路,我们针对独立院校学生的情况,开设了开题报告,并举行开题报告答辩,并规定未能通过开题报告答辩,学生不能开题。这样学生在接受设计任务书后,大量查阅参考资料和相关文献,并深入消化吸收,提出可行的设计方案或设计思路,并进行全面细致的论证,提出可行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设计步骤,做到研究目的明确、指导思想正确、研究方法先进、设计方案可行.通过撰写开题报告,使学生对课题任务有更深刻的理解,减少适应的时间和起始阶段的盲目性,也培养了未来岗位上所需的技术论证、技术开发和课题研究的综合素质.另外,通过开题答辩,指导教师小组对其设计方案和设计思路进行鉴定和指导,为后续毕业设计的开展节约了时间,增加了效率。

3.5 强化了毕业设计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提高质量

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组织管理是保障。整个毕业设计工作实行校、院、专业教研室三级管理。

一是监督并严格实行校院制定的毕业设计组织管理和操作程序、答辩细则、成绩评定和考核标准,明确责任,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二是建立“选题――过程――成果”三位一体的质量监控机制,根据毕业设计进程进行阶段性检查实施质量控制,并实行淘汰制度。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上报指导时间、指导地点及设计进度,院级领导及教研室主任定期检查教师和学生到位情况和不定期抽查学生毕业进展状况,及设计中形成的文件(如学生毕业设计日志、计算书等)。同时,加强学生的考勤,缺勤超过1/3的学生,不允许答辩,同时原则上不允许学生外出设计,若有特殊原因,例行审批手续。

3.6 引入多种毕业设计手段,保证学生掌握设计原理的基础上,将繁琐的计算交给计算机

传统的手工设计方法费时费力 ,效率不高,学生由于计算繁琐,难于投入兴趣,并且设计方案难以做到合理。因此,我们在设计中引入以下手段,在保证学生掌握设计原理的基础上,将繁琐的计算交给计算机。

(1)利用 CAD、天正、纬地、桥博、迈达斯等软件绘制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 (2)利用EXCEL进行内力统计,采用结构力学求解器等进行结构内力计算;

(3)利用PKPM 软件,对结构设计手算部分,进行核算。找出计算结果产生差距的原因,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设计的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判断;

(4)毕业设计说明书、计算书等有关毕业设计材料,实现文本和电子版两套存档。

3.7 建立创新机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在如下方面实行了创新:

第一,凡是能在毕业设计期间独立完成并发表在公开出版物上的论文,字数符合要求且内容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以及已被实际采用的工程项目设计,经审定同意可替代毕业设计。

第二,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侧重于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直接给出具体的解决步骤和结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做好毕业设计工作,加强毕业设计质量控制尤为重要,主要是做好三个阶段的检查工作:前期把关,严把题目关、指导教师关、参加毕业设计学生关;中期检查和后期适度淘汰。

4 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4.1 存在的问题

(1)鼓励学生到实践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做到真题真做,又通常会带来管理上的不便。如:现场不安全因素多,很难确定学生的实际完成进度等。

(2)由于独立院校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项目少,毕业设计创新难于开拓,只依靠外聘教师或者工程师难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目前,土建类毕业设计注重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而忽略或者忽视在经济上的适用性,使得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成果没有经济认识,缺少价值。

4.2 整改措施

(1)独立院校教师可以跨校合作,集思广益,从而增加申请课题成功率,增强指导教师科研水平和实践机会,真正让学生参与实践项目,让学生受益;

(2)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对学生不仅进行专业指导,更要加强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为创新打下基础;

(3)工程技术设计与造价结合,以技术设计为主,造价设计为辅,树立经济概念。

参考文献:

[1] 栾焕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讨[J].潍坊学院学报, 2010,10(4):144-146 ;

[2]郝淑丽 .关于有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几点思考[J].纺织教育 ,2009,10(24)

[3]杨立军,何志鹃.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建筑,2007,33(4),21 4―2l5.

[4] 吴学平 .毕业论文 写作 中存在问题浅析 [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2):82~84;

[5]鲁晓俊.关于指导独立学院土木工程类学生毕业设计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10(24):205;

[6]张峰,易丹丽.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实践与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9,18(6):135―138.

[7]陈金陵,梁桥.做好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思考[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19(4):95―97.

[8]童乐为等.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保证体系构建探讨综合各位教师给出的成绩给出该学生的最终毕业答辩成绩。[J].高等建筑教育 ,2009,18(6):102―105.

第3篇: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论文范文

文章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更名,以及南昌大学制定新版本科培养方案为背景,探讨制定大土木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版培养方案以培养具有土木建筑基本知识,能在建筑环境与建筑能源领域从事设计、施工、制造、运行、咨询及节能改造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探索开设大土木类专业平台课、第三学期实践课程及特色课程等。

关键词:土木类;专业平台课;第三学期;特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TV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03605

1998年教育部将原土建类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和城市燃气工程专业合并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2012年教育部又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建环专业两次合并更名过程中,国内各相关高校对其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张昌等[1]全面研究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系统总结了专业人才培养中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经验。杨吉民等[2]介绍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王晏平等[3]介绍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原则及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阐述了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李锐等[4]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符永正等[5]对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最新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名称等提出一些建议。张腾飞等[6]将国内该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与发达国家与地区高校相应专业进行了比较,发现国内的建环专业尚需增加涉及建筑学、结构、给排水等方面的专业平台课,以打通目前存在的专业壁垒。李志生等[7]介绍了国内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最新的发展趋势, 分析了高校进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时所应采取的对策。张国强等[8]研究并学习发达国家的思维方法,对建环专业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倪龙等[9]认为建环专业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徐荣进等[10-11]提出了学校、教师、企业和学生等各群体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及其改革的必要性。李永存等[12]认为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应新增能源供给系统方面的内容,以满足行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也促进该专业的健康发展。金光[13]针对新更名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与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必修环节适当增加建筑节能技术与管理课程模块。南昌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根据学校本科招生制度和培养模式的新变化,制定了2016版大土木类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南昌大学制定建环专业新版培养方案的背景

南昌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前身是2010年申蟮慕ㄖ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当时是应教育部关于

高等学校设置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的要求而申报的,于2011年开始正式招生。学校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设置在建筑工程学院。学院有土木工程系、建筑学系、水利工程系及工程力学实验中心,拥有8个建筑、土木及力学类专业。学校第一版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传统建环专业培养课程为主,兼具部分建筑土木和节能课程。

为将南昌大学建设成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全面提高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在“人为本、德为先、学为上”的育人理念引领下,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要求,在总结学校2012年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取得的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南昌大学制定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此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通专融合为途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驱动力,以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为抓手,以大类培养、学分选课制、三学期制、学业评价等改革为手段,着力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更加科学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指导委员会要求及学校具体情况,修定后的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为:适应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好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土木建筑基本知识,掌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在政府部门、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公司、设备制造企业、运营公司、能源管理公司、绿建咨询公司等单位和机构,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净化、冷热源、供热、燃气、节能改造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能力。

三、 建环专业大土木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南昌大学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构成。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约占30%,学科基础课程约占30%,专业课程约占36%,创新创业类课程约占4%。通识教育课程分为Ⅰ类公共必修课程和Ⅱ类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Ⅰ类公共必修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体育、计算机类课程等组成。Ⅱ类文化素质课主要包括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批判能力、国际视野,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科学思维方法,对学生进行完善人格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质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由

最核心、最基础的专业主干课程(16门左右)组成。专业课程则根据学生就业、考研、出国或者联合培养等要求灵活设置课程模块,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需求,在学院教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形成个性化的专业或者专业方向。专业课程分为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基于学校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学分比例见表1。

(一) 构建土木类专业课程平台

南昌大学自2016年开始不分专业按院系大类招生,一、二年级按大类进行培养,同一大类的学生修读共同学科平台课程,三、四年级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进行专业分流,分类培养。共同修读两个学年的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应不低于16门,共同修读一年半的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应不低于12门,共同修读一年的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应不低于8门。学生专业分流时间原则上在第二个学年结束后。但是由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系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4个本科专业,专业种类繁杂,因此,选择共同修读一年8门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具体课程见表2)。表2中工程制图类课程包括画法几何、土木CAD及部分建筑信息模型(BIM)课程,还安排了BIM相关课程设计。工程测量系列课程是此次培养方案新增的课程,一是学院具有完备的工程测量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条件;二是有很多毕业生从事工程施工工作,需要学习该课程知识。工程经济学及管理基础课程由工程管理教研室承担教学,为学生将来从事项目管理及工程造价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二) 第三学期实践课程设计

南昌大学现在实行的是传统两学期制教学模式,即秋季学期(约20周)+寒假(约5周)+春季学期(约20周)+暑假(约7周)。改革后,根据《南昌大学“三学期制”实施方案》,

实行“三学期制”,以实现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学期制模式改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即:秋季学期(18周)+寒假(约5周)+春季学期(18周)+夏季学期(4周)+暑假(约7周),总教学周数为40周,寒暑假的放假时间基本不变。实施“三学期制”后,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主要安排理论教学,夏季学期主要安排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综合试验等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学校要求,此次建环专业新版培养方案中,将原先在春秋学期进行的课程设计、实验、认识实习安排在夏季学期即第三学期(见表3)。

根据学校学制学分规定,学分计算最小单位为0.5学分,理论学时须为8学时的整数倍,实验学时须为16学时的整数倍,实验学时超过32学时的实验课,可以单独设为一门课程,不到32学时的实验课,应在同一课程群内整合成实验课;鼓励多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因此,将原本分散在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和流体力学课程中的验证性试验合并为热工及流体实验,并在三年级夏季学期开设,之前工程热力学理论课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传热学课程和流体力学课程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另外,将供热工程、空气调节、空调用制冷技术三门课程的实验合并成暖通空调综合实验,在四年级夏季学期开设,之前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在三年级上学期开设,供热工程课程和空气调节课程在三年级下学期开设。

将课程设计和实验安排在夏季学期,这样不会影响学生春秋学期期末备考理论课,同时又能使学生专心完成实践任务,也便于教师集中指导。

(三)特色课程设计

1.土木特色课程

由于学院特色课程主要是传统土木和建筑类相结合的课程,因此,建环专业侧重土建类理论知识体系,这不同于偏重机械类课程体系的传统建环专业。除了上文介绍的土木类平台课程外,建环专业培养方案还设置有房屋建筑学(含课程设计)、绿色建筑材料(含实验)课程,分别在二年级的上学期和下学期开设。土木类特色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原理,具有一定建筑识图能力,同时对保温节能建筑材料的结构原理、力学及热工性能也有了解。

2.建筑节能类特色课程

由于建环专业的前身是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因此修订培养方案时保留了第一版培养方案中有关建筑节能类课程,包括建筑节能原理及技术、建筑能效评估(含课程设计)、建筑能效管理与节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含课程设计)等课程。与第一版培养方案的区别在于,这次修订将这些课程分别设在大三下学期及大四上学期。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来能在能源管理公司、绿建咨询公司,从事建筑节能改造及项目咨询工作,扩大学生的专业适应范围。

3.开放研究生课程共享

按学校要求,“学院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可以考虑开放研究生课程共享,鼓励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同学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如果进入我校学习,其在本科期间修读的研究生课程将给予认定并免修。”此次培养方案中设有数值传热学、能量系统火用分析等研究生选修课,一方面是为了响应学校要求,另一方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提供理论基础。

四、结语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经过两次专业名称的变更,使其专业应用范围得到扩大和调整,极具时代特色。根据南昌大学2016年起不分专业,按院系大类招生,一、二年级按大类进行培养教学的要求,土木工程系建环专业进行了大土木类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和实践。主要举措有开设8门大土木类专业平台课程、构建第三学期实践课程及开设特色课程(土木类特色课程、节能类特色课程和

研究生共享课程)等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参考文献:

[1]张昌, 郑万兵, 汤文华, 汪秀清.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教育, 2008,17(3):35-40.

[2]杨吉民, 李清清, 张照辉.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 高等教育, 2009,18(6):18-21.

[3]王晏平, 黄镭, 王造奇, 宣玲娟.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新体系框架探讨[J]. 高等教育, 2005,14(3):45-48.

[4]李锐, 郝学军, 詹淑慧, 邵宗义.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研究与建设[J]. 高等教育, 2011, 20(6):35-39.

[5]符永正, 刘冬华, 焦良珍. 关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若干问题的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4):40-42.

[6]张腾飞, 耿阳, 王树刚, 端木琳.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宽口径大类培养探索――中外大学培养模式对比分析[J]. 高等教育, 2011,20(1):22-26.

[7]李志生, 张国强, 李念平, 陈友明, 欧阳浪琴.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J]. 高等教育, 2008,17(1):1-5.

[8] 张国强, 李志生, 陈友明, 李念平, 欧阳浪琴. 基于教育国H化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定位探讨[J]. 高等教育, 2006,15(3):4-9.

[9]倪龙,姚杨.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探讨[J]. 高等教育, 2010,19(4):46-50.

[10]徐荣进, 王贞涛, 宋新南, 徐惠斌.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 2014(5):188-190.

[11]徐荣进,宋新南,王贞涛,王颖泽.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 (1):107-108.

[12]李永存, 王海桥, 邹声华, 李轶群.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探索[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6(10):28-29.

[13]金光. 新形势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与学”的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46):110-111.

Abstract:

第4篇: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论文范文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in City College of Jilin Archite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stitute, as well as personnel cultivating program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jor newly established in 2012,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was analyzed, and the measures to achieve objectives were proposed.

关键词: 工商管理;课程体系;3+1模块

Key word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urriculum system;3+1 module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231-02

0 引言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院校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在这十年中,独立学院为了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基本都是定位在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大的趋势也决定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本质原因也是由于社会中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向的变化,这种变化影响着学校对工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而课程体系的设置又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依据学院的不同定位而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3+1培养模式

对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来讲,工商管理专业更应该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实品质,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基本技能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和沟通技能,未来能够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采用“3+1”教学模式为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改革重点,即将理论课程集中在前三学年进行,最后一个学年集中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此种教学模式具有突出实践环节的特点,可以提高学生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突出的成效。

2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3+1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

工商管理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由通时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平台和公共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选修课模块、专业或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专业或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等七个模块组成的“平台+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

将现有的全部专业课程按照课程性质划分为三大类:经济管理类课程、法规类课程、房地产类课程。每一类课程中的具体每门课程在课程的内容上进行整合,将教学内容重复的部门删减掉,适当增加学科前沿和职业资格考试方面的内容: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缩减不必要的课时,重新分配学时,对于能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适当增加课时量,调整课程设置的顺序。

3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3+1模式现状

工商管理专业的生存发展需要在学生的就业和职业选择上下功夫,本专业的发展一定要结合市场需求和未来学生的职业发展。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倾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城建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有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估价师和物业管理师等,在培养方案中我们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如房地产制度与法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估价等,学生在校期间就经过这些知识的系统培训,对就业后在职业资格考试中的通过率也有所提高。

3.1 理论课程现状 “3+1”课程体系改革中的“3”指的就是在三年中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在改革初期,很多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对于此种设置存在了一种错误理解,认为就是要把四年的课程都压缩在三年时间内完成,认为教与学的担子都太重。实际上,“3+1”模式的本质要求是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将难学的课程和简单掌握的课程相结合,主修课程和辅修课程相结合,很多教学内容重复的课程相结合。

3.2 实践类型课程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仍然采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前三年半学习专业知识,最后半年进行实习,在最后半年的实习中,还要不停的往返于学校和企业之间,忙于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近几年,通过和学生的不停接触和实际工作体验,发现此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理论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在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中难以平衡,一直是令学校和社会备感困扰的问题。根据重新修订的课程安排,工商管理专业的实习一共有三种类型,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其中“3+1”模式中的“1”年实践,主要是集中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招生规模大,学校安排和组织实习难度大,单位接收实习也难,所以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集中实习的模式在操作中是有一定困难的。目前建立能满足学生数量的实习基地还存在一定困难,第一方面,实习基地的选择难,实习基地本身缺少课程实习教学的必要条件、应有的经验以及接待学生的时间。现有的实习基地中,能够指导学生的工作人员,由于水平和素质的关系,并不能完全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而本校的教师也是常年注重理论教学,脱离实践,对于工商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甚了解,难以指导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学校经费有限,不能满足企业所期望的回报,反而有时候会因为接待实习学生给企业造成间接损失,对后期的指导实习课程往往也加以推辞。

4 实行3+1课程模式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3+1”人才模式培养的过程中,“3”的课程是“1”实践的基础,这两者在人才培养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如果没有好的“3”的课程设置,学生没有掌握好基本的知识、基本的思路、基本的原理、基本的技术以及基本的操作实践,“1”实践中也很难开展,学生在实习乃至工作中便会感到诸多问题。如果没有“1”实践,所学和所用严重脱节,那也失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 专业课教师配备 “3+1”教学模式的教师配备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过去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要求就是能够按照教学大纲完成理论教学任务。改革后,除了完成要求教师能够讲授理论教学,对于“1”实践的内容,教师也要求给予大量的实践性指导。还要求教师具备带队去企业实习中,能够给予及时的合理的理论性指导能力。要努力建立一支适应工商管理教育特点的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也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允许其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深入社会和企业开展科研立项,管理咨询等工作。

4.2 教材配备合理 “3+1”教学模式的适用,会整合大量相似和重复课程及内容。那么以往的教材就都存在过时和不配套的现象,所以编写适合“3+1”模式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专用教材,又是另一个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

4.3 建立工商管理专业实训基地 “3+1”模式中的“1”实践,是学生在本科四年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佳途径。目前的学生自主实习和学校集中实习相结合,都有其弊端。独立学院的优势之一就是办学形式灵活,可以借助校企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实训师资,为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提供了基地。

参考文献:

[1]赫桂梅,李珊,黄晨.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双线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价值工程,2012(28).

第5篇: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论文范文

实验教学是应用性建筑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满足市场、适应实际工作生活以及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依据培养目标,应当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验内容、改变实验方式,融实验与知识体系构建于一体,实验与设计于一体,实验与地方经济发展于一体,体现“在做中学、在做中会”的理念,使学习目标明确,更具应用性.

关键词:

实验教学;建筑学本科;应用性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理解和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应用性建筑学本科将实验教学与当地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开创了实验教学的新纪元.这种新模式既有助于解决校企合作不协调的问题,又培养了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和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应用性实验教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拓展其应用性,将实践教学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进一步发展了“在做中学”的项目式的实验教学理论.

1实验教学的应用性内涵及特征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实验教学既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又可以在实验园、教室进行,或者与生产、生活同时进行.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践教学、实验室实验教学、教学基地实地参观考察三大部分.另外,毕业论文设计、实习也是实践教学[1].“应用”这个词含义很广,它必须指向一定的对象、范围,如操作环节、岗位、工种、行业、产业,甚至是人生和生活.应用性具有动态演变的特性,需根据对象的功用或者功效而确定,并受到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制约[2].应用性建筑学本科的实验教学具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和范围,功能清晰单一.当然,其应用性还需要其它非应用性学科的必要支撑,并且也只是服务于当今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地方特色明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产业、新行业层出不穷,因此旨在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种内涵就是建立实验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需要、市场需求、区域性特点的联系.

2实验教学现状

2.1实验室

实验教学离不开实验室.建筑学教学实验室主要有构造实验室、物理实验室、材料实验室、模型实验室、结构实验室,另外还有多种其它形式的实验室,如数字建筑实验室、形式视觉艺术实验室、建筑节能实验室等.大部分院校只有其中的两到三种,有些仅仅是在普通教室里摆上相应模型或者设备的简陋实验室,甚至是简陋的场地或展示位,而且教学模式多数是“填鸭式”教学.虽然有些实验室对外开放,但是少有问津,利用率很低.它们的主要作用仅仅是为了学科的设施评估[3].三所院校基本具备主要建筑学教学实验室,但是这些实验室是设置在普通教室里,且设备简陋.根据笔者的调查,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个别院校的学生根本就没有上过实验课.

2.2实验教学

建筑学专业目前的实验教学方式是教师首先利用课堂大量时间讲解概念、实验要求、注意事项等,然后进行示范操作,随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验证操作并记录数据、处理数据,最后提交实验报告[4].目前实践课程的设置与实施缺乏科学合理性,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严重失调,几乎没有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综合性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难以落实[5].建筑学专业的总学时为3722个学时,而实验课总学时仅为872个学时,除去公共基础课的86个实验学时,实际建筑学专业实验教学只有786个学时,仅占所有课程总学时的21%,占专业课程总学时的28%.然而建筑学是一门很特殊的专业,既要有理论知识的指导,又离不开实践能力的培养,两者不可偏颇,也就是说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2.3实验教学的改革

针对以上建筑学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有些院校已经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更加重视实验室建设,改变实验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验证式实验到学生自由选择实验课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很大提高.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的声学实验教学改革,摒弃了权威的建筑物理实验教材,在室内音质设计实验教学中对实验组学生提出不同的混响时间要求,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步骤、拟定实验方案、开展实验、进行数据测定及统计处理、写出实验报告,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作用只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实验设备[6].

3实验教学应用性探索

从以上实验教学的现状可以看出,目前建筑学实验教学改革已经取得很大成就,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还需要进一步将实践能力拓展至其应用性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应当突出培养应用性人才,突出“应用性”、“地方性”和“开放性”,开展应用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运用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和地方经济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1开放性实验教学

应用性建筑学实验教学应紧密联系生产、生活,走出校门,融实验、生产、生活、科研于一体.通过这种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既可以解决经费不足、场地过小、设备不全、材料种类缺乏等物质方面的需求,又可以从直接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获得城市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在建筑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当地的企业、社区、公司等单位,了解他们的需求;对有需要改善物理环境的单位,协商由学生通过综合性实验提出解决办法,单位在物质上提供帮助.在项目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设置的实验过程获得直观感受,增强建筑物理环境意识,提高相互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3.2建立特色实验室

面向地方、服务地方是应用性建筑学本科的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因此需要深入分析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或专业方向,及时建立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建筑学实验室,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学教学实验,为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各种应用型创新人才.比如在铜矿带给铜陵居民经济利益和声誉的同时,也给当地环境带来了污染.地处铜矿之都的铜陵学院建筑学本科专业结合铜矿城市的污染情况、建筑环境、空间格局、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等调整专业发展方向,建立了铜矿区生态建筑技术实验室、铜矿区建筑设计实验室等富有地域特色的实验室,研究铜矿区城市的污染问题.另外,建筑学专业还可以与土木工程专业、岩土研究所合作,建立铜矿区建筑材料实验室,对铜矿区特殊建筑材料进行研究,尤其是对铜矿尾矿进行检测,从中选定可以作为建筑材料使用的尾矿.这项研究既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又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建造绿色建筑.矿业开发城市是资源型城市,不可再生的矿山资源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资源的逐步减少,城市就会渐渐衰退.因此对这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以及转型问题的研究是应用性建筑学本科实验教学关注的焦点.矿区生态建筑技术实验室、矿区建筑设计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等的建立,有助于恢复和利用采空枯竭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整体的融合衔接,振兴当地的经济活力、保证资源开采区的建筑安全和防灾减灾[7].

4结语

解决校企合作的问题,必须研究地方、企业、行业的需求.应用性建筑学本科实验教学新模式的诞生正是到达这种最高境界的理想途径.

作者:吴浪 单位:铜陵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曹风月.课堂实践教学:高校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高校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新探索[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8):106-109.

[2]山子.“应用性教育,应用型大学”探索的意义和困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42-46.

[3]侯飞.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高校建筑学实验室的教学与建设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3:2-18.

[4]涂宁宇,刘洋.建筑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1,38(8):189.

[5]李蓓蓓.产学研办学模式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途径[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46.

第6篇: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论文范文

泛在图书馆是一种全新的图书馆理念,是未来图书馆存在的重要形态,也是一种新的信息环境,而学科服务是泛在图书馆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服务模式。该文在简述泛在图书馆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泛在图书馆与学科馆员的关系,并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具体实例重点论述泛在图书馆环境下学科馆员的泛在化服务。

关键词 泛在图书馆 学科馆员 泛在化服务

1 泛在图书馆的概念及其特征

1.1 泛在图书馆的概念

泛在图书馆是国外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基本涵义就是无所不在的图书馆,其本质是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需要真正以用户为中心,将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图书馆的围墙以外,使得任何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图书馆的服务。

泛在图书馆完全处于后台,不强调实体,是无形的,完全嵌入到用户的学习和科研过程中,甚至用户都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作为图书馆人要主动融入‘泛在知识环境’,积极开展泛在图书馆的构想和建设,满足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对信息发现、知识产生、知识传播等随时随地的需求。”

1.2 泛在图书馆的特征

泛在图书馆的提出给我们揭示了一个美好的前景,它改变了传统图书馆服务只面向到馆用户的限制,而是无缝地为用户提供无所不在的、个性化的、可共享的知识和服务,并把相关的信息或知识融入到新的学习或研究环境中,实现知识的创造和更新。其特征是:

(1)以人为中心。

泛在图书馆是由知识资源、信息技术和设备、环境、组织和用户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的动态系统,用户既是信息使用者,又是潜在的信息生产者,位于这个动态系统的中心,各种系统、功能和服务都是由人的需求驱动的和设计的,能够对他们的偏好和行为进行跟踪和分析,对各种需求做出相应的反应,帮助他们完成各项工作。因而,提供的服务也具有个性化、集成化、智能化、专业化、知识化等特点,尤其注重增强用户体验和用户之间的交互,促进用户的参与。

(2)“无所不在”性。

泛在图书馆包含了各种形式(文本、音频、视频等)、各种层次(数据、信息、知识)的信息,能够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满足人们各种信息需求。用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通过某种设备访问所需要的信息或获取所需要的服务,用户对图书馆的使用将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就如同使用学习工具、仪器设备等,成为其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无缝性。

“无缝性”要求泛在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对于用户而言是“透明”的,不易被用户所察觉。因此,用户可以轻松愉快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利用,而不需要掌握高深的技术或实施各种繁杂的操作,也不会因为场所的转移或使用设备的改变而影响工作、学习的连续性。

(4)协作性。

用户之间建立起长久的信赖关系和合作纽带,并依托泛在图书馆提供相应的功能和服务,促进人们尤其是共同兴趣小组在知识创建、利用、共享中的协作。

2 泛在图书馆与学科馆员的关系

深入到用户中间,与用户亲密合作是学科馆员最为显著的特征。在当今信息过载的时代,传统馆员的职能和提供的服务(检索、整合、报告信息等)已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需要的是引路人和指导者,需要的是深入到用户中间提供更深层次的高质量服务的馆员。也就是说,馆员要走出图书馆,与用户亲密合作,去发现他们真正的信息需求;馆员要为用户提供面对面的、直达用户身边的服务。由此,不难看出,学科馆员提供的服务实质上就是一种泛在化的、无所不在的服务,它与泛在图书馆服务的本质是一致的。

泛在图书馆和学科馆员的服务都体现了以用户及其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泛在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存在的重要形态,也是一种新的信息环境。它强调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把图书馆服务无缝地、交互地融入用户及其环境中,真正地体现了图书馆服务的本质和使命。而学科馆员是泛在图书馆环境下图书馆员新的职能要求,在该环境下,学科馆员通过独特的学科服务方式,把图书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用户,为用户提供全程的贴心服务,真正做到了用户在哪里,学科馆员就在哪里,学科服务就在哪里。

泛在图书馆也为学科馆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基础构架,创造广阔的服务空间。在泛在图书馆环境下,学科馆员通过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为用户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从而体现出学科馆员的泛在化服务,并成为泛在图书馆服务的主要服务模式。可以说,没有泛在图书馆提供的信息环境,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和内容会受到影响;同样,没有了学科馆员的服务,泛在图书馆的泛在化特性将难以充分体现。3泛在图书馆环境下学科馆员的泛在化服务实践

泛在图书馆为学科馆员提供了理想的服务环境,而学科馆员则因其独有的特性而充分体现了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泛在图书馆环境下学科馆员的服务更加深入到用户身边,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发展和创新实践也突出了泛在性的特点。学科馆员运用自己的学科知识、文献情报技能和良好的服务能力,为用户提供包括文献信息咨询、检索和技能培训、学科情报研究、资源配置分析、用户个性化知识环境构建等学科服务。

3.1 学科咨询服务实践

在泛在知识环境下,用户要适应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面对庞杂的信息,不少用户时常感到束手无策,这就需要馆员在信息查检服务中引领用户并满足其信息需求,而学科馆员具有学科专业背景知识,既熟悉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又不断了解专业人员的信息需求,并懂得如何评价、组织和传播信息,能够为专业人员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

一方面学科咨询服务改变了传统的馆员在图书馆等候用户到馆咨询的服务方式,派馆员主动地走出图书馆为用户提供面对面的有针对性的信息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学科馆员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为用户提供实时虚拟咨询服务,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均建立了各自的学科博客,设计分发学科馆员名片;开通公共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利用各种网络工具及电话、BBS等手段开展学科咨询服务;在BBS、院系主页或者用户经常光顾的社会性网络中露脸。通过多种形式的沟通,了解用户的信息行为和信息需求,也通过这种无缝的、无所不在的服务形式,让读者更加了解学科馆员,遇到问题想找学科馆员帮忙。

3.2 学科教学/科研服务实践

学科馆员应了解对口院系师生的根本需求,同时熟悉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服务,在两者间发挥纽带与桥梁的作用,同时引领师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各项服务,以激发读者的更多需求。学科馆员亲身参与学科服务的各个环节,与院系师生广泛接触,熟悉与掌握相关学科资源,了解各种沟通渠道和宣传技巧,跟踪业界最新动态,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为读者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为增强院系师生的自学能力、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学科馆员需要配合教师,支持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学科教学服务中,学科馆员走入课堂,将图书馆的相关资源和服务介

绍给学生,并在学生以后的学习日程中进行一系列的信息素质教育。在美国,学科教学服务已相当普遍,如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员与教师合作授课,即在一门课程中有一两节课由图书馆员主讲。这样,既帮助学生掌握了利用学科文献的知识,又为馆员深入院系发挥作用提供了机会。北大图书馆也在嵌入式教学服务方面不断尝试,例如,学科馆员应教师需求,为该校心理系的某门专业课提供教学辅助材料更新的支持;又如学科馆员为该校法学院的一门公选课提供嵌入式教学服务等,任课老师都高度肯定了学科馆员的教学服务的方式和效果。通过良好互动的合作教学,一方面积极助力院系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另一方面也是北大图书馆深化嵌入式教学的学科服务模式的有益实践。

除了嵌入教学的授课、培训外,针对不同院系的需求,北大图书馆也已开展多类型、多层次的讲座:既有常规的一小时讲座,又有多达300人的大型讲座,如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专场讲座、工学院专场讲座,也有小型的个性化培训,如北大一耶鲁本科联合项目以及哲学系德国留学生的专场培训等,再如按照大的学科背景,图书馆开展了“人文社科资源与服务分享”的活动,图书馆对人文社科电子资源进行了仔细梳理,整理了《北京大学人文社科电子资源荟萃》,在活动现场介绍了资源和新近推出的学科服务,同时活动邀请SSCI和A&HCI数据库出版商――汤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资深培训师为北大师生举办了“开阔国际视野,点亮学术人生――借助SSCI、A&HCI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专题讲座。活动得到了全校师生的积极响应,近200余名教师和硕、博研究生参加了讲座。类似的活动都在广大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师生强烈呼吁今后多开设这样的专题性讲座。

3.3 其他领域的学科服务实践

(1)为科研部门提供数据搜集及评估服务。

图书馆可以为院系或者科研管理部门开展大学或研究机构学术竞争力和发展趋势分析提供服务,对各重点学科、各专业甚至各位科研人员的学术影响力进行统计和分析,科研发展态势监测报告,为科研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及时而全面的科研成果评价信息。北大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应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需求,在WOS平台数据库中抓取北大各时期各学科的文献资源数据,并展开详尽的分析。

(2)为CALLS三期建设提供数据搜集服务。

CALLS三期项目启动后,在讨论数字资源建设方面,根据CALLS的需求,北大图书馆安排学科馆员分工合作,仔细分析了需求和具体内容,从数字资源建设策略、数字资源服务基础建设、数字资源服务、数字资源评估等方面进行文献检索,提供了丰富、准确的文献资源,为其后继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开展机构库调研,为构建北大知识库提供支持。

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学术科研成果方面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而且每年都会产生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除了正式发表的论著外,还有丰富的科技报告、工作报告、科学数据、多媒体资料、科研项目申报材料、毕业论文等极具学术科研价值的资源,但是这些成果大都散落在每个研究者手中,没有得到广泛的利用和共享。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正在呈现出研究内容整体化、交流手段国际化、资源多样化等特点,迫切需要用知识管理方法具体规划和应用起来,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适时、适用的知识管理和应用平台。基于此,北大图书馆组织学科馆员等对国内外机构库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并撰写了详尽的调研报告和建设方案,不仅可以为学校成功建设知识库服务,而且为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可实施性强的知识管理体系,更好地管理和应用科研成果,起到指导和支撑作用。

在泛在图书馆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组织、服务方式和教育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作为泛在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模式――学科馆员服务,它在图书馆的泛在化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传统的参考馆员相比,学科馆员融人了泛在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充分地体现了泛在图书馆“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本质特征,从而使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朱强,移动数字图书馆:实现泛在图书馆服务的必由之路,北京大学移动图书馆软件系统上线会上的报告,2011,3

2 吴燕,泛在知识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发展研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硕士毕业论文,2007:52―62

3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主页,E2011―06―15],http://www,lib. pku,

edu,

cn/portal/portal/media-type/html/group/pku―guest/page/xuekeguanyuan,psml

4 刘素清,郭晶,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突破瓶颈的理论思考,图书馆杂志,2010,29(4):35―37

5 范爱红,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学科馆员工作模式及其启示,图书馆杂志,2008,27(2):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