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对幼儿精准扶贫范文

教师对幼儿精准扶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对幼儿精准扶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对幼儿精准扶贫

第1篇:教师对幼儿精准扶贫范文

区教育脱贫工作,紧紧围绕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大局,认真贯彻中省市区脱贫攻坚工作要求,现将2020年上半年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安排部署。年初制定了教育脱贫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目标、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等,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印发了《2020年寒假期间开展教师“大家访”和结对帮扶活动方案》的通知,安排了假期“大家访”和结对帮扶的相关工作。 4月对各镇办问题整改工作进行督查,对存在问题的镇村下达整改通知,限期销号。5月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6-15周岁适龄儿童开展“四个系统”比对,进一步摸清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底数。

(二)抓控辍保学。紧盯“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这一刚性要求,完善行政、教育“双线”包抓机制和义务教育入学联控联保机制,根据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和新学期学生的变化,今年分两次对全区建档立卡6-15周岁适龄儿童进行摸排比对,确保底数精准。对发现疑似辍学的学生进行了劝返和送教上门。同时加大控辍保学动态监测,严格落实周汇报、月考核、季度评比、“七长责任制”等10 项控辍保学制度,深入开展“千名教师大家访活动”和“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专项行动”,对贫困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和政策宣导,实时记录帮扶情况,对建档立卡学生开展“扶志扶智扶心”帮扶活动,确保贫困学生不辍学、不厌学、学得好。

(三)抓精准资助。落实“普惠+特惠”系列教育资助政策,建立了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全程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全区农村建档立卡学生资助面达到100%。2020年春季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到位,资助总人数14861人785.04万元。其中,发放学前困难幼儿生活费补助2206人82.725万元,义务教育“一补”资金9079人343.9125万元,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2878人288.6万元,中职教育助学金698人69.8万元。

(四)抓政策宣传。加强教育资助政策宣传,印发了《商州区教育脱贫攻坚精准扶持政策一览表》30000份,资助政策一览表宣传折页5000份。各学校(幼儿园)均采取教师会、班会、黑板报、广播、电子屏、微信公众号、家访等形式向全体师生及家长进行资助政策宣传,提高了政策知晓率。

(五)抓项目建设。江苏省援建的的药王坪幼儿园和李河幼儿园9月1日份已经开园。异地搬迁点的安置点(幼儿园)和谢湾安置点杨峪河初级中学改扩建项目,已全部完工投用。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中我区53所学校的旱厕改造项目,目前53个项目,6月24日已经全部竣工投入。

(六)抓宁商协作。按照《2020年教育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和工作计划。

(七)抓校地合作。春节前,学院开展文化扶贫送温暖活动,书法爱好者为七星村群众义务写春联。和政府协商并签订了《职业技术学院结对助力脱贫攻坚2020年度帮扶协议》,明确了双方职责。学院采取餐厅消费、职工福利、推销产品和校园零售等形式扎实开展消费扶贫,累计消费农产品11万余元。合作共建的实验中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显著提高;重视第四幼儿园产学研基地建设,其办园特色成为幼儿教育的亮点。

(八)抓问题整改。深入开展问题自查自改,对于各级反馈问题,加大整改力度,做到分管领导包抓,镇办中心校、区直学校具体实施,在保证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全力推进问题整改工作,实现问题排查彻底、整改清零。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控辍保学合力不够。部分镇办、村级层面对控辍保学工作重视不够,未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自身工作职责含糊不清,认为现阶段控辍保学工作仍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不能很好履行工作职责。

(二)区外就读学生资助掌握不精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放区外建档立卡学生资助享受咨询函5164份,收回了1083份,回收率21%。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扎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进一步夯实各级控辍保学责任,扎实落实辍学学生劝返、登记和书面报告制度,健全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确保建档立卡家庭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加强送教上门工作督查指导,提高送教质量。

第2篇:教师对幼儿精准扶贫范文

【关键词】教育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一、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

实施教育扶贫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贫困问题,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那些贫困人员之所以贫困,是因为他们缺乏最起码的读写算能力,更别提现代化科技技术。在知识经济社会,信息化社会,不具备读写算能力,无法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势必制约人们的收入,甚至连生活都举步维艰。而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掌握读写算的能力,就是要使受教育者能利用现代技术转换成生产力。

教育不仅能使贫困人员摆脱贫困,还能彻底斩断代际贫困链,变输血为造血。一般而言,父母没有上过学,对教育不重视,那么他们的子女受教育程度也不会很高。那些没上过学的父母,因为缺乏知识而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自然收入就低了,供小孩上学的能力也就低了。因为贫困必然导致子女早早的辍学进入职场,而子女依然从事收入低,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从而使贫困家庭周而复始的贫困,进入了恶性循环中。反之,教育能使这种循环终止。

二、教育在精准扶贫脱贫中已实施的政策及应采取的措施

1.教育扶贫政策

截止目前,我国教育部已实施了13项教育扶贫政策。在基础教育方面实施了4项,分别为:①农村义务教育营养餐计划;②乡村教师补助政策;③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④编制《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在职业教育方面实施了3项,分别为:①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基础建设;②东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协作计划;③实施片区内中等职业学生免学费补生活费。在高等教育方面实施了三项,分别为:①面向贫困地区实现定向招生;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③支持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在深化教育扶贫精准度方面实施3项:①构建特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大数据应用平台;②把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扶贫重点;③把教育科研优势和当地的特殊产业进行对接。

2.教育扶贫应采取的措施

教育扶贫就是要通过教育来提高贫困人民的综合素质,提高贫困人民脱贫致富的本领,斩断代际贫困传递。做好教育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并在贯彻实施已有政策基础上,积极开拓有利措施,保障教育扶贫脱贫惠及广大贫困群众,使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得以发展。

(1)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贫困地区的教育短板,随着教育扶贫政策不断的宣传,贫困地区人民,也渐渐的意识到教育的作用。可是在大众心里,学前教育不过就是把孩子放到幼儿园,跟着大家一起玩,根本学不到任何知识。这势必导致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入学率偏低。而且贫困地区相对来说也不怎么重视学前教育,一般办学条件差且教职员工工资偏低。这也将导致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教职工严重缺乏,而且普遍专业化水平不高。

基于学前教育的问题,我们必须发展普及农村学前教育,缩短学前教育的城乡差距,地域差距,充分体现教育的城乡公平,构建贫困地区完整的学前教育体系。在普及学前教育上要具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鼓励优秀学前教育教职人员向贫困地区延伸,或利用小学现有校舍师资力量,充实学前教育资源,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学前教育,鼓励社会各界人士,为创办良好的学前教育环境出力。其次,要完善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办学体制,在学前教育上形成以公为主的办学模式,尽量保证幼儿园能够覆盖所有乡镇,使幼儿能够安全方便的上学。而对私人开设幼儿园,也应大力支持,但应加以管制。在税收方面应进行相应的减免,保证私人办学的合理用地;在教育质量方面应进行管控。

(2)增强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办学条件。当前,对于贫困地区教育存在最大的问题即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办学条件差,有的地区甚至连学校运转都成问题,而且学生上学得翻越好几座山。这就要求教育扶贫围绕这些突出矛盾,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区域的差距,减少教育不公平现象。

在贫困地区办学,应该因地制宜,特别是在山区应该保留并办好必要的村小,免去孩子上学路途遥远的问题,有的学生为了上个学跋山涉水,听课时间还没有路途上花的时间多。如确实因为条件有限,没法办村小,或为了学,方便整合教育资源,可加大力度建立标准化的寄宿学校,保证寄宿学校的住宿条件达标,同时要保证寄宿学校的文化生活和文体活动设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此外对寄宿学校要加强寄宿管理,保证有足够的后勤服务人员,确保学生在住宿期间的安全,并能适当降低学生的食宿费,对于家庭确实特别困难的家庭,可对其食宿费减免。

在提高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还得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适当提高偏远地区教职工的收入,完善教育资源城乡一体化配置,加大城乡教师的交流,支持校际之间联合办学,对教师进行合理的流动教学,充分发挥资源协作优势。或者适当放宽贫困地区教师的职称评定条件,鼓励教去贫困山区教学。对于学生也应经常组织校际之间的交流,并要加快信息化教育进程,将信息化教育引入贫困地区,引入偏远山区,使贫困地区学生,也能通过网络第一时间接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网络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选取自己所喜爱的教师的课程进行听课。

(3)加大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支持,确保贫困学子有书可读。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各个民族之间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有的民族更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比如藏族、蒙古族等,则在各个民族进行教育时都应传承民族文化。在这些具有自己民族特色文字的民族,则要实行双语教育,但在双语教育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师资短缺,教育质量不佳,没法平衡汉语言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课程建设滞后等问题。因其特殊性,在民族地区实施教育扶贫政策,必须对其有所倾斜,采取特殊措施,对其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缩小民族间的差距。

首先要加大民族地区教育支持,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让教育与民族发展相融合,特别是要开创具有民族特色高就业率的职业教育,让职业教育与地区产业发展相对接。比如在藏区,我国藏区多处高原地带,因经济发展落后,且地理条件所限,在我国藏区少有工业,人民收入偏低。但在藏区高原地带,盛产各种珍贵药材(藏红花、冬虫夏草)、菌类(松茸、鸡枞菌、羊肝菌),且特别适合牦牛的生产。则在藏区要多开展,各类珍贵药材即菌类的加工保存技能教育,及牦牛肉干的制作技能教育,使藏区高原特产能够远销国内外,增加藏区人民的收入。

其次,要壮大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加大对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使他们能够较好的平衡双语教学,掌握更多的双语教学经验。

此外,由于这些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相对发达地区的学生来说,这里的学生接受的教育也较为落后,所以在考大学时,他们不应受到歧视。重点大学应多放招生名额在这些地区,加大定向招生计划倾斜,让他们也能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或是对该地区学生在考大学时,进行减分,使他们能以比发达地区学生更低的分数进入大学。并对该地区学生有针对性的完善资助体系。帮助解决贫困地区学生的大学期间的学费及生活费。

三、总结

教育是帮助人们摆脱贫穷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让人们拥有一份体面的、稳定的、待遇好的工作,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且教育扶贫可以阻断代际贫困的延续,其作用显著,影响长远。

参考文献:

[1]谢君君.教育扶贫研究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12(03):66-71

[2]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07):12-21

第3篇:教师对幼儿精准扶贫范文

一、以创新发展激发教育活力

创新教育工作思路。坚持“两条腿走路”办好市域教育,一要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市级教育咨询投诉服务中心;二要坚持抓住根本,从县级党政领导、市教育局、县教育局、学校、校长、教师、家长、学生、宣传九个层面开展工作。

创新教育治理体系。完善市域教育治理体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从“正确引领教育方向、营造尊师重教氛围、落实教育投入政策、教师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考核。同时建立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多举措改革。

创新校长队伍管理。加快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推进“提升千名校长、打造教育强市”工程,从严管理每一位校长,落实好校长履职考核制度。

创新教师管理制度。健全“招聘引进、培训培养、从严要求、提高待遇、转岗退出”管理体系。实行教师发展行动计划,成立教师发展中心。

深化招生考试改革。扎实推进中考改革,提高示范高中招生名额定向分配到薄弱初中的比例,在中考中增加生物、地理、艺术等科目,统筹普通高中和职中招生比例。完善义务段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实现100%的公办小学划片免试就近入学,95%以上的公办初中划片免试就近入学。

加强学生创新教育。开发地方教材、校本教材,在校园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开展科技大篷车进校园等活动。提供创新平台,因地制宜探索。提高参与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突出参与性、全体性、体验性。

二、以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均衡

补齐教育结构短板。①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大力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县域内中职资源整合和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③加强特殊教育发展。④重视发展家庭教育。⑤规范教育培训机构。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促进城乡校际均衡。实施“千校达标”工程,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实施义务段大学区制管理改革,推进高中学科研究指导中心建设,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充实乡村教师队伍。

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内容、途径、保障为一体的德育体系,成立德育研究中心。深化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丰富中小学生课程选择,落实教学常规管理。探索成立学校中层建制的体育艺术中心,开展常规性体育艺术比赛、校园艺术节等。

三、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

营造绿色教育生态。相继推进正风肃纪、推进依法治教、优化教育结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

大力建设绿色校园。通过高层次的绿化设计,提升校园的绿化水平,实现四季有绿、鸟语花香,营造浓郁绿色校园环境。

培养师生绿色观念。加绿色教育,培养绿色行为,实施绿色评价,推进绿色生态教育进课堂、进教材,引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四、以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

树立开放理念。办学校、办教育都不是孤立的,特别是教育领导者、学校领导者,应该把“对外开放”作为市县教育和学校工作的重要工作思路,以更宽阔的胸怀和视野主动对社会开放,深化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扩大教育交流。成立市级教育对外交流中心,积极衔接做好对外留学、师资交流以及与省内外兄弟地市的交流学习工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举办中外校长“课程改革论坛”等。

五、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实施教育精准帮扶。①建立从学前到大学的完善教育资助体系,精准识别统计贫困学生,大力向社会宣传教育资助政策,实施从学前一年到高中阶段13年免费教育,确保每一个孩子都不因贫困而失学。②精准扶贫人口中的幼儿,优先安排在公办幼儿园上学。③建立精准帮扶制度,对精准扶贫帮扶的学生从学业指导等方面加强力量。

第4篇:教师对幼儿精准扶贫范文

看完《时代大决战》,震撼大方县喀斯特地质地貌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业基础薄弱,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群众生活困难。2015年,大方县仍有贫困乡镇24个、贫困村175个,贫困人口18万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2015年11月28日,“2015年福布斯500强企业”恒大集团承担起了结对帮扶大方县的重任。在全国政协的关心支持和鼓励下,省、市的全力帮助下,恒大集团与大方县聚社会之财,集全民之智,经过3年多来的不懈拼搏和不断探索,产业扶贫更加精准,脱贫效果更加明显。

主要做法及成效——

第一,大力实施“13555”产业脱贫工程,2万余人跳出“贫困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发挥贫困地区及主体自身“造血”能力是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恒大集团采取政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实施100个养殖基地、30个中草药种植基地、50个蔬菜种植基地、5个经果林种植基地和5个食用菌栽培基地的“13555”产业脱贫工程。大方县政府负责产业基地水、电、路等设施建设,恒大集团负责蔬菜大棚、牛圈等建设,合作社负责种菜、养牛等工作。1个贫困村成立1个农业合作社,在1户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根据土壤、气候等特征,按照“宜药则药、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畜则畜”的原则,从生态种养殖业入手,着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大力实施优质蔬菜种植、经果林种植、以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种植工程和大牲畜、生猪养殖工程。

第二,大力实施“产业扶智”工程,“苦工”变“技工”。2016年,大方县负责组织贫困户到培训地进行培训,恒大集团共投入500万元,举办计算机基础培训、天麻种植培训、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病虫防御技能培训、物业管理培训、酒店管理培训、厨师培训等培训55期,培训20800人次。“苦工”变“技工”,9500人在基地从事施肥、剪枝、防疫等技术工作,6200人在省内物业、酒店就业。一是基地封闭式培训。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壮年贫困人口,集中到食用菌栽培基地、苹果种植基地、养牛基地,建立“运营·技术·推销·管理”全体系、“理论·实训·实习·就业”全流程培养模式,采取“半军事化”方式进行种养殖技术培训。二是讲堂教学式培训。对没有文化的青壮年贫困人口,集中到乡镇的讲堂或县城的酒店、宾馆,采取请专家、管理人员到讲堂、酒店、宾馆进行教学式管理常识培训,重点讲解物业管理、酒店管理等知识。三是田间地头培训。对没有知识文化的老年贫困人口,集中到蔬菜种植基地、天麻种植基地、经果林种植基地,采取二转手、手牵手、传帮带等方式进行种植培训,推动产学融合,做到学习就是务工,老师就是老板,强化农作物种植实践能力训练。

第三,大力实施产业“育苗”工程,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强基固本”。实施教育扶贫,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百年大计”。围绕硬件设施建设、师资培训、职业教育等方面,采取政府+企业+学校+贫困户的方式,实施产业“育苗”工程。是政府进行产业教育规划,恒大全方位补足产业教育资源缺口。2016年,大方县根据贫困学生人数,对全县产业教育进行了全方位规划。恒大集团在大方县投资新建小学3所、幼儿园5所、完全中学1所、现代职业技术学院1所,为今后孩子们拓展成长和发展的空间。恒大集团扶贫负责人强调:“留守孩子、困境孩子、孤儿的教育是产业扶贫需要重点解决的社会问题,绝不丢下每一个需要接受教育的孩子。”二是设立产业教育奖励基金。设立3000万元的产业教育奖励基金,每年评选300名优秀学生和200名优秀教师,每人每年奖励3000元。2016年,首批教育奖励基金150万元已向教师和学生发放。三是寻求智力帮扶提升师资素质。2016年,恒大集团与清华大学正式签约,清华大学在大方县实施教育医疗合作扶贫,将重点为大方县学校、医院提供远程教学、师资培训、干部培训等全方位支持。目前,已培训340名教师和管理人员。

第四,大力实施“易地搬迁产业扶贫”工程,打造“种植型+养殖型+服务型”三型扶贫产业。采取政府+企业+幸福新村+居委会+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恒大集团将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的贫困户搬迁到小城镇,建成10宜居、宜商的幸福新村,安置了500户贫困户2000贫困人口。大方县政府在恒大集团建设的10个幸福新村成立了居委会和产业合作社,并制定大方县易地搬迁贫困户种植型、养殖型、服务型“三型”产业扶持方案,将蔬菜种植、养牛、物业管理、酒店、厨师等作为易地搬迁贫困户就业产业。是大力发展易地搬迁贫困户“种植型”产业。恒大集团与大方县政府在移民安置点就近流转土地,建成20个蔬菜种植基地,1户易地搬迁贫困户配套两个占地面积240平方的蔬菜大棚,贫困户将蔬菜大棚入股合格社,贫困户与合作社共经营蔬菜大棚。同时,在基地内建立“微田园”农耕场所,满足45岁以上短时间内难以转型的搬迁群众的农耕习惯,让每一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业可就。二是大力发展易地搬迁贫困户“养殖型”产业。制定贫困户饲养优质肉牛脱贫致富方案,在“智慧产业扶贫平台”上建立“牛超市”,把优质西门塔尔和安格斯牛作为贫困户脱贫的重要产业。采取幸福村+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建成106个养牛基地,1户易地搬迁贫困户配套3头西门塔尔或安格斯牛,每头牛繁殖成活一头犊牛,恒大集团奖励2000元。引进中禾恒瑞集团建立肉牛饲养、收购、加式、销售产业体系。三是大力发展易地搬迁贫困户“服务型”产业。采取混合所有制形成,由恒大集团、大方县政府共同出资成立易地搬迁扶贫开发公司,唤醒移民安置点门面、房产等政府性资产。2016年,建成学校10所、商场7个、医疗卫生点5个,吸纳易地搬迁贫困人口129人从事商业零售、学校食堂管理和到医疗卫生点服务。同时,用扶贫资金入股物业公司、酒店等服务业,吸纳易地搬迁贫困人口7597人到恒大物业、园林、酒店等下属企业和战略合作企业就业脱贫。

从这些扶贫的效果来看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创新举措,“精准”驱动出“实效”。扶贫,并非简单的捐钱捐物,而在于找到贫困地区的“贫根”,点穴治病,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扶贫开发的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念好“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的“准字经”。恒大集团与大方县对贫困户进行精准结对帮扶、精准培训、精准发展产业、精准易地搬迁,并通过科技手段建立健全了扶贫工作的全过程精准管理体系。产业扶贫就是要在精准上下功失,应用科技手段建立健全扶贫工作的全过程精准管理体系,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抓,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推,促进扶贫模式既精又准,贫困户脱贫既精又准。

启示二:盯住短板,“扶智造血”强筋骨。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水平不高、产业支撑乏力、生存空间狭窄,是贫困地区难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功能性障碍,不解决扶智造血问题,单纯输血无疑是杯水车薪。产业扶贫需要标本兼治,突出治本,有效增强贫困群众的“智慧”,才能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恒大集团在大方县政府的支持下,采取基地封闭式培训、讲堂教学式培训、田间地头培训,贫困户眼界拓宽、技能增强、收入提高。扶贫先扶智,产业扶贫就是要大力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实现输转劳动力、贫困家庭、新增“两后生”、中青年农业劳动力和自由创业者技能培训全覆盖,促进培训与就业创业无缝对接。

启示三:换“穷貌”,培育富民产业“改穷业”。精准扶贫,选准产业是关键。为了提升贫困户的“造血能力”,恒大集团在大方县的每个贫困村配置了蔬菜种植小区、养殖小区,持续壮大种养殖等富民产业。为了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方县民营企业家主动到贫困村担任“荣誉村主任”,依托恒大集团产业基地,利用当地优势特色资源,开展“一对一”帮扶,帮助贫困户发展养蜂、种植冬荪、猕猴桃、魔芋、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多元增收产业,贫困户收入大幅度提高。产业扶贫,就是要选准产业,采取民营企业家担任“荣誉村主任”、“百企帮百村”、“千凤还巢”等帮扶形式,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第5篇:教师对幼儿精准扶贫范文

目前全县需实施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学生数为454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工作压力巨大,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把教育扶贫与教育事业紧紧扭在一起抓,全面提高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水平,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

一、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一是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以加快发展贫困村学前教育为目标,切实做好学前教育规划,努力达到每个乡(镇)建1所标准化中心园的目标。大力实施《汪清县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至2016年末,计划达到每个乡(镇)建1所公办标准化中心园,基本满足各乡镇适龄幼儿入园问题。落实教育资助体系政策全覆盖,实施低保家庭幼儿、孤儿、残疾幼儿入园教育资助,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朝鲜族学前一年儿童免除保育教育费,做到应助尽助,使每个幼儿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通过政府奖补政策,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2016年通过申请政府奖补资金共计40万元,对6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进行了扶持。二是推进均衡性义务教育。优化调整贫困村学校布局,以提高贫困村义务教育水平为目标,按照保障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加强贫困村学校布局调整,合理规划设置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优先加强对贫困村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指导,办好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确保贫困村学校全面实现硬件、软件同步提升。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贫困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营养改善计划膳食补助,汪清县40所农村学校5093名学生全部享受营养正餐,保证了农村地区学生营养的摄取,提高了体质健康水平。三是加快职业教育结构调整。根据市场和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构建起初、中、高级相互衔接、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布局结构合理、适应全县经济建设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骨干专业建设,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和成人教育统筹,扩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覆盖面。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做到“应补尽补”,解决学生“上得起学”的问题。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在籍学生享受2000元免学费政策,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政策,农艺专业100%的学生和其他专业15%的学生享受国家每人每年1500元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2016年计划发放户籍为汪清县的职业类大专院校贫困学生补助资金60万元,共计200人,每人3000元。同时,争取社会人士资助贫困学生,基本解决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不能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问题。四是推进高质量民族教育。每年设立朝鲜族教育专项资金30万元,全部用于朝鲜族学校教师培训、校舍维修和教育经费等方面。2012年开始,汪清县落实了朝鲜族普通高中学生免学费政策,同时朝鲜族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一直按高于其他学校的100%来落实。异地新建汪清五中、二中教学楼、宿舍楼、体育馆及塑胶运动场和校园附属设施,新建大兴沟镇、春阳镇民族特色幼儿园,完成了大兴沟镇中心小学和大兴沟镇朝鲜族学校、春阳镇中心小学和春阳镇朝鲜族学校合署办学工作。本学期,将在春阳镇民族特色幼儿园、大兴沟镇民族特色幼儿园、汪清县第四幼儿园、汪清四小校带园进行学前教育双语教学试点工作。

二、全力做好精准脱贫工作

(一)加强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对全县乡村学校教师在职称评聘、工资、福利、退休退养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倾斜,尤其向乡(镇)教师及老教师倾斜;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发放标准,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为全县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发放生活补助。目前,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已按照180元、240元、300元、360元标准补发(自2015年1月起);按照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的管理体制,采取定期交流、学区管理、学校联盟、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重点推动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教师到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落实好省市教育部门关于选派一定数量的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开展不少于2学年的支教、对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10年以上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在评选表彰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的鼓励政策。今年选聘的特岗教师全部分配到汪清县最偏远的农村任教;为贫困村幼儿园每班配备足够的专任老师,落实省里通过民生实事招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幼儿园任教和“三支一扶”项目、培训转岗等方式配备农村幼儿教师,逐年解决农村幼儿园教师编制问题,防止新的代课教师群体出现,满足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需求。

(二)加强农村贫困生资助工作。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义务段贫困学生补助资金10万元,其中小学每人标准为100元,初中每人标准150元。贫困住宿生补助资金16万元,小学每人标准1000元,初中每人标准1250元。落实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进行资助,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在实现贫困村家庭经济困难高中学生应助尽助的基础上,引导各类企业、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捐资助学行动,逐步扩大普通高中贫困家庭学生资助面。对贫困村当年被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含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在校期间实行财政全额贴息,贷款额度为每生每学年不超过8000元,确保所有考入高等院校的贫困大学新生都能顺利入学、安心上学。截止到目前,捐资助学共计64人,涉及金额16万元;助学贷款共计168人,涉及金额134.4万元。

第6篇:教师对幼儿精准扶贫范文

在工作中,我们面临跟别人的竞争,有时候甚至会发展成争斗和斗争,都是难免的,这时候,我们应该不畏惧于去斗争,但却千万不要热衷于斗争。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扶贫工作培训干部个人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个人心得体会1

自从作为精准扶贫联络员到现在,心里也有一些感触。上次中秋慰问的时候,其中有一户人家对我印象很深刻。那是一对年迈的老夫妇,老大娘生病在床上躺着,老大爷的身体看起来也不太好,他们住的这间破旧的老房子还是租住的,家里空间狭小,家具摆设也很简陋,我们把慰问品送到他家,说明来意后老太爷很激动,一直说谢谢,为了让生病的老大娘好好休息我们并没有呆很久就离开了,出来的时候依稀听见老大爷在后面喊:“喝口茶再走哇”。

回去的路上,带领我们的村干部说,我们发的这些米、油等的价格稍微高一些,所以他们都不舍得吃,平时他们连的油、米都吃不起。这些贫困户的收入低,甚至没有收入来源,加上家庭成员疾病等因素,造成贫困加剧。

我认为,在做扶贫工作时,做好物质上扶贫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思想扶贫,生活困难的人在压力面前总是处在低谷阶段,他们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命中注定要穷,再怎么努力也没用。有了这种思想,他们失去了自立自强的精髓,缺少雄心壮志和苦干创业精神。

我个人觉得要想帮助他们,首先应该让他们从思想上站立起来,鼓足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其次是要实干,国家要大力推进完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保体系,把贫困人员的冷暖放在心上,让他们住得起房,看得起病,上的起学,且老有所养,这才是真正的脱贫。

个人心得体会2

本学期,全体保育员用心参加每月一大次、每周一小次的工作例会,在例会上透过学习与交流,使每个后勤保育员看到自我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坚定信心、继续努力工作。从而推动了我们工作效率的逐步提高。

一、用心参加各项学习培训,提高保育工作的质量。

此刻我园有十一位保育员,我们就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每一次的保育员培训大家都能用心参加,比如业务培训指导和工作例会,都是由卫生保健老师或后勤负责人根据当月的工作重点,组织我们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促进了保育工作的规范操作。也透过每月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找出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努力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

保育员的规范操作对幼儿的保育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本学期,我们开展了保育员的业务知识学习,使我们了解到了许多有关保育员规范操作的标准和要求。在思想上引起了高度的重视,把学到的知识、技能不断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保育质量,使小朋友能更健康地成长。

二、树立为教育服务的意识,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幼儿园保育后勤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千家万户,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好保育工作,才能让幼儿健康活泼地成长,让家长们放心。那么,我们就要牢固树立为教育服务的意识,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我们幼儿园规模虽然不算大,但有众多的教室,每一天我们保育员都是第一个到幼儿园,对各自所在的班级进行一个全方面的清洁、消毒、通风,为幼儿带给当天需要饮用的开水,还有幼儿使用的杯子、毛巾的消毒;幼儿能够接触到的玩具、桌椅、墙壁等物品的都要擦拭清洁;还有全天两点一餐、一午睡的护理工作做得扎实到位。从而确保教师一天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做好保洁、护理工作的同时,每当发现班级物件损坏时,能做到向后勤负责人沈老师即报即修,大修但是一天的工作效率。记得有一次,我们一个保育员在离园时不慎发现食堂水龙头损坏了,水源源不断的冒出来,她及时向领导反应状况,使得这次事故得以及时控制,避免了重大危险的发生。其实这样有职责心的保育员我们幼儿园还有很多,正因为他们具有高度的职责感和主人翁精神,才能建立起和谐校园的氛围。

幼儿户外锻炼是幼儿园<纲要>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为了确保幼儿正常的开展户外锻炼,我们后勤保育人员极力做好配合,由教师制定出户外活动计划,我们保育员再根据活动需要,每一天及时、到位的将幼儿锻炼所需的运动器械、体育玩具等物品摆放出来,活动结束后再整理、收集起来。

三、加强卫生保健工作,提高防病控病潜力。

今年,全国各地传染病盛行,这使得卫生保健工作尤为重要。为了减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我们每一天用84做好班内各种物品的消毒外,定时对教室和寝室进行紫外线消毒,一旦发现有患传染病的幼儿入园,立即对所在班级进行消毒、隔离观察,防止病情扩散至其他班级,杜绝了传染病的流行。

做好物品摆放整齐,持续桌面、活动室的四角无杂物,避免蚊虫的滋生的同时,还做好搞好班级和各方位的包干区的卫生工作,为整个幼儿园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内外环境,杜绝了传染病的发生。

四、配合班级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幼儿身心健康。

能做好幼儿活动的护理工作。根据天气的变化随时关注幼儿冷暖状况,活动前注意提醒幼儿喝水,活动时注意给幼儿增减衣服等。在活动中个性注意幼儿的安全,配合当班老师避免安全隐患、杜绝事故发生;多关注体弱幼儿,适当增加他们的活动量,并注意及时给他们抹汗和更换衣服。

注重幼儿用餐用点的护理工作,个性在幼儿进餐时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个人卫生:我们经常会陪同幼儿一齐进入盥洗室,提醒幼儿做到饭前便后用肥皂流水洗手,吃饭不挑食、不偏食、饭后漱口擦嘴。掌握自我班级幼儿饭菜、点心适当的用量,关注菜肴、点心是否贴合孩子们的口味,孩子们的用餐常规是否贴合要求,如果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保证幼儿吃饱吃好。平时勤剪指甲,不咬手指,在注意自身卫生的同时,还要求小朋友注意持续公共场所卫生,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瓜皮果壳,持续幼儿园的环境整洁美观。我们还根据幼儿作息时间表制订了各年龄段保育员一日作息时间表并张贴在盥洗室醒目位置,并严格按照时间表开展各项工作。让幼儿生活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个人心得体会3

做护理工作,这段时间我也是经历了很多东西,工作上面非常的认真努力,落实好日常的每一件事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我相信提高自己,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作为护理工作人员,时刻都需要为工作考虑,都需要为病人考虑,我也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精力成长了很多,只不过是多多少少的问题,一直都相信,摆正好心态,用心去做好当下的事情,肯定就会有所收获,就像这段时间以来,我也有了很多的心得。

做护理工作需要耐心,需要态度,也需要有一颗好的服务心态,这是作为一名护理工作人员的素养,坚持住,自己最开始的想法,朝着自己的方向努力,我认为没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重要了,做护理工作,虽然说有时候会感觉到很辛苦,但是辛苦之后得来的就是收获,坚持住,往往就会看到胜利的曙光,我一直都感觉,有些时候在工作当中更能够感受到这些,更加能够体会到这份工作的不易,但是竟然选择了,就需要坚持下去,就需要去认真的对待,这是一定的,我在未来的工作当中肯定是希望自己走得越来越远,是希望自己得到认可,不仅仅是得到上级的认可,更加希望得到病人的一个认可。

在工作当中给自己信心,也就是对自己的工作认可,在接下来的工作当中,我肯定不会给自己任何理由退避,既然是选择了这份工作,我也一定会踏踏实实的去做好,努力的去实现自己,过去没有完成的事情,通过工作,我也认识到了这些,做护理工作,虽然说会有很多困难,但是我从来都不会去放弃,我希望自己坚持自己脚下的路,在未来某一天,能够发挥自己的价值,更希望能够在工作当中一步步的去成长,自己去把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做到更好,实现自己的价值,有些事情还是需要自己去坚持的,对自己现在的认可,也是对未来的认可,我一定会在接下来的工作当中认真负责的去做好工作,哪怕有很多未知的困难,我都会认为这是对我的锻炼。

做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人员,我还需要进一步的开发成长自己,这段时间来的工作只是一个初步的开始,虽然说没有遇到什么太多的问题,可是这也让我离自己的追求近了一步,我会在未来的工作当中更加努力,经常说态度是决定一切的重要因素,我会去认真实现好这些的调整心态,努力的去追求自己,渴望的那些东西。

个人心得体会4

在育才路社区工作已一年有余,面对同事们忙忙碌碌的身影,发现社区工作与自己所想的不同。以往脑海中居委会老大妈的形象被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所代替,富有朝气和活力,社区工作在忙碌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这不禁让我思索,以往脑海里家长里短的工作内容,到底还包含着什么,社区服务的目的是什么?

怀着疑问摸索解答,逐渐了解因现代社会不断涌现的社会问题及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现代社区工作应运而生。社区是最为接近社会底层、反映群众心声、为政府提供民生疾苦建设性意见的机构,是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随着工作的开展,问题得以解答心中迷惑也慢慢消失,结合自己的感受及思考过的问题,我慢慢了解了社区工作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之重。身为社区工作人员的一份子,渐渐感到身上肩负的责任之重。

在社区工作一年以来,参与组织居民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参加社区舞蹈《我的黑眼睛》《火舞青春》《小苹果》,小品《排练进行时》《生男生女》《看病》排练。活动前社区干部精心布置活动场地,准备歌舞、娱乐节目,忙前忙后乐在其中。活动中,看着居民朋友的盈盈笑脸,叔叔阿姨的热烈响应,心里暖暖的,更坚定了付出就有回报的信息。

当然,工作中也存在很多让人困扰的事,有时遇到居民不了解事情原委就抱怨连连,我不知所措,但是看到老同志们轻言相劝,耐心解释,让居民满意而去,让我知道社区的工作不简单。

来社区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已慢慢融入到社区工作之中,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想一定会遇到更加具体和琐碎的事情,但看着身边同事和社区居民的笑脸,信心还是油然而生,愿自己在这条道路上坚定的走下去,为社区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个人心得体会5

在工作岗位上已有一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时光中,让我深刻的体会到这份工作的纯真美好。

正如一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幼儿教师所说的那样:“作为‘孩子王’,与孩子在一起的氛围是任何现代装饰手段都无法营造。望着那一张张天真可爱的笑脸,一切的烦恼与忧愁刹那间消退,生活的诗画便在眼前飞扬,使心田灿烂,温馨天没。”我觉得幼儿园教师是一个纯真和美好的职业。有人形容幼儿教师永远都是显得那么年轻和充满朝气。这种形容不无道理。当你面对幼儿那双清澈比充满童真的眼睛时,当你聆听着幼儿银铃般的笑声时,每个人都仿佛又重新回到了童年时光。这让我更叫喜欢这个职业,让我觉得这份职业如此纯真美好,我无悔选择了这样的职业。

在工作了一年后,我发现作为幼儿教师要充当多重的角色。因为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活泼可爱又血有肉并充满感情需求的孩子,而非无生命的物质材料,他们有着多种多样的需求:他们需要生理上的满足感,也需要心理上的支持和指导,而每个孩子又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相貌不同,性格不同,认知能力不同,兴趣也不同,如此多的不同是幼儿教师的工作变得错综复杂,也因此使得这个职业的个人素质才能够胜任这一工作。这使我觉得教师应应能够变换这样三种不同角色:生活中当妈妈,学习中当老师,游戏中当伙伴。

第7篇:教师对幼儿精准扶贫范文

1.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提速。①完成新改扩建幼儿园181所。2个县市获评“全省学前教育示范县”。在全省率先按生均100元标准安排市直公办幼儿园公用经费。②7个县市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对临空经济区、双峰山旅游度假区所属学校人、财、物、事纳入市直管理。③电大(师范)并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师学院获批组建。④全市省级示范高中达到7所。⑤全面接管市特殊教育学校。全市所有特殊教育学生均纳入城镇低保,并纳入“两免一补”范围。⑥初步形成了以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和电大成人教育为一体的高等教育体系。

2.办学条件改善步伐明显加快。全市投入资金24.38亿元,实施了“中西部农村初中改造工程、校舍维修与改造工程、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改薄”全面实施,已累计支出4.98亿元,完成教育项目298个,完成情况及校舍开工率、竣工率、设备采购完成率等名列全省前列。汉川市全面改薄建设录像片在教育部门户网站展播。实施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301所。省教育厅在我市召开全省推进中小学装备标准化建设暨实验教学现场会,并授予我市装备工作先进单位。建成农村教师周转房3200套。新建丹阳初级中学、玉泉小学北京路校区。先后完成市体育路学校、市实验小学、市文昌中学、市楚环中学、电大(师范)校园改造。

3.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明显提升。①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全面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②实施教师能力提升五大工程。其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市级培训人数达8704人,是全省第一个大规模组织培训的地市州。③招聘农村新机制教师3033名。④全市已建名师工作室23个,名校长工作室4个。⑤应城特校校长聂品华先后荣获“全国特教园丁奖”,并受到亲切接见。评选表彰“最美乡村教师”30名,其中5名“最美乡村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专题片作为全市“三严三实”教育活动的学习内容。

4.教育体制改革顺利推进。①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得到省委书记李鸿忠批示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我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唯一地级市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联系点。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作了宣传报道。②我市被授予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第一次使我市的教育工作上升到了国家层面,此项工作走在全国同类市前列。③出台中考改革方案。中考总分由720分降低为620分;实行分段考试,地理、生物在八年级考试,每科30分,共60分,计入中考总分;实行单科单卷,以有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思想品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④黄陂路综合高中转民改制顺利完成,一次性解决98名人事教师的遗留问题。对市玉泉小学北京路校区招录19名教师和高中162名编外在岗人员实施聘用管理。⑤市直与“三区”学校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初显成效,“三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⑥实施“3+2”、“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改革试点,共招生1224人。⑦“宽带网络校校通”681所,多媒体设备“班班通”5631个,开通网上学习空间教师32486名。《行动推动,混合培训,构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有效机制》入选省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我市被省确定为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

5.各项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①资助各类贫困生37.4万人次,累计发放6.14亿元。②自2012年对贫困县大悟、孝昌实行营养改善计划28.34万人次,拨付资金1.79亿元。③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两免一补”,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免杂费。

6.校园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①编写《中华孝文化通俗读本》。市实验小学两名学生分别获省中小学生经典诵读大赛冠亚军。市玉泉小学、安陆市实验小学被教育部评为“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示范学校。②全市已推广太极拳学校198所,练习太极拳师生达15万余人,中国教育报进行专题报道。③建立全省首个市州学生近视防控健康教育馆,相关经验在全省推广。④13所学校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7.校园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①学校“三防”达标建设累计投资4280万元,基本达到《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标准》要求。②全市注册校车1134台,校车公司42家。③教育招生考试安全、平稳、顺利,实现了考试安全的目标,全市考风考纪得到根本性转变。

二、2016年教育工作初步安排

1.做好教育规划编制与项目建设工作。①编制完成“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②指导县(市、区)实施学校布局规划调整。③指导市直及“三区”学校规划与建设。④续建玉泉小学北京路校区、永新中学,新建东城401小学、401初中,实施体育路学校、航天小学改造。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①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②推进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全国联系点建设。③推进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改革。④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⑤继续推进市直与“三区”学校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⑥继续实施教师队伍能力提升工程。⑦整合市域职教资源。⑧启动学校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抓住学生、教师、学校、考试等教育要素的改革。⑨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

3.全面提高教育质量。①推动市、孝南区、高新区三方联动,促进城区教育发展一体化。②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③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4.做好教育扶贫工作。①积极开展教育扶贫,做好“精准资助”工作。②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完善助学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5.加强学校文化和体卫艺工作。①大力开展“朝读经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②大力推进青少年校园足球、太极拳工作。③推进“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开展好青少年体育竞赛。④抓好传染病预防,推进学生近视防控,开展好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等工作。

第8篇:教师对幼儿精准扶贫范文

(2018年6月)

**县位于川西高原,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是中国弦子之乡、茶马古道重镇。由于地处偏远、灾害频发,山大沟深,全县12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中有61个贫困村,占全县的49.59%;贫困人口占比大,贫困人口有2122户9820人,贫困发生率为21.77%,超全省11.78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县紧紧锁定“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对照贫困村退出“一低五有”、贫困户脱贫“一超六有”标准,瞄准“攻坚”方向,下足“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文章,扎实推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2016年,实现12个贫困村退出、432户1907

人脱贫;2017年,实现16个贫困村退出,459户2100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7.69%。2018年,计划退出17个贫困村、脱贫377户1696人,2019年计划退出16个贫困村、脱贫379户1569人,实现贫困县“摘帽”目标。

我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明确责任,精准发力,挂图作战,举全县之力推进精准扶贫,但是受地域、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结合**脱贫攻坚和全面实现小康,还有最核心的三个难题需要正视和破解。一是区域贫困积重难返。**地处横断山脉断裂带,是典型的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全县共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危岩等地质灾害隐患点145处。同时,**地属金沙江干旱河谷区,部分区域生产、生活用水紧缺,因水致贫现象突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严重制约贫困群众脱贫奔康。二是产业发展量少质弱。**地处偏僻,远离中心城市和大市场,贫困村乃至全县的产业发展底子薄,集体经济散、小、弱特征明显,同时贫困村发展经济起步晚、缺乏积淀,一哄而上,“依葫芦画瓢”现象普遍存在,产业趋同化,加之自然环境区域差异较大,市场主体培育困难,难以在短期内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三是内生动力后劲不足。部分贫困户仍存在“等靠要”思想,对给钱、给物、享受低保等政策积极性高,对产业、就业脱贫积极性低,自我发展意识淡薄,存在不愿脱贫、不想脱贫的现象。

为打破区域贫困制约因素,全面攻克深度贫困,我县坚持脱贫与奔康互补共促,合理部署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直面问题不回避,抓住短板求突破,探索出了一条属于**的脱贫攻坚道路。

一、思考解决区域贫困问题

在脱贫攻坚中,紧紧抓住致贫因素这一主要矛盾,根据“穷根”制定“一村一策”的帮扶措施,实现精准“滴灌”。

(一)补短板。立足贫困村实际,针对基础条件较好,但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村,我们因村施策,依托资源禀赋,发展优势产业,实现脱贫奔康。如中心绒乡安里顶村,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但群众增收成为该村脱贫的最大制约瓶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县积极引导村民扩大藏鸡、藏猪养殖规模,引进中蜂方箱标准化养殖技术,实现了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户均增收1000余元,该村顺利脱贫摘帽。

(二)破难题。我县受区位条件、自然因素、气候等条件影响,因水、因灾、因病致贫现象突出。我县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注重改善基础条件、补齐发展短板,变劣势为优势,助力贫困村脱贫。如我县莫多乡郎翁村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严重,严重制约当地群众发展,我县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因土而生、因水而活、因业而兴”的郎翁村致富路。充分整合生态转移支付、土地整治、水利建设、产业发展等资金,在解决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基础上,发展**优势产业,着力打造郎翁村苹果示范基地500亩,预计到2020年,可实现收益150余万元,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三)拔穷根。我县部分贫困地区或因地处偏远山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难;或因地质灾害点多、面广、灾频,生产生活双重受限,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不搬不活,不救不活。如我县地处山体滑坡地带的地巫乡中真、甲雪、坝伙3村,易地扶贫搬迁至县城周边,并通过组建家政服务合作社、让老百姓就地就近有偿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利用屋顶空间为每户建设3千瓦光伏发电设施,“全额上网”售电增收等方式,确保每家有一份稳定收入,真正实现了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同时为我县实施甲英整体移民搬迁积累了经验,走出了一条可复制、能推广的脱贫新路子。

二、着力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我县地处高山峡谷区,因地域、海拔、自然禀赋、生产条件等差异,纯农、纯牧、半农半牧各种形态共存,不具备成片、成规模发展产业的条件,我县坚持分类指导,走差异化融合互补的产业发展之路。一是依托资源抓产业。以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发展产业,加快优势资源开发,依托金沙江上游四级电站建设提速本地产业发展。按照“水电不仅要强县,水电还要富民”的发展思路,以“县统筹、乡组织、村参与”的方式,引导群众成立协会,有序参与货物运输及工程项目建设。苏洼龙电站如期实现大江截流,**电站提前核准,拉哇电站完成要件报批、有望2018年核准,水电开发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近1亿元。二是产水配套抓产业。为破解因缺水无法发展产业的瓶颈,从根本上改变群众守着土地受穷,守着荒山受苦这一现状,我们坚持大胆去思、大胆去闯、大胆去干,分类施策,解决“水在低处流、有水用不上”的难题,主动引水上山,育千亩果园。如在中咱镇建设太阳能光伏提灌站,将3000亩荒山变青山,建成集观光、药材为一体的毛桃基地,该基地经济价值可观,按亩产桃仁10斤、每斤20元计算,亩产值可达200元,3000亩总产值可达60万元,人均年增收可达1000元以上。三是招商引资抓产业。为改变群众守着资源受穷、守着资源受苦的困境,通过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对口帮扶等方式,按照“引进一个龙头,撬动一方产业”的发展思路,引进成都牧山泉水业有限公司,开发三一八零山泉水项目,构建“企业+集体经济+农户+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形成“企业盈利、产业发展、农户增收”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破解了内地企业无资源,高原企业缺主体,实现了双向联动、双向共赢的发展局面。四是创新思路抓产业。打破乡(镇)、行政村界限,创新跨区域生产合作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积极引进山东寿光高科等民企,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优势互补、园区共建、利益共享”的高原农业产业“飞地经济”崭新模式,整合全县35个贫困村和40个非贫困村的集体产业发展资金、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专项资金、省级集体经济示范点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产业扶贫基金,在我县松多乡松多村成功打造了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开创了“政府+企业+农户”的新型合作模式,实现了地企双赢。针对波戈溪、列衣等既不具备农业生产条件,又不具备牧业生产条件,更不具备农副土特产品的乡镇,我县创新通过购买商铺的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资产,克服产业产业散、小、弱的现状,打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模式,进一步促进了群众财产性收入持续增长,为不具备发展产业条件的乡村积累了经验。五是跳出传统抓产业。攻克“打不开思路、找不到门路”的发展瓶颈,引导夏邛镇架炮顶村转变发展理念,实现了从养猪场到游乐园的蝶变。通过整合双流援建、企业援助、贫困村产业扶持、村民自筹资金,建立起了集娱乐、餐饮、休闲为一体的全民旅游入股制新型集体经济产业形态—蛟龙港游乐园,作为全州首个现代化的游乐园项目,不仅填补了城市功能的空白,还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扶贫开发模式,开园运行4个月以来,实现经营收入50余万元。

三、有效问诊内生动力不足

把扶贫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积极引导群众自力更生,自我发展。一是鲜明导向强引导。通过整合国家政策支持、对口援建帮助、社会力量关心的合力,着力推行“帮勤、帮善、帮学、帮难”的工作导向,努力厚植脱贫光荣的观念;尝试从倡导好风气入手,创新宣传引导方式,以“三讲一演一义诊”活动为切入点,不断筑牢贫困群众爱国感恩奋进意识,提振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和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二是狠抓文明树新风。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从群众生活习惯入手,积极创建“四好村”,纵深推进“五洗一清扫”,发放惠民包,修建公共场所、垃圾收集处理池和太阳能浴室,倡导农牧民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群众文明素养不断增强;着力创新核心价值观诠释载体,规划实施“爱国感恩”“遵纪守法”“克难奋进”等十级星级示范户创建活动,弘扬勤劳致富、勤俭节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通过示范带动、政策撬动、群众发动,把群众心热起来、劲鼓起来,让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文明新风蔚然成风,让敢闯敢拼、比学赶超的氛围更加浓郁。三是着眼长远抓教育。围绕“机会、资源、质量、保障”四个均衡,全面落实民族地区十五年免费教育,建成县同心幼儿园和5所村幼儿园,完成32所乡镇中心校提升改造工程,实现了不然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的目标,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投入580余万元,设立“助学解困”、“格桑梅朵圆梦”等基金,发放319.61万元帮助贫困户和临界贫子女应读尽读,实施优秀大学生、退休教师奖励政策,发放44万奖励金,鼓励广大学生勤学上进,大力推进教育扶贫,没有因贫辍学的现象发生,解决了“能上学”的问题。借助双流财力和智力,创新推进学校规范化管理,选好配强一批校长、班主任和名师队伍,补充“一村一幼”辅导员204名,教学设备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日趋科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提升师资水平,优质教育内涵发展,解决了“上好学”的问题。

第9篇:教师对幼儿精准扶贫范文

[摘要]我国幼儿教育在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依然面临着突出的供需矛盾,特别是农村幼儿教育,更需要通过布局调整获取发展动力。只有重视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的目标引领,倡导公平理念,落实系统理念,强化效益理念,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在覆盖半径指标、设施配置指标和规模定额指标等层面提出基本要求,才能有效促进我国农村幼儿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核心理念;指标

幼儿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教育发展中的“弱势领域”,面临着学位供给与就学需求的主要矛盾,而且各种次要矛盾错综交织。幼儿园布局调整如何看待这些挑战并化为机遇,需要坚持哪些核心理念进而达成价值共识,以哪些指标来衡量布局的合理性,等等,这些基本问题都需要得到回应。结合对农村幼儿园布局的调研,课题组希望通过问题导向的理论思考,为我国幼儿教育提供“顶层设计”咨询,为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提供参考。

一、农村幼儿园发展亟须调整布局

对于我国幼儿教育发展而言,布局规划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幼儿教育资源重新分配的公共决策,幼儿园布局调整的实质在于以资源的动态配置有效引领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如何扩大资源总量,激活资源存量,有效满足农村幼儿接受教育的需求,是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相当长时期的中心任务。

(一)农村幼儿园布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价值

幼儿园是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服务城镇最基层的社区级服务单元。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启蒙阶段。良好的幼儿教育环境深刻地影响着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幼儿园的布局对于我国民生的改善和保障、人才强国战略的落实,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幼儿园布局关乎民生的改善与保障。国家在《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学前教育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并对今后十年的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和重点进行了明确,要求各地积极配合,落实相关资金和项目,不断扩大幼儿教育公共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幼儿教育的需求,并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幼儿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由此可见,农村幼儿园布局的优化是我国相当长一段时期幼儿教育工作发展的重点。其次,农村幼儿园布局关乎人才强国战略的落实。我国具有优良的重教传统,各级各类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是人才强国战略得以实现的坚实基础。然而,幼儿教育事业“边缘化”的事实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幼儿教育发展中存在着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园际之间失衡的现象。实践中“入园难、入园贵”的压力倒逼着本轮幼儿教育发展的推进。经过多年“问题倒逼式”的实践探索,幼儿教育价值也被人们重新认识。农村幼儿园作为我国幼儿教育的组成部分,长期徘徊在边缘地带,更需要人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最后,农村幼儿园布局关乎和谐社会的建设。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农村儿童是每一个家庭的未来,也是国家将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和水平掣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的教育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因此,幼儿教育的基础和地位不可小觑。

(二)农村幼儿教育发展需要研究

幼儿园布局新动向虽然我国幼儿教育发展情况不断改善,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格局依旧失衡,并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总体来看,幼儿教育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农村幼儿园布局仍面临挑战,农村幼儿园收支失衡、教育人员缺乏编制、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解决,同时,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出现了新的问题与困境。第一,对总体规划缺乏充分考虑。大体来讲,不少农村地区已经形成了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发展格局。但调研发现,不少地方新建的公办园部分闲置。不少乡镇在民办园已经饱和的区域依然新建公办园,初衷竟然是完成“一镇一园”的建设任务。这表明当地教育规划布局缺乏整体的考量。如果背离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理念,大规模兴建公办幼儿园,难免造成公共资源浪费。第二,对生源供给缺乏精准把握。生源供给的变动深刻地影响着农村幼儿园实际布局,当前幼儿家长的入园意愿千差万别。例如,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增多,常住人口变化大,各种人群对幼儿入园产生高期待。其中,“80后”、“90后”农村父母大多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对子女教育有极高诉求,其诉求强度不仅超过父辈,而且超过同龄的“80后”“90后”城市父母。[1]但是,新生代居民尤其是农民工总是处于“流动状态”,其入园意愿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这些都是影响城镇教育需求和幼儿园布局的前提性因素。对生源情况把握不准确,必然会导致幼儿园布局的失策。第三,对师资队伍缺乏有效建设。幼儿园布局与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师资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有编制教师少,年龄两极化,学历水平低(教师资格获得率低),由于“初始分配”失衡(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分配不当),幼儿教师待遇偏低仅仅通过幼儿园层面是无法解决的。个中原因复杂,某些具体政策,如业绩优秀者奖励进城政策,使农村幼儿园甚至陷入“二次抽离”、“成熟即走”的师资培养“恶性循环”。幼儿教师若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幼儿园的教师队伍建设必然落后,最终制约幼儿园的合理布局。

二、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的原则

作为公共服务领域的一部分,农村幼儿园布局需要理性对待布局调整中的经济动因、社会动因和教育动因,努力使幼儿教育资源效用最大化。

(一)教育公平原则

公平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公民制定规则权利和在规则面前的平等,包括参与社会生活机会、过程和结果分配的正义。与此相关,评价一个国家的教育,不仅要看它培养了多少优秀人才,还要看它是否有助于社会公平。[2]因为,教育是阶层或阶级再生产的主要社会机制,如果教育有违公平原则,势必会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幼儿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起点,没有幼儿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就大打折扣。同志前不久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3]幼儿园布局调整是一个牵涉亿万人受教育权的根本问题,在保障公平基础上提高效率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政策倾斜至少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在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配置中,首先向幼儿教育倾斜;第二,在城乡幼儿教育关系中,资源优先向农村倾斜;第三,在公办民办教育关系处理中,通过购买服务、业务指导和规范管理等方式向弱势幼儿园倾斜。

(二)系统发展原则

“系统理念”的灵魂是统筹兼顾。“发展规划”作为现代国家一种战略性公共政策,是对未来基本问题的长期考量与安排,在社会各领域管理中具有重要功能。2016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突出了六方面的目标,其中第三和第六方面工作分别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做好农村幼儿教育规划布局,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但是同时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在城乡一体化和政府财力有限境遇中,各级财政投入尤其应向农村倾斜,体现政府责任和公益性主导,先解决“入园难”问题。作为以公益服务为己任的社会组织,幼儿园在不同处所有不同特点和要求。城市与乡村固然不同,城市与城市、乡村与乡村也有差异;而在城乡接合部更是生源复杂,具有非预期流动性的特点。国家办园宗旨、幼儿园办园理念与年轻家长需求间的矛盾始终存在。农村幼儿园布局不能简单套用城市方式,而要以“适当而有特色”方式促进农村社会现代化。“适当而有特色”就是要符合“总量适当、存量盘活、增减合理,动态高效”的原则。对于幼儿教育普及率,尤其是幼儿教育2年和3年的普及率,不能简单遵循城市要求,甚至不能简单追求高入园率。农村幼儿园运作方式不能简单照搬城市幼儿园的办学模式,农村幼儿园可以探索多种形式编班或教学,例如,复式教学把不同年龄幼儿混合组班,在农村幼儿园的组织形式中,应是可供选择的重要选项。

(三)强化效益原则效益原则

在生产领域体现为以尽可能少的耗费争取尽可能多的效用,在教育领域则表征着以师生尤其是学生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幼儿园布局中也同样不可忽视效益的问题,必须要满足各个利益主体的效益诉求,幼儿/家庭、国家/政府、幼儿园/教师、社会是四个独立而有相互倚赖的“利益主体”。各利益主体的诉求呈现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教育效益等不同的样态,既有群体特征又有个别差异,在通常或可“借渡”情形下,无论是哪一方利益主体对幼儿园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都需要尽可能地得到充分的考虑和照顾。唯有如此,幼儿园才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办园的水平才会提高,幼儿园的布局才会更加合理,对幼儿园的发展才会更加有利。就教育经费而言,教育支出是政府财政的重要内容,应当占有适当比重。但是,有价值资源总是有限的,任何事业推动都要耗费资源,都要有效益考量;所差异者,只不过是效益考量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在以“生师比”为基础的投入体制下扩大规模是提高效益的通常选择,但是成本与规模并非永远的正比关系。当然,一所幼儿园多大规模合适,需要多少教职工,并非运用生师比或幼儿园规模就能简单确定,具体指标需要有人员编制保证和计算方法改进的配套。国外有研究表明,生均经费与学校规模间存在“倒U形”关系:即起初生均经费会因规模变大而下降,但当规模超过某限度时生均经费即效益会不升反降。[4]一般认为,重视办学经济效益的倾向于大规模,重视社会效益的倾向于小规模,重视教育效益的倾向于适宜规模。[5]因此,幼儿园布局调整需要在关注“总成本收益”前提下,统筹所有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避免成本的“转嫁”和利益的“恶性”争夺,逐渐降低幼儿家长的就学成本(包括经济、时间成本和安全风险等),切实提升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益。

三、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的基本路径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构建覆盖城乡、普惠均等的服务体系。《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强调,各地要根据人口规模及分布情况,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合理规划农村公办幼儿园布局。幼儿园布局调整的实质,就是在特定时空背景下,使各种价值的兼容兼顾,在动态平衡中实现某种“基本标准”。不仅要寻求最优空间布局,还要寻求最优价值布局;不仅要面临当前布局与未来布局的协调,还要面临经济效用、社会效用和教育效用的协调。[6]为了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合理性、服务公平性、空间可达性,满足农村城镇建设和居民需求,本研究对幼儿园布局调整提出三点基本实践路径,以期对实践有所参考。

(一)规划先行:依据服务人口覆盖半径拟定蓝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农村幼儿园布局而言,先期的规划必不可少。依据服务人口覆盖半径来调整农村幼儿园的布局是发展农村幼儿园教育事业、落实国家幼儿教育政策不可或缺的环节。规划中应该予以考虑办园主体、地理环境、园所位置、办园规模、服务半径、背景条件等等多种因素,其中,服务人口覆盖半径是首要考虑因素。任何一项公共服务,都要考虑覆盖一定人口数量,有一定服务半径,其中服务人口数量是本质所在,服务空间是其形式表征。“覆盖半径指标”需要考量物理距离与时间距离,以此为基础来确定合理的幼儿园数量,以期实现“就近入学”。人口密度越大,服务的空间越小;幼儿园数量过少,服务半径相应变大。近年来,在各级规划中,大多要求若干人口或行政区设立一所公办园。由于城乡交通状况不同,城市常用时间距离表征服务人口和半径,农村则常用空间距离来度量。可以设想,将来“校车”可能是“中心幼儿园”交通的普遍选项。根据相关研究,路途交通时间对学生健康、学业成绩的影响呈现“斜S形曲线”的变化规律:交通时间较短,影响不敏感;达到一定数值后,不利影响陡升。路途时间过长,不仅令人疲惫,安全风险加大,而且挤压孩子学习、游戏、休息以及与同伴、师长的交往。在多数情形下,空间、时间和人数是可以互换或“折算”的。参考义务教育阶段相关研究,我们认为,中国幅员广大,各地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差异极大,如果以当地居民步行(包括大众的常规交通工具)为标准,那么,农村家长送孩子去幼儿园的单程时间应以20分钟以内较为合理。在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中,主管部门应将关注点从规模效益转移到质量与公平上来,做好先期规划,优先保证幼儿受教育权利和就近入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的批准设立,主管部门不仅需要开展前期调研和审核,更需要从区域内幼儿园的整体布局出发,圈定幼儿园的服务人口覆盖半径,指导幼儿园址的最终选定。

(二)资源统筹:依托功能辐射区间配置设施设备

幼儿教育履行公共服务需要一定的自然物质载体,这些自然物质载体常常被人简化为“硬件配置”、“设施配置”或“设施设备的配置”。对新建幼儿园来说,选址是其首要问题;对于已定园址的老幼儿园来说,更多的是扩建和园内设施调整。合理的资源统筹能够保障农村幼儿园布局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幼儿园功能发挥越好,辐射和服务的空间范围越大。因此,良好的资源统筹会为农村幼儿园作用的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幼儿园的规划要根据国家基本建设的政策法规,结合实际条件,在专家指导下深入调查研究,提出远景和近期规划,在规划指导下列排“功能区”或“功能设施”,如各类用房、室外游戏场所,根据各功能区需要设计园内大型设施的布局;组织各具体教学建筑和道路的施工,进一步安排树木花草的种植……所有这些设施设备都要符合“适度、实用、适用”的原则,有利于师生健康,方便教学和生活。建筑是幼儿园内部布局核心,也在社区整体的功能布局中有重要的影响地位。一方面,幼儿园本身有其完整的功能系统,要求设置在交通方便、环境安静的处所;另一方面,由于其噪声影响周围安静,因此,幼儿园与居民住宅要既相对分隔又互相融合。应当说明的是,功能设施和设备的配置,主要涉及活动室、寝室、卫生间、衣帽储藏间、音体活动室、医务保健室、隔离室、晨检室、厨房消毒间、洗衣房等。对此,常常有各种基本要求,如“幼儿园设计规范”等,可通过统一的指标体系进行度量,容易做到标准化。2010年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了《幼儿园建设标准》,各地在幼儿园布局工作中需要重视推进标准化建设,规范幼儿园硬件配置,并按照统一标准来推进幼儿园的布局与建设。与此同时,还要具有“物质文化”视野,使幼儿园设施配置富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做到文化建设与幼儿园建设同步并进。特别是农村幼儿园示范园的建设更能够为农村幼儿园布局拨开迷雾,打开局面。

(三)规模定额:依靠幼儿园适度班级容量实现公平效率

农村幼儿园布局结构调整最终追求的目标在于实现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兼顾。幼儿园班级规模定额意味着教师配备的达标与合理师生比的确定,由此可以充分保障幼儿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实现幼儿的和谐发展。规模定额指标可分解为幼儿园规模与班级员额,此二者对教育、经济和社会效用有不同影响。幼儿园规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幼儿参与度、人员归属感和人际关系亲密度等方面的变化;班级员额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教师可采用教学方式、师幼互动、班级管理效能等方面的变化。一般情形下,就教育效用而言,较小规模的幼儿园和班级,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因材施教改善游戏和教学。就经济效用而言,成本与幼儿园规模呈“倒U型”的关系。有研究表明,班级教学效果随人数增加而降低,15人左右为效果峰值。就社会效用而言,小规模幼儿园和班级有利于不同背景幼儿的融合,容易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稳定的幼儿园文化。

农村幼儿园布局必须要考虑其规模问题,采用“适宜规模”原则,即幼儿园教育、经济和社会三方面效用的兼容兼顾、多元调适和动态整合。小班额和中小规模幼儿园代表了世界幼教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各级教育的平均班额,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幼儿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与中小学相比,中小幼儿园小班额更为适宜;而“做大做强”,作为一种管理者偏好,需要有所分析。在我们看来,“做强”通常是需要的,“做大”则不一定,并且“做大”也不等于“做强”了。盲目追求“做大”办园和扩班,不仅会造成幼儿就近入园困难,也带来诸多隐忧,不利于给予幼儿足够的成长空间和及时的安全保护。中小规模和小班额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幼儿参与度和教学质量,对减少教育不公和强化幼儿园与家庭联系的意义非同小可。

参考文献:

[1]田慧生,吴霓.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

[2]周远清.先导•悄然兴起•灵魂[J].重庆高教研究,2015,(1).

[3]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EB/OL].

[5]傅维利,刘伟.学校规模调控的依据与改进对策[J].教育研究,2013,(1).

[6]王丽娜.城市幼儿园布局规划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