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项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高项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项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项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第1篇:高项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培训,对策

 

一、员工培训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意义

1.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培训,员工能够掌握正确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使他们的工作质量大幅度提高,企业的成本也会因此得到进一步的降低。通过培训,可以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减少部门间的摩擦和冲突,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提高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因此,员工培训会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通过培训,使员工获得或改进了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态度,员工的个人绩效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企业的绩效是员工个人绩效的集合,员工个人绩效的提高势必会带动企业整体绩效的提高。

3.有利于满足员工个人的需求。很多员工,尤其是优秀的员工,如果在很长时间内能力得不到提高,将会产生茫然感和失落感,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可能会促使他们离开企业另谋他就,企业将失去大批优秀的人才,因此企业管理论文,企业应及时对员工进行相应培训,以满足员工的培训需求。

二、中小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对培训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由于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对培训的正确认识。第一,有的管理者担心,员工经过培训后,技能提高的同时会不断要求企业加薪,而增加企业的成本;第二,有的管理者担心,员工培训后离开企业,企业将白白浪费培训成本;第三,有的管理者担心,员工培训会耽误企业的工作。而企业的人才非常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如果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学习机会的话,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茫然感和失落感,在这种情况的驱动下,他们可能就会寻找其他的就业机会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2.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中小企业认为,培训对于企业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因此,对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中小企业不仅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甚至将人力资源部门也归入后勤或其他部门。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紧张,只对员工进行入职培训,缺乏对员工的中远期培训,一些效益不好的中小企业甚至取消了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培训投入的严重不足势必会影响培训工作的正常运行。

3.轻视对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培训只是针对基层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的工作,中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的人才,自身能力和素质较高,没有必要进行培训,因此,很多中小企业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基层员工,对于管理者的培训少之又少。中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和方向,他们决策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不断地提高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对企业尤为重要,企业应将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作为企业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

4.缺乏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指了解企业员工需要参加何种培训的过程。培训需求分析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企业的培训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使培训的结果与企业的需求不相背离,才能真正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前没有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企业管理论文,哪里出现问题就培训哪里,培训工作既没有计划,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和规范,使得员工认为培训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企业的培训效果十分不理想。

三、完善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对策

1.树立对培训的正确认识。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转变观念,形成对培训的正确认识。第一,管理者不应认为,员工参加培训就是为了涨工资,其实,很多员工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自身的技能,使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因此,适时地对员工进行培训会满足员工的培训需求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第二,管理者不应因担心员工存在跳槽的可能性,而减少对员工的培训。可能有的员工正是因为企业缺乏对他们的培训,而导致他们的流失。因此,企业应及时满足员工的培训需求,避免人才流失。第三,管理者不应因担心对员工的培训会耽误工作而减少对员工的培训,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员工经过培训后,个人绩效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2.加强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中小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应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第一,中小企业应建立与培训相适应的组织结构,以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小企业应建立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培训工作视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建立独立的培训部门,以增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第二,中小企业应建立与培训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建立良好的培训制度是促使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麦当劳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训,为了调动员工对培训的热情,将员工的培训与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有效结合起来。麦当劳在对新员工进行培训时,主要是学校麦当劳工作手册和现场观摩;如果想升为店长,必须在地区的培训中小学习;如果想升为区域经理,必须到全国的培训中心去学习;如果想升为大区经理,必须到美国的汉堡包大学去学习。

3.加强对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力度。中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的核心员工,担负着发展企业的重大责任企业管理论文,他们素质的好坏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只有中高层管理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超前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才能形成正确的决策和思路,才能推动各部门工作顺利展开,因此,管理者的学习与培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如果依照重要程度将企业各类人员的培训进行排序,决策层的培训应优先于一般管理层的培训,一般管理层的培训应优先于一般员工的培训。对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不应只能留在学历的提高,更重要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以及战略规划等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了解现代的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使他们真正具备现代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

4.做好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进行科学的分析,才能使企业做出正确的培训决策。中小企业可以从组织层面、任务层面和员工个人层面来进行培训需求分析。(1)组织分析。中小企业可以依据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以及企业整体绩效存在的问题来决定培训的重点。例如:企业确定未来的发展战略是开发新产品,企业就应重点对研发人员、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进行培训,以保证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2)任务分析。任务分析主要是针对具体工作而言的,是指为完成特定工作需要而对员工进行技能、知识和能力的培训。中小企业可以依据企业每项工作的工作标准,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岗位胜任能力的培训。(3)人员分析。中小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员工现在绩效存在的问题,来确定员工需要何种培训。

参考文献

[1]蒋莹冰.浅析中小企业员工培训问题.科技咨询导报,2007,(9).

[2]马如武,沈香琴.中小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网络财富,2009,(9).

[3]钱斌,刘德妍.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2篇:高项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而拥有知识的人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第一资源。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应为实行人本主义管理;完善激励制度;调整组织结构;重视员工培训;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变;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等六个方面。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创新的价值不断升值的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改变整个世界的社会经济面貌。各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从根本上取决于各国所拥有的知识优势。谁拥有的知识优势越多,谁就会在未来的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全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一人力资源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高素质人才是发展知识经济不可缺少的最基本要素,可以说人才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因为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都离不开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取得优势地位,依靠的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力资源,特别是掌握先进思想和技术的高素质人才,现在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和全民族素质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人才,谁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胜利者,谁就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美国经济之所以处于世界的首位,其真正的优势就在于其具有丰富的高素质的人才资源。美国是世界吸纳顶尖科技人才最多的国家,众多的富于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已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世界许多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表明,人力资源优势在企业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全球著名的微软公司自1975年创立以来,始终以超常速度发展。该公司成功的秘诀正是拥有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一大批精通最新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高科技人才。而我国深圳的华为和中兴两家生产通信设备的高科技企业,短短十几年就发展成全国本行业知名的大企业,这是和公司网罗了一大批精英人才分不开的。从中可以看出,适应时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是企业实力的象征,是企业最富有挑战力和竞争力的资本,人力资源已成为国家、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中保持主动、赢得优势的第一资源。

我们再依据世界银行的计算财富方法来说明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该方法把形成社会财富的因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自然资本(土地、水源、木材以及地下资源的价值);第二类是创造的价值(机器、工厂、基础设施、水利系统、公路和铁路等);第三类是人力资本(人们的生产能力所代表的价值);第四类是社会资本(它不是个人代表而是以集体形式出现的家庭和社区之类的人员和机构的生产价值)。其中第四类财富尚未统计。根据前三类财富的统计,越是发达的国家或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其人力资本所占的财富比重越高,而且在整个世界财富中,这些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人力资本所占的比重更高。据统计,目前世界上29个高收入国家的人力资本已占财富的67%,世界总财富的63、9%是人力资本。据此,我们可以说,知识财富在各类财富中占主导地位,哪一国拥有的知识量多,既该国的人力资源拥有量大,则该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就越高。事实上,自然资本、创造的资本也离不开人力资本,离不开知识,因为只有包含越多的知识的自然资本和创造的资本,其价值才会越大。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无疑是未来企业管理的中心任务。

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特征,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有高科技知识的人力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材料、高分子等产业都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聚集着大批高、精、尖专业人才,对于这些人才的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人力资源管理,因为这些人才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

(一)拥有专业资本

从事高技术工作的人,精通一种或几种专业知识,在本领域内都是专家,因此工作的自主性较高,不象传统上听命令或按规定程序操作的员工。这些人才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是他们不断学习和日积月累的实践结晶,因而这些专业知识又具有排他性。

(二)流动性强

在工业经济社会中,劳动为机器所统治,因此,工人一旦离开了机器,就一无所长,其市场价值也就一落千丈,就会沦为失业者,所以工人对机器、工厂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然而,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员工一般是从事智力工作的专业人才,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相关的机构间灵活选择或自己创建公司,因此,他们的流动性强,对现有企业的依赖性相对较弱。

(三)注重能力的持续提高

从事智力工作的专业人才为了保持其能力和价值,必须不断学习。因此从事智力工作的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非常重视所在单位是否提供给他学习的环境和学习的条件,他们注重的是自身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四)自我实现愿望强烈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们往往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如归宿感的需求、受到尊重的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从事智力劳动的人比较容易实现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所以,他们常常期望通过一种创造或挑战性的工作来体现自身的独立性,自我主张意识强烈,希望自己主张得到别人的认可,反感一切强加于人的观点和做法。三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措施

(一)实行人本主义管理

传统的管理以管理财、物、技术为主,它无视人性和人的创造性,因而这种管理制度压制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实行人本管理,其核心就是把对人、对物、对事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并做到以对人管理为中心,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以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完善激励制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类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激励机制,吸引、开发和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要完善人才配置机制。按企业分工和适才适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合理配置,使他们学有所用,让他们有成长的环境,以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向心力。其次,完善付酬机制。其主导原则是“按业绩付酬”。采用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办法,浮动工资与本人业绩、企业效益挂钩。也可采用按比例提成、利润分成及其他更为灵活的付酬办法。如采用技术入股的激励方式,可以刺激员工奋发努力。第三,重视精神激励制度。激发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仅仅靠物质激励是不够的,要重视精神激励。应该深入员工的内心世界,通过构建符合人性的精神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当然,我们所说的精神激励,不只是那种传统的给予表扬或荣誉的精神激励,而是一种新型的赋予更大的权力和责任,使被管理者——企业员工能够意识到自己也是管理者中的一员,由此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三)调整组织结构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指出,现在全世界的管理和思维方式正在酝酿一个新的趋势,即学习型企业的诞生。知识和企业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学习型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高度灵活的学习型企业的中心多元化,企业结构复杂化,内部各单位即相互独立,又错综相连成网络结构,打破过去垂直水平的企业管理模式。从企业总的组织结构来看,部门关系要从垂直或水平线性变为平面网络型再变为以知识资产为主体的矩阵型,管理层次上从多层次的金字塔变为以技术和专业人才为重点的扁平型,同时具有了灵活发展与外界合作关系的扩展型组织结构。这种结构不仅重视发挥企业原有人类资源的作用,而且为企业发展的干中学留出灵活拓展的余地。

(四)重视员工培训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对企业和员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新员工必须接受教育培训,而且在职员工也需要不断接受培训,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保证企业及员工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教育培训对于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企业要树立长远的教育培训的战略思想,形成一套科学长远的教育培训计划,对职工的智能、技能开发、培训、考核、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都作出硬性规定。这些规定要与企业的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直接挂钩,鼓励员工增长知识和技能。

(五)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变

与知识经济相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有新的领导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技术的推广,使得人们在接受信息和学习知识等方面有着同等的机会,人们将普遍具有主动参与管理的能力和愿望,传统的靠上司管理、监督、控制下属的管理模式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未来的管理将注重平等与尊重,领导者的角色由监督和控制转变为指导和激励。领导者不是单纯下达命令,而是要负起组织和指导学习的责任,让每一个员工都有机会参加学习和施展才能,调动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让每个员工都有参与领导的,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机会,因此,企业领导要加强民主管理,并要不断进行学习。未来的领导就是集体领导,是集中员工智慧、统一员工行为的领导。

第3篇:高项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课外活动 管理 实践

论文摘要:项目化管理正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性的管理模式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改变传统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的有效手段。文章从项目化管理的内涵出发,阐述了目前高校课外活动实施项目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建设性的提出了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框架设计。

项目管理最早发源于美国,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技术。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开始被人们关注,当时项目管理专家将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划分为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沟通管理等6个领域。现代项目管理主要特点:(1)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或运作(可被当作项目来处理的运作);(2)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系统工程的思想;(3)项目管理的组织具有特殊性(临时性、柔性、强调协调性);(4)项目管理的体制是一种基于团队管理的个人负责制;(5)项目管理的方式是目标管理;(6)项目管理的要点是创造和保持一种使项目顺利进行的环境;(7)项目管理的方法、工具和手段具有先进性、开放性。[1]项目管理正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性的管理模式在20 世纪90 年代突破传统领域,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成为常规管理的系统性方法和改变传统组织模式、管理制度的有效手段。在高校课外活动管理中推行项目化管理,正是顺应时展,创新管理模式的有益尝试。

1.高校课外活动实施项目化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项目化管理( Project Management) ,通常是指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具体来说就是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项目管理的主体是项目的管理者,客体涉及到项目的工作范围,最终目的是成功地实现项目的目标。

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是指在学生主管职能部门的宏观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下,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以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开发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通过招投标制度进行申报立项,使校内外的人力、物力、信息、资金等多方面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的一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运行方式。

2.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框架设计

2.1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基本特点

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以落实素质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协作精神为目的,以具体的项目带动人力、物力的整合,以资金的合理使用、资源的合理配置、人员的有效合作为原则,以资金管理为主要手段,采用招投标制度,实施全方位的目标化的管理。

2.2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基本制度

2.2.1 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招投标制度

沿用企业招投标模式,通过确定高校课外活动申报单位投标范围和招投标方式,规定高校课外活动项目评审和答辩程序,制定对评定审核结果争议的处理办法,建立健全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招投标制度。

2.2.2 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检查监督制度

按照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的特点,将项目分成长期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进行分层次、有步骤的检查监督。对于长期项目,不参加项目的招投标,只需在年初按项目化管理的规定上交本年度项目计划书,由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审查;对于重点项目,由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实施全程监督;对于一般项目,由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实施间接管理,重点监控项目运行的结果。 转贴于

2.2.3 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评优激励制度

制定高校课外活动项目等级划分细则和评优细则,综合项目整体完成情况、项目影响力、项目投入、项目总结、项目级别等因素,对高校课外活动项目进行评比表彰。

2.3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基本程序

2.3.1 招投标阶段

由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在学校课外活动管理指导委员会和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办公室的领导下,制定《课外活动计划建项》,下发《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指南》,由各二级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着手成立项目组,开始项目立意、规划等准备工作,并分长期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在学期初统一投标。对于特别体现创新精神的项目,则可在整个学期任何时段随时投标。

2.3.2 标书评定阶段

收到标书后一周内,由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对投标书进行分类汇编,对于明显不符合标准的项目,直接将其列为落选项目;对于符合标准的项目出示初审意见和修改方案,提交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办公室审批。经审批后,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在收到标书四周内公布中标项目名单,并根据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办公室的意见核定与拨付项目启动资金。

2.3.3 中标项目的宣传阶段

在中标项目公布后,由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牵头,各中标单位具体承办,召开项目会,进行项目的集中展示和宣传。

2.3.4 中标项目运行阶段

这是项目化管理的重要一环,是充分体现最真实的团队实力,真正实现项目设计目标的关键阶段。为此,各二级单位项目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必须严格实施项目负责人联系制度,遵守项目投标书中的计划,对项目确定的主题和主要内容不允许随意变动。同时,围绕“目标管理”这一核心,各项目组成立督标小组,负责记录督标日志,在项目组和管理部门间及时反馈信息,并对项目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

2.3.5 项目总结、评审和反馈阶段

项目结束后,由各项目负责人向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上交项目总结及图片、音像材料,配合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对项目进行审核、验收。同时,由专家组和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办公室对项目进行最终评审和反馈,评选出优秀项目、合格项目和不合格项目,拨付项目后期资金,组织总结表彰与经验交流会。

参考文献

[1] J D 费雷姆. 组织机构中的项目管理[M] . 郭宝柱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 :16 - 17.

第4篇:高项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及知识管理是核心竞争力构成的关键因素,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将知识管理融入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中去才会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首先对企业知识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概述,然后对企业知识管理及其与核心竞争力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企业在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本文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企业知识管理架构的四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组织结构调整、企业文化营造和知识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对其内容以及它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本论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企业知识管理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加强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及其途径。

ABSTRACT :In the era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are key factors in establishing core competence, and they are the bases of core competence. Melting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to the developments inside of the core competence to go to would make the competition of business enterprise at vehemence the inside obtain the victory, because knowledge management should be viewed that knowledge-based management will bring about new power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on, so it can improve the core competence. First, this articl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enterpris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enterprise core competence, reviewed the literature of enterpris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relation of enterpris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enterprise core competence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is basis, analyzed exist the problem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enterprises. Secondly, based on other scholars’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enterprise knowledge management frame that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 namely,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human resource, regulation of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creation of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lso,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upgrading function of the frame on enterprise core competence. Finally, this papers by means of analyzed and researched knowledge management at home and broad, reviewed the steps and channels about strengthen knowledge and enhance enterprise core competence.

第一章 绪 论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到来,世界经济正在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转移,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企业所处的环境也随之变化。知识已逐步成为企业成长和收集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也日益得到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关注。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在这样一个全新的经济形态下,消费市场多元化和全球化,技术进步突飞猛进,产品生命周期越发缩短,竞争对手日益增加,市场环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不再主要依赖于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传统资源,知识正成为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部分,是企业收集竞争优势的基础。正如Peter F.Drucker 所言,“知识已经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而且是竞争优势的主导性来源,甚至可能是惟一的来源”[1]。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以知识总量的急剧增加为特征的。而企业在这个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时代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从外部环境来看,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使企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另一方面,从企业自身的发展来看,只有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及时、正确的做出反应,才能掌握竞争主动权。因此,面对挑战,企业必须迎头赶上,相应地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以应对环境的变化。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并迅速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已成为目前一个热门的前沿研究领域。同时知识管理在企业经营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通过对企业中知识流的管理和利用,通过知识的应用和创新在不断变化着的环境中求得竞争优势,以此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本研究选题是基于实际及理论研究状况而产生,其主旨在于通过对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机制的研究,引出对企业知识管理的进一步研究。企业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一项重要的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它将推进许多管理理论的纵深发展,如强调企业组织学习,知识共享、交流,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设计的一致性;重新改造企业信息管理理论,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管理企业战略性资产--知识的密切结合等。这将极大地丰富管理学的研究思路、内容与手段,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理论发展。

开展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有助于综合性地、及时地提炼国内外领先企业的管理经验,运用企业知识管理的框架,深层次地把握企业拥有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秘诀所在,这对推动企业管理的水平进步,加强企业管理,优化企业组织机构和组织文化有着巨大的作用。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对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目前集中在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与相关领域研究以及知识管理技术和知识管理软件工具的等方面[2]。

(1)知识管理的实施 主要其实施的环境、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并且采用了案例的方式。

①知识管理实施的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即知识管理实施的社会背景,其中包括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等;知识管理实施的内部环境是从组织内部来考虑的,包括组织的结构体系、文化、基础设施等。要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必须构建有利于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和企业文化,为知识管理的实施搭建技术平台。

②目前知识管理实施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是:一、知识管理的标准化问题。知识管理现在在社会还未真正的实现标准化,给不同的组织交流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要制定通用的收集、分类、贮存和共享、交流知识的标准,使组织间的交流成为可能。二、知识管理与技术问题。无论技术多么强大,妄图通过技术解决一切的想法是错误的,技术只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一种工具,知识管理必须与组织的目标相结合。

③实施知识管理的步骤。根据参考文献分析,知识管理首先要在小范围内实施并且取得成功,然后才能慢慢地扩展到整个组织机构。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让组织所有的人都理解知识管理,管理层的支持更是至关重要。要通过培训使员工理解知识管理的思想和技能,并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使每一个人都加入到知识管理中来。

(2)知识管理与组织 主要涉及组织环境对知识管理的影响、组织合并中以及合并后知识管理在其中的运行以及其合并对知识管理的影响、知识管理对组织改革及创新的促进作用。目前大多数的知识管理活动是在组织范围内开展的,组织的结构、组织文化及其设施都会对知识管理产生影响。

(3)知识管理与相关领域的研究 涉及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通过人员激励来促进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从全面质量管理、信息管理中汲取经验;知识管理对信息专业的影响。

1.2.2 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知识管理技术以及知识管理体系。

对中外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对比从总体上而言,国内外所处的阶段不同:国内比较重于理论的研究,而国外基本上已经处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阶段。这说明我国知识管理的研究起步较国外晚,现在主要是在解决理论层面上的东西,因此还有一段路要走。目前,全球都将知识管理作为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我国可以借鉴国际研究的先进成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跟上时展的步伐。

1.2.3 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知识管理在我国企业中已经逐步开始推行,并在一些企业中得到较为成功的应用,但是知识管理在我国企业内的全面实施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与障碍,其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1) 缺乏系统的管理认识

目前,我国企业实施知识管理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大部分企业经营者管理理念的滞后。从调研情况来看,不少企业的经营者对知识管理理念缺乏基本的了解,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对知识管理的全面实施缺乏系统认识,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层仍深陷传统管理之中,尚未意识到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管理理念的滞后使得我国大多数企业知识管理的全面推行难以启动。

(2) 缺乏基本的要素支持

企业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需要相应的人、财、物以及技术等要素的支撑,在缺少这些基本要素的条件下,知识管理只能是“空中楼阁”。在调研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尚未制订有效的知识管理战略,没有设立负责知识管理的部门与主管;不少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基本信息传递的初级阶段,缺少先进知识管理工具的支撑,少数企业连基本的内部网都未建立。基本要素的缺乏和技术的落后影响了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

(3) 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由于我国现阶段尚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完善阶段,一些企业仍然习惯于传统体制下的管理模式,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年富力强、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得不到充分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企业人力资源和知识资产的浪费与流失。制度安排的滞后导致企业管理体系低效率的运转,不仅无法优化配置物质资源,更无法有效管理企业的知识资源。传统体制下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源政策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除了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等的制约外,我国企业在知识管理实施中还面临产权制度、分配制度不够合理等多种制度问题。

(4) 缺乏共享、交流与创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知识的形成、转移和保留根植于组织环境之中,组织环境的特征会影响知识的发育和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知识活动开展的具体组织环境,它在知识集约和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的企业文化能够鼓励新知识的创造,并在持续学习的环境中,促进相互信赖关系和统一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交流的氛围,支持了企业的知识创新。因此,企业在知识活动中要注重建立鼓励合作、勇于变革、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然而,从调研来看,我国不少企业在传统体制、政策下形成的保守、沉闷、缺乏活力的企业文化严重影响了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

1.3 研究目的与思路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迫使企业只有不断地提升、保护和创造自己的竞争能力,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企业知识管理作为适应知识经济的管理方法,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知识管理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决定企业能否赢得竞争的关键,如何卓有成效地进行知识管理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问题。因此,本课题拟由此思路出发,首先明确知识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因素,然后从企业知识管理实施和运作过程的角度分析企业知识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着重于研究知识管理在企业实施中,可以起什么作用,产生什么影响,从哪些方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知识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理论。本研究的大致思路是首先从企业知识实施的四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组合结构的变革、企业文化的营造、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来分析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然后根据知识管理过程的四个步骤及产生的四个功能分析出知识管理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最后总结出加强企业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及其途径。

第二章 企业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概述

2.1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

2.1.1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的微观体现,是对知识及知识过程的管理。知识管理是一个新生事物,从不同侧面、不同的角度,人们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如美国德尔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弗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交流提供新的途径[3]。

温迪·布克威茨(Wendi Bukowitz)将知识管理定义为:知识管理是组织运用其知识或智力资本产生财富的过程[4]。

Lotus Notes公司认为,知识管理是当公司面对非连续性变化日益突出的环境时,针对其生存和发展能力等重要方面所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它贯穿于组织的发展进程中,旨在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发明创新能力的有机结合。

美国生产利于质量中心(American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Center,APQC)将知识管理定义为: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收集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知识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通常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交流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奎达斯认为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指对各种知识的连续的管理过程,以满足现有和未来的需要,以确认和利用已有的和收集的知识资产,开拓新的机会。知识管理的目标包括六方面:知识的,以使一个组织内的所有成员都应用知识;确保知识在需要时是可得的;推进新知识的有效开发;支持从外部收集知识;确保知识、新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确保组织内部的人知道所需的知识在何处。

虽然人们对知识管理的认识还未达成共识,但上述学者和机构关于知识管理的种种看法,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点:只是管理的对象是知识、信息以及知识的生产、创新、交流、共享、交流、应用等过程。

另外知识管理是注重将知识而不是技术本身或物质产品作为资产进行管理。知识作为资产就意味着将有知识的人即知识工作者作为资产,而对知识工作者来说,其个人、知识和工作三者是合而为一的。因此,知识管理的特点首先表现在知识工作者的特质上。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知识管理可定义为: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按照协作和信任的原则建立起开放的企业内外部交流环境,通过知识共享、交流和应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

2.1.2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

作为一项新的管理活动,企业知识管理也有自己的特定目标或直接目标,具体包括:

(1)培养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的生命力和灵魂在于创新。在以技术迅速变化和产品周期不断缩短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环境中,创新是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为此必须经常鼓励和培育新思想、新主张,最大限度地把企业员工聚集到献计献策和通力合作的活动中来,共同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知识管理的一个关键目标[5]。

(2)增强企业的洞察力和反应能力。由于洞察力已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首要变量,所以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在信息不完全和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准确地洞见未来,既要良好的判断力,又要有敏锐的预见力,而判断力和预见力就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和经验中的无形智力资产。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环境中经常出现无法预测的事件,如金融危机的发生,惊人技术的发明,非传统竞争者的出现等。为了把突发事件对自身的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并更迅速地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帮助客户做出最好的决断,要求企业能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这是知识管理的又一个目标。

(3)提高企业效率。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努力获取和共享最好的经验以及可重复使用的知识资产,缩短作业时间并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劳动。效率取决于对个人和群体创造的知识进行收集、综合并提供给其他人再利用的程度。知识管理必须向个人提供借以发现、挖掘和优化已创造的共同知识的工具,并把它们应用于新流程,解决新问题。

(4)提高企业员工技能。一个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提高现有员工和新雇用员工的技能素质和知识水平。为此要通过在职学习、联机培训、远程教育和企业知识网络等方式学习新知识。一个企业如果全力支持和促进这种提高员工技能素质的学习并使之制度化,就是成功的知识管理。

(5)实现企业知识资产价值。知识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必须切实运用知识资产管理的体系与方法来管理知识资源,盘活企业知识资产存量,并实现知识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进而大大改善企业的资产结构,提高企业资产质量和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价值。

2.1.3企业知识管理的原则

关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原则,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都对其作过研究,Davenport 提出了知识管理的十大原则:知识管理的代价高昂;有效的知识管理需要人员和技术的结合;知识管理的高度政治性;知识管理需要知识管理者;知识管理受益于实事求是而不是生搬硬套,受益于市场而不是等级体系;分享和利用知识往往是不自然的行为;知识管理意味着改进知识利用过程;知识使用刚刚开始;知识管理永无穷尽;知识管理需要知识契约[6]。本文认为 Xerox公司所提出三原则能较好的体现知识管理的原则[7]:

(1)积累原则。无论对于组织或个人,知识积累都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对于一个企业,自它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会有很多的信息和知识产生。如果没有积累,这些信息和知识就会随着某项具体的工作的结束而消失,或者随着员工的离去而流失。正是这些信息和知识一点一滴的汇聚,才构成了企业的财富,形成了企业的文化、企业价值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一定要注意信息和知识的积累,这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首要条件。由知识积累而形成的知识库、信息库是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之一。

(2)共享原则。知识共享,是指一个企业内部的信息和知识要尽可能公开,使每一个员工都能接触和使用企业的知识和信息。知识共享可以使每一个新项目的运行都能建立在全企业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相反,隐藏自己的知识并疑惑地看待来自他人的知识,是大多数人的天性,这样知识的利用不会使得知识的充分利用。

(3)交流原则。如果企业的知识有积累,能共享,但是没有交流,那么仍然不能算做有效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有利于交流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使员工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信息和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升华,使知识交流得到启发和提高。

知识积累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共享是使组织的每个成员都能接触和使用企业的知识和信息;知识交流则是使知识体现其价值的关键环节,它在知识管理的三原则中处于最高层次。只有在交流过程中,员工才能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学习、利用与创新,而创新正是知识管理的最高要求。企业应鼓励员工在交流中了解他人的知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员工产生学习和创造新知识的冲动。这种在交流中培养起来的企业创新能力,将使企业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2.1.4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

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内部知识的采集、积累、交流与应用

这是知识管理最普遍的应用。企业内部蕴涵着大量的知识,尤其是在企业职工队伍中有大量的隐性知识积聚。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知识可以转化为效益与资本,因此,能否挖掘隐含在企业中的知识、充分发挥这些知识的作用,是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企业知识的内部管理应该包括:利用各种知识库存放和积累知识;建立内部信息网络以便于员工进行知识交流;制定各种激励政策鼓励员工进行知识交流;放松对员工在知识应用方面的控制,鼓励员工在企业内部进行个人创业,促进知识的应用等。

(2)外部知识管理

外部知识管理一般包括以下的内容:

①建立外部知识网络。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有比较发达的外部知识网络,这些网络关系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识,可以被企业利用,转化为企业的效益。因此,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些网络,加强对网络中知识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知识。

②在合作和竞争中学习。企业在加强对外部知识管理的同时,还要经常向外部企业、尤其是合作企业学习,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并总结其在发展过程中的教训,促进本企业的健康发展。

③提高企业的对外反应速度。应付千变万化的市场是企业的生存准则。对外反应速度的快慢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对外部知识学习和管理的效率。快速、高效的外部反应系统,可以使企业加强与供应商、用户、专家、政府部门等的联系,最大程度地使其为企业所用。

(4)知识资产的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资产”成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成为创造收益的实际推动力,与市场份额共同成为衡量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准。知识资产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显性和隐性知识的价值总和,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市场资产(来自客户关系的知识资产)、知识产权资产(纳入法律保护的知识资产)、人力资产(知识资产的主要载体)、基础结构资产(组织的潜在价值) 企业知识资产的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反复进行的过程,如同企业其他资产的管理,也有自己独特的管理程序。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①确定知识资产。确定知识资产不是简单地知道本企业的知识资产由几部分组成,而是进一步了解这几部分的性质及其内部构成。

②制定知识资产发展计划。知识资产发展计划一般来说包括以下主要内容:考虑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妨碍目标实现的不利因素;检查缺少哪些知识资产,哪些知识资产处于薄弱状态;设计一种反馈机制,确保及时了解知识资产是否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建立获得知识资产的经常性渠道;制定管理知识资产的组织政策;建立培训员工的制度。

③建立知识资产信息库。它分以下五步来完成:专业技术人员设计知识资产信息库;设计用户界面;信息分类,推广知识资产信息库;培训知识资产信息库管理人员;实施企业内部员工培训计划,使他们能够使用信息库。

④保护知识资产。市场资产的保护主要依靠拥有有关知识产权的权利。知识产权资产通常通过注册专利、商标、版权和签订保密协议来保护。人才资产的保护主要靠优厚的报酬、晋升机会适合的工作、工作成就感、职业发展前景等。组织管理资产的保护主要由控制本企业管理哲学和设计管理流程的主管人来进行。

⑤利用和推广知识资产。知识资产的价值就在于能为企业所用。企业要考虑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它们完成企业的目标,而不是仅仅贮藏在企业的知识库中。企业的主管人员要使知识资产的成长和更新符合企业内部的组织政策,即:每个人应对他所负责的知识资产部分的成长和更新负起责任。

2.2 企业知识管理的运作过程

知识管理涉及四个运作过程,它们是知识集约、知识应用、知识共享、交流和知识创新。知识集约过程是对现有的知识(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 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和管理的过程;知识集约过程通常包含了隐形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综合化这两个模式的知识转化。知识应用过程是利用集约而成的显性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显性知识内部化的过程。知识共享、交流过程指通过知识交流和共享、交流来扩展系统整体知识储备的过程。知识创新过程指整体的知识储备扩大并由此产生出新概念、新思想、新体系的过程;知识创新过程是前述三个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上面对知识管理的介绍,我们用图2-1来表示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运作过程。

图2-1 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运作过程

从图2-1 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对于企业的价值在于知识本身的增值以及在企业活动中的应用。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为企业对知识的积累、应用、交流和创新的能力,所以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有效地完成“知识集约———知识应用———知识交流———知识创新”的过程。而企业知识管理则是将企业内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于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同时不断地扩展企业整体的知识储备,并创造出新知识、新思想,从而在提高企业驾驭知识能力的同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3核心竞争力的概述

2.3.1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

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英国学者哈默尔(G.hmael)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发表《公司核心能力》(The Core Competene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指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的积累性的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集成的多种技术学派的学识”。Mckinsey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 KevinCoin 和 StevenHull 提出:“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流水平实施一到多项核心流程[8]。这一提法,强化了核心竞争力以知识的形式存在于企业的各个方面能力中。他们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界定都包括了这样一个基本观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知识。并且在一个企业诸多竞争优势中,必然有一个核心优势,这个核心优势称之为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是独有的、不可模仿的、具有与众不同的优势。

正确认识基于“知识”的核心竞争力还需把握住这样一个概念: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系统。首先,这个系统是“知”和“识”的有机结合体,所谓的“知”是指实体的和存量的知识,所谓的 “识”是指知识的动态性、周期性和过程性,它是企业己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结合,这种认知能力本质上就是一种学习能力,“识”比“知”更重要,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识”方面;其次,这个系统应具有较强的新陈代谢功能,它是不断吐故纳新的动态系统,正是由于企业的知识体系的不断新陈代谢才保证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先进性、有效性和持久性。

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知识专有的,具备知识的一切属性,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源的核心,只有知识才能最终解释核心竞争力,也唯有知识和知识管理才是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的逻辑归宿和源泉。在知识中,企业的那种看来不容易被理解和测度的核心竞争力找到了答案。

2.3.2核心竞争力的功能和作用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决定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是不同资源的集合体,它所经历的发展轨迹,获取的知识、技能,建立的价值体系也各不相同。这些因素决定了企业不同的核心竞争力,而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又决定了企业的经营范围和领域。企业现有的经营领域是企业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的选择,是与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所适应的。企业置身于这些能力能够发挥其价值的状态中,企业的资源就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如果企业想要突破这一领域,也必须着眼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关联化、多元化经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还可以促使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超越部门利益的局限,更多地从企业整体战略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着想。

(2)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

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可以通过四种途径获得超额利润。首先,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能够凭借核心竞争力所产生的位势使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各种稀缺资源。其次,由于抓住了竞争的关键环节,对资源的配置也更有效率。再次,作为学习型组织,企业通过学习提高其效率,使其有效地降低各种成本。最后,核竞争力能够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利益,企业通过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自身也分享到高于其他企业的利润。

(3)维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就是企业健康成长的过程,它需要在企业发展程中长期的积淀,它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为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这种优势既不能通过交易获得,也难于被其他企业仿效,并且还不会随企业人员的变动而转移。核心竞争力的特殊属性和特有机制使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能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4)提高企业市场竞争位势

市场竞争位势是指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它有助于企业取得比竞争对手更大的经营绩效。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撑着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决定了企业有效的战略活动区域,并产生了企业特有的位势和生命线,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领域延伸。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可以跳出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上寻找突破,能够获得参与竞争的资格和长久的竞争优势,抢占知识经济和未来国际间竞争的制高点。高层次的竞争可以反过来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之形成良性循环。

(5)使企业适应环境变化

核心竞争力与产业组织方式之间的逻辑关系是:①不同组织模式的灵活性和生产力不同;②不同的组织模式具有相应不同的核心竞争力。这些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依赖于对未来状况的普遍性预测,因为它把一定的环境适应性融入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中。一般的说,如果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灵活性,那么核心竞争力就可以在相当大的目标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且具有较高的生产力,也即核心竞争力的生产可以随它们能够提供的服务需求的增长而提高。另一方面,如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僵化而难以扩张,那么企业基本的战略活动空间就会减少,对环境的适应性就差,从而也就更多地倾向于路径依赖。

2.4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比较多,但一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的人力资本和核心员工能力

在知识资本愈益重要的新时代,人力资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造作用也显得日益重要。可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很重要的因素是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势。

二、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就是谁能比竞争对手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去发展企业自身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而研发和创新能力就能实现这个目标,原创性研发和创新的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并保持领先的根本源泉。

三、企业的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企业获得信息能力、决策能力和执行决策能力。一个企业不论它拥有多少核心资源,如果不能运用管理能力把它们有效的整合成一个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将是一种资源浪费,而该企业也将注定要失败。因此可以说,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就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

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要素要在企业内部与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有效整合,并于企业的组织文化融为一体,才能形成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要素中,经营理念及由此而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是最具生命力、最持久、也是竞争对手最难以模仿和战胜的要素。

第三章 企业知识管理对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3.1 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系统,包含多个层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研究和开发的能力

C. K. Prahalad 和 Gary Hamel认为,核心竟争力的实质是指谁能比竞争对手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去发展企业自身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而研究和开发能力就能实现这个目标,原创性研究开发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获得持久制造技术或专利技术从而获得持久竞争力,并取得长期高收益的根本源泉。

(2) 不断创新的能力

即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人才资本等资源,进行新产品研发和有效组织生产,不断创造和适应市场,实现企业既定目标的过程。它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和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

(3) 将知识转化为产品或实现生产力的能力

只有将包括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工作方案或产品,各种有关知识的活动才能转化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研发和创新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4) 组织协调企业各个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

面对激烈变化的市场,企业要有优势,必须始终保持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各个部门运转协调、统一、高效、特别是在改革创新方案、新产品新工艺方案以及生产目标形成以后,要及时调动、组织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有效、有序运作。

(5) 应变能力

客观环境瞬息万变,企业决策者必须具有对客观环境敏锐的感应能力。与此同时,还必须保持经营方略随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即因地、因时、因顾客消费心理的变化而变化。由以上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可见,知识和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实现的内在核心。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如表3-1 所示:

表 3-1 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是企业中知识需求最密集的领域,要充分发挥知识管理的知识获取、处理、积累、传递、共享等过程的管理能力。

不断创新的能力

是在已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创造产生新的知识,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

利用生产方面的知识将技术优势向市场优势转化,是对知识的应用。

组织协调企业各生产要素,

进行有效的生产的能力

通过管理过程的知识将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生产技巧融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中,需要生产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

利用市场环境知识指导合理决策、减少风险,需要知识积累、应用以及创新。

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从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入手,不断地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等。由表中所示关系可知,加强知识管理,实现知识的集约、知识的共享和交流、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途径。而加强企业知识管理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企业人力资源知识化。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最核心的资本,因为人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获得者和执行者,也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本。人力资源知识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知识管理的观念,是企业实现知识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二、组织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是实行企业知识管理的组织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知识的共享、交流与创新,需要企业的组织结构能与知识管理活动相适应,需要所有员工的参与和协调。一个具有灵活反应能力的、合理的组织结构是知识管理的保障。为实现企业的知识管理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

三、企业文化的营造。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软的方面,是存在于组织深层的东西,它从精神、道德和思维模式等深层次的方面影响着企业的每位员工行为方式,影响着企业的战略决策和企业的行为。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企业文化,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知识管理的顺利进行,努力建造起知识型企业文化。

四、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它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组织结构调整和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它为知识管理采集、存储和创新的实现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是企业构建以知识为核心资源的基础。

3.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3.2.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

树立人力资本观念,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里最终体现在员工的能力上,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为了更好地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人力资源管理要进行不断变革,实现核心竞争力提升,而所有这些能力都是以企业员工为载体,通过员工的工作成果体现出来。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在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状况。离开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将人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大的资源、财富和企业组织的中心,知识、技巧和能力是蕴藏在组织内部的要素。所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就是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要培养和提高员工知识集约、共享、交流、应用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之所以能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因为知识掌握在人的头脑之中,知识往往是与人的经历、理解、思考联系在一起的,它还包括思想和感情的因素,人在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因而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贯穿于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其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体现了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和利用。人不仅能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创造知识,实现知识的创新。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也使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知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企业实施知识管理为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个人经验的生成和积累,能引发员工知识创新的激情,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升华,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企业在知识管理中必须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注重员工的培训。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以人为本,集中表现在就是以“知识工作者”为中心,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以调动激发知识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加快知识创新的步伐。这就要求企业高层领导、直线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以变传统的“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3.2.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现代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人才素质决定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潜力、面临危机的处理能力及对外界变化的反应能力,企业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知识管理将致力于把知识财富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类,使企业成员可以方便地查询、发掘和共享、交流已经拥有的知识,防止重复劳动和重复的错误,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可以对现有知识进行改进,甚至形成新的思想,然后经过员工之间,尤其是团队、小组成员间的交流讨论,实现知识创新,再将新知识存储在企业知识仓库中供其他员工学习和利用。这样,知识管理能使企业员工迅速获得成本低廉而优质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并在组织中营造一个尽可能多地与组织有关的人围绕该组织的发展自愿的进行共同学习的氛围,这种学习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的技术实力,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赋予企业不断发展的内涵,客观上提高了企业整体素质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一、它实现了企业战略的整合和插入;二、有助于企业文化变革和建立一个学习型文化;三、提高建立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工作场所的学习过程;四、能够提高在变化的组织结构中运行的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整合,促进了核心竞争力的发展[9]。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将加大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根据市场竞争情况、知识更新的速度以及企业内部各岗位的不同性质、不同要求以及员工的实际水平,进行相应的业务和技能培训,并且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员工进行知识的更新与完善,不断地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不断地提高员工创造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合理地组织生产和工艺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企业效率的提高,真正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3 组织结构的变革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知识经济社会与工业经济社会的最大区别在于知识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已成为管理的中心环节。企业知识管理要求促进知识的流动,促进员工知识的共享、交流和交流。传统等级制的组织结构具有鲜明的等级和层次结构,企业成员实际上成为整个组织“机器”中的一个并不具有主动性的“零件”,其严格的等级控制方式严重地阻碍了企业内部员工知识的收集、共享、交流和交流,阻碍了员工的创造性思维,影响企业知识创新的进程。等级制组织结构的另一个缺陷是过长的信道,不仅阻碍了知识与信息的有效沟通以及企业对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和市场的反应能力,而且抑制了企业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要求企业组织应具备在一个动态过程中积累、分享、利用和创造新知识的知识战略能力,这对企业的组织结构的构建提出了新要求:

其一是企业组织结构要具有可塑性和灵活性,尽可能减少组织结构中的层级,以提高企业的信息传递速度,实现企业组织的高效运作,以利于企业对经营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响应,从而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近年来,在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中出现了大量在本质上属于目标团队形式的新组织模式,如“灵活特定目标型”(advocacy)、“无限水平组织”(infinitely flatorganization)、“蛛网结构”(spider's web)、“倒金字塔”(inverted pyramid)以及“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模式等。这些新的组织结构的共同特点是都把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为增强企业的反应能力,组织结构的设计朝着动态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这些新的组织结构与传统的等级制结构相比,采取的是扁平化的组织形式,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较好地适应以“3C”(变化、竞争、顾客)为特征的超竞争环境,能够通过复杂的通信基础设施迅速地将技术、人员与管理组合起来,对不断变化的和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的客户需求做出迅速有效的和协调的响应。

其二是要有效地实现知识的价值,有利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有利于知识的共享、交流,以实现知识创新的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应有专门的人员和部门来进行管理,成立强有力的知识管理项目推进组织,对整个企业的知识管理工作进行规划和实施。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必然在组织结构上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其实这就是知识创新中管理创新的内容,管理创新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4 企业文化的营造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努力创造有利于实施企业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就需要每位员工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只有通过组织环境营造一种信息共享、学习交流的高效与和谐机制,鼓励员工交流沟通。在交流和沟通中每位员工都将不同程度的受到别人观点、知识的影响,产生激励与凝聚,竞争与合作的效果。管理者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互相尊重、和谐、愉快、进取的氛围,使每个人都有一种归属感、成就感,让每一位成员都有机会施展才能,使管理模式更加多元化、人性化和柔性化。

正因为知识管理对组织环境的特殊要求,从而使企业文化成为决定知识管理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成功的知识管理需要建立以知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环境,利用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实现知识的集约、共享、交流、应用与创新,在知识创新中谋求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被定义为“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企业成员普遍接受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团队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10]这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作用于企业成员行为,为企业成员意识认可。它同组织结构相互作用影响企业成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企业获得凝聚力和竞争力的源泉。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企业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说,员工使知识的承载者,只是拥有的数量、质量和对企业知识创新的贡献程度决定于知识的拥有者。在一个沉闷的、呆滞的组织文化氛围中,人们就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想建立高效、和谐的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必须努力营造鼓励知识共享、交流和创新的企业文化环境,逐步形成“自觉合作”与“自觉交流”的价值观。企业知识管理需要一种知识型的企业文化,知识型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按照知识管理的要求所形成的一种“社会亚文化”。它是企业的经营哲学、伦理道德、精神风范、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总和,是企业灵魂和精华的集中反映。知识型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组面:

(1) 导向作用。企业文化为全体员工确立了基本的价值观、道德规范、企业精神等,作为一种无形的准则,创造了一种共同的文化氛围,对员工起到价值导向、角色规范和引导员工实现知识创新的作用,使企业员工在企业文化所营造的氛围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个企业的团队意识、内部风气和风尚等企业文化内容一旦含有面向知识管理的特点,就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人行为从众化的团队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个人在知识采集、积累、共享、交流、应用、创新过程中产生心理共鸣,进而自我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自觉展开知识管理活动。

(2) 沟通作用。知识型企业文化的形成有利于加强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充分沟通,化解文化理念上的认知差距,实现各方利益的协调,从而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相互信任的融洽气氛,有利于企业内部的信息流通和反馈机制的建立,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交流。

(3) 激励作用。知识型企业文化以人为本主,把尊重人作为它的核心内容,它对人的激励是一种内在的激励,是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在员工心目中树立起知识管理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使每个员工从内心深处自觉产生为企业知识管理而努力的意识,形成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强烈责任感和持久驱动力,激励职工不断地进行知识的采集、存储、共享、交流、应用与创新。

(4) 凝聚作用。企业文化通过培育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成员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个人的行为、思想、感情、信念与整个企业有机的统一起来,形成相对稳固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与整体趋势,以次激发出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11]。正是企业文化这种自我凝聚、自我向心、自我激励的作用,才构成了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不断成功的动力。企业要想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不仅要具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还要求企业领导者建设有利于企业实现知识共享、交流和创新的知识型企业文化,鼓励员工与他人共享、交流自己拥有的知识,并促使员工将知识转化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生产力。

3.5 知识管理基础设施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3.5.1 知识管理基础设施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工具

知识管理基础设施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是指采集、存储、提炼和传递知识的技术和设施。它包括的内容异常繁多,覆盖了知识活动的各个环节,是知识管理有效运作的硬件基础。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将企业的传统经验与信息,以及企业员工所拥有的知识资产整理成企业可共享、交流的知识,在指定的范围内传播,在恰当的时候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再产生新的知识。知识管理涉及知识与信息的识别、清点、收集、存储、学习、整合、规划、流通、共享、交流、创新、评估、监督和保护等环节,仅仅依靠人工的方式难以完成知识管理中对知识和信息处理的要求,必须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其中互联网是这种技术的杰出代表。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信息与知识传播的时空限制,并使得交流的形式更加生动和直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不断涌现,为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如互联网(Internet )、企业内部网(Intranet)和外联网( Extranet )、数据挖掘技术(Data Mining)、信息查询与检索引擎技术(Information Search and Retrieval Engines)、检索技术(Access Technologies) 、 元数据技术 (Metadata) 和 网络通讯技术 (Networking Communications)等,为人们迅速收集知识和信息带来了便利,不仅加快了知识和信息采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拓展了知识和信息采集的空间,同时还有利于对知识和信息的分类、加工和处理,使各种知识和信息变得更加有序,为知识与信息的使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文献管理技术(Document Management),存贮结构技术(Storage Architectures)等,为知识仓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使各种信息和知识可以经过分类后以某种方式存贮起来,供相关人员访问,或以某种形式传播出去以供利用。另外,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交流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企业核心知识的产权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利用信息技术为需要进行保护的知识产品授予各种不同的访问权限,就可以达到既方便用户合理使用,又保护知识产品拥有正当权益的目的。知识管理是通过系统地利用这些信息和专门技术所建立的知识管理平台,最大限度地进行知识的共享、交流、应用与创新,实现企业的创新能力、响应能力、生产效率和技能素质的有效改善,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5.2 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企业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成,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员的集成管理,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最终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体而言,知识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从以下途径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加快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企业的信息化。随着全球信息跨地区、跨国界之间的流动,给企业创造了无限的商机。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了解市场的能力,使企业能迅速的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地反映到决策层,促使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及时改变和调整经营策略,向市场提供高质量、多品种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不易被其他竞争对手模仿的产品和服务。

另外,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的结合所形成各种信息技术,如CAD、CAM、CIMS等,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使企业生产趋于并行、敏捷、职能和虚拟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这种信息化的生产方式使企业“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和服务成为可能,越来越迎合和满足顾客的独特需求趋势,提供更快捷、更简单和更便宜的多样化产品,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增强应变能力和运作效率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赢得市场的关键在于速度。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为了达到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速度,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企业通过组织结构进行的变革,依托知识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组织流程再造,以知识为中心,使供应、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直接面对市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满足市场需要的多样化要求,增强了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12]。

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那种传统的以手工方式收集、处理、传递信息的方式显然已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知识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能使企业的资源或要素得到最佳整合和优化配置。随着企业信息的生产、收集、整理、分析、利用速度的加快和质量的提高,同时提高了企业的科研水平、工艺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和信息含量,也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

三、企业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

企业经营的有效性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在商业实践中,有效性可简单表示为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其实质是通过正确的决策和行动对信息作出正确、及时的反应。企业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了跨越域的同步信息交换,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如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DSS)、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执行信息系统(EIS)等的应用,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广域和开放。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整体的有机系统,形成信息决策行为三者高度集成化,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快速反应,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率,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经营的有效性[13]。

企业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促进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结构优化,实现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从而导致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BPR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同时,企业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形成了学习型组织,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四、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和决策科学化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1世纪企业企业竞争力的高低完全取决于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企业的发展依靠的是正确的决策,而决策的基础则是信息。对企业来说怎么比对手早一步获得有效的市场信息显示得尤其关键,这正是信息技术的优势,而这种优势依赖于知识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知识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对企业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把企业决策建立在及时、可靠、高效的信息的占有基础之上,进而提高企业的决策科学化水平。

综上所述,企业人力资源知识化、组织结构变革、企业文化的营造和企业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实现企业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四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企业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组织结构调整和企业文化的营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知识化的最终实现需要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的形成作为基础;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四者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第四章 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实施分析

4.1知识管理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内在作用机理分析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以企业的知识活动为中心的相关能力,那么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有效完成“知识的采集和编码知识的积累和处理知识的传播和共享知识的创新和应用”这一完整的过程,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引导和约束这四个环节,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使知识在使用中实现价值,从而达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目的,并最终实现营造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终极目标。

(1)知识管理的外化功能——对知识采集和编码的管理功能

知识管理的外化功能是指以外部存储库的形式捕获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它们。它所利用的是强大的搜索工具、数据库管理系统、文件管理系统等。其中,搜索工具用于在 Internet 或其它信息资源上搜索并下载知识;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文件管理系统用于对所收集到的知识进行分类、编码及储存。[10]外化的结果是使具有相似特征的知识聚集在一起,它的作用最终体现在通过内化或中介使知识寻求者能够得到你所捕获到的知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这里的知识既包括存在于企业内部员工头脑中的未编码知识,也包括存在于数据库中的已编码知识,通过这一环节,可以使知识有效集中,这种集中了的知识对于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来说,无异于一个激发创造灵感的知识宝库。这一功能可以说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2)知识管理的内化功能——对知识积累和处理的管理功能

知识管理的内化功能是指设法发现与特定用户需求相关的知识。内化建立在外化的基础上,是对外化结果的深加工。它从外部储存库中挖掘知识,并通过筛选来发现与知识寻求者相关的知识,并以最合适的方式进行重新分类、重新储存。知识管理的内化功能能够使知识的寻求者更方便地获取所需知识,大大提高了知识获取的效率,有效缩短了知识生产的周期,这也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3)知识管理的中介功能——对知识传播和共享的管理功能

知识管理的中介功能是指将知识寻求者与最佳知识源相匹配。这是知识发挥作用的关键性步骤及前提条件。储存于数据库中的静态知识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只有将它与特定的人、特定的过程进行动态匹配,才能实现其蕴含的价值,实现价值增值,最终形成并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4)知识管理的认知功能——对知识创新和应用的管理功能

知识管理的认知功能是指对经由前三个功能交换得出的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提供的知识基础之上,进行知识创新,知识创新作为一种复杂的商业过程和组织过程,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谋求新的发明,获取新的知识,探索和掌握新的规律,实现知识的价值,为组织以及社会创造新的财富;二是利用所提供的知识形成决策方案,用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一知识应用和创新的关键环节,可以带来企业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全面提高,因而直接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终效果。以上,可以说是知识管理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机理,其作用的过程可以用图 3 表示。

图 3 知识管理作用机理流程图

通过对知识管理在企业中运作的介绍,我们认为正是知识在企业中的无限循环、流动、创新,才促进了企业核心能力的新陈代谢和螺旋上升。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知识管理不仅监督企业内部运作,最大限度地使用企业拥有的资源,而且能够不断提升企业对外部信息和变化的理解、管理和快速反应,从而达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知识管理是“知识集约——知识应用——知识交流——知识创新”四个过程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而知识管理的过程又是与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与市场的变化保持同步的;同时,根据市场变化的情况,进行自我调节。在这个调节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时滞现象,即当前的知识拥有状况是对过去市场的反应,导致企业的行为落后于市场的变化。因此,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要尽可能使企业与市场保持同步变化。企业能否与市场保持同步调的动作,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在企业自适应、自调节的过程中,能够与市场保持一致的步调,那么企业就有可能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能与市场变化保持同步,可能会影响企业已形成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不断地适应市场变化,不断地进行知识管理,最终将形成企业自身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即核心竞争力。

4.2 加强企业知识管理的措施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知识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日益突出,加强企业知识管理,更加优化配置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每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须面临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利用知识,挖掘知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企业知识管理:

一、降低知识管理风险

企业知识管理风险包括:由于没有委派专人负责知识的运营所导致的治理风险和由于“自我管理”分权模式的推行所导致的权力失控、权力架空的分权风险, 没有或不完善的评估体系也会引起管理风险。

随着企业知识管理的深入发展, 西方一些大企业已不单设立信息主( CIO) ,而是还开始设立知识主管(CKO) 。世界著名的大企业如施乐公司、可口可乐公司、IBM公司、通用电器公司、日立公司等都正式设立了CKO一职, 所以设立知识主管一职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必要条件。知识主管的主要职责有3 个方面: 制定知识政策, 提供决策支持并帮助员工成长。领先企业的实践经验表明,没有CKO , 企业知识管理将很难成功。

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质是一种管理创新活动, 它包括知识生产的管理、知识组织的管理、知识传播的管理、知识营销的管理、知识应用的管理、知识消费的管理和人力资源的管理。这种创新一方面表现为对原有管理体制的创新,减少管理层次,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另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管理有利于创新的实现。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将削弱高层管理者指挥的统一性和“至高无上”的权威性。由于知识管理是建立在“自我实现的人”假设基础上, 企业赋予员工更大的自由度, 实行员工的“自我管理”,员工因此享有更大的权利和承担更大的责任。如果下属没有足够的知识、技能、责任感和较强的自律能力, 极易导致管理失控以及高层领导权力架空, 甚至导致企业的灭顶之灾。评测工作对于评价知识管理项目的成果也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管理控制的依据是测评的结果。项目组成员能够十分明确地指出通过实施“虚拟工作组”项目, 企业节省了哪一笔开销, 在哪方面提高了生产效率等等。更重要的是, 虽然测度知识管理项目的长期收益十分困难, 但是,通过一些侧面的数据、事实来评价项目价值, 诸如使用者的亲身感受、参与者的热情等, 也能够很好地说明项目带来的收益。

二、提升企业信息化程度

目前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运用的分布很不均衡。企业的中间技术层,尤其是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已经初步实现计算机管理,但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很薄弱;另一方面,企业的末梢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计算机管理基本上是空白,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这种格局非常不利于企业知识管理目标的实现。目前,从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具体实践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现有的知识管理活动还处于传统管理思想与方法下对知识资源零散的管理,尚未建立起全面的知识管理体系。因此,我国的企业应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以缩短信息在企业内的传播时间,扩大信息传播范围,节省新员工真正进入企业的时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包括设立知识主管和信息主管;调整公司结构;建立一个能为公开交流提供基础的设施完好的网络;建立企业知识库等。

三、加强培养知识管理的专业人才

企业进行知识管理要着力培养自己的知识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的主体是人,管理知识的主体也是人,没有合格的知识管理人才,有效的知识管理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知识管理人才是企业能够成功实现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专门的知识负责人,那么这个企业的知识管理工程就很难进行。

知识管理人才一定要是复合型的,既要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又要懂宏观经济和微观管理上的理论和方法;既要有良好的外语能力,以便了解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又要在信息收集管理上有自己的特长。除了从大学和社会上引进人才,更重要的是企业要建立正规的培训机制,要有意识的在企业内部的职工中培养,激励更多的人往这个方向前进。知识管理人才跟企业家当然不是矛盾的,有些企业家本身就是知识管理专家,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除了要为这些人才提供良好的待遇外,更重要的是要为他们提供广阔的业务发展空间,从管理机制上保证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

4.3 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通过对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在知识经济时代,环境的变革和组织的发展对每一个企业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只有致力于完善自身的学习机制和知识管理体系,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的变革、企业文化的建设和知识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适应经济时代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企业必须不断的探索知识管理的关键所在,通过加强知识管理不断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基于上述探索,本文提出加强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几种途径:

一、树立知识资本的新理念。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在新的经济体系内,知识并不是和人才、资本、土地并列为制造资源之一,而是惟一有意义的一项资源。”[14]企业领导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知识资本的新理念,使企业内全体员工高度重视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和应用,领悟到知识是企业生存、发展和获利的核心资源,意识到自己是知识管理主体的一部分,自觉地把知识的生产、传播、共享、应用和创新作为自身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立有专职人员负责的知识库,注重企业知识的挖掘、学习。学习通常可以分为:显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学习和隐性知识的学习。关于Know-what 和Know-why 的知识基本属于显性知识。企业只有通过自身的学习,才能真正懂得并去运用这些知识。虽然这些知识的学习不能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但它是企业生存及发展所必须的。过程学习,即向经营活动学习。不同的企业由于学习能力的不同,从类似的经营活动中得到的经验教训也是不同的。这些经验教训大部分是方法类的知识,属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范畴。关于Know-how 和Know-who 的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它们虽然比显性知识难发觉,却是知识的精华和个人能力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将成为个人和学习组织成功的关键。知识管理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在于如何对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隐性知识进行开发以实现知识共享。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管理的重点是在对企业的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础上致力于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

三、建立高效先进的知识型组织结构,营造“学习型组织”。构建学习型组织,实现企业人力资本不断增值。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精于知识的创造、吸收和转化的组织。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以个人学习和团队学习为基础的、具有快速增长个人知识和扩张组织功能的自学习机制,是未来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发展的方向。在学习型组织里,每一个成员都愿意把自己获取的知识和组织内的其他人共享,从而使每个人的知识得以扩大,快速促进人力资本的增长。造就学习型组织,也可快速实现组织人力资本的扩张,从而降低企业对关键人才的依赖性,使企业不会因为一位人才的流失导致整个企业瘫痪,同时也有利于构建企业的核心能力,实现人才与企业的双赢,最终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和提高[15]。

彼得·圣吉认为,要把企业从传统“权力控制型组织”改造为“学习型组织”,必须进行五项修炼:一是自我超越。学习如何扩展个人的能力,创造出我们想要的结果,并且塑造出一种组织环境,鼓励所有的成员自我发展,实现自己选择的目标和愿景。二是改善心智模式。持续不断地理清、反省以及改进人们内在的世界图像,并且检查内在图像如何影响我们的行动与决策。三是建立共同的愿景。针对我们想创造的未来,以及我们希望据以达成目标的原则和方法,发展共同愿景,并且激起大家对共同愿景承诺的奉献精神。四是团队学习。转转对话及集体思考的技巧,让群体发展出超乎个人才华总和的伟大知识和能力。五是系统思维。思考及形容、了解行为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方式。看清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改变系统,以及如何与自然及经济世界中更大的流程相调和[16]。从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源泉。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人才、智慧等成为现代企业的重要因素,在这种环境下,人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知识的创造者与使用者由于网络的出现使知识能在大范围内为人们所共享,产生了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的巨大力量。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将发生重大转变:

第一,打破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建立虚拟企业。虚拟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需要,以信息技术为联结和协调手段的临时性动态联盟的组织,它打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利用信息网络,把不同地区的现有资源迅速组合成一个统一指挥的经营实体,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或服务。

第二,改变传统的“金字塔”组织结构,建立“扁平化”组织结构。知识管理特别需要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企业赋予员工充分的自主决策权。为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改革传统的组织模式,使组织结构扁平化。

四、 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要建立开放和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及科学的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不断使员工对知识创新有新需求,鼓励知识共享和利用。其具体做法有:

第一,建立相互信赖关系,这是促进员工参与知识管理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企业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互不信任,双方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员工就不能将自己的隐性知识奉献出来,让其他员工共享,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也就不可能扩展知识储备。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要把内部员工也当成顾客来对待,以创造忠诚顾客的态度与方法对待员工。

第二,奖励制度是促进员工参与知识管理的有效手段。知识的价值是由包含在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含量决定的,而知识来自于每个员工的学习、发明、创新。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调动员工开发、挖掘自己的智力资源以及开发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源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取得在知识经济下的竞争优势。企业要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既满足员工追求经济利益的需求,又满足员工追求社会效应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同时企业要使这些奖励措施具有长期性、持久性,以促进员工持续不懈地参与知识管理。

结 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资源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得关键要素。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并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实施知识管理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迫使企业只有不断地提升、保护和创造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只有致力于完善自身的学习机制和知识管理体系,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的改造、企业文化的营造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知识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通过对企业知识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

一、加强企业知识管理,必须重视知识运作过程的操作。知识管理的运作过程是企业知识积累、应用、共享和创新的过程,是企业真正实现企业资源知识化的关键。从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企业知识管理,必须需要重新塑造企业组织结构。建立起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是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关键。因为,组织结构为知识管理提供运行的平台,是知识共享成为可能,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人才、智慧等成为现代企业的重要因素,在这种环境下,人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知识的创造者与使用者由于网络的出现使知识能在大范围内为人们所共享,产生了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的巨大力量。

三、加强企业知识管理,营造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要建立开放和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及科学的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不断使员工对知识创新有新需求,鼓励知识共享和利用。

四、加强企业知识管理,必须完善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因为基础设施是知识管理实现的基础。

综上所述,加强知识管理,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良好的企业知识管理运作环境;树知识管理观念;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员工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和开发;提高知识产权认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知识管理激励机制。为了中国企业更好的适应知识时代的市场竞争,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知识管理的措施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彼德·德鲁克. 知识管理[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5.

[2] 左美云. 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 工业企业管理.2000(9).

[3] 张瑞彤,曹宗媛等. 知识管理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4] [美] 温迪·布克威茨,鲁斯·威廉斯. 知识管理[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5] 李延来. 基于知识管理的培养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3,9.

[6] 柯翔. 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综述[J]. 现代管理科学. 2004,12.

[7] 王德禄. 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8] 凯文·科因,斯蒂芬·霍尔,帕特里夏·克里福德. 亦真亦幻的核心竞争力[M]. 麦肯锡高层管理论丛. 1997.

[9] [英]罗斯玛丽·哈里森,[荷]约瑟夫·凯塞尔.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8. 131—150.

[10] 周三多. 管理学—原理和方法(第三版).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58—359.

[11] 周三多. 管理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02—407.

[12] 何苇杭,骆宝珠. 信息化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作用[J] .当代经济,2006.

[13] 荣新华. 企业信息化战略[J] . 工商管理,2005,8.

[14]周辉,刘志国. 企业知识管理的十大问题[J]. 管理方略,2004.

第5篇:高项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相关热搜:计划经济管理  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深化,科性技、人才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对企业发性展产生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企业要赢性得更好的发展,除了引进人才、更新生产性技术之外,必须探索全新的管理方法、方性式,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适性应社会发展潮流,经受住各个方面的考性验,谋求实现企业的最优化发展。当前时性期下,我国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一般属于性粗放型,精细化管理应用较少。大多数企性业存在着严重的人员流动等方面的问题,性创新性的企业经济管理严重匮乏,组织管理结构不够合理,内部协调性不够完善,性管理模式十分落后。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性了现代企业的发展及经济创新管理模式性的实施。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内涵及特点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内涵

所谓企业经济管理,简而言之,指的性就是为了使得企业能够取得应有的成性绩而采取的一种管理措施。企业经济管性理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性水平,且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性对此应该在实际的企业经济活动之中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组织以及协调等。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性步,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要求也发生了性根本性的变化,即由以企业产品为中心性的生产型管理逐渐向以企业经营为中性的经营型管理。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特点

1.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的可预见性

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之中,数据及指标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企业业务管理和行为管理的结果。各类相关数据及指标的统计与整理可对企业的经济状况加以清晰地反映,从而为企业管理层作出科学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与参考,特别是在企业领导层或者管理层在对重大事项决策的时候,经营数据和指标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2.企业经济管理体现以人为本

以前,靠规章制度来管理企业,通过惩罚与奖励来使员工工作,其对员工的激励和控制还是外部的,员工按企业的规章制度去行事,在管理者的指挥下行动,管理的内容是管理员工的行为。这时,员工因为期望得到奖赏或害怕惩罚而工作。现代企业管理应以人为本。人是有感情的,喜欢接受挑战,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向上。这时企业要建立效应的以人为本的文化,通过人本管理来实现企业的目标。

二、社会转型期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及对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总结出社会转型期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人员流动性非常大

企业人力资源流动性较大。企业的员工流动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员工流动成本不断侵蚀着企业的利润,人员的不确定性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士气,大量熟练员工,尤其是掌握核心技术的员工流失,削弱企业的竞争能力。分析企业人员流动性大的原因,从企业本身来讲,主要是企业的激励制度相对落后以及不合理等,员工不能从工作中获得工资之外的工作幸福感,工作人员失去信心时,就会对工作产生厌恶感,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这就给企业资源的整合以及人力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一些关键部门的员工离职的现象会经常出现,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企业经济管理观念十分落后

由于我国历史方面的原因,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系统性不强。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并非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整体实力方面的竞争。若各个部门只顾着自身的利益以及自己的发展目标,缺少与其他部门或者其他企业之间有效地沟通与交流,便会对外界的信息不知情。虽然企业的各个部门是企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然而企业的整体效益并非为企业各个部门效益的整体叠加,忽略了整体的管理理念,就会对企业的整体经济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的影响。经济管理理念的落后还体现在对经济利益的单一的追逐,而对企业长期发展目标忽略了,未构建一套完整的经营战略。

(三)管理创新意识严重匮乏

企业管理意识的匮乏导致粗放式广泛存在于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之中,那么这就需要引起相关管理人员的高度关注。以往的粗放式经济管理模式,已难以确保现代企业资金的合理利用,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很好地促进作用。经济管理水平关乎着现代企业的长期发展与效益,然而很多管理人员缺乏创新的意识而使其目光变得十分狭隘,坚持掣肘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以及理念。

    三、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基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创新管理对策,主要包括如下对策。

(一)实行“法治”,创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实行“法治”,就是建立起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以系列制度实现企业各项管理的系统化。创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就是在继续实施传统管理制度中的约束性的条款的同时,构建起企业激励体制,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得企业在经营之中形成一个高效的执行团队。

(二)以人为本,创新企业员工激励机制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员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以及创造力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在传统员工管理上,企业往往执行仅以员工绩效作为唯一考核指标的激励机制。在新的背景下,应该实行系统化的员工激励机制,提高点:一是建立起对员工的充分尊重。企业要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及工作氛围,处处体现对企业员工工作的尊重,可很好地激发企业员工的创造力;二是让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按照产权关系创建激励机制,通过“合伙人”或股份分配,建立起企业内的成员“命运共同体”,共享利益,共同担风险。从实践上看,从管理层到一般员工都享有企业股权,使得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企业”的主人,利于企业员工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同时也为自己带来更好的收益。

(三)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战略

企业的经济管理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整体发展,可以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内驱动力和重要的表现形式,并且是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

所谓创新经济管理战略,就是以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指导思想为根基,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根本出发点,推进经济管理组织结构创新,减少管理成本,增加经济管理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时抓住市场机遇,促进本企业的发展。

第6篇:高项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当前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薄弱,从源头上给舞弊,腐败行为予可乘之机。同时造成了单位资产的流失,影响了利润水平,从而降低了其市场竞争力。为适应加入WTO的客观要求,在新形势下加强单位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制度建设的首要课题。2000年国家先后了《会计法》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试行)》,从法律的角度对内部控制作出规定。意在规范会计行为,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提升单位内部经营管理效果,杜绝经济违法行为于未燃。

内部控制是保证单位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完整的政策和程序。其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经济行为,就需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在单位内部的职责分工、责任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有关管理制度中,都应具体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控制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得是否科学、完善,对单位的财务管理影响重大。

一、制定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制度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大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如企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如由非出纳人员每月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具体规定,其基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控制,可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原则

1、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单位必须对所有的财务收支进行全面控制。所谓全面是指三个方面,一是全过程的控制,不仅包括经济活动各个环节中涉及支出类业务的审批,还包括如销售单、供货合同等收入类业务的审批;二是全员的控制,包括单位领导在内的所有职工;三是全要素的控制,包括办公费、投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所有费用项目。另一方面,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对诸如基建投资、兼并等重要的财务收支项目,应实施重点控制,严格审批。

2、事前审批和事后审批相结合的原则。审批制度作为控制财务收支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包括事后的审批控制,还应该包括事前的预算审批。特别是对于一些发生金额较大或者重要的财务支出,必须进行事前预算。

3、不相容职责划分原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要内容,必须遵循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的原则。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会计法》明确规定,“记帐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对一些小型单位因为职工人数少,绝对的职责划分困难很多。但是应通过更严密的监督和复核,以弥补划分的不足。

4、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应坚持科学性原则,尽量做到理论上的完善性;另一方面,应该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使制定的审批制度尽量切实可行。如果重视科学性而忽视实用性,设计的制度只能作为“花瓶”而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相反,如果重视实用性而忽视科学性,设计的制度虽然简单易行但却“漏洞百出”,同样达不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内容

依据内部控制的原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明确审批人及对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根据授权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在确定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时,必须坚持可控性原则,即审批人员必须能够对其审批权限内的经济业务具有控制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批人员能够正确审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提高审批质量。

2、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单位发生的各项财务收支,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和批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一般先由经办人员在取得或填制的原始凭证上签字,然后再据以向规定的审批人员审批,审批通过后交会计部门审核入帐或报帐。这种审批模式有许多不足之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会计人员,先审批后审核,即使会计人员发现疑问已是“既成事实”,会计人员往往不会或不敢有异议,这显然不利于发挥会计的审核监督作用。因此,在设计审批程序时,如果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审核人员,应实行先审核、后审批的程序。

3、财务收支审批内容。财务收支审批的内容主要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具体包括:(1)财务收支是否符合财务计划或合同规定;(2)财务收支是否符合《会计法》、有关法规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3)财务收支的内容和数据是否真实;(4)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效益性原则;(5)财务收支的原始凭证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等等。

4、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责任。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必须坚持权责对等原则。在审批制度中,必须规定审批人员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具体包括:审批人员应该定期向授权领导或职工代表汇报其审批情况;审批人员失职应该承担的责任等。

四、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基本模式

1、“一支笔”审批模式。这是指一切财务收支全部由单位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总会计师或主管会计工作的副职)一人审批。符合《会计法》中“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原则。其优点在于能够克服多头审批造成的监督失控或审批标准掌握不一等问题。但是,其缺点则是不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容易导致腐败。特别是有些单位负责人把“一支笔”审批错误的认为是一个人说了算,更是难有约束。再加之单位负责人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营管理上,对各项财务收支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进行审批。这种审批模式应当予以改革和完善。应加强民主理财建设,对于大型投资应经过领导集体会商,涉及职工利益事项应通过职代会表决等。

2、分级审批模式。这种审批模式根据业务范围和金额大小,分级确定审批人员。单位领导副职(分管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其主管业务范围和一定金额范围内具有审批权,但对于重要的财务收支或金额较大的财务收支,必须由单位负责人审批。金额巨大的财务收支,甚至需要通过单位领导集体审批。这种审批制度的优点在于避免了权力的过分集中,有利于形成对审批人员的约束和牵制;并且,由于审批人员一般是职能部门负责人或单位分管领导,他们对审批范围内的财务收支比较了解,可以提高审批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