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普希金的爱情诗范文

普希金的爱情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普希金的爱情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普希金的爱情诗范文

安娜·阿列克谢耶芙娜·奥列宁娜(1808—1888),出身贵族家庭,父亲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奥列宁当过公共图书馆的馆长、艺术科学院院长,此时是三等文官、国会议员,母亲伊丽莎白·马尔科芙娜·波尔托拉茨卡娅是安娜·凯恩(普希金曾给她写了著名的《致凯恩》一诗)的亲姑妈。奥列宁娜长相娇媚,美貌出众,腰身纤细,胸部丰满,满头金发,笑容甜美,具有法国画家格瑞兹(1725—1805)画中人物的美,而且性格乐观,富有才智,很有文学艺术修养,17岁时被选入皇后宫中当女官。由于奥列宁早年结交的都是“阿尔扎马斯社”的成员,因此作为该社成员之一的普希金在奥列宁娜11岁时就已认识她,但这小女孩没有给他留下太深的印象。而今,“十八的姑娘一朵花”,普希金深深爱上了美丽娇媚的奥列宁娜,并且狂热地追求她,总像影子一样跟随着她出入任何一个社交场合,他的好友之一——诗人维亚泽姆斯基公爵在给妻子的信里谈到此事:“奥列宁的女儿是一个活蹦乱跳的丫头;普希金称她为‘龙骑兵’,成天围着她转。”诗人之所以深爱奥列宁娜,一个原因是她的千娇百媚,富有才智;另一个原因是他像中国明清时代的文人一样,十分喜的小脚,而奥列宁娜的脚非常小,以致“她的女伴中没有人能穿她的皮鞋”,“普希金发现了她的这一优点,贪婪的目光紧盯着少女奥列宁娜在地板上移动的双脚”。1828年8月,普希金正式向奥列宁娜求婚,但是,没有成功。其原因,现在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以英国学者比尼恩为代表,他在其《为荣誉而生——普希金传》中认为普希金的求爱被奥列宁娜的双亲否决了:“无论他作为一个诗人是多么显赫,但一个在上流社会受人尊敬的家庭里是不会希望有这么一个女婿的,尤其是高高在上的奥列宁家。他没有资本,也没有财产;他的收入也是时有时无,不够可靠;他的名声极度可疑:不仅因为他是一个赌徒和行为放荡的人,还因为他在政治上的嫌疑。奥列宁,作为国家议会中的一员,知道安德烈·谢尼埃事件的全部经过。并且,他还得知了普希金最近因《加百列颂》而受到指控。”另一种说法以法国著名传记作家特罗亚为代表,他在其《天才诗人普希金》中认为:“普希金担心越陷越深,故而没有出席订婚晚宴,并请求奥列宁娜的父母废除他的求婚要求。”我们认为,第一种说法更符合实际。

奥列宁娜呢,也对诗人颇感兴趣。她有一本用第三人称写的法文秘密日记,其主角就是普希金。她在日记中写道:“安妮特(即安娜·奥列宁娜——引者)童年时就认识普希金。从那时起,她就十分崇拜他那诱人的诗篇。”并且,认为“普希金是她这个时代中最有趣的男人”,“上天既然赐予他独一无二的天赋,就不会赐予他迷人的外表了。他的脸表情丰富,当然,恶意的中伤与讽刺挖苦让我从他犹如玻璃珠的蓝色眼睛中见到的智慧黯然失色。他从母亲那一边得来的黑人轮廓没有美化他的脸,除此之外,他还有着可怕的络腮胡、蓬乱的头发、长得像爪子的指甲、矮小的身材、举止上的矫揉造作、对于他选择来爱的女人的傲慢自大的态度、不论是骨子里还是后天形成的奇特性格以及无穷的自尊。”不过,她虽一度被诗人迷住,与他有过多次幽会,但她爱他的程度毕竟尚未达到愿意违背家庭意愿的地步,而且此时她更迷恋的是一位英俊的军官阿列克谢·罗伯诺夫,他由于军功由上校被提升为上将。不知何故,他们也没有修成正果。1840年,奥列宁娜与当过敖德萨地方官的费多尔·安德豪特结婚,并且跟着丈夫去华沙生活了40多年。

这段爱情虽然没有成功,但是普希金却为奥列宁娜留下了一组美丽动人的爱情诗歌,包括《致道先生》《你和您》《她的眼睛》《美人儿,你别当着我的面……》《预感》《奢华的城,可怜的城……》《唉!这饶舌的爱情之语言……》《我爱过您……》《〈波尔塔瓦〉献辞》等十余首,构成了“奥列宁娜组诗”。这组诗虽然数量不是太多,但也勾勒出了他们爱恋的大致情况。

《致道先生》: “为何你那神奇的铅笔,/要画我这黑人的侧影?/即使你能使它传世,/魔鬼也会冲它发出笑声。//请画一画奥列宁娜吧。/当内心的灵感澎湃,/天才就应该仅仅/将青春和美貌崇拜。”这是诗人回到彼得堡不久,刚刚爱上奥列宁娜,而她暂时还没有相应的回应,因此主要还是向她委婉地表示爱慕和对其美的崇拜,请求在俄国工作的英国画家乔治·道先生不要给自己画像,而给青春、美貌的奥列宁娜画像,并借此赞颂她的青春和美貌。《你和您》则进了一步: “无意中,空洞的您,/被她用亲热的你代替,/他便在热恋的心中,/激起了幸福的思绪。/沉思地站在她的面前,/眼睛离不开她的身体;/我对她说:您真可爱!/我却在想:我真爱你!”此时,诗人像影子一样追随奥列宁娜,但两人之间还没有产生热烈的感情,因此多情的诗人只能细心捕捉她的一言一行,从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果然,奥列宁娜偶尔使用的一个称呼使他心情激荡:她竟不用社交场合客气而冷漠的称呼“您”,而直接亲热地称他为“你”!热恋中的诗人顿时感到无比幸福,然而他还不敢表白,所以,只能在口里说“您真可爱”,在心里却狂喜地宣称:“我真爱你!”

诗人的热烈追求收到了一定的功效,奥列宁娜开始有所表示了。但她不喜欢散文的表白,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而喜欢诗人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这种感情(这和前文引用的她的秘密日记中所说她崇拜诗人的诗歌是一致的),这在普希金的诗歌中也得到了表现,如《唉!这饶舌的爱情之语言……》: “唉!这饶舌的爱情之语言,/这幽暗的、朴素的语言,/它会以它懈怠的散文,/我的天使,使你生厌。/但虚荣的阿波罗的声音,/却使可爱的姑娘感到甜蜜。/有节奏的歌唱她觉得美妙,/她沉醉于那高傲的韵律。/爱情的表白使你害怕,/你将爱的书简撕得粉碎,/但你却会阅读爱的献诗,/脸上带着温情的笑意。/但愿命运从今日起,/就来祝福我获得的赐予……”这样,诗人便大胆地向她献上情诗《她的眼睛》: “她是可爱,我们私下里说,/她是宫中骑士的暴雨,/她那切尔克斯人的眼睛,/可以与南国的星星争辉,/尤其可与诗句媲美,/她大胆地频送秋波,/它比火焰还要明亮;/但你得承认,我的/奥列宁娜的眼可不这样!/那里,有沉思的精灵,/有多少孩子般的坦荡,/有多少缱绻的神情,/有多少温情和幻想!……/她含着爱神的笑垂下眼,/谦逊的眼里是美雅的典礼;/她抬起目光,拉斐尔的天使/就是这样凝望着上帝。”

第2篇:普希金的爱情诗范文

笔者曾经读过世界上最短的诗,北岛的《生活》:生活――网;也曾读过海子用生命铸就的华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文学带给我们的感动何止诗歌?柏拉图曾给过我们谆谆教诲:“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我们除了享受物质生活外,文学显然也是不可或缺的。

文学是悬挂在苍穹的明月,它那皎洁的月光,不知为多少人驱走了黑暗与孤独,不知引来了多少人的浅吟低唱。文学是南唐后主李煜在家国之变后吟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惆怅;文学是孟郊金榜题名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悦。

凛冽寒冬,守着暖炉,打开《安徒生童话集》,你将走进一个洁白无瑕的世界;炎炎夏日,挥汗如雨,吟诵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心情也就不再浮躁了。

文学的魅力怎一“感动”了得?

阅读前沿一

俄罗斯文学的魅力

山海夫

在世界文学中,俄罗斯文学可以说是最迷人的。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有一份《苏联文学》大型文学翻译期刊,我便从那个时候接触和迷上了俄罗斯文学。尽管有世界文学这样一个巨大文学宝库,但俄罗斯文学的分量是无可替代的。一个人要了解世界文学,阅读世界文学名著,俄罗斯文学最具代表性。

俄罗斯文学非常迷人,我想这主要取决于人种,就是一种民族的特性。民族的特性是有很大差别的,就像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之差,或像飞翔空中与爬行地上之差。一个民族的文化、地域性、种族精神,都决定着这个民族的文学。俄罗斯人好像是世界上最自由奔放的民族,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民族的外表特征给人的感觉是一个不受物欲之累的自由奔放的民族,它的精神境界和气质,超出“物欲”这个人类的共性,他们是一个激情民族和抒情民族。他们不像西方许多民族受宗教束缚太深,世界上的几大宗教没有一种是诞生在他们的国土上,他们的精神是人性的,不受拘束的。

从这块土地上诞生的文学与这个民族是一致的。普希金的诗,莱蒙托夫的诗,叶赛宁的诗,都是迷人的。中国的爱情诗里绝不会产生“血液中燃烧着欲望的情焰”(普希金)这样的诗句。叶赛宁沿着初雪漫步,想把自己炽热的身体紧贴白桦林袒露的胸脯,想在柳树的枝杈上也嫁接上自己的手臂(《无题》)。莱蒙托夫“我爱那谷茬焚烧后的袅袅轻烟”(《祖国》)……无不让人心动。他们的小说和诗一样迷人,同样是激情奔放的,高尔基的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切尔卡什》,那大海与草原,那优美的文字和意境,那澎湃的激情,让人真正感受到什么是文学的魅力,太美了!像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那样的作品,让人感到的依然是美。

法国文学同样迷人,每一个热爱世界文学的读者,皆会迷上这两个民族的文学,它们都是世界文学的高峰。但相比而言,俄罗斯文学更迷人,而且绝对迷人。法国文学可称为都市文学,更注重社会与现实,而俄罗斯文学更注重人性,更注重大自然,在精神上如没有任何天敌的兽王。像《静静的顿河》,完全把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哥萨克史就是自由奔放的历史,或战胜一切灾难争取自由的历史。英国人具有绅士的风度,可以出现萧伯纳那样的作家;法国文学被都市文明圈定在物欲横流的都市里;德国是一个哲学的国度,理性的东西多,他们太务实求真了,他们的文学注定不会像俄罗斯文学那样迷人。

(选自2009年7月3日《石狮日报》,有删改)

鉴赏评价

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干净利索。接着由浅入深,从民族特性上――“俄罗斯人好像是世界上最自由奔放的民族”说明这个民族的文学是迷人的,是“激情奔放的”。最后,通过与法国文学、英国文学、德国文学的对比,进一步深化主题,突出俄罗斯文学更注重人性,更注重大自然,更注重精神自由的特点。

题型示例

1.认真阅读全文,作者是怎样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的?

解题思路:在议论文三要素“论据、论证、论点”当中,最核心的应该是论点,论据和论证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虽然考查的是论证方法,但首先要明确论点,因为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论点,论证思路也比较清晰,认真阅读文章后,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参考答案:(1)因果论证法,文章第二自然段从民族特性的角度分析俄罗斯文学迷人的原因。(2)例证法,文章第三自然段通过普希金的诗,莱蒙托夫的诗,叶赛宁的诗,高尔基的小说等论证俄罗斯文学迷人的魅力。(3)对比论证法,文章最后一段通过与法国文学、英国文学、德国文学的对比,进一步深化主题。

2.通读全文,分条概括俄罗斯文学的魅力。

解题思路:遇到这类题时,不要急着去做题,在阅读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快速浏览,概括各段大概意思,从而对文章有了整体认识。然后结合问题,迅速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区域信息,然后概述答案内容。

参考答案:(1)在文学作品中,俄罗斯民族的外表特征给人的感觉是一个不受物欲之累的自由奔放的民族,它的精神境界和气质,超出“物欲”这个人类的共性,他们是一个激情民族和抒情民族。(2)俄罗斯的小说和诗一样迷人,同样是激情奔放的,那优美的文字和意境,那澎湃的激情,让人真正感受到什么是文学的魅力。(3)俄罗斯文学更注重人性,更注重大自然,在精神上如没有任何天敌的兽王。

阅读前沿二

路遥的诗意

郭小聪

有一家青年报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很多青年人,仍然把《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列为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而且呢,这一切都是悄悄发生的。既没有组织,也没有炒作,它似乎又一次证明了一个道理,就是真正的敬意总是源自于默默的阅读。奇怪的是,为什么路遥作品中那些穿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衣服,说着那个时代特有语言的人物,却能打动今天的年轻人。要知道社会变化如此之快,一代和另一代之间用不了十年。而且呢,现在青年人非常倾向于在自己同龄人中去寻找那种偶像和兴奋点。

我们还记得那个《平凡的世界》的开头,大家都印象非常深刻,那个开头写什么呢?就写两个极度贫困的高中生,太贫困了,为了避免被人耻笑,故意挨到最后才来打饭。孙少平拿了自己那两个高粱面馒头,看见旁边乙菜盆里还有点汤,想盛一点又怕别人看见,慌慌张张结果被溅了一脸。这样尴尬的场面,在生活中是谁都会畏惧的。这么寒酸这么尴尬,更别说敏感和要强的年轻人了,但奇怪的是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为什么会用这样一个寒酸的开头呢?

这么一个开头,这样一个细节,而且更令人奇怪的是,这个细节读起来却是绵绵如诗,很快就打动了很多的读者。它具有一种内在的美感。这种美感是一种表面上略带悲哀的,实际上是热烈兴奋的充满期待的一种属于年轻人的美感。

所以我认为把生活的苦难、残酷和卑微描写出来,不是路遥的特色,许多作家都能这样做。而能够把年轻人的贫穷和窘迫写得如此无辜,纯洁甚至可爱,这才是路遥的不同凡响之处。但令人惊叹的是在我们身边似乎处处不如意的那种平庸沉闷的生活,在艺术中却没有变成泥沼,而是神奇地变成了别样的闪闪发光的东西。贫穷不是罪过,寒酸并不低贱,落魄依然纯真。这正是作品主人公那种心灵的诗意,也包含着生活的真理,那么你只有明白了作家对贫穷的这种诗意的态度,你才能理解路遥的作品。

路遥这个作家,特别可贵的一点是什么呢?就是他虽然可能不是一个十分深刻的作家,但他绝对是一位极其少见的真诚的诗人。特别当他成名以后,他并没有忘记过去的苦难,而是更加猛烈地要把过去思考的东西喷发出来,所以才有了《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这样的跳跃。他特别想超越活着的本身,特别想超越这种卑微和辛酸去挖掘人生的诗意。这种诗意过去顽强地支撑他生存,后来也是他创作的通灵宝玉。所以他笔下的孙少平可以愤世嫉俗,却不会玩世不恭;可以绝望,却不会沉沦;可以被侮辱,被损害,却绝不会被扭曲;可以出淤泥而不染,却不觉虚假和苍白。他从对苦难的描写中追求心灵的高贵,这种追求呢,正是少平既像保尔又像堂吉诃德之处。

(选自2004年第2期《小说评论》,有删改)

鉴赏评价

文章以拉家常的语气,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路遥及其作品的诗意解读。作者用一次调查引入话题,以路遥的作品作为平台,处处用事实说话,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语言平易近人又不缺乏气势。

题型示例

1.本文的题目为“路遥的诗意”,仔细阅读文章,说一说题目的含义。

解题思路:本文主要是对路遥的文学观和路遥小说的解读。要回答本题,就要紧紧扣住“诗意”这个词语,在文中寻找作者对路遥的评价。

参考答案:路遥的作品具有一种内在的美感。这种美感是一种表面上略带悲哀的,实际上是一种热烈兴奋的充满期待的属于年轻人的美感。路遥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罪过,寒酸并不低贱,落魄依然纯真。路遥特别想超越活着的本身,特别想超越这种卑微和辛酸去挖掘人生的诗意。

2.读过本文后,我们能够感到从极度贫困中走出来的路遥活得是那么顽强,那么有尊严。这些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