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跨文化意识论文范文

跨文化意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跨文化意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跨文化意识论文

第1篇:跨文化意识论文范文

尽管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很多英语教师对找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重视,甚至有所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语教师不重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当前一些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情况十分普遍。尤其是升学压力较大的一些学校,中学学校教育学生的主要目标仍然是以学生考试获得高分为主,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次之,有的甚至忽略其他能力和相关意识的培养。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还是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和阅读能力,因为听力和阅读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相对比较重,也是提高学生考试分数的重要方面,所以英语教师比较注重。

(二)不充分的文化教学现象一直存在。

文化教学与其他单纯的知识教学相比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但当前一些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不充分的文化教学,让学生不能充分的接收到文化教学,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文化因素的内容可以渗透到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各个角落,从词汇到句子,从小的句子到一个大的篇章,甚至是中学英语教师的教态、语态和仪态等无处不在。但是,教师在英语文化教学中只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重点介绍,却不对中西文化进行鉴别和比较,这种教学方法只看现象却不解释本质。再加上高中英语课堂中实践性文化交际活动的缺乏,学生的交际能力无法提高,导致“哑巴英语”的形成,这也是为什么当前许多学生英语笔试能力较强而口语能力非常弱的原因之所在。因此,不充分的文化教学现象有待进一步改善,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

二、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有效对策

(一)学校采取措施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学习者才能成功地理解和掌握语言,从而更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学校应该从宏观角度出发,注重对英语教师自身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只有英语教师自身跨文化意识得到提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师只有自身具备跨文化意识才能在英语教学中主动地挖掘和传授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英语教师自身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提高自身跨文化素养,学校也应该采取各种培训来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二)英语教师注重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技能和技巧。

1.建立在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基础上的文化意识培养。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贯穿于英语教材的讲授和课堂活动的设计中;在课堂上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导入、口语训练、反复操练复习等方式,让学生对英美文化中的重要节日的读音和名称有较好的掌握,但掌握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学生在初中教学阶段,初中英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单纯记住。但高中阶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高中英语教师应该要让学生更清晰和深刻的了解相关节日和某些词汇后面的引申意义和其来源所在,这才是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2.注重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体验。

对英美文化的体验是学生在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之后的步骤。这时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真实或虚拟环境中来让学生运用语言体验文化,并设置相应的奖励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

3.引导学生形成中西文化的反思。

第2篇:跨文化意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而译者则是译文读者与原文作者进行沟通的桥梁。毫无提问这种跨文化沟通需要跨文化意识,旅游资料翻译尤其知此。但很多旅游资朴的翻译不如人意,由于对外宣传的受众是特珠的群体,要取得理想的宣传效果,译者必须以受众为中心,分析他们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其它特.点,以便未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因此,本文作者认为跨文化意识在旅游资抖的翻译中是极其重要的。

虽然我国旅游资源目前以为国人提供旅游服务为主,但入世已给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全世界人民都已将是中国旅游业的潜在消费者。全国各地都纷纷打出旅游牌,开发出特色不同的旅游景点以及旅游项目,以期在未来的竟争中占据优势。那么在我们的旅游材料对外宣传中,能否吸引更多的游客,能否准确地传达旅游的实质,翻译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好坏直接影响到旅游主题在国外潜在旅游者头脑中的形象。为此,我们也应该对旅游材料作一简要分析。旅游材料与日常见到的说明书、企业介绍等说明类文体的类型是不一样的,作为说明文体的一种特殊类型,旅游材料的翻译是需要文化处理的特殊方式来处理的。

1文化处理

文化处理是一种新的概念,它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全面地考虑翻译的原文与译文,为了更加明确地表达原文作者的意图,最大可能地达到在文化上的对应,所采取的一种翻译策略。首先,翻译的实质是文化交流。其次,因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文化活动,翻译自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或叫跨文化交际。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在用英语表示中国社会文化中某些特有的事物与现象时,经常发现空缺词项,文化空缺,词义空缺,意念空缺,英语中又无对应表达、出现了表达真空.这时人们常通过音译、译借、语意再生、补充与解释等手段,以此弥补翻译的不足。无论如何,在进行适当的文化处理时,我们应注意—文化传真(facsimile of culture)应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之一。

(1)比如,泼水节,如果只译作“WaterSprinkling Festival",在外国游客看来那就是互相泼水的节日,而对该节日的由来、意义、民族都不了解。所以最好译为“WaterSpring Festival—a big festival for theDai nationality to wish every one happi-ness by sprinkling water to one another"这样的译文不但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民俗文化,而且迎合了外国游客猎奇的心理,实现了旅游资料翻译的目的。又如,“叫化鸡”可译为:beggar’s chicken(baked mud-coatedchicken).“白娘子”可译为Lady White,thelegendary heroine of "the story of theWhite Snake".

(2)中国的龙与西方的Dragon在来源、神性、意蕴、功能等方面多有不同,中国龙取象广博,形态神奇,主要象征和谐、正义与吉祥;西方的Dragon取象窄狭,外貌丑陋,主要代表魔怪、邪恶与祸祟。可见,中华文化里的龙和西方文化中的dragon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和喻义,由此我们处理此类文化意象词语的翻译时必须注意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又要兼顾原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下面以山西晋祠博物馆部分景点旅游资料翻译为例进行浅析:

(1)文化信息缺损。

① "Jinci Temple is one of the mostimportant protection units of cultural re一ics in China. w(原文照录)对这一翻译笔者提出的供参考译文是:

linci Temple was called TangshuyuMemorial Temple at first. It was built tocommemorate the first duke of Tang State-Tang Shuyu. He made the agriculturefruitful at that time by using the JinRiver. People lived a happy life for morethan 800 years. To commemorate thewise duke, a memorial temple was built atthe most beautiful place of the Tang State,which was called TangShuyu MemorialTemple. And the memorial temple wasrenamed the state King Jin’s MemorialTemple. And Jinci Memorial Temple is itsshort form.

根据2006年11月3日所的北京市地方标准;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Temple”一词在英文中是与宗教相关的。但晋祠并非和尚、尼姑、道士等的寺庙。晋祠被修建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时,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所以译成"Jin Memorial Temple"要更好些,就像包公祠被译成“The Memorial Temple of BaoZheng"。如果我们就译成“Jinci temple",外国游客可能将会产生误解,误导他们对中国宗教的理解。因为他们看到或听导游说的都是“Temple",但他们亲眼所看到的与寺庙并无太大关系。这放置于有着三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景点前的介绍难道不会影响它在国外游客心中的印象吗?这毕竟是一个很显眼的“窗口”位置。

② Many poets and writers have elo-quently described the beauty of the NeverAging Spring. For example}w written byLi Bai in the Tane Dvnastv.

The first emperor of the Sui Dynastyall visited 7inci Temple.

"written by Li Bai in the TangDynasty.”

Sui Dynasty…

虽然唐朝和隋朝我们大多数人都大致知道,但是有的外国游客甚至从来不知那是个什么阳的朝代,是什么时候,这也属于文化缺损,所以我们加注时间会起到一目了然易于理解的作用。如:Tang Dynasty(618-907AD) and Sui Dy-nasty(518-618AD),看到时间,游客能推断出在一千多年前晋祠就是如此的宏伟漂亮,并为之深深吸引。

(2)冗余信息。

比如:①"the water of the Never AgingSpring is as clear as crystal and just asprecious"written by Li Bai in the TangDynasty. (Appendix 2)

(唐代大诗人李白游晋祠是写下了这样美妙的诗句:“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② "The mysterious power of the landhas given birth to many beautiful plantsso that the cypress is too ancient to tellits age and strength clearlyo" (Appendix2)(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写下:“地灵草木得余润,有卜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赞美它。)

第3篇:跨文化意识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高职英语 途径

1引言

美国语言学家sapir说过“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也曾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因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想成功地交际就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教学,增强学生对东西文化差异的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满足2l世纪全球化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2跨文化交际的含义及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通常我们认为跨文化是一种文化的社会成员和另一种文化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更确切地说,跨文化交际指不同的文化观念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的沟通。

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它正在引起一般人的关注。在中国,语言教师对之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也引起人们从跨文化教育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深入思考。长期以来,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外语教学领域中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及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教师在课文讲授中受传统外语教育观的影响,过分强调语言规则,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在学习和利用英语交际中频繁出现歧义误解,无法正常与外国人交流。这是因为语言不是一个独立体,其背后渗透了大量的文化因素。

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好英语,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并在交际中正确使用英语。

3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其基本特征之一。交际法理论指出: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正确掌握语言形式,还要考虑语言形式的功能,让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对象,按照不同的需要,用合适的语言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语言是一个信息的载体,也是一种表达文化的工具,英语语言教学必须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因素,教授语言若不触及到文化,教学任务根本无法完成,传统的英语教学常把重点放在“纯语言能力”的培养上,注重语言本身的教授,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中的应用,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严重脱节。

我们学一种语言,交际是目的,语言是方法,文化是背景。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学者应综合考虑语言,文化和交际这三个因素,这三者是彼此相关联并不能分割的,只有当我们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才能顺利地完成英语教学工作。

4高职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学制较短,所学的课程涉及面较广,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课程通常只能被列为选修课,这样,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普及面及实际教学效果通常被打了折扣。高职院校开设的英语课,虽然在教材编写上已经将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训练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但其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首先,文化知识的传输方式大多是讲授法,这种忽视语言社会环境,完全采用讲授式,灌输式的文化导入方式,使得学生在交际中用书本上的那些条条纲纲来生搬硬套,势必遭遇交际的挫折或失败。

其次,文化知识的信息量太少,只是笼统地、零星地散见于教材中,并没有形成一套文化知识体系。这样就很难让学生系统地,具体地学习,了解其文化知识,而且这些文化知识认识往往是对于目的语国家的人们一些总体概括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只能简单地介绍,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来具体讲解,使得学生吸收这些文化知识过于简单化和片面性,在交际中难免要遭受挫折。

5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及能力的途径

5.1加强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养

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英语知识结构和提高英语文化水平,把各种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教学和一切英语语言活动中,在讲授课文,口语训练,语法学习等中进行跨文化教育,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交际意识和能力。

5.2丰富课堂内容。改良教学方法

首先,注重情景教学。在课堂内创设一些情景,灵活选择和运用group discussion,pair—work,role--play等方法,鼓励学生结合特定的语境大胆地进行双边或多边交流联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片、音像等。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配有先进的语言实验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比如放英文原声电影,这是了解西方社会最直观的手段之一,还有专门介绍社会风情的纪录影片,这些对学生了解文化背景十分有益。

5.3创造文化丰富的学习环境

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多渠道获取文化知识。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要设法帮助学生增强文化意识外,还应鼓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英文报刊和原版的文学作品。其次,还可以设立英语广播电台,开展英语角,英语沙龙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渠道来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识和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举办讲座,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的得体的语言,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第4篇:跨文化意识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奥运吉祥物 五福娃

一、奥运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指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组织、国家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活动。这种跨越不同文化体系的传播行为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参与者不仅依赖自己的代码和编、译码方式,而且也同时了解并参与对方的的代码和编、译码方式,是一种互动的传受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输人方(个人、组织、国家)对输出方所提供的信息及其输出方式感到陌生和新异。因此,“跨文化”包括所有的自我特征和陌生新异性,认同感和奇特感,随和性和危险性,正常事物和新异事物一起对参与者的行为、观念、感情和理解力起作用的复杂关系。简而言之,“跨文化”是指通过越过体系界限来经历文化归属性的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奥运文化的传播就是跨文化的传播。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于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但其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古代运动会是为祭祀希腊的万神之王—宙斯神而设立的,每四年一届,在希腊最著名的宗教祭祖圣地奥林匹亚举行。从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93年结束,古代奥运会共举行了293届,历时1169年,其延续时间之长,影响之久远,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奇迹,因此其文化底蕴也是相当浓厚的。

二、奥运吉样物文化

奥运会吉祥物(OlympicMascot)一词,源于法国普罗旺斯语Mascotto,19世纪末被正式以Mascotte的拼写收人法文词典,英文Mascot由此衍变而来,意能带来吉祥和好运的人、动物或东西。

为冬季奥运会设计吉祥物始于1968年格勒诺布尔第10届冬奥会。这个称为Schuss的半人半物的卡通型滑雪小人儿形象,有着夸张的硕大脑袋和细巧而坚硬的身体,象征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小精灵。Schuss的原意是“高速滑雪”。为夏季奥运会设计吉祥物始于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人们习惯将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的五彩狗“Waldi”视为历史上第一个奥运会吉祥物。从那时起吉祥物的设计、制作和,就成为每一届奥运会的惯例。

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夏奥会吉祥物是Amik,Amik是加拿大印店语海狸的意思。1980年莫斯科夏奥会吉祥物是Misha,由著名苏联儿童书籍插图画家维克多切兹可夫设计。1984年美国洛杉矶夏奥会吉祥物Sam由迪斯尼公司设计,吉祥物商业化利用也从此次开始。1988年韩国汉城夏奥会吉祥物是Hodori,它的名字采取了社会征集办法,"Ho”是韩语的虎,"Dori”是韩国对小男孩的称呼。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夏奥会吉祥物是Cobi,由西班牙漫画家扎维尔,玛瑞斯设计,是奥运会第一次使用抽象的卡通造型。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夏奥会吉祥物是Izzy,它是奥运史上第一个电脑设计的吉祥物,组委会公开为它征集名字,最后采用了亚特兰大犯名儿童的建议。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夏奥会吉祥物是Syd,Olly,Millie,它们是澳洲本土动物,分别代表土地、空气和水。2004年希腊雅典夏奥会吉祥物是Athena,Phevos,根据希腊神话故事记载,Athena是智慧女神,Phevos是光明与音乐之神。

吉祥物成为多届奥运会的核心形象之一,是传达奥林匹克精神和该届奥运会理念的重要载体。作为一届奥运会的形象大使,它广泛出现于奥运会的各个领域,加之形象可爱、性格鲜明,深受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喜爱,成为历届奥运会最深人人心的形象。奥运吉祥物也是向世界人民展示本国文化的一个极好的机会。

三、北京奥运及其吉样物文化

跨人21世纪,北京选择了奥运,奥运选择了北京。前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说:“由于体育运动有助于将身体置于为心智服务的位置,它在任何文明的文化需求中都值得占有一席之地。”

北京奥运会的筹办理念为“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其主题口号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2008年奥运会虽是在北京举办,但也是世界的盛会,奥运吉祥物的形象十分重要,它作为一个载体,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又要让世界能够接受。因此吉祥物向国际进行跨文化传播十分重要。

当今世界跨国文化传播已进人到文化全球化的境地。如果说跨国文化传播只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形态,那么按阿芒·马特拉的理解,文化全球化则意含着一种世界整合的控制论模式。正因为如此,面对当前跨国文化传播—文化全球化的强劲势头,人们或惊呼“狼来了”,表现出浓厚的文化忧患意识,同时也有人胸有成竹地坚信: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决不会被这种全球化浪潮所淹没。但无论是这种文化悲观态度或是文化乐观态度,似乎都过于简单、片面。当前最重要的是廓清澄明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所存在的复杂性,烛照幽微,如此才可能处变不惊、从容对待。

北京时间11月11日晚8时,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在工人体育馆正式公布,形象为鱼、熊猫、奥运圣火、藏羚羊、金燕,名字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这是奥运史上首次用5个动物作为吉祥物。

国际化与民族化并不完全处于对立状态。适度的民族化是国际化的一种必然要求,国际化往往离不开民族化的特有魅力。北京奥运吉祥物运用了很多民族元素。五福娃的名字运用了中国传统的谐音,即北京欢迎你。五个福娃与奥运五环相呼应,蕴含着海洋、森林、火、大地、天空的联系,也与中国的数字文化密切相关,诸如五行、五福临门、五方保护神、五湖四海等,向世界传递了人类社会和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理想和追求。在设计上也应用了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如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晶晶的头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欢欢的头部纹饰源自敦煌壁画中火焰的纹样,迎迎的头部纹饰融人了青藏高原和新疆的两个西部地区的装饰风格,妮妮创意来自北京传统的沙燕风筝。这使之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大量使用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多方位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四、“五福娃”的跨文化传播

在新闻业进人技术高度发展的的20世纪之前,跨文化新闻传播就作为一种精神交往现象而存在了,它不是现时代特有的景象,不是仅仅由卫星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制造出来的“人体延伸”景观,而是植根于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与精神交往需要的历史现象。奥运吉祥物作为一种文化也已经根植于我们的内心,“五福娃”承载着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追求进行着一场跨文化传播运动。

当今经济全球化伴随文化全球化,这使得各国文化互相渗透成为必然趋势。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报告1998》明确指出,经济全球化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文化正在成为一种主导产业。参与这个报告的法国作者说:“本世纪末有两个变化:文化产业和世界经济。’旧本作者说:“预计,伴随传媒工业的增长,文化部门不久将发展成日本经济中最大的部门之一。由于艺术和文化构成了传媒节目的主要部分,传媒政策将在文化政策的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化的发展只是为了文化的看法,正在日益难以维持。”“五福娃”除了单纯的文化传播外,也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经济产业的发展。

第5篇:跨文化意识论文范文

关键词: 涉外导游翻译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

随着国际化开放式的大旅游概念正在形成,以及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对涉外导游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应具有国际知识视野、涉外旅游文化底蕴,还应具有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人性化服务理念。据权威人士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头号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因此,涉外导游人员外语水平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跨文化意识的含义

导游翻译是一项非常具体的跨文化实践活动。何谓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贾玉新,1997)。要正确、妥善处理这种跨文化交际,应首先具备跨文化意识。所谓跨文化意识可依次分为四级:(1)愿意尊重、理解外国文化,故通过书本知识和实地旅游可以了解外国文化中的一些表面的特点;(2)初涉一种异国文化并有一定的了解,于是会产生文化冲击;(3)生活在一种异国文化中并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和体会,并在认知的水平上感到可以接受;(4)深入理解一种外国文化,并能自如地生活期间,即已学会从当地人的眼光看问题,从感情上觉得当地(即外国)文化是可以接受的(陈刚,2004)。

二、涉外导游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导游员常被誉为“杂家”、“语言大师”,他们是传播文化和增加友谊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涉外导游在向海外游客讲解中国的名山大川、历史古迹、园林建筑、文化民俗时,必须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一定的文化底蕴,因为翻译是一种文化转化的模式,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因此,在涉外导游翻译过程中,跨文化意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要求之一。

(一)跨文化意识在导游翻译语言交际中的应用

语言与文化是两个重合的圈,语言是文化领域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受文化的影响和塑造,而语言又反映文化。从交际的观点来说,没有语言,交际范围极为有限,但若没有文化,那就不可能有交际。在涉外导游翻译中,我们需要正确使用一种外语的语音、语法、词汇及掌握好它的语用规则,否则会产生不当交际效果,从而导致交际中断或失败。这就要求涉外导游员在与外国游客交际时,从致欢迎辞、城市简介、沿途导游、安排食宿、景点讲解到欢送辞等各个环节中,所用词汇表达的思想,反映的文化背景都应易于为外国游客所接受。

不同地域、民族的人们都有着自己特定的文化,每种历史文化都会给各自的语言打下鲜明的文化烙印,使之具有不同的文化标记,从而形成不完全的文化映射。同一个词,在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的头脑中所反映出来的意向和联想是不同的,有的甚至截然相反。因此,导游员在进行涉外导游翻译时应尽量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交际上的误解与中断。如在游览桂林漓江时,在竹江景区有一个景点――“群龙戏水”。悬垂倒挂在山壁边的石钟乳柱被比作几条饮江的巨龙,每当春夏水涨时,龙头便会吐出雨露。传说这几条龙是天帝派来漓江边采集桂花香精的,谁知神龙太迷恋这儿的景色,不仅没有把桂花香精带回天宫,反而引来了天庭的雨露,于是这儿到处长满了桂花树,桂林也因此而得名。在这个景点翻译中,涉外导游员若简单地把景点翻译成Dragons Playing in the Water,西方游客会产生误解。因为龙是中华及中国人的图腾,是一种奔腾向上的力量特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表示对龙的信仰和崇拜,取其吉祥神异,甚至在汉语学习中,与龙相关的习语大都充满了美好与幸福的文化内涵,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等。而龙(dragon)在英国是凶险邪恶的象征,是吐火伤人的怪物。由于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龙还含有“海怪或海魔”之意。又如“步行街”一词,若译成“walking street”则会贻笑大方,因为“Streetwalker”不是指“在大街上走的人”或“逛大街的人”,而是“在街头拉客的”,因此,此时可凸显其功用信息,采取变译手法,将其译为“pedestrian mall”,解决汉英中所出现的语用冲突。

不同文化中的人们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叙述。汉语把隆起的地表称为“山”,它包括丘、小山和崇山峻岭;而英语则有三个词:Mound(丘),Hill(小山),Mountain(崇山峻岭),英语没有像“山”这样的统称词,因而不用“山”这个概念,他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方法是不同的。在桂林,游客所游览的几乎都是Hill(小山),因此才有了Folded Brocade Hill(叠彩山)、Wave-restraining Hill(伏波山)、Elephant Trunk Hill(象鼻山)这样的翻译。而桂林市内最高的山峰尧山则需翻译成Yanshan Mountain。又如noodles(面)和rice noodles(粉),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食物。在桂林的传统风味小吃中,桂林米粉排名第一,导游员常把它翻译成Guilin Rice Noodle,但在英美人看来,粉、面只不过是用米或小麦粉做成的条状食品,都要用汤煮,都称为noodles。

中西文化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习语,如谚语、俚语、典故等。在涉外导游翻译中,导游员若能恰当使用习语,不仅能显示出导游员扎实的语言及文化功底,而且能活跃现场气氛,但应注意出现语用错误,如使用Anybody wants to take a leak?(哪位想撒尿?)来询问外国游客是不是需要上厕所,用I’m tickled pink to give you a low-down of this university.(我很高兴向诸位揭一下这所大学的老底。)来开始介绍某所著名的高校,等等,使用这些俚语非但不能显示出导游员的英语水平有多么高深,反而暴露出他们对俚语使用的一知半解、缺乏应有的教养和礼貌。

(二)跨文化意识在导游翻译非语言交际中的应用

非语言交际指不用语言进行的任何交际。这种交际可以通过符号、手势、身势、眼神、微笑、沉默、面部表情、身体接触、服装打扮、讲话距离、讲话音量、时间观念、空间使用等来进行。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最基本的文化差异涉及时间和空间行为方面,比如时间学,关于时间的使用、时间所代表的意义及其交际行为等是入境旅游接待中文化差异最大、较容易导致交际失误的方面。涉外导游在接团之前,必须仔细了解团员来自哪个国家、性别构成、年龄结构、、职业、生活习惯等,因为不同国家的人的时间观是不一样的。像美国、德国、瑞士,以及北欧诸国等属于单一性时间观民族。这种时间观视时间为线性、可分割、可触摸、可把握的。所以英语中有相当多的时间表达法,如:“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时间/岁月不等人。)等等。因此,在与来自这些国家的团员交际时,涉外导游需妥当安排好游客的行程,绝不能出现让游客等导游的情形。又如体距行为,交际者用空间距离传递信息,距离的选择反映出交际者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和文化取向。涉外导游在与游客的交际中,要特别注意保持与游客之间的公共距离,因为很多西方人喜欢与人保持适当的私人领域,当然,这种所谓的“距离”和“领域”也会随关系、时空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涉外导游员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对非言语行为的差异必须十分敏感,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结语

涉外导游翻译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跨文化交际活动存在于涉外导游工作的各个环节,大量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将有助于语言、非语言交际知识向实际交际能力的转化。涉外导游员应在熟悉本国风土人情、文化习惯的同时,也要了解游客所在国的文化背景,必须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寻求交际行为在跨文化条件下的兼容性以便准确地传达文化信息,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旅游资源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6.

[2]丁闯.论涉外导游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07).

[3]郭炎华.论导游翻译员的跨文化意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06).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第6篇:跨文化意识论文范文

【关键词】意识 语言 文化 语言意识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22-0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地不断推进,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越来越频繁。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对话不断加强,民族间的文化、思想、价值观相互碰撞与影响的程度不断加深。不同民族间的交流其实质是不同语言意识映像的交流。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只有妥善处理语言意识与跨文化交际之间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各国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进而实现共同发展。

一 语言意识的概述

语言意识是一种被语言符号外化了的意识映像,其具体指的是语言符号形成、加工、储存、组合、使用等多种内容的总和。语言意识对语言活动中所涉及的机制、形成、储存等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并对语言活动中语言符号、符号的组合与运用等均具有改造的作用。概括地说,语言意识是语言生成、理解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心理机制。语言意识的形成主要建立在对语言的实际掌握和运用上。语言是心智表征的一种主要表现方式,而不是简单的多种语言层级单位、重新组合、实际运用等的规则。语言意识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概念存在,其主要强调和突出的内容是存在于某种语言背后的相应意识及该种语言对相应意识地理解和表现程度。

二 语言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功能分析

1.语言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功能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存在明显差异性的文化应用同一种语言作为载体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交际活动。跨文化交际活动进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进交际双方相互间的理解。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不仅要求交际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同时还要求交际双方对该种语言有共性了解。此外,交际活动中的双方在意识上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上也应该存在共性。通常情况下,跨文化交际的进行具有反常性,其会偏离或者缺乏相应的规范性。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为交际中涉及的相关对象均是来自于各个存在显著差异性的文化空间,其认知基础、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及运作方式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意识特点为交际主体行为的最主要体现。语言意识在整个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均是交际主体理解、认知外部世界相关知识和经验的语言化表现,其在整个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进行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语言意识贯穿于交际活动的整个过程。

2.语言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功能

语言意识包含着个体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结果。其认知结果就表现为语言化的意识映像。人们在对新事物进行认知的过程中,总是依赖自身原有的知识及经验作为基础的。语言意识作为一种认知基础,其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承担着认知功能的作用,促进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在广义上,语言意识也可以称之为交际意识,其在交际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在特定认知及语境中对语言表达方式进行选择和重新组合。语境是一切语言表达的产物,每种语言的使用均离不开相应的语境。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对象必须先要进行语境检索,寻找到具有相似性的语境,然后再将语境作为参照进行语气、语言表达方式等选取。语境是语言意识的主要组成要素,交际意识流动的体现。因此,只有把握了语言的构成语境才能有效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和完成。

3.语言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情感功能

在情感功能上,语言意识主要体现在词汇、句子、语音等语言单位中。跨文化交际对象在对语境进行有效识别的基础上,应用适当的组合、选择等方式来实现交际意图、思想得到较为准确的表达。在这个选择、组合的过程中,交际对象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表达。同时,语言意识作为跨文化交际对象对某种语言具体使用的认知,其是言语活动中的调节器和监控器,可有效保证某种语言使用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总之,语言意识在夸文化交际中所体现出来的认知、交际、情感等功能上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各种功能会在相同一个语境、时间运行,其运行具有综合性。各种功能之间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共同贯穿于整个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三 结束语

语言意识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其同时具有人本和民族两个属性。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意识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意识贯穿于整个跨文化交际中,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付永钢.跨文化交际语境与跨文化交际[J].外语研究,2002(4)

第7篇:跨文化意识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影;文化;跨文化意识

一、引 言

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及传媒的发展和进步让跨文化之间的对话与接触日益频繁,对人才的外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教学必须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培养人才以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跨文化交际需求,因此,在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及现代传媒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探索提高外语人才跨文化意识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国内英语学习者而言,如何创造一个模拟的英语语言环境,使他们能轻松地掌握并得体地运用英语便成了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文以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着重对电影的文化性及其在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中的运用进行研究。

二、电影的文化性

要研究电影的文化性,有必要首先对文化的定义及其内涵进行讨论。自古至今,关于文化的定义无论国内,国外都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却依然未有定论,文化人类学家Kroeber和Kluckhohn(1952)收集了自1871年之后半个多世纪各学科专家、举者对文化所下的三百多个定义,并把它们归结为六类:(1)列举描述性的;(2)历史性的;(3)规范性的;(4)心理性的;(5)结构性的;(6)遗传性的。这些定义的分类让我们看出文化具有复杂性并且与社会的诸多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可是他们的定义还是过于广泛、抽象,让人们无所适从。《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文化的解释较容易为人们所理解: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胡文仲在研究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给文化定义为:“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形式,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包括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从以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阐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化是我们人类所独有的社会遗产;它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先天所有的;文化涵盖面广,对人们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电影是社会与文化在银幕上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只是在近几十年才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主流文化,其内在的消费性、娱乐性、商业性等特质决定了其表现手法更趋于写实性,更能反映一个国家成民族的文化及其内涵。“社会与文化影响并制约着电影,他们永远是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电影虽然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文化,但电影更多时候是对社会文化中各种现象的展示。”例如,二战前的美国代表作社会喜剧片《一夜风流》(ItHappened One Night)反映了二战前夕美国经济的大萧条情景及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美国经济衰退,大批工人失业,人们生活艰辛的社会情况;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影片《鹿措人》(The Deer Hunter)以越南战争为题材,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人们精神的孤独以及战争给美国人民带来的精神创伤;1995年的《尼克松》(Nixon)分析了美国历史上一位特殊人物尼克松总统,使我们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和冷战时期的美国政治生活。英美影片是英语电影的代表,成为西方文化在全球传播的重要媒介,优秀的英语影片成为英语学习者了解西方历史及文化必不可少的途径。

“如果就其覆盖面和影响而言,首先是网络,其次是电视,最后才是电影;但就其艺术等级而言,则首先是电影,其次是电视,最后才能算网络。因为未经审查和筛选的网上艺术充满了文化垃圾和低级趣味的东西,它永远无法登上艺术的殿堂,倒是其中一些可能被影视埋没但确有价值的艺术品将被影视导演和制片人发现进而加工成艺术品。”英语电影不仅以英美等国家的现实社会为题材,而且对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如Jane Eyre,The GmIzes of Wrath等)进行了改编,从而更广泛地传播了文学作品,表现出较强的文学性与文化性的融合力,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具有社会性和通俗性。有的电影,如战争片,不但体现它的商业性,追求高额票房收入,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它的意义――重现历史,指导未来。著名导演Steven Spielherg在1999年的大片《拯救大兵瑞恩》(SavingPrivate Ryan)中又一次重现了诺曼底登陆的史实,同时向我们展示了美国的文化及价值观。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称传统的印刷符号为文本文化(textculture),而电影与电视、网络等图像符号为形象文化(imageculture),两者之间现已构成了强劲的互动协作关系,共同促进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构建。

三、英语电影在培养跨文化意识中运用的必要性

对目标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因此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成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我们发现传统的英语文化教学内容过于知识化、抽象化,教师对英语文化知识仅仅停留在抽象的传授层面上,学生对跨文化现象缺乏深层的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难免出现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现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要重视学习者的知识经验,知识不足统一的结论,而是一种意义的建构;学习者不同的知识背景及解读方式,最终建构的知识意义也不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另外,据统计,成人大脑通过听觉约能记忆语言材料内容的25%,通过视觉能记忆45%,同时通过听觉、视觉与自身实践能记忆70%的内容。而利用英语电影进行文化教学能从视觉、听觉与感觉等各方面同时刺激学生的神经系统,使学习视、听、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化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实践化,能极大地促进学习者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构建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英语电影包含有大量的有声与无声、有形与无形的社会文化知识,传递的种种信息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有必要运用英文电影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同时,找到分析文化问题、探讨文化问题的乐趣,主动寻求各种不同的办法解决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休克的问题,使文化学习成为在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

四、运用英语电影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原则

电影独特的文化性及其直观性、高效性和实践性在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构建方面拥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授课方式,那么运用电影授课的效果将不能得以保证。 基于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利用英文电影进行文化教学有必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审美的原则

在英语教学中利用优秀英语电影欣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及文学作品的鉴赏力,而且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娱乐性及赢利模式的商业性是西方电影的重要特性,不少英语电影充满了性、暴力及一些低俗的东西。“性和暴力”就如同一把双刃,既满足了观众的欲望,讨好他们,让他们走进电影院,但同时它又扼杀了电影的艺术性,带来了负面效应。因此,在运用英语电影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坚持审美原则,选择文化性、艺术性结合好的优秀影片。通常的做法有:(1)对用于教学的电影进行甄别、筛选,选择内容健康、文化信息丰富的优秀影片;(2)对教学影片进行编辑或剪辑,去掉过于暴露或暴力的部分,这对教师的多媒体操作技能要求较高;(3)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自觉抵制内容不健康的英语影片,英语电影浩如烟海,教师一定要坚持审美原则,选择有益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优秀影片,让学生通过赏析英语电影了解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理想信念、价值导向和道德标准,以正确的视角解读西方文化。

2 尊重目的语文化的原则

电影中的语言、内容及其在银幕上的呈现形式受到各自所属社会文化的制约,从而使电影深深打上社会文化的烙印,显现出各自社会文化的特征,并承载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等社会文化因素。因此,教师对反映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影片部分不应回避、乱解或硬改,选用的影片也不宜硬性地避免。我们让学生欣赏英文影片就是让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同时让他们懂得中英文化的区别,只有了解和理解这些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由于不同的社会条件等因素造成的,但文化之间却不存在优劣之分。在比较与分析两种文化特征时,应重视各民族文化的特点,而不应该歧视任何文化或对某些文化抱有偏见。“差异”与 “优劣”仅一步之遥,如果不能摆脱民族中心主义的立场,材差异不能正确地对待的话,运用英文电影进行文化教学非但不能促进理解,反而会导致文化间的对立。

3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目标的指引性、任务的真实性、不断反思性和互动合作性。在欣赏英文电影过程中,学生可以用课本所学的理论知识来理解、对比与分析电影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这不仅能够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在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一定的文化理论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给学生提供运用文化知识进行实践的机会。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种做法:(1)专题讨论会。教师可组织学生有意识地开展一些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专题讨论会,例如设置“英语国家的问候习俗”、“英语国家的宴客习俗”等主题,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让他们就汉语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对比分析,之后再让学生观看相关专题的电影片段,加深他们的理解与认识。(2)情景模拟。这一活动要求学生在反复观看电影中的某一情节之后,通过扮演角色,将英文电影中的文化活动展示出来,此项活动涉及的社会文化知识多样而具体,对学生而言难度也较大,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情景,并扮演好文化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的角色。(3)写文化评论。在学生观看电影后,要求学生结合书本的理论,对电影中的某些文化现象或文化冲突事件,如《刮痧》影片中的文化碰撞,进行分析与评论。通过影片介绍与欣赏、主题讨论以及对比、分析文化知识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善于发现目的语文化的特点并乐于了解和学习目的语文化,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4 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第8篇:跨文化意识论文范文

1 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即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者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进行有效、得体的互动交流的过程,涉及到语言学、传播学、文化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着多样化的文化或历史传承,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这些都会对跨文化交际造成不同的影响。

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交流和沟通,因此我们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除了英语的基本技能,如听力、口语、阅读、写作之外,必须重视将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融入课堂,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积极理解与欣赏,比较我们的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的差异所在,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技能,减少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遇到的文化障碍和受到的文化冲击,从而进行有效得体的互动交流。

2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意义

2.1 有效消除交流障碍,防止交际摩擦

如上文所述,不同国家地区,其文化、历史、习俗都有很大不同,甚至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上也存在差异。我们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不了解对方的风俗习惯,不了解对方的俗语谚语等,有可能会无法正确解读对方语言所包含的信息,也无法向对方准确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造成误解,形成交流障碍,严重者甚至会升级为交际摩擦,以致出现冲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能有效的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2.2 开拓学生视野,增加语言知识储备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要求学生自发自觉的去了解英语国家社会制度、历史文化背景、语言运用习惯等方面的内容,了解我们的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的区别所在,接受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种种差异,学着用native speaker的思维方式去进行思维,学习对方文化的精华,摒弃其糟粕,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英语相关知识的储备。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1 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一直没有摆脱教师处于权威主体地位,学生被动接收的情况,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主要目的仍是为了应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或是研究生入学英语测试。这就导致我们的学生学习英语,其重点重心放在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上,自动忽略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与吸收。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也没有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传授有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其客观原因。首先,大多数学校因客观条件限制,大学英语的教学通常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大的授课班级人数甚至达到八九十人,这使得任课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一对一,或是学生们之间用英语进行会话训练的机会大大减少。其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不甚合理,课时少,教学任务重。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不得不有所取舍。再次,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受几十年来英语教学传统的影响,学生们只注重英语基本能力的培养,学习活动发生的主要区域局限于教室,学习活动的对象局限于大学英语课本,离开了英语课堂,立刻回归母语世界,所以学生们的思维方式无法转变,仍然是汉语式的思维。

3.2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首先,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意识对我们的重要意义,通过接受系统、专业的训练,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与积累,扩充自身的英语知识层面,以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对于教学者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英语基础知识如词汇、语法等的教学,还应结合教材,恰当、适时引入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克服母语带来的思维障碍,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文化对比的意识,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差异,使学生既能接受对方不同的文化,也能在语言中包含我们自己的文化,减少文化冲击给学生带来的理解障碍。

其次,教师应当努力改善英语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交流的情境。我们的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往往先把听到的英语句子翻译成汉语,然后想好怎么应对,再把应对的话翻译成汉语,往往词不达意,摆脱不了汉语思维模式带来的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当努力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和交流的环境,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角等活动,鼓励学生与以英语为母语者多进行交流,鼓励学生互相进行交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英文原版读物,鼓励学生选取优秀的英语影视作品反复观看,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甚至话剧排演等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如网络、广播等,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较为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了解以英语为母语者的日常生活和交流方式,为学生能准确、得体的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打下基础。

第9篇:跨文化意识论文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学;培养

所谓文化,即一个国家或是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全部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由此可以看出文化是一个很复杂的混合体,人们对于它的认识往往是有一定的倾向性和侧重点的。对于初中英语教学而言,文化所涉及的是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历史背景、社会习俗以及价值观等。而文化意识指的是文化知识、对文化的理解以及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等,是能否得体的运用语言的评价标准。跨文化意识则是指对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之间异同的敏感度和在运用外国语言时根据其国家的文化来调整对语言的理解和产生的自觉性。与此同时,跨文化意识也表现在对自身文化影响的行为意识,对他人受文化影响的意识以及对自身文化表现出的观点的理解能力。目前,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外语的学习领域,这很容易理解,因为文化以语言为载体,要学好一门外国语,完全抛弃其文化是不可能的。同样,在认识外国文化的前提下学习一门外国语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我们所接触最多的外国语是英语,因此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容忽视,因为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得学生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初中英语新课标明确指出:接触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有利于对英语的使用和理解的,而且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从而培养世界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水平,对文化知识的内容进行适当扩展。并且要尽量扩大学生接触异域文化的范围,使得他们的视野得以扩展,从而提高对不同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一、在词汇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词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词汇是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所以教师在教授词汇时,除了要使学生掌握词汇的标准读音和本义以外,还应该重视词汇包含的文化意义,有必要将其相对应的汉语词汇进行比较,使得学生认识到两者之间由于文化差异存在的不对应现象,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非常有利的。比如“红色”在汉语中有着“吉祥喜庆”之意,中国习惯用红色饰物来象征平安和谐,而在英语中对应的词汇“red”有着恰恰相反的内在含义,它往往与“危险、暴力”联系在一起。在词汇教授过程中,教师充分讲授像这类词汇在中英国家其特殊含义上的差别,从而使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得到丰富,也使得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得到提高,在遇到陌生词汇时,不仅探究它的本意,还有挖掘它内在含义的意识。

二、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阅读是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英语阅读的训练,学生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各方面信息,如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等,因此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阅读来达到提高学生这方面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不仅要介绍阅读材料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还要对学生感到困惑的阅读材料之外的异域文化进行讲解介绍,并鼓励学生自主将这些文化与本国文化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其异同点,使得跨文化意识得以提高。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大量的阅读材料中找到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在口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当然是使得学生能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口语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口语教学中,初中英语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而且要适当培养他们用英语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意识。只有这样,在具体的语境中,学生才能清楚认识自己的角色,选择适当的语言进行对话。这就要求教师在口语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英美文化背景下的相关语用策略,使他们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知道该怎样表达内心的想法。比如说对西方人来说,个人身高、体重以及年龄都是隐私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告知学生这些问题是要避讳的。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将这些英美人交谈过程中的禁忌进行适当归类,使学生加深印象,从而避免在交谈过程中出错。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即兴英语对话和表演,模拟真实的英语交流环境,并且把抽象的文化和语言表达进行结合,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之感,在实践中感悟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异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时刻重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管是讲授英语的哪一方面知识,都应该把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作为根本目的来看待,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高,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强烈兴趣。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