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写作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例;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1
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关于某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既有故事发生背景,又有故事发展情节。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一、教学案例的特点
(一)案例与论文的区别。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二)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达到什么目标,一个是结果达到什么水平。教学设计不宜于交流,教学案例适宜于交流。
(三)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或理性思考)。
二、数学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数学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一)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一个重点班级还是普通班级,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执教,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二)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例如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学困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或是观察学生的独立学习情况,等等。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学任务解决过程和方法,在课程标准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要求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发展怎么样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三)情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首先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外显的和内隐的)活动的清晰感知,然后是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的转折过程,要把学习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节写清楚,要把教师观察到的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反映的学生思想、情感、态度写清楚,或者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情况写清楚,或者把个别学生独立学习的典型行为写清楚。不能把“任务”布置了一番,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任务”的完成过程,说到“掌握”的程度就一笔带过了。
(四)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学生学习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五)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反思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是一个学困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理论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反思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三、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主题的选择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可从以下六方面选择主题:
1.体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
2.体现教师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体现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教学的成功经验;
4.体现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方法;
5.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1块搭斜面的平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结合影视导入新课
播放学生喜爱的《头文字D》动画片的赛车过盘山公路的录象。
提问:虽然动画片很精彩,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
(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 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这个大木桶搬到讲台上来,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拓展思维:滑轮组吊、杠杆撬……)
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 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3、 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4、 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实验要求:
1) 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
3) 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
4) 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
斜面的状况 提升不同的物体 我们的发现
A B C D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
5、 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问: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
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下?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坡度越大,用力越( )
坡度越小,用力越(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我们的发现
1 2 3 4
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
四、巩固与拓展
1、现在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一、参训对象
全县教师、学生。
二、训练目标与途径
经过训练达到如下目标:能用钢笔、粉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和通行的行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能用毛笔学写正楷字;语文、美术教师要掌握指导学生写字的主要方法和基本规律。
具体训练途径包括黑板报、板书、书法课等,以黑板报为主。
三、训练要求
书写训练活动以建设美丽校园、书香校园为依托,并落实好督查、考核,建立长效机制。
1、提高思想认识。各学校按照建设美丽校园、书香校园的要求,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把训练活动纳入本校发展规划和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之中,认真部署,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
2、做好专业培训。书写训练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各学校要做到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自学自练和活动锻炼相结合,要开展形式多样书写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要指导教师制定个人训练计划,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参与,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
3、展示活动成果。黑板报是展示书写训练成果的主要途径,各学校要充分利用黑板报资源,采取教师承包的方式,在黑板报制作上,要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制作出内容丰富、观赏性强、书法艺术性高的黑板报,并组织校级竞赛、展示等活动,检验阶段性学习效果。
4、严格工作考核。各学校要对教师书写训练纳入年度考核,考核要把教师的训练计划、参训时间、阶段自我质量提高、黑板报制作等情况结合起来,不得以偏概全、顾此失彼。
过程写作教学法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写前活动
2.写初稿
3.自改初稿
4.学生互批
5.再改初稿
6.教师批改、讲评
7.定稿
8.建立作文档案袋
由于过程写作教学法能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写作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信心,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一写作教学法日益为广大英语教师采用。然而,由于未能深刻把握各个环节的作用,在操作过程中,还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下面,针对过程写作教学法的运用,我就自己上过的一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Teaching Procedure(Main Task, Unit4, 7B)
Step 1 Lead –in
1. To tell students to show the amazing things we have learned to each other.
2. Talk about some more amazing things by showing pictures.
What can you see?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 Why is it amazing? Isn’t that amazing?
Step 2 Pre——writing
1. Show the pitcture to learn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tallest man by asking some questions.
Then discuss how to make notes with the students.
2. Let Ss go through the other two notes on P73, then 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on P74.
3. To check answers by asking three Ss to read the passages.
在“写前活动”中,教师应有目的的确定学生感兴趣且有话可说的话题,阐明写作的要求及目标。接着,要求学生围绕主题,以brainstorm 法在脑海中寻找信息,开展班组讨论,列出提纲,同时,教师作为指导者监控整个过程,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挖掘各种有用信息。班组讨论是一种集思广益的活动。学习者可以提出自己的写作构想,也可以摆出自己遇到的困难,以求得同学或老师的帮助。这种讨论的优点在于:a.开拓写作思路,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去认识一个事物,增加认识的深度和广度。b.弥补个人在某个话题上知识的不足。c.澄清模糊认识,筛选整理思绪。d.激发出写作的欲望。
在这节课的“写前活动”中,我主要采用Show the pitcture to learn more information的方式让学生获得信息,控制性较强,未能创造开放性教学氛围。实际上,由于图片展示的形式提供的信息量相对而言比较少,而在网络流行的时代,学生的信息量远远不止这些,且由于这三个事例与课本信息重合,降低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导致部分学生写作积极性受到压抑,直接影响了后面几个步骤的参与性与写作效果。
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另一个班级的授课中,我在这里添加一步:Please share the amazing things you know with your partners.并追加Which are you most interested in? Why? 结果,另一班学生的思路开阔,语言流畅,积极性和写作效果明显好于钱一个班级。
Step 3 While——writing
1. To tell Ss that today we are going to write a composition about an amazing man.
2. Show the Chinese, then ask Ss to make notes orally.
3. To write their composition on the paper.
学生完成初稿后,教师要培养学生“自改初稿”的习惯。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几遍,看看有无需要修改、润色之处。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要点、句式、连接词、选用词和有无优美句子”等几方面对原稿进行加工和自评。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0―0122―01
写作是学习英语的一种途径和手段,它不仅是一种能力,而且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近年来,书面表达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如何有效地进行写作教学一直困扰着广大英语教师。“给出题目,提出要求,学生完成习作,教师批改,出示范文”的传统写作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大部分学生被动地完成写作任务,缺乏积极性和写作的热情。同时,广大教师忙于修改学生习作中的语法、词汇等细节性错误,形成了“学生怕写,老师厌改,效果欠佳”的现象。下面笔者以案列探讨在写作教学中如何运用过程性写作教学法。
一、教学设计理念
通过近几年高中英语写作课堂教学实践,并结合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所表现出的问题,笔者发现将过程教学法应用于写作指导的效果十分明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过程性写作教学法将写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和六个步骤,即写前阶段、写中阶段、写后阶段三个阶段,主题导入、小组讨论、初写文章、点拨优化、再写修改、作品展示六个步骤。学生在教师的反馈和指导下完成写作任务。这种层层铺垫、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对写作做到胸有成竹,而且系统地训练了写作思维。
二、教学案例分析
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高中英语教材第一单元的写作部分的教学为例进行分析探讨。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是“Write An E-mail to an e-pal”。作为刚升入高中的学生,英语功底虽然不厚,不过对这个话题很熟悉,学生有话可说,有真实性。
1.写前阶段
这个环节包括主题导入和小组讨论两个步骤。教师导入主题和任务,拓展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写作意愿。然后通过学生分小组讨论,激活有关词汇和有用表达,为写作做铺垫。就本节课而言,笔者考虑到学生刚进入高中,同学之间不熟悉,有些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首先提出了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导入主题:
Do you have friends?
Do you know how to make friends?
Do you know you can use the internet to make friends?
Do you have an e-pal? Do you want to have one?
Have you ever written an e-mail? Do you know how to write an e-mail?
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给每个小组五分钟时间讨论,之后每个小组表达自己的观点。讨论中教师一定要在教室中走动,密切关注各个小组的讨论进程,适时提供一些帮助。通过学生讨论、互评、教师点拨的循环过程,让学生明白怎样选择详略、文章结构如何建构以及如何给文章添彩增色等写作难题。
2.写中阶段
这一阶段为学生提供了使用、完善语言的机会,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流畅性。它由三个步骤组成:初写文章、点拨优化、再写修正。这个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摘要 在十报告中,同志关于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更是重大。因此,做好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是高职院校办学发展的基础,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要清醒认识当前维稳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进一步增强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的指示精神,从建立校园安全稳定机制入手,认真分析形势,不断创新学校管理理念和方法手段,着力解决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
关键词 校园 安全稳定 和谐发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1.高职院校安全稳定工作体制机制不完善。2.缺乏经常性教育。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教育基本上体现在两个特定时间点上,一是在迎新开学季,二是期末放假时。在新生入学教育会上,各学校大多会讲到安全和稳定的问题。每学期放假前,按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高校大多会例行公事地通过班级辅导员或口头,或书面形式通知告诉学生注意假期安全和稳定。3.片面追求学校经济效益,轻安全稳定工作。由于各校规模差异,往往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招生工作和日常教学工作上,对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存在疏忽和放松。4.辅导员队伍建设跟不上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需要。无论是从辅导员数量还是工作能力等方面看,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存在着不是辅导员配备的力量不够,就是辅导员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不够。5.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方法不够,缺少创新意识,注重表面,疏于真抓实干。
二、做好校园安全稳定的机制和方法 1.加强学校党委班子建设,让党委成为学校维护安全稳定的核心力量。学校的安全稳定是大局,必须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校园该项工作落到实处。首先从健全体制机制入手,落实学校党政领导是维护稳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稳定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部门领导都是责任人。同时党委要增强工作力度,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选聘配备工作,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引导辅导员、班主任把工作做精、做细、做实。针对校园网络特点,培养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素质较高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增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力量,使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经常化。要加强协调配合,与有关部门实现互动沟通,积极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立健全学校周边区域安全稳定工作联动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注重方式方法,提高防范和处置问题的能力。2.客观分析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因素,从而在制度设置和机制建设上把握治理源头。当前,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在下降,校园周边环境复杂,诱因较多;高职院校行政和业务管理两级化;贫困学生比例居高不下,助学贷款、极少数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等,使学校管理难度加大,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增加,这是存在的事实,应该予以更多关注。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加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高职学校必须按照规定配好配足辅导员,同时严格用人标准,做好辅导员考核考评工作,落实辅导员工作责任制。这些是做好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当务之急。其次,是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心理素质是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与能力、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既有密切的关系,也存在着差别,我们要在学生的心理调节上使之健康化,形成开朗的性格和稳定而愉快的心境,产生积极的内驱力,避免许多因痛苦、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障碍而引发不安全稳定因素,并启发积极而适当的行为表现。同时,学校对评先评优、奖助学金、入党、推荐就业等方面要真正地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制度和规则为准绳,阳光操作,消除校园不安全稳定因素。 3.突出师生为本,将维护师生正当权益作为维护学校稳定的先决条件。教职工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我们要从制度设置上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从工作上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从生活上要服务到位。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中去,使他们成为学校安全稳定的中坚力量。学生是学校和谐发展的主体,我们要从学习条件、学习动力、思想教育、身心成长、人文关怀、教学软硬件设施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让他们在安全、和谐、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成才。比如我院近几年所建成的学生公寓、热水24小时保障系统、电子阅览室、校园绿化等,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了环境的变化给他们学习带来的愉悦心情。4.坚持并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对于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提升学校管理和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保持教育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要认识到加强教育法制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有效化解教育矛盾和纠纷的根本途径。今年我校根据湖北省委关于建设“法制湖北”的指示精神,认真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分层次、多种形式的安排部署,做好教育行政干部、教师、职工、学生的法制学习宣传教育工作,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为依法治校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5.切实加强管控,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和应急反应机制。学校是一个特色的社会群体,往往一件细小的公共事件的发生,都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因此,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和应急反应机制,对迅速、有序、高效地组织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行动,救助遇险人员,控制校园公共突发事件危害扩散,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就需要对全体教职员工、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全体人员都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培养安全责任感。6.创新学生管理方法,促进校园安全稳定。只有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学生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学生的安全与稳定工作是学校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显得更是迫切。有鉴如此,首先,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要做到坚持责任到位,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部门和辅导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认真落实“四在”要求,即知道自己的学生“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在需要什么”只要责任到位,工作才会卓有成效。同时,高度重视和实施“家校一体化”教育模式。充分运用网络、信函等方式,通过家校互动的管理办法,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学习、缴费等情况及时告知家长,让学生家长协助学校做好学生的说服教育工作,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其次,要落实“三全”,即安全稳定工作要全员化、全覆盖、全天候,不给安全稳定工作留死角。我校自2007年以来,共发出家校联系信函累计达70000余封,家校联系电话达6000余次,接待来校家长200余次,辅导员找重点学生谈话谈心累计达5000余人次,通过这些途径较好地解决了学校的安全稳定问题。7.落实“感恩教育”,激发校园和谐氛围。当代学生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无论是来自于城镇还是乡村,都不同程度地享受着优越的环境,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父母、同学、老师、学校和社会如何回报思考得较少,因此享乐思想严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较普遍,具体表现是:缺乏爱心、包容性差、上进心不足,甚至厌学、打架违纪等现象常有发生,给校园的和谐稳定造成隐患。为了有效解决这些矛盾,有必要进行感恩教育。譬如我校每年新生的开学季,通过主办“感恩父母”“感恩同学”,“感恩老师”,“感恩社会”等一系列专题教育活动,使学生清醒地知道并且深深地懂得自己父母的含辛茹苦,老师的谆谆教导,学校的精心培育和社会的宽厚、包容。也让学生明白了为谁而学习的问题。进而他们狭隘的个人意识空间被压缩了,集体观念增强了,恶习和毛病改掉了,正义和文明归真了,为学校的安全稳定添加了正力量。
【关键词】教学内容问题型原则做法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139-01
对日常教师课堂问题的诊断分析中,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存有基于教学内容问题方面的不足,如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启发思考的方法、课堂探究气氛、思维想象力开发、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新旧知识的切入点等,这些都与课堂问题的设计及提出有关。调研中笔者看到,由于个别教师还习惯于把教学内容条理化后,再原封不动的教给学生,没有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深刻内涵,甚至没有提取教学内容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进而形成问题。思维方式的定势化和以师为本的滞后化,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排除这种障碍的有效方法,就是变教学内容条理化为教学内容问题化。
1 什么是“教学内容问题化”
“教材内容问题化”即教师备课时,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取教材内容所蕴含的有效信息,形成信息结构,编织信息网络;然后对信息网络进行加工,形成一个个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问题。再依据教材内容,结合教辅材料,使问题的答案科学化,通过和同学科老师的互动交流,书写出“问题型”教案,最后在教学中根据课前、课中、课后的具体情况灵活出示问题,开展讨论,进而升华问题,生成新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2 为什么要“教学内容问题化”
2.1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要求彻底改革课堂教学的陈旧观念和落后方法,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需要老师引领,需要提取有效信息;而提取有效信息往往不是没有联系的知识点,而是众多的知识点组成的知识链和知识面;怎样把知识链和知识面传授给学生?老师必须把它组织成一个一个的问题。所以,把“教学内容问题化”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2.2提高教师理解和驾驭教材能力的需要。新教材内容看似简单,但是它所蕴含的思想和培养学生的要求都较以前的教材有着质的飞跃,这就需要教师师用更敏锐的眼光发现问题,用更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用更全面的能力应对课堂新问题的生成。只有把教学内容问题化,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共同探究、合作,才能真正驾驭新教材。
2.3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首先,教师应引领、培养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自己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应根据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设计不同层的问题,以引领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正视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其前提是必须将知识转化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实现学习质量的飞跃。
2.4构建有效课堂的需要。有效课堂首先是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而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由一个或一组具有共性(指向于同一目标)的问题组成,否则,教学环节就成为虚拟的时间和空间。可见,有效的课堂需要有效的环节,有效的环节需要有效的问题。把教学内容问题化,既能实现教学目标,又能达成有效的课堂。
3 怎样做到“教学内容问题化”
3.1提取有效信息,形成信息网络。教学内容所提供的信息是丰富多样的,完整性的教材,其每一个章节或每一节课的内容都有不少无效信息作为补-充。而且,教材一般是叙述知识,而不是探究问题。所以,捕捉每一章节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后,形成本单元甚至本学科的信息网络,这是理解和探究教学内容,从而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的最核心的要求。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问题,才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所以,结合教辅资料,反复地、不厌其烦地阅读教材,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是提取有效信息进而形成信息网络的基础。
3.2依据知识网络,设计问题。网络的大小和层次是有区别的。从小到大排列,应该是:课时教学网络章节网络单元网络学科网络;从易到难排列,应该是:点点网络点线网络线线网络线面网络综合网络。同时,网络的大小和层次又是有联系的。往往表现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前者是后者的细胞,后者是前者的集合。如果我们把构建知识网络比作织成一张捕鱼的网,那么,提取教学内容有效信息就是织网的线,而依据知识网络提出问题,就是捕鱼网的网结,不过,鱼网的网结织成的网眼差不多是一样大的,而我们设计的问题的题眼是有大有小,甚至是复合的。
3.3问题解答,科学规范。首先,要依据本节教学内容提炼答案要点,有些跨度大或带有总结性的问题,就要依据某个单元或几个单元的教材内容提炼答案要点。其次,要参考教学辅导材料,对答案要点进行必要的补充,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其三,师生在互动的实践中生成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得出相对准确的答案。
4 “教学内容问题化”应坚持的原则
4.1突出重点,题型多样。对重点问题,一般应设计难度大的题目;对基础知识,一般应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难易搭配,错落有致,既突出了重点,又兼顾了一般,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启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4.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般地,设计的问题要先易后难,做到层次分明,难易适度。理想的设计问题的状态是:根据教学目标,在大多数学生通过个人努力都能做对80-90%的问题的前提下,余下10%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发生思维碰撞,在讨论中明辨是非,培养能力,达到以问题巩固知识,以问题升华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4.3因材施教,分类推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设计难度不同、长度不等的问题,以达到分类推进、全面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制定学案;学案框架;课堂效率;和谐课堂
课堂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案导学师生共同以学案为依据,通过课堂展示,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开展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互动教学,课后,学生达到堂堂清的要求,教师则根据课堂生成情况进行反思、梳理、整合、完善. 通过“学案与合作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
“学案导学、合作教学”即利用适合具体学情的教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促使学生主动知识建构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案是体现教师教学思想、方法、知识体系和学生能力培养的载体,它不但有着“导学”的作用,还有“导教”的功能. 这样,学案不仅成为沟通教与学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而且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使命.
把工夫下在课外,制定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案,为提高课堂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工夫下在哪里?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涉及的问题很多,但中心的一个环节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就目前的课堂授课情况来看,存在的问题还相当多,诸如课内东拉西扯,该讲的知识未讲,该练的内容未练,于是不得不增加课时,增加作业,大量补课,频繁考试. 这样造成的后果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
笔者认为,根本问题是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即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这种思想的束缚下,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教师以完成主观课堂设计为目的,把学生当作陪衬,教学方法呆板,教学程序陈旧,教学语言枯燥,既不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不善于及时反馈、调节,不教“学法”,效率低、质量差是必然的. 一堂有质量的课,必须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完成的,这个策划就是教师的备课. 一份好的备课,能够清晰仔细地引导教师对课堂的安排,从而使课堂效率提高.
教师的备课首先是备教材.教师在按新课标要求进行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重点,抓住关键点,找到突破难点的方法. 数学学的是一种解题的思维,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思考如何能通过讲授课程来教给学生一种思维——解题的思维. 一堂好的课,不是教师口若悬河,讲得津津有味,不是用一整堂课教给学生几道题的解法,而是要用简练的语言让学生明白课程. 备课时教师要认真把握课堂上所讲例题,题目不在讲得多,在于能不能够给学生传授一种数学思维.
其次,教师的备课是备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明白自己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 教师要掌握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规律,在最集中的时间里讲授重点,而在备课过程中,要提前考虑在讲重点前集中全班注意力的方法. 例如:教师强调自己正在讲重点,以提起全班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
再次,教师的备课是备方法,教学方法可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变化,使学生每节课感觉都有新意. 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学有所得. 此外,反思每天教学,总结上节课的得失,在下节课扬长避短. 再者就是与同学科教师探究教法,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课外的工夫就是为课内下的,只有精心地准备,才能为提高课堂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案设计基本框架
明确目标:指明新课程标准对此部分内容的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识、承上启下进入新知结构;或利用有意义的问题导出新课;或采用类比、推广等手段自然进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探究新知:教师设计问题要科学合理,体现层次性、趣味性,具有启发性.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转化思想”把新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去解决,对相关公式、性质、定理进行推导.此处是学生自主探究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追根溯源的重要内容.
例题分析:设计1-2个典型例题进行分析、讲解与点评(基本题目可不给出解答过程,留空白,先让学生分析、解答.每个题后都要有“归纳点评”)
双基练习:设计3-5个紧扣教材的基本题目让学生解答,教师巡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情况;
能力拓展:设计2-3个综合题供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训练,提高综合能力.
总结反思:对基本知识、思想方法、规律进行总结梳理,对教法、学法及易错知识点进行反思.
分层测试:设计一组层次得当的题目测试学生,了解学生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找出问题,不断完善.
总之,要创建和谐高效课堂应遵循一个核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而概括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 所以,数学教学设计核心是设计概括过程:根据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水平的认知规律,以及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设计课堂教学进程,以问题引导学习,尽量采用“归纳式”,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概括过程、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这是基本而重要的. 要做到“讲逻辑又讲思想”,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推广、特殊化等思维活动,促使他们在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中领悟本质. 教学过程中,要在关键点上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并让他们自己概括出数学的本质,使他们始终保持高水平的数学思维活动.
从理解数学入手,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众多,但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首要的还是教师的数学理解不到位,导致数学教学的不准、不精、不简. 所谓不准,就是数学概念、思想方法教学不准,有的甚至教错了;所谓不精,就是没有围绕概念的核心和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教学;所谓不简,就是纠缠于繁琐的细枝末节,简单问题复杂化. 因此,教师要下工夫在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结构体系的理解上,努力提高揭示数学知识所蕴涵的科学方法和理性思维的能力,想方设法使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 这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的突破口,同时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抓手.
合作学习能大大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自主学习(自学)=预习指导,下发学案:把下节课的学案发给学生,提出预习要求,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1)讨论合作,答疑提疑: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自学的基础上,在小组内提出自己的困惑,然后大家共同讨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把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反映出来.
(2)问题探究,师生互动:检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鼓励各小组质疑和解答其他小组的疑惑,引导全班学生讨论、答疑,针对学生共同的疑难,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发现规律.
(3)反思总结,小组评价:学生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反思自己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学习效率,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及时对小组进行评价,充分利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关键词:小组协作教学 食品安全课程 学生 主体地位
在“民以食为天”的当今社会,诸多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政府、产业界和广大公众需要共同面对和思考的难题。为此,在高校开设食品安全课程,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意识、理解食品安全问题、辨识食品安全风险因素大有裨益。同时,这些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和能力后,将成为未来具有食品安全素养的消费者,并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食品安全知识的科普大军。为此,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使学生在掌握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对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分析判别能力和理解认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小组协作教学模式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给予学生主动权,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负担学习责任,完成任务。笔者从2004年开始,探索在学校公共选修课《食品安全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小组协作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完成了一系列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调查研究。与传统的教师授课模式相比,学生在参与小组协作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极大地兴趣和主动性,课程结束后的收获更多,成就感更强,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一、食品安全课程的小组协作教学模式的内涵
协作教学模式就是教学协作与协作学习,这个模式的重心在于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它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某些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基于食品安全课程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笔者将贯穿于食品供应链各环节中的一些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进行精选和解析,并让学生将其概括成为身边发生的食品安全现象,再将其变为一个调研课题,从而使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分析、归纳、提炼和思辨的过程。例如,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疑惑,笔者不仅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了解转基因食品的科学性、争议点以及正确态度,同时还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其他新技术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就公众对“新技术对食品安全影响的态度”提炼出调查题目。从而实现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兴趣提出学习任务,而不是由教师给定,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研究能力大有裨益。此外,学生在小组里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在问卷设计、调查、总结过程中各司其职又融洽合作,在相互讨论中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并在彼此交流中有利于健康情感的形成。
二、小组协作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食品安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在第一次课即公布协作教学活动的规则,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确定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主题,调查问卷设计,开展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到某些现象或结论。
1.合理分组
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因此每一组的小组成员应来自不同的院系或专业,这样既可增加合作成员的多样性,使不同专业得到交叉融汇,同时又有利于开展学习小组间的学习竞赛。尤其是理工科类学生和文科类学生的交叉成组可以达到优劣势互补的效果。
2.调查主题的确定
调查问卷主题的设计十分重要,各小组可以充分根据各自的学科背景和优势,围绕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确定调查主题。比如有的小组的主题为“大学生外出就餐食品安全问题调查”、“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和认识”、“小月河附近食品安全问题调查”等。可以看出各小组主题的着重点和角度是不同的,人、事、地点都可以成为问卷调查的主题。这就是小组协作教学模式的优势,可以使主题的多样性达到最大化,而不是永远跟着教师的思路。
虽然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学生占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教师的引导是不可忽视的。有些小组欠缺问卷调查经验,主题的确定容易偏大或偏小,导致调查困难或结果不可信。这时,教师就需要对某些不恰当的主题进行适当的引导,使主题更有可执行性。
3.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主体问题的设计则需要紧有条理地密围绕主题进行。可以从横向或纵向或横纵结合进行考虑,但一定要有逻辑性,不能杂乱无章,没有规律。各小组在课上将所设计好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说明其调查目的、调查的对象和方法,为何要设置这些问卷选项,等等。其他小组可对其调查问卷的设计合理性予以分析和评价,提出建议。
4.问卷调查的实施
所有小组成员都应发挥各自的长处,充分参与到调查中。有的小组利用同学和老乡关系分发调查分卷,以增加被调查者的代表性;也有的小组利用组内成员的专业背景,进行不同专业之间在对待同一食品安全问题上的态度比较。
5.调查结果总结和报告
调查结果总结应全面,有逻辑性,得到某些规律性结论。由各组形成调查报告,并选派代表进行结果陈述。其他组的同学可进行提问和质疑。
三、协作教学模式下应着重注意的几个问题
1.项目任务的设计与安排,是小组协作活动的起点。因此,在制定任务时,应尽可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点燃其对所承担任务的热情之火。
2.采用小组协作模式的班集体人数总数不宜过多,否则小组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和协调工作较难进行,活动就很难驾驭。应让小组内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可以通过专业上的互补和搭配,例如社会学专业和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组合在一组,既能发挥社会学在社会调查方面的优势,又能使调查问卷内容的科学性得到保证。
3.教师在整合活动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例如,调查问卷的设计合理性、调查对象的代表性、调查数据的可信性、调查结果分析的客观性,等等,从而避免小组的调查研究方向出现重大偏差。
4.评价机制是教师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学生能否真正落实小组协作,不走形式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对整个协作活动的各个环节制定评分标准,使学生在各环节的贡献都能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