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世界机械发展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艺术学理论;艺术创作;艺术特性;艺术继承;创作倾向;艺术范式;艺术革命
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
艺术,一个人人都喜爱,又具有争论的文化载体。它的争论至今不休,甚至永远也不会停止,它的问题是永恒的文化话题,包括:判断的标准是什么,是否具有一些基本特征;艺术创作是那些天才们与生俱来的创造,还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传统训练;艺术的创新或革命与科学革命相类比,范式又如何起作用,是线性的逻辑累积效应,还是多元的、非持续性的变革;革命的缘由是创作者的主观臆想、信手拈来,还是有历史、社会、文化和创作者个体特性等根源,如此等等,而每一个问题都在艺术史上引起过无限争议,此论文只是对这些作一点初步的探索。
一、艺术的基本特性
艺术自它诞生以来,人们就被“什么是艺术”这样的问题困扰着。而这一问题也随着艺术创作本身而备受关注,特别是各种新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创作方式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也挑战着人们对艺术的理解。而真正的艺术又是什么呢?是人们的界定吗?然而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看法,美国学者托马斯・E.沃特伯格(Thomas E.Wartenberg)编著了一本书《什么是艺术》①,列出了从柏拉图、康德、黑格尔、本雅明、丹托到沃顿共28位艺术家和哲学家的观点,如艺术即模仿、认识、展现、理想、表现、自由、习俗、假扮,等等,这些观点一方面给人们许多启迪,而另一方面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困惑,什么才是艺术的真正本质?而本人认为,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应该具有一些基本特性,离开了这些基本特性,就失去了作为艺术的本质,而这些特性是艺术所共有的。一般说来,艺术具有四大特性:创造性、技艺性、审美性和持久性。
1.人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艺术的第一要素,这是因为艺术首先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自然生成的,自然的,就是再美,再所谓的“艺术”――即使是鬼斧神工,如人们所称赞的蜜蜂作品――蜂巢,也不是艺术品。正如康德所说:“艺术与自然不同,正如动作或一般活动不同,以及前者作为工作其产品或成果与后者作为作用不同一样。我们出于正当的理由只应当把通过自由而生产、也就是把通过以理性为其行动的基础的某种任意性而进行的生产,称之为艺术。……而一个产品作为艺术只应被归之于艺术的创造者。……如果我们把某物绝对地称之为一个艺术品,以便把它与自然的结果区别开来,那么我们就总是把它理解为一件人的作品。”②黑格尔在巨著《美学》中也开宗明义指出:“根据‘艺术的哲学’这个名称,我们就把自然美除开了。”对此,他还进一步进行了阐释,他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固然常说美的颜色,美的天空,美的河流,以及美的花卉,美的动物,尤其常说的美的人。我们在这里姑且不去争辩在什么程度上可以把美的性质加到这些对象上去,以及自然美是否可以和艺术美相提并论,不过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③也就是说,任何艺术都是由人去创造的,而且只有人的心灵活动才能创造的,是一种意识的产物,在艺术创作中蕴含着人的主观意识和思想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使一个无聊甚至荒唐的幻想,也比那任何一个美妙的自然美要高些,因为它经过了人的心灵活动的创造。所以黑格尔说:“心灵和它的艺术美‘高于’自然,这里的‘高于’却不仅是一种相对的或量的分别。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④ 以中国的书画来说,那出色的笔墨,必须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来表达出美与愉悦,这不仅仅包括艺术家的手指、手腕以及手臂的肌肉行为动作,而且还包含着艺术家的精神、情感与身体状态。在中国,书画艺术通常被看成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表白,因而中国人将书画称之为“心印”。⑤而作为心灵的印记或者形象,一件书画作品必然反映出艺术家――这一个人,他的观念,他的思想及其自我修养。
虽然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艺术是由人所创造的,正如美国学者爱米・托马森在他的《艺术本体论》中所说:“我们通常认为艺术作品是通过艺术家、作曲家或作家的想象性、创造性活动,在某一时间内和特定的文化及历史环境中被创造出来的。”⑥但是,人们对这种“创造性”的理解却有着不同的阐释。因为对于一些艺术作品来说,有一些是原创的,而另一些却是可以再度创作的,还有一些仿真品,即所谓的赝品,更有一些是原作品由于损坏需要修补。而对于这些,人们认为,只是由于它们艺术的本体不同,创造的层次或视角就有所不同,但作为人对艺术作品的创造性这一特性却不能否认。
2.表现的技艺性
任何艺术的完成都需要有一定的技法或工艺,也就是具有一定的技艺性,有时称为“艺术的技巧”,它是艺术表现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比如戏曲的唱念做打、书画的笔墨功力、文学作品的文字功底,甚至包括对所用材料的技术处理等,都属于技艺性或工艺性的重要方面。如果在艺术创作中,没有一定的技艺作为依托,也只是头脑中的一个艺术构想;如果工艺不够熟练和准确,那么所展示的艺术水平也势必不够高超或精湛。康德说:“艺术作为人的熟巧也与科学不同,它作为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不同,作为技术则与理论不同。于是就连那种只要我们知道应当做什么、因而只要所欲求的结果充分被知悉,我们就能够做到的事,我们也不大称之为艺术。只有那种我们即使最完备地知道但却还并不因此就立刻有去做的熟巧的事,才在这种意义上属于艺术。”⑦由此可见,所谓技艺性是具有一定的技巧、标准和难度的,它需要通过反复的、不断的甚至强制性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而另一方面,有些人却不以为然,认为这种技艺性与艺术无关,殊不知任何艺术都需要技艺的支撑。正如康德所指出的那样:“在一切自由的艺术中却都要求有某种强制性的东西,或如人们所说,要求有某种机械作用,没有它,在艺术中必须是自由的并且惟一地给作品以生命的那个精神就会根本不具形体并完全枯萎,这是不能不提醒人们注意的。”⑧而这种强制性的东西或具有机械作用的东西,正是它的技艺性。美国哲学家杜威在他的《艺术即经验》中,对技法表现艺术经验的作用进行了充分论述,认为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法与表现某些独特的艺术经验密切相关,特别是作为艺术家对技法的掌握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艺术家在说他们必须说的东西时,从技法上讲,比其他人所能做的要更好。对我们来说是迷人的天真烂漫,对他们来说,是对所感到的题材用简单而直接的方法去表现。”⑨特别是,在艺术发展中,技艺可作为一种艺术范式,它的变革同样会引起艺术革命和流派的产生。
就中国的书画来说,需要强有力的笔墨功夫。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曾写过多篇关于书法的文章,论述了如何用笔的技法,如执笔五字法、四字拨镫法、如何运腕行笔等,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书法的笔意和笔势。他形象地说道:“写字必须先学会执笔,好比吃饭必须先学会拿筷子一样,如果筷子拿得不得法,就会发生搛菜不方便的现象。”同时他进一步论述了书法的执笔技法是书法产生艺术美的重要基础,也是书法家所必须遵循的。他说:“写字何以要讲究笔法?为的要把每个字写好,写得美观。要字的形体美观,首先要求构成形体的一点一画的美观。人人都知道,凡是美观的东西,必定通体圆满,有一缺陷,便不耐看了。”⑩而“点画用讲笔法,为的是‘笔笔中锋’,因而这个法是不可变易的法,凡是书家都应该遵守的法。”而对于中国画而言,技法也同样重要,如对传统画谱的反复练习,或对当今的素描技术的熟练掌握等,都是最基本的技艺,它甚至影响到画风的形成。正如方闻先生所说:“一幅画在能够模拟自然或者表达含义、反映某种社会片段与物质内容之前,它必须首先理解造形技法,并且具有其自身发展历史常规的视象结构。”推而广之,作为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它独特的技艺,或者说基本功,而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个技艺,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艺术的基础,从而也才能进一步深入这门艺术的精髓。
3.艺术的审美性
任何艺术都有它的审美性,如果不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就谈不上艺术,更谈不上艺术的感染力。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门罗・C.比尔兹利认为艺术就是美感制作,他说:“艺术品是带着赋予它满足美感旨趣的能力的意图而制作出来的物件。……美感意图不一定得是唯一的意图,甚至不一定得是支配性的意图;但是,它必须得存在,且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效的意图――也就是说,在作品的一些特性方面,美感意图扮演了因果关系和解释性质的角色。”我国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也认为:“美虽不是艺术的唯一属性,却是艺术的一个区别于某种教义的重要属性。”而什么是艺术的美呢?这就像什么是艺术一样,它所引起人们的争议也从没有停止过。这可能因为审美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的主体对艺术有着不同的审美情感,也就有着不同的审美判断,因此,有学者论述了艺术评价的审美原则和审美属性。
虽则如此,但对于大多数哲学家和美学家来说,他们都有着共同的基本审美理念,那就是任何艺术都应该体现出一种自然美,即从自然美中汲取营养,而不是那种娇柔造作、故弄玄虚的东西。正如康德所说:“美的艺术是一种当它同时显得像是自然时的艺术……在它的形式中合目的性却必须看起来像是摆脱了有意规则的一切强制,以至于它好像只是自然的一个产物。……艺术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它是艺术而在我们看来它却又像自然时,才能被称为美的。”黑格尔也认为:“理想的艺术与所谓由人任意设立的符号诚然是毫不相干的。如果摹仿上述古代艺术的理想形式和抛弃正确的自然形式,导致虚伪空洞的抽象化,吕莫尔那样尖锐地攻击它,当然就是正确的。”
当然他们所说的自然美,那是从自然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美,化作人的一种心灵意蕴,使其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来,而不是对自然机械的模仿,或生搬硬套。对此,黑格尔进行过精辟的阐述。他认为:“具有心灵意蕴的自然形式在事实上应该了解为具有一般意义的象征性,这就是说,这些自然形式并不因为它们本身而有意义,而只是它们所表现的那种内在心灵因素的一种外观。就是这种心灵因素使这些自然形式还在现实状态而尚未进入艺术领域之前就已具有观念性,不同于不表现心灵的单纯自然。”
黑格尔对当时德国流行的“追求理想”和“妙肖自然”两派的对立观点进行了批判,而认为艺术的意蕴应与自然之美相吻合,是自然美在人的心灵消化后从而在艺术中进行表现,正如他在论述古典艺术的形成过程时说:“古典型艺术的对象并不是单纯的自然而是已由精神意义渗透了的自然。所以要扬弃的就是象征型艺术用直接的自然形体去表达绝对的那种表达方式。”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翻译黑格尔《美学》的注释里说得好:“在艺术里的自然是经过观念化的自然,不是生糙的自然。所谓‘观念化’的就是自然纳入心灵,受到心灵的渗透和影响,在心灵里转化为观念或思想,于是成为表现心灵的材料。这种自然是经过提练和提高,具有更高的普遍性。”
对于中国许多书画艺术家来说,他们经常喜爱游览在美丽的大自然间,并对自然进行观察、欣赏,甚至模写。他们用毫颖,画出那感悟的优美动感的线条,同时又蘸饱着墨色,进行渲染,以不可胜数的点与线、线与面、骨与肉、淡与浓、柔与刚,以及干与湿等的关系,表现出那万物宇宙的一切斑斓。特别是作为抽象艺术的中国书法来说,也有着与自然现象的美密不可分的联系。正如沈尹默所说:“虽然字的造形是在纸上,但是它的神情意趣,却与纸墨以外的,自然环境中的一切动态有自相契合之处。所以有人看见挑担的彼此争路、船工撑上水船、乐伎的舞蹈、草蛇、灰线,甚至于听见了江流汹涌的响声,都会使善于写字的人,得到很大的帮助。”而古今许多书论家都曾论述过书法与自然美的关系,如孙过庭在《书谱》中称之为“同自然之妙有”。因此,自然之美,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是美的最高表现,也是审美的参照物。
4.留存的持久性
每当一个艺术或艺术品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人们对艺术审美的这种喧嚣总会表示出无奈,“让历史来证明”就是一种无奈的评语。其实真正的艺术应该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因为历史是无情的,时间是无情的,它可以把一切非艺术的东西荡涤掉,也可以把被人们遗漏的艺术捡回来。这是由于艺术美是一种历史,美是由历史形成的。自从有了人类文明,人们就有了审美观,审美过程就是一种历史性的比较。因此,审美观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使审美观得到不断的深入和丰富。人类在原始时期审美及美的创造是低级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认为是最美的,而有的在今天看来也许并不美,甚至是笨拙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不断提高,也不断创造出更美的东西。人们在历史性的审美比较中,逐渐累积形成了一种基本的审美经验,也是一种“审美共识”或“审美准则”。贡布里希勋爵把这种“历史审美比较”比作艺术竞赛,通过竞赛,竞出艺术的大师、作品和规则。他说:“往昔的大师有点像文化英雄,他们的艺术成就不仅被传说提及,而且也被社会保存,成了对后人的不断挑战。……艺术不仅仅是一种竞赛,但是我们可以满不在乎地使用这个比喻,这可能是由于竞赛的优点是依靠精通去探讨问题,因为竞赛与艺术一样,也需要社会气氛和传统以使其达到和真正的精通相一致的有素养的高级水平。……艺术不是一种具有固定规则的竞赛,而是在前进当中制定规则。”可见,这种审美共识或规则是发展的,而且对于评判艺术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提供一些衡量的标准,即衡量卓越水平的标准,铲平了这些标准,我们就不可能不迷失方向。”
人们在历史性比较中形成了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审美共识或准则”,然后通过这种审美观,对流传下来的传统艺术进行重新审视,再次评判它的艺术性或审美性。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千百年来的不断比较和审美中经久不衰,成为经典之作,成为艺术奥林匹克山上的神明,既可用来崇拜,也可作为一种标准或规则。而有些艺术在当时能够为大家所接受,只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与传统守旧发生了冲突,但并不是它的本身具有多少审美性,当然它也不会留存久远。而另有一些艺术,在当时并不被人们所看好,但在其后的比较审美中发现了它的艺术价值,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当然也不断受到历史的挑战。正如英国著名艺术史家柯律格教授所说:“一些作品早在制作的当时就被视为艺术品,并且在随后的记载中继续被认为是杰出的作品,一直延续到当下,而其他一些作品的艺术身份则是我们这个时代强加的。有一些作品恰好不属于传统而经典的‘重要’艺术品,它们因未能符合品质需求的标准而在这类介绍性著作中面临着挑战。”由此,具有真正审美价值的艺术,都是经过历史考验的,因为“价值已经在历史中实现”。
而对于当代艺术的审美又该如何呢?贡布里希也曾困惑:“越走近我们自己的时代,就越难以分辨什么是持久的成就,什么是短暂的成就。”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因为当代的艺术还没有经过历史性的检验,它的审美价值如何评判呢?对此我们只能用历史观。历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有句众所周知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以当代的观点审视历史、评价历史或解释历史,但同样也可以以历史的观点审视当代、评价当代或解释当代,所谓的“以史为鉴”。历史的观点既是一种传统的观点,也是一种发展的观点,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艺术审美上,历史的观点就是一种“审美准则”,这样的准则是历史赋予的。正如布尔迪厄所说:“建构美学判断的对立并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被历史地生产和再生产的,因此它们与使用的历史条件密不可分。”随之,他进一步指出:“美学禀赋,把被社会指定运用这种禀赋的物品变成艺术作品,同时把它的力量,连同它的范畴、概念、分类分配给审美能力,因此它是整个历史的一种产物。”而这种产物就是在历史性的比较审美中流传下来的艺术成就,它是人们建立审美理念的一个重要依据和支撑,也是审美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准。贡布里希说:“任何发达的文化都有在传统中流传下来的成就以充当检验卓越程度的标准,尽管各种文化在它们对精通种类的估价上各自不同。”因此,艺术要留存持久性,就是要经得起历史性的比较和审美,即使是当代艺术,如果用历史的准则来审视,它是否具有真正的艺术价值终究会彰显出来。
二、艺术传承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
艺术既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思想和精神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的构造物;它既具有高难度的技艺性,也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性。艺术的发展伴随着艺术的继承,一部艺术发展史也是一部艺术继承史,在发展中继承,也在继承中发展,从来没有一种艺术凭空从天而降,也从没有天才不经过艰苦的学习和传承与生俱来创造出传世名作。千百年来,艺术名家群星璀璨,艺术思想矿藏深厚,艺术作品无以计数,因此,艺术的传承需要一个相当长且艰难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绵延不断的过程,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的持续努力。从艺术的整体来说,是如此,从一门艺术甚至其中的一个流派或一种风格来说,也是如此。
1.艺术的技艺性需要艰苦的练习才能达到
任何种类的艺术表现都需要技艺性,或称艺术技巧,这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的熟练掌握需要经过长期而刻苦的训练,人们常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而艺术技艺是前人一代一代不断进行总结、提练和创新出来的,对它们的严格而熟练掌握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传承的过程。正如书法大家沈尹默论述书法技艺――笔法所说:“不知经过了几多岁月,费去了几何人仔细传习的精力,才创造性地被发现了,成为书家所公认的规律,即笔法,……而这不可恪遵的唯一根本大法,只有遵循着它去做,书学才有成就和发展的可能。”
就中国的书画艺术而言,著名书画家和鉴赏大师王时迁先生曾对中国书画的笔墨功夫有过精辟的论断:“中国的笔墨就像声音训练般,必须经过极多练习,耗费许多功夫,才能达到精通的地步。”可想而知,前人花费很大精力经过传统积累发展了一门艺术的技艺,如果后人学习与继承,必然也需要花费一定的功夫加以临摹训练才可以掌握。大书法家米芾在他的《群玉帖》里提到他对古人书帖的反复练习:“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久之如印极排,乃慕褚,而学最久。又学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诅楚》《石鼓文》,又悟竹笔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由此可见,艺术的传承并非轻而易举,而是需要勤奋而刻苦地反复练习前人的技法。而当今一些人无视传统的积累,只想独创技法,却违反了艺术创作的规律;而另有一些人,却不愿花苦功夫熟习前人的技法,只是有个皮毛的掌握,结果却显功力不够。对此,著名画家潘天寿有过精辟论述:“在学习绘画上,是一种不秘的宝贵枢纽,必须以勤恳学习的态度,学习古人的传统技法,打好熟练的基础,……中国画系的同学在校学习期间,主要还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通过写生和临摹的训练,学习写生的技能和体会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尚未到独创风格的阶段,这是要加以注意的。否则,在缺乏基础训练的情况下,一入手就乱创风格,必然会徒费时间精力而无所成功。”
而西方艺术也同样需要技艺性的掌握,甚至曾有把技法等同于艺术的时代,那时艺术、技艺和技术这三个名词的区别始终不甚明显。他们认为,“任何工艺品的制作都依赖于技艺与技术的知识。一个陶瓶、一个提篮,或一件刺绣与一座寺庙、一幅画或一件雕塑一样需要上述二者。唯有形式概念的精妙处理与能留住永恒的技术掌握这二者合作无间,才可能诞生完美的作品。”因此,在特别重视艺术技法传统的西方艺术史上,许多卓有成效的艺术家都曾在作坊里当过学徒,进行过基本技法的学习和锻炼。据传,达・芬奇曾在佛罗伦萨一个一流的作坊里当过学徒,作坊的主人是当时著名的画家兼雕刻家韦罗基奥,在这个制作各种杰作的作坊里,年轻的达・芬奇无疑学到了许多东西。他学会了根据和穿衣的模特儿习作来细心地为绘画和雕像做准备,学会了画植物和珍奇的动物习作,而且他在透视光学和用色方面接受了全面的基础训练。贡布里希说:“对于其他任何有才华的孩子来说,这种训练就足以使他成为高明的艺术家,而且事实上也有许多优秀的画家和雕刻家的确出自韦罗基奥的兴旺的作坊。”而米开朗琪罗也一样,年轻时进入吉兰达约(当时著名的艺术家之一)繁忙的作坊,当了3年学徒,在作坊里,他学到了雕刻家所具有的技术手法、画湿壁画的扎实技巧和全面的素描基础。拉斐尔也同样如此,他跟随当时名家之一的佩鲁吉诺学习,学会了老师传承的“渐隐法”、“透视缩短法”等,同时他还努力学习了前两位巨人及其更前人的一些艺术技法,如利用大型素描草图来制作大型壁画等。特别指出的是,艺术大师们在创作中,他们对技法的轻松谙练,并非一些人所认为它是简易之事,而是长期练就的深厚功底。正如贡布里希对拉斐尔的评价所说:“拉斐尔最伟大的作品好像丝毫不费力气,以致人们往往想不到那是惨淡经营,精勤不懈的结果。”由此可见,对艺术技法的熟练掌握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也反映了对艺术的传承并非易事。
2.艺术思想和艺术精神的继承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吸收
历史的传承离不开思想和精神的学习、吸收和发展,它的过程更为艰难而漫长。自古至今,人类留下了大量而丰富的艺术思想并蕴含着艺术精神。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艺术进行哲学思考,形成美学理论,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刘载熙的《艺概》等,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原理》、丹纳的《艺术哲学》等等;二是艺术家们关于艺术创作的体会和经验,有的呈零碎状,有的进行了系统化和理论化,如中国历代的书论和画论。也有两者相结合的,如孙过庭的《书谱》、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达・芬奇的《论绘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