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物观课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创新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高中教育中推行改革创新工作成为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中生物是一门对实验比较依赖的学科,良好的实验效果对于学生牢固掌握生物知识具有重要作用。而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积极开展创新工作可以有效提高生物实验的质量,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对高中生物实验中的创新设计进行分析,希望为高中生物教育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提供帮助。
一、高中生物课实验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课实验主要是生物学科的基础实验,对基础实验的扎实掌握是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为了保证生物课实验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具体包括实验设计技能训练,操作技能训练,观察技能训练以及报告技能训练[1]。通过良好的训练,为今后的实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对实验机能掌握后,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景模拟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查。
二、创新实验设计分析
在高中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帮助。具体来说,高中生物实验创新主要包括实验材料创新,实验条件创新以及实验方法创新三方面内容。
1.实验材料创新分析。生物实验材料对于生物实验的最终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在选择生物材料时,教师要强调选择材料的原则,具体包括稳定性,易操作性,来源简单容易获取,生长周期较短等[2]。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学生依照生物材料的特点对生物材料进行创新,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进行色素提取实验中,根据课本安排,选择菠菜作为实验材料。但在实际实验时,有的学生提出可不可以用其他材料进行代替,例如韭菜叶。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并最后通过学生的亲手操作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本实验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并进行实验来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翻阅,发现在韭菜叶中有较多的叶绿素b和叶绿素a,然后在实验中通过验证证实了结果的准确性。在该实验中,学生不仅达到了课本规定的实验目的,同时了解了课本外的生物知识,另外加深了对于创新方法的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实验条件创新分析。实验条件通常对于实验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可以改变实验效果和实验效率。通过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创新可以提高实验效果,同时也是高中生物实验创新的重要内容。比如,在进行“酶的专一性”实验时,传统的实验要求是对学生唾液中的酶进行测试,这不仅会让学生觉得不雅观,同时也会造成不卫生情况。教师可以在市场上购买淀粉酶来作为唾液的替代材料进行实验。淀粉酶可以和水混合,制成溶液进行实验,通过这种实验条件的改变将实验转变成定量研究,从而增强了实验的科学性。在本试验中,要求实验的温度为50°,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果温度发生改变会发生什么情况,温度改变多少酶的活性才会发生变化。带着这个问题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论证。由于该实验的过程有些繁琐,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每组学生对特定的温度区段进行实验,从而在提高实验效率的情况下达到实验目的。最后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这一过程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成就感,并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3]。
3.实验方法创新分析。在高中生物实验中,有的实验设计比较繁琐,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可能出现精力分散的情况,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适当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比如,在进行进行可溶性还原糖鉴定实验时,在实验中涉及到了研磨步骤。如果按照实验规定,学生自己进行研磨,研磨的时间较长,同时在研磨过程中可能出现挥发现象,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此时,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在实验室中装备打浆机,通过机器方式进行研磨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独立完成实验并做好实验报告
在进行实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在实验后做后啊实验记录。根据统计发现,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意外情况的发生机率较高,各种意外因素可能对学生的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教师此时要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关注,引导学生独立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一方面确保实验结果,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增加了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在实验后要监督学生做好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中教师要要求学生对实验体会进行重点描述,通过分析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根据调查发现,学生在进行实验失败原因分析时,常常可以获得对知识新的领悟,由于实验失败的原因比较多,因此,学生间通过适当的交流可以加深对实验的理解,提高生物学习兴趣,从而使得生物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学课程进行合理创新成为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生物实验教学上,由于实验本身的包容性和可改变性较大,因此可以积极尝试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创新,从而确保生物实验质量。教师要突破书本的限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教学条件进行考虑,进行探究方式教学试验,有效创新实验机制,从而促进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晓梅.高中生物实验技术改进与创新[J].生物技术世界,2015,02:91.
[2]熊族鹏.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5,10:191.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22-02
时代的发展对高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对基础教学的任务不断进行调整,素质教育继续全面推行,而学生在高中学习生物的基础薄弱,学习考试的压力巨大,这就要求高中生物教师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高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学生对生物学科重视程度低。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中生的学习目的的最终落脚点始终是取得高分、考取名校,而高中生物考试的分值相较语数外等“主课”而言比重不高,直接导致了生物学科在学生的学习潜意识中处于一个次要地位,重视程度低。
2.教师知识更新较慢。相当一部分高中生物教师受到观念的限制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认为课时有限而教学任务量大的情况下,应该将传授基础知识,提高理论水平作为重点,而忽视了教学的拓展和实验,这就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
3.实验教学条件有限。高中生物的教学需要大量的实验来巩固理论,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条件的匮乏会直接导致生物教学的困难,如有的学校实验设备陈旧,有的学校长期在黑板上画实验,甚至有的学校完全不配备实验器材,这都影响生物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高中生物教学的创新改革模式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学生学习的外在条件,刨除照本宣科的固定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教学的提问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鼓励其寻找答案,学生的思维意识培养出来了,自然就会对生物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课堂教学时要允许学生在有疑问和不同见解的时候随时打断,更要在能控制课堂秩序的前提下允许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上课时的拘谨,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变成牧羊式的教学模式,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通过思考和讨论去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加深记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亦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生活疑问来进行思考,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
2.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学生对于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会感到厌倦,教学效果也不甚良好,所以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为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理论、练习、思考、实验和活动相结合构成一套新颖而富有成效的体系。高中生物的教学由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构成了学生的思维体系,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感性材料入手,向学生介绍理论知识的内在规律,再通过实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思维跨越。
3.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开阔学生视野。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以幻灯片、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为主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正在加速进入课堂,合理使用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已成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课堂上,通过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展示图形、图像和声音,让不会说话的知识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毫无疑问,动态化、形象化的知识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开发能力提供了更易辨识和记忆的符号,学生也能理解得更加彻底,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此外,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也能将课外许多有趣的生物学知识贯穿到课堂教学当中,在增加学生课外知识的同时,将一些生物学的规律和学习方法潜移默化地教授给学生,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理论联系实践。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应起主导作用,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汲取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充分调动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可以建立丰富多样的兴趣小组,通过兴趣小组的课外活动,如制作生物标本,制作挂图,观察动植物习性等,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紧密结合。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生物竞赛活动,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课本上的内容,同时扩展知识面,也培养了较强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5.加强实验操作和教学。目前我国学校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校在这方面相对薄弱,无法向学生开设实验课,这对高中生物教学来说是很严重的打击。通过实验教学,尤其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内在动力,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验教学中不仅仅向学生介绍书本上的知识,同时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让学生从实验中认识到生物学的乐趣和奥妙。在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时候进行精心的指导,多方位告知学生生物实验中的内在联系,并对学生填写的生物实验报告进行分析和点评,不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实验意识,即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实验猜测—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分析实验数据,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总结
综上,高中生物教学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既稳固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又注重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深入到教学改革的探索之中,总结经验,为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李筱.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文汇,2010,(8).
1、目前各校实验教学硬件配置不足
调查中发现,少数学校拥有生物园地;过半高中有生物学实验室,但却普遍存在实验仪器、实验试剂缺乏的问题;少数学校配备专职实验员。相对而言,普通高中比省级示范性高中的问题更为严重,乡镇高中及部分民办高中明显弱于市区及公办高中。
2、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开设情况
2.1 目前高中生物课的安排和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容乐观。
有83%的学校没有统一安排生物实验课,只是作为生物基础知识课堂教学的附带部分,随堂进行,时间上没有保障。按照学生特长来分组进行实验教学的学校不到10%。此外,绝大部分学校的实验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大部分教师还停留在“教”实验、“教”教材的层次之上,要么只是进行演示实验,要么只是让学生读背实验,少有进行分组实验的情况,更谈不上探究性实验。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2.2 不同内容的实验,其开设情况不同
根据调查,实验总体完成率较低。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运用发酵加工食品的基本方法”等实验在不同类型的学校均显示出较高的开出率。而“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的分布”、“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模拟研究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以及必修二、必修三和选修一中的大部分实验开出率均显示出较低的倾向,甚至于不少实验,如“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植物的组织培养”及“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等开出率几乎为零。
3、教师和领导对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态度和认识
有很多高中生物学教师对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和目标没有很好的理解并积极贯彻执行。调查中,有89%以上的教师认为新课标对实验课教学的加强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只有46%的生物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新理念的尝试和探索,只有27%的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有新理念的渗透,还有近半的生物学教师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标的内涵,教学观念没有更新。72%的学校领导对于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课改前的水平。超过2/3的生物学教师认为新课改教材中安排的实验太多,影响教学进度的完成。超过113的生物学教师认为实验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比较困难,近半数的教师认为在当前开展实验教学对于备战高考意义不大。
许多实验中,教师只要求学生按实验报告上内容与步骤重复“放映”一遍,要求学生实验过程形式化,实验结果唯一化。这种僵化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受到压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得不到培养。
对于演示实验,教师只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完整演示一遍就行,而不利用质疑、提问的形式加强实验的探究。对于学生实验,只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报告上的步骤会动手做就行,而没有让学生把实验内容与生物知识联系起来,做到一个仪器多种用途,多种设计思路等。针对当今的教师的教学观念,笔者调查了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情况(禹州市一、二、三高中生物教师48人)。表1是针对教师所做的一个小调查统计表。
从表1可知,升学的压力和利用考试分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好坏是影响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主要原因。教师的教学观念及自身素质也是影响实验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
4、学生现状分析
针对学生学习的现状,笔者对学生学习生物实验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禹州市一、二、三3所高中一年级42个班共3468人)(表2)。
从表2中分析其原因:学生实验目的不明确及思想认识不够,对实验不感兴趣是造成实验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由于长期教师“传授式”教学的影响,学生过分依赖于教师、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由于实验仪器的不足,造成实验中7、8人一组,只有少数人能动手,其他的学生只能看实验的现象,使一些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得不到培养。
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对生物学实验普遍感兴趣,喜欢做实验。虽然学生对实验的态度是积极的,但是,他们的实验技能却普遍较差。许多在初中阶段就应该掌握的实验技能,学生未能较好掌握,如低倍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等。这使得高中生物教师不得不给学生补充讲解初中的内容,进行实验必须从最基本的操作要求开始,大大牵制了高中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从教师的访谈可知,高中阶段实验开设率低与学生实验技能普遍较差,开展学生实验花费时间比较长,组织管理比较困难有关。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知之甚少,实验探究能力较差。教师虽有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实验和探究,但难以开展,不能有效组织教学。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
扩展联系 多学科综合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生物学科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理论教学的目的是将生物学的本质或生物的自然特征按照系统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掌握生命活动的基础知识及其基本规律,让学生在感受和学习生命活动的同时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感恩生命。
生物教学不应该是填鸭式的教学,而应该是“导学式”的教学。教师在传授生物学的理论知识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高中一年级的生物教学中,由于学生刚刚升入高中,高中生物的知识与初中生物完全不同。高中生物的实验课很多,而初中生物由于并非是中考科目,所以很多学校都不重视,学生基本上没有上过生物实验课。这种现象虽然不好,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高中生物教师进行生物实验教学。
高中生物的第一节实验课是“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教师在讲显微镜的使用前可以先介绍一下显微镜的发明等趣味性的知识,引起学生兴趣后再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应用。在制作临时装片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动物、植物、水果、真菌等与生活息息相关、平时人们经常接触到的东西的细胞作为观察材料。这样,学生在观察时既能掌握所学的知识,又能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得生物教学不再乏味,更提高了生物教学的效率。
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有很多。例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质、蛋白质”实验。虽然这个实验被安排在高一生物的第一章第一节中,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此实验安排在第四节教学结束后进行。原因是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了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特点后再进行实验,更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掌握,在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对所学知识的复习作用。
实验材料可以不局限于书中所介绍的材料,可以适当地加一些时令水果蔬菜或是学生自己准备其他食物。这样进行实验有助于活跃实验气氛,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食物属性有个大概的了解,学生可以据此对自己及家人的饮食做出适宜的调整。
在这节实验课中还涉及切片和染色的步骤。教师在进行讲解的同时,也应进行实验安全知识的讲解。如在切片时应避免切伤自己和同学,使用试剂时应避免试剂污染实验服和皮肤,更不允许将实验用具及试剂带出实验室等。
二、扩展联系运用的能力
生物教学的教学目的是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将这些文化知识扩展开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这种能力的培养在生物实验课上得到了体现。例如生物必修1中的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本实验的目的在于了解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为进一步学习酶的本质以及酶的应用起铺垫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洗衣粉、洗洁精,它们通常添加了酶或酶制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加酶和不加酶的洗衣粉或加酶和不加酶的洗洁精的去污效果有何区别?让学生自己提出实验的变量和不变量,自己设计、操作实验,得出结论,并进行讨论,书写实验报告,锻炼学生的运用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虚假广告,学生可以用所学的生物知识鉴别市场上一些含酶消费品的真伪,防止上当受骗。生活中的新产品层出不穷,通过对酶的学习,学生们也可以对一些与酶相关的新产品的成分进行判断,看其实际的使用效果,并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将所学习的知识扩展并运用到实际中去。
在“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中,要求学生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本次实验学生学习了如何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以前也学过如何观察DNA和RNA,可是细胞内含有多种细胞器,“如何观察其他细胞器”这个问题会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让学生们带着问题查阅资料,提出一种观察细胞内其他细胞器的方法。在实验课堂进行讨论,并用已有的实验条件验证学生们提出的观察方案。
在现有的课本知识的条件下,在教学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扩展思维,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可谓一举数得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素质教育下教师的首要任务,但是,思维扩展也需有一个度,不能让学生异想天开,要用科学的方法见证实验,不能天马行空似的做实验。这样不仅浪费实验资源,更浪费学生的时间。因此,在进行扩展运用教学时,教师要掌握好度。
三、多学科综合运用的能力
生物学科属于理科。然而生物与文科的联系也是相当密切的。首先是语文学科,学生在实验课后要书写实验报告,用文字将实验过程描述出来,并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和讨论。实验报告的表述既不能夸张也不能过于简单,这些过程都离不开文字的叙述,文字是生物实验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如此,生物学科与地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必修2“遗传与进化”部分里,着重介绍了地理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生物的物种也不同,热带和寒带的植物和动物种类也都不尽相同。不同地带的气温、湿度、人们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不同,生物的进化方向不同,物种间还会形成地理隔离。
生物不仅与文科有联系,与理科也有联系。比如化学学科,在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需要用无水乙醇、石油醚、丙酮、苯等有机溶剂和二氧化硅、碳酸钙进行层析。将不同成分的色素层析在滤纸的不同位置。不仅这个实验是这样,高中生物实验大部分都需要用到化学试剂,化学试剂是分析生物成分、区分生物细胞内不同细胞器的重要手段之一,生物实验离不开化学试剂的“帮助”。而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中则会用到数学知识,用数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归类,分析出其中的不同或相同之处。例如,在探究酶活性的实验中,需要探究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这种类型的实验都离不开数学。
“神十”从月球回来不久,“玉兔”刚刚着陆月球。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航空项目,其实也有着物理和生物的结合。航天器将生物种子或生物资料带入太空,太空中的微重力、强辐射等物理条件作用于生物体。
四、结语
生物是自然学科的基础学科之一,而实验是生物学科的基础。在进行生物实验教学时,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教师不能沉湎于过去的应试教育模式里,而应走出“围城”,用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培养综合型学生为目的,在生物实验课堂上用有限的实验资源,挖掘学生无限的实验能力、实际应用的能力以及各个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媛玫.高中生物实验与目标教学[J].广东教育,2002(Z2).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评价;高中生物教学;应用
教学评价是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内容,简单来说,教学评价就是通过组织开展一些考试、评估、测试等教学活动,对学生的生物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的状况进行了解和掌握。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整体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保证教学方向朝预期目标进行。然而,就目前高中生物教学现状来看,教学评价被狭隘地局限在了考试成绩上,分数成为了评价教学的唯一标准。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也是充满变化和具有可塑性的,因此,教学评价也应立足学生长远发展,不但要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还要对内容、方法、过程等方面进行相应评价,形成多元化评价方式,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一、评价过程应从课前开始
教学评价应该是贯穿教学始终的,而评价的重点首先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在组织课堂教学之前,从课前预案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一个评价分析,立足学生不同层面的“差异”,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客观组织和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材料、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如在教学选修课《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一课时,课前通过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分析,发现由于微生物其个体较小,一般学生对其没有直观印象和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同学通过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习,对细菌、病毒结构已经具有一定了解。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微生物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作者使用多媒体教学,将微生物的形状、结构,微生物的培养、繁殖、应用等内容制作成课件,为学生呈现了一个直观动态的微生物世界,丰富了学生感知,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元化评价策略
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主动参与情况、生物探究精神、生物与生活的联系能力等等。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评价策略,从而实现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统一。下面以《光合作用》一课为例,具体说明应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元化评价策略。
(1)学生自评。在教师完成“提取和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实验展示后,鼓励学生亲自上台进行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实验开展自我反思评价,对实验中自己使用的方法、产生的实验现象进行评价与反思。针对成功和失败的例子查找原因,总结经验。在这个过程中,评价主体由传统的教师评价转换为以学生为主,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学生自发、自觉地进行修正与完善,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良好发展。
(2)学生互评。本节课作者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布置任务,通过知识传授和实验观察,掌握下列知识:①正确写出光合作用反应式;②用所给实验材料,设计证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③了解光合作用的产物氧气来自于何物;④阐述你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分组汇报学习内容和观察过程,并由其他学生给予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来自于学生中带有赞赏、质疑、肯定等多种评价意见,学生在对他人进行评价的同时,无形中提高了自身多项思维能力、判断能力、鉴赏能力等综合能力,使评价的功能得到充分彰显。
(3)教师的延时评价。延时评价,就是学生在进行提问或者得出结论后,教师并不急于给予评价,而是给评价“留白”。将一段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思考,通过提示或者暗示去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发现和探究,然后再给出合理评价。在本节课讲解完后,给学生设置问题:利用光合作用原理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是:A带土移栽、B合理密植、C根部松土、D地膜覆盖。同学们众说纷纭,答案不一。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并不急于进行肯定或者否定,而是让学生们回想自己学过的知识:光合作用是不是和光照时间还有二氧化碳浓度有关?是不是光照面积越大,光合作用就越强?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继续分析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寻求正确答案。这种延时评价方法,为学生讨论分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多元化测试评价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多元化测试评价,就是打破传统的以考试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模式,使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再单一以让学生掌握知识为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布置专题作业。专题作业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如调查报告、专题论文等等,让学生对有关资料、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和收集,通过建立观点、事实论证、组织文章,最终将调查、研究的内容和结果通过报告、论文的形式得以体现,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量。
(2)多样化考试方式。高中生物教材内容中,可供学生参与探讨的话题和问题很多,因此,对诸如月考、半期考的考试上应作科学改进。在试题上,提高开卷试题的比重,多出一些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综合实验性较强的题目,并可以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调查,可以共同查找资料、共同研究讨论,形成最终结论。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态文明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生态问题日益严峻,我国人民和政府高度关注生态建设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十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扩展到“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战略地位,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报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础上加上了“美丽”二字。把美丽中国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明确提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是推动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维护生态环境,应该从教育抓起。《二十一世纪议程》强调“加快可持续发展、提升人类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解决能力的首要就是教育”。【2】教育可以使我们在意识形态的高度上和道德行为规范的层次上意识到生态环境对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在教育中使学生学习到与我国规定的各项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条文,学会用法律法规来为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负责。通过在高中时期学习了解相关生态文明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改善自身的生态文明行为,有效通过生物课程对高中学生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是进行生态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生态教育的要求
我国高中现行的“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得到更大地提升。生物科学素养指的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参加实践活动及在面临问题并必须做出正确的决定的时候,所需要的一系列生物学的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学生在科学方面所具有的创新、探究能力,形成正确、科学的态度价值观念。在“课程标准”的内容中更清楚的表述了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且在三维目标中均涉及到了生态教育及其教育目标的内容。
(二)新课改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改进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面提出:要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与其生活相联系的“活”的知识;强调要把“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学”,即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阶段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在学校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充分贯彻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教育教学思想,强调教学的多样化和综合性。在生物知识的讲授中要和学生所处的地方环境特有的生物、环境特点相结合,综合国家课程中要求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并创新的融入地方特色课程,挑选与学生所处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素材,有效拓展校本课程,形成学生感兴趣的、易接受的融入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生物课堂的综合教材,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特色化的课堂结构。
(三)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报告指出,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学生恰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受益者,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对学生也提出了现实的社会要求。要想满足社会的需求,紧跟时代的步伐,就要求学生必须全面发展,掌握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相关生态知识和意识态度。所以在高中生物学的教育过程当中适当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生态文明知识,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物教学自身的需要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本来就融合在高中生物教材及课程当中,高中生物必修Ⅲ——《稳态与环境》的主要学习内容就包括了大量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知识及实例,从宏观的层次上讲述自然群落随时间迁移的演替,及人类活动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界造成的一系列或好或坏的影响,以及生物界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微妙关系,阐述了各种生物都是自然界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当人类离开了其他生物,离开自然界将无法生存,从反面证明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意识,培养生态文明行为,对学生进行直观地,有效地生态文明教育。
三、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一)创设生态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手段,有目的、有方向的创建生态教学情境,营造形象、美丽的教学氛围,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主动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并潜移默化的在学生的意识中留下生态环境的美好,为学生确立生态文明意识有重要意义,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主动的理解生态文明的思想和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科知识。
(二)直观教学,给学生心灵冲击
教师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板书、板画、模型、实物等各种直观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通过自己细致观察并分析来获取知识。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有关于原核生物蓝藻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藻类形成的水华的视频录像,更直观的使学生了解生态污染及其成因,规范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三)开展第二课堂,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高中阶段并没有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所以要求生物教师有效依靠生物学科的教材,并主动融入地方特色,形成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并积极组织课外活动,组建兴趣小组,帮助学生培养生态文明意识,规范生态文明行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还可以改善周围环境,带动更多的人建设生态文明。
(四)开发环保节日,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在环境日、植树节等大众节日,组织环保活动。带领学生及家长参加小区、校园等清洁美化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生态文明建设从身边做起”,强化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亲身感悟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责任感,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高中生是中国社会主义未来的承担者,也是美丽中国的建设者,把生态文明教育主动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提升高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行为。在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可以营造出积极主动的教学情境,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所以,探究并总结出一套有效且可行的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季晓磊.报告关键词[J].中国经济周,2017-10-23
老师若不了解学生初中生物学习的思路和水平,就不能找到初高中知识衔接的钥匙,就不能明确高中生物的教与学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就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首先,关注学习规律,注重引导新生明白获得知识的方法要领在高一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逐步适应教学新方法,使学生早些明白相关重要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中该怎样学才有效,消除其心中初中生物可能与高中生物互不相干或高中生物神秘莫测的心理,提前树立高中生物也能学好的信心。在初中学习中,学生能够做实验的机会很少,大家对于实验抱有的态度是比较喜欢,想去做,可是又不懂得怎么去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中间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去做,注重实验结果的记录,有些学生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现象不重视分析,喜欢成功地做出来,却不喜欢去发现失败的原因,不利于其实验能力的提高。
其次,认识实验价值,注重引导新生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老师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往往成为验证课本知识的附属,嘴里说着怎样反应,最后记录怎样结果,学生看得稀里糊涂,学得不知所云,做得一塌糊涂,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因此,鼓励学生思维,大胆设想,大胆试验(安全保障前提下),才能使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其主体作用,改进实验,获得成功。
其三,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引导新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日常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没有新意,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采用老式的灌输法,强制性地学习,使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概念图等教学策略无法实施。由于缺乏师生互动和自由沟通,会逐渐使学生丧失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老师要时刻鼓励学生,使其充满激情地学习,重视生物学的思想、原理、方法和探究,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提高成绩,增加兴趣。
二、教学环节从抽象到具体的落实
高一新生对生物课程的认知比较浅显,如何提高学生生物实验技能;如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如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使基础知识充实巩固。这都需要生物教师进行科学灵活的教学设计。笔者认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环节一般为:“自主预习、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段、课型自主变通、组合形成教学流程,才能引导学生逐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自主预习”是后续学习的基础环节。由学生在课前或刚开始上课的时间段内自主学习,发现疑难,提出问题,经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后提取出课堂学习的主要问题(即知识点、重难点)。学生带着思考和质疑进入讨论,达到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的目的;同时,给予一定限度的学习时间和进度安排的自主性,保证不同学习速度的学生获得“异步”学习的公平机会。
2.“小组讨论”是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生生交互可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兵教兵”实现“一对一”的教学。
3.“交流展示”是固化成果的重要环节。可以借助黑板、投影等媒体,由学生报告学习成果,引导其他学生整理学习内容,理清问题解决思路,培养学生观点概括、问题表述和问题解决及表达、交流等综合能力。
4.“质疑拓展”是深化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小组研讨基础上,把共性的问题、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拓展探究的问题,通过、互教互议、教师指导、组际竞赛等方式,进一步加以解决,发展学生推理性、批判性思维。
5.“检测反馈”是反馈矫正的评价环节。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手段,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学习成就,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反馈,指导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当堂目标达成度。
6.“小结反思”是建立联系的领悟环节。引导学生概括、小结学习内容,绘制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领悟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增强学习习惯养成自觉性。
三、总结
一、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课题
近年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和进步。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开发不合理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历程,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的道路,这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1978年,联合国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该委员会撰写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并且将它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观点得到各界广泛的重视,并且写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等文件中。现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题。一般地说,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个方面的综合协调。这就是说,加快经济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983年,我国政府宣布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在199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可持续发展列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建设蓝图的两大战略之一。可见,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事。目前,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保护环境工作需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概括地说包括坚持节约各种资源、继续控制人口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干部和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坚决遏制和扭转一些地方资源受到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从这五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五点中哪一点都离不开生物科学;高中生物教学在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观点教育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重任。
三、关于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的建议
我国高中生物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新制订的《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供实验用)》,同样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必修课的教学内容中有“环境与人体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等知识点以及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实习;在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中有“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人与环境”等知识点。同原教学大纲相比,新教学大纲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点数目和课时数都明显增多。此外,教材还设有专章,集中讲述了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生态平衡的关系、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等基础知识。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作为两大战略之一,写入我国的“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为了使广大高中生能够从协调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增强对保护生态环境重大意义的认识,实际上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以便使我国亿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能够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自觉地、更加能动地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笔者认为,高中生物教学有必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第一,树立人类与自然相依存的意识。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地球复合系统。通过环境教育,要使学生获得人类生存离不开地球环境的意识。同时还要使其形成全球意识,不仅要在注区域性的环境状况,还要关注大范围的全球环境问题,关注全球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样可使学生从更高的层面、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物科学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国家各行业的建设乃至子孙后代的生活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而更加自觉地学好生物课。
第二,树立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意识。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环境给予人类以维持生存的物质,并给人类提供了经济、社会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因此,生物课教师都要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出发,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高中生物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任,从而更加重视开展生态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教学。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环境与发展并不是独立的两个问题,它们是紧密相关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资源为代价,发展要与环境相协调,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视频资源;高中生物教学;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94-02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环节提到“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笔者在学校的一次对外开放日的活动中,开设了题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公开课,这节内容的特点是新知识点少,学生已经具备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所以,开设这节公开课不容易有新意,有较大难度。经过认真分析学生学情与本节内容特点,笔者决定“广泛利用媒体资源”(视频资源)作为学生课堂讨论的素材,教学效果好,得到了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
一、导入新课——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著名的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利用展示探究情境的方法,开发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课程资源导入新课,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视频资源具有视听结合的特点,是导入新课的好材料,一方面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新课的学习上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的情感迅速地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中,从而为教学中每一步骤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例如:在讲授《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节课时以“太空中看美丽地球”视频资源引入:从太空中看到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被蓝色的大气层围绕着,海洋占据了很大面积,美丽神秘。可当我们把镜头向地球靠近,听到的不再是美丽的歌声,而是地球母亲的哭泣,因为,整个地球面临着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从视频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置于地球之外,他们所看到的是地球的整体面貌,学生陶醉在动听的音乐和美丽的景色中,但学生从电视、报纸等渠道或多或少了解了很多地球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借助视频资源作为导入,为学生营造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或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这样的导入设计实际上就为新课的展开提供可拓展的空间,缩短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顺利地从一开始就将学生引入当时的课堂氛围之中。
二、突破重点——深入浅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媒体上关于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营养和保健问题等方面的报道,作为学生课堂讨论的素材,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重点是教学内容的核心,不仅是难教的内容,而且是学生难理解的内容。难点是教学所要解决的难处,因此,掌握好重难点就达到了教与学的效果,教科书中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是教学中的关键性问题。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效果往往很不明显或者说不理想。新课程更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生物教学研究的对象,如果单凭教材的文字材料和教师的语言描述显得比较苍白,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难点。借助于视频资源,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增强学生对生物事件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使学生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理解教材的重点知识又能突破难点知识。
例如:在讲授《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节课“生物多样性”内容时,使用了中央电视台一则新闻“地球生物加速灭绝引发各国忧虑”,新闻视频内容涉及了生物多样性的类型、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以及各国科学家的担忧。在观看了新闻视频后教师设问:生物多样性的类型有哪些?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哪些?生物多样性的现状怎样?你了解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些?在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后,由不同的小组分别进行观点的阐述,从而在视频资源和文字材料的双重引导下,开启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达到视频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三、课堂结课——紧扣时效,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观
课堂结课虽然只是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但是如果处理好一堂课的最后环节,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把握一节课的线索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主旨思想。它是一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整节课教学的精华所在,它不仅可以检验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而且能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认真而全面的分析、总结、判别优劣,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这样既可以起到备忘录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初步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选取最具时效性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生物发展现状,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可以引起学生共鸣,强化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