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詹天佑教学设计范文

詹天佑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詹天佑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詹天佑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问题串;学习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8-0040-03

教和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过分强调任何一面都是错误的。“教”是正面,是我们平时看到的常态,研究的人很多,成果丰硕。甚至可以这样说,教师为主体,这是中国的教育文化。虽然我们现在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都赞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说法,但很多人骨子里还是“教师为主体”的拥趸。不需研究从教学设计开始的整个教学过程,也不需去观察常态的课堂,你仅看看公开出版的课堂教学录像片就能知道,不管它有几台摄录像设备同时在录制,最后剪辑出来的录像片镜头基本上还是围绕着教师转。再说我们自己,参加这样大型的教学观摩活动,记在听课笔记本上的,也大都就是教师怎样问、学生怎么答这些内容。

这种“教师为主体”教育文化影响下的教学设计,教师一般会依据课标、教材,设计一系列的问题组成问题串,教学的流程就是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串起课堂的纽带主要是设计好的问题,如下面《詹天佑》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细心地读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想想并说说詹天佑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结果怎样。(学生默读思考)

师:大家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能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问题。詹天佑是怎样设计“人”字形线路的呢?

师: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是怎样行驶的?

师:(画出“人”字形线路简图,并标明东西南北)谁愿当驾驶员开着火车爬陡坡?谁来当解说员?请大家当裁判员,看他是不是一位优秀的驾驶员。

师:为什么“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想想你爬过山、爬过坡吗?走怎样的线路才省力呢?

师:我看它们实际上都是“人”字形线路,只是“人”字形线路是一个大的“人”字,其它是由许多小的“人”字连接起来的罢了!

师:同学们联系自己学过的课文和自己生活的体验深入地理解了“人”字形线路的设计。那詹天佑为什么不设计成“S”形或“Z”字形的线路呢?这样坡度更小,火车爬上山不是更容易吗?[1]

从刊载出的教学实录中我们欣赏到了执教者的教学智慧,但这种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推进方式也有明显不够科学的地方。

如上图所示,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推进中,问题一提出后(正确答案是D),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回答都错了,老师往往会置之不理或简单评价,因为丁同学回答对了得到了简单的表扬,所以课堂就往前推进。接着提出问题二(正确答案是A),虽然乙丙丁三位同学对问题二都不理解,想到的答案都是错误的,但因为甲同学回答对了,于是课堂就再次往前推进……不管你“学生为主体”的口号喊得多么响,事实上这样的课堂并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学。

假如能基于学生的学来改进我们的教,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考虑的是学生先学什么,怎样学,再学什么,怎样学,用学生的学习活动串起课堂,教学的流程就成为了学生连贯的自主学习过程。这样的课堂,就能有效避免“问题串起的课堂”的某些不足。譬如前面《詹天佑》教学片断中的教学内容,我们就可设计成一个学生活动:要求学生“设计詹天佑‘人’字型线路的说明图并配上文字说明”。这样的学习活动,虽然交流学习成果时只有部分同学参与,但活动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必须细读文本参与到活动中去,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学生个别的指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得以彰显。

有人以为这样以学生活动串起的课堂免不了简陋苍白和单调乏味,认为这是把充满着艺术性的教学边缘化了,其实这又是一种误解。有灵性和智慧的教师,同样能把基于学生学习的课堂设计得丰美和多姿。不信请看特级教师葛银铨执教《詹天佑》的两个教学片断。

片段一:

师:1909年8月,第一条完全由我国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胜利竣工。这一消息,给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中国人民无不感到扬眉吐气。(播放课件:通车庆典)

铁路竣工当天,如果有一家当时影响很大的报纸,想在头版头条刊登这样一则启事——(大屏幕展示,随录音逐字打出)

征集路名启事

各位同胞:

第一条完全由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已胜利竣工。为了纪念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本报编辑部特发起征集铁路路名的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1.路名必须简洁、明了,以三个字左右为宜。

2.路名以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为原则,可以与修筑这条铁路相关的内容命名,可以体现这一铁路修筑成功的意义命名。

3.来稿务请写出命名的理由。

1909年8月

师:同学们,大家想不想穿越时空隧道,一起来参与这次活动,设计一个好的路名?

生:想,我来说!(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

师:别急。要想设计一个好路名,你有什么建议?(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梳理。)

师:命名的理由从课文的具体语句中去寻找,找出最有说服力的语句进行深入研究。因此,要先仔细读课文,再一起讨论。研究文中语句的方法可以:划一划,划出感触最深的语句;写一写,在划出来的语句旁写上批注;画一画,有些内容可以用简笔画来展示,还可以在简笔画上动手演示一下。当然,还可以用其它的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再概括出你认为最好的路名,等会儿我们召开新闻会来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

第2篇:詹天佑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核心问题;设计方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设计“核心问题”,对带动整篇课文阅读的教学,对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价值。也就是说核心问题主宰着整个教学进程,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往往能以问题引发思考,将学生思维引向更广阔的天地。因此核心问题设计是否有效决定着课堂的成败。为了让核心问题最大程度地发挥成效,核心问题的设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一、核心问题设计必须具有“整体阅读,深化理解”的带动性

所谓“整体阅读”,不是指让学生读课文并大致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围绕着一个或者几个“话题”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即引导学生从课文整体的角度去理解课文的情节、课文的脉络、课文中的人物、课文中的事件、课文的表现手法等等。这就要求给学生一个切入点,让学生在这个切入点的引导下得到真正深刻的阅读体会。在这方面,“核心问题”可以说是有着绝对的优势。教学课文《詹天佑》时,可抓住概括全文思想内容的句子:“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设计一个核心问题:你从课文哪些语句能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结合有关的词句,说说理由。)学生看到这一问题,自然会联想当时当地的情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阻挠、工程技术人才缺乏、劳动工具落后、在勘测路线时地势又险峻、气候又恶劣、在开凿隧道时又要过很多高山(居庸关山势那么高岩层那么厚、八达岭隧道又是那么长);在设计线路时,青龙桥附近的坡度又特别大等。尽管当时当地的困难很大,可是,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一丝不苟地工作(周密地勘测线路;采用了不同的凿进方法;设计了巧妙的“人”字形线路。)并提前两年竣工,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这样设计的问题,教师教的目的明确,学生学的也明白。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认真思考,讲出学生对“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句有较深刻的理解。詹天佑强烈的爱国之心及杰出的才干会深深地铭刻在每位学生的心里。再加上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引导,学生就会懂得:不管是写文章还是读文章一定要“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读文章,注意了当时当地的情况,才可以对文章了解得更加透彻;写文章注意了当时当地的情况,才可以使文章表达得效果更好,真切感人。

二、核心问题设计必须具备“凝聚话题,优化活动”的支撑性

“凝聚话题”就是减少提问,“优化活动”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长时间的阅读、思考、研讨、交流的机会。也就是说“核心问题”有利于大量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而不是像我们平时的教学一样,教学内容的推进主要依靠师生之间的问与答来进行。如在教学《夹竹桃》一课中关于侧面烘托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1)课题是夹竹桃,可季羡林老爷爷为什么要用一个小节来写夜来香、玉簪花、等其他花呢?(2)课题是夹竹桃,可季羡林老爷爷花了整整一个小节写夜来香、玉簪花、等其他花,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理由是什么?这两种提问看似大同小异,效果却是大不相同的,我在教学中将它处理成第二种。这种提问将两种观点放在学生面前,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至于到底是不是值得写,则是完全可以各抒己见的。

这个问题在教学中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这一问题的形成明显的长时间地延伸了学生的活动板块。这样的教学,可以基本上消除课堂上那种琐碎的“连锁式问答”。

三、核心问题设计必须具备“精细思考,深刻探究”的凝聚性

“核心问题”应有利于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有利于让学生的眼光进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从而达到让学生精细思考、深刻探究的目的,而这种精细思考与深刻探究,又始终是围绕着某条主线进行的。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汶川地震发生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仔细研读文本,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细节描写,二是环境描写,三是侧面描写。这些内容集中表现了谭老师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本课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于是,我们可以将教学分为三大板块,每一个板块设计一个核心问题。第一板块的核心问题是:“紧扣题目,抓住细节,体会人物形象。即找出文中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从细节描写中感受谭老师是个怎样的人”。第二板块的核心问题是:“感受环境描写和场景描写,体会表达效果。即找出文中描写大地震来临时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第三板块的核心问题是:“学习侧面烘托,丰富人物形象。即阅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列举了哪些人物对谭老师的评价,为什么要写这些评价?”

这三个“核心问题”。第一个能解决对课文内部层次的理解,第二个能解决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第三个能解决对课文的语言欣赏。就实施情况来看这第三问,学生的讨论就异常地精彩:

问题的提出便于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眼光易于进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学生思考精细了、探究也更趋深刻,研讨的气氛浓厚了,这就是“核心问题”的牵引在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精心设置合理有效的核心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能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当然,“核心问题“并不能完全替代课堂上所有的提问。它是教学设计的主干,其它的“枝叶”还需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在课堂上生成,这样才能使让我们的教学有一天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2008―10. 出版:山西教育出版社编辑:《小学语文教学编辑部》

第3篇:詹天佑教学设计范文

一、课前引入游戏,激发阅读期待

游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游戏的趣味性特点能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巩固和强化。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适时开展诸如表演、模仿、猜谜、抢答、摸宝、接龙、看谁快、找朋友等形式灵活多样的小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将要学习的内容提示或暗示给学生,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如教学《影子》一课,教师可利用课前的时间,带学生到操场上做一个关于“影子”的小游戏。在游戏中,学生通过找影子、踩影子、跟影子赛跑等环节,边玩边观察,从而发现了“影子是黑的”“影子跟着人走”“影子会改变方向”等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当学生兴趣正浓时,教师就可趁势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看看课本上是怎样写影子的?”学生急于知道课文里的答案,一下子就涌进了教室……这样,学生通过游戏,在感知“影子”的基础上,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下,产生了内在的学习动机、浓厚的求知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从而使他们能主动地去寻求问题的答案,顺利地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中,有效地激发了阅读期待。

二、课始带入悬念,激发阅读期待

教学伊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特点,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悬念式导语,使教学于平淡处起波澜,平坦处见突兀,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下,产生主动学习和乐于探究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如教学《我和狮子》一课,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讲了一个狮子咬死人的新闻:“前不久,有个动物园曾因工作人员的一时疏忽,没有把狮笼关好,夜里狮子闯出笼子,活活地咬死了一个人。为避免更大的伤害,警察不得不开枪将狮子击毙。”接着,教师提高了声调说:“可是美国有位女学者,却同凶猛的狮子在一起相安无事地生活了三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我和狮子》这篇课文。”这样,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创设了“狮子咬死人”和“女学者与狮子相安无事地生活了三年”这个具有强烈反差的对比式悬念,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了一种认知冲突,使学生欲答不能,欲罢不忍,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诱发了学生寻根究底、追根探源的心理渴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三、课中进入情境,激发阅读期待

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的阅读期待得到一定的满足后,如果教学设计缺乏吸引力和趣味性,学生就难以产生进一步阅读的期待。这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创设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如教学《詹天佑》一课,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两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创设情境:“同学们,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在高山峻岭中开凿隧道时,根据不同地势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使工期缩短了一半。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小詹天佑’,就是当年修筑京张铁路的技术工人,请你们说一说开凿隧道的两种具体方法,画一画‘人’字形线路图的设计情况,然后向大家介绍一下设计、施工的特点和要求,‘工人们’也可以提出有关的问题请‘小詹天佑’解答。”在这里,教师没有要求学生去怎样阅读课文,但学生为了能说好、画好、问好、答好,就会自觉而主动地反复阅读课文,潜心涵泳,切己体察,这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四、课后深入探究,激发阅读期待

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迁移性阅读、广泛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找准学生所学知识的结合点,认真筛选典型的、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深入探究,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期待。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有学生提出问题:“小壁虎的尾巴断了能再长出来,老鼠的尾巴断了还能再长吗?”这时,教师不去正面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是反问学生:“小壁虎的尾巴断了为什么能再长?老鼠的尾巴有这项功能吗?其他动物的尾巴呢?请同学们课后进行研究,下节课我们再汇报交流,看谁有新发现。”于是,学生们利用课外时间,或请教他人,或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通过课外阅读和研究,学生们知道了小壁虎的尾巴具有再生的功能,而老鼠的尾巴因为没有再生功能,所以断了就不能再长了,并了解了其他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这样,教师根据学生对小壁虎尾巴断了还能再生所产生的兴趣及相关的认知冲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探究,既拓展了教学内容,丰富了语文实践活动,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第4篇:詹天佑教学设计范文

一、让语文课堂融入生活,真正地开放语文课堂

语文原本来源于生活,自然也应回归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教学《黄鹤楼送别》,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出示几幅图片,几个送别的场景:(1)涕泪交加;(2)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3)潇洒拱手,饮酒告别;(4)送完就走。让学生体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你喜欢哪种送别方式?如果送的是朋友,你选哪种?为什么?如果是两个大男人、两个大诗人应是哪一种?……选完后,让我们来看书,学文。其次,与学生交流:你们与朋友送别时会说什么?心情如何?再与文中李白与孟浩然的送别场景对比:体悟豪情。你还想起了几种送别或有关送别的诗?积累一下。最后,你是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如何与好朋友、好同学告别?具体有什么想法和做法?这几个环节目的只有一个,把送别诗和生活中的送别情景融为一体,学文更是应用,拓展更是熏陶。学生在学文中理解了男人之间送别的豪情与柳永说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思送别的区别,更会把这其中的送别诗、送别的想念诗应用到生活中,达到物我两相合的境界。运用生活中的经验与文本交织,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会形成一种开放式的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把学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

二、充分运用情境,调动语文课堂气氛

小学语文课堂如同生活中的舞台,学生是舞台的主角,教师则是导演与策划。一台好戏需要导演的精心策划,一堂好的语文课也需要老师精心的导演,才能有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熏陶、感染学生,让其披文入情、移情入文,真正达到文人合一之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移情体验和角色激情扮演,以达到“演出”中内化文体、移情熏陶,真正把文本内涵内化于胸,产生共鸣。如教学《詹天佑》一文课,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铁路。学生对于“人”字形铁路的了解只流于表面,未曾通过文字形成具体表象,于是,我采用角色扮演来披文入情。让学生一是当小画家,二是当小司机,先根据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动手画“人”字形铁路示意图、练习讲清图意;然后,在班级中开展“小司机赛车”,看看哪位小司机第一个顺利地把“小火车”开上山去。这样学生一个个动手操作,不少高明的“司机”成功登顶。这样几个简单的动作表演,不仅让学生立即从中领悟到了詹天佑设计的意图,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对詹天佑的才干由衷地佩服。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们从生活经验中体味学习的乐趣,比我们空洞的讲解更有创意也更有效,同时也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学得更主动、更积极,使课堂更具活力。

三、读写结合,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其中除了强调要注重圈点勾划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动笔写。读能陶冶性情,写方能抒其心态。光读不写,学生往往犹如蜻蜓点水,只能获得浮光掠影的粗浅认识;只有读写结合,学生才能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才能有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和独特感受,从而享受读书和审美乐趣。记得几年前,有一位教师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当学生沉痛而悲伤地结束最后一句“她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后,学生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愤怒溢于言表。而那位老师没有说一句话,只是轻轻用电脑投影了一首刘倩倩小朋友写的诗《你别问这是什么》,让学生在配乐的情境中聆听诵读,再轻声跟读。读着读着,学生们有的泪流满面,有的轻轻抽泣,老师没有劝阻,没有评价,只是轻轻说了一句:“同学们,此时,你想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些什么呢?拿出笔写写,让在天堂的小女孩知道你的心意……”学生“情到深处自然浓”,有不少学生仿写出一首首送给小女孩的诗,也有不少学生议论热烈,有的想像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的欢乐情景等,学生写得真挚动人!紧接着,那位教师又适时推荐《安徒生童话》……学生读得动情,写得高兴,议得热烈……抓住了这个的读训练点又达到了写的目的,在潜移默化中还告诉了学生学语文、写作文就是要表达真情实感,读书就是要有自己的经验等等。这种读写自然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又调动其积极性,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四、结合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第5篇:詹天佑教学设计范文

(1)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目前,很多学校采用的都是人教版语文教材。教材内容较为丰富,且针对每个年级的学生特征加以设计。然而教材仍旧有一定的问题,很多内容和生活实际不贴近。

(2)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时间较少。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不能有效深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对学生的爱好了解得也不够全面,进而无法进行良好的师生教学互动,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生活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平台,他们完全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学起,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可考试分数的高低却植根于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以及升学而学习语文。

(3)作业存在机械性。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不足,对作业的设计仍旧有很多问题。然而目前小学语文作业的量过多,且有很多重复性内容,此类作业不仅无法让学生积累知识,还会让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思维意识的发展[1]。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高效教学的策略

(1)老师观念的转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老师认为学生只需要在自己的指导下进行知识点的学习,不需要另外花费时间进行知识点的拓展,这会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学效率下降。这实质上是因为老师把自己当作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填鸭式”教学手段的使用不利于学生下阶段的发展[2]。因此,老师需要重视教学中观念的转变,这是高效教学的首要策略。观念的转变对老师而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现状慢慢地调整,要时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更加高效的学习。

如: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的教学时先给学生讲述一部分基础的语文知识点,然后老师给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解决其他的问题,在学生面临比较有难度、处理不了的问题时老师可以给出指导,提供解决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之下解决这部分问题。通过老师观念的转变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活跃,学生也会主动地投入时间在知识点的研究上,?谋局噬咸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情境教学的使用。情境教学是当下小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手段之一,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很明显的作用。情境教学实质上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使得学生在情境中能够降低学习难度,使得学习效果得到提升。同时,情境教学的另外一个作用是能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相对而言是比较枯燥的,很多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会加快教学节奏,使得学生成为了知识点的被动接受者,导致学生慢慢地对语文学习产生厌恶感[3]。因此,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时需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学,发挥情境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使得教学变得更加高效,让学生主动投入到知识点的研究和拓展中。情境创建的方式多种多样,需要老师不断开发。情境教学的设计需要满足学生的课堂学习需求,让学生在情境中得到真正地提升。

如:老师在进行《詹天佑》这篇课文的教学时,会先让学生在课外搜集关于詹天佑的背景故事,让他们了解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对他产生一种崇拜感,接着我会通过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给学生展示詹天佑在研究时的图片,给学生创建一个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进行这篇课文的学习时会变得更加轻松,理解能力也明显上升了一种档次。因此,老师需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为学生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外教学的拓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仅仅通过课堂40分钟的教学时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老师需要拓展教学时间,让学生能够主动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点,保证自己下阶段的学习效果[4]。课外教学的拓展需要依据当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去温习学习到的知识点,帮助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让学生的基础变得更加牢固,这也能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更加的成绩,满足学生之后的学习需求,同时这也是小学语文高效教学的重要体现。

第6篇:詹天佑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课堂检测;学习效率;学习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6-0045-01

课堂检测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教学,课堂检测反馈不到位,导致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有检测意识,及时对学生进行检测,掌握学生学习的现状,并根据学生的学来调整教师的教。如何通过课堂检测来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呢?

一、紧扣学习目标,合理设置检测题

语文课堂检测一般分基础能力检测和关键目标检测。如,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画家与牧童》一课的教学,学习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会认13个生字,重点书写好“抹、批、挤、拱”这4个字;二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是通过品读“……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等词句,体会画家高超的技艺,并进行说写训练。教师在让学生认读生字词的基础上,重点指导“抹、批、挤、拱”这4个字的书写要求,然后落实第一个目标检测:在田字格书写生字各两遍,教师评价学生是否达到要求。让学生自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画家戴嵩画技高超的句子,品读体会。在学习“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很多人观赏”一句时,练习设计为:用“……一……就……”练习说话。在指导朗读夸赞戴嵩的句子时,教师又设计这样的练习:“请你也来夸一夸戴嵩的画,可以用上这些好词:活灵活现、精美绝伦、出神入化、栩栩如生。”这样的练习,既照顾学生年段的特点,又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检测,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层层递进教学,落实检测三环节

一般来说,一节课应落实三个检测环节,分别是课始检测、课中检测和课末检测。课始检测 ,一般是检测学生预习情况或前一节学习知识的情况。如,学习《威尼斯的小艇》课始,教师可提问:“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威尼斯有哪些了解?请和同桌交流自己的自学收获。”课中检测,就是围绕某个关键环节,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后的检测。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对关键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点拨、引导。如果多数学生没有掌握这一关键的知R点,教师就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行补缺补漏。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老人与海鸥》一课,在学习老人爱海鸥这部分时,教师先让学生找出体现老人爱海鸥的词句,写体会;然后小组交流,全班感悟表达方法;最后,进行感情朗读。之后,进行课中检测,教师出示:

这是一位 的老人,我仿佛看见(听见)他 (用上一两种表达方法)。

如果多数学生都能很快完成练习,就可以转入第二部分的学习。课末检测一般以练习题、作业题的形式呈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更应该控制作业的量,注重学生作业的实效性。

当然,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这三个环节的检测可灵活处理,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形式多样灵活,注重检测实效性

课堂检测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一般有提问检测、小组检测和练习检测等。提问检测就是传统的师问生答的形式。课堂上,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往往爱提问优等生,因为优等生的回答和教师的预设容易相符。教师提问应兼顾全体,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另外,也可以用生问生答、生问师答的方式进行检测。小组检测,比较常用的是二人小组检测、四人小组检测,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提问:“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中遇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通过自学相关句段,教师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把成果呈现在答题卡上,并进行汇报。这样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让学生真正获得成功的体验。语文课堂的练习检测重在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教师应做到有练有测、练测结合。

四、评价互动多元,体现学生人人参与

课堂上,教师不但要注意堂上检测,还要对检测的效果进行有效评估。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力求形成一个教师主导、组长带动、学生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如,预习检测情况,可以是同桌之间互相评判;小组检测,可由组长组织组员进行合作、交流和总结,教师有效地指导帮扶,促使全面提高;练习检测,教师要抽查不同层面的学生,对全班的学习情况进行整体把握。

第7篇:詹天佑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 难点 切入点 结合点

一、定准重难点――“咬定青山不放松”

确定好重难点,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确定一堂课的重难点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要求;培养语文素养的要求,这是方向;教材的要求,这是依据;学生的需求,这是核心。

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教师要能准确把握小学语文学科、教材、教学的性质、规律、特点、重点、难点、要点等。特别是新教师一般在把握“双基”(拼、点、字、词、句、段、篇、修等基础知识和识、书、读、听、说、写等基本能力)上容易忽视,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备课和上课时要特别注意确定要教授和训练的双基内容,并一一落实,切忌浮在思想、情感、情节等的表面上。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

其次,确定教学重难点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如《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自读感悟,体会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对即将小学毕业的学生来说较容易。对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理想的风筝与刘老师有什么联系等等这些问题,学生理解有难度,需要老师合理利用资源,巧妙设计,层层深入,突破难点。针对这样的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就确定为“通过典型事例,从细节中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二、找准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选好切入点,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之一。教师该做的如叶圣陶所言:“惟在启发诱导”,用一两个能牵动、覆盖全文的线索或问题去引导学生解决一堂课的重点难点目标,每堂课学生获益不求多只求好,长此以往,必能厚积薄发,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中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找准以上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就会让学生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为文本。

1.从题目切入。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文,抓住题目,步步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鞋匠的儿子》,可以紧扣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写人的文章,为什么不与《钱学森》《詹天佑》相同,以人名为题,却以《鞋匠的儿子》为题?紧扣题目,就能抓住课文的重点,使教学设计清晰,课程目标得到整合。

2.从中心句切入。中心句的呈现方式因文而异。有的开篇点题,有的篇末总结。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结。如:《詹天佑》这篇课文,篇首“詹天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中心句,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体现在哪儿?这就是教师组织学生研读的主话题;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的,这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现方法;《烟台的海》采用变序教学,直奔结尾中心段――“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然后在欣赏四季的美景中层层感悟。将诗歌中“一咏三叹”的表达方式运用于本课教学,从而突破难点,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中心。

3.从重点语段切入。重点语段大多是思想内容精深,表现手法高超,令人击节赞叹的语段。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可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精心设计,对教材进行一番大胆的“剪裁”。如教《钱学森》时,教者引导学生直奔重点语段――钱学森的语言,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赏析。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品味,体味主人公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的爱国情怀。

4.从过渡段切入。有些课文结构严谨缜密,段落之间还巧妙地安排了过渡段,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相连,又概括了主要内容,标明了关键之所在。教学时可以从过渡段切入,双向扩展,读懂文章。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中,有一个显著过渡段。教学时,可从过渡段切入,分三步组织教学:①解题设疑,切入中间;②双向推进,理解内容;③读议首尾,明确中心。

5.从课文插图切入。课文插图所表现的大都是文章中最精彩的片断,讲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从插图切入,让其进行形象思维,然后过渡到抽象的语言文字,这样设计别具一格,更有利于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可这样引导思考:①课文插图画的是谁,谁能说一说画面内容?②从这幅图你看出了什么?这样从画面切入引导,学生很容易寻觅到“入迷――”迷恋――痴迷”这三个关键词,这就抓住了学习的重点。

三、把准读写结合点――“要把金针度与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品味语言文字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学习和领悟作者的写法,迁移运用。

“要把金针度与人”,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习得自主作文的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层次仿写

语言学习研究表明,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识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仿写。

1.仿写句子。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不断丰富、积累词汇量及修辞手段。如教学《孔子游春》一文,第二自然段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对大自然进行了赞美,我让学生仿照( )是( )的句式来赞美大自然,学生有样子可模仿,灵感自然也来了“飘渺的云雾是她披着的轻纱,震耳的雷声是她响亮的话语 ,广阔的碧空是她和蔼的脸庞,巍峨的高山是她健美的臂膀,清澈的湖水是她美丽的衣裳;淅沥的雨水是她辛勤的汗水;清脆的鸟语是她美妙的歌声……孔子论水一段也非常精彩,采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仿写“水滋润万物,孕育天地,它好像很仁慈 ;水遇到阻拦,或慢或转,它好像懂得谦和礼让;水满则溢,它好像懂得知足常乐……”

2.仿写段落。

在写好句子的基础上,随着积累的增加,我也注重结合课文的特点,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如教学《敦煌莫高窟》一课时,学习了中心句后,我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学习“围绕中心句写清楚一段话”;教学《早》时,我便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按方位顺序描写的,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介绍自己的卧室。这样的训练为学生今后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体现了有效仿写。

3.仿写思路。

课本中有很多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明了,而且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并能接受和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抓住了这一宝贵的资源。如教学《草原》时,引导学生按照“景――人”的顺序学习课文,课后则要求学生介绍家乡苏州,写家乡的风景美丽,人民勤劳朴实。

这样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学习的迁移,培养读写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想象补空

第8篇:詹天佑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课堂导入;新手教师

一、课堂导入的内涵

关于课堂导入的内涵,国内外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课堂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

二、课堂导入的作用

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精神振奋,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吸引无意注意,关注学习内容

巧妙独特的课堂导入能通过教学刺激新异、情趣等因素,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其对所学课题的关注,产生鲜明而清晰的学习反应,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获得良好的学习开端。

(二)激发参与兴趣,产生求知欲望

成功的课堂导入,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精辟的措辞,设置的悬念使学生思维活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奠定基础。

(三)启迪学生思维,作好新知铺垫

精妙的课堂导入,能找到新旧知识的“关联点”,选取新信息走进学生经验世界的切入点。以其知喻其不知。让新知识顺利植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四)诱导积极情感,营造和谐氛围。

富有艺术性的课堂导入,通过导入内容的生动形象、丰富有趣、新颖奇特,通过教师投入的神态,中肯的语言、恰当的动作及交往中互相的依赖、有力的支持、耐心的期待,使学生被宽松、和谐的气氛所陶醉,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后续的学习情知交融。这样的导入,由为知识学习作准备为主转达向情感诱导为主,由关注知识技能转向关注情感态度的发展。

三、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

对于新手教师而言,笔者认为应走先模仿后创新的路线,现呈示以下几种课堂导入方法:

(一)利用旧知识导入

此方法是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由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导入方法。

例:《长相思》导入

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到了张籍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二)利用课题导入

此方法是利用课文题目的关键词语或根据课文题目提出一列问题来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可以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课文的中心。

(三)通过介绍法导入

该方法就是将文章的时代背景、人物的生平事迹以及远离学生生活的事例,做一番简单的介绍。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缩短学生与陌生人的感情差距和时代距离,让学生从人物或事件的介绍中有相应的情感体验。

例:《詹天佑》导入

生活中有许多事是需要我们永远铭记在心里的。比如说1861年在江西婺源就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工程师。他面对帝国主义者的讥讽和嘲笑,毅然接受了那个看似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克服重重困难,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当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举国欢呼之时,一个伟岸的身影悄然倒下,是他,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用血汗洗刷了中国的耻辱,用成功给帝国主义者强有力的回击。他就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

还有一些常识性的说明文,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也可以采用介绍法导入。

(四)通过创设情境导入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与课文有关和富有激情的语言,精美的彩图,录像多媒体课件来导入,使学生受到气氛感染,把学生带到形象,生动情境中。

例:《再见了,亲人》导入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把历史的画册翻阅到五十多年前,就在第1950页至1958页上我看到了漫山遍野的金达莱花,花丛中我看到无数的中华英雄儿女:他们中有为争夺391高地在烈火中英勇牺牲的;有上甘岭战役中不惜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有英魂至今仍铸守在朝鲜这块热土的……当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撤离朝鲜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平壤来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来学习课文《再见了,亲朋》。

(五)联系实事(国际国内)导入

教师运用准确而精炼,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言将最近国际国内实事与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达到抛砖引玉、一石二鸟的目的,既了解实事又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

(六)综合性导入

它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实际需要把几种导入反复的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办法。灵活地运用这种导入方法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9篇:詹天佑教学设计范文

一、引疑激趣 自学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从课堂导人到组织学生活动都要有意引疑激趣,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要求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无形的“磁铁”,吸引学生对所学教材产生兴趣。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切人口。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如教学《威尼斯小艇》一课时。注重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出示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威尼斯,让学生去领略异国风光。看完课件后,让学生谈感受,进而导入新课:“同学们,沿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在这众多的景物中,作者为什么单写小艇呢?它同这座水上城市有什么关系?”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威尼斯,了解威尼斯。通过以上教学设计,使学生观赏到异国的风光,拉近理解的时空,引起探索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奇、探索的境地。再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油然而生。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联系在一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

二、解疑导拨 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以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同桌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习探究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互相启发,互相研讨。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人、六个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从中有所发现、学有所得。三是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搭建民主和谐的学习平台。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适时导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从打居庸关隧道,八达岭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例子了解詹天佑杰出的才能。教师先请各学习小组细读课文,并互相合作在本子上画出施工示意图,然后每组请一个代表把施工示意图通过实物投影向大家展示,并且说说你们这样画的依据是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最后师生共同交流,达成共识。

三、感悟体验 实践探究

这一环节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教材要求和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要点,然后,运用自主和合作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拓展延伸文本内容,这是培养学生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

一位教师在教学《亡羊补牢》时,由于学生充分诵读了课文,在启发学生想一想有哪些补牢的办法时,学生反响强烈。思维活跃,提出了多种补牢的办法:(1)亡羊后应当及时补牢,堵住那个破洞,狼就进不来了。(2)亡羊之后应该全面加固羊圈,否则补了这个还会出现另一个。(3)补牢不如逮狼,派人守候,把狼打死,彻底消除隐患,不是更好吗?(4)应该经常检查羊圈,发现有破损就应该及时修好……见解不同,感悟生动丰富,独特而有创意,充分表现了学生的个性。

再如教学《搭石》一课教师设计:搭石对老人说:“老爷爷,谢谢您在溪水中为我们摆搭石,可是秋天水凉,您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出示多媒体课件)”仿照这个句式,同学们想一想,搭石还有可能对谁说什么呢?”这样利用变换角色和转换思维角度的方法来体现文本价值,让学生借助搭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体验得到充分的释放。

又如教学《新型玻璃》教师让学生找出五种新型玻璃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然后把全班同学分为五组,教师引导说:“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请你们把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作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这样设计其目的有二:一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利用课文上提供的材料进行作文训练。使学生在完成“自述”的过程中学习收集、分析和处理与自己玻璃相关的特点、用途等有关的信息,还要想办法说明白、说生动,并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而且增强了学生感悟体验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激励评价 引深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