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游戏范文

幼儿游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游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游戏

第1篇:幼儿游戏范文

场景一:

今天妍妍和镐镐做花园饼屋的服务员。他们俩开开心心地来到了花园饼屋,穿好服装,放好椅子,准备客人们的到来。

今天的花园饼屋生意十分好,客人们络绎不绝。两位服务员忙得很。

妍妍手里拿着菜单,给一位坐在座位上的客人:“你要吃点什么?”客人点好菜后,她把菜单交给厨师后,看厨师弄菜,偶尔帮厨师弄菜。

镐镐则把菜单交给厨师后,回到了桌子旁,把刚吃好菜,走掉的客人座位上的剩下的餐盘整理放好。可是今天的客人实在是多,镐镐显得有些忙乱,一直忙着整理。

再看看妍妍,她来到了“亲亲我家”,正坐在“亲亲我家”桌子旁吃着东西,和“妈妈”聊着天。

镐镐实在忙不过来了,于是他抬头找另一位服务员,发现妍妍在“亲亲我家”,镐镐很生气地叉腰叫到:“我快忙死了,你快过来干活!”可是妍妍抬头看了一眼镐镐,继续和“妈妈”聊天。

场景二:

今天新新和洋洋来到了“汽车公司”做职员。刚一开始,两人就抢着要开汽车,新新先站进了汽车里,所以他先来做出租司机,而洋洋则在公司里修理汽车。新新刚开出去没多久,洋洋拿着扳手追了出来,大喊着:“汽车坏了,汽车坏了,要修一修。”而新新则不同意,把一只手伸平,竖起手掌,掌心对着洋洋,说:“汽车没有坏。”而这样的阻止并没有用,洋洋坚持着:“汽车坏了,修一修。”新新看到洋洋还拿着扳手不理他,于是皱着眉头开着汽车往其他地方跑去。洋洋则在后面追着跑,很是开心。

跑了一会儿,新新发现洋洋还是跟在他后面,很是气恼。于是气呼呼地把汽车往地上一放,走到车外面双手一抱,看着洋洋。洋洋则笑嘻嘻地朝汽车过去,往汽车上一扑,叫到:“啊呀,撞车啦。”

在以上两个场景中,虽然老师没有介入,但第一个场景,妍妍作为餐厅服务员,餐厅里面那么忙,她却没有回去帮忙,而是选择继续留在“亲亲我家”里游戏,作为老师看到规则感薄弱的她,在这里,应不应该介入游戏进行提醒?场景二中两位“汽车公司”职员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突显,老师需不需要介入提醒游戏规则呢?介入之后会不会变成老师主导游戏,而与游戏精神相悖呢?

《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健S锥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所以,在角色游戏这个模仿社会的游戏,幼儿与幼儿产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那幼儿游戏时产生了矛盾时怎么办?

在我班,一个工作的产生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我班的一个角色区――新闻社。创立这个新闻社的目的是提高幼儿在游戏中的规则意识,让幼儿自己在活动中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亮点。

准备好了“录像机”“照相机”和“拍板”,幼儿对成为一个小记者还是很积极的,每次都有不同的孩子争着做小记者。随着游戏的推进,新闻社越来越深入孩子们的心中,其表现在于:一、孩子们渐渐会主动去找小记者爆料,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二、小记者也越来越合格了,他们不但会听别人告诉他们的事情,还会主动去证实:他人所说是否属实之后再画下来进行报导。三、当小记者们发现所发生的事情太多后,还会进行挑选,选择最重要的几件事情进行报导。

但有一天,可能是负面消息报导太多了,一个孩子在分享游戏环节提出了“异议”,每次新闻社都是报导一些不好的事情。孩子的一句话,如同投入水中的一个小石子,激起了千般涟漪,其他的孩子纷纷说着新闻社的不是,听着孩子们的对新闻社的指责,我问孩子们:“那新闻社要不就此取消呢?”孩子们沉默了,可见,孩子们虽然不喜欢每次都是负面消息的报导,但对新闻社还是有深厚的感情的,只是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我们在家也看新闻,是不是新闻里都是不好的事情呢?”我引导道。孩子们回想起各种新闻,纷纷摇头,“不是,还有好的事情。”我继续问道:“都有什么好的事情?”孩子们回忆着自己所看到的新闻,说出了一件件好事。一个孩子说道:“我们的新闻社也可以报导一些好事啊。”其他孩子纷纷赞同,“今后我们的新闻社也要有好事报导,不能只是坏事情。”渐渐地,新闻社成了我们角色游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域。

而为什么说这个新闻社的出现调节了游戏中的矛盾,减少了老师的介入呢。因为第一,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的矛盾会被小记者们及时发现,公布于众,而大家可以对这些矛盾尽情说着自己的想法,矛盾及问题在孩子们的一言一语中慢慢得到了解决。第二,因为游戏中的事情会被拿来讨论,对产生矛盾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约束。每个孩子,都不希望因为做了不好的事情或因为争执而被提及自己的名字,而是希望自己是棒棒的,做了好事被报导。第三,激发幼儿认真做事,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成为一个好的工作人员或客人的热情,游戏中的矛盾更加少了。因此,绝大部分幼儿都能主动谦让,学着商量如何游戏,共同制定游戏规则。

新闻社的产生,既让我班幼儿自己解决了矛盾,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老师又没有介入游戏,不影响到幼儿游戏的乐趣,真正将游戏还给了孩子,同时,通过新闻社,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主性,在游戏中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能力、计算能力、绘画能力、交流能力、观察能力等等,提高了幼儿在游戏中的自我发展。

第2篇:幼儿游戏范文

【关键词】幼儿美术;美术活动;游戏手段;审美情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赋予了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创造能力的机会。”由此可见,美术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审美活动,美术活动能使幼儿感受和理解真、善、美,引起幼儿的情感,给幼儿以美的享受,陶冶其情操。

幼儿美术专指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等极其简单初步的美术教育内容。它以其特有的可视形象和色彩,典型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以其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并激发幼儿天然的需要,是他们健康和谐成长必不可少的。游戏的价值在于幼儿通过游戏实现认知、情感和人格的发展,它具有顺应幼儿发展的价值,它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幼教领域中是一种集自由性、趣味性和假想性于一体的玩耍活动和学习活动。由于游戏的这些属性与幼儿新鲜好奇,爱动好玩的年龄特征相符合,深受幼儿的喜爱。

那么,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将二者巧妙地整合,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呢?

一、在美术活动中运用游戏手段

关于美术的教法,我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有过这样的论述:“美术的教法最重要的是发挥儿童的天才,让儿童自己去体验,表现他的意思。”陈鹤琴先生倡导“教学游戏化”,因为游戏是儿童的最爱,最能引发幼儿的兴趣。笔者认为,在美术活动中运用游戏手段可以从以下 几个角度来切入:

1.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因势利导,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从幼儿的心理特点来讲,教师只有在教育中使其产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如能运用趣味性游戏,使幼儿学起来轻松愉快,就能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很自然地接受美术教育。譬如,在小班幼儿手脚的印染游戏活动中,笔者分别用手、脚的不同部分示范印染,鼓励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印出各种各样的造型;然后安排幼儿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观察自己的印迹,想象这个印迹像什么。幼儿的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有的说像美丽的树叶,有的说像可爱的仙人掌,还有的说像海里美丽的珊瑚,像公园里开屏的孔雀……事实告诉笔者,幼儿对于手印画与脚印画游戏的兴趣极高,能够兴致勃勃地投入其中。活动中,他们表现出了活跃的思维及丰富的想象力,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如,在小班会变的几何娃娃活动中,引导幼儿用一个圆表示圆圆的气球、火红的太阳等,把长方形添画成风景画框、电视机、电脑、桌凳等物品……丰富多彩的想象活动,让幼儿喜闻乐见、乐此不疲。在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有效地发展。

2.利用游戏的自由性,放松身心,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丰富的材料和工具可供幼儿自由选择,表现的方式可由幼儿自由决定,活动的区域可让幼儿自由操作,活动的时间可视活动情况而定。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大胆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表现的形式多样化、个性化,作品的内容丰富、有趣。这样的活动使他们的意愿得到满足,因而在活动中他们是积极主动的,情感是稳定的,幼儿有了自由活动与学习的机会,使他们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也为他们的大胆探索创造了机会。教师只需扮演一个引导者、示范者的角色,使幼儿在美的情感体验与快乐的游戏感受中逐步提高艺术的表现能力。

3.利用游戏的假想性,步步深入,增强活动的实效性

利用游戏的假想性,步步深入,可以增强活动的实效性。这种形式比起教师单刀直入地教画更容易被幼儿接受。比如,教幼儿画熊猫,先不教幼儿画熊猫,不急于告诉幼儿今天要画什么。可先画一圆形让幼儿猜老师今天要画什么,幼儿会说“画西瓜”、“画太阳”、“画皮球”等等,可笔者偏偏画上了一对眼睛,幼儿连忙说画小孩,笔者又画上动物的嘴巴和眼睛,幼儿迫不及待地猜测道:“画兔子!”笔者此时又添上两只圆圆的耳朵、椭圆的身子。这时幼儿的情绪达到:“是可爱的小熊猫呀!”就这样,熊猫宝宝的形体特征就会深深地铭刻在幼儿的脑海里。

二、在游戏活动中渗透美术教育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的游戏种类很多,有学习社会生活经验的角色游戏,有给幼儿以表现艺术才能的表演游戏和结构游戏,有使幼儿的运动能力获得充分发展的体育游戏,还有音乐游戏、智力游戏、语言游戏、美术游戏,等等。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将美术教育渗透到游戏中去呢?

1.追求游戏的环境美,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熏陶

环境是幼儿置身其中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游戏的物质环境的美表现在游戏的区域布置和游戏材料的摆放合理、巧妙、美观、方便,它需要师生共同创造,小到“娃娃家”里一幅小小的“合家欢”,“电视机”里的画面、桌上的花瓶和一支小纸花,大到整个室内环境布置,幼儿只要置身其中,随时随地才能欣赏;游戏的心理环境的美表现在游戏中的人能以一种欣赏美的眼光来欣赏游戏中的人和事物,这只有在幼儿具有一定的审美习惯后才能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潜移默化中熏陶、影响。

2.讲究游戏的材料美,让幼儿时刻与美相伴

材料包括一些成品、半成品、废旧物品、自然物等,游戏材料的美可以从它的色彩、造型等方面表现出来,在游戏活动中,这种美要无处不在。比如,在角色游戏中,厨师的小围裙是用大日历上的塑料彩纸和双面胶做的,结构游戏中的背景物(如小树、亭子等)是用卡纸和皱纹纸做的,体育游戏中的“飞花”是由废胶卷盒和泡沫纸做的,音乐游戏中的乐谱是“画”出来的,智力游戏中的卡片都是塑料的,语言游戏中的头饰是硬卡纸做的,立体的,美术游戏中的纸张平整、光滑,色彩丰富。

综上所述,指导幼儿在游戏中开展美术活动,可以使幼儿在活动中充满激情,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发展幼儿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在开展美术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导”“扶”“放”有机结合,引领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有效地陶冶幼儿的审美情操,有力地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3篇:幼儿游戏范文

那是今年临近暑假时,6月27日学前班考试。小朋友们下学期就要上一年级了,村屯的孩子就不来上学了(他们需要坐车来雁鸣湖镇上学)。6月28日每个班只来了十多个孩子,园长让三个班并在一起上课。我教孩子们“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为上一年级打基础。讲课时我发现一个小男孩始终低着头在玩什么,全然无视老师的存在。我就说:“低头的那位小朋友,你怎么不听课啊?不认真听讲可不是好孩子,把东西收起来。”他抬头看了我一眼,我继续讲课,可他照样低头玩,好像我说的不是他。我生气的说:“你再玩,我就把玩具没收。”这一说他哭了起来,旁边的小朋友忙说:“他在我班就这样,老师一说他就哭。”我明白了,继续讲我的课,他继续玩。讲完我出了十道题,要求小朋友们认真做,得100分的到前面做游戏《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小朋友们做游戏时他抬起头小眼睛盯盯的看,小脸露出了笑容。第二天,我讲课时,他玩一会偷偷的看看我,再玩一会再偷偷的看看我,我微笑着看着他。做题时他拿出本来写题了,我想他想做游戏了。我到他身边给他讲了一遍,他做对了六道,我表扬了他。得100分的小朋友照样玩游戏《抢椅子》。他虽然没有像其它没玩上的小朋友急的直喊,但他停下手里的动作看的可开心了。第三天,他听课时间多了,玩的少了。做题时他得了80分,我高兴的说:“看来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如果你上课时认真听讲,你一定能得100分。”他笑了,不好意思的点点头。我对小朋友们说:“今天王刚小朋友虽然得了80分,进步大不大?”小朋友们异口同声的说:“大”。“那让他参加游戏好不好?”“好”。他跟小朋友们一起玩起了游戏《导弹基地》,游戏结束了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变了,他真的变了。是游戏引导他抬起了头,是游戏的引力让他上课听讲了,是游戏让那个自娱自乐的小男孩和小朋友们融汇在一起了。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最喜欢的活动形式,是最能发挥特长和最有积极性的一种活动。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地追求意念和力量。幼儿从游戏中品尝成功的乐趣,获得成就感。这种激励最有力的、最有效的、最持久的、也是将激励转化为学习动力的最佳途径。王刚的转变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我从教三十年了,无论是做小学班主任,还是学前班班主任,游戏伴随着我的教学,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已成为我的习惯,并从中受益匪浅。一是游戏能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想学——善学——乐学。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原因有时竟是在于梦想太大,让他们感觉太遥远。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只有游戏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向着眼前目标前进。二是游戏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他们把你当朋友,当妈妈。他们也很愿意听你的话,为了做游戏,为了那份快乐,上课注意听讲了,在走廊走时,吃饭时不说话了,他们愿意约束自己。三是在无拘无束的游戏中,幼儿可以潜移默化地懂得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通过对是非、善恶、美丑、真假的判断,掌握文明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四是游戏中角色扮演帮助幼儿由以自我为本位的社会认知向以他人为本位的社会认知过渡,从而为能够学会理解他人,助人为乐、宽容、友好等良好品质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五是游戏可以给孩子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健康。游戏能帮助幼儿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发展他们的智力、体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学会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在游戏中,由于幼儿的仔细观察,积极主动的参与,边游戏边动脑,手脑并用,不仅使幼儿的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得到发展,而且使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因而思维就更加活跃,各种运动器官也就愈趋成熟,认识事物和接受事物的能力得到增强,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全面发展。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注重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所以我们教师要调动我们成熟的智慧,在幼儿园教育中,充分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愿望,为每个孩子创造喜欢的游戏,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游戏材料,让幼儿自由游戏。把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为学习而动,让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游戏中快乐地自主创造、发展,让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在游戏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第4篇:幼儿游戏范文

一、充足准备是游戏愉悦的基础

游戏包含的范围广阔,近年来幼儿园开展的区域游戏活动,正是针对幼儿特点所组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它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为了进行愉悦的游戏,充足准备则是整个过程的基础。

首先在设置区域时要考虑到:1、区域的数量。数量的确定主要根据空间环境特点所决定。但并不是说空间越大,区域数量就要越多。只要一方面能便于老师组织、观察指导,另一方面便于幼儿活动交流、不拥挤即可。

2、区域的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多区单内容。即从一种教育领域出发,设置多个活动区域。如科学领域内容,可安排:数学区、变色区、科博馆、发现角、小实验等,并且可按照一定周期,变换主旨内容,避免孩子对区域活动内容过分熟悉而失去游戏的兴趣。二是多区多内容。如区域活动同时开展不同领域内容的活动,如

绘画、表演、棋类、插花、娃娃家等。

3、区域的摆放。所谓区域活动,即是根据游戏不同特点,将之一个一个分隔进行。分隔不等于封闭,过分注重区域的独立性,不仅影响幼儿相互交往,而且容易使幼儿产生单调、沉闷的感觉。当然没有分隔也会使幼儿感到杂乱无序,无从下手,产生不稳定的情绪。区域的摆放,如能根据安静、活泼的特点,将两大区域分别摆放在活动室内外。室内外再根据内容划分小区域,这样的区域分隔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这样需要环境相对热闹和安静的区域就会很少受到相互干扰和影响了。

其次是材料的投放、提供。区域游戏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操作实现的。幼儿在尝试不同的操作方法、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也就不同。但有的材料只具有观赏价值,或者只是烘托环境气氛,没有幼儿操作的实际效果/,!/。幼儿的兴趣来源于材料的多样化和可操作性。对于材料的收集,老师在平时生活中要做有心人,选择新颖、有趣味的材料,同时也要考虑材料本身价值不宜太昂贵。我们常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收集大批量操作材料时,我们可争取家长和幼儿的支持与配合,家园共同寻找材料。

最后是设计游戏目标。我们在保证幼儿愉悦游戏的基础上,最重要的任务是保证幼儿向着预定方向发展。对于目标的制定,可先从提高自身认识入手,增强目标意识,从活动开始就要做到心中有数,接

着是提高设计的技能,注意多层次、全方位、因人而异和目标的延续性及连贯性。一般来说,每次活动都应有一个中心目标,这样便于老师在过程中的重点指导、总结和完善。

二、多种指导是游戏愉悦的关键

为了能让幼儿充分体验游戏的愉悦性,老师就要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保持幼愉快情绪。那么,幼儿游戏什么时候需要教师的指导,什么又是适当指导,怎样才能了解孩子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呢?

当孩子想出游戏内容,自己却不能顺利开展下去时,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他们。一次,班里的媛媛抱着个娃娃到处说:“孩子生病了。”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娃娃家游戏内容,准备在一旁观察,可是等了好一会儿,见她并不知该怎么办。于是我问:“媛媛,娃娃生病怎么办?”她说:“打针、吃药。”我继续问:“谁会给娃娃看病?”“医生”,我再问:“可这里没医生,怎样让医生来?”媛媛没说,一旁的雯雯说道:“打120,叫救护车。”于是我们一起催促媛媛打电话。打好后,我说我当救护车,几个孩子受我启发当起了小医生。通过这次引导丰富了孩子的经验,使孩子的游戏也有深入开展的可能。孩子在探索中会遇到各种困难,我们应用积极的话语和行为引导、影响,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当孩子游戏主题不够积极健康时,我们应该用转移目标的方法向他们渗透积极的生活态度内容,而不应该只是一味的批评、表示出强

烈的厌恶态度,这样的行为反而会使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将那些不良内容得到强化。孩子在生活中接触到什么,他们都有可能将之反应到游戏中。例如,在一次棋类活动中,小朋友都能利用象棋玩出不同的花样:翻棋、五子棋等游戏。可是,后来我发现几个孩子竟然将棋子一一叠起,学起搓麻将的样子。我觉得要适当干预,引导幼儿游戏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于是,我走过去,说到:“你们谁想和我比赛下象棋?”利用孩子愿意和老师一起游戏的心理,通过这样一句话,他们几个争着和我要轮流对奕,“搓麻将”终于转入了象棋比赛。

当孩子争执不停可能出现危险时,我们应采取果断的措施,让孩子体验结果再学会自己解决。游戏中常常会发生争执,有些时候不需要老师介入,让他们试着自己解决矛盾,但这是建立在老师观察之下。如果争执不休,孩子出现动手、打架现象时,老师就要当机立断了。一天,在午饭后的自由活动时,班里两个男孩为了一辆汽车争抢起来,开始我并没马上介入,但处于情绪激动下的孩子,谁都都不谦让,还开始追打起来。于是我拿过汽车,说:“打来打去,谁都玩不了,还是让小汽车在我这里休息吧。”他们俩先是一愣,后来就相互抱怨离开了。过一会儿,等孩子冷静下来,找来他们讲清了道理,让自己商量玩法,最后他们决定站成两头一起推接小汽车。

盲目介入只会影响幼儿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只有当幼儿出现以上几种状况时,教师不同方法的指导才能保证孩子

游戏愉快、深入的开展。

三、情感培育是游戏愉悦的灵魂

幼儿之所以在游戏中能感受到愉悦,那是因为幼儿对游戏的投入与专注。他们在自己意想的王国中,使身心自由自在的发挥。游戏作为进行全面教育的手段,让这种手段发挥最大的功效,只有依靠孩子在游戏中那种独有的情感体验,幼儿的游戏愉悦便是这种特殊的情感发展过程。对于游戏愉悦的培育更应注重的是“化”,更

关注幼儿本身的主动性、创造性。游戏是幼儿身心整体参与的活动,包含着各种情感的萌芽。幼儿身心和情感在游戏中处于和谐的整体关系中,愉悦感正是建立在这种关系之中。作为人类情感而言,有善的一面的体验,也有恶的体验。如果将这两方面情感都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体验,这就能形成幼儿最初的价值判断。当然在游戏中幼儿扮演的角色的恶与现实中的恶有着本质的区别。游戏中自律性是由幼儿作为主人来决定游戏的内容和进程。任何人不恰当的行为干预都会影响到游戏。如在一次菜场中,欣欣的辫子散了,我看见第一反应就是帮她梳理整齐。当时顾客正来买她的菜,她又要招待顾客又要乖乖地等老师为她扎辫子,显得有些忙乱。于是她便对我说:“老师,妈妈从来不在菜场给我扎辫子的。”看来,游戏中的幼儿都有一种契约,使游戏成为相对封闭地整体,游戏中的情感就在这个封闭整体中交流、分享,拒绝任何形式的打扰、

第5篇:幼儿游戏范文

【关键词】游戏;民间游戏;幼儿园;幼儿

【中国分类号】G898

荷兰文化学家约翰•赫伊津哈(Jonhan Huizinga)在其著作《游戏的人》中这样描述游戏:“游戏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活动,游戏呈现明显的秩序,遵循广泛接受的规则,没有时势的必需和物质的功利。游戏的情绪是欢天喜地、热情高涨的,随情景而定,或神圣,或喜庆。兴奋和紧张的情绪伴随着手舞足蹈的动作,欢声笑语、心旷神怡随之而起。”

一、什么是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是游戏的一种类型,顾名思义就是广泛开展于民间的一种活动。我国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认为民间游戏就是“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语称‘玩耍’。是游艺民俗中最常见的、最普遍的、最有趣味的娱乐活动。它主要流行在少年儿童中间和节日里成人娱乐节目之中。”可见,民间游戏同样具有游戏本身的愉悦性感受,而其特点在于民间游戏是为一个较广阔空间内的人们,即广大人民所共同接受和喜爱的,且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其所进行的民间游戏各不相同,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如,北方冬天较为严寒,“挤油”的游戏不仅能为寒冬增添一份热情与乐趣,并能培养幼儿的协作精神;“踩高跷”是汉族的传统民间游戏,幼儿踩高跷锻炼了幼儿的手脚协调能力以及身体平衡能力。许多民间游戏至今仍为幼儿所喜爱,有些民间游戏则在时间的检验中进化更新成为现代民间游戏,这种广泛的地域性、流传性与推广性的特征成为民间游戏得以生存至今的重要保障。

二、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存在意义

(一)幼儿园民间游戏有益于幼儿了解传统文化

我国民间游戏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是各个地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幼儿园民间游戏与幼儿园其他游戏的区别在于,幼儿园民间游戏是幼儿模仿与想象反应各地区现实生活及劳动活动的游戏,相比其他游戏而言,民间游戏更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为幼儿所需要、所熟悉与感兴趣,这也是幼儿喜爱并易于接受民间游戏的原因之一。通过进行民间游戏,幼儿能够了解不同的民族习俗知识,体验多样的民族情感与生活,如包饺子、赛龙舟、元宵数花灯等反映民俗的游戏,挖地雷、织布机形象再现古代人们的生活的游戏等等。幼儿不断了解与熟悉我国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的丰富性与独特性激发着幼儿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熏陶着幼儿的爱国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是幼儿成长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幼儿园民间游戏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由于民间游戏源自于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劳动活动中,因此,民间游戏多以身体活动类游戏、器械运动类游戏以及社会生活扮演类游戏居多。民间游戏不是单纯的肢体运动,更是一种协调促进幼儿各种智能发展的活动,如幼儿思维能力、情绪情感、社会往能力等。民间游戏满足了幼儿的年龄与发展特点,民间游戏多为两人以上或者群体参与的游戏,这样的游戏环境也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三、幼儿园民间游戏指导策略

(一)创设丰富、有趣、独特的民间游戏环境

创设一个丰富、有趣的游戏环境,能引起幼儿的游戏兴趣及游戏愿望,有助于幼儿主动、专注地投入游戏。丰富的民间游戏物质环境包括游戏开展的场域、游戏活动时间、游戏材料等。首先,幼儿园民间游戏开展的场域应根据民间游戏的内容而设置,静态或动态的民间游戏可以选择在室内或者室外进行,可以是教室的某一个角落也可以是幼儿园的一个大操场。其次,民间游戏可以在幼儿园集体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自由活动等各类活动中展开,游戏时间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适宜调整,具有较大灵活性。再次,幼儿园民间游戏的游戏材料应具有丰富多样性、独特性与层次性,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能够激发幼儿游戏的欲望,独特的游戏材料体现着民间游戏所蕴含的文化,具有层次的游戏材料满足了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个体差异性。此外,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是开展幼儿园民间游戏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心理环境应该是规则与自由并存的,能使幼儿感受到充分安全感的、轻松愉悦的环境。幼儿在进行民间游戏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交往对象是同伴,因此,建立积极、和谐、友好的同伴关系就是安全心理环境的基础。

(二)发挥教师在幼儿园民间游戏中的作用

尽管幼儿是幼儿园民间游戏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民间游戏的开展能够离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对于民间游戏的组织与实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教师是幼儿园民间游戏的观察者,教师应随时注意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与情感变化,以更加了解幼儿的兴趣、已有经验以及能力水平,由此作为教师提供支持及引导的依据。其次,教师是幼儿园民间游戏的支持者,支持并不是在幼儿疑问的时候马上给予其答案,也不是在幼儿求助时立即告诉其解决方法。真正的支持是适宜性支持,通过增减游戏材料、变换游戏环境、更新游戏规则等手段,将教师的期望传递给幼儿,引导幼儿自主、积极的探索。再次,教师是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参与者、合作者,民间游戏合作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与幼儿应该成为彼此的游戏伙伴,而不是彼此孤立的守望者与游戏者。

(三)充分运用家长、社区资源

针对游戏资源缺乏这一问题,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家长及社区资源,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大力挖掘与利用各种民间游戏资源。一方面,让家长们充分意识到民间游戏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会等活动让家长们参与到幼儿园民间游戏中,唤起他们对传统游戏的怀念与激情,收集家长们会玩的民间游戏,由于家长们来自不同的民族、甚至不同的地区,这使得收集起来的游戏资源更为丰富与生动。另一方面,在游戏过程中所需的道具,如高跷、沙包、竹竿、轮胎等,教师可以与幼儿、家长共同运用废旧材料进行制作,还可以在社区内寻找废弃、可利用的游戏材料进行加工再利用,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获得了人力,极大丰富了幼儿园民间游戏资源。

参考文献

[1]赫伊津哈,著.何道宽,译.游戏的人[M].广东.花城出版社.2007

[2]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第四版)[M].浙江: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4]许洁,缪志红,王红梅.图说民间儿童游戏[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6篇:幼儿游戏范文

关键词:身心发展 情绪 角色游戏 个别化游戏

人的行为构成活动,活动是人生命的标志,也是身心健康的标志。游戏活动对成人和对儿童虽然都有普遍意义,但对学前儿童有着特殊的价值,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

一、游戏活动可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进行游戏活动,就是要使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根据游戏的要求和特点,使幼儿的身体得到相应的锻炼和发展。例如《爬行动物运动会》,鼓励幼儿模仿各种爬行动物走路,分为手脚着地、手膝着地、横爬、竖爬等几种不同方式,可以有效地锻炼幼儿的手脚协调能力,提高身体素质。同时,分组进行比赛,还可以让幼儿从游戏中体会到胜利的喜悦。

二、游戏给幼儿带来积极愉悦的情绪

刚入园的幼儿往往在情绪上不稳定,我的班上有一个叫宁宁的孩子,从入园开始到学期末,情绪总是忽好忽坏,时有波动,宁宁与其他幼儿有所不同,大部分幼儿在情绪波动时,喜欢让老师单独,宁宁却不然。在这个时候,老师越是偏爱她,她的情绪就越波动。后来,我发现宁宁在参与游戏过程中非常愉快,她喜欢把自己融入到集体当中,并且,在游戏活动中,起着先锋作用,不论是语言表达能力、模仿能力还是记忆力都极为突出。这样,我把她的集体意识渗透到在园生活的各个环节,以消除她的孤独感。经过一个月的尝试,果然有效,宁宁喜欢上幼儿园,完全消除了不良情绪。

三、游戏能满足幼儿好奇、好探索的愿望

幼儿的好奇心可在游戏中得到满足,幼儿可在游戏中做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和探索性的尝试。例如游戏《捕鱼》,既来源于生活的捕捉现象,又不同于现实生活,不存在被捕的实际意义。该游戏可反复进行,幼儿可以创造性地活动,从游戏中探索鱼儿的生活。

学前儿童是在游戏的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学前期是游戏期,剥夺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便是窒息了他们的童年,将造成他们发展的畸形,因此,必须重视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并要研究在游戏活动中怎样教育才是最有效的。

角色游戏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我们深入研究并挖掘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使其由过去的单纯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的活动,转变为包含多种教育因素在内的系列活动,幼儿也由在教师导演下的被动模仿,转变为在教师帮助与支持下的自由活动,在这样的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对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以下是我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几点经验:

1.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掌握幼儿的兴趣点,了解幼儿的需要和经验

兴趣和需要是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出发点,而幼儿的已有经验,不但是角色游戏顺利进行的保障,而且决定着角色游戏的发展方向,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倾听他们之间的对话,发现其关注点。

2.充分发挥讨论在角色游戏中的作用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的计划、愿望和经验,以便在游戏中给予最大的支持,如活动需要的道具、头饰等。

3.教师要把握有效的指导时机,适宜介入

(1)启发性的提问和商谈式的建议。例如游戏《狼和小兔》,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陆续以启发性的提问和商谈式的建议充实狼、小兔、兔妈妈和小狗的语言和动作。

(2)利用同伴之间的影响,幼儿通过看同伴的表演,一是可以增强自信心,二是可以积累经验,想出更好的游戏方式。

个别化游戏以学习为目的,促进幼儿能力的全面发展,比较适合中大班,特点是根据幼儿能力和需要,设计和添加有层次的材料,幼儿自主选择和操作,教师给予帮助和点评,游戏注重幼儿的个性差异,有助于幼儿发展的全面性。

例如:游戏《故事棋》。

玩法1:棋盘一副,故事图片一套,骰子一个,两名幼儿参加,故事图片提前商议摆好,一名幼儿投掷骰子,另一名幼儿根据数字前进,遇到图片讲述相应的故事情节。

玩法2:棋盘一副,图片两套,骰子一个,两名幼儿参加,一套图片提前商议摆好,另一套图片放在固定的位置并设定要求(如:前进两步、暂停一次、后退一步……)一名幼儿投掷骰子,另一名幼儿按照要求进行游戏。

个别化游戏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并根据幼儿的能力需要,逐层投放材料。

游戏和学习是整合的,不是对立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使儿童的学习成为一种自我需求、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可举一反三,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使幼儿拥有一个灵活多样、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第7篇:幼儿游戏范文

从本质上说,游戏是幼儿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同时,它也是幼儿一种具有想象、直接的爱好和愉快的情绪、动作和语言等多种心理成分组成的综合性的活动。

一、游戏中体现自主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最能发挥主动性。它不仅使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再现,而且为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游戏中教师常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教师不参加游戏实践过程,只是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材料,让幼儿自主活动。另一种则是教师参加游戏实践过程,只做幼儿的伙伴,不操纵游戏过程,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尊重幼儿的活动。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对自主性游戏的指导主要有以下环节:

(一)计划游戏,准备游戏的经验

教师在考虑组织游戏时,必须为幼儿做好相应的材料、时间、空间、经验等条件准备。幼儿游戏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幼儿只有具备了某种经验,才可能在游戏中表现出来。因此,经验的准备就是要为幼儿提供多种途径,丰富和完善幼儿的知识经验,并在游戏之前以多种方式来刺激、激活幼儿已有的经验,为游戏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二)观察游戏,了解游戏进展情况

教师只有观察幼儿的游戏,才可能发现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游戏的材料,确定何时参与、介入幼儿的游戏,作出有效的指导。针对不同的情况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观察,用扫描观察的方法可以了解全班幼儿游戏的情况,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可以了解小组或区域幼儿游戏的情况,用追踪观察的方法可以了解个别幼儿游戏的情况。

(三)讲评游戏,分享游戏体验

游戏结束时教师引导幼儿就开展游戏情况进行讨论,帮助幼儿整理游戏中零散的经验,修正错误的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享成功的经验,为下一次游戏的开展做好材料、经验等方面的准备。这种游戏讲评是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提升,也是下一次游戏计划的依据。

二、更新观念,激发幼儿独立自主意识的形成

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性,教师首先要注意尊重幼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温馨的精神环境,这样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会得到认同,他们的独立自主愿望会得到实现。

其次要关注幼儿的内心需要。其实小班的幼儿对于成人的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非常有兴趣,他们喜欢模仿成人的动作,乐于参与这些活动,有初步的独立自主意识。我们可以将家庭中成人所做的一些日常生活活动,当成一项“工作”,让幼儿模仿着去做,从而支持他们的独立自主愿望。如:我班根据幼儿感兴趣的娃娃,设计了“快乐一家”的工作,其中,“红红的一家”“甜甜蜜蜜”游戏就吸引了幼儿的兴趣。

最后要及时给与肯定和赞赏。

当幼儿独立自主的完成一项工作时,我们要及时做出评价:“你真棒,能够自己完成。”“你做的很好,动作很准确。”看到自己的能力被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会非常兴奋和快乐,会觉得“我会做”“我很能干”。因此我们要珍惜幼儿的独立自主意识,给以热情的鼓励和支持,促进幼儿独立自主意识的形成。

三、培养幼儿自己想办法、处理问题

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幼儿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自主意识,还提高了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 独立自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我班幼儿是刚入园新生,就可进行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让幼儿从小学会独立自主,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孩子,要了解幼儿在这个年龄段所普遍具备的各种能力。知道在这个年龄,幼儿应该会做什么事情了,那么就可以放手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依赖别人。例如:缪文涛在“扣纽扣”的练习中,反复几遍没能成功,他有些气馁,但是并没有向教师求助。他继续一个眼、一个扣对准了努力练习着,也扣不进去,他有些沉不住气,想放弃。教师及时的走过来,轻轻的对他说:“我可以和你一起扣吗?”他同意了。我开始示范,他看得非常专注。教师做完后他主动要求尝试。这次他注意到了正确的方法,第一次没有成功。教师说:“再试一次。”他又努力尝试,这次成功了,他兴奋的将双手举过了头顶,还大声对我说“扣好咯!”,并开心的拿起衣服和教师一起分享成功的乐趣。

第8篇:幼儿游戏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数学游戏;寓教于乐

幼儿数学游戏能够让儿童的智力得到合理的开发,能够让儿童更好地接受数学教学。在寓教于乐的幼儿数学游戏中,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儿童游戏等诸多内容都结合起来。数学知识往往需要学生进行抽象的理解,这对于幼儿来说比较困难。如果能够把游戏巧妙地引入教学中,就可以把教学内容变得简单,能让学生快乐轻松地学习数学。

一、幼儿数学游戏教学的现状

由于许多地方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人们对幼儿数学游戏教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误解。这种现象不利于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也不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目前,幼儿数学游戏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1.对幼儿数学游戏开发的不重视

由于缺少专门从事幼教科研的人才,导致我国幼教事业的落后。如果对幼儿继续进行传统的数学教育,那么就难以培养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长此以往,甚至会让幼儿对枯燥单一的数学教育产生反感。

2.幼儿教育内容过于超前

这种现象主要是指对幼儿教育内容采取了过多的人为干涉,导致很多幼儿接受了过于超前的教育。具体的表现就是幼儿学习的数学内容比较难,属于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掌握的内容。这种教育方法无异于揠苗助长,不仅起不到基本的教学效果,还容易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打击。

3.幼儿数学游戏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

在很多幼儿园中,教师往往会对很多学生采取统一的游戏教学。教师有时会在很多个班级沿用相同的数学游戏教学方式,这会让学生对数学教学产生厌倦,甚至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幼儿数学进行正确游戏教学的方式

1.要根据幼儿年龄的不同来设计游戏

由于幼儿的身体和智力处于发育阶段,因此不同年龄的幼儿他们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智力水平都会有所不同。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时候,应该根据不同年龄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数学游戏教育。

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可以教他们简单的数字游戏。比如给出一些数字,可以让幼儿根据数字的大小进行排序。而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幼儿,可以安排给他们一些比较抽象的、具备较难知识水平的数学游戏。比如对于一些幼儿园大班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玩趣味算盘、七巧板等数学教学玩具,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对图形的判断分析能力。

2.对不同幼儿可以设计不同的游戏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应该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关心爱护每一个幼儿,注意发现他们各自不同的才能。比如有的幼儿在语言交流方面比较擅长;有的幼儿虽然比较内向,但是他们却比较聪明;而有的幼儿则数学很好,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每个幼儿,教师都要注意鼓励他们,要注意发展他们的强项。

比如,有的幼儿数学比较好,那么教师可以让他们进行数学计算游戏,比如让他们多玩一些算盘游戏。而有的幼儿空间思维能力比较强,教师可以鼓励他们玩一些魔方、趣味拼图等游戏,这样可以奇妙地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玩是孩子的天性,要将游戏巧妙地融入数学教学,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合适的数学游戏对幼儿智力的开发、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多注意发展幼儿的特长,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游戏教学。在数学游戏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用各种数学游戏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参考文献:

第9篇:幼儿游戏范文

【关键词】区角游戏;丰富;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070-01

区角活动是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较好的教育手段,材料的重要性体现在缺少材料,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材料的复杂性体现在既要保证幼儿有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是关系到科技活动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

区角游戏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 适宜性原则

区角游戏活动的安排、设计,环境的创设,材料玩具的提供,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及能力,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材料的引导性就体现在材料上或在材料之间设置的一个个可以保证幼儿做对、保证达成教育目标的控制点上。控制点无处不在,它蕴含在材料的每一细微之处。但是要使这种控制点有意义、有内涵、有艺术性却并不容易,教师需要注意三点:首先,控制点的设置要因人而异。教师要事先了解幼儿的能力水平,了解哪些控制点能引导幼儿取得最终的结果,了解哪些联系能帮助幼儿获得知识,进而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设置不同的控制点。其次,控制点要因材料而异。不同质地、不同结构、不同特性、不同形状的材料有不同的控制点设置方法,教师首先要了解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关系,确定控制点在材料中最恰当的表现方法,使控制点有意义、有价值、体现教育性。第三,控制点要因“成品”而异。教师要考虑希望幼儿最终完成什么样的作品,“成品”与交给幼儿的“半成品”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从“半成品”发展成为“成品”等问题,使控制点确实能引导幼儿把“半成品”变成“成品”。总之,要体现材料的引导性,关键在于发掘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引导作用的控制点例如,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从事平行游戏,即幼儿各人玩各人的,彼此玩的游戏是相同的。加上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贫乏,接触社会的范围小,教师在设计小班的区角游戏时,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可在一个区角内多放几套相同的材料;在指导方面也应以具体的示范、参与指导为主。

2 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应体现层次性和循序渐进性。例如,小班幼儿活动的目的性较差,主要依靠客体的生动性、新颖性和颜色的鲜艳性吸引他们进行活动。而到了中、大班,幼儿活动的计划性、目的性逐渐明确,活动的结果成为吸引他们进行活动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进行积木区活动时,小班幼儿积木的颜色要丰富,形状可少些,但数量要充足。在指导方面则着重于帮助他们学会独立的构造物体,并能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而对于中班幼儿,积木的形状可以增加,还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材料。指导方面则要求他们会有目的有计划地构造。到了大班,可以提供更多形状的积木和丰富的辅助材料,要求幼儿学会通过协商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型结构物。假若一套积木从小班玩到大班,小班是搭小房子,到了大班还是搭小房子,这是不可取的。

3 整体化原则

整体化原则是指将整个活动室的游戏环境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发挥整体优化功能。例如,娃娃家的“爸爸”可以到“建筑工地”上班,美工区可以为表演区制作道具等。由此可以衍生出许多游戏的情节,促进幼儿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发展。但是,这个动态系统要建立在幼儿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要由幼儿创造,教师只是为他们创设一定的环境,并引导他们想像新的游戏情节,而不是由教师指定他们的行动。要注意区角材料的投放应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和外部教学支配的,它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对事物的认知理解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感知和活动来形成的。操作探索为幼儿学习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为幼儿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提供了可能,为幼儿获得成功创造了条件。学习性区角就是幼儿通过操作、摆弄材料来感知和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活动,所以材料是幼儿和知识之间的中介,是区角活动的灵魂,是幼儿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孩子们依靠材料为载体,在与材料互动与客体互动中发展,因此材料的提供很重要。首先,我们应紧紧围绕幼儿的实际需要、学习兴趣和游戏的目标三方面来投放游戏材料;其次,提供的游戏材料要不断变化,以便构建的游戏环境具有可变性、新颖性,不断的吸引幼儿,注意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多功能性等,符合阶段目标、年龄特点,引起幼儿游戏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