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住宅设计教案范文

住宅设计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住宅设计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住宅设计教案

第1篇:住宅设计教案范文

一、整个活动的组织情况

1、总体上来还是可以,所有上课老师都能够认真的做好准备,精心设计课堂,努力展示学、议、导、练得课堂教学模式。

2、大多数老师能够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参加听课。

3、由于学校网络的原因,老师的教案没有上传到qq群中,在下周二前,请老师按要求完成教案的上传工作。

4、活动中也存在不良的现象,

(1)、有的老师没有按要求参加听课,上午1.2.3节都是语数外,课改组老师共19人,除8个班上课,每一堂听课都至少有11人参加,然而最少的只有2个人听课,并且相对应学科的公开课也不参加听课。一堂课,不管上的怎么样,总有自己值得借鉴的地方,即使是一无是处,也可以给自己提一个醒,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必须按要求参加,学校也就对此进行一些考勤。

(2)、公开课的质量不是很高,没有很好的展示我们的课改特色。

二、本次教研活动的给我们的反思

1、小组评价没有到位

在上次会议上,我们将小组评价进一步规范化,并且公开张贴,量化评价,旨在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质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但在实际的课堂上,很少老师没有用,有的滥用,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任课老师一定要花时间去指导小组学习,培养小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规矩,不能将学生分好了组,就什么都不管,每个学生的分工,都需要老师进行指导,特别是三四年级。

2、上课的几个局限

(1)、教案教材的局限。

根据教材完成任务,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况,所以整堂课就放不下。

(2)课件的局限。

上课前,就下载一个课件,根据课件去讲,不是根据自己的思路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讲,在教学中,生怕课件出问题,生怕课件与学生的回答不一样。在教育技术现代化的面前,不要忽视板书的作用。

3、学议导练的四个步骤

(1)、学——没有落到实处

①、学不到位,预习只是局限于一个预习本。(本人的课,上不下去,原因就是学生的预习没有到位,虽然预习本都写得满满的,都是从词语本上抄的,课文一点都不熟悉)不同的学科学生的预习要求和程度都不相同,就语文学科来讲,至少要能熟读课文,划记好好词好句。

②、出题预习束缚了学生思维,所谓学就是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方法,在老师没有讲解之前获得的知识。如果老师出题,就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就变成了做题目。

(2)议——没有深度

学是议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学,讨论就成了虚设,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稀奇古怪,脱离教材(爬山虎、蟋蟀为什么要有住宅),讨论提出的问题也就不能实现老师的预设教学。

(3)导——生硬

导,要就学生的问题,正确的引导到自己所要讲的内容上,在听课的过程中,特别是语文课,老师在导的过程中,几乎都先想好了,板书设计都精心准备。有的老师从头至尾讲过不停,出现的题目一大堆。

(4)练——几乎没有

练就是为自己的教学查漏补缺的,坦诚的讲就是为提高成绩而设计的,所以教师在导中没有实现自己的意图,在练习中就得出现,。

三、课改给我们自己的压力

1、必须有运筹把握的能力,才可以驾驭课堂,随机解决学生的问题。

2、必须虚心的学习、交流。

第2篇:住宅设计教案范文

关键词:次发展地区;产业竞争力;专业化分工;中小企业集群;集聚效应

次发展地区是指在现代工业化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上,相对于超工业化地区和新兴工业地区来讲,目前尚未彻底摆脱原有的以农、矿业和初级工业为主的落后产业状态及其分布的那些地区;若用产业就业比重来区别,凡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基本上都是次发展地区。次发展地区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程中,如何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是当地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从目前我国次发展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形态上,特别是从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制度安排的角度,以及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上来看,培育和构造中小企业集群并使其迅速成长壮大是次发展地区进行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发挥“后发优势”,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发展方向。

一、中小企业集群的特征

由于中小企业相对难以获得足够的市场信息资源、生产要素以及创新的技术,因而更容易在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上的某一区域集中以获得共享资源,所以,通常我们所论及的企业集群实际上指的就是中小企业集群。其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上高度集中。王缉慈等(2001)认为,如果我们认真检视那些公认的成功故事,就会发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某种产业能在全球市场上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往往离不开当地独特的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环境。[1]事实上,这里的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环境的含义已经超越了古老的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决定论中所包含的自然环境的狭隘含义。在这里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的,本地企业与当地产业环境的关系如同自然界的生物(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与周遭环境的关系一样,处在不断的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流中。这种独特的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环境吸引了大量企业集中,形成了空间上的集聚,为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生产要素合作提供了基础。因此,在一定的独特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环境下集中的中小企业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先决条件。

2.有自己的主导产业,专业化特征显著。意大利普拉特集群是以毛纺织产业为主体,聚集了大量的生产服装和纺织产品的中小企业。在这样同业的企业集群内存在着进行产品设计、营销策划、产品销售、构筑销售渠道的众多企业,也存在着大量向终端企业提供中间制品和服务的专业化生产者。他们都是小规模的中间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分工和合作共同构成了一个产业的主体。浙江和广东珠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集群所形成的主导产业大多数是以“一镇一品(或数品)”的“块状经济”形式存在的,产业集中度较高,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例如广东南海西樵的纺织、大沥的铝型材、金沙的五金制品;花都狮岑的皮具;顺德伦教、龙江、乐从的家具簇群;南海南庄、石湾的陶瓷等[2]。区内也有跨镇、区、市的主导产业,如东莞、深圳、惠州电子生。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信息设备制造业簇群,目前正向西岸的中山、顺德和珠海延伸,其专业化特征都非常显著。

3.集群内部有自己的运行机制。企业集群的运行机制主要有互补性机制、交易费用机制、知识外溢机制、信任机制及创新机制。通过这些机制,集群内企业参与竞争与合作,并且通过价格调节和内部信任使整个集群内企业协调运转。如通过技术知识外溢与信息共享机制,使得创新能力与技术信息迅速地扩散到集群内几乎所有的相关企业,从而促使这些企业利用较低的成本获得创新资源,以此提升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

二、中小企业集群的成长与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一般来说,区域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区域内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这两大主要指标上,而中小企业集群的成长和发育正是从这两个层面实现产业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从而最终实现次发展地区区域竞争力的全面提高。迈克尔·E·波特指出:中小企业集群“一旦开始形成,就会出现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这个循环能促进它的发展,尤其是当地方机构采取支持态度和地方竞争富有活力时更是如此。”[3]目前的研究表明,小企业集群有助于降低小企业的交易费用、组织费用及其他一些成本支出,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相当竞争力的企业聚合组织形式。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实践也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获得来源于产业在其内部集聚过程中的优势获得”[4]。这种产业的内部集聚就是指中小企业集群。一个区域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指标上,如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开放程度、人才及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基础设施及住宅等(郝寿义,1999)。

(一)区域内中小企业集群成长:促进产业发展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一般例证

1.中小企业集群有利于产业的扩大。由于中小企业集群内产品数量众多,有利于促使这一地区成为某一种或几种产品的主要产地和集散地;区域内灵便、快捷的产品供求资讯、价格资讯连接着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使这一地区成为其他地区投资者的首善之地,反过来又促进了本地区产业的整合发展。典型的例子是温州打火机企业集群,使温州成为世界打火机的主产地,也促进了该地区关联产业的成长发育,进而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条。又如在浙江乐清市形成了一个以柳市为代表的全国最大的低压电器产销市场,产品已占全国2P3以上,形成了4家国家大型乡镇企业,品种和产值均排全国第一。

2.中小企业集群可以充分利用相关机构提供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现代竞争一定程度上须依赖于良好的基础设施、投资环境和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的投资,以降低企业成本。如在专门基础设施和教育项目方面的投入,为企业提供了高效率的增值服务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从而减少了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一些资源是企业不可缺少的,但企业又不一定经常使用,如某些检测设备、仪器等,通过形成企业集群,在产业内的企业可以有专门的机构提供这些资源,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在这些资源项目上的支出,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这些设备的利用率。“例如珠江三角洲成长起来的一批集群就与沿海的优惠政策和当地吸引外资的基础设施、人文环境,以及由政府及其相关机构提供的大量公共产品与服务分不开”[5]。“电子信息业走廊”就是珠三角一个典型的产业集群体,主要指珠江东岸广州、深圳、惠州、东莞四市所形成的以IT业为核心的簇群体,是亚洲地区电子产业最密集的地方之一,这些产业集群已成为全球IT价值链的一部分。

3.中小企业集群可以使产业内分工进一步深化。中小企业集群通常是围绕某一主导产业成长发育而形成的,更多的是围绕某一种产品形成的。这些众多的企业之所以围绕着某一产品进行市场分工,是因为许多中小企业资源有限或技术有限,只能在这一产品的某一环节或某一零件进行专业化生产,而产品的分工深化同时也促进了产业技术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广东中山市古镇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这个镇在灯饰生产上基本上以产业链条形成了生产网络关系,从原材料、配件到组装分别由不同的企业完成。

(二)中小企业集群促进了集群内企业运行机制的形成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一个区域内产业的成长发育需要有良好的运行机制为支撑。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可以有效促进各个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与之相适应,集群内部的企业运行机制也会相伴生成;同时,集群内良好的运行机制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市场效率和资本使用效率,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经营效率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1.中小企业集群促进了企业互补性机制的形成。规模相对较小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企业规模和实力有限难以赢得良好的商业信誉;企业资金和资源有限难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投入,物流手段和供应链有限难以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销售渠道;高端人才和企业技术有限又难以完成高技术和高水平研发。这些“有限性”使中小企业难以获得供应商、专业人才、市场信息以及产品销售信息。企业集群的互补性机制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互补性机制是集群内的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形成联系紧密的产业链条,也就是说,集群内的企业只集中于少数几个核心生产作业项目,其他特定的专业化活动由一些更具有优势的企业来完成,专业化分工使集群内的企业更专注于创新而且相互依存,分工协作,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2.中小企业集群促进了交易费用机制的形成。单个企业在市场中需将大量资金耗费在运输、收集市场信息、学习专门的技术知识等方面,那么,加入企业集群能给企业带来多少成本节约?这是融入企业集群的厂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从全球区域性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实践上来看,融入集群将会节省这些交易费用。集群的交易费用优势一般在于:较低的运输费用;较低的市场搜寻费用;较高的交易频率;更多的社会关系和彼此了解以减少不对称信息。“这样,可以大幅降低额外的交易费用,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以及支付较少的设计、签订合同的律师费用和更少的监督费用等等”[6]。

3.中小企业集群促进了企业知识外溢与共享机制的形成。在企业集群内,高度专业化的技能和知识、各种研发机构、竞争者、相关企业及老道的客户在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上的集中,能够产生较强的知识和信息累积效应,为企业实现创新提供重要的来源。但是,由于知识具有形态的多样性、转移的复杂性、生产的协作性、消费的公共性等特性(王冰,2002)。集群内企业集聚的大量专门知识和信息就很难停留在企业内部,集群内的个人关系和企业之间密切的生产协作联系减少了信息的非对称性,这有助于增加信任并促进知识和信息的流动,使知识和信息更具有可转移性。同时,由于企业集群内到处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广告,开展各种商品展览、促销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学术或商业会议,从而以极为低廉的费用,甚至免费为企业提供了商业信息。如果远离企业集群,信息不通畅,往往会坐失良机。如硅谷内企业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其他企业最新的研究成果,而这些知识和信息往往是通过一些非正式渠道扩散出去的,因为相关企业的集中分布使得不同企业的员工能够自然融合在一起并自由地谈论技术话题,如果某人提出一种新的创意或构想,它将被其他人迅速采纳并揉入其个人想法。知识的外溢(knowledgespillover)激发了创新的思想火花,而知识的共享则推动了集群内生产技术的进步。

4.中小企业集群促进了企业信任机制的形成。经济学家克劳瑞格曾经对印度阿克拉市的制鞋企业集群进行过研究。他发现,聚集着的企业,尤其是制鞋商和经销商之间,在专业上的合作程度和彼此的信任程度,对它们之间的商业合作关系的维持和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7]。信任产生于直接的人际交往,如对朋友、同道的信任;也可以产生于网络中的声誉,如对名气、品牌的信任;或我们对于调节其他人价值观念或行为方式的理解。集群内企业的信任主要来源于长期多次交易而形成的熟悉。当集群内的企业交易次数无限增加时,出于对长期利益的考虑会导致合作的出现。另外,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上长期形成的传统、习惯和文化或政府制定的一些规则也会促进信任机制的产生。集群内企业的组成要么是以家族为基础,要么就是同一地缘的企业组合,这种关系为它们之间建立信任机制提供了铺垫。集群内企业之间是一种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但是这种竞争和一般的企业竞争是不同的,他们是一种双赢的格局。信任机制作为维护企业集群竞争秩序的内在动力,为提高和增强企业之间的凝聚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中小企业集群促进了创新机制的形成。在企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同样存在着比较和竞争,为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扩大产品销路,企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一般来说,企业集群使得企业更容易发现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缺口,进行创新,而且所需要的设备、投入品以及员工都能够在区域内解决,同时,知识外溢与知识共享促使技术扩散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具体来说,企业集群创新来源于三个方面: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研发、思想交流与企业间的生产联系、营销网络(渠道)共享与产业链之间的资源整合。在一个区域里,由于企业在空间上彼此接近,企业家在平时的商业协作和交往中,通过直接观察就可以互相掌握、了解对方企业新的生产经营思路及其创新形式。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受益于这种经营管理信息、技巧和知识外溢效应;另一方面,他们也用自己的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它们。企业家之间这种默契式的思想交流很容易在区域内营造一个创新环境。此外,在灵活的专业化分工的情况下,技术熟练且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工人在生产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更新产品和采用新的生产方法,从而也促进了企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

三、次发展地区培育中小企业集群的基本方略

由于体制和区位上的相对劣势,次发展地区错过了第一次腾飞的最佳时机而陷入落后的局面。但次发展地区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因为次发展地区属于技术创新边界之后的区域,可以通过引进发达地区较先进的技术或通过自主的技术创新,追赶或超越发达地区,获得在区域分工中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的提升。就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言:一是可以回避或绕过风险高、投资大的技术开发过程,在承接产业转移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又可相对廉价地购买和利用发达地区的技术,并借鉴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走一条低成本发展的路子。二是相对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优势,这一点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讲,更具有竞争的实际意义。三是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当然,这一后发优势是潜在的,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依靠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壮大。企业集群是现代中小企业应对激烈市场竞争、赢得市场优势的重要战略组织力量。相关或同一产业在某一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位置上的集中和生长,促进了行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企业可以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集聚成长起来的企业可以共享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为企业充分获取市场信息、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由此,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集聚效应培育竞争优势,最终促进区域发展。从近年来企业集群发展的实例来看,企业集群的成长与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条件等密切相关。因此,次发展地区要培育中小企业集群,创立具有中国特色或区域特色的企业集群模式,就必须深入研究本地区的情况,通过政府的促进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来发展。

1.创设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和提升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环境优势。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中小企业能够集聚成长起来的首要因素,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政策法律以及相应的制度规则、税收、公共安全、政府官员作风和行政效率等,这些都需要当地政府的全力打造与促进。事实证明,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是中小企业集群成长发育的重要保障,而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环境优势也正是通过政策的促进得到提升的。珠江三角洲具有适宜中小企业集群成长和发展的环境,与政府创造良好、公平、竞争的内外部环境,促进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弥补市场供给的不足密不可分。

2.立足于地方资源禀赋,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资源禀赋,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和制约,许多地方没有建立起来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集群,相反,产业结构非正常趋同现象较为突出,缺乏产业特色、产业分工和产业关联度。因此,各地在发展企业集群时应正确认识其资源禀赋的优势和劣势,并不一定要把自己的地方产业定位在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等方面,应因地制宜。

3.立足于本地区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基础,培育以家庭特色为基础的中小企业集群,创新传统产业。意大利的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例证。我国许多地方,如浙江温州,受长期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的影响,使本地区以家庭为基础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逐渐形成了打火机、纺织等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珠三角的五金制品、玩具、陶瓷、针织服装、制鞋等中小企业集群,在国际市场上都具有竞争优势。因此,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深入研究东北三省本地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条件和原有的一些优势资源,围绕传统产业构造和培育中小企业集群,对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样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胡钧浪.企业簇群与中小企业发展[J].特区经济,2002,(12).

[3]迈克尔·E·波特.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2).

[4]盖文启、朱华晟.产业的柔性集聚及其区域竞争力[J].外国经济管理,2001,(10).

[5]吕景春.珠三角产业集聚:发展路向与战略选择[J].改革与战略,2006(1).

第3篇:住宅设计教案范文

一、[设计理念]

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日常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本节课主要通过分学习小组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学生对调查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民生活的变化,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得出结论。从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可以感受到时代在变迁,从生活的变化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所处生活环境的变化,了解改革开放的显著成就;

2.通过社会调查,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概括、分析、判断历史问题;

3.通过实践,学会展开历史活动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4.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初中生沟通和交际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社会调查过程;

2.小组展示调查成果。

难点:

1.做好记录,练习如何正确进行社会调查;

2.与人进行沟通,形成研究资料。

四、教学过程

全班分五个小组:

一组:调查家庭收入;

二组:调查饮食的改善;

三组:调查住房改善;

四组:调查服饰演进;

五组:调查交通方式;

教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方方面面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请同学们根据分组,进行社会调查。

1.搜集资料的方式:查阅书籍报刊、上网浏览影视资料、采访长辈等;

2.资料的呈现形式:文字、图片(含照片)、实物等;

3.资料的内容:改革开放前后变化。

一组:调查家庭收入

家庭收入变化调查:农村居民收入。

改革开放前:50年代农民人均收入为50.4元。 60年代农民人均收入80.66元。 70年代初,农民 收入90元。1977 年人均收入100元。

改革开放后:70年代末,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农民收入增长较快。1979年,人均收入 301元。80年代,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加快。农民 人均纯收入,1983年795元。2000年,2253元。2017年,13000元。

二组:调查饮食的改善

图片展示:改革开放前后的饮食。

改革开放前,经济比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物质贫乏,很多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饮食品种较少,人民对饮食对要求更多对是能够解决基本对温饱。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对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品种繁多。

三组:调查住房改善

图片展示:改革开放前后的住房。

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有3.6平方米,缺房户达869万,占城市总户数的47.5%,近一半城镇居民无房可住。而4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均住房面积已高达40.8平方米,套户比高达1.13。改革开放40年以来,从筒子楼、石库门到家属院、住宅区,从福利分房时代进入市场经济的商品房时代,中国住房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组:调查服饰演进

图片展示:改革开放前后的服饰。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消费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直被深埋在心里的爱美之心,终于可以在服装上展现出来了,老百姓衣柜里的衣服逐渐变得多了,颜色也亮了起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时代的进步,老百姓的衣服的样式越来越丰富,颜色也告别了从前的灰暗而变得五颜六色。如今,服饰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五组:调查交通方式

图片展示:人们的出行方式。

第4篇:住宅设计教案范文

论文摘要:室内设计专业传统理论课程是一门包括住宅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与陈设、展示设计等重要内容的传统理论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针对高职专科学院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结合本院室内设计专业多年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经验,本文对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要求及方法、内容作一些探讨。

室内设计专业传统理论课程是根据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产生的一个传统的教学体系,是艺术设计理论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的根基,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势必成为设计教育之举足轻重的专业。但是由于理论课程传统、单一话存在于以下很多的问题:

1.室内设计专业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复合学科,即不是纯艺术也不是纯技术,而是涉及美术学、美学、艺术设计学、建筑学、材料学、工程学、人体工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既需要艺术的设计,又需要技术的手段,两者缺一不可。

2.我国的室内设计专业大多数起源于工业造型设计专业,先天不足,太偏重于加工技术,偏工科技术型,而艺术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起源于室内设计、美术、环艺、工业设计专业,侧重于艺术型,而国际先进发达国家的室内设计专业大多数是起源于建筑学专业、注重建筑与室内的整体学科关系、文理交叉、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更为科学、合理。

3.理论与实践脱节,我国的高等教育的专科、本科硕士直到博士都有,目前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是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将设计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4.职业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传统理论课程教学发展体现在教材老化、内容贫乏、课程设置不合理,实验实训设备陈旧与缺乏,教学手段单一,忽视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和室内设计的需求有差距。

因此需要对室内设计专业传统理论课程教学不断进行调整、完善、充实、改革、提高。

一、坚持以专科起步、积极探索室内设计理论课程教育发展规律,加强学历教育的同时,面向社会、服务企业、多形式多层次的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一)根据理论教学需求,科学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制定和完善教学大纲

室内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是一个传统专业,在教学和专业建设上,有很多传统的格式。因此,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实习实训等内容上,需要更多的结合专业方向及培养目标,紧紧围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实干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作为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宗旨,根据市场要求和高职教育的要求,对有关课程进行调整、整合,对课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对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改革、创新。

(二)根据室内设计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

室内设计理论课程目标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指导下,以适应中小型装饰企业的工程技术岗位的需要,按装饰行业标准和装饰企业的要求,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国家建设法规和行业标准,掌握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学生具备以下水准:1.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有深厚的理论基础。2.具有相当的实际经验,能够进入市场就能独立的进行设计和相关的施工指导。3.具有相关的营销能力,能够很好的和客户沟通。4.掌握市场行情,包括材料以及装修行业的具体动态。

二、室内设计理论课程教研教改具体措施

(一)项目牵引,课程以项目为驱动,结合理论课程进行兴趣式教学。

针对高职院校室内设计学生普遍对理论课程没有兴趣和急于学习电脑课程、急于走入社会学习实际操作经验的特点。在进行室内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时首先确定实际项目。如:进行“住宅室内设计与陈设”课程教学,本门课程是学习住宅室内设计的基础课程,理论性很强。针对现在学生普遍对理论没有兴趣的情况或不能耐心学习的情况,结合同学们想学习实际的经验的情况。我们在教学之前首先确定“实际项目”。如在教授室内空间布局时,我们把东莞某小区的二楼样板间作为项目,要求同学们合理分割空间,同时去现场量尺、核对设计等等步骤。再返回到课堂,结合理论知识以同学们自己分割的空间指出问题所在,这样即解决了理论教学任务又满足同学们走入市场的要求。极大的增加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建立课程信息反馈机制,由不同的同学担任每一门课程的信息反馈员

由于室内设计专业属于阶段性授课,在进行室内设计理论课程阶段性教学时,要分时段分情况的对同学们进行咨询,同时要求同学以不记名的方式把本阶段的学习和老师教授情况反馈给信息反馈员,老师及时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方式。广纳众言,进行科学分析论证,为教学改革准备一手材料。

(三)建立相关的教学基地,进行实地教学活动

传统的室内设计理论教学基本都在教室里面完成,这样教学就变得死板,理论就无法结合实践,学生就在死记硬背中对课程失去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学院附近建立相关的实习、实训基地,把传统的教室教学搬到实训基地进行。比如:在进行“家具设计与陈设”学习时,我们将设计好的家具通过实训基地直接分组自己创作,这样既提高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实践经验,能够很好很快的掌握家具的构造。这种教学方法即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也加深了教学的效果。

(四)建立一支创新、敬业、具有较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结构合理的的 “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是加强教研组的作用,经常进行老师之间的经验交流。把老师各自掌握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时增加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互相学习专业知识,增强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寒暑假期间教师也要走入市场,近距离的接触市场,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时刻保持在室内设计的最前沿。首先保证老师教授给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知识不落伍不脱离实践。二是做好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要求教师们认真做到为人师表、严于律己、爱岗敬业,将自己的事业与学院发展紧密联系,形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以及凝聚、和谐、协作、互助的良好团队精神。认真做好专业教师的定位,制订激励、约束政策,形成竞争机制,积极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使他们既是合格的教师,又是室内设计相关行业的专家。

三、开阔教学领域,加大室内设计学生学习的范围,让同学们看到理论学习的好处和用处

(一)彻底改革传统的单一教材加讲义的教学模式,紧扣培养目标,重点抓每一位教师、每门课程的讲义及教案的设计与编写。积极的鼓励室内设计理论专业教师把原有的室内设计理论教材结合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进行整合,“自编教材”让同学们视野更加开阔,让教学更加的开放。同时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室内设计理论课程的院级精品课程的设置。

(二)组织参加工作而且工作业绩突出的毕业生定期回来,和在校的同学进行交流。让这些同学和在校的同学讲解理论基础的重要性,以及以后工作应用中的作用,让同学带同学的方式增强同学们学习理论课程的积极性。

(三)和本地区的室内设计协会保持长期的联系,建立相关的机构,构建“双证”教学体系 。

让同学们了解本专业的一些行业信息以及分类级别信息,配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宣传组织工作,为学生在毕业前考取相关职业等级证书创造了便利条件。本专业可以考取室内设计师证,让同学们了解考试的相关内容,如室内设计、家具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级别以及资质证书的考试,加强理论课程的学习。

四、工作室式的室内设计专业理论教学方式

(一)打破传统的系——专业教研室——教师的管理体系,由专业教师牵头系和学院支持,设置室内设计工作室,直接面向市场。把室内设计理论课程和社会实践最直接的结合起来,把同学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由老师指导同学们合作设计一些实际项目,应用到实际的工程。

(二)通过工作室引进相关的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方位多渠道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有相关的实践经验,教学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三)建立相关的工作室,同时也可以为毕业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实习和工作环境。保留理论基础扎实的同学,鼓励在校同学学习室内理论课程。同时利用创收所得,根据理论教学业需求完善教学设施,不断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张世礼.《中国室内设计研究散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第5篇:住宅设计教案范文

关键词:楼宇供配电技术;教学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08-03

一、引言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智能楼宇建筑市场已日益成为现代化的主流。智能化楼宇建筑市场的拓展为楼宇电气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开设供配电技术课程正是顺应了这种潮流。目前,国内外许多院校对供配电技术的教学研究已初见成效,但几乎都是针对传统的工厂供配电技术,其教学项目设计与企业供配电系统和变电站直接对应,主要介绍企业供配电系统和变电站设计、运行、维护与检修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远远不能适应新型智能楼宇供配电技术的教学,如何将供配电技术的教学真正融入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智能楼宇电气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值得研究与探索。

二、新的课程项目设计

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讲授《供配电技术》课程,需要把新的认识融入教学,顺应学科发展和行业发展的方向,结合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紧扣智能楼宇供配电技术来设计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组织,以突破传统工厂供配电技术教学内容的束缚,发现和创新教学方法及手段,以解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模式不协调的问题,更加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在深入了解建筑电气行业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现有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载体对课程进行学习情境设计,以岗位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教学项目,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对课程进行设计。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改革考核方式,形成以技能考核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考核的新考核机制。以住宅小区供电系统组建为依据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内容,将以往课程体系中的“供配电技术”、“电气设备安装工艺”等课程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按照实际工作过程,进行分析、解构,形成现有的教学内容。以施工技术文件解读为基础,根据图纸统计熔断器、开关、配电箱、电线等主要电气设备,进行各电气设备选择,并进行设备安装及线路的敷设。最后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进行质量检验验收,完善各种资料。将企业的生产任务引入课程教学,以企业真实生产任务为基础,开发教学项目。

三、课程设计的思路

(一)校企共同开发课程

本课程开发的第一步是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岗位需求,确立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第一,走访大量从事电气设备生产、制造和电气设备操作维护的相关企业,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进行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调查。第二,与建筑施工单位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建更能贴近和满足实际应用能力需求的能力训练体系。第三,与从事楼宇供电设备生产、运行、维护的毕业学生进行交流,听取毕业生对本课程建设的反馈意见,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帮助我们审视“楼宇供配电技术”课程建设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实训教学情境的构建提出修改意见。

(二)课程体系重构

我们按照实地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制定课程标准―设计学习情境等流程,进行课程体系重构。首先,工作岗位调研、分析。经过调研,确定毕业生主要从事供配电设备生产、运用的相关行业企业的电气控制设备的生产、装配、销售及系统的运行、维护、维修等工作岗位。其次,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经针对所有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分析,确定其典型工作任务。再次,课程目标确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将电气控制知识与楼宇供配电设备的运行、维护等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将涉及到的供配电设备的结构、供配电设备的操作、维修电工的职业标准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是:熟悉楼宇供配电系统的构成、功能、保护方式,掌握供配电系统操作、运行、维护等技术要求和技术标准。再次,任务载体设计。分析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和目标,选择供配电设备的生产、运行、维护、检修中的典型真实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设计5个学习子领域:楼宇供配电系统认识、高低压控制柜的操作与维护、电动机的控制线路板制作、变压器的操作与维护、楼宇供配电系统保护,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楼宇供配电技术》课程。

四、改善教学质量的方法

近几年,笔者根据以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抓基础、重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深入地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善实验教学,重视课程设计。

(一)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相结合

本课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在课程教学中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对现场设备采用图片和视频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对学习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动画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使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更形象、直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轻松、容易掌握。

1.精心编制电子教案。精心组织演示内容,做到图文并茂、提纲挈领。便于学生理解和自学,也便于教师的讲授。

2.制作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及实物的展示,使学生能够直观了解具体任务,化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

3.制作实际生产过程的录像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结合工程实际

《供配电技术》这门课程侧重于实际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结合工程实际,给学生讲解知识,比如在教学中结合教室照明设计、线路布局以及学校的主变压器台数容量的选择等来开展教学。工程实践不但可以使大学生受到实践技能和技术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大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加强实践教学,实行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形式、教学组织形式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活动扩展到学生自学活动中去,扩展到企业活动中去。

(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供配电技术是一门专业课,涉及大量的计算和选型分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有枯燥和疲倦的感觉。采用实践教学法,可以让他们转换思维方式,调整学习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的新鲜感,提高了学习兴趣。

1.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教学过程是非常实在的过程,忌的是教师空谈。科学的教学非常重视实验、实习和设计教学。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所以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融入现场,了解实物,观看实际的运行和设备维修程序,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当堂解决学生的错误、疑点,以最快最好的途径,使学生在实验、实习和设计等环节中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2.个体学习。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不一样,课程掌握的程度也不可能一致,学生感兴趣的方向也不一样,给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地动口、动脑、动手,对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展他们的能力和智力,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建议留一部分教学内容给学生分组学习,让他们按兴趣、特长建立起学习小组,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他们感兴趣的知识。相信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有质的飞跃。

3.创建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根据实际课程创建一种教学环境,可提升教学效果。在课堂氛围内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情感倾向。在进行变配电所的送电操作讲解时,可以引进下面一段教学情景:在高压侧装有隔离开关,低压侧装有刀开关的电路中,为了满足隔离开关不能带负荷操作的要求,可以提供出几个开关闭合方案供学生选择。这个教学情景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从而产生不同的意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出自己选择方案的理由。通过具体的示例来创建教学情景,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提高课堂气氛,同时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记忆,具有较好的效果。

(四)考核形式多样

实践环节采用单独考核,为动手能力强、具有主动性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场所。考核分成两部分,首先是组织学生对各组的设计方案进行交流、讨论、答辩和演示。由老师和各个小组推选的代表组成评审小组,对设计报告和工程制图的实际水平以及学生的答辩能力等,进行综合评定。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表达和应变能力,促进交流合作,提高了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另外,考虑到小组方式的设计,难以避免部分学生吃大锅饭混日子的情况,又加入了试卷考试环节。考试内容来自课程设计具体工程的各个环节,要求学生以论述分析的形式展开说明。以此区分学生课程设计掌握程度,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工程设计和理论知识的理解。对考试考核制度进行改革每项的考核内容都要有侧重点,既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此达到学生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的目标。

五、结论

高职楼宇供配电技术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技术性强,涉及面广,需要长期的摸索和研究。通过把理论课程的学习与课程设计相结合,两个环节互为补充,加大了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的工程技术含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今后的改革实践中我们还要不断探索,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水平,把工作越做越好,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

参考文献:

[1]邹一琴,唐志平.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供配电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12).

[2]钱素琴,叶梵,高笠源.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有与实践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8).

第6篇:住宅设计教案范文

导读:《家庭防火》教案,教学内容:家庭防火,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明确防火,掌握一些消防安全常识及灭火、防火自救的方法,1、了解在家庭中,怎样做好家庭防火,1、学生课前收集家庭防火的资料,2、课件展示关于家庭火灾的隐患和预防的方法,尤其是家庭防火非常重要,同学们要了解一些预防火灾的知识,确保生命财产安全,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家庭防火的知识,(板书课题:家庭防火),二、真实再现:家庭火灾现状(直接点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火灾事件的了解,知道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明确防火自救的重要性。

2、认识各种灭火设备,掌握一些消防安全常识及灭火、防火自救的方法。学会本领,化险为夷。提高学生的自救意识,培养应变能力。

3、学习利用各种方法查阅、收集、处理信息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及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在家庭中,常见的火灾隐患有哪些。

2、在平时,怎样做好家庭防火。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家庭防火的资料。

2、课件展示关于家庭火灾的隐患和预防的方法。

教学

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导入:猜谜语,大家说一说火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师:我们知道火可以取暖、可以照明。火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能给我们带来可口的食物、温暖的环境和快乐的心情,但火又是无情的,如果使用不当或管理不好,就会发生火灾,给我们的生活造成惨重的损失。尤其是家庭防火非常重要,同学们要了解一些预防火灾的知识,掌握更多应对火灾的方法,确保生命财产安全。

所以,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家庭防火的知识。(板书课题:家庭防火)

二、真实再现:家庭火灾现状(直接点题)

直面火魔:

由于人们的麻痹大意和消防知识的缺乏而导致的家庭火灾事故频频发生,家庭火灾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被大火吞噬,一个个含辛茹苦建立的家庭转瞬变成废墟。据统计,80%以上火灾事故死亡人数为家庭火灾所致。

真实再现

教师出示课件:(温馨提示:注意火灾发生的数字)

1、上海静安区胶州路

“11.15”特大火灾

2、四川绵阳滨河路一幢建筑突燃大火,死亡人数36人。

3、长清鸣泉嘉园一小孩儿玩火引发家庭火灾

--------师: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你在哪里还看到过这样惨不忍睹的场面?有什么感受?(指名后小组交流。)

4、小结:是呀!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命如此美丽,但又是如此脆弱。我们要珍惜宝贵的生命,提高防火意识。

二、行动在线

同学们看到这些惨不忍睹的场景,我们的心情是沉痛的,为了悲剧不再发生,我们必须了解家庭防火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分小组讨论一下,完成下面3个问题:

1、家庭常见火灾隐患有哪些?

2、导致家庭火患原因有哪些?

3、平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家庭防火呢?

(学生分组讨论、分别交流这3个问题)

教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归纳一下:

A、家庭常见火灾隐患有哪些:

1、电器超负荷,温度过高。

2、插头损坏,不及时更换

3、用裸线头代替插头使用,造成短路或发生火花。

4、保险丝熔断时,有灼热的金属颗粒掉到下面可燃物上。

5、煤气、天然气等可燃性气体,如有泄漏,当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打开电器开关。

6、在楼道堆放木制品、棉制品、纸制品等可燃物。

B、导致家庭火患原因:

1、出门时忘记关闭电器开关。

2、电器停用时插头不拔。

C、平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家庭防火呢?

1、炉灶不能与可燃物靠的太近,也不要在炉灶旁存放易燃物品。

2、不能用汽油、煤油等作为引火物点火。

3、掏出未熄灭的炉灰、煤渣要倒在安全的地方,以防引起别的物体燃烧起火。

4、照明电灯线路不能超负荷使用,切忌用铁丝或铜丝等代替家庭保险丝。电灯不用时要随手关闭。

5、各种家用电器不要同时启动,要逐台开启,做到不超负荷。

6、家用电器要防止受潮。

7、使用电炉、电熨斗、电烙铁、电暖器、电吹风等用具时,不要直接摆放在木桌、木地板等可燃物上,应垫上金属架、砖块等。停用时,立即切断电源,并等到完全冷却后才收藏。

8、打雷时,应该停止使用电视机、组合音响并拔掉电源插头。

9、不要在电冰箱内存放汽油、漆类溶剂、气雾喷罐灯易燃易爆危险品。

10、不能把电热毯折叠起来使用,也不要在电热毯上放置厚重的被褥。

11、家电出现故障时,应该立即切断电源、关机,故障排除后才能继续使用。

12、发现电线的绝缘皮老化,要及时更新。

13、带有镇流器、变压器的日光灯、节能灯、霓虹灯等,不能整天整夜地长时间开启。

教师:为了让大家有直观的认识,让我们看一段视频:

(播放:家庭防火)

三、逃生演练,增强意识

1,教师:同学们,我知道了常见的家庭火灾隐患,导致原因以及家庭防火的措施,你知道那些家庭防火知识:

指名回答:

1)冷静沉着。

2)切断电源。

3)大声呼救。

4)电话报警。

教师展示课件中的防火知识图片,指名回答。

教师:下面我来模拟一次报警电话,大家看存在什么问题。

教师模拟:俺这里着火了。

学生:太简单了。听不明白。

2、当火灾降临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

教师课件:指名说一说,每一幅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怎么样逃生,逃生时注意什么--------

出示点火报警的注意事项:

1、牢记火险报警电话号码“119”。

2、报火警时,要沉着冷静,正确简洁。向消防部门讲清着火的单位或地点,讲清所处的区(县)、街道、门牌号码及楼号楼层情况。

3、要讲清是什么物品着火,火势怎样。

4、要讲清报警人的姓名和电话。

5、报警以后,迅速组织人员到附近的路口等候和引导消防车前往火场。

6、在没有电话的情况下,应该大声地呼喊或采取其它方法引起周围人群注意,协助灭火或报警。

特别强调:假报火警是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

师:为了生命更加灿烂,师生齐唱,防火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拍完南北拍东西。

你拍二我拍二,咱俩宣传做伙伴。

你拍三我拍三,禁火场所别吸烟。

你拍四我拍四,用火不当会出事。

你拍五我拍五,烟囱坏了快修补。

你拍六我拍六,风大失火不好救。

你拍七我拍七,不要玩火做游戏。

你拍八我拍八,电线不能随便拉。

你拍九我拍九,火警电话一一九。

你拍十我拍十,人人防火要落实。

四、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判断这些做法的对错。

1、在家中存放大量的汽油,酒精等物品。

2、离开家前关闭电器和电闸。

3、使用电熨斗过程中接听电话,把电熨斗放在熨烫的衣物上面!

4、用浸湿的棉被覆盖着火的煤气罐。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师:我们可以用几句话概括家庭防火的注意事项:

生活中、火看严、危险物、不近前;燃气漏、阀门关、开门窗、禁火电;电线老、快修换、保险丝、用专件、铜铁代、不保险;火灾来、快疏散、钱财物、别贪恋、披湿物、穿浓烟、捂口鼻、贴地面;身着火、把滚翻、厚衣物、闷火焰;火封门、逃生难、湿被褥、门缝掩、泼冷水、呼救援;消防经、要常念、牢记住、益匪浅。

六、结束语:

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住宅火灾,主要还是源于人的因素,因此,做好居家防火,应该提高家庭成员的整体消防意识,平时多看些有关消防安全知识的书籍或电视节目,了解一些居家防火常识,做到睡前检查煤气灶气门是否关好,出门时检查家用电器是否已经切断电源,杜绝居家火灾的发生,确保防患于未然。

同学们,每年的11月9日为世界消防日,让我们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远离火灾。

让生命更绚丽,让生命更怒放,让生活更灿烂

板书设计:

家庭防火常见的火灾隐患

导致火患的原因

第7篇:住宅设计教案范文

论文摘要:面对新世纪,教育必须树立新观念、新思想、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质量,要从知识型人才的培养转变为具有各种能力人才的培养。文章首先阐述中学地理教育对培养学生能力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学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的方法和途径。

21世纪社会的发展是以社会、人与环境的协调和统一为特征的。所以,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是原动力所在。而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以及普通公民的日常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大力推进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中学地理教育对培养学生能力的优越性

1.1学科特点方面有很大优势

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看,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多学科的综合内容。当今世界的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作为困扰全人类的头等大事倍受关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得到全世界的认同。地理科学的地位在人地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进一步凸显出来。

由于地理科学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地理教学工作者可以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多角度、多视野、开创性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采取新的方法、寻找新的途径、涉猎不同的领域,以掌握完整的手段解决日益纷杂的生存环境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就会无形地得到培养。

1.2 思维方式的优越性

地理科学除具有一般科学的共同性之外,还有两个显著不同的思维方式,即整体的观念和发展的观念。地理学的众多教学内容以各种地图的方式直观的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因此,充分利用地图的整体性、直观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整体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把握中心,善于权衡利弊,进行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并能够使他们广开思路,大胆探索,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如观察一副景观图的时候,不仅仅要知道它具体所在位置?有什么类型的景观?是什么时间的景观?为什么会这样?作为地理学工作者还要知道今后如何发展。发展的观念是地理学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这就要求学生能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永远向前看,用发展的观念进行思维,用创新的精神去解决问题。

2.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如何实施能力的培养

2.1培养创新态度是形成各种能力的根本

纵观中外历史,任何一次社会变革,都是以观念变革作为先导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即教师教一点,学生学一点。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了依赖心理,只能被动接爱知识,不能主动获取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很难在新世纪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就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大胆求真、求新,点燃对新知识、新问题的好奇之火,养成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积极意识是创新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倡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是关键,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的余地。在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但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利用空白点,激发求知欲,促进思维的发展:抓住时机,留下空隙,让学生自己填充;留下难点,引导学生去攻破;留下疑点,让学生去解释;留下悬念,吸引学生去探求。

2.2培养创新性思维是形成能力的核心

在未来的教育中,“创造性学习”必将代替“维持性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需要创造性地吸引知识,有所发现,应有所创造。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的基础。要培养创新思维,必须在激发兴趣、开启心智方面加强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和灵活性。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发散、逆向、直觉等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直抒已见,教师应昌导学生在运用地理知识时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的热情,引发学生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动机及兴趣,从而形成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2.1教师创新能力的充分挖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教学水平密切联系,如果教师拘泥于“一支粉笔一本书,口讲不足手势补。”的机械性教学思维,就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健康发展,使学生的创造力萎缩而失去其生命力。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并能动地运用发散、聚合思维进行教学,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教师应精心设计创造性的教学方案。地理教材只为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地理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性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比如:在设计“海陆的变迁”这部分的教案时,可以采取一反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教学过程。

其次,教师应精心设计阶梯型和发散型问题。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构建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阶梯型问题,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取得在探求方向,思维深度诸方面的突破;教师还应创设发散型问题,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沿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能够从更多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

2.2.2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鼓励、诱导学生走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后达到培养创新性思维的目的。

如在某城市相继修建生活住宅小区,在设计过程中怎样设计南北楼的最佳距离?如何考虑太阳直射光线在地表上的移动规律等,通过提问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活学活用现有知识、调动大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2.2.3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之一。它是推动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不断探求真理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兴趣的培养和发展,不仅能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热情、创新的意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在勤于积累资料素材的基础上,保持有敏捷的思维,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还可以将启迪智慧的谜语、言简意赅的歇后语、幽默动人的漫画等插入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第8篇:住宅设计教案范文

关键词: 问题意识 历史教学 有效性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自主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教学实践是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客体”,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教师的鼓励,不仅能使学生认真听课,而且能使其参与讨论,参与设计问题情景,形成问题意识,提出个人看法,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仅如此,培养问题意识的教学实践给了学生一条新的“学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联想思考、积极思索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教师可以从学生提问的表现和所提问题的程度来了解每一位学生,进而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最大可能地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问题意识呢?

学生的提问水平与学生心理成熟及个性发展的水平是一致的,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从敢问到爱问,再到善问的过程。

一、创设良好氛围,使学生“敢问”、“愿问”

提问是人的本能。但是,就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而言,学生主动提问的状况并不多见,有的学生胆小,不敢大声问;有的学生怕出丑,不好意思问;有些学生盲崇书本,迷信老师,在学习中不善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或者对问题发表新看法、新见解。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应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老师也决不应批评,而要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思考,树立自信心。要善待学生提出的一切有关历史问题,简单、幼稚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看书,自行解决;超过学生现有知识范围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要给学生讲明原因,提供解决问题的有用资源;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以集体思考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加以解决。这样,学生就没有思想负担了,上课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了。例如在2004年第9期《历史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老师在上到“”时,谈到:5月4日,北京大学等高校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烧了曹汝霖的住宅;5月5日,北京学生实行总罢课,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突然,有一学生突然喊道:“学生烧人家的房子是违法的啊!”顿时,语惊四座,学生哗然。老师示意这位学生讲下去,该生说:“学生运动是爱国运动,也确实起到先锋作用,但我认为火烧曹宅就不对了。”

老师与学生商量就此问题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的讨论。

老师说:“上节课小华同学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火烧曹宅是否合法?’火烧曹宅对不对呢?老实说,我也无法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这节课就讨论一下,火烧曹宅对不对?大家一方面注意围绕问题来阐释自己的观点,要考虑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要从当今社会的角度结合起来思考,这个行为是否合法?”

老师在遇到学生提问时就作了很好的处理,不但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广开言路,从而使学生敢问敢答,培养了创造能力。

二、创设冲突引境,使学生爱问

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很少创设问题情境,几乎没有给学生任何提问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好问的本能一点一点被扼杀。要使学生爱问,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创设一种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教材章节中的历史概念、章节与章节间、段落与段落间关系等方面诱导学生广泛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横向、纵向联想,有意识地对中外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就教材中的历史结论、历史观点大胆质疑,提出问题。诱导学生反复深入思考,从常规的环节中去生疑,由提出单个问题逐渐过渡到提出系列性问题,逐渐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中,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问互答和学生互问互答的方式来给学问提供锻炼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引导探究,使学生“善问”、“会问”

好问是多思的前提,但是,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从爱问到善问是一个飞跃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训练,适时引导点拨,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提供问的范例

学生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倾向于提思维水平高的问题,学生就会以教师为榜样,提出问题的质量也较高。因此,教师要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而且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为学生提出问题做示范。例如,教学中在讲到元朝的历史时,为了让学生把教材中《隋朝的运河》与《元朝的漕运》两幅图比较并指出其不同点,我首先示范指出,运河的路线由隋朝的三角型变为元朝的直线型。接着学生仔细看图后马上发现了图中的第二点差异“黄河改道,由隋朝的渤海入海到元朝的夺淮入海”。此刻我马上出示问题:“图中的黄河改道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归纳得出“黄河改道说明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水患严重,这恰好就是运河路线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的结论。

2.选择“问”的时机

从理论上说,在任何教学环节中,学生都有随时提问的权利。但实践证明,在某些环节提问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一般而言,学生提问最好安排在学习基础知识后。在学习中学生会产生一些疑惑,在一堂课的最后五至十分钟,或一个单元学完后的复习课中让学生提问、质疑,有利于提高效率,也容易出现高质量的问题。

3.鼓励“问”的创新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即向书本结论、向教师挑战。不能追求标准答案,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期待更新更好的答案,学生就能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闪现智慧的火花。

问题应当产生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回答或解释的地方,问题的提出者理所当然是学生。但目前大多数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质疑往往流于形式,只不过是穿靴戴帽而已。具体表现在:第一,在检查预习情况时,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可教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大家的问题提得很好,这些问题等我们学完这个话题后,你们就会弄懂了”,接着仍按自己预先设计的教案进行教学;第二,在学生充分预习,对文中内容及故事梗概均已了解的情况下,也要学生围绕课题质疑,逼着学生提假问题,说违心话;第三,不管有没有思维的价值,无端发问,一味求异,表面看似热闹,却无多大实际教育意义;第四,把质疑作为一节课最后的弹性部分,浮光掠影,草率处理。这些都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从而也影响着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要合理解释学生的疑问,就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广泛收集材料,认真研究问题,从而准确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学识水平的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就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性,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真正做到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

[2]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第9篇:住宅设计教案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 教育管理 运用

电子政务的内涵以及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电子政务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提高政府办公效率、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决策和投资环境为目标,以向网络迁移的政府的信息、管理、服务沟通功能为基本内容的政务变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子政务是政务工作的一次革命,它具有阶段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电子政务的实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较长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政府有力的领导、组织和规划;另一方面需要全面的技术支持;而最难的是政府内部流程的再造和改革,它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电子政务的关键在“政务”,电子政务从开始规划到方案设计、工程施工都必须以亲民务实、转变政府职能为宗旨。

我国电子政务初期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展的办公自动化(OA)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内部信息化办公网络,为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奠定了基础;二是1993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拟定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要求当时的电子部与有关部委大力协调,抓好几项重大的信息工程,这些工程分别被命名为“金桥”工程、“金卡”工程和“金关”工程。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突破了部门和地域限制,向交互性和互联网方向发展。

最近几年来,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或数码港计划,其中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数字化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二是专业化的政府网站日益增多,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增强,互动性得到很大提高。三是电子政务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安全性不断提高。电子政务的特殊性为民族软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网络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结构不合理、业务系统水平低、应用和服务领域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滞后、互联互通不畅、共享程度低、标准不统一、安全存在隐患、法制建设薄弱等。

高等学校电子政务的功能需求分析

作为高等学校,电子政务的运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和教师来说,如何更加迅速和便利地查询资料和信息,如何更加便捷地实现自己的目的和设想,如何在科学、规范的管理系统中能够达到自己要寻求更多帮助和追寻的目标等等,电子政务的运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一)学生的电子政务功能需求分析

由于大学生在高等学校的基础理论学习与学科建设的分析研究离不开高等学校的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塑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培育,更离不开学校提供的公共服务系统。因此电子政务功能的需求显得尤其重要。

大学生们的电子政务需求具体地包括:学生公告、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查询、网上选课、多媒体课件教学服务、办事程序指南、投诉受理、信息反馈、就业指导服务、留学与深造、电子医疗服务、教育培训服务、邮件系统服务、留言板、申报大学生科技项目的网上审批、科学研究的咨询服务、电子证件服务、人生保险网络服务、运动与健康信息服务,心理咨询网上服务等等。

(二)教师的电子政务功能需求分析

大学教师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中坚力量,是造就人才摇篮的灵魂。教师素质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而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满足教师的需求,一切服务于教师是好人才培养的基础的先决条件之一。那么对于教师来说,高等学校的电子政务功能需求包括:教师公告、学术交流与信息反馈、网上学习的课件制作、网上的信息查询与投诉受理、教师证件服务、教师人生保险网络服务、网上医疗服务、数字办公自动化与各类文件的查询、视频会议、远程办公、档案系统的建立与教师数据库的建立、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查询、教师的教学与科研项目的申报指南与网上审批等等。

国外电子政务应用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随着信息革命的兴起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国家纷纷确立以推进信息化为特征的发展战略,其中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已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进政府自身的信息化建设,通过重构与信息网络革命相适应的服务与管理方式来更有效地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

(一)美国电子政务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对信息、人力资源、工作流程和技术的有效利用,以建立更好的政府,2003年普遍实现电子政务服务,并提供有选择的政府电子表格发送。为了全面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美国联邦政府组建了若干监管政府信息化的组织机构,统一进行筹划、组织和实施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推进、法规政策制定、投资管理、业绩评估等工作。他们对电子政务提出了三个考核指标:政府部门和机构合理地管理他们的IT投资,获益要远远大于成本;对IT项目的管理过程中,成本、日程和实施的变化不大于10%;要让公民和政府决策者可以方便、可靠地找到信息。

目前美国电子政务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形成了“网站多、内容全、网连网”的特点。现在全美已建成政府网站超过2.2万多个,可以搜索到分站点超过5100万个。美国电子政务的服务主要有两个方面,政府利用技术手段主动地为大众提供服务,通过技术手段使大众能够方便地从政府索取服务。两者在一起便形成了政务与民众之间的双向互动。

从美国的电子政务的实施与推进中,对我国有以下启示:一是要改变以技术为中心的思想,确立以服务、公民为中心的观念;二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工作;三是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建设;四是充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五是制定政策健全法规;六是借鉴电子商务经验,采取市场运作模式。

(二)德国电子政务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2000年9月18日了“联邦在线2005”计划。它的目标是为了使联邦政府的所有政务实现网上办公,以便公民、企业、院校及其他机构能够更快捷和有效地获取联邦政府的各种服务。根据这项计划,2002年6月,德国联邦政府试运行政府网上采购平台,同时提出了“全体上网”的10点赶超计划。目前,德国正在制定第三套信息化行动计划(2006年至2010年),这个计划与欧盟的信息社会计划是一致的,估计在明年。

德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是制定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和规划指导原则,注重信息系统的整合,建立了一套评估服务,重组流程,加强了信息网络安全保护和公务员培训,提供法律保障,加快了信息技术的创新与信息产业发展,并推动地方现代化示范。如多特蒙德市为居民提供从出生——教育——当兵——驾照——住宅——搬家——结婚——退休——死亡等一系列的网上24小时服务。

从德国的电子政务的实践与运用中,给我国的启示是:电子政务必须有统一规划和专职领导机构;在新形势下应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必要重组;必须加强政府网站的建设;立法必须与电子政务相匹配。

高等学校电子政务的运用与构建

(一)高等学校推行电子政务的意义

高等学校对整个社会来说,影响巨大。主要表现在: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摇篮与人才集聚地,是我国未来的希望所在,是大众媒体密切关注的中心,是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地,也是人们向往与敬佩的殿堂。随着电子政务的运用和发展,高等学校的办公电子化、管理数字化、服务网络化、监督电子化、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化、学生疑难解惑网络化、心理咨询多样化、学生活动信息化等等都在无时无刻地激励着我们教育管理系统信息化的改革与创新。因此,在高等学校实行电子网络信息系统的推进对于学校尽快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与社会大众的需求,尽快与国际社会接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特点与国外电子政务发展趋势与启示,高等学校电子政务的运用与构划是关系到学校长远发展与积极推进高等学校教育与管理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建立好数字化校园实施21世纪向一流大学迈进的基础,是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更新观念的必要保证,是利国利校利民的大事,是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化与信息事业发展的助动力,是我国高等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缩小差距的明智举措。

(二)高等学校推行电子政务的具体设想

高等学校的电子政务系统,应该是在充分调查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与论证的条件下,在学校领导负责成立的电子政务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组织专家进行学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整体构划,积极筹集一定的资金,保证学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适应今后的长远发展目标与更新信息与服务的内容要求,保证学校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能够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真正体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服务与帮助。

构建学校的教师、学生、学术专家电子档案系统。这主要是为了便于学校的信息系统查询与人才库的建立,也是为了便于学校的人才管理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今后各个院系与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合作与研究。

构建学校的办公电子化信息系统。这个系统的建立是为了方便教师与学生与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交流,实现网络办公、无纸办公的基本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办公自动化。

构建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网站与学校网站相适应的配套服务系统。这主要是为了给教师与学生提供信息服务与信息查询,便于教师与学生申报各种科学研究的课题,参加各类科研与教学活动,参加学生各类科技活动与社团活动,积极推进学校的科研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建设,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与对话的窗口。同时也是为了便于教师与学生选择自己所需要进行的各类咨询、各类服务需求。

构建一个资源整合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的体系。这是学校网络建设与网络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学校网络管理与网络服务的需要,更是学校教学、科研、军工项目实施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高科技发展的需要。

加强学校办公室人员的信息化培训。这主要是为了提高办公室人员的信息处理与信息服务能力,提高办事效率与服务质量,提高部门科学管理与规范管理的水平,改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与服务理念,塑造学校整体形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硬环境与软环境。

加强学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管理人员培训。这主要是为了保证学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畅通与正常运转,保证学校教师与学生的服务与需求不受任何干扰,同时也是真正体现学校以教师、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