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教学行为论文范文

教师教学行为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教学行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教学行为论文

第1篇:教师教学行为论文范文

作为中学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吞下这只苦果的同时,需要冷静分析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对体育教育的目的没有明确。或者说当前中学体育教育的目的被异化了,偏离了。我国学校体育过去一般只强调阶段效益,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效益,伴随着“终身体育”对我们的影响,人们对作为终身体育关键环节的学校体育,提出了在进一步提高阶段效益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其长远效益,并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的新要求。在实践中,人们已经在接受并重视用这种思想并用来指导学校体育的改革,特别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学校体育已开始重视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终身锻炼身体的意识、态度、习惯、注意提供有意义的运动消遣手段与方式、满足学生运动精神娱乐等方面的追求与享受、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等内容。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科学家都强调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行为转变,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一、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常常会有这么一现象,有的体育教师教了几十年书,上过几十节课,似乎觉的自己形成了定型化的教育模式。但要问他的体育教学特点有哪些,又很难说清,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现状。新的体育教学观念要求体育教师应树立特色意识,形成教学个性,也就是说体育教师在深入钻研体育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这里的创造性主要指

(1)在教材处理上,体育教师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说,教师要针对教材、学生心理特点作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思路。例如在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喜欢球星和喜欢看比赛的心理,讲解篮球投篮的发展史及单手肩上投篮在比赛中的重要性。这样的教材艺术处理可使学生更投入地学习篮球。

(2)在优化教法上,体育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教法的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上的模式化。如教师进行初二男生的跨栏跑教学,单元的前半部分,教师先采用游戏法让学生跨越不同形状、不同高度的障碍物,充分体验跨越障碍进行比赛的乐趣;随后逐渐转入跨栏跑教学阶段,学习中让学生自定目标,并向各自的目标挑战,体验运动学习的乐趣;单元的后半部分,教师组织学习小组间的比赛,采用超过自己最好成绩的比例作为得分的相对评价方法,各小组内自定比赛的策略,互相帮助,争取胜利。最后,单元结束时教师让学生写出学习的体会,总结学习成果并以此加深学生对运动乐趣的体会。

(3)在个性风格上,教师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教师在第一学期的开始阶段,让学生两人一组轮流设计一堂课,并在教师指导下,担当课中一半时间的教学。学生首先要根据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将设计出来的教案交教师批改,教师批发后交还给学生备课,上课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通过一个学期后,每个学生都担任过一节课的教学,同学们也在相互的配合中知道了应如何主动地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而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教学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从教学角度上讲,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新课程倡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揭示动作技术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技术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形成正确技术动作的能力及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如教师在进行高一的跨栏跑教学中,单元按课题“什么是跳栏、跨栏、跑栏”,“跨栏为什么要攻栏”、“攻栏的要素”、“如何练习攻栏的动作”、“你的同伴的攻栏动作如何”等相互有关联的问题,放在8个课时的单元中进行教学。如第三节课时,课题是“攻栏的要素”,教师先让学生测量自己起跨点到栏的距离和下一栏第一步着地点与栏的距离,以诱导学生认知攻栏的技术结构,在实地验证和讨论中得出攻栏与速度、身体柔韧性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找到练习的方向,并实践了如何理性地进行运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总之,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观念:体育教学不应看作是一种目的,而应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的乐趣。

参考文献:

第2篇:教师教学行为论文范文

摘要:教师威信是教师充分发挥其教育主导作用的宝贵资源。本文在对教师威信的内涵及作用初步探讨的基础上,归纳出教师威信体现在学生身上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机理,以及如何维护和提高等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教师威信;形成;维护

人们历来看重“威信”一词。古语云:“威信者,天下之结也”,意思是说要把天下人集结起来靠的是威信。在学校教育这个集体性活动中,要把师生凝聚起来,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威信。那么,何谓教师威信?它形成的机理怎样?如何维护发展?究其学理,得之法度,自觉践行,确实是和谐师生关系、提升教育质量的基本要件。

一、教师威信的基本特征

威信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指人的一种影响力。“威信”与“威严”、“权威”有所区别,从师生关系处理的视角看,威信指教师能够使学生感到有尊严、值得信服。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种精神感召力。威严是一种威逼力量。只能引起学生的惧怕心理。威严使学生敬而远之,威信使学生亲而近之。权威往往与教师的地位和角色有关,可能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权威有时使学生口服心不服,威信能够使学生心悦诚服。马卡连柯曾肯定地说:“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需要任何证明,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资望及其力量与品质。可以说,这种资望、力量、品质,连在单纯的儿童的眼里也是明白的。”可见,威信比威严或权威在教育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力要深远的多。有威信的老师就是学生的典范和榜样,能够生发出“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实践证明,教师威信体现在学生身上,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学生坚信其传道、授业、解惑是真实可信的,愿意主动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导。二是学生相信、爱戴、敬佩、崇敬教师,善于把老师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要,会不断增强追求学问、谋取进步的能动性。三是教师的表扬或批评更能够唤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真正有威信的教师,或表扬或批评,甚至是合理的惩罚,在学生看来都是善意之举,对自己有益,其情感共鸣是积极的,进而会深入领悟自己的优缺点,并努力谋求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可行办法。如果教师威信不足,对学生的表扬或批评,哪怕是真诚实意的,也会使学生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是虚伪的,对己之无益,自然引起不了快乐的情感体验,甚至会与老师“唱反调”,把老师的表扬或批评当作“耳边风”。四是学生从内心把有威信的教师当作自己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一旦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真实榜样,学生就会时时处处接受其思想。方方面面模仿其言行。

二、教师威信的形成机理

教师威信的树立不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即使具有老师的资格和经历。也不一定就有威信。教师威信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诸如社会对教师劳动的重视和关怀,尊师重教风尚的树立,教师政治经济地位和待遇,学生及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等,都是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外部客观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教师的内因及其积极的实践对教师威信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首先,高尚的师德、高度的责任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是教师威信形成的根本条件。调查发现,教师的体貌特征、家族背景等对其威信的树立无直接重大影响,而知识能力、道德品行、工作技巧等才是教师赢得威信的要害所在。

其次,保持与学生良好的交往和沟通是教师威信形成的有效途径。教师的威信是在师生不断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个有威信的教师,一定是与学生保持有良好交往的教师。疏远学生。故意“摆架子”,与学生少有往来。很少与学生沟通,学生无法了解和理解老师,老师的威信也就无从谈起。

第三,仪表端庄、作风正派、品行端正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必然要求。一个人的仪表与他的精神风貌紧密相连。教师朴实无华、衣着整洁、自然大方,表现出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可以给学生以精神饱满、积极向上的感知,能够增强对学生吸引力。当然,只注重仪表,而生活懒散、作风漂浮,甚至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学生会认为老师表里不一,教师也就无威信可存。

第四,“先入为主”是教师威信顺利形成的一个关键点。教师能够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威信的打造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因为教师在第一次与学生接触时,学生往往对新教师抱有一定的期望和新奇感,对老师的修饰、言谈和举止特别敏感,这些都将成为影响教师威信树立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教师从一开始,就能够赢得学生的好感,产生先入为主的理想效果,威信就会初步树立。实际上,若是教师给学生留下了惊慌失措、语无伦次、言不由衷的初步印象,威信将会丧失大半,并且恢复起来也更为困难。第五,严格要求自己和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教师威信形成的精神动力。教师严以律己,始终保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时时处处注重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学生,威信的形成和提高就会日生日成。当然,一个人的过失和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也不例外。老师有了过失和错误,敢于自我暴露,善于作深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赢得学生的崇敬,本身就是有威信的外在表现。

三、教师威信的维护发展

教师威信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稳定是相对的,只要教育对象和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教师威信就会受到影响。因此,维护和发展已经形成的教师威信也应该与时俱进。

教师威信的维护和发展主要包括:一是巩固已经获得的威信;二是发展不全面的威信为全面的威信,促进低水平的威信不断上新的台阶;三是防止威信的下降和消退;四是提升威信的教育影响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教师要具有全面的威信其实很困难。维护和发展教师威信,应从以下方面着紧用力。

1、历练胸怀坦荡和求真务实的态度。

威信较高的教师并非没有一点错误,也并非不会犯错误。关键是有了错误和过失以后,能够正视,勇于修正。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积极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仅不会降低威信,而且还会使威信不断提高。

2、能够正确评价和合理运用自己的成信。

威信是相对的,它与威严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师要对自己的威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否则,威信的维护和发展将会遇到大的阻力。比如,有些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运用高压的威逼手段,甚至恐吓、体罚学生,从而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信赖感与尊崇心理,其结果也只能使教师的威信大打折扣。

3、铸造开拓进取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培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求教师必须根据社会要求和工作对象的变化,更新知识水平,完善素质结构,提高教育能力,才能不断满足学生发展变化的需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永不满足,勇往直前,不断完善自我,这就是教师的敬业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会唤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之情,从而使教师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得到巩固和提高。4、树立表里如一和言行一致的形象。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就是自己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发展的榜样。如果教师的外在表现与学生的内心印象不一致,那么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也会随之降低。相反,如果教师表现出来的形象与学生所期望的教师形象具有高度一致性,那么教师的榜样地位就可能会进一步巩固,教师对学生的暗示性和影响力就会不断增强,教师的教育功能也就会发挥得更为充分,从而使教师的威信得到更好的维护和提升。操作的熟练工,自主性、反思探索的动机与投入感较差。

2.结果与过程

从科研导向上来看,音乐教学研究往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许多教师把教育行动研究等同于“写论文”,认为研究主要是靠“文笔”的功夫。事实上,所有的理论都不是“写”出来的,它必须经过研究的每一个过程,通过行动的观察、思考、总结、提炼,是“研究”出来的。这一艰苦的探索过程在教育研究中经常被省略或敷衍,以至于不少音乐教育论文观点雷同,缺少个性亮点。另外由于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不少音乐教师急于求成,把局部经验任意拔高,盲目构建理论框架。这些都使音乐教学研究无法真正深入,使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3.个体与合作

音乐学科在普通学校属于小学科,在校音乐教师一般仅为1、2名,势单力薄,少有机会能够分享群体的智慧。教育研究需要个人的反思和探索,也需要同行间甚至非同行间的相互启发。因此,采用横向与纵向的联合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横向上,可以在有共同研究方向和志趣的学校和教师之间形成合作关系,随时定期进行交流,共同提高研究能力。纵向上,可以邀请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联合研究更身层次的课题或进行理论的总结与提炼。

4.音乐与教育

第3篇:教师教学行为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 创造性思维 培养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重新定位语文学科的地位,增强了语文学习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学生的创造力不可能轻易产生,需要学校教育和其他因素一起为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创造力的培养也经历从外到内的转变和深化。所以,必须重视语文教学过程,多方面培养学生创造力,努力设法培养学生创新的翅膀,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努力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成为创新型人才,适应时展的需要。

一、创造性思维对语文教学的重要影响

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具有一种开创意义的思维形式,也是一种高级思维形式,它能够在解决科学或者艺术研究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发挥作用。创造性思维采用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提出高价值的新理论、新观点、新知识和新方法。同时创造性思维作为一个多层次的思维系统,展现不同的特性。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是指在不同的智力水平和不同层次的知识信息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不同层次水平的新价值系统。由于智能和知识的不同,加上个体心理素质差异明显,所以在创造性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创造性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创造性思维一般分成两个层次,第一是特殊才能的创造性思维这一层次,第二个层次是指自我实现型的创造性思维层次。第二个思维层次是在个体发展意义基础上的,对自我潜能的有意义的创造性开发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般来说,主要指的是第二个层次上的意义。和一般思维明显差异,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征:洞察的敏锐性、积极的求异性和想象的创造性以及思考的活跃性等。创造性思维占据智力结构的核心地位,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越来越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不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的教学,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努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一)培养扩展式思维

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我们很容易总结出一个现象,那就是学习困难的同学很难提高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和他们封闭式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的。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他们总是无法从一个固定的点上逃离出来,不能把思维的空间伸向四面八方。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扩展式思维方式,借助这个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扩展式思维方式就像一张打开了的雨伞,通过对伞心的思考过程,继而引发对伞骨的思考过程,从而产生对同一问题多种多样的看法和认识。比如在教学中学课文《读》的过程中,因为这篇课文是关于“人性堕落”的,也是教学的重点,对于文章的主旨并不难以理解,但是在进行相关练习和考试的过程中,由于问题角度的转变和情景设置的变化,往往导致学生无法入手。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扭转学生的知识面窄小和片面理解的局面,通过对教学过程适当调整,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广泛的思考,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分析,提高扩展式思维能力。

(二)加大培养想象能力的力度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做好准备。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需要从多种途径开展教学,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举个例子来说,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提倡学生提前仔细看看书上的目录以及各个章节的标题,这样学生能够对一本书或上课所要学习的课文有个大致方向,激发他们对于课文的想象。在《黄鹂》教学时,可以结合第二段文章内容巧妙引发学生思考问题:请学生运用“战争的炮火声”“黎明”“树林”“鸟鸣”等几个意象自由描绘出一幅内心的画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4篇:教师教学行为论文范文

体育教学要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健康是三维的。所谓三维健康观是指不仅要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就给体育教学设计带来了新的课题。

一、如何摆脱传统的体育教学观的束缚

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导致了在教学设计和操作上过分追求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只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基本上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如何摆脱传统的体育教学观的束缚,用三维健康观进行体育教学设计?它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新的课题。我们要在传授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身、心、社”的健康,使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因此,应当以“运动”和“运动技能”为载体,突出“身、心、社”健康的教学设计新思路,强调课程目标在三维健康上的达成,用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用教学评价把握教学方向,进行教学设计。

二、突出三维健康观的体育教学设计

体育教学,应当围绕增进学生“身、心、社”健康进行设计,牢牢把握住体育课程的作用方向。在设计时,它主要把握以下教学设计环节:确立作业目标、设计教学等。通过对作业目标进行合适的技术性的界定,可使目标得以最好的实现。通过设计教学为实现作业目标提供支撑和途径。

三、如何确立作业目标

确立作业目标时,首先根据各“活动目标”之间的关系,筛选教学内容;其次,应把“活动目标”分解成具体的下位作业目标;然后,应把这些下位作业目标进行整合。现举例说明确立作业目标的方法,以“水平四”“活动目标”为例。

第一步:将学段课程目标进行合理整合,形成三维健康的多目标体系。《课程标准》在“水平四”的“活动目标”里有: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通过多种练习(如球类运动等)发展学生的反应速度和灵敏性;通过积极的体育活动,逐步增强自尊和自信;在体育比赛中,能与同伴合理分配角色等。这些“活动目标”容易融合成作业目标体系,实现多目标的整合。因此,可以选择篮球教学内容。

第二步:将篮球教学内容分解,筛选出运球、行进间传接球、投篮、运球上篮、教学比赛等。上述教学内容都可以发展学生的反应速度和灵敏性,如分解成运球练习、行进间传接球练习等;而上述教学内容又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如分解成自己统计成功率的投篮练习和运球上篮练习等;而通过教学比赛,借助运动角色的分配、转换,能与同伴配合,如谁打中锋、谁打前锋等。

第三步:复习运球、行进间传接球,实现发展反应速度和灵敏性的目标;复习投篮、学习运球上篮,实现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的目标;进行教学比赛,实现在体育比赛中能与同伴合理分配角色的目标。

四、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任何一种教学内容都有可能具有多种教育功能。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和已有教育功能,挖掘其增进“身、心、社”健康的功能,注意多目标的整合和实现。下面举例说明。

例1“耐力跑”的教学设计。

(1)自定慢跑速度的2分钟节奏跑。要求:自己跑,体会技术动作、呼吸方法、呼吸节奏和慢跑节奏。注释:实现作业目标之一,掌握耐力跑的途中跑技术。(2)2人商定慢跑速度的5分钟伴同跑。要求:2人一组,跑速一致,快者应鼓励慢者,并肩跑进,跑下来后,要交谈体会。注释:实现作业目标之二,培养同学间的情感和顽强的毅力。(3)用动作代替语言描述,传递信息接力跑。要求:4人一队,每人跑400米,排头在弧形起跑线后起跑。注释:实现作业目标之三,发展耐力。

例2“障碍跑”的教学设计。

(1)每个学生挑选一种自己最有把握通过障碍物的方法做尝试性练习。(2)每个学生挑选两种自己最有把

第5篇:教师教学行为论文范文

农村小学语文创造性思维在各个科目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反过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展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创造性思维特点及重要性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多种思维的综合。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表现在和别人有不同观点,敢于怀疑,敢于推陈出新,具体为思维的独立。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在教育上主要体现在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更新自己所知所想,打破自我的条条框框。

2.多向性

多向性主要是从思考问题的角度出发,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思考看待某个问题。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得到各种不同问题的答案,然后从这些答案中选择出最优答案。

3.跨越性

跨越性在教育教学中具体表现为省略联想思考,能够直接把某两种知识联系起来,在思想上能够对某几种知识或事物进行直接转换。

4.连动性

连动性表现为看到某个问题后,能够立马想到相关的问题,然后发现他们之间共同特点和相似之处。

5.综合性

创造性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综合性。创造性思维把大量的概念、事实和材料综合在一起,加以概括整理,组成科学概念和系统,能够对现有的知识或者材料进行深入分析。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目前我国小学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新课改改革的重点内容。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课程之一,积极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此阶段的心智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推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要以激发创造性思维为教学重点,使农村学生能够缩小与城里学生的差距,从而实现统一发展。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与城市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也存有一定的差异,其具体教学策略总结如下:

(一)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农村小学生读书不易,所以大部分的学生都很好学,那么教师就应该利用学生的好学心理,把握好课堂时间,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加入一定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设计活动,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因为好学,他们一定会把所学到的东西发挥最大的作用,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多听、多说、多读、多写

小学语文的基本能力是听说读写,但是小学生正处于一个低记忆力时期,所以,教师要加强在听说读写上的教学,要积极为小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能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不同的听说读写任务发展发散性思维,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但是农村小学在教学设备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创新,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创造性思维的激发需要不断发挥其想象力,是对某一些事物的质疑与否定,那么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学生正确的质疑与否定进行肯定,并且从旁协助。小学生处于思维非常活跃的阶段,想象力非常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小学生的创造力,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上,很多的文字描述都需要靠脑海中画面的想象来辅助理解。所以说,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给予小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进行正确的质疑与否定,从而使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得到激发。

(四)开展语文活动

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来实现,一般是以课外活动为主。农村小学生对于自然世界都比较了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开展一系列与语文有关的教学活动,让课外活动变成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平台。

(五)案例分析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的写作题中,要求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发现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那么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个要求来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比如说,在春天组织学生出去踏青、春游,把学生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所有感觉通通用语言描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结束语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对于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然后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研究和创新。同时,也需要学生和家长的积极配合和关注,这样才能够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6篇:教师教学行为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文化、意识与行为的关系是心理学文化意识演变中的核心问题。通过对三者关系的不断反思与追问,得出:语言以及由诸符号所构成的神话、宗教、艺术、科学等文化形式是探究人类行为机制的新视角。

一、心理学文化意识的演变

对人类行为机制的探索一直是人们锲而不舍的一个主题。人的行为在本质上是意识的,所以要探究人的行为机制,必先探究人的意识。这样,“意识”就成为研究者们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它作为一种现实存在,抽象不可捉摸。囿于此,研究者们所进行的研究一直以来未有多大进展。心理学过去百余年间的各学派,像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文主义等学派,从内在的认知、经验、人格以及外在的环境因素人手来寻找人类行为的原因,但或受限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或受限于应用领域,未能有效而全面地解释人类行为之谜。

随着西方心理学“价值中立”的破产和跨文化心理学寻找普适性理论的失败,人们开始重视文化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塑造与制约作用。这一转变,使人们把研究人类行为作用机制的目光聚焦到了文化上,出现了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美国心理学家皮特森明确指出:“以文化为中心的观点提供了除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之外的第四个解释的维度。它的意义就像三维空间之后发现的作为时间的第四个维度。”同时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又被认为是平行于认知革命的一场“文化革命”。这样,文化问题就从传统心理学的边缘地带进人了心理学的中心视域。从跨文化心理学到文化心理学,再到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的文化意识在不断演变。在这种不断演变中,人们不断反思与追问心理、意识、文化三者的关系,追问文化与人类行为作用机制的内在关联及这种关联背后的根源性的东西。

文化,在本文中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物质文化,诸如器物、房屋、工具、武器等,是文化中最易明白、最易捉摸的方面;精神文化,它包括种种知识,包括道德上、精神上及经济上的价值体系,包括社会组织的方式,及最后—并非最次要的一一包括语言。语言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社会组织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体,是集团行动的标准规矩。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只有在人类的精神改变了物质,使人们依他们的理智及道德的见解去应用时,物质才有用处;另一方面,物质文化是模塑或控制下一代人的生活习惯的历程中所不能缺少的工具。以上所界定的文化的内容或者说灵魂一般都融汇于诸如语言、神话、艺术、宗教、科学等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之中。

二、文化心理学:视心理为文化的投射

(一)理论观点及相关研究

早期的心理学把文化作为寻找普遍意义的心理规律要排除的“干扰因素”,主张“去文化”。而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者们认为:(l)人的任何内在、深层的心理结构及其变化都不可能独立于文化的背景和内容。心理和文化彼此贯穿、相互映射、相互渗透。(2)“人类内在心灵的统一体”不可能被预先设定,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植根并依赖于符号系统和社会组织系统之中。叹3)文化对心理过程来说是一种“先在的”和“决定胜的”因素。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者们认为文化从下述三方面决定了人的心理与行为:第一,为了获得社会的承认,个体总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学习,将那些指导和确定思想、行为的社会文化模型内化为自己的心理模型。第二,语言作为一种文化成分或文化分支系统,常常决定个体的思想与行为,尽管这种决定很少能被意识所觉知。个体在接受一种语言的同时,也接受了一种相应的行为和文化模式。第三,文化模式不仅构造了人的思想,而且构造了人的感知。 社会文化模型、语言等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作用,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人们行为上的差异,这在本尼迪克的《文化模式》一书中已充分论述,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切实地能感受到。但是,是社会文化模型、语言等这些文化形式本身具有这样的特质与作用呢?还是它们本身代表着什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近年来,研究者们还从文化影响人的内在假设方面展开研究,认为这是文化对人的心理与行为影响的较深层次,也是文化影响的最终层次,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过程、知觉、情感以及行为方式。虽然有这样一种提法,但这方面的研究还未具体展开。人的内在假设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它的作用机制又是怎样的呢?它能否清晰解读文化对人的心理与行为具有决定作用的根源所在呢?

(二)评价与反思

文化心理学把“文化”引人了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解释,认为先于个体而存在的社会文化模型、语言、文化模式等,单方面决定了人的心理与行为。但我们联系着人的实践性本质来看,“语言等所具有的实践功能,即影响和改变人们行为的作用,并不是它本身具有的,并不是作为它的物质形式的某种声音或图形本身所具有的,而是人将自己的实践力量赋予它的结果。或者说,不过是因为它以特定的方式外在地表达了人的实践力量,从而才使他具有了形式上的某种功能”再结合着人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来看,人所具有的实践力量无非是指人的意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所以实践力量实质是指人的意识的存在与作用,并且这意识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互促进、共同存在的,它们同时也与人的心理相互构建、相互界定。文化心理学的观点,对于语言等文化形式、意识、实践活动及人的心理这几个存在的关系方面,缺乏互动性的思考,只强调了人的心理与行为形成过程的一个方面,难以揭示人类意识与行为的本质。

纵观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及与文化有关的研究可以发现:研究者们多是从文化与人格的关系、文化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的途径等方面大做文章。至于文化为什么能决定或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根本原因方面,却没有较深的思考。我们知道,途径只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却不是也代替不了对问题根源的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以有很多,但问题的根源却只有一个。虽然近年来人们考虑到了文化对人内在假设方面的影响,并且认为它是文化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较深层次。但文化为什么能影响到人的内在假设呢?由于文化心理学单纯视心理为文化的投射,以上问题它没法给出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