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探究式教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探究式教学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被明确提出,成为国家倡导的学习新理念和教学新方式,中学生物学教育领域对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也大量展开。笔者分析了2002年~2009年,在我国中学生物教育领域有较大影响的《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物学》、《中学生物教学》和《生物学通报》四种期刊中,中学生物学教师发表的有关探究式教学的论文497篇,旨在把握探究式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现状,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策略及建议,为探究式教学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1 生物探究式教学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研究对所收集的关于探究式教学主题的文章进行概况分析。
从数量发展看,在新课程启动后的最初几年,论文数量已达一定水平,2005年达到峰值(84篇),表明教师主动关注并积极探讨国家大力倡导的探究式教学,使其迅速成为新课程教学研究的热点。从地域分布看,除新疆、、青海、海南四省外,全国大陆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物学教师均有关于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成果。相比较而言,东部地区生物学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占全部成果的74.4%,其中江浙两省教师研究的氛围最为活跃,研究成果在全国排名居首,西部地区论文数量甚少,仅占7.4%。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地域间,中学生物学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生物学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该地域教育、经济发达程度有关,与不同地域教师素养有关。
从研究主题看,教师特别重视探究式教学实践应用,相对忽视理论研究。46.9%的文献论述一节探究课的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40.6%是对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探讨,提供指导策略和教学经验,其他文献涉及内涵特征、教学模式、试题编制等理论内容。
短短几年,涌现出大量研究探究式教学的论文,这是教师切实落实新课程理念,努力推行探究式教学的表现,但同时也存在值得探讨的问题。
1.1 理论基础薄弱
教师在探究式教学的理论研究中有浅尝辄止的现象,表述其成果时常常以相关的名词术语“武装”自己,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解读,如简单的介绍和引用建构主义。实际上,建构主义内部派系林立,在融合皮亚杰的自我建构和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基础上提出意义建构。其学习观的发展正在从自我建构向社会建构转化。社会建构增加了对学习者的情意、社会文化影响等重要因素的考虑,强调学习是活动的和社会性的,为探究式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两方面,缺乏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基础等多视角的研究。例如,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对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科学知识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科学的特点是系统性的提出问题,在一定的方法指导下研究问题、寻求答案,并对答案提出说明与解释,科学前进的历史是曲折的,科学家只有经历不断试探、一再失败,才能登上科学顶峰。这就为探究式教学提倡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思维、养成科学态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科学基础。因此,对探究式教学的研究需要把新鲜、有影响的探索与理论进展吸收进来,使探究式教学与时俱进,适应时展的新要求。
1.2 学生对问题的自主决定权被忽略
探究活动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问题的性质决定思维的目的,而思维的目的则控制思维的过程。”面临困难的情境时,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足以对现象做出解释,认知冲突便产生了,这种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愿望和要求,同时探究过程中寻求什么样的假设,收集哪些信息证据,如何做出解释等活动都是紧紧围绕着问题来展开的。没有问题,探究活动无以依托。
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程度不同,可以把探究性问题的产生路径划分为4种类型:
(1)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一个属于自己的问题;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过程得到了教师或教材的指导;
(3)探究的问题来自教师或教材,但留有学生思考的空间;
(4)探究的问题直接来自教师或教材,学生几乎没有自己的思考。
在497篇论文中,教师探讨探究性问题产生的案例共计413个。依据类型进行细分,发现探究性问题直接或间接来自教师或教材的比例高达69.2%。而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的仅占10.2%。可见,课堂上的问题更多的是教师提出的。教师习惯性的直接提出教材已设计好的问题,或铺设过多指导性的问题台阶,引导学生往自己的观点上靠,舍不得把问题建构的自完全赋权给学生,结果学生在教师极权的氛围中被剥夺平等参与的机会,探究活动的开端就已处于被动地位。
1.3 教学评价口号化
教学评价可有两方面。一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包括知识识记的评价,能力的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二是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可以是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也可以是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还可以是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等。涉及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及得出结论4个基本要素的探究案例共计258个,但只有极少数探究案例具教学评价,大多数教师仅关注对探究式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这些案例还显示教师关注设计实验方案的评价多于对学生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合作讨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评价方法多集中于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总评,而忽视访谈、档案袋、概念图、调查问卷、观察学生行为等方法;缺少评分规则和评价结果的表述。评分规则是对学生表现的不同等级水平优点和不足的描述。没有明确具体的评分规则,学生无法清楚自己的收获和需要的改进目标。
2 对探究式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我国探究式教学近十年的探索过程显示出教师普遍参与的热情,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为此,笔者的思考建议如下。
2.1 以学习交流提升教师教学研究水平
生物教师应将生物探究式教学置于教育理论的广阔背景中予以思考。通过校内外培训、专家讲座、理论学习等多种途径,吸收教育学、心理学、科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相关理论,关注最新的研究动态,深入理解探究式教学理论。
2.2 以反思性实践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实现
由于对探究式教学本质特征的认识不清晰,没有明确认识到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起的知识才是学生真正理解的知识,结果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学生自主性的丢失。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采取撰写反思日记、开展行动研究等方法来帮助自己反思,转变教学观,把问题建构的自还给学生。
2.3 以教学评价一体化促进学生发展
初中和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标准都为教师提供了评价的建议及案例,教师应认真体悟,遵照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依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并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评价指标,以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深度体验和发展。
2.4 创建适合探究式教学生存的土壤
建立长效、合理的考评制度是探究式教学能否落实到课堂实践层面的推动力,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形成合力,双管齐下。教育行政部门将学校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状况纳入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加强教育督导。学校建立完善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将探究式教学实施、探究式教学评价、教师反思能力等纳入评价内容,调动教师组织探究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李奋生,生物学实验开展探究性教学的研究[J],生物学教学2003:28(4):52~54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7
一、创设探究学习情境
在小学除法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推进探究性教学,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用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当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步消除他们的恐惧和抵触心理.一个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情境的建立能够让学生逐步放下思想上的重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探究式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地选择情境的创设,而且情境一定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已经学习到的知识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从已知推理的探究当中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例如,在小学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购物情境,描述内容为:两个女生结伴一起到商店买铅笔,他们一共买了48支,那么请问平均每一位女孩儿买了多少支?学生为了获得问题的答案,积极地思考并通过实际的操作来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学生利用的是摆学具的方式,首先拿出四捆,8根小棒,先平分整捆,每个人获得两捆总共是20根,接下来再分单根,每个人获得4根,合起来是24根.那么,上面问题的答案也就出来了48÷2=24.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当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问题的答案,掌握除法知识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效,还是他们的操作和探究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二、及时发现、提出问题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问题也是学生拓展数学思维和提升学习能力的推动力.在小学数学除法教学中及时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学习的热情,也能够让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兴趣大大提升,这对优化小学除法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传统的小学数学除法教学中教师总是担心学生不会提问和不敢提问,从而往往自己事先设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来让学生解决.
为了深入贯彻探究式教学的重大效用,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真正践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观念,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机会给予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进而获取问题的答案,获得数学技能.例如,教师在讲解除法的数量关系一课时,针对数量、单价和总价之间的关系的认知,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空间:先引导学生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及时画出不明白的地方,并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来提出疑问.比如: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把三者的关系得出来?学习这样的数量关系有什么样的作用?能不能根据实际生活编写一道类似的数学题目?学生发现和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可以为进一步的探究式教学奠定基础,在这样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观察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能逐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努力探索创新,提高知识技能.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出现问题或者是错误是难免的,教师不能够否定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和改正错误.
三、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一、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充实生物知识
生物课堂的实验教学比较多,为了让学生们能更加了解生物知识。教师要进行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们只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相关的实验过程,但是在学生们做实验之前也要初步的了解相关的知识。教师就要先提供一些材料让他们熟悉。让其事先学习这些材料,通过学习将其中的一些知识融入到实验当中。在实验中,教师是实验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在实验前教师应该让学生们先认识做实验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名字等。以方便学生们的知识,让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对其作用有所认识。能更好的进行实验。
二、设疑答问,懂得实验知识
高中生物学实验中,老师做好了最基本的教学工作,学生们也初步的认识了进行实验所需要的材料,那么在有了最简单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们根据老师的要求开始实验。一位女教育家波丽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发现。”在实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问,采取新颖独特的提问方法如反问、设问、启发诱导、思维创新,让学生去自己动手、自己发现。提出一个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去用实验来说明他的理论观点。所以教师应该巧设疑问或者假设。学生们在自己动手实验中获取结果。同时,学生们可以自己设疑问,善于提问,增强学生们的问题意识也开动他们的思维。例如,在高中一节生物课中,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在实验前,学生们就可以在心理设疑,教师也可以根据生活中的日常琐事来帮助学生们观察。如。农民们对农作物施肥过多,就会造成“烧苗”现象。引导学生们去考虑。带着种种疑问,学生们在去做实验,这样的实验效果会大增。
三、重视实验,认真完成
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实验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要让学生们非常的重视实验,就要使他们对实验教学感兴趣,高中的生活是和紧张的。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在实验的小节上教师也可以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来吸引学生的视觉,让学生们觉得生物试样的神奇。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会因为很多原因,不明白实验怎么做导致很厌倦,教师可以随学生们一起做实验,和学生们共同完成,不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增加学生们对实验的兴趣。
四、师生共同参与,分析实验结果
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教师感兴趣,认为这个生物老师好,就会对他所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师生共同完成实验教学的时候,有的学生会做的非常好,产生所预期的结果,这样他们会非常有成就感,会越来越对生物感兴趣,但是有很多的学生由于中间环节的某一个部位有差异而导致没有预料的结果产生,这就导致了他们很失落,那么此时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们分析出错的原因,及时的帮助他们卸掉心理的阴霾,不断的鼓励他们。在实验的最后环节上,教师可以自己设题来提问学生们实验过程中的环节以增加学生们的实验意识,在实验中,有很多过程会当作考试题来出,这样自己动手动脑以后,会对考试题有所发挥。师生共同参与实验会使实验进行的很顺利,同时结果分析也会使学生们的高中生物知识有所提高。
五、实验教学评价
实验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过程。教学评价是研究学生的学习和实验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管理等诸因素的评价,但这里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认可态度评价。在实验过程中无论学生动手操作的正确与否都需要给予一定的肯定。那么这个肯定非常的重要,这个评价会直接引起学生对教师或者对生物课的态度。学生能动手做实验就是一种好的现象,就应当给与肯定。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错误的实验,那么给予更正的同时给出表扬激励的状态,然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兴趣,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生物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是实验教学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各个高中生物教师的付出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教学改革的理念设计好教学方案,用最生动的、最形象、充实的课堂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本质意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使每个人都了解生物,热爱生物,探索生物。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自主性;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7-0035-01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的是能够具备自主学习和探索意识的新型人才。因此,在现代教育当中,更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语文探究式学习的作用
(1)探究式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新性。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从小学开始就将学生们当作考试的机器,教师是为了考试而教学,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学习是十分被动的。因此,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探究式学习强化的是一种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产生学习乐趣,在培养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为学”,让学生在学习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翁。
(2)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代社会中,若不具备与人合作的意识,只凭个人的力量单打独斗很难成功。因此,在小学时期,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式学习通过与他人合作的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式学习一般分为个人和小组两种形式,通过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们与同伴一起克服困难,共同努力,取得一定的成果。在与同伴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渐会认识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学会在团队中做到,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同时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升。
二、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方法研究
(1)营造氛围,引导探究。要让学生自主地萌发探究意识,作为教师就必须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好的氛围。只有创造出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创造和谐氛围的前提就是师生之间要形成民主化的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一切独断、抑制都是十分不可取的做法。那么,如何才能营造一个好的氛围呢?首先,要做的就是平等对待所有学生。要尊重他们,不能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其次,在教学中多鼓励、肯定学生一切通过自主探索而发表的言行,让学生在轻松、无负担的状态下学习、探究。任何武断的批评都将窒息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创造的萌芽。第三,语文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使自身变得和蔼可亲,更加具有人格魅力,让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时候不再有畏惧感。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的精神始终处在自由的状态下,久而久之,就会逐步形成探究式学习意识和习惯。
(2)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索的同时,给予相应的指导。要想让学生学会探究,就必须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索,若只是一味地传授给学生方法,而没有机会实践,学生永远无法将知识内化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当中。小学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阅历也不足,所以,在其自行探索知识时,教师要给予相应的指导,确保学生不偏离正确的轨道。以学习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画杨桃》这一课为例,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应采取探究式学习法,教师在这堂课中所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们展示一个真实的杨桃,可以提问学生两个问题:“在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将你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出来。”“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让同学们以结组的形式进行探究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求助。学生们可以观察这个真实的杨桃,也可以研读课文与同伴进行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但有一点必须要做到,学生们要将自己所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出来,并且将讨论出来的结果写在讲台上进行展示。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时,说得精彩的地方教师要及时鼓励,说得错误的地方教师要以委婉的方式、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予以指正。通过学生自行探索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更能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挖掘自身的潜力,从而更有信心地投入到其他有意义的探索中去。
(3)在语文课堂中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所谓角色互换,就是学生讲课,教师听课。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行“备课”,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给每位同学五分钟的时间展示自己的备课内容。教师在当“学生”时,要在适当的环节表现出思路受阻,有意识制造一些问题。例如,下雪天、下雨天在野外迷路怎么办呢?把学生引入探究的情境当中,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形成一种“共教共学”的模式,这样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探究习惯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三、结束语
总之,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它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明确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通过采取营造氛围、放手操作、给予指导、角色互换等方式来实现探究式学习,将学生培养成具备自主学习和探索意识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学;探究教学;课标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的接收数学知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不能全面的发展。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扮演好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充分利用探究式教学进行数学教学。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中,不断引导学生用类似科研的方式去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在当前新课标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开发小学生的智力。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是指数学教师给出相应的问题或者任务,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并完成任务,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小学生不但可以获得课本上的知识,而且可以提升自身的创新、实践和思维能力。当前的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新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探究式教学的策略,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创设自主探究的情景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数学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数学情景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比如,在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三角形认识及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开始就出示公式给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在尊重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数学情景:一个三角形的池塘,高3米,底长4米,求池塘的面积,提出问题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公式,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2.营造自主探究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学生只有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才会积极参与课堂,与教师进行互动。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的创设问题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对知识的自我理解和探究,允许学生在不偏离知识轨道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创新。例如,在认识分数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出示学生喜欢的水果,并提议把一定数量的水果分给几个同学,问同学们该怎样分,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分的方式。这样,可以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促使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构建一定的数学模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教学模型,就是指教师不断的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解决问题,把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转换成数学概念,加深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喜欢挑战,数学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给学生设置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并分层点播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在比例尺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拿着尺子去研究地图,并设置一系列的问题:“你想去哪里游玩?”,“你知道你想去的地方离你现在在的地方有多远吗?”等等,学生在研究地图的过程中不断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不但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养成利用数学知识不断探究、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习惯。经过教师最后的总结和点拨,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比例尺和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培养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小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自己分析数学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分数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事先叫学生准备硬纸和剪刀,上课时让学生剪出硬纸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二,在不断的实践中经过对比,学生就会发现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二的面积是相同的;在这样的自主探究中,不但加深了小学生对对分数的认识,而且使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5.进行恰当的激励评价
新课标要求教师对学生评价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进行引导。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加鼓励学生,给予小学生一定的成就感,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的观察探究过程和结果,表扬表现得好的同学,鼓励表现不足或不认真的同学。无论是语言鼓励还是书面评语,或是奖励小红花等,总之,教师要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究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是当前新课标提倡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学效果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问题探究和解决的过程中。在探究式教学中,小学生通过亲自观察、猜想、比较和归纳等探究活动,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数学知识,养成自主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习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探索适合小学生的探究式教学法,进而培养小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理念;农村;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个领域对教育都提出了创新。我国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教育目的在于:“追求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并确认这种学习对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以国际化、信息化等为标志的变化十分必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教学理念被引入到课程改革中来,但是在农村实施过程中还未得到真正实现,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在新理念下农村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有效的实施。
一、地理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重要性
所谓地理探究式教学指的是:在地理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对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体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的认知,其教学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其采取的主要方式有质疑、探究、讨论等,以学生的个体需求为基准点,地理问题为载体,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诱发学生深入探究,在实践的探究过程中分析、总结自然现象,从而形成一种地理学科的信息资料收集、感受和体验,进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内涵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师生关系的和谐、平等,整个探究过程都充分体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符合以生为本的新教学理念。
地理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教学中所采取的“填鸭式”教学过于强调学生的硬性记忆,重知识轻过程,使得学生感觉地理课堂教学枯燥无味,甚至出现厌倦的情绪,而探究式教学改变了这种教学现象,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以及创新实践能力。
2.探究式教学改变了过去传统教学中结论式教学模式,重视全体学生的参与,属于过程体验式的教学,实施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探究式教学构建了开放性、研讨式的教学形式,进而凸现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朋友关系,充分体现了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意识的提高。
总之,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新课程理念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对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农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地理课程标准》针对传统教育提出了六个新的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然而在农村教育体系中,由于其条件、地理环境等差异,使得农村地理课堂教学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农村地理教学评价形式单一
新课程理念一直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然而,农村教育相对较为落后,仍然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照样以成绩来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学校的标准。在农村地理教学中,教师还是以最终的考试成绩为评价,即期中、期末的封闭式卷面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这样单一的评价形式,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引起学生厌学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技能的发展和培养。
2.农村地理教育目标定位错误
新课程理念下的农村地理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掌握相关的地理常识,认识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地理综合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提升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诱发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地理教育目标主要定位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常识,有良好的答题能力等,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存在,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地位被动。
3.农村地理教学资源匮乏
农村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大多农村学校的经费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甚至有些学校连基本的硬件设施都没有,如:教学挂图、模型、标本、地球仪等,这些都属于是地理教学最基础的工具,这些资源的匮乏,使得地理教师对教学失去了信息和激情,仍然走应试教育路线。
三、探究式教学在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以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实例引用、故事、图片、模型、生活情趣等形式来搭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日界线”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即“一对双胞胎姐妹,后出生的妹妹却比先出生的姐姐大一岁,你能说出原因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则可趁势引出教学内容主题,将自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深入探究。
2.以问题的形式明确探究目标
初中生接触地理知识不深,且约束力较差,加上农村初中生对自主探究方法、过程等实践能力欠缺,为了防止学生探究过程中偏离目标,教师可以采取问题的形式来明确探究目标的同时,诱发学生深入探究,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参与探究活动的积
极性。
3.引导学生自主或者小组合作实施探究
引导学生结合问题以及教学内容,利用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究,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感受,分析总结地理原理,进行形成地理模型,增强自我探究、实践能力,进而不断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地理知识的乐趣所在,感悟地理知识与生活之间关系的密切性,从而树立正确学习地理的态度和价
值观。
4.交流、评价
对探究实践的结果进行交流、分析、比较、评价,在交流过程中,师生、生生都要学会倾听,同时,作为教师还应正确珍视学生的探究成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看待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注重评价的多元化,激励学生探究地理的自信心。
5.整合教学资源,延伸地理教学
农村教育由于经费的紧张,对于一些硬件设施欠缺。作为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延伸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教师自身以及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四、结语
总之,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农村教师要克服资源匮乏的困难,利用当地的环境、地理优势,整合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实施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确保探究式教学在农村地理教学中开展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等综合技能,提升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陈芸先.初中地理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数学教学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的过程中,是本着解答问题、解开疑惑的目的进行学习的。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质疑、创设情境,进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阅读、试验、讨论、观察等方法进行独立学习,通过学习最终实现认知性转化过程。在探究式教学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在宽松的、和谐的氛围中,积极地、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索。
一、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1.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在认知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对知识主动构建的过程;构建主义认为知识并非我们认为的课本、文字等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是在理解过程和假设”。[1]
2.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最早见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顾明远教授最早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的理论,并在2004年我国教育论坛中,将主体教育理论定义为“依靠主体来培养主体的教育”。其内涵包括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注重培养主体的教育,弘扬人的主体性与价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倡民主化教学,进而将学生培养成为自主的、能动的学习主体,增强创造力、创新力。
3.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心理学理论出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认知心理学中认为“人脑的信息加工系统是由感受器(receptor)、反应器(effector)、记忆(memory)和处理器(或控制系统)(processor)四部分组成”。[2]在认知过程中,我们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获得信息,进而通过短时记忆和知识的刺激,形成常识记忆。在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新旧知识不断碰撞,进而加深学习记忆和知识的理解性输出。
二、探究式教学的形式
探究式教学并没有统一固定的形式,探索式教学的关键是要体现出对知识探究的方法、意识与获得知识的主动性,探究式教学专家认为“提出问题――参考阅读――归纳总结――获得知识”、“提出问题――实验证实――归纳总结――获得知识”、“提出问题――实验证实――归纳总结――获得知识――灵活运用”等,都属于探究学习和探究教学模式的范畴。在日常教学中,一般是通过情境引入,由教师提出疑问,学生通过对课本、多媒体等资料进行学习,在课堂中通过生生、师生合作学习,并对知识进行整合,进而获得知识。
三、探究式教学的作用
1.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
“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高中数学在许多学生眼中枯燥而乏味,不但要学量的公式和定律,而且要有大量的计算,往往会出现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问题。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中经常以“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答”的方式出现,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与引领者,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授过程,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创设情境,可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地、填鸭式地学习转变为积极地主动地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实现理解性输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发出质疑,才能激发对知识的自主探究兴趣,增强创新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新纲要中指出要通过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提升学生学习和自我探究能力。明代学者陈献章提出“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往往有了疑问才会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规律与公式导出,因而可以通过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探索,才会有所发展,提升创造力。我国的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性较差,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意识削弱,对教师教学的依附性较强。学生被教学纲要、教材内容、课堂环境牢牢地束缚,使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当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人,以学定教,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1]
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探究式教学具有开拓性与创造性,本文首先通过针对探究式教学进行理论研究奠定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其次探索探究式教学的形式,最后对探究式教学促进作用进行探讨。通过对探索式教学的探讨,为探索式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温晓慧.网络环境下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07-15.
【P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教学研究
探究式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以学生的主动探究式学习活动作为教学主线,将教师指导和学生集体探讨作为主要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效果。通过探究式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对枯燥数学课堂的厌恶感,建立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确保学生积极投入到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教学效果。
一、探究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在新课表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学科需求。
二.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由教师创造一种智力活动和社会交往的环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活动的学科内容要素和相关的认知策略。
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
三、探究式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1.确立探究目标,创设探究环境。“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探究目标进行订制,确保建立明确的探究主体,为学生提供准确的教学探究方向。教师要依据教学教材对探究目标共性和个性关系进行研究,将探究目标建立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确保学生通过良好的探究提高自身能力知识。教师要通过创建合理探究目标,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体验中,养成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科学道德等素质。例如:教师在进行直角三角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生活中直角三角形的特点有哪些作为探究目标。通过上述探究目标,创建良好的生活探究(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环境,确保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特点进行全面分析,根据自身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联想、分析、研究,加强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探究效果。
2.引导自主探究,激发探究动机。在对学生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合作探究放在教学探究的重要位置,确保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合作、交流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确保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分组,建立专业教学探究小组,由小组人员共同完成教学探究任务。教师在该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探究及时进行指导和点拨,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确保建立良好的探究氛围,保证学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要鼓励学生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记录,在课堂中交流。
四、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探索空间,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索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和推断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小组学习中,我们应给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别要强调“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正热烈讨论时,千万不要因为教学计划而中断学生的学习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我们就需要考虑学生是如何获得乘法分配律的?他们是否真正经历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得到的仅仅是知识还是在过程中生成了方法、学会了合作交流等。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怎样把这种理念落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不过,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充分体验,相信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能逐步达到最佳的境界,促进学生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物理实验教学是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而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探究式教学简单来说是,正确引导学生真正像科学家搞科研一样,在实践中更加扎实地获取和理解知识,有效地结合现实和课本,加强学生物理技能的深化。
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应该让学生趣中求知,知中有趣。其中,做好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而在过去物理教学中,教师不重视实验教学,怕麻烦,能省则省,致使物理教学效果不佳,物理课堂死板无味。实验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讲—听—练”的教育模式。新课改的教育模式把提出问题、问题假设、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教育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出适应时代知识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建立合理的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上好物理实验探究课的关键。由好奇心而引发研究心,追求现象产生的离奇原因。人出生就带有好奇心,是天性,无需培养,主要是如何去正确引导。比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可以有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动态、逼真的冬天原野上的雾、房屋上的霜、树枝上的冰凌等。还可以看到春暖雪化,看到火炉烧水冒“白气”,画面惟妙惟肖。在学生欣赏及好奇的同时,关键要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物理现象。产生疑问然后探讨,比如水在外界什么条件下形成“白气”,“白气”又在怎样的外界条件下变成了冰,通过情景和问题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实践是探索的第一步,也是物理实验的灵魂
只有强化实践探索活动,才可以有效的实施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一是有目的的合理组织教师演示实验,实验前不讲原理,如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等,而是在实验的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有效分析归纳出结论。二是着重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做记录,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三是要培养学生查阅、搜集、整理信息的习惯。
三、建立“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我发展,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教学目的。中学物理实验探究式教育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作为指导者指引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如在研究“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液体的蒸发速度”的实验课上,让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首先自主研究讨论影响因素,以研究的结论为参考,并设计检验结论的实验方法,再将检验结果写成报告。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特性得到充分实施。
四、实验探究式教学要注重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
以往的实验教学,是先让教师带领学生熟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甚至实验方法和步骤也全盘托出,告诉学生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怎么得出结论,这是重复模仿实验。没有一点创新意识,对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有害无益。教师应在实验中交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例如比较法、归纳法、模型法等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方法。物理教学中,教师在讲述物理实验课程时要不断给学生灌输上述思想方法,让学生用心感受物理教学,愉快掌握学习方法。
五、正确面对探究式教学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1.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式教学全过程是学生寻找并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又发现新问题的学习过程。教师必须有明确清晰的意识,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问题。
2.失败是成功之母,正确看待失败
实验中失败普遍存在,此时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从失败走向成功,让学生铭记失败中所得到的,而不是沉浸在失败的苦楚中,通过失败激发寻求真理的勇气。
3.课堂时间有限,明确教学重心
教师应该将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相结合。例如在“研究电磁铁”课程中,教师可合理安排设计实验为学习全过程的重中之重,只有把这个核心问题突破,教学的主要目标才算达到了。
4.要让学生学习团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