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圆的面积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第1篇:圆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内容:教材第67~68页的内容,练习P69的做一做第1题及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推导圆面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并渗透极限、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践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

2.难点:极限思想的渗透与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学生:将课本127附页中的两个不同等份的圆先涂色,再剪拼粘贴在一张纸上。

教师:用硬纸做32等份的圆片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拼图一个。

教学过程:

㈠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教师谈话:同学们,近段时间我们正在学习和研究圆的有关知识,那么你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请仔细看题,并在课练本上列式计算。)

(1)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10米,它的周长是()米。

(2)一个底面是圆形的水缸,量得底面圆的周长是9.42分米,这个水缸的底面半径是()分米。

(3)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是12米,宽是8米,这块菜地的周长是()米,面积是( )平方米。

2.引入课题:同学们,与圆的周长有关的问题我们已经会解决了,那下面的问题你还会解决吗?出示P67上面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明确图中所提出的问题。

师:谁来说说这位叔叔跟大家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这个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里要求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呢?

3.揭示课题:圆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㈡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圆面积的含义。

师:要解决圆的面积,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圆的面积?”谁来说说这个圆的面积指的

是哪个部分?(让学生对照黑板上先画好的圆形图来说)谁能描述一下什么是圆的面积呢?

板书: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能不能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呢?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首先请大家把老师课前布置的手工作业拿出来:

先观察:把一个16等份的圆,经过剪拼后得到的图形象什么?(象平行四边行)

再观察:把一个32等份的圆,经过剪拼后得到的图形象什么?(象长方形)

(板书:等分、剪开、拼摆)

(2)出示课本P67下面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看来呀,我们的做法和看法跟课本中的这两位同学是一致的,老师也象你们一样将16等份的圆和32等份的圆经过剪拼后也得到了两个图形。下面请同学们对比所拼成的两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你瞧,图上穿黄色衣服的这个同学,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它正在用电脑制作,将一个圆等份成64份。请大家想想看,如果把这位同学等份的圆剪开,拼成的图形应该是怎样的呢?

是不是这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电脑的演示过程吧!(分别演示8、16、32、64等份这四种情况)

(3)通过刚才的演示你想说什么?(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

(4)下面请大家发挥想象继续思考:如果分的份数不断增加,最终拼成的图形会是怎样的情况呢?(请继续看下面所拼的情况)

(5)看了刚才的演示你还想说什么?

(6)看来呀,圆的面积是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来进行计算的。

(7)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一个圆分成了32等份,然后剪开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现

在请大家再仔细观察并思考:

① 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与原来的圆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形状变了,周长变了,面积没变)

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

圆的面积

② 师:长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算?

③下面我们要推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下一步该怎样想呢?(找到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圆的什么条件。)那谁来说说它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宽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并将上面的板书逐步完善成下面的样子。)

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 =周长的一半 ×半径

SΠrr

④思考: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i.将圆分成若干等份。ii切割成两部分。iii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iv找所拼成的一个近似长方形与原来的圆之间有什么关系。

(8)师:刚才我们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现在请大家读一读,记

一记,写一写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9)师:从推出的圆的面积公式中可以看出,要求圆的面积只要知道什么条件就可以了?

知道了怎样求呢?如果半径不知道又该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们回到前面的情景图中解决

一位叔叔提出的问题吧!

3.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P68例1。将前面的主题图与例1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㈢ 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完成p69的做一做。

2.完成P70练习十六第2、3题。

3.拓展练习。

如果一个圆的面积与一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并且已知圆的周长是12.56厘米,那么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㈣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知道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明确了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半径,如果题目只告诉直径或周长相就先求出半径再按公式计算。

第2篇:圆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中职院校 多媒体教学 平面图形 美学设计

在中职院校多媒体教学应用中,多媒体课件应体现良好的艺术性,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眼球,能够正确及时地传达教学信息。艺术设计包括界面、屏幕对象、风格等的艺术性设计――文章总称为多媒体教学中平面图形的美学设计。

一、图形概念与思维特征

每个多媒体项目都包含图形元素:背景、人物、界面、按钮,几乎从多媒体中看到的每一个东西都是由某种类型的图形组成的,多媒体产品不能缺少直观的图像,就像报刊离不开文字一样,图形是多媒体基本的要素。图形本意是通过可视性的设计形态来表达创造性的意念,也就是给设计思想以形状,是设计造型成为传达信息的载体,并且能够通过印刷及各种媒体进行大量复制和广泛传播的视觉形式。

图形设计思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过程非常复杂,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其中虽然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由于人类目前对于自身的研究,还不能完全解释思维的本质,只能通过一些经验来研究设计思维,力求从中发现创意的一般规律。

1.灵感。

所谓灵感是人们直觉表现最活跃的思维现象,是透过所有的生理器官和全部精力挤压出的创造性思想。灵感的产生往往是在人们全神贯注观察某种事物之时,它存在于思维之中,但又无法通过理性的分析,将其思维现象表述出来,对灵感的开发关键是心里的感悟。

2.情感因素。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反应,它渗透于整个设计思维的全过程,由设计思维对象引起的感觉、知觉,都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原本无生命的形、色、空间、明暗、比例、节奏、韵律等各种视觉元素,只有在情感的引导下,才能构成寓意深刻,有视觉传达力的设计作品。

二、中职院校多媒体教学中平面图形美学设计

1.多媒体教学中平面图形的美学设计的重要性和设计原则。

在中职院校多媒体教学,以及多媒体课件的评比当中,艺术性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艺术设计成功的多媒体资料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能更加充分地实现多媒体教学的传达优势,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艺术设计包括界面、屏幕对象、风格等的艺术性设计。

(1)界面的艺术和美观性。

界面设计要更具有艺术性,主要表现在颜色搭配、固定区域的处理、标题的协调性等方面。界面要美观,外观清晰,一目了然。通过分组、着色、三维等处理,界面图文并貌,层次分明,并伴有鼠标动态提示,易于操作,色彩协调。忽视多媒体的界面设计和整体布局,不讲究界面的艺术性,很难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多媒体作品当然要有好的界面,界面是用户唯一和计算机、学生与教学资料之间交流的可见的东西,如果不可理解,没有吸引力和视觉上的舒适感,那么,学生如何接受它呢?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才是最后的完美,也是我们评价一个课件优秀与否的重要因素。

当然,我们在使用界面艺术性的同时要注意避免盲目的不恰当的“时尚”和标新立异,一些教师自身水平较高,想在制作多媒体作品时很好地体现自己的制作水准,喜欢把作品制作得花花绿绿,到处都有动感,画面也非常时尚。这样的课件看起来十分漂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滔滔不绝、屏幕演示不断,可是学生却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是违背现代教育原则的。同时过于追求界面的艺术性,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心理特征,其界面设计过于注重修饰,学生的注意力易被各种新奇的刺激手段和形式所吸引,而不能指向应学习的重要信息上。

(2)屏幕对象的艺术性。

屏幕对象包括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声音与视频等。其艺术设计包括图文排版;文本字体大小、类型、颜色等风格属性;图形、图像的艺术处理,过渡效果;声音及音效的使用;动画及视频的显示位置,等等。屏幕对象的艺术设计涉及多个要素,因此,教师要综合考虑,从屏幕整体显示效果设计各自的艺术特征。

(3)风格。

多媒体课件的风格也属于艺术设计之列,多媒体课件的风格对体现课件主题,增强其艺术性、感染力、表现力都有重要作用。例如对历史题材的课件,就应围绕表现历史内容的主题组材、设计,如果背景是时髦的设计图片,则风格就显得非常不和谐,从而影响课件的质量。

总之,多媒体作品在体现其艺术性的同时,必须掌握分寸,追求平衡、和谐、协调,在注重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性的同时,教师还需要考虑的是多媒体作品界面的艺术性,将美学特性与计算机特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音乐、图像、动画等媒体元素的合理运用,色彩的和谐,屏幕构图的美观,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方便操作,并得到美的享受。

2.从学生的视觉吸引和接受效果方面阐述平面图形美学设计的原则及应重视的相关问题。

从多媒体教学资料的呈现来看,视觉冲击直接影响着整个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如何获得良好的视觉吸引和冲击,一般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构图图形的层次感及视觉线牵引。

图形和元素之间的层次感,可以在干扰视觉的同时,突出自身所想体现的主题,这种表现方式往往是比较直接而且有效的方式。这种视觉干扰是在分散学生多余视线的同时,更能注意到这一设计的主题上,为这种干扰方式所产生的图形是这个主题的辅助图形。

利用色彩或者元素来牵引学生的视觉,让学生随着教师的思维去思考和观看作品。现在存在的大多数作品都是运用点、线、面来引导,以图形和元素出现的引导方式的作品比较少见。

(2)色彩、明暗诱导。

运用主体色块的不同,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体现主题;利用由光感折射、光感捕捉、动态光感及明暗差异性的一些共性来衬托主题。

(3)瞬间捕捉,抓突破点。

利用眼睛感官的瞬间接受来捕捉视觉点;靠突破图形图像本身的视觉平衡点来达到视觉要求;运用图片素材的本身来寻找设计的突破点;依据图形自身所产生的空间感、光感等一些突出的地方,来加以利用,从而突出设计的主题。

(4)比例大小。

依据事物本身的比例关系,在等比的关系上追求视觉上的平衡关系、突破事物本身的等比关系,进而推出自身的视觉重点以求突破。就如一些夸张漫画那样,一个大头小身子的人物形象,一种夸张的歪曲正常比例的方式,在不经意间往往能收到奇效。

综合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可以发现,多媒体教学应用的发展方向可分为: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及向虚拟现实方向发展。多媒体设计在中职院校教学中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夫龙著.现代图形[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2]俞国良著.创造心理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3篇:圆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5)005-0168-03

作者简介:刘德山(1970-),男,辽宁辽阳人,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教育应用。

0 引言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纲要》从资源体系、平台建设及共享方面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当前,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尤其受到教育部门以及各高校的充分关注,也一直是教学改革的热点。

现阶段,关于教学资源管理和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①资源管理及其标准化。以IMS、AICC、IEEE等国际组织制定的技术标准为基础,参考SCORM(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开展数字资源标准研究[1];②面向开源软件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开发。在著名的开源平台Sakai、Moodle、Claroline上搭建资源管理系统,并对开源软件实施二次开发[2];③高校辅助教学平台开发。

资源管理系统一般以平台为载体,在网络平台上集中大量优秀课程,课程之间多采用线性结构组织,如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爱课程网等。从课程层面看,每门课程作为一个教学结点,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进度、习题、视频等。从教学角度,每门课程不是孤立的,从课程体系出发考虑每门课程的教学意义更大。现有资源管理系统中,探索课程体系或一个课程模块中课程之间联系及相关课程间知识点关联度的研究较少。目前,大多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较少以课群为单位建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相关课程共性资源共建与共享。以课群为基础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在高校精设课程、压缩学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背景下有重要意义。

1 资源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教学资源管理系统面向教师和学生,实现资源上传、检索、、下载等基本功能。同时,系统基于课群设计,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1.1 需求分析

为深入了解管理系统需求,笔者选取大连、鞍山两地高校的60教师和1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主要结论如下:

(1)教师在教学中有资源管理需求的比例达74.5%;教师较多使用搜索引擎进行资源检索,主要以文件夹形式进行资源组织与管理;绝大多数教师期待通过有效的资源管理系统进行资源检索和管理。

(2) 使用资源管理系统的教师中,68.1%的教师认为现有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或辅助教学系统操作较为复杂。

(3)教师对资源管理系统关注不够或不愿使用的原因主要有:资源更新不够及时,资源可用性差,资源重复率高。

(4)61.6%的学生会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视频、试题、课件等进行学习,69.4%的学生认为系统应通过简化操作、及时更新资源来吸引用户。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大多资源管理系统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如何重构和完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是本文重点研究内容。

1.2 系统设计

(1)功能设计。资源管理系统功能设计需重点考虑如下问题:①资源管理系统应具备资源库管理、资源检索功能;②以课程群为核心,增设课群管理模块,实现课程添加、课程审核、添加课程资源等功能,有效实施课群内部资源共享[3];③设置配置管理模块,实现用户及角色管理。每个模块下细化若干个子功能模块,系统功能架构如图1所示。

(2)角色设计。将系统参与者划分为教师、学生、系统管理员和课群负责人等角色,各角色及功能如表1所示。

(3)数据库设计。根据需求分析及功能设计,设计用户表、资源表、文件表和课程表等。受篇幅限制,具体数据库表省略。

2 系统实现

2.1 运行环境

客户端运行环境,选择Windows 7、Windows 2000、Windows XP等操作系统,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资源管理系统。服务器端系统运行环境为Windows 7 sever,支持Internet防火墙,该服务器具有校园网内独立IP地址,可实现校园网范围内登录访问。

2.2 主要功能模块

本系统核心模块为资源库管理、资源检索和课群管理。系统导航菜单中包括新闻公告、最新、资源上传、资源检索和课群管理等功能项。

(1)配置管理模块。配置管理模块的功能为角色管理、用户注册和用户登录。角色管理实际上是对系统用户权限进行设定。未注册用户可以执行模块中的注册功能,按照注册界面提示要求填写信息,提交后通过验证即可。注册用户登录成功后,根据角色赋予的操作权限进行操作。

(2)资源检索模块。资源检索分为关键字检索和高级检索两种。关键字检索可以按资源名称、作者、内容描述、所属课程等进行精准搜索。用户在进行关键字检索时,可以设定检索素材的类型,如图片、音频、视频、动画、大纲、课件等;高级检索是指通过导航菜单中的资源检索选项分层次逐级检索,需要通过导航进入检索页,该页包括多媒体资源和课件资源的分类描述。

(3)课群管理模块。课群模块主要包括4个功能:①课群描述,帮助用户了解该课群的内容和特点;②课程添加,将系列课程加入到课群,其中课群内课程按知识点进行规划;③课程资源,将管理系统中的资源加入相应的课程中;④课程检索,用户可按课程搜索资源,方便查询,以课程为单位组织资源。

2.3 技术实现

管理系统从逻辑上划分界面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使用 Struts、Spring 和 Hibernate 等框架实现。界面表示层负责将用户数据提交到业务逻辑层,处理后返回结果[4]。业务逻辑层使用Spring技术,以Spring封装,利用Hibernate技术实现数据访问,Hibernate只需实现正确的对象关系映射,提高开发效率。

3 系统应用

本文以Java Web编程系列课的课群为例,说明资源管理过程和应用效果[5]。

3.1 课群概述

Java、Web系列课程组成的课群在网络编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各课程衔接紧密,共性内容较多。从知识领域看,该课群涉及客户端开发与服务器端开发,具体包括Web应用程序运行原理、Web运行环境、主流开发工具Eclipse、Servlet、JSP、JDBC、JSTL等内容。在应用层面,从博客、社交网站到电子商务中的C2C、B2B等,都涉及Java Web技术。

考虑Java Web知识领域、应用范围、编程前期基础,Java Web编程课群包括:《C语言》、《数据结构》、《Java语言程序设计》、《Web编程基础》、《Web高级编程》、《UML系统分析设计》、《XML技术与应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同时,根据新技术的出现不断调整。

3.2 实施过程

(1)划分课程边界。划分课群中各门课程边界的目的在于合理设计课程间的衔接关系,整合课群中的同类知识点,按递进关系分配到不同课程中,提高资源建设效率。该项工作由课群负责人或专业课教师在系统设计之初依据教学大纲完成。

(2)添加课程到课程群。在课群管理模块中,由课群负责人建立课群,由具有教师角色的用户向课群中添加课程,在课程描述页面对课程进行完整描述,说明该课程在课群中的作用,审核通过后,新课程添加成功,显示在课群管理页面中。

(3)添加资源到课程。添加到课程中的资源可以为文本、图片、动画、音频或视频等。该过程实际上是按课程组织资源的过程,将独立的大纲、课件、视频、试题等添加到具体课程中。在添加过程中,可以先实施检索,查找到符合课程的资源后再进行添加。

3.3 应用效果

Java、Web编程课群涉及内容广泛,课程内容以程序设计语言为基础,需围绕Web开发实际需求和开发流程,按照课程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6]。

(1)合理安排课程间重复知识点及交叉内容,作好课程衔接。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中,数据类型、常量、变量、表达式、常用函数等多门课程中均有涉及,学生修读完相关课程后,可通过系统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自学。如学习完C++的数据类型、常量、变量、表达式后,便可以自学Java、JavaScript中的相关内容。

(2)经典算法合理分布到不同课程中。算法在C++、Java中都有涉及,在数据结构课程中也有系统介绍。学生学习数据结构时,涉及多种排序算法,学习枯燥。可依据不同难度将算法分散到不同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学习。

(3)形成了清晰的学习线索。C语言和数据结构是所有计算机课群的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思想,为深入学习Web开发基础(包括Java 语言程序设计、Web 编程基础)、J2EE开发(XML、UML、Web高级编程等)作好准备。

明确定位每门课程在课群中的意义,按课群资源组织引导学生快速掌握Java Web开发所需的核心技术,实现课程教学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变。课群还兼顾了与其它课程(如企业职前教育课程、专业实习)的衔接,满足软件人才市场的需求。

4 结语

第4篇:圆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学生兴趣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是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必修课程,它主要介绍的是利用面向对象的思维进行编程,是C#程序设计、程序设计及UML设计模式,软件工程等课程的前导课程。目前我院开设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是在C++语言的基础上开设的,是后续课程语言的前身,所以学好了C++语言中的面向对象思维,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具有抽象、封装、继承与多态的特点,比传统的结构化程序设计具有更高的可重用性、易扩充性和易维护性[1]。目前已作为大中型应用软件开发的主流方法,由于该课程所涉及的概念繁多,语法规则多,语句结构相对复杂,导致学生在学习初无法理解该课程中的基本概念,例如,对象和通过对象如何调用方法等,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常感到很迷茫,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学完这门课后无法看懂基本的程序,更别提用面向对象思维编程,学生普遍反应不好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均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难度持续提升。笔者在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为了改变现状,先分析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了解产生的原因,提出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案例贯穿式教学模式,并将该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证明该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出学生读程序和写程序的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本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自觉性较低,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很少能自发地对学习产生兴趣,求知欲望普遍较低,基于C++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课程内容多,语法多,应用程序框架复杂,案例较少,教学课时偏少,需要学生理解记忆的地方多,学生理解能力较弱,所有这些因素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普遍不明显。

在实际的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把书中的重点内容都讲完,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法,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乏味,师生互动交流过少,导致学生无兴趣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该课程的编程思路源于生活,学生跟不上教师上课的进度也就无法掌握编程的思维。该课程的教材过多侧重语法知识点的介绍,虽然每个大章节有一个综合案例介绍,但是由于学生无法及时掌握各个语法,更难将所有内容应用到综合案例中,算法设计教学无法开展,导致无法看懂综合案例。

该课程的实验课内容多以验证性为主,由于实验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加上学生在课程中对相关语法知识点掌握得不扎实,教师同时指导的学生过多,无法及时解决每个学生碰到的问题,学生厌学,干脆不做现象严重,甚至出现旷课现象,最终造成学生的编程能力无法得到练习和提升。

受应试教育限制,该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笔试,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无法有效考核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编程能力。闭卷笔试具有学生为应付考试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高分低能的缺陷;程序分析题批改主观性大,即使程序结果错误也可根据步骤给部分分数,达不到考核编程能力的目的;程序设计题在平时做过的实验课编程题中出,达不到考核编程能力的目的。

2.新教学模式设计

现在,国内高校都认识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性[2,3]。本文提出了一个案例贯穿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加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理论和实验教学。该教学模式设计包括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及教学阶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详细设计。

2.1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

2.1.1教学目标

根据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方向和特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教学内容翔实、教学方式多样,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的同时,掌握利用面向对象思维编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质量。

2.1.2教学要求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设定问题,设定课程小练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展示自己,杜绝上课睡觉,跟不上教师的思路现象,提高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三本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让其乐于探索出自己的方法和思路自主学习,提高编程能力。

教师在上课中使用平时收集的贴近实际应用的教学案例,理论课引导三本学生利用所学语法分析案例,最终能读懂案例程序。实验课引导三本学生分析清楚编程的思路和步骤,在脑中建立一个立体的编程思路,最终编写出实验案例程序。案例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组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实验课除了进行案例的编程练习外,最后一次课编程题目为中型案例。根据一定的策略给学生分组,使小组成员通过交流、讨论、协作最终完成任务,每个小组成员完成一个类的编程,组长编写主程序使用已经编好的类,最终完成中型案例程序设计;并让小组组长讲解自己的程序运行思路,让学生学会在团体合作中完成中型案例的方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上课时候要能够客观、公平地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和编好的程序进行合理评价,多联系已学语法规则和知识点进行分析,给予学生肯定支持,让学生自信自主地不断尝试。

第5篇:圆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一、 研究教材——化静为动,把“教材”变成“学材”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而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虽然是诸多数学专家、学者、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精心选择、反复推敲呈现出来的数学素材,但由于篇幅、载体等的限制,其主要内容大都是现成的数学思维结果的系统表述,是静态的数学,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只是略显端倪。现实的小学数学课堂中,不少教师对现成的教材只是作简单的利用,往往不能够展示出数学知识获得的思维过程,学生获得的大多是静态的数学知识和现成的数学结论。当然,也有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对教材进行了改造,但由于缺乏对数学教学活动本质的认识,对教材体系整体的把握以及对编者意图理解的偏颇,使得教学偏离数学活动的本质要求,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把握、科学合理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学材”?

首先,每一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应认真研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标准中的总体目标、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如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在这个目标的统领之下进行才是有效的。同时,标准中关于教学目标表述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词语的具体含义也要能够准确理解。

其次,在进行每一课的教学设计前,要对照教材,仔细阅读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目标、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内容。弄清楚每一个教学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位置,每一个教学内容在学科知识结构中的作用,每一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每一课时具体的三维目标等。只有做到“胸中有全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才能凌驾于教材之上,做到既“瞻前”又“顾后”。

第三,化静为动,把“教材”变为“学材”。目前,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偏重于对现成数学结论的解释,掩盖了数学知识获得的思维过程,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及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课时目标等对教材进行重组、改造、充实,将教材中静态的数学知识、数学结论变为“活动的”、可供学生探索的数学思维材料,让学生在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类比与猜想等数学活动中探究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获得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活动经验。

例如《圆的面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课,教材中的例7给出由一个正方形和以它的边长为半径画成的一个相关联的圆,要求学生通过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圆的面积的近似值,并与正方形面积比较,引导学生得出:圆的面积大约是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如果照搬教材,让学生数一数,填一填,再说一说,很快就能得出所需要的结论。但我们的教学需要的不仅是结论,同时要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先让学生画圆,通过所画的圆有大有小,引出圆的面积这一概念,并在直观中初步判断圆的面积大小与半径长短有关。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追问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例如再为学生提供一个正方形,并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出的一个圆,让学生观察、猜测圆与正方形面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出示方格图让学生数、填、算。这样,教材中静态的三幅图和一个表格,就被作为思维材料以动态的形式逐步展现出来,使学生在经历了动手画圆、直觉判断、直观感知、大胆猜测、计算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思维和活动之后,才得出“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4倍少一些、3倍多一些”这个结论。同样,为了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材中的例8直接将一个圆平均剪成16、32等份后拼成近似长方形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果按教材教,学生就无法深刻体会到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图形面积计算中的应用。教学时,可以从回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开始,让学生自己想到将转化的策略迁移到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在经历初次的剪拼(一分为二)失败后,教师再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多次的剪拼,让学生充分经历转化的过程,体会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地探索、交流之后,希望就会在一次次剪拼之后渐渐燃烧为一种坚定的信念——越来越像一个长方形了,一定会成为一个长方形,肯定是一个长方形,简直就是一个长方形。当这样的信念在学生的心中萌发,当这样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迸发,学生获得的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还有经历探索,终有发现后的成功和喜悦,对数学探索的兴趣和信心。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充分利用了教材,又使静态的教材“动”起来,让学生学习的外部材料具有过程性和探索性,让学生的学习更具主动性和有效性。

第6篇:圆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1.使学生理解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圆面积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启发思维,开阔思路;

3.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的认识和圆的周长,谁能说说圆周长、直径和半径三者之间的关系?

已知半径,圆周长的一半怎么求?

(出示一个整圆)哪部分是圆的面积?(指名用手指一指。)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怎么计算。

(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二)学习新课

1.我们以前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都是转化成已知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来的,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我们也要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决定圆的大小的是什么?(半径)所以,分割圆时要保留这个数据,沿半径把圆分成若干等份。

展示“曲”变“直”的变化图。

2.动手操作学具,推导圆面积公式。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圆等分成16份。圆周部分近似看作线段,其

用自己的学具(等分成16份的圆)拼摆成一个你熟悉的、学过的平面图形。

思考:

(1)你摆的是什么图形?

(2)所摆的图形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

(3)图形的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

(4)你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

(学生开始动手摆,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在幻灯前边说边摆。)

①拼出长方形,学生叙述,老师板书:

②还能不能拼出其它图形?

学生可以拼出:

等等……

刚才,我们用不同思路都能推导出圆面积的公式是:S=πr2。这几种思路的共同特点都是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根据转化后的图形与圆面积的关系推导出面积公式。

例1一个圆的半径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S=πr2=3.14×42=3.14×16=50.24(平方厘米)

答:它的面积是50.24平方厘米。

想一想;求圆面积S应知道什么?如果给d和C,又怎样求圆面积?

(三)巩固反馈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r=2(单位:分米)d=6(单位:分米)

2.选择题。

用2米长的绳子把小羊拴在草地上的木框上,羊吃到地上的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

(1)3.14×22=12.56(米)

(2)3.14×22=12.56(平方米)

(3)3.14×32=28.26(平方米)

3.思考题:

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18平方米,求圆的面积。(如图)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使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第7篇:圆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一、目标中明晰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材体系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明线索,就是清清楚楚地写在书上的数学知识;另一条是暗线索,就是蕴含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因此,就需要教师在钻研教材时把数学思想方法从隐含教材背后中挖掘出来,以便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每个数学知识所要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这样让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渗透才有方向. 如,“圆的面积”一课,在教学目标的定位时,笔者就要考虑转化、极限思想的渗透,就要明确在引导学生经历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过程自然无痕渗透转化、极限思想方法. 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教学的方向,心有明晰的数学思想的目标,才能在预设中凸显,过程中落实.

二、设计中凸显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中明晰了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就要在教学设计时确立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对接点,把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凸显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如,“圆的面积”预案中,笔者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中凸显数学思想方法:(一)回忆,唤醒转化思想. 让学生回忆已学过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唤起学生对探究平面图形方法的回忆与再认识,启发学生对转化思想的思考与运用. (二)探究,体验转化思想. 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一般方法,经历其转化过程. (三)演示,感受极限思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感受极限思想. (四)反思,梳理数学思想. 在反思环节,除了回忆我们学了什么知识,还让学生说说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什么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过程中孕育数学思想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确定了两类目标:一类是结果性目标,指向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另一类是过程性目标,指向是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属于过程性目标,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孕育. 因此,在引导学生经历圆面积推导的过程中,就要通过观察、猜想、实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知识背后负载的方法、蕴含的思想. 如,“圆的面积”中例8的教学是探究圆的面积推导过程,是孕育转化、极限数学思想的重要环节,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此,教师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

(一)回忆,唤醒转化思想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研究一个新图形的面积时都用过哪些方法?比如,研究平行四边形.

生:把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平移转化成长方形.

师:这里我们利用了什么方法,把新的知识变成旧的知识进行研究?

生:转化的方法.

师:看来,转化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师板书:转化)今天,我们要研究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应该怎么办?

生:也可以应用转化的方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进行研究.

师:你的想法非常有道理,就按你的想法来研究.

(二)探究,体验转化思想

1. 引导学生同桌合作,依次将圆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4份、8份、16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2. 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把圆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图形会有怎样的变化?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演示验证学生的想象.

3. 再次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把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图形会有怎样的变化?使抽象难懂的极限思想生动地外化为一个“无限趋近”的过程. 学生经历多次操作、多次想像、多次验证,感受了转化和极限思想方法,印象深刻.

(三)观察,寻找两图关系

师:观察圆转化成长方形的示意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师:你真善于观察.

师:谁再来完整地说一遍?

(四)归纳,领会推导过程

1. 教师引导学生说:把圆沿半径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用字母πr表示,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 = 圆周长的一半 × 半径,用字母表示S = πr × r = πr2.

2. 学生试说:结合演示,请几名学生说一说推导过程.

3. 同桌互说:针对各自拼成的图形互说推导过程.

4. 默想过程:闭起眼睛回想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

四、练习中内化数学思想

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过程和应用过程. 数学思想方法在例题的教学中是属于渗透、孕育阶段,在练习中则进入了明晰的阶段. 这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飞跃. 而这样的飞跃,则要依靠系统的练习来实现. 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科学设计练习,彰显数学思想.

(一)专项练习

把圆沿半径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 ) ,长方形的长是( ),用字母( )表示,长方形的宽是( ),用字母( )表示.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所以圆的面积 = ( ),用字母表示S = ( ) = πr2.

(二)联想练习

1. 看到这些图形的条件你能联想到圆的什么?

2. 看到下列图形的条件你联想到圆的什么?可以求出圆的什么?

比如,要引导学生说,看到长方形的长15.7 cm,我联想到这15.7 cm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即πr = 15.7,可以求出r = 15.7 ÷ 3.14 = 5,进而求出圆的面积;或看到长方形的宽5 cm,想到圆的半径就是5 cm,可以求圆的直径、周长、面积.

通过回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看图形逆向联想圆的什么的多层练习,有意识地把数学思想渗透在练习中,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强化了学生对圆的面积推导过程的认识,又内化了数学思想,真可谓一箭双雕. 所以,教师对习题的设计也应该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加以考虑,尽量多设计一些能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解答的习题.

五、拓展中深化数学思想

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蕴含数学思想的拓展性练习,进一步体验、深化数学思想方法.

(一)选一选

图中圆的半径为r,长方形的长为πr,甲、乙两块阴影部分的面积相比较. ( )说一说你选择的理由.

A. 甲的面积大

B. 乙的面积大

C. 一样大

D. 无法比较

(二)解一解

1. 把一个圆形纸片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12.56 cm,这个圆形纸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 把一个圆形纸片剪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6 cm,这个圆形纸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 图中圆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已知圆的周长是62.8 cm,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厘米?

六、反思中提升数学思想

第8篇:圆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担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过去,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巴,就是我们教学的全部内容和手段。多少年来,中国的教师囿于传统的讲授模式,牢牢占据着三尺讲台。我们的学子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但却缺乏创新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意识。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几乎与此同时,英特尔未来教育在中国正式启动。

英特尔未来教育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培训教师如何实施研究性课程和问题导向式学习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它有利于革新现有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设计的实践能力。

首先,英特尔未来教育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发生着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材中有《圆的面积》一课,关于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但是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于教师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有很大帮助。河南省优秀数学教师郑良华就利用多媒体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上课时,郑老师首先告诉学生:“今天,我給大家请来了一位神奇的老师。”他打开多媒体,银幕上出现一片绿茵茵的草地,一头牛被一条绳子拴在木桩上低头吃草,画外音响起:这头牛能吃多大范围的草?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思考后回答,牛吃草的范围就是以木桩为圆心,以拴牛的绳子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接下来,郑老师用多媒体进行演示,然后让学生找出计算这个圆的面积的方法。学生议论纷纷,但却说不出所以然。这时郑老师及时运用多媒体进行引导:银幕上出现一个圆,平均分成两半,接着又分成4份,然后交叉拼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像什么图形,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像长方形,又不像,因为它的边是弧线。接着分成8份,16份,重复上述过程,让学生比较,最终在多媒体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一节课上,郑老师巧妙地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在一起,运用图像、声音、颜色、特技等多种方式把知识展现给学生,既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又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便于学生理解知识,收到了传统教学手段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其次,英特尔未来教育以问题提出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要掌握的知识,不在于到底记忆了多少知识。真正理解之后掌握的知识才可能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这就要求教师要围绕知识产生的原始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来精心设计单元和课程,用问题来引导教学,让学生致力于揭示处于各学科核心的重要概念。而传统教科书上只是一些现成的答案,学生只是被动地"知道""应该知道"的知识,即事实性知识。而缺乏训练高级思维能力的机会。因此用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拥有丰富的知识,但却缺乏解决具体情景中新问题的能力,更没有发现问题的敏感与习惯,也就是缺乏创新能力。

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对受训教师进行了相对充分的问题提出的训练。根据课程单元或者教学单元,训练教师提出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内容问题等框架问题,以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以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这种培训非常有利于中国教师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避免过于强调知识单向传授可能带来的弊病。

第三,英特尔未来教育促进了教师在工作中的合作与交流

改变过去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正是“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特色之一。英特尔未来教育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采取任务驱动的方法。教师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学生是否掌握知识,取决于学生是否完成单元计划的活动任务。在活动过程中,“英特尔未来教育”随时随地不失时机地诱发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讨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了互帮互学、互启互动、团结协作的关系。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还是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过程。

第9篇:圆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能力

问题数学是学生小学阶段重要的启蒙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知识掌握,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充分掌握学科内容和知识点,有效设计学科教学,坚持教与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突出教育目标,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

1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生涯中的重要课题。体现着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业务能力,对学科的教学有着直接的意义。教学设计能力的高低反映出教学实践的成绩,对提高教学质量改善课堂效率有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中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为关键。

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现状和问题

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还处于一个较为低级的状态,缺乏成熟的设计能力和理论水平。许多教师都是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虽然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和教育水平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在教学应用上比较牵强,并不是完全适应我国的教育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呈现的问题和矛盾如下。第一,不重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出现较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教师不予理解和重视。没有认识到教学设计对课程内容的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因而就不采用这种教育方式,凭借过去的教育经验去教学,使数学教学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和系统的方向性。第二,部分教师一味的追求教学形式的改变,实施形式化、模式化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了解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课堂教学过于单调呆板,知识点难以走进学生内心,教学效率极低。第三,教学设计水平低。部分教师能够理解教学设计的理念,愿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探索和尝试,但缺乏正确的导引和方向。例如:教学目标概念含糊,设计方案空泛模糊,文本研读不仔细,情景设置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形式单一,内容片面,无法针对问题展开深入剖析等等。教师缺乏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和学习,设计能力止步不前,课堂教学效率偏低。

3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问题的改善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态度是一个主要因素。数学教师应秉承对职业的热爱、对数学学科的喜欢和对教育的欲望去工作,探究数学教学的方向、目标和本质,主动积极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相互探究,形成数学的逻辑意识。例如,在学习三年级《量一量》时,教师全面发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实践数据为积累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动手测量、合作帮助、分组交流、总结规律等几个环节的进行,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起“量一量”这一数学思维,找出问题的本源:只有统一了面积单位才能更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提出问题、设计方法、动手实践、数据分析、总结归纳的整个思维过程。小学数学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培训学习,通过细致详实的教案文本阅读,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和培训等,不断调整、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应具备严密的科学性和完整的系统性,通过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钻研意识,实现课堂教育内容的延展。如在学习《体积单位》教学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制定出课堂的教育目标是: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理解《体积单位》这一单元的概念知识目标——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达到能力目标——学生可以根据学到的知识建起了日常生活中体积单位的常识意义和实践经验,最后实现情感目标——可以顺利地用这些知识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在编写教学设计时融入更多的创新,这就需要教师在领悟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元素,选取较好的切入点,创新的分析讲解教学重点和难点,编写相应的练习,使教学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层次感,内容更简洁鲜明。同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自己的逻辑分析、推理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关注思维的拓展。例如,在编写《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时,紧紧围绕“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论点展开设计,循序展开、逐步深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领悟这一知识点。教师先让同学观察图形,找到特殊平面图形的特点、规律,推断结果。将由等长线段组成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置于同一个平面,让学生理解这些等长的线段3条、4条、5条……之间的关系,再进一步想象将所有的正多边形站成一列,第一个是正三角形,第二个是正方形,第三个是正五边形……由此分析得出结论——圆是最终极的那个图形。这样生动形象化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圆的概念认识,实现教学的趣味性。

4结语

教学设计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新型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能够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对促进教学改革、培养优质人才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数学教师在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同时,既要有一定的开拓创新,也要采取科学的方式措施,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作者:李玉雅 单位:广东省惠州市联和小学

参考文献:

[1]宋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