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动力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运动协调能力
1运动协调能力的诸因素
1.1遗传:神经协调对协调能力起相当大的作用,而神经协调主要受先天的制约,不易受后天的影响;因此,遗传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运动协调能力影响很大。若父母都是运动员,其协调能力肯定比父母不是运动员的孩子要好。
1.2发育:协调能力是人体各机能的综合体现,是建立在形态发育和完善的基础上的。形态随着运动员生物年龄的成熟而生长发育,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也随之得到完善,协调能力也随之发展;因此,生物学年龄和有机体各个部分生长发育的程度,直接影响到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协调能力。
1.3素质:运动技术的完成需要一定的运动素质,尤其对完成技术过程中的肌肉活动来说,它直接与力量、速度、耐力等发展程度有关,况且,肌肉的内部协调本身就是力量表现的决定因素。
1.4.反射:复杂条件反射是建立在简单条件反射基础上的。建立的简单条件反射数量越多,则复杂条件反射的建立越顺利;而在运动技术的完成中,便能表现出良好的高度的协调能力。
1.5心理:运动员学习、完善运动技术,对变化的训练和比赛条件能及时地适应,都与运动员对不同刺激条件的分辨能力、注意集中程度、思维的敏捷程度、神经类型等心理特征有关,这些对运动员的运动协调能力均有很大影响。
2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协调性训练
2.1无球技术运用特点与运动协调能力
在足球比赛中,无球运动主要采用变速跑、突起、突停、转身等形式。在比赛的大部分时间里,运动员都在走动、慢跑,看似漫不经心,可一旦需要时,便会立刻作出反应,或接应插上助攻,或突然起动去封堵防守。另外,运动员为了抢占时间和空间,常常根据比赛形势的变化,及时改变当时的身体状态而完成动作,其间体现出来的动作之间变换的及时性,正是灵活、熟练、适时地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身体能力。
2.2有球技术运用特点与运动协调能力
有球技术包括踢球、停球、运球、抢截球等。在看似简单的传接球技术中,其实要求很复杂,例如运动员接球,首先要有良好的空间感觉与空间定向能力;其次对来球的力量、速度、高度、落点有准确快速的判断;最后是选择和调整好自己的,上下肢协同配合,尤其能妥当控制下肢动作,做到既准确轻柔,又协调合理。有球运动员还必须敏锐观察本方队员跑位和对方队员的移动情况,控制好踢球腿的摆动速度,力量适当、不失时机地将球传出,争取做到人到球到。所以,搞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协调性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建议
3.1训练形式需多样化。可以做些带有游戏性质的练习,如追人游戏、带球接力;可以进行一些小型足球赛,如1对1.3对3。
3.2足球训练中,允许他们用手,允许同时使用2个球,允许使用软球、塑料球、气球、水球代替足球,允许用脚踢、用手打、用头顶。
3.3尽管每项训练侧重点不同,但可以同时训练多种协调技能。因为各种协调能力相互联系,在实际应用中,没有哪种协调能力会单独起作用。
3.4协调性练习本身,对身体素质没有特殊要求,只是得思想高度集中。也就是说,只需在每个训练单元做少数几个这样的练习,便能起到比半小时疲惫的协调训练更好的效果。
3.5协调性练多有很强的可变性,应该鼓励青少年自己去尝试,实践新的练习。当他们掌握要领后,适当刺激他们发明与之相应的新的练习形式。
3.6把所有协调性练习安排进训练的不同阶段;可以用做热身练习,也可以做为i}il练的重点,还可以成为阶段性训练的一部分。
3.7每一单元训练必做的练习是足球比赛。它不仅能培养协调性,还能增添乐趣。
3.8克服不合理的肌肉紧张。因为在完成足球技术动作的过程中,往往由于肌肉收缩后不充分放松,而引起不合理的肌肉紧张。
3.9提高保持平衡的能力。在足球这个运动项目里,想要高质量完成许多技术动作,依赖于姿势的稳定性,而要在已获得协调动作的基础上,做到姿态静力性反射和随意调节保证,需要内感觉校正的参与,并取决于动作协调的形式。
从结构和功能方面抽象,混合动力系统可以分成“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串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和“复杂式混合动力系统”四类。
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存在两类核心的控制问题:1)稳态或动态过程中多个动力源的能量分配和效率优化;2)动态过程中多个机械动力源的相互配合协调工作。前者属于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策略的研究范畴,能量管理策略是迄今为止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控制算法中研究的最为广泛的内容之一。而对后者的研究进展却鲜有报道,尤其涉及到具体的控制方法。由于发动机与电动机动态特性存在明显不同,在状态切换过程中,当发动机和电动机的目标转矩发生较大幅度变化时,如果仍然只按照各自的目标值进行控制[3],将使得发动机和电动机实际输出的转矩之和产生较大波动,与需求的转矩产生较大的误差,从而导致动力传递不平稳,影响整车动力性能,甚至恶化驾驶性能。所以使得当发动机和电动机目标转矩发生大幅度变化或者突变时,必须进行动态协调控制。
1.控制系统特征分析
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通过直接信号连接或数据通讯方式向部件控制器发送控制指令,同时也接收部件控制器返回的部件运行的主要参数,从而完成各项控制功能。控制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法如下:1)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采集加速踏板行程、制动踏板行程、钥匙开关位置和AMT换档杆位置等信号,同时根据部件控制器反馈的信号向部件控制器发出控制指令;2)发动机控制器接收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发送的喷油脉宽信号完成相应的燃油喷射,并将发动机转速反馈至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3)电动机控制器接收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发送的目标转矩信号和控制方式字信号,控制电动机转矩,并将电动机转速反馈至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4)ISG控制器接收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发送的ISG起动和停止信号,控制发动机起动;5)AMT控制器在需要换档时向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发出换档请求,在换档请求被允许后,AMT控制器根据车速信号以及直接获得的当前加速踏板行程、制动踏板行程和AMT换档手柄信号,进行换档操作,并将当前的档位信号,离合器状态以及车速反馈至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6)电池控制器接收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发送的强电允许信号,将电池电压接入整车强电系统,并将电池的SOC值,电池电压以及电流反馈至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当电池电量减少时,电池控制器还向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发出充电请求信号。
2.基于扭矩的控制算法
在整个汽车动力系统中,发动机作为汽车的动力源,负责整个系统的动力供给,即把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整车系统的机械能,通过传动机构实现整个车辆动力系统的扭矩传输。对于整个汽车动力传动系统而言,发动机曲轴的输出扭矩首先通过离合器,然后通过变速器、万向节轴、驱动桥、半轴,最后到达驱动轮,从而实现了整个系统动力传动链的能量传递与转化。
如果将以功率作为最主要的控制变量的能量管理策略称为功率管理策略,那么功率管理策略最大的优点是在计算功率传递的过程中只需考虑传动系统各部件的效率,而不需要考虑具体的转矩和转速,更不需要考虑变速器的速比等因素,简化了能量分配过程。与功率管理策略相比,转矩管理策略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转矩作为最主要的控制变量,在发动机和电动机之间对转矩而不是功率进行合理的分配。选择转矩作为最主要的控制变量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在车辆实际运行过程中,当变速器和离合器均接合时,发动机转速和电动机转速与车速具有一定比例关系,在发动机或电动机之间进行功率分配还受到两者转速变化的限制,而分配转矩更为直接。但更重要的是,转矩管理策略是为动态协调控制算法服务的,动态协调控制算法通过对转矩的控制达到控制目标,算法中将涉及到总需求转矩、发动机和电动机目标转矩等多种转矩信号,因此,转矩管理策略必须识别出总转矩需求,并通过对发动机、电动机和电池等部件效率的优化确定发动机和电动机的目标转矩。可以说,转矩管理策略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动态协调控制算法形成一个整体,解决动态协调控制问题。转矩管理策略由三部分组成:1)识别总需求转矩;2)确定状态切换条件;3)确定目标转矩。
3.动态协调算法及控制流程
转矩管理策略将确定在目标状态中发动机和电动机的目标转矩,在部分状态切换过程中,状态切换前后的发动机和电动机目标转矩发生了突变,需要在状态切换过程中对发动机和电动机进行动态协调控制。虽然发动机的转矩不能完全由喷油脉宽指令进行控制,但是,动态协调控制的目标并不是使发动机和电动机的转矩尽快响应目标转矩,而是在两者响应各自目标转矩的过程中,如何保持两者的转矩之和在状态切换过程中的波动尽可能减小。如果将发动机和电动机视为一个动力源,发动机和电动机各自转矩变化的过程只是动力源的内部过程。在这样的提条件下,既然电动机的转矩可以通过转矩指令直接控制,而且转矩变化的时间常数非常小,动态协调控制中,可以通过电动机转矩对发动机转矩补偿的方式弥补发动机转矩不能完全控制的问题。要实现电动机转矩对发动机转矩的补偿的必要条件是可以反馈发动机的转矩。发动机转矩反馈通常有两类方法:1)利用转矩传感器信号直接反馈;2)利用估计或观测的方法反馈,包括线性观测器,非线性状态观测器,神经网络观测器等。用传感器直接测量发动机转矩的方法成本较高,有效使用期短,在实车上安装困难,一般只在试验研究中采用,作为其他发动机转矩反馈方法的参考,因此只能选用转矩估计的方法反馈发动机转矩。
参考文献:
[1]广濑久士,丹下昭二.电动车及混合动力车的现状与展望[J].汽车工程,2003,25(2):204-209.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创新与实践;实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1?0118?03
党的十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1],而研究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显示,2012年全国在学研究生171.98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28.38万人,在学硕士生143.60万人,我国现在已经是研究生教育大国,正处在一个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重要转型期[3],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据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培养工程师的数量大约在60-70万人,而美国则只有6-7万人,美国每年原创性专利占全球的30%,而中国却不到全球的7%[4]。实践能力差与社会生产脱节是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原因包括学校不重视,缺乏有效的实行教学实习环节,目前的实习方案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等。因此,探索有利于整体推进教学水平和有助于研究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新的实习教学模式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国外实习模式
国外的研究生教育实践培养模式,尽管不同国家所采取的具体做法不一样,但都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其目的在于努力促进校企合作以推动经济发展。
(一)美国研究生协作式培养模式
当代美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有以下趋势。其一,大学与政府部门合作,美国政府一向把科学院的职能交给本国的大学,其重点是30-40所科学实力雄厚的研究型大学;其二,大学与企业密切配合,美国研究生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主要原因是美国高等教育自治的竞争体制,大学必须从企业、基金会、政府机构和个人那里争取办学经费。因此,美国各大学普遍认识到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性,比较注重发挥大学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美国一些大学与企业建立合作研究中心,就是吸引美国联邦、州和企业研究基金以及其它基金资助的一个重要机构。同时,美国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设立独立的学院开展研究生教育,可以颁发学位,这种企业内的研究生培养与企业的实际联系更加紧密,直接解决企业生产、技术中的实际问题。现代企业生产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智能型转变,导致对应用型或开发型研究人员的强烈需求,刺激了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5-6]。
(二)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
德国的各类教育都重视实习,重视应用,重视企业实践。务实是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一大特点。其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且强调“面向工程实际”,以企业需求为主导。其工程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产业界、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下
进行。在德国,政府主要是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及制度来为实习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企业无论大小和行业都向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并且十分重视实习生的培养。企业不仅可以节约人力成本而达到利益最大化,而且可以储备优秀人才,同时可以获得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实习政策下,通过校企合作、行业关注,再加之以企业完善的实习制度和中介组织构建实习信息平台,使得德国工程师实习模式取得巨大成功[7-9]。
(三)法国工程师教育模式
工程师教育是法国精英教育的典型,其体系特色堪称世界一流。其中企业实习是工程师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工程师学校的学生在为期3年的学习中一般要参加3次企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参与企业的日常工作,实地了解企业的经营和运作模式。学生在第一年就需要到企业参观实习,初步了解工程师在企业的具体工作情况;第二年是以高级技术员的身份到企业实习2-3个月,并针对企业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写出自己的调查报告;第三年为工程师实习,要求学生在一个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当见习工程师并结合生产和科研中出现的问题,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最后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答辩,答辩委员会通常由7人组成,其中4人来自学校,3人来自企业。法国的工程师教育注重多层次的实践训练,学生通过多次实践实习对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有亲身体验,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科研能力均得到提高[10-12]。
二、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培养模式
我国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学生通过做课题和写论文来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科研方法,这导致学生在工程知识、科研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有所不足。工程知识欠缺和对实际生产前沿问题的实践创新不足,其结果是:一方面,社会和企业缺乏工程人才、高端人才以及创新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及科研培养单位培养出的很多研究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者是不能较快的的适应工作环境。这些问题与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研究生教育的评价体系有关。
首先,国内研究生毕业时要求必须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研究性论文,培养单位和导师通常要求学生在实验室内进行相关理论性学术研究,这样一来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深入的实习学习。其次,国内愿意为研究生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只有少数几家大型国企和部分外资企业,而且提供的实习岗位非常有限。同时获得机会的实习生也很少参与到企业实际的生产和研发过程中,一是实习时间短;二是企业出于技术保密和担心影响生产等因素不允许学生直接操作。就目前的这种社会环境和研究生评价体系,大部分的研究生没有经过有效的实习培养环节,毕业时缺乏工作经验和有关实际应用领域的研究经历,使得国内研究生在就业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受到明显的局限。这也是当前情况下,我国研究生教育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因素。
单一化的学术研究、项目课题研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以及研究生成才期望不相符。
实习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学习阶段,也是保证培养素质型、多向型、 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可以提高整体研究生教学水平的新的实习教学模式刻不容缓。目前国内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之路上的新出发点可归纳为两个:①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② 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其中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类:
第一类,重庆大学的开放性创新模式[13]。重庆大学通过培养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整合资源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在全国较早建立起集研究生开放实验室、创新项目研发、学术论坛、访学交流及创新实践为一体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重庆大学利用“国家、学校以及国内外大型企业三方共建”的办法,建成了8个以研究生院大楼为依托,面向校内外、市内外研究生全面开放的创新实验室,构成了创新实践基地的主体,并由各专业领域里研究和实践能力突出的研究生组成技术支持小组,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作为技术指导,帮助研究生在交叉学科、跨专业等领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并搭建学校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深入企业、了解需求、项目合作、项目实践等形式,为广大西部企业提供各项技术和管理服务,这既锻炼了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又促进了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第二类,浙江大学的在校研究生挂职锻炼模式[14-15]。以培养实践型应用人才,提高研究生创新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目的,要求在校研究生结合所学学科专业和自己的专业特长到地、乡镇或企业挂职。它由学校、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三方组织完成并鉴定合作协议书,挂职岗位由地方政府提出,学校负责选拔合适的研究生到合适的岗位挂职实践。此方式创新点在于地方政府在这个过程起到了牵线搭桥作用,研究生的实践经费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三方经协商共同支出,为基地的正常运转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第三类,“交大-宝钢”模式[16]。“交大-宝钢”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种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校企联合模式,其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开发型高级人才。该模式主要特点为:两个培养主体――学校与企业,两个培养阶段――侧重理论的校内学习和侧重技术创新与科研能力的企业实习,两位导师――来自宝钢的主导师和交大的副导师,政府引导校企互动。在整个过程中,企业并非处于从属地位,而是与高校并列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研究生毕业论文在宝钢完成,研究生从事的课题和论文必须是企业急需解决、企业导师能够指导的关键技术问题,最后参加交大与宝钢共同组织的毕业答辩。
三、国外经验对能源动力类研究生实习教学的借鉴
2006年以来,全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做出了工作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与此同时,各方面工作仍存在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
基于此,提出能源动力类研究生校外实习新思路:利用研究生深入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的机会,组织研究生可积极主动向企业宣传、解释国家的相关节能减排政策,使得企业更直接、更清楚的了解国家政策,化被动参与为主动去学习实践,不仅通过现场的实地考察增长了实践经验,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肩负起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责任,同时为学生将来顺利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思路与德国工程师“政府调控-中介信息平台-校企结合”实习模式十分相近,可以作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实习模式的进一步探索。
分析国外高等教育模式可以发现,其办学模式无一不注重实践教学。企业实习更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同时实习教学也均离不开政府政策的调控和社会与企业的支持,并且学校与企业存在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基于能源动力类专业实际情况所提出的新的实习思路,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兼顾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企业,虽然尚不成熟也不具有代表性,但仍可以给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研究生实习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2] 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xin_wen_dong_tai_890/20130819/t20130819_1002653_2.shtml,2013-08-19.
[3] 王战军.转型期的中国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1-5.
[4] 郭森,支希哲.中美高等工程教育比较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1):78-81.
[5] 苏曼虹.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8.
[6] 汝艳琴.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之协作式[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126-127.
[7] 陈新艳,张安富.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及借鉴价值[J].理论月刊,2008(10):166-168.
[8] 王纪安.德国教育的企业实践及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1(4):95-97.
[9] 许媛.德国工科本科生企业实习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10] 呼文亮.法国工程师教育与企业的关系[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2):97-100.
[11] 杨晓芳.法国工程师教育模式及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3):48-50.
[12] 王晓辉.法国工程师教育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2):36-42,49.
[13]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23-25.
[14] 王莉,蒋笑莉.研究生挂职锻炼指导教师制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5,(1):41-42.
[15] 刘敏,黄应平,陈和春.以区域特色建设省属高校校外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4):178-179.
[16] 肖国芳,吴松,彭术连.产学研结合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交大-宝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征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23-25.
关键词热能与动力机械基础;课堂教学;考核方式
中国分类号:G642.421
基金项目:上海市高职院校085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B-5107-11-0001。
“热能与动力机械基础”是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总共40学时。本课程是热能与动力机械专业本科生的重要技术基础课,其任务是使学生基本认识和系统了解能源动力工程中主要机械、设备、装置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同时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有所了解,获得热能与动力机械方面的技术基础以及新发展的技术基础知识,为继续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适应毕业后工作的需要奠定基础[1]。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以制冷与空调工程为基础、以食品冷冻冷藏为特色的学科。该专业的毕业生有的进入制冷与空调行业进行设备的研发,空调系统的设计和其它相关行业,有的进入食品冷冻冷藏行业进行研究或应用方面的工作。该课程的开设为本科生奠定了热力机械方面的基础,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向热能类的专业转行或者是进一步深造,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作者自2008年开始教授本课程,已经有近四年的教学实践和体会,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接受情况,对本课程的问题有较深的认识。具体而言,针对本校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 教材的选用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热能与动力机械基础》主要内容包括热能的基础知识、锅炉结构及原理、涡轮机及喷气发动机、热力发电与核电、内燃机动力系统与装置、制冷与空调、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氢能与燃料电池)、换热与蓄热装置、热能与动力系统辅助机械等。
如果单纯采用一本教材,则教学内容过于宽泛,每章的内容相对比较独立,关联度不大,深度不够。目前本课程选用王中铮编著的《热能与动力机械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2月第2版)作为教材,以及蔡兆麟主编的《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翁史烈主编的《热能与动力工程基础》(北京:高等理工出版社,2004年第1版)、蒋德明主编的《内燃机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第1版)作为辅助教材。然而以上教材均存在教学内容上不合理的问题:王中铮版的教材内容过于宽泛,面面俱到,深度上不够;蔡兆麟版教材内容过于深,不适合我校的热能专业学生,翁版和蒋版的教材是专门针对内燃机专业的学生所编著,也不适合我们制冷专业。综合考虑后,选用王中铮编的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教材,其它教材作为有机的补充,在需要深入的地方,采用补充讲义的方式。
二、 教学活动的组织
1) 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板书相结合
随着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越来越大,高校的教育条件也逐步在改善。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可以实现多媒体教室的普及化。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多媒体教学。本课程对于第一章热能的基础知识部分和锅炉的燃烧部分采用以板书为主的讲解方法,而对于锅炉的结构、内燃机的工作原理的演示以及发电系统的讲解,则利用多媒体结合FLASH来进行讲解。
教学结果表明,原理的部分采用板书,可以让学生有时间对所讲内容进行消化吸收,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则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时,还应该做黑板上提纲挈领的对说讲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等进行强调,让学生建立起比较好的全局观和条理性[2]。
2) 书本理论知识与实物模型相结合
对于比较复杂的设备和系统,即使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还是很难有实际的体会。而本课程以讲授主要设备和系统为主,如果对所学的系统能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和观摩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具有很大意义。为此,实验室采购了锅炉、发电系统、蒸汽轮机等教学模具,在授课过程中,在先讲解完理论部分后,会把学生带到实验室,一边演示一边讲授,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受,大大提高和讲课效果和效率。学生均能达到一讲就透,一操作就明白。
3) 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兴趣小组相结合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参与性,采用教师课堂教授与学生兴趣小组结合的方式。本课程讲授采用课时内以教师讲授为主,课下以学生讨论和讲解为辅的教学手段。由于学时的限制,课堂上教师对所讲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解,课下会组织和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一步进行深入和展开。学生可以通过查资料、文献对自己想了解的内容进一步进行深化,并以PPT的形式在兴趣小组内进行报告和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的表现酌情计入平时成绩。
实践表明,学生积极性很高,参与度也很高。
三、 考核方式灵活多样
课程的考核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和其中PPT和小论文相结合的手段,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课堂上的参与性,给学生选择的空间,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
期末考核方式打分如下:
结果证明,较单纯的闭卷考试考核方式相比较,学生更具有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同时,对所学的内容印象深刻,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查阅科技文献、做报告和写科研小论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行业研究 电动汽车 战略转型 产业链效应
一、研究背景――传统汽车行业的战略转型期
目前,发展电动汽车,实现汽车能源动力系统的电气化,推动传统汽车行业的战略转型,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潮流。根据各大汽车公司的产品上市计划,预计今年将迎来国际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的一次。电动汽车一旦取得市场突破,必将对国际汽车产业格局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去年吸引了所有人眼球的新型纯电动汽车特斯拉已经登陆中国市场,特斯拉将会持续引起怎样的市场反应我们还将拭目以待。
所以在电动汽车行业这种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之下,本文试图研究和分析电动汽车行业的当前状况以及发展趋势,以期对电动汽车产业链上公司的发展,以及投资者进行正确的投资判断提供一些参考作用。
二、电动汽车分类以及纯电动汽车简介
现代电动汽车一般可分为四类:纯电动汽车( PEV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HEV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FCEV )、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PHEV )。
本文主要分析近来比较热门的纯电动汽车( PEV )。纯电动汽车是指完全由动力蓄电池提供电力驱动的电动汽车,虽然它已有134年的悠久历史,但一直仅限于在某些特定范围内应用,市场较小。主要原因是由于各种类别的蓄电池,普遍存在价格高、寿命短、外形尺寸大和重量大、充电时间长等严重缺点。近年由于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的研发有重大突破,又大大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目前已有许多发达国家将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的主攻方向。我国拥有锂资源优势,锂电池产量到2004年已占全球市场的37.1%,预计到2015年以后,锂离子电池的性价比有望达到可以和铅酸电池竞争的水平,而成为未来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电池。
三、国内电动汽车发展状况
国内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电动汽车研发工作在我国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混合动力汽车一汽、东风、长安、奇瑞等汽车公司对此都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各车型均已完成功能样车开发。纯电动汽车,目前纯电动轿车和纯电动客车均已通过国家质检中心的型式认证试验,各项指标均满足有关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的规定。未来电动汽车产业有望为中国汽车工业开拓新的增长点。
四、纯电动汽车特性及产业链效应
与传统汽车相比,电动汽车最大改进在于动力系统,这也赋予了它诸多新的产品特性,如动力电池、能源供给等。此外,车联网等新技术也将融入电动汽车,这也会深刻影响电动汽车市场参与者的组成。
动力电池产业。电池是电动汽车最核心的部件之一。如今,电池的性能是限制电动汽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低是续航里程短的主要原因。此外,电池高成本是电动汽车价格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据研究统计,现在电池成本占电动汽车总成本的30%到50%。电动汽车技术的突破,很可能来自电池技术的突破,而电池技术的突破更多来源于新材料应用或化工行业的突破。由于传统整车厂在电池技术方面积累较少,所以在这一环节,电池制造商将会成为新的参与者,并扮演重要角色。所以总的来说,那些具有较强技术和行业地位的电池生产企业在未来还是会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能源供给及配套设施。电动汽车能源来源是电,补给方式可能是充电或换电。无论哪种补给方式,都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及服务,这也赋予了电动汽车互补的特性。电动汽车的运行离不开电,在这种背景下,谁来提供电,谁来建基础设施,谁来收费,这些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相应的主体,如电力提供商、基础设施建设者、服务运营商等,必将成为不可或缺的市场参与者。这三者可能出现组合,即一个主体同时具备两种或更多功能。例如,在杭州出租车的换电模式中,电网同时具备以上三种功能。随着电动汽车迅猛发展,与电动汽车相配套的充电站正成为一种新兴产业,电网企业、石化企业、设备厂商等各种资本正竞相进入该领域。国家政策的有力扶持,技术标准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站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车联网智能产业。近年来,车联网逐渐走入人们视野,广受业界专家关注并被认为前景无限。车联网,将会实现“人―车―路―环境”的有效互联及信息交换,从而根本上减少交通堵塞、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事故,甚至是零事故;随时获取资讯,驾乘充满乐趣,使无人驾驶成为可能。当前,部分厂商的Telematics系统已经开始商业化应用,如通用的Onstar、丰田的Gbook及上汽的InkaNet。在车联网成为现实的过程中,必然少不了IT服务供应商、内容提供商和设备提供商的参与。互联网巨头与汽车工业巨头在智能汽车上的碰撞,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催化行业发展,从而产生大量的投资机遇。
五、小结
本文在简单介绍当今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状况之后,重点分析了纯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以及纯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给它相关产业链所带来的一些巨大影响,同时也简要分析了这些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前景。总的来说,电动汽车行业作为一种新能源汽车的一种在未来还是有无限大的发展潜力的,特别是在过去的一年中由于特斯拉的横空出世所给人们带来的理念和认知的冲击应该会对纯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变革之路也往往充满阻碍,特斯拉所引领的纯电动汽车概念是否能如构想那样快速实现还不得而知。可以预见的是,人们的消费习惯,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能源供给及配套设施的铺设等因素会让电动汽车这个行业充满挑战和机遇。
参考文献:
关键字:电动汽车;发展历程;发展状况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自1886年第一辆汽车诞生至今,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汽车工业在不断发展创新,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给人们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紧缺和环境恶化。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汽车保有量在持续增加,石油的需求量也将进一步加大。然而现在的状况是石油资源短缺,石油资源终会有枯竭的一天。此外,石油燃料燃烧将会排出废气,这些排放物造成空气污染,危害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存。同时,汽车还会产生噪声污染,并随着内燃机汽车发动功率、车速及车流量的增加而增大。
因此,我们必须对清洁、高效、智能的汽车进行开发,实现新世纪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电动汽车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2 电动汽车的概念
2.1 基本概念
电动汽车(Battery Electric Vehicle,BEV)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源或动力源之一,全部或者部分由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等各项要求的车辆。电动汽车的组成包括: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驱动力传动等机械系统、完成既定任务的工作装置等。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是电动汽车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内燃机汽车的最大不同点。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由驱动电动机、电源和电动机的调速控制装置等组成。电动汽车的其他装置基本与内燃机汽车相同。
2.2 电动汽车的特点
电动汽车分为三类:纯电动汽车(BEV)、混合动力汽车(HEV)和燃料电池汽车(FCEV)。传统的内燃机能把高效产生转矩时的转速限制在一个窄的范围内,因此传统内燃机汽车需要庞大而复杂的变速机构;而电动机可以在相当宽广的速度范围内高效产生转矩,在电动车行驶过程中不需要换挡变速装置,操纵方便容易,噪音低。
较内燃机汽车而言,电动汽车可以解决内燃机汽车对石油燃料的依赖,电动汽车从车载电源获得电力,并用电动机进行驱动。同时,电动汽车所用的蓄电池可以在晚间进行充电,充分利用晚间的富余电力,来避免浪费大量的富余电力,从而提高电网电能的利用率。在减速、下坡和制动时,电动汽车的电动机还可以转换为发电机,来实现能量的回馈,从而进一步地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3 国内外电动汽车的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电动汽车重新成为世界性的研发热点之后,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或指点计划,以促进本国电动汽车的发展。1993年美国政府组织企业和科研机构成立 “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PNGV),联合开展电动汽车研究,法、德、日等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的方式加强电动汽车开发研究。欧洲历来是很重视节约能源和将低碳排放量的,在2007年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新欧洲能源政策”,其目标是要到2020年时,将降低2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将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到20%。
“十五”计划期间,中国科技部投入8.8亿元全面启动863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制定了以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以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驱动电机、动力蓄电池为“三横”的总体研局,全面构筑电动汽车的技术平台。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功能性样车试验、示范性应用,我国的电动汽车已经具备了初步产业化条件,但国内目前研究水平与国外先进车型和资金投入仍具有一定差距。
4 结论
本文根据当今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以纯电动汽车作为主要对象,结合电动汽车的发展历程和意义,对国内外电动汽车的研究和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与介绍。作为世界能源消耗大国和环境保护重要力量,中国积极实施电动汽车科技战略,促进汽车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动力系统电动化转型,培育和发展电动汽车社会,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然面临着政策环境亟需完善、工业基础薄弱、国际竞争力弱、开放协同创新环境差、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意识低、个别关键技术有待加强、车辆成本高、商业模式探索不充分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麻友良,严运兵. 电动汽车概论[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 陈清泉,孙逢春,祝嘉光. 现代电动汽车技术[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3] 陈清泉.混合电动车辆基础[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4] 陈清泉,詹宜君.21世纪的绿色交通工具――电动汽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5] 张翔. 电动汽车建模与仿真的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2004
作者简介
大量新能源汽车相关从业人员的需要目前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为“三纵(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三横(电控、电机、电池)、三个平台(设计制造平台、社会服务平台、政策平台)”,我国汽车行业要按照产业化规模向前推进,就需要大量能够在新能源汽车系统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试验、管理与维护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来满足行业的多层次需求,但是目前国内先后成立的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西安交大-精功恒信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中心、北京福田汽车新能源研究中心等都是以高级科研人员进行新能源汽车设计、研发为主的研究机构,并且在我国设有车辆相关专业的30多所高等本科院校中,专门培养汽车新能源系统工程方面人才的学校非常少,尤其在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维护、技术管理以及回收利用等方面更是少有涉及,而新能源汽车系统工程技术又区别于传统的内燃机汽车,因此新能源汽车系统工程相关技术人才相当紧缺。而且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中了新能源产业的新兴优势和汽车产业的支柱地位优势,因而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都加大了新能源系统工程方向的人才培养力度。从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和我国各项政策来看,未来几年这方面从业人员的就业空间很大,据中国汽车人才网2010年3月份招聘数据显示,汽车新能源相关岗位为4521个,环比增长13.2%。仅重庆长安汽车新能源公司在3月份就新增招聘节能与新能源领域相关职位28个,需求人数超过150人,而未来几年中国汽车研发人才缺口将达50万。并且近期国内很多汽车制造企业纷纷上马或组建新能源汽车项目,如北汽福田汽车、重庆长安汽车、奇瑞汽车、比亚迪等。汽车能源的多元化和汽车动力的电气化等技术变革都纷纷向节能减排靠拢,低碳、新能源与节能及相关领域的人才成为许多企业争抢的对象,其中以新能源动力工程师的需求为最多,因此新能源汽车系统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管理与维护的高素质人才需求很大。
二、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方向培养方案制定
1.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的现状,本科教育应注重学生素质培养,但是也不能忽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具体地讲,就是既应重视学生的培养质量,又应重视人才市场的要求。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强调“高等学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要淡化专业意识,拓宽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但是“淡化专业意识”并不是“不设专业”,而是“提倡部分高等学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虽然这些原则有利于进行本科生的素质教育,但是在我国当前的就业市场环境条件下,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所学专业还特别重视,对专业名称十分敏感。由于注重专业名称的表意,而忽视专业培养的内容,这就造成了某些宽口径专业下培养出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不利的就业竞争地位。内涵明确和外延规范的专业设置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与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重要条件,因此,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研究问题之一。
(1)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教学体系。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的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方向专业人才,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从知识结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以基础知识、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教学层次,构成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其各个层次的教学要求是:1)基础知识教学:以普通教育课程为主,但应考虑学科基础要求。2)学科基础教学: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工科机械类基础,以拓宽专业为基本要求,开设适当的选修课。3)专业知识教学: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课程选择空间。4)实践能力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图1中,虚线倒三角形)。减少理论教学,增加可操作性环节。5)创新能力教学: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是以学生为主,发挥专长,面向实际自主选题或参与科研。
(2)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制定教学计划。
对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方向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全面性: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2)基础性:新能源汽车技术应用为目的的工科人才素质的培养。3)融合性:理工与人文知识交叉的复合人才素质的培养。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言,本科期间的实践教学是培养专业意识的重要方面。对列入教学计划的实践教学需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如实践性要求,划分出演示性和操作性实验;综合性要求,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自主性要求可以有选择地进行某些实验。所以,不仅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应致力于理论应用,更重要的是加强实践环节,突出系统性、工程性和创新性教育。实践教学包括课前(认识实习)、课中(实验课)、课后(综合实习)等教学环节,如专业认识实习、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3)以专业方向多元化设置专业课程。目前,高等工科教育正朝着淡化狭义的专业培养,而走向广义的工程教育方向发展。而且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专业教育的重心明显后移。这是科学技术综合化、经济发展全球化、就业机制市场化的客观要求。但是,国内的高等教育还处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阶段,国内的企业尚未做好承担工程技术人才专业教育的准备。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体系中还不能忽视专业知识教育,并应以拓宽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来缓和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4)以“厚基础,宽专业”编制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形式,它应符合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的基本要求,并有利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方向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特点为:素质教育学时明显加大,工科基础特点明确,专业知识范围扩大,工程技术主干与人文社科融合,以体现“厚基础,宽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
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团队精神与个性发展和谐统一,富于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在新能源汽车系统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试验、管理与维护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或应用研究型高素质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多层次需求,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立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文明进步而奋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和谐统一的,富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3.专业人才能力要求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人才应具有以下几方面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理化、外语、力学、机械、电子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系统的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的设计、制造、工艺、试验、产品研发等专业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了解一定的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环境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知识运用等方法和能力解决新能源汽车工程系统专业领域的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三、结语
【论文摘要】医院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医院实行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体现医院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医院整体建设发展有效的能源动力。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其根本目的是营造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从而使医院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立足于不败之地。本文结合实际,从医院文化在现代化医院管理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医院文化建设的特点与实践等方面浅谈如何加强现代化管理的医院文化建设。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其根本目的是营造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从而使医院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立足于不败之地。可以说,优秀的医院文化建设在现代医院管理和发展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1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1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随着医院改革的深入发展,医院管理者越来越强烈地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的普及和新文化的建设。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观念的现代化程度及文化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能力。因此,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
1.2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是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内在需要
在医院发展中有很多制约因素,其中比较关键的问题是管理现代化与改革和发展不协调、不同步,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要学会运用文化功能、文化手段、文化力量去管理医院,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1.3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是提高医院职工整体素质水平的现实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医务人员特别是青年职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有些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医院文化以人为本,重视观念形成在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内容、渠道,适应变化了的职工队伍思想教育的需要,有利于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从而提高医院职工素质的整体水平。
2医院文化建设的特点与实践
2.1培育群体价值观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医院文化的要求更需重视群体行为的培育,这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而群体行为又是以共同信守的价值观为基础。我院在培养群体价值观中重点是培育自尊自强、争创一流的医院精神,这种医院精神是医务员工在长期医务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医院群体共同的心理和价值观取向。是医院向心力和凝聚力所在,也是医院的主导力源。为使医院精神经久不衰的发扬光大,就需要运用目标激励。近年来一些先进单位都是朝着一个奋斗目标,紧紧围绕“争创一流医院”精神,持之以恒地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及职工技能培训,使医院目标、医院精神落实到岗位和每个人的实际工作中去,转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实践证明,全力以赴培养职工正确的群体价值观,对提高医务员工的整体素质,在医院内形成凝聚力和推动力收到了较大的效果。
2.2软硬结合管理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手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对医院管理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把软、硬管理有机结合,是医院管理的方法之一。医院管理中各类制度、条例与思想教育、医德医风建设、价值观、人生观等最集中的反映了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要把管理工作与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一些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实行量化管理,使之易于操作、检查,做到虚功实做。软件抓实不放松,硬件配套上档次,使医院管理向软硬协调方面发展。
2.3开展经常性的新颖、健康文化娱乐活动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
文化、教育、体育等活动是医院文化建设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卫生改革政策的不配套,有些医务人员的群体价值观念和个体价值观念发生倒置,在医学行为选择时不顾医学群体价值,而强调自我价值向个体价值倾斜。因此,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爱病员、爱本职、爱医院的教育活动,经常通过宣传画廊、院报、演讲、辩论、文艺小品、歌咏、闭路电视录像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健康向上的多种文体活动,以陶治情操,增强医院职工的凝聚力。我院近几年来,着重文化建设,开展全院凝聚力工程。如利用“春节晚会”、“五四”青年节和“5.12”护士节开展爱岗敬业演讲比赛,使全院上下形成个个讲文明、处处树新风的良好风气,不断激励医务人员树立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2009年我院参加“区卫生系统第十四届职工运动会”并在六个项目中取得好名次;医院舞蹈队代表街道参加“区青年才艺大赛”获得三等奖。此外,我院于中秋期间为离退休员工举行温馨茶话会,为在职员工举行“贺国庆、迎中秋”欢乐游园会,凸显我院关爱员工的优良传统。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不但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同时也提高了职工的素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4实施多媒体双向文化传播是医院文化的重要任务
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医院管理及医院业务建设一方面要通过各种信息网络和各种渠道,广泛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赶超国际先进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医院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窗口,在大众健康教育、普及医疗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医疗特色等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现代传播媒体,在社会上树立医院良好形象,扩大专科、专家的知名度,更好地服务于人民,这是提高医疗水平、出效益、增强竞争力的主要措施,也是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主要任务。
综上所述,现代医院管理中的医院文化所研究的核心是人,其对象是以医务人员为主体、包括医务人员与病人两大类人员,其内容是医院与社会、医院与医务人员、医务人员与病人以及医务人员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的总和。医院文化建设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可列为医院无形资产内容之一,可与医学伦理学、医德医风建设、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等等同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传热学;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英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02
传热学是一门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它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特别是在能源动力、航空航天、建筑节能、材料冶金、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化工制药、生物工程等领域更是蕴藏着大量的传热问题,形成了如相变与多相流传热、微尺度传热、生物传热、超常传热等传热学的多个学科分支[1-3]。
传热学课程是我校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飞行器动力工程是动力工程与航空院校的结合,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该专业学生要求可以对发动机的总体性能分析、总体与部件设计、故障分析等。传热学本身也是一门与各工程领域关系密切、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课程。它植根于大量的工程实际之中,也必须服务于工程实际。本论文结合该专业工程实际情况,结合在传热学的教学过程中的几点讲课体会,把传热学比较枯燥的理论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感兴趣的实践联系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精心授课,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科技发展的速度日新月异,传热学方面的理论更加如此。但是我们的教学内容与这些新理论严重脱节,这在传热学实验方面尤为严重。同时部分同学认为传热学的实用性不强,对掌握专业技术帮助不大。因此导致大学传热学教学的受重视程度大大降低。这就需要把传热学知识与学生具体的专业应用及日常生活应用结合起来,提高同学们对该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在讲课时,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重点突出。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专业需要,抓住重点,讲透概念,不断深化;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列举实际生活与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引导学生对传热学、传热现象进行深人的思考。进行现代传热学的重要实验,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详细讲解传热学在飞行器发动机方面的应用。例如,在讲到三种换热方式及计算方式的环节,加入目前飞机发动机用到的几种冷却方式:辐射冷却,烧蚀冷却,膜冷却,再生冷却及发汗冷却等。同时着重讲解目前研究的前沿领域:再生冷却技术[4]。该过程同时涵盖了三种换热方式,如图1,包括燃油与壁面的对流换热,壁面的热传导,由于发动机温度较高,换热方式同时还包括辐射换热。收集相关实物图片,如图2所示,让同学对其冷却过程及相关的计算方法有直观而深刻的认识和掌握。
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代入的传热学的教学课堂里,让同学们了解到传热学应用的广泛性。例如,引入CPU芯片中的散热过程[5],图3是一典型的台式计算机中的CPU散热器的图。在芯片内核内,电能转换成热能,发热升温,热量通过内核与金属外壳接触导热,传到金属外壳,热量通过金属外壳与散热器上的导热板的接触导热传到导热板,在导热板内热量以导热方式扩散传播到导热板上的肋片根处,在肋片内,热量以导热方式传播到肋片表面,风扇驱动空气流经肋片表面,热量最后以对流传热方式从肋片表面传到空气中。整个过程包括有:导热过程(其中多数是接触导热),空气对流传热过程。
图4所示的是采用有热管的笔记本计算机中CPU散热器,热量从导热板传到肋片,是通过热管传输,中间还有两处接触导热,在热管内,有蒸发传热和冷凝传热过程。
另外还有水冷式CPU散热器,热量从导热板传输到肋片,经由两处管内液体强迫对流传热,还有肋片与水管之间的接触传热。将CPU散热过程分解成若干个传热过程,分别分析研究每个传热过程的机理,目的是将传热学知识与实际日常生活及工程应用相结合,使同学们认识到传热学的实际应用,提高同学们学习传热学的兴趣,加深对传热学知识的掌握。
此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时,为避免产生视觉疲劳,可以增加幻灯片的生动活泼性,适当设置一些动画效果。在放映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恰当控制好教学节奏,使得课件播放进程与学生的思维节奏同步合拍。
二、增加英文教学内容
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世界的需要。而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很多来源于一些英文原著的翻译,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添加一些英文原文,一方面加深同学们对概念的理解,调节学生学习的紧张氛围,另一方面,增加同学们对专业词汇的掌握。同时,有利于学生在课外查找一些相关的外文文献,拓宽学生学习思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例如,引入传热的概念的英文介绍:Heat transfer:Thermal energy (heat): refers to the energy transported from one system to another as a result of difference temperature (%=T)。引入对流换热英文:Convective heat transfer。层流和湍流边界层:Laminar and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s等。
三、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
(一)建立教学信息中心。在教学信息中心,介绍传热学的历史与发展前景、最新理论的跟踪以及传热学的科普知识,让学生对传热学有充分的认识。
(二)采取设立选修课的手段,开辟“传热象探索园地”,让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传热现象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三)开设课外专题讲座。课外专题讲座也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传热学的前沿,更深人地了解传热学的发展动向,激发他们的兴趣及投身传热学研究的志向。
(四)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信息,撰写传热学原理的应用论文,作为平时作业。通过这个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构建先进的传热学实验教学体系
传热学是一门实验学科,传热学的一切原理和定律都是从生产的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反之又经受生产的检验并推动其发展。因此,必须注重传热教学中理论学习与实验探索的结合。在传热实验教学方面,在预备性实验、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可以引入模拟演示实验。
通过预备性实验为理论的学习打好基础,通过基础性实验来验证一些传热规律,从而使学生对这些传热学原理和规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但由行器换热实验设备价格及操作条件的限制,发动机换热实验作为动手实验实行比较困难,考虑到该专业的性质要求,可以在课堂上增加演示实验,例如,模拟涡轮旋转叶片冷却通道换热实验,模拟气流平行于旋转轴方向的流动和气流垂直于旋转轴方向向外流及向内流等三种情况,基本概括冷却系统的全貌。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认识到发动机涡轮叶片冷却过程。
此外,实验室应该建设成为自主型、开放式的实验室,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进行传热现象的探索,充分培养学生对传热学的兴趣。
五、加强中青年教师实践锻炼
目前大批高学历的青年教师正在成为各高校讲台上的主力军,他们正在成为我国高教战线的栋梁。但也不可否认,长期的学校学习,严重缺乏工程实践。同时,青年教师工作后,忙于应付各种日常工作,实践环节进修的机会非常少,因而也不可能向学生传播工程实践知识。部分教师、特别是面临职称评聘的中青年教师对上课采取应付的态度,课余不钻研教学法,上课时拿本教科书照本宣科,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质量下降[6]。
为改变这种状况,可以采用青年教师下工程现场或实验室工作半年到一年、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结对、定期进行教学法研究活动等。同时对教师的考核制度应作相应的变动,使青年教师愿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加实践经历上花费较多的精力。
六、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传热学学科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多,“传热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教材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才能巩固大学传热学的基础地位,使学生学完大学传热学之后,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为今后的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戴锅生.传热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王厚华.传热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4]蒋劲.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再生冷却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