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旅游市场前景范文

农业旅游市场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旅游市场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旅游市场前景

第1篇:农业旅游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农民旅游 市场开发 内需

一、农民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2007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6.12亿人次,农村居民9.98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550.3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220.23亿元。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82.6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06.93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2.47元。可见,农民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旅游,农村将会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随着国家富农政策的出台,“十一五”期间农民的收入水平将显著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强,农村居民很快将成为即期旅游消费的需求者,其旅游花费数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将为我国旅游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并且农民不受工作日的限制,相对比较自由,这也是农民旅游的一大优势。

二、农民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旅游消费层次低

统计数字表明,在消费水平方面,200元~400元的人均花费构成了当前农民国内旅游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水平约为城镇人口旅游消费水平的1/4。农民旅游消费层次较低。

(二)针对性市场供给不足

现有旅游产品在供给内容、价格和服务网络三大方面都很难与农民旅游的特殊需求相接。目前的旅游企业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农民设计旅游产品的意识。开发的旅游产品不能很好满足农民需求。再就是价位问题。虽然一些农民富裕了,但农民出游一般还是能省的钱尽量会省下来,这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旅行社形成很大的反差,认为利润不大,这也是旅行社不太愿意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一个原因。现在的旅行社一般只设到县城,乡镇一级基本没有。城市化的旅游广告显然也不适合相对地广人稀的农村,成本太高,效度也低。

(三)缺乏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

农民游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集中的出游观念一般是想到大城市里看个热闹,或者到一些宗教文化比较浓郁的地方祈神纳福,旅游意识不强,旅游观念普遍落后,对于休闲游、专项旅游等旅游形式认识不足。

(四)缺少专门服务于农民旅游团的导游人才

我国为农民旅游团服务的导游大多数都是专门为城镇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与农民游客的要求差距太大,且思想意识又大有不同,交流沟通起来相对困难,造成服务质量相对不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将会制约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农民游客这一特殊群体,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对开拓和占领市场更具有战略意义。

三、中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

(一)高度重视农民旅游

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进一步使农民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在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工作中,应将农村居民旅游纳入全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来,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业。

(二)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

我国更要加强对农民旅游的宣传力度,要使旅游丰富人生的观念深入富裕农民群体的心中。帮助农民正确认识旅游的价值,激发农民出游的热情,传输新的消费观念,创造一种适合农民旅游的出游环境。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将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上议事日程,全面规划,系统考虑,以使农民旅游适应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

(三)细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农民旅游产品

旅行社在开发农民需求的常规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必须为农民旅游量体裁衣,开发和丰富农民喜爱的旅游产品,形成一批适应农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如城市精品游、宗教游等,以进一步推动农民旅游。旅游企业在确定农民旅游目标市场时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我国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较富农村中的较富农民。富裕农村的旅游者在经济上与发达的城市没有多少区别,人均花费与城市旅游者比较毫不逊色。同时应积极引导、培育乡村旅游中介组织,如可以采取设立分社等方式,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便捷。

(四)重视人才培训工程

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把培训农民导游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尽量在农民中培养自己的导游。要选择一批在农村工作、生活过,对农村、农民有较深的感情,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形象气质较好,会讲普通话、特殊方言的人为培养对象,进行系统全面正规的旅游知识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的导游资格考试,取得导游证,壮大丰富导游队伍。

(五)注重提高农民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市场的成功开发不仅得益于到位的宣传和适销对路的产品,还需要优良的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农村基本没有旅游业务机构,旅行社在农村旅游市场的销售还是一项空白。对此,旅行社既可采取在农村设立专门门市部和收客点的办法,还可利用一些成熟的网络来方便农民外出旅游报名。从目前来看,利用一些成熟网络来方便报名可能更为有效。因为根据农民传统心理,相信熟人总比相信看不到、摸不着的旅行社好。因此旅行社可和各地的邮政代办点、村委会、居委会建立广泛联系,通过他们宣传来招徕游客。要注意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交通、卫生、安全、回扣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以打消农村居民旅游的后顾之忧。坚决打击宰客和欺骗游客的行为,同时要做好投诉处理服务。

(六)旅游与帮助农民致富相结合

如果农民在旅游的同时,能够有助于他们发展生产和经济增收,那将是获得农民认可的可行之举。让农民在游览休闲的同时,能参观一些农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先进典型事例,如华西村、等,能受到一些启示(包括生产发展、市场运作、文化生活、农村社区建设等),开阔一下眼界,看到一些差距,产生一点触动,对农民自身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2篇:农业旅游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乡村游 发展历程 启示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旅游市场的发展程度与该国国民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美国作为头号经济强国,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已经达到36,200美元,富足的国民促进了旅游市场的极大发展。同时,由于人们对于乡村生活的猎奇,回归大自然的心理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原因,乡村游从70年代后期开始在美国大行其道,逐渐引起学者们的注意。随之,诸如生态游、文化游以及绿色游等新旅游现象的出现,这些名词也同时成为了很多乡村游产品的销售主题。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乡村游也逐渐崭露头角,一些旅行社和地区相继推出了此类产品,这一市场在我国的发展潜力巨大。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美国乡村游的发展历程及原因,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美国对乡村的界定

为了更好地理解乡村游在美国的发展,首先要界定什么是乡村。由于统计某个地区的居住人口相对容易,所以这通常是一个用于界定乡村和城市的标准。在美国,经济研究服务部(ERS,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把常住人口少于2500人的地区划分为乡村。常住人口在2500人至19999人的被划分为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常住人口为20000人的地区被划分为城市。美国统计局则把所有非城市地区定义为乡村,而城市的标准是常住人口在50000人以上。当然其它的联邦机构所使用的界定乡村的标准也是各种各样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与这一从统计数据方面能够提供清楚资料的标准相比,旅游学者使用的标准更加模糊但是却更加科学,他们认为可以被视为界定乡村的标准是安全的,居民存在固定的价值观,周边具有广阔的空间和自然美景,在那里每个人都受到尊敬和友好的待遇。鉴于这一标准在旅游业界得到广泛的认可,本文所使用的标准也是如此。

美国乡村游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美国,乡村游主要包括农业旅游、森林旅游、民俗旅游、牧场旅游、渔村旅游和水乡旅游等。人们通过参与在乡村的观光度假、探亲访友、考察体验等,既可以观赏田园景色,也可以参与田园、牧场等的耕作,还可以分享丰收果实,参与地方特色的娱乐项目,这样既可陶冶情操也可强身健体,受到了大众的欢迎。美国乡村游的发展主要是有本国人所推动的。正如Aramberri(2003)所说,对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国际旅游的地位远不如国内旅游重要,这一点尤其在美国较为突出。根据美国商务部在1997年的数据表明,尽管国际旅游者每次在美国平均逗留的时间为15天,但是平均游览的州只有1.6个,绝大多数国际旅游者一般都不会离开城市,因为他们来访的目的多数是为了探亲访友或者参加一些会议。因此乡村游的主力仍然是国内游客。而且根据美国旅游调查局所提供的资料表明,有超过半数以上的旅游行程是在100英里以上,但是出发点和终点都是在同一个州之内,这说明某个地区乡村游的主力还是本州内的居民。比如,曾经有专门的调查数据表明在明尼苏达州,以乡村为旅游终点的大多数居民就是来自于本州。在美国,乡村游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发展是乡村游发展的前提。二战后,在美国,州际间的高速公路及配套的二级公路系统发展迅猛,使到达美国48个州及夏威夷地区的任何一个乡村地区变得非常容易。而与欧洲众多地区相比,美国的铁路系统相对欠缺,很多远距离的乡村也只是通过公路连接,这样就导致了远距离乡村游的高成本,同时国外的游客要到达乡村的障碍也就变得更大(必须要汽车),因此某地区乡村游的发展主要是由周边城市的人口所推动的。

公共土地用于娱乐目的的规定为乡村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20世纪初,罗斯福政府建立了国家公园体系(National Park System),大片广阔的、未经开垦的土地被留作保护和娱乐双重目的。同时,一个重要的联邦土地管理机构――美国森林服务部也于1905年创建。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于环保的目的,政府更加倾向于增加公共用地,限制其用于工业目的。如1964年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荒地法》以保护土地资源。

二战中新技术和设备的过剩是乡村游发展的直接动因。尽管大量的公共土地被用于娱乐,但是也直到二战以后,乡村游才真正与公共土地的娱乐用途直接相联系。因为在这之前人们并没有找到好的娱乐方式。而目前人们在进行乡村度假游中所从事得最多的娱乐活动――滑雪和赛艇都与二战相关。根据一些旅游学者的调查,他们认为现代滑雪活动最开始是由从战争中回来的军队所带动的。而赛艇活动的发展是由于在战后留下了大量的救生艇,救生艇的军用转民用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娱乐方式,从此公共土地真正的发挥了娱乐效用。

美国城乡收入水平的加大促使乡村游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初级产品(诸如采矿行业)价格的下降以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美国的农业人口越来越少,城市越来越多。美国的乡村小镇和村庄开始萎缩,城乡的收入差距也开始加大。而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早期一种新形式的乡村旅游开始呈指数增长,尤其是在一些景色宜人的乡村(如湖区)。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在乡村拥有一块土地,每年用于度假之用。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乡村游被视作是一种有力的工具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在此时乡村游的发展,主要是由于推动其经济发展的其它产业都处于下降阶段或发展太慢,惟有旅游业可以抵消这些因素的不利影响。

州立政府的重视和相应机构的建立为各地乡村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美国的联邦政府并不重视乡村游的发展,联邦政府制定的政策过多集中于发展国际旅游,即使是由国家旅游管理机构于1973年所制定的国内旅游法(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也根本没有提到乡村游。尽管有学者呼吁乡村游政策的出台,也没有得到国会、总统的重视。在没有任何联邦政策指导的条件下,各个州政府提供了支持。最显著的政策转变是各个州分别制定了新的税收立法,允许市政当局针对用于商业用途的食宿服务征税,一般被称为床位税、房间税等,这些收入被用于在当地建立“会议和旅游者办公署”(CVB, Convention and Visitors Bureau),这些机构的使命是带动本地区旅游收入的增加。以前仅仅是一些大城市才有足够的资金来建立这样的机构,而这一税收政策制定后,即使是一些小镇也建立了这样的机构。这一政策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对美国乡村游的发展最具影响力的政策。其它一些州立政策还包括建立旅游机构或部门,现在美国的每一个州都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当地的旅游营销工作。

人们收入的增加和旅游消费习惯的改变为乡村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众所周知,美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位居世界前列,富裕的国民出游的目的不再仅仅满足于观光,他们更多的追求体验或者休闲,一些新的旅游消费习惯在逐渐形成,也对乡村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趋势具体体现在:人们对文化遗产观光游开始青睐;对传统以及乡村生活的兴趣逐渐增加;拥有更多的假期;对健康问题的关注,使人们更加向往乡村生活,憧憬宁静和无压力的环境;人口老年化以及老年人的出游活动愈加频繁。

节会营销推动了乡村游市场的拓展。数据表明,自从1980年以来,美国各地的年度性节日增加比例平均每年达到5%以上,很多乡村游正是以这些节日为纽带而组织进行的。如威斯康星州以世界的“汉堡之乡”著称,并且人们于1998年在该州烹制出了重达2.5吨的汉堡包,同时记入了吉尼斯记录,从此在该州每年都举行享誉全球的“汉堡盛宴”,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目前越来越多的地区已经开始依赖于由于年度节日所带来的品牌效益,而这也成为了众多地区宣传旅游特色,吸引游客的有力工具。

美国乡村旅游对我国发展乡村游的启示

根据乡村游在美国的发展历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有条件的地区利用本地资源开发乡村游项目,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诚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样,现在随着城市居民的逐渐富裕,休闲时间的增多,以及旅游偏好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有返朴归真,重返大自然的旅游消费倾向,因此乡村游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本地乡村游的发展势必带动诸如农业、手工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劳动力富余的问题,拉动本地区经济的增长。

发展乡村游,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正如美国一样,乡村游的发展主要是靠当地政府的扶植来发展的,诸如相关机构的建立都需要当地政府组织、管理,而这些机构在宣传和促进本地旅游市场的发展,管理和改进服务质量方面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因此要使本地乡村游市场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地方政府要做好配套的服务工作,通过各种政策鼓励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不要借各种名目收取大量费用,打消当地居民参与开发乡村游的积极性。另外,地方政府也要注重诸如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开发,从而有效降低旅游者的到达成本,增加本地旅游市场的覆盖范围。同时,做好旅游用地的合理规划,也是地方政府的决策者应该抓好的工作。

切合实际,更多地瞄准国内市场,特别是周边城市的居民。目前,国内有些乡村游项目在逐渐推出,但是在指导思想上仍存在一定的误区,有些地方政府好高骛远,动辄打出的口号就是诸如“走向全国,迈向世界”等。在这样的导向下,耗费大量的、无效的宣传费用,而收效甚微。孰不知,乡村游的发展主要是靠国内居民,特别是周边城市的居民所带动的。因此,在选择目标市场上,一定要切合实际,打好“本地牌”。

第3篇:农业旅游市场前景范文

[论文摘要]农民旅游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但长期以来农民旅游问题却很少有人问津。近年来随着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农闲时间的增加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农民旅游市场已经起步。本文分析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的可行性以及目前农民旅游者在出游动机、出游方式、出游时间等方面的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市场拓展的策略。

一、农民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2007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6.12亿人次,农村居民9.98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550.3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220.23亿元。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82.6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06.93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2.47元。可见,农民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旅游,农村将会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随着国家富农政策的出台,“十一五”期间农民的收入水平将显著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强,农村居民很快将成为即期旅游消费的需求者,其旅游花费数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将为我国旅游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并且农民不受工作日的限制,相对比较自由,这也是农民旅游的一大优势。

二、农民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旅游消费层次低

统计数字表明,在消费水平方面,200元~400元的人均花费构成了当前农民国内旅游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水平约为城镇人口旅游消费水平的1/4。农民旅游消费层次较低。

(二)针对性市场供给不足

现有旅游产品在供给内容、价格和服务网络三大方面都很难与农民旅游的特殊需求相接。目前的旅游企业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农民设计旅游产品的意识。开发的旅游产品不能很好满足农民需求。再就是价位问题。虽然一些农民富裕了,但农民出游一般还是能省的钱尽量会省下来,这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旅行社形成很大的反差,认为利润不大,这也是旅行社不太愿意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一个原因。现在的旅行社一般只设到县城,乡镇一级基本没有。城市化的旅游广告显然也不适合相对地广人稀的农村,成本太高,效度也低。

(三)缺乏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

农民游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集中的出游观念一般是想到大城市里看个热闹,或者到一些宗教文化比较浓郁的地方祈神纳福,旅游意识不强,旅游观念普遍落后,对于休闲游、专项旅游等旅游形式认识不足。

(四)缺少专门服务于农民旅游团的导游人才

我国为农民旅游团服务的导游大多数都是专门为城镇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与农民游客的要求差距太大,且思想意识又大有不同,交流沟通起来相对困难,造成服务质量相对不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将会制约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农民游客这一特殊群体,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对开拓和占领市场更具有战略意义。

三、中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

(一)高度重视农民旅游

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进一步使农民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在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工作中,应将农村居民旅游纳入全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来,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业。

(二)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

我国更要加强对农民旅游的宣传力度,要使旅游丰富人生的观念深入富裕农民群体的心中。帮助农民正确认识旅游的价值,激发农民出游的热情,传输新的消费观念,创造一种适合农民旅游的出游环境。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将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上议事日程,全面规划,系统考虑,以使农民旅游适应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

(三)细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农民旅游产品

旅行社在开发农民需求的常规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必须为农民旅游量体裁衣,开发和丰富农民喜爱的旅游产品,形成一批适应农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如城市精品游、宗教游等,以进一步推动农民旅游。旅游企业在确定农民旅游目标市场时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我国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较富农村中的较富农民。富裕农村的旅游者在经济上与发达的城市没有多少区别,人均花费与城市旅游者比较毫不逊色。同时应积极引导、培育乡村旅游中介组织,如可以采取设立分社等方式,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便捷。

(四)重视人才培训工程

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把培训农民导游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尽量在农民中培养自己的导游。要选择一批在农村工作、生活过,对农村、农民有较深的感情,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形象气质较好,会讲普通话、特殊方言的人为培养对象,进行系统全面正规的旅游知识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的导游资格考试,取得导游证,壮大丰富导游队伍。

(五)注重提高农民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市场的成功开发不仅得益于到位的宣传和适销对路的产品,还需要优良的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农村基本没有旅游业务机构,旅行社在农村旅游市场的销售还是一项空白。对此,旅行社既可采取在农村设立专门门市部和收客点的办法,还可利用一些成熟的网络来方便农民外出旅游报名。从目前来看,利用一些成熟网络来方便报名可能更为有效。因为根据农民传统心理,相信熟人总比相信看不到、摸不着的旅行社好。因此旅行社可和各地的邮政代办点、村委会、居委会建立广泛联系,通过他们宣传来招徕游客。要注意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交通、卫生、安全、回扣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以打消农村居民旅游的后顾之忧。坚决打击宰客和欺骗游客的行为,同时要做好投诉处理服务。

(六)旅游与帮助农民致富相结合

如果农民在旅游的同时,能够有助于他们发展生产和经济增收,那将是获得农民认可的可行之举。让农民在游览休闲的同时,能参观一些农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先进典型事例,如华西村、等,能受到一些启示(包括生产发展、市场运作、文化生活、农村社区建设等),开阔一下眼界,看到一些差距,产生一点触动,对农民自身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措施,给我们发展农民旅游赋予更高、更深的意义。让旅游走向农业、走进农业、惠及农民,为切实解决好城市和农村二元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4篇:农业旅游市场前景范文

文学艺术、商业展会、和娱乐休闲这三类资源都属于城市商业旅游资源。政府旅游机构要想使旅游服务于城市发展、服务于人民生活、服务于旅游新形式,就必须要大力开发城市商业旅游资源。

一、城市商业旅游资源的综合分析

为了适应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娱乐休闲的要求,现代城市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休闲设备和项目。在此同时,许多具有商业性质的设备项目也大批存在。秉承适合人们居住的地方就适合旅游的旅游思路,适当的把这些商业设备利用起来,注重旅游开发,使它们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这样就会使城市旅游增添新鲜的血液。

从全局来看,开发城市商业旅游资源,对于主管旅游的政府机关来讲,就是要从事旅游业务的各个主体转变观念,如旅游主管机构、旅游企业和旅游教育等,充分应用旅游行业在规划、宣传和销售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城市商业旅游的开发与利用,提高旅游“六要素”。在旅游供给方面,要切实掌握城市商业旅游资源的数量、种类和分布情况等,为了积极开发城市商业旅游资源,坚决以“对外宣传,开发线路,丰富体验”为基本原则,加快融合旅游与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的步伐,使旅游产业不断创新发展,不断推出旅游新产品,加大旅游行业的吸引力。在旅游消费方面,要根据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不断创新发展旅游活动。要及时掌握游客、居民和施行社等旅游主体的需求,不断推出旅游新项目,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成立旅游者协会等,积累旅游需求和旅游行为方面的数据,及时了解旅游行为的发展情况。

二、城市商业旅游资源开发具体工作建议

(一)建设城市商业旅游资源数据库

第一,全面开展城市商业旅游资源普查工作

依据城市资源的形式和分布情况,制作城市商业旅游资源分布图,掌握城市商业旅游资源的详细情况。鼓励各个区县依靠城市商业旅游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发本区县的旅游信息。打造自身旅游特色和旅游主题。

第二,编制《城市商业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

重点研究开发城市商业旅游资源的办法、协调非传统旅游产品的分布情况、使城市商业旅游资源和传统旅游资源共同发展,要在《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当中引入上述内容。以此为基础,制订《休闲街区建设指南》。

第三,重点拓展文化、商务、生活三大领域资源普查

城市商业旅游资源具有非常广泛的内容,随着旅游大众化的不断加剧,在文化、商务和休闲方面体现出极大的旅游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所以城市商业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应该放在重视发展文化、商务和生活类资源的旅游功能。

(二)宣传推广城市商业旅游资源

第一,做好市场监测工作

要及时掌握旅游市场的变化情况,了解民众的旅游需求,使“社区网站”规范化发展,广泛推广都市休闲旅游产品,更好地为人们服务,不断提高人们的休闲生活质量。在旅游消费方面,根据人们倾向于多样化消费情况,不断创新旅游活动形式。要及时掌握游客、居民和施行社等旅游主体的需求,不断推出旅游新项目,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成立旅游者协会等,积累旅游需求和旅游行为方面的数据,及时了解旅游行为的发展情况。

第二,做好城市商业旅游资源的市场定位

要做好喜欢旅游群体和具有一定忠诚度的游客群体的宣传促销工作,如重要城市的游客来源。依据城市商业旅游资源的服务取向,可以把旅游市场进行细分,如美食旅游市场、美容养生旅游市场、商务会议旅游市场、文化艺术考察旅游市场。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如奖励旅游市场和银发市场等。打造100个“新型旅游产品”专门服务于海外市场,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工农业示范点、社会生活、社会政治和市民生活、节日庆会等。

三、加快旅游业与各行各业的融合

(一)鼓励发展新的商业模式

第一,加强产业间的商业新模式。为了扩大旅游的吸引力及业务经营范围,可以运用“旅游+地产”“、旅游+会展”“、旅游+文化”“、酒店+地产”、“旅游+航空”等多种服务模式。国内大型旅游企业正在逐步运用上述服务办法。对于传统旅游业来说,要采取多种办法,促使各个旅游酒店和施行社,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利用文化优势、地理优势和服务优势,不断增强自身吸引力,使各种企业和民间机构组织的会议和展览进入自己的服务范围,结合城市商业旅游资源,推出不同种类的休闲旅游服务。以施行社为例,可以象影剧院和车票一样,增设委托机构,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第二,加强产业内的融合模式。可以借鉴香港中旅维景的海泉湾模式、广之旅的施行社加景区模式、成都会展集团的旅游加会展模式、华侨城集团的欢乐谷等多种形态的融合发展方式。开发城市自由行、自主旅游路线、自驾车施行和环城景观大道等。

第三,重点发展艺术长廊、主题公园、博物馆等多个产品方向。如各种优秀的近代和现代建筑。这些建筑主要有:居民楼、医院、商店、办公楼、饭店、学校、小区建筑、公园建筑、博物馆等,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高水平的艺术价值。

第四,在城市商业旅游资源中倡导服务方式改革,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城市商业旅游资源与旅游业融合以后,就要充分利用优秀的服务形式为广大游客提供便利,得到游客的好评。要全面考虑游客的需要,如停车场、商店设置、餐厅设置、厕所位置、道路规划等,同时要重视夜间服务的建设,不少城市在10点以后,就没有商店和超市继续营业,导致整个城市的夜生活缺乏活力,没有注重消费环境的建设。

第5篇:农业旅游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析;镇坪县

[DOI]10.13939/ki.zgsc.2015.43.192

1 镇坪县旅游业发展概况分析

1.1 区位概况

镇坪县位于陕西省安康市东南,大巴山北侧腹地,东经109° 11′―109° 38′,北纬31°42′―32°13′,毗边三省,东临湖北(竹溪县),南接重庆(巫溪县),西北与本省平利毗邻。

其地处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处,使其具有良好的地理区位,一级客源市场可定位到西安、安康、武汉和重庆省会城市,但其交通通达性较差,交通的瓶颈使地理区位之优势大大削减。

1.2 旅游业发展总体现状

镇坪县旅游资源的生态型和原真性保护比较好,但其发展起步较晚,其旅游业“十五”时期才正式开始启动。2007 年以前没有固定的旅游目的地,自 2007年鸡心岭景区一期工程竣工才正式对外形成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镇坪县积极呼应安康市提出的“绿色安康”旅游开发战略,借助丰富的旅游资源,对主要景区景点进行重点建设,打造精品景区,建立完善的生态旅游产业系统,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把发展旅游作为镇坪县经济结构调整、“十一五”期间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使得旅游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在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具体如下表所示。

镇坪县2007―2013年旅游市场发展情况表

2 镇坪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1 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镇坪县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资源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首先,镇坪县拥有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镇坪拥有良好生态旅游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水景观,其本身所具有的森林、河流、峡谷等资源使景点更为立体。镇坪森林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夏季少见的避暑胜地,休闲度假旅游、避暑度假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其次,镇坪县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特色,镇坪民风民俗文化丰富,有五句子歌、彩莲船、秧歌、狮子舞、龙灯舞、锣鼓曲、唢呐曲、川锣鼓等民俗文化,还有庙会、特色饮食习俗等。镇坪应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历史沿革、传统民风民俗、经典传说等内容,保护文化遗产,使民俗文化资源成为镇坪旅游的又一特色。最后,镇坪县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项目。镇坪围绕“乡村游”这一主题,着力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全面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目前农业休闲旅游初具模型,如山里缘农家乐、紫荆山庄休闲度假地等农业休闲项目已初成规模。再有政府对美丽乡村的建设尤为重视,目前第一批申报的美丽乡村有旧城村、小河村、宏伟村 、桃花村、先锋村、中坪村、阳安村与桃源村等。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会大大促进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旅游的发展。

2.2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概况

镇坪县现已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是在一些自然型景区中配套,如在飞渡峡――黄安坝景区、自然国心――鸡心岭景区、三道门森林公园形成一些简单浅层次的乡村旅游配套产品,如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等初级产品,但乡村旅游所依托的道路、商业网点、环保设施、服务和管理设施等还存在很大不足,这成为制约镇坪乡村旅游的瓶颈。

乡村旅游商品虽然已结合主导产业和特色资源,开发出了镇坪美味佳腊肉系列,以“葛根素”为主的绿色保健药品、饮品和食品以及名优药材、名贵草木、根雕盆景等为主的特色旅游商品。但也有诸多不足之处,如经营者对旅游产品的功能及其特性的认识不够;对旅游商品的创新开发滞后,工艺水平较低。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数量少,生产“镇坪腊肉”主要为美味佳和吉元春两家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旅游商品营销网络不健全,旅游购物设施少,经营方式单调;全县鲜有旅游商品的销售中心,各景区、景点缺乏正规的销售点,购物促销力度不大。因此,亟须对镇坪县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思路进行深入探索。

3 镇坪县乡村旅游开发思路探析

根据对镇坪旅游开发现状分析,其旅游产品开发功能可集中在生态度假、康体养生、休闲观光、人文体验、环境教育等方面,具体开发思路如下。

3.1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开发思路

观光体验者对产品的消费仅是留下几张照片。休闲旅游者则要求与景区美景融为一体,参与各类休闲项目。乡村旅游是为快节奏的城市人群缓解压力而提出的一种旅游活动,因此其吸引游客的核心资源是原始的生态环境和淳朴的乡土文化。在旅游产品基础设施及建筑形式外观的设计上,可以设计一些有乡村文化寓意的建筑造型,从视觉上让游客的眼前一亮。在餐饮方面,经营者可制作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给游客以味觉上的享受,也可以结合美食文化,展开一系列以绿色、养生为主的美食产品。在休闲娱乐方面,可以挖掘乡村远足、山地自行车等文化体验项目和产品。也可以借助主题乐园的构想,开发出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游乐园,在其中可以设置古代的驴拉磨工具,让游客可以亲身体验科技发展带给我们的便利,还可以放置木织布机及风车等各种传统农业生产用具。还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及现代声像等形式介绍这些农具。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乡村旅游,感受劳作的乐趣和满足感。这些旅游产品可以打破“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的固有模式,以当地农家客栈或民宿的农庄为短期居住点,向附近的乡村辐射。

3.2 从行到驻的开发思路

休闲旅游者以反复驻留为主,不同于观光旅游者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休闲作为一种心灵感受和生活状态,对厌倦了都市生活的游客形成一种持续性需求。镇坪拥有良好生态旅游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水景观,其本身所具有的森林资源、河流资源、峡谷景观等资源使景点变得更为立体。镇坪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其覆盖率高达83%,是国家重点天然林保护区,其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以及国家珍稀保护树种33种,而且现在拥有多种乔、灌木树种。山野菜种类繁多、中草药经济地位突出,中药材品十分丰富,有大概420余种,这对旅游商品开发、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夏季少见的避暑胜地,休闲度假旅游、避暑度假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全国很多省市区县在十报告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以及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后,纷纷开始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全国各地正在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热潮。镇坪县可以以良好的环境为依托,构建具有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极品乡村旅游目的地,形成自由自在的乡村情感寄托地,及形成城市人梦想的田园圣境。

3.3 从小区域到大区域整合的开发思路

镇坪县的旅游资源丰富,要充分借助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整合周边乡村旅游资源,构建旅游产品体系。需要做到突出独特性,展示共同性,联合发展,对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给予正确认识,对资源、线路、产品等方面进行合理分工开发,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综合开发。以区域交通优势为依托,在线路产品布局上,结合周边资源和交通线路,推出不同的精品线路。镇坪地处陕西省八条精品旅游线之一的南线最南端,是“西安兵马俑――重庆三峡”国际黄金旅游线路上陕西段南部的重要门户区。因此,镇坪旅游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质,但需要进一步激发其活力,并充分发挥其旅游区位的优势,成为带动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独创稀缺资源,将零散分布的景区景点进行整合、串联,打造独具风情的休闲度假胜地,是镇坪旅游发展的突破点和创新点。镇坪旅游的发展紧紧抓住目前我国旅游“观光时代”向“休闲度假时代”跨越的历史机遇,抓住当前陕西生态休闲度假产品缺乏的市场机遇,通过开发陕鄂豫旅游圈缺失的旅游产品,填补旅游产业链条的缺口,实施错位发展战略,才能避开强势旅游产品的锋芒脱颖而出。

3.4 从单一旅游推进到各项设施合力并进的开发思路

镇坪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是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基础设施等。因此,应以政府为主导,制定有利于乡村旅游开发的政策、法令、法规,在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规划、培训、宣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理顺并完善乡村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创新乡村旅游企业运营机制,实现农民、政府、企业三方参与,采用农民参与,政府资助,企业介入的新型合作方式,整合旅游产品,拉长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产业链,大产业拉动大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镇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镇坪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浙江远见旅游设计有限公司.镇坪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3年)[Z].2014.

第6篇:农业旅游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产业融合;农业旅游;旅游业

伴随第一产业的迅猛产业扩展,基于农业的多功能性理论研究者们发现,第一产业除最基本的生产功能外,以可融合于其他产业。农业旅游作为农业与旅游业边缘的交叉型产业,以第一产业为载体,以旅游业为发展平台形成的农业旅游逐步映入研究者的视线。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居民更希望通过旅游来缓解自己的压力,农业在提供生产性作业、增加居民收入外,亦具有改善生存环境,减轻居民生活和工作压力等作用。

一、产业融合与农业旅游

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三大产业的严格边界逐步变淡,部分产业的边界甚至消失,三大产业之间的融合逐渐成为当今时代的热潮。

产业融合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是一种过程和状态,三大产业内部以及产业之间生产要素的相互融和,构成了产业融合的主要内容。产业融合不同于产业结合,产业融合是产业内部生产要素在零成本的基础上进行的融合,产业融合的实质是创新。

农业旅游是一种新型生态旅游业,是一种特殊的农业形态,是与旅游业相结合的集民众体验农业与休闲游憩之新兴事业,农业旅游依托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农业生产过程、农业设施与设备、农业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等),经过合理的农场规划布局,力求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美化环境,同时为游人提供具有农村特色的吃、住、行、玩、购等方面的服务和供应。

政府推动,旅游需求的提高,经济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构成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的动力。在以上作用力的驱动下,农业旅游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的。农业以其传统优势为农业旅游强大的后盾支撑,现在旅游业以其朝阳产业向第一产业逐步逼近,两大产业的逐步接近以及相互融合形成了当今农业旅游的产业形态。

二、贵州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贵州省地处中国版图的西南地区,海拔约1100米左右,气候湿润,水热条件好,农业发展具备一定的先天优势,贵州全省可耕种面积达3190万亩,部分农作物产量及生产规模居占据全国前列,农业发展水平呈现良好态势。

在贵州省政府大力扶持农业发展与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下,借助旅游市场的强力推动,贵州省农业旅游的发展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呈现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农业观光园、农家乐、休闲农场、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农业综合休闲度假等农业旅游项目。农业旅游的开展,不仅仅推动了贵州省农业建设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但贵州省农业旅游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 以下笔者具体介绍。

1.产业的融合速度慢、效率低。贵州省旅游产业链过长,产业链内包涵产业要素复杂,农业旅游的有效运行需要各个产业链的内部要素的相互衔接和有效整合,贵州省旅游产业链的内部部门并不具有相同行政部门、管理部门的隶属关系,导致农业旅游的融合度较低,融合速度慢的现状。贵州农业旅游的问题还主要反映在交通不便上,贵州省属于多山省份,农业旅游的开展大都未取决于旅游者的消费水平或是旅游目的地的接待能力,反而受限于贵州省内的交通运输条件。

2.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融合与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以雄厚的地区经济作支撑,和较为雄厚的人文与自然地理资源作后盾,目前贵州省内,除少数地区发展较为客观外,部分已经初具规模的农业旅游景区已出现接待能力不足、交通条件稍显落后、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逐步减慢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归结于贵州省内的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3.农业旅游缺乏特色,单一化现象严重。农业旅游具有产业的双重性和互补性的特点,但在贵州省农业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开发过急、缺少切实可行的开发规划,导致农业旅游的差异性逐步减退,开发不深入,重复性建设问题日益严重。在开发过程中,农业旅游主题与系列策划活动趋于单一化,规划的可执行程度偏低,使原有生态资源受到破坏,扭曲了农业旅游开发的本质,各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三、贵州省农业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1.政府主导。鉴于农业旅游具有复杂性和双重产业性的特点,政府主导成为贵州省农业旅游发展的最优抉择。贵州省各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旅游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在开发过程中,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快和增强各不同隶属部门的融合速度与配合默契度。各地方政府,有必要将该地区农业旅游建设资金纳入基础建设计划专项资金,亦可吸引外资,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在开发过程中,整合优质资源,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做好地区农业旅游的宣传与推广,同时对现已开发的农业旅游项目要做好后期发展的政策性建议,保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提高农业旅游质量。贵州省要发展农业旅游,必须要大力发展经济,建立多元化投资渠道,鼓励个人和省内外企业入驻贵州省经济建设。提高农业旅游建设质量,必须要依据自身特色,挖掘自身特色,以文化、自然特色和特色农产品为依托,立足实际,在借鉴中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力求精不求大、求异不求同的指导思想,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其次,积极实施科技兴农,科教兴农,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打造以高效、精品、生态、观光为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格局,加大农业旅游开发力度和开发深度。

3.深入市场开发、加大农业旅游宣传。目前贵州省农业旅游市场中旅游产品总体呈现质量和经营秩序的混乱,完善农业旅游市场是保证农业旅游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休闲农业旅游规制,加大农业旅游宣传是提升农业旅游业品质和保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农业旅游必须以目标市场为导向,做好客源市场定位,贵州省农业旅游的发展应以省内外客源市场为主。在合理的客源市场定位之后,我们应加强客源市场的宣传力度,提高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农业旅游的宣传是以政府主导为依托,农业旅游项目参与的信息化系统,农业旅游的开发同样需要传媒产业的支持与推动。贵州省农业旅游的经营者大都以经营规模小、分布相对分散的个体经营户居多,在当今年新媒体时代,网络宣传与传播以其低成本和便捷性成为当前农业旅游宣传的首选渠道。但以目前个体经营户现状,只有由政府牵头进行基础建设,鼓励建立商业运行模式的网站,来综合推销该地区的农业旅游。

4.注重农业旅游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坚持可持续发展。贵州省内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亦可成为农业旅游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农业旅游的规划发展过程中,要深度开发贵州省民族风情与民俗文化,赋予农业旅游文化内涵与提升农业旅游档次的同时,也可以满足不同游览者对乡村文化的体验与了解。

贵州省农业旅游的从业人员大都是当地居民,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素质地偏低,无法保证农业旅游的高水平发展。所以加大人才培养、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和管理人员是保证农业旅游高校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可通过举办定期和不定期的技能培训活动,使从业者及时掌握当前的服务技巧,了解当前农业旅游的发展趋势,提高农业旅游的整体接待和服务水平。

总之,贵州省农业旅游的发展不仅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也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贵州省经济的发展与居民出游力的增长,农业旅游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步上升,发展农业旅游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贵州省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更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合理开发和规划贵州省农业旅游的布局,把握农业旅游的发展方向,开发高质量、有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将民族文化与地域风情融合于农业旅游发展之中。同时,借助“多彩贵州”平台加以大力宣传,拓展客源市场,提升贵州省农业旅游的知名度,形成品牌形象,推动贵州农业与旅游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简新华.产业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匡林.旅游业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李美云.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魏小安,韩健民.旅游强国之路)中国旅游产业政策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

[6]Inskeep E.旅游规划:一种综合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方法[M].张凌云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7]王丽娟.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J].理论探索,2005.

[8]李美云.国外产业融合研究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

[9]杜江,向萍.关于农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旅游学刊,1999.

[10]张青年,杨云,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湖北大学学报,1999.

[11]冯静,邹显强.贵州旅游产业的集群发展组织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2009.

第7篇:农业旅游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德夯苗寨 旅游风光带 生态农业 融合开发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傍着峒河水势延绵十几公里,其开发对张家界至凤凰旅游长廊提升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生态地带德夯至古城吉首峡谷陡峭、民风纯朴,为当地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的开发与利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为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开发提供了广阔前景。

1 国内外关于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融合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世界自然基金(WWF)[1]以自然为基础进行研究与定义,而生态旅游协会(ETA)[2]则根据当地环境基础进行研究与定义,然而他们的研究内容归根结底都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资源为基础而进行有目的旅游活动,同时实现生态价值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而国内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则从多个角度进行定义,如从生态学角度(卢云亭[3]1996等)、旅游地理学角度(郭来喜、张广瑞2004等);而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研究中,蒋艳[4](2003)提出社区参与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具体包括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决策与旅游发展的利益分配两个阶段;李琳[5](2003)着眼于人类同其周围自然的和人工环境之间的一种教育关系;王金伟[6](2008)建立了理想的生态旅游分区模式,并试用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曹瑞祺、寇明婷[7](2010)则结合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内涵,通过消除博弈,提出对策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关于在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产业替代性融合与互补性融合的运用研究,湘西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既具有民族村寨农业的生态性也具有民族村寨旅游的游玩功能,是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优势互补的产物,同时在产业融合过程研究中的技术、产品、市场三方面的融合也至关重要[8]。总之湘西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对于湘西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产业融合视角,对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即生态资源、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进行融合开发价值探索后,结合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的生态环境区间优势,通过时空规划,进行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最终实现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的目标。

2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态势

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是一条集险、峻、幽为一体的狭长山谷,傍着峒河水势延绵十几公里。峡谷两岸物产丰富,对陡峭的峡谷与朴实的民风以及人文景观的开发与利用为当地实施旅游脱贫奠定了基础。早在1986年吉首市人民政府将这里开发成为风景名胜旅游区,1987年正式实施对外开放,2005年12月被确认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近几年来,随着湘西苗寨景区的旅游业的发展,德夯苗寨的餐饮、住宿、旅游产品服务项目迅速兴起,由原来的贫穷落后山寨,变成今天与全镇各村相比,相对较富裕的德夯新村。在2006年吉首市把德夯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2012年吉首开始走“谷韵吉首”的旅游品牌路线,因此在湘西德夯旅游风景带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前景广阔。根据2010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湘西旅游发展生态环境区空间划分”的划分情况来看(如表1),德夯苗寨的生态环境发展被划分为协调控制区级别,是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重点开发、规划的对象,因此吉首至德夯旅游风景带的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规划具有良好的先天资源优势与政策优势。

政府机构对于生态环境区域空间的划分是基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德夯苗寨、古城吉首属于生态环境协调控制区域,在实现核心自然区域保护与自然区域的引导,起到缓冲与防护作用。近几年来,湘西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展各种旅游活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也逐渐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生态旅游项目: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度假型旅游项目,如凤凰县的金凤凰山庄、龙山县农夫果园休闲农庄;以古镇休闲度假型为主的旅游项目,如凤凰历史文化名城、芙蓉镇、黄丝桥古城等;以民族文化为主的体验型项目,如吉首市矮寨镇德夯苗寨民俗文化村、湘西明珠休闲度假村;以高科技生态农业为主的观光型旅游项目,如古丈背篓茶苑、花垣县湘西武陵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民族村寨生态旅游类型,这些项目极大地促进了湘西村寨经济的发展。

3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分类与价值探索

3.1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分类 湘西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甚至以牺牲部分经济体的利益为前提来发展旅游经济,这些开发活动往往会对村寨生态产生灾难性破坏,譬如民族村寨旅游开发造成的原有民风的破坏,导致古村落出现了风貌不存、民风渐易等令人堪忧的现象,因此需要对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价值进行分类,利用生态农业技术来弥补村寨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对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如表2),然后对其旅游开发价值进行是识别,才能开发出合理的产品类别,以便更好的实现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

3.2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价值探索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的生态农业资源物种丰富,品类齐全,融合开发价值潜力巨大,特别是在对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实现了资源互补作用,同时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产品类别上,可以开发成文化体验产品系列、康体运动产品系列、休闲度假产品系列等(如表3),这些旅游产品系列刚好实现了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价值。

根据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的旅游资源状况与民族村寨生态农业产业融合的类别进行分析,利用互动性研究,在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沿岸的生态农业资源、民族村寨旅游资源、自然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开始开发出一些新的旅游项目。根据湘西自治州的发展规划与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需求,可以结合产业融合理论,将生态农业旅游、民俗文化旅游、自然/人文旅游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一款核心旅游产品,实现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的旅游价值的提升(如图1)。

融合开发互动结果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风光带在生态农业资源、自然资源、民族村寨旅游三者之间的共同开发与互动作用之下,开发出核心旅游产品,即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如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包括野生花卉植物展、苗族原生态鼓舞晚会、野生动物科普普及活动等这些新的旅游项目;民族村寨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包括苗族原生态鼓舞晚会、苗族文化博物馆、苗寨药物展览园等。通过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旅游项目不尽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也满足了旅游消费人群多样化的需求,对于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旅游消费人群的完美追求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4 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时空规划

4.1 做好时间规划,循序渐进,确保旅游目的地生态安全 打造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大峡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需要以保护生态安全为准则。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做三个“三年”规划期。第一个“三年”,是为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做前期准备,主要包括政府规划,村寨旅游资源和生态农业资源的认识,地方观念的改变,政府招商引资,做好品牌宣传工作和社会公关工作以及技术人才培养等;第二个“三年”期是民族村寨旅游与生态农业旅游的产品融合期,通过在民族村寨发展生态农业项目,使传统功能也得到释放,既能增加当地居民的劳动收入,又能够缓解过度开发所带来的生态压力;第三个“三年”期是实现市场融合,是民族村寨旅游与生态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最终体现,通过开发生态农业产品与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共同把旅游消费市场做大,并借助吉首市推出的“谷韵吉首”的城市品牌、吉首市市花“兰花”形象,最终实现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目的,如表4所示。

4.2 做好空间区域划分,实现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合理开发 湘西德夯风景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需要通过多部门沟通、全方面的考虑、多方位的规划并经过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如图2)。因此,根据湘西德夯风景带路程与地势环境,可以将这十几公里的路程分为三段进行规划,协同发展,以便按计划进行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如表5)。

4.2.1 吉首至寨阳乡:属于城市与城郊的过渡段,既有城市经济的梯度扩散作用,如吉首市西站附近沿河房地产开发,也有城郊乡土浓郁的气息,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野民情。这一段是城乡互动的关键区间段,因此需要正确处理旅游者与地方居民之间的关系,要联合曙光村和寨阳乡之间的合作,政府机构应该发挥其协调工作的能力,可以是当地居民自己开发,由政府聘请专业科技团队进行指导;或者根据统一规划的需要,政府或者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将土地统筹起来,然后再无偿租赁给地方居民,并且按照规划进行种植,通过资金奖励等手段来实现此空间区域的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目标。

4.2.2 寨阳乡至矮寨镇:是一条曲径通幽的大峡谷,呈现险、幽、高耸等特点,也是一条集清澈、幽深于一体的狭长山谷河流,根据此地段的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情况,刚好可以体现“谷韵吉首”的主题。此处可以开发水路旅游项目,以体验“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河流可以分段拦坝蓄水,根据蓄水允许长度来规划拦水坝计数。峡谷两岸可以开发登山项目,以及培育和种植珍贵稀有动植物,连片开发天然植物博物馆;兰花作为吉首市“市花”,可以培育各种适合在山涧生长的野生兰花园圃,以供船上游客欣赏。此路段政府部门在资金和技术引进上需要发挥主导作用,确保整个工程的实施安全。

4.2.3 矮寨镇到德夯苗寨:是民族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核心景点区域。矮寨四面环山,中间空旷如一,前面的公路奇观――著名的矮寨盘山公路,头顶上是世界特大悬索桥――德夯特大悬索桥和德夯苗寨景区,也是利益冲突的重点防范地区,政府部门应该在征求广泛的意见以后,进行规划与开发,开发过程中可以由政府邀请专业团队进行规划与技术指导,矮寨镇的开发由矮寨居民来执行,德夯苗寨的开发由原来承包公司进行再包装,要体现生态农业主题的民族村寨旅游的主题。为了能够在悬索桥上的旅游感应到矮寨镇的视角效果,在闲置的土地上可以种植花卉等能够点缀的植物,可以开展登山运动或者极限运动,如蹦极、攀岩等项目。德夯苗寨以瀑布溪流为主线,进行野生蔬果成片种植,比如德夯至天文台的路段可以在农闲时期全部种上油菜花,既可以用来观赏,游客用来榨油,打造“油菜花之谷”;德夯苗寨至流沙瀑布可以打造成一条野生动物观赏长廊,可以让游客了解野生动物的习性,珍惜和保护野生动物;德夯苗寨至德夯瀑布群路线可以规划成野生药材大观园,增加游客对苗药的了解和体验山涧采药的乐趣,体验“只在此山中,云生不知处”的感觉。

5 结论

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在经过时间与空间的规划以后,基本实现了产业融合中的技术、产品、市场等三方面的融合,为了巩固湘西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成果,还应该对景区旅游路线进行科学安排,如应该采取战略联盟的合作形式,基于交通便利的优势可以打造以吉首为起点的一日游和以吉首为终点的两日、三日游路线的精品路线,满足多方面的旅游市场需求,打造出民族村寨生态农业大峡谷旅游的品牌线路,迎合“谷韵吉首”的旅游品牌发展,最终凭借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旅游扶贫的伟大目标。另外,在这过程中参与重要角色的当地政府、居民、旅游开发企业需要发挥各自的职能,当地政府部门应该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要以全新的视角看问题,比如引入生态农业旅游观念并进行宣传,同时大力推广“谷韵吉首”的品牌概念,积极调动当地居民的生态农业旅游扶贫信念等;当地居民作为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的直接受益者,应该积极树立生态农业旅游观念,配合政府文件等政策的实施,同时提高自身的修养,以更好地接受全新理念;旅游开发企业可以引进一些具有科研开发实力的农业企业以及引进一些资金雄厚的投资公司、旅游管理企业,注重培养和利用地方企业的优势资源等,通过共同努力,按照空间划分区域、按照时间段逐步进行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融合开发,打造民族村寨生态农业旅游大峡谷,实现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1]谢花林,刘黎明.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探索[J].生态经济,2002(12):69-71.

[2]张广瑞.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106-112.

[4]蒋艳.社区参与旅游开发具体操作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6):89.

[5]李琳.21世纪昆明国际商贸旅游城市环境教育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57.

[6]王金伟,李勇,佟连军.生态旅游:概念、历史与开发模式[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9).

[7]曹瑞祺,寇明婷.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

第8篇:农业旅游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旅行社业;削价竞争;非价格竞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营销竞争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必要手段。营销中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一个以产品为基础,以争取顾客为基本目标,企业之间为获得更多经济利益而在市场经营中所发生的冲突。这种冲突,常表现在商品的价格上,价格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企业为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常围绕着价格而进行市场营销竞争。所谓削价竞争是指企业为改善产品的交易条件和增加产品的销售量,而单纯以降价让利为手段的竞争。

一、近年来旅行社业的削价竞争

我国旅行社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初具产业规模形态。1978年以前我国只有两家以政治接待为主的旅行社——中国国际旅行社和中国旅行社,不足以构成一个行业,也不具备经济的性质。1980年,中国青年旅行社成立,开始了我国旅行社的行业垄断经营的局面。1984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外联权下放,1988年我国旅行社猛增至1573家,彻底打破了行业垄断的局面。从那时起旅行社业诱人的发展前景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由于旅行社的行业进入壁垒低,更重要的是1996年出台新的《旅行社管理条例》以前,旅行社的数量不到5000家,还不是特别多,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竞争还不太激烈,旅游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因此,旅行社的利润率比较高,成为人们所共知的“厚利”行业。受其高额利润的诱惑,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全民办旅行社”的热潮,旅行社成为各行业投资的热点。

近年来,旅行社的数量不断增加,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都把降价作为争夺客源的主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一些旅行社以低价格吸引旅游者和打击竞争对手,其竞争对手则以更低的价格为手段进行报复,致使旅游市场上的旅行社产品价格越来越低,各家旅行社竟相削价,走进了削价竞争的误区,造成旅行社行业处于无序竞争的恶性循环。无论国内旅游还是国际旅游,削价竞争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出现了“零团费”、“负团费”。2002年冬季,上海旅游市场突然刮起了强劲的“海南双飞”降价风,自12月中旬以后其价格连破1600元、1500元、1400元大关,甚至跌破1300元的行业公认最底线。要知道一张去海南的单程机票就要1520元,后来有所调整,但也在1360~1400元之间徘徊。引发这一价格大战的原因是淡季客源急剧下降,航空公司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加大市场促销力度。上海一些有实力的旅行社利用“包机”的特殊政策,以最低的“包机价”拿下机票,同时与海南的饭店、车队、景点、旅行社达成一致协议,各方让利,从而导致了这一轮空前的“低价”战和海南旅游热潮。进入2006年以来,削价竞争的现象仍时有发生。5月初,武汉某国际旅行社一口气推出4条双飞低价游线路,引得人们趋之若鹜,一时间使得其他旅行社门庭冷落。为抢回失去的市场,国内几大航空公司迅速和武汉其他出境社结成“同盟”。在几大航空公司的支持下,江城众多旅行社以更低的价格迅速推出相关线路,武汉旅游市场的价格战由此拉开。6月初,该旅行社再次打出降价牌——桂林、张家界、华东五市等双飞游线路降幅达到400多元,沈阳、大连双飞游更是降价千元。作为回应,湖北省其他出境社,再次将几条出游线路的报价,降至比之还低十几元至上百元的程度。

旅行社在削价竞争的漩涡中利润率越来越低。据有关资料统计,2000年全国旅行社的平均利润率不到3%,到2002年竟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现象,直到现在旅行社业仍然是“微利”行业。

二、旅行社业削价竞争的原因

1.旅行社产品供大于求。我国旅行社大大小小有1.3万多家,虽然从人均拥有旅行社的数量上来看并不多,但消费者需求并不是很多,且旅行社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区分布极不均衡。因此,相对于旅游市场,旅行社数量还是偏多。这与旅行社业的成本有直接关系,旅行社的固定成本比较低,租个门面,配上传真、电话,雇几个员工,开销不大;而作为成本主体的变动成本,则和业务量成正比,业务量大时固然可以赚上一笔,业务不景气也可勉强支持,这使得许多实力薄弱的旅行社只是维持惨淡经营,市场规律失去了应有的威力。正因为如此,造成产品供大于求,这是削价竞争的直接原因。

2.旅行社产品的季节性与不可储存性。由于旅行社产品的销售存在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又由于旅行社产品主要是通过服务来满足顾客需要,只有当游客购买并消费时,旅游资源、设施与服务相结合的旅行社产品才得以存在,即具有不可储存性,这意味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于是,机会来时大家一拥而上,几乎所有旅行社都作出各种各样的削价反应,并且反应之大远远超过了正常季节折扣的范畴,这是削价竞争的导火索。

3.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我国的许多旅行社对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够,缺少精品。产品绝大多数是大路货,耳熟能详的旅游线路就那么几条,大家都在销售。这主要是由于旅行社产品缺乏诸如商标权、专利权等进入机制,一家旅行社开发了适销对路的产品,马上引起众多中小旅行社一哄而上,争相效仿。这是削价竞争的根本原因。

4.旅行社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偏低。目前许多中、小旅行社的一些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管理干部,对市场经济中的营销竞争内涵了解不深,不能掌握高层次的竞争策略,只能采取简单的削价竞争策略。

5.规模初具,秩序混乱。经过多年努力,在旅行社的行业管理上,规模已经初步具备。但是由于宏观调控、规章制度、处罚力度等方面和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旅行社的市场秩序还处在比较混乱的阶段。这是削价竞争的外在原因,也是旅行社力不能及的范畴。

三、削价竞争对旅行社业的负面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削价竞争有利于净化旅行社市场目前多、小、散、乱、弱的局面,造就一批大企业。这种削价竞争也能给游客带来一定的实惠。

但旅行社作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真正实现“零团费”是不可能的。在降价的同时为保住利润,只能采用“先降价,后降服务”的方法,即降低餐饮标准、减少旅游景点、压缩旅游时间、增加购物次数等经营方式,或靠各种回扣和人头费来充当利润率,甚至部分社还通过克扣旅游保险费来增加收入。有些有实力的旅行社还可以在包机中有一定的利润,而小旅行社只能主要靠购物了。于是一天走三四个购物景点,或者加一些有高额回扣的景点。导游和司机为增加回扣把一天中的最佳时间用在了跑购物点上,景点只是走马观花地大致看一遍,严重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影响了旅游业整体接待质量,使服务大打折扣。有些旅行社为了降低成本聘请无底薪的临时导游,这就很难保证导游员的文化素养。有些导游素质低,服务意识差,严重影响了服务质量,容易引起客人投诉。为什么黄金周后紧接着是投诉的高峰期,这与旅行社先降价后降服务的行为有很大关系。第二个方法是在价格上作文章,如以半包价、小包价冒充全包价来吸引消费者,当消费者自认为选择了一条物美价廉的线路,接踵而来的是二次交费、三次交费,最后所交费用远远不是原先以为的“价廉”。无序的价格竞争使旅行社停留在较低的服务水平上,无法满足人们对度假、探险等旅游的高级需求。削价竞争的结果会导致人们对旅游服务企业的不信任,利润的微薄让旅行社永远停留在保温饱的水平上,不可能投资培训员工,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更不可能留住高素质人才,使旅行社陷入恶性循环。无序的价格竞争也使旅行社产品无法正确定位,一些核心旅游产品价格低于它的象征价值,反而会造成销售量的下降,这些严重影响了旅行社业的发展。那么,旅行社业如何才能良性发展呢?

四、非价格竞争是现代旅行社营销竞争的发展趋势

所谓非价格竞争,是指企业运用价格以外的营销手段,使本企业产品与竞争产品相区别,并使之具备差别优势,以推动产品销售的竞争方式。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非价格竞争已逐渐成为市场营销主流。另外,从市场环境来看,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消费层次和购买力不断提高,购买者的注意力并不仅仅停留在商品价格上。不再是价格越低的商品越畅销,而是越能满足某种特定市场需要的产品越好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与消费者能够更有效地从产品自身构造(如质量、功能、商标、包装、服务等)上区别竞争商品。一般而言,旅行社非价格竞争策略,有如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1.产品差异化策略。目前我国旅行社产品比较单一,长期以来形成了团体、全包价观光旅游一统天下的局面,各旅行社挤在团体观光业务的独木桥上大打价格战,已走进了死胡同。但可以预见,观光旅游比重将会下降,度假旅游、特种旅游的比重将会上升。即便是观光旅游,那种半军事化、拉练式的旅游也将会受到排斥,旅游追求舒适性、文化性的趋势将会越来越突出。旅行社要想有所发展,必须要加大创新力度,对休憩性度假旅游、商务旅游、购物旅游、农业旅游、修学旅游、探险旅游等市场前景广阔的旅游产品加快开发工作,不断推出新产品。在竞争中不与同行挤一条独木桥,而是另辟蹊径,以异致胜。

2.服务个性化策略。游客出门旅行都希望有个性化、特色型、形象化服务。同一时间地点不同的客人有不同的服务需求,如同一餐厅中客人对背景音乐的选择各有偏爱;不同时间地点,同一客人的服务需求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旅游者白天需要新奇刺激的活动项目,夜间则需要舒适安静的环境。越是档次高的旅行社,越是把个归入规范化的内容。在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旅行社应利用信息优势为游客提供便利,使游客迅速了解正常的竞争价格,了解各公司以往的信誉,从而使那种靠非正常价格进行不正常竞争的公司很难瞒天过海。

3.网络营销策略。“不能上网的企业将面临倒闭的危险”,这是英国首相布莱尔巡视剑桥科技企业时发出的警告。也许这些话现在看来还有些危言耸听,但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21世纪将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旅行社行业这样远距离、多批次的小额交易,特别需要借助电子商务高速度、高精确度和低运行成本的优势。目前我国许多旅行社仍固守着一部传真、两部电话做生意,仍然在翻着商情广告,发着传真报价,其管理层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网络对旅行社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所以没有花太多的精力去搞网络建设。而新世纪的中国旅游市场需要旅行社高效、准确地满足中国以至世界各地游客的需求,旅行社要在很短的几分钟内就能为散居千里、万里之外的游客提供咨询、售票、组团、出游等服务,没有电脑,旅行社的运作就将成为一句空话。旅行社经营手段的电脑化、网络化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不管食、住、行、游、购、娱,也不管大、中、小型旅行社,以至两三人的小型代售处都必须将电脑化、网络化作为刻不容缓的一种基本设施建设。如果将网络营销策略运用于旅行社业,必将节约促销费用,减少销售中介,扩大市场覆盖面,提升品牌的深度和影响力,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利润空间。

近年来,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国内旅游业绩连续4年居全国同业第一位,这是和其建立全国性的电脑网络分不开的。到目前为止,春秋国旅已在全国140多个城市电脑联网、联合经营,其中有产权联系的已达到了20多家。未来的中国旅行社将凭借互联网技术得以更快的发展。

4.品牌营销策略。我国旅行社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出现中旅、国旅、中青旅、春秋、康辉等一批知名旅行社,但与美国运通、日本交通会社、英国托马斯库克等国际名牌旅行社相比,尚存在明显差距。在市场供过于求的条件下,市场表现为买方市场,顾客处于主动地位,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当产品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小时,顾客是否购买某种商品,关键取决于顾客对这种商品的信赖程度,重要的是,顾客有品牌“偏好”心理,即品牌的忠诚度。在新的形势下,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世界名牌旅行社将会纷纷涌入国门,对中国旅行社业造成很大威胁,形成了新的挑战。品牌是一种资源,谁抢在前面,谁就能占有和运用这份资源,从而占领市场。

5.关系营销策略。旅行社经营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关系特征”,引入关系营销策略将使旅行社重视与关系方的接触和联系,致力于长期对企业形象的不断完善,并在引入CI(企业形象识别)的基础上,导入CS(顾客满意)。广州著名的国际旅行社“广之旅”于1994年5月在全国旅行社中率先引入CI,加上以顾客满意为指针的CS,切实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统一标准化管理,狠抓旅游服务的关键环节——导游,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大获成功,被媒介称为“广之旅”效应。1998年9月“广之旅”进一步将顾客组织化,成立“广之旅长者旅游俱乐部”,不到两年,因其优秀的旅游线路和体贴的服务迅速被广大老年同志认同,俱乐部会员人数不断增加,使旅行社步入成功之路。国家旅游局指出,“为激活旅游市场开展优惠价格促销活动是必要的,但必须优质优价,质价相符,不能搞低于成本价的恶意削价。各类协会应组织旅行社、饭店和景点等骨干企业共同约定和遵守合理的市场价格,形成整体促销,并向社会公开,接受舆论和行风评议部门的监督”。总之,非价格竞争在现代旅行社竞争中的作用已经十分突出,我们必须摆脱削价竞争的困境,在提高营销者竞争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市场机制,利用非价格竞争的优势,把握现代旅行社营销竞争发展的趋势,制定出旅行社非价格竞争策略,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证我国旅行社业健康、顺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俐俐,杨莹.旅游市场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赵西萍,等.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9篇:农业旅游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城乡统筹 旅游产业化 竞合方式 生态旅游

乡镇旅游,是把旅游业与农业结合在一起,利用乡镇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的旅游产品(宗驰鸣,2009)。如何在当前城乡统筹发展语境下,发展我国乡镇旅游产业,推动乡镇旅游产业化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且为丰富我国旅游及其相关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城乡统筹下我国乡镇旅游发展状况

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对各类经济要素产生强大的吸附力和牵引力,从而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加速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唐智勇,2003)。目前,它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首选。发展乡镇旅游文化,构建城乡统筹新模式,必须重视创建乡镇旅游文化品牌。

(一)景区边缘地区乡镇旅游产业

历数我国知名风景区,无一不处于乡镇环境中,乡镇旅游业的发展也由此开始。原因有四方面:第一,需要保护风景区周围的环境;第二,风景区周围的农民发现了其中的商机,纷纷涌入景区内部,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景区内部的社会秩序;第三,乡镇旅游者的增多导致物质需求上涨;第四,经济能力有限的游客需要很多一般水平的综合设施。

(二)老少边贫地区乡镇旅游产业

老少边贫地区多为山区,现有的自然条件很难发展第一、第二产业,而且这里的交通条件也相对比较落后,所以老少边贫地区的现代化文明程度较低。但同时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良好,景色优美,保留着古朴的传统文化特色。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一起构建出浓郁的乡镇特色,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满足人们的乡镇旅游需求。像广西桂林的阳朔渔村、井冈山的拿山盆地地区等都是国内著名的乡镇旅游胜地。老少边贫地区并不是所有村庄从一开始就处于落后地位,有的村庄在历史上是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只不过后来在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才逐渐失去原来的功能。这些村庄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不大,至今保留着传统文化风尚,如古朴的民俗风情及建筑艺术。其依靠传统建筑文化景观与民族农业景观,开发出适应旅游消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乡镇旅游产品。像江苏昆山的周庄、安福县洲湖镇的边塘村以及江西乐安县的流坑村都是乡镇旅游开发典范。另外,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朗山村及徽州的呈坎村和唐模村也以乡镇旅游而为人们所熟知。

(三)城市郊区乡镇旅游产业

根据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将国内城市划分为市场型、资源型和混合型三类。从乡镇旅游的具体内容来看,城市郊区的性质不同,各有特色。市场型大城市郊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在于客源市场稳定,可以满足城市居民节假日度假、庆典活动等需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业文明发达,郊区也受现代文明影响,表现出现代农业特色。大城市郊区的乡镇旅游既包括农村聚居景观、农业观光园,还包括现代科技农业景观以及自然景观等,如北京韩村河、上海浦东孙桥、广东东莞以及江苏张家港等。另外,都市游客普遍对乡镇采摘活动和务农活动感兴趣,都市郊区可以针对这一点开发更多采摘旅游产品和务农旅游产品。资源型城市数量较多,不同城市旅游资源差别很大。湖北随州市乡镇旅游开发初具规模,如今已经建立起传统农业文化为基础的农业旅游区。随州市以全市为单位制定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将观光种植业、观光养殖业、观光生态农业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并种植了长达30公里的银杏观赏区。此外,随州市依托神农故里旅游区,建设了反映原始农耕文化的主题公园,展现现代生态农业,并取得不错的效果。

(四)乡镇旅游中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

民俗文化是在某一民族间代代流传下来的文化事象,它形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特殊历史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并逐渐成为某些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各个旅游部门一定要认识到旅游业在发展产业、解决就业以及调整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作用,树立起旅游与文化发展密切联系的正确理念,激发社会力量发展旅游产业的积极性,保证旅游在餐饮、住宿以及其他领域的拉动作用,扩大消费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当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乡镇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竞合问题分析

(一)我国发展乡镇旅游的优势

随着休闲度假市场的发展,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乡村因“放逐式”的原生态田园环境,受到旅游者尤其是城市游客的向往,乡村旅游必然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文化影响(唐丽等,2007)。与城市环境相比,农村地区环境开阔、景色迷人,空气清新,加之独具特色的文化,是生活在紧张、喧嚣、压力环境中城市居民很难体会到的,乡镇旅游对城市居民来说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应充分利用乡镇地区的地理人文条件来发展乡镇旅游。发展乡镇旅游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乡镇旅游的真实古朴性。乡镇旅游实质是一种生态性旅游活动,它借助农业文化景观、生产活动、生产环境以及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将考察、观赏、休闲、娱乐等旅游活动综合在一起,带给游客难以忘怀的旅游体验。在乡镇旅游中,旅游环境优美、自然,旅游民俗文化简单、健康,体现出原真性,吸引大量游客前往。目前尚未被开发的乡镇景观是乡镇旅游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乡镇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性。乡镇自然条件是乡镇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国广大乡镇地区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人文资源,如崇山峻岭、海岸河滩、名胜古迹以及民俗民情等。这些都是发展乡镇旅游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通过开发和改造,都可以成为独具魅力的旅游景观,成为乡镇旅游发展中重要的旅游资源。

3.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乡镇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首先,国家颁布了一系列重视农村问题的方针政策,为农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农村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对农村生活环境十分向往。因此,乡镇旅游在我国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乡镇旅游产业发展的桎梏

乡镇旅游将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利用农村景观或农村资源吸引游客前来,使游客在品尝、观赏、游览等活动中达到娱乐身心、放松休闲的目的。近年来,乡镇旅游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乡镇旅游成为旅游行业重要经济增长点,为促进农村地区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乡镇旅游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

1.对乡镇旅游理解不深且概念混乱。国内部分学者将农业旅游与乡镇旅游混为一谈,有人认为乡镇旅游就是观光旅游,这些错误观点限制了乡镇旅游的内容,并造成了乡镇旅游内容上的单一化。在调查中发现,传统农业模式对部分领导干部和农民的影响根深蒂固,他们很难站在脱离农业的角度来分析农业,更不能认识到乡镇旅游在发展当地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甚至还有的人认为乡镇旅游开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对立关系。因此,农村旅游的主要形式仍然是农业观光,现有乡镇旅游产品难以全面反映出乡镇旅游的不同层面,甚至有的乡镇旅游产品已经违背了乡镇旅游的文化内涵,降低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产品开发程度低且开发模式单一。当前,乡镇旅游产品开发主要表现为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和观光农业旅游产品两种形式,忽视乡镇传统文化和民俗资源。乡镇旅游开发过度依赖自然资源,没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地域文化特征不明显,开发模式多样性差。必须科学合理开发乡镇旅游资源,将其转化为适应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提高效益。开发中应该注意,绝不能单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好奇心而摒弃其原真性。部分乡镇旅游产品创新程度低、开发程度不高,这不但加剧了竞争的残酷性,增加了市场风险和效益下降。如很多乡镇旅游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因游客时间有限,消费水平不高,难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3.乡镇旅游管理混乱,品牌效应不高。在乡镇旅游开发实践中,负责管理工作的人员通常由村干部或者村民担任,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限制了乡镇旅游的后续发展。我国的乡镇旅游经营模式处于粗放阶段,这种忽视管理、效益低下的落后经营模式不利于乡镇旅游业的发展。乡镇旅游在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自然资源和资金投入难以有效利用,经营管理者品牌意识淡薄。

城乡统筹下构建我国乡镇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路径

(一)政策优先发展模式,加强政府主导与科学规划

各级地方政府要在乡镇旅游设施标准出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及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乡镇旅游健康发展。政府要统筹安排乡镇旅游,做好统一规划,这不但降低投资风险,减少重复性建设和盲目开发,也有利于城乡优势互补,保证乡镇旅游健康发展。制定乡镇旅游的统一发展规划应做好如下工作:第一,确定乡镇旅游合理的发展布局;第二,设计良好的乡镇旅游产品;第三,确定乡镇旅游规模和接待游客的能力;第四,分析乡镇旅游市场需求;第五,打造乡镇旅游品牌。

(二)完善公共服务基础,提升乡镇旅游服务水平

要重点建设乡镇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首先要保证交通条件、水电条件、通讯条件的顺畅。注重提升旅游环境质量,为游客提供良好的符合相关卫生标准的食宿设施。重视建设排水系统,避免洪涝自然灾害,电路设计要合理,保证正常供电。乡镇旅游需与乡镇改造有效结合起来,做好居民建设规划,保证开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另外,要大力保护体现当地特色的传统建筑,还要兴建具有乡镇特色的现代化建筑,既改善了农村环境,又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游览资源。此外,是为搞好各项服务,有关部门从现在开始要着手搞好专项工作定项培训,提高旅游专项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曲臣,2000)。

(三)尝试走集约化经营模式,提高乡镇旅游的资本运营效率

当前,交通行业和通讯行业表现出了极快的发展速度,这为旅游业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我国乡镇旅游经营分散,地方割据,难以实现良好的旅游发展。面对这样的形势背景,旅游行业应该实行集约化发展模式,构建大型旅游集团,资本结构要多样化,在创建旅游品牌的基础上走网络化营销之路,推广联网经营,最大限度地减少行业成本。在构建大型旅游集团时要控制企业规模,同时要注意优化企业结构,这样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提升旅游品牌战略模式,树立旅游业的新形象

要合理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以及经济手段,加强行业内部的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既要注重提升旅游、餐饮、住宿的服务水平,同时也要保证休闲、娱乐的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乡镇旅游的管理水平,保证游客的旅游体验。要尽快构建旅游服务体系,适应游客不断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综上,乡镇旅游要在当前的背景条件下走创新化、综合化、产业化发展之路,最大限度地发挥乡镇旅游在繁荣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宗驰鸣.浅论乡镇旅游产业化发展现况及策略[J].考试周刊,2009(40)

2.唐智勇.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J].宏观经济管理,2003(9)

3.唐丽,方百寿.道教音乐与崂山旅游[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